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读史笔记本》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修改扩充版)

《读史笔记本》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修改扩充版)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帖子正文::::)

在今天的西方,犹太人已经基本上融入了社会的主流。宗教在人们心目中地位降低之后,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种种争议也多半不再有人提起。在美国,甚至还有不少右翼的保守派人士,把二者连在一起,称为“犹太-基督价值观念”。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共和党候选人McCain就曾经在竞选集会上高谈“捍卫犹太-基督的价值观念”,还引起不小的争议[4]。

说起“捍卫”,那是因为言者心中有一个假想的外敌,而在当今世界与西方保守人士所说的“犹太-基督价值”相冲突的,首推伊斯兰教。可是,伊斯兰教本身在起源上也是借鉴于犹太教。阿拉伯人甚至认为从民族起源上来说,他们与犹太人共有一个祖先:《圣经》旧约第一部“创世纪”中所提到的长老亚伯拉罕。其实在历史上,伊斯兰教对犹太人通常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基督教在西方成为官方的宗教之后,受排挤的犹太教,其中心往往都是在伊斯兰统治地区。在伊斯兰统治下的西班牙,犹太人的居住地与王宫在同一个区域,而不是像中世纪欧洲城市里那样把犹太人限制在又脏又挤的贫民窟之内。中世纪后期在欧洲受到迫害与排挤而无处安身的犹太人,却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托曼帝国(现今土耳其)受到欢迎。

只是过了二十世纪中叶,在欧洲受迫害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重建起自己的民族国家以色列,造成以阿冲突之后,才有了当今世界伊斯兰教徒们对犹太人的敌视。 西方曾有学者将二十一世纪说成是“文明冲突”的世纪,其中最为显著的冲突据说是代表着基督教传统的西方与伊斯兰教势力的冲突。不过,追根溯源,这两个传统却是同一根藤上长出来的瓜。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1.1 节全文及注释请参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15580184&Key=371978247&BlogID=1578250&PostID=22285628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作者:曹立仁 回复日期:2010-03-18 23:31:00
修木,要界定你所谓的“中世纪”。一般是说,东罗马帝国灭亡,就是中世纪的结束。那是15世纪的事情。

民族国家的起源,就是宗教战争,是宗教战争双方妥协的政治办法。

这就是俺说,不能说“中世纪”。因为一直到19世纪,还是“神权政治”,还在迫害“异端”。

................

现代社会,一般不叫“理性社会”,而叫“世俗社会”。因为世俗政权,不再直接介入干预小百姓的信仰内容。不会因为你说,婴儿受洗是错误的,而追杀你。不再是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

===================

是,世俗社会更为准确。

现代在我的文中,讲的是十九世纪之后。文艺复兴,
则应该算是中世纪的结束,近代的开始。

这一章后边,会系统概括各个历史时期,西方人对
《圣经》的态度,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一直讲到现代《圣经》研究的兴起。

至于宗教改革时期的迫害,我在前不久一个帖子里
边,已经做过不少叙述,就不再这里重复了。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作者:小小妖的小妖 回复日期:2010-03-19 19:48:35
好深的水。没有俺预想的教徒与非教徒的论战,倒是开始争论马列主义了。

==============

呵呵,是。上一个帖子之中,有人批评我是马克思主
义。这一个帖子之中,我站到马克思主义对立面去了。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作者:至柔无为 回复日期:2010-03-18 09:36:25
49年之后的某些行为有类文字狱像,但不能等同于文字狱。以五七年上半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例,据考证属于毛泽东本人力推的行为。但是,开放过程中知识分子们的言行则表现为夺权,一旦有夺权之言行出现就不是毛泽东个人能不能容忍的问题,而是功成名就者背后的万骨能否接受的,这有点类似延安整风时期的王实味被推上祭坛。五七年下半年的反右,可以说是类似文字狱,又不同于文字狱: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有两派,一派时唯马列和苏联的马首是瞻,另一派则是唯欧美教条为神圣,这两派的兴亡交替的结果是中国知识分子无学术,只是理论的搬运工,或者说是买办的官僚知识分子。文革的表层文字狱下是对知识分子搬运工心理行为的真正改造。

===========================

今天没有更新。借着至柔所提出的这个题目,我也来
八卦一回,讲讲反右。

到五七年,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朝鲜那
一仗虽然伤亡不小,但是对着不可一世的美国,至少
是一个平手。一般百姓生活的改善相当明显。从战争
向和平的转换也基本顺利。

M不是鸡肠小肚的人,他其实时常把自己放在理解群众,
反抗权威的一边,尽管他自己此时已经是个大权威。
他要大家提意见,是因为有这个自信,国家总体的成
绩有目共睹,不同意见讲一讲,反倒显出自信、宽容。

但是他没有真正意识到1949的不同。黄仁宇曾说过,
中共为国家建立了一个基层政府组织,这个组织是历
史上不曾有过的。中国传统的政治组织,最低层只到
县官,新的皇帝登基后,可以以读书人代替军人,接
手这一个组织。以当时的历史条件可以做到这一点,
是相当的不凡。但是,这个组织的局限也很明显,它
管不了基层社会,村、镇基本上是由地方宗族去管理。

可是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却需要一个极为庞
大与复杂的政府,因为社会分工细,各部门联系多,
许多社会、公众服务项目,比如道路、电气、教育、
卫生都得由政府出面。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就是政府在社会上担当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吃重角色,
这在鼓吹自由主义的英国、美国都不例外。

中国的这个组织,是在1949年才开始构建的。它不是
出于社会发展的自然,而是由革命者以他们的理想,
用超越社会条件的意识形态来构造的。也因此,它的
组织,也与以前不同,无法仰仗那些读书人,而必须
主要依靠革命队伍之中,识点字,懂点文化的干部、
战士,只有他们才真正认同新的意识形态,也只有他
们才有在革命过程中练就出来的组织性与纪律性。

这样一来,却产生一个问题,叫做“知识分子问题”。
这些知识分子,有着传统给予他们的尊敬,却没有了
传统中该有的政治地位,要他们听那些教育程度不高
的革命干部的指挥,由此要生出许多矛盾与抱怨。

中共领导者之中,许多人知道这一情形造成了许多不
满,因为很多领导人本来就出身不错,而且他们的太
太也多半是富贵出身。但是M却对此体会不深,仍然
自信地以为,以他的政绩,百花齐放应该依然是赞美
为主。(也许,这该怪江青阿姨真的是苦出身。)所
以,M提出百花齐放,最先的阻力来自领导层内部,
他们知道放过之后,局面不好控制。但是,过于自信
的M,却坚持要放,而且在别人的阻力面前,把百花齐
放的必要性讲得很满。

结果,事实证明他是错的。放过之后,有的人讲出来
的话很难听,甚至有的喉舌机构,故意把不好听的话
夸张成更为难听的话,登在报纸上,意图是让上边早
些收手。

这件事,实在是大伤了M在党内的威信。而且,到那
时候他前边的话讲得太满,连条退路都没给自己留下,
只能硬生生地说,我们就是阳谋,我们就是要引蛇出
洞。

现在讲反右,大家多半只注意到那上百万右派的不幸
遭遇。其实,在这场运动中,还有一个人受伤很重,
这就是M本人。他在五九年,对别人的批评那么敏感,
反应那么强烈,是因为他的威望,他的自信刚刚经历
了一次严重创伤。

所以,这样一场运动,其中有个人的偶然原因,也有
一个历史转变照成的结构性因素。M后来在学校里发
动文革,是因为经历了五七之后,他终于知道知识分
子之中有强烈的不满因素可以利用。而知识分子问题
的最终解决,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干部年轻化、
知识化。从中也不难看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化,所
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矛盾与问题。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帖子正文::::)

1.2 中东的地理环境

从地理上来说,《圣经》中所描述的犹太历史,大部分发生在地中海东岸的南端,面积不大的一小角,在早先称为“伽南”(Canaan),后来则称为“巴勒斯坦”。它的西南边是非洲的东北部,沿着尼罗河流域发展的古埃及。它的东北方向则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大致为现今的伊拉克。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之下,大江大河往往起到一条纽带的作用,连结沿河两岸的广大区域。河水与泥沙,为发展大规模种植农业提供了灌溉与土壤。一条大河,为沿岸的互通有无打开一条自然的通道。当然,它也可以成为自然灾害的通道,特别是一场沿河而下的大洪水,可以淹没大片区域。但是,它同时也刺激了大规模政治组织的形成,来治理河道,清理沼泽,防洪防涝。因而两地都是著名的、也是最早的古文明发源地。

==============

图二:中东地区示意图。埃及与两河地区都是著名的古文明发源地。它们周边有海洋、高原和沙漠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曾产生过入侵者。阿拉伯沙漠的大部为现今的沙特阿拉伯。伽南地处地中海东岸南端,绿色方框所示的部分。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治理洪水与大规模政治组织也是我们祖先在历史上要时常面对的问题,都与中东两大古文明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在一点上与我们不同,他们与沙漠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我们的北边,也有戈壁沙滩,但是却与黄河、长江流域有着明显的区隔,而且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会为戈壁以南地区带来相当的雨水。中东的两大古文明,却是处于沙漠之中。非洲大陆的北部,最为显眼的就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总面积达到九百万平方公里,几乎跟美国一样大。埃及地处其东部边缘,也是沙漠的气候,降雨量很少。幸运的是,那一条至南向北的尼罗河,蓄积了南部上游地区的降水,向北送到缺水的下游,因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说埃及是“尼罗河所奉献的礼物”。从埃及往东,是狭长的红海,其后又是一个地域广阔的阿拉伯大沙漠。这样的沙漠区域还要继续向东北沿伸,进入伊朗高原、中亚,最后进入东亚与戈壁沙滩连成一体。

两河流域的情形与埃及相似。现代的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美军入侵伊拉克的镜头时,背景多半是黄沙漫漫,因为这里同样是缺雨少水的沙漠气候。但是幼发拉底(Euphrates)与底格里斯(Tigris)两条河流,将其源头小亚细亚(现今土耳其)高原上消溶的冰雪,经过两河流域带入波斯湾。由此造成两种生态:河流所经之处,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适宜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而没有受到河水滋润的沙漠地带,可以用来放养牲畜。离河流近的地方,定居的农民同样从事一些畜牧业。在离河流更远的茫茫沙海之中,还有完全以畜牧为生的游牧部落。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上边是(::::帖子正文::::)。忘了加上去。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作者:认识人的卑微 回复日期:2010-03-24 22:40:22
建议楼主写这段历史之前先通读圣经,至少要能清楚哪些观点不是圣经提出的。这样你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一直讲到现代《圣经》研究才可以少犯一些错误。
例如耶路撒冷的地理中心论,地球的宇宙中心说,都不是圣经提出来的。
==========================

写这段历史读《圣经》是一定的。不过,我倒是有
个不同的建议。要理解《圣经》,单单读《圣经》
是肯定不行的。那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圣经》
作者所处的时代与所持的观念,与我们现在差别太
大,其中的文字又因为当时以色列内部各种政治争
斗,而屡经删改、编辑,所以《圣经》之中,有许
多驴头不对马嘴,前后矛盾,内容怪异之处。

容易一些的读法,是用西方大学教材之中,读《圣
经》的入门课本。这些通常也都是基督神学教授写
的,而且也是写给神学院的学生们读的,目的是培
养各类教士。拿着一本那样的书,再与《圣经》一
起读,你的感觉就会比周日那些聚在一起的教友们
的读法很不一样。它至少会对历史、社会与时代背
景做一个交待,虽然这其中读历史的角度多半是神
学的角度,不是真正历史学的角度。

顺带推荐一本这样的教本:

Bernard W. Anderson, "Understanding the Old
Testament".

这本书自从五十年代末问世后,出过好同个版本,
一直是美国大学之中用得最多的《圣经》入门书。
内容在我这个无神论者来看,是偏保守了。也许在
教友们来看,正合适。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作者:至柔无为 回复日期:2010-03-25 08:18:11

恶劣的环境在人的心理会产生两种完全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反应:积极的和消极的;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宽容的和狭隘的;彪悍的和温柔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兄弟俩个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中东的恶劣自然地理环境是《圣经》中上帝的善良与残暴的根源;是伊甸园的美好与血腥清洗的残忍出处;是上帝的宽容与狭隘的写照。

=========================

觉得至柔君这样说,把地理与宗教的联系说得太过强烈了,
有点地理决定论的味道了。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帖子正文::::)

在地理概念上,奔腾的大河、浩瀚的大海与巍峨的群山,最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抒怀与遐想,茫茫的沙漠却多半让人产生荒凉与悲壮的感觉。但是说起对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沙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使在戈壁与黄河有着相当间隔的中国,也都有很大一段历史写着定居中原的农业社会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征战。万里长城本身就是一个印证:戈壁沙漠对中国古代政治与军事的影响,绝不亚于黄河长江。

从经济上来说,农业与牧业比邻而处,对双方都有益处。牧民为农民提供肉类,奶制品,毛皮,粪肥,用来交换粮食、蔬果与日用品,由此带来互惠的贸易。从政治上来说,游牧部落的存在却是一项严重的挑战。游牧与定居农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沙漠上居无定所的漂泊,是在离生存线不远处的挣扎。寻找牧场、水源与立足之地的竞争,造就了这些部落的膘勇与强悍。这样的竞争不但可以引起游牧部落之间的冲突,也可以导致游牧部落与定居村落的冲突。如果沙漠内部的争斗产生出有领导才能的首领,把各部落人马团结起来,就可以集成一股强大的旋风,横扫并征服富饶的农业区域,建立自己的大帝国。穆罕默德所领导的阿拉伯穆斯林与成吉思汗所领导的蒙古骑兵,都是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沙漠骑兵拥有独特的战略优势,与十九世纪称霸全球的英国海军有不少相似之处。驾驭沙漠与航海一样,都需要专门的经验。茫茫沙海为他们提供了迂回,休整,隐蔽的上佳场所。但是对于他们没有经验的敌人来说,沙漠不但让人晕头转向,还常常成为死亡陷阱。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帖子正文::::)

最早的农业文明苏美尔(Sumer,公元前5000年),出现在两河地区,当代伊拉克的南部。它发展出文字,达到了城邦的规模。也就是说,有了足够的资源建起城墙,并形成一定的行政和宗教组织。将这些散布在两河地区的城邦征服,第一次建立帝国的,是阿卡得人(Akkadians,公元前2300年)。他们在语言上不同于苏美尔人,讲着源自沙漠的“闪族”语言(Semite)。其后,类似的“闪族”部落将成为古代中东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游牧入侵者与统治者,其影响不但涵盖整个两河地区,还要包括地中海东岸,甚至还曾入侵过古埃及。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则是在公元七世纪以伊斯兰教横扫整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其征服区域要一直扩展到北非及欧洲的西班牙。

犹太人的先祖,古代的希伯来人,也是闪族的一支。“闪族”一词之中,虽然带了一个“族”字,但是在现代并不常用作民族的称呼,而只是用于语言学之中来标记一个语系。就像我们所讲的中文属于汉藏语系,那些古代闪族部落所讲的语言,以及在当今中东地区广泛使用的阿拉伯语都属于闪族语系。古代犹太人所使用的古希伯来语,也属于闪语的一支。这些闪语分支都可以追溯到阿拉伯沙漠作为他们共同的起源地。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帖子正文::::)

语言的相似,并不一定代表着血缘上的亲疏。现代西方犹太人之中的大多数,祖祖辈辈算起来离开中东地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血缘上,他们多半来自欧洲大陆,在外表长相上更像欧洲人。从民族认同上来讲,他们也与现代的阿拉伯人完全不同。但是近年来通过DNA测试,还是可以在基因上找到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相互关联[1]。英语中把那些歧视犹太民族的人被称为“anti-Semite”,这个词本身其实是有点用词不当,因为包含在“Semite”(“闪族”)里的远不止犹太人。但是它却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犹太人在历史根源上与中东的联系。

除去沙漠与河流之外,两大古文明的四周,还有其它的地理环境,也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产生过攻占两大文明的征服者。埃及北边的地中海是海洋环境,在那里众多的岛屿与半岛之中,将产生古希腊与古罗马。在悠久的中东历史上,他们的上场时间算是迟的,要到公元前四世纪之后才起到主导作用。两河地区以北则是高原地带。在西北的是小亚细亚,现代的土耳其。在东北的是伊朗高原,那里产生过波斯帝国,时间上还比古希腊人的征服早了一小步,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两个非闪族帝国的建立,对犹太人的宗教发展起过很大的影响。犹太教的定型正是在波斯帝国时期,而基督教的产生,则要等到古罗马时期。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1.2节的全文与注释,请参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578250&PostID=22573971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作者:小小妖的小妖 回复日期:2010-04-02 10:43:23
终于看到地图了,对于地理环境的了解程度也决定了对历史的了解程度。感觉这个版本更加细致了,加入了大环境的影响。

==================

这一版是准备多讲一些内容。关于地理,讲到《圣经》
具体内容的时候还会更加仔细地讲解。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帖子正文::::)

1.3 以色列的三起三落

按照《圣经》来估算,讲希伯来语的游牧部落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开始从两河流域向伽南迁移[1]。历史地来看,他们是前前后后不断出现在这一区域进行游牧、征服、定居与同化过程中的闪族部落的一支。这些部落有一个总体的名字,称为“以色列”,而犹太人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在古代中东漫长的历史之中,他们没有起到很显著的政治作用,因为处在地中海东岸南端的伽南,面积不大,比我们的海南岛还要小一些。在位置上来说,伽南处在两大古文明的中间,与二者都有一定的距离,属于比较边缘落后的地区,但是却在战略位置上相当重要。《圣经》之中所记述的,是发生在以色列部落之中的人与事。除去开篇的神话与与传说部分,这些记述在时间上来算横跨上千年,从公元前一千年一直到公元纪年的开始,期间他们的命运随着周边征服者的出没与帝国的更换,历经三起三落。

第一次起落开始于公元前一千年前后,以色列部落趁着周边两河地区与埃及出现的政治混乱,在伽南建立过一个大卫王朝。但是随后不久即分裂成两个部分,北部称为以色列,南部称为犹太。后来两河地区先后崛起亚述与巴比伦两个讲闪语的帝国,以色列(前722年)与犹太(前597-587年间)先后都被征服,两地的贵族统治者被押送流放至其它地方。

第二次起落开始于公元前520年间,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击败巴比伦,建立了波斯帝国。流放在外的犹太首领作为波斯的代理人,被派回伽南。他们以流放期间所树立的神学思想为基础,不但确立了犹太教,还建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一直延续到波斯帝国被来自希腊的亚历山大击垮之后。

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0年间的东征,开启了西方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先后称霸于地中海周边的历史,为犹太人的命运又带来一次转折。伽南也从那时起,在名称上改为巴勒斯坦。公元前二世纪中期(168年)希腊统治者强行推行宗教同化与迫害政策,试图禁止犹太教。由此引起的犹太人反抗,则开始了第三次起落。犹太人再次建立自己独立的政治王朝,但是随后却又沦为新兴势力罗马的附庸,到公元一世则纪完全变成罗马的一个行省。开初只是犹太教之中一个小教派的基督教,就产生于这一让许多犹太人不满的罗马统治时期。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帖子正文::::)

《圣经》最早写成的部分,产生于第一次起落的大卫王朝时期,其目的是为新王朝确立法统。随着其后一千年的曲折经历,《圣经》经过不断添加,整编,修改,不但要解释以色列的成功与失败,也要为新上台的统治者们提供合法性。他们理解历史,所用的角度是宗教的角度,成败与否在于上帝的意志,在于以色列是否得到上帝的眷顾。所以按照现代神学家们通常的说法,《圣经》中的历史是“上帝与以色列的交往”,内中自然还包括各式的神话传奇,清规戒律,道德伦理,及诗歌谚语。它对于后世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一神教”的宗教理念: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神,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以色列的成败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真心诚意的崇拜这一个神。不论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崇拜的神都只有这一个,并且不许崇拜任何别的神。

在古代社会,神灵是人们思想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神灵的种类多种多样,不论在两河地区,埃及,欧洲,印度,还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所流行的都是所谓“多神教”。以古希腊为例,被人们所崇拜的主要神灵就有十二位,其中象宙斯、雅典娜、阿波罗这样的名字,我们也从希腊神话故事《荷马史诗》中略有所闻。他们各司职一方面,自然界的天、地、水,人间的婚姻、财富、战争,都有一位专职的神。某一地域的民众会对某一位神灵情有独钟,比如说雅典娜就被认为是雅典城的保护神。但是雅典人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对其它神灵的崇拜。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帖子正文::::)

中国民间的崇拜也属于典型的“多神教”,从山神土地龙王灶王爷算过去,加上各路神仙菩萨,还有祠堂里的列祖列宗,同样是丰富多彩。近代西方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十七世纪),发现传教时让中国人只信一个神不算太难,但是要中国人放弃对祖宗的敬奉却相当困难。以“一神教”的标准来看,这种习俗是不是违反了“不许敬奉其它神灵”的戒条?传教士与天主教庭之间为这件事情争论了好几回。有的传教士从招揽信众的角度考虑,主张灵活一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教庭最后却裁定“一神教”应该严格执行,敬奉祖宗是对上帝的不敬,其后果却是大大地增加了在中国传教的难度。这在我们的历史上,大概只能算着一个不大为人所熟悉的小插曲,因为“一神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对于像以色列部落这样发源于沙漠之中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也会信仰各式的神灵是不难想像的。沙漠是一个艰苦的生活环境,以畜牧为生计,常年飘泊于风沙之中,吃的是单调粗糙的肉食与奶制品,住的是随地搭起的简易帐篷。不但水源没有保证,还要防备其他部落的袭击与抢掠。这样的生活,生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难以把握,神灵的护佑也就成为人们精神信仰的重要部分。这些神灵的数目也不少,更何况沙漠之中多半情形下部落之间的组织松散,同一个部落的不同分支通常敬奉的神灵也各不相同,而神灵的不同往往还代表着各个部落不同的身份认同。现代人类学者们在研究非洲的游牧民族时发现,当遇到危机的时候,结盟的部落之间会达成协议,大家先放弃对其它神灵的崇拜,共同推出某一个特定的神灵作为唯一的崇拜对象,以此做为一种“统一思想”的方法,团结一致,共渡难关[2]。但这只是一种应急措施,而危机一旦解除,大家又各自回复到过去那种多神崇拜的状态。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作者:gloria0323 回复日期:2010-04-08 19:40:44
地图那段是胡说八道, 我在澳洲这些年也没见过上下颠倒的地图, 那个明信片明显是搞笑的.

-------------------------

呵呵,那张倒着的地图,的确是在开玩笑。
虽然没有到过澳洲,但相信澳洲学校之中
不会挂那种地图。因为那与大家的习惯差
太远了。

不过,我个人对那张图倒是有很强烈的印
像:原来地图还可以这样画,而且从那个
角度看过去,加拿大与俄罗斯竟然几乎成
了一条线了。看问题不同的角度,图像真
是不一样。
楼主:修木读史  时间:2020-12-10 17:08:18
作者:太空裸奔007 回复日期:2010-04-09 14:01:51
《圣经》的确在很多地方,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读,才能更加准确地体会表达的含义。但《圣经》不是那种为了配合历史,如孔子删《春秋》,隐其恶,扬其善的政治历史书。

===================

太空君好!我们上一回争论已经是两年前了。

我的思维的确还是停留在历史与政治的角度。
《圣经》的成书本来就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内中所表现的不但有以色列内部的政治角力,
也有神学理解上亚伦与摩西后人之间的争斗,
这在《圣经》的文字上有许多体现,以后会
具体说到。

信教的朋友们,多半是只读《圣经》,却不
读与《圣经》相关的历史。在我看来,这种
读法不要说理解其中神的意义,连《圣经》
字面的意义都理解不完整。

在这个帖子之中,我会尽自己所能,把历史
过程做一个解释。这其中,哪里有“外力的
介入”,那就还期盼太空君及其他信教朋友
的指点。

楼主:修木读史

字数:152149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0-03-06 22:38:00

更新时间:2020-12-10 17:08:18

评论数:295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