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四十七章:曹操最害怕的人是谁?(中)

吕布有能力,但却对曹操没威胁,完全可以被曹操控制住。所以曹操曾说道:【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在曹操的眼里,吕布只是他养的一条狼而已。能养就继续养,不能养就宰了他。

那么,比吕布更高一层,有能力又对曹操有威胁的人是谁呢?是:

【B级】,代表者:孙权,关羽。

《吴书》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

曹操和孙权打仗的时候,曹操居然主动退兵了!这一点,其实是非常罕见的。

曹操一生中仅有的几次主动退兵,都是因为敌人过于强大,曹操根本打不过,所以不退不行。(如袁绍。)

而如今,曹操整体实力要高于孙权——就算单看濡须口战场,曹操也不过是久攻不下而已,并没有什么劣势。(同样的,相拒月余之后,孙权也快撑不住了。)

在没有劣势的情况下,曹操竟选择了主动退兵,这就证明了一件事情:曹操承认孙权有能力,也承认孙权对自己有威胁。

所以曹操退兵后,立刻就把江边几个城池的百姓给迁走了。因为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一走,江边这几个郡县绝对会被孙权拿下!所以,曹操就提前把这几个郡县给搬空了。

怎么样,这一幕是不是有些眼熟?

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曹操曾想过【迁都以避其锋】。这次孙权威震濡须口,曹操也不得不‘迁县’以避其锋。(迁都,是怕关羽劫走天子。迁县,则是怕孙权劫走百姓和县中资源。)

这是曹操少见的两次:‘明明整体实力强于对手,但却仍要做出让步。’

这证明:孙权和关羽既有能力,也对曹操有着一定的威胁。所以,即使曹操能打的过他们,曹操也要尽量避免和他们正面冲突,造成巨大的消耗。

甚至有时候,曹操还要主动做出让步,主动割让利益才行。

这一点,是二袁,刘表等诸侯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待遇:面对他们这群D级选手,除非他们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不然的话,曹操几乎没有主动退兵过——即使曹操退兵了,曹操也是为了实行某个计策而暂时退兵,其性质仍然是进攻而非撤退。即:暂时退兵后,曹操其实有着更深的部署和打算,可以更好的对付敌人。

而面对着孙权,曹操却真正的退兵了——曹操走了就是走了,这其中并没有任何的诡计。

所以,孙权和关羽是B级:他们既有能力,也对曹操有着威胁——不过在这里,请大家注意:曹操对他们做出让步,也仅仅只是做出让步而已,可不代表曹操怕他们!

曹操是这么评价孙权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你看,虽然曹操很赞赏孙权,但也仅仅只是赞赏而已:曹操没拿孙权和自己比,而是拿孙权和刘表的儿子们比。这就证明在曹操的眼里,孙权不过是一个优秀的小伙子而已——孙权能力不错,值得表扬,但和自己并不是一个档次的。

曹操和孙坚是同辈,孙权是曹操的儿子辈。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大概就是我们看到老同学的儿子考了全校第一,忍不住表扬道:你孩子真聪明!——但是,如果说咱们会真心的去佩服这个小学生,甚至怕这个小学生对自己构成什么威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A级】,代表者:刘备。

曹操对刘备有过三个评价,分别是:

1,【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这句话是煮酒论英雄的原型。在这句话里,曹操把刘备放到了和自己平级的地步。并且很明确的指出:袁绍等人,根本没法和刘备比。

2,【刘备,吾俦也。】

吾俦也,就是和我相仿的意思。这句话还是说刘备和自己平级。(或差不多平级。)

3,【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后必为患。将生忧寡人。】

在这句话里,我们则要着重注意一个字。什么字呢?【忧】!——将生忧寡人的忧!

曹操担忧了。

二袁刘表等人,曹操觉得他们没能力。

吕布有能力,但却对曹操没威胁。

孙权关羽虽然对曹操有威胁,但曹操根本就不怕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而产生什么担忧的情绪——他们只是对曹操有威胁而已,还没到让曹操担心害怕的地步。反过来看,曹操对他们的威胁更大!

可到了刘备这里,曹操却有些忧虑了。

能让曹操这种人物发自内心的担忧,忧虑,这就足以证明刘备的水平。所以,刘备处于A级:刘备既有能力,也确实威胁到了曹操。

不过,忧虑始终还不是害怕——忧虑只是担心而已,其性质远比害怕要低。说到底,曹操只是担心刘备对自己构成威胁而已,还没到害怕刘备的地步。

那么,比刘备还厉害的人,甚至能让曹操感到害怕的人…又是谁呢?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四十八章:曹操最害怕的人是谁?(下)

【S级】,代表者:孙策。

孙策献捷后,曹操知孙策强盛,就忍不住感叹道:【猘儿难以争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猘儿,在古代就是‘疯狗’的意思。曹操觉得孙策就像条疯狗一样,自己要躲着他点才行,千万不能和他争锋。

这句话看上去像在骂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大家可别忘了,即使英雄如刘备,也不过是让曹操感到担忧而已。二袁等人,更是只能让曹操感到可笑——只有这个孙策,竟能让曹操感到一丝害怕!并让曹操主动躲着他!

我们可以来看看历史上对‘孙策献捷’这件事的记载。

《吴书》记载道:【孙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你看,陈寿这个【抚】字,用的是相当传神:抚,就是抚摸的意思。曹操认为孙策是条疯狗,所以,曹操就必须要慢慢抚摸疯狗的后背,慢慢的去讨好孙策才行。不然的话,曹操就很容易被疯狗咬伤。

所以,孙策如此张狂的向曹操献捷,曹操非但没有反感,反而把曹仁的女儿嫁给了孙策的弟弟,主动促成了曹孙【两家结婚。】然后,曹操又让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又给了孙权和孙翊不错的官职,并举其为茂才。

你看,曹操在一个劲的讨好孙策,这是谁都能看出来的事实。《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为了维护曹操的面子,陈寿对于‘曹操怕孙策’这种事写的还比较隐晦,不容易让人看出来。与之相反的,《三国演义》则很直接的写道:【曹操甚惧孙策。】直接把这件事给说穿点破了。

其实,曹操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如果不是他真的害怕孙策,他绝对不会说出‘要躲着孙策’这种话——比如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都让周瑜打成狗了,可曹操依然嘴硬的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你看,周瑜打败了曹操,这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了。可曹操还是嘴硬的认为:周瑜根本就不行,他不值得我害怕。赤壁之战周瑜只是运气好,碰上了我这边生病而已。我自己烧船撤退了,凭啥算周瑜厉害呢?

你看,赤壁之战几乎是曹操败的最惨的一次,可曹操依然没把主帅周瑜当回事看,还是觉得周瑜不行。(更不可能害怕周瑜。)

相反的,曹操和孙策还没打仗呢,曹操就主动躲着孙策,甚至讨好孙策了。那你说,这曹操究竟怕不怕孙策?

可能有的朋友依然接受不了‘曹操怕孙策’这一结论。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事例,来仔细看看孙策到底值不值得曹操去怕他。

《吴书》记载:【建安五年,孙策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孙策想要袭击许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迎汉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即:孙策想要代替曹操,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

(建安五年正是曹操和袁绍大战的时候,孙策选择在此时袭许都,劫天子,其实相当正确。)

在早期,曹操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天子这张王牌:曹操借助天子的名义把持朝政,大量的获取其余诸侯根本无法染指的利润,迅速的发展强大。

所以,诸葛亮说【北让曹操占天时】——这句话里天时的天,其实是天子的意思,而不是老天爷的意思。

而如今,孙策也想要劫天子,占天时!同时,孙策可不仅仅在密谋着占天时,他也在计划着占地利!占人和!

怎么占呢?我们可以来简单的看一下。

占天时:孙策准备迎汉帝,劫天子,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和现在的曹操一样。)

占地利:孙策准备尽快统一江东,依靠江东天险来防止其余诸侯入侵。(和后来的孙权一样。)

占人和:孙策专门对付本地大家族,让老百姓们看到希望,都对孙策充满了感激。(和比较得民心的刘备一样。)

你看,孙策现在构思并执行的战略,竟是想把天时(挟持天子),地利(江东天险),人和(获得民心)全给占了!你说这孙策狠不狠?

在‘智者’诸葛亮看来:天时已经被曹操占了,没法抢。地利已经被孙权占了,也没法抢。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最多也就占个人和了。

可反观孙策,他竟然已经占据了地利和人和这两点!完成了诸葛亮都不敢妄想的目标!(论地利,江东几乎已经被孙策拿下。论人和,江东百姓也都极其支持孙策统治江东。)

也就是说:如果这次孙策袭许成功的话,那孙策就把天时地利人和全给占了!到时候大汉到底是姓魏还是姓吴,可就真不好说了——你说这孙策值不值得让曹操怕他!

其实,在建安四年初的时候,曹操还是非常看不起孙策的——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评价孙策是【籍父之名,非英雄也。】吕布问曹操谁是狐兔时,曹操也说道:【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皆狐兔也。】

你看,在年初的时候,曹操对孙策的了解并不深,还以为孙策是靠着孙坚的名气在混,以为孙策是和二袁一个级别的角色——皆狐兔也,连吕布都不如。

可是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孙策就靠着自己的能力威震三江,地连六郡了!到了年末的时候,曹操就不再鄙视孙策了,而是根据孙策这一年来令人震惊的表现,高度评价孙策道:【猘儿难以争锋!】——孙策这疯狗,我还真不敢惹!

(注:关于【猘儿难以争锋】这句话,罗贯中可能觉的‘疯狗’这两个字不太好听,侮辱了孙策。所以,他在《三国演义》中把这句话改成了更好听的:【狮儿难以争锋】。)

(自此之后,孙策也就从‘狠辣的疯狗’变成了‘勇猛的小狮子’。改过后,孙策多了一分高贵和阳光,却少了一分疯狂和狠辣。大家觉得猘儿和狮儿,哪个称呼更好些呢?)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祝朋友们鸡年大吉,合家欢乐,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真的很感谢有你们的陪伴!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四十九章:孙策之死的一些疑点。(上)

关于孙策的死,历来有三种说法。

1,死于许贡门客之手:史书上都是这么写的。

2,死于郭嘉之手:理由是郭嘉神一般的预测到了孙策的死亡,给人的感觉像是郭嘉派人去暗杀的孙策。不然的话,郭嘉不可能预测的这么准。

3,死于孙权之手:理由是孙策死后,孙权就是江东之主了。

这三种说法究竟哪种才是正确的呢?亦或是哪种都不对?

我们还是来慢慢分析。

首先,根据所有史料的记载,孙策的确是死在了许贡门客的暗杀下。因此,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其实是:许贡门客暗杀孙策,究竟是自发的为主报仇,和别人无关呢?还是背后另有他人指使?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仔细分析一下‘孙策之死’的所有细节。

有四段史料提到了孙策之死,分别是:

1,《孙破虏讨逆传》(即孙策传)记载:【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2,《郭嘉传》记载:【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3,《后汉纪》记载:【贡小子与客谋报曰:‘孙策勇锐,若多杀人于道,策必自出,则可擒也。’客从之,乃杀人于江边。策闻之怒,单骑自出,客刺伤之。】

4,《江表传》记载:【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

从上述这四段史料,我们就可以分析出ABC三点:

A:关于‘许贡儿子’的问题。

许贡还有一个儿子,那么,许贡的儿子有没有参与‘暗杀孙策’的计划呢?

应该是没有。因为:

1,绝大部分史书都没有提到‘许贡儿子’的存在。(如《郭嘉传》,《江表传》。)

2,虽然有小部分史书提到了他的存在,但相关描述却相当虚假,有点像是胡编乱造的。

比如《后汉纪》——《后汉纪》算是对‘许贡儿子’描述的最详细的一本史书了。但是,《后汉纪》在描述‘许贡儿子’的时候,却犯了一个史书中很严重也很常见的错误,即:许贡儿子和他的门客密谋暗杀孙策时,其密谋环境一定是十分隐秘的。既然如此,那你《后汉纪》的作者,又怎么可能知道他们具体说了些什么呢?难道你当时就在旁边?

《后汉纪》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人,他写书的时间距离‘孙策遇刺’这件事,中间足足隔了一百五十多年!你看啊,连活在三国时期的陈寿都不知道许贡儿子的这些密谋,他《后汉纪》的作者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所以,关于‘许贡儿子指使门客暗杀孙策’这件事,应该是《后汉纪》的作者一时兴起,胡编乱造出来的,不足为信——毕竟他根本没可能知道一百五十年前俩人在密室里说过什么。

当然,可能有的朋友要说了:你这结论也太绝对了吧?有没有可能是许贡门客被抓住后,供出了许贡儿子的计划,以及他们密谋时所说的话,然后,《后汉纪》的作者就记录了下来呢?

也不可能。因为:

一:如果门客们真的说过这种话,那么活在当时的陈寿为什么没有记录下这些话呢?反而被一百多年后的后人给记录下来了?这完全不合常理。

二:许贡门客都是忠肝义胆之人,他们为了给主人报仇,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这样的人被抓住后,又怎么会供出自己主人的儿子来,让主人的儿子也跟着一起死呢?如果他们真这么不讲忠义,真这么怕死,那他们还舍命复什么仇呢?

所以,《后汉纪》的记载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其中含有大量的虚假成分。我们研究孙策的死,几乎可以忽略《后汉纪》的存在。

相较之下,《三国志》的记载就显的真实合理多了:陈寿还算是比较谨慎的人,他选取史料十分严格,记载的历史也相对真实。陈寿虽然也在《孙策传》里提到了‘许贡儿子’的存在,但陈寿认为‘暗杀孙策’这件事,和许贡的儿子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和《后汉纪》不同,陈寿是这么记载这件事的:许贡被杀后,许贡的儿子就被许贡的门客给藏起来了。然后,许贡门客就去刺杀了孙策,整件事和许贡的儿子并无关联。(即:许贡门客刺杀孙策一事,并不是许贡儿子指使的。)

你看,陈寿的记载就比较符合许贡门客们的性格了:为主报仇这种送死的事情,哪能牵扯上主人的儿子呢?先把主人的儿子给藏起来,给主人留下点香火,这才算对得起主人。

3,最重要的一点是:刺杀孙策后,许贡门客就遭到了处死,这是有史书记载的。相反的,纵观所有史书,都没有记载‘许贡儿子’被处死的事情——这么重大的事情,如果真的发生过,史书又怎么可能完全不记载呢?要知道,史书可是连地位卑微的三门客被处死一事都记载了,又怎么会唯独不去记载吴郡太守许贡之子被处死一事呢?

所以,根据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知道:孙策被刺这件事,和许贡的儿子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这件事要么是门客们自发为主复仇,要么是背后另有他人指使!

(在这里,请注意:孙策遇刺和许贡的儿子无关,这一点相当重要!)

甚至,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许贡儿子’这么个人存在,都很难说。一是如上所讲,几乎所有史书都没有提到这个人的存在——即使小部分史书提到了,其记载也比较偏向虚构,不足为信。二是有的研究者赞成把‘贡小子’三字翻译成许贡的手下,而非儿子——如果采取这种翻译的话,那许贡的儿子就更不存在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章:孙策之死的一些疑点。(下)

清楚了‘孙策被刺’一事和许贡的儿子并无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来分析剩余的两点。

B:关于‘孙策遇刺’地点的问题。

绝大部分史书都说孙策是在江边遇刺的,只有《江表传》说孙策是在树林里遇刺的。不过,《江表传》前面也说过,说孙策是在进军‘丹徒’的时候,去一片树林里打猎,然后才遇到了刺客——丹徒靠近江边,我们把《江表传》的记载给理解成:孙策在丹徒江边的一片树林里遇到了刺客,这也是可以的。

所以,孙策遇刺的地点是江边(或江边的一片树林),这是毫无疑问的。

C:关于‘孙策遇刺’的具体细节。

抛开不合逻辑的《后汉纪》不说,其余三本史书都是如何记载‘孙策遇刺’一事的呢?

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一下。

《郭嘉传》的主角是郭嘉,因此,《郭嘉传》并没有详细描写‘孙策遇刺’一事,只是简略的提到【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你看,一本书有一本书的主角,就连史书也不例外。在以介绍郭嘉为主的《郭嘉传》中,孙策的死只是为了衬托郭嘉的神算而已,故而没有必要去仔细描写:在《郭嘉传》中,孙策怎么死的并不重要,作者也不想去讨论,研究——重要的是孙策果然像郭嘉预测的那样死了!【果为许贡客所杀】!郭嘉算的果然准!

即:《郭嘉传》里的一切事物,其实都是为了衬托郭嘉而存在的,其本身并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郭嘉之前没有对‘孙策遇刺’一事做出预言的话,那么,孙策的死根本就不会,也没有资格被写进郭嘉的传记里!

也就是说,要研究‘孙策遇刺’一事,《郭嘉传》也可以忽略不计——真正以孙策为主角的传记,还是《孙策传》和《江表传》。

不过,这两本史书对孙策遇刺的记载有些不同:《孙策传》说许贡门客藏在江边,孙策出门散步,碰巧和许贡门客碰上了,所以被刺。而《江表传》则说孙策在树林中打猎的时候,碰巧许贡门客也在这片树林里,所以被刺。

那么,这两则史料究竟哪一个更正确呢?我的答案是:哪一个更正确,其实我们根本就不必去理会!

为什么呢?因为‘孙策遇刺’这件事的核心,并不是‘孙策是在江边遇刺还是在树林遇刺。’也不是‘孙策是出门散步遇刺还是出门打猎遇刺。’而是:天地广阔,为什么孙策就这么巧,这么倒霉,会正好偶遇仇人许贡的门客,导致被其刺杀呢?

关于这个问题,《孙策传》记载:【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江表传》则记载:【策性好猎。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

你看,这两本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史书,在记载‘孙策遇刺’这件事时,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同一个字:卒!

卒,在这两段记载里就是碰巧(或突然)的意思!也就是说,史家把‘孙策遇刺’一事归结为碰巧:他们认为孙策一出门也好,一打猎也好,突然就碰巧撞上了自己的仇人,然后就被刺杀了。

但是,这个解释却很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

1,江边的范围有多广,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一条大江,它流经几个城市都很正常。中间更是有无数的山谷,树林,城市,村落——那么,在如此广阔的一个范围内,许贡的门客碰巧在江边某个地方藏着,然后孙策就碰巧走到了那里?这也太巧了吧!这中间的几率,有没有万分之一?

就像现在,我说我在某条江边的某个地方藏着,请你来找我——我敢打赌,就算你费尽心思专门来找我,你都是根本找不到我的!更何况是碰巧遇上我!

而且,孙策和许贡门客还本来就是仇人!许贡的门客们正要找他,正要杀他!然后双方就碰巧偶遇了——这就更巧了!

一切都巧的不像话,所以就显得整件事很古怪,很别扭,很不合常理。

2,如果硬要说这件事是碰巧的话,那也可以。不过,如果真的是碰巧,那么,从逻辑上来讲,孙策和‘许贡门客’双方对这场碰巧偶遇的遭遇战,就应该都是毫无准备才对——碰巧嘛,孙策和许贡门客碰巧偶遇了,双方都没想到会偶然碰到对方这个大仇家。一时之间,孙策也好,许贡门客也好,理应都是猝不及防,大吃一惊。甚至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但是,有违逻辑的是,几乎所有的史书都坚定的记载道:在‘孙策遇刺’这件事上,孙策的确是毫无防备的。而与之相反的,许贡的门客们却是早有准备!

你看。

为什么同样是‘碰巧偶遇’,孙策就猝不及防,许贡门客们却早有准备呢?

很明显,答案只能是:孙策根本就不是碰巧撞上了许贡的门客,而是许贡门客们早有准备,一早就知道了孙策肯定会经过那里(江边森林里的某处),所以一早就埋伏在了那里!

这样的解释,才是合乎逻辑的。

不过,这一解释虽然合乎逻辑,但这么一解释,却又诞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就是:这几个许贡门客,其身份只是普通门客而已,有的史书上甚至直接称他们为‘家奴’——很明显,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裴松之虽然很欣赏他们的忠义,很赞赏他们的人格,但是,裴松之还是称他们为‘无闻之小人’——即社会地位十分卑微的人。)

那么,社会地位如此之低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如此清楚的知道孙策这个国家领袖会经过哪里呢?

此时的孙策名义上是讨逆将军,相当于军长。实际上则是江东老大,相当于总统或土皇帝——你看,这种身份的人的行踪,怎么可能会被三个门客甚至家奴给掌握的清清楚楚呢?美国总统明天会去哪里,具体到哪条街哪个屋,平民百姓能提前刺探到不?

完全不可能!所以,一定是某个位高权重,有能力获得孙策行踪信息的人,把孙策的行踪透漏给了许贡的门客!好让许贡的门客去杀了孙策!

不然的话,就凭几个家奴,又怎么可能精准的知道‘总统大人明天会经过哪里’这种高度国家机密呢?

所以,许贡门客刺杀孙策,其背后一定是有人指使的!而这个人,才是杀死孙策的真正凶手!

说到这里,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我们目前只知道:这个人绝对不是许贡的儿子。因为在之前,我们已经排除了许贡儿子参与此事的可能性。

所以,这个人就只可能是…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一章:为什么说郭嘉不是暗杀孙策的凶手?(上)

认定了许贡门客是被人指使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继续推理:指使他们暗杀孙策的人,究竟是谁呢?

比较主流的说法是郭嘉或孙权——这两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慢慢分析。

一,郭嘉。

郭嘉准确的预测到了孙策的死,所以,有人就认为这里面大有玄机,认为根本就是郭嘉派人暗杀了孙策。

当然,也有人认为郭嘉其实就是运气好,碰巧蒙对了而已——比如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他就认为郭嘉预测到孙策的死,其实是一种偶然。

那么,说到这里,‘郭嘉预测孙策之死’这件事,究竟是阴谋还是偶然呢?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件事仔仔细细,从头到尾的来推理一下,来看看这件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首先,郭嘉是在什么环境下,说出了‘孙策早晚会被暗杀’这一预测呢?

《郭嘉传》记载:【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

翻译成白话,就是: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的时侯,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曹操集团的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都十分害怕。在这时,郭嘉说出了‘孙策早晚会被暗杀’这一预言。

在这里,请注意:郭嘉为什么偏偏要‘在这时’说出这番预言呢?只有两个可能:

可能一:像很多人分析的那样,郭嘉已经派人去暗杀孙策了,所以他胸有成竹。

可能二:郭嘉只是在随口胡说而已——他根本就不知道孙策会不会死,更没安排杀手去暗杀孙策。郭嘉说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想要安慰大家孙策根本打不过来,借此来稳住曹操集团的军心。

这两个可能哪个更正确,哪个更符合逻辑呢?明显是可能二!因为:

1,在会议上,郭嘉是这么预言孙策的:【策轻而无备,虽拥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必死于匹夫之手。】

从郭嘉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郭嘉真的想暗杀孙策,那么,他暗杀孙策能成功的关键点是:孙策仗着自己武功高强,出门并不带保镖,也不设防备,而是喜欢独来独往。(《九州春秋》也说孙策【恃其勇,行不设备。】)所以,只要摸准了孙策的具体行踪,那暗杀孙策还是比较容易的。(反观暗杀董卓曹操等人,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们每次出门都会带上大量的保镖。)

也就是说,暗杀孙策的关键点是:孙策为人【轻而无备】。(如果孙策加强了防备的话,那他就跟别的诸侯一样,很难被人暗杀了。)

你看,说到这里,不合逻辑的地方就来了:既然暗杀孙策的关键点是孙策比较疏于防备,那么,如果郭嘉真的想要暗杀孙策,他又为什么要光明正大的在会议上把孙策这一弱点给说出来呢?

他就不怕有人会透漏风声,让孙策有了防备,加强守卫,从而导致他暗杀失败?

袁曹大战时,袁强曹弱,曹操集团有很多人都想要投靠袁绍——曹操打败袁绍后,就发现了很多手下曾私自写信给袁绍,与袁绍暗通款曲。

而此时的孙策正是袁绍的盟友!郭嘉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孙策会因为松懈防备而被暗杀,他就不怕这些人里出了叛徒,把这个信息透露给袁绍或孙策知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孙策听到敌方的重要谋士说自己会被暗杀时,孙策一定会加强防备和警觉,来防止自己真的被敌方暗杀!到时候,孙策的防备一增强,郭嘉还怎么暗杀孙策呢?

也就是说:如果郭嘉真的准备暗杀孙策,那他就应该对这件事严格保密才对!而不是在会议上大大咧咧的说出来——郭嘉在会议上说出这番预言,只会增加走漏消息的风险!增加暗杀计划的难度!

你看,除非郭嘉是个弱智,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既想暗杀孙策,又十分脑残的给暗杀计划增加难度呢?所以,‘可能一’并不符合逻辑。

(《三国演义》里对这件事的描写更脑残,居然写郭嘉当着孙策使者的面,大谈孙策防备松懈,所以很容易被人暗杀——你看,郭嘉这不是在间接的提醒孙策千万要小心,千万要加强防备吗?果然,孙策的使者一回江东,就立刻对孙策说道:郭嘉说你防备太松懈了,很容易被人暗杀。)

2,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可能一’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但是,与之相反的,‘可能二’却十分符合逻辑!并十分符合郭嘉的为人!

郭嘉曾有过多次毫无根据的随口乱说,然后借此来稳定军心的经历。(比如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当然,郭嘉的这种行为不应该叫随口乱说,而应该叫‘计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当时的形势:

袁曹大战开始时,孙策扬言要袭击许都。曹操集团的官员们听到了这个消息,【皆惧】,都吓的不行。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害怕孙策呢?因为曹操集团本来就打不过袁绍集团,再加上孙策这么一袭击,曹操集团绝对要死!

所以,当时的形势是:

如果孙策袭击曹操,那曹操必败。

如果孙策不袭击曹操,只是在虚张声势而已,那么,由于曹操的手下们根本就拿不准孙策到底会不会来袭击曹操,所以,他们会被吓得【皆惧】,会被吓得军心不稳,从而导致曹操更加打不过袁绍!

这一点很好理解:对曹操来说,如果手下们毫无顾虑的跟袁绍拼了,那曹操还能有一定的胜算。但如果手下们一边担心着孙策袭击自己,一边顾虑重重的跟袁绍打仗,那曹操可就必输无疑了!

所以,‘孙策袭许’这件事,可以说是压垮曹操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管孙策来不来袭击许都,曹操集团的军心和士气都已经被孙策严重的影响了!

在此时,身为曹操的谋士,郭嘉就必须要按照顺序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二章:为什么说郭嘉不是暗杀孙策的凶手?(下)

哪两个问题呢?

问题一:郭嘉能不能阻止孙策袭许?

答案是不能——因为在此时,曹操正在全力抵抗袁绍的入侵,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兵力去阻挡孙策!也正因如此,曹操的手下们才会这么害怕孙策袭击许都。

问题二:既然阻止不了孙策袭许,那郭嘉能不能把孙策袭许的危害降到最低呢?

答案是可以!因为:如果孙策真的袭许,那参考问题一,郭嘉几乎无能为力。但如果孙策只是在虚张声势的话,那么,郭嘉只要让大家认为孙策根本就不会来袭击许都,化解大家对‘孙策袭许’的恐惧,就可以成功的稳住军心,把危害降到最低了!

因为只要能稳住军心,曹操集团就可以继续和袁绍集团抗衡了,不至于落到必败的地步。所以,郭嘉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会做出‘孙策会被人暗杀,所以他根本就没命来袭击我们’这一预测,也就很正常了——这是一种急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军心,防止兵变。而不是真的算准了孙策会死。

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四种情况,哪种情况对郭嘉最有利。

A,孙策真的袭许,郭嘉不做预测。结果:曹操会被孙策和袁绍轻易打败。

B,孙策真的袭许,郭嘉做出预测。结果:郭嘉在战争前期成功的稳住了大家的军心,战争后期,孙策真的打过来了,曹操会被孙策和袁绍轻易打败。

C,孙策虚张声势,并没有袭许,郭嘉不做预测。结果:大家都害怕孙策袭许,众人皆惧,导致军心不稳,曹操会被袁绍打败。

D,孙策虚张声势,并没有袭许,郭嘉做出预测。结果:战争前期,郭嘉会成功的稳住军心。战争后期,孙策也没有打过来。到时候,万众一心的曹操集团,可以最大几率的打赢袁绍!

你看,不管孙策袭不袭许,甚至不管孙策会不会被人暗杀,郭嘉都是‘做出预测’最占便宜!既然如此,那郭嘉当然要说出‘孙策会被暗杀’这一预测了!

和曹操的望梅止渴一样:曹操根本就不知道前面有没有梅林,但曹操为了稳住军心,就必须要胡扯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因为反正手下都要渴的崩溃了,曹操横竖都是死,那就不如先忽悠一下手下,搏一搏,先度过眼前这一难关再说!

同样的,如果郭嘉没有做出‘孙策会被暗杀’这一预言的话,那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这边几乎就是未打先崩了——既然如此,反正横竖都是输,那为什么不胡扯一番,先稳住军心再说呢?

郭嘉算是比较擅长心理战的谋士——在官渡之战前后,曹操集团最脆弱,最容易被打败的时候,郭嘉接连两次用心理计,成功的稳住了曹操集团差点崩溃的军心。

第一次是针对袁绍的十胜十败论:郭嘉告诉大家曹操远胜袁绍,是个潜力股,让大家不必担心曹操会被打败,成功的稳住了曹操集团部分官员的军心。(实际情况则是袁强曹弱,就连曹操自己也觉得多半会输。)

第二次就是针对孙策的‘孙策必死论’(和十胜十败论的时间相差并不远):这一次,郭嘉告诉大家孙策很容易被人暗杀,所以他根本就没命往咱们这儿打!然后,郭嘉又让大家放心就好,千万别自乱阵脚,成功的稳住了大家的军心。(实际情况则是:郭嘉恐怕根本就不知道孙策到底会不会死!)

你看,面对强敌袁绍,郭嘉选择了随口胡编一些东西,来稳住即将崩溃的军心。面对强敌孙策,郭嘉又选择了随口胡编一些东西,来稳住即将崩溃的军心。所以,根据郭嘉的个人性格,以及他部分计谋的风格来看,‘郭嘉为了稳定军心,毫无根据的预测孙策会被暗杀’这一结论,明显要比‘郭嘉想要暗杀孙策,还大庭广众的暴露自己计划’这一结论要合理多了。

3,之前的章节我们也分析过:暗杀孙策的人,一定对孙策的行踪和江东的地形都十分熟悉,所以他才能精准的埋伏到孙策——而曹操和郭嘉不管怎么看,都绝不可能对江东的地形熟悉到连某片小树林都一清二楚的地步!

要知道,当时的地图可不是现在的地图,可不是花点钱就能买到的——当时的地图属于军事机密,往往掌握在本地政府或本地豪强的手中,轻易不会外泄,外地人很难得到!

(比如张松想要叛主,他最大的筹码就是‘西川地图!’张松很清楚:如果没有自己这张地图,曹操和刘备根本连西川怎么走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拿得下刘璋呢?)

所以,曹操和郭嘉并不具备‘暗杀孙策’的必要条件。因为曹操和郭嘉这两个北方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对江东熟悉到这种地步。

4,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会议上,郭嘉是这么预言孙策之死的:【策轻而无备,虽拥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必死于匹夫之手。】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孙策这个人没什么防备,也不带保镖,他来到中原后,就跟自己孤身一人没什么分别。所以,他很容易被人暗杀。

你看,从这段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关键点,即:就算郭嘉想要暗杀孙策,郭嘉也是想等孙策来了中原后再暗杀!等他【独行中原】时再暗杀!而不是直接在江东暗杀!(在当时,江东并不属于中原。)

郭嘉的这一思路才是符合逻辑的:毕竟中原是曹操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上暗杀孙策,肯定是最容易成功的!而相反的,在曹操和郭嘉都不熟悉的江东一带暗杀孙策,则肯定最容易失败!

结果,孙策【临江未济】,还没等来到中原呢,就在自己家门口被人暗杀了——很明显,暗杀孙策的人,并不是郭嘉。(因为就算郭嘉想要暗杀孙策,郭嘉也是想等孙策来到中原后再暗杀他。)

所以,通过以上四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暗杀孙策的人,绝对不是郭嘉!

那么,不是郭嘉,又会不会是孙权呢?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三章:为什么说孙权不是杀害孙策的凶手?

二,孙权。

孙权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孙策被暗杀,孙权根本就不是受益者,而是受害者!

怎么说呢?因为孙策死的时候,江东的局面根本就不稳!粗略一算,江东就至少存在以下四个隐患:

1,本地各大家族——这些江东大家族的实力,其实比刚刚继位的孙权要强多了。孙策都很难压住他们,更何况孙权呢?所以,和孙策打压各大家族不同,孙权对各大家族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以防各大家族造反,直接把自己给废了。

2,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的残余势力。

3,到三国后期也没被彻底解决的山越族。

4,大江对面的世仇:刘表和黄祖等人。

你看。

孙策死时,江东根本就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孙权根本就不可能为了‘继承’这个炸弹,而去害死孙策!

相反的,此时的孙权,应该尽量的希望孙策活着才对!

为什么呢?因为:在此时,有不少人可以推翻‘孙家’在江东的统治。如果孙策活着,那他是可以压住这群人的。到时侯,孙策是江东的土皇帝,孙权至少也可以享受到王爷的待遇。

但是,如果孙策死了,那单凭孙权,是几乎压不住上面这几个隐患的!(当时的孙权才15岁。)到时候,这几个隐患一但作乱,孙家可能直接就被灭了!

享受王爷待遇和全家被灭,孙权应该很清楚该怎么选吧?

所以,孙策活着,孙家越来越昌盛,孙权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孙策死了,孙权硬着头皮顶上,他非但不是受益者,反而是受害者!

也就是说:就算孙权想要篡位,那他也应该等到孙策差不多统一江东后再篡位,而不是现在就篡——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把天下打下来了,你再篡位,这叫聪明,叫摘取我的胜利果实。可是,现在我还没打下天下来呢!现在还有无数的敌人想让咱们兄弟死呢!这个时候你出手害死我,导致咱们家根本就打不下天下了,导致你更容易被敌人给害死了,这不是傻吗?

当然,我说孙权根本压不住这几个隐患,可能有的朋友会不同意,觉得孙权后来不也成功压住了江东的局面吗?你凭啥说孙权压不住局面呢?凭啥说孙权篡位后,孙家容易被灭呢?

其实,孙权压不住江东混乱的局面,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当时江东集团所有人的想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孙权此时才十五岁而已,相当于一个小孩子。孙策都很难压住江东复杂的局面,更何况孙权呢?

2,江东的文武百官,可以粗略的分成两个派系,即:本地大族和孙家嫡系。本地大族当然是不服孙权的——他们连孙策都不服,又怎么可能服孙权呢?

而孙家嫡系,也是一直跟着孙坚孙策打江山的人,未必会服孙权——毕竟如果孙策没出意外的话,孙家嫡系将领这一生的轨迹,应该是一直追随着老大孙策,然后等孙策寿终正寝后,再追随孙策的儿子孙绍。(就像曹家嫡系在曹操死后,都选择追随曹操的儿子,而不是曹操的弟弟。)

而如今,孙策出了意外,才二十六就死了。孙家的嫡系将领,到底认不认孙权这个本来和王位丝毫扯不上关系的人呢?在此时,如果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去拥立孙绍继承大统,那么,别说江东各大家族了,恐怕孙家内部就先要狗咬狗了。

3,《周瑜传》记载:孙策刚死,孙权继位的时候,周瑜是【将兵赴丧】——也就是带着部队来奔丧。

周瑜为什么要带着部队来奔丧呢?原因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两条:孙权根本就压不住江东复杂的局面!周瑜害怕孙策一死,文武百官和各大家族就立刻反了!所以,周瑜必须带着自己的部队前来奔丧,以防各大家族和文武百官造反,甚至直接杀了孙权,灭了孙家!

这一点,最能证明孙策死时,江东的形势真的是危险到了极点,随时有灭国之危。所以孙策的死,对孙权根本就有害无利。

4,孙策临死前,说了一番跟‘刘备托孤’很像的话——《吴历》记载,孙策当时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策这番遗言,着重表达了两点:

第一点:孙策认为孙权不行,根本就压不住江东复杂的局面。孙家如果让孙权来带领的话,将会很容易被人灭掉。

所以,孙策就说:如果孙权不行,那张昭你就把孙家的位子给篡了,自己当江东之主吧!

你看,从这番话,我们就能看出孙策对孙权能力的极度不信任:在孙策眼里,孙权接手孙家后,孙家的位子十有八九是保不住了。别人篡了孙家的位,可能就把孙家给灭门了。而张昭还算是个讲道德的人,他篡了孙家的位,至少不会对孙家赶尽杀绝。

所以,与其让别人篡了位,灭了孙家,倒不如主动把位子送给张昭了——这么做,起码还能保证孙家不被灭。

第二点:孙策甚至认为张昭也不行!认为即使智谋如张昭,恐怕也压不住江东复杂的局面!

所以,孙策对张昭继续说道:如果你也不行的话,那你就【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张昭也不行的话,那就赶快把江东的基业拱手送人吧!大家一起慢慢的往西边挪,直到挪回老家,当群无忧无虑的普通人就行了,别再去想什么争霸天下了!

你看,当时江东局面之危险,别说是孙权了,就算是张昭,也有可能分分钟被人干掉!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孙策临死前的想法其实是:孙家如果可以继续争霸天下,那最好。但如果不能,那就赶紧退出争霸舞台,缓步西归,快快乐乐的当个土财主就行了。

不然的话,外有强敌曹操袁绍,内有各大家族和山越族虎视眈眈,局面这么危险,你没本事却又硬要争霸天下,这不是找死么?

所以,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一力主降,其实并不是张昭胆小,而是他在认真的履行孙策的遗言——既然打不过曹操,那还打什么呢?倒不如直接投降曹操。投降后,虽然江东的基业丢了,但至少孙家人的性命还能保住,总比被曹操打的江东基业和孙家人性命全丢了要好。

(孙策的这一遗言,其实就是日后荆州刘琮的选择:和曹操硬拼的话,一旦输了,荆州和刘家人的性命就都没了。而直接投降的话,虽然荆州没了,但至少可以保住刘家人的性命。)

5,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既然孙策如此不信任孙权的能力,那孙策为何还把王位传给了孙权呢?

那是因为:孙策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其实是根据‘谁能尽量不让孙家被灭’这一原则去选的。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才不到十岁,比孙权还小,比孙权还没能力。如果说孙权不行的话,那孙策的儿子就更不行了!让孙绍做了江东之主,恐怕孙家死的更快!

所以,孙策才会传位给孙权——这里面的逻辑很好理解:传位给还不到十岁的孙绍,那孙家和孙绍都必死无疑。但传位给年龄稍大几岁的孙权,孙家还能有那么一线生机。

如果孙权成功的挺过了这一难关,成为了真正的江东之主(这一可能虽然很小,但总比孙绍要大),那么到时候,孙绍这个皇亲国戚,至少是可以当个侯爷的。

你看:传给孙绍,孙绍必死。传给孙权,则孙绍可能会死,可能会当个侯爷。这么一看,孙策为公也好,为自己儿子也罢,他都要传位给当时年龄最大,最不容易被各大家族操控的人才行——不管他愿不愿意。

而在当时,除了孙权这个弟弟之外,实在是没有年龄更大的继承人了。所以,孙策才会矮子里面拔将军,把位子传给了孙权。

6,孙策死的时候是建安五年,然后直到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的时候,江东集团的人还是信不过孙权!一见曹操来了,他们就都要投降。可见,他们对孙权的能力确实很不信任,更谈不上忠心不忠心了。

通过以上六点,我们可以得出孙权根本就压不住当时局面的结论:他接手孙策的位子,根本就是弊大于利。

再根据文章开头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了:孙策被人暗杀,孙权并不是受益者,而是受害者——稍有不慎,孙策死后,孙权和整个孙家也就要跟着死了!

所以,杀害孙策的凶手,也不是孙权。

既然既不是郭嘉,也不是孙权,那么,杀害孙策的凶手到底是谁呢?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四章:杀害孙策的凶手究竟是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杀害孙策的凶手既不是郭嘉,也不是孙权。那么,这个神秘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我们可以抓住几个关键点,来做一下最后的分析。

首先,杀害孙策的幕后黑手,他至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有杀人动机。2,对江东的地理状况极为熟悉。3,对孙策的行踪有着一定的掌握。4,和许贡有着一定的关系。

这四点里面,前三点很好理解:没杀人动机,他就不会去暗杀孙策。对江东的地理状况不熟悉,或是对孙策的行踪不熟悉,他就不可能会如此精准,如此成功的对孙策实施埋伏。

而第四点,其实也很好理解:史书记载许贡死后,他的门客们就都藏了起来,谁也找不到他们——不过,既然谁也找不到他们,那杀害孙策的幕后黑手又是怎么找到他们,并利用他们的呢?

很明显,答案就是:根本就不是幕后黑手找到了他们,而是许贡三门客主动去找了那位幕后黑手!

这个解释最为合理,因为:

1,许贡三门客地位卑微,绝对没能力打探到孙策的具体行踪,然后为主复仇。所以,站在许贡门客的角度来看,如果想要复仇的话,他们就必须要‘主动’找一个能探查到孙策行踪的人,然后和对方合作才行。

所以,许贡门客对‘位高权重的幕后黑手’有着极大的需求!如果没有幕后黑手的帮助,那许贡门客根本就找不着孙策在哪!更别提去暗杀他了!

而相反的,幕后黑手对许贡门客的需求却不大。因为就算没有许贡门客这几个人,幕后黑手还是可以用别的死士去暗杀孙策——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江边树林里,幕后黑手已经精心埋伏好了一切。在这时,孙策不管遇上哪个杀手都是必死无疑的,不一定非要遇上许贡门客。

谁对谁的需求更大,谁就会去主动找对方合作,这是常理。所以,应该是许贡门客主动找幕后黑手合作,而非幕后黑手主动找许贡门客合作。

2,许贡三门客躲藏的地方十分隐秘,他们如果不主动去找幕后黑手的话,那么天地广阔,幕后黑手恐怕很难找到他们。

3,许贡三门客只是许贡家里最普通的三个下人而已,像他们这样的人,在许贡家里一抓一大把。当初许贡被杀,恐怕都没人在意门客里是不是有这么三个人逃跑了,而幕后黑手却是一个位高权重之人——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许贡三门客主动去找幕后黑手的话,那么,恐怕幕后黑手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许贡三门客这群无名小人!更别提主动去找他们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定是许贡三门客主动去找的幕后黑手’这一结论。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文章开头所讲的第四个条件了——为什么说幕后黑手一定要和许贡有着不错的关系呢?

因为:许贡门客怎么可能敢去找一个和许贡毫无交情的人,商量暗杀孙策的事!

孙策是江东之主,许贡却只是一个通敌被杀的死人。如果是和许贡没什么交情的人,一见到许贡门客要和自己商量暗杀孙策的事,那他一定会立刻把许贡门客给绑起来,然后上交孙策处置!

毕竟正常人怎么可能为了一个毫无交情的死人,就去暗杀如日中天的江东总统呢?这是疯了吗?所以,如果幕后黑手和许贡没有很深的交情,那么,许贡门客根本就不敢去主动联络这位幕后黑手!如果联络他,就跟自投罗网无异!

(在这里,请注意:即使对方也是孙策的仇人,但若他和许贡没什么交情,许贡门客也是不敢去找他对付孙策的。因为就像上面所分析的,许贡门客只是几个普通人而已,想杀孙策的人对许贡门客其实并没有什么需求,因为他们用别的杀手去暗杀孙策也是可以的。所以,即使对方想要暗杀孙策,也完全有可能认为现在不是时候,然后把许贡门客给抓起来,献给孙策处置,来换取孙策的信任。)

(说到底,还是许贡门客这几个人太弱了,完全没有让人需要的价值。除了和许贡有交情的人会顺手用他们之外,其余的人用不用他们又有什么分别呢?用别的杀手也是一样的。)

明白了这一条件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导致孙策被杀的源头:许贡。

许贡这个人,《三国演义》上把他的身份写得很含糊,只说他是吴郡太守。因此,很多朋友就把许贡当成了普通的朝廷官员。

但实际上,许贡的身份并不是《三国演义》上写的普通官员那么简单,而是和孙策一样,也是江东的一路诸侯!

早些年,许贡曾割据一方,但被孙策给打败了。随后,许贡去投靠了严白虎,却又被孙策给打败了。

在这里,请大家着重注意一下‘严白虎’。

据史书记载,和许贡有着不错关系,并本身位高权重的人,大概有以下几个:许靖,严白虎,许昭,王朗。

而在这些人中,只有严白虎和许贡的交情最深!当年许贡被追杀的时候,他第一个要去投靠的人,就是这个严白虎!

这样看来,许贡的门客第一个想到的合作对象,90%也会是严白虎!因为:

1,许贡和严白虎的交情最深,许贡门客和严白虎合作最为保险。

2,许靖许昭等人都已经失势了,其实也没什么能力去帮助许贡门客复仇。而严白虎虽然已经死了,但他还有大批的余党,实力相当壮大。这些余党立志要杀死孙策,为严白虎复仇。所以,找严白虎的余党合作,远比找别人合作成功率要高。

3,最关键的是,严白虎的余党是有过暗杀孙策的行为的!所以,他们很有可能接纳许贡门客后,再策划第二次暗杀孙策的行动!

严白虎的余党是怎么暗杀孙策的呢?《江表传》记载:【策前西征,登阴复谴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策归,复讨登,军到丹阳,需待运粮…】

你看,陈登(就是在徐州和吕布刘备左右周旋的那个陈登)他接收了严白虎的大批余党,然后用这些余党暗杀过孙策一次,但结果失败了。因为这件事,孙策大怒,立刻发兵去进攻陈登。

而就在孙策进攻到一半,差不多行军到丹阳江边一片树林的时候......孙策就被人暗杀了!

这实在是太巧了!看到这里,我们就不禁要冒出一个想法了:难道暗杀孙策的幕后黑手,竟是这个陈登?

没错,真凶就是陈登!因为在所有人里,只有陈登完全符合暗杀孙策的四个条件!

一:杀人动机。

往远处说,陈登一家和孙策有着大仇:陈登的伯父陈瑀是扬州刺史,曾和袁术及孙策争夺过扬州。单看扬州这个地方,在某个时期里,其实就是陈瑀,袁术,孙策他们三人三国鼎立。

既然他们三方常年开战,那么他们之间的仇恨当然不小。《江表传》也说得很明白:陈登第一次暗杀孙策,其目的就是给他伯父陈瑀报仇,【以报瑀见破之辱。】

而往近处说,孙策正准备要进攻陈登,如果此时陈登不去暗杀孙策的话,那等孙策打过来,陈登岂不是必死无疑?

所以,从杀人动机来讲,陈登的杀人动机是要比曹操大的:曹操虽然害怕孙策袭许,但孙策毕竟还没有行动,很有可能只是在虚张声势而已。可反观陈登这边,孙策的部队都快打到陈登家门口了!如果孙策不死,那死的绝对就是他陈登了!

二:熟悉江东地形与孙策的行踪。

陈登集团既然常年与孙策开战,那么,陈登对孙策集团的了解,以及在孙策集团安插间谍的可能性,就一定会远超曹操袁绍等诸侯。

毕竟当时中原各大诸侯都在北方激战,就算派间谍出去,也一定是往北方各路诸侯的身边安插,根本就没人有空去管远在海外的江东集团——除了当时与江东集团接壤的刘表,陈登等人。

所以,当时对江东地形以及孙策行踪最了解的人,非陈登刘表等人莫属,

三:与许贡有着一定的关系。

刘表和许贡根本就素不相识,八竿子打不着。而陈登虽然和许贡也没什么关系,但是,严白虎集团却和许贡的交情相当深厚——在这个前提下,陈登又联合了严白虎集团,所以毫无疑问的,这一点也是陈登最为符合。

看到这里,分析完这四个条件,我们也就明白了:当时世界上的所有人,只有陈登一人完全符合这四大条件!也就是说:陈登就是暗杀孙策的真正凶手!

这一结论,才是最符合逻辑的结论——不信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来分析另一个证据。

什么证据呢?就是杀人动机。

杀害孙策的人,他到底为什么要杀害孙策呢?这个杀人动机很关键。因为,如果杀害孙策的人是江东其余的势力,或是刘表等人,那么,他们的目的就肯定是:暗杀孙策后,他们就可以趁着孙权年幼继位,位置不稳的时候,去灭了孙家,然后称霸江东。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孙策死后,我们却并没有见到这一幕发生!根本就没人趁机去进攻孙家或灭了孙家。

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是因为:凶手的杀人动机根本就不是进攻孙家,称霸江东,而是防守!是自保!

孙策已经杀过来了,他不杀孙策都不行!他不杀孙策就等于是自杀!

很明显,当时处于这一境况的人,就只有陈登。而其余的诸侯,那些想要占领江东领土的诸侯,都可以排除掉。

所以,暗杀孙策的真正凶手,就是那个曾经纵横徐州,把曹操,吕布,刘备都玩的团团转的陈登。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五章:孙权为何能安全的继承王位?

孙策临死前,对很多人说了很多话。尽管这些话表面上的意思完全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思想却是一样的,即:孙权根本就不行,孙策想通过这些人来帮助孙权,最大可能的维持住孙家的基业。

1,孙策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看上去,孙策是在说自己和孙权各有长处,一个善攻,一个善守。可实际上,孙策这番话的真正意思却是:孙权,你千万别学我去争霸天下,你根本没那个能力!你只要老老实实的守住江东就可以了。

孙策对孙权的期望很低,大概等于企业家临死前对儿子说:你不用扩大咱家的资产,你只要保证咱家别在你手里破产就行。

不过,这种话不能直说出来——江东集团的人本来就不服孙权,如果孙策直接说孙权不行,那就只会让孙权的位子更加不稳。所以,孙策就选择了一种委婉的说法:他不说‘因为孙权没本事争天下,所以孙权只能被动防守。’他只说‘孙权比较擅长守天下,所以孙权不用像自己那样去进攻别人,孙权只要守好江东,就足以富国强兵。’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孙策这番话,体现了他深厚的政治功力。

因为:如果孙策没死的话,那江东集团的下一步是准备要进攻陈登,甚至袭击许都,劫持天子的——也就是说,在孙策的带领下,江东集团将会获得极其丰厚的利润。(小则获得陈登的领土,大则直接劫持天子,成为新的曹操。)

而如今,孙权显然是没本事进攻别人的——他连江东内部都很难稳住,又怎么可能去袭击许都呢?

所以,孙权继位,其实是影响了江东大多数人的隐形利益——在你哥哥手里能办成的大项目,我们大家就等着分钱了,结果你一接过来,却只能喊停,那你说我们恨不恨你呢?

孙策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会当着众人的面故意扭曲事实,说道:不是孙权不能打,而是就孙权来说,防守比进攻更合适——别看自己能打,但长远来看,江东集团交给孙权这个能守的人,其实是比交给自己这个能打的人要好的。

这样说,孙策就可以把‘孙权不能打’这个缺点给遮盖成‘孙权有更好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计划,所以先不打,先防守。’可以尽量的减少大家对孙权的怀疑和不满。

在这里,请注意:孙策只是为了要掩盖孙权没本事争天下,所以才故意贬低自己,说自己不如孙权会守天下。可实际上,不管是攻还是守,孙策都是要比孙权强的。

2,孙策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跟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遗言是很像的。所以,孙权对张昭,也就像刘禅对诸葛亮一样,史书记载是【以师傅之礼代之。】

孙策给了张昭极大的权力!此时的张昭,是相当于董卓或曹操的,也是个权臣。江东内部的国家大事全是张昭说了算,孙权只是个类似于汉献帝的傀儡而已。所以,孙权对张昭就很反感了——后来孙权坐稳了王位的时候,曾多次针对张昭,甚至差点逼死张昭。

(至于孙策为什么给张昭这么大的权力,我已经在第一百五十三章里详细分析过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3,孙策对母亲说道:【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孙策死前,对母亲说的话里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母子分别之情,主要还是在谈孙家和江东集团的未来——孙策请母亲一定要看好孙权,并【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为什么【父兄旧人,慎勿轻怠】呢?因为:江东集团的这些老将,是根本不可能服孙权的。所以,就需要德高望重的孙策母亲出面,好好的维持住孙家和这群老将的关系,千万不能轻慢了他们。不然的话,单靠孙权一个人,这些老将说不定就反了。

说白了,孙策还是在为孙权铺路。

孙策母亲显然也是明白这一点的,她哭着说道:【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

孙策回答道:【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你看,孙策先是客套了一下,说孙权比自己强多了。但紧接着,孙策就对母亲说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这一句话,就把江东集团的内外事全都交给张昭和周瑜管理了。相较之下,孙权根本只是个傀儡而已。

孙策这么安排,就足以证明孙权的才能根本就没有胜过孙策十倍——不然的话,孙策当权的时候,怎么没内事全归张昭管,外事全归周瑜管呢?孙策当权的时候,怎么就所有事都是孙策自己说了算呢?

因为孙策有能力,同时,也因为孙权没能力——如果没有张昭周瑜这两个人帮孙权管着的话,那孙权只会死得更快。

4,孙策对大乔说道:【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须孝养尊姑。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力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

你看,孙策临死前和大乔说的话,其实也没有爱情啊,夫妻生离死别啊之类的内容。孙策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孙权身上——孙策叫大乔进来和自己说话,既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因为自己舍不得大乔,而是因为孙策想通过大乔来转告小乔,再通过小乔来转告周瑜:你一定要好好帮助孙权!

5,孙策对其余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孙家人说道:【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

说到底,还是在给孙权铺路,尽量的让其余孙家人死了和孙权争权夺位的心。

你看,孙策为了孙权能安安稳稳的继承王位,他耗费了多少心血?后来孙权能坐稳王位,成为真正的江东之主,其中90%都是孙策的功劳!

不然的话,当时的江东外有外敌虎视眈眈,内有各大家族准备争权夺位,单凭孙权,又怎么可能稳得住这么多内忧外患?

不过,即使孙策已经尽量帮孙权铺好路了,但孙权毕竟年幼,也没什么出色的能力和表现。所以,还是有不少人不服孙权,随时准备造反。

比如庐江太守李术——李术原来也是江东集团的一份子,归孙策管理。可是孙策一死,李术就立刻造反了。

孙权大怒,问李术为什么造反,李术却理直气壮的说道:【有德见归,无德见叛】——意思就是:孙策本事高,德高望重,我自然归降他。而你孙权又没什么本事,我凭啥归你管呢?我当然要趁机叛乱了!

你看,李术造反的理由很单纯,史书记载是:【术不肯事权。】——李术只服孙策,不服孙权。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六章:孙权如何解决内忧外患?(上)

孙权刚上位时,面临着至少两大难题:1,外患。主要是指袁绍,曹操,刘表等诸侯。2,内忧。主要是指江东本地各大家族和山越族。

孙权要怎么解决这两大难题呢?我们先从外患开始说起。

这几个外患中,刘表的情况和孙家类似,都是把重点放到了和本地各大家族的斗争上。所以,刘表暂时不会去侵略江东。

这一点甚至都不用分析:当年孙坚刚死的时候,江东可比现在弱多了。既然刘表在江东最弱的时候都没有去侵略江东,甚至反对侵略江东,那么,现在的江东比当年还要强些,刘表就更不可能去侵略它了。

所以,关于刘表,孙权只需要做好最基础的防御工作就行了——江东最主要的外患,还是袁绍和曹操。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面对着袁绍和曹操这两大外患,孙策和孙权竟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举动!

孙策偏向袁绍集团:他先是准备袭击许都,劫持天子。随后又与袁绍结盟,商议共攻曹操。

孙权则偏向曹操集团:孙策死后,孙权立刻撕毁了原本孙策和袁绍的联盟,听诸葛瑾的话,转头和曹操结盟了。

为什么同是江东集团的领袖,孙策和孙权的战略部署却截然相反呢?原因就是:孙策有能力,而孙权没能力。

我们可以从他们完全不同的行为,来推测一下他们各自的想法。

1,孙权。

北方袁强曹弱,如果没有意外因素的话,几年之内,袁绍就可消灭曹操,统一北方。(田丰认为最多三年。)

那么,孙权帮助弱者曹操抵抗强者袁绍,其目的也就很明显了:孙权是想阻止袁绍统一北方。因为只要北方不统一,继续袁曹内战,北方就没时间,也没能力来侵略江东。

此时的孙权根基极其不稳,江东各大家族都有造反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十年内不统一,孙权就有十年的时间来处理内忧(即江东本土家族)。北方五十年不统一,孙权就有五十年的时间来处理内忧。

即:北方继续分裂下去,对孙权最有利。

而相反的,北方一但统一了,下一步就势必会侵略江东。到时候,江东内部都四分五裂的,各大家族随时准备造反,孙权又怎么可能挡的住北方的侵略呢?必死无疑的。

所以,孙权选择帮助曹操,其实是一种自保行为——孙权和曹操联手抵抗袁绍,其实就是日后孙权和刘备联手抵抗曹操的翻版。

2,孙策。

孙策的行为却和孙权完全相反:他选择了与袁绍结盟,并准备猛攻曹操。

奇怪,难道孙策不知道只要袁绍统一了北方,他下一步就势必会侵略江东?

不可能,孙策不可能不知道——因为‘北方一旦统一,就势必会南下’这一结论,是当时谋士们公认的结论。就算孙策没看透这一点,他的谋士也一定会提醒他这一点才对。

那么,孙策究竟为什么要袭击曹操呢?从表面上来看,袭击曹操就是加快袁绍统一北方,然后侵略江东的速度,对孙策百害而无一利——这种事傻子也不会做,更何况孙策呢?

所以,孙策袭击曹操,就一定有他的深意才对。

什么深意呢?即:孙策根本不打算像孙权那样在江东自保,而是准备在北方和袁绍争霸!

也就是说:孙策认为袭击许都成功后,拥有‘江东+许都+曹操部分领土+汉献帝’的自己,是可以直接与袁绍进行争霸,甚至灭了袁绍,统一北方的!

所以,孙策根本没必要联合曹操,抵抗袁绍。他完全可以先灭曹操,再灭袁绍!

大家先不要惊讶我的推论,还是先听我来慢慢分析。

首先,这个大胆的推论只是看上去大胆而已,实际上,这个推论其实是最符合孙策性格的!

孙策是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人,行事一向冒险,被曹操称为‘疯狗’——和这个大胆的推论比起来,‘联合曹操抵抗袁绍,然后缩在江东被动防守,’反而很不符合孙策的性格,显得很不真实。

(毕竟,当初孙策根基还不稳的时候,面对江东各大家族,孙策就敢选择更凶险但利润也更高的暴力打压,而不是像孙权那样去安抚示好他们。如今孙策有了根基,他面对袁曹之战,选择主动入侵的可能性,也一定会比龟缩防守要高。)

其次,孙策袭击许都的目的,史书上说的很清楚,就是【迎汉帝】。

孙策想杀了曹操,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很明显,袁绍绝对不会容忍孙策这么做——这一点根本就不用分析,因为袁绍肯定是想把天子握在自己手里的。

也就是说,孙策和袁绍虽然是同盟,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互相冲突的:天子只有一个,孙策想劫天子,袁绍也想劫天子。他们都想做‘令诸侯’的那个,而不想做被令的那个。

即:孙策袭许失败,那孙策就会死。即使孙策袭许成功,劫到了天子,袁绍也会立刻撕毁同盟,进攻孙策,夺回天子!

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孙策不可能看不出来——既然如此,那孙策为什么还傻的和袁绍结盟呢?

只有两种可能:

1,孙策心甘情愿为袁绍作牺牲,打败曹操后,孙策自愿把汉献帝让给袁绍,或自愿被袁绍干掉。

2,孙策本身就想先灭曹操,再灭袁绍!按照孙策心里的想法,灭了曹操后本来就是要和袁绍决战的,所以自然就不怕袁绍来打他,来和他抢汉献帝——这些事情,孙策早就考虑到了,到时候自然有应对的办法。

很明显,第二种可能才是正确的——孙策本来的计划,就是先灭曹操,再灭袁绍!

最后,孙策死前,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从孙策的遗言我们可以看出:孙策给孙权制定的战略方向,就是自保,而不是扩展。而孙策给自己制定的战略方向,则是举全国之众,去和袁曹等人争天下!

顺着我的推论看下来,也就是:袭击许都成功后,拥有‘江东+许都+曹操部分领土+汉献帝’的孙策,是可以直接与袁绍进行争霸,甚至灭了袁绍,统一北方的!

这一招棋的确很险,但也很有必要——因为就争天下来说,自古以来南方就很难争赢北方。历朝历代,南北对峙的结果一般都是北方获胜。

也就是说,如果孙策一直偏安江东,而不去占领北方领土的话,那么在未来,他将很难战胜占据了北方的袁绍或曹操——就像后来吴蜀两国加起来,国力也比不过占据了北方的魏国一样。

所以,如果眼光足够长远的话,南方诸侯就应该像孙策这样,提前考虑占领北方领土,并将北方领土变成自己根据地的事情。不然的话,南方诸侯迟早会败在北方诸侯的手里。

这就是为什么同是江东集团的领袖,孙策选择了帮袁绍,孙权却选择了帮曹操的原因:因为孙策是想主动争霸天下,为将来一统全国做准备。而孙权却仅仅是为了解决外患,以求自保而已。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七章:孙权如何解决内忧外患?(下)

说完外患,我们再说内忧。

孙权的内忧,主要是江东各大家族与山越族。这其中,山越族的问题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因为这关系到极其严肃敏感的种族问题:就像汉人不甘心被异族蒙古人和满人统治一样,山越人也不会甘心被异族汉人统治——不管汉人开的条件有多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诸葛亮平南蛮,还是孙权平百越,其结果都是差强人意的——就算人家打不过你,表面上服了你,可等一有机会,人家还是会继续闹独立的。

《三国演义》为了神化诸葛亮,居然虚构出七擒七纵的情节,说南蛮人感激诸葛亮大德,自愿臣服,永不反叛——你看,这就有点虚假了:你的种族被异族给侵略了,你怎么可能发自内心的去感激异族来侵略你呢?真实历史上,南蛮臣服于诸葛亮,仅仅是因为南蛮实在打不过诸葛亮,不得不服!根本就没人觉得诸葛亮对他们有什么大恩大德。诸葛亮走后,南蛮根本就没有心悦诚服,而是也造反了几次。

百越的问题和南蛮是差不多的,直到孙权去世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刚上位时的孙权并没有把重点放到百越族上,而是决定先处理各大家族的问题,这就证明孙权的政治眼光还是不错的,分得清缓急轻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论威胁,百越族只是像游牧民族一样不断的骚扰江东而已,短期内还无法颠覆江东的政权。所以对付百越族的事情,可以先缓一缓,放一放,以后再说。

这么做,虽然会令江东受到一些损失,但却并不致命,是可以忍受的损失。而相反的,孙权刚即位时,江东各大家族却都有杀了他造反夺位的可能!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办法对付各大家族才行——这件事已经火烧眉毛了,根本不能拖!

孙权明显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刚上位时,心里一直很慌张,很害怕,怕被人给干掉——直到周瑜带着兵马从外地回来了,【自巴丘提兵回吴】,孙权才放心的说道:【公瑾已回,吾无忧矣。】

周瑜跟孙策有总角之好,是过命的交情,孙权还是信得过他的。有周瑜的部队在这镇着场子,各大家族就不敢乱来了。孙权这条命,也算是保住了。

这一点,周瑜也是很清楚的。所以,他见到孙权后,并没有谈什么争霸天下的计划,也没有提出什么扩展领土的妙招,而是很保守的说道:【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你看,孙权即位后,由于江东的整体环境实在是太过凶险,所以,就连周瑜这样的名将也不敢提向外扩张的事儿了,而是把目标定的很低,定的很保守,只要【江东可定】,稳住江东就行了。

这并不是说孙权和周瑜弱,而是形势比人强:按现在江东的形势,各大家族联合起来都能把孙家给灭了。内部不稳,周瑜又怎么敢去攻打外部呢?不怕到时候外敌未灭,内变再生?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稳住江东——那么,孙权又怎样才能稳住江东呢?

答案就是:【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周瑜这句话里的‘人’,其实并不是人才,民心的意思。放在江东目前的环境来看,这句话里的‘人’字,应该是‘势力’的意思!

江东各大家族之所以能让孙权和周瑜如此忌惮,其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在本土有‘势力’——各大家族都是盘踞本地数代的大家族,实力雄厚,人脉也错综复杂。江东集团里面,有相当部分人是各大家族的人。

也就是说,孙权如果想在江东干点什么事,他根本就绕不开各大家族!一切都要和各大家族商量着来才行。同时,各大家族如果想坏孙权的事,那也相当轻松。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就需要:

1,摆低姿态:和孙策的暴力打压刚好相反,孙权并没有暴力打压他人的能力和资本。所以,孙权就需要向各大家族采取安抚示好的政策,尽量顺着他们的意思来,先稳住他们再说。

不然的话,他们轻则在你治理江东的时候下下绊子,重则直接干掉你造反,后果不堪设想。

2,培养势力:各大家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势力。所以,孙权也必须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以备将来可以和各大家族对抗。否则,你一直示好下去,到头来还是不如各大家族厉害,内忧还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周瑜就提议道:【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

谁是高明远见之人呢?对孙权来说,并不是才华高,能力好就可以了,而是要着重符合以下两个条件才行。

条件一:这人并不是江东各大家族的人。(因为你培养各大家族的人,就等于是在帮各大家族变强——你必须要培养真正的‘自己人’才行。)

条件二:他们本身有潜力被培养成新的江东势力,来压制原本的江东各大家族。(因为现在孙权需要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手下,而是能压制住各大家族,甚至能取代各大家族的新势力。)

所以,综合以上两点,孙权就重用了三个人——谁呢?就是鲁肃,诸葛瑾,顾雍。

这三人里面,诸葛瑾是荆州本土大族诸葛家的人,本身就极具实力。招揽他,诸葛瑾和孙权是可以双赢的——诸葛瑾加入孙权后,孙权获得了一个可以成为新势力的潜力股,而诸葛家也可以通过诸葛瑾把手伸到江东来,在江东发展自己的家族事业。

顾雍则是以‘为人严厉公正’著称。他和孙策一样,根本就不买各大家族的帐。有什么事发生了,顾雍绝对会公事公办,丝毫不怕各大家族——这样敢跟各大家族对着干的人,孙权也要重用。

而重用鲁肃的原因,则最为复杂。

鲁肃家境极富,但却并不是江东本土的富豪,而是临淮东城人。所以,在江东,鲁肃虽然有钱,但却没有权力,人脉,根基这些东西。归根到底,鲁肃就是个有钱的老百姓而已,跟家族里有无数官员的各大家族相比,差的实在是太远了。

所以有人评价此时的鲁肃是:【肃本布衣。】就是一个布衣百姓而已。

鲁肃有钱,他缺的是官府给机会。这样的人,孙权就相对容易把他培养成新的大家族,或新的势力。所以,孙权和鲁肃一见如故。(孙权需要鲁肃这个有钱的潜力股,鲁肃则需要孙权这个江东之主的提拔。)

在这里,请注意:孙权重用鲁肃,其最大的原因并不是鲁肃的才华,而是鲁肃的身家与潜力——大家可别忘了,鲁肃第一次见孙权,还没提出著名的‘榻上策’,也没对孙权说出什么锦囊妙计,一句话都还没说呢,孙权就对鲁肃【甚敬之】,决定重用鲁肃了。由此可见,孙权根本就不知道鲁肃有没有惊人的才华——孙权决定重用鲁肃,仅仅是因为鲁肃豪富,是可以培养成新的江东势力,然后用来压制旧的各大家族而已。(倒是孙策早就见过鲁肃,对鲁肃的才华比较推崇。)

历史上,鲁肃并不是孤零零一个人去投靠的孙权,而是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投靠的孙权。即:鲁肃刚见到孙权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算是一股小势力了——此时的孙权急需培养自己的势力来对付各大家族,所以他一见面就重用本身豪富,又有着部队的鲁肃,这也是很正常的。

正是因为这种互相需求的关系,后来赤壁之战的时候,各大家族都要求投降,鲁肃却力求死战:因为鲁肃并不是江东本土家族,而是孙权一力提拔上来的外来户,他在江东的根基其实很浅。所以,孙权投降后,江东各大家族依然是本地的地头蛇,曹操依然用得着他们,不敢轻易动他们。而鲁肃却对曹操没什么用处,跟曹操一样,只是个外来户而已。曹操说要杀他,只是一眨眼的事情。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八章:‘榻上策’分析。(上)

鲁肃见到孙权,提出了可与‘隆中对’媲美的‘榻上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榻上策’。

一,孙权把所有人都轰走,单独把鲁肃留下来,对鲁肃密议道:【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孙权嘴上说自己爱国,想当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人,尊王攘夷,拯救倾危的汉室。但实际上,孙权却一点都不爱国,只想造反,只想自立为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孙权单独把鲁肃留下来【密议】,就是怕别人知道他想自立为王,然后给他扣上造反的帽子。不然的话,孙权如果真的只是想发表爱国言论,他又何必此地无银的把别人都轰走,只和鲁肃悄悄的说呢?

2,孙权潜意识里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汉臣,也不认为他现在所拥有的地盘是汉朝的领土——孙权说的很清楚,江东并不是汉朝的领土,而是他父兄打下来的基业,是他们孙家的私人财产。

如果是和平年代,单凭这句话,就可以把孙权诛九族了:天下的地盘都是皇帝的,皇帝让你在江东当官,你居然敢说江东是你父兄传给你的私人基业?你想造反?

3,齐桓公和晋文公本身就不是什么忠臣,而是威逼天子的诸侯霸主。在当时,周天子只是个汉献帝那样的傀儡而已,齐桓晋文则相当于曹操——他们三个都是打着保护皇帝的名义四处捞好处,可实际上,他们才是真正的皇帝!

孙权拿齐桓晋文自居,他的潜意思也就很明显了:孙权想要当新的曹操,孙权也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权这一目的,是和孙策死前的【迎汉帝】一脉相连的。所以,在‘榻上策’中,孙权表面上好像只是很空洞的问了一句:鲁肃,你有什么能帮我的呢?【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可实际上,孙权却是丢出了很精准,也很具体的问题,即:鲁肃,你能不能帮我挟持到天子,成为新的曹操?

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很多人都觉得孙权在‘榻上策’里是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问的问题也相当空洞,没什么水平——殊不知,这正是孙权的高明之处!

孙权如果直接问鲁肃‘如何才能劫持天子’,那么,一来会显得孙权狼子野心,不尊汉室。二来也太过于直白,考核不到鲁肃的智谋。

孙权这是生平第一次见鲁肃,鲁肃到底有没有智谋,孙权并不知道——按照上一章我们分析的结果,孙权决定重用鲁肃的原因其实和智谋无关:孙权看重的,其实是鲁肃本身的家底和部队。这些因素让鲁肃比较容易被培养成一股新的势力,然后用来对付江东的各大家族。

所以,孙权表面空洞,但却内含深意的这么问鲁肃,就会产生两个好处:

1,可以考核鲁肃的智谋:如果鲁肃连孙权想要问什么都看不出来,那孙权就知道鲁肃没什么智谋了。在这之后,孙权虽仍会重用鲁肃,但等真正遇到难题了,孙权还是会用周瑜和张昭,而不会用这个没什么智谋的鲁肃。

反之,如果鲁肃看穿了孙权的深意,那就证明鲁肃确实厉害!孙权就可以考虑下重本去培养鲁肃了。

2,不暴露自己的野心:孙权说话这么深,如果鲁肃没看出孙权的深意,那鲁肃就会以为孙权真忠臣也!居然一心一意只想拯救汉室——反之,如果鲁肃看出了孙权的深意,那其实也无妨,因为孙权嘴上也没说要劫持皇帝啊?他只说要拯救汉室!你是抓不住孙权毛病的。

总之,孙权总不能一上来就问素未谋面的鲁肃:喂,我是个奸贼,你来教教我怎么才能劫持皇帝?

所以,‘榻上策’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鲁肃在教孙权将来该怎么做。’而是‘孙权说话颇深的出了一道难题,来看看鲁肃能不能看穿,并回答他。’

二,鲁肃听了,就回答道:【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

鲁肃回答道:刘邦尊崇义帝,但却没什么作用,都是因为项羽为害的缘故。如今的曹操,就像过去的项羽,你又怎么可能成为齐桓晋文呢?

很明显,鲁肃看穿并理解了孙权的深意。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鲁肃并没有根据孙权的问题做出‘如何才能挟天子’的回答,而是直接否定了孙权的问题:你不能挟天子!你根本就成不了齐桓晋文!

鲁肃这个回答是相当有魄力的:老板问他问题,他直接说老板的问题不对!这也就是孙权脾气好,你要是换个暴躁点的君主,说不定就把鲁肃推出去砍了。

不过,鲁肃为什么这么说呢?孙权为什么就不能挟天子呢?我们可以从明暗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明面。

明面的原因,就是鲁肃上面说的这句话:现在的曹操几乎和项羽不相上下,而孙权又远不如刘邦——刘邦尚且没搞成这件事,更何况孙权呢?

即:齐桓晋文(挟天子者)只能有一个,这个人目前是曹操——而孙权又打不过曹操,所以,孙权自然成不了齐桓晋文。

2,暗面。

暗面的原因,则比较复杂一些。

孙策死后,江东集团的总战略已经发生了改变:孙权必须要联合曹操,共同抵抗袁绍才行。不然的话,袁绍消灭曹操后,下一步就势必会侵略江东,对孙权不利。

你看,在这样的前提下,孙权明显是不能去劫天子的——因为和曹操抢汉献帝这一举动,会破坏江东集团目前的总战略:孙权如果抢失败了,曹操就会干掉孙权。孙权如果抢成功了,那孙权进攻曹操,抢夺皇帝这一行为,就一定会令曹操的整体实力极度受损(因为曹操等于是同时受到了袁绍和孙权的夹击)。到时候,袁绍就会更快更轻松的消灭曹操,统一北方。然后,袁绍就会更快的来侵略孙权。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去劫天子,其结果都是被侵略,被干掉,丝毫无法获得长久的利益。所以,鲁肃并没有回答‘如何才能劫天子’这一问题,而是直接否定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另外的计划。

是什么计划呢?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五十九章:‘榻上策’分析。(下)

三,鲁肃继续说道:【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

鲁肃说道:汉王朝已经不可能复兴了,曹操也不是短期内能除掉的。如今孙权你只能稳住江东,观看天下的形势。北方正是多事之秋,你可以趁此机会击败黄祖和刘表,占据长江。

鲁肃这番话,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

1,汉室不可复兴。

其实,当时但凡有点眼光和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汉朝完了’,及‘汉室不可复兴’这件事,并不是只有鲁肃能看出来——就连那个公认‘有勇无谋’的吕布,也早就看出来了。

所以,这句话其实没什么价值——孙权本来就没想复兴汉室,也不在乎汉室能不能复兴。鲁肃在此时说出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其实只是给孙权一个台阶下而已。

孙权嘴上一直在扮爱国,扮忠心,不愿意自立为王。可是,孙权和鲁肃的谈话内容却又都是自立为王的事情!这就难免有点虚伪和尴尬了。

所以,鲁肃就体贴的先给孙权一个借口和台阶下:不是主公你不忠心,而是汉朝实在已经没希望复兴了,咱们不得已只好自己干了。

你看,这就是为人手下的分寸和语言艺术了。所以,鲁肃的领导孙权和周瑜都比较喜欢鲁肃,都觉得鲁肃是个【实诚人】——鲁肃很实诚,他经常能把我说不出来的话,我觉得尴尬的话,我不方便说的话,替我特别实诚的说出来。

2,曹操不可卒除。

按照主流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十分强大,所以短期内很难把他除掉。

但是,我今天要说:这句话如果这么解释,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其实是:曹操是我们的盟友,我们要和他联手抵抗袁绍。不然的话,袁绍灭了曹操后,就一定会来侵略我们。所以,‘短期内,我们一定不能让曹操被人除掉!’

即:不是短期内很难除掉曹操,而是怕曹操短期内被人给除掉!

大家先不要惊讶,我知道自古以来就没我这么解释这句话的,不过这句话只有像我这么解释,才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

A:‘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这句话从历史上来看,本身就是错误的。

因为此时的曹操其实很容易被人除掉:曹操正与袁绍激战,而袁强曹弱,曹操本来就打不过袁绍,很容易被袁绍灭了——在此时,只要孙权出手攻击曹操,那曹操必死无疑。

所以,在孙权集团看来,并不存在‘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这一说法。倒是那个袁绍,在当时看来,是根本无法被除掉的最强诸侯。

B:可能有朋友要说了:会不会是鲁肃眼光长远,预见到了袁绍必败,曹操必胜?鲁肃这句话,说的会不会是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后的曹操,短期内很难被除掉呢?

应该也不会。

因为翻译古文,我们不能单独去翻译某一句话,而是要结合这句话的上下句,甚至整篇文章来进行翻译和分析——鲁肃一整篇的‘榻上策’,根本就没提到过袁绍这个人。那么,他所讲的曹操,又怎么会是击败了袁绍后的曹操呢?

‘榻上策’谈到孙权,说的是现在的孙权。谈到曹操,说的却是未来的曹操,还是打败了袁绍的曹操——大家不觉得这么翻译,实在是太过牵强了吗?所以,榻上策里谈到的曹操,就是现在的弱者曹操无疑。

C:每篇论文都有每篇论文的核心。隆中对的核心比较宏大,共提到了北方,江东,荆州,益州这四个地方。而榻上策的核心,则比较现实,始终围绕着江东这一个地方打转,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榻上策’并没有提到怎么得到北方,怎么得到益州。榻上策只是提到孙权应该鼎足江东。然后在稳住江东的前提下,进攻黄祖和刘表,看看能不能获得荆州。

也就是说,和隆中对的宏大不同,‘榻上策’其实是一个很实用的战略:‘榻上策’是一个着眼于现实,并紧紧围绕着江东集团的战略——和江东扯不上关系的地方,他不管。

所以,在榻上策里,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袁绍的名字。因为对付袁绍是曹操的事情,暂时还不关江东集团的事,江东集团只需要多少支援一下曹操就行了,不用太拼命的。(袁绍就跟益州一样,都不是现在的江东应该考虑的。)

你看,这样分析下来,榻上策里出现曹操的名字,也就很正常了:因为曹操正是江东的盟友,而不想让盟友短期内被人除掉,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

不让江东的盟友曹操被人除掉,这是完全符合榻上策‘紧紧围绕着江东’这一特性的。所以,综上三点所述,【曹操不可卒除】这句话,不应该翻译成主流的:‘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而应该翻译成:‘短期内,我们一定不能让曹操被人除掉!’

(为什么是短期内呢?因为当时的孙权刚刚上位,根基极其不稳,短期内如果曹操被袁绍灭掉的话,那袁绍来侵略孙权,孙权是必死无疑的。)

(相反,如果时间拖得够长,等孙权的位置坐稳了,他就自然不怕袁绍来侵略自己了。到时候,曹操被不被袁绍除掉,对孙权来讲就完全无所谓了。)

3,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

这套战略其实没什么好解释的——很多人都惯性的觉得这番话是颇为高明的战略,体现了鲁肃极高的眼光和智谋——但其实不是的。

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早在孙坚时期,江东集团的战略就是:等北方出事,然后进攻黄祖和刘表。

所以,鲁肃提出的这一战略其实是江东集团最为普通的战略。就算鲁肃不说,孙坚周瑜等人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因为当时江东入主中原最稳妥的一条路子,就是走荆州这条路。

四,最后,鲁肃结尾道:【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句话,就是鲁肃说出了孙权的心声:孙权并不想复兴汉室,也不想当一个汉朝臣子,而是想自立为王!像袁术那样自立为帝!

同时,鲁肃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老板,我是支持你造反,支持你称帝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大家可别忘了荀彧等人是怎么死的。)

五,孙权听完了‘榻上策’,就感慨道:【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历史上的孙权,到了此时仍然在扮爱国,扮忠心。并不像《三国演义》上的孙权,听完了榻上策后,居然【大喜过望】,【披衣称谢】,多谢鲁肃帮自己造反,帮自己称帝,激动的不要不要的。

这就是罗贯中把孙权想的太没城府了——孙权再怎么想自立为王,他也不至于把兴高采烈写在脸上这么幼稚。

历史上,听完榻上策后,孙权并没有任何的表情浮动,而是淡淡的说道:我现在努力发展江东,只是希望辅佐汉室,为汉室尽忠而已。你说的那些自立为王什么的,并不是我能做的。

你看,这才是一方诸侯该有的表现:心里想称帝都快想疯了,但嘴上还是忠君爱国的。

不过,孙权嘴上虽然不承认,他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榻上策’,孙权明白了两点:1,鲁肃是有智谋的人,可以重用。2,鲁肃是支持自己称帝的人,不是那些迂腐的,只知道忠心汉室的死脑筋。

再加上之前培养新势力的计划,所以,孙权就开始重用鲁肃了——重用到什么地步呢?《吴书》记载:张昭一直劝孙权别重用鲁肃,说鲁肃不够谦虚,年少粗疏,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孙权从来不听,反而越来越重用鲁肃了。

所以,这才是‘榻上策’的真相:自古以来解读‘榻上策’的人,都拿它当‘隆中对’去解读了——这就全错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章:袁绍为何杀田丰?(上)

袁绍集团定下了‘快打’的战术,于是袁绍亲率大军,前来官渡与曹操决战。

战前,慢打派的田丰依然反对‘快打’。田丰说出了很多反对快打的理由,并在最后说道:【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

逢纪听了,就趁机陷害田丰,说道:【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详之语?】

袁绍大怒,认为田丰是在故意咒自己,就将田丰打入了大牢。后来战败后,逢纪又陷害田丰道:‘田丰听说主公您输了,高兴的直拍手!’袁绍听了,又大怒,直接斩杀了田丰。

袁绍杀田丰,自古以来就被解释为袁绍昏庸。但是,我今天却要说了:这个解释根本就是错误的!完全不合逻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历史上的袁绍温文儒雅,礼贤下士,令众人倾心,并不是蛮不讲理,滥杀无辜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就忽然变的如此昏庸,莫名的要斩杀忠义之士呢?不合理。

2,许攸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又有着勾结曹操的嫌疑,涉嫌卖国——许攸的罪名,绝对比田丰要严重多了。

但是,即便如此,袁绍也没有任何要杀死许攸的意思,而是只把许攸的职位给撤了,这就足以证明袁绍是个宽厚的人。(荀攸曾说过:袁绍以宽厚得人心。)

说到这里,你再反观田丰:田丰只是提了提自己的意见而已,连罪都没犯,居然就被袁绍给杀了?不合理。

3,纵观整个袁绍集团,田丰是唯一一个被袁绍冤杀的人。除田丰外,并没有任何人被袁绍找借口杀死。由此可见,袁绍杀田丰,其实是一件极其特殊特别的事件,而不是袁绍常常会杀害忠臣。

不过,田丰和袁绍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只是面子上有点过不去而已,袁绍为什么就偏偏要杀死田丰呢?

尤其是在沮授被杀,许攸叛变之后,田丰这个高智商谋士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那点所谓的面子——官渡之战后,北方形势变成了曹强袁弱。袁绍本来就打不过曹操了,为什么还要杀害自己的重要谋士,令自己更加打不过曹操呢?难道袁绍很想输吗?不合理。

4,官渡战败后,袁绍说道:【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

这句话,就证明袁绍是很清楚田丰并不是在故意咒自己,而是真心认为慢打战术比较好。自己选择了快打战术,真是没脸回去见田丰。

你看,袁绍都承认田丰没错了,但回去后却还是杀了田丰,不合理。

5,君主因为一时的气愤,就杀死了手下,这种事也常有发生。不过,这种事发生后,君主往往会表现的很后悔才对。

比如曹操害死荀彧后,就大悔不已——因为有些事当时气的火冒三丈,但事后一看也就那样了。为了点面子或情绪,杀死重要的谋士,这显然是损失巨大的。

但是,袁绍杀田丰,却丝毫没有后悔过。《三国志》记载:【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演义和历史不同:演义里,是逢纪挑唆袁绍杀田丰的。历史上,则没人挑唆袁绍,是袁绍自己要杀田丰的——这就更不合理了。)

如此有价值的谋士,袁绍杀了就是杀了,根本就没后悔过。这个,就足以证明一件事:袁绍杀田丰,是袁绍深思熟虑下的决定,而不是什么一时生气,或什么被逢纪挑唆了。所以,袁绍杀田丰,应该有他自己的深意才对。

是什么深意呢?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袁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

关于袁家家产分配的问题,袁绍是这么安排的:把青州分给嫡长子袁谭,把幽州分给次子袁熙,把并州分给外甥高干——但是,三子袁尚却没有分到任何州郡,而是留在了袁绍身旁。

袁绍把袁尚留在身旁,就是暗示将来由袁尚来接自己的班!也就是说,袁尚不是没有分到州郡,而是准备要继承袁绍的冀州和整个袁绍集团!

冀州是袁绍集团的首都。如今,袁绍想让三儿子继承王位,于是,他就把大儿子送到了外地,让大儿子远离袁绍集团的政治核心。把三儿子留在了首都,让三儿子多接触袁绍集团的政治核心。如此一来,久而久之,支持三儿子的重要官员自然就变多了。

这个,就是袁绍在为三儿子继承王位而铺路了。

沮授见了,就说道:【必为祸始。】你废长立幼,恐怕以后要麻烦了。

自古立太子,都是反对‘废长立幼’的。为什么呢?因为立幼的麻烦,要比立长的多。

嫡长子继承王位,幼子如果来抢的话,那幼子就是在造反,附和幼子的人不会多。(因为按照古制,幼子本来就没资格继承王位。)

而幼子继承王位,嫡长子如果来抢的话,却是师出有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来附和嫡长子。(因为按照先帝的意思,是幼子继承王位。但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和制度,则是嫡长子继承王位。所以,嫡长子是有资格来抢夺王位,并质疑幼子登基的合法性的。)

所以,为了整个集团着想,即使嫡长子的能力低一些,也还是立嫡长子比较好。因为立嫡长子的话,集团只有25%的几率会分裂。而立幼子的话,集团则有75%的几率会分裂。

(在这里,请注意:立嫡长子,是从整个集团,整个天下的安稳度来考虑的,而不是呆板迂腐——因为和整个天下的安稳度相比,谁的能力更高一些,谁的品德更好一些,其实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算嫡长子有点昏庸,那也总比幼子一继位,嫡长子派和幼子派就直接大火拼要好吧?)

沮授和田丰都是遵循古制的人,所以,他们都赞成立嫡长子袁谭为太子。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一章:袁绍为何杀田丰?(下)

袁绍想立三儿子为太子,但沮授和田丰都是遵循古制的人,他们都赞成立嫡长子袁谭为太子。

沮授说道:【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且年均以贤,德均以卜,此古制也。】

【年均以贤,德均以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立太子的时候,如果两人年龄一样的话,那就要看两人谁更贤明。如果两人贤明也一样的话,那就只好卜一卦,问问老天爷了。

这句话看上去好像很公平,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潜台词却是:年龄不一样的话,就先立年龄大的嫡长子。只有年龄碰巧一样,实在分不出谁是嫡长子来了,才看谁更贤明。

说到底,还是嫡长子继承制。

沮授说一只兔子在跑,就有一万个人追它。只有有人抓住它了,剩余的人都没戏了,才不会继续追——沮授这句话,就是把太子之位比喻为兔子,就是逼着袁绍快立嫡长子为太子,是属于‘逼宫’的行为。

袁绍却不愿意这么做——书上都说袁绍喜欢三儿子是因为三儿子长得漂亮,但其实不是的:论能力,的确是三儿子的能力比较高。

嫡长子袁谭被派到青州后,重用奸邪小人,骄奢淫逸,不知民间疾苦,把青州给治理的【贫弱者多】——你看,袁谭连一个青州都治不好,又怎么管理整个袁绍集团呢?袁绍集团交给他,只会被他搞破产。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袁绍的选择其实比沮授田丰这些忠臣要合理:袁绍是以能力论高下,而不是看年龄,看身份。可能这是因为袁绍本来就是庶子,所以他就不怎么在乎嫡长子继承制这些烂规矩吧。

现在,袁绍集团内部的形势是:

支持长子的,有田丰,沮授,辛评,郭图四人。

支持三子的,有审配,逢纪两人。

你看,支持长子的人要比支持三子的足足多出一倍!再加上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那么,袁绍这边‘立三子为太子’的提议就根本无法通过——即使勉强通过了,那等袁绍死后,长子造反夺位也是很轻松的事情。

所以,为了三子可以真正的继承大统,袁绍就做出了两个举动:

1,增强三子这边的人:审配和逢纪是三子袁尚的人,所以,袁绍就比较重用他们——比如这次官渡之战,可以说是袁绍集团最浩大,最容易立功,最容易捞油水的一次战争。这一战,袁绍就全权交给了审配和逢纪去管理,令他二人统军。而支持长子的那四人,则没有资格出战。

2,削弱长子这边的人:支持长子的四人里,郭图和辛评是比较圆滑的人——他二人比较识时务,应该不会过多的阻挡袁绍。如果袁绍硬要立三子为太子的话,他们说不定是可以被劝服的。

但是,田丰和沮授却是比较硬骨头的人,很难被人劝服。(这其中,田丰的骨头又比沮授还硬!)

所以,袁绍要削弱长子的势力,就要先从阻力最大的田丰开始削起——只要制服了田丰,那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最开始,袁绍把田丰关进大牢,其实就是在试探田丰的态度:你和我意见不同,我想让你听我的意见,那你是服软呢,还是宁死不屈呢?

结果,田丰宁死不屈。

田丰之所以被袁绍打入大牢,其表面上的理由是:在袁曹之战中,袁绍希望快打,而田丰希望慢打。

之前我们也分析过:由于袁绍的实力超出曹操太多,所以,袁绍不管选快打还是慢打,其结果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稳赢。(后来袁绍输,也不是输在快打上。)

也就是说,田丰和袁绍激烈争论的这件事,其实是件‘不管听谁的,其结果都差不多的小事。’

但是,连这么点小事田丰都宁死不屈,更何况‘废长立幼’这样的大事呢?所以,试探出田丰态度的袁绍,为了集团未来的发展,就必须要除掉田丰才行。

在这里,请注意:袁绍除掉田丰,是很正确,且很有必要的一步棋,而不是袁绍昏庸——田丰是长子一党里最有分量,且最不容易被劝服的人。袁绍如果不除掉田丰的话,就只会发生两种结果:

1,在田丰的阻拦下,袁绍无法立三子为太子。太子的位子依然由长子袁谭来继承。

2,就算勉强立三子为太子,那等袁绍死后,田丰所拥护的长子势力庞大,也极有可能会造三子的反,趁机夺权。

即:你不除掉田丰,那袁绍集团就会由长子来继承,而不是三子——而长子袁谭又是标准的昏君,袁绍集团交给他,是必死无疑的。

很明显,田丰虽然是价值很高的高智商谋士,但田丰的价值再高,也没有整个袁绍集团的未来高。罗贯中说袁绍杀死田丰,是亲手拆毁了河北的栋梁,殊不知,袁绍正是为了保住河北,才会故意杀死田丰!

所以,袁绍杀田丰,是为了整个袁绍集团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什么袁绍昏庸。

(注一:史书记载,袁绍是【卑辞厚币】请田丰出山的——卑辞,就是谦卑的言辞。厚币,就是丰厚的钱币。也就是说,在没牵扯到太子之争之前,袁绍对田丰是相当看重,且相当尊敬的,并不存在袁绍很讨厌田丰,或袁绍故意针对田丰这种说法——在消灭公孙瓒这种重要战役里,袁绍也一直在用田丰提供的战略,并没有故意和田丰唱反调。)

(注二:看完整篇文章,为什么逢纪会三番两次的陷害田丰,答案也就很明显了——逢纪是三子袁尚的人,他陷害田丰,其实是在替自己的小主人除去将来登基的绊脚石。)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补充一点,逢纪,现在很多书都把其写作‘逢纪’,但其实应该是‘逄纪’。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二章:慢打到底有什么坏处?

袁曹之战的形势,目前是:

1,袁绍最强。

2,曹操较弱,但他有孙权做盟友。

3,袁绍也有汝南刘备做盟友,但刘备最弱,只可以起到一点骚扰的作用。

4,马腾,刘表正在观望中,并不出手。(他们二人不出手的原因,之前的章节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复述了。)

5,辽东公孙康也在观望中,并不出手。但是,如果公孙康出手的话,那他一定是对袁绍出手。

总体来看,由于自身实力强大,所以袁绍仍旧占极大的优势。不过,曹操这边发生了两件大事,即:1,曹操收服了诸侯张绣。2,曹操结盟了诸侯孙权。所以,有了这两路诸侯相助,曹操也有了一定的胜算,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必败无疑。

即:袁绍原来有99%的胜算,但现在却变成了75%——袁绍的胜算降低了。

为什么袁绍的胜算会降低呢?是因为颜良文丑被杀吗?不是的。颜良文丑只是一介匹夫,论能力还不如张颌高览,他们的死并不影响河北的整体局势——颜文死后,曹操照样被袁绍压着打,差点被袁绍活活逼死。

那么,袁绍胜算降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真正答案是:袁绍集团打的太慢了!

我们之前分析过,袁绍集团的快打战术其实是多线进攻战术:由袁绍正面猛攻曹操,同时,再由江东孙策和汝南刘辟侧面夹击曹操。

客观地说,快打战术其实比慢打战术要高明的多,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么莽撞,那么糟糕——单一个袁绍,曹操就完全打不过了,更何况再加上孙策和刘辟呢?所以,只要快打战术能顺利的实行下去,那么,袁绍这边就是必胜无疑的!(关于快打为什么胜过慢打,在之前的章节里我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本应必胜无疑,但后来却战败了,这就只能证明:快打战术并没能顺利的实行下去。

为什么没能呢?这里面的关键点并不是颜文被杀,而是孙策被杀。

战争刚开始打,孙策就被人暗杀了。其弟孙权继位后,选择了和曹操结盟。

这一变故,令袁绍的快打计划被完全打乱!因为:

1,原本的盟友变成了现在的敌人:原本江东帮着袁绍偷袭曹操,现在袁绍反要防着江东偷袭自己。

2,单靠刘辟根本无法完成多线进攻这一重任:多线进攻计划由强大的孙策为主,弱小的刘辟为辅。孙策死后,刘辟和刘备立刻就被曹仁给打败了,根本就起不到多线进攻曹操的作用。

你看,多线进攻计划完全破产。袁绍的胜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降低的。

孙策被暗杀,对袁绍和曹操来讲,是一个纯粹的意外事件,谁都料不到的:如果孙策没被暗杀,那孙策(江东)一定不会和曹操结盟,而是会继续袭击许都。这样的话,曹操必败。

或者,如果孙策袭击完许都再被暗杀,那曹操就会被孙策和袁绍夹击。这样的话,曹操还是必败。

再或者…总之,只要孙策别碰巧在这个节骨眼被暗杀,那曹操就死定了!

可是,孙策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被暗杀了!所以,江东这个盟友并不是曹操靠本事得来的,而是曹操靠运气得来的——这一点,只能说曹操确实命好。

所以,袁绍的胜算降低了,这能怨谁呢?要么怨老天爷,要么怨自己这边打的太慢了!——要是孙策还没死的时候,袁绍集团就坚定的执行快打战术,与孙策一起火速进攻曹操,那曹操早就完了!

所以,袁绍一听到田丰和沮授提议慢打,就忍不住一阵发火:你俩TM趁着有绝对优势的时候不快打,这不等于是在故意给曹操喘息的机会吗?你看,拖来拖去,竟拖得孙策被人暗杀了!

这就是慢打的坏处:所谓意外,就是根本没人能料到,也没人想发生,发生了就只能自认倒霉的事——防止意外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趁着还没发生意外的时候,尽快把该办的事办完。不然的话,事情拖的越久,意外就越容易发生。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三章:官渡之战(上)

袁绍选择快打战术的目的是:与江东和汝南分三线夹击曹操。这样,就可以最快最稳的消灭曹操。

但是,如今江东成了曹操的盟友,汝南刘备也被曹仁击败了,这就意味着:袁绍可能需要更改一下他的战术了。

战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战争的形势去不断的做出更改:如今江东和汝南都丢了,根本就没人配合袁绍夹击曹操。那么,在此时,快打战术就不是最好的战术了。

所以,袁绍就将战术改成了慢打战术,准备和曹操慢慢耗。(请注意,袁绍中途将战术改成了田丰和沮授提议的慢打战术,这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

有人配合,袁绍就用快打,多线夹击曹操。没人配合,袁绍就用慢打,活活拖死曹操。可以说,袁绍确实是善于用兵的。什么样的形势该用什么样的战术,袁绍是很清楚的。

《三国志》中,是这么记载‘官渡前夕’这一连串的事情的:‘孙策被杀’后,紧随其后的就是‘汝南被破’一事。然后,就是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官渡。】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三件事的先后顺序,可不是陈寿随便乱写的,而是有着绝对的因果关系!它们的顺序是绝对不能颠倒的!

怎么这么说呢?因为:

1,如果孙策没被暗杀的话,那么,曹操就要防止孙策袭许,根本就没有多余兵力去对付汝南。

2,孙策死后,曹操才能腾出多余的兵力,去破了汝南。

3,孙策死,汝南破,已经没人配合袁绍进行快打战术了。所以,袁绍就必须要将快打战术更改为更适合目前形势的慢打战术才行。

袁绍将几千辆拉着粮食的车运来官渡,很明显是准备和曹操慢慢耗了。在之前孙策没死,汝南没破的时候,袁绍是准备和曹操快攻猛战的,所以,当时的袁绍并没有准备这么多的粮食。

而如今,袁绍改用了慢打战术,就需要多贮备点粮草了。十月的时候,袁绍又让淳于琼继续运粮,让审配回邺都监督粮草,准备和曹操消耗到底。

慢打战术的好处,田丰和沮授都说的很明白了,我也就不再复述了——无非就是袁强曹弱,曹操耗不过袁绍云云。袁绍改为慢打战术后,曹操这边果然被耗的【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袁绍传》也记载:不止是曹操的士兵被耗的很惨,连很多老百姓也觉得曹操快被耗死了,连夜逃到了袁绍的国家去。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容易记住那些精彩的情节,从而忽略了真实的战况:比如目前的袁曹之战,我们都只记住了曹军斩颜良,诛文丑,大败袁绍。感觉好像曹操大获全胜,袁绍连连败退的样子。

但实际上,《三国志》记载:【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曹操虽然赢了袁绍两场,但真的并没什么卵用。现在的战况仍然是袁绍压着曹操打,把曹操打的军心大失。

曹操打也打不过袁绍,耗也耗不过袁绍,实在是没办法了。于是,曹操就想要逃走。

《演义》里的曹操直到此时才想逃走,历史上的曹操则是早在两个月前就想逃走了——他写信给荀彧,想要逃回许都。

荀彧见了,就劝说道:【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

荀彧不让曹操逃跑,其中有着三个原因:

1,袁绍把手下所有人都叫到了官渡,其目的就是要和曹操决一死战。曹操现在逃回许都,袁绍一定会继续追着曹操打,到时候曹操还是要和袁绍打——与其丢了官渡,在许都和袁绍打,倒不如守住官渡,在官渡和袁绍打。

2,审配说道:【曹操若弃此而去,吾得此隘口,许昌可破矣】——官渡战场对曹操来说十分重要,不能丢。曹操在官渡和袁绍拼,还不至于必死。但丢了官渡,退回许都再和袁绍拼,那就必死无疑了!审配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弄死曹操!

3,曹操一逃跑,曹军的士气和军心就会大降——反正早晚都要和袁绍决战,那趁着现在士气还不错的时候和袁绍打,绝对比逃跑一次,士气大降后和袁绍打胜算要高。

综上所述,曹操不能跑——跑也是死,战也是死,那为何不拼了呢?所以,曹操立刻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了以下两个对自己有利的举动:

1,增强盟友的实力。

曹操的盟友孙权刚刚继位,江东有很多人都不服孙权,随时准备造孙权的反。所以,曹操就主动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又派张纮去帮助孙权,尽量的帮孙权稳固好他的位子。

毕竟,只有孙权位子坐稳了,他才能腾出手来帮曹操牵制袁绍。不然的话,孙权自己都自身难保,他又怎么帮助曹操呢?曹操要他这个盟友又有什么用呢?

2,提升军队的士气。

曹军正面打不过袁军,粮食又快被袁绍耗光了。于是,曹军的军心就开始大幅动摇了,士兵们都人心惶惶的。

这样下去,恐怕还没等粮食吃完,曹军就要军心崩溃,不战自败了。所以,曹操和荀攸就不得不撒了两个谎,用来稳定军心。

荀攸说道:【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一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

荀攸明显是在说谎:因为曹军再强,也不可能强到一个打十个的地步!所以,荀攸前脚说完这番话,后脚双方一急战,袁军就万弩齐发,把曹操军痛殴了一顿。

曹操用了荀攸的计谋,结果初战失利——不过,这并不是荀攸智谋不行,而是荀攸不得已而为之:按照荀彧的说法,袁绍是至强,曹操是至弱,所以,这场仗还没等开始打,曹操这边的军心就相当涣散了——曹操集团的士兵,都非常害怕袁绍。

而如今,袁绍都打到曹操眼前了,曹操如果连应战都不敢的话,那傻子也能看出曹军必败了!这样,原本就脆弱的军心只会变的更加脆弱!时间一拖,再加上缺粮,曹操就彻底完了!

所以,荀攸劝曹操【利在急战】——其实论急战,曹操也是打不过袁绍的。不过,趁乱上前急战一番,无非就是以下几种结果:赢了,士气大增。平手,士气不减。小败,士气减少一部分。惨败,士气大减。

也就是说:只要曹军不惨败,那么,就算此战打输了,曹军的士气也比不打要好!你不打的话,那士气可能直接就崩溃了!

凭荀攸的军事能力,保证‘不惨败’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荀攸这一战表面上是输了,但实际上却是牺牲了一小部分兵力,来换取了一部分的士气,是值得的。

不然的话,大家都觉得必死无疑,必输无疑,接下来谁还会认真给你打仗呢?不当逃兵就不错了。

就这样,荀攸撒了个谎,暂时稳住了曹军的军心——不过,过了段时间,曹军缺粮,又被袁绍不断的进攻,军心眼看又要崩溃了。

不得已,曹操又撒了一个谎。他对运粮食的人说道:再撑半个月,我就把袁绍给打败了!到时候,你们就都轻松了。

你看,曹操明显也是在说谎:半个月后,他不被袁绍打败就要烧高香了,更何况打败袁绍呢?所以,曹操其实是在重复当年‘望梅止渴’的计谋:反正如果粮草不够,军心动摇的话,恐怕这几天内曹军就要崩溃加完蛋了。与其这样,倒不如先骗骗大家,给大家个假希望,先挺过这半个月去再说!

半个月后死,总比现在死要强!

曹操这也是兵行险着:如果半个月后他既没打赢袁绍,也没凑齐粮草的话,那不用袁绍来打曹操,曹操这边的士兵自己也要造反了!

所以,曹操一面先骗着大家,一面写信给荀彧,让荀彧火速筹办粮草!

就这样,袁绍大军压境,曹操拼死周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半个月后,袁绍就会击败曹操,一统北方。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四章:许攸贪污案的背后是什么?

曹操被袁绍压着打,眼看就要完蛋了。就在此时,许攸叛变了。

许攸为何要背叛袁绍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许攸是个比较贪财的人,荀彧说他‘贪而无治’。《三国志》也记载许攸贪财,【绍不能足】——袁绍给许攸发的工资,根本就满足不了许攸。

所以,许攸不仅自己贪,还让自己的子侄辈也去贪——审配见了,就把许攸给举报了,并将许攸的子侄辈全部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牢。

整件事看起来,好像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贪污案。但实际上,事情的内幕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审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当时的人,是这么评价审配的:【审配在位专政,族大兵强。】

审配有着两个特点:1,审配的家族势力很庞大。2,审配特别专政,所有权力都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不让他人染指——这一点,就证明审配经常培养私党,并打压他人。不然的话,审配又怎么能独揽大权呢?难道别的官员会白白的把权力送给审配?

所以,审配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清官或忠臣,而是类似于董卓的权臣!他是有自己的嫡系势力的。

不过,审配独揽大权,打压他人,并培养自己的嫡系势力,这些事肯定是经过袁绍默许的。因为:

1,如果袁绍不默许的话,审配又怎么能在袁绍集团里随意发展自己的嫡系势力呢?

2,审配是三子袁尚的人,让审配壮大自己的势力,是有利于三子打败长子,然后继承王位的。

所以,有人向袁绍举报审配,说审配势力庞大,已经大到了可以造反的地步。袁绍听了,也没怎么怀疑审配,只是象征性的把审配调了调职位,然后继续重用审配。

为什么?因为审配独揽大权,这正是袁绍想看到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除袁绍外,袁绍集团的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审配手里的话,那么,审配支持三子继承王位,谁还敢不服?

如今,审配的权势虽然很大,但还是比不过支持长子的那拨人加起来大。所以,有人举报审配造反,袁绍不但没削弱审配的权势,反而给足了审配机会,好让审配可以更加壮大他的权势!

与之相反的,有人举报沮授,说沮授的权势太大了,袁绍却立刻就把沮授的权力给削弱了——因为沮授是长子派,本来就是该被削弱的对象。

所以,袁绍和审配明显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袁绍借审配帮三子继位,审配借袁绍来壮大自己。

看到这里,审配为什么要举报许攸,原因也就很清楚了——不仅仅是单纯的贪污案而已,而是关系到复杂的权力斗争。

审配想要独揽大权,就一定要打压他人,抢夺别人的权力。此时,长子派的实力比审配要强些,审配很难抢夺他们的权力。所以,审配就对实力稍逊一筹的许攸下手了。

许攸本身也有一定的嫡系势力,并不是孤身一人——许攸【纵令子侄辈多科税】,‘纵令’二字,就说明许攸的子侄们搞贪污,其实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贪污,而是许攸在背后指使的!

纵,就是许攸故意开放一些法律和官府上的漏洞,让他的子侄们趁机去钻,大捞油水。令,则表明他的子侄们之所以贪污,完全是许攸在背后安排的,命令的。

许攸在冀州大搞贪污,一方面是他本人贪财,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他自己的嫡系心腹和家族势力——能在税收上进行贪污的官职,一般都是比较有油水的实权官职。许攸既然有能力把子侄辈都安排在这些实权官职上,那就证明许攸的家族势力也已经发展的不小了。

所以,审配就必须要对付许攸了,因为:

1,除掉许攸,审配就可以抢走许攸的一部分权力。

2,审配是个专权专政的人,许攸的势力不断变大,就会妨碍到审配独揽大权。

所以,审配就趁许攸在官渡参战的时候,把许攸的子侄辈全都关进了大牢,铲除了许攸在冀州的家族势力。

即:表面上简简单单的贪污案,好像谁坏就抓谁的样子,实际上却是暗潮涌动的权力斗争——要不然那么多人都贪污,连审配自己都贪污,怎么别人就没事呢?

审配直接把许攸的子侄辈全害了,一点余地也没留,这就证明了一点:审配有绝对的自信和实力把许攸也给杀了!所以他根本就不怕许攸会报复他!

这一点很好理解:审配把许攸的子侄辈全给害了,如果审配没把握彻底干掉许攸的话,那许攸就一定会向审配展开疯狂的报复!到时候万一许攸和长子派联合起来了,那审配就必死无疑了!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审配的下一步就一定是杀死许攸!

正因如此,许攸一听到子侄被害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自杀——其实袁绍只是把许攸贬为庶民而已,并没要杀他,也没要他坐牢,甚至没有没收他的家产——表面上看,许攸是没必要自杀的,他完全可以在民间当个土财主,快乐一生。

但实际上,许攸却知道审配绝对不会放过自己:自己现在只是个平民百姓,审配杀自己就像杀死一只蚂蚁,他怎么可能会放过自己?难道审配会傻的留着自己日后找他报仇?

所以,许攸拔剑自刎,并大叹道:【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我回冀州干什么呢?我的子侄辈都被审配给杀了,难道我还傻傻的回去坐等继续被审配杀害吗?

楼主:曹铜爵

字数:60112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更新时间:2021-02-12 03:23:59

评论数:2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