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五章:官渡之战(下)

许攸的家族势力被审配铲除后,许攸自杀是死,当个老百姓也是死!于是,左右之人就劝他去投靠曹操。

投靠曹操,有着三个明显的好处:

1,许攸本来必死,但他投靠曹操后,不管活下来的几率再怎么低,也比必死要高。

2,别人不想投靠曹操,是因为现在袁强曹弱,投靠曹操就等于是找死。但是,许攸有着关于乌巢的重要情报,他把情报送给曹操后,是有可能帮曹操战胜袁绍的。

也就是说,就算审配没害他,他背叛袁绍也是很合理的事情:只要许攸火烧乌巢成功,帮曹操杀死袁绍,那许攸就会成为曹操和朝廷的第一功臣!到时候许攸所获得的利润,绝对比在袁绍那当个普通官员要高!(许攸本身又是非常贪财的人。)

3,如果许攸隐居在民间的话,那他永远都无法杀死审配。他只有投靠曹操,才有可能杀死审配,为家人报仇。

于是,许攸就背叛了袁绍,投曹操而来。

曹操集团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许攸,都认为许攸是在耍什么阴谋诡计。历史上,只有荀攸和贾诩相信许攸。而演义中,则只有曹操相信许攸。

关于为什么相信许攸,曹操说了三个原因:

1,【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

曹操的军粮已经撑不住了,差不多明后天就要完蛋了。所以,你不信许攸,就是必死无疑。你相信许攸,则有可能死,有可能不死——怎么看,都比必死无疑要好。

2,【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

如果许攸真的是在诈降的话,那么曹操中计后,曹操集团剩余的人就一定会杀了许攸泄愤!即:如果许攸是在诈降,那么,许攸就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袁绍集团的胜利。

曹操和许攸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知道许攸绝对不是个肯‘为国牺牲’的人,不可能愿意用自己的命来换取国家的胜利。所以,许攸来降多半是真的,可以信任。

3,【且吾意欲劫寨久矣。】

曹操正面打不过袁绍,耗也耗不过袁绍,本来就只能靠‘劫寨’或‘偷袭’这些阴招来侥幸取胜。就算许攸不来,曹操也是必须去劫乌巢的——不劫乌巢,曹操根本就想不出别的办法来获胜,只能等死。

所以,曹操就劝服了张辽等人,自己亲自带队去劫乌巢。

在之前,许攸抓获了一个曹操的使者,拷问出‘许都空虚’这一重要情报。当时,许攸劝袁绍趁机去袭击许都,袁绍却说道:曹操相当狡猾,这个使者肯定是曹操故意让你抓住的,是曹操的阴谋诡计,我不去。

袁绍不去,就错失了一次良机。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就忍不住大骂袁绍愚蠢!连许攸也骂道:竖子不足与谋!

为什么同样获得了一个不知真假的重要情报,曹操敢冒险,袁绍却不敢冒险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比袁绍有魄力吗?

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曹操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横竖都是死,他只能选择冒险和拼命。而反观袁绍,明明这么耗着就能把曹操给活活耗死,他又为啥要冒险去相信那个使者呢?相信他,袁绍有可能杀死曹操,也有可能中计。不信他,袁绍则肯定能杀死曹操,并肯定不会中计!

所以,袁绍不用许攸的计谋,这是完全正确的选择,而不是袁绍昏庸——如果曹操坐在袁绍这个位置上,我估计曹操也是不敢相信这个使者,不敢轻易去冒险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的性格其实比袁绍还多疑!就拿这次劫乌巢来说:曹操自己亲自去劫乌巢,却让许攸留在大本营,让贾诩曹洪陪着许攸守家——单看曹操这一安排,就知道曹操还是信不过许攸!

曹操这一安排的意思其实是:如果我真中计了,那你们就杀了许攸,让他也陪葬!

不然的话,让许攸这个袁绍集团的老员工亲自带路劫乌巢,成功率一定比曹操自己去劫要高!干嘛非让许攸留在家里呢!

由此可见:相信许攸,只是曹操被逼到绝路上了,不得不信而已,并不是曹操真心相信他,或是曹操真心敢冒险。如果曹操坐在袁绍这个位置上,那曹操多半也不会相信许攸的,多半也会像袁绍那样错失良机。

就这样,曹操把乌巢给烧了。袁绍见北边火光冲天,知是乌巢有失,立刻聚文臣武将商议。

演义中,张郃提议去救乌巢,郭图则提议去打曹操的大本营,两个军事专家的意见完全相反,针锋相对。

郭图的理由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围魏救赵之计也!】

客观来讲,郭图分析的相当完美,透彻,比张郃要高明多了。

【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这一点,现实和郭图预料的完全一样。【操既自出,寨必空虚。】这一点也不必多说:即使曹操没去劫寨,相对袁绍而言曹操也是空虚的,更何况曹操还分了一部分兵去劫寨呢?

所以,曹操的行动完全在郭图的预料之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郭图这一战术是可以百分百消灭曹操的!袁绍听郭图的话,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历史上,进攻曹操老窝这一战术是袁绍自己想出来的,和郭图无关。同时,袁绍为人稳妥,也没完全否定张郃的建议,而是决定兵分两路:既派张郃带大军去进攻曹操老窝,也派蒋奇带剩余的人去营救乌巢。

乌巢被烧后,袁绍补救的可谓相当完美!甚至还存在‘趁着曹操烧乌巢,反过来消灭曹操’的可能性。这就证明袁绍是个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无能之辈。

可是,谁能料到曹操居然打的这么快!

袁绍方原本的计划,是【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也就是:曹操正在打乌巢,袁绍一打曹操老窝,曹操就必须要回来救老窝。到时候曹操就会既打不下乌巢,也守不住老窝。

可是,曹操借着许攸提供的情报,居然闪电般就把乌巢给劫了!一点时间也没耽误。劫完乌巢后,曹操本来就是要回老窝的。他一看张郃正在进攻自己的老窝,就顺道和守老窝的人一起围着张郃打。

张郃一看,就立刻投降了——张郃本来就是个比较现实的人:他原本是韩馥的手下,当年他一看韩馥打不过袁绍了,就立刻背叛了韩馥,投靠了袁绍。如今乌巢被烧,袁绍和曹操的胜率其实已经差不多了——在胜率一样的情况下,曹操代表朝廷,袁绍代表反贼,张郃当然是投靠朝廷比较好!

所以,张郃叛变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比许攸叛变还正常!并不关郭图的事。

到此时,袁绍彻底战败了。

袁绍战败了,我们总结他失败的原因其实没什么用:袁绍的失败,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袁绍不如曹操,袁绍昏庸,袁绍不会用人,袁绍不会打仗之类的。袁绍的失败,归根到底就是许攸背叛了他。

熟知袁军内情的许攸背叛了袁绍,就等于是曹操开着间谍卫星在和袁绍打——袁绍哪里容易被劫,哪里是弱点,他本来有什么计划,他下一步准备干什么,曹操都一清二楚。

这就导致了袁绍必败——许攸叛变这件事一发生,不管袁绍再怎么贤明,再怎么会打仗,他也是必输无疑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此时荀彧背叛了曹操,让马腾去偷袭许都,那输的人就是曹操了!(不管曹操有多么英明神武。)

所以,我们总结曹操胜利的原因其实也是没用的:像官渡这种以少胜多,百年难逢的‘奇战’,后人不管再怎么去分析战争本身,也不过是在说废话而已,很难真正的从军事上分析出什么真道理来。

比如我问大家: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失败,这两者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呢?

是要敢于冒险吗?不是。后来曹操冒险相信了黄盖,结果导致赤壁大败。

是要坚持不懈吗?也不是。如果许攸没叛变的话,那曹操最多坚持半个月左右就死了。在这件事上,坚持是没用的。

那么,是要事必躬亲,不要像袁绍那样惜身惜命吗?更不是。君主本来就该运筹帷幄之中,在安全的地方当指挥,而不是像普通士兵那样冲在最前面和敌人小兵拼刀子——孙坚倒是每次都亲身上阵,可是他却死的最快!后来的史学家们评价孙坚,都说孙坚是【轻佻果躁】——身为君主,每次都亲身上阵,这样太不稳重了。

所以,单论官渡这一场战争,我们说袁绍败的冤枉,曹操胜的侥幸,是没错的。(连曹操自己也没料到许攸居然会叛变——许攸没叛变之前,曹操根本什么战术都想不出来了,他根本就不是靠谋略和战术赢的。)

因为曹操赢了,所以专家们就都说曹操冒险是正确的!说正是因为曹操敢冒险,所以他才战胜了袁绍那个干大事而惜身的昏君。

可是,如果许攸真是诈降呢?那等曹操战败后,恐怕专家们就又会说了:你看,曹操真是没脑子的莽夫,居然敢冒险相信许攸的话!冒险是不对的,还是袁绍稳妥!正是因为袁绍从不冒险,为人稳妥,所以他才战胜了曹操那个冲动无脑的白痴!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六章:蛮夷的故事

匈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边境的隐患。汉武帝打败匈奴后,匈奴渐渐衰落下去,却给了另外两个民族崛起的机会。

哪两个民族呢?就是乌丸和鲜卑。

根据《魏书》的记载,乌丸和鲜卑就是原来的东胡族。匈奴灭掉‘东胡国’之后,残余的东胡人有的逃到了乌丸山生活,形成了后来的乌丸族。有的逃到了鲜卑山生活,形成了后来的鲜卑族。

而乌丸族又分成‘辽西乌丸’,‘上谷乌丸’,‘辽东乌丸’,‘右北平乌丸’等部落。其中,辽西乌丸的首领丘力居最为强大。

丘力居过世后,他的儿子蹋顿继承了乌丸首领的位置。当时,正是袁绍和公孙瓒开战的时候。袁绍自己打不过公孙瓒,所以,他就打起了蹋顿的主意,准备和蹋顿结盟,然后一起夹击公孙瓒。

所有的结盟都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正义或感情。不然的话,袁绍这个汉人里的贵族,又怎么肯自降身份,去和乌丸族这样的蛮夷结盟呢?(乌丸人伦理很差,儿子杀爹也是平常事。而鲜卑人当时连字都不认识,这两个民族当时都算是比较落后的民族。)

袁绍需要蹋顿帮自己对付公孙瓒,同时,蹋顿也需要袁绍帮自己对付其余的蛮夷部落。

《英雄记》记载:袁绍借助皇帝的名义,正式封蹋顿为‘单于’。然后,令【乌丸单于都护众部,左右单于受其节度。】

什么意思呢?单于,原本是匈奴老大的意思,后演变为很多蛮夷部落的首领都可以自称‘单于’。袁绍这道圣旨的意思是:从今天开始,乌丸族的‘单于’蹋顿,就是所有蛮夷种族的老大!负责管理所有的蛮夷种族。而别的那些蛮夷种族,那些部落单于,则都要受到蹋顿的管理和节度。

即:袁绍是诸侯盟主,蹋顿就是蛮夷盟主!袁绍需要蹋顿的兵力,蹋顿需要袁绍的名义。

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后,袁尚去投靠蹋顿,想要借助乌丸的兵力夺回冀州。曹操见了,就和蹋顿开战,并杀死了蹋顿,收编了剩余的乌丸族。

乌丸族被收服后,边境上还有一个鲜卑族,经常侵犯幽州和并州。

鲜卑族的实力比乌丸强很多——鲜卑最强大的时候,汉恒帝主动服软,想要和鲜卑和亲,鲜卑反而不答应!而到了曹操时期,鲜卑最强的部落首领有三个,分别叫扶罗韩,步度根(扶罗韩的弟弟),和轲比能。

这三人中,又属轲比能最强。因为:

1,轲比能为人公平,执法的时候讲究人人平等,分钱的时候也讲究人人平分,所以深受大家的拥护。

2,轲比能的部落位置最好,最接近中原边境。当时中原战乱,有不少汉人都逃到了离中原最近的轲比能部落,让轲比能趁机学习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和高级文明。所以,轲比能的部落远比其余的蛮夷部落要高级。

3,轲比能成功的杀死了扶罗韩,吞并了扶罗韩的部落,实力大增。到最后,轲比能甚至连匈奴的地盘也给吞并了!

曹操时期,由于曹操打仗确实厉害,所以轲比能很轻易就被曹操给打败了,狼狈的逃到了塞外去。

而曹丕时期,轲比能又渐渐的恢复了实力。当时曹丕主要的对手是孙权和刘备,根本腾不出手来对付轲比能。于是,曹丕封步度根为王,命步度根征讨轲比能。

可是,轲比能确实是强——就算步度根得到了朝廷的帮助,步度根也是打不过轲比能的。所以,轲比能常年在魏国边境劫掠。

曹叡时期,轲比能杀死了步度根。魏国如果再不对付轲比能的话,那轲比能统一鲜卑,甚至统一蛮夷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在派军队对付轲比能很吃力的情况下,曹叡的手下就准备派人去暗杀轲比能——结果,居然暗杀成功了!

轲比能死后,鲜卑部落乱成一团,大家都在抢鲜卑老大的位置。几番内战之后,有的鲜卑族跑到了更远的塞外,有的则向朝廷投降了。从此之后,在三国时期,鲜卑族就再也成不了气候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七章:袁绍之死。(上)

官渡战败后,袁绍集团有不少城池直接背叛了袁绍,向曹操投降。袁绍一边压制着这些反贼,一边被曹操追着打,元气大伤。

北方的形势终于变成了曹强袁弱!刘备见此,便欲出兵袭许都。

理论上来讲,刘备的做法是正确的:此时曹强袁弱,刘备当然要帮袁绍尽量的攻击曹操,防止曹操统一北方。

但实际上来讲,刘备的做法却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

1,目前袁绍正忙着平定内乱,根本腾不出手来和刘备夹击曹操。所以,这次刘备等于是在自己单独进攻曹操。

2,刘备实力太弱,他单独进攻曹操肯定会失败,等于是在白白浪费兵力,倒不如不进攻。(毕竟连马腾都没有把握袭击许都成功,更何况刘备呢?)

所以,《三国演义》中,刘备主动进攻曹操,搞的自己几乎全军覆没,这就非常愚蠢了——历史上,刘备并没有主动进攻曹操,而是曹操想来打刘备,刘备自知必败,就连忙逃跑了:历史上的刘备避免了和曹操的战争,选择了直接逃跑,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己的实力。

罗贯中还是把刘备想的太简单了:就算刘备想要对付曹操,他也应该联合冀州袁绍,青州袁谭这两路兵马,一起夹击或骚扰曹操,而不是自己单独进攻曹操。(可能曹操也想到了这个可能性,所以,为了避免袁刘联合,曹操就先把刘备给打跑了。)

刘备逃跑后,曹操派夏侯惇和满宠镇守汝南,防止刘表入侵。又派曹仁和荀彧镇守许都,防止马腾入侵。自己则亲自去对付袁绍。

此时的袁绍已经不是曹操对手了,打了没一年,袁绍就去世了。去世前,袁绍立三子袁尚为继承人。

嫡长子袁谭不服——他是有资本不服的,因为:

1,袁绍集团内,支持袁谭的还是占大多数:史书记载【众以谭长,欲立之。】因为袁谭是长子,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支持他继位。

2,袁谭也有夺权的实力:袁尚的冀州刚刚和曹操交战完,又有不少城池趁机造反,所以实力受损很严重。相较之下,袁谭的青州还算强大,是可以考虑直接用武力进行篡位的。

所以,袁谭心里极度不服。从此后,袁绍集团就分裂成了两个小集团:郭图和辛评支持袁谭,审配和逢纪支持袁尚。

曹操见袁绍死了,继续进攻河北。袁尚便以新任河北老大的身份,命袁谭去抵挡曹操。

袁尚给了袁谭一小部分兵马,并派逢纪跟着一起去——袁尚这一安排是非常正确的,因为:

从私来讲:1,派逢纪去,可以让逢纪监视袁谭。2,自己只出一小部分兵马,剩下的全让袁谭上,可以消耗袁谭的实力,减少他日后夺权的可能。3,如果袁尚给袁谭的兵马太多,那袁谭就可能会趁机收编了这些兵马,然后造反。

从公来讲:1,逢纪足智多谋,派逢纪去帮助袁谭,可以增加袁谭的胜算。2,袁谭本身有着属于自己的青州兵,且数目不少。在最初的预算里,袁谭仅靠自己的青州兵应该就可以完成守城的任务。所以,袁尚额外给他一小部分兵,并不是袁尚故意要害袁谭,而是十分合理的。

如果袁尚真的想害袁谭,他就该不给袁谭一兵一卒!甚至等曹操进攻袁谭的时候,他也跟着夹击袁谭!

但是这么做的话,袁谭死后,袁尚就更不是曹操的对手了!也要跟着死,到时候袁家就彻底灭亡了。

给多了,袁谭会夺权。完全不给,袁家又会被灭。所以,袁尚为了大局,还是取了个中间值:在袁谭本身就有青州兵的前提下,袁尚还是额外给了袁谭一小部分的冀州兵。

袁谭见了,就大怒,把逢纪给处死了。

袁谭杀逢纪,有可能是袁谭真傻,误以为袁尚故意少给兵,故意害自己,所以杀逢纪泄愤。也有可能是袁谭在装傻:他其实很清楚袁尚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他还是装糊涂,装发火,借机杀了逢纪,除掉袁尚的左膀右臂。

不过,不管真相如何,袁谭杀逢纪,就是不顾大局!因为:

1,如果袁尚因为此事火了,与袁谭火拼,那么曹操就会渔翁得利,趁机灭了袁家。

2,如果袁尚忍气吞声,继续和袁谭共抗曹操,那么袁氏集团还是少了一个逢纪这样的重要谋士,袁氏被曹操打败的可能性更高了。

结果,袁尚选择了忍气吞声——后来袁谭快被曹操打败了,袁尚不计前嫌,亲率大军前来相助。

从这一点来看,袁绍废长立幼并不是昏庸的表现,而是袁尚为人顾全大局,怎么看也比那个不顾大局的袁谭要强。

(注:历史上,逢纪是被袁尚故意安排到袁谭身边,负责监视袁谭的。而演义中,则变成了郭图见到袁尚后,硬要袁尚把审配和逢纪的其中一个送到袁谭身边。袁尚不好拒绝,就让两人抓阄。结果逢纪抓到了,就去了袁谭军中,被袁谭给杀了。)

(演义的逻辑明显是不对的:杀死敌人的谋士哪有这么轻松?按照这个逻辑,那郭图见到袁尚的时候,袁尚就该一刀杀了郭图才对!)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八章:袁绍之死。(中)

袁尚和袁谭重新合伙后,曹操短期内很难消灭他们。于是,曹操就先不打袁氏兄弟了,而是转攻荆州的刘表。

曹操这一举动,明显是在迷惑袁氏兄弟。因为:

1,曹操还没统一北方,战略上就不该去打荆州。否则,就很容易陷入被袁氏兄弟和刘表夹击的境况。导致‘既统一不了北方,也无法拿下荆州。’

2,曹操打刘表,只是带兵转了几圈就回去了,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证明曹操的本意就不是和刘表开战。

关于曹操扬言要打刘表的本意,《三国演义》上分析的很清楚:【袁氏废长立幼,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曹操打的紧了,袁氏兄弟为了保命,就不得不联合在一起。曹操不打了,袁氏兄弟的命保住了,就会饱暖思淫欲,开始争谁才是袁氏集团的老大。

曹操这一计成功了:过了没多久,没有外部压力的袁谭和袁尚就打起来了。袁尚的军事水平比袁谭高,一路追着袁谭打。

之前的袁尚,每次都是从大局着想,尽量和袁谭联手抵抗曹操,尽量避免袁家分裂。而如今的袁尚,竟拼命的追杀袁谭,恨不得快点灭了袁谭——很明显,袁尚是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除非他把王位送给袁谭,不然的话,袁谭绝对会一直这么反叛下去。

我们假设袁家的全部实力为1,袁尚和袁谭各占一半:

1,如果袁尚直接灭了袁谭,那袁家的总实力还能剩下一半左右。

2,如果袁尚继续忍气吞声,顾全大局的话,那么,袁谭每造反一次,袁尚袁谭一火拼,一互相消耗,袁家的总实力就会下降一点。就算两人再次重归于好了,袁家的总实力也会从1下降到0.9,0.8,0.7。。。

3,这样下去,就只会产生两种结果:

A,袁尚终于忍不住杀了袁谭——那袁家的总实力最多只能剩下0.3,0.2左右,远远不到一半,还不如一早就杀了他。

B,袁尚继续忍气吞声,和袁谭一直反反复复的内战下去——这样,就算曹操不出手,他俩早晚也会互相内耗而死。

你看,好的计划也要有人配合才行!‘兄弟联手,共抗曹操’,这个计划看上去很完美,但袁谭根本就不配合你,你奈他何?

没人配合的好计划,那就是在不切实际的做梦!还不如去实行有人配合的烂计划。

袁尚一直妄想顾全大局,没主动杀死袁谭,这就导致:

1,袁尚和袁谭内耗严重,袁家总实力下降了不少。

2,逢纪也被袁谭害死了,袁家又少了一个高级谋士。

所以,这次袁尚是彻底想明白了:留着袁谭,倒不如杀了袁谭!早杀早好!

袁谭并不是袁尚的对手,打了几仗,袁谭就被逼的走投无路了。目前的情况,袁谭只能投靠他的杀父仇人曹操!因为:

1,袁谭已经造反夺权过两次了,此时他如果向袁尚投降的话,可以想象的是:袁尚一定会废掉袁谭的所有权力和兵力,牢牢地看住他,不可能再给他和自己争夺王位的机会了。

所以,向袁尚投降的话,袁谭最好的结果是变成一无所有的平民百姓,最坏的结果则是被袁尚杀掉。

2,那么,袁谭自立为王行不行呢?也不行。曹操和袁尚随便一人都可以灭了他,他怎么自立为王?

如今,袁尚已经打到袁谭家门口了,袁谭连拖时间的机会都没有:他投降袁尚也不行,自立为王也不行,紧迫间,他还能怎么选呢?也就只能投降曹操了。

(袁谭可不可以投靠荆州刘表或乌丸蹋顿等人呢?也不行。袁尚把袁谭围困在城里打,这两路诸侯离着袁谭都太远了!等他们过来帮忙,袁谭早就被打死了。)

所以,袁谭就很不合理却又很合理的向杀父仇人曹操投降了。

袁谭实力弱小,连袁尚都不如,所以他对曹操是完全没威胁的。曹操收留袁谭后,既可以杀他,也可以不杀他。这其中,不杀他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

1,袁谭对曹操没威胁,杀不杀他其实无所谓。

2,袁谭投靠曹操后,曹操如果杀了袁谭,不但会影响曹操的名声,也会让其余想投降曹操的人产生犹豫。(尤其袁谭还是故人之子!所以,曹操灭了袁家后,就去袁绍的坟前装模作样的又拜又哭,神情十分哀伤。)

所以,曹操几乎不可能杀死袁谭,反倒有可能象征性的给袁谭个小官做做。

于是,郭图也劝袁谭投降曹操——不过,郭图却另有一套说法。

什么说法呢?郭图说道:【今城中粮少,彼军方锐,势不相敌。愚意可遣人投降曹操,使操将兵攻冀州,尚必还救。将军引兵夹攻之,尚可擒矣。若操击破尚军,我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操。操军远来,粮食不济,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

你看,郭图这番话很明显是在安慰(或骗)袁谭:袁家兄弟加起来都打不过曹操,更何况袁尚死后,只剩下袁谭呢?曹操粮草再怎么不济,也不可能连袁谭都打不过吧?袁谭想只靠自己就占住冀州,不可能的。

所以,郭图这些话只是说着好听而已,他劝袁谭投降曹操的唯一原因还是:袁谭实在是没有别的选择了,不投降曹操,他就会死。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六十九章:袁绍之死。(下)

袁谭派辛毗向曹操投降,曹操集团的人都认为不能相信袁谭,认为袁谭只是暂时投降而已,早晚还要造反。

曹操听了,就问道:袁谭是真心向我投降吗?

辛毗回答道:丞相你别管袁谭是真心还是假意,你只看这里面的利润:

1,袁尚正在猛攻袁谭,他的老窝并没有重兵把守,你可以趁机去袭击他的老窝。

2,你袭击袁尚的老窝,如果袁尚回防的话,袁谭就会和你一起灭了袁尚。袁尚死后,你再消灭袁谭就相当轻松了。

3,如果袁尚没回防的话,那你就可以白白获得袁尚的所有地盘。(即:小半个河北。)

4,就算袁谭背叛了你,你也可以一股脑把袁谭和袁尚全给灭了——因为他俩这几天疯狂交战,士兵们都变的很疲惫了,根本就挡不住你的猛烈进攻。

5,所以,不管袁谭是真心还是假意,你收下他后,都可以轻松的获得整个河北。

曹操听了,大喜,便出兵讨袁尚。

曹操和袁谭一起夹攻袁尚,袁尚必败。于是,袁尚的大将吕旷吕翔见了,就叛变袁尚,投靠了曹操。

袁谭的想法还是比较天真的:他想要借曹操灭掉袁尚后,自己再背叛曹操,夺回冀州,复兴袁家。所以,他就私下贿赂吕家兄弟,希望日后吕家兄弟可以帮自己对付曹操。

可是,吕家兄弟连真正的主人袁尚都可以背叛,更何况这个原来的敌人袁谭呢?他们立刻出卖了袁谭,和曹操说了此事。曹操听了,反而让吕家兄弟趁机帮自己监视袁谭。

建安九年,袁尚实在是撑不住了。无奈之下,他也想要投降曹操。

可惜,曹操不让他投降,反而加大力度的进攻他。

在之前,袁谭和袁尚联手的时候,曹操拿下他们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袁谭一投降,曹操就允许了——荀攸也说道:袁谭投降真是天赐良机!我们可以先收下袁谭,再轻松的灭掉袁尚,再找个借口杀了袁谭!如此,河北可得也!

而如今,明明能轻松消灭袁尚,又凭啥要容许他投降,成为自己的一个隐患呢?

于是,曹操一路猛攻,先杀了审配,又打的袁尚几乎破产,逼的他逃向了二哥袁熙那里去。

此时,曹操也用不着袁谭了。于是,曹操找了个借口,又把袁谭给杀了。

在消灭袁氏兄弟的过程中,曹操接连做了四件事情:

1,颁布法令:凡是牺牲的士兵的家人,都可以免除赋税。

袁曹之战打了好几年,曹操方和袁绍方牺牲的士兵都不计其数。曹操战胜袁绍后,曹操和曹操集团的高层们会很高兴,觉得终于统一北方了。可是,曹操集团最底层士兵的家人们,却未必会觉得高兴。

三国时期,皇帝是袁绍当还是曹操当,其实对最底层的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分别——不管谁当皇帝,老百姓都是最底层,这无法改变。(袁绍性格宽厚,又孝顺,曹操却有过屠城的记录。表面上看,甚至袁绍当皇帝还比较好点。)

所以,老百姓们并不会认为:我的家人死了,但是曹操当上了皇帝,太好了!

老百姓们只会认为:我的家人就是被你们常年打仗给害死的!

历史上,不少皇帝都是亡于‘穷兵黜武’:表面上看,他们不断向别人开战,获取了大量的利润和地盘。但实际上,你就算一直打胜仗,也总是会死人的。再说了,这些利润和地盘关老百姓什么事呢?老百姓不断的死去家人,民心早就有怨气了。在此时,如果有人造反的话,那你是根本压不住的。

所以,免除他们的赋税,一方面是对他们应有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有着维持民心的考虑:尽可能的安抚他们负面的心情。

2,单独在河北颁布法令:本地大家族的人犯了错,要加大惩罚力度。而平民百姓,则免除今年的赋税。

曹操的做法,和当年的孙策一样,都是走平民路线:打击大财主,帮助老百姓。这么做,就会让老百姓感觉救星来了,自己和大财主再也不是天渊之别了,生活终于有奔头了。

第一条法令是维护曹操集团的民心,而这条法令则是收揽袁绍集团的民心。这样一来,整个河北的民心就尽归曹操了——所以说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3,颁布法令:大力兴建学校,【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在军事上,北方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南方。曹操统一北方后,只要中间别出什么意外,那么,曹氏统一天下,其实就是早晚的事了。

所以,曹操要兴建学校,培养日后的人才——这些正在培养中的人,可能现在还年轻,还没什么能力,曹操还用不上他们。不过,曹操占据了整个北方,根基已经十分稳定了,是可以把北方当作自己的私人家产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所以,这些日后的人才曹操用不上,曹丕总能用上。曹丕用不上,曹叡总能用上!

曹操这一举动,是为自己死后的曹氏集团而考虑的:兴建学校,把北方人才的根基打好了,可能曹操这一代还看不到什么成果。但是,等到了曹丕那一代,曹氏集团的人才就要远远超过其余的那些诸侯了!

4,颁布法令:和袁氏一起做过坏事的人,都可以改过自新,不再追究。

这一点极其重要:趁着袁军大败,人心不稳,曹操颁布了这么一条法令,就是故意在引诱袁氏集团剩余的人向曹操投降——跟着袁尚混,早晚要死。跟着曹操混,曹操则不追究你过去跟着袁绍的事情,反而会给你加官进爵。要是你,你选谁?

于是,袁熙的大将焦触和张南立刻背叛了袁熙,曹操封他们为列侯。黑山贼张燕也率军十万来降,曹操封他为平北将军。

然后,曹操派焦触张南去进攻袁熙,派张燕去进攻高干。而曹操自己的部队则没有参加战争,尽量的保存实力。

袁熙袁尚被焦触张南打败,逃到了乌丸族蹋顿那里。紧接着,蹋顿又被曹操打败。二袁不得已,只好去投靠以前的敌人辽东公孙康。结果,公孙康不但没收留二袁,反而杀了二袁,并把人头送给曹操邀功。

而高干则被张燕打败,去投靠匈奴的单于——单于也是死活不帮高干,逼的高干继续逃跑,结果在路上被人给杀了。

为什么公孙康和单于都选择杀死袁氏,向曹操投降,而不选择联合袁氏,共同抵抗曹操呢?

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匈奴和辽东都远离中原,曹操的手根本就伸不到他们那里去——就算他们自立为王,明着和曹操做对,曹操也是拿他们没办法的。

证据有三:

1,匈奴的问题,古往今来多少大一统皇帝都解决不了,更何况目前曹操只是个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丞相呢?国内的各路诸侯还没平定,曹操哪有能力去远征匈奴呢?

2,当年,公孙康的父亲公孙度明摆着要造反,曹操和朝廷都拿他毫无办法。(曹操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结果公孙度狂妄的说道:我在辽东当我的大王,谁稀罕你的永宁乡侯!)

3,辽东公孙氏后来公然和孙权结盟,要一起对付魏国。但即使如此,曹操时代和曹丕时代,魏国也没能消灭公孙氏。直到曹叡时代,司马懿才将公孙氏消灭。

所以,即使他们明着造反,曹操也是拿他们没办法的——不过,既然如此,为了利益,他们反而会选择不造反!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下面这两个模型:

模型一:他们宣布造反,然后曹操虽然拿他们没办法,但却也会时不时的进攻他们几下——曹操总不可能一次也不打他们,直接放任他们称王称帝吧?

模型二:他们不造反,而是名义上向曹操投降——这样,他们名义上成了曹操的臣子,不会遭到曹操的进攻,但实际上,因为曹操的手根本就伸不到他们的地盘上去,所以,他们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皇帝一样的存在!曹操这个名义上的老板,根本就管不了他们地盘上的任何事情,也夺不走他们的一丁点权力。(就像公孙氏,名义上早就投降了魏国,但实际上辽东一直是公孙氏自己的地盘,根本就不属于魏国。公孙氏一直在辽东当皇帝,魏国也全当看不见。)

你看!他们‘投降’就可以享受造反称帝的待遇,那他们又为啥要造反?故意给自己找麻烦吗?(同时,选择投降,还可以获得合法的官职和丰厚的奖赏。)

后来的孙权也是这样:他名义上向曹丕投降了,可实际上吴国还是独立的国家,根本就不属于魏国——不过,曹丕又能拿孙权这个‘大臣’怎么样呢?毫无办法的。

所以,高干劝匈奴和自己联手对付曹操,匈奴直接就让高干滚!袁尚和袁熙去投靠公孙康,公孙康也是直接杀了二袁,向曹操邀功。

这才是‘公孙康杀二袁’的真相,而不是什么‘遗迹定辽东’。书上写什么‘曹操不打他们,他们就杀二袁。曹操打他们,他们就不杀二袁’,这是完全没逻辑的。

至此,袁绍三子一甥俱亡。袁氏被灭,曹操终于统一北方。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新开了一个帖子,叫《江湖八大门》。希望大家可以去捧捧场,支持一下。

这个帖子是我的真实经历和人生,并不是虚构的小说。我爷爷是火门的修行人,而我则是开着一家养生会所,同时倒卖着古董。

在这个帖子里,我会讲到我所经历的火门修行,古董骗局,江湖骗术,切口春点,江湖秘事等等。我相信,一定会让大家感到异常精彩的!

《江湖八大门》这个帖子,或说这本书,会是我的心血之作,也是我的野心之作。

《江湖八大门》地址:http://bbs.tianya.cn/post-16-1674916-1.shtml

另外,老不读三国,有时间我也会更新,不会太监的~~很愧疚大家,但是也很感谢大家多年以来的支持!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章:刘表为何要收留刘备?(上)

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刘备只有两个选择:1,投刘表。2,投孙权。

这其中,投刘表比较好些,因为:

1,论距离:刘备在穰山被打败后,不知道曹操的追兵会不会继续追杀他。所以,刘备现在的处境是在躲避曹操的追杀,是在‘逃命’——既然是在逃命,那当然是哪里离着近就往哪里逃!(荆州离穰山近些,江东离穰山远些。)

2,论关系:曹操正在追杀刘备,孙权现在是曹操的盟友,刘表则两不相帮,刘备投刘表要安全些。

3,论形势:曹操统一北方后,理应会先对付刘表,再对付孙权。(毕竟曹操统一北方前,就已经多次想要对付刘表了。)刘表受到的威胁远远比孙权大,他就更容易收留刘备,来增强自己抵抗曹操的力量。

所以,孙乾就劝刘备投靠刘表。可是,刘备却担心的说道:【但恐刘表不容耳!】

你看,奇怪了:刘表可是出了名的求才若渴,儒雅名流,又和刘备同是汉室宗亲,刘备也没做过什么得罪刘表的事儿,他为什么就这么肯定刘表会容不下他呢?

原因就是:刘备知道自己的名声实在是太差了!

我们看《三国演义》,由于刘备是主角,又经过了罗贯中的美化,所以我们只看到刘备是个讲义气的英雄,是个仁慈的好人。但实际上,刘备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事呢?

蔡瑁说道:【刘备先投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

之前刘备和吕布结盟,结果白门楼上,刘备竟怂恿着曹操去杀吕布!之后刘备跟着曹操混,他又勾结董承,商量着暗杀曹操!最近刘备又跟着袁绍混,结果袁绍还没完全战败呢,刘备一见情况不好,就又跑了!丝毫不管袁绍的死活。

你看,刘备其实就是个比吕布还反复无常的小人!所以,蔡瑁的潜意思就是:刘备这种人,如果我们打不过曹操的话,刘备一定第一个跑,根本就起不到抵抗曹操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打过曹操的话,刘备又会趁机抢咱们荆州的权力和好处。这种人,你收留他干嘛?完全是百害而无一利!

演义上故意把蔡瑁写成奸臣,所以大家都觉得蔡瑁不收留刘备,是因为蔡瑁太坏,或蔡瑁贪生怕死,不敢得罪曹操。但客观来讲,蔡瑁拒绝收留刘备是完全正确的!是真正为了荆州好的——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收留过刘备的人,哪有从刘备身上得到好处的?

所以,蔡瑁说的话其实十分在理,并还举出了事实做凭证:吕布,曹操,袁绍,他们三个人收留刘备,都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赔本,且最后都被刘备给背叛了。因此,蔡瑁不赞成刘表收留刘备。

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刘表竟完全不理会这些‘前车之鉴’,竟坚持要收留刘备这个奸诈之徒!刘表大骂了蔡瑁一顿,然后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刘备,【相待甚厚】,表示十分欢迎刘备的到来!

为什么刘表坚持要收留声名狼藉的刘备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1:首先,刘表收留刘备,这一行为在刘表看来一定是有利的。如果有害,刘表则不可能傻的去收留刘备。

2:其次,蔡瑁站在整个荆州的立场上拒绝收留刘备,这就证明收留刘备对整个荆州而言是有害的(至少也是无害却也无利的)。如果有利,蔡瑁则不可能傻的去拒绝刘备。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就可以暂时得出一个结论:收留刘备,虽然对荆州整体有害,但却对刘表自己有利!所以,刘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坚持要冒险收留刘备的!

那么,刘表究竟是为了什么利益呢?

有人说刘表收留刘备,是想要扶植刘备,然后用刘备来打击蔡瑁等本土势力。也有人说刘表收留刘备,是想要刘备支持大公子刘琦,避免有蔡氏当靠山的刘琮继承大统——但实际上,以上这些说法,全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大前提就错了:收留刘备后,刘表根本就没给过刘备在荆州发展实力的机会!刘表根本就没打算扶植刘备!

《刘表传》记载:【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你看,史书上说的很清楚了:刘表收留刘备后,只是把刘备当个贵客养起来,厚待他而已,并没有刻意的去扶植他,甚至连‘用’都没有‘用’他!所以,以上的几个说法,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刘表是不可能有‘扶植刘备,然后用他打击本土家族’这种天真的想法的。因为:

1,从理论上来讲:蔡蒯这些本土家族的实力十分强大,连经营了荆州十几年的刘表都压不住他们,刘表又怎么会傻的认为初来乍到的刘备可以压住他们呢?所以,刘表不可能为了压制各大家族,而去收留刘备——如果扶植自己的势力来压制本土家族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刘表还用的着扶植刘备?他在荆州混了十几年,不早就扶植别人了?

2,从现实中来讲:蔡蒯的家族势力十分庞大,如果刘表真打算扶植刘备的话,那么,刘表就一定会快速的重用或提拔刘备,并尽量的给予刘备最好的资源。这样,才可以让弱小的刘备可以尽快的崛起,然后帮他来压制各大家族。

可现实中,刘表却并没有这么做。

刘表只是看在刘备的身份上,给了刘备一个新野县而已(整个荆州七郡差不多有上百个县)。之后,刘表就再没有给过刘备什么帮助了,甚至还相当的防备刘备——这一点,就证明刘表根本就没打算扶植刘备,然后用刘备来帮助刘琦或压制各大家族。如果真的打算扶植刘备,刘表会就给刘备这么少机会,然后还防备着刘备?

所以,以上几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刘表一定是另有图谋才对!

究竟是什么图谋呢?我们还是来继续分析。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一章:刘表为何要收留刘备?(中)

刘表坚持要收留刘备,就证明收留刘备这一行为,对刘表是利大于弊的。

收留刘备的弊处,蔡瑁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第一,刘备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收留他很容易被他背叛甚至害死。第二,刘备是曹操的仇人,收留刘备容易惹得曹操前来攻打荆州。【今若纳之,曹操必兵加于我,枉动干戈。】

公平的讲,这两点对荆州确实是有害的,蔡瑁也确实是为了荆州好——但是,这两点弊处,对刘表却几乎无害!

为什么呢?因为:

一,关于刘备为人奸诈的问题。

在吕布时期,大家对刘备还不太了解,还以为刘备真是个老好人。所以,吕布被曹操抓住的时候,还天真的认为刘备会帮着他说话——结果,刘备竟故意推他去死!

直到此时,吕布才看清了刘备的为人,咬着牙说道:【是儿最无信者!】

而等到了曹操袁绍时期,大家就都知道刘备是个什么人了——曹操试探刘备,就证明曹操根本信不过刘备。袁绍也怀疑刘备是曹操派来的奸细,数次想要杀死刘备。此时,刘备已经是‘奸名在外’了,就算他没做什么坏事,也很难获得别人的信任——别人总觉得刘备会背叛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就很难再害死别人了——因为大家都清楚了刘备的为人,也都对刘备有了深深的防备!

吕布是吃了没防备的亏,所以才会被刘备害死。而曹操和袁绍都有了防备,所以刘备背叛他们后,他们只是让刘备跑了而已,并没有造成什么别的损失,更没有被刘备害死——如今,刘表也是这样:有吕布,曹操,袁绍这三个被背叛的例子在前,刘表虽然嘴上说【玄德吾弟也】【玄德仁人也】,但实际上,刘表却相当的防备刘备!

大家可别忘了,刘表这个人本身就是个喜欢怀疑别人的人。《刘表传》记载刘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刘表连忠心于自己的手下都经常怀疑,怀疑他们是不是会背叛自己,更何况这个奸名在外的刘备呢?蔡瑁都知道刘备不是好人,刘表能不知道?

所以,《先主传》记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世语》也记载:【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

你看,刘表很清楚刘备的【为人】,所以他一直防备着刘备,甚至还暗中给刘备下绊子,根本就不信任刘备——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刘表收留刘备,并不是为了扶植刘备来打压本土家族。因为在现实中,刘表非但没有扶植刘备,反而还在暗中打压刘备,怀疑刘备!

刘表对刘备早就有了防备,刘备就自然害不到刘表(参考曹操和袁绍)。所以,蔡瑁所讲的第一个坏处,其实对刘表是几乎无害的——刘表收留刘备后,只要一直防备着刘备,刘备就绝对玩不出什么花来。

二,关于会把曹操引来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对刘表的害处更小!因为曹操打不打荆州,并不取决于‘刘备在不在荆州’,而是取决于‘曹操现在适不适合打荆州。’

刘表刚收留刘备时,曹操还没统一北方,袁谭和袁尚也还没死。那时,曹操如果先打荆州的话,就可能会被刘表和二袁夹击,导致统一北方的速度变慢,甚至无法统一北方。所以,曹操明知道刘表收留了刘备,却还是没有进攻荆州。

后来,曹操杀死了二袁,统一了北方,就打算攻打荆州——但是,刚刚被统一的北方,其内部还不太稳定,所以,荀彧就说道:现在仍然不是打荆州的时候,因为【大军方北征而回,未可复动。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曹操听了,就又按兵不动。

你看,如果不适合打荆州,那即使刘备人在荆州,曹操也不会去打。反之,如果适合打荆州,那即使刘备人不在荆州,曹操也会去打!

这一点刘表是很清楚的:刘备,小角色而已,不值一提。如果曹操真的要来打荆州了,那不管自己收不收留刘备,曹操都一定会来的!

所以,综上所述:刘表收留刘备的两点坏处,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即:刘表收留刘备,是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和风险的!(这一点和蔡瑁不同——蔡瑁收留刘备,是要付出成本并承担风险的。所以,蔡瑁坚决反对收留刘备。)

不用付出成本和风险,却可以获得利益,那就当然要收留他!不过,说到这里,我们就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了:刘表收留刘备,他到底是在图谋些什么利益呢?

是在图刘备的实力或兵力吗?不太像。因为如今刘备新败,兵微将寡,几乎没有任何的实力——那么,既然不是在图刘备的实力,刘表能图的,也就只剩下刘备的名望了。

我们可以来继续分析一下。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二章:刘表为何要收留刘备?(下)

三国时期,各地的本土家族实力十分强大,甚至大到了影响或颠覆当地统治者的地步。就拿荆州来举例:曹操一打过来,蔡蒯等家族就都提议献了荆州,投降曹操。在这时,你别管刘琮是昏庸还是贤明,他都是没能力拒绝这个提议的,只能跟着一起投降——不然的话,外有强敌曹操,内有蔡蒯随时准备造反,刘琮能怎么办?不投降只会死的更惨。

就算是刘琦继承了荆州,他也根本躲不过‘被投降’这一命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荆州本土家族的实力太强,而统治者的实力太弱。

刘琦刘琮不管是谁继承荆州,都是压不住蔡蒯这些本土大族的。那么,谁才能压住他们呢?答案是:只有曹操或孙权这种人,才能压住他们!

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能压住本土大族的人,只有两种:要么是曹操这种靠硬实力的,手下有百万之众,又代表着朝廷,可以打的本土家族不服不行。要么就是孙权这种本身就是‘本土大族’的:孙家在江东至少传了三代人,确实有和别的家族周旋或对抗的资本。

反观刘家,在荆州才呆了十多年,根基未稳,怎么跟那些至少生存了几百年的大家族斗呢?只能被逼着一起投降了。

其实关于本土家族的问题,我在之前的章节里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蔡蒯并不是刘表的手下,而是刘表的合作伙伴,大家的地位是几乎平等的(甚至刘表更需要蔡蒯一些),不存在谁要对谁效忠一说。

蔡蒯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刘表是朝廷派来当官的外地人,曹操是想来抢夺荆州的外地人,刘备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地人——那么,对蔡蒯而言,跟着刘表刘琮刘备,和跟着曹操又有什么分别呢?反正他们都是外人,投降曹操还省的打仗了,多好!

所以,他们选择投降曹操是完全正确的。书上说他们是奸臣,根本是在颠倒黑白——他们本来就不是刘表刘琮这些外人的‘臣’,又凭啥要陪着他们一起死呢?

不止是荆州,益州的本土家族也是这样:益州有一个姓谯的本土家族,其家族代表的名字叫‘谯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谯周劝刘璋投降刘备,让益州归了刘备。后来邓艾攻打益州的时候,谯周又劝刘禅投降魏国,让益州归了魏国。

乍一看,谯周是个十足的奸臣,只会劝主公投降。但实际上,谯周这么做却也十分正确。

谯家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而刘焉刘璋是外地人,刘备刘禅是外地人,那群魏国人也是外地人——那么,谯家被谁管着不是管?非要为了刘家这群外地人,然后和魏国拼命,导致谯家也跟着灭亡才行吗?

从荆州,江东,益州三地可以看出:本土大族都是只为自己的家族利益考虑的,当有强敌来临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直接投降。(具体原因,之前的章节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但是,很明显的,刘表并不想投降。

为什么我说刘表不想投降呢?因为刘表的地盘除了荆州之外,还有一小部分交州的领土(今越南,两广一带)——当年,刘表抢了一部分交州的地盘,并派自己的手下成为交州刺史。朝廷见了,就派士燮去对付刘表,以防止刘表继续抢夺地盘,统一交州。

从这件事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表为什么不想投降了——因为两点:

1,刘表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不思进取的‘坐谈客’。

与荆州刘表接壤的州郡,有益州,扬州,雍州,豫州,交州——这其中,前面四州较强,刘表如果去抢他们的地盘,就必须要动用大量兵力,造成荆州本部空虚,然后,刘表就很容易被荆州各大家族给钻了空子,甚至篡权!

因此,面对以上四州,刘表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一个劲的坐守荆州。到最后,他还被人污蔑为不思进取的‘坐谈客’。

而面对交州,刘表就没有上面这些复杂的顾虑了——交州较弱,刘表完全可以一边用一小部分兵力去侵略交州,一边用重兵坐镇荆州,防止各大家族篡权!所以,刘表在交州的表现一点也不像个‘坐谈客’,而是颇为凶猛,颇有野心,总想侵略别人!

想占领交州,并真的占领了一部分交州,这就证明刘表和曹操袁绍等人的本质是一样的,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不想打仗的老实文人,而是也想和别的诸侯争霸天下!所以,从内心深处的想法来讲,能不投降,刘表是绝对不会投降的。

2,蔡蒯投降后,依然还是当他的本地大族,利益不会受损——因为曹操还要用他们来熟悉荆州的一切。而刘表如果投降的话,则不止是原本公家的荆州会归了曹操,就连刘表自己打下来的私人财产交州,也会归了曹操!

损失实在太大,刘表自然就不想投降。更何况,刘表和曹操开战,就算打输了也没致命的危险——因为就算刘表战败了,那荆州被灭后,刘表也是有退路的!刘表大可以逃到交州去,继续当他的一方土皇帝!

在三国时期,交州的战略意义并不大。因此,曹操拿下荆州后,应该不会先打没什么用的交州,而是会先打江东或益州。所以,逃到交州继续发展,就是一条很安全也很不错的退路——后来,荆州失陷时,刘备的第一反应也是逃到交州去,去投靠苍梧太守吴巨。而这个吴巨,就是刘表在交州的人!

(相反的,荆州各大家族如果战败了,那他们几代人攒下的一切就全都没了!所以,各大家族都是主降的。)

刘表不想投降,但本土大族却都想投降——此时的荆州,其实跟后来的江东是差不多的:集团内部,主降派的声音基本盖过了主战派。

这两派论实力,主战的刘表和主降的本地大族差不多可以互相平衡。但论名望(人心和民心),刘表虽然‘威震九州’,可是单就荆州本土而言,却还是根深蒂固的各大家族更高一些。(外地人的影响力,怎么也不如本地大族这种地头蛇大。)

主降派占优势。所以,刘表就打起了刘备的主意。

刘备刚被曹操打败的时候,兵不满一千,和一群手下坐在沙滩上哭,准备宣告破产。此时的刘备,论实力是几乎没有的,所以刘表收留刘备,不可能是在图刘备的实力。

但是,论身份,刘备却还有几个很有价值的地方。

刘备此时的身份是:

1,经过皇帝认证的大汉皇叔。(血统)

2,‘衣带诏’的持有人——别人和代表着朝廷的曹操开战,是造反。而刘备则有着皇帝的授权,可以合法的和曹操做对。

3,朝廷左将军,豫州牧。(官职)

4,有一定名气的诸侯。(名望)

你看,所以说成功过的人就算是破产破的一分不剩了,只要他这个人还在,那也是一笔不小的隐性财富。刘备到荆州后,不管再怎么落魄,也有不少人愿意投靠他,追随他。(【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为什么呢?因为:

1,刘备是皇族,跟着刘备可以吃上公家饭或皇家饭。

2,有些人是真心想要复兴汉室,为国除奸的。那么,在他们眼里,追随有份暗杀曹操的刘备,就远比追随那个刘表好!因为刘表在对曹操的态度上比较暧昧,你根本就摸不透他是会和曹操死战到底,还是会直接投降曹操这个‘国贼’。所以,有的荆州人不愿意在刘表手下当官,但刘备一来,他们就纷纷准备投靠刘备了。

3,刘备虽然是争天下的失败者,但他在争天下的过程中已经把自己的名气给打出来了:有的人认为刘备‘有本事’,有的人认为刘备‘仁慈’‘爱民’。有的人认为刘备‘爱国’,有的人认为刘备‘求贤若渴’。总之,刘备在当时的名望还是很高的。

所以,刘表收留刘备,看中的就是刘备的身份,地位,以及名望!收留刘备,是可以增加主战成功的几率的——有不少人本来既不看好刘表,也不看好本土大族,是两边都不支持的——但是,刘备来后,他们就站在了刘备这边!也就约等于站在了刘表这边!

这个,就是刘备对刘表的价值。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曹铜爵 2017-06-01 15:40:31
第一百七十二章:刘表为何要收留刘备?(下)
三国时期,各地的本土家族实力十分强大,甚至大到了影响或颠覆当地统治者的地步。就拿荆州来举例:曹操一打过来,蔡蒯等家族就都提议献了荆州,投降曹操。在这时,你别管刘琮是昏庸还是贤明,他都是没能力拒绝这个提议的,只能跟着一起投降——不然的话,外有强敌曹操,内有蔡蒯随时准备造反,刘琮能怎么办?不投降只会死的更惨。
就算是刘琦继承了荆州,......
-----------------------------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章更新了几次都被河蟹了,先留个凭证,证明更新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三章:刘表如何对待刘备?

统一北方后,程昱劝曹操早点进攻荆州。曹操听了,就推脱道:【南方旺气灿然,恐未可图也。】

此时进攻荆州还不够稳妥,因为:1,北方刚刚统一,内部还不太稳定,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2,袁曹大战打了这么多年,曹操的士兵都打的很累了,不适合继续打仗。

所以,曹操决定先安内,后攘外:一方面,曹操玩起了‘君权神授’的把戏,从地下挖出了一只铜雀,来证明自己统一北方的合法性,收揽人心(在上古时期,被尧禅让了王位的舜,就是梦铜雀而出生的。曹操想借助这一点,来暗示自己也有被汉帝禅让的资格和天命)。

另一方面,他则听从荀彧的建议,【分兵屯田,以侯调用】。准备休养半年后,再正式进攻刘表。

北方的曹操在休养生息,南方的荆州方面,刘表和刘备两人也都没闲着。

上一章我们分析出:刘表想要利用刘备的名望和身份,来增加支持主战的人数。所以,刘表力排众议,毫不犹豫的收留了刘备。

刚好在此时,荆州反贼张武和陈孙作乱。刘表见了,就点出三万兵马,让刘备去征讨他们——很明显,刘表这是故意在给刘备机会,让刘备通过这场平乱,更加抬高他在荆州的名望和身份!

不过,刘表需要的只是刘备的名望和身份而已,并不需要刘备的实力,更不能让刘备趁机发展他自己的实力!(避免养虎为患。)所以,剿灭张武后,刘备已经增加了名望,刘表就必须要暗中压制刘备的实力才行!以避免刘备对自己构成威胁。(也就是史书中所谓的【阴御之】——刘表一直在暗中抵御,暗中打压刘备。)

刘表要怎么压制刘备的实力呢?让我们慢慢来看。

讨张武回来后,庆功宴上,刘表故意对刘备说道:荆州目前有三个敌人,一是南越不时来袭,二是张鲁,三是孙权。贤弟你如此厉害,你说该怎么对付这三个敌人呢?

刘备一听,这是个发展自己的好机会啊!立刻说道:我手下有三个大将,【使张飞巡南越之境。关羽据固子城,以镇张鲁。赵云拒三江,以挡孙权。】用他们三个来守住这三个军事要害,荆州就万无一失了。

刘表听了,【大喜,欲从其言。】

表面上看,刘表丝毫不防备刘备,并且还给足了刘备发展自己的机会,打算让刘备的手下去占据荆州很重要的三个军事基地——但实际上,刘表却只是嘴上这么说说而已。

蔡夫人对刘表说道:刘备想占据咱们这几个军事基地,不可不防。你不如把刘备打发到别的地方去,好让他占不了这几个好地方。

刘表听了,嘴上回答道:没事,玄德仁人也,他不是这种人——可实际上,刘表却听从了蔡夫人的建议,把刘备从首都给打发到新野县去了。【刘表曰:贤弟久居此间,恐废武事。新野县颇有钱粮,贤弟可引本部军马于本县屯扎,何如?】

从这件事上,我们就至少可以看出以下三点:

第一点:刘表对刘备有着深深的防范之心,只会打压他,绝不会扶植他。

第二点:刘备的政治功力远不如刘表深厚——刘表故意用三个军事基地做诱饵,很轻松的就试探出了刘备‘有想将其据为己有’的想法和野心。

第三点:刘表为人阴险,他嘴上总说要帮助刘备,可实际上却在一个劲的打压刘备——只不过,刘表并没有亲自出手打压刘备,而是借蔡氏的手在打压刘备!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

1,刘备方面。

刘备受到了打压,但他并不恨刘表,而是恨蔡氏!刘备认为刘表是个受到了蔡氏摆布的老实人,对自己【并无嗔怪之意】,是真心实意想要帮助自己的——自己之所以被打压的这么狠,不怪刘表,只怪蔡氏在中间不断的挑拨离间!

你看,刘备被阴险的刘表给蒙骗住了:其实,纵观刘备这一生,他对刘表是最真心,最交心的!善于伪装,城府颇深的刘备,一向把他内心的真实想法隐藏的特别深——刘备这辈子一共就说漏过两三次心里话,而其中的两次,都是在刘表面前说漏的!

第一次是刘表不停地叹气,为了选继承人的事在发愁。刘备见了,就发自内心的劝刘表这个老大哥【徐徐削蔡氏之权,不可溺爱而立少子。】

刚说完,刘备就【自知语失】,知道自己说多了——他这个外人,实在不该搀和别人的家事儿。

第二次,则是刘表和刘备在喝酒谈心,二人喝嗨了,一直以谦虚示人的刘备竟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我要是有本钱,那全天下的诸侯都不是我的对手!(包括眼前的刘表。)

刘备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才能远超他人,只是没本钱,没机会。’不过,刘备从来没对别人这么说过——他当着曹操或袁绍等人的面,都是谦卑的表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而已,并没有什么本事和野心。

纵观刘备这一生,应该也就口出狂言过这一次而已——可以说在刘备的心里,刘表确实是个对自己很好的好大哥!刘备认为他和刘表的交心程度,是深到可以在工作后聊聊家事儿,聊聊梦想,吹吹牛逼,甚至可以互相替对方考虑一下家产的分配问题!

能让刘备这种人和自己交心,足以看出刘表的手段有多高!

2,蔡氏方面。

蔡氏也觉得刘表是个老实人,居然总说要帮助刘备这个狼子野心之人!自此之后,蔡氏就一个劲的盯着刘备不放,【怕他人之心不似汝心】,怕刘表这个‘老实人’被刘备给骗了!

就这样,刘备和蔡氏都认为刘表是个老实人——而刘表,则既抬高了刘备的声望,帮自己增加了主战成功的几率,又借助蔡氏的手压住了刘备的实力,让刘备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完美的达到了自己心中收留刘备的目的。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这几次的更新总是莫名其妙被删掉,再发一次吧~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四章:刘表为何不袭击许都?

曹操统军北征的时候,许都空虚,刘备劝刘表举荆襄之众趁机袭之。刘表听了,却坚决不去。

刘表不去是对的,因为:

第一:如果派大量兵马去袭许,那么,空虚的荆州本部就可能会被诸多本土大族给篡权。到时候,等于是刘表的‘许’也被人给袭了,得不偿失。

第二:如果派少量的兵马去袭许,那么,则会产生两种结果:

1,袭许成功。

曹操的首都被攻陷,曹操一定会第一时间率兵回防。到时候,刘表如果想守住许都的话,就必须要从荆州调动大量的兵马来和曹操对抗。这样,荆州的形势就又会演变成上面所讲的第一点:荆州本部会有一定程度的空虚,本土家族可能会趁机篡权。

可是,如果不从荆州调兵的话,则刘表只靠这少量的兵马肯定是守不住许都的!许都一被曹操夺回去,就等于是刘表白白损失了少量的兵马,但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是给曹操制造了一些混乱而已,而这些混乱对刘表却并没有什么好处,倒是有可能便宜了那个马腾。)

2,袭许不成功。

许都再怎么空虚,毕竟也是一国之都,没那么容易被攻下来。如果袭许不成功,刘表只会白白浪费这少量的兵马。

第三:最关键的问题是,刘表要派谁去袭击许都呢?

派自己的心腹兵马去,就会给本土家族提供篡权的机会。派本土家族去,则本土家族肯定不去——或去了,但故意出工不出力,等于没去。

派刘备去,则更不行。因为:

1,刘备如果胜了,他就会增加一定程度的实力。到时候,刘备轻则实力增加,对刘表构成新的威胁,使荆州的内部形势变的更加复杂。重则,刘备则可能会仗着实力增加,直接脱离刘表,然后自己单干。

刘表收留刘备的目的,我们之前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刘备一但脱离刘表,荆州就又会回到主降派呼声最高的时代——日后曹操打过来,恐怕荆州还是投降的可能性居高。

所以,刘备如果胜了,那么长远来看对刘表并无利,反而有害。

2,刘备如果败了,那么:

a,如果刘备战死,那结果等于刘备‘脱离’了刘表,对刘表无利有害。

b,如果刘备战败,活着回到荆州,那刘备这个主动挑战曹操并失败的人,还有没有可能继续帮刘表增加荆州主战派的声望,人数,以及主战成功的几率呢?

你看啊,你劝我们不要投降曹操,要和曹操死战——结果你去偷袭许都空虚的曹操尚且被打个半死,那日后火力全开的曹操杀过来了,谁还敢听你的话去和曹操死战!

很明显,刘备如果败了,那对刘表也无利,并且有害。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刘表确实是不能去袭击许都的!因为不管刘表派谁去袭击许都,也不管刘表袭击许都的结果是什么,袭击许都这件事,都会令刘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且完全无法获得利益!

不过,以上这些分析牵扯到太多的政智斗争,刘表是肯定不能和奸诈的刘备明说的。因此,刘表就装作很没大志的样子,对刘备说道:我不去袭击许都,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胸无大志而已。我【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

你看,刘表明显是在敷衍和蒙骗刘备——因为刘表怎么会是个【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的人呢?他明明就是个很有野心的人才对!

如果刘表真的满足于【坐据九郡足矣】,那他又为什么会去攻打交州?并且还割据了交州的一部分地盘?(关于刘表并非是个坐谈客,而是个很有野心的枭雄这一点,在之前的章节里我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刘表说完后,刘备的反应是【默然】——为什么默然?要么是刘备真信了刘表的话,觉得刘表胸无大志,和自己不是一路人,自己懒得再跟他这种庸碌之徒叨叨了。要么就是刘备看穿了刘表的伪装,知道刘表之所以不去袭许,其实是考虑到了很多复杂的形势(包括袭许后,刘表担心刘备会趁机发展起来,甚至脱离刘表),所以,刘备觉得自己多说无益,只好默然不语。

其实,在进攻曹操的问题上,刘表和本地家族的态度都是以防守为主的——这不是因为他们胆小或没有野心,而是因为他们此时都在争夺荆州本地的权力,朝荆州本地使劲都还来不及呢,哪会傻的向外面使劲!

谁的实力先离开荆州,谁就肯定会吃亏。攻打曹操对刘表和本土家族都无利,只对一直在瞅机会的刘备有利!

所以,刘表不想袭许,本土家族也不想袭许,只有这个本身在荆州很难发展自身实力的刘备,才在那一个劲的请战,要求举荆襄之众,趁机袭许。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五章:蔡氏为什么想杀害刘备?

刘表第一次和刘备单独喝酒时,酒至半酣,刘表忽然长叹。

刘备问道:【兄长何故长叹?】刘表答道:【吾有心事,未易明言。】刘备再欲追问时,蔡夫人居然从屏风后面走出来了!刘表见了,就垂头不语。

在这里,请注意一个小细节:刘表说自己不方便说话在前,蔡夫人从屏风后面走出来在后。也就是说:刘表是知道蔡夫人喜欢并经常躲在屏风后面偷听他的!所以,即使只有刘表和刘备两个人在喝酒,刘表也觉得自己说话很不方便,很不自在。

既然刘表知道蔡夫人经常偷听自己,那么,第二次刘表和刘备的谈话又被蔡夫人偷听到,可能就不是意外,而是刘表故意为之了!

不然的话,刘表难道不会在自己家外面的地方和刘备喝酒吗?非要在家里冒着被偷听的风险喝酒?而且他们谈的话题,还都是蔡氏最敏感的话题!

很明显的,刘表这是在故意挑拨蔡氏对刘备的仇恨。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曾分析过:刘表需要刘备的身份和名望,来帮他增加荆州主战成功的几率。但是,刘表却不需要刘备的实力,反而要防止刘备在荆州发展实力,以避免对刘表构成威胁。

因此,刘表就一方面抬高刘备的名望,另一方面却故意挑拨蔡氏对刘备的仇恨,借蔡氏的手去打压刘备。

蔡氏第一次提出要打压刘备时,问刘表的意见,刘表的反应是【沉吟不答】。

所谓【沉吟不答】,其实就是刘表默认并允许了蔡氏去打压刘备!只不过刘表很阴险,他不说话,意思就是他不支持你去害刘备,但他也不反对你去害刘备!你怎么对付刘备是你的事儿,我反正什么话也没说,不关我事。

蔡氏想害刘备,刘表不支持也不反对,这就等于是默认了——于是,蔡氏害刘备的行为越演越烈:从最开始的打压刘备,把刘备打发到新野县,直接就演化成了想要杀死刘备!

蔡瑁点起大军,准备直接去新野县灭了刘备。刘表见了,就说道:【未可造次,容徐图之。】

刘表需要刘备的身份和名望,所以刘备此时还不能死。【未可造次】,意思就是你不能杀死刘备。

不过,刘表也需要借蔡氏的手来打压刘备的实力,所以他也不能彻底断了蔡氏打压刘备的想法。因此,刘表听到蔡瑁要杀他的‘贤弟刘备’时,既没有大怒,也没有反对,而是含糊暧昧的说道:你杀刘备这件事,【容徐图之】!

【容徐图之】,意思就是杀刘备的事儿咱们以后再说,还有的商量。但你可以适当的打压一下刘备,徐徐图之。

隐藏甚深的刘表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要是他真把刘备当成兄弟看,蔡瑁要杀刘备,刘表还能说出【容徐图之】这种话?

经过此事,蔡氏就发现了:刘表并不是真心向着刘备的,他是允许蔡氏去对付刘备的!于是,不怕刘表怪罪的蔡氏出手越来越重!第二天,蔡瑁自作主张想要杀死刘备,蒯越说这不合适吧?蔡瑁还理直气壮的说道:这是刘表的意思!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我们由于惯性思维的缘故,总感觉是蔡氏想要害刘备,而刘表是个好人,一直拦着蔡氏——但实际上,蔡氏这么恨刘备,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合理,不正常的!

因为如果把荆州看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刘表是土皇帝,蔡氏就是皇后!蔡瑁就是未来的大将军何进!反观刘备,则只是一个小小的县长而已——堂堂皇后又怎么会总和区区县长过不去呢?皇后和大将军又怎么会怕一个县长抢走他们的权力呢?明显是不合理的。

蔡氏和刘备之间根本就没有直接利益冲突,本来是不可能互相仇视的。他们之所以会发展到后来不死不休的地步,完全是刘表一直在中间不断挑拨的缘故!

蔡瑁在檀溪追杀刘备时,刘备就一头雾水的问蔡瑁:我和你无冤无仇,你为啥要一直和我过不去?

刘备当然想不到,所有事都是他的‘好大哥’刘表在背后作祟!

当然,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就要问了:蔡氏这么恨刘备,也不完全是刘表挑拨的吧?其中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刘备支持刘琦继位,从而妨碍了蔡氏支持刘琮继位吧?

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继续来看。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六章:刘表如何害刘备?

刘表需要刘备的身份和名望,所以,刘表也不能太得罪刘备。(避免刘备直接脱离自己,离开荆州。)

在之前,刘表一共有两件事得罪了刘备:一是刘表把刘备从首都发配到新野县去了。二是刘备劝刘表袭击许都,刘表却死活不听。

这两件事里,第一件事刘表聪明的推到了蔡氏身上,让刘备恨蔡氏而不恨自己。第二件事则根本推无可推——于是,刘表就请刘备来喝酒,并假惺惺的对刘备说道:之前后悔没听你的话,没去袭击许都,导致错失良机,是我的错!

刘表这番话的潜意思,其实就是在变相的安慰刘备,并许诺刘备:上次算我糊涂,以后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我都会听你的!

这么许诺,就会让刘备感觉自己在荆州还有发展实力的机会和希望,不至于有离开荆州的想法。

刘备听了,就回答道:【今天下分裂,干戈日起,机会岂有尽乎?若能应之于后,未足为恨也。】

刘备的话,表面上是说:没关系,这次虽然错失良机,但以后这种机会有的是!如果以后能抓住机会的话,那这次也不算什么。

但实际上,许都空虚这种机会岂是想有就有的?估计这辈子也不可能再有第二次了。所以,刘备的潜意思其实是:这次你没用我,没关系,只要以后你能用我就行了!

刘表立刻点头道:【吾弟之言甚当!】答应了刘备。

就这样,刘表和刘备两人都话里有话,互相明白了对方的深意。不过,刘备在新野县发展的很不错,【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刘表稳住刘备的同时,也需要打压一下刘备的实力才行,避免刘备对自己构成新的威胁。

所以,刘表明知道蔡夫人喜欢在家中偷听,却还是故意和刘备聊蔡氏最敏感的话题——也就是立谁当太子的事儿。

(关于立谁为太子的事情,是刘表主动提出来的,而不是刘备。所以,刘表很明显是在故意给刘备递话,故意陷害刘备。)

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牵扯到三人,是:刘表,刘备,蔡氏。

这其中,刘备的心思还是很好猜的:蔡氏屡次打压刘备,如果代表着蔡氏的刘琮当了荆州之主,那么刘备必死!所以,刘备就建议道:【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可因溺爱而立少子也。】

刘备这一建议对他自己有两个好处:1,从远处看,可以防止蔡氏和刘琮当权,避免他们干掉自己。2,从近处看,刘表如果真的开始徐徐削减蔡氏的权力了,那么,刘备也可以轻松不少——削弱后的蔡氏,总比削弱前的蔡氏要好对付。

不过,刘备堂而皇之的向刘表提出这个建议,是绝对错误的!

为什么呢?因为刘备说这些话根本就没用!刘表削不削蔡氏,让哪个儿子继位,根本就不是刘备说了算的!不管刘备提出什么建议,到最后所有的一切还是刘表说了算!

如果刘表想立幼子,那刘备不管怎么劝他改立长子,都改变不了刘表的想法。到最后,刘备只会平白得罪了蔡氏和刘表而已。

如果刘表想立长子,那刘备又劝他干什么呢?这不正合刘备的心意嘛?顺其自然让他立长子不就行了?如果劝了,则刘备又会平白得罪了蔡氏。

你看,说了没用,却又得罪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此时的刘备,早就不是初入社会的愣头青了,但却还是说出了这么鲁莽的话,这就只能证明:刘备确实中了刘表的奸计!

刘琮如果继位,蔡氏如果当权,那刘备必死——最好的结果,也是不得不离开荆州,失去目前所有的一切,去江东或交州重新创业。(但是,这两个地方都有稳定的统治者了,刘备去了,一定会混的比现在惨很多。)

在这个前提下:

1,刘表故意说出‘刘琮可能会继位’这件事,给了刘备很大的心理压力。

2,刘表一直隐藏的很深,让刘备误以为刘表是个老实人。所以,相对比别人,刘备更容易对刘表说出真心话。

3,刘表请刘备喝酒,刘备喝的有点晕乎乎的,神智和头脑并没有平常那么清醒,容易出错。

你看,在这三件事同时发生的那一瞬间,同样也是老狐狸的刘备,终于百密一疏了!

事出突然,谁能想到刘表竟忽然抛出了这么一个话题?这可是关系到刘备将来的性命安危!于是,刘备根本就来不及细想:为了防止刘琮继位,为了保命,情急之下,刘备竟说出了‘支持长子继位’,‘削蔡氏的权’这种蠢话!

可以说,刘表深谙人心的同时,也很会把握问话的时机和方法——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并没逼刘备说出心里话。而刘表则成功的逼刘备说出了心里话,让蔡氏【深恨刘备】。

刘备说完这番心里话的一瞬间,也【自知语失】——在这里,请注意:刘备说完这番话后,蔡夫人并没从屏风后面走出来,刘备自始至终也不知道蔡夫人正在偷听自己。也就是说,刘备的【自知语失】,指的并不是他对蔡夫人说错了话,而是指:刘备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应该对刘表说这种话!面对着刘表这种老政治家,自己根本就不该说出任何心里话!

也就是从这番话开始,刘备对刘表也开始充满戒心了——你故意问我这种危险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想试探我,还是想害我?

大哥或老板的家事儿,底下的人又有什么资格搀和呢?在这一点上,还是忠臣楷模诸葛亮做的最好——刘备问诸葛亮关于立后嗣的事情,诸葛亮明明有发言权和建议权,但诸葛亮还是回答道:这是老板你的家事儿,别问我,问关张二兄弟就行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七章:刘表选太子之谜

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刘备的心思很好猜,蔡氏的心思则更好猜:演义中,刘琦是刘表前妻生的,刘琮则是蔡氏的亲儿子,蔡氏当然要支持他!而历史上,刘琮虽然不是蔡氏的亲儿子,但刘琮却娶了蔡氏的亲侄女,因此也属于蔡氏一党。

刘备和蔡氏的心思都比较好猜,而那个深藏不露的老狐狸刘表,他的心思则令人难以琢磨。

刘表究竟想立哪个儿子当太子呢?不知道为什么,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误以为刘表想让刘琦继位,但却担心蔡氏权重,刘琮会夺位——但实际上,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演义两个角度来看一下这件事:

一,历史。

《刘表传》记载:【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刘表最开始就是打算把刘琮立为太子的,根本就没刘琦什么事儿。

二,演义。

刘表曰:【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

在演义中,关于‘选谁当太子’这一问题,刘表的态度是【委决不下】——两个儿子各有各的好,他实在不知道该选谁。

不过,这只是刘表明面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而已,当不得真的,大家可别被他骗了:实际上,刘表明显是想选小儿子刘琮做太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慢慢分析一下。

1,【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

你看,一般来讲,‘虽然…但是…’这种话,其重点都是放在‘但是’上面的——刘表说了,虽然刘琦很贤明,但他性格太懦弱了,【不足立事】。

不足立事,就是不能干大事的意思。刘表这一句话,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刘琦干大事(继承荆州)的可能!

2,【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颇聪明。】

你看,一说到刘琮,刘表就没有‘虽然…但是…’了。而是直接说道:刘琮颇聪明。

评价刘琦,就是既讲优点也讲缺点。评价刘琮,却只讲优点!刘表究竟想立谁当太子,其实已经相当明显了。

刘表说刘琦柔懦,难道刘琮就不柔懦吗?虽然刘琦怕蔡夫人和蔡瑁,可刘琮还怕刘备和曹操呢!单论柔不柔懦,能不能成大事,这俩儿子其实是差不多的:后来,他们一个被蔡氏控制着,一个被刘备控制着,谁也没比谁强多少。

3,【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

这一句话,就说出了刘表内心的真实想法!你看,刘表是想要【废长立幼】的!只不过碍于礼法,他不方便这么干而已。

很多朋友都觉得刘表想要立长子,但是,刘表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想要立幼子!如果不考虑礼法这一块的话,他早就废长立幼了!

4,【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

刘表最后这句话,则是从实际角度出发的:立长子的后果,是蔡氏不服,是后必生乱,荆州说不定会陷入内斗甚至分裂之中。而立幼子的后果,则仅仅是碍于礼法而已——而刘表又不是迂腐礼法的人,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刘备反对立幼子,用的理由是【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刘备这个理由,其实是完全说不通,甚至很幼稚的。

为什么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取乱之道呢?之前我们也曾分析过: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支持嫡长子继位的人总是比支持幼子的多很多。在这个前提下,你废长立幼,就是和大多数人过不去。你不立长子,就是逼支持长子的大多数人作乱,造反,夺位。

但是,荆州的情况却有些特殊:在荆州,支持幼子的人才是大多数!(以蔡氏为主。)在这个前提下,你立长子反而会得罪大多数人,反而是取乱之道!是在逼着支持幼子的大多数人造反或夺位。

所以,刘备用【废长立幼,取乱之道】来劝刘表,这就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真理,并不是【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而是‘废多立少,取乱之道!’

你硬要废掉被大多数人支持的儿子,去立被大多数人反对的儿子,这不是在故意找事吗?到最后能不出事吗?

后来刘琮继位,其过程相当顺利,除刘琦刘备等直接竞争对手外,并没有人大规模的造反或不服。这就证明刘琮继位确实是符合荆州大多数人的想法的,是顺应民意的。

其实,关于立刘琦还是立刘琮,很多读者都因为书上把蔡氏一族给写成坏人,就觉得刘琮继位肯定会害了荆州——可实际上,公平的讲,还真是立幼子刘琮比较好!

为什么呢?因为:

长子刘琦的优势是:1,年龄大,有古老的嫡长子继承制撑腰。2,为人贤明。

他的劣势则是:1,为人柔懦,这种性格的人根本成不了大事。2,刘琦一但继位,蔡氏肯定不服,一定会造反或夺权。到时候,如果双方火拼起来,要么就是蔡氏灭了刘琦,要么就是两败俱伤,被曹操或孙权或别的本土大族给捡了便宜,都不如直接让幼子继位好。

而幼子刘琮的优势是:1,很聪明。2,有蔡氏当靠山,可以在荆州内部不发生火拼和分裂的情况下,稳稳当当的继承荆州。

他的劣势则仅仅是年龄小。

所以,论能力,论背景,甚至论为了整个荆州好,都是应该立幼子刘琮才对——有的朋友说‘立刘琮容易导致蔡氏专权’,那么,立刘琦还可能导致刘备专权呢!

不信你看后来,刘琦明显成了刘备的傀儡!在蔡氏专权和刘备专权之间,刘表如果硬要选一个的话,那他还不如选蔡氏专权呢!

蔡夫人和蔡瑁好歹还是刘表的老婆和小舅子,如果他们真的篡了权,刘表就权当把荆州送给他丈人家了。而刘备则是和刘表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刘表凭啥把荆州送给他?

蔡氏专权,刘琮最多就是被垂帘听政而已:毕竟控制刘琮的人是他的妈妈和舅舅,他们总不能杀了刘琮吧?杀了刘琮,反而不利于蔡氏控制荆州。借着刘琮母亲的身份,才更容易控制荆州的一切。

而刘备和刘琦并无血缘关系,刘备一旦专权,刘琦就相当于汉献帝,刘备就相当于董卓和曹操!这样下去,刘琦早晚会被害死。

所以,于公于私,刘表都想立小儿子刘琮为太子。只不过,刘表为人隐藏的很深,他把蔡氏,刘备,甚至千百年来的读者都给骗了,让大家感觉他是想立长子的。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八章:刘备为何能躲过多次暗杀?

刘备劝刘表袭击许都,刘表不听。等曹操统一北方,回到许都后,刘备【甚叹刘表不用其言】。

刘备发完牢骚,【忽日,刘表遣使至,请玄德赴荆州相会。】见面后,刘表和刘备谈论的,就是关于‘刘表没用其言’这件事儿。

很明显,刘表一直派人监视着刘备!所以,刘备对刘表一有什么不满,刘表立刻就知道了。

不过,负责监视刘备的人是谁呢?应该就是伊籍!那个在荆州跟刘备最好的伊籍!

伊籍这个人,他的行为比较古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论公,刘表是荆州之主,刘备则只是一个没前途的小小县长。伊籍跟着刘表的前途大,跟着刘备的前途小——但刘备一来荆州,伊籍就撇下了刘表,死黏着刘备。

论私,伊籍是刘表的同乡,他从少年时就开始跟着刘表混,有一定的感情。刘备则是伊籍从来没见过的陌生人,完全不认识——但刘备一来荆州,伊籍就撇下了刘表,死黏着刘备。

你看,伊籍并没有受到刘表的打压和冷落,那么于公于私,伊籍都应该跟着他从少年时就追随的老板刘表才对——可是他一见到几乎什么都没有的刘备,就撇下了刘表,坚定的倒向了刘备这边,这不是显得很奇怪吗?

所以,伊籍应该是奉刘表的命令,被刘表安插在刘备身边,负责监视刘备的。

我们可以从头来看一下。

之前我们分析过:刘表需要刘备的身份和名望,但却不需要刘备的实力。所以,刘表就一方面抬高刘备的名望,另一方面借蔡氏的手,去打压刘备的实力。

1,最开始,刘备在新野县发展的很不错,实力略增。刘表见了,就故意在明知蔡氏会偷听的情况下,请刘备来喝酒,并提出蔡氏最敏感的立太子问题,令蔡氏忌恨刘备,然后打压刘备的实力。

2,蔡夫人果然中计,向刘表提出要杀了刘备!刘表听了,【不答,但摇头而已。】

如果刘表真拿刘备当兄弟,此时他就该严厉的呵斥蔡夫人才对!可惜,刘表只是利用刘备而已,所以,刘表的态度就相当的微妙。

【不答,但摇头而已】,就是:我反对你杀刘备,但我反对的并不强烈。

即:刘表默认蔡夫人可以对付刘备,但不能杀死刘备。(因为刘表还需要刘备的身份和名望,此时刘备被杀,对刘表并没好处,反而有害。)

3,蔡夫人见此,就【密召】蔡瑁来商议此事。蔡瑁提出他立刻就要去宰了刘备。

就在此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却说刘备方欲就寝,忽一人叩门而入,视之,乃伊籍也:原来伊籍探知蔡瑁欲害玄德,特星夜来报。】

你看,奇怪吧?蔡夫人【密召】蔡瑁杀刘备,事情如此严密,伊籍这个外人又怎么可能打探的到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伊籍本就是刘表安插在刘备身边的卧底!所以,‘蔡瑁要杀刘备’这一消息,并不是伊籍自己打探到的,而是刘表告诉伊籍,然后让伊籍去通知刘备的!

否则的话,凭伊籍一个外人,又怎么可能知道蔡夫人和蔡瑁的密谈呢?

刘表让伊籍去通知刘备‘蔡瑁要杀他’,这对刘表有三个好处:一,刘备此时对刘表还有一定的价值和用处,还不能死。二,此举可以大幅增加刘备对伊籍的信任,方便伊籍日后监视刘备。三,此举可以让刘备明确的知道蔡氏要杀他!这样,当日后刘表借蔡氏的手去打压刘备时,刘备就更不会怀疑这是刘表在从中作梗了。

有伊籍(刘表)的报信,刘备非常轻松的就逃走了。蔡瑁第一次暗杀刘备,宣告失败。

4,失败后,蔡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对刘表说道:今年荆州发展的不错,应该把荆州所有官员都聚集到襄阳来,开个表彰大会。

很明显,这个表彰大会只有荆州最高长官刘表才有资格开。不过,刘表最近正好生病了,就说道:我身体不太方便,不如让我的两个儿子来开?

蔡瑁故意回道:省长级别的会议,两个年轻人怎么能开的了?不如找别人吧!

找谁呢?刘表想了想,就说道:不如让刘备来替我开吧!

刘备是大汉皇叔加朝廷左将军,论级别他是够资格的。不过,刘表提议找刘备的主要目的,还是因为:找刘备主持只有刘表才能主持的省长级会议,是可以趁机大幅提高刘备的名望的。这么做,对刘表十分有利。

蔡瑁听了,也暗喜,准备在会议上趁机杀死刘备。

5,刘备接到通知后,孙乾和张飞都反对刘备去,认为刘备如果去了,一定会遭到毒手。

关羽却说道:【兄自疑语失,刘荆州并无嗔怪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襄阳离此不远,若不去,则荆州反生疑矣。】

关羽这番话里隐含着两个意思:

一,【外人之言,未可轻信】,指的是伊籍这个人毕竟是个外人,其人很值得怀疑,信不过的。伊籍说蔡氏要害你,但真相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你看,不止是我怀疑伊籍是刘表的卧底,就连关羽也有类似的想法!关羽根本就信不过伊籍,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大家都感觉伊籍一加入刘备,就立刻成了刘备的谋士。但实际上,彻底融入一个组织哪有这么简单?内部成员对刚加入的外人肯定都是有戒心的。

二,【襄阳离此不远,若不去,则荆州反生疑矣。】

刘备现在的身份是刘表手下的一个县长,刘表叫他去开会,他死活不去,那就等于是在造反了——与其这样,反而不如硬着头皮去开会!

刘备现在的处境很尴尬:他的新野县刚好夹在曹操和刘表中间——曹操铁了心要杀刘备,如果刘备再得罪了刘表,那曹操和刘表一夹击,刘备就必死无疑了!跑都没地方跑!

与其必死无疑,刘备倒还不如别得罪刘表,去襄阳参加这个会议,去赌刘表不会杀自己(至少比必死无疑活下来的几率要高多了)。

这也是荆州有那么多的县城,刘表为什么偏偏要把刘备安排在临近许都的新野县的原因——如果刘表把刘备安排到离着益州或江东比较近的县城,那么刘备就很容易脱离刘表,甚至背叛刘表,然后去投靠刘璋或孙权。而如今,刘表把刘备安排在曹操和自己中间,那刘备就不敢轻易得罪刘表了——刘表一打刘备,难道刘备会傻的去投靠曹操?

6,刘备到了襄阳后,蔡瑁说要杀死刘备,另一个本地大族的代表蒯越就劝道:杀了刘备,【恐失士民之望。】

【恐失士民之望】,就是指刘备在荆州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望,刘表收留刘备的目的,也已经初步达成了——不过,越是这样,本地大族才越要杀死刘备!

蔡瑁安排蔡和守住东门,蔡中守住南门,蔡勋守住北门。蒯越又安排文聘和王威把赵云给支开。襄阳内外收拾的铁桶一般,只等蔡瑁下手。

这时,伊籍又来报信了,说道:【蔡瑁设计害君,城外东南北三处皆有军马把守,唯西门可走。公宜速逃!】

你看,伊籍又对蔡瑁的安排了如指掌!连哪个门有人,哪个门没人都一清二楚——很明显,伊籍哪有资格探听到荆州首都襄阳城的军事安排呢?唯一有这种资格的人,只有刘表!

这又是刘表派伊籍在通知刘备——因为刘备此时还对刘表有用,还不能死。

刘备听了,也不管赵云了,拔马扭头就跑。蔡瑁率兵在后面追杀,刘备骑着的卢马,一下飞越过檀溪。

7,刘备浑身都是水,一路狼狈的逃窜。在路上,刘备看到一个小孩子骑着牛,吹着笛子,一副开开心心的样子。刘备见了,就不由伤感道:【吾不如也!】:如今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既得罪了曹操,刘表和蔡氏好像也想要杀我——我奋斗了这大半辈子,到底是图个啥呢?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九章:诸葛亮为何要帮助刘备?(上)

刘备跃马过檀溪后,遇到一个小牧童。小牧童看了刘备半天,问道:你难道是刘玄德吗?

刘备吃了一惊:你是乡村一小童,怎么会知道我是谁?

小牧童回答道:我本来不知道,但最近我的师父总与客人谈论你,所以我也就知道了。

刘备听了,就想拜见一下小牧童的师父。就这样,刘备见到了《三国演义》中最神秘的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

自古以来,读者们就认为司马徽有经天纬地之才,比诸葛亮还厉害,是三国第一智者。同时,司马徽引出了诸葛亮,也引出了三国演义里的第一谜团,即:诸葛亮此人,既有大才,又有大名,为什么就没有别的诸侯来请他出山呢?(比如曹操和刘表。)为什么所有诸侯里,只有刘备来请他出山,并且请成功了呢?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给人的感觉是:他一直都没有出山,宁愿当一辈子隐士,就是为了等待刘备这种明主的出现。除刘备外,他根本看不上别的诸侯——可是,这种流于表面的说法,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令人感觉很虚假,很疑惑。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辅佐刘备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件事。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徽身边这几位‘隐士’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传》与《襄阳记》记载:

1,司马徽把庞德公当作自己的亲哥哥看待。

2,庞德公的大儿子娶了诸葛亮的二姐。

3,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庞统。

4,诸葛亮并不是公认的才子——其实绝大部分人都理解不了诸葛亮,只有崔州平和徐庶比较能理解他。(演义里还加上了石广元和孟公威。)

你看,这群‘隐士’,演义上只说他们是好朋友。但实际上,他们很明显是一个互助互利的利益集团!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慢慢来看。

之前我们提到过:荆州本地有不少本土大家族,根深蒂固,实力强横,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统治。后来,刘表联合其中的蔡蒯二家,铲除了其余家族共计五十五家(一说十五家),成功的‘统一’了荆州。

不过,也有没被蔡蒯铲除的家族——没被铲除的家族,大约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实力太弱,不值一提。

有的本地家族并没有什么强横的实力,仅仅是在本地的历史悠久点,或者名气大点而已。这样的家族并不会对刘表和蔡蒯构成威胁,所以,蔡蒯也就没必要浪费实力去铲除他们了。

比如说诸葛家:诸葛家是琅琊大家族(今山东临沂),并不是荆州本地的本土家族。诸葛亮的父亲死后,诸葛家搬到了荆州这边居住。而诸葛亮的叔叔死后,诸葛家就基本衰落了。

如今,诸葛家虽然还有些人脉和名气,但毕竟只是个‘外地人’,在荆州的根基和实力都很弱,对蔡蒯根本构不成威胁。所以,蔡蒯就没必要铲除诸葛家——铲除他家干啥呢?只会白白影响自己的名声。

二,实力太强,无法铲除。

在荆州,除蔡蒯二家外,还有几家的实力也十分强悍,足以和蔡蒯抗衡。这几家分别是:

庞家,代表者庞德公,庞统。

马家,代表者马良,马谡。

黄家,代表者黄承彦。

杨家,代表者杨仪(就是后来与魏延闹不和的那位)。

论实力,这几家并不比蔡蒯弱。如果蔡蒯真敢出手铲除他们的话,那么,硬碰硬之下,结果就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到时候,蔡蒯和这几家拼的元气大伤时,就是朝廷(刘表)或别的诸侯把他们一网打尽时!

所以,蔡蒯并没有铲除他们几家,也没有公开与他们几家为敌——蔡蒯只是利用手中的职权,去适当的打压他们,削弱他们而已。

看到这里,司马徽和庞德公为什么要组建自己的‘利益集团’,我们其实也就很清楚了:

每个人都有获得更多利益的想法和野心。如果说蔡家铲除其余家族,成为荆州第一家族后,野心尚且还不满足,还想要操纵刘琮继位,然后让蔡家直接掌管整个荆州——那么,那些原本和蔡家差不多级别的其余本土家族,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被蔡蒯二家一直踩在脚下呢?

更何况,蔡蒯二家已经成功上位,他们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反观其他家族,在蔡蒯的打压下则只会越来越弱!长此以往,其余家族被蔡蒯二家给彻底铲除,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了。

所以,以庞家为首的其余本土家族,就必须要想办法来自保一下了。

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只有两个办法:

1,和刘表联合,对付蔡蒯二家。

2,和其余的本土家族联合,对付蔡蒯二家。

这两个办法哪个更好一些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和刘表联合来对付蔡蒯,其实就相当于‘当年蔡蒯和刘表联合来对付其他家族’。不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现在的形势和当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年能行的通的战略,现在未必能行的通。

因为:

1,当年,各大家族之间的实力相差并不大。所以,蔡蒯两家和代表着朝廷的刘表联合,对付其他家族,这是行的通的。

而如今,蔡蒯已经成了气候(说不定比过去55家家族加起来还要强大),实力相当强横,连刘表也不敢对付他们。此时,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对付蔡蒯,多半就行不通。

2,当年被蔡蒯消灭的大部分本土家族,他们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自为政,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所以,他们就比较容易被蔡蒯二家给逐个消灭。

而如今,蔡蒯二家虽然自己也窝里斗,但是,只要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了,蔡蒯二家就一定会立刻结盟!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很难被消灭。

所以,和刘表联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光看战略就已经行不通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蔡蒯二家太过强大的缘故,还会导致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后,会产生一个十分致命的坏处!就是:结盟后,刘表并不能给其余家族什么实质上的帮助——因为,刘表是不方便,也不能明着帮他们的!

如果刘表敢明着帮助其他家族对付蔡蒯二家的话,那么,蔡蒯一但翻脸,就一定会导致荆州内部两败俱伤,然后被别的诸侯给趁乱夺了荆州!(不管是蔡蒯勾结外地诸侯图谋荆州,还是蔡蒯直接和刘表及其余家族开战,其结果对刘表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刘表能不能暗地里扶植或帮助其他家族呢?

也不能!因为:

1,蛋糕一共就这么大,如果刘表扶植或给予其他家族太多权力的话(比如提拔他们官职的速度太快),就势必会引起蔡蒯的注意。到时候,形势就很容易发展成‘蔡蒯暗中站到了刘表的对立面’,甚至直接和刘表翻脸!对刘表极其不利。(尤其是在外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要知道,荆州蔡家和曹操的关系很深。)

2,但是,如果刘表扶植或给予其他家族的权力太少(比如暗中把他们分布到各基层,让他们慢慢发展),那对其他家族就更不好了!会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蔡蒯二家的控制或打压!

为什么?因为现在荆州官场(各郡县)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蔡蒯说了算:你不进官场,不去各郡县,不受他管理,他或许还没那么容易对付你——可是,你要是直接进去了,还排在他下面,名义上实际上都要受他管理,那他怎么搞不死你?

所以,刘表三番两次请庞德公出山,庞德公都死活不出。为什么?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因为刘表并没有与其他家族一起合作的资本!和刘表合作,根本就得不到期望中的利益!反而会有害!

其他家族和刘表合作后,既无法增加家族实力,还要被蔡蒯二家打压甚至管理,令家族实力受损——这种山,谁愿意出?

同理,黄承彦是蔡瑁的姐夫,但黄承彦也死活不出山。为什么?因为现在蔡蒯过于强大,黄承彦出山后,黄家虽然会靠着蔡家获得短暂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黄家一定会渐渐沦为蔡家的附庸!渐渐被蔡家吃掉!所以,黄承彦亦不出山。

当然,不出山的理由,这群‘隐士’们嘴上说的都很好听:他们既不说复杂的政智形势,也不说各自的家族利益——他们只说自己不爱功名利禄,只喜隐居山林。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出山做官。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七十九章:诸葛亮为何要帮助刘备?(上)

刘备跃马过檀溪后,遇到一个小牧童。小牧童看了刘备半天,问道:你难道是刘玄德吗?

刘备吃了一惊:你是乡村一小童,怎么会知道我是谁?

小牧童回答道:我本来不知道,但最近我的师父总与客人谈论你,所以我也就知道了。

刘备听了,就想拜见一下小牧童的师父。就这样,刘备见到了《三国演义》中最神秘的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

自古以来,读者们就认为司马徽有经天纬地之才,比诸葛亮还厉害,是三国第一智者。同时,司马徽引出了诸葛亮,也引出了三国演义里的第一谜团,即:诸葛亮此人,既有大才,又有大名,为什么就没有别的诸侯来请他出山呢?(比如曹操和刘表。)为什么所有诸侯里,只有刘备来请他出山,并且请成功了呢?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给人的感觉是:他一直都没有出山,宁愿当一辈子隐士,就是为了等待刘备这种明主的出现。除刘备外,他根本看不上别的诸侯——可是,这种流于表面的说法,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令人感觉很虚假,很疑惑。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辅佐刘备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件事。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徽身边这几位‘隐士’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传》与《襄阳记》记载:

1,司马徽把庞德公当作自己的亲哥哥看待。

2,庞德公的大儿子娶了诸葛亮的二姐。

3,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庞统。

4,诸葛亮并不是公认的才子——其实绝大部分人都理解不了诸葛亮,只有崔州平和徐庶比较能理解他。(演义里还加上了石广元和孟公威。)

你看,这群‘隐士’,演义上只说他们是好朋友。但实际上,他们很明显是一个互助互利的利益集团!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慢慢来看。

之前我们提到过:荆州本地有不少本土大家族,根深蒂固,实力强横,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统治。后来,刘表联合其中的蔡蒯二家,铲除了其余家族共计五十五家(一说十五家),成功的‘统一’了荆州。

不过,也有没被蔡蒯铲除的家族——没被铲除的家族,大约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实力太弱,不值一提。

有的本地家族并没有什么强横的实力,仅仅是在本地的历史悠久点,或者名气大点而已。这样的家族并不会对刘表和蔡蒯构成威胁,所以,蔡蒯也就没必要浪费实力去铲除他们了。

比如说诸葛家:诸葛家是琅琊大家族(今山东临沂),并不是荆州本地的本土家族。诸葛亮的父亲死后,诸葛家搬到了荆州这边居住。而诸葛亮的叔叔死后,诸葛家就基本衰落了。

如今,诸葛家虽然还有些人脉和名气,但毕竟只是个‘外地人’,在荆州的根基和实力都很弱,对蔡蒯根本构不成威胁。所以,蔡蒯就没必要铲除诸葛家——铲除他家干啥呢?只会白白影响自己的名声。

二,实力太强,无法铲除。

在荆州,除蔡蒯二家外,还有几家的实力也十分强悍,足以和蔡蒯抗衡。这几家分别是:

庞家,代表者庞德公,庞统。

马家,代表者马良,马谡。

黄家,代表者黄承彦。

杨家,代表者杨仪(就是后来与魏延闹不和的那位)。

论实力,这几家并不比蔡蒯弱。如果蔡蒯真敢出手铲除他们的话,那么,硬碰硬之下,结果就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到时候,蔡蒯和这几家拼的元气大伤时,就是朝廷(刘表)或别的诸侯把他们一网打尽时!

所以,蔡蒯并没有铲除他们几家,也没有公开与他们几家为敌——蔡蒯只是利用手中的职权,去适当的打压他们,削弱他们而已。

看到这里,司马徽和庞德公为什么要组建自己的‘利益集团’,我们其实也就很清楚了:

每个人都有获得更多利益的想法和野心。如果说蔡家铲除其余家族,成为荆州第一家族后,野心尚且还不满足,还想要操纵刘琮继位,然后让蔡家直接掌管整个荆州——那么,那些原本和蔡家差不多级别的其余本土家族,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被蔡蒯二家一直踩在脚下呢?

更何况,蔡蒯二家已经成功上位,他们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反观其他家族,在蔡蒯的打压下则只会越来越弱!长此以往,其余家族被蔡蒯二家给彻底铲除,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了。

所以,以庞家为首的其余本土家族,就必须要想办法来自保一下了。

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只有两个办法:

1,和刘表联合,对付蔡蒯二家。

2,和其余的本土家族联合,对付蔡蒯二家。

这两个办法哪个更好一些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和刘表联合来对付蔡蒯,其实就相当于‘当年蔡蒯和刘表联合来对付其他家族’。不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现在的形势和当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年能行的通的战略,现在未必能行的通。

因为:

1,当年,各大家族之间的实力相差并不大。所以,蔡蒯两家和代表着朝廷的刘表联合,对付其他家族,这是行的通的。

而如今,蔡蒯已经成了气候(说不定比过去55家家族加起来还要强大),实力相当强横,连刘表也不敢对付他们。此时,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对付蔡蒯,多半就行不通。

2,当年被蔡蒯消灭的大部分本土家族,他们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自为政,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所以,他们就比较容易被蔡蒯二家给逐个消灭。

而如今,蔡蒯二家虽然自己也窝里斗,但是,只要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了,蔡蒯二家就一定会立刻结盟!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很难被消灭。

所以,和刘表联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光看战略就已经行不通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蔡蒯二家太过强大的缘故,还会导致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后,会产生一个十分致命的坏处!就是:结盟后,刘表并不能给其余家族什么实质上的帮助——因为,刘表是不方便,也不能明着帮他们的!

如果刘表敢明着帮助其他家族对付蔡蒯二家的话,那么,蔡蒯一但翻脸,就一定会导致荆州内部两败俱伤,然后被别的诸侯给趁乱夺了荆州!(不管是蔡蒯勾结外地诸侯图谋荆州,还是蔡蒯直接和刘表及其余家族开战,其结果对刘表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刘表能不能暗地里扶植或帮助其他家族呢?

也不能!因为:

1,蛋糕一共就这么大,如果刘表扶植或给予其他家族太多权力的话(比如提拔他们官职的速度太快),就势必会引起蔡蒯的注意。到时候,形势就很容易发展成‘蔡蒯暗中站到了刘表的对立面’,甚至直接和刘表翻脸!对刘表极其不利。(尤其是在外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要知道,荆州蔡家和曹操的关系很深。)

2,但是,如果刘表扶植或给予其他家族的权力太少(比如暗中把他们分布到各基层,让他们慢慢发展),那对其他家族就更不好了!会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蔡蒯二家的控制或打压!

为什么?因为现在荆州官场(各郡县)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蔡蒯说了算:你不进官场,不去各郡县,不受他管理,他或许还没那么容易对付你——可是,你要是直接进去了,还排在他下面,名义上实际上都要受他管理,那他怎么搞不死你?

所以,刘表三番两次请庞德公出山,庞德公都死活不出。为什么?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因为刘表并没有与其他家族一起合作的资本!和刘表合作,根本就得不到期望中的利益!反而会有害!

其他家族和刘表合作后,既无法增加家族实力,还要被蔡蒯二家打压甚至管理,令家族实力受损——这种山,谁愿意出?

同理,黄承彦是蔡瑁的姐夫,但黄承彦也死活不出山。为什么?因为现在蔡蒯过于强大,黄承彦出山后,黄家虽然会靠着蔡家获得短暂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黄家一定会渐渐沦为蔡家的附庸!渐渐被蔡家吃掉!所以,黄承彦亦不出山。

当然,不出山的理由,这群‘隐士’们嘴上说的都很好听:他们既不说复杂的政智形势,也不说各自的家族利益——他们只说自己不爱功名利禄,只喜隐居山林。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出山做官。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一百八十章:蔡蒯二家如何谋取利益?

既然和刘表联合根本行不通,那么,其他家族就只能选择互相联合了。

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这就代表着庞家和诸葛家的联合。黄承彦把女儿黄月英嫁给诸葛亮,这又代表着黄家和诸葛家的联合。

再加上庞德公的至交司马徽和儿子庞统,以及诸葛亮的至交徐庶——就这样,以庞家为主,黄家和诸葛家为辅的一个‘利益集团’,就这么诞生了。

诸葛亮娶丑女黄月英,并不是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传说中的诸葛亮不在乎容貌,只在乎智慧之类的——说白了,就是简单的政智联姻而已。

荆州有句俗话,叫‘莫作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很明显,发明这句俗话的人,根本就没看清荆州复杂的政智形势,还以为是诸葛亮选老婆的审美观不行——殊不知,诸葛亮选老婆,容貌和智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起到家族联合的作用!把你放到诸葛亮的位置上,你也只能选黄月英!

我这么说,可能有朋友会认为我比较卑鄙——但是:貂蝉是真心喜欢董卓吗?孙尚香是真心喜欢刘备吗?曹操的女儿是真心喜欢汉献帝吗?都是为了利益和目的而已,没感情的。

在庞家组建‘利益集团’的过程中,蒯家也没闲着。

当初,荆州是刘表,蔡家,蒯家这三个势力合伙扫平的。所以,在荆州,蔡蒯二家就是除朝廷外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通常情况下,两个既得利益者之间,最好是选择‘合作’,而不是‘对立’。因为:

1,若两家合作的话,那荆州大部分的利益都会被他们两家给垄断。长此以往下去,蔡蒯两家只会越来越垄断荆州的利益,越来越强,达到1+1>2的效果。

而其他的本土家族则会更难崛起,会变相的越来越弱,早晚会被蔡蒯二家给吃掉。

2,可是,若两家对立的话,那由于蔡蒯两家的实力相仿,谁也无法轻易的消灭谁,所以,蔡蒯二虎相争之下,输了的直接死,赢了的也一定会实力大损,然后被躲在一边的刘表或其他家族给钻了空子,趁机崛起。

这样,就会导致除蔡蒯外,第三个既得利益者(其他本土家族)的产生。而这第三个既得利益者,就算他消灭不了蔡蒯二家,也至少能分走蔡蒯近三分之一的利益!远不如之前蔡蒯两家和平发展划算。

从蔡蒯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吃独食,当老大,那当然要干掉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争取让自己来当老大,来独吞所有利益——可是,如果对手实在是太强劲了,和他竞争甚至意味着要同归于尽,那还抢这个老大干什么呢?倒不如直接和竞争对手‘合作’,一起轻松赚钱了。

竞争所获的利润还不如合作多,那还竞什么争呢?争是本事,不争是境界,是更高一层的本事。

因此,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蔡蒯二家都是要站在一起的:他们只要合伙防止别的家族崛起,防止第三个既得利益者的产生,就可以一直平分荆州的大部分利益。故两家无翻脸的必要。

不过,蔡家虽然能这么想,但蒯家却不能只想到这里就算了——蒯家要想的更深入,更长远一些才行。

为什么呢?因为:

1,蔡家已经和荆州未来的主人刘琮结了亲,成为了荆州的‘外戚’。(虽然蔡家在刘表时期就是荆州的外戚,但刘表毕竟是个老狐狸,他并没有受到蔡家的控制。所以,刘表时期的外戚蔡家,只是仗着外戚的身份在走后门,捞油水,搞好处而已,最多就是弄权,并没有到直接控制荆州官府的地步。)

(而刘琮则较好控制——刘琮时期,蔡家几乎成了荆州的直接管理者,等同于拥有了整个荆州。)

2,蔡家和曹操的关系也很好。(主要是因为蔡瑁的父亲蔡讽的缘故。)

以上这两点,就表示:不管将来荆州是归曹操还是归刘琮,蔡家的优势都是要比蒯家大的!长久下去,蔡家只会越来越强,说不定有一天就能吃了蒯家!

所以,蒯家一方面要和蔡家联盟,维护住他们两家‘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保证整个家族稳步的上升。另一方面,蒯家也不能真的和蔡家一条心,更不能真的顺着蔡家去狠狠的打压其余的本土家族!

为什么呢?因为:

1,只有在‘其余家族都已经被打压的很衰落了,即使蔡蒯二虎相争,其余家族也没能力对蔡家构成威胁’这一前提下,蔡家才敢对蒯家出手。所以,蒯家给其余家族留一条生路,留下一部分的实力,就可以对蔡家构成一定的威慑,令蔡家不但不敢出手对付蒯家,反而要联合蒯家,一起来压制其余的家族,保证蔡蒯二家既得利益者的地位。

2,如果蔡家真的对蒯家下手了,那么,和其他家族联手对付蔡家,明显也比蒯家自己单独对付蔡家要好。

所以,蒯家对其余家族(或势力)的打压,就远没有蔡家那么大,那么狠。即使是面对明显来抢利益的刘备,蒯家的态度也是十分微妙的,并没有像蔡家那样不死不休。

蒯家,其实就是蔡家和其余家族之间的一个过渡:他既要和蔡家联手打压其他家族,来保证自己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也要故意减轻打压的力度,甚至暗中帮助一下其他家族,令蔡家始终无法(或不敢)腾出手来对付蒯家。

(后来,蒯良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大姐,成了庞家长子的连襟。这个,也是蒯家在变相的与其他家族做联合。)

其实,早在最开始的时候,蒯家就对荆州以后的形势考虑的十分长远了——刘表刚到荆州的时候,问蒯家应该怎么对付荆州的本土大族和宗贼势力?蒯良和蒯越听了,就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分别提议道:

蒯良:本土大族不服你,是因为你还不够仁义。因此,你不应该用兵去打他们,而应该先和他们讲仁义才对!(暗示刘表应该和本土大族和平发展,给足本土大族利益。)

蒯越:讲什么仁义?就是应该用兵去狠揍他们!把他们全灭了就没人不服了!(明示刘表应该灭了各大家族。)

你看,蒯家两兄弟谋取利益的眼光很长远吧?

一方面,蒯家确实需要用武力去扫平其余的家族(这也是蒯家趁机崛起的大好机会。)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过于得罪别的家族,让自己家成为众矢之的——因为,蒯家还要留着和其他家族良好的外交可能,日后好利用其他家族的实力来牵制刘表和蔡家!

所以,蒯家的两个代表提出来的建议截然相反——最后,刘表让蒯越去消灭了其余宗贼五十五家,蒯家趁此机会崛起。而在消灭其余家族的过程中,蒯良则几乎没有参与——再加上他提议过‘与各大家族和平发展’这一政侧,那么,以后蒯家通过蒯良这个人,还是可以与各大家族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的,不至于彻底交恶。

这个,就是蒯氏兄弟的目光与大略——对于荆州,蒯家人是比刘表刘备这些外人看的通透的。

(蒯越提议灭掉各大家族,是怕刘表万一真的想和平发展的话,那蒯家就丧失了一个可以趁机崛起的大好机会。所以,蒯越宁愿得罪荆州其余家族,也一定要提议动武,来保证蒯家可以趁此崛起。)

(而蒯良则大可以充老好人,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刘表和蒯越蔡瑁这群人的身上,并替蒯家打好和其余家族之间的关系:各位,我可是向着你们各大家族的,我也提议过要和平发展了——可是他们都不听我的,我能怎么办?)

楼主:曹铜爵

字数:60112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更新时间:2021-02-12 03:23:59

评论数:2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