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经济论坛 >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第四节 劣质经济增长

为什么说华尔街在沦落?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作为前瞻性行业,对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即使人们投资赔了钱,从社会效益来说,也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并且形成了“知识型”财富。 所以,它即使是导致很多投资者亏损,还能算是“优质亏损”。 在整个互联网氛围的烘托下,蕴育了 Google这样的伟大公司和一批真正的“新经济”企业,同时加速了微软、Google等企业的全球扩张、也帮助IBM、苹果等企业实现了复兴。 同时,它推动了3C的进程,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显著提升了国际经济的运作效率。 所以总的来说,华尔街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忽悠”还有很多真实的基础,还不能完全说是欺骗。

但是,在“次级贷款”上,华尔街就已经沦为骗子、盗贼。 如果对美国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的穷人都是些什么人。 美国的穷人或者好吃懒做,或者缺乏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缺乏基本的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在吃“失业救济”,然后把自己养的很胖。 就是这些毫无还款能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人,这时候贷款机构突然告诉他们,可以给他们贷款买房、买车等等。 那么这些穷人拿到这些“天上掉下来的钱”干什么? 我们可想而知,他们肯定是去超前消费、去乱花。 等钱花完了,房子还给银行,自己宣布破产,不再还钱。 华尔街不知道这个情况吗? 那华尔街为什么还要做“次级贷款”,只有一个解释,华尔街已经彻底沦为骗子。 。

华尔街并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们发明了“次级债券”。 通过“次级债”,将银行贷款变成可以发行的债券,将风险从银行中转移出去。 “次级债”的本质就是“垃圾债券”。 美国华尔街七八十年代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垃圾债券”。就是没有信誉、或者快要破产的公司发行债券,因为这些公司还款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它们发行的债券就像“垃圾”,所以叫做“垃圾债券”。 华尔街把这些债券打包、包装之后,以低价卖给大家。 当时,不少人人买了“垃圾债券”后,因为企业破产而 “损失惨重”。 而“次级债”的本质就是个人型“垃圾债券”。

“次级债”的问题比“垃圾债券”的问题更大。 企业本身是有资产的,不少企业即使破产后,如果清算这些公司的资产,并且进行拍卖,有些债券持有人还是能够收回一些投资的。 因此,“垃圾债券”也还有一些价值的。 但是,把穷人的 “次级债”卖给大家。 如果这些穷人把钱花完了以后,只需要宣布破产,那么债券持有人什么都得不到。 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到他们的房子、车子。 车子本身就是迅速贬值的东西,而房子是唯一可以保值的大宗价值品。 但是,不少穷人在最初贷款的时候,本身就是“零首付”。如果房价一旦下跌,“次级债”的债权持有人就“血本无归”了。


不仅如此,美国的“次级贷款”把整个世界带入了“劣质经济增长”时期。 在“互联网热”的时代,人们强调“知识经济”,用大量的金钱换取知识,大量的投资也倾注到高科技领域。 同时,社会中有很多人在疯狂地学习和工作,以跟上“新经济”、“知识经济”的步伐。 但是,到了因美国穷人借贷消费引发的“房地产热”、“消费热”的时期,大量的资金去盖了房子、买了汽车。 盖房子是高能源、资源消耗的产业,而且技术附加值接近于零,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没有任何的帮助作用。 而且,穷人在贷款买了房子以后,对与房子相配套的电器、家居装饰、维修工具等等相关产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而这些产品同样也是低科技、低附加值、高能耗和资源消耗。 美国自己已经很少生产这些东西,所以大量从中国等亚洲国家进口。

这些进口也主要由“劣质经济”组成。 穷人消费的特点就是落后、低水平、重复。 在北美逛商场,可以看到有些人买衣服,同样的一个款式但是不同颜色,一买就是三、四件。 人们对于服装、玩具、简单工具等低端物品的大规模需求,导致了大规模的进口,而这些进口直接引发了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美国最初还关心贸易赤字、贸易平衡,但是到后来,“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任由贸易赤字扩大。 就这样,美国的中低端产品的大规模进口刺激了亚洲国家低科技、高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的产能迅速提升。 于是又间接引发了能源、资源、大宗产品的价格提升,形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美国的“房地产热”、“消费热”又成为其它国家的“榜样”。 美国的“大房子”、“大汽车”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富人树立了榜样,美国的“贷款消费”、“超前消费”也引导了这些国家的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所以,人们开始超出自己的能力去买住房、买汽车、买名牌生活用品。 而这些国家的“房地产”等低技术行业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高速度、低质量的经济增长。 这样也就必然导致经济过热,进一步加剧了大宗产品、能源和资源产品的价格提升。 最典型的就是石油期货价格从1990年代末的曾经不到10美元/桶,持续上涨到2008年147美元/桶的高峰值。 而这些价格上涨,又刺激了大量资金涌入能源、资源等低技术行业,使世界经济和货币资源向“劣质经济”倾斜。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都在享受房地产带来的“财富溢价”的好处。 人们甚至可以把房地产升值带来的效应再拿到银行做抵押,获得贷款进行消费。 这样的钱来得“太容易了”。 但是,房价上涨总有个尽头。 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引发美元贬值,再加上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吞噬了人们的生活费用。 而且,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人们每月“按揭还款”的数额大幅上涨。 于是,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 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

于是,泡沫破灭了,危机发生了。 穷人们因为经济拮据,已经没有力量偿还银行贷款。 所以,银行只能收回房子,通过拍卖拿回本金。 但是,随着被拍卖的房子越来越多,房价持续下跌,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银行拍卖房子越来越难,拍卖的价格越来越低,根本无法弥补损失。 所以,“次级债券”的还款状况迅速恶化,次贷债券迅速贬值。 因为世界上很多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都买了这些债券或者是由这些债券组成的投资组合,所以就形成了亏损。

“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深入到实体经济。 因“次贷危机”而受到震动的不仅是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 汽车、建材、家装、零售等行业受到了显著的影响。美国的进口企业遭遇了资金周转和商品销售的困难, 而这种局面很快传导到了中国。 而为美国市场提供大量产品的中国外贸企业,也开始遭遇收不到货款的困境。美国的进口商从2007年的下半年开始纷纷要求中国的出口商延长付款期限,从原来国际通行的60到90天付款,延长到120天,甚至180天,占压中国企业的资金。 还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每年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大量的出口信用保险,一旦国外进口企业无法支付国内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中国信保将提前把钱赔付给国内出口企业。 2008年1到5月份,中国信保共接到了受损案件799宗,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88%,报损金额(2.3亿美元)更是增加了125%。 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案件(43%)来自于美国。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七弦琴1999 回复日期:2009-12-08 18:48:48
------------------------------------------------------------
很高兴认识你! 如果我是你,我绝对继续读博,太好的条件了。 多读三年,未来海阔天空! 强调一下,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读。

我一个朋友在加拿大读的法律,学士,可以上庭的那种,5年前毕业的,到了上学的第二年,几乎所有的大Law Firm都希望她去实习,实习收入还特高。 其中很重要一点,她有中国人的背景,当然她还有工作经验。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不明真相的草民 回复日期:2009-12-08 19:10:29
-----------------------------------------------------------
我觉得做老师也不错。 不过,像这样的情况,选择可能并不是全部。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有一个未来的职业生涯打算。 如果65岁退休,怎么做最增值? 如何完成增值的过程? 能不能干一辈子都觉得很高兴?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听诗醉雪 回复日期:2009-12-08 19:28:18
楼主 碳经济是否也要走互联网曾经走过的路?
就目前的科技和应用水平,它与传统产业比,其经济比并不突出。
就拿中美要在内蒙古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膜太阳能发电厂,其建成后在短时间内也不一定盈利。那还是几年后的事情
-------------------------------------------------------------
个人对行业经济的看法,借鉴德鲁克的思想,以及我不成熟考虑,
关于“先烈”和“先锋”:
1、 某个行业开始的时候,经常会有不少“先烈”,不一定是它们不好,而可能是市场环境不成熟,或者经济性还没有达到关键优势点;
2、 能够成为成功的“先锋”,可能有两个方式:a、趁别人还没有进入,抢占市场,然后用利润滚动发展,然后逐渐建立规模壁垒和专利技术壁垒;b、捡漏:从“先烈”的残骸中“淘金”,或者模仿市场领导者,然后发展起来,大多数企业都是这样。

这个问题没有想成熟,所以不敢说做了归纳。

至于碳经济,我比较倾向于自由经济学派的认识,西方(主要是欧洲)政客们利用民众情绪,进行的无聊炒作而已。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大基本 回复日期:2009-12-08 19:36:36
------------------------------------------------------------
太大了,不是一个东西。 只要不是“克莱顿”大学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蓝莓慕思 回复日期:2009-12-08 19:40:40
------------------------------------------------------------
华尔街告诉我们,出来混,欠下的一定要还。 文/革后,清除四/种人,他们也付出了代价,而且没有人理他们,视之如瘟疫,更是得不偿失。 人总是要讲点人性,有几个朋友,赢得一些尊重的。 虽然不一定非得做张/志/新、遇/罗/克,但是要不就不说,要说就说真话。 说假话本身就是犯罪。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wangmumu2008 回复日期:2009-12-08 20:36:14
两位真心求教的 同志。。。楼主给出的答复肯定不能另两个人满意。
------------------------------------------------------------
我不知道能不能让两位满意。 我觉得,像两位这样的人才,保护一个是一个。 在美国读博士自然是促进人才增值的;国内的朋友,看上去也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现在不多了,所以需要自我保护。 但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2)

B、 白酒

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 经济学经历了从重农和重商,生产到需求,再到高级需求的发展阶段。 而依托于不同的经济理论,形成了级别不同的经济形态。 到21世纪,以人们的高级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经济”统治了世界经济方向。 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的“劳心者”,轻松而且富有; 以生产为主导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劳动力,或者说“国际民工”,劳累且贫穷。 那么怎么能够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从白酒的消费就可以折射出来。

经济学理论经历了从注重生产到注重消费的过程。 在18世纪,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主题是从商品生产谈起,通过阐述劳动、资本(土地、资金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奠定了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提出资本的利润是由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得的,因此提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 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颠覆了过去经济学的思维顺序,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思想。 马歇尔从需求出发,通过重组生产要素,达到需求与产品生产的均衡,并实现国民收入分配。 世界经济因此而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从需求出发? 就是说,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需求去生产。 需求是决定劳动价值的核心,是决定生产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不能满足需求的生产是负价值,不仅浪费了劳动力,更浪费了社会资源。 因此,生产变成了次要和从属的因素,而谁最能够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甚至引导需求,谁就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这个原理应用到微观经济当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品牌。 Nike连一双鞋都,但是它通过引导需求,控制了生产,让生产成为它的“廉价劳动力”,然后获得了产业链的主要利润。 或者说,从生产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企业和经济,最后很自然地就会成“廉价劳动力”企业和经济。

在宏观上,日本二战后早期的经济政策是符合“从需求出发”的方向的。 当时,欧美国家并没有真正理解到需求导向的经济方针的意义,不过日本的经济政策从直觉出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而日本的经济政策不仅引导了日本的“经济奇迹”,更促成了世界经济的大变革。(这与日本的地缘经济和当时的日本经济情况紧密相关。 有机会,我会结合日本,谈谈地缘经济与社会经济形态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心理对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 日本采取了产业优先的政策,其中一个就是VCR录像机产业。 通过政策扶持,加上日本企业的积极竞争,日本在VCR录像机上打败美国企业,占领了美国市场,满足美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样的方法促成了一批日本企业的崛起,让日本人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并且形成了一整套打入美国市场,打垮美国企业的商业模式。 到1970年代后期,也就是日本战后重建的30年,日本形成了纵横美国市场的品牌集群,让美国的知识界和管理界开始陷入恐慌之中。

同时,从生产角度出发的经济,与通货膨胀紧密相连。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发生通货膨胀? 是因为纸币发现过多。 那么,为什么纸币发行过多? 就是因为以生产为导向是盲目的生产,必然会与社会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偏差,生产出大量无需求的产品,然后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同时,社会真正的需求没有满足,导致人们争抢剩余的满足真正的需求的商品而导致的。 比如说,社会里有土地十亩,能够生产十桶食用油,而社会需求是十桶油。 那么所有十亩地都用来生产油,社会生产与需求完全匹配。 但是,经济政策决定,其中的五亩地用来盖房子,剩下的五亩地用来生产食用油。 那么,市场上只有5铜油供应,同时出来5套房子。 但是,人们首先必须得吃饭,连饭都没得吃,就不用谈什么房子了。 于是,人们只需要油,那么5套房子就变成了无需求生产。 而市场上还是那么多钱,人们必须拿同样的钱,购买剩下一半的东西,所以物价整体上涨一倍,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多说一些吧,让问题更明白一些。 虽然物价整体上涨一倍,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却并非如此。 在这儿通过动态的分析,把通胀问题讲得更切合实际一些。 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感觉物价不仅上涨一倍,可能是两倍。比如说,我们假设本来市场上有10瓶油,100元钱。 但是,其中5瓶油给浪费掉了,市场上只剩下5瓶油,而还有100元钱。 人们可能想当然会认为每瓶应该20元,通货膨胀一倍。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刚开始发生通货膨胀时,可能人们并不知道市场上还有几瓶油,所以第一个人用12元买了一瓶,第二个人用15元买了一瓶,第三个人用20元钱买了一瓶,第四个人用25元钱买了一瓶,第五个人只能用28元钱买最后一瓶。 那么,人们认为通货膨胀率为多少呢? 是180%,而不是100%。 这样,人们的恐慌加剧,可能会觉得通胀将会继续上升。 所以,通胀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急于抢购,这是符合经济学道理的。 因为早抢购的人们,只需要承受20%的通胀损失,而最后一个人却需要承受180%的通胀损失。 (有时间的话,用这个机理探讨一下房价和股价的机制,分析一下“泡沫”形成的过程,“泡沫”的高点和“泡沫”破裂的征兆)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是真正的经济发展,必定是通胀率很低或者较低的经济增长。 那么,什么是没有满足的需求? 我个人感觉,经济学意义上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和企业所说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应当区分开来。企业说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往往是说某个细分市场的欲望要求。 而经济学意义上,它更主要考虑社会运转成本。 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去帮人搬一个全都是铁焊的床(单人床),这个床最少重达300斤,我们四个壮劳力费了大劲把它搬到了二楼。 我当时就想,这个床是我见过最为低劣笨重的床,做工粗糙,一看就是一个毫无知识的粗人做的活。 如果让一个有一些经验的技术工人做这个床,随便弄弄就可以减少2/3的铁,如果精心设计一些,就可以减少5/6的铁,而且同样坚固。 对于我来说,觉得做床的人太那个了。 就是让我打破了脑袋,也做不出这样笨重、粗糙的床。 随便找一个技术工人来做,用更少的材料,做出同样效果的东西,也减少了搬运等各种资源消耗。 这样,买床的人降低了一部分成本,技术工人增加了一部分收入,这就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能够做到世界级品牌的企业,都是思考经济学意义上的“未满足的需求”。 顺着这个床说下去,我就顺便说说宜家家居。 宜家家居为什么能够把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拼板家具卖到全世界? 我个人的看法是,宜家家居卖的拼板家具本来就是一个创新。 做家具的人都知道,中低端家具的成本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运费,也就是家具的内部空间被无效地进行了运输。 而拼版家具则完全消除了运输空气的成本,节约了大量的运费,这样就节约了很大一块成本。 另外,宜家家居通过设计,把拼版家具既做得美观耐用,而且也非常省材料和加工成本,看上去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拼装,体现出简约的美,而且还比较便宜。 就这样,宜家家居通过降低自己的制造和运输成本,给消费者让利并且也让方便了消费者的搬运,自己也实现了利润和成长。 宜家家居和消费者共同获利,实现了优质的经济成长,也就是经济发展。

以微观经济为开端,推动世界进步的企业,都是大幅降低社会整体运作成本的企业。 比如说,亨利福特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因为他给美国“装上了轮子”,极大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经济形态,或者说美国的社会生活方式。 而亨利福特的关键价值就在于,通过流水线作业,让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消费品,替代了马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而汽车替代马车就是经济发展。 因为制造和维护一辆汽车的综合成本要比养马低得多,而且马力更大,速度更快,能够运更多的东西,还能持续运转。 同理,飞机运人的成本要比轮船运人的成本低得多,速度更快、也更舒适,所以航空业发达起来。 而世界经济就是靠这些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新发明创造,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最近的一次最重大的全球性、社会化的发明创造,就是1990年代中期从美国开端的“知识经济”,而其标志就是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美国经济从日本竞争中恢复过来。而且,在初期高速增长的几年中,美国经济几乎没有通胀。 举个例子,在这段时间,原油期货价格甚至跌穿10美元一桶。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因为在当时,美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应用IT技术,并进行互联。 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实现更高的产品质量,明显地减少库存,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些聚合起来,大幅提升企业的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增加产出。 通过互联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益开始大幅提升,遍布世界、但是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开始形成,国际经济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世界经济的协同效率也大大增强。 另外,美国人通过向国外销售IT软硬件等低成本、高价值商品,也获得了大量的收入。 于是,美国人享受了新的一次超常规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克林顿成为一个极为受欢迎的总统。

反过来说,以生产为导向的经济中,通胀经常会出现,反映经济停滞。 通货膨胀越严重,反映出经济问题也就越严重。 通货膨胀是滞后性指标,一旦通货膨胀出现,那就意味着问题已经造成,常常难以扭转。 2003年开始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就是因为大量的资源都耗费在大规模、豪华奢侈的建设上,导致世界性的资源和原材料严重紧缺,引发价格上涨,人们的基本衣食住行等基础需求受到侵害。 2008年,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地施工建设全面停滞,立刻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货收缩。 而为什么施工建设停滞? 就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没人要的生产。 这些没人要的生产大量挤占了真实的社会需求,一方面严重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让人们非常痛苦,只能拿同样的钱买更少的产品。

无需求生产的规模过大的时候,就会造成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经常被成为“生产过剩”的危机。 确切地说,它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而是一方面生产浪费,一方面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种危机因为是结构性危机,所以消化的过程将是非常的痛苦和漫长,只能通过时间换空间完成。 顺便说一句,从2001-2008的通货膨胀规模来看,这个危机是世界性危机,而且危机的规模可以说“前所未有”。 现在是世界经济问题刚刚暴露的时期。 大多数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暴露,而充分暴露的问题就还需要几年。 充分暴露后,消化这些问题、重新实现经济增长,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人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结束这个危机,那就很难说了,应该是相当漫长。

所以,需求的角度来说,凯恩斯主义是荒谬的。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生产为导向,进行印钞票,通过印钞票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一个经典例子是,通过找一个工人挖坑,再找另外一个工人埋起来,就创造了就业,然后这些就业人口就有了钱,有了钱就可以消费,消费之后经济就发展起来,就是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 正常人一听就觉得是荒谬的。 那么,为什么荒谬? 人们可能不太考虑。 而当政府真正用印钞票的方式,促进就业的时候,加速生产的时候,人们就会感觉到这个政策比较好,因为自己的工作保住了。 但是,长期来看,这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更加扭曲,无需求生产更大,通货膨胀更严重,工人虽然在就业,但是收入越来越低。 当通货膨胀让经济政策不可持续的时候,人们失业将发生更大规模的失业,而且更大的通货膨胀把人们的储蓄全面掏空。

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学就能看出来问题。 每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就像我说的那个铁床。 社会中,总是有无数可以提升效率的空间,只要人们有相应的知识或者技能,就能够通过提升社会效率,而为自己创造就业。 所以,人们失业的原因总是结构型的,永远不存在因为人口太多导致的失业,而是因为人们缺乏教育和技能而导致的失业。 或者说,人们失业的原因并不是市场上没有工作了,而是人们的技能达不到这些工作的要求。 因此,更重要的是政府花钱让这些人去接受教育,然后让他们去找到有意义的工作,这才是可持续的工作,才会促成整个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提高。 从需求的角度看凯恩斯,挖了坑再埋,一方面并没有提升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浪费了工人的宝贵时间,另外一方面浪费了社会的资源,扭曲了资源配置,结果只能导致以后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发生更严重的萧条。

而政治家们为了眼前的就业率,为了眼前的所谓经济增长,往往采取荒谬的计划来刺激经济。 1929年股市崩盘,本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是,胡佛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刺激经济,然后将股市和经济拖入“泥潭”。 罗斯福击败胡佛上台,开始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新政,同样大量进行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好像热火朝天。 但是,钱从哪里来? 政府挤占了私人的自己需求,这已经在胡佛政府发生过,结果在罗斯福政府如法炮制。 结果,最为无效的方式的政府投资,抢占了私人企业本来应该拥有的资源。 这样的结果,短期虽然能够促进经济的表面增长,但实际上让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苏联的经济模式最初为世界所瞩目,后来无法持续的原因,就是因为以生产为导向的模式的问题。

从需求的意义来说,私人经济的企业家精神是决定美苏之间经济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而只有私人企业才能够通过企业家精神,在人们的日常交易中,敏感地发现的真正需求,并且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持续满足客户需求而创造利润。 然后这些企业满足经济学意义的需求,降低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提升社会运营效率,进而引导客户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所以说,政府扩大投资的行为,在宏观意义上就是挤占私人资金,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实际应用。 后来,罗斯福发现自己的政策开始失效时(因为政府花钱的浪费越来越严重),然后取消了大规模的投资,立即造成美国经济立刻进入新的衰退,政府投资支持起来的“泡沫”破裂了。 那时候的衰退,已经是没有任何生机的衰退了。 正好,欧洲的战争和日本偷袭珍珠港转移了大家都视线,让很多人不深入研究经济的人们以为罗斯福新政是成功的。 2009年,奥巴马采取的还是一贯的政府刺激,比罗斯福的计划规模还庞大,而且还伴随着大量印钞票。 通过通货膨胀掠夺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价值,这个方式更加不可持续。 所以,下一步奥巴马如何收场都很难说。 (待续)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没文化的书生 回复日期:2009-12-09 11:19:45
经济理论发展来发展去,最后还是最原始的规律:需求决定一切!
------------------------------------------------------------
唉,我费了这么多时间和脑油,码这些字,就是想说明,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需求”,是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的经济理论的变化过程才得到的。

我需要强调的是,今天的经济状况,是由昨天的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昨天的经济政策,又是前天的经济理论决定的。 所以,要想知道明天的经济状况,就需要看今天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而思考今天的经济政策,又需要探讨昨天的经济理论。

所以,思考经济理论能够让我们比时代超前两步。 在这个世界上,超前一步的人不赔钱,超前两步的人才能赚到钱,或者赚大钱。 但是,有多少人关心超前两步的理论呢? 所以,我也就在这里默默地写,有兴趣的人、真正关心自己命运的人看看就算了。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mayanjun518 回复日期:2009-12-09 13:45:36
那我们中国目前的4万亿政府投资算不算是创造无效需求呢?因为政府把其中的一大部分都投入到房地产上面去了,而房子的价格目前又怎么贵,属于无需求生产,当下抬头的通货膨胀是不和这有关系呢?请教楼主!
------------------------------------------------------------
道理是一样的,不论国内国外,我发的内容都是说的直接反映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内容。不过,我主要是讲道理,降低这个帖子的关注度,便于理性思考和回帖。 也希望大家支持我,理性支持这个帖子,让这个帖子在大家帮助下能够持续下去。

另外,所有的事情都有时机问题。 我写了很多东西,思考了很多相关的内容,选择这个时机来发帖子,就是因为时机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理解我的意图。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继续)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经济大局紧密相关,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宏观经济大局我们也看得多了,大概能够判断出个眉目。 那么,经济大局是如何跟个人紧密相关呢? 经济的方式决定个人的收入、消费和发展潜力。 经济大局决定我们的收入能力和收入方式,收入方式和社会形态决定了消费方式(也就是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决定个人的发展潜力。 在这里,我用一个人的例子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个人的发展潜力: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由不同的经济导向所决定。 一位计算机程序员在中国的某个美资企业,他的收入是每个月2万人民币。后来,按照轮岗的要求,他去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美国人认为他的技术好,直接给他开出8万多美元的年薪,想让他留下来。 也就是说,同样的人,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工作、更差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更高的待遇。 在中国每年24万元,到了美国就是将近60万人民币,比在中国高了一倍还多。 有人说,这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被故意低估导致的。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观点。

但是,对于这个只靠死工资生活的程序员来说,生活水平当然要提高了很多。 到了美国,扣掉各种税费之后,每个月还能剩下4000多美元。 考虑到开车、吃饭、生活消费等因素,他每个月要花2500美元,还能存2000美元左右。 而如果他在中国北京、上海或者深圳,他每个月赚的2万元人民币在扣税之后,还不够维持美国时的消费水平,更不要说存钱了。 如果碰到病痛看病,那就没谱了。 更主要的是生活的质量:美国的汽车比中国的便宜将近一半,质量要更高;房子便宜,内在质量更高,环境更是没法说; 生活消费品,很多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但是质量要更好,价格还更便宜;美国的食品安全也没有那么大的问题。 所以,在中高级消费水平上,美元比人民币更值钱,或者说人民币的价值被高估了。 也就是说,这个程序员在不同的环境中,赚得更多,生活质量更高,更有社会保障,还有剩余。 这个大家也知道。

第二,经济形态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时,这个程序员面对这个offer,却非常犹豫。 因为,他所在的企业并不在美国的大城市,而是离纽约、波士顿等地开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中等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他的感觉是冷冷清清,也基本上谈不上业余生活。 不像中国的大城市,他晚上下班后,可以去找朋友,一起吃饭和玩。到了周末,节目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而在美国,人们的主要娱乐好像就是运动,举行一个party似乎就是很大件事情了。所以,中国的城市似乎更像城市,美国的城市更像郊区,小城市直接就像农村。 当然,每个人有很多自娱自乐的方式,但是他都不太喜欢的。 他喜欢热闹,喜欢大家在一起玩。 权衡了利弊,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外,他还有个女朋友在中国,让他决定不去了。 后来,那家美国公司着急了,说他女朋友也够资格,可以跟他一起去,不过工资涨不了多少,申请绿卡也是主要给他申请。 给了如此优厚的条件,才让他下定决心,去了美国公司。

第三,生活方式决定个人发展潜力。 我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先插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农民种地,春天播种,夏天施肥,秋天收割,冬天让土地恢复活力。 也就是说,秋天的成果,是经过冬天、春天、夏天的努力和秋天的收割共同作用而成的,缺一不可。 每个农民都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为了秋天收割更好的结果,就需要冬天对土地的修整,在春天和夏天对作物一丝不苟的工作。 另外,还需要学习更好的方法,用更好的种子,施用更好的肥料。 之后,粮食才有丰收,粮食的质量才会好,产量才会高,价格才会高,个人收入才会提升。 所以,其实农民是最为渴求知识的一个群体,只要教给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让他们的收入增加10%,他们愿意付出100%的努力去学习知识。 农民对知识也是极为尊敬的,因为他们知道知识就是经济效益。 从这点上来说,农民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一个群体。 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他们局限了自己,让企业家精神失去了基础。

反过来,有一些“有知识”的人却藐视知识,认为知识没有用。 人们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的人吃了“苦中苦”,也看上去拥有了知识。 但是,不能凭知识升官发财,所以觉得知识没有用。 不少人“弃文从商”,从学校和科研院所出来“下海”,有知识的人在商业上当然容易成功,但是这等于荒废了自己未来的潜力。 有的“有知识”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为能力和素质低劣但是有钱的利益阶层服务,昧着良心说谎,忽悠缺乏知识的人。 这就像有一些卖假种子、低劣种子给农民的“农业专家”一样,不能算是知识分子,只能说是“人渣”。 而更可怕的是一些隐性的危害,大多数人看不到,但是危害到中国的未来。 比如说,一些人水平还挺高,也当着教授,社会形象也不错。 但是,每天却飞来飞去讲课谈项目,然后拿自己的研究生做“廉价劳工”做项目。 这样做不仅让自己的思想停滞、知识荒废,更可怕的是毁掉了研究生的思想、进取精神和知识结构。

就拿MBA来说,对比国外的MBA和国内的MBA,有时候很替国内的MBA悲哀。 国内不少人上MBA的目的,就是认识更多的人,编织一个更大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 而实际上,不少人确实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了实际的利益,让更多的人希望通过上MBA来编织社会资源网络。 而怎么样在同学之间编织资源网络? 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喝酒”(哈哈,自己都觉得有意思,码了很多字,绕了全世界,终于跟主题沾了个边)。 但是,老师在哪里? 这就像“买椟还珠”,把MBA的精髓扔掉了,就留下来MBA的壳。 而喝酒交友的方式更是跟MBA的思想“南辕北辙”。这样的MBA在平时看上去还挺风光,但是当真正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大变革发生的时候,将被“一网打尽”。 这就像屋檐下的鸟窝,虽然很安逸舒适,但是当大火烧了房屋的时候,小鸟也无处可逃。

国外的MBA不是不交朋友,同学网络也是MBA的重要附加值。 但是,交朋友是次要的,对知识的渴求才是第一要素。而知识来自于大师。 在国际上,一个顶尖商学院应该拥有三个层级的教授: 最高级的就是思想家级的教授,就像迈克尔 波特这样的人,弄出几个关于国家竞争、产业竞争和企业战略竞争的模型,然后就用这几个模型给全世界的MBA“洗脑”; 第二个就是方法级的教授,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创新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教授虽然还没有像迈克尔 波特那样,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思想理论,但是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创性的思维,正在朝着系统方向进化; 第三就是实践级教授:工作经验丰富,很多都是在工作中有了二三十年的经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后理论联系实际,用他们的工作经验总结,对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且讲述其中的诀窍,让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

对于一个在国外顶尖MBA上学的学生来说,MBA有两方面的价值。 打个比方,就像小老虎成长一样,一方面得有虎妈妈天天教授野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又跟其它小老虎嬉戏打闹,在打闹中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捕猎能力。 MBA的方式也一样:一是,如果能够遇到几个第三个层次的老师,然后学习到一些诀窍,那就值了;碰到一两个第二个层次的老师,学习到领先于社会的创新思想,那就是惊喜。 如果能够遇上思想家级的教授,那就太幸运了。 二是,学会团队技能: 在国外商学院,同学们一起做Case ,做Project。 在Case和Project的过程中,大家有交谈、有争吵、有分工。 每个人如果认真参与到团队中,就会通过跟其他优秀同学的碰撞,发现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发现别人的特点,然后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且提升个人的团队技能,形成“战斗的友谊“。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庞杂的课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MBA只有四个学期,两年的课程,学到的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构化思维,以及相应的皮毛知识。 那么,是什么让高水平的MBA价格这么高,而且还特别难进,关键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些教授教的课程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或者观点都不同,学生听多了可能甚至会发生思想混乱。 因为,即使在国外,“左”和“右”也是泾渭分明,观点相互矛盾,甚至针锋相对。 但是,好的教授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优点,那就是敬业。 他们把他们教的内容看得非常宝贵。 就是最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的会计课程,他们都充满感情地去讲。 其实,他们到了外面,可以赚更多的钱,收入随随便便可以超过当老师几倍。 但是,因为他们喜欢教课,喜欢他们所学、所研究的课题,所以能够感染大家,带领大家认真地学习。 两年下来,一个人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的人,就能够培养起学习的习惯,开始形成对于知识的持续追求。 所以,这就是环境造就人。

那么,这跟日常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迈克尔 波特在哈佛大学枯坐了十年,然后灵感闪现,创立了几个战略模型,就成了大师。 而更多的人还在持续地追求和探索,虽然没有取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仍然甘于寂寞地进行研究。 其实,大学也是国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的生活方式。 而说“甘于寂寞”这个词并不恰当,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寂寞的,所以人们觉得寂寞很正常。 也就是说,人们可能往往从电影、电视里看到纽约的时代广场、拉斯维加斯赌城、加州好莱坞、名流富贾的聚会。 但是,那些都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的状态。 普遍的状态是,绝大多数人们都在默默地生活。 整个社会相当安静,相当有条理。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平静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方向,持续进行研究。

环境塑造人,生活方式塑造人。再说说这位程序员,他去美国工作的时候,既没有热闹的城市气氛,有没有朋友晚上一起玩,女朋友又不在身边,所以每天下班后百无聊赖,又不愿意回家,只好呆在公司加班。 他人又聪明,而且跟上司距离非常近,上司很快就能看到他的优点。 有时候,上司同样加班,他们就直接沟通。 有时候,上司下班回家,他打个电话,就能跟上司沟通。 顺便说一句,上司也是个工作狂。 而且,在中等城市,跟在农村差不多,除了健身、偶尔有个聚会或者电影音乐会之外,基本上也都在家。 反正也都是没什么其它事情,随时都可以谈工作。

就这样,他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解决了好几个问题。 结果,到了两个月轮岗结束,又留了他三个月。 后来,他实在是觉得太没意思了,不想续签了,上司才勉强让他回中国。 就是在美国的孤单五个多月,他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开始,他的聪明和“敬业”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开始接触和解决更高层次的程序问题,给了他很大挑战,再加上他无聊之下的“敬业”,通过解决问题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所以,再回国后,因为接触过了底层的程序,还解决过问题,所以外围的问题解决起来过于得心应手,让他觉得工作没有了意思。 其实,从他的心理状态来看,他开始适应了那种单调的生活,而且希望工作中有更强的挑战,这样工作起来才有价值。 而且,老板面对面的认可和鼓励,也让他更加自信,手把手教他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也让他有了新的目标。

社会是进行自我调节的。 当这些人培养出学习习惯,持续不断进取的时候,他们是不用担心失业的。 只要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平静平淡中,专注于个人的专业能力提升,人的潜力就会迸发出来,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据我个人的不完善观察,在北美有不到5%(肯定是不到10%)的精英,就靠着自己的持续学习和进取,在寂寞之中不断成长,然后带领其他人,应对不断而来的竞争和挑战。 虽然在经济上起起落落,因为经济周期就像自然周期,谁也阻挡不了,而大的因为人口导致的大的经济周期更是没有办法。 但是,只要有这个机制存在,人们在平和的环境氛围之下,不断地在专业上精进,整个社会就有生机和活力。 但是,奥巴马进行的国有化/政策,正在扼/杀这样的生机。 (待续)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贴一个去年准备写的一本书的部分章节。 请大家理性回帖!!!


第二章 房奴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的所有智慧,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当人们放弃智慧的时候,不仅赔钱,而且还要赔上自己的人生,“房奴”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人的本质都一样,就是每个人都有弱点。 人的命运不同,主要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些弱点。 成功的人充分地利用别人的弱点,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弱点,防止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失败的人则相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让别人利用。 充分利用别人的弱点,并趁机获利,又叫做“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36计中第5计,“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它的意思是,当敌人处在极大的危险困难之中的时候,要乘此势头获得他的利益,以强击弱,力争上游。

“趁火打劫”是人们为了获取最大利益,最普遍使用的智慧原则之一。 能否运用好这个原则,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命运。 比如说,买卖的过程,就是人们相互“趁火打劫”的过程。 买方充分利用卖方的弱点,进行“趁火打劫”,就能够买到“物超所值”的东西;卖方充分利用买方的弱点,进行“趁火打劫”,就能够卖掉“质次价高”的东西。 人生的输赢就在一次次的买卖中,在一次次的“趁火打劫”中积累起来的。 而且,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在自己重要的事情上,不被人“趁火打劫”;同时,还要在其他人重要的事情上,尽可能发挥“趁火打劫”的效用。

如果人们不对自己负责,就很容易被人“趁火打劫”,造成人生的“满盘皆输”。 结婚,人生的大事;买房,人生的大事。 而结婚买房是双重的人生大事。 这时候,人们必须要对自己负责,做好周密的自我保护措施,防止因为自己的弱点暴露,而遭到别人的“趁火打劫”。 如果人们因为急于因为结婚而买房,而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就会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购买“质次价高”的住房。 那么,这些负债将长期成为自己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而因为买房而“负债累累”的人,又被称作“房奴”。

“房奴”,这个21世纪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描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警戒线。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91.1%的人按揭购房。其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50%以上。 他们由于背上沉重的还贷包袱,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不敢轻易更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有能力享受生活。 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从过度繁荣突然走向衰退,“房奴”们更面临着房屋价值缩水、个人收入不确定性增加等难以克服的困难,未来的生活将面临更大的问题。 所以可以说,“房奴”通过买房,不仅耗光了自己过去的经济积累,更可能会赔上自己的未来。

第一节 房价“合谋”

赌场为什么能够在开遍全世界? 赌场唱不了“独角戏”,必须有赌徒做配合。 赌场往往规模大、装修豪华、服务档次高。 如果仅仅靠零散的赌客,赌场根本无法应对庞大的费用。 “一掷千金”的赌徒才是赌场真正的“搭档”。 赌场和赌徒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赌徒送钱让赌场来赢,赌场才能够维持下来,而且“长盛不衰”。 当然,每个赌徒进入赌场的时候,都不是为了输钱去的,而是有着“美好理想”,急切地希望 “大捞一笔”。 而正因为赌徒们有这样急切的“理想”,同时又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赌场才能够利用赌徒们的心理,赚赌徒们的钱,赌场才可能活下去。

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如此有钱? 他们唱不了“独角戏”,必须有“房奴”做配合。 没有“房奴”们的“刚性需求”,没有他们“踊跃参与”房地产,房价不可能涨的如此之快、涨的如此之高,而且房子卖的如此之好。 只有房地产商与“房奴”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房奴”以高价买房,大量送钱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才能够活下去。 每个“房奴”买房的时候,都有着过上美好生活的“美好理想”,急切地想住上“自己的”房子,尽快实现美好的未来生活。 而正因为“房奴”们有这样急切的“理想”,又缺乏对家人、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态度,房地产商才有机会赚取高额利润,并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房奴”是房地产商利润的“买单者”。 2007年,当中国100富豪榜大部分由房地产商占据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人需要向他们大量“输血”。 而“房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也就是在房地产市场中,经常被提到的“刚性需求”。 “房奴”之所以成为“房奴”,是因为这些买房的人愿意在高于自己承受能力的房价上买房。 于是,在“房奴”的“刚性需求”的支持下,房地产商和炒房人蜂拥而至,将房价节节推高。 随着房价上升,人们买房的“刚性需求”反而更加急迫,进一步给了房地产商和炒房者信心,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就这样,在房地产商和“房奴”的“合谋”下,房价到达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位。

大量的“房奴”们以自己的“牺牲”,“造就”了房地产商。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2007年6月末,全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达到25720亿元。而十年前的1997年末,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过190亿元。从190亿元到近2.6万亿元,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在不满十年时间里增长了135倍。 而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8.09%背负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 因为还房贷,还出现诸如困惑、迷茫、焦虑、压抑、悲观以及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感到很大压力等生存体验。 如果人们每个月按揭还款超过自己收入50%的时候,生存心理压力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而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背负房贷的人,都因此而受到过心理与精神的影响,而且这个群体的数量呈现“爆炸性成长”,其身上的负担超过了2.5万亿元。 而在这些人当中,“房奴”是房贷负担的“重灾区”,其精神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房价的最终决定权在于“房奴”。 如果人们都愿意高价买房,做“房子的奴隶”,那么房价就会持续上涨。 而人们一旦觉得不能做“房奴”,开始停止买房,那么市场的“刚性需求”就会马上消失,那么房地产商就开始着急了。 因为他们手中有海量的土地和房屋,必须尽快卖出去,换回来现金,以维持他们的生存。 如果买房的人不做“奴隶”,那房地产商们就得做“奴隶”,被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压垮。 所以,一旦人们决定不买房,房地产商为了把自己手中海量的土地和房屋卖出去,就必须打“价格战”。 房价就会像当年的家电、汽车的价格一样“飞流直下”。

房价,跟赌博一样,归根结底也是心理对抗的结果。 房地产商的目的,就是抬高房价,在人们追涨的时候“趁火打劫”,获取高利润。 而抬高房价就需要操纵市场氛围,操纵买房的人们的心理,获得心理优势。 在这个时候,心理能力决定买房人的命运,决定人们是否做“房奴”。 如果买房的人们缺乏良好的心理习惯,失去冷静与理性,那么就会充分暴露自己的弱点。 然后,超出自己的能力,以高价去买房,也就会变成“房奴”,背上沉重的债务,透支自己的未来。 如果人们能够时刻思考自己的承受能力,随时准备应对最坏的情况,即使房价上涨势头再迅猛,都会顶住各种压力不买房。 所以,买房人能否冷静地进行思考,顶住市场压力,从微观上决定了人们自己的命运,在宏观上也决定了房价的涨跌。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第二节 无房的生活

小风,男,三十岁,上海人,未婚,无房。 现在上海男人似乎成了一种经典的代表,成为很多人调侃的对象。 但小风跟人们印象中的上海男人不太一样。 他五官端正,衣着体面,真诚、热情、大方、好客,同时思考问题也非常周全,兼具北方的豪爽和南方的细致。 而且,他现在的工作好,收入又比较高。 按道理来说,他找个条件好的女士,结婚成家不是问题。 但是,他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 为什么没有结婚? 因为没有房子。

小风太固执了,所以连婚都没结成。 在上海,房子似乎成了结婚的必需,没有房子似乎就没有婚姻。 而为了结婚而买房的人,成了房地产市场中“刚性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普通人的观念,小风是有条件买房的。 他在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8年,现在的月薪超过了1万元,而且还经常赚外快。 同时,他有了将近四十万的存款,完全可以付按揭买一套房子。 而且像他这样年轻、事业准备开始起步,各方面条件都好的人,会有无数女孩愿意跟他结婚的。 但是,因为他在几年前的时候,因为坚持不买房,他女朋友跟他分手了,他也就错过了急于结婚的年龄。

小风为什么固执到宁愿不结婚,也不买房? 小风有好几个朋友,因为想结婚,于是超出自己的能力去买房,结果成为“房奴”,后来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他在反复思考以后决定,不能为了结婚买房而掏空家人和自己的储蓄,并让自己“负债累累”,进而毁掉自己的生活。 他的女朋友催他结婚,而结婚又似乎必须要买房,最终两个人因为在买房上的意见分歧,女友跟他分手了,他结婚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他发现不结婚的感觉越来越好,就索性连结婚的事情都不提了,更不要说去买房了。 他的父母一直着急他的婚姻问题,但是他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以后,耳根子也就清静了。

他的“房奴”朋友们的经历让他感觉到压抑。 他有一些从小就在一起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 大家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总是聚到一起去吃饭、泡吧、跳舞、郊游等等。 但是,其中有一些朋友,一旦结婚之后,马上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 就是给他们打电话请他们参加聚会,他们也不来。 一两年以后,他有时候会碰到他这些朋友,他们的变化让他感觉吃惊,这些朋友就像老了10岁以上。 他这些朋友虽然都还是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但是整个人都显得非常的萎靡、老态,让人感觉到,生活压弯了他们的腰。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房子压弯了他们的腰。 小风看到他们,心里非常的难受,他们怎么变成了这样?

上海内环的房价早就已经1万多了。 他的朋友们要结婚,小两口往往都是选择100平米以上的房子。 一套房子买下来,总价往往都得120-150万元。 这些年轻人刚毕业三四年,收入比较低,各方面花费比较大,经常成为“月光族”。所以,买房的首付40-60万元,房屋装修、装饰、家电等又需要10万元以上,而这些钱中的大部分由双方父母贴补。 去银行做30年的按揭贷款,月供得5000-6000元。 就是工作已经很不错的小两口,加起来年收入达到十万,或者说月收入达到8000元,扣去所得税、交了房贷按揭之后,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所剩无几,还得经常向家里人要钱。 一两年以后,他们又面临生孩子的问题,生活将更加艰难。

小风看着自己做“房奴”的朋友们,深有感触。 “房奴”们买房的时候“一掷千金”,但结果赔上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他的“房奴”朋友们现在都是谨小慎微,生怕工作出差错,生怕丢了工作导致房贷按揭断供。 因为他们手头没有余钱,他们不敢给自己买衣服、不敢去进行适当的娱乐。 为了保住工作,他们天天加班也不敢有怨言。 他们没有钱和时间去进行自我教育投资、给自己“充电”,也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 看着他们“未老先衰”,小风也在叹气,现在他们已经就变成了这样,等他们5年、10年以后,等他们有了孩子以后,他们怎么办?

小风没有买房子,失去了女友和婚姻,却逐渐感觉自己“如鱼得水”。 他因为手头上有比较多的积蓄,所以不用为生活发愁。 于是,他有了一个很大的优势,想跳槽就跳槽。小风用了两三年的时间,通过“跳来跳去”,让自己的收入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小风的“房奴”朋友们为了稳定,根本不敢随便跳槽,不敢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所以,他们的收入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 而他的“房奴”朋友们为了应付还贷压力而拼命工作,成为“工奴”的时候,小风的工作则非常轻松,基本不用加班。 所以,他还能够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赚不少外快。 最近有企业老板想让他策划一个项目,给他开出了十万的价格,周期三个月。 他也在权衡,是否去接。 如果接了去做的话,他后半年不上班也不怕了,而且他有可能从此开始自己的事业。

小风收入增长这么快,心理状态很关键。 他的积蓄是他的心理后盾,所以他在心理上非常放松,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找更好的工作。 而因为他找工作的心态放松,再加上他面试经验的增多,他找工作的成功率很高。 面试的人都喜欢他的放松状态,所以只要业务基本对口,都想要他。 他不着急找工作,而企业着急招他,所以企业就开出高价吸引他。 而他拿了高工资之后,心情也就更加愉快,工作也就更积极、更认真。 同时,因为他工作心态放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他的领导和周围的同事也都喜欢他,他的工作效果也就更好。 企业觉得他这样的人才不好找,就尽量留住他。 因此,他工作的自由空间和弹性很大,基本上等于自己说了算,他也就不用像别人那样去加班。

不用加班,他的业余时间就很多。 除了业余工作赚外快之外,他更重要的是去花钱:首先,他会经常和朋友去吃饭、泡吧、喝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去学习别人。 随着他的朋友圈扩大,他能够获得的知识源也就越多,对他的工作帮助也非常明显。 其次,他持续地学习和“充电”。 除了跟朋友在聊天的过程中学习以外,他还喜欢读书,在周末去报一些课程进行学习,保证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 有几次,他现学现卖的知识让他的老板和同事开了眼界,更提升了他在公司里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他保持每周两次的大强度锻炼,这让他保持着很好的体力,也让他看上去年轻、有活力、精力充沛。

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从容,很惬意。 他正在变成“王老五”,逐渐成为女孩们青睐的优秀男士,年龄变得非常有利于他。 他从家中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获得了自由的空间,所以他的生活也不寂寞。 说到婚姻,优秀的女孩中,大龄未婚的还比较多,而一些有车有房的女性也愿意跟小风交往。 所以,小风变得更加从容,更不着急结婚,因此也就更显得有魅力。 现在,他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未来,在找机会,开始自己的事业。

“长痛不如短痛”。 回想因为不买房而导致的困难,小风非常感慨,他觉得自己幸亏没有买房结婚。 当时,女友因为买房的分歧,和他了分手,他也经历了痛苦与煎熬。 后来,他有时候也在怀疑自己的决定,总在想自己当时是否应该买房结婚。 不过,经历了困难与挫折,他已经“轻装上阵”,他在事业上也变得非常顺利。 现在,他那些成为“房奴”的朋友们,都在“背着重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处境可以说越来越艰难。 而小风自己则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不仅收入快速增加,而且自己创业的机会也开始显现。

“千万不要‘一叶障目’”,小风总结说。 他虽然收入较高、积蓄也不少,但是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对他来说,生活费用、置装费用、社交费用、学习费用、健身旅游费用等等各种费用“一个都不能少”。 他还需要继续攒钱,一方面为了防备万一,另一方面为创业奠定资金基础,支持他创业成功。 在他看来,房价已经“高处不胜寒”,房价下降已经成为必然。 而且,只要房价不下降到底,他就会一直租房。 在他看来,随着市场中房子的空置率越来越高,房屋租金和房屋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可能还会再找到更便宜、更好的房子去租,而且可以随时搬家。

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就是因为负重少。 如果让千里马像骡子一样驮一大车的东西,跑不了几里地就累垮了。小风坚持不买房,失去了三十岁前结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他也卸去了各方面的负担,专注于个人发展,工作显著进步,事业也在开始起步。 而他的“房奴”朋友们顺利地结了婚,但是因为房贷按揭的重压,再加上生活的其它压力,过早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就这样,小风和他的“房奴”朋友们本来各方面都很相似,都处于积极向上的年龄阶段。 但是因为“买房”,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截然不同。

第三节 趁火打劫

人生的命运,往往决定于几件重要的事情,是否因为它们而被人“趁火打劫”。 在事业发展的起点上,小风和他的“房奴”朋友们很类似,但是到了最近几年,他们的命运已经开始截然不同。 而小风的“蓬勃向上”和他的朋友“未老先衰”,差异的起点就在于买房。 小风的“房奴”朋友们因为急于结婚买房,结果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生活变得困苦。 小风坚决不买房,即使女友离他而去,他也没有改变主意。 当他挺过了难关,在心理上明显成熟了很多,加快了他个人发展的步伐。 小风深刻地体会到,在重要的事情上,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该坚持的也要坚持,不能轻易屈服,给别人可乘之机,让人“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的关键在于时机。 时间往往决定双方的力量对比。人们在日常小事上,也总在通过时间优势,进行着“趁火打劫”。 家庭妇女往往在早市、或者在傍晚出去买菜。 因为在早市和傍晚,菜贩们必须少赚钱、甚至赔钱,都要赶快把所有的菜都处理掉,所以菜价也就便宜。人们去买菜的时候,往往还利用菜贩们急切的心理,趁机多压点价下来。 这样,中午可能卖2元的菜,花1元、甚至0.5元就可以买到。 而人们买衣服的时候,往往也要挑商家“大降价”的时候,尤其是“换季清仓”或者“关门甩卖”,因为那时候商家因为急于收回现金,所以经常赔本销售。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攒一些钱。

但是到了大事上,人们却往往“被趁火打劫”。 房子是大宗商品,房价小小地变动一下,往往就是几万块钱,够人们几年的菜钱。 从理论上说,在这个能够影响人们一辈子生活的商品上,人们更加需要采取“趁火打劫”的策略,在房地产商利润微薄、无利可图、甚至“吐血甩卖”的时候,趁机购买住房。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当房价越高、房地产商利润越大的时候,人们反而更加积极地买房子。 这就像高价买菜,人们不在早市或者傍晚买菜,反而专挑中午价高的时候买,而且还是大家“蜂拥”去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结果,人们在不利于自己的时间去买房,推动房价节节攀升,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 很多人因此做了“房奴”,生活日渐艰难,而房地产商则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趁火打劫”意味着必须要有“火”。 房地产商要想“趁火打劫”买房者,首先要把市场做“火”。 而做“火”市场首先需要“宣传攻势”的“点火”。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土地资源稀缺”、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城市化人口增加”、“房价上涨二十年”等标题的文章充斥着媒体的各个角落。 然后,房地产商们通过控制房源,制造火爆成交场面,吸引炒房资金等等方式,将房地产市场做的“火”了起来。 等市场“火”起来,人们看到房屋成交活跃,房价快速上升,于是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房地产商要想高价卖房,还需要进一步诱导人们的“心火”。 随着市场向好, “财富故事”也大量出现。 据媒体上说,有不少人通过房贷的“杠杆”作用,购买了多套住房。 随着房价上涨,不仅自己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通过炒房获得不菲的收入,一跃跨入富人阶层。 通过这些“财富股市”,房地产商给人们制造了“美好的理想”,让人们充满乐观、充满信心。 随着房价持续上涨,舆论就开始引导人们的乐观情绪。 因为,只有让人们充满信心,人们才会积极加入买房的“大潮”,成为高价买房的一分子。 在舆论的诱导下,买房者感到,自己买房子的价格虽然是高了“一点点”,但是,想到“有恒产者有恒心”、“买房不仅可以住,还能够增值”、“明天肯定会更好”,于是人们充满“信心”。 人们乐观地相信,即使现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贷款买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升,这些贷款在未来还起来也会很轻松。

要想高价卖掉大量的房子,还要“引火烧到人们身上”。 引起人们的乐观情绪、让人们充满信心,只算是“趁火”,只完成了一半工作。 而“打劫”是另外一半工作,要让人们感到恐惧,这样人们才会“束手就范”,乖乖的掏出钱来买房。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下,结婚买房等“刚性需求”变得恐慌起来。 当年,小风虽然态度坚决,坚持不买房,结果女朋友离他而去,婚也没有结成,也让他很沮丧了一段时间。 而社会上有多少人像他那么坚决,在巨大的压力下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呢? 据中大恒基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报显示,恐慌性心理在购房需求中高达40%。 这些“恐慌性需求”,因为房价上涨,担心未来承担更高的购房成本,将买房计划提前。

什么是“趁火打劫”? 虽然赚了“房奴”的钱,但是房地产商也不会感激、同情或者怜悯“房奴”。 房地产商的代表之一,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说,“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 他说,买房肯定要量力而行,解决住房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租房等,如果不理性消费,买不起房的去买房,买不起大的去买大的,最后日子难过,那是活该。“人家国外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呢,我们有些城市的自有房拥有率目前已经远远高过国外……你让大学才毕业的年轻人就去买房,这无异于让幼儿园的小男孩找媳妇……还有一些人买房是为了面子,有些消费者的心理很奇怪,他买房可能是给其他人看的。”

“风水轮流转”。 小风既然在困难的时候都能坚持住,不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那么他就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了。 小风虽然现在生活很好,但是他还在因为女友离他而去,对房地产业耿耿于怀。 房地产商成了他关注的重点,他下一步就要等待时机,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 看着房地产商囤的越来越多的地,看着晚上黑灯瞎火的小区,看着房价已经到了天上,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房地产商们的资金链一天一天绷紧,而且随时可能断裂,导致“后院起火”。

“趁火打劫”需要等待最佳时机。 要买便宜菜,就要等天黑了再去。 要“趁火打劫”,就一定要等火烧到无可挽回。 而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多头不死,跌势不止”。 他相信,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需要这个历程。 他听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了“1美元”房,而且还有很多成本二三十万美元,但是卖价只有几万美元的抵押房。 这些消息都给了他信心,所以他要用“时间换空间”,等到绝大多数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关门,等到所有炒房人都亏到绝望,而最后的房地产商都在“吐血大甩卖”的时候,再考虑买房。 而且,只要房价还高到影响他的生活品质,他也只选择租房,绝对不出手买房。

请大家理性回帖!!!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THD2 回复日期:2009-12-08 19:01:59
通读楼主言论,受益匪浅,只是在如今的情况下中央经济会议如同预想的一样,没有太高明的操作手法。还是老样子继续沿袭09年的经济手段,请教一下明年如果依然走09年的老路,经济状况会有怎样的起伏?谢谢
------------------------------------------------------------
我煮水的时候,要判断水开没有开。 主要是经过三个过程: 1、悄无声息; 2、水开始响,而且越来越响,这时候水并没有开; 3、水不响了,然后壶里开始震动了,说明水开了。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小妖的绿茶 回复日期:2009-12-09 12:06:25
请问楼主出版过什么书,想买来看看,天天等更新好痛苦啊。。
----------------------------------------------------------
不好意思,写了不少内容,分了不少题目,但是都没有写完,所以也没有出版。 后来,书商也很郁闷,不理我了。 我尽量把未完成的书里的内容多发一点,谢谢了!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aheadwen 回复日期:2009-12-09 19:55:14
作者:THD2 回复日期:2009-12-08 19:01:59
太高深了听不懂啊
------------------------------------------------------------
每个人做事都是有原因的,我也一样。 请考虑一下我写帖子的目的,就明白了,谢谢。 点到即止。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一位朋友问我经济学入门的书,我本科就是拿的经济学的学士(不是经济学专业),但是好像不知道有哪些入门书,觉得惭愧。

我觉得 国富论 和 经济学原理 挺好,不过要对比着看。 比如,亚当斯密说劳动者高工资的地方是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方。 那么跟现实就是一个对比。

制度经济学不错,但是好像制度经济学没有成系统的书籍。 我挺久以前是在网上读的有关美国制度的形成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但也没有保存。 后来就很关注有关制度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各国的制度和历史的分析和思考。

另外,我读哲学的书、管理方面的书、一些法律方面的书、历史书等等,都有经济学的感觉。 最后大学最初学的宏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反而记不住了。 反正书是读了一些,但是读书习惯不好,所以总是比较肤浅、泛泛。

如果哪位朋友觉得有好的经济学入门的书,请推荐一下。 我也顺便读一读。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这个冬天不冷abcd 回复日期:2009-12-09 20:24:31
特地穿衣服顶楼主!
请教两个问题:
一,国家为什么把钱借给美国,而不用来改善民生?
二,中部的一个中小城市,房价3500--5000,是在高位吗(人均月收入2000)?
------------------------------------------------------------
1、这是制度的必然,不这样就不正常了;
2、名义货币我不知道,这个取决于通货膨胀率。 而且,时间我不敢确定。 但是,如果按照实际价值(一平米对一吨大米),中长期的话那我觉得有点太高了。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这个冬天不冷abcd 回复日期:2009-12-09 21:53:14
-------------------------------------------------------------
对不起,我就说明白点吧。 在目前的制度下,权富民穷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赚的钱放到哪里去? 必然是放到国外。

另外,关于房价,因为我现在不做预测了,所以我就不好说。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让我买大米,还是买房子,我买大米。 如果让我买房子还是买外汇,我买外汇,还是现金,放手里。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我喜欢铁观音!!! 能不能送我一斤?

楼主:生于0715

字数:1947367

帖子分类:经济论坛

发表时间:2009-12-03 08:30:00

更新时间:2021-03-27 13:30:45

评论数:174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