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经济论坛 >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SMSSYJ 回复日期:2009-12-11 00:34:21
楼主继续,让迷茫的我们看到哪里能找到一根稻草。
真是活着一年比一年累。
-------------------------------------------------------------
就你的问题,我想谈一下我想的解决方法。 免得朋友说,光分析,不提解决,没意思。

两部分: 1、关于教育问题; 2、个人品牌打造,在未来社会中力争上游。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sean_stock 回复日期:2009-12-11 12:34:53
一个刚刚被删除的好贴:
----------------------------------------------------------
所以,请大家理性发帖啊!!

共同保护咱们小小的讨论问题的理论基地。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安陵岛主 回复日期:2009-12-10 19:14:56
楼主:楼主的文章看呢,如果要出版的话,我们可以合作,希望有机会交流。你可以到我的网站看看:安陵书院www.anlingshuyuan.com
-------------------------------------------------------------
谢谢! 等我写的内容比较成熟了,咱们可以沟通。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sean_stock 回复日期:2009-12-11 11:37:35
以下一个例来看差额和全额征收营业税
------------------------------------------------------------
我觉得具体细则可能是这样的,在不打压掉人们买房热情的时候,多征税。除了收到更多的钱以外,多征税的好处是,人们往往必须持有买的房子,等足够高了再出手,那么就等于增加了人们的持房时间。 这样的话,一手房也会卖的好点,土地和财政收入更高些。 所以,可能是一个折衷税率。 看看事情的进展吧。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草人言花 回复日期:2009-12-11 18:42:06
潜水天涯三年,看了LZ帖子的确受教,冒泡说上俩句:
1,LZ前面的分析十分受教,但2010年的经济分析用操盘方式是否过于突然,房价按今年的涨幅继续就是两三年后硬着陆,集体领导下后任是否愿意?
2,关于更好的行业,我认为是汽车产业,理由如下:A,其带动作用较强;B,民间资金也能进入达到拉动投资目的;C,需要大量基建,地方也愿意;D,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下行,消费者买涨; E,大量的服务能提升就业;这是符合各方的利益的项目,今后几年应能大的发展。我建议朋友往此方向发展,请LZ分析可否?
------------------------------------------------------------
我对第二个问题比较感兴趣: 我个人认为,汽车业将来是最残酷的行业之一。 明年或者后年,无数的人估计连车都开不起了,别说买车了。 所以,不要只看产出,自顾自地计算自己能赚多少钱。 更重要的是看需求,别人有没有钱买,买了有没有钱开,这才是最重要的。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不流氓的阿飞 回复日期:2009-12-11 14:20:34
------------------------------------------------------------
人生苦短,我现在发高烧40度,连明年都担心看不到,还会看到5年以后吗? 不要问我五年、十年了。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听诗醉雪 回复日期:2009-12-11 15:12:38
楼主能否分析一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的措施,与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措施之间的有哪些地方不同?我觉得中国经济回旋的余地是越来越小了,社会形成了哑铃形的结构
------------------------------------------------------------
同意! 我觉得基本上没有空间了。

你说的问题,我可能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去找资料,做一个相对全的比较。 不过,就我现在的印象,估计包括以下几点:

1、国外需求: 当时美国经济极其强劲,属于消费上升期,需要大量的消费品;
2、中国总体经济: 当时,中国处于非常节俭的状态,有房有车的人很少,其实我开头说的“由俭入奢易”,就是很大程度上跟当时的经济做对比;
3、廉价劳工: 经历了90年代初之后的积累,当时的大批廉价劳工开始拥有了比较多的经验,出口加工体系形成,开始挤垮东南亚的生产,像“黑洞”一样吸引了无数的资金和商家。 现在,农民工都不“玩”了。
4、人才:当时的骨干是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之前的大学生在推动沿海经济发展,等于是80年代的积累挪到了90年代创造价值,完全不一样的。 后来,大学扩招,学生骤然增多,有的好老师还“下海了”,变得更少,只能让其他老师滥竽充数了。 我快毕业的时候,看着当时扩招的学弟学妹们,真是替他们觉得不值。 我们那时候,从老师到学生,学习氛围跟他们相比,好的不是一点半点。 现在,我们当时的那些同学不是有钱,就是有了一定地位,已经开始享受,基本上不会去思考这些没有效益的问题了。 后来的又明显一届比一届差,就是学生再努力、再聪明,学校不行,一点办法都没有。 没有人才支持的经济,哪里还有发展潜力。
5、行政成本:不用说太多了,现在可能比当时没有多了100倍,也有30倍以上了吧。人民币又升值,货物价格又低,还得负担这些,哪能负担得起。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呵呵,做个比喻,不是我,不好意思。 应该理解我说的是什么发烧,不知道能不能过了明年。 所以,不用考虑5年以后了。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3)

B、 白酒 (续)

接上面的内容,从白酒消费开始谈起,说说生产导向型经济与需求导向型经济的差异及特征。 前面说过,生产导向型主要以规模取胜,保护既得利益;需求导向型主要靠人才取胜,创造未来价值。 那么下面继续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两者之间的差异,从价值观开始。 价值观就是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最重要,对不同的价值进行重要性排序。 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神要求我们专一敬拜祂,单事奉他,我们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玛门(财利),爱主又爱世界的。” 在经济中,人们也同样是要进行选择的。 而选择的关键在于,是认为物重要,还是认为人重要。 生产导向型经济认为物更重要,因此不关心人,人只是为物质服务的,或者说人是物质的奴隶。 而需求导向型关心的是人,只要有了人,物质可以相应而来,所以认为物不重要。 那么,支持生产导向型运转的价值观,又可以叫做唯物主义,也就是物质崇拜,或者说既得利益崇拜、权力崇拜,把人放在次要地位;同时,支持需求导向型的价值观,又被称为唯心主义,主要是关心人的内在精神,物质是其次,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我思故我在”。

当核心价值观确定后,组织制度和组织模式也就基本上确定了。举个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打倒皇帝做皇帝。 一次次农民反抗带来了一次次的毁灭性破坏,农民反抗往往起源于吃不上饭,为了口粮的争夺而牺牲人的性命。 因为物质导向的价值观不变,所以制度上也没有改变。 结果,反抗就是一次次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轮回。 其实,不仅仅是毫无意义,而是每次反抗之后,都是物质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可以得到的物质更少,上层对物质的垄断更加严重。 然后,人们越来越被固化在物质上,权力崇拜越来越严重,因此权力越来越集中,民众越来越愚昧。 而每次农民起义带来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又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形成恶性循环。 可以说,到了20世纪初,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人们的文化与精神面貌已经被总结为“东/亚病/夫”。 再看看先秦时期,各国之间激烈竞争,民风淳朴但彪悍,很多人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更重要的是新思想层出不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以下是我对两者差异的初步总结:
生产导向型 需求导向型
价值观 物质更重要,人为物质服务 人更重要,物质为人服务
理论基础 唯物主义,也就是物质崇拜 “唯心主义”,精神追求第一
核心口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思故我在;
组织原则 人是奴隶,为了物质牺牲人 人是目的,更有效地利用物质
组织模式 金字塔等级制度 组织扁平化,自由竞争
政策导向 为上层服务,给下层“洗脑” 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弱者正当权益
组织表现 上层奢侈、底层贫困羸弱 贤者做领袖,普通人富足
组织冲突 组织垄断,阶级斗争 群体竞争:企业竞争为主
建筑特点 高楼大厦,形式大于功能,人被忽略 人性化主导,形式服从功能
宣传特点 关注上层,歌舞升平 关注民生,暴露问题
社会保障 资源集中为上策服务,底层得到既贵又差、或者什么都没有的系统 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通过相互争吵和妥协,达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效果

价值观不同,世界也就随之不同。 不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变革,还是技术革命的推动,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带来的是思想的解放。 在西方社会,文艺复兴和从马丁路德开始的宗教改革合流,开始解放人们的思想,打破罗马教廷对宗教的垄断,推动了社会的重大变革。 重商主义从新教占据主导的地区开始发源,推动了贸易的增长,实现了早期的经济优化与变革。 之后,工业革命从一个被偶然踢到的织布机开始发源,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每个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变革,都是与相匹配的经济理论互为因果,共同实现思想的变革、知识技术的普及、以及经济形态的进步,进而影响到国家竞争和产业竞争的此消彼长。 而国际竞争与产业竞争的变化,又决定了投资、外汇、商品价格等等浅表层的变动。

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最近一次的“互联网革命”。 从经济理论来说,互联网建设的起点,是每个节点都“平等”的价值观念。 平等的方式连接,网络化沟通,分布式计算等思想从最初就被深深地嵌入互联网的灵魂中。在这个网络之中,你不用担心你在现实世界中只是一个无人理睬的“underdog(丧家之犬)”。 只要你的精神足够强大,你的思想足够新颖与合理,你会马上得到他人的认同。而所谓现实中的权力、物质和洗脑都开始变得无效。 人们在这个网络之中,不知不觉地就增强了平等、自由、互助的思想,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们的精神,都是网络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渗透,虚拟世界有时候甚至比现实的物质世界的作用更加强大,因为虚拟世界关注人们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它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任何想通过物质上的权力控制它的行为,都要遭到强烈的反弹,然后被人们通过技术得到化解。 所以说,价值观理论和技术革命创造了互联网为核心的社会革命,而互联网反过来又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现实社会。 根据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生产导向型的经济中,资源主要向既得利益者倾斜,为既得利益者服务。 那么,谁能够成为既得利益的核心,谁就拥有了最大的资源,免费享受到了最大的服务。 经济资源如此,所以高楼大厦、便捷交通、名车豪宅、飞机游艇、锦衣玉食、医疗保健等等;社会资源如此,新鲜空气、洁净水源、山清水秀、媒体关注、人们羡慕等等。 于是,人们为了利益而争夺,只要能够抓到“耗子”,怎么都行。 所以,人们都“向上看”,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不需要太大的功夫,就能获得超额的利益。 可以说,在这样的经济中,人们越往上就越生活轻松、经济富有、物质享受,而越在底层就越工作劳累、物质贫乏、精神痛苦。 那么,谁不愿意过上层生活呢? 所以,社会就教导人们要读书,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唯物主义的意思是,即使读书这样的精神活动,目的也是为了物质。

与之相对比,在需求导向型经济中,人们的状况就完全不同了。 人们必须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然后通过价值交换,获得个人的价值回报。 那么,越富有的人就需要越大的付出。 比如说,比尔 盖茨必须是个战略思想家,贡献战略价值,才能够获得微软员工的认可;他必须是个超级销售员,把产品以最低的成本,换一种方式卖出最大的价值,才能够获得收益的增长;他必须奉行节俭之道,才能够让销售比成本增长的更快,获得更多的利润;他无时无刻地必须关心他的企业,经过长期痛苦的思考,才能够让他的企业保持正确的方向;他必须依靠他的员工,以集体的智慧共同对待外部的竞争。也就是说,他必须持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深邃,才能够领导越来越大的微软,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这是个艰苦的过程,而且是担惊受怕的过程,只有到了完全退休的时候,这个担子才能够放下。

在需求导向型的社会中,要想创造财富,或者有效地管理财富,必须要付出更多。甚至可以说,只有工作狂才能富有。 而且,经常不仅仅财富创始人是工作狂,他们经常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工作狂。 洛克菲勒创造了富可敌国的收入,但是他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格,甚至可以说得上严厉。 这样严厉的结果,就是其后代仍然保持着他当时的工作状态。 有一次,洛克菲勒的孙子说,他工作几十年,每周平均60个小时以上。 他最大的愧疚就是跟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短。 随着他的年纪增长,他逐渐开始减少工作量,多跟自己的家庭在一起,跟自己的孙子们在一起。 所以,当这些人拼命工作的时候,普通人就可以通过比较轻松的工作方式,获得不错的收入。 于是,很多人看到这些富人工作这么辛苦,必须承担非常沉重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活,这样做并不值得。 于是,人们就减少了工作强度。 虽然收入有所减少,但是能够充分享受生活,享受与家人一起的快乐。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而在生产导向型经济中,一定要了解老板的难处。 在世界上,每个人都很难啊。 生产导向型的企业规模大,盖了很多高楼大厦,其实老板也很难啊。 虽然老板坐着加长车、私人飞机、锦衣玉食、前吹后捧、左拥右抱,还有保镖保护,表面看上去很风光。 而且,老板们只要拥有了资源,似乎就拥有了一切,轻松地就可以获得他人难以企及的生活。 但是,人们也需要理解这些老板,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啊。 现在,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些老板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凡事有利必有弊! 比如说,生产导向型企业主要依靠的就是规模赚钱,那么规模本身也必然成为问题。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规模是老板的心理支柱,而这个心理支柱来得很不便宜啊。 人们总在说,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似乎规模大了就便宜。 其实,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其实真正规模大了以后,并不经济。 我们看看所有的世界级大企业,有哪个是低成本的? 可以说,不仅仅不是低成本,而且还是高成本、大规模的成本。那么,企业要能够Cover这些成本,就需要大规模的收入。 所以,最致命的问题是收入来源,从哪里获得收入。 没办法,生产从收入角度考虑,又又转回到了需求。 比如说,对于像汽车这样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的企业来说,当需求减少10%的时候,这个庞大的基础就会立刻变得非常虚弱,产生巨额亏损。当需求减少15%-20%的时候,这个系统可能就发生崩溃。GM破产就是这样,它的总产量并没有一下减少50%。 只需要20%的产量减少,价格降低,就能够产生巨额的亏损,最后资不抵债,然后破产倒闭,让所有股东的投资血本无归。 所以,规模成本是老板的第一难。

老板需要让人给他分忧啊。 虽然说,老板在享受的时候,觉得独自享受比较好一些;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困难的时候,要求别人跟他一起分享困难。 前面说过了,GM因为生产导向型的经营思路,导致它的汽车从高溢价、到溢价、到平价,最后再到“劣质低价”。 这是生产导向型企业的普遍性问题。 为了Cover庞大的规模成本,生产导向型企业必须通过低价促销,实现自己的产品销售;而低价促销之后,利润进一步降低,哪个老板不心疼自己的利润呢? 所以,老板往往会通过 “偷工减料”的行动,来保持利润。 但是,这样又导致人们更加不买,然后企业必须更加廉价促销。 就这样,生产导向型企业必然要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规模成本是固定的,投出去的钱就已经成了“沉没成本”,没法像流动资金一样很快变回来。 所以,只有在“可变成本”上打主意。其中,原材料等流动资金也是没法办的省的。因为,原材料都是有市场价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少了一点别人可能也不卖。 当然,老板的支出也不能省。 那么,可变成本中,主要就剩下工人工资可以动脑筋了。 那么,老板需要员工给他分忧,让员工理解企业,通过削减工资、增加劳动时间,降低工人工资成本,与企业“共度难关”。 对于老板来说,这是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有企业利润才有员工发展嘛!

老板需要工人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跟他一起“共患难”。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生产导向型企业老板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 很多人就援引J.F.肯尼迪说的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老板给你们工人工作,让你们不闲得慌,这本身就是一种恩赐;给你们工人工资,让你们有饭吃、有衣服穿,这又是一种恩赐。 工人有了工作,还有了收入,所以要知道感恩! 如果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工人还不满意,那么这些工人简直是太没有良心了! 所以,态度决定一切,在感恩的心态下,工人就要以服从为天职,没有任何借口地努力工作。 不论工资多低、工作多累,那都是老板给工人们的机会,是工人们的光荣。 所以,工人们要勤勤恳恳、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就像一颗螺丝钉,老板让工人往哪里钻,工人就要往哪里钻。 而且,不能跟老板谈价钱,老板就是拖欠工资,老板就是先给大家钱,然后在想法弄回去,工人们都应当感恩。 另外,工人们要有“敬业”精神,每周工作100个小时都等闲视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外,劳动不仅是大家的权利,也是大家的义务。 所以,大家要尽量义务劳动。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 工人们穷还是因为不够勤劳,勤劳就会有好的生活等等。

在宣传教育的“组合拳”之下,很多工人就相信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了让工人们好好干活,老板光说是不行的,还需要树立榜样让工人们仿效。 于是,一些榜样被树立起来。 首先,老板会从这些工人里,选出一个最能吃苦,干劲最大的人,然后把他提拔起来,给他高工资,让他坐办公室,然后天天让他巡回演讲,告诉别人他的吃苦受累的事迹。 这样,让很多人继续吃苦受累,然后幻想着能够跟他一样,通过吃苦被提拔起来,然后不吃苦。 其次,老板会表彰一些能吃苦的人,比如说,给他们记功、授奖、戴光荣花等等。 比如说,规定获得一等功的人,能够在待遇上升两级。 然后,对于因为吃苦受累而死亡的人,给予一等功的奖励。 反正人故去了,要不要待遇也无所谓了。 第三,老板也要经常深入基层,然后跟工人一起吃顿饭,去工人家里探访,顺便带上一袋大米,一桶油什么的。 可不要小看这点米和油,因为它们经过了老板的手,那就具有了相当的意义啊。 第四,对于不满于企业的工人,当作坏榜样来批判,杀鸡给猴看。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很多工人们知道了要顺从地工作,然后幻想着获得老板的青睐,有朝一日,个人得道,然后鸡犬升天。

但是,还有一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工人们。 他们不要听老板在说什么,而是看老板在做什么。 老板自己天天花天酒地,让大家为他的花费买单。 更重要的是,大家为他的决策失误买单,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大家就决定停止工作。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文明程度明显高了很多,工会不会再用暴/力手段与老板抗衡,那么就采取和平的手段。 GM在20世纪末,曾经也是非常兴旺的。 但是,就是因为工人们不满收入状况,于是开始了罢/工。 在罢/工的过程中,员工们在厂门口和平静坐。 那么,工人收入怎么办? 工会有互助基金,大家通过内部的相互帮助,团结起来,共度艰难时刻。 结果,GM因这次罢、工元气大伤,很快开始了没落的过程。 很多人会说工会有问题,不为企业考虑,最后让自己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罢/工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长痛不如短痛。 罢/工看上去是一种“双输”的行为,工人们好像损失很大。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对待生产导向型企业,真正聪明的工人们很清楚它的弱点。 首先,如果工人停止工作,开始消极怠工,那么这个规模系统很快就会瘫痪。 瘫痪的话,谁受损失最大呢? 很多人觉得受损失的是工人,因为工人没有了工资收入。 于是,一些给老板说话的人们,也利用这个话题,来教育工人们,要老老实实工作,否则大家都没有饭吃。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假象,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 工人虽然在短期之内,似乎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最终要获益。 而受损的肯定是企业老板。 老板失去的是长期的利益损失,失去了这样的位置,老板的财富、老板的奢侈生活也都随之而去。 而且,他们将成为被社会最为鄙视和唾弃的人。

长期来说,工人们将得到掌控自我命运的机会。 比如说,就是这样的生产导向型企业破产了,也无所谓。 就像GM一样,别看企业破产了,那些巨大的生产设施还必须运转,政府还得救助GM,因为GM涉及到太多人的工作。 这也就意味着,走掉的只是老板,而员工还在。 员工不仅在,还拥有了GM的股权,通过他们的养老基金,成了企业的主要股东之一。 就像俚语说的:“走了你张屠夫,人们还不吃肉了吗?” 破产之后,GM虽然进行了瘦身,关闭工厂,但是重新开始建立竞争力,与日本汽车展开竞争。 另外,一个工人自主管理的企业,自然是比生产导向型的老板控制的企业强得多。 英国在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领导下,采取强硬的经济自由主义措施,开始把曾经国有化了的企业重新进行私有化。 把英国因为国有化而失去竞争力的经济扭转过来。 而私有化措施的核心,就是让工人们拥有工厂,每个人都拥有股权。 结果,80%以上的企业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实现扭亏为盈,有的甚至盈利非常丰厚。 这说明,只要让人们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通过平等的竞争,掌控自己的命运,在不需要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就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在生产导向型经济中,老板希望工人们的身体状况处于较差状态,被工作“压弯了腰”的。 让工人们长时间工作,让工人们劳累,非常符合老板的利益。 举个例子, Google是“新经济”的代表之一,人们通过疯狂的工作,保持竞争优势。但是,Google有一条强硬的规定,员工每天必须锻炼1.5小时之上。 所以,在Google总部,有各种的运动器材、休息场所,让员工随时休息和锻炼。 这样的话,疯狂工作的员工们,就不会为了工作而忽视了休息,忽视了对身体的保护。 与之相对比,生产导向型老板不能让工人们闲下来,不能让工人们变“懒”。 因为,一旦工人们闲下来,就要进行思考。 一开始思考,那么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这些不同想法的结果,就是挑战老板的经营方式,最后导致老板的垮台。 而且,身体是精神的基础。如果工人们身体健壮,往往就会积极起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那么老板的很多措施就实施不下去。 于是,老板要求员工们勤劳,而员工们越勤劳,身体也就越累。 身体越累,也就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长远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和辛勤劳动的工人,是眼界最为狭隘,只注意到眼前利益的群体。 而这样只注意眼前利益的人们,是最容易受到操控的群体。 所以,老板是最喜欢这样的群体,然后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盟友。

在生产导向型的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心理状态被环境所影响。 在人们都在追求物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自然就会落入生产导向型的价值观,希望通过获得既得利益而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 罗素说,财富是权力的产物。 也就是,财富的根本在于权力。 《吕氏春秋》说:“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 那么,谁垄断了权力,分分钟就获得了超额财富。 而没有权力的人们,辛辛苦苦也获得不了什么财富。 而且,其中的少数人就是依靠机会获得了财富,也随时会被权力依靠各种方式拿回去。 结果,人们越辛苦,就越穷困; 越穷困,就越希望通过辛苦获得财富,但是反而越穷困。 在辛苦和穷困之中,人们就从希望转变成为失望,从失望深化成为绝望。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就是因为人们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对整个大局的判断。 人们不想一想,如果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贡献价值是100的话,那么在获得最初的时候,就被夺去了50以上,然后在消费的时候,又被夺去30左右,只剩下20留给自己,那么干起来有什么意思呢? 而人们的痛苦就在于,知道自己被夺去80,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地在继续苦熬,还在继续干,希望某一天“奇迹”出现。 但是,奇迹不会从天而降,所有个人的奇迹,都必须需要自己来创造的。

内心痛苦的人们,是最容易损耗的。 100年可能是个轮回。 在清朝末期,中国的状况被总结为一个词“东亚/病夫”。 现在,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处于精神压抑之中,而精神压抑的人们是不可能拥有好的身体的。 同样,身体的损害反过来影响精神,对让人们的精神更加脆弱,碰到事情的时候,精神也就更加痛苦。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还是局限于“利益第一”的价值观之内。 而这样的价值观,也是生产导向型的老板们喜欢的。 因为,精神痛苦的人们更需要通过物质消费,来填补精神的痛苦和心灵的空虚。而人们则在获得可怜的物质之后,通过物质消费想获得满足。但是却发现,心理更加空虚,所以希望要获得更多的物质,填补心理的空虚。而在人们渴求物质的时候,就更希望通过听老板的话,做老板希望做的事情,巴结讨好老板而获得物质。 那么,老板就在整个博弈的过程中,完全占据了主动。 老板想给就给,想拿走就拿走,都看老板的心情。 就这样,人们就在被动的痛苦和不确定当中,迅速损耗着自己。

而巴结老板,是需要付出的。 所以,人们买高档的烟酒,送给老板,希望老板给自己一点利益,或者不拿走自己的利益。 人们学习“处事艺术”,学习厚黑学等等内容,希望能够获得老板的青睐。人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餐桌上,希望通过吃饭,能够让老板对自己的利益有所帮助。 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相信很多人也经历过: 一顿饭可以吃3-4个小时,然后整个饭桌上人们欢声笑语,但是所有的话题都集中在老板身上。 人们用各种的方式称赞老板,巴结老板,跟老板谈自己的难处,希望从老板那里获得点秘闻等等。 这时候,可能少数的人会想,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能够给社会创造什么价值? 但是,别人可能不会这么想,会反过来问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你为什么不去巴结老板?

有意思的世界。 同一件事情,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观点结论。 当然,对于这些老板来说,更有钱有势的人,则是更大的老板。 因此,也需要通过同样的方法,来巴结大老板。 所以,带着投资和大企业回来的海龟们,老板们是非常欢迎的,可以“众星捧月”;而没有带着投资的海龟,那么老板们从心里是瞧不起的,强行拆迁也好,自杀也罢,那也就无所谓了。 再举个真实例子,一个富裕地区的企业老板到落后地区投资,结果几乎天天被当地不同部门的人拉去吃饭,一顿饭3个小时,两顿饭下来,酒必然喝多了,一天就做不了事情了。 三个月下来,这个老板扔下投资了几百万的半拉厂房,落荒而逃。 当地的人们还奇怪,自己这么盛情邀请他,他为什么走了呢?

生产导向型经济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我国人才浪费严重,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人才竞争力较弱,在世界属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中国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中国人才浪费问题研究》的作者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调查指出,我国人才资源能力发挥程度偏低,总体能力发挥程度的平均数为61.9%,与充分发挥的差距为28.1%。由此可见,我国人才浪费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专家进一步测算指出,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我国人才浪费导致的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蓝皮书指出,调查显示七成人走在“过劳死”的边缘。有关专家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因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

白酒以及白酒代表的请客吃饭,也在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与慈铭健康体检治理集团曾经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金融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佳,在参加体检的六千六百三十八人中,仅有十六人完全正常,而百分之八十一点三一处于亚健康状态。三十五至四十四岁的男性中,百分之六十三有单纯性肥胖和血脂异常;四十五至五十七岁人员中,超过百分之六十六血脂异常、有脂肪肝。慈铭体检总裁、医学博士韩小红指出,金融从业人员二00七年亚健康检出率比二00六年增加了百分之八。 中国医师协会有关专家分析称,工作超负荷、精神压力大和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金融从业人员健康不佳的要害因素;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及营养过剩等是导致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而其人均健康投资比例偏低也是原因之一。

我现在跟人聊天,核心的话题就是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我成了典型的“江湖郎中”,一眼就能看出大多数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而我主要的建议是,与其临渊慕鱼,不然退而结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拼得是体力、意志力和知识。 所以,人们需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准备。 假设一个人有勇气突破自己,卖掉自己的房子、车子等等有形的物质,减少自己对职位和收入的追求,敢于去做收入更少,但是更加轻松愉快的工作,那么就开始体会到心灵的自由。 然后,把钱投到自己的健康上,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上,投入到帮助他人上。 注意,这个帮助他人并不是捐款捐物,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引导他人。 如果能够做到上面的任何一步,就会开始感觉到自己心理的力量在增长;如果能够做到几步,那么心理的能量将非常强大。 在未来越来越大的社会变革当中,就会成为时代的领导者。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jianch 回复日期:2009-12-11 22:42:05
次贷危机源自联邦政府过多干预
------------------------------------------------------------
agreed. So we need free enconomy,like ecosystem. Wait for the time people can freely choose what they want. from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烟熏指间 回复日期:2009-12-12 16:01:43
lz的分析、理论,我个人非常同意。有个问题想向lz请教一下。请教在如今社会,需求导向型的领导者、企业家该如何行事呢?管理者的角色又该如何扮演好呢?对上如何?对下又如何?
------------------------------------------------------------
我个人觉得,成功者的成功,主要在于两个部分: 1、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体质、心理素质和知识; 2、组织发展:按照吴起的总结:“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股票市场里,有“一人赚钱、两人打平、七人赔钱”的规律。而在越来越艰苦的环境中,更少的人将成为成功者。 而且,在我个人看来,未来5年,95%以上的企业可能要关门,而大量新型企业开始崛起。 同时,无数的人将重新回到“起跑线”,开始新的竞争。

那么,谁会成为新时代的成功者,未来的成功者将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我会在后面持续穿插阐述。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烟熏指间 回复日期:2009-12-12 18:27:12
感谢赐教。如楼主所言,我的理解就是产业面临重新洗牌?!但很多如东莞的企业主说过:现在国家强调的产业升级、调整结构、创造品牌....都是纸上谈兵、口号而已,要做到的话需要更大的资金、技术支持,按现在的产业结构,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是很难办到的。你是如何看待的?作为现在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又该何去何从?如何调整?
------------------------------------------------------------
呵呵,越讨论,越深入了! 第10页了,我估计关注的人也不多了。

我觉得,现在的房地产很快可以歇矣。 在现有的大中小城市中,就是30年不盖房子,都完全够了。 所以,这波“高/潮”过去,将是“一地鸡毛”,不可收拾。 以后在更加靠后的地方,人们不太注意到地方,我会深入探讨房地产的问题,长达数万字,到时候慢慢贴。 现在,最缺的是坚固的学校、网络化的医院系统、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关注民生的建筑。

至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造品牌的问题,不是现在这些老板能够完成的,他们也将成为历史。 我正在写一个关于品牌的系列书籍,总结出了一些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的关键要求。 而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换一拨人,从头再来。 而要有新的一拨人,又涉及到了教育。 我先写完 医疗与健康 部分,把一些关于教育的个人看法整理出来,共大家参考。

至于国家政策,我一直在探讨相关问题。 你一直在追踪,相信也看出来了我的看法。 那么,我们就 wait and see,时间不会太久的。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谢谢各位给我的鼓励,给了我极大的动力,我会为了各位、也为我自己的思考,继续写下去!

有的朋友希望让我给一些关于读书的建议,我想了想,准备整理一下我读过的觉得好的书,然后建议给大家。 然后,我想如果我有时间,顺便总结一下一些书的内容,让大家读起来更容易一些。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4)

我喜欢看电影,尤其是一些经典影片。 当然了,经典影片主要都是美国片。 我看过好多遍《拯救大兵瑞恩》,经典影片之一,在表现残酷的过程中反映人性的辉煌。 后来,有一部中国片,号称中国的《瑞恩》,冯小刚导的《集结号》。 我喜欢冯小刚拍的片子,好多片子都不错。 但是,我跟朋友去电影院看的时候,觉得很不喜欢,因为我不喜欢看同胞相互残/杀的片子。 后来,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叫我去看,我说不去,但是因为是免费的电影票,我就勉为其难地去看了。 到了第二次我看这部片子,来了兴趣,觉得《集结号》号称中国的《瑞恩》确实不假。

文化作品反映文化。 嘿嘿,听起来很滑稽是吧。 但是,大家想过什么是文化吗? 我估计很少有人想过。 包括我见过不少搞企业文化的人,看看他们真的比较可悲。 自己都不知道文化到底是什么,就去给人讲企业文化了。 做什么事情,首先需要从定义开始。 失去了对事情的定义,也就失去了做事的基本方向。 比如说,人们都在说股市,都在讲炒股,但是大家知道什么是股市吗? 股市的定义是什么? 股市的功能是什么? 相信绝大多数炒股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股市。 因为,如果人们对股市做了明确的定义,就会发现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有本质的区别。 进一步说,中国股市不叫股市,只能叫做企业圈股民钱的场所。 如果明确了这个原则,大家就会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股民面对的将是“血本无归”的结局。

我个人对文化的理解是: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关心别人,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么即使他没有很多的所谓知识,那也是有文化的; 如果一个人学了很多知识,但是从来不关心别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么即使他有很多的知识,那也是“有知识、没文化”。 一般来说,知识和文化是相互匹配,相辅相成的。 但是,对于从小缺乏家教、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即使学到博士,也是没文化,或者像人们经常所说的,没有教养。 打个比方,有些人生长在相互斗/争的年代,心理早就已经习惯于非常扭曲的状态。 这些人即使学了很多知识,但是都没有学会人/性,没有学会关心他人,为了利益不惜戕/害孩子,表现出极为冷/酷的状态。 当他们掌握经济或者社会资源的时候,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通过冷/酷地榨取他人,获得自己的利益。

那么,为什么说《集结号》是中国的《瑞恩》呢? 因为,它反映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像《瑞恩》反映出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它们两个的共同点是,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性。 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战斗队伍精诚团结,才能够以一当十,最后坚持下来。 当然,不论从对战争的理解、对战场上人性的刻画、对整个战争进程的节奏掌控,《瑞恩》都要比《集结号》强很多,这个也是很正常的,大家都知道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都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点:而因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瑞恩》把仗打完,就立刻结束了,因为人们都能够预想到后面的结果,顺理成章。 而《集结号》打仗只是个引子,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而我第二次看,觉得自己看懂了冯小刚的用意,就觉得这个片子非常好了。

先说一下《瑞恩》。 瑞恩讲的是在“二战”中,兄弟四人上战场打仗,结果阵亡了三个。 艾森豪威尔知道这件事之后,立即作为最高统帅下令,立即找到最小的儿子,把他送回美国。 于是,一队人马出发去找他,最后保护了他,让他安全回家的故事。 很多看这个电影的人都非常感动,因为这就是残酷战争中的人性辉煌。 其实,对于美军来说,这是个传统。 我看美国一些电影或者读相关的书籍,发现美国人有时候为了抢救一个伤员,结果赔上自己好几个人。 我开头总是在想,这样做值吗? 为了一个人赔上其他的士兵,有时候甚至影响战斗的进程,在做不划算的买卖。 那时候,觉得美国人确实在思维上有问题,净干一些看上去很傻的事情。 后来才发现,聪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 聪明往往是“条件反射式”的,凭直觉认为这样做不划算;而智慧则是经过系统分析和计算,做一些表面上很不划算的事情,但是非常有利于全局,有利于长远的事情。

《瑞恩》的文化基础是《圣经》中所说的:“不让任何一只羊走失”。 没有与美军真正交手的人们,往往感觉美军主要靠装备强大,实际上贪生怕死。 在日军与美军打仗的时候,日本人也以为美军缺乏勇敢精神,缺乏牺牲精神。 但是,真正打仗的时候,日本人就吃尽了美军的苦头。 对于美军来说,每一个人都很宝贵,不要进行无所谓的牺牲,首先培养军人的灵活,减少伤亡。 另外,通过这种积极抢救伤员的方式,鼓励人们的勇敢。 其实想想,如果我们自己在“勇往直前”开拓市场的时候,如果有人在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帮助我们,那么我们将会变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耐力,更加坚强。 而如果我们在前面打仗,后面被人算计,我们怎么可能勇敢的起来。 所以,从整体来说,这种“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信条,让人们变得更勇敢。 另外,美国人为了能够少牺牲自己的士兵,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大力开发先进的装备。 尽量让装备去危险的地方执行任务,把士兵“武装到牙齿”,减少人员伤亡。 而且,美军持续在进行着战争,训练着军队,于是美军越打越强大。

《集结号》反映的则是“炮灰文化”。 团长把一个连放在关键位置,抵抗对方的攻击。 然后,跟连长约定,到时候吹号,让他们找机会撤退。 但是,人们最后也没有听到撤退的集结号,全连阵亡,只有连长侥幸活了下来。 后来,因为阵亡的人和失踪的人待遇不一样,而他们这个连的人连失踪的人都算不上,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在干什么,所以什么都没有。 于是,这个连长就开始了长期艰苦的“讨说法”的过程。 后来,又碰到团长当时的司号员,司号员说根本就没给他们吹号,让他们撤退。 这个连长当场崩溃,情绪失控。 后来,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放这些士兵的坑道,才追认这些士兵为烈士。 艰苦的过程中,没有人支持他,也没有人关心他的申诉。 如果不是最后还找到那个地方,这些“炮灰”就完全像人间蒸发一样,不会被任何一个人记起。

这种“炮灰”文化体现在各个阶段。 土改把田地分给农民后,让农民切实高兴了一阵,然后支持了上面,而等58年搞个人民公社,再把土地收回去。 红卫兵和红小兵在鼓动下“造/反”,支持了当时的核心意图,然后立刻通过“上山下乡”,被打发到偏远地区修地球。 后来,小岗村农民签署生死文书,搞土地承包责任制。 这个意思是,如果成功了,你们就没事了,然后功劳归于上面;当然,如果没有成功,这些农民就会被枪/毙,成为了“炮灰”,上面还是没有事。同理,后来鼓励人们“下海”经商,也是一种尝试,看看效果。 结果,很多人被“呛水”之后,觉得“海里”不好玩,想“回头是岸”的时候,发现位置已经没有了。 再到后来,工人下岗,提倡《重头再来》,也就没有以前对工人的各种承诺了。 当然,那些一直坚守在“主要位置”,不去当“炮灰” 的人们,就获得了主要的好处。

文化是传承的结果。 “炮灰”文化贯穿在中国历史之中。 吃从春秋战国开始,各国国君就为了自己的“霸业”,驱使人民进行战争。 从秦始皇的集/权专制开始,得到一步步的加强。 秦始皇为了自己一个人死后的享受,可以迫使数十万人劳苦数十年,去做对整个社会福利毫无任何意义的“始皇陵”。 再到后来,从刘邦开始,打下/江山之后,为了自己的权/力延续,开始了“狐兔死,走狗烹”的先例。 赵匡胤则更进一步,黄袍加身之后,立即就杯酒释兵权,把武将们全部赶走,造成了一个极其软弱的宋朝。 明朝朱元璋对跟自己一起曾经“并肩作战”的人更加残忍。 而明崇祯帝朱由检则愚蠢加残暴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竟然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不仅残害当时的栋梁袁崇焕,还把剩下的一些能够打仗的良将一个个弄到前线去送死。 最后,“软体动物”的明朝竟然被流寇所灭,中华大地遭到十万落后野蛮的满族人屠杀奴役。 然后,形成了90年代之后,电视屏幕上充斥的背后留着“猪尾巴”,口中自称“奴才”的“壮观”场面。

问题是,当人们短视的时候,不会去思考现象之下的“根源”。 人们会为了虚幻的利益和“美好前景”,甘愿当“炮灰”。 打个比方,专业的投资决策,首先确定的是机会风险和收益。 潜在收益是潜在风险的三倍以上的时候,才会大量投资。 但是,一般的人们为了“蝇头小利”,就可以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进去。 比如说,小岗村农民在用生命多换几口口粮,绝对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但是,农民们为了多这几口口粮,就冒了生命危险,于是成就了“改革开放”。 后来,财政缺钱了,就开始利用股票“试点”,给国企集资。 人们看到股票好像能够赚钱,又开始“炒股”,于是成就了股市。 后来,财政缺钱了,于是就开始“科教兴国”,大学开始高价扩招,人们看到自己孩子上学更容易了,又更加节衣缩食,支持孩子上学,于是又成就了“教育产业链”。 现在社会中,人们关注的大多数现象,都是这种文化的反应。

美国之所以让我憧憬,不是因为它有多富,而是它的文化。 财富本身只是最为浅表层的现象而已,它是流动的,是各国之间竞争此消彼长的常态。 而决定财富的,是它的文化传承。 当一群衣食无忧的人,为了跟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利益,冒着作为“叛/国者”被砍头的风险,签署《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核心,脱离英王统/治和剥/削的时候,就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础。 即使美国宣告成立了后,也没有一个美国政/府(当时的“大陆会议”不是政府,只不过属于自治组织的协调机构),甚至没有军/队。 对于英军来说,“大陆军”只不过是一群连冬天的鞋都没有,军饷总是被拖欠,经常连饭都吃不上的“乌合之众”。 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还觉得这个事情很光荣,主动提出自己所有的费用自己解决。 然后,打起仗来“屡战屡败”,但是还在坚持打,把一群“乌合之众”终于打成了“老兵油子”。 最后,据说在独立战争最后一战取得胜利之后,信使将胜利的消息传达给“大陆会议”,大陆会议居然没有钱来慰问信使。 最后,还是这些绅士们赶快自掏腰包凑足钱,才避免了连小费都没有的尴尬。 至于华盛顿坚决不做国王,成为美国制度的“基石”这些事情,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就不在这里罗嗦了。

这样的文化差异,最终体现在社会制度上,尤其是医疗系统上。 那么,什么是社会制度? 说白了,就是整个社会利益机制为谁服务。 华盛顿从打仗到当总统,都是在为当时美国范围内的人民服务。 所以,他自掏腰包负责自己的费用,然后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疏忽。 这样的差事并不好当,所以即使宪法允许他终身连任,他也坚决不当了,觉得自己服务够了,还是回家享清福比较好。 在911英雄、纽约市长朱利亚尼卸任后,布隆伯格为了当上纽约市长,宣布自掏腰包捐钱给纽约市,“贿赂”纽约的选民,也是文化传统使然。 而美国的医疗系统也一样,因为美国政/府在最初“建国”的时候,就是一个总被各州拖欠“会费”的机构。 一个从传统上“小而穷”的财政,总是在各方面“斤斤计较”。 所以,联邦财政从来就没有那么多钱支持医疗系统,也没有能力去整合美国的医疗系统,尤其是支持现在这种越来越“奢侈”的医疗。 因此,出现了花钱很多,但是资源配置有问题的医疗系统。对于穷人来说,仅仅是免费急诊而已。 当然,就跟当年一样,穷人、中产阶级、富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相互指责,然后慢慢减少各方的分歧。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抛开制度层面,看看每个人的个人行为。 “炮灰”文化下被进行思想灌输出来的人们,首先缺乏个人独立意识和个人福利意识。 因此,总是要倾向于做“炮灰”。 而没有人是铁打的。 一个发挥正常功能的工作者,需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睡眠、一定标准的工作条件、定时的休息和运动、学习与提升、及时的医疗等等。 工作过度的人很容易伤害自己,或者受到工作的伤害,从而缩短自己的劳动寿命。

《国富论》从开始就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工业革命后的初期,由于工人工资较高,于是就出现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描述的情景:“诚然,有些工人如果能在四天之内就可以赚到维持他们一星期的生活费的话,他们在那三天里就不工作。 但是,大多数工人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当工人的工工资是用非常丰厚的计件工资时,往往会劳动过度,在几年之内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在伦敦以及一些其他地方,据说一个木匠不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八年以上。”

也就是说,早在18世纪,经济学开始的时候,就注意到工人的工作年限,以及与工作年限相关的个人财富创造、国家财富创造。 而到了20世纪,各国和各企业在经历了无数的痛苦教训之后,才开始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并且主动关注员工的健康,以及技能增长。 比如说,现在很多大企业进行大量的投资,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 他们意识到,教育培训一方面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员工流向其它企业,那么其它企业受过相应在职培训的人同样也会流过来,因此也不亏。 而在一个社会中,这种在职培训成为各个企业的普遍现象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在世界的市场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就会明显提升。

但是,“炮灰”文化中,不去考虑个人的问题,人们只看到所谓的经济总量增长。于是,从1980年代末开始的出口加工工业,在1990年代实现了迅猛发展。 有的人可能见证了当时广东等沿海地区“热火朝天”的扩张情景。 无数的加工工厂就在条件简陋的厂房中开工,然后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 而农民工在城市大多从事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工作,而且居住条件普遍很差。 由于医疗费用高,他们只能是能扛就扛,能拖就拖,实现不行才会买一些价格高昂的药品,而只有遇到工伤的时候,采取看急诊。有关调查显示,有40%左右的农民工在带病上岗。 如果分析影响他们健康的原因:首先是长时间、超强度的工作,据说有的学校学生暑假去广东实习打工,做这些高强度的工作,结果导致好几个人猝死。 其次,是他们工作的环境,缺乏足够的工作环境保护; 第三,居住条件,居住过于拥挤,条件极其简陋; 第四,营养缺乏,缺乏食品安全: 我在广东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他们吃的食物。 当时,真是感觉到他们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经过极其艰苦的工作,或者极强的体力劳动,吃的就是糙米、廉价青菜和少许的肥肉。

对于农民来说,“血汗工厂”比起奴隶制度,当然是一个质的飞跃。 但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可以更好一点。 先不说这些企业老板水平如何,首先应当有最起码的人性和同情心。 老板少买一辆奔驰车,换成帕萨特也是一样的开,而一个工厂工人的居住条件就能明显改善;少去唱歌、喝酒、奢侈消费,工人的工作条件就能明显改善,老板自己也就有了时间回家读读书,充充电,企业也就有了升级发展的空间。 那么,今天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老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工厂关门。 工厂关门之后,很多老板也就剩下点房子,哪天房价一跌下来,又回归“贫穷”,一无所有。 当人把其他人当成“炮灰”的时候,往往到最后自己也成了“炮灰”。

农民工的“人口”红利基本上已经耗尽。 从9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两个10年了。 如果英国木匠不能精力充沛地连续工作8年,那么就算是中国农民工的体质和耐力比英国木匠好得多,可以在更沉重工作的压力下工作10年,那么也就意味着60年代初-80年代初出生的农民工的潜力已经耗尽了。 到80年代之后,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广泛推行开来,而且他们普遍受到相对不错的教育,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个人权/利意识。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开始选择了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宁愿在家里“啃老”,也不做“炮灰”。 虽然“啃老”是不对的,但是相对于做“炮灰”,还是一个进步。 因此,从企业老板到一些中层经理,经常或者是“循循善诱”,或者是“口诛笔伐”80后,希望他们能够听自己的话,为自己服务。 但是,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明显。(当然,80后确实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们每个人自己谁没有很大的问题呢) 于是,在出口加工企业已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用工荒”仍然在发生,并且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这个现象说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点已经开始,过去的经济模式迅速变得难以为继。

同时,以前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各个新闻都在报道,目前我国职业健康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职业病发病人数年年递增。不少岗位的工作环境令人担忧,一些企业并没有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前不久为了证明自己得了职业病不惜开胸验肺的河南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介绍了当时的工作环境:粉尘都挺大的。干破碎工的时候能见度不到两米,在那工作三年多都有粉尘接触。就是简单的过滤纸口罩,也没有什么防尘效果、防尘措施。 当时不知道危害,要是知道了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去做的。企业也没有告诉后果。在那工作三年,做了三次体检也不知道结果。 张海超与其他很多人相比,还算是幸运的。媒体报道过, 2004年重庆市万州区石龙乡的农民蒲自炳和另外十几名打工者因在温州市一矿石研磨厂打工期间患上矽肺病,被当地劳动局认定为伤残四级。5年来他们做过各种努力,依然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金,而在这5年维权路上已经有7人死去。现在已经60岁的蒲自炳体重只有100斤,身体非常虚弱,家中已经一贫如洗,每天还要花30多元买药吃。蒲自炳说,他觉得得这个病相当于判了死刑。他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才能得到合理的赔偿,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等多久,但他还在坚持。

尽管张海超得的职业病已经确认,但赔偿金还没有拿到。他现在在家中仅仅依靠简单的药物治疗,等拿到赔偿金后才能去医院。在采访的过程中能听到他不断地咳嗽。他在维权过程中也感受颇深:“全国那么多农民工都一直没有去诊断,第一个就是相关部门卡住了他们的材料,到诊断部门没有材料就不能接受诊断。这段时间我也看了,不止是郑州市职防所作出了误诊,全国很多诊断机构都能做出误诊,是故意误诊的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现在很难说。我的事拖了两年多,媒体关注这么大才解决。我看有的人为这个事已经跑了7、8年,还没有个结果,我已经是幸运的了。法律上的程序时间也有点长,有的人等不到那个时候,人已经不在了。”

出了问题的不仅仅是农民工,还有近年来社会上鼓吹羡慕的“中产阶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韩国经济》中有一则消息名为《疲惫的中国,加班现象蔓延,每年60万过劳死》。 文中说,中国 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屡见不鲜。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要比日本和韩国人工作时间都长,然后,让多出来的工作时间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很多中国人? 这就是生产导向型的“炮灰”文化的结果。 大多数中国人的压力太大了,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人们为了赚钱,就得找好工作,那么就得上好大学;为了上好大学,就要上好的中学、好的小学、甚至好的幼儿园、好的胎教。然后,人们只能拼死拼活地工作赚钱,而且就是这样工作,也经常无法维持生活所需。

我今年38岁,但是我的同学中,从几年前就有人开始故去。 大多数的30多岁的朋友,虽然大都是有较强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士,但是他们的身体状况却难以乐观。 他们的特点是,或者骨瘦如柴,或者明显肥胖。 明显肥胖的人往往就是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 他们相对来说还好一点,更让我担心的是骨瘦如柴的。 一个朋友今年34岁,已经非常瘦,到了冬天很容易咳嗽,这些都是抵抗力已经很低的表现。 我经常跟他说,要锻炼身体、要锻炼身体,但是他为了公司的事情,总是在奔忙。 再加上孩子、父母等因素,难以停下来。 我总是在想,就这样的身体状况,大家在面对更大压力、更困难时期的时候,能应付的过去吗? 难道中国人真是“要钱不要命”的民族吗?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餐饮业:

顺便说对餐饮业的个人看法:人口红利耗光后,餐饮业将是“重灾区”, 未来竞争将异常残酷。 所以,请投资餐饮和酒类的朋友要高度小心了。 小心驶得万年船。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在1001贴,给我自己顶一下。

非常感谢这个评价! -- 就是扔去漆黑的夜晚也会发亮如萤火虫

我在后面着重会逐步地探讨“个人该怎么做”的一些想法,因为这是我觉得未来“个人经济”的核心。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六、医疗与健康 ( 个人的未来 )

个人经济 == (个人现在价值+/-知识+-金钱)X/ 健康X/机会

美国政治中有句名言:所以政治都是地方的。 套用这句话,所有经济都是个人的。 对于我们来说,个人收入就是经济。 我们需要关注外部环境,因为外部环境影响我们的个人收入,但是我们更应当关注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是个人收入的核心。 比如说,不论外部是“千年盛世”,还是“战火纷飞”,个人失业就是经济萧条;找到工作是经济复苏,工资增长和股票增值是经济发展,股票期权上市和中彩票是经济高涨,个人投资失败和失业是经济危机,个人健康崩溃就是经济崩溃。

对于个人经济,我做了一个四则运算算术题,姑且叫它“个人经济的加减乘除”。 “加减”的是内在知识和外在金钱,“乘除”的是内在健康和外在机会。 这个算术题虽然简单粗糙,但是基本上能够说明问题。 如上面的等式,虽然我们的个人经济很复杂,但是关键由以上几个简单的因素来决定。 知识积累是缓慢的、金钱积累是缓慢的,它们形成一个人收入的基础。 外部机会给知识和金钱创造“财富倍增效益”的空间,而个人经济通过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实现“倍增效益”。 健康是本部分的重点,但是决定一个人健康的,并不是健康本身,而是围绕健康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 所以,我还是先在“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之后,再回过头来探讨健康。而这几个因素需要通过核心导向,系统整合,均衡发展,让个人经济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和价值。(个人教育和子女教育问题,我将找个时间穿插探讨)

首先,核心导向是追求个人幸福! 危机重重的世界中,只有持续独立自考,懂得追求个人幸福的人,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潜力。 我在小的时候,因为生活条件还不错,加上父母的宠爱,我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我真的相信世界大同,实现一个完美的社会。 所以,我经常从整体的利益思考,愿意为帮助他人牺牲自己。 结果,虽然我持续学习和思考、专业经验丰富,但是经济状况却越来越差。 为什么? 我虽然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一种强烈的追求个人幸福的导向。

追求个人幸福,首先需要知道自我保护。我很难理解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争夺,可以采取各种无底线的行为。 结果,我发现自己创造的价值,经常就被别人“理所当然”地分走,或者别人“理所当然”地通过无底线的行为,掠夺走我的财富。 我曾经有几年,总在希望正义能够自动出现,希望危害社会的行为被制止,但是我等待的结果总是失望。 失望之后就是愤怒、仇恨等偏激情绪,而这些偏激情绪又扭曲了我的行为。 但是,即使我偏激,在日常生活中却仍然不知道保护自己,持续地受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就浪费掉。

自我保护的前提,是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 我个人感觉,有的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和向往,总让人感觉到未来就像“鲜花和掌声”铺就的道路。 以前,我是很相信他们的话的,而且还按照他们说的话去做。 后来,经过多次碰壁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我现在理解到,这些鼓吹别人只要怎么怎么样,就能够实现幸福生活的人,不是他们自己过于幼稚,就是另有企图。 更多的是另有企图,想通过忽悠别人获得自己的利益。 而我们自己如果像孩子一样天真,不认清楚实际的世界,然后就相信这些话,结果必然带来经济的损失和精神的痛苦。 而只有“老奸巨猾”的人们,才会通过冷静地认识社会现实,分析背后的原因,才会获得长久的收益。

自我保护跟教育和文化紧密相关。 洛克菲勒当爷爷的时候,他非常喜欢跟孙子在一起。 有一次,他对孩子招手,让孩子跑过来,扑到他的怀里。 结果,当孩子跑到他的跟前,向他身上依靠的时候,他却躲开了,然后孩子摔在地上。 他顺便教育孩子,连父母都不要依靠。 因此,美国很多人多签订“婚前协议”。而且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去打工自己赚钱,然后经常靠自己去“打拼”。 而孩子独立的现象是基于美国文化中,孩子被认为是“上帝的产业”,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孩子,但是没有权利从孩子身上索取。

最初,很多中国人会说,美国社会人情冷漠,相互缺乏信任。 同时,强调中国人重感情,重亲情,所以似乎更加美好。 但是,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很多人因为感情因素,没有像美国人那样签订“婚前协议”,结果婚姻出现严重的不匹配,不仅导致个人经济严重受损,而且损害了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真正吃了亏的人们,才知道感情经常会变成一些人冷酷追求利益的幌子,于是婚姻变成了毁掉个人财富和前途的“陷阱”。 同时,亲情在中国经常会变成获利的重要工具。有不少工作不错、收入不错的人成为了家里的摇钱树,弄得这些人不堪重负。每个人都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而且尤其是在中国每个人的收入高了以后,消费经常更高,而且还需要供房抚养子女,所以个人收入往往所剩无几,怎么能够承受得住三天两头的要钱。 有的人一看到家里来的电话,马上就开始发愁,不知道又想要多少钱。 我和一位美国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也在说这个问题,因为他的中国朋友中的大多数,都因为家中以各种各样名目要钱,而经常很痛苦。

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揭示真相,分析普遍规律。 即使是最邪恶的社会、最邪恶的人,都会拿出很多自我标榜的言论,显示自己是很好的。或者说,邪恶的人往往更要把自己标榜成世界上最好的人,邪恶的社会同样如此。因为,他们需要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经济学则通过分析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现象,然后研究实实在在的案例,进行基于真实性的分析和探讨。 这些经济学通过探讨,揭穿了很多谎言,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并且做出基于个人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比如有这样的言论,中国人是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通过“道德”的约束,实现了一个很好的社会。 但是,这些是实话、是真相吗? 就说“爱幼”的问题,中国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爱自己的孩子,会残忍地把自己的孩子用布条勒起来,最后让孩子的脚成为畸形,然后走路都晃晃悠悠,不能走远吗? 而且,这个给女孩缠足的“传统”竟然延续了好几百年。 在民国建立之后,虽然有大量的宣传和斗争,但是很多地方仍然顽固地坚持这些“传统”。很多“卫道士”在坚持这个“传统”的时候,并不说这个“传统”是由一个心理变态的皇帝开始的。 同理,如果用经济学同样对其它现象进行分析的话,那么中国的社会只不过是一个在皇权统治下的畸社会而言。

所以,经济学必然要考虑个人的应对之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探讨军队的问题,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发现强大的军队是富裕国家的基本保障。 同理,   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是一个经济成功人士的基本保障。 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保护自己,会连亲情都会变得非常丑陋,那么在社会中更加难过。 当然,我个人的家庭中上慈下孝,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独立,同时相互支持,没有亲情的问题。 但是,我看到不少朋友,都是因为亲情的问题上过于软弱,结果因为自己珍惜亲情而被家人所讹诈。 而且,随着他们一次次屈服,亲属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痛苦。 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人,他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跟我探讨过多次,因为他的很多中国朋友说起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来都是大摇其头。 但是,就是因为他们的无奈,亲属不仅仅不把问他们要钱当回事,而且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则爆发不满,甚至成为仇人。

如果一个人软弱,连亲情都会变得丑陋的时候,那么没有关系的人就更需要警惕了。 我以前总是出于最美好的愿望来期盼他人的行为,但是经过一次次的事件,看到一个个的社会现象,我觉得人们应该考虑用最恶劣的想像为起点来思考问题了。 很多人在只看到一个工程设计图纸,看到一个样本模型,看到激动人心的语言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付款买房。 结果,得到的是充满问题的房子,比如说看着自己即将交工的房子变成了“楼倒倒”。 而且,有网友说,最悲惨的不是“楼倒倒”的房主,而是“楼倒倒”旁边的房子,不知道搬进去之后,再会因为“压力差”而导致“楼倒倒”之后,自己也会丧命。 而中国乳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因为“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儿童死亡,30万儿童住院,无数儿童得病,然后得不到任何补偿的情况,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世界的真实。

因此,一个人要想实现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具有强硬的手段。 打个比方,如果猴子面对的不是小猫,而是老虎的话,猴子敢让老虎“火中取栗”吗? 别说让老虎“火中取栗”了,就连这个想法都不敢有。 因为,如果猴子提出火里的栗子好吃,那么老虎会怎么样? 老虎不会说自己去拿栗子的,而可能会让猴子去火里取栗的,那么猴子将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就是猴子敢戏耍老虎的话,说老虎不够“勇敢”的时候,老虎会上当吗? 老虎从小开始就通过持续的竞争撕咬获得食物,获得生存,还用通过“火中取栗”证明自己的勇敢吗?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大?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骄傲和自豪? 那还不是依靠美国军队一次次强硬的战争打出来的嘛。尤其是在与邪恶斗争的时候,“势不两立”的强硬永远是一贯正确的战略。基地组织敢对美国进行恐怖袭击,那么美国就敢全球打击基地组织。 索马里海盗敢绑架美国船员,美国军队就敢击毙海盗。索马里海盗虽然扬言报复,但是他们真的敢吗? 如果他们敢的话,美国必然修正克林顿时期的错误,重新入侵索马里,端掉这些海盗的“老巢”。

所以,一个人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首先要敢于竞争,敢于抗击试图危害自己的力量。不论对方的力量多么大,自己多么弱小,都要敢于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 欧洲小国瑞士是“永久中立国”,但是“全民皆兵”,随时准备通过战争保卫和平。 希特勒覆盖欧洲的时候,也曾想吞并瑞士,但是发现瑞士损失准备着通过全民抗战,保卫和平和自由。 后来,希特勒算计了一下风险和收益,决定放弃吞并瑞士的机会。 而以色列刚建国,就遇到人数超过自己百倍的伊斯兰国家的联合进攻。 但是,经过五次“中东战争”,小小的以色列打垮了了以色列联盟,扩张了自己的占领区,并且迫使埃及等国转变自己的政策,开始承认以色列的政治存在。以色列军队也打成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之一。

那么,如果自己缺乏足够的保障,怎么办? 每个人的财富必然跟自己的保护能力成正比。一个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富人,就像刀板上的鱼,别人嘴边的肉,屠宰场门口的羊。 那么,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一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变成难以下口的“刺猬”;二是让自己变“穷”,同时增强自身的能力,变成“难啃的骨头”。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就是要强身健体,并且锻炼出坚强的神经,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状况。 只有这样,个人才有足够的坚强的状态,不要让个人经济被“亲情”、“感情”所绑架,也不会被武力的威胁所吓倒。 可以说,健康既是个人追求个人幸福的动力,也是追求个人幸福的基础能力。终于绕回到健康上来了。 (待续)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THD2 提交日期:2009-12-13 16:39:00

 关于创新的想法:
由于我们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造成没有人愿意创新,也没有人敢于投入创新。
------------------------------------------------------------
同感。 我觉得,这是根本的利益机制使然。 创新是个风险极高、过程极其缓慢的需求导向型行为。 关心既得利益的人们,谁会鼓励人们做这些事情呢?

楼主:生于0715

字数:1947367

帖子分类:经济论坛

发表时间:2009-12-03 08:30:00

更新时间:2021-03-27 13:30:45

评论数:174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