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之歌 ——短途骑行随想连载(不断更新中)

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之歌 ——短途骑行随想连载(不断更新中)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之歌


轮上烙着情,
地下烙着印;
条条大路上,
滚动着我们的车轮;
友谊与真情同辕,
连着奥林匹亚的五环 。

山川平原上,
有我们骑行的身影;
秦川汉道上,
留存着我们的辙迹 ;
我们是自由的风 ,
更是一群自在的鸟。

骑行中,
天性得到恢复:
良辰美景中结伴而行,
一群人关怀与快乐同在;
象天地自然一样泰然自若。

骑行中
我们耳目适宜:
意念之想象力,
在无穷无尽的空间里漫游;
感悟宇宙间的奥秘与真谛。

骑行中,
我们返朴归真:
心灵的束缚,
在自然而然中放纵;
顺应着自然法则与规仪。


骑行的身影,
搜寻着古道痕迹;
留存的辙迹 ,
直追那历史记忆;
我们是掠过历史长河的风 ,
穿越时空间一群飞翔的鸟。

轮上烙着情,
地上烙着印;
迢迢大路上,
仍有一群人骑行的身影;
知识和体能融为一辕,
自然而然地成就着自我。







秋冬游——轻松神经吾最爱

远游自是幸福事,结伴而行好相随;
加件衣服朋友谊,寂寞孤独暂平静。

手臂颤栗轻微冷,冷雨凉雾雪后冰;
季节眩晕温暖在,色彩暧昧冬装行。

自然音籁舒缓透,冰冻可乐柠檬调,
郁闷缓冲秋冬树,窗灯照亮音乐纯。

蓝天白云何处是,天涯过后觅海角;
寂寞味道亦幻觉,拂纱窗风已轻柔。

大串信息何须递,寂静安全圆好梦;
太过清香花出泪,轻松神经吾最爱。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幽幽小沟——坎坷骑行路


第一次骑行日志及出游>随想录 笔者作为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队伍里的新人,于2005-11-19 23:01:00即前来拜山,并发了帖子申请参加协会,准备参加协会的出游活动,同时也希望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和会长及各位车友能接纳,成为一名正式会员。当时为了表达并抒发一点个人的心意和情怀,还将前不久写的一首诗《秋冬游》帖上,一并为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及各位车友送去了良好的祝福。并撰写了一首“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之歌”,以为自行车运动助兴。

2005.11.24,渭南市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及会首lg在网上发布了 11月26日骑行通知:骑行目的地:小幽沟(路程六十多公里)。
11月26日<FONT size=4>早7:30前,</FONT>在笔者的同事(梅花鹿)引荐下,<FONT size=4>在集合地渭南市中心广场与会首及各位车友们会集,向会首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随队出游的意图,受到了包括会首在内的各位车友的欢迎和接纳。7:30过后在 会首的一声号令下 ,骑行队伍准时出发。

前一段的骑行路线:前进路——乐天大街——白杨集团——渭清路——体育馆——朝阳路——南塘南口——渭花路,基本上是环绕着大半个渭南市环城骑行,在这大半圈的环城骑行途中,我们一路上看到了渭南市城区发展的步伐以及向西扩张的大致轮廓。在渭清路的左右,已形成了与开发区内八横九纵的道路框架相联接的渭南市主体城区——东起老城区从尤河大桥,西迄开发区金城园(大闵村)的一大片地区,已被纳入到了渭南市的主体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实实在在地为我们展示出了渭南发展整体面貌(蓝图)和渭南人民对未来的前景期待。

环城绕行时,沿途由于大多是新修的高等级、高质量的宽阔马路,再加上有新建的各种类型的高楼大厦及与此相辉映的绿草花树饱人眼福,如此良辰美景下结伴骑行,不由得你心情不好起来,不由得你不生发出很多的暇想和感慨来。

这一段最初的路程不仅路况是出奇的好,而且再加上孟冬时节袭来的阵阵凉意,都使得所有的骑行者一路顺风,既驱除了那稍许的寒意,又不致于冒汗燥热,当然也不会感觉疲劳困顿,所以骑行起来就显得非常的轻松愉快和自在自得——这种境界,你如果觉不出自己象是自由的风,也一定会觉得出象是自在的鸟。

出渭南市后,首先要过的是尤河水库,这段路程坡度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多,再加上骑行时间还不长,那股子自由自在的心劲还迷漫在整个的骑行队伍及每个人的情绪里,那蕴藏在体内的活力还不曾耗费的了多少,骑行的速度或力度仍还在增加,直到过了尤河水库在河西乡那座横跨尤河的大桥西头的马路上第一次小憩——队伍在休整集合时,会首对笔者这个第一次骑行者树起了大拇指鼓励时,笔者虽也感到了疲累——说已骑不动啦。但无论从精神状态还是从体质和精力状态来看,都还是较为饱满,虽然在大坡度上骑行时,曾两次在快要到达坡顶部时颇感吃力而下车步行,但本身的自信和自在并未受到多少影响,在稍时休息后即已恢复体力。




在大桥西对面的马路边及坡上车友们拍照留影后,即开始了再次的骑行。在这一段路程上,由于坡度不太大,路况也相对不错,笔者一度还能紧跟第一拨骑行队伍一直到达花园丁子路口以上。接下来的路况和坡度就很不尽如人意了,不仅路面上坑坑洼洼且不说,此时坡度也变得大了起来陡了起来,在骑行中眼看着骑行的车友们一个个都超越了自己,且速度仍没有太多的减小——笔者的同事叮瞩笔者不要着忙,换低档慢些骑。

其实这时方显出了实力之悬殊,差距之巨大,突然间才明白了自己根本就不具有与其他车友们同等的实力。勉强跟着第一骑行队伍并不是明智的骑行方式,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完成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根据自己的实力,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换了低档确实是慢了了下来,在大寺村到花园这一段路程里,骑行和步行不断地交替进行,步行可以达到短时的喘息,是为了再次骑行恢复体力积聚能量,再次骑行则是对自身耐力和意志力的进一步考验。这样花费的时间是久了些,但终究还是会达成目标。

第二次休整小憩,是在过了大寺后的花园——村头小卖店前,休息片刻后喘息方定,笔者询问店家得知,这个村有两百多户人家,在周围也算是大的村庄了,前面的大寺村和后面要经过的代家村也就百十多户人家,而代家后面的秦杨村则只有四十来户。小幽沟里人家不太多,自然也不算少了,只不过这里并不是什么世外桃园,宁西线的铁路高架桥数度穿行于沟内,时不时就有火车的轰鸣声打破沟内的幽静,沟深处凿穿克老隧道(4322米)、青石岭隧道(12000多米)时,也一定早已惊扰了这里人家或人们的世外桃园之梦。其实,我们的到来又何尝不是对他们幽静的生活的一种叨扰呢!但愿我们没有惊了他们的美梦和恬淡清静的生活。

从花园再次出发时,大家又都精神饱满,从这里开始——开始进入了小幽沟,这一段路:从花园——代家——秦杨——(潘家集)——蔡家河车站——克老隧道北端,路程不太长,但花费的时间却不算短,在这里村村通公路的诺言并未变成现实,从花园出发不久,就发现大多道路无法正常骑行,不仅仅全是因为坡度太大太陡,还由于道路上坑凹和路面上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错落有致排列以及高低不平,使得自行车的骑行难上加难了。如果说在前几段路程上,是骑多行(走)少的话,那么在这一段路上却成了骑少行(走)多。笔者在这一段路上才真正地品尝到了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们骑行的艰辛——虽然骑少行(走)多,在几米或十几米的短暂骑行中,体力不济和饥渴难耐以及口干舌燥腰酸腿软都在这个时候紧紧与你相伴,意志力和耐力经受了严重的考验,决不能停下来,行多于骑也必须到达目的地。本次骑行中最年长的郝先生,在代家到秦杨这一段路上就告诫笔者:调到最低档,慢慢地往上悠,这一段路上郝先生远远地超越了笔者,慢慢地悠了上去,真是让笔者好生地佩服。无奈笔者只有慢慢地推车行走的份了。

过了秦杨村,有不少车友在一家村民简陋的小屋(故且算作小屋吧,门前有人在洗衣服)前休息,笔者则步履艰难地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蹭了上来,可能是很狼败,一位车友赶忙递过了水具,很客气地让我喝,还一个劲地说只有凉水了——是他刚从小屋里讨要的凉水。其实这种时候不管是凉热或其他什么样的饮用水,既会很解渴也会很解乏,更是一份深深的情意。喝过几口水后,口干舌燥和疲乏都退去了少许;这时几个车友正在路坡下的柿子树下,拣熟透了落下来的柿子,两位女车友相继捧了两大捧柿子给众车友分发,饥肠噜噜的笔者从她们手中接过柿子,吃了几个还觉着不过瘾,便也就独自下到坡底下,加入了正在搜寻着枝头或地下柿子的车友们行列中,六七个柿子下肚确是缓解了暂时的饥渴,休息了一阵还真的恢复了不少的体力。

一路上不管是骑多行(走)少,还是骑少行(走)多,继续前行后,当我们又一次地看到了横跨在沟口上高高在上的铁路高架桥那一排排硕大、浑圆、高耸的立柱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目的地就在眼前了,在高架桥下方溪流的石板桥上,笔者的同事们正在与众车友们在那里小憩,会合后继续前行,这时的坡度和路况已无法骑行,大家簇拥着来到了宁西线克老隧道前铁路供电接触工区的大院内,会长顺着山势向北一指说那就是蔡家河车站,向南一指那就是克老隧道——即本次骑行活动的终点。



这里虽不是小幽沟的尽头,但这里群山环抱,四周那不知名的山峰在孟冬时节呈现出来的苍茫和翠墨简直就是一幅绝妙极佳的山水画卷,而山脚下北边的蔡家河车站和南边长达4322米的克老隧道以及沿铁路线伸展开来的电气化机车供电接触网络线路——这一切人工的雕琢或点缀,是否给这幅山水画增色不少,亦或是无意中使其失却了其诗情画意,我们站在这个大院里,还真的说不明白道不清楚。



笔者曾寻问这里的工作人员,想进一步地了解些这山、这水、这里的一切——可他们除了已打开了大门招呼我们,又尽地主之宜,给我们又是让座,又是倒水(水不够马上再烧),并主动地给我们介绍他们供电接触工区、车站、隧道以及将要在春运期间这条线开始客运的情况等外,对于这里的山水也了解甚少,自然也不会知晓什么这山是棱嶒的或那山是馋岩的了,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样呢——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啊!他们还有我们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呀。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环城绕行时,沿途由于大多是新修的高等级、高质量的宽阔马路,再加上有新建的各种类型的高楼大厦及与此相辉映的绿草花树饱人眼福,如此良辰美景下结伴骑行,不由得你心情不好起来,不由得你不生发出很多的暇想和感慨来。

这一段最初的路程不仅路况是出奇的好,而且再加上孟冬时节袭来的阵阵凉意,都使得所有的骑行者一路顺风,既驱除了那稍许的寒意,又不致于冒汗燥热,当然也不会感觉疲劳困顿,所以骑行起来就显得非常的轻松愉快和自在自得——这种境界,你如果觉不出自己象是自由的风,也一定会觉得出象是自在的鸟。




出渭南市后,首先要过的是尤河水库,这段路程坡度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多,再加上骑行时间还不长,那股子自由自在的心劲还迷漫在整个的骑行队伍及每个人的情绪里,那蕴藏在体内的活力还不曾耗费的了多少,骑行的速度或力度仍还在增加,直到过了尤河水库在河西乡那座横跨尤河的大桥西头的马路上第一次小憩——

——————————————————



当我们又一次地看到了横跨在沟口上高高在上的铁路高架桥那一排排硕大、浑圆、高耸的立柱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目的地就在眼前了,在高架桥下方溪流的石板桥上,笔者的同事们正在与众车友们在那里小憩,会合后继续前行,这时的坡度和路况已无法骑行,大家簇拥着来到了宁西线克老隧道前铁路供电接触工区的大院内,会长顺着山势向北一指说那就是蔡家河车站,向南一指那就是克老隧道——即本次骑行活动的终点。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山路弯弯仁宗庙 春雨淅漓骊山坡
——2009年4月18日骑行纪事及随想录


4月18日一大早(7:30),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便从中心广场出发,经过在西潼公路上的一路狂奔,到达新丰镇东边的市场——等人并早餐,在这里汇集起来的车友们——共有五十多人,他(她)们有的是初次骑行的新人,有的是退休赋闲在家的老同志,有的则是近期内涌现出来的新秀,还有曾经在三、四年前就征服过仁宗庙老车友。用过早餐后,大家在市场外公路旁的广场上欢聚一堂,互道吉祥、互相问候,相拥相抱、争相合影,分成几个组合聊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一派其乐融融、亲蜜无间的氛围,一幅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场景,或许这样一种毫无利益冲突、没有级别隔阂、没有男女性别歧视和老少差异的发散性组合正是人们所追求的乐趣所在,因此才会感染和吸引周围的人们,才会有那么多人不断地加入其中,使得骑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吃过早餐后,我们五十多人沿新丰镇新修的新区大道直趋代王镇——代王这个小镇虽然偏僻,但小镇靠近“兵马俑”、“华清池”、“秦王陵”,再加上著名的陕西鼓风机厂就座落在小镇的西面,这个小镇还是非常繁华兴旺。在代王街道整合——在代王街头中国移动收费营业厅前的台阶上照像后,我们一行五十多人开始了真正的登山之路。骑车去仁宗庙,有好几条线路,而经代王、土桥到达仁宗庙是最具挑战性的路线:这条路盘旋蜿蜒于山间丘陵间,途经土桥,一路上坡近30公里,到达仁宗(人祖)庙。在一直上坡的路上,一会儿急转弯,直上人宗庙山顶,虽然强度有些大,骑行中不免要汗流夹背、气喘嘘嘘,但也确实能磨练人的意志、考察人的体能——此行虽然很艰难,但骑行途中却处处有令人感动的场面,团队的团结互助精神确也真切感人!


从代王出发后后,向南转入204县道。大约骑过两三公里,便完全进入骊山山峦的脉络间,在沟壑山梁间开始绕着弯回旋蜿蜒曲折向上延伸,每每是等骑上一个山梁,等你向山下回望时,在满目皆绿的山地丘陵间,204县道所画出来的是很多毫无规则,但类似于一个或多个叠加着的曲别、回形针模样的独特景观,给本来是一片春意昂然之景象凭添了诸多的人文符号,展示给我们的则是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关中地区因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每年只有春天才是其最美的时节,此时百花遍开,百鸟齐鸣,此时山间的槐花遍开,雪白夺目,繁茂地挂满整个枝头,越往山的深处,便越加繁盛,。而我们此时则正穿行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虽不能为这幅春天的彩图涂抹多少色彩,但也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和辙印。



当我们几经曲折迂回,一路穿越薛李、高邢、半坡扬、玉川、姜湾等路边自然村庄,骑行一个多小时后,到达204县道上9公里处的重镇土桥乡——土桥乡由原来的土桥、仁宗两乡合并,属临潼的山区乡镇,位于骊山之巅,距县城20公里。全乡64平方公里,9200多人,14个行政村,这里现在是整个骊山山区内的行政中心—— 大家在这里一边休憩等人,一边与路边的店铺老板闲聊,得知到仁宗庙还有近20公里,204县道的尽头在现在的仁宗小学处,里程百标示着的是24公里,而从仁宗小学开始则没有了硬化的柏油路面,到达山顶的仁宗庙至少也有个四五公里,看来我们依然是任重道远啊!
意识到了我们前途的遥远和艰难,很多车友们坐不住了,纷纷以笨鸟先飞为由,也不等后边的车友全上来了,陆续踏上了征途,出了土桥街道继续顺着县道前行,是三四公里的大下坡,在这条路上由于坡太陡、转弯太急,不少车友在这里摔了跤撞了车。当笔者也随着车友们从大下坡一路骑过来时,由于一直刹着车,没转几个弯前面的车友们就都不见了踪影,无奈坡太陡太急,只好继续刹着车往下滑,虽然如此也是速度飞快,一路上都是夹着清风呼啸而过,虽然感觉到了进入山区以后久违了的那种爽快心绪飞扬,但也每每为急转弯处的惊险和恐惧所干扰,速度总也不敢放的太快,年纪大的人就是这么放不开。不过很快就庆幸自己幸亏没有放开来,一路大下坡大约下行了三公里左右后,刚要拐下一个急弯,却看到车友湄语潮音正在和另一个车友在前面坡底下急弯处停着、忙活着。也不知眼前发生了什么事,赶快将车刹死停了下来,原来是由于在急弯处侧滑摔倒了,以致于前轮变形不能动了,于是便也加入到忙活的行列中,大家的动手能力都不太在行,费了很大劲才帮忙将前闸摘掉,前轮能动了,可推起来却在拧着麻花,往前推了没几步,会长和小宝他们就也顺坡下来了,大家又是一阵忙活,总算是可以拧着麻花骑行了。好在再往前走不了多远就又开始了大上坡,前面上山的路就再没有下坡须要刹车,据说这位车友一直坚持着骑上了骊山的最高点九龙顶上的仁宗庙(只是回程时从仁宗庙到烽火台一段下坡路,可苦了这位车友估计的一直推着下山了)。



不久我们下至谷底,但谷内却没有望见涓涓细流,更没有什么原始森林植被,荒山秃岭上稀疏的树木和路上几个难得一见的村庄都显得那么的苍桑和寂寥。 中午时分的空气已没有了大清早那么清新甜美,空气中的灼热开始慢慢地弥漫着向骑行者袭来,山峦和丘陵间视野已不很开阔,开始继续向前行时,在十几公里的山路上,车友们逐渐拉开了距离,慢慢向目的地进发。

204县道顺山势而上,路侧岩石的形状也变化多端了,有的直立,有的斜卧,还有一处直立砂岩与黄土分界的剖面,其界线异常清晰,它足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讯息:在3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之上,它的下面究竟是什么?--这便是覆盖于其下的第三系砂岩,当然它们的分界线也只有到了隆生的山区才能看到。路旁的黄土剖面也时断时现,其间慢慢地与砂岩互层。这些都属于穆寨乡塬畔两岸的第三系红层,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不断上升,其两岸河谷突现的水平岩层颇似科罗拉多峡谷地貌,但却因待字闺中而鲜为人知。当然,此时山峦谷地中也能看到水平层理的粘质砂岩,但与上述所提相比,似乎无甚风韵。




自土桥出发以来,除了那四公里的大下坡外,又都是大上坡了。一路上的村庄也稀少了很多,而山路的曲折蜿蜒则更比代王到土桥的山路更加弯多坡大,一路上艰辛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很多车友是刚参加骑行不久的新手或年过花甲的老人以及,骑行仁宗庙的强度对于此次参加大多数人来说,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或体能极限的。令人感动的是:在蜿蜒崎岖的行进途中,几十位车友靠毅力、靠这个团队的互助友爱精神支撑下,时而艰难骑行,时而徒步推车而行,全部登顶成功了——难怪过后有车友感慨:仁宗(人祖)庙一行,难忘矣。
当我们从庄王村附近的大下坡及其谷地一路沿着时断时现黄土剖面路段骑上到骊山纵深处,经茨林、任湾、宋湾、芋坡等村庄到达原仁宗乡的中学所在地卫家村时,204县道到了尽头,我们在此停下来休息——补从些能量和水分。
现在的土桥乡,全乡小学有15个校点——按照临潼区重点建设学校规划,土桥乡规划定点一所初中,即土桥乡初级中学,将仁宗初级中学并入土桥乡初级中学。土桥乡芋坡小学是原仁宗乡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93人,其中寄宿生86人。学校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由于该校占地面积较小,周围没有扩展空间,为了更好的利用教育资源,将仁宗初中合并土桥初中后,芋坡小学校迁至仁宗初中校址。仁宗初中现占地面积83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008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959.65平方米。 在骊山深处能看到如此气派的小学——仁宗小学,还真是出乎大多数车友们的预料,在校门口照完象后我们进入校园参观,由于周末没见着学生,也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见的三排高大的教学楼在山脚下的校园里依次排开,进门后的空地上那些体育设施还蛮象个样,车友们纷纷感慨这一意外收获。



从仁宗小学出来,县道的踪影没了,再往前走正在修路,或许正是204县道的延伸,经打问前面还须再骑四、五公里的土路才能到达此次骑行的目的地——仁宗庙。

虽然前面的土路更加崎岖,而且大多数车友们的体能消耗也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极限,但一听说前面的目的地已经近在咫尺,很多人就又都来了劲——车友心飞翔、任我行、乔铁腿等一路领骑,率先骑上了骊山主峰九龙顶上的仁宗庙。随后其他车友也陆续到达极顶,完成了其一生难忘的骑行历程。






笔者与老孟大哥一起骑上九龙顶,对九龙顶及其佐证美丽传说的磨子沟下的诸般景致和实物佐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比对,由此更深化了此次骑行的人文价值,并对华夏民族的人文历史和骊山在华夏民族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骊山在华夏是很有名气的名山,但人们通常所说的骊山,大都是指临潼县城以南的东、西绣岭,以烽火台为南界的骊山北侧主蜂,称其为骊山其实是一种狭义之称。那里山不算高险、水亦不复清流,现在还被冠以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其知名度很高,可以说是借力于山上的众多文化遗迹,不过好在山上也是松柏成林、鸟语花香、美不胜收,以森林公园相称自然也是名符其实了。其实,广义上的骊山,则当指与秦岭北麓隔塬相望的整个山系脉络--其主峰九龙顶,海拨1301.9m,于其上俯看四周,则骊山山脉和四周大地尽在脚下和眼底。这些比秦岭略低的群山丘陵位于西安东,但并不算是秦岭的延伸,中间有大片的台塬高地相隔,这里明显具有黄土山地的特征,不同于秦岭那种地质年代的山地特征。
这块山地蕴藏着古老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南面的华胥镇所发现旧石器遗址有数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亦有20多处,地下的发掘证明了华胥镇是华夏始祖华胥氏繁衍生息的地方,人类的先祖从蓝田的公王岭——陈家窝走出来,经过一百万年、五十万年,乃至一万年、八千年一路来,走向远方他乡、走向世界。在这一进程中,在距今约八千多年前,我国最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中杰出的部落女首领就是华胥氏,她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胥为了生存,带领部族民众不断的游徙,足迹遍及黄河流域。有学者讲:‘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因此我们可以说,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陵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陵;华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关华胥、伏羲、女娲的许多传说故事:最有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等神话或传说——而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这个传说在民间广泛传播,但是却少见于古籍记载。




伏羲、女娲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欧洲人圣经上说诺亚一家乘方舟幸免于难,或许也就在那个时候,华胥氏族的成员在这一次大水灾中,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传说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因为伏羲、女娲两兄妹坐在葫芦里,被洪水漂到了蓝田临潼交接的骊山绝顶上才幸免遇难——她们就居住在骊山最高峰九龙头上——即今天的仁宗庙。
面对滔天的洪水以及人类有可能灭绝的局面,妹妹女娲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岁月匆匆,人生不满百年,待他们二人故去,人类不就要绝迹了吗?于是便提出要与伏羲结婚,但哥哥不同意,“天下哪有兄妹成婚之理!”



妹妹说:洪水灭绝了所有的生灵,事到如今,我们也是没别的办法可行了,总不能让人类在我们二人手里灭绝了吧!伏羲哥哥虽不情愿,但也觉得妹妹言之有理,但却要听命上天的意旨——
于是,他们砍下一根翠竹,劈成两半,两人各执一半,同时扔下后,但两半翠竹,在下坠中合在一起了——果然天意如此,可哥哥还是不放心。
决定再卜天意,他们将两扇石磨,从两个山头同时推下,约定若石磨在沟底合二为一,便是老天同意他们结合,他们就成婚。石磨从两个山头飞快滚下沟底,然后又合二为一,真是天意如此——于是为了人类延续,伏羲和女娲他们兄妹两个人结合了,也正因为他们兄妹两个人结合了人类才得以延续了下来。





笔者贴出的这几张照片(在仁宗庙东),就是当年伏羲、女娲推石磨的沟,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称它为磨子沟;如今石磨仍在磨子沟,伏羲、女娲手挖石磨的推举状依旧清晰可辩,人们都说它是神磨,因此一直无人敢动它一动,在那块山腰和沟底平地上还残存着许多壁立的巨石。





人类经过不知多少年代的进化、繁衍,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首领三皇时代,他们曾经在这里定居过,曾经和大自然做过卓绝斗争,被誉为人类始祖的女娲也曾经在此定居,在这一带活动——这便是上古传说的“三皇传为旧居,娲圣继其出治”的史实。从临潼骊山北麓著名的姜寨遗址发掘的文物,充分地证明了这点。
后人为了纪念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人类的功劳,就把他们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滚磨盘的沟叫“磨盘沟”,并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种庙”,后来因“人种庙”名字不雅,改称“人宗庙”、“仁宗庙”。据说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传说故事,这就可以说明华胥不仅是汉族的祖先,而且很可能也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




仁宗庙所在的九龙山龙顶是与秦岭北麓相连着的骊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1302米),四周仿佛有九条山脉汇聚于此,远近相望,群山起伏,绿涛绵延,顶有平地,长方如台(有人说这里就是汉文帝罢修的所谓“露台旧址”)——



上面的山石依稀可见人工开凿的人祖的人字等痕迹,平台东面还有一个山头,山头上松青柏翠——站在峰顶纵览四面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由此而发散出去蜿蜒曲折伸向远方的山岭,犹如九条龙在此相交——固名九龙顶,是为整个骊山山脉的中枢,座落在蓝田与临潼之间,山南有蓝田猿人及人文始祖母华胥氏的华胥陵,山北就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陵及秦陵兵马俑,东眺关中沃野千里,西拥千年古都长安城,可谓华夏重地!




骊山人祖石

当然最先骑上峰顶的一批车友还是最后离开人祖庙下山的车友,而且最早登顶的心飞翔任我行等人在山顶足足待了两个半小时,在这两个半小时里,他们不仅领略了骊山极顶的风光和美丽的传说中的实景佐证,也等来了淅淅漓漓的春雨的浇淋和抹黑回家的结局,但他们却践行了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团结、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这两个半小时的时光流畅着过去的是骑行者的精魂和情怀,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摒弃自己的个人英雄情怀,回归到这种利人利己的热情热心的人文情怀里来,。





下山返回的路有许多条,我们这次走的是骊山北峰烽火台,从仁宗(人祖)庙向西、向北到骊山天文台,我们仍在骊山深处的山梁间迂回曲折地骑行着,这条路是石子土路,颠簸弯曲,一路也是蜿蜒曲折,多处急转直下,自然也是山地骑行的好线路!由于下山时已经开始下雨,虽然风在耳边吹、面前却没有尘土飞扬,在坡陡、路滑、冒险与速度中,一路颠簸,我们终于在17:00时到达了骊山北侧主峰下的牡丹门上边那个与土路交叉处的农家乐平地上。




我们最后离开仁宗庙的车友到达这里时,这里已没几个人了,先期下山的车友们大多都已经经过这里下山,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只有老黄和几个女车友在这里,老黄正在为车友们收拾自行车,借着一个水盆寻找被扎破了的内胎上的漏点和扎胎的罪魁祸首——红花刺,嘴里还在念道着找到三处漏点,好几根红花刺尖。另外几位车友则乘空补充着能量——农家乐的饭菜看来还是很可口、很受用……。等后续到来的车友们全都聚集在此时,这个小小的农家乐又热闹起来了,很多人都想品尝一下这儿的美味佳肴——骑行了一整天,什么样的饭菜又何尝不是美味佳肴呢?
笔者由于刚才在距这个农家乐上面不足百米处的陡坡上,骑到了一个杂草丛深的土坑里了,前轮变形严重,只好摘掉前闸,下坡的路已不能骑着下到临潼城区了,只得先行告退,准备推着车子下山了——



从牡丹门边与土路交叉处的农家乐向下不足百十米,下山的土路就并入骊山西侧的公路,虽然已经全都是高等级的公路了,但由于坡度仍然很大,用后闸还是刹不住车,再加上弯路多,为了规避风险,只好推车下山,当然下山并不比上山难,但车推着人向下冲,也是一种令人很不惬意的事儿呀。推着车下到临潼城区后,开始小心翌翌地骑着上路,好在下着雨路上行人和车辆都不很多,也没什么太大的下坡了,等快骑出临潼城区时,后边陆续有车友赶了上来,笔者与捷狼等五位车友大约在7:30左右回到渭南。

4月18日的骑行活动顺利结束,骑行仁宗庙使大家都体会一把高强度运动的魅力和艰辛.一路上虽然是那么的艰苦,但车友们却无所畏惧,沿途相互照料和相互鼓励.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风气好不令人感动。当我们沿着近三十公里的204县道进军仁宗庙时——尽管沿途骑行队伍战线拉的很长,尽管途中多人车辆爆胎或前轮变形,尽管返回途中还下起了淅淅漓漓的春雨,尽管很多人因为未带雨具,冒雨骑行了三、四个小时,尽管回程时道路湿滑、泥泞颠簸、山大沟深、坡陡弯急,尽管骑行的强度已达到了有些车友自身的运动极限,但并没有人叫苦叫累,所有踏上程途的车友都毅然决然地骑完了全程,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都是好样的——特别是六十岁以上的6位车友一直骑到山顶,更是令人敬佩!



这次骑行仁宗庙,一路上山势陡峭,用翻山越岭来形容自然那是一点都不为过。中途诸多车友们的几番险情,还真是让人为此动容:因为速度太快、下雨路滑、刹车失灵等等诸多因素,下坡时的陡峭或转弯时的急转直下处,都成了侧滑或摔倒的不祥之地,也成了此次骑行中发生最多的烦心事情,所幸车友们都无大碍,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发现进步心欢畅 体味欢乐情更爽


——骑行一周年祭



兴趣源于骑行团队, 意志全靠相互激励;
逞强非我辈之原意, 寻找快乐才是真谛.


骑行——不管你将其看作是一种高兴事儿,还是一种苦差事儿,不管你是在苦中作乐,还是在挑战自我;不管你是以何种心情,又有何种目的——当你踏上了第一次的骑行之路,你就会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当我们全身心地踏上了骑行的征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并饱尝了大自然风光的洗礼和熏陶之后,那种超越自我的感觉自然就会油然而生,那种放飞心情的快感就会油然而生。

骑行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体,而结伴骑行则更是一件能给人以美好暇想且趣味无穷的事体,事实上只要你一进入这个行列里,就会被车友们的热情深深的感染、就会被这项活动深深地吸引。 试想一下骑行中——朝阳迎我出城、群山伴我骑行、清风为我洗尘、心灵自然舒展并敞开,想象力和自然力其乐融融的揉和交汇,这一切都无不在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锻炼着我们的肢体;再加上车友们的相互飙车追逐、相互鼓励、相互交流,所展示出来的笑逐颜开和非凡的行动力,更为这幅骑行画卷增添了情趣和活力,也点缀出了其间的诗情画意和灵魂所在——有谁能不为之陶醉、为之倾心呢?

骑行一年来,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骑行活动,确实能够起到强身健体、快乐心情、陶冶心灵的作用,在笔者4500公里左右的自行车骑行活动中,不仅交往和结识了众多的车友和朋友,体验了诸如良辰美景和车友结伴骑行的愉悦和快乐情怀,看到了众多的秀丽山川和奇特地貌以及人文景观,使得视野和心灵开阔了许多,而且也使得自身的各部器官和肢体受到了锻炼,并增强了其功能性的适应能力。

由于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骑行大多都是群体性活动,所以参加骑行的每一个人,每每 都要经历从最初的被人等,到过后的等别人这样的一个过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无不在享受着一种幸福或满足的快乐。被人等体现了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这个群体对你的关怀和照顾;等别人说明了你的进步和体能的增强,其实被人等是一种福气,等别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呢?前者享受得是一种关照和温暖——感觉到的是一种快乐;后者所展现出来的也是一种关照和温暖,给予车友们一些关照和温暖,那又何尝不是自己获得了一份儿快乐呢?因此,都会感觉到了快乐,每个人都收获到了一份甜蜜和惬意。

在再访克老隧道(2006-11-4)的重骑小幽沟之路上,更进一步地证明:只要锻炼着——就会提高,更会进步。同样的骑行路,笔者的感受却不同。第一次(2005-11-26)的骑行记忆犹新——骑行中,体力不济和饥渴难耐以及口干舌燥腰酸腿软都在这个时候紧紧与你相伴,意志力和耐力经受了严重的考验。

如今再在这条路上骑行,真可谓是感受颇多。经过一年的骑行后,锻炼的效果非常明显,这回竟然全程都骑了上去,且并没感到太吃力,也没有出现去年11月26日那天的那种腰酸腿软的疲累和口干舌燥的不适等种种感觉,虽然也有汗水冒了出来,但那却是浑身恬畅、通体自在,透着爽快和惬意的舒适之感觉。

如果发现自己在进步,那种自我实现的感觉是很美妙的体验,当一个人在参见某种活动时,产生了自己一直在进步的感觉,那么一定会对此生发出更大的兴趣——并热爱上这项活动。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所从事的这项业余活动,就是这样一个令人会感觉自己一直在进步的活动。

在人生历程中,权力和财富只是人生中通向幸福之路上收获的一点点小小的快乐,而且往往还是过眼烟云。真正的幸福在于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美满充实的家庭、友善的人际关系,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平和宽容的心态。

人体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机体,与生俱来就拥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免疫系统。她设计巧妙运作均衡,能够恰如其分地抵抗病源体感染、愈合伤口、杀死癌细胞。人体是一个比计算机更完美和充满智慧的机体,人们往往总想在人体外寻找灵丹妙药,其实人们自己正确的生活观念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我们消除疾病,这个观念就是合理的使用身体,让免疫系统最大效率地发挥作用。不要以为人的身体——冷了就加衣裳,累了就大睡几天,病了就大把吃药,这样就可以了,多数疾病都是我们错误地使用了我们的身体的结果。

其实我们要做的不外乎就是了解人体的免疫机能,并经常地锻炼身体,使我们的身体始终处在于一个正常的状态,并正确地使用我们的身体。而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们的骑行之路,则正是在实践着这样的一种理念,因此在骑行时不能逞英雄、超极限,我们可以把骑行中的出类拔萃者或超长发挥者奉为英雄,但我们不能也不应盲目地去学习英雄,在业余性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芸芸众生里,这样的人注定了不能成为我们的榜样——只能成为心目中的英雄或偶象,骑行中安全与我们相伴,也应永远成为我们的追求。

同时我们自己不要低估了自己身体的智慧和能力,不要以为药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更不要用诸如:熬夜、压力、减肥、抽烟、喝酒、焦虑、劳累,以及欲望、邪念等等不良习惯和世俗偏见去骚扰她、坡坏她;从而使她永远保持着自身的判断力和抵御力,一切疾病和灾难都会因我们身体自身的防火墙而退避三舍——那么我们生命及生命的历程必将是轻松自在、幸福美满,人生之路便会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6-12-1 23:21 编辑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会聚陶艺村 参观陶艺品

2006-12-16骑行纪事及随想录


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从渭清路出发时,届时已八点整了。关中环线渭北段的总体贯通,使得渭南到富平的距离拉进了不少——车友们在过了渭富大桥后,沿关中环线向北、向西经田市、武屯、相桥等乡镇,一路顺风直达航空之都阎良的北部。稍事休整后,向西又骑行了一小段,便折转向北直奔通向富平的北塬边缘口处的攀塬大坡——这个大坡的坡度之长、之陡,也算得上是渭南车友们骑行中遭遇到的最大坡之一了,大多数人都无法轻松地骑行上到坡顶,因此骑到了半坡时只好下来推行,上塬的路虽陡、坡虽长,但坡两侧台塬的沟豁间冬天的枯黄和黛色中,还掩藏着丛丛的绿茵和累累的红果,点缀在冬日下撒满阳光的台塬间,倒是给这塬上增添了不少充满生机和冬季少有的生命和收获之色采,似乎是在向人们展示秋的绵延和无穷无尽,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即将到来的脚步,踏着季节的脚步,却行进在分不出季节的绿茵和红果丛中,台塬上沟豁间的上坡之路,真是有趣至极。




上得坡来自然已是富平的地界,塬上林木果园一处接着一处,上档次的田园式旅游园林和农家乐比比皆是,沿途的风光虽然已受到了冬季寒风的摧残——田野里一片潇瑟,果园里已没有了青葱和苍翠,林木的枝干都赤条条地矗立在光凸凸的田地里,在青风中看不到半点摇弋或晃动,虽然没有了生机盎然的季节氛围,但骑行在塬上弯弯曲曲的马路上30多人的自行车队伍,以及他们在一些田园式的旅游园林中穿梭骑行,还是给这里留下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所到之处都注入了些许的活力,形成了一个个热烈欢腾的景象,吸引了不少的眼球关注和侧目。在塬上拐了几个弯后,一个大下坡便把车友们送到了富平的城区地界——



一个放大了的“人”字形拱门顶上“富平人民欢迎您”的红色大字,昭示了富平人民和政府的热情好客,“人”字门的大气势也在向过往的人们宣示着富平人民和政府的博大胸怀和经济实力,而在支撑人字门的两个立柱上“发挥农行优势,支持富平腾飞”的两行大字,使人们看到了“农行”这个洒落在中国大地上,触角遍布每一个乡村角落的金融大鳄,其优势和生命力的强劲,联想到我们国家有些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曾经想把农行作为鸡肋一样丢弃掉的想法和做法,真是鼠目寸光可笑至极。人字门后面一条笔直的马路,直抵富平城区南缘,两旁的路灯象是在列队欢迎尊贵客人的仪仗队伍,恭迎着四方宾客。

在富平这个迎客门前合影留念后,车友们继续向北——会首告诉大家:下一个集结地点是富平陶艺村,穿越城区、跃过大桥富平陶艺村即在眼前了——




仲冬时节的渭北平原,阳阳灿烂,富平陶艺村,迎来了一群尊贵的客人——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一行 30 人,于2006年12月16日上午11:20许便进入富平陶艺村的大院——院内近万平米的休闲广场上,奇石遍布、曲径通幽、喷泉泻玉、小桥流水、农家大车、水榭木屋、陶艺马桩等等,这一切都无不彰显出这里田园风光的美妙和旅游休闲的上佳水准。

此次骑行富平陶艺村,协会会长lg曾致意这里的朋友,尽管这位朋友现在有要务不在富平,但还是与陶艺村博物馆打过了招呼,委托他们接待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因此到了陶艺村后,即有工作人员前来接洽,与会长商谈并安排接待事宜,使得此次骑行和参观都井然有序,收获颇丰。



陕西富平陶艺村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98年,是国内首家以陶艺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中心,被省市旅游局确定为旅游涉外单位、三星级涉外饭店,有“陶艺旅游第一村”之称,陶艺村内设有制陶工作室——颇具特色的陶艺家工作室,据说可容纳数百人玩泥制陶,在这个也可供游客享受玩泥制陶的工作室里,无论您想找回童年玩泥巴的乐趣……,亦或是为了找回那个什么所谓回归自然的乐趣,还是想圆一下做个陶艺家的梦想,都是可以尽兴,当然可不是免费的哟,现在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体了;只可惜车友们未能如愿,有车友进入制陶工作室时,发现没有陶泥了,只好知趣地地退了出来,是为憾事一桩啊!不过在稍事休息后,在陶艺村号称有三星级的宾馆饭店就餐,倒使得车友们心满意足、吃喝尽兴、大饱口福。

中午1:00点许,在接待工作人员的导引下,车友们开始了此次骑行活动中的重头戏——参观陶艺馆群及馆藏陶艺品。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座落在陶艺村千亩生态观光苑内,仲冬时节的潇瑟和寒风,已将这里百花争妍、绿树成荫、果香醉人的景色和风光吹得影踪全无,但冬日里清新的空气和苑中别致的别墅以及各种名目的园林和示范基地、试验基地,仍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仍能使人心旷神怡、快乐情怀。在向主馆进发的路上,接待工作人员边走边向车友们介绍着这里的一切,过去创业的艰辛与回味、现实的辉煌和发展状况、未来的畅想和规划,美好的愿望、美妙的创意,对陶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追求等等,都使我们看到了富平陶艺村及其村里的人们对陶艺事业的热爱和仲情,因此不免对陶艺村及即将要参观的博物馆及其馆内的馆藏陶艺品又凭添了几分敬意。



富平陶艺村依托大的生态环境,努力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文化事业,推进当今世界陶艺事业的发展,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下的国际陶艺家协会(IAC)在中国的唯一团体会员,2004年建成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已开馆多时,收藏展出的数千件国际高水准的陶艺作品,给参观者提供了一个观摩和了解国内外现代陶艺不同风格的机会,为中华陶艺事业和世界文化创建一个交流平台。




这个已初步建成的专题陶艺博物馆群 是由富平陶艺村和北京乐陶苑联合创办的国内第一家现代陶艺博物馆群——现已建成了在包括:主馆、北欧馆、法国馆等一系列展馆的馆群。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内陆续要建成的亚洲馆、美洲馆、欧洲馆、澳洲馆等基建框架已在主馆的东部和其它地点初露端倪,在未来的陶艺馆群内可以期待并欣赏到世界更多地方的陶艺家们的作品,在富平这个有着丰富陶土资源的地方可以说已初步建成了世界现代陶艺文化交流的平台。




远远看去,陶艺村里的国际陶艺博物馆主馆的外型就像一个中国传统的陶罐横桓着卧倒在地,其罐体颜色呈现出黑陶色,东侧的罐口就是博物馆的入口,其构思之巧妙、造形之独特,可谓是独具匠心,据说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专家们的杰作。

已经建成的主馆约有2500平方米,馆内共分四个展区,分别为世界新秀陶艺作品展,由世界各个地区的陶艺期刊主编选出,约有80位被选中的陶艺家的作品参展;中国当代陶艺作品展;世界陶艺期刊观摩展;陕西风俗陶艺作品展,同时建成的还有陶艺家工作室和国内知名陶艺家的个人收藏馆。



进入主馆,陶艺博物馆群主馆的馆藏陶艺品让我们这些参观的来宾感到惊讶和震撼(据说就连来自素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老窑区的专家们都惊叹,何况我们这些并不在行的车友们呢)!著名的陕西面人王——王碧云老人在这里一展技艺,用陶土捏出了面花式样的陶艺品,涉及的类别各种各样,不但成为陶艺村的创新之作,而且也为保存并拯救了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模式。



维妙维俏、原汁原味的石榴娘子、莲花童子展示了陕西民间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形神兼备的十二生肖,超然于物象和意象之间而蕴涵着的人性智慧的神似和灵性,这一切的一切——民俗技艺和古老陶艺的结合,所结出的累累硕果,无一不让我们这些车友们感到惊讶,也感到震撼,自然还有些许的自豪。




主馆内还有杨晓光先生的陕西乡土风情人物陶艺品收藏,据说与当年曾经引起不小轰动的咸阳李小超所创作的《白鹿原》,其创作风格、手法以及人物造型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还有诸如:《回娘家》、《秦腔票友》、《对火》等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以及装饰都完全是取材于关中地区乡村农民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生活场景,塑造的人物生动形象、表情细腻逼真,在馆内展出的这些个陶艺品,其实完完全全就是一幅幅民间民俗生活的画卷。

中国香港著名的年轻陶艺家——黄丽贞的作品:一组背心和鞋,真是精妙绝伦,笔者在听了导游小姐的介绍和解说后,突发奇想——有朝一日陶泥在科技水准大大提高后的将来,精炼到现代人造纤维那样的韧性和强度,做到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也并不是不可预期的呀;这样的一套背心和鞋或许就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难得的服饰和穿戴将成为事实,真有那么一天的话,我们难道不是更值得庆幸吗?呵呵……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不是更应该为现在的梦想感到自豪吗?




富平陶艺村有限责任公司,虽然依靠着附近丰富的陶土资源,在传统的陶瓷工艺上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并且已形成了较有实力的市场优势,能为改变我国现代陶艺发展缓慢的现状做出些切切实实的贡献,并且能够与现代世界陶艺进行及时交流和信息互动,成为国内外陶艺交流的平台,成为渭南市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成为渭南中小企业协会授予的“功勋企业”,但也完全有赖于他们“创业二十年的优秀经理人”董事长徐都锋(及其陶艺村属下的四、五百名员工),对陶艺本身的热爱和对陶艺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陶艺文化的发展和壮大所做的的不懈努力;由于他(们)的努力,使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逐步地崭露头角--------



而他在主馆里的这一组陶艺藏品则确确实实地凸现出了他的艺术造诒之深厚和陶艺功底和功力的不凡,此次参观虽然未能谋面,倒却使人倾佩不已,陶艺家用作品与人神交,正如笔者一样用作品与人神交乃一脉相承,这便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主馆出来后,还依次参观了北欧馆和法国馆的馆藏陶艺品,在北欧馆里那些具有海洋韵味的陶艺藏品,类似于贝类驱壳的造型和装饰彰显了他们的与众不同,而类似于唐三彩模样的陶马造型更是展示了他们对生命和人生的不同理解,这种与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骏马狂放不羁形象完全不同的彩陶马,极其深刻地表达了人类的谦卑和对神或自然的敬畏.




而用陶土拿捏出来的一整筐陕西关中以及富平特色小吃和特色土产,虽然极力地想迎合或展示中国文化的背景,但仍无法掩饰其外来的韵味,但导游小姐一说才知道是一位日本人所为,难怪这个盛特色小吃和特色土产的筐极具中国文化的底蕴!这种洋中有土、土中有洋的思维和混合,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不知是福还是祸,小小的陶艺品还真的折射出了人类发展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可见陶艺文化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重要位置了。




在北欧馆里一个展室的中央,上面吊着的一杆中国特有的古老秤杆、秤盘、秤砣的组合,吸引了不少车友们的眼球,有车友便风趣地吆喝着——俨然一个生意人的姿态和面目,可下方是一幅红色的中国地图的陶艺藏品,不少车友就开玩笑地问:你要卖那一块呀,卖国的勾当可不是好玩得哟?是啊!小小的一杆秤它怎能称得起960万的神州大地呢!呵呵……玩笑可是开得有些过头了,当然博物馆在摆放陶艺藏品时,并没能想得那么多、那么远,而车友们的担忧只是一种黑色幽默而已,好在大家玩笑一阵儿,也就没人再去理会它了。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战争的理解和恐惧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不在北欧馆门口的那一尊母亲的陶艺雕塑,就展示或折射出了这种不同,他们首先想到得是战争会使母亲的心滴血,她昭示出了人类和平是多么的可贵呀!




在法国馆里所彰显出来的西方文化更加张扬和直率,无论是非常写实的挺着丰硕的乳房在低头沉思或仰面畅想的少妇裸体陶艺组合,还是那些形象毕真的但不失夸张的南瓜、茄子等等菜蔬,以及全都张开着大口的各类种子,无不都是如此.






而在下面这一组非常吸引人的眼球的陶片组上那些姿势各异的睡美人和另一组极具抽象意蕴和童趣的陶瓦组上那些人物、飞禽、走兽、爬虫、昆虫、蛛网、孩童等等所有的物象,都向我们展示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或由这些物象所浸透出来的童话般的意象,在童话般的意象所寓涵着的深刻涵意中或许就包含着生命或生活的真谛。





在法国馆里,就连入鞘的弯刀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极尽夸张的手柄——黑色调和黄褐色相间的弯曲手柄,诡异中透着独特,独特就是个性的张扬,而这种个性的张扬,也正是文化背景差异的有力佐证。




据导游介绍:富平陶艺村曾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富乐国际陶艺创作营活动暨首届富乐国际陶艺展,受到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30多位著名世界陶艺家的高度评价。通过交流,他们在在陶艺研制、生产、展览、销售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现代陶艺事业以及陶艺文化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创作、研讨、展览、销售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如此,陶艺不仅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支劲旅,而且也成了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愉乐精神放飞心情的新宠。然而,在国内至今还没有一本全国综合性的陶艺期刊,缺乏在世界陶艺文化舞台上竞争的能力。因此,建立与世界陶艺交流的信息平台迫在眉睫。而富平陶艺村则正是在这一方面 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富平陶艺村还在这里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陶艺期刊主编论坛——使得陶艺村与国际间的交流得以扩展,使更多的中外专家、学者有了了解富平、了解富平陶艺村的机会,更使得富平陶艺村成为世界了解富平的窗口和富平陶艺走向世界的平台,可谓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

论坛上不仅使得国内外陶艺专家学者达成资源共享的共识,而且也促使博物馆群即将筹划建立《陶艺文献博物馆》,建立电子图书馆系统,收集所有已出版的陶艺期刊,借互连网的载体为全世界陶艺家提供信息和服务。

据说,富平陶艺村还是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多所院校的艺术实践基地。也是国家陶艺家协会的陶艺创作营。据悉,富平陶艺村目前是国际陶艺家协会在中国的唯一的会员单位。在不久的将来,富平陶艺村有意创建一所国际化的现代陶艺学院,将致力于陶艺教育,致力于培养年轻的陶艺家。




参观结束了,意味着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组织的这次周六骑行活动的高潮也接几了尾声——这次骑行已是协会组织的第二次富平之行了,上次3月**日由于诸多因素没有参观陶艺馆, 而这次骑行富平由于季节的因素,则除了未能享受那充满生机的季节里,陶艺村里美丽的田园风光外,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进入陶艺制作工作室好好地玩玩泥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想力和行动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率性而为、恣意创作,制作一件骑行一周年的陶艺纪念品(其实笔者心里已有一个简约的构想和轮廓),然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到陶窑里烧制,留下对一年来骑行的历程和感受,凝铸出一瞬间思想力活动的痕迹和行动力铸就的实体。

但愿富平陶艺村不但能向陶艺艺术的殿堂里迈进,而且也能在普通大众休闲娱乐的道路上前进,成为重要的休闲与创作营地,笔者此次的遗憾就只有待明年或不久的将来去实现了。






附:
富平艺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恐龙谷”牌系列环保陶瓷艺术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境保护局”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该产品具有保护环境、消除噪音的作用,特别是研制的高透水砖质地坚硬、透水性强、即可补充补充短缺的地下水源,又能调节空气湿度,获国家专利。仿石仿古砖、造型草坪砖、劈离砖色泽柔和,纯朴自然,无辐射、美观大方,国内环保产品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6-12-21 20:32 编辑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陶艺精品选——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陶艺精品选——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渭化之旅骑行纪事



关中环线宽阔平坦 渭化之旅初露峥嵘





2007-9-15首次骑行纪事





题记


秋高气爽艳阳照 ,关中环线平坦途;
阎良基地绿树荫, 初试骑行飞机城。









深秋的清晨,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虽然这园林式的小区里,空气中迷满着的清香里发散出来了淡淡的凉意,向人们昭示着季节的变化和岁月的流逝——不过这些微的凉意倒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倍增。





在渭河花园功能区的娱乐中心广场上,渭化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一大早便在这里集结,四十多人的队伍更是让这静谧的花园式小区里增添了不少的闹热和欢快。由于是协会首次组织骑行,第一次参加骑行的车友,大多都早早地来到了广场上,还有不少晨炼的人也过来看热闹或为第一次出行的亲人们送行。一时间广场上还真是热闹非凡,虽然都是同事,但由于各自岗位和班次的不同,很多人还是没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如今要在一起骑行,倒是给了很多人寒喧的机会,三人一群、五人一堆,把个广场占了去大半边,一派红火人热闹的景象。人到齐了后,大家在娱乐中心门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渭河花园娱乐中心广场东侧林荫道上浓荫蔽日,几缕阳光透过浓荫的缝隙羞答答地洒向骑行车友们的脸上,直通东西的道路上,渭化之旅的骑行队伍车轮滚滚、人声鼎沸、笑语欢歌,浩浩荡荡地骑过来了;从这里起步,开始了渭化户外自行车队的首次骑行活动——






朝阳洒满林荫道, 车轮滚滚健儿笑;
路上骑行人几许? 渭化之旅整四十。





浩浩荡荡的骑行队伍,穿越渭河花园东门,骑上了开发区大道直抵渭清路,然后折向北沿渭清路向渭富大桥进发——渭富大桥是渭南市渭河上最新最宽最长的大桥,这里我们骑行的次数已数不清了,但对于大多数新车友来说,大多是只闻其名还未见其面,更何况是这么多人一起骑行过桥,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朴面而来,兴奋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骑上大桥后,便也就忘记了先前协会要求的不得超越旗手和领队的规定,兴冲冲地一个劲地往前骑,速度一下子就提了上来。这样一来距离慢慢地拉开,长蛇阵倒是分外壮观,慢慢地有人拉下来有些跟不上了,不过协会早有安排,一向被称为骑行猛将的建伟车友,这回成了殿后的大将军,伴随着末位的车友一路骑行,一边鼓劲一边传授骑行的技巧。





过了田市——在西安与渭南的界区牌子西侧,前头部队被katong车友追上,在路边一处开阔地带停了下来,打尖休息,等待后续车友。随着后续车友的陆续到达,大家前呼后拥、相互闲聊,不少人正在补充着因超强度骑行后大汗淋漓所流失的水分。这时车友中的那些业余摄影师们则忙着为后续到来的车友们留下其难得的骑行倩影。笔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次出行的车友,竟然有一半是参加过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骑行的车友,尽管他们的骑行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情况倒也大致相似,都是在身边的同事或朋友的影响下,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如今渭化户外自行车队的成立,正是有了这部分人对周围同事和朋友门的影响作为群体基础,有了这部分人作为骨干,才得以声势浩大、一鸣惊人,首发阵容如此强大,真是出乎意料之外。面对这阵势,笔者不由得想起了那些个对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事业做出了贡献的先行者、催化者以及他们熟悉的面孔——不由得从心底里生发出了一些对他们的崇敬和景仰,以致于要为他们送上深深的祝福!

渭化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骑行辙迹和历程,其实是与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生存轨迹一脉相承,渭化自行车队能有今天如此巨大的规模和人群基础,自然也得益于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早期活动时渭化的大陆风暴车友,由于他的执着和大力倡导,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参与了进来,进而在两三年内培植出了几十个自行车爱好者骨干,早在渭化户外自行车协会成立之前,参与骑行的人员就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经常参与骑行的人员也一直都保持着两位数这样的一个数字序列。

如今渭化户外自行车队首次骑行就能达到40多人,正是这些年来所夯实的群众性基础的集中展示,随着进一步的组织和活动,参与进来的人还会增多,渭化户外自行车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仅昭示出了渭南自行车运动的前景自是一片光明,而且作为渭南自行车运动的一支劲旅,渭化户外自行车队毕将为渭南自行车运动走向大众化和更加普及作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渭化集团公司和工会的大力支持,渭化职工体育联合会-户外协会得以正式成立,而户外自行车队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组织和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和壮大,也是完全可以预期和期待——在不太久的将来得以实现。在这种前景光明、群众基础雄厚、预期效果很高的乐观态势下,我们也不能不期待集团公司以及工会组织能够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与鼓励,当然也非常地欢迎各级领导和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到这个行列来,这项活动的健身、休闲、娱乐、旅游以及放飞心情之功用毋庸置疑,只要你参加进来自是其乐无穷、欲罢不能;在这样的期许和自信性下,我们也不能不对客观上造就了渭化自行车运动如此之高的群众性基础的那些先行者、催化者、引路人们给予应有的评价,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关中环线为一级公路,是陕西省“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公路系统网中的重要部分,我们所骑行的所谓“关中环线”是从渭清路算起,过了渭富大桥后,途经西安与渭南交界的田市镇,然后直达阎良区,这条环线按照双向四车道技术标准设计,路基宽28米,这段路线通车已近一年,属西安北线及其延伸段——是“关中环线”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建成通车已进一步促进了阎良国家航空技术基地的发展,并且有力地带动了周围小城镇的建设,对促进陕西东部乃至全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田市西侧休息等齐了车友们后,整个队伍继续向前——向阎良方向骑去,九点许,先头部队到达了阎良东侧的丁字路口(这里往南是通向飞机试飞基地的唯一路口),领队和旗手招呼大家休息,补充水分和能量,并继续等人。

阎良区建区于1966年8月1日,位于(西安市东北端),距渭南市40公里多一点。四周与渭南市、三原县、临潼区、富平县接壤,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人口23.92万。 全区地势平坦,物产丰富。西(安)韩(城)铁路与咸(阳)铜(川)铁路交汇于此,西(安)延(安)铁路纵贯其中,西禹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城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区内驻有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航空工业科研、教学单位,是亚洲地区集飞机研究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于一体的最大航空工业基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西部航空城,被誉为中国的“飞机城”。
2004年8月1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发改高技[2004]1679号)。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国家依托陕西雄厚的航空产业资源而建立的我国唯一的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分为核心区、扩展区两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已建成区域面积11.28平方公里,规划新建区域面积28.72平方公里。阎良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核心区布局按照阎良城区总体规划进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

航空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资金密集型和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其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其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世界新的竞争形势下的民用、军用飞机生产通用性强,互动转换快的特点,都迫使国家把发展航空产业作为新阶段的新的战略选择。在陕西建设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体现了西部大开发必须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发展特色产业的精神,贯彻了半个世纪来我国航空产业体系布局的总体思路,有利于激活国家在西安、陕西和我国内陆腹地已经投入的巨量航空产业资源,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落实国家第三战略选择,将航空产业作大作强,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和部署,结合陕西省现有基础和优势,建立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航空产业聚核区,也符合国家发改委指导意见确定的国家产业基地定点的原则。作为陕西省两城一带战略的(杨陵农科城、阎良飞机城、关中高技术发展带)载体,依托陕西省强大的航空工业基础,借助中国著名的飞机城--西安阎良良好的产业优势资源,搭建的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平台。航空基地规划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分为制造加工、创业研发、航空博览旅游、教育培训和商务生活等不同的功能区。力图成为基础设施一流,生态环境优美,适合创业、工作、学习、旅游和人居的中国“西雅图”。

航空市场迅速增长和全球产业调整的机遇、航空工业改革发展创新和机制转换、快速营造适合航空产业发展得良好环境、开发航空方面的国际合作等等这一切,为阎良的经济腾飞、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而机会总是可遇不可求,我们此次骑行前来参观航空工业基地的建设,又何尝不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呢!在后面殿后的katong车友这回却又交上了好运,他在后面遇到了一位阎良的车友,此公十分了得,早上从阎良出发骑行渭南,返回时还追上了我们,真是骑行水准很不一般,据他讲曾与我们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里很多人一起骑行过,以前虽未曾谋面也算得上是老熟人了——天下车友是一家么。追上我们后一看这么多人,便接受邀请,担当我们的导游,参观飞机研究院的试飞基地。机会总是不期而遇,机会总是青睐我们这些欲望并不高,非常容易满足的人们。


于是我们跟随这位车友,沿丁字路向南骑行,拐了几个弯后便到了试飞基地的东门口,大门内一排排不知是什么规格型号的飞机就在眼前,看得人眼发直,外行人看热闹,我们在旁边的马路上停好车后,便一拥而上都挤在了大门前,值班的门卫见状赶快过来告诉我们,这里离得太远且方向也不对,什么也看不清,告诉我们在试飞基地的南面,那里视野宽敞看得更清楚些。于是我们的骑行队伍便继续沿着试飞基地边缘处铁丝网外的小路,绕了大半个圈后,在试飞基地正南面的田野和树荫下扎堆儿观赏整个试飞基地。




这下可到了正面,但却离得更远了,视力范围内已无法清晰地观赏那一架架飞机了。不过这里视野确实开阔多了。远眺过去,整个试飞基地莽莽苍苍,近处一条直通东西的试飞跑道,看上去就象是一条乡间公路一样是那么的不起眼,而跑道两旁及四周都长满了杂草,深秋季节里泛黄了的草丛凸现出了这里的寂静和荒芜,在直通通的跑道的东西两侧,不知有几条与其垂直的南北跑道与停机坪远远相连,刚才在东门口看到的飞机,在这里看过去却象是个儿童玩具式的飞机一样,被扔在了角角落落里了。在整个试飞场地里看上去是摆放了四、五组,也不知是什么类型的机种或机群,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整个试飞基地就象是一块画板,其上点缀的这些个看上去象是些儿童玩具的飞机,虽说并不怎么协调或和谐,但咋一看起来,倒是很有些气势,只是少了些活力。


车友们在基地南边的小路边上的树丛里驻足,本是指望能看到一些飞机起飞或降落的镜头画面,等了一阵子并不见动静,很多人都准备继续上路了,就在这时却听见了试飞场靠西一侧与垂直跑道相连接的北边停机坪上响起了马达的轰鸣声,眼看着就有一架不知是什么规格型号的飞机,沿垂直跑道向眼前这条直通东西的长跑道开了过来,本以为这架飞机要掉头向东沿跑道要起飞了,一饱眼福看来是没问题了。那成想它却掉头向西开了过去,且停下来不动了,正在大家失望地再次准备离开时,停在西边跑道上的飞机,却发出了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事后大家聊起来都说:那燥声比合成厂房里压缩机的燥声要大得多。紧接着一股黑烟冒了出来,正在大家不明就理时,那架飞机已经向东开了过来。再一次的起动,也再一次地勾起了我门的好奇心,心想这回可真得要起飞了,自然不能放过,全都直楞着眼全身心地投入,等着看一出好戏。此时飞机已闪电般地冲过了我们的正前方——向东疾驶,眼看着已经离开了地面,正等着看机头扬起、飞机升空的画面时,飞机的尾翼上却抛出了个硕大的降落伞,离地的飞机又落到了跑道上。这期间又有几架飞机加入到了这种游戏的行列中来了,如此反复多次的游弋,终于使我们明白了这里根本就不会再起飞或降落什么飞机,这里是飞机试验基地,并不是什么试飞基地。这些飞机来回跑这个长跑道只不过是在测试某些性能或参数,我们却想在这里看什么起飞或降落,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呀!

看了这么多的试验或表演,也已不虚之行了,大家心满意足起程离去,沿着试验基地的南半边向西骑行,又绕了大半个圈,总算到试验基地的西边沿上了。此时掉头向北,再度沿着试验基地的外缘小马路一直骑了过去,这条路在快要离开基地的地界时,马路里边的铁丝网向里收缩了好几百米,拐了的大弯后继续向北,没了铁丝网却垒起了好几米的高墙。

骑行到此,老远就看见一架类似于在电视或电影画面里似曾相识的外国预警机模样的飞机停在高墙里面,而其上的那个圆盘盘从高墙里露了个头出来,有车友说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预警机,据说这是个高科技的玩艺儿,可要看个究竟。正巧在西边高墙下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札栏门,栏干间的缝隙足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个明白了。大家停下来围了过去,近距离地一睹其风采,只觉着新奇,当然仍然是外行看热闹,在这堵高墙里边的平地上,两架正在发动的飞机发出轰隆隆的巨响,正东边的一架飞机两侧机翼上老远看上去象个轴流风扇一样的东西缓缓地转动着,突然间那两个风扇猛地转了起来,一时间狂风大作、沙石尘土飞扬,停在路边的好几辆自行车也被吹得翻了几个个儿,我们不得不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匆忙中可谓是骑上车落荒而逃。在高墙边上向北又拐了几个弯后,就骑到了阎良区的城区边上。参观游览试验基地的活动就此结束,虽说也没看到些什么或没看出些什么名堂,稀里糊涂地绕了半大圈,也算是一饱眼福,长了些见识,满意而归了。




接下来在阎良城区里转了一圈,走马观花式地游览了阎良的大街小巷,喷泉广场,这里还真是绿树成荫,休闲与娱乐同在,大家在广场的台阶上合影留念。这次骑行的重头戏和主要活动基本完成了,此时已近中午,阎良的车友将我们领到一处小饭店集中的地方后,随即分手。耽误了他半天的功夫,真是不好意思,虽然天下车友是一家,但我们还是有些过意不去,只有在此致以深深的敬意,并将最美好的祝福送上——好人一生平安。

吃过饭后,12点多开始了返程骑行,由于有的车友觉着骑行的里程较短不过瘾,便自行组合向更远的地方骑去,有5人分别去了西安或三原,其他人员则原路返回。但对于新加入这个行列的车友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不过接下来的骑行中,大家还真的经受住了考验,虽然回来的路上有人觉着有些吃力,可骑得一点都不慢,下午两点十分到家,四十多公里,两个小时就安安全全地骑了回来了,用事实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和素养,我们完全可以欣慰地说这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渭南自行车运动又增添了一支劲旅。





其实,自行车运动不仅是一项考验个人体能、强身健体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锻练个人意志和毅力的活动,在你口干舌燥、人困马乏、腰酸腿疼、力不能支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虽然不能说放弃就完全是一种不明智之举,但在自行车运动中,特别是第一次就轻言放弃应该说是不很明智的选择,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能再坚持一下就能越过那道无形的坎儿,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活力再现,等你越过了这头一回的坎儿后,回过头来再看,你会觉着轻言放弃是那么的可怕,坚持一下又是多么的可贵。

应该说我们绝大多数的车友,不仅在体能上是超乎我们的主观预期的,他(她)们年轻、有活力,而且他们在心理状态上也有着一定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热情与兴趣。他(她)们都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预想到了骑行的艰难和辛苦,所以不仅一路上能够紧跟队伍,统一歇息、补充水分,而且还在返回的路途上互相帮助,坚持骑行到底。




当然了即使都是第一次骑行,由于各人的体能和心态上的差异,有的人还没尽兴,有的人却已吃不消了,这就须要组织者们去均衡或协调彼此间的差异,趋向弱者自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了。因此,经过筛选:把骑行阎良作为首选路线——这条线路不仅道路宽阔、平坦,且来往车辆少、过往人员也少,成为新手骑行的最佳线路。

9月15日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组织骑行大荔,渭化之旅没有能够同行——第一次骑行,大多数车友都是新手,大荔太远,所以去不了,只有选择阎良——好路、短程,再加上参观飞机试验基地,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看点,好在大家情绪饱满、热情高、劲头足,已然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骑行——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骑行秦岭北麓 穿越五渠深沟
2007年11月3日骑行(穿越五渠沟)纪事及随想




2007年11月3日原计划骑行路线为:渭南——沋河水库——花园——小幽沟(原路返回60公里)。由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部分车友与渭化户外协会的部分车友一道骑行小幽沟(是小峪沟渭南方言的读音),这里寄托着渭南车友很多美好的回忆和骑行经历,近几年来,车友们每年都要骑行一次小幽沟,而且都是在秋末或冬初,十一月份这个最佳骑行季节里——这时节秦岭北麓的每一个沟沟坎坎、山山峁峁,都是满目秋色、绿树红叶、层林尽染,满山遍野黛色苍莽,川道小沟内柿子树上梢头挂满的火红柿子,更是车友们解馋充饥的美味佳肴。那里更有西南线上的蔡家河车站和克老隧道——是供车友们参观游览的好地方,因此,年年都有人提议要去看看,也就形成了车友们年年骑行小幽沟的惯例。

按计划到了沋河水库上面的雷村小卖店前歇息时,有人提议到五渠沟:说是就在前面不远处的岔道口上,那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鱼有鸟、有蓝天白云、有村姑美眉”。组织者们个个从善如流,经协商把骑行路线作出了修改,以满足车友们希冀掀开五渠沟神秘面纱的迫切愿望——目的地改为五渠沟。对哪里比较熟悉的独行侠钻山豹车友,虽然说里面没有什么好看的景点,但大家出于对五渠沟水库中波光粼粼的景象和这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里神秘莫测之向往,还是执意前往;曾经在五渠沟游览过的车友***则一马当先,率先骑上了通往五渠沟的岔道,大家鱼贯而入,紧随其后。




通向五渠沟的道路是一条典型的乡间土路,夏秋雨季时节践踏和碾压出来的泥泞与车辙痕迹——干涸后的坑坑洼洼以及小路上残存的不规则的辙印曲曲弯弯、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车友们只好放慢了速度,小心翼翼地在小路中寻找着狭窄的辙迹和平坦处,拉开距离一字排开,当我们越过前面塬上那一片片小苗儿刚长出来不久的麦地,骑着车子在田地间转过了几道弯后,前面的山峦和树林便在视野里崭露出了头角。五渠沟沟口远山近树遥相呼应,沟口谷地里林木葱郁、碧枝融融,沿沟口一字儿排开的几棵柿子树上果实累累,正景倒影,含混难分;左侧蜿蜒曲折的峡谷和神秘幽静的树木、丛草、竹林,覆盖着的山包上——千姿百态、斑斓绚丽,莹红澜绿、银花羞荡;右侧半山腰上五渠沟村里的房屋农舍,掩映在五彩缤纷的深秋景色里,素面含笑、秋装素裹、氛围窈娆,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勃勃之美;这一切蜿蜒奇特,对比成趣,构成奇、静、野、美等特点,极富有原始风情。



其斑烂的色彩谈不上有多么艳丽,但足以令人遐想万千,用少女纯真的情怀、婴儿明亮的眼睛作比拟,自然也毫不夸张,这里似乎拉开了人们生活中神秘的帷幕。每个人的心和整个世界都随着透明的大自然敞开了心扉,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热爱与理解,进入了真诚的透明的境界。眼前这一片片的绚丽,使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进入五渠沟,撩开松翠柏苍的帷帐,一个精巧别致、水质明丽的山间平坝式水库以其绰约的风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五渠沟水库随两边山坡的地势而变,堤联岸接,活水同源,顺势叠置,婉若镶嵌在五渠沟首的一面镜子,光采照人——库面上茅草拂水,绿漪潋滟、澄净无尘,望若明镜。一汪弱水更象是一个放大了的池溏,池面似明镜倒映,池中池旁,水草丛生,杂树蔟拥,充满着诗情画意,俨然天设地造的奇特盆景,堤上黄土堆砌、金沙铺地,恬静素雅,使人油然产生一种空灵、隽永的兴味和无尽的遐想。



车友们在大坝左侧山坡下的平地上汇集后,除了老张这个老玩童顺着大坝斜坡下到了坝底水面处,隐没在齐腰深的水草丛里,把玩和欣赏着水面上的绿漪、浮萍,在秋风萧瑟中,回味“小时候在这玩时,那可美了的情景”!其他车友们都站在大坝上,侧对着位于右侧面山峦下树林掩映着的五渠沟村头,沐浴在深秋如此良辰中,欣赏着五渠沟口这首个难得一见的塘坝式水库与四周山坡树林、草丛和池面涟漪、水草、浮萍所构建的美妙景色和山水画卷,尽情地享受着秦岭北麓这块大自然恩赐于我们的宝地带给我们的一切——山色湖光,蔚然深秀,洋溢着一派动人的诗情画意。

水库景观倒并不是有多么的雄奇壮丽,极象个放大了的农家房前屋后的池塘,但池面绿漪涟滟,清丽碧莹,天光云影——紧傍两侧的山坡、峰峦、林木、草丛,倒映在池中,镜像清晰,色泽艳丽。举目眺望向沟里延伸进去的五渠沟水库南缘以及与其相依相偎的山峦、树丛、草蓬,深秋季节周边的林莽更是红晕浮面、羞涩含嗔,紫黛锦装、清姿雅赏,倒是给库区景致凭添了不少情趣。



坝头上五渠沟村的那几户人家——房前屋后的林木和黄牛以及那个挂有五渠村警务室的门廊和小楼,点缀在这幅山水画卷里后,不仅彰显出了勃勃的生机,将其融为一景,则更显示出了大自然的和谐与自得;我们三四十人的到来,到底给这幅画卷上增加了光采还是涂抹上了不和谐,那就难以捉摸了,自然也无须自问自答,但愿我们没有给这里的乡亲们带来些许的骚扰,唯愿我们没有给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带来困扰。


五渠村头景色美, 果实累累柿梢头;
水库坝上合个影, 整装穿越五渠沟。



在大坝左侧宽阔的平地上,车友们合影后,便继续向纵深处进发,从而揭开了穿越五渠沟的骑行序幕。

车友们一进山谷,只见两侧山峦连绵、层层叠嶂,浓荫蔽山,潺潺溪水,众彩分呈,即被这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所迷恋——



五渠沟内地理状况并不特别复杂,也没有蕴涵着什么自然之谜和风景旖旎、缤纷灿烂、绚丽多姿的人间仙境。但沟内两侧山峰林立,生态环境原始,坡谷平缓处覆盖着的植被和草丛翁郁葱茏、错落有致。四周山石环峙,灌木草丛在秋风吹拂下,随着山势起伏跌宕。山间仍有野菊花竞相开放,山坡上一片片闪着白光的芦花白茅,像轻纱随风飘拂。在周围那些泛黄发紫的丛草或灌木的映衬下,更显得飘逸洁净、一尘不染,虽算不上很高贵,但也在深秋里彰显出了其身影的不同凡响和卓尔不群。山坡上沟谷涧,虽没有了夏日里彩蝶舞于花丛,飞鸟啁啾嬉闹画面,但车友们的到来也完全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不仅给这幅山色画卷带来了些许的光采,而且还增添了不少的生机,一派秋意浓郁、生机盎然的景象。山间小径,时隐时现,曲折盘旋,巧添情趣。



大约从五渠沟水库向纵深处骑骑、推推,骑行了了两三公里的路程后,一座废弃了的山间民宅掩映在一片葱茏苍翠、黛色朦胧的树林中。这座民宅四周及背后的山坡上翠柏岸畔,苍虬挺拔,给人以刚毅、顽强、不屈之美感;房前屋后枯树残枝、老木悬爪,盘根错节,给人以古朴、憨厚、原始的感觉;连同民宅前山谷里的宽阔平地、茂盛的草丛、潺潺溪流,构成了又一幅山间美景。整个画面透着精灵,每一个构成要素中都有着独立的灵魂,每一个独立的灵魂又都有着满怀的恋情。他们相互依偎、拥抱,拥抱出的这一片绮丽的景观,使园艺师们也叹为观止。

车友们在这幅山水画卷的北侧空地上驻足后,便齐集在山坡两侧柿子树林里,开始享受起了大自然恩赐的美味佳肴——柿子。山里柿子树上的树叶早已全部落光,路边的柿子树下面的柿子已经全被摘光,那树梢头的柿子却像小灯笼一样红红火火的垂挂着,仍然吸引着车友们围了上去,有身轻敏捷的车友便爬上树为大家摘柿子,但梢头的柿子却很不愿意合作,不是够不着就是掉下来甩个稀巴烂,眼馋着却吃不到嘴里,还真是让人着急。半山坡上,倒是有几棵满树都是柿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闪着红光,几个车友爬到山腰间伸手就够着了满树的柿子,顾不上吃就兴奋地喊车友们齐来享用,可虽知摘下来的柿子却都硬梆梆的没法吃,原来阴坡上的柿子成熟晚,时下还不能一饱口福,因此挂着没人摘。无奈只好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树梢,在那些树梢头上去寻觅、采摘那几颗成熟了的软柿子解解馋,自然是无法尽兴。而踩着树枝摇来晃去的,不时有软柿子噼哩啪啦纷纷落下——只可惜软柿子砸在地上个个开了花,不能一饱口福,落在车友们的头上、身上,还弄得满身柿浆,是为憾事一桩。

在河谷的一块空地上休息后,车友们继续前行,越过山坡上的民宅不一会儿,约摸着已到五渠沟的纵深处了,但见山谷变得越来越窄,原来还能骑骑推推的小路好象已变得没有路,只能推着车子在草丛和沟坎里寻觅路径慢慢地前行了。

我们围绕着五渠沟的溪水沟坎绕来绕去,一会儿推车走在没膝的荒草丛中,一会抗车越过满沟滚石滥泥的溪流——溪水变得越来越细小,但却越来越清澈透亮。



而两边山坡上的风景则越来越美,在翠绿红紫、相映成辉的溪边谷地上,丛草齐腰、没膝,茅草、白穗随风摇曳,万千风情中透着清新和爽快。由于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深山里已荒无人烟,但间或却有一两头在沟谷里或山坡上吃草的秦川黄牛在挡道,而在半山坡的巨石上昂首挺胸、傲视一切的山羊,活象一个守把关口的将军——牛羊“哞……咩……”地叫着,声音在幽谷中传出悠长的回响,仿佛在疑惑我们这些人为什么会踏进它们的领地,又仿佛在向人们招呼:踏上我开的路,想过就得跳上来,害怕就快返回去……。



雄关羊开泰 秦川牛当道
此路为我开 想过跳上来


从牛羊当道的沟口越过后,前面的山势和景致仿佛是变戏法似的活了起来——

纵观那山、那水、那草、那木,舒卷飘逸,熠熠生辉。草色花形、纷呈异彩,影影绰绰、姿态万千,实在是令人神往。 左侧山峦 经太阳的光辉的点染,更是云蒸霞蔚,银光闪烁中透出了银白色为基调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反射着不同的色彩:深浅浓淡、自然流畅,紫黛领衔、褐白为帅。远远望去犹如彩霞从天而降,娇丽艳媚,分外辉煌夺目。融入其中的车友们宛如置身于迷人的仙境之中(图:55)。



越过了这段亦幻亦仙的山谷和阳光浸染后美仑美奂的峰峦所构建的仙境后,前面沟谷所呈现出来的景致更是美妙绝伦——右侧一条横切过来的山谷里,盛满了顽强的求生存之渴盼和神话般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顺着郁郁葱葱的沟谷向上望过去,峰峦间从远处延伸过来的山峦起伏逶迤,在临近沟谷边缘上,灌木和丛草相拥着凸起来的一座大若亩田的小山包上,婷婷玉立着一株雅洁动人的松柏,以蓝天作衬,以山石为基,顶天立地。微风起处,波光摇弋,蔚为奇观——乃秦岭北麓难得一见的梦笔生花(与黄山上的梦笔生花相比一点也不逊色,见图:62),是为五渠沟内最亮丽和最独特的境致和画卷。



再往前行依然是美景不断,绿色植被间的风鸣和溪涧水流似一条银线,串连着一个又一个的山峦和沟谷,我们则不断地用车轮和脚板丈量着银线的里程,用眼睛和大脑欣赏和思考着银线穿越时空时留下的痕迹和贯通宇宙的奥秘;大自然总是令人惊咤不已,面前的意象和物象更是让人联想起了非洲沙漠里的金字塔(图:64)。只不过这里是用绿色堆砌而成,金顶那个圆锥形的山尖微微向后弯曲,由这个山尖发散而分出来的金顶,以及与金顶角度一致的几条山棱在色彩斑烂的秋色的蔟拥下,伸向山脚下葱笼茂密的林木和丛草深处,它们各自形状殊异、雅影倒映;在参差错落的山棱上,几个白色的活物那是正在其上觅食的山羊——羊儿还在山坡吃草,却不知那放羊的王小二那里去了,而我们却一步步地走向五渠沟的纵深处,幸好这里没有敌人的包围圈,却有这个绿色的金字塔为我们的思绪寻找到了一个通向宇宙的出口,大自然真是对我们不薄啊。




整个金字塔式的山峰,以翠绿黛青的色调为主间或镶嵌着乳白色、灰色、暗绿色等色块的坡面上,流淌着薄薄的一层阳光照射后荡漾着的银色涟漪,犹如金河泻珏、银水溢流。簇簇灌木、丛丛山草、朵朵野花,桃鲜若云、涟漪荡彩……,好似河中漂泊的彩船,骑游路经此地,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吟诗作赋之念——



五渠沟内景致多, 民宅废弃依旧美;
谷底沟内溪水浅 , 半坡山羊丛草深。
阳光照射山峰峭, 梦笔生花秦川秀;
故垒绿翠铸金塔, 天工巧夺吾开颜。



五渠沟村头的房屋农舍、五渠沟口镶嵌的镜子——五渠沟水库、五渠沟内废弃的山间民宅、五渠沟内熟透和未熟的柿子、五渠沟内守关挡道的牛羊、五渠沟内的胜景:梦笔生花和金字塔山,这一幅幅人工和天然的画卷,串接在一起构成了令人耳目一新、开阔心胸、放飞心情的绚烂画卷,我们将自己融入其中,面对素若白绢的芦花、茅草,丰富充实的野果缤纷,澎湃的心情自然贲发,胸腔的共鸣产生的气流奔涌,汇集成了生生不息地大声欢唱——唱给这秦岭北麓雄浑的群山,唱给这五渠沟内蓬勃的草木;高歌中唱出了男子汉的粗犷和强悍,唱出了姑娘们的甜美与柔情;让人们在永无休止符、舒畅弹拔的音乐般有节奏的心灵撞击中,默默地感受大自然的恬静与和谐。



传说五渠沟是由五条渠沟组成,车友们溯源而上,开始时每走过一条沟渠都要记着数着,期盼着能尽快穿越五渠沟,翻过山梁,骑上关中环线的通衢大道。但经过一连串的美景熏陶和浸染,车友们大多都不知东西为何方、南北为何地了。至于骑过了多少道弯儿,推过了几道梁,淌过了几条溪,越过了几条沟,就更是早就不再管顾了。




经过两个小时多的跋涉,虽然并不知道过了几条渠沟,还有多少路途,但前面的路途明显地变得陡峭了不少,很多地方须要跨越直上直下的深沟和陡坡,此时此地自然不是人骑车了,反过来变成了车骑人、人抗车,如此这般地又跋涉了几公里后,脚下的山路才平缓了许多,但山坡上的植被则大不如前了。山顶裸露着的峰峦凸现出了这里的荒芜和贫嵴,山沟里谷地上的丛草也稀疏或低萎了不少,不过沿川道展开的两侧山坡上有了人工林的痕迹,横竖成行、高低粗细一致,山腰处的柿子林也明显地多了起来,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的穿越路程进行的差不多了,有人家或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一定是远离五渠沟纵深处的另一头了。



在不远处的山坡上那一片柿子树林里,透过稀疏的树枝朝上看过去,只见柿树林间一个红衣少年正站在枝叉上采摘树梢上成熟的柿子,偌大的柿林里,红玛瑙般的柿子挂满枝头,一片晶莹剔透、个个火红,采摘柿子的姑娘在车友们的呼唤下,向我们频频招手——象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山外客人,自然也是在邀请车友们到坡上品尝她们山里的柿子——


火晶柿子梢头挂,红衣少年树枝叉;
摘罢柿子招招手,借问客人去何方?
山腰柿子无人采,伸手即得莫客气;
任君采摘充饥肠,坡上柿子美味香。




这山间之美在于:这里的柿子举手可得……再不用车友们站在树下仰望着树梢,何须车友们像猿猴上树 、 像花果山上的小猴们一样欢蹦乱跳地找成熟的软柿子吃,更不须树上的猿猴摇树,车友们在地上埋头寻找或仰头够接。两个勇敢的骑士早已忍不住,爬上山坡,自己吃个够后,还带回来大量的战利品,一伙人大饱口福,暂时添饱了肚子,饥肠碌碌的车友们顿时焕发了精气神,继续上路——再往前走,便随着曲折蜿蜒的小道,顺坡而上。而山路则几经起伏,多次跌宕,形成了数十道“之”字形或“乡”字形,亦或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拐了多少个弯,也根本无法用我们语言中的那个字来形容的沟谷小径,使整个骑行的画面显得富丽壮观,但骑行的历程却极尽了艰难和险阻,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路虽越走越难走,到最后连最前面引路的车友(转山豹)也看不见了,但大家还是一鼓作气,互相帮衬着将车子推上了穿越五渠沟的最后一个足有四五十度的大斜坡。 在“黄土铺地”山梁顶上,左侧面有一片坡顶平地——组成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大家就在其旁边的小径边上停了下来。 来到山坡顶上,居高临下,纵观那蜿蜒逶迤顺势铺开在黄土坡梁上的小路,宛如一条小龙在林莽中翻腾飞跃,磅礴霄汉。车友们虽然一个个累的躺在地上都不想起来,但在心灵深处却升腾起了洁净和纯真——除了对大自然的感恩,还要加上车友们之间的友情和团队精神,大自然真是伟大无比,她一扫人世间人格、灵魂、欲望、交易中的种种劣迹(堕落、肮脏、贪婪、卑鄙……),向人们源源送上了真诚、博大和对生命的挚爱。




到了山顶,风景豁燃开朗。视野所见的每个山梁上,都有由三、两户人家形成的一个个自然村,掩映在层林尽染,金甲银鳞,流光溢彩,缤纷耀眼的秋色中,那房前屋后的树枝上挂满了丰收的玉米棒子,在阳光下闪耀着金灿灿的光芒,形成了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相映成趣,怡然自得,令人赏心悦目。




胡寨村头掩房树,山涧路尽上梁车;
黄泥坡上毅力显,关中大道凯歌回。



至此我们从五渠沟口的桥南乡五渠沟村出发,历时三个多小时,骑行跋涉了十公里左右的路程,终于到达三官庙乡胡寨村庙良组所在的山梁顶上,完成了穿越五渠沟的壮举。车友们在山梁顶上一家老宅子门前宽敞的场院和麦草垛下集结休整,互诉骑行中所遭遇的艰辛和趣事,每个人都觉着很累,但心里却觉着又很爽。在山梁最高处一棵大柿子树前合影留念后,便踏上了西行关中环线,回返渭南的程途。



2007年11月3日参加骑行固市近30人、骑行五渠沟36人、骑行大荔6人——六七十人兵分三路,渭南自行车运动可谓是阵容强大,人气很旺啊!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7-11-11 12:59 编辑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盛极豪华往事烟云 神道山门冷冷清清

—— 2006-9-23骑行唐桥陵之日志及随想录



题记

千百年来尘已封, 盛极豪华烟与云 ;
桥陵山川虽锦绣, 神道山门冷清清。
石人石马石灵兽, 仪卫陵前神道中;
十八帝陵排第一, 桥陵那比乾陵魁?


9月23日上午10:20左右,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一行25人,在骑行了近70KM的路程后,陆续抵达桥陵神道前面的那棵大松树下,先期到达的8名车友合影留念后,推着车子顺着神道向桥山脚下进发——神道乃祭祀之道,中国的祭祀大典向来都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距,就连皇帝本身也不例外;不过车友们推着车子前进,倒不是摄于这种威仪或规距,而是为了欣赏神道沿途的风光和两侧的石刻艺术。

位于蒲城县城西15公里坡头镇与三合乡中间偏西处北面2KM的桥山山腰间的唐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始建于盛唐时期。唐朝第五代皇帝李旦——他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大周天子武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公元712年,李旦将皇位禅让给立有武功的三皇子李隆基。据说李旦之子李隆基当时为修建此墓动用了超过30%的国家财政。该陵墓规模宏大,充分反映了唐文化的风貌与内涵。尤其是该陵墓中的石刻艺术,精美绝伦、气势磅礴,被称为“桥陵石刻甲天下”,极具研究、观光价值——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李隆基将其父葬於蒲城县城西北约15公里處之丰山——并将其改名为桥山,将其陵定名为桥陵,并将蒲城更名为:奉先——直属京兆,而守陵的陵台令则官居5品,显赫一时。

位于桥陵神道两侧的石华表、石獬豸(xiezhi)、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雕刻的精美绝伦、人高马大,极富于写实意义的石刻,充分展现了盛唐气势的博大和古代石刻艺术的宏伟。



(西石华表----桥陵石碑图)

在神道两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华表——又名“望柱”,是帝王陵墓的标志。也属卫仪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桥陵华表原为一对,西华表至今完好无损——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线刻花草。东边的一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华表是新近投资10多万元,选用与西华表同样的石材,修复完好的一座由础、身、顶三部分构成,通高8.64米石华表——东华表。



(天禄----石獬豸图)

接下来的便是灵异神兽獬豸。俗称“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是非曲直、区分好坏忠讦——属陵前祥瑞之兽。桥陵东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双翼在身,保存完好,如此雄伟壮丽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确是非常罕见。



(石驼鸟----朱雀)


再往前走便看到了一只脖子长长,曲项颔首的鸵鸟——鸵鸟浮雕主要出现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桥陵有鸵鸟浮雕东西各一座,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生动自然,刻法细腻,远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鸵鸟石雕可比,实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人们纷纷抚摸其颈项,以求祁福——据说是那儿疼就摸那儿,可以消除病痛。人们的心态真是不可思议,天下那有那等好事儿,还是多骑骑车煅炼煅炼,放飞一下心情,寻找一些快乐——才是正道。



(石马---或称鞍马)


摸过驼鸟的颈项后,下一个映入视线的却是石马——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应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看到有那么多的石马头部被毁损或已无头(另外在玄武门外,按规制布列的3对石马已残破)真是心中酸楚,马作为人类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可以说为人类夺得自然界的统治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在陪伴着帝王的时候,还要遭受这等无头之灾,真是苍天无眼啊。




(石人----翁仲)


最令人惊叹不已的则是神道两侧的翁仲——俗称“石人”,他们是人,但他们却要去守护已在阴间的帝王,这些石人就是当时朝中大臣们的化身,在此随伺君王。唐朝的制度——乾陵以后,神道两侧须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彰显和折射皇家的威仪和宗法秩序的观念。桥陵的石人——个个高大雄伟(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且都是为直阁将军装束,头顶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柱剑,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或凝视远方,或垂眉沉思,形态各异,实乃古代艺术之珍品。由于多数保存完好,因此无论在数量上和艺术价值上,都堪为唐代诸陵之冠,是古代石刻的珍品。



(角楼基台)


在神道尽头,左右两侧有两个高大无比的大土堆,原以为是陪葬墓,但一老者说这上面原来建有两个角楼,原来是陵区内庭台楼阁的基台——现在这个偌大的土堆,上长满了杂草和灌木,站在其上向南可俯瞰神道及其两侧的人兽仪杖以及现在修建绿色通道里的栽种的花草树木,向北可远眺桥山的黛色和苍漭以及桥陵山梁上的松柏青翠。




在东侧的基台上,车友天高海阔摄下了鸟瞰神道的图片和车友们在神道尽头石狮子旁小憩的镜头。




(人性化了的石狮)


在两侧角楼基台中间向上不远处排列的是一对人性化了的石狮——陵前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它象征着的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它主要是仪卫亡灵,并向人们展示威严和雄烈,给人予以震慑,是人性化了的“兽”的形象。这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

一路走来,纵观神道两侧的石刻及其石刻艺术,无不彰显出了盛唐的气势,这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都达到了极端博达深沉的精神内涵与极端简捷单纯的在外在形式的统一。无论从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狮的威猛狞厉,还是从壮硕的块体上沸涌起伏的动感,流动线形中的气韵节律,都充分显露出充实、富丽、博大、雄浑。其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其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因之的这种气度不是有意的装扮或夸示,而是一种自然流露。



(唐睿宗桥陵)


再往上走则神道已经中断,一个约有百十多米缓缓的土坡的尽头处,立有一块用砖围护着的石碑,上书“唐睿宗桥陵”五个大字——石碑由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写,蒲城县知事冯方 立于丙申孟秋。围护的砖结构上方一个方形的水泥面板上,刻有“唐睿宗李旦墓碑”的字样,上面落款的日期是“一九八四年重建”,下面的落款是“蒲城县人民政府”。也就是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陕西省和国家才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单位。

从石碑处再往上去,则是一块非常难得且很大的平地,在平地靠进陵道山梁一边有一棵硕大的槐树——槐树下一位当地的老者,摆放了几十个小马扎,树下用一个简易的折叠床摆了个小摊位,卖些饮料之类的东西。

据老人讲: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築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週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虽已歷經了1270多年風雨剝蝕,但所保留下来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部分车友们便将自行车放在大槐树下,徒步向山梁上走去,但也有几位将自行车骑(推)上了山梁,直抵半山腰的墓道梁上,这是一片开阔的山岙,站在墓道梁上,视野十分开阔,山上山下的一切景物都尽收眼底,向下可以俯瞰整个神道仪卫和周围的景致,向上沿着清晰可见的土石山路能直达桥山的主峰,桥陵处在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桥山(唐以前称为丰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桥山气势雄伟,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海拔高程为736.7米,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陵寝西侧为高程780米、769.2米、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东山诸峰,北侧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环列诸峰,山形凝重,山势巍峨,蔚为壮观。



[骑(推)上墓道梁]


作为一个骑行者,能把自行车骑到这个地方已是属于不易了,再往上即使是推着上去也已有些困难了,但上山的路却仍然延伸着一直绵延到了山顶。千百年来踩踏出来的路径依然明晰,象一条土黄色的飘带——超然地飘到了云际边的顶峰。车友们在墓道梁往上的山脊处摆好了各种姿式,留下了美好的瞬间,后来看到这些图片的车友们不禁在惊叹:想不到自行车也是可以上山的啊!




(墓道梁上上山路)


我们脚下的山石以及顺着山梁延伸开来的山脚平地,大多是用开凿地宫时挖出的土石堆积而成,老人还特地告诉我们,在墓道梁及其延伸出来山岙间每每可听到脚下的空空声,那就是当年倒出来的土石间留有缝隙,没有添实的缘故。现如今山岙下及其沟豁间已长满了草丛和灌木,向阳处则有满山遍野的柏树林簇拥着整个墓道梁及其周边地带。

据老人讲:过去人们都说,唐代十八陵中除了武则天的乾陵外,剩下的都在五代乱世中被军阀温韬盗掘过,但这并不完全是事实,根据《宋会要》记载和后世史学家研究,由于蒲城境内的四座唐陵当时并不在温韬的势力范围里,故包括唐睿宗李旦的桥陵在内的少数陵墓才幸免于难。

据老人讲:由于桥陵是在国力强盛、社会升平的开元盛世建成,大唐立国近百年——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这时在艺术造型上是力求反映和展现富贵气象的宏伟和壮丽。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伟的外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则是雍容、威武、博达、充实。因之,桥陵甚至比乾陵更加富丽堂皇,其陵园极尽豪华,胜极一时,在唐十八陵中堪称第一。桥陵是唐代繁荣昌盛映射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上的代表——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桥陵陵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周长约11公里,陵区面积达852.7万平方米,封内20平方公里。

据老人讲: 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前为朱雀门(今坡头镇安王村),后为玄武门(今坡头镇东山狮子怀村),左为青龙门(今三合乡赵家山村),右为白虎门(今坡头镇东山党窑村)。各门两侧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各建有角阙。当时地面建筑规模宏伟,规格很高,除建有十几座阙楼、下宫及陵署外,并建有九开间雄伟高大的献殿,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间。并设有陵台令,典事官员二十三人,陵户400余人。朱雀门外为神道,神道长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唐代贵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饰,所谓“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多少,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程式的完善,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只可惜千百年来世事变迁、朝代更叠、历史动荡,早已将这里所说的一切荡涤的干干净净,几近一无所有,所有的豪华和胜极一时,都犹如过眼烟云,没有了半点踪影,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好在神道上还有那么多的石刻艺术品留存下来,而以山为冢——地宫尚存,也可以告慰天下了。站在墓道梁上的山岙间,远远眺望陵园区域内,除了已经矗立了千百年的那些个石人、石马、石兽、石华表,还一如既往地尽忠职守,迎风而立外,园区内乃至神道旁冷冷清清,可谓是人迹罕至,要不是我们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25名车友前来造访,还真的有些寂兮廖兮,恍若穷乡辟壤而了无生机。






老人还讲:桥陵东南方向,分布有大量的陪葬墓群,其中包括:肃明刘后、昭成窦后、贤妃王芳媚墓、申王(惠庄太子)李扌为墓(墓址在三合乡邢家村)、岐王李范墓(惠文太子、墓址在坡头乡梁家巷)、薛王(惠宣太子)李业墓(墓址在三合乡王尧学校东北)、代国公主李华墓(墓址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凉国公主李苑墓(墓址在三合乡井家村北)、息阝国公主墓(墓址在三合乡东贾村东)、金仙公主墓(墓址在今安王乡武家村东)、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墓址在三合乡后泉刘家村东北)、宁王(让皇帝)李宪惠陵,郑王李筠、嗣宁王李琳墓和蔡国公主墓等。

据新旧唐书记载:睿宗诸子女,除李隆基外,岐王李范曾参与平太平公主之乱,其余虽名位显赫,却恭谨一生,唐史赞曰:“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矣!”。

由于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强势统治,其子多低调或弱势,除李隆基外,其孙也亦然,唐睿宗李旦亲眼目睹了他的几个哥哥们固执性格、桀骜不训的下场,而他自己也亲历或遭逢过大起大落,因此他也就养成了低调的习惯,在他做了皇帝后,并没有太过迷恋权位,而是即时地将皇位禅让给了立有武功的李隆基。

和平地交接权位才成就了唐玄宗李隆基能以“孝悌”闻名于史,以及开创开元盛世的传奇皇帝色采及其历程,在这一和平交接权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另一位重要人物——桥陵的主要陪葬墓——唐惠陵陵主李宪,他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在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皇太子,后睿宗降为皇嗣后,武则天册封他为皇孙;当中宗即位时又改封为蔡王。景云年间(公元710年),做了皇帝的睿宗须复立皇太子,这时李宪辞曰:“储副天下公器,时平则先嫡,国难则先功,重社稷也。”并涕泣以死固让。遂立平韦后之乱有功的楚王李隆基为皇太子。李宪“一生谨畏,未尝干政”,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被封为宁王,天下“皆以天下友悌之祥”。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李宪病逝,终年六十三岁,唐玄宗闻讯“失声号恸,左右皆泣下。”以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乃追谥让皇帝”,“赠妃元为恭皇后,葬桥陵旁”。故李宪是以帝王规格下葬的,其陵寝被称作惠陵。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令修惠陵城垣80丈,并于陵前树“唐让帝惠陵”碑。陵寝现状为长150米、宽90米,封土高约14米的覆斗状墓冢。唐·惠陵惠陵——位于桥陵东南的三合村东边,被当地人称之为“让冢”。

正是由于睿宗李旦和其长子李宪的低调和不迷恋权位,成就了唐朝中兴时期的父慈、子孝、兄恭、弟悌的佳话,也成就了唐王朝开元盛世的繁荣和强大。也正是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睿智和低调,才使得在唐王朝中兴时代未曾上演类私于开国之初的玄武门之变那一幕。由于李旦他不是李渊,李宪也不是李建成、李元吉,而李隆基更不是李世民,没有了权位欲望、没有了利益争夺、就有了皇位的提早禅让,就有了长兄的以死固让,也就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也就有了如今的让皇帝陵。真可谓————



自古皇家多变故,前车已在玄武外;
则天强势子孙衰,无权方能重社稷。
禅位自显父慈爱,兄恭更让弟亦悌;
大衾长枕诸王共,全心全意盛世开。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造访科技大 登临骊山顶

造访科技大 登临骊山顶
——2006-12-2骑行纪事及随想

孟冬季节在寒冷一天天的逼迫下,瞒跚着步伐很无奈地一步步走了过去,眼看着就要进入仲冬时节了。清晨浓浓的寒意夹带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三十多公里的骑行,并没有使大家象往常一样浑身冒汗,胳膊和腿上都感觉出了寒风的凛冽和冰冷,一路上人体的几个末梢——手、脚、耳、鼻都是冰冰凉,看来真正的冬季骑行才刚刚开始,车友们的防护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啊!
渭南市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一行45人的骑行队伍,于2006年12月2日上午9:30左右,抵达位于临潼的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校门前红旗招展,学校自行车协会的同学们,在寒风中高举着会旗迎接我们渭南车友,此情此景使渭南车友们都感觉到一种亲人般的温暖,在阵阵欢呼声中,大家簇拥着在两个自行车协会会旗前合影留念。尔后在同学们的引导下,我们进入科大校园,欣赏校园的美景和人文风光。




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四十多人的骑行队伍,到达科大校园门口或骑行在校园的马路上,也算得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而在尚未竣工的校体育场东侧平房上悬挂着的"热烈欢迎渭南市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前辈来我校参观访问"的横幅,让冒着寒风骑行到此的渭南车友们感受到了温情和暖意,当置身于由鲜红的条幅和涌上来迎接的科大自行车协会的成员们以及沿路注目的男女同学之中时,仿佛又回到了二、三十年前,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徜徉在他(她)们中间就会感到有一股热浪迎面扑来。科大学子热情好客,年轻人活力四射,充满着理想进取心,他们的某些畅想,使我们这些早已出了校门的过来人,又都从早已尘封多年的记忆中寻找回了些许的童心灿烂和美好的回味。
同学们叔叔阿姨的亲切呼唤倒使得我们这些过来人清醒了不少,在同学们专门布置的接待室坐下后,面对同学们端茶倒水、问寒问暖的真诚和情意,倒使人感到不好意思起来,我们这些年长者又怎么好意思让同学们牺牲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呢?
在科大社团联合会办公室里,一个小型的座谈会中,双方相互介绍了各自协会的相关情况以及骑行路线和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交流当中年令或代沟都被撇在了一边,气氛活跃,情真意切。交流中与其说是同学们“讨教了许多东西,使得大家受益匪浅(pangpang语)!”还不如说是为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活力。尽管同学们一个劲儿地前辈长前辈短地称呼大家,但我们要说,无论男女、不分长幼——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都是一家人,兴致所至情趣相投,群体出行相互关照当是本分和义务,骑行中没有前辈后辈,相逢时除了叫车友外,还是叫车友。




西安科技大学自行车协会与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可谓是神交已久,在网上相互鼓励和互动已不是新鲜事了,但这次造访科技大,事实上已成了两个群体间交流的里程碑。也为区域间众多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群体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和范例。
科大自行车协会正式成立虽还不及一年,但其会员已逾百十多人,其骑行的辙迹也已遍布关中大地、秦岭南北,明年暑期还准备走康藏线骑行拉萨,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科大自行车协会的pangpang车友,作为科大自行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一位很执着的小伙子,他单车骑行西安—宜宾,证明了其意志力的超强。曾经多次与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一道骑行或交流,应该算是老朋友了。
座谈会后,大家一起来到了学生食堂,在三楼餐厅共进午餐,着实地又一次地体味了学生时代的集体生活,只是现在的学生餐厅无论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是在饭菜的供给方式上,与我们从前上学时的那种封闭式的学生食堂相比大不一样了——不可同日而语。上个世纪延续了好几十年的过去那种学生排起长龙似的长队,在有限的几个窗口里打同样的饭菜的那种学生就餐模式,自然是封闭社会的产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如今这种开放式的学生餐厅自然是与当今开放型的社会相适应,开放型的社会人们的选择是多元的,开放型的餐厅里可供选择的饭菜自然也是多元性的,各种口味基本上都是可以得到满足。骑行的车友们期望值都不高,一份三元钱的经济套餐,已是吃得心满意足了。
饭后,在同学们的带领下还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据说该校图书馆是西北地区本科院校中最为先进,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每年学校都要拨出数目可观的专用经费,采购大量的新书,并充实学校的数据库。大家先到图书馆顶层,一览美丽校园风景与附近城区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在顶楼上极目远望,整个校园尽收眼底,此时此刻,面前那个钟面直径足有一人多高的大钟,时针和分针正好指向了12点整。尔后依序还参观了图书馆的各阅览室以及计算机机房.可谓是大饱眼福了。
由于同学们大多在当天下午要参加学校的期中考试——下午文洪、龙海、张龙三位同学,占用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陪同我们骑行了骊山,并登上骊山极顶——烽火台……





在秦岭北麓中段——东西绵亘五十余里的山峦中,其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1.9米,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山上松柏长青,郁郁葱葱,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骊马,故名“骊山”。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区南面,著名的临潼华清池就在其山脚下,骊山作为秦岭北麓的一个风景秀丽、人文环境优越、名胜古迹众多的旅游胜地,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凝聚了诸如:虎狼之秦、大汉一统、盛唐皇朝等等历史辉煌和举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等等爱的千古悲情,以及近现代上演的那一幕幕人们记忆犹新的活话剧(蒋介石被捉),使这里成为名闻遐尔、名动天下的旅游观光胜地。
西安科技大学的临潼校区也建在其山脚下,在位于学校东侧不太远的旁边,有盘山公路从骊山西侧绕行风景名胜区南界,可以骑行上到骊山极顶——烽火台。据pangpang车友讲:他们自行车协会会员平常锻炼体力的地方就选在这里,是个很好的训练场所,,下午他们三位同学和我们渭南车友一起骑行这条通往骊山极顶之路,其优势明显地显露出来。






这条绕行之路——路况很好,但坡度却很长、很陡,在三个学生车友的引导下,大家奋力骑行,顽强拼搏,攀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陡坡,在1:30左右,车友们陆续骑到了骊山纵深处的牡丹门——在门前一个岔路口,车友们在右侧一座新箍的五孔窑洞前那个还没来得及平整的空阔场地上小憩,稍事休息后,等齐了全部人员便继续上山,此时的水泥马路已到了尽头,前面的上山之路,就只有一条乡间山路了。





尽管孟冬时节将尽,寒冷和清风一直在吹袭,但大家热度不减、情绪高昂,车友们沿着土路继续骑行上山。骑行车友奋勇向前,沿途美景秀色可餐——拐过几个弯,上完几道坡后,秦岭北麓的苍茫和幽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视野所及之处山路迂回曲折,婉蜒向前盘旋而上,正南方山峦间横桓在山腰上的一条天路清晰可辩,曲曲弯弯地向东一直延伸到了远处朦朦胧胧中的凤凰岭和西绣岭,pangpang车友告诉大家,那条天路就是我们要骑上烽火台的唯一之路。远处的天路引人入胜,近处的山路则崎岖坎坷,盘旋的山路已无法用什么“之”字型或“乡”字型来形容或描绘了。





骑行变得困难了起来,于是大家骑骑推推向一路向南、向山上进发,在快要行进到一处悬崖边时,视野里突然没有了去路,等推上了这个路的尽头那个山凹绝壁下时,路边的绝壁被削去了大半,山路硬生生地向北掉了个个儿,然后是近乎45度的大坡、长坡向上、向北延伸,这段回头路直逼不远处的小山包上。这个坡之大之陡,好象是没有人能一直骑上去,大家推着车艰难地向前、向上登攀,慢慢地接近了小山包——登上这个小山包后,突然间一切都豁然开朗,眼前的视野顿时开阔了起来。






北边牡丹门周边的山峦沟豁清晰可辩,来路全都变成了一条条褐色的宽绸带,在沟豁间绕来绕去向山脚下的城区飘去,远处临潼城区的建筑物在一片苍茫和黛色中依稀可见;而东边较远处相邻并连着的那座山的山头上那些独特的建筑物,自身就注明或诠释了它是一座天文台,只不过骊山天文台无论远眺还是近观总是那么的神秘和苍茫;





在小山包上转了个近乎365度的圆圈后,其南侧的秦岭深处却显得平缓了许多,目力所及之处,山脊上的山路在这一片宽阔的地带绕过一个又一个小山包,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近似椭圆形的圈圈后,便通向了刚才在山下看到的横桓在峰岭间的那条天路向东而去;而西边那些平平庸庸的沟豁与山岭实在是不值得一谈,就此略过。
经过艰难的骑行和推行,大家簇拥着在“骊山南界”边上的天路尽头集结——这里是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的“骊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南界”。






这里不仅海拔高度与天文台和烽火台所在的山岭的高度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距离也不太远,可以说是观测和欣赏的最佳位置了。站在这里向北眺望——右后侧的骊山烽火台与左侧的天文台比肩而立,前者已阅尽了人间的苍桑与变故,而骊山天文台则才刚刚落户在这里。
1988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经中国科学院同意,批准在骊山凤凰岭(海拔高度为1014米)建立陕西天文台天文观测站。经过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天文界同行意见,骊山天文台决定在新址增设30厘米、1.05米反射望远镜各一台(委托南京天文仪器厂生产)和流星雷达观测站(发射机由761厂生产,接收系统由陕台制)。 而在海拔高度为1014米骊山凤凰岭上建筑骊山天文台天文观测站,就首先须解决通向岭上的道路——幸亏天文台的上山道路及其路基打凿和路面简单处理(就是刚才我们骑行上山的那条坎坎坷坷、坡陡坡长的山路)于1990年就早已完成,才成全了我们此次骑行的成功和不同凡响。





骊山天文台除了1.05米望远镜、30厘米望远镜外,还配备有人造卫星跟踪径纬仪、水平子午环和光电等高仪等天文观测仪器以及科普、学术活动设施和与此相配套的生活设施。    整个土建工程于1991年完成,天文台在1991年10月正式由斜口迁至骊山新址。迁建新址的仪器有:人卫跟踪经伟仪、30厘米反射望远镜,1.05米望远镜于1993年4月完成现场安装,水平子午环安装在台部工作区简易观测室调试(光电等高仪因将搬去俄罗斯参加合作观测研究而未在新址安装)。迁建后骊山天文台在原来斜口观测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观测手段,在学科研究和发展上又增加了历史天文学、银河系动力学等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沿着天文台右侧的那条土路,再往北骑行不多远,大家就都到了骊山极顶---烽火台.三千多年前的周幽王曾经在此上演过一幕戏弄诸侯以博王后一笑的滑稽剧,为世人留写了永久的评说话题。这座烽火台,后经多年战乱,烽火台建筑早已遭到破坏,只能看到它的遗址。现在看到的是当地政府1985年在这留有的一个圆形烽台的遗址顶上,用特制的仿古砖筑起了一座高13米,底座10米见方,下大上小的烽火台。





顶端设有一个观景方亭,车友们沿内壁楼梯盘旋而上——登上烽火台顶端,极目远舒,北面幽静美丽的关中秦川之田畴、城镇、河流,南面是秦岭北麓峻秀挺拔、起伏波状的山峦,冬季的寒风使得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阵阵入怀,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





登上烽火台顶,向远处眺望,视野极为开阔,南眺秦岭深处,山外有山、山势绵延如波浪汹涌;向东遥望——秦陵和兵马佣一览无余;向西远眺——刚才骑行上山的山路,犹如一幅舒展开来的水墨山水画卷,美不胜收——刚才骑行时的疲累和汗水,好象也是在某种意义上为这幅画装点了淡然的点点墨迹,有此随想后心情便霍然开朗,心景也顿时好了起来,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进去,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此时此刻醉人情怀的意境和氛围,在此情此景畅想和陶醉——正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骑行活动的又一大魅力所在;   向北鸟瞰,明圣宫、鸟语林、华清池,近在咫尺,极目远处——秦川历历、广袤浩莽,渭水泱泱、如带如练,山脚下的临潼城区尽收眼底、旧貌已换新颜。





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民间世代相传——远在三千多年前,西周末年的皇帝周幽王,整天沉溺在花天酒地之中,他令各地诸侯为他选送美女。一天从褒地选来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子叫褒姒。从此周幽王整天形影不离地陪伴着她(这幽王倒是个情种),然而褒姒乃出身于贫苦农家,由于想念家人而愁绪满怀,整天双眉紧蹙难见笑脸,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下令:“谁能使皇后一笑,赏黄金千两。”
当时朝中有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奸臣叫虢石父对幽王说:“想是皇后在宫中住闷了,不如陪她到骊山玩几天,先王在世时,因西戎强盛,惟恐其侵犯,在骊山上修了二十余座烽火台。现在天下太平,把烽火点燃,让狼烟四起,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外敌入侵,必然领兵急急赶来,皇后看到这样的场面,想是要开怀大笑的。”幽王听此计策,抚掌大笑:“好!好!爱卿真聪明!”
周幽王带领褒姒及群臣,来到骊山游玩后,大摆宴席,尽情玩乐,然后命虢石父点燃烽火,以博取褒姒一笑。烽火点燃后,顿时狼烟四起,其他烽火台见此狼烟也随即点燃。诸侯们看见烽火狼烟后,都以为京都发生了战乱或外敌侵袭,便急急匆匆地带兵赶来勤王,大家赶到骊王宫却不见敌兵,却见幽王带着褒姒和群臣在高楼上玩乐,这时褒姒在楼上看到众诸侯被忽悠,且在惊诧中如此狼狈不堪,不知不觉中竟然开怀大笑。幽王达到了目的,心满意足,当即赏给虢石父千两黄金。众诸侯登山问询,才知乃是玩笑一场,诸侯知道受了戏弄,虽心怀不满,但摄于君臣 只好忍气吞声,各自偃旗息鼓,个个怏怏而归。
周幽王八年(公元771年),西戎的兵马果然进犯周朝,一直攻破京城。周幽王带着褒姒和大臣仓皇逃到骊山,急急点燃烽火,要求附近诸侯领兵前来救驾,但因上次诸侯们受了周幽王的戏弄,以为又是旧戏重演,都没前来。欺诈说谎的归宿自然是自食其果。幽王带着褒姒只得落荒而逃,最后逃到河边被追兵赶上,死于敌剑之下。幽王这个浑君害人害己,死了也罢;只是褒姒因不堪受辱,碰死在河边的石头上——这个苦命的女子实在是被幽王这个浑君害得不浅呀。
鸟瞰极顶风景秀,骊山风韵仍犹存;
烽火狼烟已千古,临潼城区换新貌  。
幽王钟爱妃子情,褒姒一笑失天庭;
流传千古谁人评,江山美人孰轻重?






骊山举火戏诸侯虽然已时隔三千多年,但此种类似于狼来了的故事,它所昭示出来的人生哲理并没有过时,此时站在烽火台上 回想或追寻这段历史,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而今人又从中感悟到了些什么呢?
对于帝王,讲究的是“君无戏言”,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说是“人无戏言”。在过去的历史时代是如此,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自然也是如此。无论是人世间的人际交往,还是当今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诚信总是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诚信乃做人做事的立身之本、立业之本。
发生在骊山烽火台上,三千多年前周幽王身上这个小小的故事——他在此举火戏诸侯,以博妃子褒姒一笑,其间的教训之深刻——最终导致了其国破家亡,这个悲剧虽已为他以后的历代帝王所警醒,但重蹈覆辙者仍然大有人在,这其中的缘由又有谁去深究过呢?是人性的贪婪呢?还是历史的必然呢?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历史的怪圈真的就那么难以跳出来吗?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6-12-13 23:48 编辑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卤泊滩上地貌独特 综合开发已有开端

2007-2-3及11月24日骑行纪事和随想



关中东部渭北平原——在临渭区、蒲城县、富平县相交的三角地带,由于受下伏基底构造的控制和流水侵蚀,其地下水位很高,且极为丰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矿物质随土壤毛细管上升,聚积于表层,使土壤产生了盐碱化。形成“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遍地盐蓬草,不长庄稼苗”的荒凉景象。据说此地是古代卤阳湖遗址,随着气候变迁,卤阳湖水干枯,地下水位浓缩下降,湖底干裂板形,——故有卤泊滩之称谓。



卤泊滩——横跨蒲城、富平两县南部,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海拔377-380米,是一个封闭式构造洼地。组成物质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下部是含高盐分的河湖相沉积物,由古湖泊退化而成。这里的水质属硫酸盐氯化型水,矿化度最高可达43克/升,ph值在最高可达10。1,是为强碱性水,不能饮用或灌溉。由于区内小尺度上的地形差异,土壤的盐碱程度自然是各不相同。



在卤泊滩内,还有大面积的盐池洼地——呈北东-南西走向的长形构造性洼地,面积大约在20平方公里,海拔为348-386米,洼地的低处为湖沼,湖沼外围是盐碱滩地。盐霜雪白,其上生长着稀疏的盐碱植物,该类型土地由于分布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低洼地区,地面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便被运移到表层,使得土壤盐碱化,盐碱成分破坏了土地的土体结构,使土粒分散,湿时粘、干时硬,不透水、不通气,既怕涝、又怕旱,大部分成了弃耕荒滩地,但这里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卤泊滩之大——在于其土地资源丰富,在于其地势平坦、成方连片的可供建设的用地就有7万多亩,显示出了其开发潜力之巨大和空域资源之珍贵。

渭南市蒲城县航空产业园——航空产业园将从这里起步,利用卤泊滩滩地资源,建设我国未来的大航空工业基地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据在原任乡工作的车友孙大合介绍:这里在十一五规划中,拟建一个大型的航空产业园,投资几百个亿,前一项已进行过典基仪式,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中国航空的新型产业基地,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又一个璀璨明珠。



2007年2月3日,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一行32人,来到了位于卤泊滩东北部的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蒲城内府机场)前的一片滩地上,这里一望无际、满目苍莽,新近才修的一条路上铺满了沙子,两边推土机碾压的痕迹还历历在目,路尽头处向南一拐,苍莽的滩地中几片裸露的黄土地上,正聚积着一大堆人,观看动力伞训炼和表演——这里是西安航空学校训练基地(50万平方公里、3000米以下的空域)。我们的到来,顿时使得这里热闹了起来,车友们在卤泊滩参观,虽没有见到大航空基地的模样,但能在这片即将诞生的我国最大航空工业园区的滩途平地上,观看到为奥运作准备的动力伞训练,也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体了。


卤泊滩上草苍莽, 滩涂盐碱地上霜 ;
降落伞上动力源, 定点起落滩中央。
训练健儿鼓风帆, 空中素描映九天;
骑行观赏动力伞, 渭北平原天更蓝。





观看完动力伞的表演,车友们沿着卤泊滩纵深处那些简易小路,在其间转了个大弯后,又回到了来路上的那个村庄,出了村向南骑行,便进入了卤泊滩里那片呈北东——南西走向的构造性洼地的东北部地界;这里呈现出来的则是另番景象,沿途湖沼、水塘片片。极目所向,滩涂无边无际,地表裸露处,都是大片的茫茫白色;马路边上隔一段路程上就有大堆大堆的芒硝堆放在路旁,这里的人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收集着芒硝,同时又用非常简陋和落后的方式进行着芒硝的再加工。


2007年11月24日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及渭化户外自行车协会的骑行队伍——五六十人车友组成的车队,在孟冬时节,再度骑行卤泊滩——参观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及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实况。



到达原任乡后,向西进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内的西部规划区域,这里是卤泊滩内及将采用相对集中使用和集约化管理的6万多亩基本农田的一部分——大片的棉田里白生生的棉花早已收获完毕,但平展展的田地里仍旧矗立着褐色的棉秧杆子,虽然枯枝败叶,但还是很震撼人心:一眼望不到边的褐色调里透示出来的是秋收后的萧瑟和冬藏后的凛洌。其间还隐隐约约地潜藏着农民的种种不安或困惑,凸现出了农民、农村、农业的无奈,卤泊滩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或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区域内的村庄须要通过土地置换进行整合归并,但愿这种圈地运动不要伤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此这般建立起来的现代新型城镇真正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并使得参于其中的人们能享受到这一综合开发的果实,真正地为卤泊滩内仅有的3万多人谋到福祉。




我们庞大的车队一字地排开,沿着这片宽阔的棉田向北骑行了十几分钟后,终于骑上了一条宽阔的灌溉大渠南侧的坝顶小路,在这条被芦苇荡掩映着的小径上,拉开距离一字排开的车友们绵延数百米,还真的显示出了强大的阵容和严谨风貌,笔者本来骑行在最前面,看到这幅美妙壮观的图卷还真是不由自主地下车,将其浓缩并凝聚到了像片这方寸之中,照完像车友们已经骑上了斜穿卤泊滩的西延和西韩铁路线路基旁的土路上,尔后顺着这条路一直骑行到了西延和西韩线的分岔处,继续沿西韩线向东偏北的方向骑去,在卤泊滩内的纵深处骑了近一个小时,才从西边的农业综合开发地域骑到了中东部的内府村附近,这里的模样与年初倒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原先的荒滩上只能看看动力伞的训练表演,然后就是望着茫茫的卤泊滩上的苍漭和朦胧兴叹,而今则有一条长长的飞机跑道呈现在车友们的眼前,仿佛是为正在勾勒大航空工业园的壮丽图卷上轻轻地画了一笔——


车友们骑上了跑道,兴奋异常、兴致倍增,大家横排骑行,不仅展示出了我们的声势浩荡,而且也显示了我们的阵容之强大。车友鹏鹏的展翅飞翔的骑行和优美造型,可谓是把这次的骑行带入了高潮,在跑道上放飞心情,在卤泊滩上畅开胸怀,我们不由得要为——为我国最大的航空工业园蓝图上终于画上第一笔图画而豪情满怀、由衷的高兴;为卤泊滩上新近才确立的渭南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祈祷、祝福——祝新型城镇的建设给卤泊滩的人民带来福祉; 也为新的综合开发区能以绿色生态环保为基本基调(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而倍感欣慰。






我们骑行到这里,不仅了解到了这里及将要实施的蓝图,并且亲眼目睹了这里的变化,看到了不管是现代工业,还是现代农业都有了一个或及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真是不虚之行。

在工业园区内的飞机跑道上放飞了心情,倾注了我们的美好情怀,带着畅想,带着希望和祝福,我们又沿着2月3日来卤泊滩时的骑行路线骑上了那些简易小路,当我们再次由那个村庄向南骑行,卤泊滩的地貌依然是沿途布满湖沼、水塘片片,极目所向无边无际。而不远处则有一座银白色的芒硝堆集铸就的山,地表的裸露处则是白茫茫地一片银白景色,车友们纷纷合影留念,戏言雪景难得——



雪花不飘霜满地,芒硝晶莹堆成山;
渭南车友骑行过,踏雪成霜卤阳湖。





不过卤泊滩上简陋的芒硝再加工土作坊已经停工,那个曾经烟熏火燎的地坑式作坊,如今正静悄悄地安眠着,再也看不到简陋的加工和劳作的人们,周遭则呈现出死一般地寂静。而远处那个银白色的山包下有十数辆各类车辆正在装车外运——卤泊滩中现代工业的兴起或发展,必然须要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的工业项目,因此取缔或关闭那些高污染的土作坊势所必然,如今看到了这种情形真是值得庆幸,而先行一步也真是可喜可贺啊。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7-11-27 22:08 编辑 ]









SIGNATURE
情深似波澜
爱意亦涛涛
敬神须谢意
礼佛尝宏愿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秦岭南北好风光 渭南车友骑行来
——9月2-3日骑行日志


2006年9月2日清晨,参加人员在金穗大厦门前集合,6:30分准时出发,踏上了本次骑行的征程,途经零口、新丰、斜口、豁口、霸桥,进入市区前与黄宝庆车友分别,沿幸福路、西影路、长安南路直奔长安区,11:00多在郭杜镇吃过午饭(蘸水面)后,经沿210国道继续向南骑行,在离沣峪口两三公里处,向西拐向关中环线(长安户县段),向西骑行约8公里,到达高冠瀑布——高冠瀑布位于户县东南20千米的秦岭北麓圭峰山的高冠峪口。因高冠峪两侧有一高耸的秀峰,形似巨人,头戴高帽,故被称为高冠峪,对瀑布亦呼为高冠瀑布。



高冠峪山水秀丽,风景宜人,秦汉时是皇家上林苑的一部分,唐代时成为长安帝都近效的旅游之地。瀑布是景区的主要景观。滔滔的高冠河水到此收为一束,从近30米高的石崖上,飞流直下,倾入深潭,水声雷鸣,雪浪翻滚,雾雨飞溅,阳光照射,彩虹卧波。唐代诗人岑参曾在此建造别墅,勤于耕读,和高冠瀑布结下不解之缘。他写诗描绘瀑布:"崖口悬布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可见瀑布气势和景色壮观多姿。

经寻问:从山门到达瀑布游览须费时一个多小时——由于来回时间太长(为了不影响本次骑行的主题活动,为了能早点到达主要目的地),故放弃了观看瀑布,只在门前留下了影象,便匆匆沿来路返回,继续沿着210国道直奔沣峪口,沿沣峪河左侧的公路向秦岭深处进发,途中经过了龙泉戏水、沣峪庄园、三面佛、九龙潭以及梨树坪、喂子坪、关石、青岗树、鸡窝子等游览胜地和村庄。于17:00点多到达秦岭在该段的至高点——秦岭江汉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上,这时的山上已是云雾迷漫,温度骤降,且能见度也较差了(从鸡窝子开始——见已发的图片)。




我们在此穿上了随身带来的外套(katong车友顾不上穿外套就为大家摄影留念,多品尝了些秦岭上凉爽的滋味,以致于在后来很长时间都无法恢复身上的热度,可谓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并在分水岭前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照片。在这个制高点上还遇到了几个从西安自驾车到此游览的朋友们,他(她)们对渭南车友穿越秦岭骑行广货街的活动倾佩不已,并把我们的自行车及其他装备借去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照(见图片)。



在此后的下山路途中,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秦岭深处的雾雨——高山上的浓雾中那雾化的水滴轻轻地抚摸着骑行人的脸庞,个中的滋味那可真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滋润而爽快、丝丝的凉意中却并没有冷的涵意、冰的刺激。

仲秋时节的秦岭深处,是多雨的季节,在北麓还只是云雾辽绕,但并有一丝下雨的迹象,不过在南麓则大不相同。当我们离开分水岭继续骑行大约五公里左右的程途后,雾雨则变成了大雨,瞬间的变化来不急让人穿上雨披,就全都湿透了。无奈雨还在下披上雨披继续骑行,一路下坡顺风顺水,很快就越过了甘沟口到达宁陕和长安交界处的大坪。秦岭南麓的风光与北麓相比有很大差别,这里的沟峪间两边的山大多是些壁立千仞、直上直下的楞层和搀岩,而且两边的山体简直就象是要合拢在一起似的,中间那么一条窄窄的缝隙,使得你根本就看不到天空,夹在这条缝隙里的公路就象只一条细线逶蜒曲折,有几段急转弯处更是在悬空山体下面颤颤兢兢屹偎而过,骑行在这种独特的山间公路上,享受着长江水系的雨水的洗礼,倒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由于坡陡和雨水的干扰,我们只好将骑行速度降到了最低的限度,从分水岭出发到广货街十六七公里的路程,却用了约一个半小时,于6:30前到达了此次骑行的目得地——广货街。



晚上我们下榻在林业厅下属的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羚牛保护站,伴随着山上的松涛与河里的水涛以及不时开过的汽车喇叭声进入了梦乡。




一夜清梦,被几声不知名的鸟鸣声叫醒时,已是9月3日早晨6:00点钟了。广货街的清晨依然还处在云雾的笼罩下,站在保护站这座三层小楼上无论是远眺还是近看,这个秦岭深处的古镇,都有一种置身于人间仙景的感觉——你看那远处山峦上一团团的白雾在青翠碧绿的山腰里游荡漂移,直至小镇的深处,其间所形成的色采斑烂的雾霭及其美仑美焕的光环,给小镇凭添了几分仙气和或多或少的神秘;近处沿河两侧依山势而建的小楼、别墅在苍漭和黛色中掩隐在绿色的植被和参天的大树中,悄悄地透出了现代色采和气息;建在小镇南端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货街保护站,更是凸显了人类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现代人文氛围——据保护站小伙子介绍,这里是以保护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景观独特、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1、4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是羚牛的天然乐园。

广货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距长安—现西安很近),长久以来,在一条长度大约在一公里左右的小街上,广集四川,汉中、安康、商洛等地漆、麻、耳、倍丝(生丝)、纸(火纸)、药、杂山货特产,经此运往长安而得名至今。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有名的子午栈道,经长安(今西安)出发,出子午谷,穿越秦岭,经广货街后进入巴山,将陕南乃至四川与中原连接在一起,古有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说。诸葛亮屯兵汉中期间,穿越秦岭的子午栈道成为重要的军事通道和经济通道;由汉中或安康北去长安(今西安),须经此栈道,途径宁陕过五关。

子午古栈道还称之为“荔枝道”。荔枝道是由川东涪陵经西乡至宁陕通往长安的通道,此道盖因唐玄宗之妃杨玉环酷爱吃荔枝,玄宗整修了涪陵到长安的道路,快马传递荔枝而名荔枝道。

广货街镇系1996年由原沙沟乡与沙洛乡合并而成,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距省会西安市78公里,是西安、商洛、安康和长安、户县、柞水、宁陕三市四县的交汇处。行政区面积350平方公里,辖5村27个村民小组,1010户4010人。广货街镇自古就是人流、物流的咽喉地段,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岭颈项稀>衬谌荷搅啵迓偷穑锊岣唬赜小拔靼埠蠡ㄔ埃部当贝竺拧钡拿烙?

广货街镇地貌特征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有林地面积45万亩,森林覆盖率85%,以盛产水曲柳、松、杉、椴、桦等几十种珍贵木材闻名遐迩;群山密林里党参、秦贝、天麻、猪苓等50余种名贵野生中药材蜚声省内外;香菇、木耳、白灵菇等高营养食用菌俯拾即是;蕨菜、香椿、灰菜等30多种野菜垂手可得;猕猴桃、五味子、毛栗等15种山野果随处可见;大熊猫、羚牛、大鲵等60余种珍禽野兽时现踪迹;核桃、板栗、冷水养殖乃是县重点生产基地。境内已探明金、铁、石英石等各类矿藏12种。区域内的森林公园、三星园、军营度假村也都对外开放,已接待成千上万的省内外游客。

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杨柳新枝,鸟语花香;夏季层林尽染,绿意盎然;秋季霜叶似火,野果飘香;冬季冰封雪飘,银装素裹。我们此次骑行能在此处歇息,经过一夜的休息,清早起来令人顿觉铅华尽洗,心旷神怡。


我们本已收拾好行装,打算在7:00时整出发,但此时却下起了小雨,无奈只好把自行车放到楼下的台阶上暂避风雨。面对如此天气,便与保护站的小伙子聊起了这里的气候,目前这里正值雨季,每年的8、9月份都是如此——阴雨连绵、时阴时晴,就象今天清早还是秋高气爽、雾霭光璨、明朗清新,可这会儿已是细雨蒙蒙、水天一色,好象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于是我们商定:先到街里的小吃摊上吃饭,然后再看雨势决定行程。广货街虽有久远的商业集散地的历史,但这里的商业氛围却不太浓,沿街上很少的几家小吃摊上生意并不是很红火。在一家卖豆浆油条的摊前,我们准备吃些早点,但被告知说没有了——可我们明明看到案板上还有面团堆放在那里,便随口说这不是还有吗?得到的回答却是有也不做了——于是我们便继续向前,在一个蒸包子的摊位前坐了下来,一笼包子、一碗稀饭(苞米馇子),吃着倒也可口香甜。这时有一辆中客在不远处停了下来,一帮客游簇拥着走下车来,看到这些人我们的车友不尽替摊主喊起了——包子、稀饭,可摊主却无动于衷。问其缘故:对方却说我们这里不兴这个,愿吃就吃不吃拉倒。但车友的一声喊叫还是把客人们吸引了过来,一下来了7、8个人,这些人还真的使摊位上热闹了起来,清凉的雨中难得增添了几分热度。

吃罢早饭已是近8:00点的时节了——雨虽然还没停,但却稍为小了些。我们担心雨不停或再加大增加骑行难度,于是便冒雨出发。骑行了半个多小时后,雨慢慢地没了,上坡路骑行披着雨披又显得特别的笨拙,不下雨时又闷热的难受,于是乎就脱掉雨具,轻装上阵,倒也轻松自在了不少。而此时骑行的路段上也渐入佳景——奇山险峰、怪石林立,悬崖峭壁、颜色坳黑、风景独特(见已发图片)。公路上的急转弯也多了起来,而且每个急转弯处都有胜景出现,我们被这美妙奇特的景观和壁立千仞的悬崖所吸引,每每都要停下来驻足欣赏、拍照留影,行进的速度就慢了很多,到了9:00左右才接近了宁陕与长安的交界处,一个小时只骑行了7、8公里。此时天气又突然骤变,大雨倾盆,虽及时驻足停车,披上雨具,但已为时已晚淋了个精湿,虽算不上是什么乐极生悲,可也使我们高昂的情绪火一样的热情冷了下来。真是——


胜景陶人醉 时光难弥留
留连忘返时 雨却凌空至
山高难遮雨 水长更无益
重新披挂好 奋勇向前骑





冒雨骑行了一阵儿后,骑行显得困难起来,雨夹着风势更加不可一势,瓢泼大雨再加上狂暴的山风顺着沟豁吹袭,艰难地行进只会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气神。我等都是知天命的年岁了,岂能逞强斗狠与自己过不去。免不了要寻找一个勉强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休整一下,以便保存体力和精力,面对有可能出现的更大挑战。于是在离宁陕与长安交界——不远处的大坪附近一个标有降温处(一家给汽车喷淋降温)的小房子前那小的可怜的屋檐下停下来。这时一辆从坡下开来的加长卡车在降温处停了下来,司机的助手下车来用水管喷淋滚烫的发动机冷却水箱,冒出阵阵热汽机器须要降温,人也须要清醒头脑——领队katong车友首先想到了请司机带我们一程,冲过这个雨水带,刚开始司机还有些不大愿意,但经降温处的主人的说合,司机还是同意了我们的请求,顺车前进了9公里左右,基本上冲出了暴雨带。


在大卡车上经受了狂风暴雨的洗礼后,我们到达了分水岭下面——秦岭北麓的鸡窝子附近,这里的雨并不大,与南麓相比较的话,北麓的雨水就小的多了,可以说是小毛毛雨了。于是我们要求下车,因为秦岭北麓还有很多胜景须要游览——错过了岂不可惜。大约在9:20左右,我们在鸡窝子附近下车时,雨还在淅淅漓漓地下着,为了缓解在车上的颠波和大雨浇淋后所带来的不适与身上的凉意,在一家农家乐门口停下来休整。本来想进去歇息一会儿,顺便看能否补充些能量,不想撩开门帘碰上的却是个锁疙瘩,只好将车子放到台阶上稍事休息——小憩片刻后,我们在这个小院里的花草丛旁摆好了各种姿式,留下了还着装着雨具的那些个美好的瞬间。




9:30左右,淅淅漓漓的小雨也基本上停了下来,我们身上的不适和些许凉意也缓解的差不多了,于是继续前进,下山的路自然好骑的多了,没用多长时间我们就到达了青岗树附近大坝口的沣峪山庄——这里地处秦岭北麓西万公路的53公里处,海拔1300米,是一座集回议度假娱乐狩猎登山划雪疗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宾馆式庄园。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其间既有涓涓溪流,又有壮观的高山瀑布,这一切与红顶白墙的厅堂馆舍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温馨环境,理所当然地成了官僚和富人们尽享温馨感受的乐园和会议、度假、休闲的最假场所。

我们在这个庄园门前停下来后,虽然并没有感受到什么温馨和回归或融入大自然的那份心境,但却也感受到了其气派和非凡——门前的两个石狮子虎视耽耽,宫殿式的大门和汉白玉石栏彰显出了庄园的气度不凡。进到院里保安还算客气,对我们在这里拍照并没加阻拦,看到我们骑自行车穿越秦岭倒是称羡不已,聊起来也很投机,还主动为我们介绍了里面的景点和功能区划以及庄园深处的沟岔山谷和美好风光,并给我们每人送上了一份庄园旅游风景区导游示意图——至此方才知道前些时车友过路人贴出的处女湫及情人谷的图片,就是在这个庄园里面,呵呵:))原来过路人早已来这里休闲娱乐过了,想必一定也感受到了这里的温馨了。

庄园门内空地上一处塑有古代士女雕象的喷泉前的花草丛中,一头羚牛的标本维妙维俏,由于怕雨淋用塑料布盖着,征得保安的同意我们便将塑料布掀开,别说还真可以乱真,索性我们便将死羚牛当作活羚牛来喂——看看我们给羚牛喂草的照片-----照出来的片片我们要不言明的话,您还不是会以为我们真的在近距离地与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接触了吗?

在这个庄园里耽搁了不少时间——近半个小时的时间算是在沿途景点逗留的时间最长了,告别了山庄、告别了保安,我们继续一路顺风一路下坡,颇有些风驰电掣的味道,这次骑行放飞了心情,感受到了骑行的快乐和下坡时的狂飙和自由自在,可却苦坏了我们座骑的闸皮,一路上都紧紧地赖在车圈上不肯或不敢有半点分离,也算是无私的奉献了。




10:15到达了秦岭北麓最为壮观的关口——石羊关(见已贴图片),这是秦岭北麓最为雄奇壮观的奇异峰峦了,横桓在沟峪之间的山峰,象一个洁白如玉的钟乳石柱,壁立千仞而气象万千,尽显其雍荣华贵和卓尔不群,傲然矗立旁若无人,天地间的造化物能有如此奇迹真是令人惊叹!


关口前的那个石桥在其脚下迂回而过,使得关口两侧变为通途,成为210国道上与山峦相互偎依、相映成趣的众多的桥函中最为和谐且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使人忍不住要为这山、这桥和我们自己融为一体的和谐留下难以忘怀且值得永久纪念的一瞬,这些图片佐证了我们秦岭骑行游真是不虚之行。

10:30越过连接关口两侧的石桥时,当我们看到其挺拔的雄姿与关前横桓的石桥相互依偎的亲蜜情状时,便又竟不住停了下来,为其留下了宝贵的镜头,然后才继续向前骑行。10:40左右到达了喂子坪境内的九龙潭景区——一路上河水边山脚下绵延和别墅区和错落有致极具特色的蒙古包,就象是散向一片翠绿间的颗颗珍珠,明亮耀眼,引人入胜,要不是第二天须要上班无法逗留的话,真希望能在此住上几天,感受归回或融入大自然的温馨。无奈只得继续上路,急匆匆向山下骑去——

大约在11:30左右,我们到达一个挂着大观园字样的门口,站在蜿蜒的公路旁,向下看是泛着亮白光芒的沣河水,在山路弯弯、林荫幽幽的前方,是矗在山岙尖上极尽庄严肃穆的三面佛。从这里远远地就看见了朦朦胧胧的三面佛景点上的玉佛和亭台,这大佛的确与众不同,叫他三面佛,那是因为他一个身子三张脸,三面佛不论在哪个角度,都是在颌掌慈悲的笑,冷静释然,奉劝世人屏弃一切的烦恼——人世间爱情、亲情、友情,全都是空悲切,不过莫哀叹,我佛慈悲,大彻大悟还能得到佛的亲睐和普渡.


咏三面佛
鸟啼蝉鸣凤凰腰,苍穹山寂寺门深;
树翠草青心清净,儒道佛界庄严经。
望尽朦胧宇宙回,洞穿烦恼世间悲;
肃穆庄严佛三面 ,天地人合几维情?




侧面,在凤凰山半山腰还深藏着律宗的发祥地——净业寺. 不远处一条石阶小路蜿蜒而上,曲转的通向凤凰山头。石阶两边草木丛生,林中偶有叽叽鸟鸣,使清寂的道路显得更加漫长幽深。

净业寺——终南山净业寺,乃律宗祖庭—位于西安西南秦岭丰峪口内的凤凰山山腰。初建于隋,盛于唐。唐初高僧道宣住此寺潜心著述,弘宣律学,开创了以研习和传授戒法的宗派—律宗。成为中国佛教律宗的发祥地—祖庭。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净业寺在唐代极盛,后渐衰落。明、清虽有修葺,但屡建屡毁。“文革”后,寺院颓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对寺院开始全面整修,使这座千年古寺焕然一新。 新近落成的山门,土石工程近千方,其门墙和山墙均由精选的蓝田花岗岩石堆砌而成,显得质朴、壮观。 进得山门,迎面岩石上一座白石观音塑像,在绿树花草掩映下,乃红尘外之清莲,净土中之宝华

道宣高僧曾从玄奘译经,亦曾应诏西明寺上座,但仍常住净业寺。因寺在南山,称其宗为南山律宗。同一时期,东塔律宗和相部律宗衰微不传,而南山律宗独盛天下,后世遂尊净业寺为律宗祖庭,是律宗三大派之正统。



山间的公路曲径通幽,在这里围着三面佛所在的小山包绕行了大半圈,在骑行的路上就能从三维的空间上看到三面佛的三种脸面及其所在的山包下沣河边上那些红墙朱顶式的寺院禅房建筑群,不仅使我们感到了“于平常处见禅境”的脱世离尘,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体味着一种生命的宁静,即使是我们这些骑行路上的俗人也会澄心静虑,精神放松。在就要远离三面佛的大转弯处与佛合影——与佛同在,我们将骑着自行车以在此获得的静心,带着在此寻找到的快乐,向山下——彼岸飞一般的奔驰。

在12:00整回到沣峪口入口处,在郭杜吃过午饭后,沿郭杜——长安——西安——临潼——渭南的来路返回,并于18:30到家,圆满地结束了本次骑行广货街,游览秦岭南北好风光的活动。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元宵佳节赋新篇
2007-3-4

春风春雨吟短歌

春风如纱念如麻,思绪万千寄情花;
桃花梦里听风雨,窗前和风润无华。
情长乃发及时雨,承露春花孕稚芽;
千丝翠柳幻青缕,搔短白发叹年华。
春雨绵绵行未果,春风阵阵吟短歌;
元宵佳节月生辉,华灯焰火映新章。





孟春之末咏桃林

姹紫嫣红桃林远,倒春寒风雨后生;
待字闺中初春梦,含苞待放隐娇容。
蓓蕾饱满枝条倾,桃花仙子万千重;
待到仲春节气至,掀开面纱回眸笑。





寻访老宅寄情怀

样田寨前访旧宅,瑞凝庄上觅古今;
枯木老树伴西风,残垣断壁昏鸦飞。
元宵佳节骑行路,古道热肠马自肥;
华州自古贤良地,裕后光前子孙随。
耕读传家商贾羡,积善余庆家风载;
和气致祥真金在,兄弟和谐新社会。
寻访老宅迂回路,过半正月寄情怀;
骑行之隙饱眼福,民清旧居亦新奇。





金菊银菊飞满天

正月十五月圆夜, 盛世天地自同辉;
渭河南岸不夜城, 元宵佳节闹花灯。
焰火辉映城中楼, 金碧辉煌景自新;
苍穹织就七彩霞, 金菊银菊满天飞。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渭河南岸不夜城 元宵佳节闹花灯
焰火辉映妆新景 金碧辉煌城中楼













正月十五元宵夜
天地同辉俏非比
苍穹织就七彩霞
金菊银菊满天飞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咏:芙蓉园

水轮转过千年春秋
历史长河黑白分明
芙蓉湖边亭台楼阁
凸显唐王宫阙辉煌





——登紫云楼

紫云楼上登高处, 鸟瞰四方盛景多;
芙蓉湖上烟波渺, 荷花池中照花灯。
大唐天威疆域广, 舞狮场外鞠僦忙;
水火奇观焰火岛, 电影水幕映三彩。






——何处琼楼高玉阁

春满大地曲江源, 梦幻大唐盛世回;
园中花灯映紫阁, 烟波袅袅隐天阙。
虎居龙蟠茱萸台, 唐诗峡谷诗魂在;
何处琼楼高玉阁? 芙蓉园内唐王宫。







——咏:唐诗峡

秦汉隋唐千百载, 时空凝聚精华在;
精魂蕴涵万千重, 精深博大堪称奇。
大器凛然传于世, 诗魂永铸华夏存;
赏罢诗章心情爽, 步出峡谷赋新章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7-2-24 15:00 编辑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骑行渭南龙尾陡坡 感受高塘繁华集市

2007-1-27日骑行纪事及随想录



题记:

暮冬乍现春光美 龙尾坡头初相会
秦岭北麓妆胜景 测控航天塬顶台
黄土台塬骑行路 起义精魂渭华存
高塘自有和谐趣 逛罢集市飞车归


在渭南市区的东南方位上,在尤河与赤水河两大渭河支流中间有一块由侵蚀洼地、构造洼地、低缓岗丘组合成的黄土台塬,塬上虽形态各异,但分布连续、面积广袤、地势平坦开阔,整个台塬跨越临渭区和华县两个行政区划,塬上分布着丰原、崇凝、高塘、东阳等重要乡镇,这里民风醇朴、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市场繁荣、集市兴旺、城乡结合、和谐有序、其乐融融。
2007-1-27日,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骑行渭南——丰原——崇凝——东阳——涧峪水库——渭华起义纪念碑——高塘——赤水——渭南,其骑行的轨迹,不仅在整个塬上圆满地画下了一个圈圈,观赏或见识了冬日里其独特的台塬风光,而且还融入到了其间,在高塘的集市上领略到了关中地区集市文化的精妙和博大,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块黄土台塬上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厚重与深远。也为骑行活动深入到更广阔的领域里开了个先河,中华民族的非物质遗产——民风民俗,可谓是博大精深,厚重幽远,其间既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民族精神或精华,又有着非常朴实的现实生活涵意,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洗尽铅华、陶冶心灵,而且还可以产生出一种心满意足的快感来,进而消除掉生活中的某种不快和怨怼情怀,使得人们都心情舒畅、快乐为怀,须知公平和谐自然就是民风民俗的核心所在。


由于尤河与赤水河河谷都有着宽达数公里的宽广阶地面积,因此就与秦岭北麓的山前洪积扇裙及其与此相间着分布的黄土台塬之间,有着一个很明显界限——上下几十米至几百米,看上去类似于城堡式的陡坎,而这种黄土台塬和河谷阶地间的连接方式,毋庸置疑地造就了交通道路上的独特道路景观,在渭南到崇凝的公路上,这段连接河谷阶地和台塬的道路——从下往上看过去,塬顶上黛色苍茫,朦朦胧胧中依稀可以看到航天测空的天线直穿云际,而从塬顶腹地延伸下来的公路,则活象一条看不到龙头和利爪的巨龙在摆尾,时隐时现、蛇形漫舞着在我们的眼际隐没,由于这种视觉上的发现和某种想象力的感观,这段坡路被人们称作龙尾坡。
这条通向塬顶的公路,呈螺旋状而一路迂回盘旋,在将近5公里的路程上,经过十八次的盘旋和蛇形漫舞,最终上到了塬顶,因此,这段路也就有十八盘的称谓,真可谓:龙尾坡上十八弯(盘),弯弯都有路通天。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坡陡路弯的特点,车友们每每都要在这里炼炼腿脚,测试一下自己的骑行水准,久而久之这里自然而然便成了炼习和测试的场所了,有机会的车友大多都曾在这里试过身手,协会也曾一度号召大家利用周三早上骑行龙尾坡,这里有着车友们的用汗水和泪水——甚知是血水浇灌出来的硕果。
龙尾坡——作为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测试会员体能的重要场地,骑上龙尾坡——征服十八弯,不仅已是车友们心中非常神圣的目标,而且也创造出了不少值得自豪的骑行记录,但对于骑行不久的车友们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充满了挑战性的话题,不经过一定时日的骑行锻炼,恐怕是无法一直骑上塬顶,车友们当中的佼佼者所创下的记录(17分钟),我们这些以休闲游乐为怀的车友们已是无法打破的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骑行,直接骑行到顶倒应是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事情——由于诸多因素,笔者还未曾骑行过龙尾坡,这回可是首次骑行,正是对一年多来骑行锻炼的效果如何,作一个测试的最好机会。
往年的暮冬时节,无论是塬上还是这河谷阶地上,都是一片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可今年的暖冬天气,却使得人们过早地感受到了春的临近或春的温暖——这些天的天气早已没有了冬天的味道,春光明媚、阳光灿烂,原来也可以成为冬日里的景象和形容词汇。
由于此次骑行集合时间和地点定在龙尾坡上,车友们便根据自身的情况——体力和远近,从城区的各个角落向龙尾坡上集合,笔者是早上8:10分,到达龙尾坡下的起点——铁路天桥顶处,在这里与包括会长在内的六、七名车友汇合(其他车友已先期到达骑上去了),从而拉开了骑行龙尾坡,征服十八盘的序幕——龙尾坡上骑行路 奋勇争先展雄风。
龙尾坡真是名不虚传,整个坡面顺着尤河谷地东缘,螺旋状地向东面的台塬顶部延展,一路蛇形漫舞,远远看去飘忽不定,仿佛已伸向天际,或许正与九霄云外的南天门对接,这龙尾坡上可以通天,下可以入地,幽远而神秘,使得人们都会产生一种迫不急待或急于揭开其朦胧的面纱冲动,一睹其真面目。
渭(南)崇(凝)公路,在这里从尤河谷地里延伸过来(呈东西走向)的铁路上部横跨而过,过了这个天桥后,龙尾坡才开始展示出了它的雄姿,还没等看清其真面目,坡度就突然变得陡了起来,仓促中变换档位后,继续向前骑行,走了一大段路后,车友秦建军才发现,katong车友的档位,仍然停留在高速档位上,直呼厉害……佩服——是啊!这种条件下方才显示出功力的深浅,前半段路大家还能前后呼应,相跟着一道骑行,到了后半段则逐渐拉开了距离,每转一个弯就会拉下几步,十八个弯转下来,拉开几百米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越到顶部越费力,好在经过一年多的骑行,腿脚上的功力还算可以了,一路上秉承着挂低档、慢慢骑的上坡经,终于骑上了龙尾坡顶的集结地,据先行上到坡顶的会长所作的统计:大陆风暴、katong、lg都是23分钟,骑车爱好者则只用了不到20分钟,比我们起步晚却比我们到达终点早,真是后生可畏呀!笔者用时27分钟,虽然比最快的骑行记录差了很远,比同时起步的其他车友也慢了好几分钟,但这个记录已足告慰自己了——当然也可以令自己感到自豪不已了(一年前的骑行历程仿佛就在眼前,若是那个时候骑行龙尾坡,结果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骑行龙尾坡的路途中,还有一个具有仰韶文化痕迹(墓葬)的遗址——灰堆遗址,本来想顺便看一看,但看着同行的车友们都在奋勇向前,一门心思地征服十八盘,便也就没好意思提出来,后来向秦建军车友一打听,方知早已过了地界,因此每转过一个弯,到达频临尤河谷地的侧面时,总是要情不自禁地向右看上几眼,好象仰韶文化的遗址还在前面,也在等待我们去揭开其面纱。





上到塬顶时,先期到达的车友们已有20多人,在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观测站只有一桥之隔的公路边上休整集合——9:10分左右,等最后一位骑行龙尾坡的车友到达,合影留念后,大家便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向台塬的纵深处骑去。
一路上经过丰原、崇凝、东阳,向南、向东再向南,于11:00许到达了涧峪水库大坝下的工地上——在上个年度的上半年末,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曾经来过这里,这里作为渭南人民的水源地以及西涧峪的纵深处那梦幻般的美景和好客的西涧峪主人们,都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再次前来寻梦时,却意外地使人感到了失望和悲哀,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水库竟然还没有能达到蓄水水准,本来还希望登上大坝,一睹西涧峪水库的雄姿和渭南人民生命之水的碧波荡漾或波涛汹涌,可如今所见到的仍只是大坝外侧盘旋的临时道路上的尘土飞扬(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将生命之水送往渭南——民生工程一拖再拖,真不知道那些公仆们都在干些啥呢?),会长便决定不登大坝,骑行队伍从大坝下挽了个弯,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顺着东涧峪口前的公路直奔高塘而去。




这条自南而北一路下坡的公路,车友们可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前进方向上的高塘以及我们先前一路骑行过来的丰原、崇凝、东阳等乡镇及其路途,不正是七、八十年前渭华起义时,各乡村苏维埃的人马前往高塘集会的路线吗——如今再骑行在这样的程途倒是别有一番意味,虽然原来的山路现在都变成了柏油马路,但渭华起义的精魂仍在涌动,仍在激励着后人们的斗志和信念。

高塘镇是华县黄土台塬区几个乡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农历每月逢五、九都有集会,今天恰逢腊月初九,一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虽然是一路下坡,却也无法放开了风驰电掣般地骑行,离高塘越近越是放不开了,人越来越密集——



集市一直从中心地带延伸到镇外的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竹编市场,从镇外涌入的人群与路边的竹编产品融为一体,前面已无法骑行,在镇东南入口处汇齐了全部车友,并在一家娱乐室(里边的几桌麻将台上正)门前放好自行车,车友们便分头去吃饭、逛街。





笔者在镇东南街口处一个小吃摊上,冷、热凉粉各要了一份,倒也吃得津津有味——高塘凉粉名不虚传,在这里已不止一次地大饱了口福。然后向西向北向市场的中心区域逛去。





街道两旁商贩摊点摆得严严实实,在高塘街中心的十字路上摊点则更是密集,行人摩肩接踵。大、小车辆虽然络绎不绝——当然车辆是无法正常通过了,交通有些堵塞,车辆无法正常通行,虽不能说车撞车,但人挤人倒也是事实,或许这正是须要关注的问题,亦或是在交易日本就应该禁止车辆通行,以满足人们的逛会和热闹情结。从整体上看:高塘街上集会的市场虽然有些杂乱,但秩序还算井然,人们的脸上自然也是兴高采烈、怡然自得,集市上商贾云集、逛会者人头攒动,可谓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据说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大约有5万余人,一齐都聚集在这里——以高塘街中心为发散点,向南、向东延展,在几条纵横街道上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井字型的集贸市场——进行着农贸交易。

走马观花式地转了一圈,感受到了什么叫琳琅满目,什么叫目不暇接,在一横一纵的主街道上,自然也感受到了人满为患。

笔者是第一次逛这样的庙会,穿行在勉强还能走动的人流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作为一个参观者,除了不时地向乡亲们寻问些什么,基本上不买什么东西,手中的相机倒是没闲着:不管是花红柳绿的土布摊位,还是色彩艳丽的新潮服装;不管是花样繁多的竹编木器,还是高低不等的大小方桌以及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手拉风箱——




不管是在新潮的cd、vcd、dvd摊位前驻足的姑娘小伙儿,还是正在一心一意地在剃头挑子前刮脸剃头的老人;不管是正在煎制热气腾腾的水煎包的中年夫妇,还是夫唱妇随静静地烹制着红薯块薄饼的耄耋老人;都在相机镜头中留下了瞬间的记忆,留下了值得回味和书写一番的镜头或影象。





逛完了市场,始知这里不仅物产丰富、货物齐全,而且还价廉物美,所有的物品都比城区里便宜很多,转了一圈回到存车处,车友们仍不见踪影,看来车友们的兴致比笔者要大得多啊:))
过了不久,车友们大包小包地拎着回来了,无非是些柿饼、核桃之类的干货——这里的柿饼每斤只要两块多钱,核桃每斤也才只须八元钱,比渭南市区里要便宜好几元呢。有的车友竟然一下就买二、三十斤,可真是满载而归呀!在车友们的鼓动下,笔者也去买了几斤核桃,也算不虚之行了。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7-2-2 13:20 编辑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中国皮影处境尴尬 民间艺术路在何方


2007-1-6参观华州皮影雨田社随想续



演出时节和演出间隙,笔者与接待车友们的左主任和本次为我们表演的皮影戏团团长魏金泉进行了短暂的交谈——其间问起演出的团队及其成员的状况,从而了解了一些皮影戏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艰辛所在,面对皮影戏所面临的尴尬,不由得不叫人感慨万千——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一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其实就是五个人,可是听起来像是一个乐队。 "华县皮影属东路皮影,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影人形制小巧,雕刻工艺非常考究,装饰也非常严密紧凑。

上个世纪,华县城乡有数十个皮影班子,一个班子5人,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演出时,操纵提线的“签手”,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各种角色,唱腔多为碗碗腔,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钹、鼓等乐器。5人一班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

农闲时,华县皮影经常流动演出,在电影没有普及的年代,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1949年起华县光明皮影社曾长期在西安演出。1975年华县皮影进京上演博得好评。198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华县皮影摄制纪录片《皮影轻骑队》。由于现代视听媒介的普及,皮影戏演出的机会少了。皮影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也为人所爱,一些外国游客尤喜收藏。德国皮革博物馆和日本民俗博物馆都有华县皮影陈列。

但在世纪交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皮影戏的状况就处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景地,市场在一天天的缩小,艺人也在一天天地减少,甚至可以说是后继乏人。截至2005年,华县能够表演皮影的戏班仅剩下两班。华县皮影戏表演艺人现有15人左右,其中前声(主唱)5人,签手(挑线)2人,上档(二弦)3人,下挡(板胡)2人,后台(坐槽)1人。他们中70岁以上的2人,60岁以上的6人,50岁以上的4人,40岁以上的3人。为我们表演的签手魏金泉(据老左讲:他是这个皮影剧团的团长)——他是目前最年轻(四十刚出头)的皮影艺人之一,皮影艺人大多已年过古稀,老一辈的艺人现在已所剩无几,截止目前,华县皮影戏大部分剧目已经失传。




演出结束后,笔者上到后台,与演出团队聊天,据魏金泉说:他的师傅潘先生,现在仍能演出本戏百十余部,折子戏50余部的剧目,而他魏金泉本人则可表演六、七十本戏。当笔者表现出对潘老先生的仰慕和尊崇,并想见见老先生——问及潘老先生的情况时,魏金泉告诉笔者:潘老师由于年令大了,一般就不到演出现场来,因此,无缘得见老先生的风采了,未能与老先生谋面,是为此次造访雨田社留下的一大憾事。




目前华州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是:人才后继无人,又缺乏有效的组织活动和交流阵地,人才已经青黄不接,能登台演出的,前声(主唱)也就7、8个人,板胡手(下档)仅剩3人,签手(挑线)仅剩3人,后台(坐槽)仅剩2人,二弦(上档)仅剩3人。不少人年事已高,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魏金泉也已42岁,且现在继承者寥寥。



其次就是:乐器道具流失严重。华县皮影的乐器,除板胡外,均为艺人手工制造,虽看上去有些粗糙,但却没有替代品。据说各种乐器总数已不足50件了。还有就是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用了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历史积攒下来的传世精品——皮影箱,里面装着(几个戏种到几百个戏种)大量的皮影雕刻造型,这些皮影造型数量丰富,是不可多得精品文物。有人说华县传世皮影箱全县已仅存5套。这些乐器和皮影箱,正以几万乃至上百万的价格,被交易者转卖流向国外,真是令人痛心。



人们也曾想到一些拯救华县皮影的方法,诸如通过社会的力量设立华县皮影基金会,成立专门的民间皮影剧社,让皮影艺人们能够有固定的收入,然后再通过在演出获得一定的收入,这样才会促使一些年轻人投入到皮影戏的学习当中去,皮影戏才能得以延续。

我们虽然也期希望中外社会各界力量,有识之士,能够一起加入到抢救华县皮影这一伟大壮举中来。但要拯救一个 随着表演艺人的相继老去退出,很多剧目正在快速的失传中,面临绝灭的命运(其实华县皮影和全国各地皮影有着一样命运)的华县皮影或曰中国皮影。还得有赖于政府的有所作为---- 抢救华县皮影,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政府创建皮影博物馆,抢救皮影文物,为皮影艺人提供良好的活动阵地,培养新人,继承传统,发展华县皮影已刻不容缓。

或许正是鉴于此,才有华州皮影雨田社的建立——据介绍:华州皮影雨田社准备招收50名学员,培养人才,抢救和保护古老的皮影艺术。传承和培训的任务在未来能否实现,目前还是个未知数;这些抢救措施和热情能否挡得住市场的无情冲击和洗涮不容乐观。

笔者在参观皮影道具雕刻和着色的工序过程中,曾寻问过正在镂空和雕刻的小姑娘,学了多长时间——得到的回答是半年,半年就可学会雕刻和镂空技艺,据说三年也可学会负责挑线的“签手”那一手绝活儿,至于主唱“前声”、执掌板胡和二弦的“上档”和“下档”,以及掌控后台的“坐槽”等角色,下点儿功夫的话,用不了三、五年的光景自然也可炼就一身真本事、真功夫。演出个五、六十部乃至百十多部戏,倒也不是不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去学这门艺术——即使是学会了这些传统的剧目,又有多少人能去看或愿意看也还是个未知数,这样又如何能确保市场不流失呢?

其实皮影戏目前的尴尬处境,除了后继乏人外,主要的困难莫过于市场的萎缩,而市场的萎缩表面上来看是得益于电视、网络等强大的电子媒体的冲击,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皮影戏缺乏创新——或曰缺乏创新性的人才和创新性的思维和观念,缺乏具有现实题材的创新性新剧目,当然还更缺乏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创新。

过去老有人认为:拯救或保护皮影戏,就是要保护或保存原汁原味的皮影戏,并且将此作为最重要的一点,坚持认为:作为乡土艺术,只有在当地的土壤里,皮影戏才能原汁原味的保存和延续。所以无论皮影戏在大城市里演出多少,最终还是要回到故乡的,只有故乡的土和故乡的人,才能给皮影戏艺术最充足的养分!这其实已走进了一个天大的误区——这其实也是促使皮影戏走向衰败或消亡又一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中国的城市都会在加速发展,迅速膨胀的大都会,使得乡村的人们得以迅速地融入都会,而随着资讯和信息交流的便捷,乡下人和城里人的界限已不是那么的明显,或者说已不存在太多的思维和观念上的差异了,但我们的皮影戏却仍还在过去的那种差异性里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岂不是要自毁前程,自己淘汰自己吗。

纵观大千世界、古今中外,凡是不能与时俱进的东西,不管你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人类高贵遗产,终将会被淘汰掉。因此要拯救或保护皮影艺术,除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有所作为、培训和传承等抢救措施外,更须要的是创新——题材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思维观念的创新与一大批善于创新或勇于创新的艺人。

但愿华州皮影雨田社,在未来的传承与培训中,能走出传统所圉于的圈圈,在创新的道路上创作出能为城乡人民都接受的皮影戏或皮影戏型式,重新找回往日的辉煌,真正地做到保护或发展皮影戏的精髓,并使其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上,成为城乡人民生活中快乐和谐的种子。

现如今中国皮影处境确实尴尬,民间艺术的出路又在何方呢?恐怕唯一的办法或出路就是创新-------

否则, 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过不了多久——皮影的艺术精髓将不复存在,中国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很快消失,我们将愧对于先祖和我们的后代 这样的一个尴尬境地。未来几十年内皮影戏或许会不复存在,人们或许只能在博物馆或者某些艺术品收藏的类别中见识到这些制作精细,雕刻、镂空特殊,着色技艺高超的皮影道具了——或许这就是其必然的结局。届时,我们除了今天这些美好的回忆和叹惜外还能如此奈何呢?

[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7-2-1 13:38 编辑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18:35:37
华州皮影寻何处 车友骑行雨田回
2007-1-6骑行纪事及随想录


2007年元旦期间,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没有组织骑行活动,经过长假期的休整,看来已经完全洗去了过去一年骑行中的汗水和尘埃,这不1月6日一大早,在中心广场就又集合了30多名的车友,从而又拉开了新一年骑行活动的序幕。

2007年的第一个周末(元月六日,星期六),正好应了国人六六大顺、一顺百顺的吉祥观念,确实是个好日子,况且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虽然预示着季冬时节的来临,但由于全球性的暖冬气候现象,渭南地区也毫不例外地呈现出了阳光明媚、阡陌清新、晴空万里的景象,往年那种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景象和滋味连半点踪影都没有,就连小寒节气刮来的凛洌寒风也比起往年似乎要温柔了许多。

2007年渭南自行车爱好者协会首次骑行的目的地是华县,在这段30多公里的路程上,车友们可谓已是轻车熟路了。这里的每一个村镇、每一个上坡下坡、每一个弯道和桥梁,都印在了脑海里了,可以说没什么新鲜感可言了——可本次骑行活动的另一项内容:参观华州皮影传承和培训基地,着实为新年度的首次骑行增色不少。不仅参观了皮影道具的主要制作过程,而且还观赏了两出皮影短戏,大饱眼福之余使得车友们不但热情高涨,每每还童心大发,在参观和观赏皮影道具制作以及皮影戏曲演出时,云里雾里的忙得个不亦乐乎——不仅对皮影戏个中的渊缘和发展历程以及如今的尴尬境况,倒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还因此而结缘,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一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瑰宝。




10点许,车友们来到了位于华县城东大约5公里左右的“华州皮影 雨田社”——这里原是一处军营(据华县的车友讲:这里原驻扎过一个高炮营),在多次的裁军过程中,铁打的营盘还是留了下来,偌大的营房便成了兴办教育的好地方,这里便出现了数个教育实体——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和职业中专的渭南函授站和渭南教学部,而所谓的中国华州皮影传承与培训基地在这里便也觅得了一席之地。




在这处营地的东边有一个院落,紫红色的围墙古色古香,面朝西的大门上横桓着一幅由平凹先生挥毫泼墨的牌匾——“华州皮影”四个大字,虽显不出苍劲或古老的韵味,但也足以印证皮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苍桑岁月和如今抢救华州皮影,保护民间艺术的不易,使得进入到这里的车友们心底里也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涌现!新做的仿古式全木结构大门以及其上纵横排列有序的颗颗铜钉,无不彰显着有识之士们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间艺术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进入院内,迎面一个用青砖堆砌的照壁上方“雨田社”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下面莲叶、鲤鱼和荷花所构成的图案镶嵌在一个呈四方的砖石框中,显示了这里的与众不同。绕过照壁,车友们将自行车整齐有序地摆放在院中东部一块空地上,然后休息片刻——小憩时院中央一个看上去历经苍桑的碾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种曾经为我们碾米磨面的石碾及碾盘,由于其功能的失落,大多都被人们遗弃了,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已不多见,在这个尺码大得令人惊诧的碾盘上,车友们看到的却是历史的年轮和苍桑,你看那碾盘外圆上一层层的圆周轮廓,细密而清晰可辩,不由得我们不相信这碾盘在悠悠岁月中饱经苍桑,见证了不知多少人类生存进程中的兴衰和酸甜苦辣;如今与其神交,与其说是想倾听其对历史的述说,还不如说是我们在抚慰历史或追寻过去的记忆,于是乎大家又一起争相与其合影,希冀将自己也融入那些历史的记忆中去——是啊!我们终将也会成为历史年轮中的一粒尘埃,无论你闪光与否,或许我们本来就是历史长河中一粒尘埃,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情愿自己只是一粒尘埃罢了。



雨田社院内一派田园式风光——门口两侧的竹林,以及与竹林相邻道路上乡土气息浓厚的竹编篱笆墙,南侧有些古色古香韵味的月亮门两侧的对联:一口诉说千古事 两手对舞百万兵、以及横额:碗碗腔——集中体现了华州皮影的特征和内涵以及唱腔形式,而月亮门外的简易皮影演出场地,更凸现出了这一民间艺术的道具小、演出方便、不受场地限制的优势。



皮影戏---这种用家畜皮刻制出人物影像,并借助灯光投影到屏幕上表演的特种戏曲,通常也叫灯影或皮影戏。从其光学原理和渊源上论起来的话,她应是现代电影、电视的鼻祖。




皮影的起源和历史沿革虽已无从查考, 但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似乎还能说明一些问题,也多少可以给人们一些答案---皮影的发祥地在陕西。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有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透进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将此作为其渊缘倒是也有几分说服力,我们不妨就将此作为其源头。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的华州——正是皮影的发源地, 而皮影戏的国际正式名称据说就叫叫"华剧",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据宋朝《梦梁录》等书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在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相当流行,京师常见、“设帐张灯”上演“影人戏”。到了元代,蒙古军队中有皮影班子随军,一直传到中亚国家。




华州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就有某些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华州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 二是演唱功力极深, 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 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在华州皮影:雨田社,受到了左主任及其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并参观了皮影戏道具制作工艺流程中的几个主要工序——



华县皮影的道具制作,真可谓是精工细作,玲珑剔透,深受车友们的喜爱。其制作过程是:牛皮或驴皮经浸泡后,刮铲成半透明状,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



人物高约1尺,大头突额,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如以平肩和皱眉区分阳刚和阴委,丑角多用圆嘴、吊眉和冲天鼻,形象夸张诙谐。




大部分车友是第一次看到皮影的雕刻和着色,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新鲜和奇特。由于场地的限制,这里没有最初的浸泡、刮铲或打磨畜皮的工序和场所,因此首先看到得就是那些半透明的皮影道具坯料,六、七个姑娘小伙在铺着绿色地毯的台桌上,每个人都就着垂得很低的日光灯光线——一丝不苟、仔细认真地摹画样板、雕刻图案、镂空纹饰,工作井然有序。

车友们的到来,完全地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和肃穆,参观中,车友们每每喧宾夺主,不是接过姑娘手中的刻刀,请人家指导……过一把雕刻或镂空皮影道具的瘾;就是从小伙的手中接过已经雕刻、镂空好了的半成品,尽情展示、笑逐颜开、合影留念,制作好的半成品玲珑剔透,极尽夸张但不失美观大方的美人或士女头饰,备受喜欢、令人爱不释手。



从雕刻室出来后,另一个工作室里面放置着的皮影成品或还未来得及缀合的成品皮影画,更是引人入胜——长袖翩翩的才子佳人双双对对、腾云驾雾的骏马天马行空、充满福象的胖胖小猪,或许正在为即将来临的猪年祈福哪——



车友们的兴致被这些维妙维俏、活灵活现、色彩斑蓝的皮影艺术品激发了起来,大家蜂拥上前,纷纷拿起这些精美绝伦的皮影道具,或与长袖翩翩的才子佳人,或与腾云驾雾的行空天马,或与憨态可爱福象的小猪胖胖合影,一时间倒也忘乎所以、本性尽显——人性的善良和童贞与这些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的融合确是构成了其乐融融的氛围和童趣的真诚,处在这样的氛围里自然是乐在其中了。




热闹够了后,回到现实中来,才知道着色工序技艺更高超,这个工作室里只有一位姑娘在着色描绘,室内简陋的设施实在是令人心寒,狭小的空间里取暖的火炉子里没有半点热气,一个四条腿的长桌上,分别放满了已经着色描绘好的福猪和还没有着色的晶滢透明的半成品。



一个小姑娘正在那里埋头描绘着色,细嫩的手指不知是由于握笔的时间太长末梢的血脉不流畅——还是由于室内太冷被冻得有些发紫,真是心疼不已。着色描绘这个工序本来是一件艺术性极高的活路,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竟然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完成的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社会不能给予她们象其他艺术大师们那样的画室或场馆,但最起码应给予她们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皮影戏的遭遇除了时世的变迁、市场的变化外,更重要的因素:或许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或政府对她们的漠视或冷落也未可知。





参观结束后,雨田社又为车友们安排了一场碗碗腔皮影戏,大家更兴奋了,熙熙攘攘的来到了演出现场——营地南边的小礼堂。,演出开始了,第一出皮影戏演得是一出卖货郎的故事,尽管车友们听得的云山雾罩,看得眼睛发直,大多不明就里,但被激发起来的童趣和好奇心,却使得大家失去了矜持和安份,顾不得体面与否,象儿时看戏时那样,台上台下的上窜下跳着,在匆忙中将个皮影戏的演出现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看了个够,可算是尽了性,既松弛了情绪,又增长了见识。



由于皮影戏中影戏人物的各部位都可以活动,因此非常注重表演的效果,至于唱腔则是陕西正宗的碗碗腔(当然也有不少人一句都听不懂)—— 唱腔自然是高亢、抑扬,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

演出仍在继续,接下来的段子戏说得是抗金名将岳飞帐下的大将吉青腰斩韩天寿的故事——古代战将的打扮可谓是造形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在前声和坐槽以及上、下铛的相互配合下,影象画面在签手的操控下,随着鼓点和唱腔以及人物间对白等等手法的渲染和递进,不断地交替变化着,随着好多个回合的交锋,手持大刀的吉青手起刀落,将韩天寿斩于马上——威风凛凛的吉青与横尸马上的韩天寿的画面定格在荧目上后,皮影演出也结束了。




车友们为台上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也为雨田社主人的热情接待报以了 衷心的感谢。 而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戏里精彩画面,还是戏外的动人画面,都被车友中的摄影师们一一摄录在案,留下了一张张美好的瞬间和美妙的记忆。40多分钟的演出结束了,车友们匆忙着中看到的 皮影戏片段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了。









[ 本帖最后由 wnxieh68 于 2007-1-11 00:18 编辑 ]










楼主:艾波涛声

字数:133544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18-02-24 20:43:17

更新时间:2019-02-03 18:35:37

评论数: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