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东部地区的“北辛-大汶口文化”的主要源头,即是河南中原的“贾湖-裴李岗文化”,而“山东龙山文化”又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

所以,河南中原的【贾湖-裴李岗文化】作为主源文化,影响了山东和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也即“古东夷人”的文化,对应于历史传说就是指“蚩尤部落”的文化)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新石器时代晚期时,东部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西进,又导致了河南中原“仰韶文化”的崩溃和向西后退

因此,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基本上是以“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移民后裔为主的】,少部分是河南中原“仰韶文化”的残留人群和北上的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人群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楼主再强调一遍,

山东早期青铜文化——“岳石文化”则是属于“东夷人”的文化,而不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东夷人”(也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山东“岳石文化”人群方才是商族的东夷同盟者,也即,商夷联盟伐夏!

【“东夷人”(青铜时代)】和【“古东夷人”(新石器时代)】,两者是很容易搞混淆的呢,就连专家学者们都搞混淆了~~~~

古籍文献记载的是“东夷人”(青铜时代),但并不是指“古东夷人”(新石器时代)。不过,先秦古籍里记载的“东夷/淮夷”,除了包括山东的“岳石文化人群”之外,还包括了夏商时期从北方长城沿线的晋陕高原迁徙来到东部地区的“赤狄”部落,比如“徐戎”(徐国)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关于【“中原夏人”】的来源


按照古籍记载,中原夏王朝存在的年代大约是距今4070-3600年

1。中原“夏文化”的早期阶段,就是指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的晚期,基本上是【以东部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移民后裔为主体】

2。中原“夏文化”的中期阶段,是指“新砦期文化”(受到了【泛东方文化系统的豫东“造律台文化”】的显著影响),主要分布于河南新郑、嵩山东麓一带;

3。中原“夏文化”的晚期阶段,则是指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期,四期则是早商)
—————————-
因此,【中原夏王朝】的产生,用一句话来简单总结就是:

在继承中原本地的“王湾三期文化”(即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泛东方文化系统”的因素和南方文化系统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难怪,“中原夏人”的体质特征是偏“南亚类型”,和东部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也是偏南亚类型)是差不多的呢~~~

“大汶口文化”最流行的一种文化习俗就是“拔牙”,而古代东部和南方地区曾普遍流行的“拔牙”习俗,针对的就是古代南方人群的“龅牙”体质特征!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楼主的判断是:

祝融部族在血缘上很可能与中原“夏人“比较接近哦,应是夏王朝的同盟国~~


我们现在就不妨把楚人祭祀的先祖——夏代中原“祝融部落”,与中原“夏朝”对照一下!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楚人先祖“祝融部落”,在夏代时就已经活动于“中原地区”的新郑、嵩山一带(在时间上要早于来自于西北地区的商周青铜人群相继地入主中原)

并且,【以东北为重心】楚都城的布局是楚以“东北为重心”,荆楚文化之墓葬习俗:楚贵族“朝东”

说明楚王室或贵族的吉向方位,都与【东面】大有关系呢~~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中原夏人”】的主体来源是:

在继承中原本地的“王湾三期文化”(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又大量吸收了“泛东方文化系统”(豫东的“造律台文化”)的因素和少部分的南方文化系统(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中原“夏人”的主要血统来源,是与【东部地区的移民】为主体来源的~~~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位于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期),是中原“夏王朝”的晚期阶段;

其前身来源,就是分布于河南新郑、嵩山东麓一带的“新砦期文化”,是中原“夏王朝”的中期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和楚人先祖“祝融部落”在夏代的活动范围几乎是相重叠的呢~~~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从对《楚居》的记载与分析可知,楚人的先祖祝融部族原是夏王朝的同盟国。夏王朝末年,祝融氏的后代分支——季连等部落首先向商部族臣服,在商朝晚期时,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又带着他的部族南迁到南阳盆地

由于楚人先祖祝融部族是夏王朝的同盟国,夏王朝灭亡之时或之后,祝融氏的好几个后代分支(楚族的同族们)在殷商王朝时期并不得志,比如,夏王朝的忠实拥护者—--昆吾氏因支持夏桀而被商汤消灭,汤又乘胜讨伐夏桀。以后,盘踞东方的大彭国(徐州)与豕韦国(大彭国的支族)成为了殷商武丁的主要进攻对象,在武丁的殷商军队的打击下,大彭国、豕韦国也先后被灭

——-《史记· 楚世家》记载: “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 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 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至于参胡氏,无后; 会人,即西周末的郐国(位于新郑、密县),为郑国所灭;曹姓,成为周人的附属小国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这就是说,祝融家族后裔的几个重要分支均为商朝军队所消灭;不太重要的几个分支要么被迫一路南迁(有可能是被商朝军队驱赶),并进入南蛮之地;要么成为周朝的附属小国,后来也被灭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季连这一分支(芈姓楚族)被迫离开中原地区(央视《楚国八百年》解说词说他们是在商朝军队的不停驱逐之下)向南一路迁徙,不停地换地方,终于在今天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一带,楚族的祖先停留下来,楚国的国号就来自于此地


尽管南迁之后的芈姓楚族在西周时期一直被西周诸夏们视作是“南方蛮族”,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在晚商时期方才迁徙来自于中原地区,而且,楚人的先祖祝融部族与中原“夏朝”的关系非常密切(同盟国的关系),甚至都有可能与“夏人”存在着相近的血缘关联,因为先秦时期的社会依然是一个“血缘宗族”的社会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西周的华夏诸侯国如此评价楚国,这些与楚国同时代的先秦人是不会搞错滴

而现代一些人把夏代中原“祝融家族”硬说成是中原华夏族的一个分支,这才真正是在瞎讲呢!

楚国的族群来源成分,无论是来自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楚国上层统治阶级,还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底层南方土著居民,其实都是【“古代南方稻作人群”】~~~~


他们都不是“华夏族”的来源背景~~~~~~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的产生,正是来自于西北/北方地区的“粟黍旱作文化圈”,战胜了东南方向的“稻作/粟作混作或纯粹稻作文化圈”!~~~~~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的产生,同时也是来自于西北/北方地区的“陶鬲文化圈”,战胜了东南方向的“釜鼎罐文化圈”~~~~~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很多人以为,楚国之所以能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就是因为周王室所封的爵位太低,还不如秦君的伯爵,爵位太低是楚国的痛!

因此,楚国只好发奋图强,终于成为了一个让中原诸夏都“看得起”的强国和霸主,以证明周王室当初低看了楚人

其实,楚人内心里一直都明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而且,周王室也并未真的就轻视过楚人,周天子采取的是抑制楚国发展的政策,几代周王都想压服制约楚国,然而都事与愿违

——历史证明,周王室从来就没有错看过楚国(南方稻作民族)对于中原华夏族(北方粟黍旱作民族)的潜在威胁!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一个民族最难改变的“饮食文化”,因此,“饮食文化”是可以用来判断古代“族群”的来源的:

无论是楚人、越人还是吴人,都是属于“南方稻作文化圈”;而中原华夏族则属于“粟黍文化圈+畜牧业”(如果没有养马,哪来的先秦时期的战车和骑兵?)

在唐宋以前,“稻米”并没有成为中原汉族的主食之一,直至中唐的“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中原汉族为躲避战乱而“衣冠南渡”,南方稻米的重要性才不断提高,直到宋代终于成为与“小麦“并列的两大主食之一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楚国一旦对周王室有所怠慢(楚国极少承担周王室的职贡义务),周昭王立马亲率大军南征荆楚(三伐),却无功而返,还淹死在汉水里面

之后,楚君熊渠石破天惊地喊出了:“【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谥号】”这句名言!还把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分封给三个儿子(封子为王)。只不过,熊渠后来因担心受到周厉王的讨伐,又取消了他们的王号

周宣王时期频繁地对周边用兵,这其中就包括了讨伐楚国。周宣王伐楚动用军队多达三万六千人,并且大获全胜,楚国之重器楚公逆钟被赏给晋国

西周王室对楚国竭力围堵,不仅为了遏制楚国在江汉平原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周王室分封了很多姬姓和姜姓诸侯国在江汉平原,被称为“汉阳诸姬”,意图加强对荆楚的控制。其中随国最大,是为汉阳诸姬之首,随国后来为楚国所灭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实际上,在整个的“有周一代”,楚国的主要对手和争霸对象就是中原华夏政权

西周时期,楚人与周王室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如周初的昭王南征荆楚

东周时期,早期的晋国和后来的三晋都是楚人的主要对外争斗对象

虽然楚文化也受到了中原地区“周文化”的较大影响,但是,属于“南方稻作文化区”的楚人把主要的努力和进攻方向,放在了北方的中原华夏地区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楚国的确没有把进攻的主要方向放在秦国这里~~

“ 为了对抗晋国,秦国和楚国组成了联盟,这个联盟在晋国的压力下十分稳固,维持了几乎整个春秋时代。到了战国时代,虽然晋国一分为三,然后魏国又从晋国的分家中崛起,于是秦楚同盟仍旧稳固。等到魏国被彻底打垮之后,秦楚各自成长为西天霸和南天霸,蜜月期由此结束。”


楼主:gtfz99

字数:134990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更新时间:2020-04-15 08:24:18

评论数:115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