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吾土与吾民(战国秦汉读书笔记之二)修改稿(原创)

吾土与吾民(战国秦汉读书笔记之二)修改稿(原创)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而周初的征服者们,并非仅仅简单粗暴的在完成一系列的征服与掠夺,而是在建造一种全新的属于周代的社会组织形态 。通过将不同的族属相互迁移与融合,逐渐扩大和构建出华夏族的主体——从这个意义而言,周代的赐民与封土,远比秦代单纯依靠秦法与暴力所进行征服统合政策要来得成功得多——华夏民族肇始于周,而非秦,即为明证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原先的部分已经重新发表了,后面有时间再继续更新。



再补一个秦始皇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大家下午好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今天下午有些空余的时间,本帖准备更新一部分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前文中涉及了很多分封方面的内容。其实由于一些原因,我本来不是很想展开讨论“分封”与“封建”一类的话题。但是行文至此,却又发现这个坎儿恐怕是绕不过的。如果不先在这一节总论中做些概念性的澄清,恐怕后文会越写越迷糊,涯友们看的也不清不楚。所以勉为其难,我还是稍微阐述一下“封建制度”这个话题先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本节附论:“封建”与封建制度的那点事儿)



(一) 中国历史上对“封建” 概念的阐释和应用

在古代中国,“封建” 一词一般是指“分封建国” 之意,在当时语境下,“封建” 是与“郡县”相对应的名称。

郡县制对“封建” 的反对,便是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官员的选拔、任命以及考核与升降更换。这样一来,郡县制就在两个主要方向上形成了对于“封建”的反对:

(1)破除了各个分封小国自成一体的权力格局,形成了自上而下大一统的新格局。全部权力,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事实上和制度上,都集中在皇帝(天子)一人之手。


(2)打破了“世卿世禄”的权利传递格局,从此,政治权力、物质财富以及名爵等都要靠每一代人自己来争取(大体趋势是这样,当然其实对于官员子弟仍有照顾),这样就在理论与实践上逐步构造了“布衣卿相”的权力新体系,为下层通往上层打开了一个新的和平上升通道。地域性和流动性的官僚体系代替了宗法性和代际性的贵族体系。



随着郡县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春秋时出现的郡县是可以长官世袭的,不在此文讨论的“郡县制”范围之内),除了“天子”以外,其他贵族或者家族的宗法制原则仅在其家族内部起作用,而对于国政不起作用。只有最高统治者是例外,“天子”的和平继承仍旧坚持宗法制的原则。所以,“天下”就从天子与贵族阶级共有,变为了天子一家所私有。其实这个转变也是后来很多反叛的根源之一。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前文说过,春秋时郡县已经产生。但是彼时代郡多建立于拓边垦荒之地,地域虽广但是行政地位要低于“县”。县则设置于新近吞并的别国城市之上,地位比郡要高。

所以当初赵简子忽悠大家为他打仗卖命时会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当时的郡县长官很多都是世袭的,跟贵族采邑差不多。

到了秦国一统六合之后,始皇帝否决了诸位博士和丞相王绾的意见,坚持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一下设县。除了象征性的保留一个卫国之外,所有的贵族采邑都被收回,皇帝的儿子们也都是“匹夫”,无军功不得封爵做官,不过是比寻常人富有罢了。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从此,“郡县制”作为一种制度才最终被确立下来。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与方向。


但是如果从当时始皇帝的朝臣意见来看,基本上所有的大臣都主张“封建”与“郡县”并存。这样皇帝的子孙可以遍布海内,一旦有人蠢动便可利用宗室诸侯镇压。如权臣挟制天子,诸侯也可起兵勤王。

历史记载似乎只有李斯一人反对。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因为李斯“高瞻远瞩”说服了始皇帝,恐怕李斯早就知道了皇帝的心意,不过是通过他的嘴巴讲出来,皇帝“采纳雅言”而已。这就是中国权力场中的套路罢了。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而关于始皇帝的这一重大举措,千载而下,议论者不一而足。于是产生了精彩纷呈的众多观点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下面先简述一些历史上关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文章要点,就当是开阔一下思路。


魏文帝曹丕时,宗室曹元首上书朝廷,呈上《六代论》一文。曹元首文中要旨是:魏文帝只重视“尊尊”不重视“亲亲”,曹家的诸侯都形同囚犯。他认为周代能够长久,是因为分封诸侯立国,秦朝不建诸侯所以立亡。两汉建诸侯则诸吕反叛不成,武帝行推恩削弱诸侯,乃至于王莽篡汉时,刘家宗亲竟然向王莽祝贺。所以,曹元首的目的在于通过此事来劝谏曹丕对家里人好点。

当然曹元首也说,汉有七国之乱,是因为刘邦所封诸侯国“地过古制”,而后晁错削藩又太急导致诸王作乱。


到了曹丕之时,曹家诸侯仅仅是希望活的像个人样有点人权,不敢奢求如西汉诸王的权力,所以曹元首目的主要是卖惨加上劝谏。他为“封建”辩护,是出于宗室私心,借古说今,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到了晋代,大名士陆机写了一篇《五等论》。这篇奇文为已经是昨日花黄的周代世袭领主制度大唱赞歌,其主要“理由”是:郡县制下,官员都不是终身和世袭的,为了媚上和政绩考核,对民力不知爱惜,只要自己得到迅速升迁即可。而他认为五等爵制度下的世袭领主则不然,他们因为知道封国采邑以及人民都是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所以“民安己受其利,国伤家婴其病”,故而,世袭制度下“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意”。


平心而论,陆大名士这篇骈文,对于郡县制度一些弊端讲的还是颇有道理的,当时和后世的政治历史现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陆机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却经不起推敲。

当时晋代中央朝廷无力,东渡以来更是对世家豪族无法掌控。“王与马”共天下已经成为了时人共识。

随意陆机此文很可能是为世家做舆论之用,和曹元首一样,都是借古说今。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陆机虽为西晋时人,但是当时东南世族对中央的离心力一直很强,陆机作为东吴陆逊之孙,这篇文章里透露出来的意思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总之衣冠南渡之后,世家越发开始撇开朝廷,这一点其实已经造成了事实上的“世袭封建”,只不过制度尚未允许罢了。

可见,虽是论史,但是论者无不是处于自己或家族立场考虑。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到了唐代,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官员更多了起来。产生了一批关于“封建”与“郡县”优劣之争的雄文。下面仅举几例:


李百药在其《封建论》中反对了曹元首和陆机的观点,他提出周朝建立诸侯之后经过数世,“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家殊俗,国异政,强凌弱,众暴寡”,可见,分封诸侯世袭统治并未如陆机所言可以安民立国,反而产生了诸侯混战,上下相侵。而秦汉所确立的郡县制,则可以做到“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从而实现“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之局面。

李百药的观点,无疑是从维护天子权力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他说到“附下之情不固”,却又透露出他很清楚相对于九重宫阙内的天子而言,下面这些地方统治者对民众更有控制力。所以才要通过不终身不世袭的郡县制来制约下面的权力。


著名学问大家颜师古则写有《论封建表》。师古认为,“古今异俗,文质不同”,大举分封,不仅“于理不合”,而且“制度难成”。可见,颜师古已经认识到“封建诸侯”只是古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适用于当时已经未必,何况现在?但是师古却又绝非完全否认“封国”本身。他认为诸皇子皇弟还是要封的,不能像始皇帝那样让儿子们仅仅做一个富家子。只要将王国的法令制度限制在中央定下的法令内,而且诸王不得法外弄权,不得自任僚属即可。师古认为应该把封国与郡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佣无倾夺”。在他看来,诸侯还是可以起到制约大臣谋反之作用的,反过来郡县也可以防备诸侯图谋不轨。二者相互牵制又互相扶持,“协力同心,则足扶京室”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应该说,李百药和颜师古的观点,已经比照陆机和曹元首有水平多了,但是有唐一贷,还是柳宗元的《封建论》最具有代表性。用宋代苏轼的话来说,“宗元之论出,而诸子(指曹元首,陆机,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人)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柳宗元的《封建论》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今天先更新到这里,晚上还有事情。明后天看情况继续更新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各位涯友晚上好

本人欧洲史长贴《冰与火的战歌——维京海盗传奇》今晚正在更新中,欢迎喜欢欧洲中世纪历史和北欧历史的朋友前来围观


帖子地址:http://bbs.tianya.cn/post-no05-491744-6.shtml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今晚最后一顶

祝各位晚安!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大家中午好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up
楼主:执着的尘埃  时间:2019-02-22 15:06:52
祝各位晚安

楼主:执着的尘埃

字数:1888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2-13 04:46:08

更新时间:2019-02-22 15:06:52

评论数:1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