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事实上,隋炀帝离开洛阳,转移江都,立马就引起了另一波造反的高潮!
幽州的战将罗艺,杀官员,开粮仓,宣布造反。
兰州的薛举,控制官府,开粮仓,宣布造反。
凉州的李轨,控制官府,宣布造反。
刘武周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开粮仓,宣布造反。
西梁的皇族后裔萧铣,在岳州宣布造反。
当然,还有隋炀帝又爱又恨的表兄弟李渊,也举起了所谓的义旗!
第二,隋炀帝相信全国大暴乱的事实,可对暴乱的规模仍旧存疑。
当时,各地的郡县一把手都给朝廷发了求救信,表示敌人太多,官府扛不住进攻,希望朝廷能够派兵支援。内史侍郎虞世基却故意将奏折删减,谎报军情,扬言盗匪已经被各路主帅灭的差不多了,让隋炀帝不要忧心。
开什么玩笑,地主家的财产都被人抢光了,能不着急嘛......
着急归着急,隋炀帝的反应却很奇怪。按照虞世基递上来的奏折,地方官员好歹也犯了欺君之罪,应该领个罪过吧,可隋炀帝却不痛不痒地指责使者几句,严重的一点的,打一顿板子以示惩罚,怎么看都觉得有点草率.....
说白了,隋炀帝相信暴乱的事实,可始终不相信地方官府报上来的天文数字(动不动就是十多万,数十万的叛军)。
事实上,杨义臣的军报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杨义臣正在河北剿匪,中途给朝廷发了一份捷报,声称自己努力耕耘,卖力剿匪,最终收编了数十万的起义军,算是给隋炀帝提前祝贺一下......
有这样体贴的下属,人生实在是当浮一大白。
不幸的是,杨义臣的捷报并没有让隋炀帝嗨起来,反而让他忧伤不已!
想想看,杨义臣几战下来就给朝廷收编了数十万起义军,如果把河北战场横扫一遍,是不是就可以收编上百万起义军......事情都有两面性,杨义臣的成绩越突出,说明河北起义军的数量越庞大,这对隋炀帝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差点惊掉了下巴,他嘀咕道:“朕原先并不知道盗匪有这么多,杨义臣怎么会突然收编数十万人?”
在古代,一个县的人口不过数万人,隋炀帝要么承认一个县的所有人都是盗匪,要么承认绝大部分的郡县都成了土匪窝,他该接受那个事实......
并非隋炀帝不愿意承认,这种超乎想象的数据,任何人都难以接受。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三,隋炀帝一方面忌惮起义军,一方面也防备着手握重兵的朝臣。
就拿杨义臣来说,为人忠厚谨慎,能力超群,是隋文帝杨坚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隋炀帝登基之后,杨义臣屡次外出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隋炀帝的信任。隋末平叛期间,杨义臣又挑起了河北战区的重任,尤其是灭张金称一战,收编了数十万起义军,可捷报发到江都之后,内史侍郎虞世基却泼他的冷水,说贼势不足为虑,倒是杨义臣拥兵自重,不可不防。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听信了谗言,深感不安,这才下诏将杨义臣调回朝廷,给他加封礼部尚书。
收回实权官职,给你赏个毫无油水,不好捞政绩的官职,明显就是猜忌。
事实上,李渊家族也被大隋皇室猜忌和打压的抬不起头来......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担任太尉、尚书左仆射,头上顶着陇西郡公的爵位,还有武官最高级别的称谓:柱国大将军。
这是什么概念,正国级的存在,而且在国务院担任副总理,很有话语权。
李渊的父亲李昞,在北周担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头上顶着唐国公的爵位,也有武官最高级别的称谓:柱国大将军。
看得出来,北周一朝,杨坚的家族当政,李氏家族的招牌不是太好使。
相比之下,李渊就比较悲催了,应该说他拿得一手好牌,却混的最差,应该在祖宗牌位前横刀自裁,以谢天下。
咱可以看看,李渊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威名赫赫的国公爷,李渊因为投胎砸对了地方,继承先辈的勋爵,实在是没啥可吹嘘的。李渊的姨母是大隋的独孤皇后,隋文帝杨坚看着亲戚的面子上,让李渊进宫担任千牛备身(禁卫军武官,勋爵子弟的人生标配),随后将他外放为官,相继担任了谯州、陇州、岐州三州刺史......
准确的说,李渊在隋文帝统治期间,仕途上原地踏步,毫无寸进!
隋炀帝似乎也看懂了父皇的心思,即位之后,让李渊担任了荥阳、楼烦两郡太守,依然没给他升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隋炀帝竟然将李渊调到了京城,让他先后担任过殿内少监、卫尉少卿二职。
殿内省,主管朝廷的礼仪。说白了,文武大臣在议事的时候,你站在旁边监督,看谁的帽子带歪了,谁的衣服上有小妾的口水,谁偷偷放了屁,这都在李渊的管理权限之类,看谁不顺眼,可以立马弹劾,然后等着百官给你穿小鞋......
不仅如此,李渊只是个殿内少监,连小部门的一把手都不是!
卫尉寺,主管朝廷的武器库、储存仪仗和帐幕等物资的仓库,从四品的官职。隋朝的刺史和郡守是什么级别?上州是正三品,中州是从三品,下州是正四品,也就是说,李渊在隋炀帝时期,官职不升反降......
617年,李渊已经是51岁的高龄,可他的人生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往事不堪回首,悲催的日子望不到尽头!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爷爷或者太爷爷都有一个标配的习惯技能,那就是在孙子辈的面前吹嘘自己当年干过啥意气风发的事,过往的人生是多么的牛逼和无敌,然后在小孩子崇拜的眼神里收获一丝丝满足感。
悲剧的李渊,唯一能说的就是爷爷的一生很扯淡,不值得你们学习!
可想而知,李渊对大隋王朝能有什么忠诚度可言!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的任命诏书到达之后,李渊觉得自己有了根据地,人生不需要再漂泊,因此暗中窃喜,深感大事可图!隋炀帝虽然给他派了王威和高君雅两个间谍,可凭着李渊的人生阅历,想要对付这两个不中用的小弟,完全看他的心情,以及他喜欢的姿势......

大早起来加班,发一大节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大家都是混江湖的,别拿忠诚度,别拿铁饭碗来忽悠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如果放在权势面前,那就是无敌的金科玉律。
隋炀帝自己做了错误的决定,就必须得承担后果......
事实上,隋炀帝一心想去的扬州城,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天堂。
前往扬州的路上,盗匪横行,流民遍地,他们都很喜欢隋炀帝的行李箱,如果有可能,他们不介意偷偷看一下。不过,这帮人还是很惜命的,考虑到禁卫军几乎爆表的战斗力,他们还是采取了最明智的策略:一路放行。
可到了江淮地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江淮地区的起义形势,我能想到的就是:起义军领袖的孵化器,造反狂热分子的圣地,只有不敢想的,没有不敢做的。
皇帝又怎么样,老子既然敢反你,就敢和你刚正面!
李子通: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一哥。
杜伏威:六合(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县)片区的老大。
从地理位置来看,六合县位于扬州的西边,隋炀帝一行的必经之地,别的不说,杜伏威肯定是找错了根据地。海陵在扬州的东边,对隋炀帝来说,肯定不希望入驻扬州后,旁边有个流着哈喇子的乡巴佬虎视眈眈。
总而言之,李子通和杜伏威得让路,那怕是暂时的。
临行之前,隋炀帝将手下最精锐的八千名将士交给了光禄大夫陈棱,让他前去剿灭江都附近的起义军。试想,隋炀帝如果不知道盗匪横行,怎么会派出精兵猛将前去剿匪?所谓的奸佞大臣隐瞒重要军情,以至于隋炀帝不知道起义形势的说法,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陈棱的手下都是保护隋炀帝的宿卫精兵,史书上虽然没有明说是那一支军队,几乎可以确定,他们是隋朝最精锐的骁果卫。不管是作战经验,还是武器装备,都不是杜伏威这种乡下小子可以相提并论的,杜伏威虽然有刚正面的勇气,可死活没有刚正面的实力,几番交锋后,杜伏威决定放弃六合……
值得一提的是,陈棱以官军的身份大败杜伏威,也为日后跳槽到敌方阵营埋下了悲剧的伏笔,而此次交锋之前,江淮地区刚刚发生军阀之间的大规模火拼,杜伏威等人都是元气大伤。不幸的是,隋炀帝交给陈棱的任务是清除盘踞在江都附近的盗匪和起义军,并非彻底剿灭叛乱,这也让苟延残喘的杜伏威等人有了东山再起,祸害江南的资本,殊为可惜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9章隋末群雄狂欢
写到这里,终于要进入到隋末群雄争霸的正片环节了。
三国时期,各类英雄人物齐聚历史舞台,大家斗智斗勇,魏、蜀、吴三大政权你来我往,经典的故事一度被演绎成各类小说,堪称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经典。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有能力超群的英雄豪杰诞生,只不过乱世之中,他们的用武之地会更大一些。隋末群雄争霸的精彩程度堪比三国,乱世也催生了许多英雄豪杰,比如李密、窦建德、尉迟敬德、秦叔宝……事实上,也有很多演义小说去记述这段历史,令人尴尬的事,读起来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好了,再写下去恐怕会有自我吹嘘之嫌,让大家误以为某可以解决隋末历史“意犹未尽”的大难题,大神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某也束手无策。
隋末乱世之所以难写,主要有两个问题:起义军太多,英雄豪杰太多,大家都处于创业阶段,大多数时间都是埋头苦干,互相之间的交集很少;争霸时间太短,有些死于创业,有些刚有起色就被大军阀收购,当然,罪魁祸首还是李渊的家族,谋略和战斗力实在是太彪悍了,大概只用了4年时间就荡平了天下,让原本很精彩的争霸大戏迅速杀青,各路大佬齐聚九泉……
据史料记载,隋末大概有八十余支起义军,声势浩大的有数十万人,少一点的起码也得有数万人到十多万,几千人的起义部队,遍地都是。
还是老套路,把镜头拉回到第一支“起义”的军队吧!
隋炀帝统治时期,第一支起义的部队出现在610年1月,场景十分诡异。
东都洛阳,建国门外,突然出现了数十名身穿素净白衣,头戴白帽的人(后来被有关部门证实,这帮人就是职业盗匪),他们手里拿着佛家专用的熏香,口中念念有词,声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堂而皇之地向建国门走去。
毫无疑问,这是一帮装神弄鬼,演技拙劣的土匪。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要知道,建国门是洛阳外郭城的正门,城楼修建的非常霸气,堪比后世故宫的端门和午门,建国门外有朝廷的重兵把守,发现任何可疑的人物,先盘问,再扣押,毫不含糊。
悲剧的是,在中国的古代社会,老百姓似乎没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如果遇到他们无法解释的事情,通常都会顶礼膜拜一番,然后以好奇的心态,群体性围观。就像建国门外值守的卫士,看到土匪们换了一身白衣白帽的行头,觉得他们可能是来历不凡的权威存在,于是集体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腾出双手双脚,给土匪们来了个跪地礼拜,态度极其虔诚和卑微……
有时候,你看别人很神秘,别人视你为傻逼。
这不,守卫的士兵还在思考对方是何方神圣的时候,土匪们脱下了面具,以猥琐的姿势霸占了士兵们的武器,随后在洛阳城中大开杀戒。
不得不说,土匪们取得了出师首捷,理应庆贺一番才是。
不幸的是,他们却遇到了隋炀帝的儿子齐王杨暕,不管怎么说,洛阳城是杨家的产业,绝对不允许任何人觊觎,齐王杨暕在第一时间下达了诛杀令,转瞬之间,这些身穿白衣的“弥勒佛”便横尸当场,长使土匪泪满襟......
当时,大隋王朝强盛无比,隋炀帝也没有发动高句丽战争,这些手无寸铁的人有什么理由发动暴乱?事实上,统治阶层也闹不清楚真相,只好将此事定性为恐怖袭击,致使一千多家的百姓因此入狱。
610年6月,雁门郡土匪尉文通率领三千人谋反,被扑灭。
610年12月,海南的王万昌起兵造反,被扑灭。
历史证明,抢占大隋王朝头条新闻的代价是惨痛的,血淋淋的......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删读者的评论是几个意思呢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一波起义的高潮,出现在611年的冬天,主要分布在河北和黄河流域,起义军造反的口号非常坦白:反对朝廷的徭役,抗拒高句丽战争。
山东:王薄(611)、刘霸道(611)。
河北:孙安祖(611)、张金称(611)、高士达(611)、窦建德(611)。
河南:翟让(611)。
第二波起义的高潮,出现在613年,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起义军造反的旗号五花八门,带头大哥有家徒四壁的农民,有隐居山林的读书人,有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也有家财万贯的大财主,不过大家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想和隋炀帝一样,南面而王,指点江山。
江南:杜伏威(613)、辅公祏(613)、刘元进(613)、朱燮(613)、管崇(613)。
山东:孟让(613)、郝孝德(613)、孙宣雅(613)、格谦(613)。
第三波起义的高潮,出现在616-617年,也就是隋炀帝离开洛阳,南下江都之后,西北、关中、河东、河西、湖南等地的豪门望族、地主阶层闻风而动,将隋末的暴乱直接推向了高潮。
代表人物:薛举(617)、李轨(617)、刘武周(617)、李渊(617)、萧铣(617)、梁师都(617)、徐圆朗(617)。
王薄,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造反圈内公认的第一人。
当然,王薄具有无与伦比的江湖地位,却没有和名气相当的江湖实力,他毕竟是草根出生,读了几本圣贤书,可书里面却没有教他如何造反,如何管理团队。
造反,其实就是个人的一次创业。
一般来说,在商界吃螃蟹的人,面对的是一片蓝海,只要自己给点力,埋头苦干,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不过,商界的人吃螃蟹是躲在角落里吃,别人管不着,也没心思去管,可起义造反的人是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干的是占人地盘,抢人财物的非法勾当,这就注定了两者的待遇会完全不一样……
事实上,王薄应该庆幸自己的人生非同凡响,与众不同,他因为扯旗造反而引起了隋炀帝的注意,让自己成为国家机器全力追杀的恐怖存在,这可是芸芸众生一生都难以仰望的事儿!
613年,隋炀帝派出了大隋王朝最强悍的“绞肉机”,名将张须陀,这是朝廷为王薄量身定做的对手。张须陀到达战场后,王薄和手下的数十万农民兄弟再也没有安生过,也许在那一刻,他们后悔造反,甚至后悔来到了这个世上……
随后的几年,王薄过起了漂泊无依的流浪生活,期间还和山东老乡孙宣雅、郝孝德合兵一处,不幸的是,王薄将他们也带到了阴沟里。客观的说,王薄本来有机会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级人物,可他却胸无大志,一心只想混个温饱水平,游走在各大势力之间,实在是难有作为。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宇文化及掌控了天底下最精锐的骁果卫,王薄便加盟到他的队伍,后来又辗转到了李渊的阵营,最后被仇家陷害至死。
一代巨星,高开低走,这也许是王薄兄弟一生最好的注脚。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60章大暴徒张金称
再来说说张金称。
客观的说,张金称的性格残暴至极,为人侵略性极强,放到现在,绝对是混黑社会,或者做城管的好苗子。
611年,清河县的农民兄弟孙安祖率先起义,在老乡窦建德的建议下,孙安祖屯兵在高鸡泊(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西南),结果扛把子的交椅还没坐热乎,就被张金称给弄死了。
大家都是混生活的穷苦汉子,又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清河老乡,何必这样刀来剑往,取人性命呢!张金称对老乡下毒手的行为很不讲究,很没有风度,一度成为清河兄弟人人得而诛之的存在,孙安祖虽然死了,可高鸡泊的兄弟死活不愿意归顺张金称,大家一合计,决定去找孙安祖的好兄弟窦建德。
当时,窦建德在东海公高士达的手下做事,因为能力出众,品德优秀,被任命为高士达麾下的司兵,全面主持军务工作,堪称高士达的心腹之人。
有时候,你种下善因,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善果。
就像窦建德,平日里视金钱如粪土,对朋友讲义气,在圈子里留下了善名。孙安祖的小弟赶过来投奔,无意间又把他的名气给捧了上去,如果说窦建德原先在清河一带有名,孙安祖小弟的投奔,让他的名声响彻了河北地界!
毫不夸张地说,河北境内的造反派,就看张金称和高士达、窦建德三人!
高士达和窦建德的创业策略很稳健,猥琐发育,过好自己的日子,尽量不给官府找麻烦,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就成!张金称就不一样了,他的人生不需要猥琐和低调,应该说,大隋王朝的头条新闻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还是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我是朝廷的大佬,我也愿意把矛头对准张金称,因为他太嚣张,太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只要有机会,必定拾掇之!
张金称的起义宗旨就是抢夺财富,至于劫富济贫,悲天悯人,只要和感情、道义沾上关系的,和张金称似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张金称的大本营在清河,可游击战却是他的最爱,今天在这儿干一票,明天到另外的地儿撒撒欢,把清河附近的郡县弄得鸡犬不宁。
不管是朝堂,还是江湖,都是讲规矩的地方,无规矩不成方圆。
就算是条野狗,也有自己的领地,不能随便把尿撒出自己的地盘。
拿张金称来说,你是河北清河县的造反分子,在河北地界捣捣乱也就罢了,怎么能到山东地界闹事呢,是不是太不把别人当回事了?当时,山东有个叫杨善会的朝廷将领,看到张金称如此猖狂,于是纠集了数百名职业军人开始找张金称的晦气,双方交锋了数次,不分胜负。
杨善会毕竟是朝廷的低级将领,手下能调动的军队非常有限,恶心一下张金称还可以,真要消灭叛军,实在是有点赶鸭子上架。就这样,隋炀帝也给张金称安排了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光禄大夫、襄垣郡公段达!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谁料想,段达同志上战场的时候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率领的是正规军,而张金称是业余的野战军,双方不是一个竞赛水平,战争结果也会可想而知。杨善会在旁边屡次劝谏,段达却总是一意孤行,轻率迎敌,因此连吃了几场败仗。
颜面扫地之后,段达开始放低了身段,主动让杨善会给他出主意,稳健的策略加上强悍的实力,结果便是张金称抱头鼠窜。张金称开始反思人生,觉得靠自己干不过朝廷的大军,于是主动向高士达和另一个匪首孙宣雅示好,三方组成联军,打算前往河南黎阳搞点事情。
事实上,段达并非全国剿匪总司令,他的责任是扫清河北境内的土匪,张金称等人逃到河南,那对不起,不关咱的事,咱可以收拾收拾回家了。段达离开之后,张金称凭借着黎阳之行,打了几个胜仗,沿途又收编了不少农民和土匪,手下重新回到数万人的编制,因而衣锦还乡,回到了清河县。
613年,隋炀帝派遣大将军冯孝慈前来镇压张金称,结果被就地反杀。
经历过人生的波澜起伏之后,张金称似乎并没有学乖......朝廷派大将军来干他,那是看得起他,如果猫在家里,或者躲来躲去,不是张金称想要的生活!
616年3月,张金称乘着全国大乱,隋炀帝焦头烂额之际,带着手下的兄弟攻破了平恩(今河北邯郸市邱县)城,诛杀了一万多名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登上了大隋王朝的头条新闻。随后,张金称又乘热打铁,一举拿下了武安(今河北邯郸市武安县)、钜鹿(今河北省邢台市钜鹿县)、清河等几个城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河北大军阀。
隋炀帝着急了,派往河北的将军不是被起义军诛杀,就是无功而返,他干脆请出了老将杨义臣。此人是鲜卑族的将领,隋文帝杨坚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参与过大隋对突厥、吐谷浑的对外战争,在平定汉王杨谅的战役中表现突出。
616年12月,杨义臣临危受命,直接将大军开赴到临清(今山东聊城市临清市)以西,距离敌营四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张金称纵横一生,只在段达的面前吃过瘪,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这一次,张金称看到杨义臣来势汹汹,很想再见识一下正规军的威力,因此每天都派人前去挑衅,在官军大营前谩骂一天,然后满足而去。
杨义臣的反应很平淡:深沟壁垒,死不出战,硬生生地耗了一个多月。
直到有一天,张金称的大营来了一位官军使者,声称杨义臣接受了张金称的战书,和他相约在第二天痛痛快快的战一场,彻底解决双方之间的恩怨。
在张金称的世界里,只有弱肉强食的终极铁律,杨义臣拒不出战,就是胆小鬼的表现,如今想要接受挑战,无非是受够了他的侮辱,想要以此提升官军的士气,这也很符合兵法的套路......
第二天,张金称如约赴战,还把清河老巢的兄弟都带了去,想要和官军酣畅淋漓地大战一场。
谁曾想,杨义臣却偷偷地派人前往清河,一鼓作气,端了张金称的老巢!
狗日的,太不讲究了,比土匪还不如!
前一刻,张金称还在战场上耀武扬威,大有让杨义臣暴尸当场的气势。
下一秒,张金称吓得魂飞魄散,腿如筛糠……
还能怎么办,撤军回援啊!张金称骑着高头大马,来了个漂亮的原地回旋,随后向清河方向飞奔而去,杨义臣率领大军在后面掩杀,张金称部损失惨重。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张金称只能仰天长叹,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他没有……
眼看着局势无法挽回,张金称只好带着亲信仓皇逃走。
617年1月,张金称落入杨善会的手中,余部全部投降了窦建德。
据史料记载,杨善会砍了张金称的脑袋,然后悬挂在木桩上,并剁了他的四肢,让众人分食,景象惨不忍睹。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61章窦建德的起家
窦建德(573-621),贝州漳南(今河北衡水市故城县)人。
在中国古代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血缘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全国的姓氏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但凡是个人,往祖上翻几辈,总能找到做过官的先祖,实在找不到,那就翻十几辈,总有一款是合适你的!
比如说窦建德,在大隋王朝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人家往上翻了十七代,结果发现十七世祖居然是东汉王朝的大司空窦融。遗憾的是,这样的先祖并不能改变窦建德悲惨的命运,在大隋王朝,他还是得做农民,毫无地位的农民!
在统治者的眼中,什么样的农民最合格?
憨厚老实!勤勤恳恳!待人和善!
如果在漳南县搞个农民道德模范大评比,窦建德绝对占据榜首位置。
有一次,窦建德正在专心致志的耕田,有个老乡着急忙慌地跑过来,说某某的老父亲去世了,没钱给他下葬......
如果是现在,哥们肯定来这么一句:没钱下葬,跟我有毛关系!
所以,咱们注定成不了道德模范。看看人家窦建德,四十五度角仰天长叹,叹完之后照样放下手中的农活,立即回家给老乡筹备下葬的钱财和器物!
准确的说,窦建德就是漳南县及时雨一样的存在。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真心对别人好,不求回报,自然能获得旁人的尊敬。
窦建德父亲去世的时候,有一千多名老乡为他送葬,场面之隆重,群情之热烈,堪比后世港片中黑社会老大驾崩......
611年,隋炀帝对高句丽开战,窦建德被地方官府任命为二百人长,负责招募当地的民夫。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窦建德优哉游哉地过着日子,可老乡们却相继造反,各道土匪出于对窦建德的尊敬和爱戴,从来不去他的地盘闹事,谁曾想,这件事居然闹出个天大的误会。
地方官府怀疑窦建德和土匪暗中勾结,因此派人处死了窦建德的家人!
一个人的命运,和人品的好与坏没有关系,全都是冥冥注定的。
窦建德得知家人被杀的消息,悲痛欲绝,他当即带着手下两百多名兄弟投奔到了东海公高士达的麾下,后来混到了司兵,手下统领一万多人的队伍。
窦建德压根就没有储蓄钱财的概念,但凡和兄弟们出去玩乐,必定是他买单,打仗的时候,窦建德永远是冲在最前头,因此在军中的威望极高。孙安祖被张金称灭掉之后,窦建德收编了数千名兄弟,随后和老板高士达占领了高鸡泊,在这里过了几年舒服的日子。
高士达虽然是名义上的扛把子,可是论战略眼光,论军事地位,论在基层的威望,窦建德完败高士达,这几乎是众人的共识。换句话说,只要窦建德愿意,可以随时干掉高士达,而且不引起众怒。
事实上,高士达也有退位让贤的打算,只不过碍于当时的形势不太严峻,这才厚着脸皮,继续霸占高鸡泊老大的地位。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16年,隋炀帝从雁门郡回来之后,深感形势不妙,因此传下严旨:不惜一切代价,剿灭各地的起义军!
涿郡太守郭绚闻风而动,立马率领一万多名正规军前往高鸡泊剿匪。
高士达平日里养尊处优,对军中之事不闻不问,听说正规军来找他的晦气,吓得六神无主,急忙搞了个发布会,宣布将高鸡泊的统治权交给了窦建德。
大敌当前,窦建德最在意的是如何自保,如果打不过官军,高鸡泊的统治权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窦建德是个心思活跃的人,很快就想到了对付官军的计策。
不过,为了尊重高士达,窦建德还是向他做了当面汇报:由窦建德亲自率领7000人前去迎敌,高士达镇守高鸡泊,等窦建德离开之后,高士达便在高鸡泊散布谣言,说窦建德觊觎高鸡泊的统治权,高士达打算弄死他,顺便杀了窦建德的家人,以此来逼迫窦建德向郭绚投降,诱骗郭绚帮窦建德报酬雪恨......
真是个天衣无缝的计划。
为了把戏做得更真实,高士达特地找了个神似窦建德老婆的女人,在窦建德外出的时候,将她当众砍了脑袋。
冤死在高鸡泊的无名氏女人,成就了日后的窦建德......
高鸡泊发生的惨案,再加上窦建德的真情告白,让郭绚觉得这一定是个受伤的男人,因此敞开心扉地接纳了他。为了安抚窦建德受伤的心灵,郭绚还特地举办了斩鸡头定盟约的仪式,说好一起灭了高士达,为窦建德报血海深仇。
完事之后,双方合兵一处,向高鸡泊逼近……
郭绚浑然不知,他已经落入了窦建德的圈套。
大军走到半道的时候,窦建德的士兵拔出钢刀,直接砍向了身旁的官军,眨
眼之间,郭绚的官军便乱成一团,失去控制。战争的胜负,有时候和人数的多寡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一方主帅被人控制,就算手下有百万雄兵也是枉然。
就拿此情此景来说,窦建德是干人的一方,郭绚是被干的一方,攻防地位直接决定了二人的命运。郭绚不想死在这儿,只好带着数十名亲信仓皇而逃,窦建德顺势缴获了官军的战马和辎重,随后派人前去追击,最终在平原县(今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将郭绚擒杀,首级被当做大礼送往高鸡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62章走向人生巅峰
人呐,如果想要成名,就必须鹤立鸡群,想要鹤立鸡群,就得在江湖上有一套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比如说某某夜御十女枪不倒,菊花百战色仍红;或者一顿就喝下五斤白酒,喝完后还能开车上高速......
当然,隋朝没这些事儿。
隋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绝大多数都是草根出身,肚子里没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和官府开战,都在玩体力活儿,玩人海战术,毫无技术含量。窦建德却另辟蹊径,设下如此精彩绝伦的计谋,成功诛杀朝廷的大将,立马就让起义军的战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档次,这吹牛皮的资本就不一样了。
人都是很现实的物种,不管你有没有抱负,不管你有没有资本,都喜欢往高处走,农民兄弟也有自己的择业标准。就拿窦建德来说,能够用计谋取胜,就说明他是个有脑子的领袖,有脑子的人,基本上都会比别人走的更远。
这不,仗刚刚打完,窦建德的威名就传遍了各地,河北和山东等地的英雄好汉纷纷慕名前来投奔,着实让窦建德火了一把。
有句话说的很好,人怕出名猪怕壮,牛怕鞭子狗怕棒。
你收获了如此高的名望,就别怪竞争对手来弄你!
616年12月,主持平叛的杨义臣灭掉张金称,正打算回朝交旨,听说河北的窦建德正在雄起,因此想要调转枪头,乘势灭了窦建德部。
窦建德很不开心,哥们刚刚体验了一把众星拱月的优越感,你就要来灭我,是不是太给面子了。要知道,杨义臣久经沙场,战斗值远超隋朝战将的平均水准,是个很难对付的角色,窦建德打心眼里不想和他硬刚,因此找到了大哥高士达,想要商议出一个比较保守的防御策略。
窦建德劝说道:“大哥啊,杨义臣骁勇善战,匹夫无敌,如今刚灭了张金称,咱恐怕干不过他啊,小弟的意思是暂避锋芒,等他求战不得,退又不甘心的时候,我们再出兵,到时候可以一战定乾坤!”
打郭绚之前,高士达就将高鸡泊的统治权让了出来,不过窦建德是个厚道人,并没有因为打了胜仗就取代大哥的地位。至于高士达先前的承诺,窦建德并没有放在心上,只当是过耳清风罢了。
不过,窦建德的宽容大度,反倒让高士达有些不自在。
大哥的定义是什么,说一不二,乾纲独断,能够决定其他人命运的存在。
小弟的定义是什么,老大的高级办事员,地位高低,取决于老大的态度。
高士达不自在的根源在于,他还想继续做大哥,又觉得自己没资格做大哥。看看人家窦建德,样样都比他强,军中的大小事务,窦建德自己就可以搞定,高士达几乎形同虚设,怎么好意思继续霸占大哥的位置!
高士达唯一的资本,就是队伍是他拉起来的,头上顶着创始人的身份。如果高士达能搞几个拿得出手的业绩,比如说打几场漂亮的胜仗,给小弟们多发点福利,想必还是有翻身的可能......
攻打郭绚的时候,高士达是整个故事的副编剧,主要演员,而且亲手策划了杀窦建德老婆的好戏,在他看来,用脑子打仗,不过如此!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一个没脑子的人,误以为自己有脑子,这可是天大的悲剧。
面对来势汹汹的杨义臣,高士达发出了人生最后的悲鸣:让我去!
去就去吧,按照一般的套路,你是不是要安排后援部队接应啊,可高士达却十分自信,他让窦建德坐在家里等着,最好不要迈出高鸡泊的大门......
高士达的意思很明显,你别跟我捣乱,功劳得算在大哥的头上!
据史料记载,高士达出门的时候如同打了进口的纯正鸡血,雄赳赳气昂昂,大步向前迈小康。杨义臣看到这个阵势,丝毫不敢轻敌,交锋之后,顺势卖了几个破绽,让高士达取得了几场小胜。
实践证明,高士达出门是带了脑子的,至少他自己是这样看的。如果窦建德坐在他的面前,高士达可能会温一壶浊酒,与之共论天下英雄......
窦建德不在,高士达只好在军中大摆宴席,犒赏兄弟,自叹天下无敌。
自古以来,战争还没有结束,主帅就在军中举办趴体,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
高士达在军营狂欢的消息传回到高鸡泊,窦建德等人不喜反忧。就在当夜,窦建德做出了军事部署:留下绝大部分兵马留守高鸡泊大本营,自己带着数百名亲信,埋伏在险要之地,防备杨义臣的进攻。
五天之后,高士达在正面战场被杀身亡。
杨义臣率领大军进取高鸡泊,窦建德抵挡不住,一路逃奔到饶阳(今河北衡水市饶阳县),见城池守备空虚,乘机占为己有,并发榜安抚士民,重新招募了三千多名将士。
不得不说,窦建德虽然老实本分,可并不愚蠢。
他已经预感到高士达会出事,因此在部署高鸡泊防御的时候,故意将主力部队留在大本营,自己带着数百名兄弟躲了起来。这样一来,高士达被灭,高鸡泊的起义军便算是群龙无首,土崩瓦解,杨义臣自然不会带着上万名正规军去追击一个落魄的二把手,窦建德的生命安全算是有了保障。
试想,如果窦建德带着高鸡泊的主力部队逃走,杨义臣还会放过他吗?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历史证明,窦建德的选择是正确的。杨义臣是大隋的平叛主帅,要灭的敌人太多,还要收编张金称的起义军部队,窦建德的死活,实在是引不起他的注意。
杨义臣离开之后,窦建德偷偷返回平原县,为旧主子高士达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还下令将所有的将士都好生安葬。
隋末的农民起义,其实就是各阶层的精英们自主创业,朝廷官员、草莽英雄、文人士子,以及农民兄弟都有自己的从业标准,谁家的老板给力,能让公司做的长久,谁家的福利诱人,让你衣食无忧,都是很现实的事儿。
窦建德用脑子打了胜仗,说明眼光和能力没问题。
窦建德平日里视金钱如粪土,说明公司的福利有保障。
窦建德以德报怨,对旧主忠诚,对手下仁义,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尤其是为高士达下葬的一幕,堪称旧社会的暖男,引得无数豪杰为他折腰!
只要在河北境内,不管是白道还是黑道,提起窦建德的大名,无人不敬仰!
当时,起义军的首领对地方官府有天生的敌对情绪,如果抓住了隋朝官员,二话不说直接砍头,窦建德却喜欢以礼相待。比如落难之时霸占饶阳县城,听说县令宋正本是个人才,窦建德主动抛出橄榄枝,将他引为心腹之人......
有了这样的口碑,窦建德所到之处,大隋官员纷纷开城纳降。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窦建德的麾下就聚集了十余万人。
应该说,窦建德从起义之后一直在做老二,这些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觊觎老大的位置,不敛聚财富,唯一的收获就是名声和人缘。窦建德在乱世中弄得家破人亡,可老天爷最后却把一切都还给了他,靠着这些年来的好人缘,窦建德一夜之间发家致富,成为了人人敬仰的黑社会老大。
最令人兴奋的是,全国各地暴乱,起义军领袖不是称帝,就是称王,头顶帝王光环已经成为了起义军圈子的标准配置,窦建德自然也不能落后于潮流。
617年1月,窦建德在河间和乐亭的交界处设立祭坛,搞了个隆重的加封典礼,窦建德自称长乐王,设置朝廷官署,大肆加封官员,算是正式竖起了旗帜。
那么问题就来了,河间郡城(今河北沧州市献县)不是窦建德吗,乐亭县城不是窦建德的吗,怎么非得在交界处搞称王典礼,太丢面儿了!
这事儿,还真是不得已!
窦建德虽然拥有十万之众,可农民兄弟的战斗力实在是令人堪忧,长乐王殿下纵横河北数个月,竟然连一座城池也打不下来,以至于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能在荒郊野外举行,真算得上一种讽刺......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63章大夏政权诞生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窦建德南面而王,坐地称孤,官府第二天就会派人来弄死他。可当时的大隋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以至于窦建德称王之后六个月,朝廷才派遣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前去征讨。
薛世雄是大隋王朝的名人,当年千里奔袭,灭伊吾国,筑伊吾新城,帮助朝廷打通西域的通道,就这一件事,就可以让他吹嘘一辈子。
这一次拜访窦建德,薛世雄带了三万多人,全都是武器精良的正规军,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当时,薛世雄把大军带到了河间城南边的七里井,准备安营扎寨,稳扎稳打,谁曾想,窦建德亲自挑选了数千名精兵,提前在河间城南的沼泽地中做好了埋伏,随后又命手下的一帮小弟“临阵逃跑”,给了薛世雄一种致命的错觉:窦建德惧怕薛世雄的神威,提前撤退,以示尊敬......
果不其然,薛世雄中招了,他安营扎寨之后,并没有在周边布防!
窦建德抓住了这个天赐良机,在一天深夜,窦建德率领一千精兵对薛世雄的本部发起了冲锋。窦建德原本只想骚扰一下官军,可战斗过程中,敌军大营被雾气笼罩,官军将士摸不清敌人数量,也看不到同袍战友,因此吓得四散逃跑,互相践踏,当场就死了一万多人,薛世雄只好率领数百名亲信连夜逃走。
这是窦建德称王以来拿下的第一场大捷,以至于让将士们兴奋地嗷嗷乱叫。
窦建德乘热打铁,将枪口对准了做了六个月邻居的河间郡丞王琮!悲剧的是,一连打了好几个月,河间县城都是稳如泰山,窦建德部伤亡极其惨重。
客观的说,窦建德毕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着个人魅力带领团队,平日里也有些小聪明,能取得一些小成就,可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大局观,缺乏对未来的规划。611年,窦建德和高士达就开始起兵造反,可后来竟然在高鸡泊呆了近六年之久,这期间除了等待朝廷来干他们,几乎是一事无成。
说得好听点,这是战略性低调,猥琐发育,说得不好听,他们和王薄一样,以反抗大隋的暴政,抗拒高句丽战争为目的,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定位成推翻大隋统治的起义军,是一群毫无组织文化,毫无理想信念的人!
窦建德能活到最后,不是靠顶尖的谋略,而是时事造人。
就拿攻城略地来说,窦建德坐拥十万雄兵,却没有拿下河间县城,反而和地方官府和平相处,以至于让河间郡丞王琮竟然对他心生了仰慕之心......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18年4月,隋炀帝被杀身亡,消息传遍了全国。
河间郡丞王琮举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率领着河间的官员向百姓宣告大隋陛下驾崩的噩耗。就在此时,发布会现场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窦建德派了一位高规格使者前来,对隋炀帝的去世表示了沉重的哀悼!
所有人都惊愕了......
不过,河间郡丞王琮却很开心,这几个月来,双方是敌对的立场,王琮有心投降,却碍于面子和名声,不敢投降。这下好了,隋炀帝被杀,王琮算是为大隋王朝站完了最后一班岗,接下来也该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了。
发布会完事之后,王琮私下会见了使者,表达了投降窦建德的意图。
随后,窦建德命大军后退三十里,提前置办好丰盛的酒席,等着王琮的到来。
没过多久,王琮身穿白色丧服,双手反绑在背后,带着河间郡的大小官吏来到了窦建德的军营门前......窦建德亲自为王琮松绑,随后将
他们揽入上席,一边用餐,一边讨论着大隋王朝的兴衰得失,气氛极其和睦!
当然,王琮和窦建德都是明白人,两人皆大欢喜是好事,可不能让外人觉得死了皇帝,你们作为臣子反倒很开心,说出去也不好听啊。于是乎,王琮在适当的时机,掩面哭泣,强烈自责,窦建德也热烈配合,二人最后尽兴而归。
王琮离开之后,窦建德的手下提出了强烈的质疑:王琮长时间抵抗,以至于自家兄弟死伤不少,如今濒临绝境才出城投降,不能就这样放过他!
如果是放在以前,窦建德或许会一时冲动,杀了王琮。可如今不一样了,窦建德是长乐王,十万大军的统帅,他需要考虑大局。
窦建德的态度很坚定:王琮是一位很有节操的人,哥们正想提拔重用,以此来勉励那些忠君爱国之人。先前咱们再高鸡泊当土匪,也许可以随意杀人,可如今要平定天下,怎么能随意残害忠良呢!
平定天下?小弟们露出了质疑的眼神,这让窦建德很不是滋味儿。
窦建德估摸着这帮人以后可能还会找王琮的晦气,于是下了一道严令:有敢拿王琮一事煽动军心者,罪灭三族!
就在当天,窦建德传下王令:任命王琮为河间刺史,改河间县城为金城宫。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此时,隋炀帝已经被杀身亡,长安的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李渊,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形同虚设,王世充等人执掌大权,大隋王朝正式宣告灭亡。旧的权力体系崩塌,必然会让政治资源重新洗牌,原本忠于隋炀帝的官员,也开始寻找新的靠山,提前为自己的仕途占个好坑。
至少在河北境内,窦建德这块金字招牌还是很管用的。
618年冬至,窦建德和文武大臣正在朝中议事,突然有宫人来报,说有五只大鸟落在了金城宫的顶上。君臣出去一看,嘿,还真是的,不多时,又有数万只小鸟跟了过来,在金城宫上面盘旋了一天,这才欢乐地离去......
数万只小鸟一起在金城宫遨游飞翔,景象肯定很壮观,想必是古代的空气质量优越,这才能吸引鸟儿前来,抑或是窦建德的神威让鸟儿集体围观?那窦建德被杀之前,是不是应该有数万只小鸟一起死在他的面前,才显得有始有终!
总之,窦建德的地盘出现了祥瑞,君臣必须得有动作,否则必遭天谴啊。
很快,有人就给窦建德进献了一块黑色的美玉。
黑玉有什么典故吗,总得有人给他解释一下啊!
各位看官请放心,自古以来,统治者身边就不缺少能说会道的文化人,这类人的特长就是挖掘典故,穿凿附会,给统治者的大业锦上添花。
景城县丞孔德绍清了清嗓子,徐徐地说道:“大王,相传大禹在做天下共主之前,就曾得到了一块黑色美玉,如今老天爷降下这样好的祥瑞,臣恳请大王改国号为大夏,顺天应人!”
原饶阳县令宋正本:“臣附议!”
臣附议.......
事情就这样给定下了!


尽全力更一节。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窦建德深感欣慰,他从未想过,身为农民的他,会有做皇帝的一天,看着宋正本和孔德绍二人为自己摇旗呐喊,窦建德越发满意,当即任命宋正本为中书省纳言,孔德绍为内史侍郎,辅佐他建立霸业。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窦建德干掉了盘踞在深泽县(今河北石家庄市深泽县)的土匪魏刀儿,将他的地盘全都划到了大夏政权。此时的窦建德,很像那种财富以指数级增长的暴发户,不过,窦建德并没有满足于眼下的成功,和后世的商人一样,钱财是用来生财的工具而已,他不介意继续滚着雪球.......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64章弄死宇文化及
619年1月,宇文化及在洛阳战场失利,一路逃奔到聊城。
准确的说,宇文化及像一只母狗,被一群发情的公狗一直碾到聊城。
如果是换做别人,主力部队在战场上全军覆没,随便找个山林躲起来,敌人也不会将你赶尽杀绝,尤其是那种没脑子,对别人毫无威胁的人。可宇文化及不一样,在各路大佬的眼里,他就是个行走的提款机,还是那种没有取款限额的!
宇文化及究竟有多少钱,谁也不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江都宫积攒多年的财富,宇文化及抢走了很大一部分,以至于西进洛阳的时候,不得不征调两千多辆牛车运送金银珠宝。钱是个好东西,是人都喜欢,尤其是起义军的大佬,每天早上睁开眼,就得养活数十万将士,看看后世的某某公司,说要养活几千几万人,而且压力很大,实在是弱爆了......
当然,宇文化及最值钱的就是他的脑袋。
宇文化及在江都宫递上的那根白绫,解决了很多人的麻烦。想想看,一群人因为分赃不均,激情斗殴,大家都拿着木棍发泄愤恨,受的不过是皮外伤,你却拿刀捅死了扛把子,这性质就不一样了。
世人都很感谢宇文化及的慷慨相助,如果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各路大佬绝对会把宇文化及奉为人生的知己。不过,在心里默念他的好也就罢了,大家表示,宇文化及的脑袋还是得要的,帮人帮到底,送佛送上西嘛!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