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好了,话又说回来,皇帝金口玉言,要怎么兑现才能让大家伙儿满意呢。
这一次,隋炀帝决定采取折中的方案:封赏是必须的,不过只能挑出功劳突出的人进行封赏(最后有1500人),其余的帐,能赖就赖吧,皇帝也没办法啊!
《论语》中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咱们小的时候,就因为兄弟们分一块饼干,有人分到了夹心巧克力,有人分到干巴巴的而大哭大闹,大打出手,甚至在挑糖果的时候,也得找那种个头大的抢,从来不愿意吃亏。老祖宗们很英明,几千年前就发现了中国人的这个思维模式,老子不怕分不到钱,就怕分的比别人少。这种现象,越是在人多的时候,越是在人群层次比较低的时候,显得格外的突出……
这不,基层的将士不答应了,要么你就都不封赏,要么就都封,封1500人算怎么回事,是不是存在权钱交易,存在灰色地带啊,这如何能够服众?
不幸的是,隋炀帝的心思并不在雁门城的承诺上,就在封赏完毕之后,不甘心失败的隋炀帝再度将征伐高句丽的事情提上了议程……
此事一出,朝野震惊,天下震惊。
这是个啥皇帝啊,说好的一言九鼎,天子无戏言呢?
不得不说,隋炀帝这件事干的很不讲究,很没有帝王的水准,连我都忍不住想用盐汽水来喷他。
防守雁门的将士完全相信了隋炀帝的承诺,事实上,这些人也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金钱、珠宝、美女、田产,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让他们为朝廷卖命,可你非得给他们加官进爵,给自己挖了一个天大的坑。
帝王这个群体,往往最有资格和能力给别人希望,也最容易让人失望。
当然,失望的不止是没得到期盼中的赏赐,而是隋炀帝还想打高句丽,还想让将士们到前线去送命。如果说前几次打仗是为了中原帝国的权威,为了天子的尊严不被外族践踏,那么这一次又是为了什么?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隋炀帝为了自己的私欲,想让整个帝国为他一起殉葬!
幸运的是,国内的乱局让隋炀帝放弃了这个自杀的念头。
不幸的是,隋炀帝虽然远离了高句丽这个要人命的急性病,却不得不接受农民暴动这个慢性疾病,总之都是死路一条,就看那条路解脱的快而已。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3章河东的大屠杀
隋炀帝北巡回来之后,就意识到问题已经很严重,大有失控的趋势……
615年12月,绛城(今山西运城市新绛县)传来了噩耗:敬般陀、柴保昌等人率众起义,手下瞬间就集聚了数万人,将汾阳、晋阳一带闹得乌烟瘴气。
隋炀帝:樊子盖,给你数万名关中精兵,帮朕去镇压一下吧!
当时,樊子盖已经71岁,半截身子都已经入土了。
就算是放到现在,樊子盖也应该在家颐养天年,坐看人世沧桑,他那里会想到,隋炀帝居然会让他这个高龄老人上阵杀敌……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形势已经相当严峻,隋炀帝没有合适的人可用,必须启用真正信得过的朝臣去帮他平乱!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樊子盖也是个老当益壮的人,接到圣旨后,立即收拾行装,启程前往汾阳。
各位看官,并不是老百姓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才起义造反的,《隋书》里清清楚楚的记载着:时绛郡贼敬槃陀、柴保昌等阻兵数万,汾、晋苦之。
通俗的来说,反贼作乱,老百姓苦不堪言,隋炀帝这才派兵去平乱。
然而,樊子盖到达目的地之后,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了:汾水以北的村庄富的流油(于时人物殷阜),流窜的土匪到处劫掠民间财富,还有一些不知身份的小老百姓跟着起义军闹事,唯恐天下不乱……
樊子盖表示,自己老眼昏花,已经分不清到底谁是土匪,谁是朝廷的良民!
生活中有个常识,细菌或者病毒最容易滋生的地方,往往是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最丰富的地方,比如厕所,或者人的尸体,反倒是贫瘠的沙漠,干涸的泥土,细菌和病毒往往无法生存。
隋末的土匪起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看来,土匪的智商普遍要比一般老百姓要高,他们知道趋吉避凶,知道抢劫有钱的,如果村子不富有,土匪躲都来不及,还会上前去凑热闹……
鉴于对隋王朝的绝对忠心,让樊子盖下了一道军令:不分百姓盗匪,不分好坏,只要是人,尽皆屠杀,遇到村镇的全部焚毁!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据史料记载,樊子盖手下的官军见人就杀,见房子就拆,甚至将投降的百姓硬生生地活埋,可谓惨绝人寰,天理不容。汾水以北,书生樊子盖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文人也有血腥残暴的一面,不可轻易得罪……
问题是,你是替皇帝来平乱,安抚百姓的,不是挖坑的啊!
各位看官,如果说隋炀帝的一生就是被坑的悲剧,你们认可吗?
老百姓彻底失望了,这都是什么人啊,没素质,没底线!
朝廷派来的剿匪大臣竟然如此不堪,老百姓被逼无奈,无家可归,唯一的选择就是参加起义军,不管是真的起义军,还是假的起义军,在老百姓的眼里,除了官军,除了朝廷,都是他们的靠山……
不得不说,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就算是再敬业的皇帝,也得靠地方官员和钦差大臣去帮他治理国家,而恰恰是这些拿着朝廷的俸禄,不替天子体恤百姓,恩养子民的畜生,将官民矛盾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
官逼民反,在历史上不断的上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樊子盖,来汾水之前还是个正常的老头儿,一心为隋炀帝着想,为大隋帝国着想,可为何会在汾水干出这样伤天害理,令人难以理解的事儿?
不蹊跷吗?
书上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不过我们可以从接下来的事情中猜测出一些端倪。
当时,樊子盖的所作所为遭到了老百姓的强烈抵制,隋炀帝紧急下诏,将樊子盖调回洛阳城,以李渊代之。
李渊向来就是收买民心的高手,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之后,李渊非常淡定,宣称只要投降朝廷,哥们绝对不再追究你们的责任,大家各归故里,继续过日子!
叛乱,就这样平息了下来……
樊子盖回京之后,隋炀帝让他又出去转悠了一圈,最终却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回到洛阳养病。616年7月8日,樊子盖在洛阳病逝,享年72岁。
隋炀帝得知噩耗后,悲伤了许久,随后问裴矩:樊子盖临终前有什么遗言?
裴矩:陛下,樊子盖病重之时,深以皇帝被困雁门为耻!
樊子盖是啥意思?是在责怪隋炀帝被困雁门,让大隋王朝蒙羞吗?
错!大错特错!
樊子盖是隋炀帝一手提拔上来的亲信,他对隋炀帝的忠诚已经深入到骨髓,令他感到羞耻的,恰恰是臣子们无能,这才让皇帝陷入窘境,让皇帝蒙羞!
问题是,人不可能在羞耻中渡过一生,樊子盖将自己的羞辱全都变成了仇恨,他恨的是大隋的土匪,恨得是大隋无知的百姓。如果说要给大隋的暴乱找个罪魁祸首,樊子盖认为不应该是隋炀帝,而是万千民众!
汾水之北,樊子盖将愤怒全都发泄到了老百姓的头上,在他的眼里,没有土匪和良民之分,只有罪魁祸首的概念,这些人全部都该死!
樊子盖杀完了,隋炀帝是个什么态度?
隋炀帝理解樊子盖的心情,但是对大屠杀却不太鼓励,因此将他叫了回来。
然而,隋炀帝还是心存疑问,樊子盖为何会在河东如此暴戾?
临死之前,樊子盖没有给隋炀帝灌输心灵鸡汤,没有和之前一样,劝隋炀帝这不能干,那不能干。哥们就告诉你一件事,我为你很不值,所以才行此毒手!
直到此时,君臣之间冰释前嫌。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听闻后,叹息不已,于是下旨:命满朝文武大臣前往樊府吊唁,赐樊家缣帛三百匹,米五百斛(600斤左右),追赠樊子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景”。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4章君臣文字游戏
时间进入了新的年轮。
616年1月,按照惯例,各地的郡守都应该进京向皇帝朝贺,恭祝皇帝千秋万寿,帝业永祚,也期待新的一年天下富庶,黎民安康。
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全国20多个郡县的一把手都没能前来!
好好的官员,就这么失踪了,难道是卷款逃跑,暗渡海外……
很显然,隋朝君臣不会相信这套鬼话,朝廷在派人调查之后才发现:这些年,起义军将各地的官府都扫荡了一遍,有些官员为了自保,纷纷弃城逃跑,以至于许多郡县已经没有官员镇守!
隋朝末年,没有人知道起义军到底有多少,朝廷一直在派兵剿杀,可就是剿不尽,灭不完。不得不说,人口多确实有好处,比如交税的人多,种田的人多,国家的财力有保障。问题是,人多了不好管理啊,就拿打仗来说,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帝国只有几百万人口,上千万人口,一场战役,大家就可以看到对方的家底子,打完了就可以决定胜负。可隋朝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老百姓都是敌人,隋朝一年之内轰然倒塌,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重新过日子,可隋炀帝面对的情况是敌人也有,百姓也有,而且大家的身份可以随时转变,这就要命了……
只能用“上下皆盗,病入膏肓”来形容当时的盛况!
616年,隋炀帝被起义军弄得焦头烂额,就连晚上睡觉也会害怕起义军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身旁。
有一次,隋炀帝问身边的大臣们,天下的盗贼到底剿的怎么样了?
宇文述:“越来越少!”
隋炀帝:“和刚开始的时候相比呢?”
宇文述:“不及十分之一!”
据史料记载,苏威当时也站在旁边,他担心隋炀帝将这个问题抛给自己,于是偷偷往大殿的柱子旁边躲过去……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今明两天冲击五万点击,请各位朋友们仗义援手啊,哈哈!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苏威一定是个忠臣,他肯定没有偷偷到隋炀帝的龙椅上玩过,也没有穿越到现在的教室讲台上,否则他一定知道,在讲台上可以把下面的小动作一览无余!
隋炀帝心中暗笑,于是将苏威叫到最前面。
隋炀帝:“苏威啊,天下的盗匪究竟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苏威是两朝老臣,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他比旁人更明白什么叫伴君如伴虎,什么叫如履薄冰。不过,苏威内心对隋炀帝仍旧是忠诚的,他不愿意把隋炀帝当傻子,他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够让隋炀帝知道事实真相。
苏威:“陛下,臣也不知道盗匪究竟是变少还是变多,臣只是担心盗匪离我们越来越近。”
隋炀帝:“此话怎讲啊?”
苏威顿了顿,答道:“盗贼以前占据长白山,可如今却跑到了荥阳、汜水一带。以前有很多人为朝廷缴纳税赋,现在却越来越少,如果百姓没有变成盗贼,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不得不说,苏威的逻辑是存在漏洞的,盗匪可以在长白山起义,就不能在荥阳、汜水起义吗,有点侮辱隋炀帝的智商啊!
苏威说的还不尽兴,于是补了一句:“在雁门郡城,陛下承诺过不再征讨高句丽,可如今却旧事重提,盗匪怎么会变少呢!”
领导都是好面子的,大家一起讨论如此敏感的话题,点到为止也就罢了,怎么能指责领导的不是呢!隋炀帝有点不高兴,君臣之间的谈话就此不欢而散。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16年5月5日,端午节,洛阳城洋溢着幸福喜悦的氛围。
这一天,文武百官都向隋炀帝进献了精心准备的礼物,臣子的姿态都做的非常足,毕竟只有皇帝开心了,他们才能回家过个舒舒服服的节日。
然而,苏威却呈上了一本精装的《尚书》,逼格看起来非常的高……
想想看,大家都在KTV里面疯狂摇摆,一展歌喉,就你坐在角落,手里拿着一本《道德经》,看的津津有味不说,还时不时地抬头鄙视一下大家!
隋炀帝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他已经猜到苏威肯定是不怀好意。说实话,隋炀帝不想去深究送书的含义,就算你有规劝的意思,哥们就当做不知道算了,节日至上,气氛至上嘛,为了大家的幸福,朕也得咬紧牙关,坚决不问!
就在此时,有人说了一句:陛下!《尚书》之中有《五子之歌》啊……
如果换成一个不学无术的皇帝,理解《五子之歌》或许难度还挺大的,但是隋炀帝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经这一提醒,当即就明白过来了。
大家都知道,大禹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君,在他之前,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流行禅让制,说白了就是在部落内搞个能力和品德排行榜,谁是第一名谁就做下一任领袖,不搞家天下那套把戏。
大禹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启和另外一位指定继承人产生爆发了矛盾,启因为能力超群,被推举为部落领袖,随后建立了夏朝,想必夏启从父死子继中尝到了难以言表的甜头,随后便将父死子继定为帝位传承的标准制度……
夏启去世之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太康,没曾想,这家伙的能力实在是太平庸了,再加上贪玩荒淫,施政不善,以至于激起了民变!终于有一天,太康外出打猎,长期不归,导致国都被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侵占……
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来到洛河北岸,遥望南岸的山林田野,因此作了《五子之歌》,以此来怀念大禹的英明,怨恨太康的愚蠢。
《五子之歌》,说白了就是警醒隋炀帝,不要做太康那样的君主。
写到这里,哥们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这绝对是中国古代离间计中的精品案例,宗师级的优秀作品,精髓在于,拿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当靶子,让当事人无法当面对质,不好意思当面对质,只能让仇恨在脑中不断的滋生蔓延……可惜史家并没有将这位宗师的信息给挖出来,否则定要顶礼膜拜一下,以示佩服!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道理其实都很清楚,可表述的方式太过委婉,有时候这种阴阳怪气的姿态,反而比正面骂你几句更让人不舒服。
要知道,隋炀帝平日里视苏威为心腹大臣,大事小事都愿意和他商议,可此事过后,隋炀帝开始对苏威产生了严重的不满,不过隋炀帝念及旧情,并没有对苏威做出太无情的举动。
有一天,隋炀帝找来苏威,再次和他说起攻伐高句丽的打算。
苏威确实不想打仗,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国家,都希望能阻止隋炀帝这种疯狂的想法。
苏威苦口婆心地劝说道:“陛下啊!您想要攻打高句丽,可问题是老百姓都拒绝为朝廷卖力啊……”
看到隋炀帝的脸色有点冷淡,苏威便改口道:“不过,您可以下诏赦免天下的盗匪,让老百姓对您感恩戴德,然后任命山东的历山飞、张金称等土匪头子为前军,河南的王薄、孟让从海路进军,朝廷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数十万大军,不到一年的时间,高句丽就得乖乖的认怂。”
苏威说的兴致高昂,口吐白沫,大有立马就能荡平辽东的感觉。
然而,隋炀帝的脸色却阴沉到了极点!
当皇帝猜忌你的时候,你顺着他的话说,别人视你为奸佞,你逆着他的话说,皇帝视你为敌人,这样的分寸着实不好把握。客观的说,苏威的临场反应已经算是很老道了,可还是让隋炀帝的情绪产生了强烈的波动……
按照苏威的意思,朝廷只需要发动土匪就可以荡平高句丽,那隋炀帝这个皇帝岂不是连土匪都不如,先前征讨高句丽的事儿岂不是庸人自扰?
隋炀帝的小心脏受到了一万点的暴击……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5章苏威被贬为民
不过话又说回来,苏威的建议靠谱吗?
能实现的想法才叫建议,不能实现的想法简称鬼话。
王薄、孟让这帮人,当初就是为了逃避朝廷的徭役而起义,还写了颇为押韵的《莫向辽东浪死歌》,旗帜鲜明地反抗朝廷的征调。现如今,朝廷放着战斗值爆表的官军不用,驱使农民兄弟去辽东打仗,岂不是让他们去送死?而且这种死法,似乎比在大后方运送粮食还要立竿见影吧!
换做是我,一定会理解成朝廷看农民兄弟不爽,想要借刀杀人。
历山飞、张金称,这些人都是职业土匪,人家干的就是刀口上舔血的勾当,自古以来不是没有朝廷收编土匪的案例,问题是人家想和你争夺江山社稷,你却让他们去帮你打坏蛋,这逼格是不是顿时就被苏威给降下来了……
苏威的这番话,其实是想说服隋炀帝别再打仗,可就是论据太不充分,有点侮辱隋炀帝智商的感觉。所谓的弄巧成拙,大抵也就如此吧!
隋炀帝鄙夷的说道:“朕去尚且平定不了高句丽,这些鼠辈怎么可以?”
君臣二人的谈话不欢而散,可这件事却像个臭鸡蛋,散发着某种迷人的气味,让喜爱重口味的人趋之若鹜,欲罢不能。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御史大夫裴蕴,河东闻喜人,长期混迹于庙堂,与无数人打过交道,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见缝插针的迎合本事,绝对是隋末大神级的存在。
杨坚统一陈朝之前,裴蕴还在南方的陈朝做县令,机敏的裴蕴预料到杨坚可能会发动灭陈的战争,因此给杨坚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自荐信,声称如果杨坚大帝有任何需要,裴蕴都甘愿做他的马前卒。
小小的县令,自然入不了杨坚的法眼,后来杨坚悍然发动灭陈战争,51万大军渡江南下,一举奠定乾坤,压根就没裴蕴的什么事儿。
不过,杨坚很看重“江南衣冠之士”,因此隆重接见了南朝的官员,轮到裴蕴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杨坚若有所思,他总觉得记忆中有这号人物的存在,细问之下才发现,裴蕴就是当初看好杨坚一统江山的某某县令……
这位官员很有眼力劲儿啊!应该破格提拔,就封你为仪同三司吧!
谁曾想,尚书左仆射高颖强烈反对,他认为裴蕴的能力似乎不够,也没有太大的功劳可言,没资格加官进爵!杨坚气愤之下,将裴蕴加封为上仪同三司。
高颖不服气,就是想挤兑裴蕴,于是再次上奏劝谏,杨坚二话不说,将裴蕴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高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神助攻,却也能感觉得到,自己似乎在干一件很愚蠢的事。想到开府仪同三司上面还有个上开府仪同三司,高颖很理智地闭上了嘴。
隋文帝杨坚还在的时候,裴蕴表现的恪尽职守,俨然翩翩君子,把隋炀帝哄得团团转,一度执掌过洋、直、隶三州刺史的大印。
杨坚不太喜欢音乐,准确的说是不喜欢淫靡的乐风,因此让礼部尚书牛弘将乐府的大部分乐师都遣返回家,一度将大隋的娱乐事业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隋炀帝登基之后,裴蕴投其所好,将周、齐、梁、陈遗留下的大师级人物全都招揽到宫中,组建了一支无与伦比的实力乐团,将大隋的音乐事业一度推向了巅峰……
隋炀帝大喜过望,当即将裴蕴提拔为户部侍郎。
裴蕴的能力不强吗,不仅强,而且彪悍,彪悍的令人嫉妒。据说隋朝的“大索貌阅”就是裴蕴开的先河,人口普查时,如果里长和乡正有欺瞒官府的行为,百姓可以举报,这也是裴蕴的主张。
应该说,裴蕴是个做事老道,很接地气的实干型官员。
悲剧的是,裴蕴的茁壮成长却遭到了老臣高颖、苏威等人的压制。这帮开国元勋都是跟随隋文帝打江山的人,性格耿直,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对裴蕴这类无功而受提拔,还喜欢迷惑主上的朝臣,自然不太喜欢。
纵然有隋炀帝的力挺,裴蕴最高也不过做到御史大夫,参知政务,勉强在朝堂混口饭吃而已,难有作为。
客观的说,裴蕴虽然不会在家里画圈圈诅咒这帮人早点挂掉,或者生孩子没屁眼,但也绝不会希望他们长生不老,继续为大隋的事业发光发热。
但凡有坑人的机会,他们必定会牢牢抓住,否则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隋炀帝和苏威不欢而散之后,裴蕴不失时机地求见隋炀帝,云淡风轻的说道:“陛下,臣就纳闷了,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盗匪?”
只能说,裴蕴和苏威看到的天下,可能不在一个宇宙维度……
隋炀帝:“哼,这个老家伙拿盗贼来吓唬朕,实在是可恶,先忍耐一时!”
皇帝的态度,裴蕴已经心知肚明。
随后,裴蕴暗中谋划,安排白衣(小老百姓)张行本递了状纸,声称苏威在高阳郡主持选拔官员的时候,滥授他人官职,可能存在权钱交易的猫腻!不仅如此,张行本还说大隋和突厥对峙的时候,苏威劝皇帝回朝,名义上是为皇帝安全着想,其实是自己被吓破了胆……
告状的内容很没有含金量,却如同一个重磅炸弹,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
需要确凿的证据吗?就比如苏威认怂一事,拿什么去证明?
重要的不是证据,而是导火索的作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想要恶心对手的时候,不失时机地递上一个匿名举报信,说某某在天上人间大酒店嫖娼,还点了俄罗斯的大洋妞,用了什么姿势,花了多长时间,套餐费用是多少……
这种证据都不用坐实,领导层肯定会先将你停职,再慢慢审查,而且最后处理的结果,领导在没掌握足够的反驳证据前,基本上不会强行给你洗白,只能拿你的前途给公众一个交代。
这不,隋炀帝下旨了,你别干活了,等待有关部门的调查吧!
最后的结果,由隋炀帝直接敲定:苏威此人,热衷于朋党,喜欢搞旁门左道,贪图名利,还喜欢诽谤朝廷官员。朕征伐外族,是尊奉先帝的遗志,但凡有询问的事情,朝臣们都可以毫无保留的陈述意见,唯独苏威不愿意表态,身为重臣,怎么能如此不负责任呢,实在是毫无颜面再继续为官……
就这样,苏威的罪状,轻而易举的被升华为主观心态有问题。
既然是心态,就不能处罚过重,那就贬为庶民吧!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最后的结果,由隋炀帝直接敲定:
苏威此人,热衷于朋党,喜欢搞旁门左道,贪图名利,还喜欢诽谤朝廷官员。朕征伐外族,是尊奉先帝的遗志,但凡有询问的事情,朝臣们都可以毫无保留的陈述意见,唯独苏威不愿意表态,身为重臣,怎么能如此不负责任呢,实在是毫无颜面再继续为官……
就这样,苏威的罪状,轻而易举的被升华为主观心态有问题。
既然是心态,就不能处罚过重,那就贬为庶民吧!
这样的结果,隋炀帝非常满意,可裴蕴却觉得此事马上就要进入高潮,却戛然而止,似乎有点意犹未尽,兴趣索然的意思。
一个月后,裴蕴再次放出话来,声称苏威和突厥相互勾结,欲成内乱……
隋炀帝大怒之下,授权裴蕴全权处理此事,而裴蕴直接将苏威定成了死罪。
经历过一波三折之后,苏威开始在牢狱中后知后觉,此事从一开始就是新旧朝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如果再执迷于是否和突厥暗中勾结,强行为自己辩解,未免太过儿戏,只能令同僚们无端耻笑……
此时,苏威一反常态,哭诉自己为官以来的种种功劳,深刻检讨了这些年来犯的错误,最后得出了一个万金油的结论:臣罪该万死!
事实上,隋炀帝根本就没想要苏威的性命,此事的个中缘由,局中人一清二楚,拿不上台面来说。面对裴蕴交上来的“铁证口供”,隋炀帝不置一词,只说了一句:朕不忍心杀他,将苏威的子孙三代贬为平民,以示惩罚!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不过,这种诅咒的前提条件是隋炀帝继续做皇帝,苏威父子继续做大隋的臣子,如果苏威父子学会了跳槽,这样的处罚毫无意义。
有趣的是,苏威还真的跳槽了,而且跳槽的频率堪比后世的公司小职员……
宇文化及谋杀隋炀帝后,任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化及倒台后,苏威投靠了李密,后来又辗转到皇泰主杨侗的门下,做了上柱国、邳国公,王世充登基后,苏威又做了他的太师。
621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在洛阳宫问政,苏威请求拜见,却以年老体弱为由,不愿意下跪。李世民让人带话,讥讽苏威是隋朝的宰辅大臣,国家政治昏聩苏威却不能匡救,以至于生灵涂炭,隋炀帝被杀,国家灭亡。然而,苏威见到李密和王世充,却甘愿拜伏,乃至行君臣大礼,如今到大唐也就不劳烦相见了!
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到李世民,以及后世的史学家,几乎公认的事实是:苏威此人能力还是有的,就是太看重名利,喜欢党同伐异,毫无原则可言。
因此,不要因为隋炀帝把苏威怎么样了,就觉得一定是隋炀帝容不下大臣,在我看来,隋炀帝和裴蕴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素养:懂得利用时势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
据史料记载,苏威的子孙后代在唐朝混的风生水起,刺史、尚书、都督比比皆是,真叫后人难以评说!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6章决定南下江都
616年,是隋炀帝性情大变的一年。
准确的说,我们只能通过史书的描述去感受隋炀帝的性情,史书上的记载显示,隋炀帝的性情确实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有些变化令人感到很诧异,甚至会有些自相矛盾……
变化最大的是啥?
生活习惯:隋炀帝从前喜欢到处巡幸,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可北巡回来之后,似乎有些沉溺于自娱自乐中,工作勤勉度有所下降。
男人胆识:以前是天不怕地不怕,就算是有人反对他的统治,他也毫不畏缩,可谓神挡杀神,佛挡屠佛。可北巡回来之后,隋炀帝经常会在睡梦中被惊醒,唯恐敌人站在他的面前!
更有甚者,司马光同学认为隋炀帝从612年就有了精神分裂症,每逢睡觉的时候,必须找几个妇人抚摸安慰(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俨然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有一次,洛阳宫大业殿西院起火,隋炀帝以为盗匪闯到宫中,吓得逃到西苑,躲在草丛中,直到火势被扑灭才敢出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隋炀帝如此害怕盗匪,以至于担心盗匪闯进洛阳皇宫要他的命,却经常问臣子,盗匪的数量变多变少,别人说变多,他还不乐意,死活不愿意承认全国盗匪横行的事实,这岂非自相矛盾?
难道隋炀帝真的是精神分裂?还是司马光同学忘记了自己作品的前后矛盾之处,当大家伙儿是不识字的蠢蛋呢?这样飘逸的写作手法,我只能感叹司马光怎么不生在现代!
那么,隋炀帝此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我个人认为,隋炀帝对全国大乱的局势很清楚,否则也不会派樊子盖,派十二路大军前往各地去剿匪(始议分遣使者十二道发兵讨捕盗贼);同时,隋炀帝也很害怕,甚至是丧失了平乱的信心,对帝国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
616年7月,隋炀帝刚刚处理完苏威的案子,就在半夜三更放出了一个令举国臣民震惊的爆炸性新闻:哥们决定巡幸江都!
意外不意外?
前一秒,隋炀帝还在嚷嚷着要去打高句丽,转过头来就要南下江都,臣民们都已经快要跟不上他的节奏了。事实上,隋炀帝南下江都的计划早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杨玄感起兵造反之后,曾经转悠到黄河渡口放了一把大火,将隋炀帝第一次南下江都的龙船化为一堆灰烬,隋炀帝因此命人重新修造了一批规格稍小的龙船,刚好在这个时间节点送到洛阳……
当时,宠臣宇文述整天围着隋炀帝转悠,看到皇帝陛下的心情很不美好,因此略显谄媚地说了一句:“陛下,您要不要去江都宫转一转?”
隋炀帝:“好的嘛!”
事情,就这么给定下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隋炀帝的决定让洛阳的朝臣们很不适应,甚至是打心眼里抗拒……
事关大家身家性命的事情,却不和大家提前商议,杨广你是要搞一言堂吗?
不知道朝臣的家眷都在洛阳吗,眼下跟着你一起出差到江都,万一洛阳出了事,杨广你能负责吗?
朝廷有忠臣吗,肯定是有的。不过,大家也别以为所有朝臣都是大公无私,一心为隋炀帝着想,大家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很多时候都要为自己的家人考虑,尤其是大隋的官员!
比如,右候卫大将军赵才就跳了出来:“陛下啊,如今盗匪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朝廷禁令不行,国家府库空虚,希望陛下能够留在京城主持大局!”
话已经说的很有分量了,可有一点说错了,国家的府库并不空虚,甚至是富得流油,财富无处安放……
就在一年之后,王世充和李密在洛阳城下展开决战,王世充坚守洛阳城,城中没有柴火,只能拿朝廷府库的布帛来生火,李密更加大方,他大开黎阳仓的大门,让周边百姓随意取用,以至于散落的粮食铺满了一地!
说白了,右候卫大将军赵才用了极其夸张的措辞,尤其是违背事实的夸张,让人难以接受!当一个人说出明显违背事实的话时,别人只会紧抓着你言辞中的漏洞,怀疑和鄙视你的动机……
隋炀帝不太愿意接受这种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耻辱,他懒得多说话,直接将赵才双规起来,交给有关部门严加审讯,直到十多天后,隋炀帝心情好转,这才将他无罪放了出来。
皇帝的态度很明显,就是想去江都,谁进言,谁负责承担后果!
建节县尉任宗的运气可就没这么好了,他估计是采取了非常极端的进谏方式,以至于让隋炀帝颜面扫地,被当场杖毙。
616年7月10日,隋炀帝下旨:命越王杨侗镇守洛阳,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户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天逸、尚书省右司郎中卢楚等人辅佐越王……
这几个人,实际上就是后来“洛阳七贵”的班底,其中扛把子就是段达。
隋文帝时期,段达就是宫中的禁卫军首领,贴身保护杨坚的性命安全,后来做了晋王杨广的参军,在战场上立下不少战功。杨广争夺太子之位时,曾经让段达暗中结交大哥杨勇的近臣姬威,在太子宫放了一把不大不小的火。
杨广登基之后,段达时常跟随在旁,后来天下大乱,段达奉命外出平叛,因为作战风格软弱,更兼打了几次败仗,杨广碍于舆论,将他罢免在家。
总而言之,段达是隋炀帝的绝对亲信,忠诚度一百分,能力高低无所谓,隋炀帝一旦遭遇困境,总会放心地将背后交给他的存在!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7章宫门前的分别
不得不说,隋炀帝是个很讨人喜欢的皇帝,至少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之内,拥有无与伦比的好人缘……
此次出巡,绝大多数的宫人都没有跟随御驾的资格,这让她们非常郁闷。
车驾出发之前,宫人们痛哭流涕,双手挠墙,恳求隋炀帝能够留在洛阳。
诸位可以脑补一下,如此震天动地的香艳场面,是个男人都会把持不住吧!客观的说,隋炀帝非常动容,可形势所迫,他不得不前往江都,又禁不住和这些朝夕相处的宫人离别的难舍之意,因此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离别诗:
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不要因为这首诗而小看了隋炀帝的文学造诣……
据史料记载,杨广对读书和写作几乎痴迷了一生,早在扬州做晋王的时候,他就招募了诸葛颖、虞世南、王青、朱瑒等上百名王府学士,让他们帮忙整理前朝的书籍。做皇帝之后,他又挑选了一百二十名文豪加入到秘书省,命他们昼夜不停地编撰书籍。
至于书籍的门类,可谓五花八门,比如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兵书、经学,可以学以致用的地理、医、卜、农书,用来修身养性,宣传文化的释、道,甚至还有赌博、鹰狗等不入流的休闲书籍。
二十多年的时间,隋炀帝的团队一共编撰了31部书籍,一万七千余卷。
除此之外,隋朝皇室积攒了三十七万卷前朝书籍,隋炀帝命人删繁去伪,分门别类,最后又弄了三万七千余卷,收藏长安、洛阳和各官府的衙内。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组织文人集团帮他们修书撰典,促进本朝文化事业的发展,俗一点的理解,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喜欢发行书籍,以此来充门面,刷政绩,提高自己的文学逼格。
隋炀帝刷吗,确实有刷的嫌疑。
不过,隋炀帝本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他的私人书房堆满了前朝的文学经典,没事的时候,他总喜欢躲在房里看书,汲取书中的精华。
关于隋炀帝在文学界的地位,文学家们已经给出了比较公正的评价。
比如中国的诗作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从古体发展到律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南北朝时期七言诗开始出现,但是诗作的水平普遍比较粗糙,大文豪庾信的《乌夜啼》勉强算是佳作。
隋炀帝是个不折不扣的庾信迷,后来在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写下了《江都宫乐歌》、《四时白纻歌二首•东宫春》等优秀的七律诗作,比如《江都宫乐歌》: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
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隋炀帝的诗作题材也比较宽泛,比如散帝王霸气的边塞诗: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还有为历代追捧的宫廷诗,不过隋炀帝的宫廷诗继承了南北朝的小清新,却摒弃了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有矫揉造作之嫌的艳情主题,回归了朴实和自然……
好了,关于隋炀帝文学造诣的讨论就此作罢。


大周末的,先发一节,等下就去陪伴家人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再来说说: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隋炀帝写下这首朴实平淡的诗作,没有用什么晦涩的典故,可能考虑到宫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只想让大家都能理解他的离别心情。
问题是,形式上的简单,往往最容易让人遐想连篇……
说的更白话一点:
朕在梦里都惦记着江南的美好!啥意思,也许是说自己真的想去江南逛逛,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天塌不下来;也许是说哥们的皇帝做到头了,就想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享受一下?
朕攻打辽东是偶然的事儿。啥意思,也许是说朕以后不会再攻打辽东了,眼下朝廷没什么紧急的事儿,朕就去扬州逛逛;也许是说,征伐辽东只不过是朕生命中的小插曲,以此表达他豁达的心境。
但愿你们这些人的容颜尚在,朕和你们的分别也就如今一年!
事实上,最后一句话乃点睛之笔,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在我看来,隋炀帝的“但”可能是假设的意思,假如你们还能够保持这份容颜,朕就会和你们再次相见!换个角度理解,隋炀帝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回不来洛阳,保留了对这些宫人的祝福,也叹息了自己的无奈命运……
宫人们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就哭做一团,以此烘托离别的愁绪。
就在此时,跪在洛阳城建国门外的奉信郎(掌管印信的官员)崔民象扯着嗓子大喊了一声:陛下,如今全国到处都是盗匪,您就留下来吧!
这种感觉很奇怪,很别扭,很煞风景!
就如同一帮学富五车的文人吟诗作对,曲水流觞,泼墨挥毫之时,某人蹲在小溪的上游来了一泡屎尿,顿时让美好的场景变得污浊不堪……


看世界杯咯。。。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隋炀帝的心情顿时就垮了下来。
他可以赦免右候卫大将军赵才,却对进谏方式颇为温和的崔民象动了杀机,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命人扯掉了崔民象的下巴(倒像是惩罚他乱发言,故意发泄愤怒一般),随后将他处死。
自古以来,朝堂就不缺少忠诚敢言的大臣,尤其是有灭国征兆的时候,这帮人表现的尤为活跃,商纣王时期都还有比干这样不怕死的人呢,何况是大隋。
这不,隋炀帝一路南下的路上,不断有朝臣和地方官员站出来挡驾,纷纷劝阻隋炀帝不可以前往江都,否则国将不国,甚至皇帝本人都会大难临头。
然而,隋炀帝还是决定拿起屠刀,踏上这条不归之路。


先发这一点,等下再补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8章宫门前的分别
隋炀帝从登基到被杀身亡,一共有3次前往江都的记录。
第一次是605年8月到606年3月。
当时,隋炀帝修建完江都到洛阳的大运河,随后带着朝臣、后宫嫔妃、番邦使节、禁卫军等队伍前往江都,意在安抚南方的士族和老百姓,缝合南北朝以来民族分裂而产生的矛盾,同时向少数民族宣扬国威,为千古霸业打基础。
当然,如果说隋炀帝想去玩乐,也无可厚非,因为江都是他的发家之地,如今做了皇帝,衣锦还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第二次是610年3月到611年2月。
隋炀帝第二次南下是为了游玩吗?或者说纯粹是为了不玩?
两个问题,同样让人很头疼......
可以肯定的是,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里面并没有记载隋炀帝第二次南下江都的荒淫之举,尤其是司马光同学,连他也不写的话,那说明确实没啥出格的事情!这一次南下,隋炀帝的阵仗明显小了许多,私生活方面中规中矩,唯一可以拿出来说的,就是修建了一条从京口到余杭的运河,史称江南运河。
自此,大隋王朝将杭州、扬州、山阳、汴州、板渚和涿郡直接贯通。
611年1月,隋炀帝从扬州出发,直奔涿郡,主导了第一次高句丽战争。
应该说,第二次南下同样带着安抚南方士民的意图,尤其是尚未发展起来的余杭地区,同时监督粮草的征运,隋炀帝不希望自己征伐高句丽期间,南方士民会乘机给他捣乱,破坏朝廷的大局。
第三次是616年7月到618年4月。
隋炀帝最后一次下江都的动机非常模糊,耐人寻味。
咱们可以回过头来看一下:
两次前往江都,都带有很明显的政治目的。
北巡数次,每次都是黄沙漫天,强敌在侧。
西巡数次,都是为了打仗,而且经常遭遇恶劣天气,杨玄感一家又在旁边虎视眈眈,准备随时发动兵变。
修建了东都洛阳,却并没有在此常住,而是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往返奔波。
其余的时间,全部交给了高句丽......
如果说隋炀帝骄奢大气,好面子,讲排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如果说他贪图享乐,荒淫无道,似乎就有点强词夺理了。
隋炀帝做了十四年的皇帝,可大半的时间都在外漂泊,不是安抚少数民族和南朝士民,就是对外征战。他拿出了所有的诚意去安抚和讨好他的子民,可到头来,恰恰是那些看似憨厚老实的百姓,以及地位崇高的贵族起来造反,将他一手缔造的超级帝国带到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之中。
隋炀帝一生所求就是万国来朝,四方朝拜,事实上他做到了。
一个辉煌无比,史无前例的超级帝国就此诞生,可穷兵黩武的代价却换来了所有人的谩骂和声讨,以及无情的背叛......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隋炀帝和我们一样,都是情感丰富的凡人,梦想破碎之后,很容易一蹶不振。
杨广穷其一生,做了他自己认为对的事,到头来却惨遭所有人的鄙夷和反对,眼看着凝聚一生心血的大隋帝国轰然倒塌,他又如何能够承受?
哥们不是在中关村创业,随便租个办公室,拉着几号人,搞搞互联网+什么的,产品失败了,投资人撤退了,从头再来也就罢了,再不济也是欠一身债,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可隋炀帝呢,难道还要再花数十年的时间重新再来一遍?
中国历史上的帝国中兴,似乎还没有在同一个皇帝的手中实现过吧......
我认为,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是在意志消沉的情况下前往江都避难。
细读史料,还是可以稍微感觉得到隋炀帝当时的心境:
第一,虽然是意志消沉,可并没有放弃镇压起义军的大战略,说得好听点,南下江都是隋炀帝战略性的撤退,想要以此来曲线救国。
南下江都的前后,隋炀帝先后发布了几道任命书:
任命自己的表兄弟,唐国公李渊为太原留守,全权负责河东的防务。
任命光禄大夫裴仁基为河南讨捕大使,全权负责洛阳和周边的平叛。
任命大隋名将屈突通为关内讨捕使,负责长安和周边的防务。
命张须陀为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镇压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
命太仆卿杨义臣前往河北剿灭猪狗不如的军阀张金称。
命涿郡通守郭绚讨伐河北的大军阀高士达、窦建德等人。
......
有人可能会问了,隋炀帝为什么不坐镇洛阳,亲自指挥平叛,却带着文武百官跑到江都,将大隋帝国的根基拱手相送?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少争论。
比如,隋炀帝的改革让皇族和关陇军事贵族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以至于矛盾无法调和,隋炀帝只好效仿前朝,南下江都,划江而治。
《隋书•郭衍传》中就说过,杨广当时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曾经拉拢过郭衍,而郭衍则说,如果所谋之事成功,杨广可以安心的做皇太子,如果所谋之事失败了,可以占据淮南,复梁、陈之旧。
这样的说法,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问题是,这样的做法有点缘木求鱼,舍近求远啊。
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都是大隋王朝的首都,皇权的象征。
同样是一条龙,盘踞在万里长城那叫霸气,有逼格,睡卧在臭水沟,人家只能当你是一条无家可归的孤怜小蛇......更何况,隋炀帝把帝国的中心从长安迁移到洛阳,不就是为了加强中央皇权,削弱关陇军事贵族的影响吗,现如今又撤退到江都,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