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0章民间暗藏情绪
漫漫的时间长河,已经冲淡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痕迹,更将他们作为凡人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洗刷的一干二净。
时至今日,我们很难再去体会隋炀帝当时的心境。
不过,我依稀觉得,隋炀帝的潜意识里似乎仍然有一种错觉:真正给他造成麻烦的是土匪和强盗,善良的老百姓只不过受到了他们的蒙蔽和诱惑,这才一股脑的加入到起义军的阵营中去。
因此,隋炀帝这才打算用朝廷的政令将百姓驱逐到城郭,或者在乡村附近建造城堡,以此来防备更多百姓加入到起义军中。
客观的说,此时的起义军,土匪、强盗、豪强、流民、百姓混杂,强行去界定他们的成分已经毫无意义。隋炀帝应该要面对的现实是:官民的对立情绪非常高昂,局面已经有失控的趋势,必须要采取安抚百姓的措施!
比如太史令庚质建议的,别再出去巡游,那怕是从长安到洛阳,也是耗费人力财力,引起百姓不满的行为,应该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
比如,下罪己诏,停止一切战争和工程。
比如,开仓放粮,收买民心,再将减免税赋的惠民政策落实到百姓头上。
直到此时,李渊、薛举、萧铣这些豪强贵族们仍然在观望形势,并没有跳出来反对隋炀帝的统治,而后来势力最大的瓦岗军首领翟让和李密,也还躲在某个角落里怨天尤人,愁叹前途无亮......
应该说,隋炀帝还是有机会搞定叛乱的。
写到这里,我想抛出一个问题:高句丽战争停止了,大型的土木工程停止了,大面积的徭役也停止了,可局面为何还是在继续恶化,起义军的数量为何还在继续上升,这种现象恐怕就有点不太正常了吧……
其中的原因,恐怕不单纯是高句丽的战争和繁重的徭役。
说白了,高句丽战争是导火索,根源还是在官僚集团、民众、周边政权对大隋王朝的抵触,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讨,可以看成是大隋王朝倒台的催化剂。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在我看来,老百姓的不满,是个系统性的问题。
第一,少数民族对大隋的不满。
大隋王朝周边有数十个少数民族政权,有些是真心傍隋炀帝的大腿,比如新罗、吐火罗、铁勒部族,基本上不会找大哥的晦气,有时候还会帮大哥出兵教训不服气的小弟,忠诚度一级的高;有些是隔岸观火,乘机闹事,比如东北的靺鞨、契丹,看似安安静静的乖孩子,其实夹在大隋和高句丽之间,充当墙头草的角色,谁牛就跟着谁;有些是阳奉阴违,暗地里捅刀子,比如东突厥,表面上和隋炀帝搞的如胶似漆,对隋炀帝的神威佩服的一塌糊涂,可一旦发现你不行了,立马扶持其他的势力,力保突厥在中原的经济利益;还有一些,直接和大隋对着干,死活不认可你,比如高句丽。
应该说,隋炀帝登基之后,将处理外交关系,加强少数民族对大隋王朝的忠诚度一事提到了帝国最重要的日程上,最后打高句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问题是,民族问题太过复杂,似乎自古以来还没有帝王能够完美的处理此事。
事实上,隋炀帝自己也意识到了国与国之间利益外交的逻辑,处理的也还算比较妥善(比如东突厥屡次恶心隋炀帝,他也保持着最后的理性,没动用武力),可最后还是在高句丽面前吃了憋,这是隋炀帝的不幸,也是大隋百姓的不幸。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二,朝廷贵族对杨家的不满。
最明显的就是杨素家族,杨素出身弘农杨氏,祖上世代为官,家族势力极为显赫。北周时期,杨素在权臣宇文护的手下干活,深受重用,北周武帝宇文邕干掉宇文护,夺回政权后,杨素已经被判为死刑。
然而,杨素却反其道而行之,居然在临死前暗讽宇文邕是无道之君,这样一来,宇文邕杀了杨素,就彻底坐实了这顶帽子......对宇文邕来说,杀不杀杨素其实在两可之间,反倒是杨素的机智让他佩服不已,于是反手就奉送了一记掌声,重新接纳了他。
北周后期,杨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一权臣,杨素便转投到了他的门下,后来帮助他顺利登基,摇身一变,成为了大隋王朝的开国功臣。
在隋文帝一朝,杨素家族的势力快速膨胀,尤其是在杨勇倒台的过程中,杨素将好几位皇子都卷了进来,还乘机灭了许多对杨素家族有质疑的大臣,最终引起了隋文帝和许多重臣的打压。
有权势的大臣一旦被皇帝猜忌,基本上没什么好下场。当初,杨玄感和杨氏家族的长辈们商议发动政变,废黜隋炀帝,立秦王杨浩的儿子为帝,就足以说明杨素家族和皇族之间的矛盾到了何种地步。
无独有偶,像李渊这种陇右超级军事贵族,一直以来就受到皇族的忌惮。想想看,李渊虽然享受着无与伦比的爵位,可压根就接触不到核心的权力,一直混到太原留守,李渊才从权力中获得了一丝丝的满足感。
事实上,隋炀帝对他的态度一直在信任和猜忌中不停的摇摆。对李渊来说,这种活法实在是苦不堪言,因此他向来就对隋炀帝的政令阳奉阴违,始终不愿意为剿匪大业卖力,直到核心班底组建完成,军事力量到位,一路杀奔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转身便登基称帝,宣告隋朝的灭亡,一气呵成。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三,南北朝时期,一些没落政权的后裔一心想要复国。
萧铣,西梁宣帝萧詧的曾孙,祖父和父亲头上都是王爷的头衔,典型的皇族之后,显赫之极。581年,隋朝建国,萧氏家族毅然背叛杨坚,投向了陈朝的怀抱,587年,西梁政权被灭,萧氏家族也因为站错了队,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一蹶不振。
不过,豪门贵族的好处就是,不管你的官职是什么,血统尊贵,社会地位高!
萧氏家族出了个优秀的女人,后来嫁给了隋炀帝,被册封为皇后,萧铣这才因为外戚的身份混到了罗川县令之职。
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人图谋造反,大家力推董景珍上位,可此人却非常识时务,扬言自己出身卑微,撑不起太大的场面,而罗川县令萧铣是皇族之后,而且历来就有复国的心思,如果想奔着成功而去,大家应该共同辅助萧铣兄弟......
当时,董景珍给萧铣写了一封信,盛情邀他前来共襄盛举,萧铣愤然回信,声称大隋灭了西梁,自己痛心已久,因此一直想要洗刷这份耻辱,如今老天爷给他这个机会,他正想重续梁朝的大业,以光先祖的荣耀。
除此之外,南朝故地的老百姓对隋朝的统治一直都很不满,隋文帝杨坚在世的时候就用暴力处置了一批豪门望族,隋炀帝登基之后,以非暴力的形式又威慑了一遍,然后再丢了几颗甜枣,大家在面子上才算勉强过得去。
只能这样说,这种根深蒂固,互看不爽的思想,不管是暴力还是非暴力,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变过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长时间的磨合,通过利益捆绑,将大家彻底绑在一起。很可惜,大隋王朝压根就没有时间给大家磨合,南方士民内心的鄙视和不忿,最终还是在隋末大乱中喷发了出来。
第四,因为战争和徭役导致的不满。
应该说,这种不满是最普遍的,牵涉人数是最多的。不管高句丽战争对国家利益有多么重要,至少老百姓都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战场上被人捅刀子,哪怕有一丝丝死亡的风险,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接受。
打了败仗要死人,老百姓不开心,打了胜仗也要死人,还是有老百姓不开心,这是个无解的问题,除非你不打仗,不调动老百姓服役。
第五,因为地方官府的施政不当,导致民间情绪对立。
比如,第一次征伐高句丽,老百姓在运送粮食的时候,遭到地方官员的恶意毒打,甚至威胁他们想要舒舒服服的到达辽东,必须得向他们行贿。再比如,隋炀帝下令对盗匪抄家,地方官府借机向地方富人和豪强们开刀,乘机中饱私囊。
这些举动,可不在中央朝廷提倡的标准动作里面……
第六,土匪横行,残杀百姓,劫掠百姓财富,百姓干不过土匪集团,只得将仇恨转移到官府的不作为,甚至找个起义军当靠山……
这种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试问,随便一个农民就可以拉出好几万的军队,一个地区就有数十万的军队,这么多人的口粮从哪里来?军饷从哪里来?打仗的赏钱从哪里来?真以为是天下掉下来的……
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劫掠行旅商人,洗劫周边的百姓,抢劫富人的财产!
张金称:杀人越货,屠杀百姓,劫掠富人,啥都干过。
薛举:杀人越货,屠杀百姓,劫掠富人……
翟让、李密:起义的第一桶金就是靠抢劫当地的老乡,截杀富人得来,后来他们自己都觉得有点丧尽天良,这才跑到黄河边上,专门打劫运河上的商旅和运粮船,这才把队伍逐渐拉起来!
……
很遗憾,这些糊涂账全都算到了隋炀帝的头上,毕竟他是唯一“有资格”负责的大领导,身上的糊涂账太多,多一笔少一笔,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还是那句话,老百姓对朝廷有敌对情绪,也有居心叵测之辈兴风作浪,但隋炀帝可以翻盘,他为啥不选择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呢?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1章和东突厥翻脸
615年3月,隋炀帝在洛阳城屁股都还没坐热,就宣布要巡幸太原。
可恶,坐在家里享清福不好吗,非要带着大部队出去转悠,享受塞北风光?
还真别说,确实是事出有因。
一个月前,也就是隋炀帝还在坐镇长安的时候,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匪首王须拔,河北匪首魏刀儿同时起义,手下拥兵超过10万人,后来二人直接合伙创业,将势力遍布到河北、山西等地。
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定国号为燕,史称王燕帝国或漫天帝国。
魏刀儿自称历山飞(盗匪响马的标配称号),做了第二把交椅。
隋末起义的部队不少,可隋炀帝为何会如此在意王须拔的大燕政权?
事实上,并非他们的势力强悍到隋炀帝无法收拾,而是他们和东突厥始毕可汗勾结到一起,将河北、山西搞得乌烟瘴气,一度威胁到太原和涿郡。
此时,河北的窦建德还在猥琐发育,刘武周还在卫府当兵,为朝廷效力,王须拔等人相当于河北境内势力最大,而且是率先和东突厥暗中勾结的反派势力。
如果放任自如的话,王须拔等人必定会控制涿郡,进而控制朝廷进军辽东的战略通道,这对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大局可是非常不利啊。
有人可能会问了,你派遣一位大将去征讨王须拔的乌合之众不就行了?
不错,这样确实可以镇压王须拔的起义军,可问题是,东突厥势力怎么办?难道朝廷的大军可以杀到东突厥国内,把始毕可汗也活捉到洛阳朝拜?
不管是江湖,还是朝堂上的斗争,讲究的是地位对等,平等对话。
王须拔之流,隋炀帝没心情,也没打算去和他正面对话(事实证明了这点)。
但是,隋朝的战将也没资格去和始毕可汗对话,除非,你把大军开到突厥牙帐,以侵略者的身份,大家或许还有的谈……
想想看,隋朝两代帝王花费了无数心血,这才把东突厥势力安抚下来,启民可汗成功地被隋炀帝培养成边境牧羊犬,至于始毕可汗,隋炀帝虽然不指望他能全心全意地尊奉自己,却也不想让他暗地里捅刀子,破坏大隋的稳定。
如今,你和王须拔之流搞在一起,哥们怎么也得过来问候一下吧!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福娃娃2018 2018-06-19 10:04:03
“不管是江湖,还是朝堂上的斗争,讲究的是地位对等,平等对话。”这句话,我深表赞同,比如现在的商务对接,你低一个级别,别人都不愿意和你多废话,处处都是江湖规矩啊!
-----------------------------
哈哈,看来兄台因为等级受限吃过某种憋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其实,隋炀帝北巡还有个更关键的原因,在朝廷攻打高句丽期间,东突厥乘机扩充势力,国力越来越强大,民族越来越团结,逐渐有脱离隋炀帝控制的趋势。
曾经的小弟,慢慢变成了大隋北部边境的心腹之患。
事实上,隋炀帝雄才伟略,早已经提前布局,防备着东突厥的崛起。
在此之前,隋炀帝请出了帝国最资深的外交专家,老臣裴矩,并给他派了一个任务:寻找一切机会,分化东突厥统治阶层内部的势力,让他们继续在大草原苟延残喘,无法威胁到大隋的统治!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期间,裴矩就曾表示过担忧,还特地给隋炀帝上了一道奏折,希望朝廷能够以宗室之女下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将他敕封为南面可汗,以此来牵制始毕可汗的势力。
计划是完美的,可令裴矩没想到的是,叱吉设的胆子实在是太小,竟然对隋朝抛来的橄榄枝拒不接受,还将此事捅到了始毕可汗的面前……
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乖孩子啊!
始毕可汗愤怒吗?一点儿也不愤怒!
东突厥崛起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中原的老大哥走下坡路也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两国在不远的将来爆发冲突,甚至是大面积的战争,都是大概率事件。
眼下的矛盾,都是在给未来的战争做铺垫。
始毕可汗,很感谢隋炀帝给了他一个能摆上台面的口实……
反倒是裴矩,因为自己做了亏心事,有点心慌意乱,因此急于扳回一城。
事情败露之后,裴矩暗中给始毕可汗的宠臣史蜀胡悉写了一封信,诚挚的邀请他前往马邑,商谈大隋和东突厥两国互市的事情。
当然,史蜀胡悉不是突厥百姓的圣诞老人,没便宜的事他也不愿意干,裴矩因此在信的结尾爆了一个惊天猛料:大隋陛下带来了很多奇珍异宝,只要史蜀胡悉同意,这些好玩意儿全都是他的(已经征得隋炀帝的同意)!
史蜀胡悉是个诡计多端的人才,也是始毕可汗跟前的大红人,唯独的缺点就是贪财,俨然一只喂不饱的财狼。接到裴矩的信之后,史蜀胡悉并没有将此事告诉给始毕可汗,史蜀胡悉寻了个机会,便私自牵着突厥的骏马来到了马邑。
既然是偷偷摸摸的互市,肯定是躲在某个角落搞地下交易,你收我的马,我拿你的钱,大家一拍两散,互不相欠。
问题是,裴矩的诉求是让突厥内乱,至于骏马和钱财,裴矩认为确实是个好东西,也不介意笑纳一下……


人气好低啊,都去看世界杯了吗?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马邑城内,裴矩摔杯为号,带着史蜀胡悉略微感受了一下鸿门宴的文化底蕴。
不得不说,文人除了诡计多端之外,真要是杀起人来,绝对是血溅五步,精彩绝伦,隋朝的裴矩、樊子盖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至于突厥最彪悍的战马,对不起,裴兄必须得拉回去好好研究一下。
完事之后,裴矩给始毕可汗也写了一封信,痛诉史蜀胡悉私自牵着战马来投奔大隋,是个背主求荣的大混账,幸亏裴矩发现了他的阴谋,这才替始毕可汗干掉了他,言辞之中,大有邀功请赏的意思……
这鬼话说的,完全是把始毕可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啊!
都已经翻脸了,大家也就没必要再继续演戏了。
很快,始毕可汗就发话了:杀我兄弟的事,咱们就这么算了,哥们保证不再追究。至于向大隋称臣一事,咱以后也别再提了,一来一往,就这样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隋炀帝决定北巡,重新安抚东突厥的始毕可汗。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52章北巡遭遇意外
客观的说,始毕可汗依仗强大的国力,早就想和大隋翻脸了,此次事件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让他师出有名罢了。
随后,始毕可汗召集手下的军师开会,商议反击的计策,得出的结论就是,利用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率领数十万精兵直接冲进隋炀帝的行营,活捉杨广!
数十万士兵啊,走起路来,几里地之外都会震动的存在……
如果真让始毕可汗的阴谋得逞,大隋王朝恐怕会提前遭到瓜分!
计划确实很完美很暴力,可还是提前遭到泄露了。
为大隋君臣传递消息的正是隋朝宗室之女,义成公主!
此处应该有雷鸣般的掌声,每个读隋史的人,都应该记住这个伟大的女人。
义成公主,生年不详,隋朝宗室之女,在国内几乎没什么地位可言。就因为隋炀帝的一句话,她就得离开父母,离开祖国,无怨无悔地前往突厥和亲。
义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启民可汗,此人是隋炀帝的忠实粉丝,和大隋的关系一直都很亲密。按理说,义成公主嫁给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完全可以靠着他过完下半辈子,不幸的是,好日子没有持续几年,启民可汗就一命呜呼了……
突厥人有自己的习俗,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继续享用父亲的妃子,还能和母亲名正言顺地建立夫妻关系。
启民可汗去世后,始毕可汗(启民可汗的儿子)将义成公主收入囊中。
不曾想,始毕可汗也是个短命鬼(619年去世),义成公主的日子刚刚有点起色,丈夫再一次离他而去,悲剧的义成公主嫁给了丈夫的弟弟处罗可汗,可不到一年,这位兄弟也挂了,颉利可汗顺势将公主收入后宫。
义成公主虽然远在突厥,可对家乡十分思念,对隋炀帝更是心怀感念,在她的眼里,大隋就是正统,隋炀帝就是帝国的君主,无可置疑。
十多年后,李世民平定东突厥,颉利可汗被押送到长安,做了李世民的阶下囚,可义成公主却认定李唐是谋朝篡逆之辈,拒不投降,后来英勇就义……
义成公主虽然是一介女流之辈,可在悲惨的命运面前并没有怨天尤人,满腹怨恨,至于那个将她送到塞外和亲的人,她似乎只有感念和崇拜。
义成公主得知始毕可汗要谋害隋炀帝,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递出来。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记得有人问我要隋朝人口的数据来源,奉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怎么办……
这一次北巡,隋炀帝不是奔着打仗而来,身边压根就没有大批的府兵相随,放眼望去,全都是清一色的朝臣,以及护卫亲兵。
谁想得到,始毕可汗竟然这么不讲究,直接调动了数十万大军来擒龙!
朝臣们惊慌了:“陛下啊,数十万大军可不是闹着玩的,让亲兵赶紧护送您返回长安吧,晚了可就来不及了!”
客观的说,这个时候确实应该走,国内形势不稳,实在没必要再以身犯险。
问题是,杨广什么时候怂过?在他的字典里,恐怕还没有怂这个字吧……
隋炀帝霸气回应:“群臣莫慌,咱们已经知道了始毕可汗的阴谋,有何惧怕?”
群臣无语!
“来人!给朕传旨,立即前往雁门关视察工作!”
什么玩意儿?还要继续北上,陛下莫非出门的时候忘记吃药了?
隋炀帝毕竟还是小觑了始毕可汗的能耐,也高看了此人的忠诚度。
615年8月12日,隋炀帝一行到达雁门郡城。
615年8月13日,数十万突厥骑兵犹如狂风骤雨裹挟而来,包围了郡城。
隋炀帝这才如梦方醒......狗日的,朕打高句丽也没派这么多人上阵,就为了打朕的主意,你竟然调派了数十万大军,还真看得起朕啊!
城池之下,黑压压的一片,看起来让人有点绝望!
兄弟们,如果东突厥一口气端了隋炀帝和隋朝大臣,大隋的根基可就完了!
当时,雁门郡一共有41座城池,在始毕可汗的疯狂冲击之下,其中39城全部沦陷敌手,唯独隋炀帝所在的雁门郡城,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镇守的崞县(今山西忻州市崞县)还控制在朝廷的手中。
据史料记载,突厥人虽然擅长骑兵作战,可为了活捉隋炀帝,也带足了攻城的器具,隋军的防守压力非常之大。
雁门郡城内,大部分房屋的木质材料都已经被拆下来当作守城的器具,如果再这样打下去,老百姓恐怕只能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了!
更要命的是,城中的军民加起来有15万之多,而剩余的粮食只够吃20天!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始毕可汗的攻击从未停止,尤其是凌厉无比的羽箭,一度落到了隋炀帝的跟前,在当时的情况下,隋炀帝除了后悔,就是无尽的绝望,他抱着赵王杨杲嚎啕痛哭,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般。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陛下,如今情势危急,困守城池不是办法,臣愿意率领数千精兵,保护您突围而去!”
真是个疯狂的想法......
纳言苏威急忙制止:“如果坐守雁门等待援军,咱们还是有几分把握,可一旦离开城池,突厥的骑兵立马就会派上用场,逃跑岂不是找死?”
户部尚书樊子盖:“陛下是万乘之主,怎可轻易犯险!咱们据守城池,等待各地援军的到来,陛下再宣布停止征伐辽东,嘉奖有功将士,何愁大事不成?”
内史侍郎萧瑀:“陛下,按照突厥的习俗,义成公主有权参预军机,您可以派遣使者前去求援,公主必定会有所帮助。如今,将士们最担心的就是平定突厥之后,您会再去征讨高句丽,莫不如赦免高句丽的罪过,让将士们安心平叛!”
总而言之,就三条建议:
第一,固守雁门,等待四方的援兵。
第二,由隋炀帝下诏,嘉奖有功的将士。
第三,下诏停止对高句丽的战争,使百姓不再惧怕隋朝的兵役。
客观的说,这几条建议的难度并不算太大,隋炀帝答应的非常爽快。
危急时刻,隋炀帝亲自巡视军营,给大家来了一场动员大会:“将士们,你们要努力守城,如果能够活下来,不要担心你的下半辈子,朕保证不会让你们的功勋被埋没。守城有功者,没官的直接晋升为六品,赐物百段,有官的依次加赏。”
有了隋炀帝的承诺,将士们不分白天黑夜,卖命守城,尽管隋军死伤众多,最后还是将突厥军队狙击在雁门城下!
615年8月24日,隋炀帝正式下诏,招募各州县的军队前去雁门支援。
此时,距雁门郡城被围已经有11天的时间,并非隋炀帝不想下诏,而是在突厥大军的围困之下,求援信息压根就传不出去......
东都洛阳是大隋王朝的根据地,守军闻讯后在第一时间赶去救援。
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废太子杨勇的岳父)驻屯在雁门附近,闻讯后立即招兵买马,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也投奔到了云定兴的麾下。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给云定兴提了个建议:突厥人之所以嚣张,无非是认为陛下没有援军,如今敌众我寡,如果正面对抗,一定会死的很难看。不如在白天展开数十里的旌旗,在夜晚金鼓相闻,敌人一定会以为大军来援,仓皇而逃!
计策倒是好计策,可有个疑问:李世民只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既没有阅历,也没有打仗的经验,如何能和云定兴直接对话?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天边有彩云2018 2018-06-20 16:03:43
杨广面对危险的时候,真的是奔放,和李世民有得一拼!
-----------------------------
嗯 奔放的有些过分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因为东都洛阳的军队,以及各路援军都已经逼近了雁门郡。
义成公主表现的更加积极,在公主的眼里,突厥只是她过完下半生的客居之地,而大隋才是她的娘家,人生最后的归属。后世出嫁的媳妇,但凡有个好东西,总喜欢往娘家里拿,义成公主就是这样的人……
不过,义成公主的手段更加彪悍:她直接在突厥大本营散布烟雾弹,扬言有人意图谋反,希望丈夫赶紧回去主持大局!
始毕可汗懵逼了,哥们不是已经写好了剧本,打一场出其不意的偷袭吗?怎么就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而且一打就是一个月!还有,家里怎么会有人敢造反,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始毕可汗彻底颤抖了,如今大隋的各路援军已经赶来,家中又爆发内乱,再不撤退恐怕就会被包饺子了吧!
撤军!撤军!
615年9月15日,始毕可汗正式退兵。
隋炀帝算是捡回了一条命,不过他并没有盲目的欢喜,他就像是个好胜要强的孩子,在正面打不过对方,总得找机会恶心一下敌人。
随后,隋炀帝派遣侦骑前去查探,确认没有伏兵之后,派出了两千名铁骑去追赶,最终抓获两千多名突厥老幼妇孺,心中的怒火这才稍微平息下来。
好面子的人,碰到任何困难都得帮自己找回一点场子,专业俗语叫挽尊!
615年9月18日,隋炀帝的车驾返回太原。
苏威的意思是让隋炀帝前往长安主持大局,而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却说百官的家眷都在东都洛阳,皇帝应该回到东都再做打算。
都是回京城,难道有差别吗?
事实上,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还是有所不同的。
长安毕竟属于关中,以长安为中心,所达之处,不过是黄河流域而已。
反观洛阳,位居大隋帝国的正中央,交通四通八达,可以前往任何地方。
从距离来看,长安和洛阳相隔并不远,可从政治意义来看,回长安就意味着隋炀帝承诺不再四处巡游,回洛阳,就意味着还要继续搞事情。
关于这一点,君臣之间似乎很有默契!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混江湖的都知道,世间的任何安排,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说白了,隋炀帝如果去长安,老百姓可能会非常高兴,以后不会再打仗了,可文武百官呢,隋朝的贵族呢?
人性,永远被追逐利益的基因控制着,他们绝不会因为得到某一件好处,就甘心放弃另外一件唾手可得的好处!哥们寒窗苦读,最后做了大官,得到了名声和赞誉,可美色,金钱,大房子,大飞机,大游艇,难道就可以不要了吗。
官员们不喜欢打仗,可问题是隋末的局势很乱,你把他们放在长安,妻子儿女怎么办,如果洛阳失陷,亲人分离怎么办,老婆在家给他戴绿帽子怎么办……
从古至今,别看官员们执着的追求名利,可终归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一旦危险来临,他们肯定会先想着安排自己的家人,比如隋末的鱼俱罗乘机发国难财,江都变乱后的文武官员记挂着亲人,争着要回长安和洛阳,现如今的官员提前安排老婆孩子出国,都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隋炀帝呢,他就想客居在长安吗?
想通了这一切,就不难理解隋炀帝想回洛阳的心思。
615年10月3日,隋炀帝的车驾到达东都洛阳。
这时,群臣提醒他,应该对雁门的立功将士论功行赏,兑现当初的诺言。
嗯,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儿,大家伙说说吧,给定下个章程!
谁料想,群臣之间再一次产生了分歧:
苏威的意思是,当时事态紧急,皇帝的承诺是安抚军心,如果真的按照雁门郡城下的承诺去兑现,不太现实,只需要兑现一部分即可!
樊子盖却认为,皇帝一言九鼎,绝对不应该失信于将士,即便打掉牙齿和血吞,也得认了这笔账!
两人都是隋朝德高望重的老臣,而且都没有坑害隋炀帝的心思,说出的话,客观的说,都是老成谋国之言,如何取舍,全在隋炀帝的一念之间。
当时,隋炀帝的承诺是没有官职在身的,直接进封为六品,有官职在身的,依次封赏。可是最后统计下来,至少有17000人在等着隋炀帝给他们加官进爵!
这得拿出多少官职?恐怕大隋的公务员数量得翻一倍不止吧!
并不是朝廷养不起这么多人,隋炀帝表示,再多些咱也承受得起……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问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朝廷也是有编制的!
比如尚书省吏部,吏部尚书1人,吏部侍郎2人,主爵侍郎1人,司勋侍郎2人,考功侍郎1人,再往下都是有明确的编制数量的,怎么可能随便增设?
不管是文职还是武职,新设职位都会涉及到权力的重新分配,人多了就会因为权责不清、利益不均的纠葛而打架,唐朝中后期,因为政治斗争而提拔大批的寒门和富商入仕,就出现过这种头破血流的惨剧……
更何况,隋炀帝统治时期,执政宗旨就是改革南北朝以来官员冗余的弊端!
就拿散官和勋官来说,隋文帝杨坚在世的时候,文武散官从正二品的特进、左右光禄大夫,一直到从九品的文林郎、羽骑尉,一共有16阶;勋官从从一品的上柱国,一直到正七品的都督,也有11阶之多!至于勋爵,共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个等级。
607年,隋炀帝为了打压关陇军事贵族,以及朝中世袭的政治门阀,在朝廷的官爵制度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拔掉官坑,再端掉吃大锅饭的人。
比如,隋炀帝废掉特进、八郎、八尉、朝议大夫等散官,以及11等勋官,将散官、勋官一起合并,保持了17阶,但是散官的编制数量几乎是拦腰砍断。再比如,废除伯、子、男的爵位,只保留王、公、侯三级……
有趣的是,司马光同学竟然把607年的改革强行安插到了杨玄感起义的613年,说隋炀帝为了奖励平叛的将士,强行改变了军队的职级(初平杨玄感,应授勋者多,乃更置戎秩),还真是什么好用,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天边有彩云2018 2018-06-22 11:00:56
楼主的心理分析其实我挺认可的,没那么多的政治考虑,皇帝和大臣也吃饭拉屎,是个凡人,考虑问题有时候恐怕也很接地气!
-----------------------------
文明用词,屎这个词,其实换种方式表达更好,比如粑粑!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暗里不着迷啊 2018-06-22 16:04:06
说白了,就是动了官僚集团的奶酪,隋炀帝为了政治理想,没有处理好百姓,官员,政治势力和君权的关系,几乎所有人都视他为敌人,所谓的独夫,不是说他有多么坏,而是寻找不到战友和朋友,所谓的孤家寡人,就是皇帝的利益没能和小弟的利益统一到一起,当真是可惜又可悲。
-----------------------------
孤家寡人真的不是白叫的,皇帝就是跪舔小弟,照样被骂.....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