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在读东周(春秋)

正在读东周(春秋)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晋来救郑
晋国听说公子去疾去楚国做人质,就感觉楚国和郑国这段感情是来真的了。郑国拿出最好的东西给楚国交朋友,这个关系肯定很铁了,至少要铁一阵子。所以晋国大夫栾书建议先不要去救(争取)郑国了,但是中军将先谷根本不听,因为我们晋国已经拜荀林父为大将,带着六百车,都出发了。
这是信息传达的延误,晋军此时还在去郑国的路上,栾书他们才获得郑国投降的消息。但如果现在因为这个破理由就退兵回去,不是笑话吗?再说回去后,怎么和晋景公解释?
只是搞不清楚,晋国这次出兵为什么这么迟?难道他们也是搞了公司的制度改革,要从一个路人甲乙丙开始,写个报告,然后层层签名,层层审批,一路拟同意,终于到了晋景公手里。然后景公大笔一挥说,同意!
虽然,晋国派出了重磅配置: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谷副将;士会为上军元帅,郤克副将;赵朔为下军元帅,栾书副将。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还有部将魏錡、赵旃、荀罃、逢伯、鲍癸等,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几乎全拿出来了,看阵势还以为是出来调研旅游或者是迎亲求婚。但是,郑国他等你等到他心痛!已经嫁人了!
不过,晋国并没有死心。不是还有“红杏出墙”这个梗吗?所以,晋军要继续向郑国前进。只是前进的终点没到红杏出墙的郑国,因为中途遇见了禁止红杏出墙的楚国。双方矛盾由此产生,战争也因此打响,名义是为了“红杏”郑国这个小婊砸,实际上还是为了称霸的话语权,战争发生在邲这个地方,史称邲之战。一场很大的战。

五十八、邲之战
历史似乎要重演,只是换个角度(色)演。反正《神雕》《射雕》什么的热门IP也在拼命换演员翻拍。对比35年前的城濮之战,对战双方的晋国还是那个晋国,楚国还是那个楚国,只是作为催化剂的宋国变成了郑国。好在郑国与宋国也算是旗鼓相当的冤家。
宋国:这回轮你来!
这一个轮换也把交战双方的牌面掉了个位置。原来是晋国君主晋文公对阵楚国令尹成得臣,现在是楚国的楚庄王对阵晋国的荀林父。
楚国:现在轮到我出石头,你出剪刀了!
回想过去,那部史诗般大电影《城濮之战》的导演、编剧都是先轸,同时他还兼职主演。而现在要上线的《邲之战》却是用群星璀璨的模式来获得人气。不过,两者还是有一个巨大的相似点,都是一场本来可打可不打的战,最终在几个特定英雄的推动下还是打了。
此时,楚国为这事正展开了民主讨论。

楚王不想打
开始,他们主要是讲道理。
孙叔敖说,如果我们还没有获得郑国,那晋国来争,我们是要打一战,现在郑国已经成为我们盟誓属国了,那还管什么晋国,非要拉这个仇恨吗?
伍参不同意,说,郑国以前之所以跟晋国不跟我们,就是认为我们楚国的实力不如晋国。现在晋国来了,我们就回避跑回家,不正好帮他们证实了这个观点吗?况且,他晋国知道我们围郑国可以来救,现在我们知道晋国要去围郑国,也一样可以去救啊!
接着,他们就开始发赌咒。
孙叔敖说,去年我们打陈国,今年我们打郑国,将士们劳师远征,已经很疲惫了。我们现在又要和晋国对轰,如果不胜的话,(士兵伤亡惨重)就算吃了你伍参的肉也弥补不了你的罪过啊!
伍参当然不乐意,我又不是唐僧,吃我做什么。伍参说,如果打胜利了,那就是你没有谋略(远见),如果失败了,那我就应该死在战场上,哪里还有机会给楚人吃?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是嘴巴上装火药了!楚庄王也很为难,因为这一边孙叔敖是令尹,有地位,自己不能拆他的台,还要给他威望呢?另一边伍参虽然没有明确是什么职务,书上说他是嬖人(念毕人),也就是楚王喜欢的人,但是身份比较低微。因为没有说职务,说明他的职业就是被喜欢。对应类比就是女人身边的职业暖男。
这个伍参牛不牛先不说,他的儿子就是那个和楚庄王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哑谜的伍举。伍举有了官职,做到军队的右司马。但伍举最牛的地方是生了一个儿子叫伍奢。伍奢在楚平王时期做到了太子太傅,这是大官了。这三代算是官越做越大,但名气都还不大。名气要靠他们第四代来完成,他就是伍员,也就是伍子胥。伍子胥牛到差点把楚国都给灭了,也正是因为他的名声太大,使得我们才有机会来提及伍参、伍举、伍奢(三连伍)。历史上,做到太子太傅的人多了去,但是能扭转乾坤的却只有一个。这样算起来,伍家已经有四代,要不要再来一个凑齐五个,真正的伍家?不好意思,没了!强迫症也没招!后面没什么记录了!
虽然伍子胥在被夫差杀之前,托人送儿子流亡到齐国去了,但找不到相关信息了,只能按照失踪人口统计了。
插播完伍家,我们继续讨论楚庄王的为难。既然手心手背都是肉,楚庄王说,那就民主决策吧!
搞不清楚,楚国的文化都文明到了这个程度,你们中原人居然还说人家蛮夷?看来文化真只有不同之别,没有贵贱之分。
投票很快就出了结果,赞同撤兵回家的有5票,认为要和晋国死磕的有21票。这个结果已经很明朗了!
于是,楚王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回家!回楚国去!
晕,这不是忽悠大家吗?果然是蛮夷!
楚王:我叫大家投票,我什么时候说按照得票多少决定?难道你们不知道真理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吗?
这叫领导的艺术,我什么都被你猜透了,那你们按照规则来判断,还需要我做什么?不如你们来做领导好了?
当然,楚王的解释是:前令尹虞邱也投了撤兵的票,一票顶五票,不是,是五十票。两个令尹的意见一致。我们回家!
然而,事实是楚庄王自己就不想打这场战,因为他心里没底,觉得可能会打输。至于什么讨论啊、投票啊、令尹啊什么的,本质上都是耍套路。
【结论之前】许多时候我们做事也是这样,一开始你的结论XX早就在你自己的心中了,因为你活这么久了,有一种东西叫直觉,会很大程度影响你的判断。所以你接下来的调查研究,其实都是在找你这个结论的辅证材料。等找到了,充分了,再站出来说因为有材料ABC什么的,所以我们得出了结论XX。比如你认为他是个坏人,那以后他的每一件你都可以往坏了想,往坏了解释,然后说他果然是个坏蛋。而你喜欢的那个人,他以后做的每一件坏事,你都说,“我说句公道话”然后就开始偏袒他,就算解释不了也会找到什么“情有可原”。一定有他的道理
所以有时候,结论其实已经发生在过程之前。【85】
好在,作为宠臣,伍参靠得不是颜值。他不是娘炮!他是个有实力的谋士,他看穿了楚王的心思。
在楚军回楚的路上,他又找到了楚王,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伍参问,大王你为什么要害怕晋国而抛弃郑国啊?
楚庄王说,哪里?现在郑国不已经是我们楚国的了?
伍参说,我们围攻了近百日,才获得郑国了,现在晋国一过去,我们楚国又刚刚走,变成了晋国是来救郑国,并且救成功了,那郑国不是又回到晋国那边去了?这以后楚国还能得到郑国吗?这不等于是抛弃郑国吗?
这推理的逻辑很合理,其实也算【结论之前】。一看就是先有结论,然后再找到论证方法。
但楚庄王才不管你什么推理不推理,犹豫片刻后,他终于说出了最后的担忧:令尹说打晋国未必会赢啊!
伍参:我早就知道了你这个担忧。
于是,老谋士就分析说,晋国的主将荀林父其实威信不够,很难服众。而副帅先谷因为是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恃其世勋,且刚愎不仁”(大概就是常常会说“我爷是先轸”之类的,典型的嚣张官X代),其他栾氏、赵氏都是久战沙场的世代名家,各个都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的晋军号令不一,他们人数虽然多,反而容易败,很难有什么作为。而且,你是一国之君,现在遇见晋国的臣子,居然回避了?以后传出去,天下不笑话我们楚国吗?
楚庄王听完伍参的分析后,觉得很有道理。尤其是后面那个打脸的递进比喻,好揪心啊!
于是,楚王决定,调头!一路向北,迎战去!
孙叔敖:你就这样对待彼此的约定?
楚庄王:我觉得民主投票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不讲理,在结果出现之前,像楚庄王这种出尔反尔的决定其实是带兵的大忌,甚至威胁到领导的威胁。但是后来人家嬴了。结局好一切都好,就没有人再过来讨论他什么优柔寡断,政令反复等管理学问题。
没办法,在胜利到来后,你前面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是谋略。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晋国不想打
其实,不只是楚国在犹豫,晋国那边更加犹豫。因为主帅荀林父考虑要稳妥(就是想稳赢),所以心里没底,他根本就不想打。只有副帅先谷这家伙不但想打,而且还先把自己打了鸡血,大概他认为打楚国是自己家祖传手艺吧,不能荒废了!
年轻嘛!没点功业就回家,以后喝酒的时候牛皮都吹不开。
谁知道,这回生效不是“专注打楚35年”,而是“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荀林父是晋献公托孤(奚齐)重臣荀息的孙子,也是名门之后。同时,他自己也参加过城濮之战,当年是给晋文公重耳驾车的司机(不能等同于今天的司机,那时候是个很重要的官。真不是临时工),此后经历了晋襄公、灵公、成公、到现在的景公,可谓五朝元老,是个标准的老干部。
35年前是晋国赢了,但是他亲眼见到楚国的豺狼之军,不是浪得虚名。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不愿意冒这个险。
首先,现在师出无名。本来说好是出来救郑国,现在郑国都投降了,人都死了还救什么救?如果去打楚国,就与出发时的动机(计划)不和,不利于做士兵的思想工作啊!没有理由,舆论影响士气啊!
但是,先谷马上反驳了。郑国就是因为我们来迟了才投降楚国,现在我们把楚国打了,夺回郑国,不等于还是救了郑国。而且,今天我们就这样不管郑国了,以后那些小国还有什么可以依靠?他们就会效仿去投靠楚国,我们晋国还谈什么霸业呢?
简单说,郑国是我晋国的一部分,谁打他就等于打我,我就应该打回去。
道理这样分析也差不多,就事说事也很充分了,但先谷觉得不够,又补充了一段比较狠的讽刺。先谷说,荀老你要是怕楚国的话,你先回去,我带自己的兵马去找他们算账。
荀老干部就顺着问,楚王亲征在军中,兵多将广,你现在孤军去攻打,不等于把肉扔给狼吃吗?
这个老狐狸啊!我这样说,你就真得让我自己去打吗?
先谷很气愤,就索性来彻底地撕逼,说,我如果不去,那么堂堂一个晋国就没有人敢出战了!这种耻辱我吞不下,宁可死在战场上!
这话很有意思。先谷本来是用来羞辱荀林父,大概是我去了,你没去,所以你就应该是吞下耻辱的那个人。可是从逻辑上说,先谷去了,就说明晋国有人去了,不存在“堂堂一个晋国就没有人敢出战”,那也就没有耻辱了,那没有耻辱你让荀林父吞什么?
所以啊!年轻人,你还是嫩了点。荀老干部就呵呵了事。
但先谷说到做到!真得带兵直奔向楚军了!路上遇到了赵同、赵括兄弟,一打招呼,居然也是志同道合的二头青,就一起去了!
这个赵括不是后来战国纸上谈兵的赵括,现在还是春秋,这个不在纸上谈,都是直接去现场谈,不过一样都是瞎扯淡。
先谷这样擅自出兵,就把晋军的部署给打乱了!荀林父开始也觉得没什么,反正你不听我,要送死你自己送去,不关我的事!
但是,司马韩厥跑来告诉他,先谷这样出去,必然被楚军打败。虽然是他自己自找的,但你是晋军主帅啊!按照领导负责制,这个责任你也一样逃不掉。
荀林父一听,也对啊!光讨厌这个先谷了,忘记了自己还有责任啊!那怎么办?
韩厥说,现在只有一同出兵掩杀过去,静观其变。如果赢了,是你主帅的功劳,如果输了,我们三军六帅一起担当。
荀林父觉得有道理!尤其是“一起担当”,说得相当有道理!
只想着这如何把自己做到没有责任,这不是一个老将军,而是一个老官僚。难怪他会由一个驾车的司机升到主帅,难怪将军们不服。
但是在官场中,赢得却总是这样的人。
士兵:我的生死呢?
先谷高兴了,我就知道老荀不会一点尿性没有,不可能激不起!

郑国想打
楚国不可能想打,晋国可能不想打!但是有一个诸侯国非常想打,那就是郑国。
郑国:你妹,一直以来,你们所谓的争霸都是打我,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让你们自己遇见,直接商量好不行吗?商量不好打一打不行吗?也该轮到我休息一下吧。
所以,郑国要促成这场战。打打更健康。晋楚打一打,郑国更健康。
你可以说,郑襄公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你半裸上身,牵羊谢罪的画面还在黑板上,又要去掺和晋楚大国之间的恩怨了吗?
你也可以说,郑襄公正是没有忘记这段耻辱,所以他要找机会借力发力报这个仇恨。
你怎么认为,接受哪个观点,关键看你喜不喜欢郑襄公!当然,郑襄公太遥远,我们心情平静地泡茶聊天类推一下,如果是你的身边人呢?如果我们自己是郑襄公呢?在生意一再失败后,还要去抵押房子搞投资的时候呢,你怎么看?如果连续两任领导都不待见你,你还会不会在第三任领导来后继续拼命加班工作呢?
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浓鸡汤,还是见坏就收,割肉止损的淡鸡汤?
其实,这不关看法的事,这是郑国智慧的表达!春秋所谓的什么大义在他们的老祖先郑庄公时代就被大家想通了,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是利益!因为名誉属于君王个人,利益才属于全体国人。所以,郑国一定要抓住机会,促成晋楚这场“好事”。
郑襄公派大夫皇戍去晋军营中,对荀林父说,我们郑国一直都是向着晋国,这次“叛变”的主要因为是等不到你们的救援,为了保全社稷不得已才委曲求全楚国。现在你们来了,正是时候,你要是知道我们在这一百天对楚国的死磕有多狠,你就会知道现在楚军有多疲惫了!不要等他们缓过气来,赶紧的吧!如果你们现在出兵干他们,我们一定后面跟上。
晕!你郑国还有东西跟上?还有羊?
栾书根本不信,他直接说,郑人这是在耍诈啊!但是本来就想打的先谷却觉得郑国说得很在理。这还是那个道理,许多时候我们是先有结论,再给自己的结论找对应的理由!根本不是因为理由,所以结论,而是因为结论,所以理由!
近乎着魔的先谷不等荀林父来做主,就直接和郑国约定了!
这是带兵大忌,副帅抢了主帅的戏。这个帅可不是小白脸的“帅”,不是你侬我侬,刮风下雨哭鼻子的爱情戏,而是关切千军万马性命的大戏。
在游说晋国的同时,郑国也派人去了楚军大营。当然,现在的郑国是楚国的小弟,名义是带上牛羊礼物过去犒军,顺便哭求说,你们先不要走啊!要不等晋国走了你们再走,好吗?
楚国:你怕晋国?凭什么说我也怕晋国?
但面对郑国的哀怨挑衅,楚国还是理智的!令尹孙叔敖看出晋国也不是很想打,就建议楚王先去谈判,谈成的话,大家就罢兵回家,面子都挂得住,如果谈不成,那我们诚意有了,理曲在晋国,打起来也是“师出有名”了!
这个建议好!楚庄王就派蔡鸠居去晋军大营。
荀林父听说楚军来和谈,高兴坏了,这是两国人民的福分啊!怎么谈判都想好了!赶紧吩咐后厨准备几道硬菜吧!
但是先谷的办公室在前面,他先接待蔡鸠居。先谷什么谈判都不要,直接就很暴力地把蔡鸠居骂了一通,你抢了我晋国的属国,还来说什么谈判?
你们把我小三那啥了,居然说谈判?小三也是有帽子的,好不好!
蔡鸠居没有机会开口,只好离开。走出来遇见了赵同、赵括,俩二愣子组成双节棍又把他骂了一通!(复习一遍)
等他出了晋大营,遇见了赵旃,不但再被骂一通,还被用弓箭指着,滚回去吧,慢得话就射死你!(再复习一遍)
这趟差出的!我只说了一句,我是楚国使者蔡鸠居,后面就没有机会开口了。当然,此行的收获也是满满的,骂声!
三连骂!还换人骂!
于是,回到楚营的蔡鸠居,强忍着哭声的怨气,不但如同三连拍一样复制出三连骂,并添油加醋增加了不少PS修图效果。楚庄王大怒,难道我楚国真怕你晋国?你们去打听一下,我们楚国立国以来怕过谁?
蔡鸠居:对,打狗还要看主人!哦不!应该是打人不能打脸。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误会的厮杀
既然决定要打,以楚人性格,那是一刻都不能等了。楚王问谁给我出去挑战?大将乐伯马上跳了出来。
挑战还不是打仗,有点单挑的意思!说白了就出去秀才艺。
乐伯个人的才艺不错,他带领的小团队的才艺也一流。
乐伯乘坐上战车(负责射箭),许伯驾车,摄叔为车右(负责刺杀)。三人就直接杀奔到晋营。晋兵还没有反应过来,只有一小队士兵按照横店战场的模式在肆无忌惮地走来走去。
乐伯就一箭过去,射到一个,活靶子!摄叔也不是吃干饭,跳下车就生擒了一个。这一系列动作的最大特点是快,趁着晋国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又驾车回去了!
秀个才艺,装完X就跑,来去一阵风。有本事你来追我啊!追啊!
追就追,晋军被激怒了,撒野撒到我门口,秀什么才艺啊?鲍癸、逢宁、逢盖估计是今天值班的带班领导,所以第一时间就追出来了。乐伯就大喊,我左射人,右射马,射错就算我输。果然,在他精湛的射艺下,晋国的士兵又倒了几个,马也倒了几匹,逢盖自己也被射伤了。晋兵吓坏了!但是楚乐伯却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刚才光顾着嗨,箭给射光了,只剩一只箭了?
这事在电影里好办,主角就盼着没有子弹,然后玩拳脚,耍帅。但乐伯不好办。不是说我不会拳脚,而是要面对一堆士兵追过来啊!关键是这些士兵可不是按照导演的要求来拿盒饭,如果自己最后一箭射光了,他们群殴上来自己就会有生命危险。正在犹豫之间,突然发现一只受惊吓的麋鹿经过,乐伯急中生智就把这只麋鹿给射死了!
乐伯大声说,晋国的哥们,你好!这只麋鹿就送给你们做晚饭吧!
原本说好的撕破脸来厮杀,没想到你突然送来一眼默默地温情,鲍癸一下子懵了,猝不及防啊!觉得人家楚国这么讲礼貌,我们晋国人难道就不会大度吗?就不追了,回晋营去!
其实,鲍癸内心也怕乐伯的神射,他又不知道对家没有子弹,只是看到麋鹿被射死的那一刻,想幸亏是这只麋鹿替我死了!
但是回营后却被晋将魏錡痛骂一通!窝囊废,人家秀才艺,你不会也秀回去啊?就这样让楚人来踢馆了吗?
我晋人不答应!二人转谁不会唱?不就是射箭吗,谁不会!
于是,晋将魏錡和赵旃(念沾)也冲向楚营去。
士会听说魏錡和赵旃单干杀出去,赶紧和郤克一起去找荀林父,说,魏錡、赵旃这两“官二代”因为没有被重用,心里有气,年轻气盛,横冲直撞,不知进退,容易触发楚国怒火,到时候楚兵淹杀来,我们要防备啊!
老干部荀林父也被突发事件搞得反应不过来。老官僚按照习惯经验办事。以前打仗是没有这样比拼才艺,还拼到毫无节制,拼到毫无纪律。教科书上没有说,也没有预案啊!
其实,荀林父内心也不是很喜欢这个两个人,因为他们不听话。领导不喜欢这些不听话的手下,但因为人家是官二代,你也不敢随便杀掉。老官僚的处事方式是尽量不得罪人,何况是牛逼哄哄的魏家和赵家。所以最好是他们一出去就被楚人给杀了!借刀杀人多好,而且刀还不是我借的。
所以,到时候我一定会哭的!没有眼泪也要大哭。
但是,士会和郤克却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以为荀林父这个主帅就是优柔寡断,单纯能力不行,所以他俩也只好盘算着自保了。两人就带着本部兵马跑后山去埋伏。
这下好了,又多了两个不听话的!这确实也进一步证明荀林父的领导能力很差。与和平时期的许多领导一样,手下们当他是领导,他才会做领导,如果大家不当他是领导,他什么都领导不了。换句话说,没有丝毫的魄力和能力。他们缔造不了政权,甚至不会加固政权,只会享受政权。好一点是会运用,差的就是破坏了。他们是政权的负值。
这个问题很棘手,三军六个主副帅,除了荀林父自己,还有五个,到底还有谁会服你?这是他的先轸差距最大的地方。在战场之外能力高低的差异早就决定了战场上的成败。
思想和行动一样毫无束缚的魏錡到了楚军阵前,与楚将潘党对面,正巧也遇到了一群麋鹿,心里一阵窃喜,也一样射了一只。然后就说,我们晋国也给你送顿晚餐。然后在一堆看不明白啥回事的楚兵面前,嘚瑟了一回也跑回去了。
楚兵:这人有病吗?
麋鹿:我就想知道,你们到底是来做什么的?
另一个自由奔袭的赵旃估计没有什么射艺,无法直接展示,但这也不影响人家一定要嘚瑟扳回去的决定和毅力。他就带着自己的兵马到了楚营门前,又是喝酒又是摆pose,一副谈笑风生的样子。看到楚国没有反应,又脑洞大开,变本加厉,居然派自己的士兵假装成楚兵混进楚营。
赵旃本想这样调戏一回楚兵,明天回去要是吹起牛来绝对不会输给魏錡。相当于,老虎的屁股我都摸了!
但是弄巧成拙!楚军马上发现了几个假楚人。你们丫的会不会说我们湖北话?很明显啊,就像计算机的病毒一样,格格不入啊。
那就杀毒吧!
这下,在楚营门口的赵旃马上也不再摆pose,不搞什么三连拍了,赶紧跑吧。装逼归装逼,装不成就算了,否则命丢了,那就划不来。
不过话说回来,他这种鄙视方式确实很欺负人。楚庄王听说这事后,气愤不得了,就亲自出来追了。
晋军这边发现魏錡回来了,就问,赵旃呢?魏錡说我不知道啊!人家就问你俩不是一起出去(装X)的吗?
是一起出去啊!不过我们是各装各装的,在嘚瑟的道路上我们各有千秋,所以分道扬镳了。
这下荀林父醒过来了!得派人去接应这个赵旃,要知道他可是赵穿的儿子,而赵穿娶的是晋襄公的女儿!换句话说,赵旃的外公是晋襄公啊!所以,他虽然不听话,但是按照老官僚的习惯做法,还要出去接应一下,就算是做做样子也要。以后回到晋国也好有一个交代。
赵旃很幸运,楚庄王亲自去追他,还是让他跑了,因为他丢盔弃甲了。他把自己的铠甲挂在树上,搞了一个假目标,人脱身了!实际上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战场上丢了铠甲是很丢人的事情,但我们不能指望逃命的赵旃还会顾忌这些形象问题。
而楚军这边追在前头的潘党突然看到对面突然来了一队人马,误以为是晋国大军出来(其实就是出来接应的小部队),赶紧回头报告楚王。楚王也吓了一跳,以为是中了晋兵的圈套。好在这个时候,孙叔敖听说楚王亲自出营,怕有闪失,就赶紧带上大部队出来接应。看到援军的楚庄王冷静下来,并马上恢复了灵敏的战场嗅觉,他看到对面的尘土并不高,判断一定不是大队人马。孙叔熬马上建议,干脆将错就错,直接掩杀过去。
楚庄王也是这么想的!
既然是误会,那就把误会进行到底吧!
战争终于打响。谁能想到一直不温不火的才艺比赛突然画风一转,变成了赫赫有名的邲之战。
谁能想到战争居然是有由这个毫无亮点的赵旃点起来的!晋兵都以为只是出来找赵旃,但还没找到。现在人没找到,战就先打起来。
此番出营的晋兵本是来寻找失踪人口赵旃,也就是几百人吧,哪里抵挡的了楚军,没打几下,对战就变成了追跑比赛。
往哪里跑?自然是朝自己的晋大营跑啊!那楚军也就追过去了!
这下好了,逃命的变成了给皇军带路的了!
荀林父这下真蒙圈了!根本来不及准备。本着“能不打就不打,能小打就小打”的原则,老干部一直在苦苦的拉锯着,所以任由着你们这些年轻人去秀才艺,那曾想,刚刚还晴空万里,突然就变得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啊!
赵旃,你个五雷轰的家伙!
骂可以骂,但骂完了就发现问题很严重,因为晋军根本列不了阵,也就说防守不住,顶不住楚军的冲击,那就跑吧!
奔跑吧,兄弟!
逃跑吧,兄弟们!
但我们可能万万也没想到,已经爱上作秀的晋人在逃跑的路上,还一样能给自己加戏,生出了许多故事。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晋国溃败
这是一场多米诺奔跑啊!开始是赵旃跑,因为赵旃一人跑,然后就引发了几百人跑,现在是因为几百人跑变成了几万人跑!
故事一,赵旃逢小逢。此时,那个起头的赵旃再次出现了!或许他是看到了晋国的大旗就赶紧从藏身处跑出来了!但他不是出来领跑,已经丢盔弃甲了,连马车都没有了。他是看到组织了,要出来求救!正巧,遇见了晋将逢伯的车,但这只是背影,不知道是逢伯,只知道是晋国的,就拼命追喊救命,并一边自我介绍说我就是赵跑跑!
逢伯正驾车载着自己的两儿子逢宁、逢盖跑,听声音知道是赵旃在后面,就吩咐两个儿子说赶快跑吧,假装听不见,不要回头!这明显是不想救了,一来是担心这车拉不动,如果停下来还耗时间,二是我不回头假装没听见,你也不知道我是谁,事后也不会找我算账,三是他应该也不是很喜欢赵旃。但是地主家的这两个傻儿子没有理会老地主的良苦用心!很傻很天真地问为什么,并回过头了!
好奇害死猫,现在好奇要害死人了!
赵旃眼神不错,一眼认出是逢伯的儿子,马上就改口喊逢君救我,“确认过眼神,你就是对的人”。这下老逢没退路了,心中十分恼怒自己的儿子,哀其不幸,怒其不智,并丧失理智般地做出了一个让现代人难于接受的决定。他大骂两个儿子说,那你们既然知道是赵先生,就应该让车(座位)给他。然后就命令自己的儿子下车,让这个罪魁祸首但身份显贵的赵旃上车。
赵旃得救了,有车坐就等于有安全。
但是,逢宁、逢盖两兄弟却因为失去了车的保护,如同一块肉扔进了食人鱼群之中。
这是什么父亲?为什么要两个儿子都下车?就不能挤一挤?
扔一个也行啊!就不会超载吧?难道赵旃很胖,是个死胖子?那你逢伯是不是也太尊守交通规则了?
故事二,晋人竞过河。溃败的晋兵在楚兵的追赶下,一路跑,直到不能再跑,因为到河边了。晋兵就开始沿着河岸边跑边找船只。开始是荀林父带的兵,接着就遇见了先谷。看着比自己还狼狈的先谷,荀林父想到此前他一个劲求战的嘚瑟样,心里就一万个曹尼玛。
接着又遇见了赵括。虽然也一样在跑路,但是赵括仍旧能坚持自己“爱打小报告”的风格,一点没有忘记告状,一定要向组织检举坏人。他状告自己的哥哥赵婴齐居然偷偷预先准备了船只,不告诉自己就先跑了,还是不是兄弟?以后还能不能一起愉快地逃跑(奔跑)。
荀林父估计开始吐血了:我这带着一堆都是什么人来做将军啊?
荀林父没有心思处理你家的家长里短,都做乞丐出来讨饭了,还要讲究身份吗?你都跑路了还要注意发型吗?现在的精力是找船只。但是船只没找几只,逃命的残兵败将却越来越多,赵朔、栾书、荀罃、赵同、魏錡、逢伯、鲍癸也陆续来了,船更不够了。
但令人吃惊的是:柔弱的荀林父果断起来实在有点让人难于接受。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他一旦决定要跑路就只想着跑路?此时越聚越多的士兵为什么就不能赶紧列队再战呢?或者让一部分过河,一部分断后呢?
我想荀林父作为主帅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对这些不听话的人没有奈何?你叫谁去断后?你叫不动!另外,为什么要让某个谁先过河?反正都是我讨厌的人。还是顾好我自己吧!
于是,他就打起鼓来,对自己的中军将士说赶紧过河吧,先过河有赏。没错,就是击鼓!不知道还以为是进攻呢!向这条河流进攻吧!我们要战胜大自然?
能把进攻进取的手段融汇到逃跑中,也是一种战争思想的创新吧?
但是,船只毕竟有限,先谷马上看出了荀林父的小团伙思想。你这么自私难怪他们一直不服你!对了,现在我也不服你,于是他自己就跳到了船上,并大声号令自己的士兵说再有谁要抢我们的船就把他的手砍了。
刚才打楚国是不行,但是现在打晋国,打自己人,呵呵,此前我们晋人专注内战几百年,我们有信心!
这种混乱与自相残杀的局面让楚人看得有点惊讶?我们都没说要把你们往死里打啊!你们至于吗?
难道这是自残性的碰瓷?
晋国:没见过世面啊!这是大国的溃败,人多和小国的人少能一样吗?量变到质变,知道吗!
故事三,荀首救荀罃。荀首抢到了船,但是发现自己的儿子荀罃(念音)不见了,就大声呼叫。有人告诉他,你儿子被楚军抓去了。他听完马上就又要回岸上去找?荀林父告诉他,你现在去又有什么用?荀首说,我也去抓别人家的儿子,然后就可以交换了。
荀首这人平时做人不错,一回到岸上说出了自己的目标,居然很快就召集了几百人,包括魏錡在内。
所以,晋国不是不能打战,关键看为谁打?为国家打吗,能赢就赢,不赢就跑,为自己打啊!一定要赢,就算输了也要在局部赢回来。关键谁带大家打?如果是先轸,那就不解释了,如果是荀林父呢,这不一直在解释吗?
荀首带着军队的士气反而高涨起来,他们竟敢杀回去。这是让楚国死也想不到的举动。楚国人以为晋国人都忙于抢船只跑呢,我们可以收割比赛了,所以搞后勤的连尹襄老正在肆无忌惮地清理战场呢!这是安全系数几乎满分的职业,所以他根本没有准备。现在荀首突然杀过来,老襄老还没反应过来,到底什么回事?
荀首就一箭过去,要了老襄老的命。又一箭过去,公子谷臣也被射倒,魏錡乘机过去就把公子谷臣给俘虏了!
荀首虽然勇猛,但也不傻啊!知道自己这几百人的队伍靠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所以捞到便宜就赶紧跑,否则等楚国反应过来,父亲不但救不了儿子,连父亲都会没掉。
所以,荀首取了老襄老的尸体,俘虏了公子谷臣,觉得可以找人谈条件换儿子了,就赶紧撤回去,继续参加抢船过河大会战。
这老襄老也是衰到极点了,在一场大胜仗中居然掉了命。还是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看来屈巫当年说“夏姬克夫”是有道理啊!
夏姬再次成为寡妇。恭喜屈巫,他的欲望小宇宙将再次被点燃。
对比一下。我们看到逢伯,以为这封建礼教在吃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要,还一下子抛弃两个,好在同一场战又让我们看到了荀首,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内容丰富,不会只有一项内容走极端,总有许多种思想一起存在,虽然一直会磕磕碰碰,但是及其顽强,互相提携,且行且珍惜。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同样的周礼要看你怎么理解,怎么继承发扬?
所以,那些动辄骂老祖宗的香蕉们,请不要拿自己断章取义的残疾心里当做能耐。
逢宁:看看别人家的爸爸!
逢盖:我们应该是亲生的吧!
荀罃:咱们能比吗?
确实不能比,荀罃后来回到晋国,成为中军主帅,辅佐晋悼公使得晋国复霸,自己也开创了智氏。
所以“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次不是白去锻炼(镀金)的。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庄王的胸怀和谋略
晋兵在跑,慌不择路的样子,楚兵在看,犹豫不决的样子。总之,晋兵除了各种父子各种跑法外,大伙还有各自的戏路。
溃不成军的晋兵在逃跑的道路上自相残杀,毫无战斗力可言,此时的楚军已经囤积在邲城边上,蓄势待发,随时可以让晋兵感受一场更加猛烈的暴风雨。
实际上,伍参也建议楚王乘胜追击,争取更大胜利。但是楚王认为晋楚匹敌,终究要讲和,不能只是一味的打打杀杀。35年前楚国在城濮之战失利,其实真正创伤的不是士兵的伤亡,而是士气的打击和面子的伤害。那一战,让楚国上下深刻认识到了中原的潜在力量,那是一种无形的震慑力,所以试探中原的步伐就停止了!甚至包括本战此前两位令尹的犹豫,其实也是阴影的延续。所以今天楚庄王带着兵马打下了晋国,要死伤对手多少人还不是最重要的内容,信心和面子的挽回才是楚国最迫切需要的疗伤良药。而放弃追逐,看着对手狼狈的逃跑才是恢复自信心的升级版良药。
大家都来看,看看我们曾经畏惧的晋国是怎样的狼狈。
楚国的军队就这样在河边列队参观了一场视觉盛宴。3D版晋国悲歌大撤退。
自此,楚国人再也不会认为晋国是自己无法逾越的门槛,他们不如我,就算再强大起来,顶多也只是与我们匹敌的对手而已。
被这样参观的晋国就像一个裸男站在那里,那些关于贵族的心高气傲被摧毁得渣都没有。他们甚至还能听到岸边楚军的士兵在好心的帮助,指点你们往哪里跑!
那边的水浅一点,可以趟过去,这边的水面宽一点,水流比较缓,你们也可以游过去。更严重的是,有些楚人还跑出队伍去现场指导,据说有一些跑在后面的晋人车辆陷入淤泥,楚人还教他们说把车前的横木拔出来(估计是卡在哪里了),发现有些车子由由于太高被树枝卡了,楚人由在远处大喊说,你们可以把大旗拔掉,这样就可以顺畅过去了!
顺畅个毛线啊!车是顺畅了,但是人却不顺畅了!
人是要面子啊!你们这样句句嘲弄,句句扎心。但是,就算是这么困难的局面也难不倒我们晋国的文人,沉重的文化积淀还真不是吹的。对此,晋国舆论的解释是,我们晋国人一直只知道打胜仗,没有吃过败仗,不像楚国,所以在溃败逃跑上确实比较生疏,没经验,需要老师指点,需要有经验的老司机来教授。
楚国:那谢谢你给我们第一次。
笑完第一次后,楚国的潘党又建议按照楚国的习惯,把战场上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建成“京观”,以纪念此次伟大的胜利。但楚王再次拒绝了。反而下令把这些尸体埋了。既然决定不再追了,就说明不想继续拉大仇恨,所以就没有必要建 “京观”来持续羞辱晋国,那样会影响以后的和谈,会激起晋人的仇恨。反过来说,如果想要建“京观”,那刚才就可以继续追杀过去,尸体就会更多。“京”本来也是大的意思,那堆起来就更高更大了就更可观了。
至此,邲之战宣告结束,楚国胜利了。但是最高兴的应该是郑国。郑国的人民深切感受到这个新拜大哥的手段和实力,果然了得。这一战下来,一来是可以获得一段时间的太平,不会再持续被争来争去。二来,终于看到了老虎打财狼,管你们谁赢谁输,最好打死一个,打残疾另一个,这样我的心里才平衡,爽。
其实,这只是楚王的胜利,不是楚国的胜利。
此战的胜败结果证明了楚庄王的能耐,此战的处理方式表现了楚庄王的德义,就是遵守了周礼的那一套规矩。按照周礼的标准塑造出来的有德有才的楚庄王自此也获得了中原的一致好评,并因此获得了“春秋五霸”的荣誉称号。
但这只是他个人的得,背后却是楚国的失。
楚国从此失去了他原有的霸气特点。一直以来,楚国的文化都不输给中原,只是因为和中原不同,才被他们说成了野蛮。如同吃饭用筷子还是用刀叉的问题,其实都一样,餐具而已。但在中国强大的时候,用刀叉就被说是野蛮落后,在中国落后的时候,你用刀叉就变成了时尚。楚国原来有自己的一套文化,比如中原信的图腾是龙,他们是凤。中原安葬棺材是朝向南北,他们是朝向东西。等等这些不同,才使得他在华夏大地上是真正与周朝并等的王。现在好了,他把自己的特点放弃了,改变了,结果是得到了承认,但是却也把自己变成了和普通诸侯国一般的见识,不再有王的底蕴。
正是成也楚庄,败也熊侣。
当然,这个霸王的称号和其他中原诸侯不同,楚庄王的功绩被肯定更多是发生在他死后,受到了以孔子为首的中原文人的舆论肯定。不像晋国文公、齐国桓公在其生前就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霸王的权力和荣耀。
在楚庄王的脚下,霸王的路还要继续走。只是接下来走的比较轻松而已。高考都过来了,以后的路障只是大学里面的期末考而已。大不了补考就是。
但是,晋国就没怎么轻松自在了,他面临重修,搞不好要被开除。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西望长安2019 2019-04-17 23:26:31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为了发扬民族自豪感,当然以站在我们的历史堆上看世界。
我一直想,如果以欧洲的眼睛来看世界历史,又会怎么样?
换副眼镜来看历史,一定更有趣?
-----------------------------
这个可能是学历史专业的人比较清楚,至少先学欧洲史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五十九、霸王楚庄
晋赦败帅
和城濮之战的成得臣不同。主帅荀林父是按照司马韩厥的建议,被动(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由先谷等激进分子引起的邲之战。所以,最后失利的黑锅还真不能让荀林父一人全背。
晋景公原本也要按照“战败者死”的规矩,依法杀了荀林父。但是这个和稀泥的老官僚积攒多年的人脉,很快就获取了群臣的力保。不做事就不会得罪人,有机会做点好事还容易得到好评,这是文官制度总要生出官僚痞子,但又难于更改也无需更改的事实。群臣们的意见一是说此次战争失利是因为先谷不听命令所造成,不能怪老荀;二是当年楚成王错杀了成得臣,使得晋文公打胜城濮之战后没有后顾之忧,我们要引以为鉴,要留下报仇的人。
晋景公觉得自己应该被这么有道理的理由说服。因为这两个理由太好反驳了,所以一旦反驳了那么群臣就没有面子了。那不是晋景公敢赌的风险。
理由不关键,群臣很关键。这是朝局,不是民意,是官意。
晋景公才继位,不敢得罪这些人,所以就认同了他们的理由。于是,让晋国丢了霸主之位、失去了霸主气势、死了不少士兵的荀林父居然没有被杀,甚至还继续做他的主帅。至于先谷吗,那你横竖都必须死了。
通常皇帝犯错误,我们都会怪罪于他身边的奸臣,因为皇帝没办法由人来惩罚(只能天惩罚)。但很少有说主帅犯错误失败了,也能享受到帝王的待遇,找了一个身边的副帅了做替罪羊。
你的部下不听命令就应该杀了他,或者解职。你什么都不做,任由他不听话,那就是你领导的不作为,没有领导能力,为什么会没有责任?按照这个逻辑,那如果他们听话,但是又打败仗了呢?那就是谋士的责任,因为你出错谋了!所以这种道理下的主帅干什么都有人背黑锅,除非你自己被打死在战场上。而万一打了大胜战,这种逻辑又能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了。这样的领导谁都抢着当,以后当上这样的领导都要注意了,人缘很重要,甚至比能力重要。能力只能回答你能不能打胜的问题,人缘却能解决你打败的问题。
第二个理由是留下荀林父性命可以为晋国报仇?你荀林父和成得臣是一个级别的吗?人家成得臣此前好歹打了几个漂亮的胜战,你荀林父除了做官,继续做官,做大官,大官僚外,还有什么亮点?报仇?有这个能力的晋臣多了去,士会、韩厥、郤克、赵朔、栾书他们都在门口站着排队呢。
所谓群臣,其实主要也是这几个卿大夫为代表起的头。他们不希望荀林父有罪,因为荀林父是主帅,如果最后确定主帅有罪,那么他们这些手下不都是有罪吗?至少都有责任!就像市长跳楼了,那市里就不可能评上文明城市了,那我县里的形象也就大打折扣,奖金也受到影响。但如果只是先谷有罪,因为先谷和我们都是卿大夫,大家平等平行,你四川出事了,怎么可以问责影响到我福建呢?
所以,对于群臣来说,先谷出事比荀林父出事更好。
还有一个条件(问题),群臣能保住荀林父反过来说明,晋国六卿制度形成的官僚文化开始影响晋国的政治走向。
先谷自己也确实没什么好说,这本就是个赌局,如果赢了你可能很快就建立威望,取代了荀林父,但现在输了,那就接受吧!这样说,荀林父虽然也不想失败,但内心也不会希望你能打赢。
只是可惜因此些“厚黑”断了先轸、先且居的功业。成也你二父子,败也是你两父子。这是先谷这个“官二代”最复杂的命运。
【二代的压力】先轸、先且居皆是牛人,能力超强,这种人一般也不是很留意身边的队友,内心只是一味想着如何让晋国强大,如何建功立业。他们没有荀林父这样的官僚思想,趁着自己功勋卓越之时建立培养一些自己信赖的人。等到去世后,官X代先谷接手了先家的荣耀和爵位,所以他能迅速进入六卿队伍,但是他的能力和机遇都不好,无法继续用上辈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所以,邲之战后,先谷显耀的官职反而放大了他的失利。而此时,先家也因为上二代人的“嚣张”,无形中得罪或压制了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先轸、先且居却无可奈何,但是不喜欢先谷,现在却完全可以奈何。
先轸父子留给先谷的是爵位(政治遗产),却没有人脉(舆论遗产)。如果先谷能力很强,利用政治平台建立功勋,就可以引导舆论(你们不服也得服)弥补不足,但如果先谷自己的能力一般,反而因为政治平台会让犯了错误,放大错误,那舆论就会说死你。
说死你,不是开玩笑,是真得可以把你说死了【86】
这是政治圈。在民间,对应这种故事叫“祖上积德,造福子孙”。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晋探楚郑
两年后,主帅荀林父果然实践了群臣抬举的理由,那就是报仇。
不过他不是报楚国的仇,而是按照老套路,报郑国的仇。但就这样的老套路在老官僚的手里也能玩出新亮点。旧瓶装旧酒,但他打手电筒了(照亮)。荀林父带兵围了郑国,围而不打,只是在外面打劫一番。大家说,你来都来了,好歹也发一炮吧!
荀林父偏不,他说他只给郑国施加(形成)压力,制造危机感,让楚国不要那么舒服,膈应他。
这得有多么胆小的英雄才能想出如此自我娱乐的策略?
郑国:烦不烦?能不能有点新意?
荀林父:有没有感受到我冷冷的冰雨在你脸上胡乱的拍?
楚国:呵呵,毛毛雨了!
楚国收到了郑国的求救信息,正研究出手呢,但是还没来得及出兵,晋兵就跑了。骚扰,纯骚扰!还有没有一点大国的风范啊?这个晋国“难得”的主帅生生把晋国搞出了熊孩子的形象。
但是,楚国还真不是你想惹,想惹就能惹的主!况且你现在面对的是楚庄王呢!他为了介入中原,一直都在挖空心思找理由,研究如何没事找事出兵到中原走走。他从邲之战回来后,没多久就把萧国给削了!开始楚军大意了,萧军还俘虏了宜僚和公子丙,楚庄王本想认个亏说你们把这两人释放了,我们就不攻打了!哪里想萧军不知天高地厚,不畏强敌,坚持真理等什么,就把这两俘虏给杀了。结果动怒了楚庄王,老虎发威了,萧国就变萧姓了!
都说了,楚国不是想惹,想惹就能惹!
现在好了,荀林父你也来了个无事生非。你是跑了,但是楚国却想到了搞个回击警告的好对策,那就是打宋国,这个国家从晋文公开始,对晋国一直死心塌地。这回要让你死心,不塌地,要塌也是塌到我楚国的地。
宋国:荀林父,你大爷的!

围攻宋国
楚国决定通过打宋国来敲晋国不是没有理由。
宋国国家不小,但是战斗力很弱。因为是商朝的后裔,所以自我感觉一直良好,他们内心瞧不起那些杂七杂八的小姬姓国家,比如新生的郑国。但是很遗憾,从郑庄公开始,宋国在与郑国发生的冲突中,输多赢少,所以他们更讨厌郑国了。后来在齐桓公称霸的启发下,他们也开始盯上了盟主这个显赫的位置。正好宋襄公又受到了齐桓公的待见,托了孤,所以在护送齐孝公回齐国后,宋国一下子就膨胀起来。一个被酒精灌醉的士兵会找到做将军的感觉,一个被欲望灌醉的宋襄公也找到了霸主的感觉。
巧了,楚成王却是醒酒神器,他通过泓水之战让宋国不但没了名声,还折了士兵,费了钱财。不过,人家宋襄公以礼治国,在宋国人缘不错,所以宋国人并没有因此埋怨宋襄公,反而是狠透了欺负老实人的楚国。但是以他们的国力,除了在家里扎扎小人,发几句毒诅咒外,根本拿楚国没有办法!不止是你宋国,其实整个中原诸侯都有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晋文公出来了,在城濮之战干了楚国。
晋国因此不但赢得了中原国家的认可,更是赢得了宋国的感表涕零啊!这种“替我报仇”的恩情就让宋国成为晋国最铁的小弟。
但是,楚庄王现在要打铁了!因为他自身硬。
硬归硬,那只是军事硬,学习了中原礼仪的楚庄王很清楚,还需要一个出兵的理由。有理由的硬才能成为硬道理。
否则人家宋国好好地躺在摇椅上晒太阳,一个本分人家,明明是你们晋楚郑的恩怨,为什么要烧到我宋国。
那就造一个理由吧!
楚国决定派个使者去齐国。地理上,去齐国要经过宋国;外交上,经过人家国界要有外交文书。但楚国使者就故意不带文书去,如果你宋国不敢发作,就说明你宋国怕我,相当于当面调戏你老婆,你还不敢做声,那我下回就叫你来开会(盟会)自然也就不敢拒绝我;如果你发飙了,把我们使者那啥了,那我楚国正好就有借口对你反发飙了!
显然,这是一个制造事端的好办法!大家都说好,除了这个使者。
很明显,这个使者就是一个诱饵。好比鱼钩上的诱饵。
诱饵是高危行业。说白了,就是把你当做死人了,然后活用。
不知道什么仇什么怨,公子婴齐建议让申无畏去执行这个光荣的任务。大国的使者,又是去齐国友邦交流,会很受善待的,当然光荣了。只是被套上“诱饵”的光环后,这个“光荣”就有可能是光荣的荣誉,也有可能是光荣的牺牲。
申无畏名字叫无畏,人又不是无知。所以他第一件事就索要文书。
楚王说,一个小小的宋国,不用了吧!
不用是什么意思?我刷脸啊?
申无畏说,这个宋国不同其他诸侯,20年前楚穆公搞了一个厥貉之盟,和郑、宋、陈三国一起在野外举办“打猎+烧烤”活动,结果因为宋昭公没有带好柴火,穆王生气,鞭打(杀了)宋国的车夫。那时候就是我去杀的,宋国人此后记恨着我呢!
楚庄王:那就给你改名字,叫申舟吧!(写在齐国的文书上)
申无畏说,名字改了,我一刷脸不一样被认出了?
楚庄王怒了,他宋国要是敢把你怎样了,我就灭了他宋国。
申无畏就不好说什么,他知道如果自己再推辞的话,宋国会不会被灭还不知道,自己一定会先被灭了。就把自己的儿子申犀带到楚王面前说,我领会了大王的意图,但请善待我的儿子。
回家后,又交代自己的儿子说,这回自己不是去执行光荣的任务,而是去执行光荣牺牲的任务,到时候你一定要请楚王为我报仇。
一切真如申无畏所料。宋国当政的华元本来就因为楚王的鄙视(不写文书)感到愤怒,等到双方一会面,认出了,居然是那个羞辱先公的申无畏,心里就更加怒火了。力劝宋文公说楚国这样鄙视我们,早晚要被他们打的,既然早晚都要被打,不如现在就杀了这个申无畏,为宋国解个仇恨。然后再去向晋国报告,就准备现在打吧!
申无畏看到这阵势,也知道自己横竖都是死,就想干脆死个痛快,大骂宋文公是个靠泡祖母上位的娘炮。这下好了,骂声太难听,宋文公也大怒了,立即下令杀了申无畏。
现在,楚庄王的“担心”,也可以说是“理想”,实现了。据说楚王听到奏报的时候正在吃饭,马上把筷子扔了,开始拜将,一刻都不肯耽误的样子。五个月后,楚王亲征,司马公子侧、申叔时、申犀等人随从,围住了宋国的睢阳城。
五个月就围了宋,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这算是什么样的速度概念?
神速!典型的领导重视,高度重视。
除了钓鱼执法外,没有什么可以解释得了这种超级动员力?
但五个月的时间确实也很长,够宋国准备,够楚国准备,也够晋国准备。
宋国准备了怎么守城。楚国准备好了怎么攻城,
至于晋国,准备好了怎么忽悠宋国守城。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十月围城
宋国在第一时间向晋国求救。
没有想到,晋国在邲之战之后对楚国的畏惧占据了朝野的主流心态,但是又担心自己不去施救宋国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谋士宗伯就给晋景公出了一个主意。楚国打宋国和打郑国不一样,郑国靠近楚国的中心,尤其是附近有楚国的宛城,申城等比较大的城市,军事补给比较容易,但是宋国却相对比较远,补给线也比较长,所以晋国可以派一个使者去跟宋国说我们马上去救你,你们要顶住。这样,宋国想到有晋国的后援,就会拼命硬顶,而楚国久攻不下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不得不得退兵。
这确实是个好计谋,在当时还能考虑到后勤补给的问题。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包括用时间换取空间。
但有个同样的问题,谁去做这个使者?你要冲(躲)过被楚国包围圈,这个风险不比没有通行证的申无畏小多少!
申无畏:呵呵,使者?
解扬说,我去。楚国我熟!
晋国人了解解扬,能文能武,不但武艺高强,还能言善辩。去做这种高风险的行业确实是不二人选。
不过,勇敢归勇敢,聪明归聪明,该出的事还是要出。解扬已经是化妆了再去,但本地产的化妆品根本盖不住他独特的气质,没几下就被楚军给逮住了,还很快被认出了,因为这家伙曾经在北林之战中被楚国蔿贾抓过一回。(就是在郑国第一次离开晋国,主动投靠楚国的时候,晋国曾经和楚国因此发生过一些地域性的冲突)。
这样也好,就不用介绍了!来干什么估计也不用解释了!直接解扬吧!
楚王说,上次你被抓了,我们不杀你,放你回去,今天你自己又自投罗网了,还有什么好说?
不思悔改啊你!咋的,开瓶有奖,还想再来一瓶?
解扬倒也有骨气,说晋楚现在是仇敌,被你杀了也是分内的事,没什么好说!
我倒霉!我以为学会了几句楚语就能蒙混过去。看来山西人的口音是改不了了!
不过,楚庄王还不想杀他。因为宋国能一直死磕下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仗着晋国会来救援。所以,他要让解扬去和宋国说晋国暂时没有空过来了,你们宋国自己努力吧!
这样,宋国的小心脏肯定受不了!
说白了,糊弄宋国的心理梗,晋楚双方都想到了!真是苦了宋人,不管是前男友还是现男友都在想着如何骗他!
解扬本来不想答应,但是一想到如果自己死了,关于晋国的忽悠计划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所以也就将计就计答应了楚王。
天真并耿直的楚王,在学会了中原的礼仪道德后,根本没有怀疑中原人解扬。结果,解扬站在高处,对着宋国大喊说,我是晋国使者解扬,要来给你们送信的,但是不小心被楚国给抓了。我现在告诉你们,你们一定要坚持住,我晋国国君正准备亲帅大军来救宋国。
楚王一听,被骗了!你赶紧给我下来。你们中原人叫我们学礼仪、讲信用,你们自己居然不讲信用了!
这下,楚国的大心脏都受不了了!
解扬说,我能这么办吧?我如果取信于楚,就要失信于晋。假如你们楚国有人为了保命求赂背叛自己国家而取信于外国,你说这是信义,还是不信义?如果真这样,你们就赶紧杀了我吧,也让天下人看看你们楚国关于取信的标准吧!
麻蛋!我就说咱俩的事,好好的你扯到我们楚国做什么?
看来你们对于中原信义的理解还是太肤浅,这功力才到第一层,表面层,入门级,属于照本宣科死读书。
确实,我们通常只是教育孩子说要讲信用,却很少提及当信用产生矛盾的时候,只能二取一的时候怎么办?
解扬告诉你,按时间顺序吧,两者相左取其先;按轻重顺序吧,两者相左取其重。怎么算都轮不到你楚国。
楚庄王被他这一段洗脑,也彻底服了,事已至此,杀了解扬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就这样,解扬发扬了自己的小忽悠完成了晋国的大忽悠,再次被楚国免于刑罚。安全回到晋国后,因为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使命还直接提拔到卿士。
忽悠后留下的楚国和宋国变成了一双冤大头。如同传销头子跑路后的“投资者”,楚国这次交的学费太贵了!多贵?宋国因为解扬这一顿忽悠,就给自己打了鸡血,居然活生生顶了九个月多。双方不但身累,心也累了!
关键是物质也累了!双方马上面临后勤奔溃的威胁。
楚王不想打了,申犀想到了父亲申无畏的牺牲和生前遗言,就跑到楚王那边去哭。楚庄王也很无奈,军营的粮食只够七日了,想不到这个宋国这么坚韧?
这时,申叔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宋国之所以不肯投降,其实也是盘算着我们不能持久,那么我们现在就让士兵在这里耕田盖房子,让宋国看到我们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击垮他们的精神依靠(意志)。
果然,宋国一看楚军好好的城不怎么攻打了,开始不务正业搞农业,搞建筑,心里马上慌了!
打仗无非就是拼气势,不行就拼勇气,拼武义,你们现在这样搞,难不成改拼死磕了?
不得已,宋国的元帅华元只好趁越夜摸黑混入了楚军公子侧的营房。拿出匕首对着公子侧,准备搞场极端的谈判。怎么个极端?谈得成叫谈判,谈不成就叫殉葬。为了两国的继续仇恨,咱俩一起殉葬!
这也叫置死地而后生。其实楚宋都面临着共同的困难,所以就算没有背景音乐,华元和公子侧也都能拿出最大的诚意。
公子侧说,我们没什么粮食了,只能吃7天了!
华元说,我们不一样,我们有肉吃!呵呵,不过是人肉!
那还打个毛?
不打了!不打了!狗日的全天下都在看我们笑话呢!
双方马上就现场约定,明天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君出来投降求盟。因为长夜漫漫,时间宽裕,两人又聊了家长里短,说到动情之处,两人居然心心相惜,竟然结拜了兄弟!
不打不相识。
说归说,你们两个将军,两位英雄这样做也算是豪气冲天,只是那些死去的士兵们已经没有机会为你们鼓掌了!
消息传回去。宋文公没什么意见!说白了,他们现在也没有实力(资本)有其他的意见。只是楚王有点不舒服?心想这公子侧也是傻啊!我们好不容易想出了种田盖楼的办法,一下子唬住了宋国,你倒好,一见面就兜底牌?你是不是虎啊?当然最主要还是担心这个宋国不讲信用?你们查清楚没有?这个华元是不是姓解?
楚王其实也很想结束这场战争!不要说士兵了,自己都想家了!那就再相信中原人一次吧!
楚王这次赌对了!宋国人很讲信用,宋文公果然就出来受盟了!
看来宋襄公的家教比较实在,他关于仁义的大旗虽然在泓水之战倒下了,但是宋国人却没有因此就放弃了信义!
宋国很伤心,早知道这样的结果,还不如早点停战受盟。
楚国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解扬:知识改变命运啊!
晋国:是忽悠改变命运吧!
楚王:解扬,你大爷!
宋国:晋国,你大爷!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残胜扬威
战争结束了!对于结果,楚国不是很满意,宋国是很不满意!
但很快,楚庄王就发现这个战的意义非凡,影响深远,9个月的持久围攻等于实打实地展示了楚国的实力。这个实力是综合实力,因为战争只是前方的厮杀,除了说明士兵,武器,粮草后勤等厉害外,长达9个多月的外出还证明了楚国的内部十分的稳定有序。春秋那些国家,君王敢出去旅游半年的都没几个,更不要说去打仗了。你说天下诸侯能不震惊?大家摸摸自己的屁股下的座椅,能不能坚持空置九个月?如过不能,那就不要惹楚国了。
至于晋国,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邲之战之后,他们彻底怕了楚国!
关键是,人家最后也没有灭了你宋国,楚庄王还只是大度的要求让华元去楚国做人质就可以!
这样的大哥还不赶紧拜啊!
简单说,围逼宋国变成了楚国一场杀鸡儆猴的表演!
宋国:我觉得杀一儆百的比喻更好一点?
自此,楚国按照中原的标准,霸业成了!
这么叫实力?你们一直说我只会打篮球,现在我改踢足球了。不好意思,一样来个金球奖!
这就叫实力,我楚国此前按照自己的方式打仗吞并国家,你们说我是蛮夷,不会文明,不是文明。那好,我现在用你们的标准试试。不好意思啊,一样得了霸王!
这一点,晋国也看见了。晋景公觉得此时的楚国锋芒毕露,还是要躲一躲,就把精力放在周边一个叫潞国的戎狄部落国家身上。这个潞国也是自己作死,国王婴儿(就这个名字)本来还是晋景公的姐夫,但自己管不住权臣酆(念分)舒。在某次冲突中,自己眼睛被打瞎了,老婆也被杀了。这下惹怒了晋景公,就派荀林父带兵去清理。
荀林父打楚国不行,他做不了主帅,但是打戎狄完全在行,只要带自己的中军就可以。以晋兵的战斗力,打戎狄就很少输。荀林父也不管什么婴儿还是酆舒,一起盘点了!
也好,晋国给了荀林父一次翻身的机会。
这一点,齐国也看到了。齐顷公无野是首霸齐桓公之后第6个君王,但他其实只是桓公的孙子,前面几个除了舍人是他堂哥外,还有3个都是叔叔。(1个是他老爸)。所以,他心中关于“不服气”的小宇宙也要爆发了!在他的眼里,现在自己和楚国是朋友,而楚国主要负责霸南方,那齐国就要霸北方了,(当年日本和德国也是这样策划的)至少那个晋国该挪挪位置。
当年你爷爷晋文公从我爷爷齐桓公手里接走了中原霸主的位置,现在是时候还给我们了!
他是这样想的,也要这样做了!

六十、齐晋鞌之战
霸主只有一个,不只齐顷公想要,晋景公也想要。
现在因为雄主楚庄王的出现,几个回合都把晋国压制得没什么脾气,晋景公因此更加着急。在灭了北边的戎狄潞等国后,晋景公本着岁月不等人的那种紧迫感,又开始抓紧谋划恢复晋国的地位。鉴于过去这几年在军事上的失利,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建议,决定另辟蹊径,转变以军事对抗为主的晋楚争霸模式,开辟一条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惹不起你,我还躲不起你?
晋国决定通过外交工作来取得诸侯的信服,走一条文质彬彬的称霸道路。郑国、宋国现在是楚国的死盟友了,那就放弃吧!现在要重点对那些还在中间的诸侯做一些外交努力,争取早日“团圆”。
齐国就非常中间!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晋欲和齐
齐国是中原最主要的国家,只要齐国认我这个好朋友,好兄弟,好大哥了,那其他诸侯就好办了!
因为历史一再证明,只要齐国晋国联合起来,楚国就不在话下了!
但是,齐国不是这么想!在齐顷公的眼里,现在的齐国应该比晋国强了!所以在晋国派使者郤克来建交的时候,他思想上不是很重视,接待上也不是很用心。
齐顷公觉得晋国不是楚国,就不要召开专题接待会了,要不等几天鲁国、卫国、曹国的使者到了,一起来个,做个批处理。
客可以一起请,菜也可以团购!
但是,没想到,当天晋国大夫郤克、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曹国使臣公子首聚在一起的时候,齐顷公发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巧合。郤克瞎了一只眼睛,季孙行父秃顶,孙良夫脚瘸,公子首罗锅。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某国有个残疾使者也是很正常,但是四个国家的使者都有残疾,还同时来齐国,那实在太巧了!
这是残联会议吗?
这个概率可以去买彩票,打新股了!
齐顷公想想就好笑。何止自己笑?他是个孝子,觉得不能只是自己高兴,要让自己的母亲也来瞅热闹,开心一下。
他是真孝顺。他的名字叫无野。因为他的母亲萧同叔子开始只是一个小妾,怀孕的时候年纪也小,心里害怕,生出来后就把他给丢弃在野外,靠着野猫喂奶,老鹰叼草护暖才活下来,后来被人发现捡回来,所以就叫无野了。这个故事的传奇和楚国的斗子文有得一拼。完全可以说明是一对苦命的母子了。
患难过来后,顷公对他母亲的感情很深。所以想带母亲出来看一出戏也是情有可原,只是他把戏给整过头了。
齐顷公为了增加视觉效果,居然还创作性地找了同样有残疾的四个马夫来给四个使者驾车,然后叫母亲萧同叔子在楼上看。
于是,楼上的观众们注意了:走在前排的一个瞎只眼的马夫带着同样瞎一只眼的郤克;接着出来秃顶的马夫带着同样秃顶的季孙行父,后面跟着脚瘸的马夫带着同样脚瘸的孙良夫;最后是罗锅的车夫带着同样罗锅的公子首。
昨天出单,今天出对!效果更加明显。
不过,脚瘸的孙良夫在马车上是怎么被看出来呢?应该是靠解说吧!儿子亲自在给母亲解说。
这个母亲也是无知,听了就知道乐呵,不知道乐呵背后的危险,难怪会生出无野。反正当年扔了无野都能捡回个君王。如果无知能有这么好的收获,凭什么不让我继续无知?
公孙无知:说谁呢?
开始,郤克看见给自己驾车的老司机也是个盲人,还以为只是巧合,等发现楼上的观众在笑,又看到了其他的三个同行,就马上明白是什么回事了?
你大爷的!你也不打听一下,我这眼睛是什么瞎?告诉你,打仗打瞎的!那现在齐顷公你告诉我,你的眼睛准备怎么瞎的?
看来你已经瞎了眼吧,玩什么不好,居然玩人,玩什么人不好,居然玩我!
郤克马上召集了其他三个使者。通报了自己的重大发现,大家一致气愤,一起气愤,互助燃烧起来的火焰更加浓烈。这次出使齐国,看来是没能和齐国达成什么协议了,不过我们四国可以达成协议了。这个协议就是打齐国。
带着仇恨,往死里打的那种协议。

郤克结仇
报仇!这个仇不报,我郤克以后不过黄河了!
但是晋景公不愿意。我叫你去做什么了?你还记得吗?
郤克就赶紧带着情绪解释了他在齐国的奇幻之旅。
关于携手和平发展的使命当然记得,不过,现在的事实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齐国根本就不拿我们当回事。这娘们是想在楚国的宝马里哭,也不想自己齐自信(骑自行)车了。
晋景公听完也很气愤,但是仍旧不同意打齐国。郤克同志,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们最好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不带是可以暂时不带。不过,一代将领的子孙,郤氏家族的血脉不是那么容易妥协的。从现在开始,郤缺一有机会就提议要打齐国。
齐国太鄙视我们了。那齐顷公哪里是在笑我,分明就是在笑我们齐国啊。我们要争霸,就要把那些敢于鄙视我们的傻逼打成傻逼2.0。这也能给其他国家一个示范,那后面称霸的道路才能更加平坦了。
晋景公依旧不肯,因为大家都知道最近齐国和楚国三天两头就眉来眼去的,如果我们轻易去和齐国开战,无疑是把自己暴露在楚国面前,到时候该是一个多么被动的局面啊!
掌权的中军元帅士会也不同意。但比起景公看到了国家之间的牵制,他还看到了郤克个人的倔强与不安分。
因为郤克在多次求战不成后,就把奋斗目标转为要依靠自己个人努力,自个单干。他开始不断地募集士兵,打出了恨齐的旗号;打出了壮晋的口号;打出了郤氏历代的民望。
一个专注的人,是可怕的人。
士会担心再这样下去,郤克内心小宇宙被压制得越久,越狠,到时候爆发出来就越强烈。如果他不能爆发在齐国身上,万一遇到一个新的触点,那就可能爆发在晋国自己身上。也就是内乱。
无奈的士会只好下出一盘很大的棋,把损失减到最低点。既然这把火一定要烧,那就烧到外面去,既然要烧到外面去,那就让烧得旺一点,赢面就大一点。他辞去了中军主帅的位置,并推荐郤克顶替自己。士会希望掌兵的郤克能调动所有的资源,以筹集出更加充分的准备去对付齐国,用你的毅力和信念来训练并提升晋国的士气。
一定要去打齐国的话,就就要打赢齐国。
郤克是个难得人才。他是很愤怒,但他不鲁莽,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要复仇,但是每次大家以为他应该要出手的时候,他还是不出手。
这是智慧的愤怒。得罪这种人,他不会骂你,不会威胁你,不会隔靴搔痒的逞强,他只在等待一个机会,然后一招毙命。
当上中军主帅的郤克反而不再天天叫嚣说要打齐国。但是他仍旧继续在做打齐国的准备,比如叫弟弟郤至专门负责与楚国的外交工作。不斩断齐楚联盟的威胁,就不可能很好地打击齐国。
士会下一盘很大的关于郤克的棋。郤克也要下一盘很大的关于齐国的棋。
晋景公、士会不同意打齐国,因为他们看到楚国的隐患。郤克坚持要打齐国,因为他一直在找消除楚国隐患的办法。
此时的晋国,既要清楚地掌握齐国的动静,也要掌握楚国的动静。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鲁国出击
其实,楚庄王也一直希望晋齐两国进行火拼,好让楚国能从中渔利,并适当取舍。但是很遗憾,楚庄王熬不到那一天,明明知道你们要出好戏,但酝酿太久。久到不是等你等得我心疼,而是直接等死了。
楚庄王:你们就不能提前几年打?
郤克:我也想啊!但只有你死了,我才敢出征。
楚庄王是等到死,而郤克是等你死!这就是谋略!
当然,也不能说就因为楚庄王去世了,所以晋齐就打起来。实际上齐晋鞌(念安)之战是在楚庄王去世三年后才打起来。楚国的政权交替只是其中一个条件,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别的条件也玩不起来。你牌打得再好,三缺一,你给我玩玩看。
这些“别的条件”,就包括鲁国。
鲁国的残疾人季孙行父也是当年赴齐国参加奇幻之旅的F4之一,他的复仇之心一样未成熄灭,但是他只是鲁国的“三桓”之一,发言权十分有限。直到比他年纪大,辈分高,权力大的鲁卿东门仲遂(鲁宣公的叔叔)、叔孙得臣相继去世后,季孙行父才提拔为正卿,获得执政当权。鲁宣公自己忌讳“三桓”势力,就让东门仲遂的儿子归父去串谋晋国,希望能借晋国外力来除掉“三桓”。但是归父不看历史,不听时事,居然把鲁宣公的绝密国书交给了与一直想拍郤克马屁的屠岸贾手上。
没错,就是那个和晋灵公玩得很投缘的屠岸贾。此时他凭借着极高的综艺娱乐天分再次获得了晋景公的赏识,再次进入了晋国政坛。
屠岸贾完全掌握了帝王们的那点心思。
屠岸贾:你们尽管换国王,我就在娱乐圈里等。
归父只知道屠岸贾得宠,以为送钱就可以了!哪里会知道还有一种关系叫做“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一起受过辱”?哪里会知道事实会变成屠岸贾找栾书、栾书找郤克,郤克找季孙行父。于是,那份绝密国书就到了季孙行父手里。
国书:我只是去晋国转了一圈。
季孙行父也不是省油的灯,瞬间就扑灭了这场屁大的政治隐患。他在气死的鲁宣公后,立了才十三岁的鲁成公,立即驱赶走归父所在的东门氏。因为危机涉及“三桓”,此举等于挽救了“三桓”,所以之后的季孙行父就在“三桓”中的威信越变越高。
一直伴随着季孙行父的关于复仇齐国的声音也越变越大。
大到隔壁的齐顷公都听见了!
齐顷公权衡再三,决定像季孙行父摁死鲁宣公那样,也要先发制人,先摁死鲁国。
从综合国力来说,鲁国肯定不是齐国的对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规模)的战争,齐国都能干过鲁国。
齐顷公亲征鲁国,很快就包围了龙地。但是,他的宠臣卢蒲就魁却在攻打北门的时候被龙人给抓了。
大意了吧,捕蛇的农夫还有被蛇咬死的呢,何况你今天攻打的是龙地的龙人,名字都这么霸气,很有画面感的样子。
齐顷公是爱憎分明的人,正如他爱自己的母亲就可以开这么大的国际玩笑。他也爱着卢蒲就魁,所以就有点低声下气地求着龙人说不要杀卢蒲就魁,放他回来,他就不攻打龙地了!
这算什么?你家熊孩子来砸我家大门,你说把他放了,咱们就一笔勾销?不道歉吗?不赔钱吗?那你们以后有空就可以来砸着玩玩。
龙人不肯,管你什么宠臣,什么齐顷公?来我家门口撒野的统统要没收工具。本来估计还没想到要杀他,结果你自己一说倒是提醒了他们。结果,龙人不但把这个卢蒲就魁给杀了,还挂在墙上。
看到兄弟像腊肉一样挂在墙上,顷公大怒!
本地帮派实在是太没有礼貌了!一点面子不给。
齐国军队带上了齐顷公的仇恨开始日夜攻城。这下龙人懵了,杀个杂毛小队长(没听说有什么名气的人),你们至于这样加班加点,72小时不休息吗?
龙人最终抵挡不住,城破!爱憎分明的齐顷公立即下令把城北的军民全部杀了。注意,只杀城北,不是屠城,要做一个理智的愤怒者,才是真正的爱憎分明。
而此时,卫国听说齐国出动去打鲁国了,当年的受辱F4之一的卫国大将孙良夫,也按照卫侯(这一年正好是卫穆公和卫定公的交接年)的意思出兵去救鲁国。
真是牛逼的决定,以卫国的实力能主动介入齐鲁的矛盾给人的感觉就是,卫国喝醉了吧!但是人家救鲁国是有依据的,一是卫鲁已经在十年前就缔约盟国了,此前鲁国帮助过他们抵抗北狄;二是对这个小国家来说,面子是他的全部,而齐国曾经这样取笑过他们,这个仇必须报。
亡国不可怕,因为卫国经常亡国。但是面子没了,以后复国就没信心了!
而且,他们是救的是鲁国的鲁,而不是鲁莽的鲁。卫国原本只想齐国现在全军出动后,去骚扰他的后方。欺负欺负人家老百姓,打打人家屁股。
按照国力水平对比,卫国是没得玩,但是去欺负人家老百姓还是可以的,类似大人打小孩,这点信心应该没问题。
但不知道是引导的人走错了路,还是地图过期了。他们绕来绕去居然走到了齐顷公大部队跟前。
这下好了,猎人变猎物。就是这么戏剧,就是这么逆转,就是这么暴力。丫的卫国,一个诸侯国这样的失误还真是有点搞笑哦。
测绘技术确实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春秋时候,地图是十分重要的战争武器。一般人很难看到,一般国家很难画出(比较准确的)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卫国出击
面对齐国主力,卫国副将石稷认为现在事实与计划相差甚远,不如撤兵回家吧!
大将孙良夫立即反对,不要说我们撤退了人家会不会从背后追袭,就算回到卫国,怎么跟国君交代?怎么和国民交代?说我们要出发去打齐国了,迷路了,然后我们遇到了齐军就跑回来了?
面子啊!以后谁还会叫我们将军?叫我们驴友算了!
孙良夫这么说,他也可以这么做,因为他是主帅。
既然要打,那就快打,还要主动打!
卫国就做死般地主动冲入齐营寨,动机是好的,原本是希望出其不意,杀几个齐兵,但是这个消息似乎走漏了,所以很快就被齐军反包围。没办法,齐国有人数优势,很容易形成包围。
要不是石稷断后死战,附近守新筑城的仲叔于奚大夫紧急救援,孙良夫肯定会死于战场了。很明显,卫国打输了!
实际上,面上卫国是输了,但是底子里他是赢了。一来是输只是输在场面,因为是攻打一下就溜跑,所以实际并没有死多少人;二来是卫国找死(敢死)的举动天下尽知,这样关于卫国守信的名声就传开了;三是卫国敢于对齐国动手,说明其勇气可嘉,那以后结盟的时候,就算排名上不去,但是口碑可以得到不少分,而且吹牛皮的时候也会有底气。
这些“卖点”可能会成为一个小国此后求生存的加分项。
所以在鞌之战胜利后,卫侯不但不怪罪老孙,还要奖赏敢于主动救援的仲叔于奚。不过仲叔于奚传承了卫国作死的节奏,不讨要土地,财宝,居然说要“曲县”、“繁缨”。
【曲县】查阅一下,“县”在古代同悬,此处应该是指一种礼乐的方式,类似悬挂着编钟之类。天子奏乐娱乐的时候,四面皆县,称做“宫县”,会产生环绕立体声的效果;诸侯奏乐娱乐的时候,留着南方,只县三面,称做“曲县”,也叫“轩县”,会有回音效果吧;至于大夫,就只有左右县了,听听就可以了吧。所以 “曲县”实际上就是诸侯的待遇,
同样,“繁缨”也是诸侯马车上代表身份的装饰。【87】
这样看,仲叔于奚也是够居功自傲了,居然要求自己享受诸侯的待遇。不过他也有点犹豫,因为诸侯待遇实际上只有天子才能给予,他现在向诸侯要诸侯的礼仪,不合理,估计也就是一个爱礼仪,讲排场,喜欢自我娱乐的艺术圈狂热分子吧!
你让局长提拔你当局长,那局长自己去哪里?是你心大还是你认为局长心大?于奚啊,你可长点心。
但历史却没有给他机会,让他解释是哪般的内心小想法。以孔子为首的文史记录者,秉承一贯的价值判断,就直接给了他一个“不自量力,贪慕虚荣”的二傻子形象。
情结也罢,虚荣也罢,事实是仲叔于奚的主动出击救援给了卫国喘息的机会。卫国马上就和鲁国一起去找到了晋国。
他们明确告诉晋国,你要是还想继续做我们大哥的话,就赶紧出兵救我们吧!我已经被齐国欺负成这样了,如果再晚一点,就算我们不想变成“齐国人”,也会变成“齐国的人”。
这的确是很好的机会,郤克一直在等待着的就是这样的机会。此时的楚国已经是楚共王时代了,郤克的弟弟郤至致力于晋楚的和平外交已经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最主要的是,晋国得到了楚国大夫、大叛徒屈巫的指点,主动接触到了楚国的后方顾忌,吴国,找到了楚国的隐患威胁(软肋)。吴国让郤克的手里多了一张牌。如果楚国趁晋国出兵打齐国的时候来打劫晋国,郤克就可以打出吴国这张牌,请吴国出兵打楚国,来牵制楚国。
现在,齐国自己作死主动进攻鲁国,又打败了卫国,这样晋国要维护春秋秩序,出兵打齐国就可以以救鲁存卫的名义,名正言顺了。
一番道理后,晋景公也想通了。于是,晋国出战!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晋国出战(鞌之战)
真正的大佬出场了。
如果晋国没有出来,你们复仇也就是骂街的层次,就算打起来也只会被当做小打小闹的冲突,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有山西大佬出场了,这场战才叫会战,才会有名字。双方在鞌这个地方开战,就叫鞌之战。
复仇者联盟,开始!
复仇者的条件已经很有利了。但就算这样,郤克仍旧十分慎重。晋景公说给你700辆战车,郤克说齐国是大国,不可以小瞧,要求在加100辆,并且要把晋国压箱底的大将都派出来,不但是要7+1,而且要非常7+1。
对比郤克的慎重,是齐顷公的轻率。
齐顷公听说晋国出兵,丝毫不惊慌,还想着不要等到晋国入了齐国境内再打,所以自己就带着500辆兵车出境应战。免得扰民?
而且,在看他来,去和晋国打战似乎就去晋国挖宝,或者就是去受贿,接受一下胜利的果实就可以赶紧回来。不要耽误了过年!
所以时间很重要,齐顷公居然要求自己的士兵快马加鞭行军,只用了三天就与晋军在鞌地遇见了!
如果这是一场赛跑的话,齐国已经胜利了!很遗憾,不是。齐国自己丧失了一次以逸待劳的好机会。因为你要争夺本战的“最佳组织奖”,现在把齐军搞得比晋军还疲惫。而且,晋国还有自己的盟友,鲁国、卫国、曹国三个当年的好友加难友带着兵在新筑城接应。
人数没他们多,身躯还比他们累!齐顷公无野可能认为带兵的郤克是瞎子,你们全军就都是瞎子。兵瞎瞎一个,将瞎瞎一窝?
齐国的高固将军甚至担心对手是残疾人,对仗不起来(有强迫症),所以就主动请战,说要单独去晋兵营试探一下,看晋国人勇不勇。他驾车到晋兵营门口,碰巧遇见了要出门办事的驾车士兵小队长甲(当然乙也可以)。甲还没搞出清楚你是谁,高固就直接搬了块大石头砸了过去,直接砸脑袋了!然后,高固就跳下车去,跳上小队长甲的车上,把马夫踢了下去,自己驾车绕着跑一圈,还大声喊:我的勇力还没有用完,你们谁要买吗?(兜售余勇)
晋军这边都没有反应过来,不是说好的明天决战吗?怎么的?提前了?一了解,才知是齐国一个卖力气的人过来找人斗殴未遂而已。但等晋国落实清楚想要对付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高固秀完肌肉就跑了!飞快地跑回去嘚瑟了!
这个经历够高固臭屁一个晚上。他直接对齐顷公说,我试探过了,晋兵人虽然多,不过都是无用无勇的鸟蛋,不要怕他们。
这哪是打仗啊?简直就是刑事暴力犯罪。
这么简单的事实就能暴力地推断出来这么绝对的结论?但是齐顷公无野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早就这么认为了。在邲之战之后,他看到了晋国的落魄,认为晋国不行了,同时在楚齐结好之后,双方有多有喝茶聊天,使得他又认为自己和楚国是一个级别的水平。
而且,楚国在邲之战打晋国打得那么轻松!
真是:开局就一个齐顷公,其他实力全靠想象。想象的感觉真好。
但许多时候,不是别人可以你也可以。成功的人告诉你因为努力所以成功,你也去努力了,发现成功只是鱼竿上诱饵而已。
通过性的成功可以复制,比如不限制名额的通过性考试,你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自己复习好,掌握了知识,那你就可以通过。但是竞争性的成功永远无法复制,比如有你无我的排他性选拔,他的成功就是因为你的不成功,你学他又有这么用?只有一个名额啊!
齐国人没有想过,晋国人面对楚国还有畏惧之心,而对齐国,晋人从来没有这样认为。
毕竟双方从未正式交战过。
但是,齐顷公就是这么自信。在第二天开战前,他甚至要求士兵就不要吃早饭了,等收割完了晋国再回来吃!好像时间都会被顷公无野掐得刚刚好!
齐顷公可能会认为,因为士兵没有吃饭,就会想着赶紧打完回来吃饭,就会特别卖力杀敌,所以齐国就一定会赢!
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另一种因果。士兵因为没有吃饭,没冲打几下,就没力气追杀了,只剩逃跑的力气,所以齐国输了。
正如前面说的“因为所以和所以因为”的因果关系常常可以调过来,互为因果。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理论叫做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然后还有叫充要条件。
顷公这么想,他也是这么做。说明他也是个实在的人,也解释了战败后他能痛定思痛,能苦心理政,让齐国迅速复苏。
顷公亲自披甲出阵,让邴夏御车,逢丑父为车右,身先士卒,告诉自己的士兵们,我往哪里攻,你们的箭就往哪里射。
当然不是射我!
齐国士兵在顷公的激励下果然勇猛,晋国的军队因此被冲散,死伤不少。甚至郤克自己也被这群包含对早餐渴望和齐侯激励的“一股做气”所伤。箭射中了郤克的左肋,鲜血直流到了鞋子。要不是当年被取笑的一幕被一次次重放,郤克真得有点像放弃了。自己作为中军元帅,他本来也是要亲自击鼓的,只是受了伤力气就小了一点,关键是他一不小心看到了车轮上也有血迹,心里一下子有点慌了!
原来我的血流了这么多啊!那我还能抢救的过来吗?
突然,一边的御手解张大叫:那是我的血啊!元帅你至于吗?留一点血到鞋上就士气锐减?我早就中了两箭了,不是还一样在驾驭马车吗?中军元帅是全军的魂魄,三军以你为进退,你要鼓起勇气啊,带动士气来,才能取得胜利。
另一边车右郑邱也附和到,是啊元帅,人是生死由命!
不是由箭!不是生死由箭!
这顿批评和激励,有理有据。郤克一听顿时醒悟,不再幻想着自己被抢救的场面!
不好意思啊!刚刚好像有点走神了!
郤克马上站起来,大呼冲杀,并把鼓击打得犇犇做响。
这样一来,晋国士兵的士气立即被鼓动起来,后面的将士们看到元帅自己都冲过去了,还以为是打胜利。那要赶紧冲上去了,要不然一会儿战争就结束了,赶不上立功岂不是白来一趟?
如同现在的股市也是这样啊。你的领导,他不是叫你买,而是自己在偷偷买,你马上就感觉到自己发现了什么大秘密,赶紧就全仓杀入。这就叫身先士卒的领导艺术。所以,庄家搞的那些噱头不管是真是假,只要股民认为是真的,就会哄抢进去把股票拉起来。
“晋国进攻”的这只股票也就这样涨起来了。
而且,齐国的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可能一直保持着冲劲,尤其是没有吃早餐造成的“码农式不健康”开始表露出来。现在,晋国在都快抵不住的时候,突然被郤克带动起势了!相当于齐国的一股气快用完了,而晋国的一股气才起来。
下棋也是如此,踢球打球也是如此,先防守,再来个防守反击。杀伤力十足。
齐国没招了!省点体力用来逃命吧!
韩厥看到郤克受伤了,就主动要求自己去追杀!
韩厥是三军司马,是十分重要的岗位,执行的工作内容相当于军纪委的职能。而且,韩厥还是这个岗位的老干部。当时,赵盾因为改立灵公得罪了秦康公,而不得以与秦康公发生狐之战的时候。韩厥因为当机立断,铁面无私杀了一个乱军纪的家伙,就受到赵盾的赏识,进而被任命为司马,算起来到现在已经有26年了,是个老司马!
老司马一向秉公执法,在晋国有较高的威望,但就是眼神有点不好,当然主要也是因为做人比较实在。
他去追击齐兵的时候,居然没能分辨出真假齐顷公。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齐顷狼狈
开战之初,齐顷公为了提升身先士卒的效果,特意给自己穿上了十分耀眼的战袍,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冲在前面。这个效果确实不错,齐国士兵在第一波的进攻中十分卖力地跟上冲锋。但是到了现在溃败的时候,他这身招摇的铠甲也让他始终保持在对手的聚光灯中心,所以无论他怎么跑,往哪里跑,后面追的人都很欢快地追,还准准地追。
况且,现在追他的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韩厥。
正所谓忙中出错,祸不单行,这身嘚瑟服装已经够倒霉了,没想到在跑路的过程中们还有两匹马居然因为因为树枝的剐蹭,摔倒了!
就是碰瓷也不是时候啊,估计这匹马也没有吃早餐。
机智莫过逢丑父。逢丑父就对齐顷公说,现在来不及跑了,干脆我们把衣服换过来吧,你换我在身边驾车,万一有什么不测,我也可以代替君王去死!
齐顷公表示同意。
没多久,韩厥果然赶了上来(据说,此前一个叫綦毋张的晋国大夫因为失去了战车,正好看到了韩厥,就请求搭车。韩厥同意了,但是这一个耽误就给了齐顷公换衣服变身的机会)。韩厥是个按照规矩办事的人,执法如此,做事也是如此。因为齐顷公是诸侯,身份与成败无关,所以,韩厥还下车对车上的假齐顷公行了臣子的礼,说,我们君王因为难于推辞鲁国、卫国的哀求,才不得已派兵来得罪上国(齐国),我正好也忝为其中一员,所以现在就请让我为你驾车,请你去鄙国一趟吧!
这本是合礼仪的话,但因为此时窘迫的形式,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调侃,也就是说者有此心,听者有他意。误会常常都是这么来的。我们相信韩厥不是,他是教化出来的真心。那一年,他被赵盾挖掘出来,出任司马,就是因为敢于斩杀了赵盾那个扰乱部队秩序的驾驶员。
当年一杀,今日一拜,其实是一个套路。
假顷公就马上假装自己口渴不便说话,便命身边的假逢丑父去取水。这就是一个机会,一个所谓的“万一不测”的机会,真逢丑父要为假逢丑父去死了。
假逢丑父居然还没有反应过来,傻傻就下车瓢了水。真逢丑父一看就气,你这不是傻吗?只好又说,这水太浑浊了,你要我怎么喝?快去山那边看看有没有清水!
韩厥作为一个礼遇君王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妥,还觉得这个逢丑父太不会做事了!而齐顷公也终于反应过来了,这是叫我跑路啊!
于是,真齐顷公就借着找水的机会跑了!这个假的齐顷公还故意感叹说,看来王八蛋逢丑父是跑了,不等了,我跟韩将军走吧!
按说,鞌之战是韩厥第一次见到齐顷公。但是在这个真假齐顷公前面,他刚刚应该有稍微见过齐顷公一面,因为韩厥在追赶的时候,齐侯车上的射手可以反射杀他。射手邴夏还说中间那个肯定是贵族,要射韩厥。可是齐顷公不知道哪里抽风了,说既然是贵族,那就不要射杀了!结果韩厥身边的两个士兵都被射死了。
韩厥应该也因此感受到了齐侯对贵族的礼仪了吧!所以本着一副心心相惜的心态就没有死死揪住不放,这才有机会让假逢丑父去取水开溜。而韩厥的眼神看来确实不怎么样,他在后面追齐侯的时候也主要是靠那一身华丽的铠甲来判断。成也铠甲,败也铠甲。
这就解释了,他追到后,为什么会被忽悠!
以貌取人都会看错人,何况你以衣服取人。开好车就是好人?戴名表就是贵族?用苹果就是土豪?
这个失误大了!假美猴王到了郤克如来佛面前一下子就暴露了。郤克说,这货不是齐侯啊!我“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赝品。
当年在齐国笑我一只眼的人,我还会不知道?
韩厥大怒,你丫是谁啊?敢骗我?
逢丑父说,我叫逢丑父,你要问齐侯去哪里了?我告诉你们吧,刚刚那个去取水的,假扮我的便是我主公。
我擦,好好的一等功让你丫的搞成了三等功。韩厥想把这个不诚实是家伙杀了,郤克也认为你搞得我仇报不成,该杀!
逢丑父大叫,从来就没有人能代替自己的君王去赴难,今我逢丑父能使自己的君王免于受难,按照你们晋国的标准,看来我是该死的人了!?
郤克转眼一想,也是,这个逢丑父也算是一个忠臣,杀忠臣不详,到时候人家说我们晋国小气,还说不重视忠臣!那就算了,放了!
于是,逢丑父名声大噪!他回国后,又得到了齐侯的重任!可谓名利双收。
逢丑父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以衣冠取人不可以,以名字取人也不可以,名字有“丑”不要紧,关键心灵要美。
齐顷公用自己局限性很强烈的智慧瞎指挥后,这场战就表现出一副完整性很明显的狼狈之相,原本齐国所依赖的士气早就全无了。所以晋军很快就长驱直入齐国境内,而在一旁等候多时的鲁国、卫国、曹国也开始有理有序地趁火打劫了。
齐国的高、国二卿看清了形式,立即劝说齐侯求和。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齐晋和谈
齐国求和的态度很诚恳。当然,这个时候也无法不诚恳。
齐国使者国佐来了,说给晋国钱和宝物(类似战争赔款),并答应还给鲁国和卫国原来被齐国占据的土地。
韩厥还是一样按照礼仪来对待国佐。但是主帅郤克不答应。郤克认为我现在灭你齐国都有可能,你给我谈什么和?如果真要和,那就两个条件,一是把萧君叔子(也就是那个取笑他们的齐顷公妈妈)来晋国做人质;二是把齐国的所有道路都改成东西走向。那样你们要是再欺负人,我们晋国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
这两条件的侮辱值不会比当年顷公取笑F4差多少!哪里有用长辈做人质的?
国佐听了也很愤怒,说齐晋算兄弟之国,齐侯的母亲也是晋侯的母亲,哪里有这样侮辱自己母亲的?而且道路都是根据地理实际情况修建,哪里能都改成一个方向?你这样明显是欺负我们,不想议和了!
郤克得势不饶人,也强硬说,就是不议和,你能怎样?
国佐愤概说,我们齐国也是千乘之国,偶尔小败还不足于削弱我们实力,元帅你如果不肯议和,那就再打一战,如果我们又打败了,那我们齐国就军民全出,再打,如果三战都输,那我们齐国就灭了,都是你晋国了,也不用什么 为质,什么化阡陌为东西了。
说完就走了!不谈了!不是你谈不谈,而是我先不谈了!(太气人了)
这话是很软,但是语气很硬,态度更硬,这就很可怕了。谈判交流的话语和态度如果太硬容易把谈判本身搞僵,叫僵硬。
这下,晋国这边也傻了!谁都知道兵无常胜,齐国这样带着怒火的羞辱回去,士气又会高涨起来了!
而且,鲁国、卫国听说有退还土地这么实在的和谈条件,自然更加倾向于和谈罢兵了!
郤克却感觉出乎意料,明明是我可以主动得盛气凌人,我打赢了,为什么我不可以任性?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这么尴尬的气氛?
其实这个道理和齐顷公当年一样,叫欺人太甚!
郤克本也不会真想继续打,因为他听说楚国开始动员出兵了,要出来救齐国(就是之后的阳桥之战),所以心里也有估计。之所以这么坚持无非是想借这个机会多要点利益,多欺负一下齐国,没想到,一不小心就过了!
有实在利益的孙良夫当即表示这个屁股他可以搽,这个锅他可以背。就马上去追国佐,说郤克其实是不敢擅自主张就和谈,刚刚我们鲁国和卫国就一起表态了,并劝说了,他现在也同意了。
许多时候,和事佬的“和”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你面子大,而是双方正好需要一个台阶下!
鲁国:我是台阶!
卫国:有地给我,我也可以是台阶。
于是,晋、鲁、卫、曹和齐国和谈。齐国认你晋国大哥,退还鲁国、卫国的土地。晋国释放逢丑父,并退兵。
曹国:那我来的车费谁给报一下啊!
自此,鞌之战结束。获胜回家的郤克一发不可收拾,如日中天的郤氏家族也跟着鸡犬升天。不过,郤克能够居安思危,不把自己的子弟强行提拔入卿,反而是老成谋国,努力平衡各方族势力。据说没人为此争功。士会看到儿子士燮最后才进城,有点不高兴,就埋怨儿子是不是认为自己的老爸不想见你?士燮说军队打了胜战,国人一定会热烈欢迎,如果我走在前头就容易被大家关注,不等于抢了主帅的荣誉?然后,晋景公准备赏赐郤克,但是郤克说,这是国君教导有方,将士用命,他个人没什么功劳;要赏赐士燮,士燮说,这是荀庚的节制和郤克的指挥,才有这样的胜利,我没有什么功劳;要赏赐栾书,栾书说这是士燮贯彻指令坚决,士兵严谨,我哪里有什么功劳。
这是好现象,不争功,还互相谦让,但可能是谦让过头了,导致景公的许多赏赐都赏不出去的样子,所以年轻的王可能误会了,既然都不是你们的功劳,那就是我的功劳了?
所以,晋景公在此后就自我感觉良好,以为霸业又回来了,一副功成名就的死相。不久,又开始高度信任娱乐大亨屠岸贾,并进一步猜忌着开启了清理士族大夫的内部活动。
而齐顷公作为失败的一方立即回家面壁思过,痛改前非,吊死问丧,恤民修政。齐国反而因祸得福,用血泪培养成熟,把一代顽笑国君成长为靠谱国君,齐国也因此变得强大起来。
真正郁闷的只有楚庄王了,因为他已经去世了,看不到自己策划的齐晋矛盾。而且楚国自己却因为楚共王年幼镇不住局面,又发生了内乱。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六十一、楚国霸业
都说楚庄公把楚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是中原人的观点,是中原政治家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三观来判断他人功绩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楚庄把楚国的文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国力却不一定。
庄王的蝴蝶效应
此前的楚国,精力中有八成用于扩张,打仗,所以那时候的楚人很少有三年不出兵的“懒政”?你问楚国在干什么,湖北人会说不是去打仗就是去打仗的路上,再不就是打战回来的路上,或者就是在家做好打战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是这种高压态势,南方诸国在楚国面前战战兢兢,然后苟延残喘,然后灭绝,变成楚国的一部分。此前的楚国像贪吃蛇一样,越吃越大,更像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开始是吃比自己小的小鱼,然后就长大,吃自己差不多大的中鱼,最后就长大到可以吃大鱼了,他们不断吞并他人的过程和成果,实质已经称霸了南方。
西周的地图上,中原诸侯原本和楚国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楚国把这段距离吃了,双方变成了邻居,一个擅自称王的邻居。中原诸侯在看清楚国真面目的时候,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畏惧。但这种畏惧是相互的。比起那些被吞并的南方小国,中原诸国除了国力更强大外,还有一件重要的武器,那就是文化。
不是文化更先进。而是周王朝所在,他们的文化是主流,流行色,方向标,有着强大的话语权。
在文化面前,楚国的内心是持续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从被逐出中原那一刻起(商朝)。
于是,可以理解为,楚国的努力其实不是想要吞并周天下,而是想要周承认他,让周后悔没有接纳他,让周有一种“有眼无珠”的悔恨。就像那些被抛弃的恋人一样,说自己一定要活得更加精彩,比那个取代自己的人更加优秀,让你后悔死。
看似立志。实际是你一直活在他的阴影下。
当然也是这种阴影的动力促使楚人的祖先在筚路蓝缕建国后,不会安逸度日,而是继续奋斗。楚人才会有如次坚定和渴望的信念,这种情感和努力交融到了楚庄王时代,进入了一个最高点。
强大也表现出来了,不自信也表现不出来了!
他强大可以灭掉陈国、郑国、宋国。但是却不再像以往那样随意把他们都变成自己的版图,反而画风一转,按照了中原的《周礼》方式,不灭国不灭祀,纯粹只是为了主持公道,暗地顺便就耀武扬威,威风一把就回去。
中原人刚刚还在恐惧,瞬间又发现无需那么恐惧。难道楚人一路杀人过来不是为了杀我,而只是为了见我。
楚庄王让楚国融进了中原文化,变成了有文化的楚国,但是楚国从此也失去了他的战斗血性。
一直以来,楚国在南方的战争都是求生存的你死我活吞并之战。因为楚国是个外来的部落,如果你不能吞并别人,就可能会被别人吞并,这是资源争夺中残酷的生死战。但中原的战争都不是在灭国,只是在帮你换个君王,参战的贵族们习惯把战争理解为身份和技艺的秀场。在这两种观念下培养建设的军事力量,其之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所以,楚庄王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楚国的血狼本性还在,中原的柔软战风还在,他远可以夺取到更多的利益,但是他停下来了,在一个十字口掉头了。
历史也调头了,把可能给楚国的机会转给了秦国。
喘过气,反过神来的中原诸侯以晋国为代表,马上重视楚国,并认真扶持了吴国。
自此以后,原本在南方横冲直撞的楚人居然干不过也在南方的吴人,或许就是因为一直流淌在楚人身上彪悍的血液,在进击中原后,被中原软化了!
此后的楚国更像是一个中原诸侯。就像现在那些少数民族,除了身份证户口本上注明外,他们身上的其他符号基本都汉化了。
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怪罪楚国。毕竟历史无法验证我们的推论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给出另一个解释,如果楚庄还在按照原来的方式,灭了陈、郑、宋,那等于迅速唤醒晋、齐、鲁等国,他们会提前联合起来对抗楚国。而参照秦国发展统一的步伐(时间点),此时的楚国还完全达不到可以抵挡联军的实力。内部政权还没有进化到“有方略,能持续”的统一思想来指导统一的步伐。同时,楚国内部的经济实力(GDP)还达不到能和中原一起消耗,维持住持续战争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楚国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得势,但马上又会被晋齐打败,宋、郑、陈不但会马上复国,连那些以前被灭的国家也会蠢蠢欲动。
从另一个方面讲,楚庄王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旅没有能进取中原,却能消化已有的南方地盘。就像是狮子老虎,你吃了那么多,就算你还能杀人,但到时候你不但吃不下新猎物,还会因为奔跑反胃把原来的食物都吐出来。(这个比喻有点恶心,不要脑补画面了)
文化不能增加武力的硬度,还可能削弱强悍,但是会让你变得更有韧性。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多苦多难,几次要亡,却始终不亡。正是有这条文化绳子把大家串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文化的底蕴会让这个民族“多难兴邦”。
这种韧性也体现在此后楚国的历史进程中,吴国能灭他的国都但亡不了楚国,还能迅速恢复到楚国原来的样子。同样,强大的秦统一天下之后,还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历史没有如果,也就没有好坏。
只有讨论历史的我们有好坏,才会说人家的好坏。
楚国的未来就像晋国的未来一样,晋文公看不到,楚庄王也看不到,我们能要求他什么?至少人家在治国上已经做出同代人不可比拟的卓越成绩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明星孟优
国君和领导一样,事情不一定都你亲自去做,就算是去打战,你出场了,但是很少需要你去真刀真枪地杀人。你要做的是管理,是把握局势的大方向,做出判断,做出处理。管理和决策是复杂的过程,一个人的智力和视野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所以就需要一群智囊。智囊里面装着各种智,接下来就是看你能不能兼听则明了!
所以,能不能纳谏,纳不纳得准成为一个君王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楚庄王一定认为这个标准不过分,因为他确实是个品质优秀的君王。现在流传下来关于他的许多小故事,这些苛刻的文人能用“自己人”的口气来讲述这些事情,说明他们认可楚庄王。除了楚国中原化给文人带来的亲切感(认同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庄王应该是真得这样做(不靠作秀啊,不靠水军来吹牛)。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文人对他的爱,就是历史很少记载他随便杀人。就算是那三年喝酒不上班,也只是在门口写了几个字用来吓人,并没有真正杀了谁。
不随便杀人说明他会善待人。
楚庄王有这样的性格和观念,身边很快会团结一批能臣良将,如用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等,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不止流传的这些人。
据说,楚庄王在三年娱乐期的时候喜欢了一匹马,就像现在那些贵妇人喜欢阿猫阿狗一样。贵妇人把狗叫成儿子,给它穿衣服,吃标准餐,俨然就是亲身骨肉。楚庄王也差不多,按照大夫的薪酬标准给予这匹马伙食、“衣着”、住所。但是这马没有那个命,没过多久就因为过度肥胖而死去。楚庄王很伤心,就做出了一个很没有道理的决定,真的还要按照大夫的礼仪来埋葬。
大夫们怒了,你发工资就算了,那反正只是个伙食问题,无非说马的开销和我们一样,现在它死了要按照我们规格来葬,那以后我们就像马一样了?你让畜生是我们(的样子),那我们便是畜生了!
楚庄王也怒了,不服吗?可以,那先葬你,然后再葬马。这样就不会发生什么“以后你们像马一样”,而是马像你们,满意吗?
晕,这不是一样吗?考我们逻辑诡辩,直接说谁反对就杀谁不就可以了?考逻辑我们不怕,我们怕的是考胆量。
大家就不敢说了。
从后来楚庄王的雄志来推理,这些爱马、葬马什么的都不是最终的文章,他的本意是要借着马的事件实践自己的权威,测试一下朝野。
大夫臣服了,楚王很满意,接下就可以找个台阶收场了!
这个时候一个叫孟优的戏人(《史记》的名人)跑过来大哭,说自己也爱这匹马,太心痛了!
楚庄王很奇怪,我自己是真是假都不知道,你这么搞得比我还悲痛。(演戏本来就是演员的本质工作,拿手就来)就问他什么意思?
孟优说,我们楚国地大物博,钱都花不完,为什么只是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这匹马呢?应该用国王的礼仪才对。
楚庄王听后,才知道老孟原来在这里等着,用软手段在这里等,以其人之道反制其身。楚庄王为了避免“身”被继续制,就只好收回命令。按你说的,以后我死了不也是要像畜生安葬吗?这个孟优厉害,借力发力,解题发挥,人家用没有反对的方式反对。我也不用杀他了!我也可以借此收手了!
那就按照传统的葬礼来吧!可以炖汤吗?!
双赢!
马:想不到冰火两重天的故事除了我的心情外,还有肉体。
因为楚庄王有一个“化蛹成蝶”的蜕变过程,所以受到文学、艺术、戏剧的喜爱,这样的故事就像背景音乐一样,很多,会很默契地配合着他的转变,就算其中有夸张或者张冠李戴的可能,也无需计较了。就不再一一举例了,现在来点比较实在的。比如,兴修水利。
春秋时候,农业为王,所以水利直接关乎国力。楚庄王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军政一体的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后勤保障。楚国能围困宋国九个月,说明其有强大的后勤补给,充足的粮食和完善的运转机构。要知道前方一个战士的口粮,你运输过去要消耗几倍的代价(就算是快递员,也要吃饭啊!)。所以,家里有没有粮食,很重要,而要生产粮食,有没有水利,更重要。
楚国在楚庄王期间建设了著名的灌溉工程--期思陂、芍陂。他们就像都江堰一样,通过调节水位既可防下游水涝,又可供下游灌溉,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加上修建的云梦大泽水库等,这些工程使得楚国的耕种面积扩大,而且接近水源,土地肥沃。
这些功绩,能记在楚庄王名下,也算是他的幸运,因为他遇见了一个天才,孙叔敖。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楚有孙叔敖
孙叔敖有个很出彩的故事,足于让他一出场就自带光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外出,高高兴兴玩耍去,却哭哭啼啼回家来。他的母亲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今天外出时候看见了一条双头蛇,听说看见双头蛇的人不久就会死去。他母亲又问那只双头蛇呢?孙叔敖说,他怕以后再有人看见,就把他打死了埋起来。
他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
自己都要死了,还会想到别人。高尚的品质没的说了,这么出彩的故事必将感动楚国!
果然,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获得了一堆点赞的群众,并由此开始最后还做到了楚国的令尹。
双头蛇:到底是谁说见过我的人会死?明明是见过孙叔敖的蛇会被打死好不好?
这确实应该是谣言。其实,日常生活中,除了有关于双头蛇的谣言外,还有一些关于帅哥的谣言。我们的艺术情怀常常习惯认为能做出如此英雄举动,获得一堆点赞的孙叔敖应该是帅哥?其实不是!帅哥只是观众们的一厢情愿。实际上孙叔敖个头不高,头发稀少,两条腿还有点不一样长。
当然这种相貌也符合奇人的特征。难到正是因为比双头蛇的相貌还奇特(都两个头了),所以这条双头蛇克不死他?
那就“大难不死必有厚福”吧!
获得了大家支持的孙叔敖快速取得了一定的威望,大家都愿意听他了,那他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然,此刻他的理想还不是去楚国朝廷做官,而是兴修水利。他曾经向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可能是某个比较有技术天分的农民伯伯)学习了水利工程的知识,但一直没有机会运用。现在可以带着大家试一试身手了。
孙叔敖所在的地方是河南省固始县期思,这里在当时还比较“穷山恶水”,地理环境太过天然,雨量多的时候就涝死,没下雨的时候就旱死。所以,孙叔熬就带领大家修建了一个陂,把上游河流的水位抬高,并开了一条渠引导到平原,这样没有下雨的时候就有水可以灌溉,下大雨的时候也可以排涝。这个有点类似都江堰功能的水利工程给楚国形成了雩娄(念鱼楼)灌区,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造福子孙的事情自然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孙叔敖的名声越来越大,良性循环,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不久,孙叔敖又捣腾了一个更大的水利工程,建个水库,形成了云梦大泽。之后,他的名声终于传到了郢都,楚庄王听见了!
楚庄王说,这样的人不能只是造福一方,应该要造福一国。
那时候,中原的人民没什么见过大海,就认为这样的大水库应该可以叫海了,有点类似于云南的洱海意思,于是,就形成了传说中的“孙叔敖举于海”。这“海”就不是现在大海的“海”,水都不是咸的!
故事有点屌丝逆袭的样本。一个家庭普通、相貌普通的孙叔敖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为楚国令尹,太励志了。说努力那是必须的,说相貌普通也有可能,只是家庭,其实还真不普通。
来到固始期思之前,孙叔熬是住在郢都。他叫孙叔敖之前是叫蒍熬。实际上,他的祖父是做到楚国令尹的蒍吕臣,父亲就是那个成功预测成得臣兵败城濮之战的蒍贾,楚国的工正,司马(对应中组部部长,中纪委书记)。只是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楚庄王初年为了压制若熬家族,起用了蒍家和屈家进行制衡,虽然蒍贾弄死了斗般,但不久自己也被斗越椒弄死了。
蒍贾死后,他的妻女就跑到了固始这里,隐名埋姓,儿子蒍敖,子孙叔,就直接叫孙叔熬,不蒍了。此时的孙叔熬已经20多岁了,一去没多久,就开始修期思陂。
所以,那些说孙叔熬出身平民,举于海的人,有点断章取义的感觉。
这也解释为什么他在水利方面那么厉害?这其中有他个人关于水利知识的天赋和勤劳努力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他带着上流贵族的知识储备来到基层,接受了当地无名氏丰富经验的传授,相当于练功的大侠打通了任督二脉,有内有外,相结合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下基层,到广阔的农村去,你会大有作为。
回来后,就提拔。而且一提就涨停,直接做令尹。
当然这种经历不是对每个人都能适用,我们就不敢再用“举于海”劝大家都去农村。大家手中的牌不一样,不能只看一张。
登上楚国权力顶峰的孙叔敖也没有忘本,很快就开始了一个新的伟大征程,修建芍陂(念切杯)。在大别山,根据西、南、东三面高而北面低的天然优势,在北面修建了一座陂,蓄水成大型水库,直接造福安徽境内寿县等4.2万公顷良田,因为这个工程经过芍亭,所以就叫芍陂。这个工程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2015年还被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这便是所谓 “沧海变桑田” 的故事,原来的灾区现在变成了富裕区,动辄跌停的垃圾股现在一言不合就拉个涨停。
而且,做到令尹的孙叔敖理想没有变,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没有变,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没有变,甚至因为经历了家族的起起落落后,显得更加成熟。还有一个没有变,那就是处世处事因势利导的理念。这是治水的理念,也成了他治国的理念。
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老百姓和水其实是一个道理。所以能治水的老孙一接收治国就能融会贯通,很快就赢得良好口碑。
楚国富裕了,楚国人有钱了,楚庄王觉得应该叫老百姓们把马车修的高大一点,夏利换奔驰,至少也要奥迪,就准备下一道命令想修改车辆建造标准。孙叔敖建议说,你这样强迫人民改变自己的习惯,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不如我们把街道两头的门槛修高一点,这样小的车不好过去,人们自然会选择大一点的车。楚庄王觉得有道理。果然,不久,大车就在楚国街道上流行起来了。
马:大爷的,敢情不是你来拉!
通过修改《交通法》达到换大车的虚荣后,找到爆发户感觉的楚庄王又觉得楚国的钱币制作的太小,不够大气,难于体现我楚国作为产铜大国的气派,就要求把原来2厘米直径的一元铜镚儿,统一换成3厘米。这样磨在手里多有感觉啊!
但是,楚庄王没有听到别人对他的赞赏,反而是埋怨。孙叔敖解释说,你把铜板变大了,商人都吃亏了,这个市场都乱了。不能在这样下去了。
是啊,谈到钱的问题,老爸都没得商量。
不该硬顶着人民干啊!更何况还是谈钱伤感情的事。
楚庄王就赶紧改回小钱币。经济这门道很深,因为商人很奸。你一个只会打仗、好学周礼的楚王确实不在行,更不要说还涉及到金融,通货膨胀啊什么高端概念!
楚国强大了,楚王可以膨胀,通货却不膨胀。实际上楚庄王也是明白人,这颗自我陶醉的小内心也只在国内耍耍,要到了中原那就变得非常谨慎。尤其是面对晋国这样大国,所以在邲之战之前,在打与不打的节点前,楚王很犹豫。他十分信赖令尹孙叔敖,毕竟这几年,在治理楚国上,孙叔敖从农业入手,再到各项朝政,搞得井井有条。
一个人的威信和说服力不是一天就能获得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千个日日夜夜,辛辛苦苦赞出来的人品。这就是孙叔敖的成长之路,所以到了今天才会让楚庄王力排众议,接受孙叔敖的建议,撤兵。
但是在撤兵的路上,楚庄王又因为伍参的建议做出了新的判断,决定还是回去与晋国干一架。
十分难得可贵的是,孙叔敖并没有因为楚王不听自己的建议而故意赌气。这是真正的忠臣,事前尽力说,给王足够的信息和分析,辅助王做出判断,不管有没有采纳。在王决定后,事中都要尽力做,努力实现王的意图。
忠臣的孙叔敖这么说也这么做,所以继续跟着楚王去打晋国。并且在关键的时候建议楚王趁势一鼓作气直接进攻,直接促成打败了晋国的邲之战。
这才是真正的尊重领导。不是现在泛滥的民主思想下,说领导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会尽力说服领导,如果领导最后不听,就用真理在手中的勇气坚持自己意见。然后还能继续说什么自己尊重领导?这是自私到都不知道自己的自大,扯什么蛋?
其实,孙叔熬在邲之战中的建议也都有治水思想的痕迹。他认识到战场上士兵的一鼓作气势如虎的壮举,应该是和溃坝决堤的水流有一样的画面?这还是水利专家的胜利。所以,老师总是叫我们好好学习,终身受益。你真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什么时候会用到,甚至用到了你还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会想到这一出,石头蹦出一只猴子,你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这是学习的量变到了运用的质变。
所以,思想的闪光常常要“送”给那些打通任督二脉的学霸,因为他们已经融会贯通,一通百通。通过治水,了解自然,理解自然,参透万物,进而到结合自己家族的兴衰成败,孙叔熬在对待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政治生涯(生命)也有一致的态度。
楼主:杨正再东周  时间:2019-06-11 09:42:09
中华有孙叔敖
顺势而为,而不是动辄“人定胜天”改变自然;理解官场、权力,顺势而为,而不是说别人错,自己对,然后还得理不饶人。
当时有个叫狐丘的老人跟孙叔敖说,你做令尹有三利,有高爵位、有强权力、还有富钱财。但是,三利的同时也有三害,你爵位高,别人没有,就会被人嫉妒;有权力分割就容易与君王形成矛盾,招来楚王猜忌;有财富,消费层面会比较高,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怨恨。
这是一个事实,如同大自然的山一样矗立在每个权臣的面前,这是由人的本性形成的社会形象,任何人都无可避免。
如同两千年后,黄炎培问毛 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孙叔熬思考片刻,回答这位老人说,爵位给我尊贵的地位,但是我会用卑下的心态去对待人,消除他们对我的嫉恨;权力给我断事的机会,但是我会更加谨慎小心,不越过边界,消除君王对我猜忌;财富给我有过奢侈生活的机会,但是我习已惯清贫的生活,会尽量将楚王的赏赐分给别人吧,消除他们对我的怨恨。
总结起来,这种处世哲学,就是迁就!平易近人一样可以让你显得尊贵但不盛气凌人;依礼行权一样可以让你实现抱负但不专权独断;乐善好施一样可以让你温饱愉悦但不仗势欺人。这种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不过,孙叔敖做到了!至少第一步,清廉,他死后连自己的棺材本都没有;其次是和善,他虽然得到了楚王的宠幸,并充分信任,但是他与人为善,哪怕是政见不和,甚至家族仇恨,也未见到其有公报私仇的动作。再者就是守礼,礼在当时的地位就如同现在的法,治水,劝农,练军,本本分分,从不拉帮结派。
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孙叔熬之后,并未在楚国政治上形成了孙氏家族。而其获得的肯定使得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都跟着不再姓蒍,而是成为一个新的姓,孙或孙叔。
他的儿子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在埋葬了孙叔敖后,就乖乖回到山里去过农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在市场卖柴的时候,被孟优偶遇。孟优认出了他,了解情况后,十分震惊,没有想到楚国令尹的儿子居然会如此落魄,就决定帮助孙叔熬。孟优是历史上第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善于模仿人,就花了一段时间专门模仿孙叔熬的样子,在等到孙叔熬儿子肯定后,他就去找楚王。
在楚王面前,孟优大概是说了一场单口相声,或者是演了模仿秀之类的节目。楚庄王吓了一条,太像了,就问他要不要出任楚国的令尹?这当然是开玩笑,你个说相声的艺术家哪里能妖得住朝堂上那些王公贵族?但孟优却不是用这个理由推脱,而是说外人都在传楚国的令尹不能去当!
楚王来劲了!为什么我的管家就不能当?
找死啊?我最好的位置你居然说不想要,不能要?难不成你们都要做楚王?孟优解释说,因为孙叔敖做了令尹后,死了连棺材本都没有,儿子也只能靠砍柴度日。
楚王一听突然想起来了,原来孙叔敖生前一直拒绝自己的赏赐,不是家里已经有足够财富,而是他这个人不需要财富。但这种事情不能持续下去,否则外面真的以为我们公司的工资这么低,那以后还这么招人才呢?
个人可以,但制度不可以!
楚王就把孙叔敖的儿子叫来,要给他钱,大笔钱;要给他地,黄金地皮,但是孙叔敖儿子都拒绝了。楚王就问为什么?他说是自己父亲交代的。楚王说那你也不能就这样一直靠砍柴度日啊!
你们父子这样是露脸了,全国都说你们好,那我不是被打脸了?
不要把自己的名誉建立在别人的毁誉的身上。现在有些老人只要儿女一言不合,就要出去,离家出走,独自流浪,你是独立了,自强了,但是就给自己的子女一个“不孝”的骂名压力。
孙叔敖的儿子感觉事情确实有点像楚王说得那样。就说,我父亲交代,如果楚王一定要赏赐什么,就请你把楚越之间有寝丘给我吧?
那个地方贫瘠,偏僻,风水不好,名字还难听。总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什么人要!
孙叔熬不傻,这才是它的忧点,没人争夺,以我儿子的智商和地位才能保得住。
这么偏远,估计孙叔敖也是找了好久才发现的。
楚王也理解了,也佩服,就同意了。
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孙叔敖这个选择是不是对的,有多对?因为那块地的贫瘠,没有人去争夺?那是楚国贵族不要,你这么就能确定隔壁爆发户(越国)不要?后面没有记载有人去争夺,那就当做没有了,但也没有记载其子孙后来都有谁了?总之好坏都没有证据了。但是有一点可以推测出来,明哲保身的孙叔敖只是把自己在世的时候做到最好,而不是把楚国的以后做到最好。他这样安排自己的儿子,肯定预见到楚国的隐患,楚庄王一旦不在了,楚国极有可能会发生动乱,而那个时候以自己儿子的智商根本没有办法在复杂的楚国朝野上立足,所以远离才是安全。
这还是孙叔敖明哲保身的思想延续。
的确,38岁的孙叔熬去世两年之后,霸主楚庄王去世了。此时的楚国虽然强大无比,但也是危机重重,因为强人楚庄王为了进取中原,把楚国武装到了一个顶峰,军事,经济实力强大意味着各派政治势力也是实力强劲。手里有刀枪,只要一言不合就很容易干起来。楚庄王把楚国当做一张弓拉满起来,不管对向谁,哪个诸侯都怕,这是楚国的巅峰荣耀。但是他还来不及考虑如何继续,或者是放松下来,自己就去世了,于是这个满弓就在对外后,也可能对内,抑或失去了牵制就乱射一通。
儿子楚共王就深受其害,并且这个害将一直伴随楚国很久。
楚庄王时代培养起来的权臣所埋伏的内斗隐患,在他去世的第一年就爆发出来了。巫臣在与楚庄王弟弟子重争夺令尹官位失败后,害怕被报复就逃到晋国。但是子重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而是杀了他留在楚国的家人。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巫臣,他就是把自己余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培养吴国上,使得吴国很快具备了袭击攻打楚国的实力。自此,楚国进击中原的步伐彻底停下来了。
因为吴国,楚国后方不再是稳定的后方。
别人是屁股着火,楚国是屁股上火了!
着火你灭了便是,但是上火你就不能吃再吃香喝辣,否则今天灭了,明天就又上火了!
楚国为此痛苦不堪。
而晋国却因此又有机会再次崛起,重新夺回霸主。

楼主:杨正再东周

字数:61018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3-26 04:57:09

更新时间:2019-06-11 09:42:09

评论数:4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