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韩信置军死地,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因为众多原因促成的。

第一、韩信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将领,并且指挥军队,取得了一系列常人无法取得的胜利。所以他手下的将士,看着韩信这样指挥军队,依然会拥有足够的信心。换一个其它将领,这样指挥军队,军队在开战前,恐怕就会炸了窝。因为,这哪是打仗啊?这纯粹就是去自杀啊!
在这种背景下,将领如果一意孤行,当时恐怕就会成为宋义第二。如果将领把所有的战略意图讲解清楚,随时可能泄露其中的某些机关。而这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打法,机关一旦泄露,肯定会全军覆灭的。
甚至退一步说,就算士兵愿意听从将领这样安排。如果士兵对将领没有足够的信心,突然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也会不战不自乱的。

第二、韩信手上有张耳这张王牌,所以,陈余最担心的事,就是韩信绕开陈余的军事主力,然后利用张耳的影响力,在赵地迅速扩张地盘、军队。而且,从正理上思考,谁手上握着张耳这种王牌,都会这样做的。如果陈余不是把主要的心思,用在张耳身上,韩信这种邪招,是很难得手的。

第三、韩信的履历太简单,因为,他一直都是不为人注意的小角色;韩信真正走上军事舞台,也就一年多点时间;而真正独当一面,更不过短短的两个多月。在那种媒介落后的年代里,敌方对韩信的背景资料,肯定掌握的非常有限。如果再加上韩信故意误导别人,敌方在分析韩信从前的战例时,也会都不由自主的走入歧途。换而言之,他们根本无法真正了解韩信这个人,更无法真正了解韩信指挥过的战役。

第四、韩信完全洞悉了陈余的心思,并且可以强有力的操控着陈余的心思。最后,陈余在韩信的误导下,对整个战役的判断,完全走入了歧途。
其实用50年代的朝鲜战争去看,陈余大约就是美国的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一直都在低估中国政府、中国军队的决心。虽然,太多的情报都已显示,中国军队已大规模进入了朝鲜。但是麦克阿瑟就是闭着眼睛不愿意相信。甚至被中国军队一再迎头痛击,麦克阿瑟依然不愿意相信这个最基本的事实。
陈余也是陷入了某种心理定势中,渐渐无力自拔了。

陈余兵力处于优势,所以非常想与韩信尽快决战;这是从之常情。
韩信兵力处于劣势,竟然也一直想与陈余尽快决战;这就不是人之常情了。对此,陈余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因为,这种极为反常的事情背后,通常总是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但是,分析来分析去,陈余终于发现,一切就是因为韩信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蠢材。
其实,陈余把问题分析到这里,就已难以自拔了。更可怕的还在于,陈余顺着这种思维越陷越深。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李左车的建议,虽然有些莫名其妙(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竟然一心避免与敌人决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陈余听从李左车的建议。韩信肯定无法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歼灭赵国的军事主力。
只要赵国的军事主力完整的保存着,就算有张耳协助,韩信也很难席卷整个赵国的。

有张耳那种赵系大佬存在,韩信可以弱势兵力打败陈余,并不奇怪。因为,有张耳存在,韩信稳扎稳打,避免与赵军主力接触,完全可以在赵国站住脚,并且有机会打开局面。
张耳与韩信合作。基于韩信的角度去看,就是张耳帮助韩信征伐赵国;基于张耳的角度,那就是韩信帮助张耳复国。因为,在刘邦、项羽还没有起兵时,张耳就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大佬,还曾在这片土地上当过国王。
从这层意义上,韩信与张耳联手,能以弱势兵力征服赵国并不奇怪。

但是,韩信以弱势兵力,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把赵军主力歼灭,把陈余杀死,把赵歇俘虏。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韩信为什么有取得这种胜利呢?
韩信绝不希望,人们去理性的分析他这种胜利。因为,人们理性的分析了韩信的战例。就有可能渐渐摸清韩信的出牌套路。而韩信绝不会希望,别人洞悉他的出牌套路。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韩信取得胜利后,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去请教李左车。而且,李左车也给韩信,指明了下一步的战略计划。

从李左车后来的成就去看,李左车也许真的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了不起。如果李左车,真是一个比韩信还棋高一招的人,又被韩信极力推崇,按理说,后来不会变得默默无闻。但是,后来的李左车就是默默无闻了。

韩信极为推崇李左车。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李左车的建议,远比史书记录的内容要复杂。所以,它真正高明的地方,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实在无法分析出来。
但更大的可能性,却是韩信希望通过推崇李左车的方式,误导人们对这次战役的分析。
换而言之,韩信希望大家相信,韩信能取得这次胜利,只是因为,韩信遇到了二傻子一样的陈余。因为,轻易打败韩信的战略、战术就摆在陈余的面前,陈余说死说活就是不用。
从某种意义上,陈余的这种烟雾弹施放成功了。因为,后世的人在说到陈余的失败时,总是说,陈余太傻了。问题是,人们常常忘了一件事,陈余是乱世中崛起的一个大佬,他的智力远远会超过普通人。更主要的是,陈余和张耳自称刎颈之交,最后陈余不杀张耳誓不罢休。这样的陈余,哪能与什么迂腐联系在一起。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甚至我怀疑,韩信在取得魏、代的胜利后,也曾放过类似的烟雾弹。否则,陈余不会轻易走进韩信的圈套。
就好像两个人在下棋,如果你认定对方是高手,那当你看到对方出现明显的、幼稚的失误时,你就绝不敢轻易应招的。因为,你一直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对方的水平,是绝不会犯这种错误的,现在对方接连出现明显的、幼稚的失误,通常只是因为,这里面有你看不到的厉害杀招藏在里面。如果你能有这种基本的警觉,通常就可以避免许多错误。
问题是,如果你严重低估了对方的水平,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你严重低估了对方的水平,你看到对方出现明显的失误时,自然会在左看、右看,也看不到有什么厉害杀招时,就敢盲目利用对方的失误。等你发现,对方还有非常厉害的杀招时,已无法挽回局面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井陉之战汉军能获胜原因应该不是陈余愚蠢那么简单吧,我认为张耳在赵国有重大影响力和广泛的人脉加上高祖大量的资源汉军能渗透收买瓦解赵军也是重要原因吧。

1、韩信能轻易得知赵军最高层的战略决策,那么赵军的各种情报也一定能得到,这就等于知道陈余的一切底牌,并能根据情报制定合适的作战方案。
2、先生指出淝水之战前秦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队里充满了拥有动摇、观望、不满、叛变等各怀心机的人,那拥有张耳的汉军是否能使赵军变为这样一只大大减弱战斗力的军队,先生之前也强调过正常情况要抵抗几倍人数的军队是不可能,光靠背水一战我想也是不可能的吧。在营地被占后赵军迅速崩溃也应有这个原因,毕竟彭城被占楚军也没有崩溃。
3、赵军空营出战致使营地被占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军队的武器、后勤物资、眷属能不需要保护吗,陈余也是经历了李良事件的人他会不长记性吗,历史上空营出战好像也只有这个例子。我认为赵军是留下了军队守护营地,但是在张耳的运作下营内有军队与汉军理应外和迅速占领了营地,要不然以2000骑兵占领营地是不可以想象的。
4、李左车的建议我认为在军事上是可行的,但在政治上却是不可行的,因为陈余不能保证派出去的军队不会被张耳收买拉拢。
5、赵国与高祖绝交除了高祖势力太大,关键还是发现张耳还在。因为用脚趾头都能想到高祖留下张耳是来干什么的,高祖对赵国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了。我想之前田荣要求楚国、赵国处决田假、田角等人也应是这个原因,果然后来项羽也曾立田假为齐王。当项羽处死了田假表明了态度,齐楚才能议和也是这个原因吧。

======================

张耳这个人,对韩信打败陈余,应该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从这层意义上,你上述的观点,比我主帖中的观点,应该更接近历史直相。

只是,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如果过分强调这些内容,会完全削弱韩信指挥能力,对这次战役中的影响。从这层意义上,我在韩信相关的内容上,写的有些英雄化了。

但是,说到空营出战。
我以为,陈余的营寨,应该就是通常意义的营寨,它只是由简单的工事构成,而不是城池一类的东西。
韩信夺取这种营寨,主要是对陈余军队的心理,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实际上,对陈余军队,并没有真正的损伤。
陈余空营出击,是因为他从一系列的军事情报中,看到韩信的军队,都已落了自己的网中。而且自己营寨本身,也未必有多大的军事意义。

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吓人的东西,才会让人发自心底的恐惧。这种经验,相信谁也有过。因为,人想吓唬一个人,通常都是在让对方毫无准备的时候,突然出现。

如果陈余对自己营寨的丢失,有着一定的心理准备,营寨丢失本身,并不会对他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陈余的军事主力,并没有损伤,而且依然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
关键是,赵军突然看到营寨遍插汉军旗帜,会无限的放任想象力。因为,韩信并不是孤立的,他有张耳协助,他背后有刘邦支持。
在短时间内,陈余无法压制军队恐惧情绪的传染,一时军队就失控了。
所以,从纯军事角度去思考,应该也是可以成立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先生分析彭城之战高祖惨败的原因主要是不团结各怀心机,对此我有一些看法。
一、如果说彭城之战惨败是这个原因,那巨鹿之战、汉末董卓讨伐战、民国的二次北伐及中原大战等战役中各诸侯表现的更不团结拆台、火拼等剧目不断上演,联军与讨伐对象实力差距更小,但是好像没有重现彭城之战的奇迹吧。
二、彭城之战中不光是汉军损失惨重,诸侯联军也受到了重创据说几个诸侯王都挂了,这也不应该符合诸侯的利益吧。
三、军队被驱赶到河里被淹死好像也不只是这次吧,拿破仑战争、抗日战争、二战中都有大量的军队因为战败跳海、跳江的例子,我们熟悉的狼牙山五壮士也跳了悬崖,他们可不是乌合之众的联军吧。
四、以前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帖子里对王敦、苏俊等人的成败分析倒面对联军他们只有失败的命运,但如果他们能具有项羽的军事能力来一次类似于彭城之战的大胜利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或者只能像项羽一样只能改变进程而不能改变结果呢?

========================

彭城之战,项羽肯定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战果非常大。但是,就我理解,应该存在很多文学化的内容。

因为,项羽取得彭城之战的胜利。但是,他向西无法越过虎牢;向北无法让齐、赵、魏真正臣服;向南也无法让英布真正臣服。从这层意义上,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取得的战略意义,是非常有限。
更关键的是,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失败。但是,刘邦向东推进到了荥阳一线(显然已远远走出了关中);更关键的是,刘邦也阻止了项羽兼并齐国的步伐。表面上,齐、赵臣服了项羽,但从另一面去看,却显然是项羽承认了齐国、赵国统一的事实(最初齐国三分、赵国二分,彭城之战后,项羽也承认了统一的齐国、赵国地位)。从这层意义上,汉、赵、齐在彭城之战后,都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从这种战役的结果去看,我们很难相信,项羽在彭城之战中,真的取得了史书所说的那种大胜利。
从这层意义上,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取得的胜利,也未比历史上其它军政强人面对联军,所取得的胜利更大。因为,项羽彭城之战胜利后,并没有取得任何战略意义的胜利。最大的价值,就是把敌军赶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还不包括被刘邦、彭越占据的地方)

至于说到被逼到江河中。刘邦为代表的诸侯联军,那是真的被逼到了江河中,其间绝不可能有任何主动的意味。这与狼牙山五壮士是不能类比的。
军队被成批的逼到江中。通常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面前的军队,不断后退,把后面的军人,都逼得退无可退,纷纷落入水中,直到最前面的军队,也纷纷退入水中。
其实,历史上大规模坑杀降卒的事例,可能就是这样实现的。换而言之,全副武装的军队,逼着大批被解除武装的军人,向一个死地(类似大坑的地方)前进、或后退。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水刀剑圣、探索求真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作为大军统帅,自信与怀疑,都不能缺少。
如果你遇事太自信,就有可能轻易进入敌人的圈套;如果你遇事太怀疑,就有可能错过可遇不可求的战机。
处于陈余的位置,他必须得判断,眼前的一切,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还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战机?这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有时,眼前的一切,就是可遇不求的机会。但是,如果你的内心被怀疑所笼罩,你就会丧失把握它的机会。因为,你会自己膻想出太多的困难、危险,从而面对眼前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就是不敢放手把握。
有时,眼前的一切,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但是,如果你的内心被自信所笼罩,你就会完全漠视与它相关的危险与困难,从而信心十足的去追逐那种虚幻的利益。

历史有一种人,就是传说中的“多谋少断”。这种人,可以把一件事分析非常透彻,非常全面。但是,正因为他遇事想的太多了,所以顾虑也就太多了。
历史上有一种,就是传说中的敢想敢干。总而言之,动则把头撇在裤腰带上;再总而言之,富贵险中求。

作为一个决策者,他必须得凌驾于自信、怀疑之上。因为,被任何一种心理控制了,都可能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
被怀疑的心理所控制了,你就会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战机,都无法把握住。被自信的心理控制了,你就会有意无意的模糊潜在的危险与困难。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对于决策者而言,他所缺乏的不是情报、也不是背景资料。事实上,他最大的困惑在于,情报太多了、背景资料太多了。而这些情报、背景资料,充斥着真真假假、似似而非、前后矛盾的内容。
一个人被怀疑所笼罩时,就会过分关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情报、背景资料。如果一个人这样思考问题,自然不敢放手去做事了。总而言之,前有狼后有虎,咱们就在这里呆着吧。
一个人被自信所控制时,就会过分关注,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情报、背景资料。如果一个人敢这样思考问题,自然会放手去做事情。总而言之,船到桥头自然直,那些潜在的危险、困难,到时自然都会克服的。
陈余看着眼前,那个看似可遇不可求的战机。肯定是看了又看,分析了又分析。终于被自信所控制了,于是,他就信心十足的去打韩信去了。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作房谋杜断。这个成语是说,李世民的两大谋士各有所长;意思就是人各有所长,互相取长补短,才可以弥补各自的短处。
房玄龄善于分析问题,但是,因为他想的太多、太细,所以遇事容易优柔寡断。杜如晦想问题,没有房玄龄全面、细致,但是,杜如晦最大的才能,就是他遇事果断。
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最佳搭档。谁离开谁,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决策。

其实,在任何军政集团中,常常都会有鸽派、鹰派。所谓的鸽派,就是过分夸大危险、困难的人,因为他们夸大了危险、困难,自然愿意选择保守的战略;所谓的鹰派,就是过分夸大了潜在利益的、漠视潜在危险的人。因为他们夸大了潜在的利益、漠视了潜在的危险,自然愿意选择激进的战略。

面对韩信的进攻,赵国大约也出现了鸽派、鹰派。
鸽派就是李左车为代表,他们畏韩信如虎,所以在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背景下,也是想着避免与韩信进行主力决战。
鹰派就是陈余为代表,他们认为韩信根本没有传说中那样可所,所以自己兵力处于绝对优势,一战就可以全歼韩信的军队,自然一心想着与韩信进行主力决战。
从正理上分析,我们很难说陈余的战略选择有什么错误。因为,谁处于陈余的位置,也很难支持李左车的建议。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苦守的苦手网友:

理论上讲如果不是期间刘邦抽取韩信兵力,灭魏破代后进击赵国的韩信军总兵力应该是不会下于十万的挟连胜之势士气高昂的大军,再佐以张耳对赵国故旧不停统战的威力,那么此时陈余最理性最可能的选择是什么?应该是联盟齐、燕合力抗汉!当然陈余联燕成功的可能性低了点,但以陈余和田齐的关系联盟成功的可能性还是相当高的。甚至退一步讲,即使韩信以非总决战的方式把陈余赵军打得节节败退,但只要陈余的赵国军队主力无损,那么赵、齐、燕以及其它一些小诸侯势力组成盟军抗汉的可能性只会是越来越高,换而言之就是韩信北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甚至有掉落顾前难顾后四面受敌的可能。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李左车当时对陈余所献计略的思想应该是基于以后赵、齐、燕等所有北地拥兵诸侯可能联盟的战略层面上的,及后赵亡李左车对韩信所献策略也依然是战略层面的,其直接结果就是彻底破坏了燕、齐最后联盟抗汉的可能,反而转化为汉、燕联盟,面对这种严重不利局势田齐被郦生一忽悠马上想都不敢想地降了。

==============================

这段内容,可真是太高明了。

我一直觉得,李左车的所有见解,应该不会就如史书上所说出的那样简单。却一直无法分析出,李左车主要厉害的后招在什么地方。

陈余的战略,完全忽视了燕国、齐国、甚至楚国的存在;李左车的战略,应该是立足于整个北方地区思考的。
只要韩信不能一举击溃赵国的军事主力,就算他取得一系列胜利,也随时会把齐国(甚至还会把燕国)拖入战场的。
而因为有张耳存在,赵国的军事主力,到底能实现多大的团结,也实在让人没有多大的信心。从这层意义上,赵军拥有的只是数量上的优势,实力到底有多大,却实在让人不敢乐观。
在这种背景下,李左车认为应该避免与韩信主力决战,就比较好理解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我一直觉得项羽实在很死心眼,面对如此大变故,这段时间的项羽都在做什么呢?依然在刘邦构筑的防线下赌气死攻!楼主说,如果项羽没有了荥阳一带,就无法构筑西面的防线抵御刘邦的东扩,问题是楚国一直在进攻的态势,项羽需要的是与刘邦决战而不在防御,而荥阳一线是不能移动的,我总觉得很多条件对于双方都互有利弊的,不会只对一方有利,当然也不会只针对另一方,出了荥阳一马平川确实不利于防守,但却利于决斗,项羽只要后退一步,回到离自己本土更近一些的地方静待刘邦,那刘邦能怎么样,难到能带着成皋和荥阳一起搬家,能做的要么也只静观其变,要么也把军队拉出来试试与项羽野战了,这样项羽就能把不利因素转化了。

首先离本土近了,可以减少损耗,还可以便于打击彭越,震摄英布、吴芮和共熬等,稳定自己的后方;其次,如果刘邦畏缩不前,项羽就可以腾出手来整合赵齐,与韩信争夺北方,如果刘邦前来对战,那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以刘邦的战力,对付最后缺衣少食的项羽还不停连败,此时胜算更少了,那样刘邦将面临两难抉择,项羽这种类似围棋弃子的行为反而是刘邦所不想看到的!虽然这样不能消灭刘邦,但本身这种战略就要作一个长远持久的打算,尤其在局势发生剧变的时候,保存自己才有胜利的可能,光是顿兵人家门口看着后方被抄不是更傻吗?

==============================

荥阳、成皋距彭城的直线距离接近700里,实际距离自然远远超过700里。

项羽把军事主力驻扎在荥阳一线,刘邦肯定无法东下,到项羽的地盘征收人力、物力、财力;而齐、赵、楚(英布),肯定也不敢进入项羽的地盘征收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来,项羽的对自己地盘统治就是稳定的。

如果项羽敢大举东撤,刘邦自然可以派遣军队(并不用派遣主力)到他的地盘内征收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来,项羽西部的地区,就成楚汉的游击区,换而言之,这段时间归项羽(项羽派遣军队西进),那段时间归刘邦(项羽东撤)。这样一来,项羽对自己地盘的统治就不稳定了。

如果项羽把军事主力驻扎在荥阳一线,项羽就是与刘邦单挑。因为齐、赵不会趁机进攻项羽的。最多只有彭越那种孤魂野鬼会协助刘邦。
如果项羽把军事主力大举东撤,项羽就是与齐、赵、汉三国共同作战了。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项羽对齐、赵用兵,这两个国家肯定会自卫。而刘邦肯定会进攻项羽,就算刘邦不敢进攻项羽的军事主力,但是向东一马平川,项羽西部几百里的地区,就会暂时脱离项羽的统治。

从当时情形去看,项羽似乎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突破荥阳、成皋防线,构建起西部防线,否则回师的结果,是一点也看不到出路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弓背老农、苦守的苦手、星星碎语、随便选一个、枯声、江东寄奴、新恐怖鸟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七节 韩信东征 (中)


韩信打败赵国后,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进攻燕国,另一个选就是进攻齐国。
韩信应该先进攻谁呢?韩信想先攻打燕国。
李左车对韩信说,我认为你攻打燕国,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觉得,你应该分化瓦解齐国、燕国。咱们先摆出一副要进攻燕国的架式,然后派人去说降燕国。只要燕国投降了,齐国就孤立了。

韩信派人对燕国说,希望你认清形势,抓紧投降。于是燕国投降了。
你是燕国的执政官,你会如何选择?你也肯定会选择投降,因为投降的实质性损害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也就是等于与汉国签订了一份友好条约;因为,以韩信的实力,估计无法因此干涉燕的主权完整。

如果燕国选择投降汉国,燕国就可以握有主动权。换而言之,韩信就会先攻打齐国,在此过程中,燕国可以坐山观虎斗,时机允许,他就介入战争,时机不允许,燕国就在旁边观看。
如果燕国不选择投降汉国,就等于把主动权,让给了齐国。一切是显然的,燕国如果敢不投降汉国,韩信就有可能先进攻燕国。到时,齐国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了,时机允许,齐国就介入战争,时机不允许,齐国就在旁边观点看。

燕国投降汉国,对汉国的实质利益是非常有限的。
就好像,苏联与日本签订了友好条约,对苏联自然有好处。问题是,这种好处显然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时机允许日本随时都会进攻苏联的。
当然了,就好像苏联与德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对苏联自然有好处。问题是,这种好处显然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时机允许德国随时都会进攻苏联的。
燕国投降汉国,与此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燕国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着,汉国似乎无法因此把手真正伸进燕国。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韩信公元前205年10月就平定了赵国(当然了,此后不久,燕国就投降了汉国)。但是,韩信直到第二年10月,才去进攻齐国的。而且,主要还是因为齐国给韩信留下了天大的漏洞。
换而言之,燕国投降汉国,对韩信的战略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齐国没有给韩信留下天大的漏洞,韩信只要与齐国打成持久战,燕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谁也不知道。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韩信与燕、齐对恃的一年时间里,楚汉相争的真正主角,刘邦、项羽还在荥阳一线打得热火朝天。

因为诸侯们都在旁边看戏,所以刘邦只能与项羽单挑。而与项羽单挑,刘邦又显然力不从心。所以,刘邦决定暂时放弃无力占据六国故地。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打败项羽,就意味着大家都给刘邦当打工仔,大家对打败项羽,就不会有太高的热情。

现在的问题是,刘邦应该把六国故地,暂时让给哪些人呢?
张良曾劝刘邦说,咱们无力占据的六国故地,现在都让彭越、英布、韩信去经营好了。这三个人一旦崛起于六国故地,项羽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压缩的越来越小。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让韩信东征;并让随何策反了英布;当然也派人与彭越取得了联系。

但是在韩信平定赵国后,刘邦显然对张良的建议,产生了某种怀疑。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韩信崛起的速度,实在超出了所有的人预料。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韩信随时有可能失控的。而彭越、英布又是那种天生当大哥的人,他们一旦崛起,同样随时可能失控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在这种背景下,郦食其就建议刘邦改变张良的战略。总而言之,与其培养韩信、英布、彭越那种如虎如狼的猛人,哪得如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后人。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打败项羽后,就意味着需要面对在战争中崛起的韩信、彭越、英布,那实在如同前门驱猛虎,后门入群狼。
简单的去看,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后人,一样可以压缩项羽在关东地区的生存空间。更主要的是,六国故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等打败项羽后,刘邦再进行削藩时,难度相对就简单多了。

所以,刘邦觉得郦食其的建议,比张良的建议还要高一筹。于是,马上就让郦食其去执行这件事。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张良就去求见刘邦,并给刘邦分析了郦食其建议的众多不可行性。刘邦马上中止了这件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简单的去看这段内容,有着许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第一,郦食其是郦商的哥哥,而且早就是刘邦手下的主要谋士与说客。刘邦既然非常认可郦食其的建议,为什么不告诉张良,这个建议是郦食其帮他做出的呢?因为据史书记载,刘邦是这样对张良说的。“子房你过来,有一位客人,替我想出了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
以前,我看这段内容,总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刘邦对张良所说的话,显然非常不合情理。而司马迁那种大家,为什么会这样记录;更主要的是,司马光那种大家,也没有试图修改它?

第二、这样重要的战略改变,刘邦为什么不与张良商量一下,就随便拍板决定?

从某种意义上,刘邦突然决定分封六国后人,本身就是对张良从前建议的否定。因为,张良建议刘邦,放手重用韩信,积极与英布、彭越联合,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占据六国故地,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现在,刘邦突然决定大举分封六国后人,那韩信、彭越、英布往哪里放呢?
既然想通了这一点,我自然想通了,刘邦为什么不告诉张良,分封六国后人的建议,是郦食其提出来的。因为,刘邦说这个建议是郦食其提出来的,就会有意无意的让这两个得力的谋士,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张良从前替刘邦制订的战略,本身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按张良的建议,也许可以打败项羽。但是,结果就是韩信、彭越、英布那种可怕的对手会成长起来。
所以,刘邦一直希望找一个更好的方法。而郦食其的建议,正中刘邦的下怀。但是因为,这个建议本身,就是推翻了张良从前的建议,所以刘邦就决定暂时不与张良商量这件事。因为,当面否定张良的建议,会让张良难堪的。所以,刘邦就决定先生米煮成熟饭,到时,张良自然就会在此基础上,帮助刘邦重新策划了。

郦食其的工作,并不是一项需要秘密进行的工作,也是一项无法秘密进行的工作。所以,相关事情,肯定被张良获悉了。
于是,张良去拜见刘邦。刘邦一看张良前来,自然知道张良的来意。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邦再不提相关的事情,同样会让张良难堪的。因为,张良是刘邦的首席谋士,这样重大的战略改变,刘邦也要对张良保密,就有些实在说不下去了。于是,刘邦就告诉张良,“刚刚有一个客人,给我出了一个削弱楚国的好计策,你看这个计策怎么样?”

因为,张良已对相关问题思考的非常成熟了,所以张良马上说这个计策,有“七不可”。总而言之,您如果应用这个计策,现在就将大势而去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其实,张良说了“七不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一个。
韩信、彭越、英布崛起以后,会威胁我们以后的战略计划(主要是削藩)。但是,如果不是韩信、彭越、英布那种猛人,谁敢与项羽抗衡呢?
您觉得,您分封的那些六国后人,谁敢帮您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如果这些人,都不敢帮您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项羽的势力怎么会受到削弱呢?
更可怕的还在于,您别看,这些人是您分封的,到时他们还有可能倒向项羽一边。

如果随便拉出一个人,都敢(都愿意)和项羽在关东争夺地盘,魏豹、陈余、田横就可以让项羽无法在关东立足了,何必让韩信、彭越、英布去干这种事?
当然了,再往下分析。韩信帮您平定了魏、代、赵、燕,都没有资格分封一块地盘称王;周勃、曹参、郦商都立下汗马功劳,也没有资格分封到一块地盘称王。那些六国后人,什么事也没有干,马上就可以分封到一块地盘称王。您觉得,您手下的这些小弟,还会积极给您卖力工作吗?

听完张良的分析,刘邦马上醒悟了郦食基的建议中,有着更无可救药的缺点。换而言之,张良的建议虽然存在着巨大的缺点,但是还有着可以补救的机会。郦食其这个建议,却有着无可救药的缺点。

张良的战略计划中,一直都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用这种方法消灭项羽,显然意味着韩信、英布、彭越那种猛人会崛起。
问题是,在当时背景下,如果不是韩信、英布、彭越那种猛人,谁有能力、谁又敢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弓背老农、xajh2001、无尽的恋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刘邦可以利用彭越、英布,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是猛人,所以敢于和项羽争斗。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他们都与项羽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除了这两个人,刘邦再想找一个敢与项羽对抗,也愿意与项羽对抗的人,还真没有了。


彭越与项羽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非常好理解。因为,彭越是魏系大佬,只是因为项羽占据了魏国故地的主要地区,所以彭越一直就是孤魂野鬼。

处于田横、赵歇、陈余、魏豹的位置,他们虽然与项羽有矛盾,甚至有仇恨。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因为,只要项羽尊重他们的主权完整,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可以化解。而且,只要项羽无法打败刘邦,自然就会尊重他们的主权完整。

陈余用火并张耳的方式统一赵国;田荣用火并田都、田安的方法统一了齐国,田荣之子(田广)依然控制着齐国;只因为他们表示臣服项羽,项羽就愿意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魏豹曾与刘邦一块攻占项羽的老巢,后来只因为与刘邦划清了界限;项羽依然愿意对他过往不咎。
陈余、田广、魏豹只是表面上臣服了项羽,绝不会允许项羽从他们的地盘上调动一兵一卒,而项羽也愿意接受这种事。
在这种背景下,陈余、田广、魏豹与项羽之间,自然没有什么无可化解的矛盾。至少,在楚汉争霸开始后,项羽没有进攻他们,他们也没有进攻项羽。

但是彭越与项羽的矛盾,却是难以化解的。想解决这种矛盾,就是项羽把魏国故地割出一两个郡给彭越。而项羽显然不会这样做的。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刘邦愿意拉拢彭越,彭越自然愿意与项羽为敌。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岭南陈氏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表面上看,英布与项羽没有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是,仔细去分析,英布与项羽的矛盾,也是难以调和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周围的人都对你不理不睬,你肯定会很生气,但是,你应该可以接受。因为现实社会,就是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你的好朋友、你的小弟,也对你不理不睬,你是什么感觉?
这也就是,张耳与陈余,后来变成仇人的主要原因。

如果陈余与张耳不是好朋友,张耳遇到困难时,陈余不敢冒险相救,张耳绝不会气得要死要活。如果陈余与张耳不是好朋友,那看到张耳怀疑、猜忌自己,陈余也不会气得要死要活。
问题是,他们是好朋友,所以,一时变得仇深似海了。于是刘邦想与陈余合作时,陈余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刘邦先把张耳的人头拿过来。当然了,张耳后来和韩信联手,把陈余的人头割了下来。
传说中的刎颈之交,于是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原因呢?无非就是张耳有难时,陈余不敢玩命去救;无非就是因为陈余赌气扔下将印,张耳顺势就拿走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英布与项羽的关系,就是介于好朋友、小弟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项羽与齐国、诸侯联军、刘邦作战时,英布一直都是坐山观虎斗。英布敢这样做,自然是因为他知道,利益集团之间(国与国之间),什么恩怨情仇都是浮云。决定他们关系的,只是现实的利害关系。
但是,英布这样的事干久了,心中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因为英布知道,现在的项羽,对他肯定非常失望,非常痛恨。英布作为项羽的好朋友(或小弟),在项羽最需要帮助时,却是一直坐山观虎斗,项羽会原谅他吗?
当然了,这就是张良认为英布可以成为刘邦主要盟友的原因;当然了,这也就是随何可以说服英布的主要原因。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随何说英布的难度。因为,道理虽然如此。但是,一个人想说服英布,绝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关键是他也危险到了极点。
后来,随何在英布地盘内,公然训斥项羽的使者。更让英布没有选择了。
一切是显然的,就算英布拿着随何的人头,向项羽的使者表明自己的心迹,也为时太晚了。因为,英布一直在坐山观虎斗,还让项羽的使者亲眼看到,英布还与刘邦有着不明不白的关系,就算英布现在及时站在项羽身后,项羽也很难真正原谅他了。
更何况,英布现在依然不想站在项羽一边。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张良建议刘邦重用韩信,是因为韩信有独当一面的才能,却绝不是天生当大哥的人。
刘邦敢让韩信东征,是因为刘邦知道,韩信绝不是天生当大哥的人,他只是一个优秀的打工仔。如果,韩信拥有着极强的大哥气质,刘邦也不敢让他独当一面了。
如果当年,楚怀王是让韩信那样的人,领衔西征关中,并让几个举足轻重的大佬给他当助手。就算韩信进入关中,也无法成为能与项羽相提并论的大佬。
反过来,如果韩信就是刘邦那种天生当大哥的人,韩信恐怕还没有进入齐国,就敢坐在那里与刘邦讨价还价。

我一再用“天生当大哥的人”这个词,并不是我认为,这种人格、性格的形成,真的就是天生的。我只是说,这种人格、性格,并不是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出来。事实上,任何一种人格、性格,都是现实博弈中反复强化出来。
韩信的起点太低,年纪太青(韩信死时才30岁),所以他出场时,并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原始资本。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秦末大乱时,刘邦只是20多岁时的刘邦,刘邦肯定也没有资格成为沛公,更没有机会成为那种天生当大哥的人。因为,这样的刘邦进入历史舞台,恐怕也就是给王陵或张耳当小弟罢了。

如果刘邦这样早就进入时代大舞台,那他所接触的人,经验、能力、地位都远远高于他的人,他自然无法强化出大哥的气质。
因为,与比自己经验、能力、地位相当,或是稍高一点的人相处,你能处处表示出凌驾于大家之上的气势、气质,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你与经验、能力、地位远远高于自己的人相处,你处处想表现出凌驾于大家之上的气势、气质,那可以说,是一件近于无法实现的事。
其实,韩信也有天生当大哥的潜质。因为,韩信总是一副不甘居于人下的牛逼样,而且有着过人的能力。这样的韩信,如果在底层跌爬滚打到刘邦那种年龄,恐怕也是走到哪里,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气势、气质。
只是,韩信进入时代大舞台时,原始资本实在太少了。而且一出场,就是给刘邦那种人当小弟,又领着张耳、曹参、灌婴那种强悍的小弟混,自然很难拥有唯我独尊的霸气。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