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当然了,汉国使者,最后就会说出一些诱人的条件。比如,你们匈奴今天放我们一马,我们汉国也会对此有所补偿的。说是具体点,你们一再入侵中原王朝,也无非就是想占据长城附近的一些土地罢了,我们可以割让给你们;你们一再入侵中原王朝,无非就是为了抢些金钱美女罢了,我们可以定期给你们送一些。总而言之,中原王朝家大业大,你饶了汉帝国的皇帝,汉帝国皇帝自然会送你点土地、钱财的。
因为,最后一项内容,显然是有损大汉帝国声尊严的。所以,历史就隐藏了相关的内容。于是,刘邦怎样从白登突围,就被说得云遮雾罩了。

相关的利害分析,我们可以从历代中原王朝,劝说游牧民族接受和约的劝说之词看出来。估计汉帝国,也整不出什么新鲜的内容。

后来,刘敬提出和亲政策。无非是把汉帝国割地、赔款、送美女的行为,变得比较有面子罢了。
所以,历史真相大约是这样的。那就是刘邦逃离白登后,想反悔在白登对匈奴许下的诺言。换而言之,因为给匈奴割地赔款,实在有损大汉帝国的尊严。但是,冒顿一看刘邦这样不守信用,当时就火了,总而言之,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也许还没有彻底了解我匈奴人的厉害。
于是,冒顿再度率军侵扰长城以南地区。这样几轮侵扰下来,刘邦终于发现,必须得兑现曾在白登许下的诺言了。问题是,这诺言怎么个兑现法。赤裸裸的兑现,实在有些太损大汉帝国的尊重。
在这种背景下,刘敬就提出了和亲政策。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所谓的和亲政策,无非就是割地赔款的遮羞布。比如后来,有一个游牧民族,想让唐太宗李世民割点地、赔点款,就派人要和大唐帝国和亲。李世民一看,你想认我当爹(岳父),我还得想认你当女婿呢?这个游牧民族首脑一看,李世民这样牛逼,当时就率军攻打大唐帝国了。
李世民无法应付这种野蛮人的进攻,于是就答应了对方提出的和亲政策。
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在与中原王朝博弈时,也是非常有策略性的。如果这游牧民族首脑,直接说想让大唐帝国割地赔款,肯定是很难有结果的。因为,大唐不可能会接受这种条件的,最后可能就会把又方拖入无穷无尽的战争中,最后弄得大家都没有好结果。
但是,这个游牧民族首脑说,我想给大唐皇帝当女婿,通常就会有结果了。因为,这等于给大主唐帝国留够了面子。一切是显然的,只要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发动几轮进攻,无论是输是赢,只要他表现出一副死缠滥打到底的架式,大唐帝国就会屈服的。因为,把几十万大军常备于边疆,与游牧民族旷日持久的的游击战,其花费之大,是中原王朝通常不愿意承担的。
我这样说,无意把愿意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说得一无所是。因为,你没有强大的实力(让游牧民族相信,打下去就会两败俱伤),就算你想和亲,人家也未必会接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大清帝国也派一个皇子,给英国女王当了丈夫,那大清帝国就算给英国送上几百万两白银,割上几个小岛,开放几个通商口岸,也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当然了,如果大清帝国能让一个公主,变成日本天皇的皇后,那大清帝国就算给日本赔上几亿两白银,割上几个岛,也好像不丢脸了。
问题是,英国不会让自己的女王,管大清帝国皇帝叫爹(公公)的;当然了,日本也不会让自己的天皇,管大清帝国皇帝叫爹(岳父)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是的,刘邦给冒顿送了一个美女。但是,冒顿以后就得管刘邦叫爹(岳父)了。
是的,刘邦给冒顿送金钱了,但是,那是刘邦嫁女时,给女婿送了一些嫁妆;但是,那刘邦心疼女儿、女婿,过年过节给他们送一些红包罢了。
是的,刘邦给冒顿割让了一些地盘,但是,因为大家是翁婿关系,所以就是一家人,女婿占了岳父几间平常不用的房子,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是的,冒顿没事还会派兵劫掠汉帝国。但是,因为有和亲政策的约束,冒顿这种行为,毕竟不敢太没边没沿了。因为,匈奴也害怕和亲政策会破坏,因为,和亲政策破坏了,就意味着匈奴会丧失一笔,可以固定收到的保护费。

总的来说,经过一番艰苦的博弈。汉帝国与匈奴的关系,暂时算是固定下来了。那就是,匈奴单于管大汉皇帝叫爹(岳父),大汉皇帝固定给匈奴单于一笔保护费。这种格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改变。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汉帝国财大气粗,终于不愿意再给匈奴交保护费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mememevvv网友:
张作霖早说了,鬼子敢来,县长带人把铁路扒了,运输短期内就解决不了

义勇军抗联还有冀中根据地骨干就是原东北军

9-18仅沈阳白送给倭寇的,八路八年也没那么奢侈

鬼子不占东三省,全面侵华重工业是建不起来的

=================

说是这样说,真作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把日本赶出东三省,就这样简单。那九一八时,只要张学良向蒋校长请示,蒋校长肯定会告诉他,给你打!你张学良不敢打,我马上派几个高级将领,替你指挥东北军。

真实的情形显然是,就算蒋校长下令让东北军抵抗,东北军也不会抵抗的。否则,张学良不抵抗,蒋校长早就派人接替张学良了。
真实的情形显然是,蒋校长根本不敢下这种命令,因为,真的与日本打开仗,蒋校长心里没有底。换而言之,想阻止日本占据东三省,哪有说的这样容易?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新恐怖鸟网友:

真实的情形显然是,就算蒋校长下令让东北军抵抗,东北军也不会抵抗的。否则,张学良不抵抗,蒋校长早就派人接替张学良了。

…………

这话不对。

东北军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位置,不是老蒋一句话能决定的。

===============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东北军真的想抵抗,就张学良不想抵抗,那蒋介石撤张学良的职,东北军自然会接受的。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蒋介石下令抵抗,东北军就不用背井离乡,东北军没有理由不听蒋介石的指挥。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但是,我还是有两点不明白。

第一点是刘邦,如果封燕代之王是为了削蕃和全面掌控这个地区,那么在结束了前燕王臧荼和韩王信以后,这个历史任务就完成了,直接把刘恒刘长之辈的小儿子封去就完事了,为何还要把陈稀、卢绾放到那里主政,然后又怀疑人家独立,反复用兵呢?先立后灭,两地如此,刘邦为何要多此二举呢,是因为还要利用来做为与匈奴的缓冲区,通过打击这些边缘的墙头草势力来间接与匈奴角力吗?

第二点是陈稀和卢绾,他们的权力构成,除了在政令方面有些自主能力外,其实与后来空降的刘恒不会有太大分别,都是刘邦指派任命的,从形势上看,两地都不存在与中央角力及独立成国的可能,又要面对强大的匈奴冲击,极需后面中央的政治军事支持,且之前臧荼和韩王信就有了前车之鉴,其他各地的诸侯王也纷纷落马了,全面统一中央集权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裂土封王的美梦呢?只怕区内的实力派也不会支持,以免再遭战祸,他们唯有向匈奴倚靠以得到外力支持,但这又符合他们的利益吗,结果最后走向灭亡,那他们为何还要做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呢?

=========================

(一)、在削臧荼的藩时,如果直接分封刘氏成员,可能会让引发难以控制的局势。所以,刘邦分封刘氏成员,是在韩信被削藩之后进行的。而卢绾注定只能当一个过渡性的人物。

分封弱势的刘氏成员为王(比如刘恒、如意),自然需要给他们配备一些强势的军政大佬当属员。否则,他们无法胜任相关的工作。但是,这些强势的军政大佬,必须得明白自己的身份,换而言之,他们绝不可以肆无忌惮的经营自己私人力量。
陈豨受到打击,显然是因为他没有明白自己的身份,或者是他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因为,曹参辅佐刘肥,周昌辅佐如意,这都是强势的军政大佬辅佐弱势王爷,但是曹参、周昌并没有处于嫌疑之地。
另一方面,大约也就是如苦守的苦手网友所说,赵代处于抗击匈奴的第一线,自然是汉帝国精兵云集的地方,所以一个军政大佬在这种地方辅佐弱势王爷,难免会有些非份之想的。

刘邦削藩的主要困难,就在于,他绝不可以让大家清楚的看到自己削藩的意图。如果,刘邦的削藩意图完全公开了,那刘邦恐怕只有死路一条。这注定了,刘邦的削藩的过程,就只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换而言之,地方势力越来越弱,刘邦的意图才越来越明显。最后,就直接高呼,非刘氏者称王、天下共击之了。
如果刘邦在打败臧荼时,就分封刘氏成员为燕王。那刘邦伪游云梦时,韩信振臂一呼,就有可能让其它诸侯跟着他造反了。如果刘邦在匈奴没有稳定的时候,就过分压制赵代之地的军政大佬,就有可能把他们逼向匈奴一边的。

(二)、许多事,从情理上看,都是危险重重的,也是难以看到出路的。所以,聪明人都应该自觉的远离它。但事实上,面对巨大的利益,有几个人能认清这种形势呢?
看历史,谁也知道范蠡、张良功成身退,是明智的选择; 谁也知道萧何、房玄龄的谨慎,是明智的选择;谁也知道,在君主收归权力时,你还挡在道上,通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谁也知道,阴谋爬上皇位是很难有好结果的。但是,真的事到临头,有几人能认清这种形势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看到刘邦出兵匈奴,我觉得其实这是一场不需胜负的战争,要的只是一种姿态。春秋时,齐桓公讨伐楚国,联合了中原各大小诸侯,声势浩大地打了一个雷,在攻陷蔡国的同时却“不小心”走漏了真正的军事目标是楚国的信息,然后齐国联军还没直正进入楚国,就在召陵受到了楚使屈完的接待,最后的结果是联合国军没在楚国打响一枪一炮,只带着楚成王送的一车干草就胜利回师了,齐国却当之无愧地成了首位春秋霸主!刘邦也是如此,但有些差距,齐桓公打下了蔡国,刘邦却拿不下平城,因此在谈判上就差了一道,但结果还是大同小异的,大家通过实力的展示,博奕出了和平的价码,但这场仗,本身双方其实都不愿意开打的,所以才有贿妻这种试探底价的非正式场面的出现,如同中美建交前也先来一个乒乓外交一样!

======================

这样一想有些深了,但是,应该也是可以成立的。

当时中原王朝与游牧世界,可以保持相对的和平。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原王朝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征服游牧世界是徒劳的;这也就是中原王朝对抗游牧世界主要靠长城、和亲两项武器的主要原因。游牧世界也知道,自己也不具备统治农业文明的能力;所以,匈奴在占据优势的时候,也不会试着占据城池、管理农业文明地区。

所以,双方主要的争夺在于。
匈奴到底可以占据多少长城附近的农业经济、游牧经济的交界地带?匈奴到底可以从中原王朝一年抢占多少财富?
这一切,应该是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实现。因为,双方并不具备真正威胁对方生存的能力,也缺乏威胁对方生存的动力。关键是在汉帝国国力衰弱之际,他应该会选择适当妥协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543247057网友:

有个问题想问下楼主,我发现历史上定都似乎多半都是要定在自己的主要势力范围内的,比如元定都北京,而朱元璋消灭元后却定都在南京,皆因他是在南京开始发展起来的,同理朱棣最后迁都估计也是因为怕南京这边不服他才要迁到他受封的地方,燕地,而唐定都长安,宋却在汴京,这些朝代变换都城主要考虑是什么?难道说以前朝代那些地方都被毁坏还是建设不行呢,还是主要考虑自己的势力范围,还有如果真是考虑势力范围的话,那么这么多朝代为何定都总是那么几个城市,总不能说就这几个城市周边产生的势力容易取得天下吧,还有若是项羽战胜刘邦他会居关中吗,还是说他也会在他的九个郡里面找一个城市,还有关于我朝的定都问题,当时不是也经过争论么,争论的本质是什么,即朝代定都的根本是看什么?

=========================

历史上的定都,都是定在自己的主要势力范围内。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历史上的王朝,在选定都城时,主要是综合考虑军事、政治、经济几个问题。

第一、 在军事上,帝国都城应该建在帝国军事重心所在地附近。否则,军事重心所在地的军事长官,就有可能威胁帝国都城的安危。关于这一点,从朱棣以北京夺取南京看出来。当朱棣把明帝国都城迁到北方后,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因为,明帝国在江南少驻扎一些军队,不会有了不起的后果,但是在北京附近驻扎的军队少了,就无法应付来自长城以北的威胁了。
第二、 在政治上,帝国都城应该建立在一块形胜之地上。帝国皇帝坐镇这块地方,必须得可以对帝国其它地区,都有着足够的控制力。
第三、 在经济上,帝国都城必须得是一个主要的经济区域。因为,帝国都城是帝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又是帝国主要权贵集中的地方,这里一年的经济消费是巨大的,如果全靠外部运输,耗费就太大了。
当然了,帝国在选择都城时,必须得三者都得考虑。

历史上的定都,都是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这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错觉。
比如,秦、汉、隋、唐都是以西北为基础统一的天下,所以秦、汉、隋、唐都定都在西北。简单的看,这是因为他们都想把都城,建立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细分析下去,我们必须得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秦、汉、隋、唐都是以西北为基础统一的天下呢?显然是因为,当时的西北,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否则不会这样巧,秦汉隋唐都以西北为基础统一天下。

中国历史上,主要都城也就是长安、洛阳、北京、南京、汴梁。在最初,因为江南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西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比重是非常大的。后来,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西北的经济比重就有些小了,这也就是后来,隋、唐都实行两京制(长安、洛阳并重),换而言之,如果定都长安,就有些难以驾驭天下了。总的来说,帝国都城是逐步向东移的。
南京是显而易见的,它绝不适合作大统一时代的都城。汴梁似乎也是如此,宋帝国把都城定的这样靠南,也是因为北方游牧世界崛起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苦守的苦手、新恐怖鸟、mememevvv、弓背老农、岭南陈氏、旺热心 、予与遇、乖孩子哦、liuyang7777 、魅力鬼胎扰、星星碎语 、543247057、弹指有无声、无尽的恋、徐兆玮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六节 削夺赵国

刘邦从平城撤军后,路过赵国。赵王张敖作为刘邦的女婿和臣子,对刘邦那是恭敬到了极点。但是,刘邦却是对赵王呼来喝去、骂骂咧咧,没有任何尊敬的意思。
最后,赵国的臣子都认为刘邦太过分了。于是,就劝张敖趁机除掉刘邦。

赵国的臣子之所以会劝张敖除掉刘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已估计到了未来的前景。刘邦的削藩之意,已多多少少开始流露出来,现在又把赵王当奴仆一样的看待;这样下去,赵国估计是无法躲过被削藩的命运。

当然了,谋杀皇帝绝对是非同小可的事。因为,谋杀皇帝虽然不容易,但也并不是太难办到;尤其是此时的刘邦,已进入了张敖的势力范围。
问题是,你真把皇帝谋杀了,想应付随之而来的后果,估计就有些困难了。因为,以皇帝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会群起而攻击你;因为其它诸侯会架着忠于皇帝的旗号打击你。
所以,赵国臣子在劝说张敖谋杀刘邦时,肯定也策划了后续的计划。那就是联系韩王信、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甚至联系齐国、楚国的大佬,总而言之,大家联手,重新瓜分天下。关于这种计划,虽然是我猜测的,但是基于当时背景,他们有这种计划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张敖清楚的知道,以自己的实力,与刘邦对抗,估计是没有胜算的。因为,在天下已大定的背景下,就算杀刘邦,也未必能打破刘邦一系主宰天下的格局。
就好像,后世张少帅活捉蒋委员长,表面上看,蒋委员成天削藩,各大军阀肯定都会支持张少帅的行为。但是真的捉了蒋委员长,却发现是另一种结果,于是蒋委员长的嫡系纷纷行动起来,各地的军阀也都纷纷谴责张少帅欺君叛上的行为,张少帅顿时傻眼了。
如果张敖真的把刘邦杀了。结果,估计也是与此大同小异的。因为,此时的天下,大局已定。刘邦的嫡系只要行动起来,赵国是根本无力招架的;关键是,在这种背景下,其它诸侯也未必真敢跟着赵国重新瓜分天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更主要的是,张敖娶的是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所以他认为自己也算刘邦半个儿子。所以,只要自己乖乖听话,刘邦未必会削自己的藩。
而且,就算被削了藩,如果落个韩信的结局(虽然丢了王位,还可以以侯爷的身份、在汉帝国享受荣华富贵),也不算太差啊。既然如此,何苦冒险与刘邦玩命呢?
于是,张敖一听手下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当时就急了。总而言之,没有刘邦的帮助,我父亲根本无法复国;没有刘邦,我们赵国也没有今天。现在他是皇帝,我是诸侯;关键是他是老丈人,我是女婿,我小心翼翼的伺侯他,这是天经地意的事啊。再总而言之,你们以后千万别说这种亡国的话语了。因为,皇帝是随便可以杀的东西,杀了皇帝,我们怎么解决由此而来的问题呢?你们说的那一套,好像能行通,实际上根本就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赵国的臣子一听张敖这番话,自然知道张敖是怎样盘算的。于是,大家一合计,先给他张敖交一份投名状好了。总而言之,咱们联手寻找机会把刘邦杀了,到时看他张敖怎么办?
史书上,贯高等人是这样谋策的,“这是我们的不对。我们的赵王是忠厚的长者,不背弃恩德;况且我们守正义不受污辱。现在皇污辱我们的赵王,我们因此才想杀死皇上,何必去玷污我们的赵王!事情成功了归赵王所有,事情失败了我们只有身当其罪罢了。”
史书这段话,估计也就是赵国臣属自己标榜自己罢了。
因为,皇帝是什么东西?皇帝进了你的地盘,你却把皇帝谋杀了。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其实,赵国臣属想谋杀刘邦,估计就是为了拉赵王张敖下水。总而言之,你是刘邦的女婿,你不愿意为了赵国利益,与刘邦奋起相争。我们把你老丈人杀了,我看你还能怎么办?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对赵王张敖这样傲慢,估计就是为了寻找机会的。换而言之,他就是要激怒赵国君臣,只要赵国君臣不愿意接受这种屈辱,自然就会采取某种行动,而他们只要敢采取某种行动,刘邦就可以明正言顺的收拾他们。至少,他在罗织赵国的罪名时,就比较容易了。

刘邦整个削藩过程,都是作的不动声色。表面上每个藩王被削,都是源于孤立的原因,其实各大藩王被削,都是源于一个共性,那就是传说中的“削亦反,不削亦,早削早反,晚削晚反;早反祸小,晚反祸大”。
但是,刘邦一直都尽力模糊这种共性。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这种共性被人们看清楚了。藩王们就有可能展开联合行动。

赵国以贯高为代表的赵国官员,密谋刘邦的行为,渐渐流传了出去。
这种事情流传出去,几乎是必然的。因为,皇帝一直想寻找机会削赵国的藩,不要说赵国官员本身就有问题了,就算他们没有问题,也会有人出来给他们编造问题的。
因为,有人为了贪图赏,只要他们相信揭发赵国谋反,皇帝会高兴,自然会出来揭发赵国谋反的事实; 因为有人会为了报仇,只要赵国的高级官员有仇家,自然会有人揭发赵国谋反的事实。不论赵国有没有谋反的事实,恐怕都不会改变这种结果。

一切的差别在于,如果赵国真的清清白白,刘邦非要罗织罪名削赵国的藩,会让诸侯们兔死狐悲的。如果赵国真有谋逆的行为,刘邦借机削他们的藩,就会让诸侯们觉得,这是赵国咎由自取。甚至赵国的君臣,也会觉得,自己丢失国家,就是因为自己一时鬼迷心窍,想要谋杀皇帝。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总的来说,刘邦削夺赵国的藩,表面作的那是不动声色,实际上却是翻云覆雨到了极点。

刘邦削夺赵国时,与他洗脚见英布的方法是类似的。总而言之,先把人的心理打到十八层地狱,再让你突然回到地面,甚至飞到天上去。这种心理反差,既征服了当事人,更把旁观者的内心,也彻底征服了。

在刘邦开始削赵国藩时,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总而言之,一副要把赵国君臣斩尽杀绝的样子。以至于吕后天天都向刘邦求情,总而言之,张敖是我们的女婿,怎么可能会密谋杀你呢?刘邦告诉吕后,张敖当了皇帝,还愁找不到女人?
他对女婿张敖尚且如此态度,对张敖的臣子就更不用说了。总而言之,当时的刘邦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把张敖和他的主要臣属,全抓进了监狱,而且谁也觉得,刘邦就要大开杀戒了。
但是,结果呢?

张敖只是被削了王位,因为被削王位后,张敖被封为宣平侯。关键是,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后来又成了刘邦的亲家;因为惠帝的皇后是张敖的女儿),又是赵系的代表的人物,所以张敖在汉帝国的地位依然不可以低估。
至于张敖的主要臣属,更得到了刘邦的高度赞扬、重用,总而言之,都是忠义之士,并说汉朝朝廷的臣子中,没有能在他们之上的。于是,张敖的主要臣属,全成了各的郡守、诸侯相。从某种意义上,赵国的主要臣属,都是因祸得福了。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权力、地位显然都上升了。

削藩削到这种结果。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面对这种结果,赵国的君臣自然觉得,刘邦对他们太好了。就是让局外人去看,也会觉得,刘邦的胸怀太宽广了。因为,张敖的主要臣属试图谋杀他,他不但没有惩罚他们,却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表彰,并把重要的职位交给了他们。

关键是,让其它诸侯王一看,被刘邦削了藩,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就算王位丢了,也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啊。前面,韩信被削了藩,也无非是变成淮阴侯;现在张敖被削了藩,同样也只是变成了宣平侯。
更主要的是,让其它诸侯王的臣属一看。更觉得,如果自己的君主被削了藩,对大家而言,可能也是一个好机会。因为,赵国的臣属,在削藩之后,职务、地位都明显上升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我们看历史,常常称道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问题是,削夺臣子的权力,是非常复杂的;绝不是皇帝三言两语就可以实现的。
赵匡胤能削夺臣子的权力,主要是因为经过五代君主不间断的削藩,而且随着交通、媒介的发展,帝国彻底切割臣子权力的时机成熟了。否则,赵匡胤这样一句话,就可能让他翻了船。因为,如果削夺臣子的权力,就这样简单、容易,中唐、晚唐、五代的皇帝,哪个也不是傻子,他们怎么都会无法想到这个问题呢?
当然了,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远,我们还是说刘邦削藩吧。

君主与臣子的矛盾,无非就是权力上的矛盾。
臣子都想拥有更多的权力,而且只要拥有了,就绝不会轻易交出去。

比如,臣子都希望,我的地盘我作主,换而言之,皇帝也不能干涉我对自己地盘的管理。在特定的背景下,皇帝虽然强势,却也无权干涉臣子地盘内的事。
再比如,臣子都希望,我的儿子、孙子不但可以继承我的财产,更可以继承我的权力、地位。在特定的背景下,皇帝虽然强势,却也无法随便决定政府的人事权力。
再比如,臣子都希望,贪污受贿是我额外的收入。在特定的背景下,皇帝虽然强势,也无法改变这一切半公开存在的事实。

表面上,许多时候是皇帝对臣子无情无义。实际上是因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臣子们那是前仆后继,成群结队的与皇帝作着绝不妥协的斗争。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臣子都是我的地盘我作主,那皇帝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了(他就变得越来越像盟主了);如果臣子都可以让自己的子孙,继承自己的权力、地位、财富,那皇帝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了(他就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大贵族了);如果臣子都可以肆无忌惮的贪污受贿,那皇帝同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了(因为,他越来越像传说中的昏君了)。
而且,在特定的时候,你别看皇帝非常了不起。但是,他们也就是无法剥夺臣子的这种权力。

比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这种怪胎堂而皇之的存在着。总而言之,所谓的官二代一个比一个牛逼,总而言之,我们家世世代代都当官,我身来就高人一等。
比如在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此后的五代,藩镇堂而皇之的存在着。总而言之,皇帝有什么了不起的的。我手上兵强马壮,皇帝也得让我三分。
比如,帝国通常时期,无官不贪、无贪不官,皇帝也奈何不了他们。就是朱元璋最后也被官员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所感动了。因为,我天天杀贪官,贪官就像韭菜一样,砍了一茬又一茬。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如果说得理想化些,刘邦与诸侯们之间的矛盾,并非无可调和。因为,只要诸侯们愿意放弃“我的地盘,我作主”,就可以了。换而言之,只要诸侯们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人事、经济、军事调动,皇帝与他们的矛盾就可以调和了。
问题是,如果真是如此,那所谓的诸侯就不是诸侯了。对既得利益者而言,拿刀革自己的命,总是一件困难之极的事;对那些诸侯王而言,自己主动削自己的削藩,同样是困难之极的事。

如果回头看这段历史,那些一心裂土封王的臣子,似乎有些愚不可及;那些一心经营自己私人力量的臣子,似乎也是愚不可及的。因为,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带血的大刀已磨的霍霍作响,臣子们还要干这种事,那不是找死又是干什么?
问题是,翻开历史,把头撇在裤腰带上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多的去了,而且因此丢了脑袋的人也多的去了。但是,谁能说他们愚不可及呢?事实上,那些成功的人(比如刘邦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哪个不是把头撇在裤腰带上,玩命追逐利益,最后才成为历史上著名人物。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在削藩时,就需要玩一些技巧了。总而言之,刘邦凭借强大的实力,先激怒赵国,再利用赵国的错误,把赵国肢解了。于是,赵王被调到中央政府,降级为宣平侯;赵王的主要臣属,都被调到各地当郡守、诸侯相了。
这样一来,刘邦与赵国君臣的矛盾,就彻底缓和了,因为刘邦削赵国的藩后,赵国的主要大佬,都没有损失根本利益,许多人似乎还是因祸得福了。
当然了,话虽如此,如果刘邦真敢赤裸裸的进行这种人事调动,估计也会把事弄得难以收拾。但是,刘邦开始不断挑衅,先让赵国在情理上处于被动,于是赵国的气势彻底被打垮了;然后刘邦高高举起大刀,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于是赵国抵抗的决心被削弱了;最后刘邦把刀刀轻轻的放下,又装出一副义薄云天、善解人意的样子;并且让赵国的大佬们,都获得了他们预期之外的利益。于是赵国与刘邦的矛盾被彻底化解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天行有常2013网友:

请教泪痕楼主,比如陈胜,假如一个人聪明到明白自己身处浪尖,骤然上升因而,必将陨落,那他该如何?是的,客观条件是你在这位置,时代选择你,而你必须要陨落,但是人有生存本能,生存意志,总不能坐以待毙吧?泪痕更多叫我们如何避免那种客观的坏运气,却没教现在就让你处于这种客观之下,你怎样为了自己的生存意志,而要逆潮流,带隐号的,救自己一命。当然,想要活命还要顺潮流。因为这种情况都需要历史的假设,而假设的东西,没有事实证明,因此,泪痕很难对这种假设做出研究下定论。所以,在泪痕的文章中,大部分都是,项 括司马衷之类的看似鲁莽笨拙的人,都其实做出了最优的选择,而陈胜,这样的政治明星,哪怕看上去希望很大,他也无能为力,无法改变命运的陨落。就像21网友说的,每个人都是聪明的,没人是傻子。这话说的对,但是,实际生活中,一定会大量存在非最优的选择,就拿韩信说,他再天才,他在那一年的实习中,第一次做某件事情肯定犯过错,假如这样的错误,正好碰上个真实的检验,那他就完蛋了。意思是想说,那种明明可以变得更好而不损害其他人任何利益得情况是绝对存在的。但没有研究意义。

=======================


在任何一个具体的选择面前,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供你选择。因为,你可以选择挑战,也可以选择退缩。应该选择哪一端呢?选择哪一端更有利呢?谁也不知道!

总的来说,陈胜够幸运的了,他的选择,也够正确的了。
因为,在那个时代,数以百万计的人,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就在战乱中消失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以光速穿过太阳、苦守的苦手 、弓背老农、随便选一个、江东寄奴、弹指有无声、星星碎语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刘邦在削赵国藩时,大约预备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自然就是构建出无可抗拒的军事、政治、心理压力;轻轻松松的把赵国彻底征服了。如果是这样说,刘邦就可以恩威并重,用最小的代价,把赵国彻底驯服。

中策,自然就是赵国不敢公开叛乱,但是依然敢作出有理、有利、有节的对抗,这样刘邦就需要玩一些技巧了。如果是这样说,刘邦就需要花费一些血本,把赵国彻底驯服。

下策,自然就是赵国公然叛乱。如果是这样,刘邦就需要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征服赵国了。


基于赵国的角度,似乎也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自然就是起兵对抗刘邦。当然了,结果就是可能让刘邦打得灰飞烟灭。
中策,自然就是有理、有利、有节与的刘邦对抗。总而言之,赵国可以屈服你,但是,如果你完全不尊重赵国的利益,赵国还是会选择反抗的。
下策,自然就是彻底向刘邦妥协。总而言之,一切都是我们的错,请你饶了我们吧。


刘邦在拘捕张敖时,曾下令,赵国的臣子、宾客敢跟着张敖到帝国都城,都要处于灭族的惩罚。但是,张敖的主要臣属,却都无视这条禁令,跟着张敖到了帝国都城。当然了,他们也给刘邦留了一些面子,那就是装成奴仆(不是以臣子、宾客的身份)陪同张敖到了帝国都城。
而且,这些臣子们都誓死保卫赵王张敖。总而言之,好汉作事好汉当,我们的赵王对此事完全不知情,一切都是我们擅自主张。

赵国臣子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对刘邦表示了无声的对抗,总而言之,有种你就杀我们。再总而言之,我赵国臣民,是绝对忠于我们赵王的,杀了我们,自然会有后来人。换而言之,就算你能杀了我们,你也无法稳稳妥妥的接管赵国的。再换而言之,你这样一意孤行下去,就有可能让赵、韩(逃离匈奴的韩王信,与匈奴合作的王黄、赵利)、燕(卢绾)、梁(彭越)、淮南(英布)达成某种共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后来,密谋暗杀刘邦的案子稀里糊涂的结束,并且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赵国臣属这种不畏死亡的态度,让刘邦知道,自己如果过分打击赵国势力,可能会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因为,现在的赵国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在收拾赵国的时候,让自己陷入道义上的被动,就有可能引发诸侯们的联合进攻。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赵国臣子,一听陪赵王到帝国都城,就会被灭族,于是谁也不敢陪张敖到帝国都城。那刘邦肯定会省下许多郡守、诸侯相的职务。我们必须得知道,刘邦嫡系小弟,想当这种官的人多的去了,而且大都也没有机会当这种官。如果形势允许,刘邦自然会把这种官职,留给自己的嫡系小弟。
如果赵国臣子,让刘邦一句敢陪赵王前来,就灭族的禁令,吓得乖乖听话。刘邦哪会破费那样多的郡守、诸侯相之职,安抚赵国故地的大佬。到时,刘邦虽然也会安抚赵国故地的大佬,问题是,刘邦估计不会花这样大的血本了。

当然了,如果赵国的君臣不愿意乖乖接受刘邦的拘捕,公然起兵与刘邦对抗,结果估计就是让刘邦打得灰飞烟灭。

从这层意义上,赵国君臣的选择,应该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因为赵国的藩虽然被削了,但是赵国君臣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下来。

当然了,刘邦的选择,应该也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刘邦削了赵国的藩,却让赵国的主要大佬依然愿意拥护他。更主要的是,刘邦把张敖调到中央政府,降爵为侯;把张敖的主要臣属调到全国各地当郡守、诸侯相。等于把赵国故地核心力量彻底肢解了。这样一来,为刘邦嫡系力量进入赵国打通了道路。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削了赵国的藩后,就让自己儿子如意(戚夫人的儿子,当时10岁)当了赵王。
刘邦对赵国的削藩,从这层意义上,是比较彻底的。
赵王如意只是一个10岁的小孩子,所以赵国的实际工作,显然是由刘邦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主持着。这样一来,以后就算一个强势的赵王成长起来,也难以利用赵国与中央政府对抗了,因为此时,刘邦已把赵国故地彻底渗透了。


第七节 陈狶、韩信之死


刘邦希望赵王如意当太子,但是,因为惠帝有吕氏家族为后盾,更取得了功臣集团的支持,所以刘邦经过再三努力,终于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把如意扶上太子之位。

惠帝可以保住太子之位,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有着强大的娘家人。但是,这并不最主要的原因,因为,皇子有着强势的娘家人,常常会成为皇子与太子之位无缘的重要原因。
因为,从简单的利害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军政大佬并不希望一个强势的皇子(自身有能力,或是有着强势的娘家人)继承皇位。帝国的权力是一定的,如果皇帝势力太强大,如果外戚势力太强大,其它军政大佬的利益自然就会受到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会支持一个弱势的皇子继承皇位。

惠帝可以保住太子之位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军政大佬都害怕刘邦会大开杀戒。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让惠帝当太子,刘邦就缺乏大举屠杀功臣集团的动力。因为,外戚、诸王、功臣集团三足鼎立,刘邦不用担心惠帝会成为傀儡,更不用担心刘氏江山变色。
问题是,如果让赵王如意当了太子,刘邦恐怕就会产生大开杀戒的冲动。因为,赵王如意年龄很小,他又缺乏强大的娘家人,而他的哥哥又有着强大的娘家人支持。这样一个皇子当了皇位继承人。他的权力靠什么维持呢?

惠帝当太子,刘邦布局的整体框架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外戚、诸王、功臣集团三足鼎立。如果赵王如意当了太子,刘邦新布局的整体框架,就是难以看透的。在强势皇帝高高在上,随时可能大开杀戒的背景下,军政大佬们自然都不敢轻易支持赵王如意当太子。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从某种意义上,军政大佬支持弱势皇子继承皇位,也是有前提的。
第一种前提是,军政大佬可以控制局势。最经典例子,就是汉文帝、汉宣帝继位,当时坐庄的不是强势皇帝,而是强势的臣子,他们自然会拥立一个弱势的皇位继承人。
第二种前提是:军政大佬认为这个格局比较稳定,至少皇帝不会为此大开杀戒。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晋惠帝继位,因为晋惠帝有强大的娘家人、岳父,所以晋惠帝当皇位继承人,大家不用担心晋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就去大开杀戒。
在汉惠帝与赵王如意争夺太子之位时,显然不存在这种前提。因为,当时是强势的皇帝坐庄,弱势的皇位继承人出现,皇帝为了给弱势皇位继承人铺平道路,随时可能大开杀戒的。最后刀会落在哪些人的头上,谁也不知道。更主要的,就算刀不会落在自己的头上,但是,皇帝大肆更改已稳定的权力格局,自然会威胁到大家的共同利益。

刘邦一心支持赵王如意当太子,却发现军政大佬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惠帝;甚至,张良那种超然的人物,也公开表示支持太子。这让刘邦终于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
再后来,刘邦看到太子把所谓的世外高人也请出来当宾客了;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赵王如意无法变成太子了,就算他变成太子,等刘邦死后,他也无法坐到皇位之上的。
于是,刘邦于接受了让惠帝继承皇位的事实。


但是,刘邦这次不成功的易储,让赵王如意不经意中卷入了夺储之争,所以,赵王如意和他的母亲(戚夫人)的命运,恐怕会非常悲惨。于是,刘邦就让周昌当赵国相。周昌曾积极维持惠帝的太子之位(吕后都为此,向周昌下跪道谢),所以,他出面维护赵王如意,应该不会与吕后的矛盾无法调和。而且,周昌作为强势大佬,既然担任了赵相,自然敢于积极维护赵国的利益。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周昌到赵国后,发现当地的军事长官陈狶,养着大批的宾客。而且宾客之多,已到了让周昌感到害怕的地步。
于是,周昌向刘邦汇报陈狶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

臣子与皇帝的矛盾,就是臣子想经营自己的独立势力。
臣子的独立势力,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经营自己的家族势力;另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臣子这种势力达到一定阶段后,即使他没有裂土封王,也会拥有类似的权力。

作为一个谨慎的臣子,当皇帝给予他巨大的权力之时,他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因为,臣子势力太大了,皇帝肯定会睡不着觉的。所以,当他的权力达到一定阶段后,他就会主动削弱自己的权力。
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臣子,当皇帝给予他巨大的权力之时,他只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总觉得,自己可以在此基础上,权力可以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当他的权力达到一定阶段后,他就会通过一些非法的构当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甚至要挟皇帝给予自己更多的权力。
臣子的哪种选择,最符合他们的利益。这显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一个有理性的臣子,总会在这种矛盾的两极间找一个平衡点。
当然了,因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很难保持理性,所以,许多臣子总会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与皇帝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最经典的就是,韩信向刘邦逼封齐王。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