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读到张熬,我忽然觉得泪痕的说法里有一个错误,就是刘邦在去除异姓王的过程里,其实只是在换蕃,真正被削蕃的只有魏王豹和韩王信,其他,虽然安插了刘姓王,但我会发现赵系、代系、燕系、齐系,分得几派的楚系,但依旧保持着各派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除了这此蕃王现在基本都姓刘了,但实质派系里的体系结构和利益团体并没有拆分,也就是刘邦从未削蕃,这是他分化瓦解各异姓王的手段,也是他能轻松取得胜利的秘密!

正因为刘邦懂得削蕃会令自己马上陷入重新分为六国的危险,所以他采取了换王的方法,也就是之前我很疑惑为何要封刘姓大王,实际上他不得不封,他无法拆解整个体系内的各实力团队,只能保持他们的独立姓和完整性,才得到各系的妥协,我刘邦只是给大家换个老板而己,至于以前大家怎么快活继续怎么快活,占有什么位置的只要承认新老板就还是什么位置,而且既于利益关系,这些新老板一般都不会太强势,加上刘姓除刘邦外也实在没多少强势人物,所以就有了刘肥独占齐系73县,刘恒成了代王、刘如意做了赵王,刘长当了淮南王等等这些看着不着调的安排。至于功臣集团,实际上他们确实没有受封的空间,既不可能让他们独立成为各大派系的代表人物,为了令中央保持绝对优势,也不能让他们在刘邦的地盘里瓜分受封。

其实这种换王与汉景帝时的削蕃差别很大,汉景帝是真真正正的撒蕃,全面肢解派系内部,这种做法立马造成了七国之乱,几乎将中央断送,如果刘邦即使在换王后也敢全面削蕃,只怕各大派系就马上博奕出另外的代表人物让帝国陷入重新分裂的局面的。

=============================

刘邦每削一次藩,都会让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一次渗透。比如,刘邦在封同姓王时,都会同时派遣大批中央政府任命的军政长官进入地方。
而且诸侯国的丞相,本身就是中央政府可以随时调动、任命的。从某种意义上,诸侯就相当于省长,丞相相当于书记;或者诸侯相当于书记、丞相相当于省长。而有一个权力系统(以丞相为中心的权力系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央政府的意志。

在刘邦刚称帝时,天下其实还是一个巨大的联盟。因为,刘邦显然没有随便任命、撤换诸侯丞相的权力。但是,在诸侯变成刘氏成员时,中央政府一纸诏令,就可以给任命、撤换诸侯国的丞相。
比如,齐相曹参是刘邦任命的,而且,后来汉帝国一纸诏书,就可以把曹参调到中央;比如,赵相周昌是刘邦任命的,而且,后来汉帝国一纸诏书,就可以把周昌调回中央政府。如果赵王是张耳(或张敖),齐王是韩信,刘邦就绝不会拥有这种权力。


异姓诸王、同姓诸王与皇帝的利害关系不同。比如,兄弟、父子、叔侄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与外人发生矛盾时,关起门来还是一家人。
甚至而言,同姓诸王之间,利害关系也是不同的。比如,兄弟、父子之间虽然也矛盾,但是,与什么远房亲戚有了矛盾时,关起门来仍是一家人。从情理是如此的。
所以贾祖劝文帝削藩,却让文帝加强梁王的实力;所以景帝削藩,梁王全力与吴、楚作战。因为,梁王文帝是父子关系,与景帝是同胞兄弟关系。

景帝削藩,就我理解,实际上是最差劲的削藩。因为,喊着削亦反、不削亦反的口号削藩,这就是传说中的没事找事。从某种意义上,晁错与贾谊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所谓的推恩令,实际上在文帝时就开始实施了。因为,赵国、齐国就是被文帝有计划的切割成几个小国了。而且文帝也有理指——众建诸少其力(贾谊给提供的)。后来武帝的推恩令,与文帝时的削藩策略,并无本质区别。
我们看一下贾谊劝说文帝的话:分割土地,制订制度,让齐赵楚各地分为几个国家,让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按照顺序,分别领有祖上的土地,直到分割完毕为止,那些封地多而子孙少的,就分割他们的土地,建立封国,使王位空缺,等到生育子孙之后再让他们治理。一寸土地,一个百姓,天子都不贪图,目的只是使政治安定罢了。

削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刘邦想一步到位,肯定会输的很难看。更主要的是,汉武帝时代刘氏家族已成为天下最大的家族;所以,全面削藩,也不会让刘氏江山迅速变色;刘邦时代,刘氏家族只是刚刚崛起的暴发户,如果全面削藩,刘氏江山随时全变色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QQ870193479网友:

楼主对于汉帝国继承人的分析,有别于以往两晋帖中的观点。
既然帝国军政大佬普遍倾向于拥立弱势储君,那么刘如意应该比刘盈更有优势啊。因为,虽然刘盈性格仁柔,但他在年龄上比刘如意大了几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刘盈有强大的吕氏家族作为背景,而刘如意的老妈戚夫人的家族并不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功臣集团应该借扶植和操纵刘如意,来抑制吕家势力膨胀,从而攫取帝国更大的权利份额,这才符合楼主一贯的思路。
另外,商山四皓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竟然让刘邦因为他们不敢易储了。我总觉得,这段记录有童话的成分,实在经不起推敲。假如刘邦一定要易储,并尽快付诸实施,那么自然会有军政大佬转而依附刘如意的,谁是谁的人马往往不是固定的,政坛上最不缺的就是见风使舵的政客,况且大家这么做更有机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
汉文帝以弱势皇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是因为当时控制局势的人是周勃、陈平等人。
汉宣帝可以弱势皇族成员身份继承皇位,是因为当时控制局势的人是霍光等人。
司马睿可以在江南称帝,是因为当时控制局势的人是王导、王敦等人。
顺治可以继承皇位,是因为当时控制局势的人是豪杰、多尔衮等人。

在惠帝与如意争夺皇储之位时,却有一个强势的皇帝(刘邦)在上面。如果让赵王如意继承皇位,就意味着皇帝很可能成为傀儡,刘邦自然会做出一定的防范措施。而这防范措施是什么呢?显然就是清洗一部分可能挑战皇权的人。
周勃、霍光、王导、多尔衮在扶立弱势皇帝时,并不用担心这种问题,但是汉初的臣子却显然需要担心这种问题。

在明末,大家敢拥立一个弱势皇子当皇帝,是因为当时有制度的保证,皇帝并不用担心一个弱势皇子会被臣子控制。这也就是朱由校(天启)、朱由检(崇祯)身后并无力量,但是一旦成为皇帝,马上就可以乾纲独断。
司马衷弱只是弱在智力上,因为他的娘家人、岳父家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晋武帝不用担心有人敢窥视皇权。

赵王如意年龄太小,而且缺乏强大的娘家人,上面又有一个强势的老皇帝。如果大家支持赵王如意,结果很可能就是让刘邦为了巩固这个小儿子的权力,而开始重新布局。一切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赵王如意当了太子,吕氏就会被被逼到权力的边缘地位。而下一步呢?而功臣集团、与强大的皇族势力联手,并不用担心吕氏无限扩张,自然不会支持刘邦打破这种权力格局。

昭帝可以成为太子。是因为当时,其它强势皇子的势力经营的太过强大,这些皇子一旦继承皇位,他们的嫡系小弟,就会大举进入中央政府。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后的结果看出来,刘贺并不是真正强势的皇族成员,一旦成为皇帝尚且差点让中央政府大换血,如果那几个强势皇子继承了皇位,那还了得。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都会支持昭帝。

关于皇储、皇位之争,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大家表面上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内心肯定都是会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最终能稳坐皇储之位,或是爬上皇位的人,肯定是符合主要军政大佬们的利益。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旺热心、UFOTOSKY、天行有常2013、空山忆雨、QQ870193479、弹指有无声、岭南陈氏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刘邦让陈狶担任赵代两地的军事长官时,陈狶一度也感到有些恐惧。因为,赵代地区处于抵抗匈奴的前沿,是汉帝国精兵云集的地方,陈狶成了这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的势力太大了。
臣子的势力太大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有可能会睡不着觉。
皇帝可能会睡不着觉,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皇帝随时可能会对你动杀机的。

陈狶向淮阴侯韩信辞行时,淮阳侯韩信告诉陈狶。你驻守的地方,是天下精兵云集的地方。你是皇帝最亲信的臣子,假如有一个人说你可能会叛变,皇帝自然不会怀疑你;假如有第二个人也说你可能会叛变,皇帝自然会怀疑你了;假如有第三个人呢?第四个人呢?

淮阴侯韩信为陈狶的分析,是合情合理的。陈狶一旦成为赵代的最高军事长官,他的权力就太大了。
当你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皇帝与你的私人关系再好,也会渐渐猜忌你的。所以,当你某件事作得不太恰当时,皇帝可能会认为你是不小心犯的错;所以,当某个人挑拨你与皇帝的关系时,皇帝可能会继续相信你。但是,当你再犯错、再犯错时呢?当再有人、再有人挑拨你与皇帝的关系时呢?

现在的问题是,处于陈狶的位置上,他应该怎样处理呢?

一种方法,那就是尽量避开这种嫌疑之地,或是主动削弱自己的权力,或是时刻想办法表现、证明自己的忠心。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张良、萧何势力巨大后的所作所为看出来。总而言之,请皇帝相信我,我对权势没有任何贪念,我只是想成为传说中的世外高人(张良就是如此做的);总而言之,请皇帝相信我,我是你最忠实的奴仆(管家),对我而言,你就是天,我就地(萧何就是如此做的)

另一种方法,那就是激流勇进,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势;总而言之,当你的权势大到一定程度时,皇帝就算猜忌你,也奈何不了你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韩信向刘邦逼封齐王看出来。总而言之,皇帝有什么了不起啊?皇帝也不过是兵比别人强点,马比别人壮点,所以才让大家不得不听从他。只要我也兵强马壮,皇帝也得给我留三分地的!

哪一种选择正确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因为,翻开历史书,哪一种方法也有成功的人,哪一种方法也有失败的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陈狶已爬到了让皇帝可能猜忌的位置,现在是他选择退缩呢?还是选择百尺竿头再前进呢?
陈狶显然不甘心接受退缩的选择。

淮阴侯韩信一看陈狶的态度,就知道可以继续劝说陈狶了。
于是,韩信告诉陈狶,你在外面扩张势力,我在中央政府当你的内援。总而言之,皇帝愿意与你合作,什么都好办。如果这个老家伙敢不服,咱俩联手,量他也不能把咱们怎么样?

对于陈狶而言,他未必相信韩信可以控制帝国中央政府,但是,只要韩信可以把帝国中央政府搅乱,他就有希望割据北方边镇。
对韩信而言,他未必是想当皇帝,但是,他可以打着维护功臣集团利益的旗号,重新改组帝国,瓜分天下。换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绝不是你们刘家的天下。我韩信绝不贪心,我只想拿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表面上看,韩信谋划异想天开,而且绝无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在项羽雄霸天下,刘邦蜷居汉中时,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会相信刘邦可以打败项羽呢?
更主要的是,看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时,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会相信陈胜、吴广可以把秦帝国弄得砖崩瓦解呢?
甚至当韩信自豪的对漂母说,假如有一天我发达了,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时。漂母都觉得这个后生有些大言不惭,因为你现在混得连顿饭都吃不饱,还敢说这种大话,你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没有胆量,哪来的产量?没有梦想,成功从哪里来?
如果大家都做着保守的盘算,历史就没有这样复杂了。换而言之,皇帝虽然神圣,但是敢与皇帝分庭抗礼、甚至控制皇帝的人,历史上多的去了,虽然这样做的人,身败名裂、甚至满门被抄斩的人多的去了,但是,在宋代之前,翻开历史书,这种人那是成群结队,宋代开始后,这种人虽然少了,但是也不稀罕。
尤其在汉初,刘邦不就是沛县的一个村长吗?只因为把握住了机会,于就是成了传说中的皇帝。这更让人们觉得,自古皇帝轮着坐,明天到我家来。
这也就是,汉初的所有意识形态,都极力突出两个字。那就是天意,你以为当皇帝是凭人力吗?绝不是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韩信与陈狶的密谋有可信度吗?换而言之,这是莫须有的罪名吗?谁也不知道!但是,从情理考虑,他们有这种密谋也不奇怪。
有人总认为,韩信坐拥楚地时,不去密谋造反,现在成了淮阴侯却去造反,实在有些于情理不合。说这种话时,我们应该翻过来想一下,韩信坐拥楚地为王时,他自然会觉得,自己的报酬与功劳比较成正比;等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他自然会觉得,自己的报酬与功劳太不成正比了。
而韩信实在不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在这种背景下,他产生叛乱的念头,应该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如果韩信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他应该也向萧何、曹参学 而言之,什么裂土封王,这个目标虽然美好,但是,它是引祸上身的根源。
想当年,陈婴坐拥几万人,众多人都劝他称王。陈婴的母亲却劝他,千万不干这种自不量力的事。于是,陈婴本来可以当大哥,却给别人当小弟去了。结果呢?陈婴的荣华富贵享了很久。
陈婴的孙子娶了汉武帝的姑姑(也就是长公主嫖,汉武帝能当太子,主要是就是依赖长公主嫖);陈婴的曾孙女,是汉武帝的皇后,也就是传说中的阿娇(金屋藏娇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当然了,陈婴一系至此终于败落了。
我这里写到陈婴,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人处在十字路口时,常常会有两种矛盾的选择,一种是挑战,一种是退缩。退缩未必是错,挑战未必是对;当然了,反过来说,退缩未必就是对,挑战也未必是错。因为,任何选择都有成功者,都有失败者。
我们看韩信的失败,我们可以理解为他选择了退缩;因为,人们通常喜欢说,假如韩信不忠于刘邦,就能如何如之何。问题是,翻过来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选择了挑战;因为,他也有机会成为萧何、曹参的。但是,他选择了当韩信。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他也可以选择当张良(后世的李靖、刘基也是如此做的)。总而言之,摆出一副功成身退,欲作世外高人的样子;彻底远离政治漩涡。但是,韩信显然没有这样超然。
于是,韩信总是一副不得志的样子。总而言之,凭我韩信的才能,竟然与周勃、灌婴、樊哙之类的人混到了一个级别,我也太失败了吧。总而言之,说到用兵,他给皇帝的评语是,你最可以指挥十万大军;而我呢?给我多少兵,我也能指挥了,而且越多越好。
既然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还是这样一副牛逼到天上的样子。而且,翻开韩信的履历,谁也能看出韩信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更主要的是,韩信出卖郦食基、诛杀钟离昧,更让人感觉,他在关键时候,什么事也能干出来。
这样一个人,既然不愿意向张良学习,那自然是谁也救不了他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也许有人奇怪,韩信与陈狶的密谋,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
我想,假如真有此事,他们的密谋泄露出去,是自然而然的,不泄露出去,反而不可思议了。因为,陈狶在召开自己系统内的高级会议时,自然会透露相关的内容。而韩信在召开自己系统内的高级会议时,自然也会透露相关的内容。换而言之,他们两个的密谋,绝不可以是天知、地知、韩信知道、陈狶知道。

人们常常会觉得,韩信是被冤杀的。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公元前201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杀死。换而言之,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生活了五年。
而且从一些具体的事例去看,韩信在中央政府,一直拥有着比较高的地位。比如,樊哙仍然以尊贵的礼节拜见他;比如,当吕后、萧何接到密报,韩信会造反时,他们都相信有这种可能性。

如果韩信真有传说中的那样忠心、值得信任,他的权力被剥夺后,汉帝国中央政府为什么还要杀他呢?要知道,汉初功臣不得善终的人,实际上是屈指可数的。韩信在被贬淮阴侯后,还会死于非命,显然是有着足够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如果韩信真有传说中那样忠心,吕后想拘捕韩信时,何必让萧何去骗他呢?而萧何又何必去骗他呢?因为,这实在有损萧何的形象,这多少有些出卖朋友的嫌疑。
一切是显然的,刘邦远行,吕后、萧何想联手抓一个人,随便派几个人,拿着官方文书,就可以把他抓起来了。

换而言之,当时的吕后与萧何都认为,如果随便派几个人去抓韩信,韩信肯定会拒捕的,而且可能会引发难以控制的局面。他们作出这样的判断,显然是因为他们认为韩信密谋造反,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新恐怖鸟网友:

有道理,

韩信固然有野心,但是丰沛集团,哪个是吃素的?

韩信会夺要,丰沛集团就没人夺权了?

当初提拔韩信,就是为了分丰沛集团的权,现在把韩信等外人都除了,谁来压制丰沛集团呢?

刘邦大约不想让丰沛集团失控。但是,丰沛集团渐渐在吕氏的大旗下,越抱越紧了。

=================

在刘邦的经营下,所谓的丰沛集团,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汉初,一直是外戚、刘氏家族、功臣集团三足鼎立。实在看不到什么以丰沛集团为纽带的利益集团。

严格的说,吕氏、刘氏、周勃等人都是丰沛成员,但是,后期的利益争斗,主要是他们之间展开。关键是,对他们而言,除了和裂土封王的利益集团有冲突时,好像没有力量能让他们再团结在一起了。

而且帝国上层,张良不是出身丰沞;陈平也不是出身丰沛;郦商也不是出身丰沛;灌婴不是出身丰沛;季布也不是出身丰沛;似乎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人与丰沛成员,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相反,周勃、曹参等丰沛成员,都与他们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丰沛系与非丰沛系矛盾,解释韩信之死,似乎未尝不可,但是,我们需要有足够证据表明,丰沛系与非丰沛系有着明显的矛盾。
但是,从历史的事实去看。汉初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外戚、皇族、功臣集团之间。并没有出现过什么丰沛系非丰沛系之争(至少这种矛盾,只是若有若无的存在着,他似乎不足以支撑起韩信之死)。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身土不二2、苦守的苦手、旺热心、新恐怖鸟 、星星碎语 、空山忆雨、枯声、徐兆玮、探索求真支持,再更新一段。


因为陈狶已选择了继续积极进取,因为陈狶与韩信建立了某种联盟;所以陈狶作为天下精兵云集之地的军事长官,竟然开始大肆招揽宾客。等周昌当了赵相时,有一次看到陈狶路过邯郸,宾客随从他的车子就有上千辆,邯郸的客舍都被陈狶的宾客住满了。
周昌马上把这件事向皇帝汇报了。

周昌向皇帝汇报这件事,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赵国的丞相,与当地的军事长官,本身就有争权夺势的机会。周昌身为赵国相,当地的军事长官陈狶势力大到这种地步,自然会威胁他的权威、权力;更有可能胁迫他卷入叛乱。
陈狶的行为,表面上不是什么大问题。实际上,问题大的去了,因为后世大唐的刑部尚书张亮,虽然也是名列凌烟阁上的功臣,就是因为收的干儿子太多了,所以李世民一怒就把他杀了。
你是皇帝手下的官员,你不按组织原则指挥下属工作,却是大肆发展私人势力,你这是想干什么呢?
陈狶作为天下精兵云集的高级将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近于要造反了。

所以,刘邦接到周昌的汇报后,马上就展开了对陈狶的限制、打击。最后的结果,就是陈狶造反了。
陈狶的造反,我们很难说是刘邦逼的。因为,处于刘邦的位置,没有逼他造反的足够动机。现在赵代两地以刘氏诸王为中心;而在刘氏诸王之下,又有中央政府派遣的相国主持具体工作;在诸王、相国之外又有强势的将领统领兵权。这意味着,刘邦对当地控制已完成了,因为地方权力显然被切割开了;任何一股力量想挑战中央政府都缺乏足够力量的。
从这层意义上,陈狶的造反,只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随着皇权渐渐高涨,任何试图与皇权分庭抗礼的行为,都已看不到出路了。
当然了,这不能说陈狶愚不可及,因为当时就是有许多力量依然再与皇权分庭抗礼。比如,彭越、英布、卢绾还合法的割据一方,都也没有主动削自己藩的计划。而不久后,吕氏还成了帝国实际主宰。
甚至周勃等人,最初也计划控制皇帝,但是终于发现,皇帝绝不是他们可以控制东西。

此时陈狶作为一个新兴的军事长官,韩信作为一个失势的政治人物。陈狶希望可以在皇权猜忌的阴影下继续上升;韩信希望可以再拿回失去的一切。所以他们一拍即合。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在讨伐陈狶时,让周昌邦他挑选几个可以负责军事任务的赵国人,周昌给他找了四个人过来。刘邦一见这四个人,当时就大骂道,就凭你们,真能胜任这种工作吗?
我们可以想象,这四个人都是无名小卒,突然遇到了传说中的皇帝。实际上就如某个团长、师长级别的人,突然受到我朝太祖的亲自接见。肯定是既兴奋又紧张。
而皇帝一见面就是这样一副轻视、不信任他们的样子。自然更是紧张的不知说什么是好了。

但是,刘邦接下来的行为,却让他们都是又兴奋又激动。因为,刘邦告诉他们,现在每人赏你们千户的食邑,并且负责指挥附近所有的军队。
对于刘邦这种任命,刘邦的属下都非常不理解。因为,让四个无名小卒突然成为高级将领,已属破格中的破格了,再让他们都拥有千户的食邑,这赏赐的有些太重了。
因为,跟随刘邦从丰沛一路杀入关中;再陪着刘邦与项羽血战夺取天下的将领,大部分也没有得到传说中的食邑。这四个赵国无名小卒,什么事还没有干,上来就得到千户食邑。这也太夸张了吧!

刘邦告诉他们,周昌既然给我推荐这四个人,这四个人在当地,肯定有着足够的影响力。现在,我一下给予他们想也不敢想的赏赐,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人,自然都会站在我一边的。
还有,赵代地区,都被陈狶渗透了。现在,我让这个四个赵国人,一下就变成高级将领,更拥有千户的食邑。赵代之地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会怎样想呢?自然会觉得,跟着我混,比跟着陈狶混更有前途。
用区区四千户食邑,就可以征服赵代地区的人心,你们不觉得,他种付出其实非常小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大家一听刘邦的分析,马上觉得,高!实在是高!
刘邦在操控人心时,常常不会向大家解释原因的。但是,在当时背景下,他必须得给大家一个解释。因为,从前跟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们,都没有获得过什么千户的食邑。现在,这四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无名小辈,上去就得到四个千户的食邑。老邦的老兄弟,能不跟刘邦急吗?总而言之,大哥,您在进行赏罚时,有点标准没有?
但是,经刘邦这样一分析,大家自然觉得,刘邦的这种赏赐非常有道理。因为,这四个千户的食邑扔出去,可能产生的效果,绝不亚于数万大军。

刘邦接下来,更展开银弹的攻势,总而言之,派人大肆收买陈狶的将领。银弹在前面开道,刀枪在后面跟进,很快就把陈狶打得溃败了。
现在,刘邦的主要的任务,就是把那些敢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力量逐个消灭了。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知道单纯的武力解决,有可能就是按到葫芦起了瓢,所以他更注重政治的怀柔。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削夺赵王张敖后,就是把他贬为宣平侯;更大肆表彰张敖的主要臣属,还让他们都担任高级军政职务。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在平定陈狶时,主要是靠收买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换而言之,愿意站在我身后的人,我非常欢迎,如果执迷不悟,我只能大开杀戒了。而一通收买下来,就把陈狶阵营弄得七零八落了。于是,陈狶以为自己可以与刘邦对抗下去,却是连两个照面也没有走过,就被打得一败涂地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总的来说,刘邦一直给人的感觉是,他只是想巩固皇权,并无意剥夺大家的既得利益。总而言之,整体布局与后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类似。只是,赵匡胤时代皇权已高度成熟了,所以在那个年代,绝没有一个人敢奢望可以裂土封王,所以赵匡胤削夺臣子的权力时,自然容易的很。
在刘邦时代,一方面从传统看,功臣裂土封王,那就是传统;另一方从现实去看,就是有许多人拥有了裂土封王的权力、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想削夺功臣的权力,自然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请教楼主如果白登之围,以匈奴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像土木堡之战一样俘获高祖,那以当时的实力对比是出现也瓦剌人与明朝的结局应该不会出现刘曜与石勒的结局吧?
如果高祖强行废掉惠帝立如意为太子,那晋献公死后奚齐、卓子等人的结局也会在高祖死后再现吧。
先生在魏晋南北朝的帖子里讲到以诸葛亮等执政大臣身份的人要再前进一步都极其危险、困难,那以韩信这种高级囚徒身份的人竟然会有非分之举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呢?先生一直讲江后等人没有什么实力,华 、叶帅已开会的方法抓他们只是以不流血及更妥当的方式进行,绝不是怕他们。
======================

匈奴当时的文明程度非常低,他不具备入主中原的可能性。当时匈奴连个所谓的都城都没有,甚至连个象样的城池都无法经营。以匈奴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瓦剌相比也要差一截,与石勒相比,更差得天上地下了。

如果高祖强行废掉惠帝,拥立如意。如意应该更不会善终的。

一个人处于随时可能让皇帝猜忌的地位时,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真正处于这个位置上的人,有几个懂得学习诸葛亮呢?从这层意义上,韩信的反应并不奇怪。

叶帅拘捕江后,与吕后拘捕韩信,是不能类比的。至少,这样类比,走向了你的观点反面。
因为,当时江后之心,路人皆知。如果韩信可以类比江后,那岂不是证明韩信之心,也是路人皆知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tomchen71、新恐怖鸟网友:

楼主,民主社会要成功是不是也还需要大哥气质?如奥巴马也需要?

-----------------------------
肯定也是需要的。

只不过,更难,因为你可以掌握的资源更少了。

=======================

奥巴马严格的说,并不是一个大哥,而一个小弟。

克林顿在参加竞选总统前,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克林顿呢?甚至而言,有几个美国人知道克林顿呢?
奥巴马在参加总统竞选前,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奥巴马呢?甚至而言,有几个美国人知道奥巴马呢?

他们为什么能横空出世呢?真是因为,他们吸引了无数人给自己当小弟吗?显然不是的!
克林顿也好、奥巴马也好,他们可以横空出世,主要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众多大哥的赏识,于是大家联手把他推到了台前。当然了,众多大哥一块包装他,他就变得光彩照人了。

以前,我对欧美那套政治制度总是感觉莫名其妙。后来,我看了韩二先生的故事,我忽然发现,克林顿、奥巴马不过是几个优秀的韩二先生罢了。再换而言之,他们也就是水浒中的晁盖。所有的一切都是团队在运作,他们只要演好台前的角色就可以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苦守的苦手网友:

个人没有抬杠较劲的意思,但对楼主把汉初所有功臣笼统地称为整体一派确实不太赞同,就如当朝太祖所言: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事实上建国初期各派系大佬之间的倾轧也很厉害。沛县系和非沛县系的矛盾确实没有严重到不可调和,但不代表这两派就没有隐性存在。另外,史记中所载有名有姓的功臣大多都是丰沛或有关连的人氏,所以就给人感觉与丰沛毫不相干的功臣都是打酱油的,这实际上是严重不符合事实的(具体可见菜九段先生的考证,在此就不多说了),比如陈狶就是比樊滕灌周更牛更有实力的人物,而跟陈狶相类的非丰沛功臣还有很多,只因为史记不列传而湮没无闻罢了。哪怕就是以史记所载内容看,陈狶赴代辞别韩信(两人是北伐时的老战友)时的敬服溢于言表而韩信也敢于掏心窝子向其说出警醒之言,基本已经可以表明韩信就是非沛县系的主要旗帜;再反过来看,以韩信的威望加上陈狶的军事实力难道还不够让一心主控汉庭权力中枢的沛县帮寝食难安吗?!至于后期非沛县系既然政治上已经基本成了非主流,那么沛县系功臣和强力吕氏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也是可以理解的。

================

你说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我在最初构思相关章节时,主要是感于许多人总认为,韩信有机会挑战刘邦,所以有些矫枉过正了。结果就是把韩信写得太单薄了。

等过段时间,我修订这个长篇时,一定把尽量把韩信写得更丰满一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枯声、苦守的苦手、tomchen71、随便选一个、新恐怖鸟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七节 彭越、英布出局

在攻打陈狶时,刘邦曾派人向彭越征调军队。彭越推说自己有病,就让手下将领率军协助刘邦讨伐陈狶。
彭越的这种行为,说没错,也没有什么错误;因为,他显然接受了皇帝的征调,只是没有自己亲自率军前往罢了。问题是,皇帝在前方与敌人打仗,派人征调你协助,你却在后方吃喝玩乐,就派一个将领前去,你的谱也有些太大了吧!
于是,刘邦就派人责备彭越。

在这种背景下,彭越一下也陷入了进退失据的背景下。因为,他向刘邦表示忠心,就有可能让刘邦兵不血刃的解决了他;如果他还保持与刘邦分庭抗礼的局面,就有可能在刘邦的军事打击下走向覆灭。

在这种背景下,彭越内心痛苦极了。
楚王韩信、赵王张敖向刘邦表达忠心,让刘邦兵不血刃的活捉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狶认为向刘邦表达忠心凶多吉少,所以公然造反,结果让刘邦打得亡命天涯了。
你说,彭越应该选择怎样做呢?


彭越的手下就劝他,事已至此,咱们不如反了吧!
彭越知道这种选择的危险后果。因为,一旦走出这一步,那就什么幻想也不用有了。关键是在天下已快变成刘氏天下的背景下,以彭越的实力,反叛似乎是看不到出路的。
在彭越这种犹豫不决时,刘邦派使者进入梁国,兵不血刃的就把彭越活捉了。

此时的彭越,之所以不敢选择反抗。大约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最大的罪过,就是没有及时明白,天下是刘氏的天下,所以一直心存幻想,想要裂土封王。
现在,事情走到这一步,他是该放弃幻想的时候了。关键是,彭越对刘邦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他感觉刘邦削了他的藩后,肯定会封他一个昌邑侯的(就如削了韩信的藩后,曾封韩信一个淮阴侯)。而且,彭越大约也会告诉自己,自己以后一定会吸取韩信的教训,被贬为昌邑侯后,一定要本本份份作人。

却没有想到,刘邦把他废为庶人,让他到蜀地居住去了。彭越对此失望极了,在路上他遇到了吕后,就找吕后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总而言之,看在我过去的功劳,看在我一直忠于皇帝的份上,请原谅我过去的种种错误,我的要求并不高,我只希望可以回老家昌邑。
从某种意义上,彭越就是没有反叛的具体事实;而且,他在被皇帝废为庶人后,也是渴求皇帝理解自己,继续给自己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宽容一些,应该会封彭越一个昌邑侯的。

吕后听到彭越的哭诉后,对彭越那是一副理解、关心的样子。总而言之,我理解你,我会替你向皇帝求情的。彭越满怀希望的跟吕后走了。却没有想到吕后竟然劝皇帝杀掉他。

刘邦为什么会决定杀掉彭越呢?
就我理解,这是因为刘邦对如何处理彭越,也感觉有些左右为难。因为,对杀了彭越,会让英布感觉兔死狐悲的;如果英布感觉兔死狐悲,接下来解决英布时,困难就比较大了。问题是,不杀彭越,彭越的确不是池中之物;如果不先彻底解决了彭越,等收拾英布时,彭越就有可能成为反对派的另一面旗帜。
有时,人处于两难选择中,而且两种选择之间各有利弊,并且没有明显的优劣差别时。人的选择,自然就是一念之差。所以,刘邦开始饶了彭越,但彭越又主动回来了,刘邦终于忍不住杀了他,而且还是斩草锄根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彭越被杀后,栾布(彭越的小弟)对着彭越的头颅哭得没完没了。
刘邦对此大怒,于是决定活烹了栾布。栾布告诉刘邦,在你与项羽作战时,彭越一直坚定的站在你身后,否则,你早就被项羽打败了。现在,你取得了天下,你就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用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往死整彭越。你觉得应该吗?更主要的是,你这样兔死狗烹,不怕功臣们人人自危吗?
既然你觉得,我身为彭越的臣属,哭祭一下彭越就该活烹,也用不着别人动手,我直接就跳到锅里算了!
刘邦觉得栾布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赦免了栾布,并任命他为都尉。

其实,刘邦对栾布的处理过程,大约仍然是洗脚见英布的翻版。换而言之,先是把人的心理打到十八层地狱,接上来再让人回到地面,甚至拉一把,让你感觉到了天上。
当然了,刘邦这样对栾布,也许并不是简单的想征服栾布本人。而是希望通过这样戏剧性的行为,把自己的态度、目的告诉所有的人。放到现在,这就是传说中的作秀与炒作。
因为,开始刘邦手持大刀,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却忽然扔掉大刀,捧出官印,一副宽容理解的样子。这种表现,充满了戏剧性,所以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也更容易被人们传说。在没有报纸、电台的年代里,这种行为取得的宣传效果,那是绝不可低估的。
刘邦这种行为,一方面会让栾布本人感觉心理踏实,更让彭越从前的臣属,通过这件戏剧性的事件,也感觉心理踏实了。因为,这一切显然可以证明,刘邦不会扩大打击面的。

栾布开始哭祭彭越,大约也是因为,他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因为,自己作为彭越的亲信小弟,刘邦诛杀彭越的三族后,会怎样对待自己呢?
以栾布的智慧,大约知道,刘邦不会扩大打击面的;但是,这种事谁也不敢保证。于是,栾布就用哭祭的方式看了一下刘邦的底牌。换而言之,大家也别藏着掖着,咱们现在就摊牌吧。我栾布绝对是条汉子,所以,我死也会站着死的,我活着,也要堂堂正正的活着。
而栾布的这种选择,也符合刘邦的意图,于是,刘邦就配合他演了一场好戏。本来呢?彭越被诛后,栾布作为彭越的亲信小弟,实在难以抬起头继续做人了。但是,经过这件事后,栾布依然可以昂着头作人。

在那种血与火的政治斗争中,你想昂起头作人,就需要在关键时候,敢把头提在手上。否则,你永远无法昂起头作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栾布一看自己大哥被刘邦砍成肉酱了,当时就吓得魂也没有了。就算刘邦不诛连他,也绝不会真正重用他了。
栾布的大哥被刘邦杀了,栾布转而投靠了刘邦。但是,人们也觉得,栾布是条汉子,更觉得,他对彭越太忠心了。这就是栾布的本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当然了,刘邦对蒯彻的处置,也有类似的含义。
刘邦既然能在一个时代脱颖而出,自然绝不缺乏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但是,刘邦表现在外,却显然是说风就是雨,情绪化非常明显的人。
比如,一怒就要杀人了,而一听对方的辩解,就又让原谅了对方,甚至马上重用厚赏对方(对栾布、蒯彻);比如,对人非常不礼貌,而一听对方的指责,马上就变成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对郦食其、陆贾、隋何);或是依然能让对方感觉,他非常重视自己(对英布)。
就我感觉,刘邦一再作出这种戏剧性的行为,是希望通过类似的行为,把自己的态度、原则,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让更多的人相信它。如果放到现在,这就是传说中的炒作与作秀。

刘邦如果在杀掉彭越后,只是通过一系列公告,让彭越的臣属相信,刘邦绝不会扩大打击面,彭越的臣属恐怕未必会真心相信;如果刘邦对栾布的行为,直接给予一定的表彰,虽然也可以起到让彭越臣属安心的作用,但是,效果却是有限的。
刘邦对栾布一副凶恶煞的样子,而后来又一副温和有礼的样子。让人感觉,他杀彭越也是一时冲动的结果,甚至让人感觉,如果之前有人好好劝谏他(诉说一下彭越的功劳),彭越都不用死了。
当然了,刘邦这种戏剧性的表现,也让人们感觉到,此时的刘邦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刘邦重用栾布,也让大家感觉,只要自己不反对刘邦,刘邦就不会打击自己,相反还有可能重用自己。
在一个缺乏报纸、电台的社会中,一个政治人物想把自己的态度与目的,很快的让整个社会知道,并且让他们愿意相信,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适当的时候,编些神呀、鬼呀的话题,自然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所以,适当的作一些极尽戏剧性的行为,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甚至在现代媒介空前发达的社会中,公众人物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也会适当的整一些戏剧性的事件。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星星碎语、 苦守的苦手、弓背老农、农民公2012、新恐怖鸟、徐兆玮、岭南陈氏 、南墙小草、旺热心 、tomchen71 、潇湘信陵君、随便选一个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但是,处于英布的角度,却感觉越来越恐惧了。因为,韩信五年前被贬为淮阴侯,现在被杀了;彭越一直小心谨慎,现在也被杀了;韩王信被逼得亡命天涯;至于臧荼就更不用说了。
面对此情此景,英布终于感觉到,刘邦这是在不动声色的削藩。换而言之,刘邦的下一个目标,有可能就是自己。但是此时,英布实在有些孤单了。此时,天下似乎已是刘氏的天下了。现在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似乎只有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问题是,他们三个人的势力加在一起,与刘邦一系相比,也差的实在太远了。

现在,剩下的这个诸侯,都有着各自的盘算。但是,他们显然都缺乏挑战刘邦的信心与勇气了。

燕王卢绾也清楚的知道,这样下去,别看自己与刘邦是好朋友,也会被刘邦削藩的。因为,说到关系好,张耳、陈余就是传说中的刎颈之交,后来,陈余一心往死弄张耳,张耳后来把陈余杀了。
所以,燕王卢绾在臣属的怂恿下,开始想办法保持燕国的独立地位了。

英布更清晰的知道,刘邦绝不会放过自己的。但是,英布也实在缺乏挑战刘邦的信心与勇气,所以,他全面的计划,就是如何割据东南地区。

至于,吴芮更不敢多想了。他虽然也不想主动削自己的藩,但是,他也绝不敢反抗刘邦的。只是,吴芮势力太小,所以,他连与刘邦玩阴谋的勇气也没有了,他只是用完全遵守诸侯行为准则的方式,试图保留自己的既得利益。

当然了,南越王赵佗,更远在岭南。此时的岭南,只是中国历史的边缘地区,所以,赵佗只希望与汉帝国相安无事。而且,从情形去看,实现这种目标,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至少,赵佗相信,自己所占的地区,是一块中原王朝鞭长莫及的地区,只要自己不公挑战中原王朝,就可以与中原王朝和平相处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此时的英布,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皇帝既然有削藩之意,而英布又开始被恐惧迷漫了心头。那英布在恐惧的支配下,自然做出种种防范中央政府的军事布置。英布做出这种军事布置时,从情理而言,他完全是想自卫。但是,从法理上说,这就是要造反了!

现在的英布,你让他主动向刘邦表达忠诚,因为有韩信、彭越的前车之鉴,他实在不想干这种傻事了;你让他公开叛乱,因为有燕王臧荼、韩王信的前车之鉴,他也实在不敢这样做。
于是,英布就是暗中调动军队,希望制造一种形势,让刘邦不敢对他轻举妄动。但是,英布的这种计划,因为贲赫的逃走,马上就无法继续执行了。

英布怀疑贲赫与自己的宠姬有染,所以就想捉拿贲赫。贲赫逃到长安后,就把英布的种种不法行为(暗中调动军队),报告给了刘邦。
刘邦为了安抚英布,于是先把贲赫抓起来关进牢房;并且派人到英布的地盘上调查。刘邦的意思非常明显,总而言之,现在有人告你谋反,我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是,我派人告诉你这件事,希望你不要因此害怕。
当然了,刘邦更可能会让使者暗示英布,你是不是应该到长安城向皇帝亲自解释一下这件事呢?总而言之,皇帝相信你没有反叛的意思,但是,有小人造你的谣,你如果不向皇帝亲自解释一下,会有意无意的证明,那个小人所说的话,并不是虚言。

如果放在几年前,英布还没准儿,真会钻进这种套里面的。现在,英布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诱人的套。因为,英布真敢到长安向刘邦解释这件事,肯定会被刘邦抓起来的。关键是,抓起来以后呢?韩信、彭越就自己的未来。

所以,英布一咬牙一跺脚,我操你大爷,既然你不给老子活路,老子就反了。

刘邦一看,英布竟然没有中计,所以只能派军围剿他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夏侯婴召来楚国的令尹薛公询问英布的事。
薛公说,英布是应该反叛的。你想吧,皇帝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把韩信、彭越都兵不血刃的消灭了,现在,皇帝还想玩这种把戏,估计是有些不灵了。
夏侯婴把薛公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薛公的话,说得比较有意思。就亲自去询问薛公。总而言之,你既然明白英布的心思,那你处于英布的位置上,你会如何做呢?

薛公说,我处于英布的位置上。我有上、中、下三计。如果我用上计,关东六国故地,就会脱离汉帝国了;如果我用中计,那天下就有可能处于翻盘的关键时刻,换而言之,谁胜谁胜就难说得很了;如果我用下计,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问:“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
刘邦又问:“什么是中策?”薛公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
刘邦又问:“什么是下策?”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没事了。”

刘邦问:“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
刘邦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刘邦说:“说的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

就我理解,英布放弃上、中二计,主要原因是他缺乏与刘邦放手相争的信心与勇气。
因为,从已知的条件去看,英布与刘邦绝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在这种背景下,你让英布鼓起勇气,一举取代刘邦。估计有些强人所难。
刘邦质问英布,你为什么要造反?英布说,我想当皇帝。但是,英布显然没有这种雄心的。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