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其实,英布的中计,归纳为一句话,就是率军一鼓作气打到函谷关门口。
这种打法,其实与项羽当年破釜沉舟攻打章邯一样。现在,他们能不能取得胜利?主要就看有多少人会响应自己了。
在巨鹿之战时,项羽抱着必死之心与章邯决战。于是,诸侯们纷纷跟进,所以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英布叛乱后,如果英布抱着必死之心与刘邦决战,自然就率军一鼓作气打到函谷关下。到时,只要六国故地不满刘邦的力量,纷纷响应他,他就有机会一举把刘邦构建起来的帝国打得砖崩瓦解了。
为什么薛公认为这是中计呢?因为,这太冒险了,这种孤军深入的打法,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响应他,他随时都会进退失据的。就好像,如果项羽率军冲入秦军阵地后,却发现反秦联军,谁也不响应他,项羽虽然牛逼,估计也得死在那里。
但是,以弱胜强,又想迅速取得成功,这是别无选择的一种打法。想当年,陈胜率领九百人,就敢高歌猛进,一路直奔秦国统治中心杀过去。结果呢?陈用虽然只率领了九百人,但是因为整个天下纷纷响应他,于是庞大的秦帝国,突然间砖崩瓦解了。

陈胜当年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率领九百人,一路高歌猛进,直扑秦帝国都城而去。于是,陈胜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突然变成了一个历史的标志性人物。
现在,如果英布振臂高呼,刘邦想把天下变成刘家的私人财产,它就是传说中的窃国大盗!然后率领数万大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扑函谷关而去,会是什么结果呢?谁也不知道!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英布的上计,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先占据项羽从前的地盘,再把齐国占据了。同时联合燕国、赵国一块造刘邦的反。
从军事上考虑,英布似乎有这种能力,因为,英布一出手,就把吴国、楚国的军事主力打败了。从某种意义上,英布已席卷了项羽从前的地盘。只要他能取得赵国、燕国的响应,齐国应该就看不到出路了。这样一来,天下就又恢复到了战国的格局。

英布不敢选择上计、中计,绝不是简单的因为他的魄力不够,而是因为在当时背景下,到底有多少人还想挑战刘邦?到底有多少人,还希望天下回到战国时的格局?英布实在一点信心也没有。
如果普遍的利益群体,都想接受现在天下统一的局面。英布造反,本身就无法得到关东六国故地的普遍响应。而无法得到关东六国故地的普遍响应,所谓的上计、中计就都失去了基础。
事实上,这绝不是英布估计的比较悲观,而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实在不容英布乐观。

所以,英布的主要盘算,还是割据东南。而这种打法,从理论上是难以看到出路的。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以一隅之地与天下对抗。
因为,大家都清晰的看到,英布实在没有勇气冲在最前面,与刘邦决一死战。既然英布都没有与刘邦决一死战的决心,其它人哪敢站在英布背后挑战刘邦呢?
就好像,如果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却不敢高歌猛进直逼秦帝国都城;陈胜肯定不会成为历史上的陈胜。就好像,如果项羽不敢破釜沉舟冲向秦军,项羽也不会成为历史上的项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如果当时天下是众多诸侯割据着,中央政府用武力削藩,就会按倒葫芦起了瓢,这样折腾下去,中央政府有可能会接受英布用武力割据地方的事实;如果英布占据着一块边缘地带(比如南越王赵佗),中央政府用武力削藩,自然会觉得一切得不偿失。这样折腾下去(甚至中央政府都会有自知之明),中央政府也会接受英布用武力割据地方的事实。
问题是,英布起来反抗的时机,实在有些太晚了。此时,天下已几乎就是归刘氏所有了。在这种背景下,英布再起来反抗,多少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单。
问题是,英布所占据的地方,绝不是赵佗所占据的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从这层意义上,英布当时最优的选择,就是亲自到中央政府解释,就算被刘邦活捉了,也有一半对一半的机会。因为,刘邦让他继续裂土封王,估计是没有机会了,但是,刘邦却有可能封他一个侯,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当然了,他也可能会被刘邦找碴杀掉。

想当年,英布作为骊山刑徒,突然崛起于乱世之中。现在,英布坐拥淮南为王,却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绝境。因为,向前、向后都似乎是危机重重。
现在,面对刘邦的无形压力。英布知道,自己就象一只陷入猎人包围圈的猛兽。是勇猛的冲出去?是继续后退?还是负隅顽抗?英布觉得,属于自己的路越来越窄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弓背老农、江东寄奴、yld750811、wanghaibo2013、枯声、天下之辉辉、水刀剑圣、randay2003、随便选一个、买电被坑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英布之所以敢选择反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得到的情报说,刘邦现在身体一天比一差,所以,英布觉得,刘邦亲自率军攻打他的可能性并不大。

如果不是刘邦前来,一个普通的统帅,绝对无权让关东各大藩国全力支持他的行动;更无权调动关东各大藩国的军队。在这种背景下,追随在英布身后的人,自然敢于更坚定的站在英布身后,因为他们觉得中央军不具备打败他们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只要英布取得几轮胜利,汉帝国中央政府自然会选择和谈的。到时,英布就有机会拥有割据的机会。


但是,刘邦亲自率军前来,一切就不同了。


刘邦最初计划叫太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惠帝),率军平定英布的叛乱。如果是太子率军,从自然有权让各大藩国支持他的行动,更有权调动各大藩国的军队。问题是,一个文弱的,毫无战争经验的太子,领导一群身经百战的将领,太子肯定不会拥有实际的指挥权,到时众多将领之间,如果谁也不服谁,这种仗还怎么打?关键是,刘邦授予太子的权限太大了,太子在外戚集团的支持下,就有可能会失控(到时刘邦就可能需要提前退休了);如果刘邦授予太子的权限太小,让太子率军攻英布,还不如让曹参、周勃之类的人攻打英布。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考虑来考虑去,觉得这仗,还得自己亲自去打。

英布起兵反叛的时机,实在有些太晚了。要知道,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一个接一个的,都已被淘出局了。英布现在才想起反叛,自然有些太过孤立了。
而英布保守的打法,让他更看不到出路了。因为,英布本人都不敢全力以赴的与刘邦决一死战,其它人,自然更不敢跟在英布身后与刘邦作对了。
在这种背景下,英布与刘邦打仗,就是传说中的以一隅之地与天下对抗。于是,英布很快就失败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在打败英布之后,刘邦的霸业就算接近尾声了。
一方面,整个天下似乎都已真正臣服在刘邦脚下了,另一方面,刘邦的生命也快走到终点了。

刘邦从48岁起兵,在后来的13年时间里,几乎一直都在战争中渡过。虽然很少有人认为,刘邦是第一流的统帅。但是,在13年的征战生涯中,刘邦一直奔走在战争的第一线;亲身经历的战役,就有不下百次;在战争中,还曾伤痕累累;而且好几次,还与死神擦肩而过。别的事都不用说,作为一个大军统帅,愿意时刻亲临战争第一线,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本身就是常人所不及的。
关键是,在13年的战争中,他越打越强大;并且所有的竞争对手,一个接一个的淘出了局。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刘邦幸运,问题是,这绝不是一个幸运可以解释的。别的内容都不用说了,单凭项羽在四五年的时间里,都一直无法把刘邦击倒,本身就可以证明,刘邦的军事才能,绝对是第一流的。如果项羽在长达四五年时间里,集中军事主力,都无法把一个二流的统帅打倒在地,项羽的军事才能,又是第几流的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第八节 刘邦死后的权力分配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从小到,最好的朋友。
刘邦让卢绾当燕王,大约只是一个过渡,换而言之,刘邦希望在关键时候,可以在卢绾的配合下,兵不血刃的把燕国削了藩。但是,卢绾既然成了燕王,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利益。

当刘邦率军征伐陈狶时,卢绾似乎有三种选择。
所谓的上计,就是死心塌地臣服刘邦,换而言之,视燕王之位为草芥,关键时候会主动把燕王之位让给刘氏家族成员。
所谓的中计,就是和刘邦阳奉阴违,换而言之,与陈、匈奴实现某种联合,让刘邦永远无法腾出手来削自己的藩。
所谓的下计,就是与陈联手打击刘邦。总而言之,天下绝不是你刘邦家的天下。所以,我卢绾要号召功臣集团,一块夺回应该属于你们的权力、地位。

基于人之常情,卢绾是无法选择上计的。因为,一个人既然已登上了王位,而且继续努力,就有机会保住王位,他怎么会随便放弃王位呢?
基于当时的力量对比,卢绾也无法选择下计的。因为,在刘邦已控制局势的背景下,以卢绾与刘邦的关系,他自然不会公开与刘邦决裂。
所以,卢绾就选择了中计。于是,卢绾希望自己可以在匈奴、刘邦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总而言之,他实在不希望失去燕王的地位。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等刘邦知道卢绾阴谋叛乱的消息后,已病重的无法亲自率军征战了。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就派樊哙率军进攻燕王卢绾。
刘邦为会派樊哙率军平定燕国呢?就我理解,是因为当时的刘邦,已病得无法亲自率军了;所以,他只能派一个得力的下属去率军平定燕国。但是,派谁比较合适呢?如果能力而言,从经历而言,应该让曹参最为合适。
问题是,卢绾是刘邦最要好的朋友,而且平常也并没有表现足够的野心,一旦翅膀硬了,都敢和刘邦分庭抗礼。如果让曹参等人出去率领军事主力进攻卢绾,曹参等人一高兴,与卢绾玩起无间道,那可坏事了。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那刘邦实在等于抱着柴火去救火。
现在的刘邦,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太子又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在卢绾阴谋叛乱的背景下,再让一些居心叵测的功臣率军事主力出去征伐卢绾。万一发生意义,关东六国故地,就有可能突然脱离汉帝国的。
要知道,曹参等人,从前与刘邦就是朋友关系,现在却天天给刘邦磕头跪拜,肯定就会觉得非常憋怯,你让他们再继续给刘邦的儿子这样,内心估计会更憋怯。
关键是,秦之失鹿,谁腿长、谁跑得快,谁就会得到这头鹿。而曹参等人,从小说与刘老四(刘季)一块长大;刘老四身上种种神迹,曹参等自然清楚,那都是胡编出来的。什么刘老四的妈让龙给奸污了,什么有人曾看到刘老四头上有五色祥云或龙形怪物。那都是扯淡!
面对此情此景,刘邦哪敢随便让曹参之类的去平定卢绾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等刘邦知道卢绾阴谋叛乱的消息后,已病重的无法亲自率军征战了。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就派樊哙率军进攻燕王卢绾。
刘邦为会派樊哙率军平定燕国呢?就我理解,是因为当时的刘邦,已病得无法亲自率军了;所以,他只能派一个得力的下属去率军平定燕国。但是,派谁比较合适呢?如果能力而言,从经历而言,应该让曹参最为合适。
问题是,卢绾是刘邦最要好的朋友,而且平常也并没有表现足够的野心,一旦翅膀硬了,都敢和刘邦分庭抗礼。如果让曹参等人出去率领军事主力进攻卢绾,曹参等人一高兴,与卢绾玩起无间道,那可坏事了。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那刘邦实在等于抱着柴火去救火。
现在的刘邦,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太子又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在卢绾阴谋叛乱的背景下,再让一些居心叵测的功臣率军事主力出去征伐卢绾。万一发生意义,关东六国故地,就有可能突然脱离汉帝国的。
要知道,曹参等人,从前与刘邦就是朋友关系,现在却天天给刘邦磕头跪拜,肯定就会觉得非常憋怯,你让他们再继续给刘邦的儿子这样,内心估计会更憋怯。
关键是,秦之失鹿,谁腿长、谁跑得快,谁就会得到这头鹿。而曹参等人,从小说与刘老四(刘季)一块长大;刘老四身上种种神迹,曹参等自然清楚,那都是胡编出来的。什么刘老四的妈让龙给奸污了,什么有人曾看到刘老四头上有五色祥云或龙形怪物。那都是扯淡!
面对此情此景,刘邦哪敢随便让曹参之类的去平定卢绾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让樊哙平定卢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樊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从这层意义上,樊哙也是外戚集团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基于樊哙的利害关系,樊哙自然会拥护惠帝继承皇位的,更会支持惠帝为代表的汉帝国,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力。

汉帝国的权力格局,现在基本上已定型了。那就是外戚、皇族、功臣集团三足鼎立。
帝国的权力,总的来说,是皇族占据地方主要权力;外戚、功臣集团联手控制中央政府。

外戚无法危及刘氏江山,因为,在中央政府,他无法一举控制功臣集团;在地方,他更无力应对强大的刘氏诸王。
功臣集团也无法危及刘氏江山;因为,在中央政府有强大的外戚集团制约着他们,在地方,有强大的刘氏皇族制约着他们。
刘氏诸王也无法危及刘江山。因为,在地方上,刘氏诸王相互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制约的。因为,皇位只有一个,诸王造反,无非是换一个刘氏皇帝罢了。这对普遍诸王而言,并没有足够的利益刺。而且,就算他们能达成共识,他们也很难打败由外戚、功臣集团联手控制的中央政府。

刘邦最初派樊哙率领军事主力平定燕国叛乱,大约是因为他对功臣集团有着深深的不信任。但是,很快刘邦就发现一个事实。外戚无法威胁刘氏江山,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中央政府无法一举控制功臣集团,在地方上无法应付强大的刘氏诸王。现在,樊哙控制了强大的燕代军事集团;如虎如狼的吕后又作为惠帝的监护人。这样一来,如果外戚突然轻举妄动,刚建立的汉帝国,恐怕随时都会砖崩瓦解的。

因为,樊哙控制着地方上的强大军事集团,外戚集团自然对应付地方上的刘氏诸王,会产生某种自信;因为,吕后作为惠帝的监护人,外戚集团自然对把握机会,一举控制中央政府的功臣集团产生某种自信。这样一来,以吕后那种如虎如狼的女人,如果突然想不开,非要窥视刘氏江山,后果自然非常可怕。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高祖不敢让太子率军讨伐英布先生分析了原因,但几百年后隋文帝派杨广担任统帅讨伐陈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隋文帝怎么能做到呢?
给英布出的上、中等计谋恐怕也不是真有什么高明的吧,比如上计吴楚七国之乱时叛军基本占领了吴国、取楚国、齐国、鲁国、赵国而且还有匈奴的协助又能怎样呢,英布一纸檄文真能让齐国、赵国、燕国响应他吗?比如说中计,吴王刘濞造反时也有将领提出过,可是如果采纳就意味着要放弃补给线变为孤军,在大部分将领反对的情况下吴王终于放弃,七国之乱时吴王不用担心楚国、齐国方向的攻击的情况下都无法做到迅速占领荥阳成皋,英布能做到吗?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争是不断变化的,自己出招时对方也要出招,不管汉朝中央政府如何应变是不会给英布完成所谓上、中等计谋的时间的。

===================

汉高祖攻打英布,是平定内部叛乱;隋文帝攻打陈国,那是征伐敌国。
前者,不管中央政府有没有准备好,都得抓紧去做;后者,帝国政府自然是准备充足后,才去动手的。

杨广率军征伐陈国,只是名义上的统帅,他并不负指挥之责,主要战略是文帝与高级将领联合制订的。具体执行,也是以那些高级将领执行的。杨广担任统帅,一方是实习,另一方面就是充当监军类似的职责。其实,最初李世民率军出征,也是担任类似的角色。

至于上、中、三计的分析。就我感觉,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上中下是按优劣排列的。
其实,任何时候,面对一个具体问题。人都有若干种方案选择,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各种方案都是各有利弊的。

就我感觉,上计通常都是比较冒险的选择,下计是最为保守的选择,而中计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当然了,排列的顺序有可能不同,但大多都是按冒险、保守区分的。
换而言之,面对一个具体事情。我们是选择冒险的方案呢?还是选择保守的方案呢?还是选择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案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computercvtian网友:

从宋江的帖子就开始跟着看了,断断续续也有半年了,非常感谢楼主的耐心和细致。
从这儿也算解了一个一直以来的疑问,那就是作为爱好者读史的作用到底在什么地方。小的时候当成故事读,写作文多些素材都是可以的。到高中就不在满足这点了,如果仅仅当成故事读,仅仅获得一些阅读的快感,那与读读者甚至故事会知音有什么区别呢。进入大学,这种疑惑就更深了。工科中喜欢读文科书籍的本身就很少,大一时候不允许有电脑,去大二宿舍选选修课,挑了一个偏文学的,引来一屋子四个学长的惊呼。 后来也逐渐读的少了。因为我虽然还看不清楚,但是我知道总是把历史看成故事是不对的。总是将事情成败归结于某个皇帝的英明勇敢或者昏庸懦弱是很不足的,如果这样读,其实与读武侠没有任何区别。一个皇帝英明果敢就可以平三藩,一个皇帝懦弱昏庸就得操控于宦官之手,这与某个人得到秘籍吃了大补药有了盖世武功,便可号令群雄没有本质区别,在我看来。

从楼主这儿学到了,一种读史的方法。不在把所有的人都当做游戏中的作战单元,而是切切实实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试着这样解读我以前读过的那些史料时候,确实想明白很多,也收获了不少。

总体来说,这篇没有水浒的收获大。可能是这些历史事件牵扯的东西离生活太远的缘故,更可能是楼主分析解读事件的方法已在水浒那儿学到的原因。

所谓历史大势和个人能力,有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吧。譬如某次毕业必须要写科技论文,这个就是大势。那些去写小说戏剧的,写的再好的也没用,所谓逆潮流而动。但是谁能更快更好的完成那就是个人能力了。当然如果大势就是推荐毕业,创作论文能力再强也没用。

=====================

感谢鼓励。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苦守的苦手、探索求真 、旺热心、随便选一个、computercvtian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史书上,对于刘邦突然对樊哙动杀机。归于某个无名之辈的谗言。
“当初,高祖病得厉害,有人谗毁樊哙,说,樊哙与吕氏结为私党,假如有一天皇帝不在人世,他们想起兵诛杀赵王如意的亲属。高祖听了之后大怒,用了陈平的计谋、、、、,”。总而言之,让陈平和周勃到军中,把樊哙杀了。

对这段历史,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吕后是什么人?樊哙是什么人?一个无名之辈,真敢对刘邦献谗言,让刘邦杀樊哙?这也太夸张了吧。
要知道,当时的刘邦病的要死了,那个无名之辈对刘邦说这种话,不怕自己会死的很难看吗?

对这段历史,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陈平只是奉命行事去杀樊哙,而且还擅作主张,没有杀樊哙,而是把樊哙押回了长安城。就是如此,陈平也怕吕后突然杀了他。而那个对刘邦献谗言害樊哙的人,竟然一直安然无事。这也有些太不可思议了吧。

刘邦之所以对樊哙动杀机。恐怕主要原因,就是源于外戚与功臣集团的明争暗斗。

那个对刘邦献谗言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张良。除了张良,我们实在无法想象,有人敢对刘邦献这种谗言,更无法想象,他对刘邦献了这种谗言之后,还可以安然无事。
汉帝国的整体战略,一直都是张良策划的。汉帝国建立后,张良表面上一直超然于世外,但汉帝国的整体战略布局,依然是张良的掌控之中。
处于张良的位置,他永远也无法置身于世外的,因为,在特定的时刻,各大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都会自然而然的求助于张良。而当这些人找上门后,张良显然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张良看到,帝国整体战略上,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大漏洞。而自己一出面,就可以堵住这个可能让帝国翻盘的漏洞,张良自然不会置身于世外的。

而且随便一句话,就可以影响刘邦对帝国整体布局的人,恐怕也只有张良一个人。
更主要的是,如果不是张良那种大佬,一个人犯下这样大的罪行后(差点把樊哙弄死),估计是无法逃过吕氏姐妹报复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在病危的时候,让樊哙率领军事主力平定卢绾。有意无意的打破了功臣集团与外戚集团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吕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就有可能会轻举妄动的。
事实上,刘邦让陈平、周勃二个联手,十万火急的把樊哙的兵权解除了。
但是,吕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依然有着蠢蠢欲动的计划。

据史书记载:
刘邦去世后,过了四天,吕后还没有主持为刘邦发丧。吕后与大臣审食其商量说:“那些将领和高祖皇帝一样,从前都是平民百姓,如今北面称臣,为此常常怏快不快。现在要侍奉年轻皇帝,不全部族灭这些人,天下不会太平。”

有人听到吕后和审食其的谈话,将他们的话告诉了将军郦商。郦商去见审食其,对他说:“我听说高祖皇帝已经驾崩,过了四天还不发丧,你们想诛杀全部将领。真这么做,天下就危险了。陈平、灌婴统率十万大军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统率二十万大军正在平定燕地、代地。此时听说高祖皇帝驾崩,将帅们都要遭到杀戮,必定带兵回乡,进攻关中。大臣们在内叛乱,诸侯们在外谋反,天下灭亡,就可以翘足等待了。”
审其食听了郦商的话,认为很有道理,连忙入官向吕后陈述了郦商的话,吕后也认为郦商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接受了郦商的意见,放弃诛杀全部将领家族的想法,立即为刘邦发丧,并颁布命令大赦天下。不久,新皇帝汉惠帝顺利继位。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刘邦派陈平、周勃紧急解除樊哙的兵权。郦商的这番分析,可能产生的震慑力,就没有那样大了。
们可以想象,如果燕代的军事集团被樊哙掌握着,郦商还敢用这种带有威胁性的词语劝说吕氏吗?估计不敢了。事实上,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功臣集团发现吕氏一直密不发丧,更有清洗功臣集团的意思,恐怕就会选择先下手为强了。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外戚势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有磨刀霍霍的迹象,功臣集团哪还敢坐以待毙呢?
因为,在刘邦临死前,陈平、周勃火速解除了樊哙的兵权,所以,功臣集团有足够的自信,让外戚集团认清形势,总而言之,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轻举妄动,对谁也没有好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功臣集团劝刘邦打击樊哙,绝不是简单的为了争权夺势。因为,秦帝国的历史,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刘邦突然死了。吕后以樊哙控制的军事集团为后盾,利用大家不知道刘邦已死的空档,假传圣旨清洗政敌,功臣集团恐怕就会死伤狼籍了。就算功臣集团为了自卫,选择先下手下为强,也会把帝国中央政府搅得一片狼籍。
这样一来,刚刚建立的汉帝国,恐怕也会步入秦帝国的后尘的。换而言之,上层争权夺势一片狼籍,最后帝国将会走向何处,谁也无法确定了。

面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当功臣集团选择向张良救援时。张良应该不会选择置身于事外。
当然了,以张良身份,只需要在在看望刘邦时(当时刘邦身体不好),有意无意的提示一下刘邦,就可以了。总而言之,现在帝国的整体权力格局,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剩下的事,就是刘邦与功臣集团之间的事了。
其它人,显然都不敢去劝谏刘邦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处于权力格局内部的人去劝说刘邦,刘邦首先会怀疑他们的动机。换而言之,你叫我压制外戚集团,是不是为了方便你们扩张权势啊?如果出现这种结果,刘邦就很难清醒的看待相关问题了。
张良一直超然于世外,所以,张良劝说刘邦时,刘邦自然不会怀疑张良的动机。因为,处于张良的位置,与刘邦的利益是一致的。换而言之,他们都希望帝国可以保持长久的稳定。因为,张良早已置身于世外了,所以,无论权力格局怎样调整,都不影响张良的利害得失。当然了,前提是,汉帝国可以保持长久的稳定。如果帝国上层出现大火并,张良也可能会被殃及池鱼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陈平之所以选择不杀樊哙,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是削弱外戚的权势,而不是火并外戚。
刘邦之所以选择下令杀掉樊哙,很可能是因为,陈平等人为了避免刘邦犹豫不决,所以说了一些对樊哙极为不利的话。比如,据传闻说,吕后与樊哙已有了某种密谋。

从过去的十多年历史去看,皇帝并没有什么神秘的。
因为,大家都亲眼看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汉帝国政府一直都在神话刘邦,但是,对刘邦知根知底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大家都也知道,人人都有帝王相,只是地窄人多轮不上罢了。换而言之,机会摆在面前,人们难免都会想入非非的。
所以,刘邦在巩固皇权时,一方面是通过政治宣传,让大家相信天命所归的传说,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巧妙的权力布局,让别人无法窥视刘氏皇权。所以,当他听到外戚集团有种种密谋时,难免会十分着急的。因为,处于刘邦的位置,他自然知道,有樊哙在外,外戚集团有种种胆大妄为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陈平的目标,是代表功臣集团,与外戚集团共同瓜分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他没有选择杀樊哙,也没有选择打击吕后。而是选择了单刀赴会,亲自去求见吕后。
陈平的这种选择,与从前刘邦去赴鸿门宴并无本质区别。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吕后当时选择杀陈平,陈平肯定没有活命的机会。但是,陈平知道,在当时的权力格局下,吕后绝不敢杀他的。

后来,吕氏家族就在陈平的密谋下,被周勃、刘章率军灭了满门。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在当时的背景下,无论外戚集团,还是功臣集团,都会清晰的看到,如果双方选择火并,恐怕只会好过了刘氏诸王。因为,在中央政府内部,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水火不容,地方上强大的刘氏诸王,纷纷率军前来勤王,功臣集团与外戚集团,恐怕不是死于双方的内哄,就会死于刘氏诸王的进攻。

于是,双方很快达成和解。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作为惠帝的监护人,掌握着帝国最高权力。但是,因为惠帝本人就是成年人,所以,吕后所掌握的最高权力是一个不完整的最高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萧何(后来是曹参)握有相权,陈平处于权力中枢(陈平被任命为太傅),周勃、灌婴、郦商等人握有军权,足以牵制外戚的权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第九节  惠帝时期的权力博弈

惠帝在位期间。
汉帝国的权力大约是以惠帝为中心进行分配的。他的母亲担任帝中央政府的执政官,他的兄弟在地方政府担任藩王。这一切,足以确保没有人敢窥视他的权力。
当然了,他的母亲想危及惠帝的权力,惠帝的兄弟们也不会同意;同理,惠帝的兄弟们想危及惠帝的权力,惠帝的母亲也不会同意。
而功臣集团在这两大势力的夹缝中,依然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属于这个利益集团。

在这种权力格局奠定之后。吕后自然想扩张外戚集团的权力。但是,从哪里扩张呢?似乎也很难找到突破口。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权力是一定的。换而言之,外戚集团的权力扩张了,其它利益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

从功臣集团手中抢夺权力?吕后显然没有这种胆量,因为功臣集团都是百战功成的人,他们绝不缺乏政治斗争的智慧,更不缺乏关键时候玩命的勇气。你从这些人手中争夺权力,实在有点像虎口夺食。

从刘氏诸王手中夺取权力?从整体去看,那也实在太难了。因为,汉初的刘氏诸王,可比七王之乱、吴楚之乱时的诸王势力大多了。
要知道,经过文帝的削藩,各大藩国,早让帝国中央政府切割成众多小国。在这种背景下,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都差点把帝国弄得翻了船。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在汉初,齐王(刘肥,刘邦的儿子)、吴王(刘濞,刘邦的侄子)、楚王(刘交,刘邦的弟弟)、赵王(如意,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刘邦的儿子),梁王(刘恢,刘邦的儿子)、淮阳王(刘友,刘邦的儿子)燕王(刘建、刘邦的儿子),几乎就占据了战国时期的齐、赵、楚、魏、燕王国的全部国土。而且一个藩王,常常就占据三五十个县、七八十个县。如果吕后真敢表现出,削夺刘氏诸王权力的意思,恐怕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就开始在戚夫人身上大作文章。
总而言之,你这个小贱人,当年差点把老娘害死。看我今天怎么泡制你。于是,戚夫人那可真叫死得太难看了。结果呢?赵王如意,自然也免不了一死。
从私人情感上,这是吕后在泄私愤。但从政治博弈的角度上,这是吕后借机,从强大的刘氏诸王中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吕后打击赵王如意,绝不会引起其它诸王的恐惧。从这层意义上,吕后削藩时的策略,与刘邦削藩时的策略非常相似。换而言之,他们绝不流露出削藩的意思,总是故意模糊自己削藩的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与戚夫人合作,就会更有利于吕后巩固权力;如果收拾戚夫人,就会损害吕后的权力。吕后会怎样选择呢?答案显然是,吕后会与戚夫人合作。
既然如此。吕后收拾戚夫,绝不是简单的因为私人情感。更主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打击戚夫人,对自己没有危害,最大的动力,则显然是打击戚夫人母子,有利于吕后扩张权力。
杀掉赵王如意后,吕后显然不敢让吕氏家族取代赵王如意的地位。因为,这样赤裸裸的表现出自己削藩的企图。有可能会引起刘氏诸王的警觉,所以,吕后依然让刘氏成员当了赵王。但是,一切是显然的,在这个过程中,刘氏一个强势的成员,被吕后剪除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不久后,齐王刘肥到长安城。
惠帝国为了提高刘氏的地位,就提出以家人之礼举行宴会。于是,刘肥作为大哥,就坐在了惠帝的上首。从法理上,刘肥显然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因为,一个人坐在皇帝的上首,这叫什么礼节呢?
想当年,刘邦的爹活着,开始还敢接受刘邦的叩拜,后来,也不敢接受刘邦的叩拜了。因为,你是刘邦的爹,可是刘邦是皇帝啊!现在,你刘肥只是惠帝的大哥,而且还是一个庶出的大哥,你就敢这样牛逼,惠帝让你坐在上首,你就敢坐到上首。你这是想干什么?

惠帝这样尊崇刘肥的地位,显然是想通过实际行动,希望让大家知道,天下是刘家的,绝不是吕家的。如果这个头开了以后,惠帝再让大批刘氏成员进入中央政府,吕氏在中央政府政府的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而刘肥大大咧咧的坐在惠帝上的首,也是希望让大家明白,有他这个当齐王的大哥存在,绝不容许外人无视惠帝的权力与地位。如果大家认可了刘肥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那刘氏诸王的势力就等于进入了中央政府。

于是,据说有一杯毒酒摆在了齐王的桌上。而且,吕后更摆出一副,不让齐王活着回齐国的样子。这可把刘肥吓坏了。最后,刘肥拿出一个郡送给鲁元公主,吕后才开始不再生气了。

惠帝把刘肥抬的这样高。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以后把刘氏成员,引入中央政府作铺垫的。而刘肥这样大大咧咧,也是因为,他觉得天下就是刘氏家族的,有他这个大哥健在,凭什么让一些异姓之人,主持帝国中央政府的事务呢?
如果刘肥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得到认可。那刘肥恐怕就会在中央政府呼风唤雨了。而刘肥开始在中央政府呼风唤雨,就可以让惠帝赢得构建自己嫡系班底的机会。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惠帝与刘肥的这种行为,不但威胁了吕氏的地位,更威胁了功臣集团的地位。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大家认可刘肥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为。以后,刘氏诸王自然会纷纷进入中央政府。到时,天下恐怕真的就成了刘氏的天下。在地方上,刘氏诸王占据着强大的藩国,在中央政府,他们也一副牛逼之极的样子。以后,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肯定只能吃点残渣剩饭了。

所以,在此时此刻。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给刘肥点颜色看看。既然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之间达成了共识,刘肥马上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实在太过危险了。而吕后,那种邪恶的表情,凶恶的态度,更刘肥感觉自己有可能无法活着回齐国了。
于是,刘肥只有向吕后低头认错。总而言之,我再也不敢这样牛逼了。

刘肥风风光光的进入帝国都城,结果狼狈不堪的逃回了封国,更白凭无故的把一个郡割给了自己妹妹。真是传说中的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刘肥这次失败的行为,标志着刘氏诸王试图插手中央事务的努力,暂时无法变成了现实了。于是,在惠帝当皇帝的七年时间里,刘氏诸王在中央政府的影响,可以说若有若无。

因为,刘肥这次失败的太狼狈了,所以,以后就算惠帝大举招揽刘氏成员进入中央政府,也没有刘氏诸王敢接受惠帝的任命了。因为,刘肥作为帝国最强大的藩王,到中央政府跑了一圈,白凭无故的丢了一个郡,其它刘氏成员,只要能掂量清自己的斤两,就绝不敢到中央政府去争权夺势的。
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就是要追求这种效果。换而言之,我们不窥视你们诸王在地方的势力,你们刘氏诸王,也休想一心窥视中央政府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临死前构建的权力格局,就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总而言之,外戚与功臣联手控制中央政府,皇族占据大部分地方政府。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