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苦守的苦手网友:

个人一直认为韩信的政治智商和情商真的不行,和项羽都明显不在一个档次,所以尽管身为楚王但韩信还真的缺乏行上计的实力资本。首先,依史记所载事实看,韩信从就任北伐东征独当一面的方面军司令直到被分封楚王,就从没能建立起完全依附自己的庞大嫡系势力;其次,韩信就任封国的时间太短,很难迅速建立起健全高效的完全听命自己的政军行政体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政治智商和情商角度看,韩信作为楚王对有昔日恩怨的亭长、漂母、少年屠夫三人的奖惩措施完全不知所谓。作为政治人物面对任何一位眼前之人第一感的条件反射是什么?是这个人对自己有没有用处且能不能为自己所用!赐漂母千金看似很多其实太低太低,以两汉举孝廉为荐才国策这一事实看,当时的社会应该是极为崇尚孝道的,韩信本就父母双亡,为什么不可以接漂母依亲母孝养之?所费钱财也许都不要千金,但在社会上树立起来的孝善形象就是万金也买不到!南昌亭长属无远见之小人是不错,但不要忘了亭长上可见县长、下可亲底层民众以及在其身前身后还有至少以十位数记的亭长三老等等俗吏,如果南昌亭长日日夜夜地宣传韩信的好,其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人自然也多会跟着说韩楚王的好,那么这对纠合原有旧官僚迅速建立流畅的行政体系会有多大的好处?!而韩信为示侮之予以百钱!这是在昭示南昌亭长的小人形象吗?怎么看却都是韩楚王在昭示自己小人得志的形象呢!最后再看予韩楚王胯下之辱而名彪史册的少年屠夫的结局——封为楚中尉!靠,纯属脑子进水了!这种欺压良善侮辱弱小的社会渣滓在社会民众之中能什么正能量的影响?呸!这才是开刀立威建立楚王楚国威名的最佳典型啊!平时想找这种人渣的茬还怕抓不到他的现行呢,恰有旧怨真是天赐立威笼络民心的良机啊!就像现今欺男霸女绰名小霸王的李衙内被依法重判十年一样,现政府怎么也得上升五个民心点数吧?呵呵。至于韩信居然还赞那个少年屠夫是壮士更是二逼得让人目瞪口呆!如果说就现在这位“壮士”大哥突然唾了你韩楚王一脸,那绝对是让人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壮士,但问题是这位“壮士”大哥当年欺辱的可是孤苦无依人见人厌狗屁也不是的韩少年啊!再退一万步讲,如果这位少年屠夫真有壮士雄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就该参军上阵以命搏候了,就算能力不济只要命好人不死估计大小也得混个某个诸侯军的中尉了,这时候说他是壮士好歹还能让人接受,但事实上呢?韩信在准阴当地派人一召就来了,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渣货别说拔剑向战场了,就是把他强拉上战场也早就跟兔子似的逃溜回去了。


============================

韩信对这些事的处理,的确有些欠妥。

尤其是对亭长的处置,显然证明他心胸狭窄到了极点,而且会为了树立极为恶劣的名声。因为,不论怎样说,亭长都白管了韩信好几个月的饭。
最后,韩信发达了,却给了亭长几百钱(实打实的,都不够那些饭钱),以示侮辱。这叫什么事?

如果用现在的事类比,就好像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曾得到某个老师的资助,只因为他们中间有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可能资助者的态度不好、而且表现出了势利的样子)。最后,这个大学生发达了,却对这个当年资助过他老师,极尽轻视、侮辱的态度。
以这个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谁敢与他合作呢?

一个人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你,最后却是什么回报也没有得到,反而得到了一堆侮辱。那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别人帮助你,还敢有什么奢望呢?
这本身证明,你与人相处时,把对方的不好记得太牢、太多,而把对方的好,记得太淡、太少。实际上,这就是传说中的白眼狼!

韩信在重用那个欺负他的地痞时,似乎是想表达自己的大度。但是,在对亭长的事上,却显然证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再想装个大度,也装不出个大度样。
亭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却是得到了一堆侮辱。因为,韩信眼中,只看到了亭长对自己的不好,却忘了亭长对自己的好。更可怕的还在于,以韩信的这种心胸,在管理小弟时,恐怕也会经常流露出这种态度。

总而言之,小弟干成九件事,他都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小弟干错一件事,他就认为小弟太无能了。再总而言之,小弟替他积极干事时,他从来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小弟有时基于人之常情的偷偷懒,他就认为小弟太不好好工作了。

以韩信这种表现,谁敢真正站他身后呢?
因为,你为韩信付出了许多,韩信却是一点也不记不住,因为,他心中只是记得你的不好。如果说,跟在刘邦身后,小弟都会充满幻想;跟在韩信身后,人们却显然很难有什么幻想。

其实,韩信对漂母的报答,的确如你所说,如果说重,自然可以称得上重,如果说轻,实际上也是非常轻的。

因为,韩信实在不是一个大度的人,因为他太自负了。所以,他想装出个大度的样子,也装得不不伦不类。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星星碎语、徐兆玮、以笙箫墨卸、苦守的苦手 、老虎不在身边、随便选一个、岭南陈氏、装成动物艘、弓背老农、夜空长明灯、楚天公子、旺热心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四节 帝国的利益分配

把韩信降为淮阴侯后,刘邦开始正式分封功臣。

但是,分封结果,显然无法让功臣集团真正满意。因为,刘邦分封自己儿子刘肥为齐王,占据整个齐国故地(73个县);分封自己堂兄刘贾为荆王,弟弟刘交为楚王,占据了韩信从前的89个县;分封自己哥哥刘喜当代王,占据云中、雁门、代郡53个县。
卢绾并无过人的功勋,也无过人的才能。至少与他功勋、能力相关的功臣,那是多的去了。只因他与刘邦的关系无人能比,于是就成了燕王,得到了整个燕国故地。燕国故地,有多少个县?我不知道,估计也得五六十个县。


所谓的功臣呢?他们只能这些力量之间,捡一些残碴剩饭了。

排在最前面的功臣,多少还可以混上几千户、上万户食邑。排在后面的功臣,实在有些惨不忍睹了,至少与他们曾期望的目标,实在差的太远了。
关键是,绝大多数的功臣,都觉得自己的功劳,绝不会比什么刘交、刘贾、刘喜、卢绾功劳少,更不觉得自己的能力比他们差劲。刘交、刘贾、刘喜就因为是刘邦交亲戚,卢绾就是因为从小和刘邦一块长大,上去就一人占据了几十个县;自己虽然把头撇在裤腰带上,替刘邦玩了半天命,就因为与刘邦一不亲,二不带故,所以一个县也混不着,甚至连几个村都混不上。这叫什么事?
传说中的用人唯亲,大约就是说现在的刘邦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英布、彭越、张耳(现在是他儿子张敖),这些曾与刘邦并肩而立的大佬,现在也都占据着几十个县的地盘。难道,真心真意的跟着刘邦混,就是注定只能当打工仔吗?

什么萧何是猎人,我们是猎狗?在你刘邦心中,恐怕是想说,你是猎人,我们大家都是猎狗吧!
总而言之,天下打下来以后,你刘邦的儿子、弟弟、哥哥拉出个人来,就能占据几十个县地盘。我们这些人中,最老苦功高的人,最能力非凡的人,恐怕也就能得几千户、一万户的食邑。至于,绝大多数功臣,那是连一个县,甚至几个村也没有见着啊!
更主要的是,传说中有句话叫作兔死狗烹,现在天下大定了。我们这些传说中的猎狗,恐怕就只能等待被烹杀的命运了。

在这种背景下,功臣集团一时情绪比较激动。
因为,从目前的情形去看。如果用鹿比喻天下,刘邦的亲戚、朋友已把这块鹿最肥、最大的肉都分走了。给功臣集团留下的,就只剩下一些头蹄下水了;而那些刘邦最亲信的小弟,又把其中比较好的东西挑走了。
在这种背景下,留给普遍功臣的东西,就更惨不忍睹了。至少,这点东西,距功臣们普遍的期望,实在差得太远了。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有一天在暗中发现,将领们常常扎堆在一起,好像在密谋着什么。于是就问张良,大家这是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是在密谋造反!

刘邦说,好好的,他们为什么要密谋造反呢?
张良告诉刘邦,大家一块打下江山,最后你称帝了,你的亲戚朋友都称王了,功臣们呢?你从前承诺的东西,好像都也没有兑现。
而且韩信被抓时,那句兔死狗烹,实在太具煽动性了。功臣们,现在所能得到的封赏,与他们所期望的封赏,实在差得太远了。而且还担心你和他们玩兔死狗烹的把戏,他们自然想造反了。
张良所说的话,比较含蓄,但大意就是如此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就问张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张良告诉刘邦,忽悠、接着忽悠!于是,刘邦就给雍齿封了一个县的地盘。

因为,雍齿在刘邦刚起兵时,就不服刘邦,还占据丰县背叛刘邦,差点把刘邦折腾的,在刚起家时就翻了船。所以,人们看到雍齿都可以分到一个县的地盘,就觉得自己应该也有这种机会的,其实呢?对大部分人而言,这只是一种幻想。
而张良让刘邦这样对待雍齿,就是为了取得这种效果。总而言之,先把功臣们一心想得到封赏的欲望,暂时压一压。
总而言之,我暂时不能给大家封赏,因为现在百废待兴,一时无法全面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咱们再慢慢解决这个问题。问题是,以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以后,以后大家自然就习惯这一切了。

换而言之,经过若干年后,臣子们自己都明白了。一个臣子,不一心好好当打工仔,却想着当老板,那能是好打工仔吗?既然如此,臣子们自然都不会大呼小叫的一心想要分封地盘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人们一看刘邦,对雍齿都这样好,就都认为刘邦,不会玩什么兔死狗烹的把戏了。
当然了,从普遍意义上,他们的这个估计就没有错误。因为,刘邦就是没有玩兔死狗烹的把戏。因为,刘邦的功臣,大都是善终的。没有善终的功臣,只是那些追求裂土封王的人。
裂土封王意味着什么?后世不是流传一句名言吗?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早削祸小,晚削祸大。
既然如此,一个人既然想裂土封王,能有好果子吃吗?

面对这段历史,人们常常觉得奇怪。因为,刘邦手下的将领,都开始大规模的密谋造反了,张良早已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从来也不告诉刘邦。直到刘邦发现情形不对时,张良才告诉刘邦呢?
我想主要原因是刘邦本人,也知道,自己忽悠了功臣,所以功臣们自然会有不满情绪。但是,功臣们会因此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刘邦显然是估计的比较乐观,换而言之,刘邦相信,功臣们会接受这种既成事实的。从最后的结果去看,刘邦没有估计错误;但是,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刘邦还是估计的有些乐观了。

因为,现在天下已大定了。普遍的百姓、将士已受够了战乱的苦;就算功臣们想与刘邦相争,真会有很多人响应吗?估计不会有的。
现在功臣们臣服刘邦,他们也可以得到一些食邑,就算无法获得食邑,也可以当官的,所以,他们也缺乏一心反对刘邦的动力了。
至于普遍老百姓,他们需要的是安定的生活,现在接受刘邦的统治,这种安定的生活就在眼前了,他们自然缺乏反对刘邦的动力了。
所以,刘邦相信,就算功臣们觉得,自己从前被刘邦忽悠了,也会接受这种既成事实的。因为,他们缺乏足够反对刘邦的动力,也缺乏足够反对刘邦的支持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张良说,现在功臣们都密谋造反。大约会引起刘邦的反感。因为,刘邦很可能会因此怀疑,张良这是代表功臣集团,在对自己进行逼封。
张良虽然是刘邦最亲信的谋臣,但是也不敢轻易陷入这种猜疑之地的。

但是,等刘邦亲眼看到局势的危险时,张良再告诉刘邦这个事实,效果就不同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刘邦绝不会怀疑,张良这是代表功臣集团威胁自己了。
而且,张良替刘邦策划的方法,显然也不是让刘邦对功臣集团妥协。换而言之,张良并没有告诉刘邦,应该改变用人唯亲(把绝大多数的土地,都分封给了他的亲戚朋友)的政策,而是告诉刘邦,应该用一些策略安定功臣们的心。而且主要方法,还是忽悠功臣们,因为,直到刘邦快死时,大多数功臣也没有得到刘邦许诺的封赏。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但是,总的来说,刘邦对功臣集团,也不算太恶劣。
在郡县制无法全面实行的时代背景下,功臣们都幻想着可以分封一块地盘(哪怕只是一个县,或是几百户的食邑),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刘邦开始也是拿这种东西忽悠大家替他玩命的。
最后,刘邦却并没有真正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刘邦对自己的亲戚朋友,一封就是几十个县,对于功臣而言,常常是一个县也得不到,有的干脆几个村也得不到。从这层意义上,刘邦就是对不起功臣。
但是,被刘邦诛杀的功臣,其实都是自立山头的大佬,换而言之,都是裂土封王的人。真正给刘邦当小弟的人,都是善终的。从这层意义上,刘邦背信弃义不全面封赏功臣集团,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意义是一样的。
因为,刘邦虽然没有履行承诺封赏功臣,功臣们却也是坐享荣华富贵(因为,他们都可以在政府部门担任各种职务,拥有一定的权力,并享有比较丰厚的工资)。

更主要的是,如果刘邦真正履行承诺对他们进行封赏,功臣们想得到善终,估计就有些难了。因为,这样一来,皇族势力就会衰弱了;功臣的势力就会增强了。在这种背景下,功臣们就难免卷入挑战皇权的游戏中。 一旦卷入这种游戏之中,不论最后的胜利者是谁,大多数功臣恐怕都会难以善终的。

就好像,那些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文臣武将,本来的目的,都是为了可以拥有更大的权力。结果,赵匡胤当皇帝后,却是把他们的权力都剥夺了。
简单的说,功臣集团肯定会非常失望。一切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大家知道拥戴越匡胤就是这种结果,他们肯定不会拥戴越匡胤的。
问题是,如果赵匡胤不剥夺他们的兵权,以后君臣之间的猜忌,就会渐渐增大。君臣之间的猜忌增大,皇帝就难以避免大开杀戒的冲动;而臣子也难免会产生挑战皇权的念头。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在把韩信清出局后,终于开始给臣子们定规矩了。总而言之,你们一定要牢记猎人、猎狗的故事。你们千万不要觉得,你们有功,就可以变成人。
狗永远也是狗。狗虽然奋战在第一线,但是真正的功劳,永远是属于人的。所以,你千万不要说,没有你们玩命,就没有我刘邦的今天,所以,我刘邦就应该和你一块分得到的猎物。因为,你们见过猎人率领一群猎狗打猎吧!猎狗肯定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你谁见过,猎人会和猎狗平公猎物呢?

所以,我刘邦活着的时候,你们要永远忠于我刘邦,我刘邦死了,你们也要永远忠于我的儿子们。总而言之,天下是刘氏的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叔孙通趁势而出了。于是,刘邦终于可以居高临下的看着臣子了。因为,在叔孙通的具体指导下,臣子们见了皇帝,那是连句大话也不敢说了。

就好像,我朝太祖权力巩固后,大家再回忆起,曾经与太祖拍肩搭背、亲切的称太祖为老毛的时代,那已成为历史了。

经过叔孙通的具体指导。臣子终于明白了,臣子与皇帝,那绝对不是一个级别的人,你想与皇帝的兄弟、儿子们攀比,本身就证明你们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
你觉得,你的功劳、能力不比他们差,所以,你就觉得,他们都分封几十个县,你却一个县、甚至几个村也没有得到,这非常不公平。那你为什么不撒泡尿照照你的样子。人家刘邦的老母让龙给奸污了,你老母也有这种奇遇?

皇帝把有资格、有可能与自己对抗的利益集团,不断瓦解、削弱后,就开始给臣子们定规矩了。
就好像太祖在西北时,敢称太祖为老毛的人很多。但是,等太祖把各大山头,都渐渐削平时,一个人再敢称太祖为老毛,恐怕就够判刑了,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大不敬啊!
当然了,太祖没有削平各大山头时,大佬一个不高兴,就敢和太祖带着情绪说话。但是,等太祖削平各大山头后,大佬再不高兴,也不敢和太祖带着情绪说话了。因为,你敢和太祖带着情绪说话,也是传说中的大不敬啊!
虽然,从理论上,太祖万岁,那就是扯淡。但是,谁敢拒绝高呼太祖万岁呢?

我朝太祖高呼人人平等,尚且如此。汉高祖就更不用说了。
总而言之,功臣们终于觉得,自己与刘邦的距离,那是越来越远了。最后呢?功臣们自然接受了给刘氏家族当打工仔的事实。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随便选一个网友:

虽然每次都很希望楼主多更新一些,但是最近这一段时间的内容总感觉不如之前的深刻犀利了,仅是个人看法,说错楼主勿怪。

===========================

感谢你直白的点评。 我也有同感,这一段时间,写作的激情,好像越来越淡。近来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越写越缺乏自信,越写越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比尔熊、随便选一个、星星碎语、xajh2001、苦守的苦手、新恐怖鸟 、枯声、UFOTOSKY、岭南陈氏、弓背老农、磁区理论、旺热心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五节 白登之围

在俘虏韩信后,刘邦把韩王信调离了韩国故地。

我们可以想象,刘邦削夺楚王韩信(后来的淮阴侯)后,韩王信内心肯定充满了不安。因为,无论功劳、地位、能力,韩王信都不敢说自己比韩信有优势。现在,韩信都变成了淮阴侯,以他韩王信的功劳、地位、能力,就想稳居王位,估计有些不现实的。

韩王信也不能与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相比。
因为,英布、彭越从前就是与刘邦比肩而立的大佬,韩王信哪有资格与人家相比呢?张敖的老爸是张耳,在刘邦还在沛县当老百姓时,张耳就已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了,韩王信似乎也无法与张敖比。

在这种背景下,当韩王信听到刘邦把他调离韩国故地时,心里肯定会感觉一阵轻松。


韩国故地,就在函谷关的大门口,而且据史书所说“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
既然刘邦已开始大肆分封刘氏成员了,怎么可能让韩王信继续占据这种战略要地呢?如果刘邦不想让韩王信占据韩国故地,他会怎样处理韩王信呢?从正常意义上,自然就是削藩!

现在,刘邦把韩王信调到抗击匈奴的最前沿阵地称王。韩王信自然感觉,自己的王位算是保住了。

因为,现在的匈奴已崛起了。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自然会觉得,就算刘邦想用人唯亲,也不敢把匈奴最前沿的地盘,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
首先,他的儿子、兄弟缺乏抵抗匈奴的能力;其次,他的儿子、兄弟就算有抵抗匈奴的能力,一个弄不好,也可能被匈奴消灭的。所以,刘邦不会把这种地方,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
既然如此,无论处于韩王信的位置,还是处于其它人的位置,自然会觉得了,刘邦把韩王信封到抗击匈奴的最前沿的阵地上,一方面是为了把韩信调离韩国故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韩王信给他继续卖命,所以才把这块最艰苦的、最危险的地区,分封给了韩王信。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但是,刘邦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天下变成刘氏的天下。所以,他绝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这种如虎如狼的、且裂土封王的功臣。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既然不想主动接受削藩的命运,前途自然是一片黯淡的。
只是,刘邦需要把削藩的意图好好的隐蔽起来。否则,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几个人一旦同时发难,再加上越来越嚣张的匈奴,刘邦很可能就会翻船的。

从某种意义上,韩王信的路越走越窄,就是刘邦有意无意设计出来的。

一切是显然的,以韩王信一国之力,绝不可能与新兴的匈奴汗国对抗。换而言之,刘邦想往残、往死弄韩王信,只要在匈奴南侵时,不积极援助韩王信(只要行动稍微迟缓一点),韩王信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想找活路,就只能向匈奴靠拢了。问题是,向匈奴靠拢,这是什么性质的事,相信不用多解释。关键是,韩王信与匈奴靠拢,他势力范围内的百姓、将士会真正支持他吗?估计是不会的。至少,他的这种行为,很难得到普遍意义上的支持。因为,这种行为,就是传说中的汉奸啊!而且,双方的文化、政治、经济差异实在太大,当地的官员、百姓很容易对匈奴产生排斥的心理。

这样说来,韩王信应该是看不到出路的。换而言之,他全心全意与匈奴对抗,随时可能因为刘邦的出卖(该积极援助时,放缓节奏)而被匈奴打残、打死的;他与匈奴建立某种合作关系,随时会成为刘邦收拾的他的最好借口。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的路越走越窄,终于看不到出路了。
如果我们假设刘邦用心险恶,那韩王信就是被刘邦的阴谋害死的;如果我们假设刘邦并无恶意,那韩王信之死,就是因为他自己通敌造成的。

单纯的看这件事,我们实在很难说,韩王信之死,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韩王信作为汉帝国的藩王,私自与匈奴达成和议,本身就是有错在先;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怀疑韩王信与匈奴有不清白的勾档,这是合情合理的事;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派人调查这件事情的真相,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这样一路走来,你说韩王信因此投降匈奴,并且与匈奴联手一再南侵,刘邦该不该讨伐他呢?自然是应该的。
问题是,从刘邦后来高呼“非刘氏者为王,天下共击之”的结果去看。这一切显然就没有这样简单了。换而言之,韩王信之所以投降匈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邦把他分封在了一个进退失据的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先与匈奴秘密往来,后来投降匈奴;再后来,被刘邦率军打得逃入匈奴;再后来,被刘邦手下大将柴武打死。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消灭了韩王信之后,摆在刘邦面前的,是一项更重大的战略选择。那就是,刘邦应该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对游牧世界而言,匈奴的单于冒顿;就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秦始皇,甚至比秦始皇的地位还要高。
秦始皇统一长城以南地区后,仅仅十来年,他建立的帝国就砖崩瓦解了;冒顿统一长城以北后,在此后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长城以北一直就处于他的子孙统治下。而且,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与汉帝国打得棋逢对手。

在冒顿之前,长城以北从来也没有建立过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政权。冒顿能统一长城以北,自然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能力,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文明,已进入了青铜器高度发达、铁器开始被广泛应用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活动的范围日趋广阔,人与人的联系日益紧密。于是,越来越庞大的政权被建立,渐渐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王朝;而不久后,冒顿统一了长城以北地区。

在冒顿之前,长城以北一直处于部落联盟状态中;所以,游牧世界并没有一个广为后人所熟知的统治者。
关键是,在冒顿之前,中原王朝与长城以北的来往,也没有达到非常密切的地步。所以,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冒顿之前,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在这块寒冷、干旱的,不适应农业文明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与中原王朝生活方式、政治结构差异很大的游牧民族。

冒顿之后,长城以北的历史,渐渐被详细的记录在了中原王朝的历史书中。从以冒顿为中心的历史中,我们可以详细的看到,匈奴是如何崛起于长城以北的。
冒顿的父亲是匈奴的首脑,冒顿杀掉自己的父亲,成为匈奴的新首领。
冒顿成为匈奴新首领后,向东灭掉强大的东胡(东胡有多强大,我们可以从东胡首领敢强索冒顿的战马、妻子可以看出来);再后来,向西把强大的月氏赶得逃出中国历史版图(月氏有多强大,我们可以从冒顿少时给月氏当人质看出来);向南让楼烦、白羊河南王臣服;向北让浑窳、屈射、丁零、隔昆、新华臣服。
此时,匈奴进入了空前强盛的阶段;此时,长城以北地区,也进入了空前强盛的阶段。但是,此时的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的现状,却缺乏足够的了解。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打败韩王信后,派了几拨使者去出使匈奴,顺便窥测一下匈奴的实力。因为,冒顿故意示弱,所以回来的使者都说,匈奴不堪一击。于是,刘邦就统率三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匈奴。
刘敬(原名娄敬,刘邦赐姓刘)出使匈奴回来后对邦说,从常理上,匈奴与我们处于交战状态,他应该想尽办法从气势上压倒我们,所以他应该处处表示他的强大;可是,我出使匈奴的期间,匈奴从来没有对我展示过他们强大的军威,相反,总是让我感觉他们不堪一击,这也太不符合情理了。从这层意义上,匈奴肯定是想诱使我们进攻他。
此时,汉帝国的大军已经发出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就因为刘敬这样一番话,就决定停止战争,也有些太说不下去了。而且,兵法虚虚实实,刘敬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如果因此就证明汉帝国三十万大军,都无法打败匈奴,也有些说得太过夸张了。

于是,刘邦大骂刘敬,你再敢胡说八道,削弱我军士气,我杀了你的头。
一切是显然的,刘敬这样夸大征伐匈奴的危险性,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刘敬接受了匈奴的请托,于是就玩一些纵横之士的把戏呢?
换而言之,匈奴看到汉帝国大举征伐,于是很害怕,就希望通过刘敬一番似是而非的话,让汉帝国中止这次战争。
这种事,在战国时代那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在许多时候,纵横之士就是用三寸不乱之舌,决定各国之间的战战和和。
纵横之士周游各国,哪国君主重用他们,他们就替哪国游说;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他想让秦国打赵国,肯定能找出一百条理由来;他想让秦国与赵国和好,同样也能找出一百条理由来。
此时的刘敬,是因为忠于汉帝国,所以才会告诉刘邦,征伐匈奴很危险;还是因为他想取得匈奴单于的倚重,才告诉刘邦,征伐匈奴很危险呢?谁也不知道!

关键是,从过去的历史去看,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作战时,通常就是靠游击战取胜的。换而言之,中原王朝出动三十万大军,游牧民族通常只能大举北撤,而把长城一线的地盘全部让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听到刘敬的说词,自然会怀疑他的用心。而且,当时的刘敬,没准儿就已流露出,应该与匈奴和谈的观点。而和谈的条件,自然就是汉帝国花钱买和平。既然如此,刘邦自然会怀疑刘敬这番话的动机了。于是,刘邦不但没有因为刘敬的说词,停止进军,相反还把刘敬关进了监狱。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但是,刘邦显然低估了匈奴的实力。
于是,刘邦率领先头部队到达白登后,就被匈奴大军包围了。

据史书上说,刘邦被困白登后,汉军一时无计可施。于是,陈平就用了一条秘计,让匈奴解除了包围。
史书上说到陈平的秘计时,通常都是含糊其词的。最常见的内容,就是陈平让人给冒顿的老婆送了一份厚礼,让冒顿的老婆,帮助汉帝国说了一些好话,于是冒顿就决定放过刘邦。更有一种比较详细的说过是,陈平让人给冒顿的老婆送了一份厚礼,其中附了一张美女图,并对冒顿的老婆说,如果汉军实在没有办法,就会把画中的美女送给冒顿。冒顿的老婆害怕因此失宠,于是就劝冒顿放过刘邦。

其实,这些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为,在冒顿的心目中,老婆到底有多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前面的一些事看出来。
最初,冒顿为了训练士兵们敢箭射头曼(也就是冒顿的老爸),就说,我的箭射到哪里,你们必须得跟着我射,否则杀无赦。在训练的过程中,曾把箭射向自己的老婆,于是他的老婆就因此被大家射死了;更主要的是,不敢向他老婆射箭的人,都被杀头了。
后来,冒顿为了麻痹东胡首领,于是,当东胡首领强索他另一个老婆时,冒顿就毫不犹豫的把这个老婆送给了东胡首领。

汉军为了突围成功,就派人收买冒顿的老婆,这说得也有些太夸张了吧。且不说,汉军的使者,根本缺乏机会,私自拜见冒顿的老婆。更主要的是,就算汉军的使者有机会私自拜见冒顿的老婆,冒顿的老婆,难道真敢背着冒顿,私自会见汉军的使者?显然是不敢的。因为,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我们可以想象。
就如在我朝太祖时代,周公也好、江后也她,谁敢背着太祖,私自接见外国使臣呢?人臣无外交,面对一个强势的统治者,一个臣子敢私自会见外国使臣,本身就有罪; 再与外国使臣密谋种种危害国家利益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夜空长明灯网友:

向泪痕请教。
国庆难得有空闲,重读泪痕的评水浒,读到这一段:

“...当你懂得用大道理要求自己时,但你懂得用理解的目光看待别人时,你就成熟了。那时,你再看社会,自然就会看得很清楚了。否则,你永远也看不清社会真相,到时,你如果不随波逐流,就是渐渐无法融入社会之中。”
(这是你对网友的问题“请问豫让这个人怎么样?秦明等人如果见了他,是否感到耻辱?”的回复里的最后一段。)

有几点疑问。

我觉得,泪痕你的思想核心一向是“利益”,这也是你能看清问题所在原因。但你这段话中,人不成熟、看不清社会真相的原因,除了是因为不能用理解的目光看到别人之外,不懂得用大道理要求自己也是原因之一。这个“大道理”是什么?是利益博弈这种本质性的东西?还是你说的“随便一个中学生也能说出一大通”的那种?另外,用大道理要求自己,是能看清楚问题的必要条件吗?显然,你是能看清楚问题的,那么,你有用大道理要求自己吗?我希望你能具体说说“用大道理要求自己”。宋江大部分时间都给自己带着一张面具,这种行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用大道理要求自己?
后面那句“到时,你如果不随波逐流,就是渐渐无法融入社会之中。”读到这里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阅历,说说这两种人,他们的随波逐流、无法融入社会,具体是怎么表现?
================
大道理,就是“随便一个中学生也能说出一大通”的道理。

许多时候,人们在说起道理时,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真轮到自己时,马上就变了样。比如,表面上人们都渴求所谓的公平、平等,但是,当他们处于强势位置时,他们就很少会想到这个问题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都是立足于自己的视角看社会。

一个人如果真的只是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许多时候,就会变得很难与人沟通;一个人如果真的只是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许多时候,就会变成麻木不仁的实利主义者。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关于韩王信,我和泪痕有点不同的看法。我始终认为,韩王信的结局是形势造成的,从他接受代地为王开始,却不是刘邦的计算,理由有两个。

第一,代地是刘邦一早就实现了同姓王的地区,正如韩信所言,赵代之地“天下精兵处也”,也是对抗匈奴的前沿阵地,关乎着关内的平稳,极其敏感复杂,如果是能够稳定统治的,刘邦绝不愿在代地如此反复用兵的,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是最早扼守此地,正是这个地域被受匈奴冲击,无奈之下才将它交给了韩王信,可以说迁韩王信是迫于国家形势而非有意为之的。如果说,这是削除韩王信的步骤,那么没有封王的陈稀呢,还有卢绾,也是在刘邦的计算之内吗,是一早就要除去的目标吗,包括几乎也在燕地死去并未封王的樊哙,我觉得这就有点不可理解了!

第二,刘邦要首先要除去的都是有威胁性的异姓王,韩信、张耳和彭越自然首当其充,但就是这三个刺头,刘邦也可以做到兵不血刃,而韩王信由始至终都是刘邦扶植任命的,经常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其势力也是众诸侯王中最弱小的,而且彼此在代地之前极度互信,包括刘邦也任由韩王信自主迁都,真要除去韩王信,在可以在不废片刻功夫的情况下,为何还要付出兵临城下战祸连绵的的代价呢?而且刘邦也不是完全不能容忍异姓王,或者说,可以缓图的刘邦决不愿急进,长沙王吴芮就活得好好的,卢绾这个异姓王就是刘邦自己制造的,赵佗也表面臣服大家意思意思就好了,那为什么没什么互信吴芮赵佗都可以先放下,却把自己扶植的小弟弟和发小的小伙伴先干掉呢?

还有一些佐证,韩王信投匈奴后,刘邦派柴武征讨时,曾写信招降韩王信,韩王信的回复还是自认为有负于刘邦,包括他曾降于项羽但刘邦不予计较,还封以为王使以重任,可见两人的渊源和关系,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是燕代之地形势复杂性所然,并非人为算计所致的。而后来,刘邦回乡,有感而发,写下了有名的《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是这一形势的心情读白!到了两国正常化,汉文帝刘桓这么小的小孩子,都可以坐镇代地了,也减免了匈奴对当地强人的防备感!

=====================

无论韩王信、还是燕王卢绾、赵王张敖,他们的结局无非两个。

一个就是彻底臣服刘邦,换而言之,允许刘邦派谴强势的高级属员,不断进入他们的封国;它的结局虽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让刘邦兵不血刃的渐渐削了藩。因为,随着中央政府派谴的官员,在他的封国内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所谓的王位,也就缺乏实质的意义了。更主要的是,到达一定阶段后,刘邦随便下一纸诏书,就可以削了他们的藩。

一个就是想尽办法保持自己封国的独立性,换而言之,自己地盘自己作主,绝不让中央的特派员控制这里。只有如此,他们才是货真价实的君王,问题是,这意味着他们与刘邦的矛盾是无可调和的。

就好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如果功臣们愿意,因为害怕死于非命,就交出权力,那君臣之间就什么都好说。问题是,如果功臣觉得自己有实力保持既得利益,他们自然不会乖乖交出权力。如果他们不愿意交出权力,君臣之间的矛盾,就是难以调和的。
这一切,与君臣之间的私人情谊无关,也与君主的道德无关。

比如,刘邦和卢绾关系很好,所以刘邦才让卢绾当燕王。但是,究其本意,刘邦自然是希望,以后中央政府想把军事、政治、经济、人事权力渗透到燕地时,卢绾会积极支持他。如果卢绾愿意这样做,那他与刘邦的矛盾自然就可以调和。问题是,卢绾成了燕王后,就成了燕地的代表人物,所以,他自然会阻止中央政府把军事、政治、经济、人事权力向燕地渗透。这样一来,他与刘邦的矛盾,就变得难以调和了。

刘邦让自己的弟弟或儿子称王后,双方的关系比较和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是刘氏家族成员,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刘氏家族成员,会尽力协助刘邦向地方渗透;或是有利于刘邦向地方渗透。
比如,刘恒那种小孩子了成了代王,你说真正控制代地的人是谁呢?显然是刘邦,至少刘邦对代地的影响力,那是大的去了。如果韩王信当代王,显然不是如此的。
如果韩王信愿意变成刘恒(换而言之,挂名称王,让刘邦全面参与代地的管理),韩王信与刘邦的矛盾自然可以调和。问题是,韩王信绝不会接受这种事实的。卢绾也是如此的。

刘邦如果直接削韩王信的藩,连一个拿出手的理由也不用。韩王信肯定会不服气的,而且诸侯们也会感到恐惧不安的。到时,几大诸侯王一旦达成共识,刘邦马上就会失去整个关东地区的。

至于陈稀,他虽然没有封王,但是他显然试图向王位前进。因为,作为一个政府的高级军政长官,通过养士的方式,经营自己的私人力量,本身就是你想建立一个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势力。无论是卢绾、韩王信,都是经营一个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独立势力(虽然他们是合法的,因为裂土封王,本身就有这种权力),这两个合法的经营这种权力,尚且与刘邦的矛盾无法调和,陈稀非法的经营这种权力,自然更无法与刘邦的矛盾调和了。

至于赵佗、吴芮,他们所 占据的地区,在当时实际上都是边缘地区。因为,中央政府直接统治这里有些鞭长莫及,而且让这些地区独立,能中央政府的威胁也是近于没有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我觉得吧,后来的功臣集团,或者说官僚集团,包括后族、外戚和宦官,他们发现游戏规则变了,利益的争夺不再也不可能是分得几个县几条村了,而是在操控国家权力控制国家政权上,老板和打工除了名分外,实质的界线却并非如此明显了,皇帝也可能只是名义上的老板,其实他是做盖章的而己,名义上的打工也许才是在权大握的掌控者,就如同和宰相斗了一辈子杀相最多的皇帝汉武帝,最后却不得不将整个江山托付到小弟霍光手中一样,而西汉的政权最后整个落入到了大官僚代表王莽的手中,而什么食邑县郡的,曹操和王莽甚至曾是推却不要的,这却是刘邦想不到的吧!好比现在的红二代,争夺的不一定再是国家政权和军队的掌控了,更多是表现在垄断国家战略资源上,比如煤炭、钢铁、石油、银行信贷、金融证券、电信、移动通迅等,他们以集团的形式霸占操控了这些国家命脉,就能让政府军队为之服务,就能把持国家的政策,让原本应监察这些行业的发改委变质,为他们掠夺人民财富摇旗呐喊一样!

====================

这个原因,应该不可忽略,甚至更重要。
但是,前提还是臣子让君主驯服了。因为,理虽然是这个理,但是在刘邦没有控制住局势前,显然不敢告诉大家这种未来。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聪明的爱吃鱼的猫、mememevvv、水刀剑圣、星星碎语、随便选一个、弓背老农、hank568、夜空长明灯、徐兆玮、苦守的苦手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更主要的是,冒顿是什么人?他怎么会因为自己老婆的几句话,就会做出如此重大的军事决策?
如果歼灭汉帝国的军事主力,符合匈奴的根本利益,谁敢劝冒顿放弃这个机会,这个人肯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以前,冒顿为了麻痹东胡首领,于是就一再对东胡表示退缩忍让。东胡首领想要冒顿心爱的战马,冒顿的手下都说,东胡这样欺负人,我们应该与东胡开战。冒顿说,为了一匹战马,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之中,实在不值得。后来,东胡首领想要冒顿的老婆,冒顿的手下都说,东胡这是欺人太甚,我们应该与东胡开战。冒顿仍然说,为了一个女人,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之中,实在不值得。再后来,东胡首令想要一块匈奴无力占据的地方(也就是匈奴与东胡的缓冲区),有些人觉得冒顿肯定会说,为了一块我们无力占据的土地,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中,实在不值得。于是就劝冒顿把这块土地让给东胡,冒顿一听,土地是国家的根本,这种东西能随便让人。于是,那些劝冒顿让出土地的人,当时就都被砍了脑袋。
这些内容,也许有些戏剧性。但是,冒顿的性格、风格,却是显而易见的。换而言之,任何人在他面前说话,都得想好后果。因为,他绝对是杀人不眨眼的人。
而且冒顿这种人,眼里只有利害的算计,为了达到目的,老爸的头可以砍,老婆可以用箭射死,更可以让给别人睡。这种人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与他说话时,肯定也得考虑好后果。因为,你让他感觉到,你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算计他,那还了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冒顿此时的老婆,难道真敢贪图汉帝国的贿赂,就敢私自会见汉军使者?或是为了自己不失宠,就敢随便干预军国大事?估计是不敢的。
所以,就算汉军使者真的求见过冒顿的老婆,肯定也是公开进行的,至少绝不敢背着冒顿进行。换而言之,汉帝国的主要行贿对象、劝说对象,绝不是冒顿的老婆,而是冒顿本人。
汉帝国皇帝率领的先头部队,被匈奴大军包围了。汉帝国政府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我们可以想象,汉帝国的使者肯定会求见冒顿,以银弹开道,再晓之以情、动之以利。总而言之,请您高抬贵手,放过我们的皇帝。如果放过我们的皇帝,你们有什么条件,都好说!
问题是,如果这样一写,汉帝国自然就没面子到了极点。所以,就编出了陈平的秘计。

因为,按陈平的秘计一写。汉帝国仍然是用求饶的方式,逃离了白登。但是,让人一看,好像不是汉帝国在向匈奴求饶,而是汉帝国把匈奴玩了。
因为,你们匈奴人,本来有机会活捉我们的皇帝,却让我们一条妙计给搅得,马上泡了汤。从这层意义上,你们匈奴也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野蛮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史书上说,汉高祖被围白登,汉帝国派出大批使者,给匈奴单于冒顿送了大批的礼物,并且承诺了一系丧权辱国的条约,才逃离白登。人们在说起汉高祖时,自然会觉得,汉高祖太怂了。
如果史书上说,汉高祖被围白登,陈平派人连哄带骗冒顿的老婆,于是让刘邦逃离了白登。人们在说起汉高祖时,自然会觉得汉高祖和他手下的高参,实在太聪明了。
这种写法,就如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臣百战百败”与“臣百败百战”。这两种说法,所说得的事实并无区别,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差地别。

汉高祖通过给匈奴行贿的方式,逃出了匈奴的包围圈。与汉高祖通过给冒顿老婆行贿的方式,逃出匈奴的包围圈。这两种说法,好像没有什么差别,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差地别。
汉高祖通过和亲的政策,与匈奴保持了和平;汉高祖通过割地、赔款的方式,与匈奴保持了和平。这两件事,其实说的是一件事,但是,只因为说法不同,给人的感觉就是绝对不同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就是打仗。汉帝国因为轻视匈奴,所以上去就是率军攻打匈奴。在白登受困之时,才发现原来匈奴早已不是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在这种背景下,汉帝国再用外交的方式改变军事上的不利,显然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陈平替刘邦策划的妙计,为什么会变得云遮雾罩呢?原因太简单了。因为,陈平的秘计,简单的去说,一点也不神奇。
就好像一个白道大哥,与一个黑道大哥结了怨,白道大哥想灭了这个黑道大哥。结果,却差点让黑道大哥整死。于是,白道大哥就摆了几桌酒席,请出一些中间人给说和,并向黑道大哥认错、道歉,先把这件事和解了,然后就与黑道大哥交了朋友。
如果这样一说,这叫什么狗屁妙计,因为,一个既然在道上混,自然都懂得这种套路。

刘邦想灭冒顿,却差点让冒顿整死。于是,陈平就让刘邦派人拿着钱向冒顿求饶,最后冒顿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于是高抬了一下贵手,刘邦就逃离了白登。
再后来呢?刘邦给冒顿送了一个美女(名义上是他的女儿),并且送了大笔的嫁妆。于是,刘邦成了冒顿的岳父,但是,因为女婿是个未开化的野蛮人,所以刘邦也不和他太计较。关键是,岳父与女婿就是一家人,所以女婿占岳父家的一些地盘,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所以岳父过年过节,给女儿、女婿送两个红包,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如果这样一说,你说刘邦与冒顿的关系,与大清帝国晚年与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的关系有什么分别?无非是让人家打得割地赔款,换取了暂时的和平。

大汉御用文人,在写到陈平秘计时,就需要玩一点技巧了。换而言之,他必须得把“百战百败”,写成“百败百战”。
本来呢?刘邦向冒顿讨饶,躲过了一劫。在史书上就成了,刘邦派人骗(或是收买)了冒顿的老婆,躲过了一劫。
本来呢?汉帝国用割地赔款的方式,躲过了一劫。在史书上就成了,汉帝国用和亲政策维持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我这样写,无意否定陈平在白登之围的作用。因为,你让人家打得穷途末路了,想用讨饶的方式躲过这一劫,自然不用太高的智慧。问题是,许多时候,并不是你讨饶,就可以解决问题。

从这层意义上,陈平的秘计,恐怕绝不会这样简单。

就我理解。
汉军使者会先替冒顿分析,歼灭汉军的难度与代价。换而言之,匈奴面对的是汉帝国皇帝亲率的三十万大军,匈奴现在占据了优势,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歼灭汉军;就算匈奴能歼灭汉军,需要承受多大的伤亡代价?
因为,汉军非要拼个鱼死网破,匈奴的网未必能把汉军网住,相反,有可能会把匈奴的网撑破了。到时,就算匈奴就能歼灭二三十万汉军,匈奴恐怕也会死亡相若的人数。
再换而言之,如果现在和解,对大家都有处,如果一定要打下去,汉军自然没有好结果,但是也未必符合你们匈奴的利益。再换而言之,你们匈奴应该见好就收,如果玩成了画蛇添足,就有些不好了。换而言之,你们现在收手,可以不占得到许多利益; 如果非要斩尽杀绝,最后把汉军逼急了,弄得最后自己也被打残了,那就有些不明智了。

汉国使者接下来,自然会替冒顿分析,歼灭汉军的价值与意义。因为,长城南北的地理差异决定,匈奴歼灭了汉军主力,也无法长驱直入长城以南的。因为,以匈奴的经济、政治方式,绝对没有统治长城以南地区的能力。
更主要的是,匈奴无论从人口、经济实力,都远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比的。中原王朝损失二三十万军队,并不会大伤元气的,因为几年以后,它就会恢复过来的。匈奴汗国,如果在这次战争中损伤二三十万军队(想杀掉陷入死地的二三十万敌人,自己损伤相若的兵力,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估计就无法继续维持在长城以北的霸权了,因为其它部族就会挑战他的霸主地位。

这样算下来,你们冒着两败俱伤的风险,试图全歼汉军主力,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的。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