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苦守的苦手网友:
大哥的霸气是专制成功后的结果,而不是得以成功专制的原因。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只不过是文人单纯偏激的想法,一个圆滑的政客更世俗的选择却极大的可能是沉默后媚上——把自己被更强者夺去的权益从比自己更弱者身上捞回来!因此强者的权益会越来越强,人数越来越多的弱者的权益却越来越弱,也就是说以越来越局限分散寡弱的权益想组成一个足够强大的势力群体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其结果自然就是权益越来越强化的独裁者的统治基础相对变得越来越稳固,这大概就是独裁者为什么会费尽心机以各种铁血恐怖方式大搞独裁的根本原因吧?!
人作为有自己思想的千千万万的社会个体,如果没有突然激发的或不断反复强化的以至不可调和的特定矛盾存在,本就很难让群体产生共同的利益诉求。

=============================

这段话,说得实在高明。

在现实社会中,面对强者威胁大家利益时。人们 惯的策略不是合纵,而是连横。
说得直白点,受到强者威胁的人们,并不是想办法联合起来,限制那个威胁自己的强者;恰恰相反,许多人都是想方设法与强者建立更好的关系,然后去从更弱的人身上攫取利益。

更可悲的还在于,人们常常会觉得,那些会玩连横策略的人(其实也就是为虎作伥、或是积极钻营的人),是一些聪明人。强权的存在(或是现实中官员可以为所欲为),就是因为这种聪明人太多了。更主要的还在于,许多人都挖空心思想的,想变得这样聪明。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大家联合起来,如何如之何,常常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旺热心、苦守的苦手、QQ870193479、夜空长明灯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刘邦的第一个削藩对象是燕王臧荼。
刘邦收拾燕王臧荼的理由,是燕王臧荼造反,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
燕王臧荼造反,本身就是莫须有的罪名。因为,燕王臧荼在从前一片混乱的背景下,不敢造刘邦的反,在天下大定之后,却去造刘邦的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所以,事情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那就是,刘邦把削藩的对象锁定在了燕王臧荼身上,燕王臧荼就只有造反了。
因为,皇帝想让你造反,太容易了。因为,皇帝召见你,你见是不见?你去见皇帝,皇帝当时就可能把你抓起来,你不去见皇帝,本身就有罪了。

甚至而言,皇帝都不用下旨召见臧荼,只要派使者暗示臧荼,告诉他应该去朝拜皇帝了,就足以把臧荼弄得惊疑不定。
更主要的是,如果使者摆出一副关心臧荼的样子,不断向臧荼透露出一些内部消息,臧荼毒就更会惊疑不定了。总而言之,皇帝很怀疑你的忠诚,皇帝手下的大佬们也很怀疑你的忠诚,许多人都在鼓动皇帝应该约束你、削弱你,甚至灭掉你。再总而言之,我劝你还是装病不要去见皇帝,因为去见皇帝,实在凶多吉少。
如果是这样,臧荼又会怎么办呢?
思前想后,臧荼肯定会觉得,如果坐以待毙,是看不到出路的,于是只能积极准备造反了。而你一积极准备造反,那皇帝打他,就是明正言顺的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燕王臧荼是刘邦的异己力量,因为他从来没有和刘邦真正合作过。所以,刘邦什么具体的行为都不用做,只要做出一些心理暗示,就足以让臧荼因为恐惧而做出叛乱的行为。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不要说刘邦会暗示自己怀疑臧荼了,更不要说刘邦会暗示自己要消灭臧荼了。就是刘邦赌咒发誓、信誓旦旦说,他相信臧荼,对臧荼没有恶意,臧荼的内心也会一直惊疑不定的。因为,臧荼与刘邦实在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关系,尤其是在天下都是刘邦一系的背景下,臧荼实在有点分外扎眼了。

关键是,刘邦把削藩的对象锁定在臧荼身上,大家相对会感觉放心。因为,张耳、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都是刘邦的合作伙伴,刘邦清理燕王臧荼,并不意味着会清理他们。
以刘邦现在的实力,单独收拾谁,也是没有问题的。他现在最大的顾忌是,这些诸侯突然实现某种联合,那可坏事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邦在攻打燕国时,韩信、彭越、英布、张耳突然都宣布独立,甚至联合发兵堵住刘邦回归关中的道路,刘邦估计是没有活路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但是,因为刘邦拥有了皇帝的称号,就等于把诸侯们手都捆了起来,也在诸侯之间设置了无形的铁网(因为,诸侯们都水敢轻易去谋反的帽子),而选择的对象又是一个好像异类的臧荼,所以诸侯们就更难形成共鸣了。
只要诸侯们无法达成共识,以刘邦的实力,攻打燕国,自然是小菜一碟。于是,刘邦从发兵到收兵,一共用了两个来月的时间,就把燕国打败了。

打败臧荼后,刘邦依然承认燕国独立的事实,只是让自己的好朋友卢绾当了燕王。
这种结果,显然会让诸侯们有一种安全感,因为,这意味着刘邦依然承认分封天下的事实。
但是,在此过程中,刘邦对燕国故地的控制却明显是增强了。因为,以前的燕王臧荼,与刘邦没有任何利益上的联系,现在燕王卢绾成了刘邦的好朋友,而且卢绾想在燕国站住脚,自然需要刘邦一系的力量在燕国故地支持他。这样一来,刘邦一系的力量,就渗透进了燕国。
在这种背景下,燕国依然保持着独立的藩国地位,但是,独立性显然不能与从前的燕国相比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刘邦这样处理燕国时,刘邦的嫡系小弟们,肯定会感觉有些不舒服。因为,燕国故地距关中太过遥远,所以汉帝国肯定无法直接统治这里。既然如此,燕国肯定得分封给功臣们。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分封?
基于大多数功臣们的心理,恐怕都希望把燕国大卸八块,因为,这样一来,就有很多功臣可以都封一块土地了。但是,刘邦显然不敢接受这种分封方案,虽然这也符合刘邦的根本利益。因为汉帝国把燕国这样处理了,其它诸侯王会感到恐惧的,因为,这种“众建诸侯少其力”的行为,本身就是削藩的前兆。
所以,刘邦让自己的好朋友卢绾当了燕王。对此,功臣们似乎大都有些不高兴,因为,卢绾显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刘邦这种分封方法,多少有些用人唯亲的意思。
但是,因为此时的刘邦,还没有开始大肆分封刘氏家族,所以,功臣们还觉得,刘邦没有把天下收归刘氏的意思。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对刘邦用人唯亲的作法(让功劳、能力都有限的卢绾当了燕王),都有些不满,却也勉强接受了。
而且,燕国完整保存下来,并且让异姓者为王的事实,更让诸侯们感觉心里比较踏实。因为,这意味着刘邦还承认分封天下的事实。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清理完臧荼后,刘邦就把第二个削藩对象锁定在了楚王韩信身上。
当刘邦告诉大家,接到密报,韩信要谋反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当时就炸了窝,总而言之,“都说,快点出兵,把那小子杀掉!”

功臣一听韩信犯下这种莫须有的罪后,为什么都跃跃欲试的要攻打韩们呢?原因太简单了,大家都是功臣,韩信一个人就占了89个县,而其它功臣,大都一个县也没有占据。现在把韩信灭了,大家就可以瓜分韩信的地盘了。

因为,看着刘邦许下的空头支票,功臣们只要简单一盘算,就会发现,刘邦家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换而言之,就算大家相信,刘邦会兑现自己诺言的诚意,也会非常怀疑刘邦兑现自己诺言的实力。

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利益分配的矛盾。表面上,当个统治者很简单,实际上复杂的去了。
如果统治者手里拿着阿拉丁神灯,一切就好办了,大家想要什么,我跟灯神说一声,就可以了。
现实中的矛盾,其实就好像一大群人分一块肉。肉是有限的,人是众多的,关键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怎么个分法?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就好像几百个人打到一头野猪。
大哥上去,把半扇猪肉砍下来扛走了,其它几个大佬,上去你拿一条猪腿,我砍一块猪腰条,他拿着半个猪屁股。等这些大哥、大佬们散开后,其它人跑过去一看,就剩下一堆头蹄下水了。这些人能干吗?肯定不能干的!
现在,大哥安慰那些心怀不满的功臣们说,大家不要着急,我们能得到这头野猪,主要是你们的功劳。所以,我一定会想办法,让你们都分到一块好猪肉。

可是,大哥搂在怀里的半扇猪肉,大家敢想吗?估计是不敢想的!于是,某个自不量力,一人独霸小半扇猪肉外带一条猪腿的大佬,就会成为大家共同的敌人。
总而言之,大哥搂在怀里的半扇猪肉,大家是不敢想的,但是,从别的大佬手里抢一块猪肉,大家还是敢想的。

表面上,天下非常大,问题是,对着地图去看,天下也就一张纸那样大。大家一块玩命,最后,你韩信一个人就占了89个县,其它功臣们,却是一个县都封不着。这公平吗?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在这种背景下,功臣们大都报着一个幻想,那就是消灭韩信后,刘邦会把韩信所占的地盘,切割开后封赏功臣。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一说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各位将领都纷纷请示收拾韩信。但是,刘邦却是沉默不说。因为,刘邦知道,这样大张旗鼓的攻打韩信,绝非上策。

于是,陈平献策伪游云梦。

伪游云梦,实际上就是下旨召见韩信的翻版。如果刘邦下旨召见韩信,韩信估计不敢去见刘邦的。因为,让韩信孤身到刘邦的地盘,韩信恐怕会想太多的,到时,韩信一个想不开,就决定造反,那可坏事了。
而且这样一来,韩信就有了足够了时间准备造反,到时再想收拾韩信,估计就难了,更主要的是,一个弄不好,还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伪游云梦,说得好听点,就是刘邦到韩信的地盘附近拜会韩信。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小一些。因为,毕竟是在自己地盘附近拜见刘邦,韩信的胆子估计比较壮一些。但是,韩信没有想到,刘邦就是敢到他家门口附近捉他。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比尔熊、苦守的苦手、QQ870193479、弓背老农、苦守的苦手、岭南陈氏、夜空长明灯、新恐怖鸟、星星碎语 、徐兆玮、书生子卿、水刀剑圣、探索求真、旺热心、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三节 伪游云梦

韩信是六国故地最强势的藩王,而且还具有传奇色彩。只要韩信存在,就相当于关东有一个强大的、潜在的盟主。如果把韩信清理了,刘邦再削夺六国故地的藩王时,他们就更难实现有效的联合了。
而且,韩信在楚地称王后,又犯了一个大忌。因为,项羽的得力干将钟离昧,被刘邦通缉,跑到了韩信那里,韩信把他收留了。这绝对是大忌。中央政府通缉的要犯,藩王给窝藏起来,这本身就是它对抗中央政府的铁证;更主要的是,钟离昧是一员猛将,现在天下统一了,韩信作为一个藩王,收留这种人,是想和谁打仗呢?
如果单纯说到韩信与钟离昧的感情,并不足以解释这件事。因为,不久前季布可以受到刘邦重用,钟离昧也有机会受到刘邦重用的。换而言之,蒯通的逐鹿天下理论,虽然还没有说出,但是,大家都也清楚,一个人忠于自己的主公,一个人工作卖力,如果就该死,那刘邦如何要求天下人呢?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韩信真的想让钟离昧活下来,也完全可以用类似逐鹿天下的理论劝说刘邦,并把钟离昧推荐给刘邦。不久前,朱家就是这样保全季布的;而且季布也因此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韩信犯下这种大忌,刘邦收拾韩信,其它藩王也不会与韩信产生共鸣。因为,这是韩信公然违背藩王的起码行为准则。其它各大藩王,相信自己不会犯这种错误。

这是刘邦可以削夺韩信的主要背景。剩下的事,就是刘邦应该怎样具体行动了。
于是,陈平劝刘邦,政治军事并用。争取兵不血刃解决韩信。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伪游云梦,我们常常过分模糊了它的难度。
第一、韩信听到刘邦游云梦,也知道刘邦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则,韩信就不会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了。换而言之,韩信也知道,这次去拜见刘邦,那是凶多吉少的事。
第二、韩信也绝不是什么迂腐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不惜牺牲郦食其夺取齐国,不惜拿钟离昧人头脱罪可以看出来。而且,作为一个大军统帅,一声令下,常常就是伏尸数万、流血几十里的;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优秀的大军统帅,奸诈狡猾是最基本的素质。一个真正迂腐的人,是永远也无法成为优秀的大军统帅。因为,军事本身就是尔虞我诈、冷血残酷的竞技场。

换而言之,刘邦绝不要指望韩信不知道他想干什么,刘邦也不要指望韩信会心慈心软,更不要指望韩信会犯迂腐的错误。
因为,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韩信闭着眼睛,也知道刘邦这次出游的目的是什么。因为,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欺骗对手、迷惑对手是他的长项,一个人想和他玩这一套,那就是传说中的关公门前耍大刀。
因为,韩信是最优秀的统帅,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古语又云,慈不掌兵,一个人看惯了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场,他的内心恐怕早就只剩下了利害,而忘记了感情。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邦不能布置出韩信不敢轻举妄动的政治、军事格局;如果刘邦没有灵敏的情报网络,刘邦估计就会变成西安事变时的蒋委员长。
因为,韩信派上几万大军,突然把刘邦一行人包围了,刘邦肯定跑也没处跑。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整个过程,我们很难还原了。
但是,从韩信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我们可以感受到韩信当时的心理压力。因为,当时的韩信已清楚的意识到,刘邦已怀疑他了,更有可能开始收拾他了。
韩信在拜见刘邦前,肯定就在不断盘算,如何应付眼前这个危机。
当时的韩信有上中下三计。
上计就是阳奉阴违,表面上去拜见刘邦,却是暗中调动军队,总而言之,趁刘邦到自己地盘附近时,把刘邦一伙人一网打尽。然后号令天下诸侯进攻关中。
中计就是装病不出,暗中布置,并派自己的高级属员代替自己去拜见刘邦,只要刘邦敢表示不满,就公然造反。
下计就是亲自去拜见刘邦。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绝没有、或是绝不敢背叛刘邦的意思。

到底应该用哪一个计策呢?
上计的难度非常高。因为,这需要非常高的保密能力。一切是显然的,只要消息走漏,这个计策就会失败。相反,它会成为刘邦明正言顺进攻他的借口,到时韩信反对刘邦,就更不可能会获得诸侯们的支持了。因为,你韩信藏匿钟离昧已是违背了诸侯的基本行为准则,现在还密谋拘捕皇帝,就更是大逆不道了。在这种背景下,其它诸侯绝不会和他掺和到一块的。

中计只能渡过暂时的危机,却会加重他与刘邦的矛盾。因为,装病不出,本身就证明你心中有鬼,更证明你心虚。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下计虽然危险,却有可能真正渡过眼前的危机。更主要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想当年,越王勾践到吴国;再后来,安禄山在造反前夕,还亲赴长安。这本身就证明,在决战不利的时候,冒险屈服对手,并不失为上策。

我们看历史,总是以结果推过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吴王夫差趁勾践到吴国时,把勾践杀了;如果唐玄宗趁安禄山到长安时,把安禄山杀了,那人们恐怕就会觉得,勾践太迂腐了,安禄山太愚忠了。
当然了,如果吴王夫差趁勾践彻底臣服自己的时候,把勾践杀了。在临死前,勾践难免也会发表一通,投降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感慨。因为,勾践并没有山穷水尽,却亲自跑到吴国去表示投降,世上还有比勾践更傻的人吗?如果这样一写,勾践有可能就会成为愚蠢的代名词。
当然了,如果唐玄宗趁安禄山亲赴长安时,把安禄山杀了,在临死前,安禄山肯定也会发表一通,忠臣没有好下场的感慨。因为,我安禄山手握三镇精兵,有着造反的能力,我却傻乎乎的永远忠于唐玄宗。如果这样一写,安禄山难免就会成为愚忠的代名词。
问题是,这两个人都通过这种方法,避免了在不利的时候,与对手决战。所以,勾践就成了忍辱负重、隐忍可怕的代名词;所以,安禄山就成了狼子野心、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如果刘邦没有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呢?谁也不知道了。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韩信就是一个隐忍的代名词。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说在时机不利时,连别人的裤裆也可以钻;一旦时机允许,就可以靠自己的才能封王拜相。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韩信用兵的时候,示人以弱,那是一惯的套路。当然了,韩信用兵,一旦把握时机,那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表面上,刘邦伪游云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实际上,那可复杂到了极点了。
韩信不是普通人,所有轻视韩信的对手,所有轻信韩信的对手,现在都已死了。韩信是最可怕的对手,因为你永远也看不清他的出牌套路,他常常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招。
但是,现在韩信遇到的对手是刘邦,而且还是有张良苦、陈平协助的刘邦。
说到对全局的掌控能力,韩信显然逊色于张良,因为韩信的每一步盘算,张良都可以洞悉。所以,韩信逼封齐王时,张良劝刘邦封他;所以韩信拒绝出兵时,张良告诉刘邦,割哪块地盘出来,就可以调动韩信。
说到奇谋妙计的应用,韩信显然也逊色于陈平,因为韩信的种种顾虑,陈平都可以洞悉。陈平知道,如果刘邦坐镇长安,下旨召见韩信,韩信绝不会到长安的;所以,他叫刘邦到韩信的地盘附近。这样一来,韩信对刘邦的恐惧感增强了,因为,傻子也知道,刘邦此行就是针对韩信的;这样一来,韩信对自己掌控局势的能力就高估了,因为这毕竟是在自己的地盘附近。于是,韩信提着钟离昧的人头,走进了刘邦的罗网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如果拘捕韩信,就意味着诸侯们会兔死狐悲,并且积极行动起来,那刘邦就算成功的拘捕了韩信,也会引起他难以收拾的后果。
更何况,恐怕他还没有到云梦,就有可能接到情报,那就是韩信已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了,所以我们应该中止此次行动。
更可怕还在于,如果听到韩信在大规模的调动军队,并且与诸侯们往来密切、频繁,诸侯们都在大规模调动军队,那刘邦随时就有可能大势已去的。

刘邦活捉韩信后,并没有杀掉韩信,甚至都没有治韩信的罪,而是把韩信封为了淮阴侯。
刘邦这样做,显然是公开向天下表示,他之所以削韩信的藩,只是因为韩信太厉害了、实力太大了,留着韩信这个藩,他会睡不着觉。
现在,我把韩信的藩削了,并不是意味着我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因为,我依然让韩信有机会享受荣华富贵。
刘邦这样对韩信,并不算过分,而且还非常的宽大。因为,萧何、张良也都是封侯。刘邦这样做,其实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翻版,换而言之,你们掌握着兵权,我睡不着觉,万一我一紧张、或是你们一紧张,咱们火并起来,对谁也不好。现在,你们把兵权交出来,咱们君臣就可以共享荣华富贵了。

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一直呆了五年时间。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而且,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后,也没有把韩信的地盘收归中央政府,而是把韩信的地盘分为两块,一块分封给自己堂兄刘贾,另一块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刘交。
刘邦这种处置办法,让诸侯们感觉,刘邦依然承认分封天下的格局。他只是在清除威胁自己的异己分子。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张敖、彭越、英布就变得更谨慎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只要谨慎,就可以保留既有的地位。因为,刘邦显然没有削藩的意图。他只是要收拾那些威胁自己的藩王。
但是,他们不知道,刘邦虽然没有改变分封天下格局的战略,却是想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刘氏江山。

韩信权力被削夺时,距项羽被打败,刚好一年时间。

刘邦把韩信的地盘,分封给刘贾、刘交后。诸侯们自然感觉心里塌实了,因为,这本身就证明刘邦愿意承认分封天下的格局。
问题是,刘邦的那些嫡系功臣们呢?显然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比尔熊网友:

泪痕能不能简单说下荀彧和曹操?刚开始荀彧是帮助曹操的,但后来为什么反他呢?

=======================

我们知道,袁世凯想当皇帝时,他手下的许多嫡系大佬都反对他。
从私心的角度来说,如果袁世凯只是总统,他手下的嫡系大佬,与袁世凯的身份之别,就不是天差地别的。所以他手下的大佬,自然有阻止他称帝的主观动力。
从为袁世凯着想的角度去说,如果袁世凯当时听了这些嫡系大佬的劝说,估计就不会输得那样惨了。

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大约也是如此的。
只是,曹操后来算是胜利了,因为他成了传说中的太祖武皇帝。如果,曹氏后来失败了,因为加九锡、称帝而身败名裂。
人们再回头看荀彧对曹操的劝说,大约就是另一种感觉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新恐怖鸟网友:

韩信当了楚王,拿到了89个县,而许多功臣却没有拿到。

韩信对这一问题,有没有认识呢?

他有没有意识到,有一大批功臣,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而自己正在成为众人眼中的肥肉呢?

他有没有想过,可以主动献出一部分土地,以降低别人对自己的嫉妒呢?

===================

有进取与退让的两极之间,谁也不知道,应该退到哪个位置最合适。
在乐观与悲观的两极之间,谁也不知道,应该退到哪个位置最合适。

如果韩信是一个事事习惯退让的人,他也许就没有机会成为历史上的韩信了。
刘邦成功了,我们觉得,刘邦抱着非刘氏者封王的目标前进,遂让他成为与秦始皇可以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
如果刘邦失败了呢?我们自然会觉得,刘邦当时如果不这样贪心,就不会失败了。

如果王位摆在韩信的面前,甚至等待时机(比如刘邦死后,刘氏集团不能迅速重新整合;比如,刘邦出现明显的失招,惹得大家群起反对),就可以向皇位冲刺。韩信却要选择激流勇退,那韩信还是历史上的韩信吗?估计不是了!

因为,韩信如果是一个这样喜欢退缩的人,他混到一个比较有身份的官员、将领(可以与项羽直接对话,可以与萧何直接对 话),也许就会想着如何保持既有的一切了,绝不敢想着如何再向前积极进取了。

韩信坐拥有89个县,对韩信而言,恐怕只会认为自己得到的有些少,而绝不会认为有些多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书生子卿
请教泪痕楼主一个问题 泪痕楼主曾多次提到关于东北军和张学良的问题 楼主认为张学良不抵抗是东北军的共同决定 张学良不过是一个挨骂的而已 那么日本暗杀张作霖的意义何在呢?就算张作霖没死不是也要屈从与东北军不抵抗的意志了

===========================


日本谋杀张作霖的结果,就是让东北军倒向了中国南京政府。从这层意义上,有没有张作霖,日本也无法迫使东北军与日本合作的。
日本人需要的是一个,与他们合作的东北军;而不是一个集体撤出东北的东北军。
几十万东北军如果完整的保存下来(即使退回关内),只要中国政府有抗日的决心,几十万东北军与中国军事主力联合反攻,日本绝不敢想象由此而来的后果。


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算张作霖活着,如果面对日本的大规模进攻,张作霖也会率军一路撤退的。因为,以东北军的实力,让他们与日本开战,张作霖也不敢去做的。
从这层意义上,有没有张作霖,也不会改变东北军不敢抗日的事实。当然了,有没有张作霖,也不会改变,日本无法迫使东北军主力与他们合作的事实。

日本关东军并不可怕。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日本的儿子(关东军),操着刀去打中国的儿子(东北军)。中国的儿子(东北军),比日本的儿子(关东军),实力大多了。所以,中国的儿子(东北军),只要敢反抗,当时就能把日本的儿子(关东军)打得落花流水。
问题是,中国的儿子(东北军),真把把日本的儿子(关东军)打了。日本那个当爹的人,真的不敢替自己儿子出头吗?

我们总认为,日本政府看到自己儿子(关东军)被打了,肯定不敢替儿子(关东军)出头的。问题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显然小到了极点,至少不论是张作霖,还是张学良,都不敢相信会出现这种结果。
更关键的是,关东军的爹(日本政府)替关东军出头时,东北军的爹(中国政府),会替东北军出头吗?如果我说,肯定不会,显然有些说得绝对的。但是,这种可能性显然小到了极点。至少不论张作霖还是张学良,都不敢相信会出现这种结果。

我是看过一段张学良的讲话(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我才忽然觉得,无论谁处于张学良的位置,也会如他一样选择的。张学良的话,说得非常清楚。在中国政府没有对日开战的决心前,在中国不能达成共同抗日的准备前,东北军不会与日本开战的。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从来不敢强硬的反对日本侵略东北;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大实力派就是忙着内战。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军与日本开战的结果,无非是把自己打残了,然后让别的实力派捡现成便宜罢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伪游云梦”应该没有那么简单史书上应该是忽略了历史背景,先生一直强调抓获、杀死敌对军事政治集团领袖不难,难的是如何控制住局面。如果有那么容易就不会有权臣、军阀了。高祖对付韩信、彭越、张敖都可以做到兵不血刃,应该都不是偶然的。
通过从历史上看蒋介石一直在利用各种机会挖各实力派墙角例如利用与韩复渠见面的机会用金钱进行拉拢致使韩复渠等人在蒋冯战争中倒戈,利用阎锡山派李达生到江西剿共收买李达生对付阎锡山,在四川利用峨眉军官学校与参谋团拉楼川军将领,利用陆军大学进修的机会拉拢各实力派的将领。蒋介石抓李济深、韩复渠、软禁刘湘等来瓦解他们的势力等事件,我们知道这其实只是事态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抓李济深是因为蒋介石事先利用粤军将领“粤人治粤”的心里收买了陈铭枢、陈济棠等李济深的台柱。抓韩复渠也是因为收买了韩的主要将领,当时只要第三集团军的将领联名发一个求情的通电韩复渠就不用死了,如果再表明态度不放韩就投日,估计蒋介石就只有放人了。刘湘也是同样情况。他们真要反抗其实也是没有希望的。
先生讲高祖也一直想削藩而且韩信、彭越等人表现的又这么嚣张高祖会一点防范、准备都没有,不会对他们挖墙脚、渗沙子。韩信、彭越、张耳的王位是高祖封的,土地大部分也是高祖给的,甚至韩信的政治势力都是在高祖的支持下建立的,高祖会没办法渗透吗?
高祖几次收走韩信的军队并且时刻防范他,使他始终没有足够的实力,“伪游云梦”时楚国应该只有相当有限的军事力量。
汉朝初年的制度规定诸侯王的丞相是由中央政府指定的例如彭越是魏相、曹参是齐相,从吕氏之乱、吴楚七国之乱中可以看出诸侯相是中央政府的代表是有巨大权力的,诸侯王能否成功对付诸侯相是能否起兵成功的关键。楚国、梁国、赵国里也应有强大的中央政府的力量存在。
总之,高祖对付韩信应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长期准备的。韩信经过仔细衡量终于觉得没有胜算但又不愿放弃权利而最终逼迫钟离昧自杀,带着他的人头去见高祖被擒获,在高祖军队与楚国中央政府势力里应外合之下楚地迅速被平定。这其实也只是事态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英布、韩王信、陈豨等人敢于造反并能与中央政府对峙一段时间,我认为原因有两个1、他们都有独立的政治体系,受中央政府影响渗透较小。2、他们靠近边地可能获得域外势力的支持。

=================================

如果把这段历史这样展开,自然更丰满了,只是现在已写成这样了。关键是,我想把这段历史这样展开,也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有机会修订这个长篇,我会借鉴你提到的内容,只是,我估计以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了解,恐怕实在无力做到。

看古代历史,因为资料缺乏,我们会觉得,一切军事、政治斗争,只是几个大人物之间的角力。看现代历史,因为资料丰富,所以,我们自然会更容易感觉到,一切军事、政治的斗争,都是无数人广泛参与的结果。

其实,所谓的唯物史观,并不是马克思发现的。因为,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会清晰的发现,任何的军事、政治斗争,都不是几个大人物思想、道德、能力的角力。
比如,在欧洲主要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议会形式的政治机构出现,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时)。所有的政治家、社会学者都会发现,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社会学者都不是孤立的,而且他们能不能强有力的影响社会,主要在于他们背后的利益群体、利益集团有多强大。

比如,在法国大革命前后,与教会利益密切相关的人,自然会为教会的种种利益辩护,并且愿意积极维持教会的种种利益;与王权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也是如此;与贵族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也是如此;当然了,与资产阶级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如此;与地主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也是如此;与农民、小手工业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也是如此。
因为,社会媒介、交通发展了,所以,社会利益集团并不是以地域为主要纽带了,而是以阶级、阶层为纽带了。在这种背景下,英、法、德各国都产生了唯物史观的代表人物。换而言之,他们在分析历史、社会时,自然而然的看到,社会的竞争,并不是几个大人物的思想、道德、才能可以决定。换而言之,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的竞争中。任何历史、社会的变迁,都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中寻找原因。

我忽然写到这些,只是我觉得,当我们写历史时,可以超越几个大人物的思想、道德、才能的束缚,才可以看清楚的看到历史的真相。
从这层意义上,在汉初这段历史上,我的历史观有意无意的倒退了,而你的历史观,在许多方面,都是超过我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如果刘邦都把天下分成一个个很小的碎片,某功臣几个县,某大将半个郡这样的,那么不就是汉武的推恩令提早实施吗,既可以满足功臣集团的愿望,又保持着中央的绝对优势,还消除了割据势力过于强大的危险,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何刘邦非要分封刘姓大王,是因为他看到中央虽然强大,但皇权是一个很脆弱的东西,任何能够接近它的人都有可能侵夺它吗,后族、外戚、权臣、宦官甚至非继承权内的皇族,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部势力做保障,皇权是很容易被他人染指,政权就会变色不稳的吗?

======================

应该是如此的。
刘氏诸王控制着半个天下。但是,刘邦刚死,吕后就掌控了天下。而且,吕氏大有控制帝国政府的倾向。如果没有这些强大的刘氏诸王,谁来制约吕氏呢?

即使功臣集团会制约吕氏,但是,功臣集团崛起后,刘氏皇帝又靠什么制约功臣集团呢?

从结果去看,如果没有强大的刘氏诸王存在。恐怕刘邦刚死,刘氏江山变色了。如果是这样,汉帝国恐怕也是二世乃亡了。
因为,强大的刘氏诸王存在。所以,无论谁控制帝国中央政府,也无力否定天下是刘氏的事实。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