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汉高祖刘邦 长篇连载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文帝与周勃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皇帝与功臣集团的矛盾。换而言之,现在的天下,应该由谁说了算?
周勃等人觉得,自己老苦功高;而且吃的盐,比文帝吃的米也多;更主要的是,他们身后也有一大把利益相关的兄弟;所以自然应该由他们说了算。问题是,基于文帝的角度,就绝不是这么回事了。因为,皇帝是至高无尚的,皇帝任由臣子摆布,皇帝的小名岂不是成了傀儡?

文帝最初当皇帝时,并没有真正看清天下的形势。所以,难免会对自己的权力缺乏信心,难免会高估周勃等人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文帝最初都不敢去当皇帝,后来当了皇帝,也不敢放手管理周勃。但是,随时时间的推移,文帝终于发现,周勃等人也就是一个纸老虎,所以,文帝对周勃的态度越来越居高临下了。

过了一段时间。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审判的案子是多少?周勃一时蒙了,因为,他实在不知道。皇帝又问周勃,一年的钱粮收入是多少?周勃更蒙了,因为周勃也不知道。
皇帝当时就抓住把柄了,因为,你怎么一问三不知啊!你这个丞相是怎么当的?周勃对此,更是慌得不知如何是好了。于是,顿时惶恐惭愧的汗流浃背。

于是,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相同的问题。陈平说,您想知道这个问题,应该问具体负责的官员。比如,您问审案的问题,你就问廷尉;您想知道钱粮的事,您就问治粟内吏。
皇帝一听,这些问题都有人专人处理,你这个丞相是干什么的?
陈平说了,您不认为我才能低劣,所以让我当宰相。您问我到我的职责,我的职责就是好好辅佐您工作,让各级主管官员,都能安心认真的负责自己的工作。
文帝一听,认为陈平说得非常正确。

周勃出门后责任陈平说,你平时怎么也不教我怎样回答相关问题?
陈平笑着说,你自己就是丞相,怎么会不知道,丞相是干什么?

周勃一听陈平的话,更觉得沮丧极了。
因为,你身为丞相,却连丞相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你这个丞相,可真当出水平了?这已不是简单的失职了,因为,这证明你只是为了当官而当官,只是为了权力而当丞相。换而言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就应该自动辞职了。因为,你连臣相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就哭着喊着想当丞相,还赖在丞相的位置上不下来,你这是想干什么?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看了帖子有几个疑问
1、汉武帝死前处死了钩弋夫人,理由就是避免吕后之事重演,如果这样高祖能采用同样的方法吗?

===================

钩弋夫人是一个缺乏家族背景的女人,如果钩弋夫人也有强势的兄弟、侄子,武帝也不敢随便清除钩弋夫人了,因为这样一来,需要清理的人,就太多了。

比如,高祖清理吕后,那吕后的兄弟、侄子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更主要的是,即使清理了吕氏。那惠帝的皇后,应该选谁呢?自然只能从功臣集团中寻找了,这样一来,新的外戚同样会产生。就如武帝杀了钩弋夫人,但是,霍氏、上官氏依然带有明显的外戚色彩;并且强有力的影响着帝国局势。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2、先生说吕后分封是为了巩固权力不被惠帝取代,我看好像不是这样的吧,吕氏家族大势扩张是在惠帝死后发生的事。

========================

我似乎没有这样说过吧。我主帖是这样写的:

惠帝死后,惠帝年幼的儿子当了皇帝。因为,这个小皇帝,完全缺乏行为能力,所以吕后就开始执政了。
吕后执政后,就开始扩张吕氏家族的权势。

吕后的权力可以扩张,是因为刘氏皇族、功臣集团的重要代表人物,先后死了好几个。



3、先生一直讲皇帝与太子之间是政治对手的关系,那吕后与惠帝是不是,对于惠帝的早逝吕后竟让没有哭,那作为政治家的吕后是高兴呢还是悲哀呢?

===================

吕后不是皇帝,所以,她与惠帝的矛盾,与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是不同的。

执政的太后,与皇帝永远也存在着矛盾。吕后的执政,是在功臣集团、皇族势力巨大的背景下维持的。所以,惠帝的死亡,对她来说绝不是件好事。

因为,惠帝死后,吕后的权力从理论上就会上升了。以前,吕后控制着一个成年的皇帝,此后,吕后就可以控制一个年幼的皇帝了。问题是,功臣集团、皇族会接受吕后的这种地位上升吗?显然是很难的。
这也就是,惠帝死后,吕后哭而无泪的主要原因。因为,吕氏现在处于一个上不能上,下不下的地方了。

在这种背景下,张良之子出面,劝说功臣集团接受了吕后地位上升的事实。于是,功臣集团允许吕氏掌握了南军、北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4、高祖的政治布局一度被偏离,原因是不是就是惠帝的早逝呢,从惠帝生前各势力间还能保持大致稳定惠帝来看真是一个傀儡吗?

===================

惠帝不死,吕后的权力,就难以迅速上升。至少,他很难控制南军、北军,也无法让吕氏封王。而且,在当时的背景下,吕后也未必敢谋求这种非常危险的权力。
但是,惠帝死了,吕氏似乎没有多少选择了。因为,吕后以母后之尊,作一个年幼皇帝的监护人,实际上等于在行使皇帝的权力;功臣集团显然很难接受这种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吕后不加强自己的实力,就缺乏信心占据这个位置。这也就是,吕后谋求南军、北军,吕氏封王的背景下。

当然了,功臣集团知道,如果不给吕氏这种权力,吕后会不安其位的,而他们不安其位,就有可能通过武力扩张自己的权力,到时大家的利益都会处于不确定之中。

吕氏权力的扩张,打破从前的平衡。就引起了刘章为代表的人积极反对。也为吕氏灭亡铺平了道路。


5、先生在评论水浒里指出政治家不能人拘泥于小圈子派系斗争,应有超然于派系的意识才能成为领袖,但在本贴中却又强调君主一定要有自己的嫡系班底否则可能做不稳,这里是不是有矛盾呢?

=====================

做为一个权力者,必须超然于派系之上,才能领导大家。但是,如果权力者缺乏自己的嫡系力量,那些派系都不给他面子,他又靠什么争取呢?

如果各大派系之间矛盾重重,权力者(拥有法理上的最高权力)可以很容易找到借力打力的机会。问题是,如果各大派系之间实现了默契,共同制约权力者的崛起起,权力者就丧失了借力打力的机会。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随便选一个网友:

很期待楼主下一个会挖什么坑
==============

先把两晋南北朝那个坑填平了,以后写什么,我一直也没有计划好。到时再说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不久后,有人看出苗头不对。因为,皇帝对周勃似乎越来越不恭敬了。于是,他就劝周勃,诛杀吕氏全族,废立皇帝;这说得好听点,是你的功劳很大。问题是,说得不好听点,你干的就是乱臣贼子的事。你现在如果不激流勇退,恐怕哪天就会让皇帝杀掉了。
周勃就对皇帝写了一份辞职报告,总而言之,自己年老体弱,需要回家休养。于是文帝答应了周勃的辞职。

一年后,陈平死了;于是,文帝又让周勃出来当丞相。
但是,一年后,文帝委婉的劝周勃主动辞职。于是,周勃以侯爵的身份回到了封国。
又过了一年,文帝以谋反的罪名,把周勃抓进了监狱。最初,监狱官吏看到周勃,觉得这是一个大人物,所以,对周勃也怀有敬畏之心。后来,大家觉得周勃也实在没有传说中那样了不起,总而言之,面对狱吏的审问,神色慌张语无伦次。于是,他们就渐渐开始对周勃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周勃更不知所以了。最后,周勃家的人出钱贿赂监狱的官吏,监狱的官吏告诉周勃,请公主出来作证。
周勃的儿子,娶的文帝的女儿。于是,周勃的儿媳妇通过私人关系,让文帝的长辈劝说文帝。
最后,文帝的母亲出面劝说文帝,总而言之,你现在作的太过份了。因为,当初是周勃叫你来当皇帝的。周勃当时手握重兵不想谋反,现在就占据一个县的地盘,就敢想着谋反,你觉得它符合情理吗?

文帝终于把周勃放了出去。周勃又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封国。
出狱后的周勃,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作天威难测。于是对人说,我曾经统率千军万马,从来不知道狱吏竟然有那样大的权势啊!
狱吏为什么会这样牛逼呢?因为,狱吏就是维护皇权的爪牙。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陈平的死亡,周勃被收拾的锐气全失。意味着功臣集团,作为了一个强大利益集团,已成为历史了。因为,现在再也没有一个大佬,敢跟皇帝摆资格了。周勃的命运,就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


到此为止,刘邦时代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现在已完全崩塌了。
强大的外戚集团(吕氏)被满门抄斩了;功臣集团的领衔人物周勃,被皇帝收拾的语无伦次。现在的帝国中央政府,已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集团。换而言之,在中央政府,绝没有一个人敢与皇帝分庭抗礼,更没有一个人敢与皇帝讨价还价了。

几年以后,文帝的舅舅薄昭不服文帝,文帝就叫人劝他自杀;薄昭不想自杀。文帝就叫大家穿上丧服到薄昭家大哭,薄昭终于自杀了。
薄昭的死,意味着文帝在中央政府的权势达到了顶点。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感谢探索求真、王不招、无尽的恋、枯声、新恐怖鸟、水刀剑圣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对于地方的刘氏诸王,文帝更是在不动声色的削藩。
说到汉帝国的削藩,人们常常都会想到晁错、主父偃;似乎汉帝国的削藩,就是以这两个人主导的。其实,汉帝国削藩的主要策划者是贾谊。
晁错与景帝、主父偃与武帝策划的事,都没有超出贾谊与文帝策划的范围。关键是,如果没有贾谊与文帝奠定的基础,晁错那种粗暴的削藩,恐怕真能把帝国折腾垮了。至于主父偃的策略,恐怕也会弄出难以收拾的后果。

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
这种口号从理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皇帝喊着这种口号削藩,通常都是没事找事。因为,削藩最害怕出现的事,就是藩王实现联合。你喊着这种口号削藩,藩王们能不联合起来吗?
刘邦也削藩;吕后也削藩,文帝也削藩。但是,谁曾喊过这种口号?

鼓励诸侯国内部大搞分裂,最后让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软弱。从理论上,这是削藩的最好方法。问题是,你用法律的形式颁布出来,公然鼓励诸侯内部大搞分裂。这很容易会引起诸侯们的联合抑制,在诸侯们势力巨大时,他们联合抵制,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文帝削藩时,只说很怜悯弟弟赵幽王(刘友)的死。于是,就封赵幽王的两个儿子都当了王;这种结果,表面上是一种恩赐,其实就是后世推恩令的实践。因为,这等于把赵国割成两块,让赵王的两个儿子,一人占一块。
后来,文帝又封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都为王;又封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都为王。表面上,这是一种恩赐,实际上,这就是后世推恩令的实践。只是,文帝干得不动声色罢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贾谊的削藩之策,远比晁错、主父偃的更全面,更复杂。
晁错的削藩之策,失之于粗暴。文帝时代,不动声色的把齐国割成六大块;把赵国切成了两大块;把淮南切成了三大块。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齐国、赵国、淮南国保持统一的背景下,景帝就敢在晁错的怂恿下大举削藩,估计周亚夫也救不了他。
贾谊的削藩之策。比晁错温和多了,因为,抓住机会,就让诸侯王的儿子都当王,这自然不容易引起诸侯们的抵触。

主父偃的削藩之策,失之于简单。因为,主父偃的削藩之策,是无差别的针对所有诸侯王,这显然容易让诸侯王们产生共呜。贾谊的削藩之策,只是就事论事;而且还利用诸侯王们与皇帝关系的亲疏远近,让诸侯王之间无法达成共识。比如,贾谊虽然劝说文帝削藩,但是,贾谊却建议文帝扩大梁国的地盘;因为梁王是文帝的儿子。事实上,后来吴楚之乱时,梁国成为阻止吴楚西进的最大障碍。

主父偃的削藩之略,是建立在文帝、景帝两代削藩基础之上的。换而言之,当时诸侯王的势力已非常衰弱了。否则,中央政府这样光明正大的全面削藩,十有八九也会酿成大患的。


在文帝的统治时期。汉帝国最初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终于破碎了。
外戚集团的权势,虽然仍然不可低估,但是,他们已完全仆倒在皇权的脚下;换而言之,皇帝的喜怒哀乐就可以决定他们的命运。这也就是薄昭以皇帝舅父之尊,终于免不了让文帝逼死。
功臣集团的权势,虽然仍然不可低估,但是他们也完全仆倒在了皇权的脚下;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周勃被文帝收拾的语无伦次可以看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文帝统治后期,没有一个功臣子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看出来。
至于皇族势力,虽然还有着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权势,但是,从整体而言,他们已渐渐处于瓦解的边缘了。于是在景帝最后一推下,皇族的势力终于越来越弱了,至于后来在武帝趁胜追击下,皇族的权势已成为历史了。

全文完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1、慈禧太后在同治帝死后迎立了年幼的光绪帝,她面对强大的皇族没有扩张家族势力照样稳稳的掌握最高权力,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自己的侄女,吕后做不到的事情她能做到这是什么原因呢?
2、按照汉初高祖留下的权利格局,惠帝是不是注定在短时间内就一定是傀儡皇帝,如果高祖晚死几年,惠帝实力能力再强一点能否独立控制局势,总不会太子不如一个藩王吧?

================

慈禧最初走上政治舞台,就是辅佐着一个年幼的皇帝(当时的同治也是幼儿)。吕后是在惠帝死后,才开始面对一个幼儿皇帝。她们之间是不可以类比的。

慈禧时代的利益集团远比汉初要复杂。最简单而言,外国势力对中国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影响;新兴的汉军阀;传统的满蒙贵族;以及皇族。在这些力量的角逐中,慈禧并不用担心有人可以动摇她的地位。我们总认为,慈禧是保守力量的代表,其实慈禧是超然于各种利益集团之上的。最简单而言之,保守派、洋务派;满蒙贵族、汉军阀;皇族与慈禧本人的力量;一直都保持着某种平衡;我们实在看不出慈禧有偏向哪一方的倾向。


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一时也无法回答。以后修订这个长篇时,再说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无尽的恋网友:

泪哥写写清朝和民国吧,泪哥的<明帝国的灭亡>写的相当深刻,清朝和民国的灭亡相比明朝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很希望看到泪哥的分析

===============

历史越靠近,写起来越难。因为,越靠近史料越丰富,不要说写了,就是把相关的历史资料缕清了,也太难了。
我一直打算写中国现代史,从清末到我朝开国(或是再往后点),只是一直不知如何下笔。等磨炼一段时间后再写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星星碎语网友:

周勃控制不了汉文帝,是因为汉文帝拥有庞大的内廷嫡系和外戚集团作为政权的掌控,登基初始就可以分走周勃南北两军军权,但为何后来的霍光面对昌邑王刘贺,也是差不多的景况,结果却大相径庭呢?汉文的嫡系成功完成对军政的渗透及把持,而刘贺的团队想进入政权反而遭到了集体的淘汰呢,为何霍光能轻易收拾整个皇权集团,是不是因为皇后是他的孙女他也把控了内廷,加上外无强大的诸侯蕃国干预呢,如果说是刘贺不成器不象样子,我觉得都是官方说法,他不是一人上京,而是一个团队,一个集团总有智囊及对大局有认识的掌控者,他们的决策肯定是有一定合理的原因,那他们为何完败,不如汉文的是什么地方呢?

后来的汉宣无论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敢有所举动,哪怕明知皇后被霍光妻子毒杀,太子被放入冷宫依然不动声色,可以说霍光在世他是没有任何机会的。但霍光死去,为何形势就能180度的大逆转呢,汉宣可以禁止霍家进入内殿影响内宫,然后轻松通过升降的办法夺走霍家兵权,最后不断施以紧逼的气氛将其全家拖入恐怖深渊,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做出谋反的举动,最终族灭。可以说霍家失去了霍光就是转折点,但按理霍光应该会有所安排,那么汉宣是怎么能扳回这种逆势的,史书说得简单,因为原本站在霍光一边的大将军张光世倒弋,于是霍光一死霍家就失去了抵抗的本钱,只能被汉宣随意宰割似的,是不是这样呢!

===================

因为,这段时间看《汉书》,所以我忽然有一种想法,那就是一直把这个长篇写到王莽篡位。但是,因为工程太大,所以自己都有心怯。


文帝进京时,有代国为中心的庞大团队为背景;刘贺进京时,有昌邑为中心的庞大团队为背景。单从这一点去看,他们并无本质区别。
但是,汉文帝时代的刘氏家族空前强大;刘贺时代,刘氏家族显然已衰弱了。这意味着,周勃缺乏足够的主动性;而霍光拥有绝对的主动性。

宣帝的全部资本,不是在于他本身的实力有多大,而在于霍光的潜在敌人有多少。宣帝与霍光博弈的资本,不在他与霍氏之间,而在于宣帝能取得多少力量的支持。
如果霍光潜在的敌人很少,宣帝就丧失了夺回权力的基础。
如果宣帝不能取得众多人的支持,他也丧失了夺回权力的基础。

霍氏并不能真正控制局势,相反,因为他们的权力扩张,会侵犯太多人的权力地位;更会阻止许多人的权力地位上升。这些潜在的敌人,都会通过站在宣帝背后的方法,渐渐削弱、打击霍氏家族。

霍光的去世,是霍氏由盛转衰的开始。但是,霍光活着的时候,宣帝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换而言之,霍光再多活几年,也未尝不会成为周勃。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探索求真网友:

最近看了一下各种历史资料对高祖削藩有了一点新想法,英国有一句格言意思是英国判断一个国家对英国是否有威胁不是通过它的意图而是它的实力来决定的,韩非子也一直强调君主一定要控制大臣的实力绝不能让他具有威胁自己的实力。从民国历史来看,中原大战后哪个军阀又不知道蒋介石的意图,但是又有几个真敢起兵挑战中央政府呢,挑战者也都会很快遭受覆灭的结局,这一切都取决于自身的实力与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央政府也一直对地方实力派也有极强的防范,例如在徐州、河南、武汉等地部署重兵使得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军阀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从此类推高祖是否也对诸侯也是有严密防范措施的,从韩王信对柴武的信来看诸侯王对高祖的意图都是很明确的。

先生曾经讲到如果高祖削藩时各地诸侯同时起兵高祖很可能控制不住局面,我想可能也未必。1、从历史上看关东六国联合攻打秦国几次,民国时冯、阎、桂三派军阀共同起兵反蒋也都没有成功,汉初诸侯王能否打败中央政府也是可疑的。2、从局势上来看,汉初各异姓王都是在高祖的扶持下建立的,他们国内都有太多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他们的实力同六国与楚汉战争初期等军阀相比是有本质上的差距的。3、从实力对比上来讲,高祖打败项羽后立即剥夺了韩信的兵权,楚汉战争中高祖不断的从赵国调兵赵国应该只有保安部队,彭越其实只是一只游击军没有太强的正面作战的力量,英布投靠高祖时只有几千人在高祖的帮助下才平定淮南国也不会有太大的力量,在和平时期诸侯王也不可能随时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高祖在消灭韩信、彭越、张敖时他们可能只有力量不强的保安部队,英布在面对削藩的时候因为地处偏远拥有一定的边防军而且经过了几年的准备才有了一只可以一战的军队。所以我认为高祖削藩成功的关键是成功的进行了布局而不是隐藏了自己的意图,项王不也从没有表明自己的意图而失败了吗,至于七国、三藩之乱中央政府失策地方也在于没有进行相关的布置。


=============================


就如资本与工人在博弈时,资本永远也是希望用最少的钱、换取最多的劳动力;工作永远也是希望用最少的劳动力换取最多的工钱。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永远是矛盾的,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他们是不可调和的。

刘邦一心收归地方权力,这是谁也知道的。问题是,刘邦想作到哪种程度呢?
比如,刘邦的目标是想消灭那些非嫡系的藩王呢?还是想消灭所有的藩王呢?再比如,刘邦的目标是想消灭试图叛乱的藩王呢?还是想消灭所有的藩王呢?再比如,刘邦的目标是想消灭异姓藩王呢?还是想消灭所有的藩王呢?
这个是谁也无法确定的事。

如果大家认为,刘邦的目标,只是消灭非嫡系的藩王;那当刘邦消灭非嫡系藩王(比如臧荼)时,嫡系的藩王,就不会因此与非嫡系藩王联合攻击刘邦的。

如果大家认为,刘邦的目标,只是消灭试图叛乱(或有能力叛乱)的藩王,那当刘邦消灭野心勃勃的藩王(比如韩信);或出于某种原因去造反的藩王(比如韩王信)时,那些表现的安份守己的藩王,或是实力较弱的藩王,自然就不会与他们实现联合。

如果大家认为,刘邦的目标,就是消灭异姓藩王,那当刘邦消灭异姓藩王时,刘氏藩王还会成为刘邦最主要的助手。

所谓相关的布置,就是通过隐藏自己的意图,并用种利害关系,让众多利害相关的人,无法实现有效的联合协作。

不论你的布多巧妙,如果你开口就是,我不是针对你,我是针对你们所有的人!那肯定是要坏事的。
这也就是,后世高呼削亦反、不削亦反的统治者,通常都会弄得鸡飞狗跳的主要原因。因为,你这种口号公然喊出,就等于高呼,我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人。

不论任何时候,分化瓦解、逐个击破;都是博弈中最普遍存在的法则。
作为一个权力者,如果敢公然无视这条法则,通常都会付出代价的。被统治者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势众,最大的缺点就是他们受制于主观、客观原因,很难实现联合协作。

隐藏自己的战略意图,并不是胜利的关键,但是,隐藏自己的战略意图,却是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你低估了刘邦对手的实力。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在刘邦伪游云梦时,异姓藩王就能达成共识,联合起兵。刘邦肯定扛不住。问题是,当时的异姓藩王,实在无法确定刘邦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新恐怖鸟网友:

请楼主写一写王莽篡汉吧,

这段历史真的很有价值,但是说的不多。

========================

其实,关于王莽篡位,应该从王政君写起。因为,毕竟王政君才是王氏家族权力的奠基人与主要维持者。

王氏家族专权,其实在汉成帝时代,就与皇权构成冲突了。王政君作为汉成帝的母亲,其实多少就有些象吕后了。因为,王政君的兄弟们遍布帝国主要军政岗位。而汉成帝,一直受制于自己母亲与舅舅。
但是,总的来说,汉成帝时期,皇权与外戚权力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问题是,在当时,王氏家族想保持既有权力,就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为,汉成帝毕竟不是傀儡皇帝,而且汉成帝可以借用的力量也是众多的。
在这种背景下,王莽作为王氏家族最优秀的成员(虽然他因为父亲早死,所以在王氏家族的地位非常低),渐渐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变得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王氏家族想巩固既有的权力,必需得让优秀的子弟领衔家族,否则,王氏家族一定会被各种力量与皇帝联手打翻在地的。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皇权与王氏家族的矛盾一时尖锐的难以调和了。
在这种背景下,汉哀帝让自己祖母、母亲两系力量(丁氏、傅氏)占据帝国主要军政职务,并且让董贤(自己的男宠)处于权力中枢。汉哀帝这些举措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把王氏家族清出权力中枢。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汉哀帝的反击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汉哀帝的祖母、母亲一度拥有了与王政君对等的地位;而王氏家族也被挤得退出了权力中枢。
但是,因为王氏家族在宫廷内的领衔人物是王政君;王氏家族在朝廷的领衔人物是王莽。所以,王氏家族在这种强大的打击下,依然作为帝国最强大的军政力量存在着。当然了,在哀帝死后,王氏家族在王莽的领衔下把握机会,一举把傅氏、丁氏、董氏彻底清理出局(实际上,这很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于是再次成为汉帝国的主宰。
王政君、王莽都是极其优秀的人物。比如,王政君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作为专权的太后,能保持这种形象是非常罕见的。而王莽呢?假如王莽在篡位前就死了,那王莽在历史上的形象,恐怕就近于完美了。

感谢你的建议,如果有机会,我会试着把汉代历史,也像写两晋南北朝那样写一遍。只是,现在我想把以前的几个长篇都修订一遍,或是补写完整了。而且汉代的历史,有许多关键的问题,一直也没有思考通,所以暂时写不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新恐怖鸟网友:

我想了解的,是王莽的那些改革措施,

它们是怎么出台的?怎么失败的?

=======================

其实,我一直思考不通的问题也在这里。因为,按理说,王莽不是迂腐的文人,而是一个在政治场上跌爬滚打走向权力巅峰的政治家。
但是,从史书的内容去看,他在当皇帝后,所实施的政策,都充满了理想的、甚至是空想的色彩。

王莽与崇祯等优秀的末代皇帝,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雄心、有能力、有理想;他们拥有权力,却很少去享受权力;他们想让帝国中兴,也相信自己可以让帝国中兴;但是,最终却依然无力回天。

从个人的成败而言,王莽太成功了;如果在丁氏、傅氏兴起时,王氏家族被排挤出局,如果王莽因此失势甚至死了。那王莽的形象,恐怕就是千古名臣了。就如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千古忠倿有谁知。
如果是这样,历史在写王莽时,难免会写了,假如王莽当时取代了汉朝皇帝,肯定就能如何如之何了。



从传统的史书去看,而且历史的真相应该也是如此的。
当时汉帝国的危机已越来越严重了。王莽处于那个时代,成功的取代了汉帝国;但是,却无法解决相关的危机。
汉帝国的危机,总的来说,就是在生产力没有质的飞跃前,既有的物质资源,可以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而当人口达到一定的峰值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就开始凸显出来。
两汉、隋、唐;明的灭亡,似乎都带有这种色彩。

这样去解释历史,有些残酷,而且似乎也有些表面化。所以,我觉得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当时的历史,或许并不会真正触及历史的真相。但是,有时我又觉得,也许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王莽处于那个时代,似乎是想通过劫富济贫的方法,缓解社会的危机。但是,终于把局势弄得越来越糟糕。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21tc_bianzhou网友:

我给楼主推荐一个比较好的研究方向,我认为接着写汉朝的历史固然不错,不过有一个朝代,非常的有特色,把他写好了,琢磨明白了,会非常有助于对整个大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把握。
我说的这个独特的朝代就是辽朝,辽朝处于非常罕见的游牧与农耕分庭抗体,因此也是极为罕见的一个从国家意识形态到政治经济基础都有着浓厚的“一国两制”色彩的国家,其他的游牧政权,很少有像辽国那样游牧与农耕势力如此相当的经济基础,因此,辽国完整的经历了从部落军事贵族联盟,到皇族独大,大族共享的初期贵族皇权政治,到士族门阀乃至最后的官僚政治全过程,而且节点明确,脉络清晰,就是一个微缩的中国政治形态发展史。所以我认为,研究一下辽史,对楼主把握从汉到明的整个政治经济形态变更会有益处,尤其是对大方向上会更加的有信心,会更有力的佐证现有的观察角度与思维是正确的,也会更有利于楼主对各朝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的现场重建。最起码,我相信楼主对北魏的历史的理解就会深入很多,完全可以回头把北魏这一块重新写过。
我本来很想写的,大概写了几万字了,后来读一下,觉得我还需要更多的阅历来沉淀,写的东西,就某些事件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章节还可以,整个作为一个整体还差得远,也没有出书的打算和欲望,所以觉得还是抛砖引玉得了,这个帖子主题也结束了,我可以贴些我写的东西上来与楼主共同探讨。


===========================


你好,很久不见了。

这的确是个好建议。但是,这个课题实在有些太大,我简单一看,就感觉有些不敢入手。一来,我对辽史非常陌生;二来,这个课题就是有些大。

但是,既然有这么的好建议,就不妨贴出来。就当互相学习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但是,既然有这么的好构想,就不妨贴出来。就当互相学习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21tc_bianzhou网友:


辽国的历史,就我理解,应该存在几个关键的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应该就是阿保机所在的家族,垄断了最高军事首领的权力。这意味着贵族联盟的权力,开始受到削弱。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阿保机所在的家族,当时虽然垄断了最高军事首领的权力。但是,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可汗存在;而且这可汗一直由其它家族成员担任。

这种军事、行政权力分离的政治格局,使众多贵族联盟的权力格局得以一直保存。

第二个转折点,应该就是阿保机出任可汗。
阿保机作为垄断最高军事首领的家族成员,开始担任可汗,意味着契丹族的军事、行政权力开始集中了。


第三个转折点,就是阿保机称帝。
阿保机907年出任可汗;916年称帝。
在阿保机担任可汗的九年时间里,他的地位一直不稳定,因为公开挑战他权力地位的贵族此起彼伏,而且他几个弟弟,还有他的养子,也纷纷参与其中。更主要的是,公开挑战阿保机的大佬,开始通常都不会受到严惩。这应该可以证明,阿保机虽然取得了最高军政长官的地位,契丹族内的贵族联盟格局还牢不可破。
阿保机担任可汗的九年时间里,契丹族的内哄一直不断,而且规模巨大;使契丹族损失了大部分的财富。而阿保机就是在这种残酷的内哄中巩固了权力,并打破了贵族联盟的权力格局。

第四个转折点,应该是阿保机死后,太子耶律倍,与后来的太宗耶律德光争夺皇位。这次权力争夺的结果,显然意味着汉族势力暂时处于了劣势。因为,极力推崇汉文化的太子耶律倍失掉帝位,支持他的官员被屠杀。

这里,我先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就当抛砖引玉,或是给你当一些参考。

坐等你继续更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才到中天万国明网友:


因为观点不同和吵架好久没看泪痕的东西了,汉高祖的认识泪痕倒是和我相似。提个意见,泪痕其实可以把北魏道武帝写的那个强调君权神授的诏书贴一下,那个招书其实很明确的交代了人们对刘邦的不同认识——道武帝强调的就是你们不要认为刘邦能行你们也能行,人家刘邦能行是天意,你们没天意想造反注定玩完……

还有,刘邦的形象历代其实没那么差的,你们可以找找三国诸葛亮和曹植论汉高帝和汉光武帝谁更强的文章,里边汉高帝的形象可是非常伟光正的,我个人认为,刘邦的形象到现代这么差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人白话历史的结果,啥厚黑论,啥刘邦是小流氓云云这种东西古代人只怕不会也不敢写的。

========================

吵架说得言重了,只是争论的激烈一点罢了。

关于把道武帝的诏书引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说到汉高祖在史书的形象,大约是东汉后期才开始变得伟光正了。因为,无论史记还是汉书,的确都存在太多大不敬的内容。 比如,大家让刘邦当沛公,只是因为萧何、曹参等人胆小怕事,这本身就是说刘邦缺乏大家信服的道德才能;比如,为了逃避追兵一再把亲生孩子推下车,这本身就证明刘邦够黑,因为俗语说虎毒不食子;再比如,项羽比刘邦形象似乎更崇高。事实上,民国时代人们贬低刘邦,也就是依靠相关内容推论出来的。

而且,我们也可以想象,我朝御用文人,在太祖时代,绝不敢写出类似的内容。甚至在此时,官文史书,又有谁敢把类似内容加在太祖头上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0-09-03 13:16:04
复skyflywmliu网友:

社会大变革期间,我觉得有的人改变了历史走向,比如铁木真,将小部落蒙古发展成一个大帝国,比如毛 对中国反天覆地的改造,不然中国可能被分割然后比印度都差很多。

======================

如果蒙古崛起于匈奴的时代,蒙古肯定也建立不了后来的功业。因为,以游牧世界当时的文明程度,是不可能具备统治广阔农业文明地区的能力。

而且,铁木真死了,蒙古的事业并没有终止。
事实上,如果蒙古的事业就停止在铁木真的时代,那这种成就也未必值得一提,事实上,蒙古更广阔的事业,是铁木真死后数十年完成的。因为,如果没有忽必烈入主中原;没有旭烈兀征服西亚,没有拔都征服东欧,所谓的蒙古帝国,也实在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

蒙古民族代表的游牧世界的崛起,是建立众多客观因素之上。比如,所有的文明世界,都处于一个比较衰弱的阶段。
蒙古面对一个由西夏、金、宋构成的传统中原王朝。而且这三个王朝,都存在的时间太久,所以都已走过了他的新盛阶段。如果蒙古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传统中原王朝?他可能建立的功业,估计就要打折扣了。
蒙古面对一个花剌子模和阿拔斯,都也处于衰弱时期。如果蒙古面对是强盛的阿位伯帝国,蒙古的扩张,估计也要打折扣了。

因为,游牧世界处于一种可以崛起的主观、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刻。所以,铁木真死了,有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死了,有他的孙子。
否则,难道是天佑蒙古民族。为什么,铁木真的几个孙子,那是一个比一个英雄。比如,拔都向西打到了东欧(建立金帐汗国),旭烈兀向西南,就征服了西亚(伊利汗国);忽必烈向南就征服了大江南北(建立元帝国)。事实上,如果历史是英雄决定的,那铁木真这几个孙子,有一个昏晕无能,那蒙古的事业,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至于拿中国与印度相比,你肯定对印度的历史,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因为,翻开印度的历史,你什么时候见过印度统一过?
而中国呢?历史上,比我朝现在版图大的多的帝国,也有的是。最起码而言,满清帝国的版图,就比我朝大多了。如果按英雄可以决定历史的观点,是不是让满清的开国者活于现代,一定会比我朝太祖更神呢?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60287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5-24 05:13: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3:16:04

评论数:4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