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屁民也能操纵股市

屁民也能操纵股市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孰云因果

有些问题,我从来不敢细思,也绝不愿推衍,因果问题便是其一。

在线性时间框架下,人们普遍认为因果有着绝对的前后关系,即因在前,果在后。不过在前的是否为因,在后的是否为果,在现实中,却是即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常常会误判的问题。虽然存在误判的情况,找几个逻辑强悍的大牛、脑子清楚的大能,多加辩论解析几次,这问题便能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因前果后究竟是公理还是假设?当人类用心智解析现实世界时,依据的标准究竟是现实世界的序列还是思维世界的序列?

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或者直接用培养液、营养液生、长、养、育某种生命体在现代社会很常见。现在的问题是模拟出的环境或培养液、营养液和培养出的生命体到底谁是因谁是果?因为要达成某目的而创建出的初始条件,在现实时序上在前,在思想时序上为后,所以它该算因还是算果?

似乎是个很无聊的问题,不过请试着小小扩展一下:人类认定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前所发生的一切,究竟是因还是果?

似乎回答此问题也很无聊。可如果答案真是逻辑上的后,时序上的前呢?

那么首先,某种思维世界前于物理世界存在的假设必然为真。至于这思维世界空间是人类的念想所创还是高于人类的智能生物所创就不得而知。反正假设不论是上帝、神、外星生物的,结论能真;不承认诸天神佛,承认冥想有助于改变世界的,结论也能真。
其次,这种后发显像实是肇因的假设可以解决另外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成败迥异,后果纷然?

从大能观历史,从小便能看人生。算出命运轨迹、看穿生命流程,在上述框架下,全部能成立。我们活着,是因为必须经历死亡。今生种种,皆有前缘。再推下去,结论会是宗教即科学。

到此暂停。简而言之,根据因果关系可逆推出现实世界可以后于思想存在。在思想世界存在于现实事件的前提下,宗教学说和心灵学说中种种理论能够成立。如果事实或预言诚如宗教传说所言,那么……

有些问题,我实不欲问,也,真不敢想。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异端邪说
先做一个说明,本文中的前因与后果不是文字意义上的因在前果在后的意思,而是时间序列集合中的前后与逻辑集合中的因果。
前因蕴含后果永真用逻辑表达式书写是这样的:
前∧因 →后∧果≡TRUE
以上表达式中,因→果是已经设定的永真,否则其名会为前件后件。但前→后是否永真,就没法判定。所以前∧因 →后∧果≡TRUE后面是要加问号的。该蕴含如果要永真,以下是其真值为1的两种可能:
1、前→后其值为0,永假,或
2、前=后。
结论1意味前=1,后=0。前=1,后=0推出前∧因 →后∧果≡FALSE,与题干矛盾。相反前=1,后=0可以推出后∧因 →前∧果≡TRUE,而这正是《孰云因果》中探讨的。
再来分析结论2。前=后,推出时间是圆,或是时间是点。不论是圆还是点,都矛盾于时间序列的线性属性的绝对性。如果是点,只能想像是空间相交的结果。如果是圆,除非假设空间不存在,否则难以解释。
绕昏了头,对吧!可是还有问题:在对结论1做的推理中,究竟是时间点不存在导致蕴含关系不存在,还是时间点之间本来就没有关系导致蕴含关系不存在?上述问题实质要问的是时间在上述体系中是作为度量标准存在,还是作为心智观测的事实的一部分?
让科学家去伤脑子吧!我绕道。

PS:在假定存在后∧因 →前∧果=TRUE后,我想像出社会基石崩塌:该不该给希特勒定罪?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到底有什么意义?《少数派报告》里的思想定罪是不合理?等等。可当我准备为《了凡四训》建立一个可能存在的体系作出以上演算后,发现自己不是在挖坑,而是在跳黑洞。但愿到死的那天,我能得窥天道,弄明白时间到底是什么!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法律,有钱人的游戏?

法律,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游戏!
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者的利益!
请问您有多少次听过上述话语,进而被其洗脑的?

一场官司之所以耗时良久、花费人 力物力至巨是因为其所包含的意义、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过于重大。因此,所有的社会精英不得不共聚一堂,反复辩论,以期得出最优方案。又因为这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出现在大公司、有重大决策影响力人物身上的概率较高,而这类公司和人物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通常又很大,所以容易让人产生普通人财力无法负担的印象。可是这种印象不等于支持法律是有钱人的游戏,普通人根本玩不起的观点。

又因为争论双方具有大致等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以无论成败,获利的一方也必然仍是身份或地位显赫的人或公司。所以,在这里“法律,保障有权有势者的利益”是既定的事实,不是观点。

在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上述观点的另一类论据便是白人社区、中、高档社区出现罪案时,会受到高度社会关注。而同等类型的案件出现在黑人社区、穷人社区则可能无人问津或受不到同样的关注。然而这种说法也经不起推敲。
首先,决定某新闻能否得到报道的有两个因素:话语权和稀罕度。之所以五星级餐厅出现一只蟑螂都能上社会版头条,大排档里吃出苍蝇都没人理会,就是因为前者的进餐者不但具有话语权且该事实出现的概率微乎其微。与此同时,后者的进餐者不但缺少话语权,且该事实在该处早已见怪不怪。
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警力实际用于黑人及贫穷社区的频度与强度远大于白人社区和中高档社区。不仅如此,警员在这类社区中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乃至受伤、因公殉职的实际人数也远多于后者。可是即使频度与强度大,架不住这类社区的犯罪基数大。于是乎,相对于单个案件,便会出现其强度及重视程度便会显出远低于白人社区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该怪的究竟是社区居民还是警察?

人类通过法律,创建适宜于大众生存的普遍社会环境。法律虽然有种种不足,但这些不足里不该包括因自身认识问题而产生的偏见和误解。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对错之间

美剧《law&order:SVU》单元里有这么一集:某系列强奸案的受害者在追诉期到期前的两天,通过民主问责的方式,将svu 小组推至风口浪尖。故事由此展开……

其实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引发思考的是,在调查事件的过程中,每一方代表的立场,以及该立场背后思想的隐性代码。
按剧集的时间线,我列出以下值得探讨问题:
1、现任队长认为两天时间无法破获前任手中五年未曾破获的悬案,因此他要求检方律师配合,向法官要求一份无据的搜查令。如果您是法官,您会批准这份搜查令么?
2、在案件的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三名受害者中的一名,不仅知道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并且以宗教信仰为由,拒绝透露其信息以助警方破案。如果您是调查小组成员,这时该如何?
3、三名受害者同聚一室:一人以强势的身份逼迫、一人带着无助与愤恨哭诉,要求知情者协助警方,均遭拒绝。作为旁观者,您更同情谁?
4、调查小组将知情受害人送上法庭,试图通过此方式迫其说出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此女坚信此人已改过自新,当庭再次拒绝,被判监禁。对此,您如何看?
5、无奈之余,调查人员来到知情者所在的教堂,要求牧师提供来教堂祈祷人员的名单。牧师拒绝了,理由有三:理解并赞同知情受害者的观点;来教堂人员的隐私不可侵犯;教堂是避难所,庇护一切人,无论其有罪与否。您赞同他的观点么?
6、调查人员申请到搜查令,再次来到教堂。正在祈祷的教友恳请他们尊重政教分离原则,调查人员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您更偏向哪方立场?
7、嫌疑人最终归案,此人下肢瘫痪,终身只能坐轮椅。这能否算是他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在试着给出上述问题的观点后,请再加上以下隐性的观念假设后,再进行一次论断:
1、SVU小组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他们,S行为的罪犯不可能改过。他们会一次又一次被外因引诱,重复犯罪模式,实施罪行。
2、除了知情的受害者外,无人知道嫌疑人瘫痪,再无作案可能。如果知道,假定您是受害人,是否还会不依不饶定要拿他归案?如果知道,您若是调查人员,是否仍会罔顾政教分离原则,一而再再而三来教堂触碰底限?
3、法官对民主的维护界限在哪里?您认为调查小组的教堂搜查令是否该签发?

即使是处在现实世界的大网中,也仍是无人能了解全部信息。我们所有的判断、立场都受我们的经验、眼界的影响。我从不敢祈求上苍让我做对什么,我只求上苍能让我谨守底限与本分,尽量不做错什么。终有一天,人类会知道,那些我们看不上的善良与柔弱,才是我们最后的庇护所。正是那些看似毫无原则的包容与宽恕保证着人类的延续。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S1,EP14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人是如何思考的?


小时候听评书,总疑惑为什么杨六郎每次都能靠佯败加回马枪制胜。长大后才明白,可能:一则那时候资讯实在是太不发达了,没人知道他这绝招;二则被杀了个回马枪的人都死掉了,所以该秘密没泄露出去。

其实我既不会下象棋,也不会下围棋。不过自从AI将该领域国际大师都击败后,我便开始对“人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产生莫大兴趣。 如果问题扩展至“人类到底是如何思考的?”或是“他人到底是如何思考的?”,我肯定回答不了,但如果问题仅限于我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我大约还是能略作表述的。

拿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棋类高手作例,我的思考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究规则。
第二步,评估,设定可行性目标。例如,象棋是减法,围棋是加法。象棋规则多,围棋规则少。规则多意味约束条件多,规则少意味约束条件少。减法并约束条件多可以推出思考复杂度(运算步骤)远远小于加法并约束条件少,所以目标先攻克象棋,后围棋。
第三步,如何在最短时间(约束条件)成为象棋高手(极大值)?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杨六郎能靠一回马枪通吃大半敌人,如果猎人能通过设陷阱的方式一次又一次成功捕捉到猎物,那么对付一般棋手,我只需要记住几个必杀局就可以了。
细化后的步骤是这样的:开局时,先狂轰乱炸一翻,显然对手也会这么做,否则腾不出地盘施展身手。到了中局,我会设伏,尽量向必杀局靠。因为我脑子里的必杀局有成形的图谱,所以哪些子该留,哪些子可去,我是有数的。那些可去的子便成了可以牺牲的对象,可留子便会在各种情况下避免硬碰硬。最后,走到必杀局,不必再下,输赢已定。
在上述想法中,我心中成形的必杀局图谱越多,我的赢面就越大。那么如果想要更上一层楼,我一定会多记必杀局。
除了多记必杀局,还有一个提高技艺的方式,便是中局的设伏。设伏的关键在诱,诱的目的在绕,即在假定对方心中也存在必杀局的情况下,使其达到目标的步骤多于你能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步骤。很显然,该步骤涉及算。想要算,前提是你能大致判断出对方心中的必杀局是什么。然而除非中局至末,否则这一点很难判定,故而在中局的前半场,能做的都是尽量折损对方重要的爪牙,减少必杀局成型的可行性。
根据上述的思维过程,现在我可以设定具体的执行步骤,即:
第四步,搜罗必杀局图谱,提升设伏技能。根据自身资质,根据时间限制,设定一个不会既让自己太沮丧,也不会太过洋洋得意的目标。目标一旦达到,立即放弃修炼。

整个过程下来,我发现,在我的思维体系中,站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是减少思维负荷的底层代码。对于AI而言,即使全无经验,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只要有电,它尽可以算来算去。可我没那个精力,所以能拿来就用的,我就绝不会再去费那个神了。正因为我不愿费那个神,和AI对比,我的劣势一目了然:AI能不断创造新经验并从中汲取资讯,而我却只能在人类已有的经验中汲取资讯。如果和我对弈的是人,差异可能存在于心中必杀局图谱的多少和设伏手段的巧妙上。且在对于设伏的手段的运用上,我说不定还可以利用人性的弱点占些便宜。可这一切相对于AI,却全无用武之处,它的图谱比我多且它根本没有所谓人性的弱点。如此一来,在下棋这事上,想要不输,我只有一个法子:根本不和它下!

算法这门学科,让但凡可以说得清楚的想法均能通过数字化运算得以实现。现在我想知道的是自己的大脑中还保有多少不能被清晰描述的想法。


注:本文中象棋均指中国象棋。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无限的有限

据说AI已经发展到可以自行分析规则进而进行创造的地步了。我不知大神们究竟是怎么让它做到的,于是便自行脑补了一下,做了一个在空白状态下,我会如何分析规则,进而达到目的。

还是以下象棋为例。我对规则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杀局的序列是双车杀,车炮杀,车马杀,双炮杀,炮马杀、双马杀。
二、车马炮和卒都没了了,胜利基本也就无望了。
三、象和仕的点位太少,步数可以临时算。
很显然,这套规则存在正用和反用两种方式。正用求胜,反用求不败。比如,任何情况下,车马炮卒都不能全失。
以上只是大致的分析,更为细化条件下的分析,这里便不作赘笔。
然而在实践上,这套分析是一点作用都派不上的。原因何在?因为我的对手和我同样是小白的概率微乎其微。只要对手利用了经验,那么和他的对弈中,我可以立即学习他的经验,并以此经验为坐标进行推演拓展。不用怀疑,我会持续使用此方法,直到遇到一个思维方式和战术完全不同的对手。此人会成为我新的经验坐标,而上述过程会重复。
一整套体系中,他人的经验实际是学习的跳板,从中可以省略无数的摸索过程。比较起来,我个人更偏好《人是如何思考的?》中的方法,因为它有效率优势。毕竟,没人有那么好的运气,可以碰上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老师。

虽然以上体系在人类实践中一无是处,可是用于AI,却比搜罗图谱更具效用。
我对杀局优先序的排列是基于对棋子落点的分析,落点最多的优先序最高。实际上,落点越多也意味着规则越少。现在假定我有永恒的时间,我会如何求胜?
方法很简单:在棋盘上随机移动棋子,通过遍历法得出所有的图谱,建立数据库。这是基本工作,人类在有限生命中,无法完成的基本工作。可是只有这个工作一做完,事情会变得异常简单。剩下的事就是找出路径与计算步数。任何一个图谱通向胜、败、和三个终点。算出最短求胜路径,对方走一步,根据新图,再算最短路径,如此往复。求败、求和亦同。

每一本讲算法的书都强调,必须是有限步计算。可是相对于人类,电脑的有限步和无限也没什么区别。以有涯逐无涯,结果如何,不言而喻。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THE DISGUISER

以上是中文电视连续剧《伪装者》印在封皮上的翻译。显而易见的错误是该用复数;值得推敲的是disguise是否明确表达了本剧主题。

disguise的本义是脱去代表本身身份的衣饰,穿上用以代表其它身份的服装,从而使人认不出。皇帝微服出行、明星大腕口罩墨镜、犯罪份子或是特工人员一时一时换行套等等都用这个词。中文翻译过来,更接近于“装扮成,打扮成,化装成”这类意思。

很久很久以前,有部美剧名为'the pretender',中文译名《伪装者》。pretend这个词,偏重于思想意识上将自己设定成某人,从而在行为上模仿或表现。小孩子扮家家或是本来没睡着却装睡着,本来不悲伤却装哭等情景,都会用这个词。该美剧的主人公是个天才,通过一次一次换用身份帮助他人、躲避追捕。所以他不是易装,而是因其强大的个人能力,想把自己设定成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虽然回译过来很无味,但中文剧集《伪装者》最近似的翻译仍是“the spies”。当然还能有更高明巧妙的翻译,不过那却不是我能力范围内的事了。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代表自己便好

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名为偏好( preference)。对它的论述,多从微观展开;但若论及它在现实中的影响范围,从宏观着手会更易理解。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好面食。从农业上来说,会有该多种稻还是多种麦的选择(在这里我们将一切自然条件的限制全部抛开不谈,只以最简易的模型说明问题)。现在我们以全民公投的方式来决定该多种哪种作物,请问您怎么选?

答案本来是一目了然的,您爱吃什么选什么就对了,可是偏有人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您的选择。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先作一个可能产生结果的推论:多种什么,意味着什么会便宜;与此同时,少种作物的价格会上涨。价格上涨,不但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高,还意味着部分农民会想方设法改种或是通过其它种种上不得台面的方式拉平两种作物的差价。
如果在全民公投的过程中,每个人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偏好,以上的推论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只因种的人和买的人的比例会持平。另外,根据各自作物的产量,市场机制也会大略作出调节,从而达到均衡。
可是如果在全民公投的过程中,个人表达的不是真实偏好,那么上述推论成为现实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并且该可能性随偏差值的增大而增加。如果时间足够长久,市场机制自然也能让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均衡态。然而从影响个人偏好选择的那一刻起,这个问题便注定不会交给市场解决,于是乎,该上场的全露面了:政府、利益集团等等等等。既然民怨、民望、选票息息相关,那么政府的具有偏向性的政策会至关重要。政策一旦出台,原本就东摇西晃的水动荡得更猛。笑得最开怀的,便是得水最多的人,只是那人会是您吗?

其实经济学家对偏好引起的选择是不大放在心上的:在他们眼里,既然都是用作填饱肚子,两者是可以互相取代的,是数学表达式中的A=B。真正将这个概念理解入髓并玩弄到炉火纯青的是商家和政客。

现在在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个人基于偏好的选择会产生的后果。
您家里有个穷亲戚,做得活不比外人强,可是因为他和你同住一个社区且你们这区生活水准高的缘故,您请他给您干活还得多给钱。现在问题来了:您是愿意将活交给您这穷亲戚干,还是交给外人?
选择其实很多样:比如,对于经济实力可以承受的 人来说,帮自己亲戚,让他有尊严地活着是一种选择;将活交给外人干,将节余的钱直接补贴给亲戚也是一种选择。至于被抢了活的亲戚,对外贼喊打喊杀是一种选择;干脆放手另谋高就也是一种选择。还有其他各种人基于各种偏好做出的各种选择。当众人或依利益、或依偏好、或由道德、或由宗教的种种的选择中,出现一个主潮流时,他人眼里的贸易保护主义或贸易自由主义便现出雏形。正话反话都会有人说,或正或反的论据也全都有,试问如何论对错?这是内视的观点。
从外观之,对于可以取代究亲戚的外人而言,自然是活包给我做你便对,活不包给我做你便错。活包给我做你人品好,活包给他做你自然也就人品差了。以上论断,从微观上看,也是没有什么正误指标可考核的。

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长,这世间任何曾经的对都会演变成未来的错;反之亦然。所以与其惑于种种理论盲从跟风,不如以自身为标准论利弊。不代表别人,也不被人代表,个人立身于此世间,代表自己便好。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是恐惧,还是贪婪

让我们先从一个极其恶劣的社会现象来切入主题:官吏贪腐。

这个问题,林林总总的分析与解决方案不知提了多少,可是除了“不怎么见效”这个共识外,只余上位者的头痛和普通民众的麻木。在所有的分析中,人性的贪婪被视为腐败行为的主因,但有没有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只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却被忽视的因素的在其间起了关键作用呢?我说的这个因素便是由于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以国家而言,在年经济增长速率稳定的情况下,个人计量生活乃至生命成本都是相对容易的事。相对稳定,意味着你可以规划未来:可以留多少钱养老、办后事,可以为儿孙留下多少遗产等。改革开放前,存在银行的钱不但是相对保值的,而且还能产生利率盈余。医疗、房子要么不用自己操心,要么不能靠自己解决,所以从牙缝里省钱是上一辈对下一辈留遗产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不过这一套若用在现在,则完全行不通。

不用远比,假定一个公务员于十年前退休,您认为他的退休工资在十年前和如今的价值相同么?那么对于那些对于改革前物价有记忆的人而言,现在的生活水准的确是提高了,可是当年他们父母工资二三十元的日子却是刻在心底的。那时的二三十元,在今天甚至不够过早的。如果这样,他今天得攒上多少纸币,才能保证等他老了,手中的钱还能保证他体面地活着?!

前些日子网上有则新闻
,一老人于若干年前存了五百元,忘了!等到想起去银行取,多年的利息不过几十元。老人叹息,当年的五百多值钱,存了这些年,真划不来!老人只是叹息,我却心惊:国有商业银行不再为您的财富背书,所有人只能将手头的余钱用于投资。试问有多少人有精明的头脑能担起这等重任?

不往银行存钱对于某些人而言是无需宣之于口的共识。这些普通人眼里的投机者是“炒族”:任何有投资机会和投资价值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普通民众眼里,这些炒高了房价的家伙自然都不是什么好人,可是纵观整个封建社会,上到豪门,下至乡绅,谁人手头有钱不是买地为先?土地,如今天的房子,作用不仅为保值,还因其能产生收益,所以是资产。

盛世的古玩,乱世的黄金,老祖宗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撇开文化、艺术价值因素,名人的一幅字画不过是一张独一无二无法再版的货币而已!只要是货币,除了流通,我们更希望的是它能保值。不过这类货币,虽然保值功能强悍,但在流通上却是存在缺憾的:识货者寡。

且让我们回到主题:当环境因素剧烈改变而未来变得不可预期时,人的心理会因为这种不可预见性而产生焦虑、恐惧,从而引发大量非理性或有违常态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纠正该种行为的最佳方式是——

聪明如您,当可以得出答案。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ENLIGHTEN ME

在翻译一事上,我提倡归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在翻译实践中,字典上的中文释义多半派不上用场;二是在实际运用中,即便是顶尖的口译,也只会使用一种语言思考。如此一来,很容易造成现场翻译时出现中式英语。而实际上,就实际功底而言,该译员若单纯使用英语与人对话,这类中式英语出现的可能性极小。以此评估,西化的中译本对于翻译来说,过大于功。

理解一个词,读英文释义、体会在线权威词典蒐集的例句是个好法子。还有一个法子便是溯本追源,发挥想像,由词根推衍。现以ENLIGHTEN一词作例,说说在实际场景中,它的一些用法。

LIGHT是光,有了光,黑暗就走了。这个意象,世界通用。那么,在哪些情境中,您会以黑暗作比喻?精神层面上,宗教或主义中,指明生命意义、照亮前进道路的可以用这个词。世俗层面上,这个词的用法就相当多样了。

本来处于一种无知或知不足的状态,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的人都能ENLIGHTEN YOU。所以——
类同于刘备对孔明的,望先生不吝赐教,还请先生指教、教导,是ENLIGHTEN ME;
类同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开我茅塞之类的,亦是ENLIGHTEN ME。

ENLIGHTEN ME同时也是TELL ME的高级用法。凡是“你说我不知道,那你就让我知道知道”这类意思,都是这么个用法。比如,上属对下属说:“你他娘的什么都不知道,瞎胡闹什么?”下属便可回这么一句:“ENLIGHTEN ME!”言下之意,那您就把您知道的信息告诉我。还用一种用法更为有趣:土匪对大侠叫嚣:“让他知道知道这是谁的地盘!”或是某些人脑子进水,挑衅不能挑衅大人物,大人物会冷森森来那么一句:“让他清醒清醒”或“让他开开窍”译成英文,简单一句“ENLIGHTEN HIM!”就够,再不用添加冗余信息!

还有,您男/女朋友最近行为古怪,你想知道他/她最近这般作法是为那般,也可以用这个词,问句形式。

所以,除了词典里“启发、启蒙”之类的译法,ENLIGHTEN 在实际运用中还有“开窍、清醒、振聋发聩”等等多种译法及用法。虽然考试中将选对翻译词条作为标准,但在实践中选对和译对,实在不是一回事!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在土匪及其后的小剧场中,用ENLIGHTEN ME/HIM,并不是用于表明身份,而是指打上一架,尤其是胖揍某人一通后,让他知道,到底谁才是老大,谁说的话才算话。所以剧情一般是土匪凶霸霸地问:HAVE YOU HEARD OF XXX?听过爷的名号没?大侠戏谑地答:NO!ENLIGHTEN ME!没听说过,要不您现在让我知道知道!在另一个场景中则是大BOSS吩咐下属ENLIGHTEN HIM!意思是教训一下这个猪头。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YOU DESERVE BETTER

Take it easy ./Calm down.
You deserve better.
I'll fix it.
先给出以上三句话的一个通译:
您先别激动,慢慢说。
让您受委曲了/实在是不该这样对您的。
这事我会亲自处理的/这事我会给您一个交待的。

中文出来了,大致可用的场景估计读者心里也有数了。不错,凡是抱怨、投诉乃至申诉、上访,都可以用这四句话对付。翻译成英语这四句就够了,但是中文就要根据场景进行适时调节。比如:Take it easy ./Calm down.可以是您别哭了/您先别伤心/激动等等等等。而I'll fix it.也可以是我会给您一个满意回复的/这事我们一定会好好处理。等等等等。不过这些都不是本篇的重点,本篇的重点是deserve better在中文中还可以表达什么含义。

和一个男/女人论及他/她的另一半时,用You deserve better是指双方不般配。造成这种不般
配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家世、学历、赚钱能力,也可能是一方对一方太好,或是干脆一方是人渣。通译是“他/她配不上你”。具体场景下可以译成“你这又是何苦,为了这么个人。”“你太委曲你自己了。
”“为他/她你值吗?”等等等等。

和一个人说他/她的工作
或他/她为某事业/工作作出的努力时,用You deserve better则意味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比例的。通译是这事/这次委曲你了。具体场景中,也可译作“实至名不归”“为他人作嫁衣裳”“只见付出不见收获”等等等等。

DESERVE一词,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当属那句广告词“YOU DESERVE IT!”单看广告,我联想到的首个意向是“名花倾国两相欢”,不过这里的“名花”要换成“名脂”;次个意向是美人涂脂后前后照镜的影像;最终意向是该美人笑靥生辉的画面。几个画面并置,我会将这句话译成“玉容偏想,娇颜欲拥”。然而一句“你值得拥有”真让人倒足胃口,乃至每次听见商场里那个搔首弄姿的女人对我来上这么一句时,我都忍不住在心中怒怼:I DESERVE BETTER!译成中文:凭你,也配?!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女性与堕落

新变量乍现于旧体系时,常常会出现很多匪夷所思的推论。一旦这些推论被人以肯定的语气说出,它就会成为结论。虽然该结论前很明显应该加上定语“个人”,但若该人的话语权足够大,结论便会成定论。前些日子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便作了一个惊人之论,所幸此人话语权还不够大,所幸此人的论证也不够完备,所以让我等不才可以略作反驳。

每个人在作选择时,都会有一个参照系。在选择终身伴侣时,男人会不自觉以母亲或姐姐作标准;而女人则以父亲或哥哥为标准。以爱或厌,甚至更进一步恨为基石,人们选择近似父母或与之截然相反的人作伴侣。在相处过程中,他们也会以在他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为标准评价伴侣行为。现之于语言、神态、行为的评价便是多数夫妻生活冲突的根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依据经验得出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减小冲突产生的关键。原因不难解释:背景类同的条件下的人类行为会具相似性。

我对将俞先生的婚姻作特例进行分析毫无兴趣。但他的婚姻中有存在一个典型的特征便是城乡联姻——门不当,户不对。所有适用于农村,尤其是俞先生儿时那个农村一个女人被需要进而被称颂的那些品质,对于城市女性是不适用的,对于现代的都市女性则是饱受唾弃的。

所以这里引入了两个新参数:地域参数和时间参数。我们来考察这两个参数对于当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首先,女性稀缺。稀缺是普遍现象,但是稀缺的不均衡性对男性而言却影响巨大。大城市里的女孩都是娇养的,她们不但是娇养大的,还和男性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你挑她们?我呸,人不挑你就不错了!与此同时,农村的女孩,没有被娇养大,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突然间因为资源的稀缺变得身价百倍。都市那些被都市女子挑剩的男子迫不得已必须从这些女子中选择伴侣时,心灵的冲突可想而知。这类女性可能识见不高,举止粗俗,但是“堕落”谈不上。

其次,女性的觉醒。数千年来,被称颂的女性美德究竟是女性自己的选择还是男性为尊的社会强加给女性的被迫选择?很遗憾,从当今社会现实给出的答案看,那些选择恐怕是被迫的。既然可以作选择,不论那些选择是好是坏,都不是你可以用过去男性为尊的评价体系可以评价的。过去男人可以将女人的容貌作评价标准,今天女人也可以将男人的生财能力作评价标准。经济社会,君子能爱财,女人为什么不能?眼里只装得下钱的女人或许贪鄙,但是“堕落”也谈不上。

另外,高速发展的社会让所有人都有些手足无措,有些惶惶然:不知道要抓住多少东西才能保证自己可以有个安稳的未来。在新观念与旧思想的冲突中,在探索新方法和使用旧模式的挣扎里,每个女人,甚至每个人都在努力为自己挣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所以,男人,女人没有堕落,只是女人的未来不再由你说了算!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有些英语

语言有两性:阶级性和专业性。在美剧《蛇蝎女佣》中,女主身份遭受怀疑便是由于她不慎使用了INQUISITIVE一词——一个绝对不会出自仆佣之口的词。而在美剧《识骨寻踪》里,女主在餐桌上教她的女儿认识骨头,说的是大堆的专业词汇。劝女儿吃饭用的是“缺乏某元素会导致什么后果”这样的句式。普通家庭虽不致那么极端,但是父母是专业人士的,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会不自觉地用上他们最熟悉的知识。所谓的家学渊源,耳闻目染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所以有些英语,听不懂,没关系,不学,也没关系。而另一些英语,哪怕拈断胡须,哪怕秃笔成山,那也是得必须学好的。至于究竟哪些是有些,且让我拈花一笑。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改个错:耳濡目染不是耳闻目染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概率法则与随机性实验

2003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做了个实验,验证爱丁顿的无限猴子理论。五天后显示的实验结果是猴子打出了5页的字,全是字母“ssssss”。另外,还附赠了它的粪便,作为“礼物”留在了键盘上。

《概率论》里最常用的例子是扔硬币,无限接近50%的概率。但是,至少对我个人而言,这只是个经过简化的数学思维模型,意思是——它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当年学这玩意时,我便酷酷断言:真要扔上个一万次,我就能做到想要它是哪面它就是哪面。

为什么这么说?
1、我了解自己,本人绝对不会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去扔硬币。如果一定要做某事,那么,我一定会带上需要达成的目标去行事。这是大前提。再说一遍,请务必记住这是大前提。

2、以下是具体步骤,在详述步骤时,我略微增加一点复杂度,不扔硬币,扔一个骰子。
第一步,随手扔上1000次左右,记录结果。从结果中得出两种数据,其一,大数和小数的概率;其二,按掷出频率排序,得出最常出现的结果和最不常出现的结果。
第二步,重复以上步骤,为期一星期。这一星期不做任何事,只是重复以上行为,得出统计数据。
以上两步的目的是提供参照系,该参照系暗含了个人掷骰子时的习惯性手法和力度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从第三步开始,便是朝目标行进正式步骤。
第三步,练习掷出个人扔出频率最高的那个数字。没什么巧,先随手扔,一旦它出现,便记住你扔出时采用的手法及力度。根据记忆重复行为,可能得出正确结果,也可能不。没关系,慢慢调整。每天扔1000次,记录达成目标的概率,扔上一星期。
第四步,若每天扔出的准确率达到或超过80%且持续时间长达一星期,便可以更换目标数字。不消说,这次的目标数是频度表上的第二个数字。重复第三步。
第五步,重复步骤四,直至频度表上最小数练习完成。
看上去有点费时间的样子。但是有些时间是可以省的,比如,频度表上前三个数字的练习完成后,基本上个人对骰子的控制度已大幅提升,后三个数字的练习时间会自然而然地大幅消减。而整套练习完成后,若想进一步提高准确率,下一轮的周期所花时间也会远远小于第一个周期。

现在讲解几个参数的设定:
1、以7天为一周期是个人习惯,可以选定其他周期参数。
2、每天掷骰子限制在1000次。可以修改1000这个参数,但是务必记住,掷多了没用。因为真正的目的性练习中,重复和修正行为是以心为导向的。大量重复地随手扔,除了让手上的肌肉酸痛外,不但没意义,还会影响次日的练习,所以还是省省吧。
3、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结果,但却没有被纳入。这些因素包括季节、情绪、场景等。以上因素,有些可控,比如空调房里,冬夏无差;有些不可控,比如场景;还有些不属可教授的范围,比如情绪,所以不作考量。
以上,体系设置完毕。

很肯定地说,按照上述步骤,个人有很大机率在随机法则中全身而退。既然如此,随机实验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个人的观点,自然界存在随机现象,人类根据这些现象抽象出了法则。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法则类似测量用的尺子,用于检测我们达到目的与否,或量度某种现象当时所处的状态。如果真要以实验来验证标准,其结果则很可能是——
1、作为人类的我,根本不会那么无聊;
2、而作为动物的猴子,根本不会理会。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翻译笔记一则
It's a new day.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cross our land, men and women go to work in factories and farms Providing for their families.
Everyone has a job.
Everyone knows the part they play keeping our country strong and safe.
So today, we give thanks to our brave leaders, knowing we are stronger and prouder, and better.
Yes, it's a new day in our proud land.
But our greatest days, they lie ahead.

以上文字出自“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s01e01 ,我将其作了一个具中国特色的翻译,请注意这里用词是“中国特色”,而非“归化”。以下是译文:

It's a new day.
又是新一天的开始。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

Across our land, men and women go to work in factories and farms Providing for their families.
举国上下,无论男女,或走进工厂,或迈入农田,为着家人辛勤劳作。

Everyone has a job.
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有活干。

Everyone knows the part they play keeping our country strong and safe.
每个人都知道自身的价值,每份工作都是在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

So today, we give thanks to our brave leaders, knowing we are stronger and prouder, and better.
我们的领袖,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人民愈感自豪、生活更为幸福。

Yes, it's a new day in our proud land.
是的,新时代里的祖国,朝气蓬勃,日新月异,令人振奋。

But our greatest days, they lie ahead.
而它更加辉煌的明天正在前方向我们招手!

以下是解析:
全篇没有一个生词,人人都能读懂。这类文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阅读时通常会直接忽略。可怜的是翻译,以上译文,为他们作。
Everyone has a job.
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有活干。该句有两点值得注意:1、其实际涵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剧中的社会人人都找得到工作。2、“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有活干。”削减了强调该句的实际涵义,但是读起来更似中文。

“Everyone knows the part they play keeping our country strong and safe.
每个人都知道自身的价值,每份工作都是在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这段译文是“中国特色”的译法。“Everyone knows the part they play” 可以译成“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都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等,译文给了个高大上的处理。“keeping our country strong and safe” 则进行了转译,原意是每一个人要做的就是让国家强盛。

“So today, we give thanks to our brave leaders, knowing we are stronger and prouder, and better.
我们的领袖,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人民愈感自豪、生活更为幸福。”
BRAVE进行了扩充处理,它还可以译成“敢为天下先”。“we are stronger and prouder, and better”对主语进行了扩充和转换。整个句子,不仅将英语中形容词加名词和主语加系动词加形容词全部作成汉语的主谓词组,还弱化了逻辑词,使译文更符合汉语习惯。

“Yes, it's a new day in our proud land.
是的,新时代里的祖国,朝气蓬勃,日新月异,令人振奋。”
“NEW DAY”这里有比喻义。将“NEW”扩展便是想显化其喻义。“PROUD”再次作了转译。

“But our greatest days, they lie ahead.
而它更加辉煌的明天正在前方向我们招手!”
为着文气畅然,更好连接上文,添加了文字。

以下是纯译文,以便作回译:
又是新一天的开始。
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
举国上下,无论男女,或走进工厂,或迈入农田,为着家人辛勤劳作。
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有活干。
每个人都知道自身的价值,每份工作都是在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
我们的领袖,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人民愈感自豪、生活更为幸福。
是的,新时代里的祖国,朝气蓬勃,日新月异,令人振奋,而它更加辉煌的明天正在前方向我们招手!

补充说明:正因为该段文字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所以它的功用就是让人知道它是一段颂(谀)词。如此,文字这里增些,那里删些,没什么大不了。实际翻译时,这等译法,还请慎用。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the blessing or not

——当老龄人口剧增,社会无法负担时,会发生什么?

“The Blessing”是美剧"The Practice" S02EP03的剧集名。这集法庭辩论的主题是医生帮助病人死亡是不是犯罪。

关于安乐死,基于个人,以下两种理由最为普遍:1、避免因病而致的痛苦煎熬;2、让人得以尊严地死亡。

先就“让人得以尊严地死亡”这一命题展开论证。首先,我不明白何为“尊严地死亡”。成年人如果屎尿要人侍候的确不怎么好看,也不怎么令人好想,但是和“尊严”与否是没什么关系的。因为如果真要认可上述“尊严”的存在,那么所有的婴幼儿都该死!生是常,死是常,临终前的无能为力、要人帮助亦是常。平平常常的事,无端牵扯上意识形态作什么?其次,如果死亡有尊严,这尊严该如何界定,又该由谁界定?国难之时,读书人以身殉国,确有风骨。试问,那些没有殉难的士大夫是不是就活着没尊严了呢?那些不识字的小民,挣扎着也要赖活着的大众是不是全没脸没皮呢?虽然例子举得有些极端,却能表明,“尊严”,从某方面讲,不但是非常个人化的,还和教育背景及生存环境有极大关系。

次说“避免疼痛的折磨”。这个,没法论证。只有一点想强调,每个人的耐痛能力不一样。

以上两段,是安乐死就病人层面的一个论述。(经济上的理由,后面另有提及。)很显然,如果病人清醒,安乐死又是在不考虑经济问题的情况下提出,是其个人意志的真实表述,的确没什么反对的理由。不过安乐死若由其“代理人”提出,又由医生帮助实施,我表示强烈反对!理由如下:

第一,我质疑病人的“代理人”代表病人真实意愿的权力及能力。即使“代理人”曾得到病人清醒时的授权,也并不能视为在那一刻他代表着病人的真实意愿及最高利益。因为: 关于意愿,请随意读读史,看看那些高喊着为国献身却成为破坏力巨大的叛徒事迹,就该知道人清醒时有多虚伪。另外,人的意愿实在善变之极,平常都喝茶的人,谁能肯定说他那一刻会不会要平日沾都不沾的咖啡。至于最高利益,代理人代表的究竟是病人的,还是自己的,成人的世界,自行分析。
第二,我质疑医生作为“死亡”执行人的权力及能力。如何证明你不是庸医?就算你是良医,如何证明你没有误诊?就算你诊断正确,你如何判断病人的耐痛能力?以上三问是在质疑你的权力,以下则质疑你的能力:你有过杀人经验么?你确定你的方式导致死亡时一定是减少痛苦的,而非加重痛苦的?如果死人能说话的话,可能会将个人受创的痛苦诉诸法庭,以避免其他个体遭受同样痛苦。然而死人不会说话,就算死得极其痛苦,死了也就死了。所以以上问题,医生其实是不能作答的。

现在将社会最看重的经济因素引入。病人没钱,他的“代理人”,多半是亲戚,不想负担了。病人有钱,他的代理人,等不及了。医生有德;医生无德;医生有术;医生无术。医院以救人为先;医院以赚钱为先。参数都在这,加上医生和代理人勾结与否,医院与医生同步与否,医院与代理人勾结与否,试作作推论,请问就个体而言,您还愿支持安乐死么?

作为个体的您不愿患病家人受苦,也许是出于孝顺;患病的您不愿增加家人的负担,经济上和照料上的,也许本意是成全;医生的本心也许是不忍;当然还有整体的社会成本要考虑,但是无论如何,我只有一个问题:人杀人对不对?先是恶人该杀,后是病人该杀,再接下来呢?是不是多余的人全该死?



楼主:无言希声  时间:2019-05-28 22:58:11
寂静的宇宙

从前某个星球上居住着六十亿的双足生物。 这种生物因为有某种它们自己称为智能的东西,壮大很快,逐渐便成为了这个星球的霸主。它们很聪明同时也很贪婪,于是乎,日益滋长的野心促使这群双足生物不断探索,逐步将视野投向了星球外。这群生物以自身为基准,设定了度量系统和一套它们称之为“数学”的通用语言。双足生物很自豪,它认为交流体系再如何复杂,“数学”这玩意都能为搭建桥梁。
根据双足动物的测量,它们的所谓宇宙大约有着20亿光年大。双足生物中有些更加聪明,被尊为科学家。其中有些便断言,它们所在的宇宙中不存在其它的智能生物,因为费米悖论的存在。双足动物因为近百年发展出的某种极大帮助拓展它们官能
的“科技”,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家的这些话言之成理。
这个星球上除了双足动物,还有很多其它的生物。有些虽然很小,但仍能不通过仪器为双足动物的生物眼所见。有天,一个未成年的双足小孩蹲在泥地里看蚂蚁。突发奇想地问它家长辈:要是蚂蚁也发明了汽车、飞机,我们会注意到吗?它家长辈正为春节该包多少红包焦头烂额,骤闻此言,心不在焉地答:专门研究蚂蚁的生物学家知道。小孩疑惑:星球这么大,专家研究得过来么?它们只会盯着一群蚂蚁吧!要是发明汽车的是我看的这群蚂蚁怎么办?继续问:蚂蚁会不会向发我们信号?如果它们发了,我们会不会收到,又能不能懂它们的意思?再继续:更为微小的,我们看不见的,甚至检测不到能量波动的?我们生病会不会是那些小小的智能生物组建的星际舰队,因为我们胡吃海塞,被迫逃离家园?……
晚间,此家长辈给小孩讲《庄子》,说到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树,小孩又问:会不会我们的一生在其它什么生命眼里只是一瞬,很微很微的根本不及理会刹那?如果我们眼里的八千年在那棵树眼里只相当于三个月,而那棵树恰巧也有智能,它只会面对它要面对的事,甚至都不会想到我们的存在吧!就算想到了,也探测到了,也不会在乎吧!……
被问的人暗自咬牙切齿:这就是让小朋友跟老爷子看世纪大讲堂的结果。一面额头冒汗,一面还得温言解释:这个,我真不知道!不过,可以这么假设。话说,你今天到底看的什么节目?……
据说这是个寂静的宇宙,不过也许、可能、大概也是个喧闹的宇宙,只要量度标准不再是人。毕竟,类似人本身就包含了大多的前提与假定。

PS:再次证明写故事实在不是我的菜。文章想要表明的是
1、我们采用的量度标准,即便是极值化,也可能根本达不到其它智能生物的度量级别。
2、以人观、以人度其实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标准。




楼主:无言希声

字数:56436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8-07-14 04:47:07

更新时间:2019-05-28 22:58:11

评论数:9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