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世人以“有相对性的法则”为社会准则,最终却只能以战事来解决其所导致的问题。

世人放下“有相对性的法则”而遵从自然法则,则天下太平,战马无用而重归野外。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放纵欲望而故意【打破自然平衡】;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而【超过平衡容量】;

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偏执】于相对性的【某个类别】。

所以说:知道把事物的含量维持在其自然平衡的容量,它的含量就是永恒不减的含量。(去除了“足”vs“不足”的相对性,它就永远都能是“足”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悟:

第一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这里指的是人类社会。

有:“有”指的是“有相对性的”

有道:以“有相对性的人类法则”作为社会的准则。

走马以粪:战马走在路上拉了很多粪。
这里是形容人类不得不以战事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以战事来解决问题?
因为“有相对性的法则”的执行,必定打破自然平衡,必将带来社会动乱,而无法继续执行,最终只能靠战争来解决了。

无道:放下“有相对性的人类法则”,遵从“无相对性”的自然法则。

戎马:战马。

生于郊:战马无用武之地了,所以放归野外,生育于郊外。
为什么战马无用武之地了?
因为遵守了自然法则,天下人就能平等平衡的共存,不需要战争了。

天下人以“有相对性的法则”为社会准则,必会导致自然失衡,社会动乱,最终无法继续执行而只能以战事来解决问题。所以说,这个准则上布满了战马的马粪。

天下人放下“有相对性的法则”而只遵从自然法则,则天下太平,战马无用而重归野外。


流行的注解,有意无意的忽略【却走马以粪】的【却】字。【却】,明显是一个转折语气词,表示了下半句【走马以粪】和上半句【天下有道】之间是相冲突,相矛盾的。

而流行的注解,却忽视这种矛盾冲突,解释成:“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可欲:放纵欲望。

不知足:超过事物的平衡容量。

欲得:偏执于相对性的某个类别。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放纵欲望而故意打破自然平衡;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而超过事物的平衡容量;
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偏执于相对性的某个类别。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足:事物的含量多。

所以说:知道把事物的含量维持在其自然平衡的容量,它的含量就是永恒不变含量。
(去除了“足”vs“不足”的相对性,它就永远都能是“足”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以“有道”和“无道”所导致的结果,来论述符合自然平衡的重要性。

人类的“道”是含有过多相对性的,是失衡的,所以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然后再以“放纵欲望”、“不知满足”、“偏执”而带来罪过、灾祸、过错、来推导论述出:只有符合事物的自然平衡容量,才能永恒保持,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力而导致不好的结果。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以知天下;


不窥(kuī)牖(yǒu),以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注解: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

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不局限、不执着于离家远行所见到的事物,就能去掉“已认知的”vs“未认知的”的相对性,凭此就能发现天下所有事物的统一性,因此就可以知道天下所有事物演化规律;

不局限、不执着于所观测到的星座运转,就能去掉“已观测到”vs“未观测到”的相对性,凭此就能发现星空下所有星星的统一性,因此就能知道星空运行的法则。

一个人他出行的越远,见识到的事物越多,他知识见解的偏见就越大,它的认知集合反而越小了。

所以:圣人能不被其出行所见识到的事物所约束其认知,因而可以拥有全盘适用的知识见解;

能不被有限的视角所约束,因而可以全面的看待问题;

不以“含相对性行为”的去对天下施加作用,所以可以使得天下回复自然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以见天道。

不:不局限于,不执着于,去掉相对性。这里是用来指:去掉“已认知”vs“未认知”的相对性。这和前面章节的“善数,不用筹策”里的“不”是一个用法。

出户:离家远行,可以遇见一些在家没见过的事物,从而增广见闻。

以:凭借xx。

窥牖:看窗外,通过观察天上的星座运转,可以发现星星运行的一些规律。

天下:世间的事物。

天道:这里指星空运行的法则。

不局限、不执着于离家远行所见到的事物,就能去掉“已认知的”vs“未认知的”的相对性,凭此就能发现天下所有事物的统一性,因此就可以知道天下所有事物演化规律;

不局限、不执着于所观测到的星座运转,就能去掉“已观测到”vs“未观测到”的相对性,凭此就能发现星空下所有星星的统一性,因此就能知道星空运行的法则。


这两句都是第一章中“常无欲,以观其妙”的运用。

通过去掉事物的相对性,从而发现事物更上一层次的法则。

凭此就能跳出“以有限的表象 去解释 无限种表象”的框框,从而能“以不变的法则 对付 万变的表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弥:越xx。

一个人如果无法去除“个人知见”的相对性,他见到的事物越多,就越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他的“知见障”就越深。

他加入的“主观相对性”越多,他的“个人知见”的层级就越低,他所失去的“非我的知见”的类别就越多,所以说他的“知识见解”的集合就越小,其“知识见解”就越少。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只有“德”vs“非德”的见解的人,他有一个相对性,他的层级是第二层,他的知识类别只有“道”的一半;而一个有“礼”vs“非礼”的见解的人,他有四个相对性,他的层级是第5层,他的知识类别只有“道”的十六分之一。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以前厉害的科学家,往往一个人可以精通多们学科。而现在的科学家,往往连一门学科都难以精通。

为什么?不正是因为学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学科越来越细分了吗?

学科越细分,人就越难以领会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其认知就离大道越远,所以说他的知识就越少。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是以:正是因为凭借这个。凭借什么?凭借能做到“无相对性”。

知:知识见解。这句话里指的是“全面的知识见解”。

明:能从全方面的角度看待事物。

成:成就,使xx得以完成。这里指的是:使得天下被治理,使得民众回复自然平衡。

正是因为凭借圣人做到了“无相对性”,所以圣人能不被其出行所见识到的事物所约束其认知,因而可以拥有全盘适用的知识见解;

能不被自己的视角所约束,因而可以全面的看待问题;

能不含相对性的去对天下施加作用,所以可以使得天下回复自然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通过论述“不出户”、“不窥牖”才能“知天下”、“见天道”,从而推导出:圣人治世,要去掉“自我的认知”、“自我的视角”、“自我的妄为”等相对性,才能突破局限和束缚,从而“无所不知“、”无所不明”、“无所不成”,达到包含全部、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

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学习知识,学的越深,他的知识见解所含的相对性就越多;

修道,修的越深,他所含的相对性就越少。

不断的减少相对性,凭借这个办法来使其行为不含任何相对性。

能去除其行为的所有相对性,其行为就能使所有的事物都回复自然平衡。

要得到天下的统治权,就永远要凭借“使事物处在自然的平衡状态”这一点。

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事物就会动乱,就无法取得全天下的统治权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一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学习知识。

日益:逐渐增加。增加什么?增加其认知的【相对性】。

为道:修道。修行自身,去使自己所有行为都能遵守自然法则。

日损:逐渐减少。减少什么?减少其行为的【相对性】。

学习知识,是越学,他的知识见解所含的相对性就越多;修道,是越修,他的行为所含的相对性就越少。

流行的注解,把这个解释为“情欲文饰”,这是以表现来解释,也没错。只是他们没领悟到它最根本的本质,即---【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有的人问,要怎么修道?

老子早已告诉世人答案:【为道日损】。

不断的去除相对性就行了。直到有一天,你对待任何事都能做到【无相对性】,你就得道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以:凭借xx

至于:达到xx

无为:行为不含相对性。

无不为: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什么叫“为”。

“为”就是作为。

君王为什么要去作为?

是为了要治理国家,要使天下太平,要使天下都能处在自然平衡的状态。

所以:无不为的意思不是说任何行为都能达成,而是说:能使事物都回复到自然平衡状态。

圣人要怎么才能治理天下,使万物复归平衡呢?答案就是4个字:【去相对性】。

不断的减少相对性,凭借这个办法来使其行为【不含任何相对性】。能去除其行为的【所有相对性】,其行为就能使【所有的事物】都【回复自然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天下:取得治理全天下的统治权。

常以:永远凭借xx

事:矛盾,争端,动乱。是事物处在非平衡状态下而产生的表面现象。

无事:没有动乱。指事物处在自然平衡状态。

有事:有动乱。指事物处在非平衡状态。

要得到天下的统治权,就永远要凭借“使事物处在自然的平衡状态”这一点。

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事物就会动乱,就无法取得全天下的统治权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前一章讲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一章又讲了“为学日益”。

这两句的论述逻辑是连在一起的:

出行的越远,学的就越多,其认知的相对性就越多,其认知的层级就越低,其失去的认知类别就越多,其认识到的大道就越少。

而修道则与其相反,越修,其行为所含的相对性就越少,就越接近大道。

老子以“为学”和“为道”做对比,从而推导论证出:领导人只有不断的去除其行为的相对性,才能使事物达到自然平衡,才能让天下所有的民众归其管制。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