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3连发。大家看的爽吗?

本人耗时3个月写的悟道之作《无奇之道》近17万字会全部免费分享给大家。

谁能联系的到版主,给申请加个红脸黑字啥的,能推荐去主页聚焦就完美了。

只为了更多人看到并学习中华先贤的伟大智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话说为什么此书叫《无奇之道》,可能有的人会知道一点。

把自己读道德经的感悟 起名叫 《无奇之道》,有几重意思。

一重:我叫吴奇,无奇之道就是 用谐音暗指 吴奇感悟的道理。

二重:吴,上口下天。口 就是框框,去掉了 口 这个框框的天,就没有了 天内,和 天外 的相对性,就没有天的定义,天就成了无。把人感悟的道理,去掉一切相对性后,就得到了自然法则。

三重:自然法则是平淡无奇的,因为它展现在万事万物中。

四重:万事万物都是自然法则通过变幻相对性而展现的,这种展现的类别一定是相对的,没有 绝对的类别。能勉强称作 绝对的类别,只有自然法则。自然法则是绝对的没有相对性,所以 也没有“奇”这种定义。所以是 “大道无奇”。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小猪哼哼v 2016-06-30 19:34:43
@无奇之道
楼主:将“圣人不行而知”,解为“圣人能不被其出行所见识到的事物所约束其认知”,似乎有些生硬啊。
按此逻辑结构,那若是:“圣人不言而喻”,该何解?
-----------------------------
道德经里大部分的【不】字,都是【弗】的意思。是【不偏执于】的意思,而不是【不需要,不用】。

正如大多数的【无】字,都是【无相对性,无所谓xx,无执着】的意思,而不是【没有】的意思。

把【不】理解为【不需要】,把【无】理解为【没有】,是世人解道德经犯得大毛病。所以他们以为老子说的【善行,无辙迹】是说:圣人走路没有痕迹。

还真以为圣人会飞啊?

就如果@两者同出 犯得这种错误,这种“神解释”,圣人“不行动就到达,不去看就明白,不去做就完成”。是多么可笑。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两者同出 2016-07-01 07:32:27
警察破案,很多都是根据有限的一些线索,假设出一种可能的犯罪过程,然后再不断的根据这个假设寻找线索来验证这个假设的正确。然而线索一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而假设只是方便破案的一个辅助工具,当线索与假设发生冲突时,你只能去修改你的假设去符合线索,而不能去修改线索去使线索符合你的假设。这个主次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如果你太依赖假设的话,你会完全按照这个假设去寻找线索,而这个假设之外的其他线索就都被忽......
-----------------------------
世人解读道德经,有千万种线索,有千万种解法,但核心只有一个,真相只有一个。

我抓住的【相对性变幻/阴阳变幻】是道德经的核心线索,其他的线索都是其引申出来的粗枝末节。

怎么判断【相对性变幻】是核心呢?因为它能贯穿自如的解释道德经的所有章节。

我是从最近的核心来解释道德经,这种涵盖了其他所有的表现解释。

正是因为太基础,所以有时候不太直观,不太好理解。

至于我是怎么解读道德经的,我前面的帖子已经说过了,我和多数人的解读步骤正好相反。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小猪哼哼v 2016-06-30 19:34:43
@无奇之道
楼主:将“圣人不行而知”,解为“圣人能不被其出行所见识到的事物所约束其认知”,似乎有些生硬啊。
按此逻辑结构,那若是:“圣人不言而喻”,该何解?
-----------------------------

【不言而喻】:不执著于语言文字,而能明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在第20章,老子说: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

真心诚恳的应诺 和 虚伪奉迎的应诺,虽然嘴巴说出的话一样,都是“是的,你说的对”。但人们能看的出它们的差别吗?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小猪哼哼v

再看47章,第一句: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以见天道。

这句话,影响整个说话的逻辑的关键字就是【以】。

朋友们,这个【以】字,非常重要,对我们理解道德经中很多句子的逻辑起着关键作用。

【以】是什么意思?是:“凭借xx”的意思。

这句话的逻辑是:凭借【不出户】,所以才能够【知天下】。凭借【不窥牖】,所以才能够【见天道】。

明白了这个逻辑,你就能理解我的解释。

而世人流行的解释,只从表面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文字,却有意无意的掩盖了文字之间的逻辑。所以才得出各种奇葩的神解释。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我想再苦口婆心,唠叨啰嗦的强调一下,道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最重要的是:找到核心思想----相对性变幻/阴阳变幻。

其次,根据这个核心,捋顺全书的论述顺序和逻辑----这个我在1450楼已经写出了1-9点。

再其次,搞清某一章中的论述逻辑-----因为xx,所以yy。

最后,找到某个‘文字’的最能符合前三步的、最基本的字面意思。


为什么世人读道德经,是千人千老?各种各样的奇葩解释都有?

就是因为他们顺序完全搞反了,打开方式不对。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

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

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没有永远固定的个人意愿,而是要以全体民众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

对遵守自然法则的人,要以自然法则对待他;对未遵守自然法则的人,也要同样以自然法则对待他,这样做是“利于自然法则被遵守”的。

对信守自然法则的人,要以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对待他;对未信守自然法则的人,也要同样以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对待他,这样做是“利于体现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的。

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站在统治天下的这个层次,要收敛其行为的所有相对性。

对天下民众施加作用时,要去掉其“个人意愿”的相对性,把“个人意愿”与“民众意愿”混为一体来看待。

站在“天下”这个层次来看待天下的事物,领导人的角色就好比是“天下”这个巨人的大脑,而各类民众就好比是“天下”这个巨人的耳朵、鼻子。

站在这个层次来看,领导人和民众都是一体的,各个类别的民众也都是一体的,都是这个巨人的一部分。

所以圣人对待天下的各类民众,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平等平衡的教化他们自然法则,而使他们回复自然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常:永恒的,固定的,不变的,永远适用的。

心:个人意愿。

百姓:各个类别的民众。

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没有永远固定的个人意愿,而是要以全体类别的民众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

什么叫个人意愿,什么叫民众意愿?

举个例子,就说隋炀帝杨广大修运河吧。修运河是不是好事呢?可以说是好事,但这个好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杨广认为:我修运河是在为天下苍生做好事,为后世子孙谋福,所以应该大修特修。

而天下民众确觉得:这个暴君,今天修这,明天修那,拿我们百姓的命不当回事,逼得我们没活路了,不如反了他娘的。

因此虽然杨广做了很多利于后世的好事,但在位时间很短就被民众推翻了。

只以个人意愿为尊,而忽视全体民众的意愿,必将导致事物失衡,从而导致动乱。

所以领导人治理国家,永远要以全体民众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

因为国家是全体民众的工具,而不是领导一个人的工具。

领导作为天下的一个子集,不能以子集的法则去作用于全集,而应该以全集的法则去作用于全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遵守自然法则的。

德:利于xx的。

德善:利于【自然法则被遵守】的。

对遵守自然法则的人,要以自然法则对待他;对未遵守自然法则的人,也要同样以自然法则对待他,这样做是“利于自然法则被遵守”的。

如果对这两类人区别对待,那么自然法则就不能被完全遵守。

不能利于自然法则被遵守,就是“失德”。

不能完全遵守自然法则,就是“失道”。

所以如果对这两类人区别对待,就是即“失德”又“失道”的,必然会引起天下动乱。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信守。信守什么?信守自然法则。

吾信之:我使他相信xx。以什么来使他相信?以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所以这里指的就是:体现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

德信:利于体现【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的。

对信守自然法则的人,要以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对待他;对未信守自然法则的人,也要同样以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对待他,这样做是“利于体现自然法则作用的必然性”的。

如果对这两类人区别对待,那么法则就不能完全体现其必然性。

不能利于自然法则作用必然性的体现,就是“失德”。

不能体现自然法则的必然性,就是“失道”。

所以如果对这两类人区别对待,就是即“失德”又“失道”的,也必然会引起天下动乱。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在天下:站在“天下”这个层次来看待事物。

歙:收敛。这里指的是:收敛其行为的所有相对性。

为天下:对天下民众施加作用。

浑其心:浑浊他的意愿。指的是:使其个人意愿 与 民众意愿合为一体。

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站在统治天下的这个层次来看待天下的事物,就要收敛其所有的相对性。对天下民众施加作用时,要去掉其“个人意愿”的相对性,把“个人意愿”与“民众意愿”合为一体来看待。

领导人执掌天下的统治权,其意识就不能再局限于个体的子集,而是要提高到“天下”这个全集的层次来看待问题。

只有这样,其意识才能符合这个全集的法则,其行为才能对这个全集有利,才不会因偏驳失衡而遭到这个全集法则的反作用。

老子在后面章节里说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讲的就是“【法则】与【集合的层次】要相匹配,才能适用”这个道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各类民众。

属其耳目:是他的耳朵、眼睛。耳朵和眼睛是用来比喻各类民众。

孩之:像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化民众。

站在“天下”这个层次来看待天下的事物,领导人的角色就好比是“天下”这个巨人的大脑,而各类民众就好比是“天下”这个巨人的耳朵、鼻子。

站在这个层次来看,领导人和民众都是一体的,各个类别的民众也都是一体的,都是这个巨人身体的一部分。

你是耳朵,他是眼睛。不能只为了耳朵好,而挖了眼睛,也不能只为了眼睛好,而割了耳朵。

所以圣人对待天下的各类民众,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平等平衡的教化他们自然法则,而使他们回复自然平衡状态。

老子以“耳朵眼睛”、“教养孩子”的比喻,生动的描述了各类民众与领导人之间的统一关系。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在这一章,老子先提出其观点:圣人在治理天下时,要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所以其对不同类别的民众都要平等平衡的对待。

接下来论证其逻辑原理:

因为圣人执掌了天下的统治权,所以他不仅是个体的子集,而且也站在了天下这个全集的层次。

既然站在全集的层次来作用于全集的事物,就要遵守全集的法则才能不偏驳失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0章前面已发。这里不再重复。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

此之谓玄德。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

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

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道”产生了它,事物因此能够形成;“道”以其“德”的一面,畜养了它,事物因此能化成各种类别。

所以,万物都敬重“道”、看重“德”。

“道”的地位至高,“德”的地位贵重。它们的地位是永恒的,是因它自身的“无相对性”而导致的,并不需要人授予荣誉才显得贵重。

“道”产生了事物的相对性,

给予事物变幻相对性的环境和养料,

使事物的相对性不断增加,

使事物分化成各种类别,

使事物各个属性类别达成平衡,

消减事物超出平衡容量的属性和类别,

抚养遵守这个平衡的事物,

消灭不遵守这个平衡的事物。

“道”产生了事物的相对性,但不固化事物的相对性,因此事物的相对性得于自由变幻;

对事物施加作用,增减其相对属性以达至平衡,但不偏持于任何方向,因此两种相对的属性都能得于平衡共存;

使事物分化为相对的类别,但不偏持于某个类别,因此两种相对的类别都能分配到一样多的事物数量。

这就叫做:“利于相对性变幻”。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道:自然法则。

生:产生。

德:“对xx有利”的类别。

畜:畜养。

物:事物。

形:形成

器:加入相对性后产生的类别。

成:分化而成。

“道”产生了它,事物因此能够形成;“道”以其“德”的一面,畜养了它,事物因此能化成各种类别。

为什么说“道”产生了事物?

因为所有事物都是“道”通过相对性变幻而产生的。

“德”,是“道”在加入“利”vs“不利”的相对性后产生的一个类别。

“道”有“德”的一面,也有“不德”的一面。

是它的“德”的这一面,使得事物能不断的变幻相对性,而化成各种类别。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