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郭致平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字,上承【希言自然】,下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么简单的逻辑和字义,还需要再狡辩吗?

帮你查字典:

◎ 故 gù
<连>
(1) 因此,所以 [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郭致平

2016-06-14 11:08:41
自然的“礼”是在长期演进中形成的一种群体“规范”。这种规范是极难形成的,然而它却有极强的约束性。另言之,它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更非可以不拘泥于形式。

人规定了有限种形式的礼,这就说明人们只在乎这些形式的礼嘛。难道我今天感冒好了,你也非要来做什么礼吗?不做就失衡了?就崩溃了?这种观点真的让人有点崩溃。

人制定的法律也必定是残缺的,所以要不断完善。法律以“道德仁义礼”为基石,就能产生平衡效果。所谓最根本的法律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法律,也在于此。

礼是由于“义”有所缺失而产生的,而你却要礼回归到其更上层的本质属性:【义】。你不觉得你的说法本末倒置了吗?同理下去,人类社会就逆向发展了。老子在世,他还洒脱得了吗?

如果人们只遵守【道】行事就是最好的。那么老子为何要学礼、教礼呢?孔子又为何会听闻大名不远千里跑去向一个反礼人士请教呢?两个人都精神分裂吗?

以【道】的准则来执行【德】、【仁】、【义】、【礼】时,就能做到【上德、上仁、上义、上礼】。这不是废话吗?“德、仁、义、礼”都是在”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能违反【道】的准则吗?

【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是无所谓回应的?不可误读。

------------------------------------
【答】:

自然的【礼】,即是根本的【礼】,不是什么数量有限的东西,而是拥有无限种形式的东西。不管你做什么,只要表达出其本质意义就行了。

所以本质的礼,是拥有无限种形式的。

而人只能规定有限种形式的礼,导致人们只在乎这些礼,而忽视其他没被规定的礼。由此导致类别的失衡。

比如前面举过的例子,当人们设定送500块才算礼时。但一个人如果穷,只有400块,它送400块的行为就会被视为无礼。但送400块,仍然是一种礼,是符合本质的礼的一个类别。

老子并非反礼,而是反对偏驳失衡、残缺的、固定形式的礼。

有相对性没有错,失衡才是错。

制定有限形式的礼,并没有错。但因此而导致人们忽视鄙弃其他没被规定的礼,就是错,就会导致相对性失衡。

所以对于老子来说,只要符合礼的本质,如何回应,有没有回应都一样。

如果你和老子握手,你伸出手来,老子不理你。

对老子来说,是礼。对你来说,你觉得老子很失礼。

因为你被【人所规定的】一种表象的礼的类别所拘束了,而老子达到了礼的本质,因而从心所欲而不失礼。

而孔子只懂遵守和保护这种【表象的礼】,所以才要向老子请教【本质的礼】。

结果怎么样?被老子大骂一番。

给你搜索了一下: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

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郭致平


礼是由于“义”有所缺失而产生的,而你却要礼回归到其更上层的本质属性:【义】。你不觉得你的说法本末倒置了吗?同理下去,人类社会就逆向发展了。老子在世,他还洒脱得了吗?

---------------------
【答】:

礼,是由于人去规定【固定规则的义】,而导致人只所某一种类别的【义】,因为导致【义】的相对性失衡,而玩不下去了。

所以才再搞出礼这个玩意。

而人们搞出【礼】,并没有错。但错的是,人们只能规定有限的、固定形式的礼。这个礼,只是【本质的礼】中的一些类别,并不是全部的类别。

所以人偏驳的只去执行这些礼,就会导致相对性失衡。

所以要从这些【某一类的礼】回归到【全面的、本质的礼】,就需要回归到【义】这个上层属性。

本质的属性,拥有无限种形式,是全面的。
而表现的属性,是有限的形式,是某一个类别而已,是残缺的。偏执于这种表象的属性,就会导致相对性失衡。

看来你还没看懂什么是 【本质】,什么是 【表象的类别】。什么是【全面】,什么是【残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哈哈哈,搞笑的图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这章太直白了。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天下间最柔软的东西,可以自由穿行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正是因为它没有了固定的形状,所以不需要缝隙就可以穿入任何形状之中。

我因此认识到:减少“含有相对性的”行为,就可以增加“不含相对性”的行为。完全不含相对性的行为,其适用范围是全集,没有什么事办不到的。

不用含有相对性的语言文字去教导民众,用不含相对性的行为去影响民众,天下没有别的方式能比得上它们的效果。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至:最。

驰骋:自由穿行。

天下间最柔软的东西,可以自由穿行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有:没有固定的形状。

无间:没有间隙的形状。

以知:凭借xx而认识到

无为:减少消除“含有相对性”的行为。

有益:有增加xx的作用。

增加什么东西呢?

增加了2个东西。

1. 上一章,我们讲了“损之,而益”,减少了某个属性,就增加了与其相对的属性。“无为”是减少了“含有相对性”的行为,那么它就一定增加了“不含相对性”的行为,因为“含”和“不含”是相对的属性。

2. 增加了其适用集合A的范围。含有相对性越多,其适用集合A就越小;含有相对性越少,其适用集合A就越大。完全不含相对性,则其适用集合A就是全集。完全不含相对性的去作为,则天下所有类别的百姓都会受其治理,则无所不治。


句解:【正是因为天下间最柔软的东西,没有了固定的形状,所以不需要缝隙就可以穿入任何形状之中。我因此认识到:减少“含有相对性的”行为,就可以增加“不含相对性”的行为。没有相对性的行为,就能全面适用】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不只用“含有相对性”的语言文字去教导人。

不用语言,那用什么去教导人呢?

前面一章我们讲过“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这里的“教”指的都是“不言之教”。

自然法则是怎么教导人的呢?

是通过其“不含相对性的作用”的结果。

所以圣人教育民众,不会去通过有相对性的语言文字,而是会效仿自然法则,通过“不含相对性的行为”的结果,去教育民众。

无为之益:益在哪?在于全面适用。

什么东西能“不含相对性”的全面适用于万物?

只有自然法则。

所以圣人要去掉一切“含相对性”的行为,就能以“不含相对性“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来教导和影响所有的民众。民众就能因此而重归自然法则的平衡状态。

无为之益,最终就是能使事物重归自然平衡。

希及之:没有能比得上它的。

不用含有相对性的语言文字去教导民众,用不含相对性的行为去影响民众,天下没有别的方式能比得上它们的效果。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上一章和这一章在论述逻辑上连接紧密。

上一章的“人之所教”、“损之而益”都是为了这一章的推导论证。这两章合并为一章可以让大家更好理解。

在这一章,老子以“至柔”能入“至坚”、“无有”能入“无间”的例子来论述,进一步推导出了“无为之益”,即:全面适用,因而不偏不失,公正平衡。

从而论证出治国的最佳方式:不言之教,无为之治。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事物通过“加相对性”后生出的类别,比之于 事物本身,那个更本质?

事物本身,比之于 其“加相对性”后生出的类别,那个数量更多?

得到事物的某些类别,比之于 失去了事物的整体, 那个更偏驳失衡?

所以说,执着于某个类别,必然会失去其整体的相对性;

执着于事物表象的类别,必然会失去事物的整体本质。

知道保持事物类别的自然容量,其容量就不会被挫减;

知道达到自然平衡时就停止,就不会有被反作用的危险;

凭借这些行为,就能避免被自然法则碾压而过早消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一句:名与身孰亲?

名:名字。这里指的是:事物加入相对性后的生出的相对属性。

身:身体。这里指的是 :未加入相对性时的事物。

孰:谁,哪个。

亲:亲近。这里是指:更接近事物的本身属性,更接近自然法则。

事物通过“加相对性”后生出的类别,比之于 事物本身,那个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属性?

老子以反问来告诉大家,事物本身 比其所生的相对的属性,更接近其本质属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身与货孰多?

身:身体。这里指的是 :未加入相对性时的事物。

货:货物。这里指的是:加入相对性后,事物生出的不同类别。

多:数量多。

事物本身,比之于 其“加相对性”后生出的类别,那个数量更多?

老子以反问来告诉大家,事物加相对性后生出的类别,一定是比 事物本身更多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得与亡孰病?

得:得到。这里指:执着于某个相对性类别。

亡:失去。这里指:失去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属性。

病:形容事物偏离了自然平衡。

得到事物的某些类别,比之于 失去了事物的整体, 那个更偏驳失衡?

老子以反问来告诉大家,事物加相对性后生出的某个类别,比之于 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偏驳的,是子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是故:语气助词+链接词。正因为这样,所以xxx。

甚:极端。这里指的是:相对性的某个类别。

爱:偏爱,执着。

大:包含全部,相对的全集。

费:使用掉,消耗。使xx变得没有了。

多:数量多。什么多?货多。这里指的是 事物加入相对性后的表象类别多。

藏:拥有,保存。这里指执着于表象类别。

厚:厚实。这里指的是: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前面章节里的“处其厚,不居其薄”中的“厚”是一个意思。

亡:消亡,变的没有了。

把这句古话的句式按现代的文字顺序排列一下,大家就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

是故:爱甚必费大;藏多必亡厚。

所以说:执着于某个子集类别,必然会失去其全集的属性;执着于事物的表象类别,必然会失去事物的本质属性。

世人没理解相对性的本质,所以只能以“名利钱财与人的生命的关系”这种表面形式来解释这章。

他们没搞清楚“甚”和“大”、“多”和“厚”的意思和区别,所以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足:满足。和“盈”一样,指的都是事物的自然平衡容量。

辱:有挫低,压下去的意思。

止:停止。

殆:消亡,被制止。

可:能够

以:凭借xx。

知道保持事物类别的自然容量,其容量就不会被挫减;

知道达到自然平衡时就停止,就不会受到自然法则的反作用;

凭借这样做,就能避免遭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而过早消亡。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