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军法治国--商鞅变法的内涵

军法治国--商鞅变法的内涵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焦虑的魏武侯赶紧想办法改善外部环境,对于赵国和吴起领衔的楚国他没有办法,对于齐国和秦国他有办法,他“请求”周王封齐国的田氏为诸侯,田氏夺取政权已经100年,但他们始终都只能做齐国的相国,周王封田氏为诸侯之后,他们就能名正言顺的取代姜氏,坐上齐国国君的宝座,田氏很高兴,一时间,齐魏关系非常密切,甚至魏武侯认为齐国成为了魏国的盟友,可以帮它对付赵楚两国。魏武侯过于乐观,但是至少齐国不再是魏国的敌人,来自东边的威胁解除了。

魏武侯又把秦国的公子连,也就是秦献公放回国。回国前,秦献公答应了魏武侯一个条件,只要魏武侯还在世,秦国就不会进攻魏国。从秦献公和魏武侯的谈判当中可以看出,秦献公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魏国收留它将近30年,而且还协助他回秦国掌权,秦献公肯定要报答魏国,肯定要做出一些让步,让魏国觉得无需担心西边的威胁才能被放走。但是,秦国因此损失了什么国家利益吗?完全没有。这个条件使得秦国从魏国的视线中消失,避开了当时的斗争焦点,秦国本来就需要一段长时间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来进行内部改革,等到改革进程结束,魏武侯应该也不在人世了,到时候秦国再进攻魏国正合适。

魏武侯竭尽全力,避免了被四面围攻,但他没法避免被赵楚南北两面夹击。前383年,刚平之战爆发,齐国把魏国耍的团团转,起初它虚晃一枪,假装联合魏国进攻赵国,结果,赵魏大战爆发后,它头也不回地转而进攻燕国去了。而且它还暗中扶持中山地下抵抗组织发动起义。由于赵魏交恶,魏国通往中山的道路被切断,它在中山的统治力量被削弱,齐国利用这个机会来帮助中山国复国。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青梅佐酒CoY 2019-07-04 20:52:52
-  -  自古政治最难解决的就是,君主与贵族的关系。韩非用赏罚权柄,去奸而治,治政而治,对于英明的君主,可以获得成效,可韩非说君主中庸也能无为而治,就有问题了。朝代更换,往往是英明君主的后几代,无法控制局面而崩溃。治政者弱,折东墙补西墙,国本渐渐迷失,能控制局面的,都是有能力的君主,庸君就控制不了局面。君主与贵族关系难处理,诚然与韩非、马基雅维利所说那样,国家制度开始大多是好的,因而是立国的......
-----------------------------
君主就代表整体利益?代表老百姓的利益?代表长期利益?不见得。我认为君主只代表 他自己的利益。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开战后,北线赵魏之间的战争处于反复拉锯状态,南线的楚军一直耐心地和魏军在边境对峙,过了一段时间,楚军突然出其不意,大踏步前进,吴起亲自领兵通过郑国的国土,绕过黄河以南的全部魏国领地,直接杀到了黄河沿岸,并且还渡过黄河,占领了河内的太行陉附近地区,这里是魏国东西两大块领土最薄弱的连接点,魏国一下子就被切割成互不相通的两部分。赵国趁机发起猛烈反攻,魏国被打得连连后退,形势很不妙。幸好,楚国的楚悼王在战争期间去世,吴起被召回国并且死在内乱中,没有了盟友的赵国也只得和魏国媾和。

刚平之战让魏国认识到,郑国的存在对魏国是严重威胁,因为楚国可以通过郑国领土攻击到魏国的要害部位。所以,此前一直不愿意帮助韩国灭郑国的魏国现在愿意了,它主动和韩国进行商讨,制定了联合行动的计划,先是魏军大举出动进攻楚国,牵制住全部楚军,然后韩国全力进攻郑国。韩魏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前375年,楚军被魏军击败,战略要地榆关被魏国占领,同时韩国也灭掉了郑国。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楚国原本有两个小弟,郑国和宋国,郑国的灭亡吓坏了宋国,宋国和赵国关系好,虽然宋国依附于楚国,魏国看在盟友赵国的面子上从不进攻宋国,宋国的日子比经常遭到韩国进攻的郑国好过多了。现在赵国和魏国开始闹矛盾,没人可以保证魏国接下来不去进攻宋国,于是它赶紧向魏国表示投诚,抛弃楚国投靠了魏国。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上面一段到底是哪个字违规了,合在一起就发不出来,分别就发的出来。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此前光荣孤立的周国也被吓坏了,周的实力还不如郑国,郑国灭亡堵死了周国的一条重要对外通道,它几乎被魏国和魏国的小弟韩国团团包围。周国开始寻找国家出路,它找到了秦国。前374年,周派太史儋去联络秦国,并且对秦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秦献公十年来的改革成就被周国认可,周国对秦献公的评价很高,说他是秦非子受封以来秦国500多年历史上最出色的领导人,而且有成为霸主的潜质。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周国的眼光不错,秦献公从小就亲身经历了危机四伏的政治风云,而且他在当时最先进的国家魏国磨炼了将近30年,对于魏国曾经采取的改革措施,魏国如何崛起成为霸主国家的成功经验了若指掌,他的思想开明而且成熟。他领导的改革模仿魏国,一步步深思熟虑,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为了不引起魏国的注意,他改革的时候没有大肆声张,后人很重视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其实秦献公在秦国的改革和吴起一样,都是以魏国为模板的,时间上只晚了楚国几年,几乎是同时期的事情。和半途而废的吴起改革不一样的是,秦献公改革一直坚持了20多年,坚持到了最后,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最理想效果。


刚平之战中魏国被齐国耍的够呛,而且还丢失了中山国。魏武侯对齐国非常愤怒,战后他不仅想报复楚国,还想报复齐国,他两次纠集一帮子盟友去进攻齐国。一次是前378年,他联合韩赵攻齐,赵国在刚平之战中消耗也不小,它和魏国重归于好只是为了获得喘息之机。韩国对于进攻和它无关的远方齐国毫无兴趣,所以这次行动成果寥寥。

魏国吸取了教训,前373-372年,趁着齐国朝廷发生政变,魏国联合燕国,卫国,鲁国去进攻齐国,魏国认为这些国家都曾经遭到齐国侵略,它们和齐国有仇,会认真作战。果然,这一次行动很成功,四国军队从各个方向顺利往前推进,齐国形势危殆。没想到打着打着赵国突然翻脸,从背后进攻了魏国的盟友卫国,魏国被迫撤军和赵国开战,齐国侥幸躲过一劫。四国伐齐战争中齐国的弱点暴露出来,齐国痛定思痛,从此它不再轻易地得罪周边国家,哪怕这些国家只是比较弱的千乘之国。

前453年魏国建国到前387年,魏国逐渐建立起霸权,它一直走的都是上坡路,越来越强大。前387年是转折点,我们看到,由于魏国和赵国关系恶化,三晋联盟内部出现了严重裂痕,魏国的霸权开始走下坡路。从公孙座上台到前370年魏武侯去世,这段时间魏国仍然可以有效地压制住齐国和楚国的发展,但是在和齐国,楚国激烈对抗的同时,魏国还要应付时不时地在背后捅刀子的赵国,它的力量已经运用到了极限,它不得不漏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秦国,秦国正在秦献公的领导下静悄悄崛起,各国当中只有周国敏锐地察觉到这一事实。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三晋联盟完整的时候,魏国可以同时对抗秦齐楚三国,并且还能占据上风,不断获胜。秦齐楚当中,哪个国家出现崛起的苗头它都可以及时给予打击。但是,魏国有个突出弱点,它的地缘环境很恶劣,不仅位于天下之中,周边强敌环伺,而且自身国土分布也很零散。一旦三晋联盟出问题,它的弱点就清楚暴露出来,为了避免被四面围攻,它只能选择事先支付很大代价。

即使它事先支付很大代价,由于赵国已经从盟友变成敌人,一进一出之后,力量对比使得魏国不再能够同时对抗秦齐楚,其中有一个国家必然被漏掉,没人规定这个国家一定是秦国。秦献公的策略非常精到,他在回国的时候和魏武侯谈好的条件,还有从不抛头露面,从不惹事,一心一意从事国内建设的改革路线,才使得秦国成为这个被漏掉的国家。

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开始争权夺利,魏国乱成一团,韩赵也火上浇油的派军队介入,把魏国拖入一场险些致命的混战。幸好韩赵之间出现分歧,魏国还有一些宝贵回旋余地,前369年,公子罃,也就是魏惠王消灭对手公子缓掌握了政权,然后他马不停蹄地继续对韩赵发动战争,反攻进入韩赵境内,连吃败仗的韩赵向魏国求和。韩赵声称,它们干涉魏国内政是很不对,但是别忘了,首先破坏规则的国家是魏国,是魏国首先干涉了赵国内政,一报还一报,现在大家扯平了。经过这次事件,韩赵希望魏国和它们一样领会到教训所在,三晋国家领土彼此离的很近,它们互相支援很方便快捷,同时,它们互相干涉也很方便快捷。如果规则被破坏,默契被无视,三个国家都难以感到安全,都会提心吊胆的度日。赵国只是敌视魏武侯,对魏惠王没有成见,如果魏国答应从此不再干涉韩赵内政,韩赵愿意真心诚意地向魏国道歉,并且真心诚意地辅佐魏国,重建三晋联盟。

前370-369年,魏国内战外战搅在一起打个不停,它也有些疲倦,魏惠王决定接受韩赵的条件,三晋复合。


魏国曾经“请求”周王封齐国的田氏为诸侯,周王只能立刻照办,说明魏国对周国有很大影响力,它在周国内部扶持和操纵了一个政治派系。魏国内乱期间,趁着幕后老板自顾不暇,周国开始整肃内部,排挤这个派系,等到魏国腾出手来,这个派系已经被排挤到角落里。魏惠王意识到,这个时候只有直接动用武力才能挽救代理人,但是,周王毕竟是天下共主,魏国公然出兵周国压迫周王名声上很难听,于是他让韩赵替他动手,前367年,韩赵出兵周国,经过一番血淋淋的斗争,周国被一分为二,在巩县独立出一个听命于魏国的小国。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魏国还准备着给周王一些更严厉的惩罚,周国也不是白给的,它早早地交好秦国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它向秦国发出求援信号,魏武侯已经过世,这个时候秦国可以出兵了,前366年,秦军在洛阴发起攻击,一举击败韩魏联军,接着又挫败了魏国在武都筑城的计划,它的力量让魏国大吃一惊。

魏国加强了西线的防御部署,出乎魏国意料的是,秦军避实就虚,它没有继续进攻近处的河西地区,而是渡过黄河进入河东地区,直逼魏国都城安邑,魏国慌忙间集结了一只部队迎战,结果在石门遭遇惨败,六万魏军被秦军斩首。

三晋复合后,赵国还在担心一个问题,它和魏国在魏武侯时期打的血肉横飞,相比韩国,赵魏的历史仇怨更深刻,魏国真的相信赵国吗?说的多不如做的多,它决心用积极,主动的实际行为向魏国表明它的诚意。前367年,魏国在周国内部搞风搞雨,让韩赵做它的白手套,赵国和韩国都服从了。卫国东北部的观泽有一小块魏国的飞地,齐国趁着魏国内乱包围了这里,并且前368年攻占了这块飞地。由于这里是飞地,魏国不方便用兵,赵国自愿出头替魏国报复齐国,它派兵攻入齐国,打到长城和阿下。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前364年,魏国在石门一败涂地,急于表忠心的赵国迅速派兵赶来救驾,迫使秦军退回了黄河以西。第二年,秦军又在攻击黄河边的重要渡口少梁,赵国帮人帮到底,一只赵军进驻少梁,帮助魏军守住了城池。

另一边,石门之战让周国欢呼雀跃,周王尽其所能奖赏了秦国,它在国内举办活动大肆庆祝,并且封秦献公为伯,也就是霸主,还赐予秦献公黼黻之服,黼黻之服上有斧钺弓矢的图案,斧钺弓矢是周王举行仪式授予霸主征伐之权的时候需要用到的象征性物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赐予黼黻之服说明周国认为秦献公武功鼎盛,它当时举行过正式仪式,把代表周王征伐四方的权力授予了秦献公。

周王打魏惠王的脸打的很畅快,他显然是有意的,魏国刚刚被秦国斩首六万,这个时间点上他越是公开地,高调地给秦国捧场,打在魏惠王脸上的耳光就越响亮。

魏惠王开始记事的时候魏国正处于霸权的巅峰,从那时起,他就被一次次胜利培养出了魏国所向无敌的坚定信念,这一次魏国到底出了什么大问题?摸着自己红肿的脸,他进行了认真反思。反思的结论是,这事应该怪罪公叔座。

魏国内乱当中公孙座站在魏惠王一边,这是魏惠王最后能够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孙座辈分比魏惠王高,魏惠王上台后尊称他为公叔座,还让他继续做相国。石门之战发生的地点就在都城附近,完全有可能公叔座当时曾经亲临前线指挥,很自然的,战败后魏惠王对公叔座的办事能力开始感到很不放心。魏惠王的意见是,魏武侯在魏文侯末期就经常率领大军到前线指挥作战,他打仗有一套可靠经验,有魏武侯坐镇,魏国在战场上不会吃多大亏,但是公叔座能力不行,指望他,魏国什么倒霉事都可能遇到。

公叔座感受到魏惠王对自己的怀疑,他决心想办法扭转魏惠王的看法,证明自己能打仗。内乱期间他率军击败过韩赵,打韩赵他有一些把握,于是他向魏惠王建议对韩赵开战。韩赵不是盟友吗?而且三晋联盟重建以后它们表现的对魏国忠心耿耿,无可挑剔,赵国正在协助魏国作战,公叔座怎么敢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公叔座敢于提出这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建议,是因为他非常了解魏惠王的性格,魏惠王是一个雄心万丈,壮志凌云,充满自信,锐意进取的人,他不会甘于平凡,他总想着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地缘弱点是困扰魏国的最大问题,魏惠王有一个想法,他想解决这个魏国建国以来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并且为魏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而要达成他的目标,就需要牺牲韩赵两国。

打开战国地图,魏国的领土被黄河和太行山脉分割成河西,河东,河内与河南四大块,它们从西北方的高原一路向东南绵延到中原地带,就像斜插在各国中央的一块支离破碎,被扯的稀烂的长布条。韩国和赵国大致位于魏国的南北两个方向,它们把魏国夹在当中。很多人以为魏惠王不肯放过韩赵是记恨它们插手了魏国内乱,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顶多是个次要原因,韩赵的辩解说的通,魏国是始作俑者,大家都需要遵守的规则被它首先破坏,然后反受其害,这事一味归咎韩赵是不公道的。魏国内乱给魏惠王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不是韩赵的插手,而是内乱刚一发生,韩赵很快就掌握了魏国内部的准确情报,它们的军队很快就抵达和包围了魏国都城,和秦国开战后,秦军也是直指安邑而来。魏国的安全环境太脆弱,地理纵深太浅,反应时间太短,这个问题不解决,未来还有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也就是本来发展的好好的,一个始料不及的危险突然间降临到魏国头上,让魏国突然间就命悬一线。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魏惠王答应韩赵不干涉它们的内政并不是敷衍和欺骗韩赵,他真就没那个打算,在他看来,即使前387年魏国帮助公子朝进军邯郸成功了又怎么样呢?顶多就是在赵国扶持起一个傀儡,这种间接控制的方法比较麻烦,时间长了以后很可能出现变数。魏武侯的有限目标满足不了魏惠王的勃勃雄心,他觉得魏武侯还是保守了,应该把目标定得更宏大一些,定为直接吞并韩国赵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吞并韩赵之后魏国一统三晋,它的实力大幅度增长,地缘态势全面改善,成为它最终一统天下的关键起点,魏惠王将创造历史性伟业。

还有一个因素,相对于秦齐楚,魏惠王觉得韩赵比较弱,前369年,魏国刚刚从惨烈内战中脱身出来就能连续战胜韩赵,而接下来面对秦国却一败再败,秦齐楚强,对它们开战吃力不讨好,韩赵弱,灭掉它们的目标容易实现。所以,被秦国击败后,魏惠王进攻韩赵的想法反而更加强烈了。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公叔座主张和盟友韩赵翻脸只是提前一段时间执行魏惠王的计划,魏惠王也就同意了。令世人大跌眼镜的情景出现,上一年还在并肩作战,共抗外敌的三晋盟友之间开始自相残杀。公叔座先是封锁太行陉,不允许韩国人通过,把韩国的上党郡和它的本土分隔开来,然后他指挥魏军进攻上党郡,赵军和上党郡的韩军联合起来迎战,两军在浍水岸边相遇,一战下来,韩赵联军被公叔座击溃。

魏惠王非常兴奋,他亲自来到前线给公叔座庆功,这一次公叔座姿态谦虚,他不居功,声称获胜的原因是吴起把部队训练的好。吴起离开魏国20多年,这么久之后,仍然被大家习惯性认为是吴起专门训练出来的部队只有魏武卒。可见,此次战役公叔座为了挽回自己声誉下了血本,不仅出动的军队数量众多,里面还有不少的魏武卒。

公叔座的信心增长,魏军的士气也有所恢复,公叔座开始带着这只军队反击秦国。事实证明,公叔座始终不是秦献公的对手,在少梁附近,魏军被打的惨败(史书中的“败绩”是遭遇惨败的意思),连公叔座本人都被俘虏,秦军攻克庞城。秦献公在魏国的时候曾经长期受到公叔座的礼遇,他决定把公叔座放回魏国。通过这件事我们再度看到秦献公的聪明才智,象公叔座这样的人在魏国掌握大权对秦国是好事,为什么要把他扣留下来呢?秦献公每个决定都很有章法,明面上他是宽容大度恋旧情,暗地里他是想给魏国捣乱。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此后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直到他去世为止,秦国都没有占领魏国多少领土,所以秦献公的战绩后世很多人不重视。实际上,他的战绩是绝对过硬的,经得起各个角度的审视。只不过他进攻魏国的时候,正好是前387年之后很难得的一段三晋团结时期,魏国获得了韩赵的援手,秦国打胜仗也无法捞到多大便宜。等到三晋分裂的前362年,秦献公正好又去世了,这不是他运气差,他10岁时候遭逢政变逃亡魏国,在魏国呆了将近30年,回秦国后又用了将近20年时间进行改革,剩下进攻魏国的时间还有几年呢?以当时的平均寿命而言,他已经算活的比较久。

我认为,秦国不是从商鞅变法后开始强大起来的,而是从秦献公改革后开始强大起来的。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衡量,秦献公的历史地位应该得到更高评价。

公叔座败于秦国后,魏国没有不服输地趁着秦献公过世机会去报复秦国,它反而去进攻赵国,占领赵国的列人和肥两个地区,从东面威胁到邯郸。也是在这一年,魏惠王做出向东迁都到大梁的重大决定,迁都的时候他还发出一句感叹,当初魏武侯放走秦献公后果真是太严重。秦献公回国是前385年,作为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那一年15岁,他对这件事有着比较清晰的记忆,这句感叹后来被李斯,赵高篡改秦国史书张冠李戴到了商鞅头上。

如果在赵国都城邯郸和韩国都城新郑之间划一条直线,大梁基本上位于这条直线上,而且离邯郸和新郑都不是很远,魏惠王几乎可以在新都城亲自指导和遥控对邯郸和新郑的进攻。魏国的迁都避开了秦国兵锋,却靠近,瞄准了赵国和韩国的政治中心。这说明,经过前362年几次战胜韩赵和一次败于秦国的经历,魏惠王对秦国强大,韩赵弱小的实力评估更加坚信不疑,因此,他开始全面执行心里面酝酿了很久的战略方针--避强击弱。

从前362年到前323年五国相王,魏国至少和韩赵两国之中的一个,有时和两个处于敌对和战争状态,如果再加上前369年,魏惠王在位50年,有40年都在和韩赵打来打去。桂陵和马陵之战中,魏国实际上分别对赵国和韩国发起了灭国战争。魏国象老虎一样朝着韩赵全力猛扑而来,而对待秦齐楚三国,魏国象绵羊一样总是退缩避让,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偶尔进行一次非常短暂的,有限的反击,这些都是魏国正在执行避强击弱战略方针的表现。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魏惠王的战略方针和当初魏文侯的战略方针形成了鲜明对比,魏惠王避强击弱,魏文侯则是联弱攻强,联合较弱的韩赵进攻较强的秦齐楚;魏文侯把韩赵当做盟友,组建三晋联盟。惠王把韩赵当做敌人,拆散了三晋联盟;魏文侯对秦齐楚采取攻势,魏惠王对秦齐楚采取守势。这样看来,从魏文侯开始,经过魏武侯的过渡到魏惠王时期,魏国的总体战略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弯,走向了自身的反面。那么,魏文侯联弱攻强的战略方针又是基于什么因素制定的呢?

一个木桶能够装的水量不是由它最高的那块挡板决定的,而是由最低的那块挡板决定的,魏文侯认识到,魏国最低的那块挡板就是它的地缘弱点,魏国的战略重点应该是竭尽全力化解这一弱点。

秦齐楚三国位于外线和边缘地带,这三个国家是春秋时期已经兴起的老牌强国,比起它们,新成立的魏国地盘,人口,军事实力要差一截,地缘条件更是天差地远。如果这三个国家发展起来,在它们夹缝当中生存的魏国哪里还有前途可言呢?只能束手就擒。所以,魏国必须从一开始就同时摁住这三个国家,不允许它们发展起来。这就是魏国一定要首先和韩赵两国搞好关系的理由,结成三晋联盟后,魏国才能完成同时对付秦齐楚三国的任务。

还有,魏国本身缺乏外围保护和地理纵深,由于韩赵位于和魏国紧邻的南北两侧,和韩赵交好之后,就可以让这两个国家充当魏国事实上的外围保护和地理纵深,魏国的基本安全得到了保障。

从同样的问题出发,魏文侯和魏惠王最后却推导出完全背道而驰的战略方针,从实践表现来看,这两个战略方针的效果也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魏文侯和魏惠王一样,在位长达50年之久,在他的领导下,前30多年魏国专心致志地进行内部改革,魏国是战国时代第一个实行全面改革的国家,每一项改革措施都需要它自己去摸索,创新和试验,无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花费的时间特别长,在这个期间三晋联盟给它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后10多年,魏国开始进行对外扩张,它按照顺时针方向横扫天下,西败秦,取河西;北灭中山;东伐齐,至长城;南破楚,楚国遭受重创。在扩张期间,三晋联盟给魏国提供了一个坚固可靠的后方基地。到了魏文侯末年,魏国已经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凌驾于其他所有国家之上的霸权。魏文侯的战略方针实施后,魏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获得圆满成功。

前362年,魏惠王开始执行他的战略方针,魏国刚刚和韩赵翻脸就被秦国击败,这是一个明显的警训,但是魏惠王还是把他的战略方针坚持了40年,这个过程中魏国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前340年马陵之战结束的时候,魏国的霸权体系已经瓦解,魏国从此不再是历史进程的主角,秦齐争霸的序幕拉开。前319年魏惠王终于去世,到了这个时候,不仅是魏国,三晋各国作为内线国家的天生劣势都暴露无遗,它们变成了秦齐楚的一盘菜,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魏惠王去世后紧接着成立的新三晋联盟(前319-317年)是三晋国家掌控自身命运的最后努力,这一努力很快就被秦国和齐国的铁拳所粉碎。后来赵国的兴起主要原因不是它自身的作为,而是齐国为了对付秦国决定暗中扶持它。

魏惠王的性格过于自信,过于坚定不移,他很不善于从失败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他的领导下,魏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无数次,魏国越来越衰弱,国际地位越来越低。魏惠王的战略方针以彻底败北告终。

魏武侯是在魏文侯的耳提面命下长大的,魏文侯的战略方针他没有完全放弃,前387年之后,他不得不漏掉秦国,但是通过榆关之战和四国伐齐战争,他仍然能够把楚国和齐国给弹压住。到了魏惠王时期,秦齐楚都被他主动放过了,以前秦献公绞尽脑汁,夹着尾巴做人才能给秦国争取到的发展空间,现在这三个国家什么都不用做就唾手可得。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秦国统一天下是各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地理位置,自然天险,战略战术,领导人的素质,国力基础,运气,在秦齐争霸过程中,这些看的很清楚,所有因素加在一起,秦国最终才惊险战胜齐国。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魏惠王刚即位的时候,齐国的外部环境极其严峻和危急。不久前的四国伐齐战争说明,四个邻国魏国,燕国,鲁国和卫国都是它的敌人,另外一个邻国宋国也是魏国小弟。现在赵国和魏国重新结盟,而且开始进攻它。环顾周边地区,它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国境线都需要设防。四国伐齐战争的惨况还历历在目,当时,燕国从北面发起进攻,鲁国从南面发起进攻,魏国和卫国从西面发起进攻,齐国是手忙脚乱,拆东墙补西墙,结果一路敌军都挡不住,防御体系完全崩溃。所以,面临赵国进攻的时候,齐国下令各地边防军都不要动,留守原地,它专门派去阻挡赵军的兵力不足,让赵军长驱直入,打到了阿下乃至长城。

魏惠王的战略方针给了齐国宝贵的喘息之机,它利用这段时间励精图治,增强国力,并且和周边国家缓和矛盾,改善关系,齐国走上了一条逐渐崛起,取代魏国雄霸天下的康庄大道。

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楚国是遏制霸权国家魏国扩张的主力,它还积极拉拢秦齐两国联合对抗三晋联盟,它延续100年之久的平衡战略最初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魏文侯精明睿智,他应该知道,占领秦国的河西地区之后,魏国的合理做法是继续进攻,灭掉秦国,他为什么突然停下来呢?秦国的姻亲之国楚国不允许,再继续进攻秦国,魏国将同时和秦楚两国展开大决战,当时的楚国还比较强,魏国的把握度不够,只有在进一步增强实力和削弱楚国之后,灭秦才有可行性,于是魏文侯决定暂缓。

后来魏文侯灭中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实力,攻楚是为了削弱楚国,这些都是灭秦之前的准备工作。至于伐齐,那是三晋的联合行动,行动结束后三晋都获得了被封为诸侯的好处。
楼主:xajh2001  时间:2019-07-21 18:12:54
楚国的平衡战略打乱了魏国的行动步骤,拖慢了魏国的行动速度,不过,楚国自身也因此承受着来自魏国的巨大压力,付出了巨大代价。在魏国的进攻下,它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丧师失地,两个小弟郑国和宋国也没能保住。

魏惠王在位时间是前370-319年,楚宣王和楚威王在位的前370-329年,楚国进入了所谓的宣威盛世,两者时间上的重合并非巧合,到了魏惠王时期,来自魏国的压力完全消失,楚国开启了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和齐国一样,它可以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建设国家。

魏武侯后期秦国通过改革发展成强国,魏惠王时期齐国和楚国才开始发展起来,这么说秦国相对于齐楚应该是有先发优势的,那为什么它后来的表现看起来和齐楚是齐头并进,没有能够抢占先机?原因在于,秦孝公时期秦国走了弯路,耽误了一些时间。

世事难料,秦献公放公叔座回国是为了祸害魏国,没想到却祸害了自己。前361年,临终前的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请注意,商鞅是后人的习惯性称呼,他在世时候的准确称呼是公孙鞅,他晚年被封在商地,死了之后才被后人称为商鞅。身为魏国盟友卫国的贵族,公孙鞅一来到魏国立刻就融入了贵族政治集团,和魏国贵族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公叔座,公子卬等人打的火热。公叔座推荐他的目的是在自己去世后,贵族集团能够继续在魏国手握大权。然而,魏惠王还没有糊涂到这个地步,由于公叔座表现太拙劣,魏惠王开始重新审视整个贵族集团的作用,他认为,养尊处优的宗室贵族难以承担重任,魏国有必要扩大选才范围。后来魏国受到重用的庞涓,龙贾,惠施,公孙衍等人都不是宗室贵族出身。对于宗室贵族,魏惠王从此只相信他们的忠诚,不再相信他们的能力,只让他们担任不需要多少能力的监军之类职务。

楼主:xajh2001

字数:5090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4-29 05:43:52

更新时间:2019-07-21 18:12:54

评论数:4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