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原创】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原创】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说禹时代所作的山经为何要扯进西周初期所作的海经呢?又扯上《吴越春秋》?——我说过有要大局观,方不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再绘山海图》之山海篇才能成立。回顾海经,还能有对应山经的意外发现,比如毛民之国,我原本一直奇怪辽东怎么有个如此独立的人种存在,现在清楚了,那是九尾狐驯养的猿,旄马便是旄牛乃是牛羚又即角马,而“玄狐蓬尾”该是指黑色的九尾狐。由此我又想,杻、柏、楢是否也能从海经中找到对应的神人种族?首先得绘出杻、柏、楢的分布图,好从中寻找蛛丝马迹。另外再标上代表【鬼申】控制地的槐和代表地鬼活动区的桑,顺便标上些奇异种族的属地和个别所在,补充一句,九尾狐所在无居住建筑描述,其该是住在丘陵地穴中,青丘国嘛,可想而知。虽然是同住地下,但九尾狐是不大和地鬼打交道的,其居地无鬼,神和【鬼申】也只路过,更不见有世人,倒有众多成了精的猿猴。我仔细一想,成了精的猿猴和未成精的羽民、鱼人俱可视为妖。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图虽绘得不大全面,但基本形状已经显示出来了。能看出各方势力均衡分布,真正是天下大同的气象,有意思的是龙爱居于北方而凤皇爱居于南方,哦,需要关注的是天神三大种族的势力分布。就实力看来,柏族最大,其不光占地大,还有军事力量和垄断产业,杻族次之,但其占据要地,经济最为繁荣,而楢族最小。可我发现楢总是和杻在一起,正如松常伴着柏,楢是不是纯居住建筑就很成疑,看其字形亦不大像居住建筑,口中空间都被塞满了,好吧,将其从种族势力代表中剔除,天神只有两大种族,柏族和杻族。但不管怎么说,楢杻、杻橿(有时是僵)、松柏是为三大神居建筑群,杻、橿、松、柏在山经中还都有独立存在,就其分布及形象来看,我有了一个猜想,楢是主理地下事宜的公事建筑,橿是主理地面事宜的公事建筑,松是主理天空事宜的公事建筑,即是说,楢杻和地鬼交往频繁,杻橿和世人多有联系,松柏则纯是天神居所。可如此一来,所谓天神内部的种族势力便大大弱化,而槐的存在此时便显多余了。想合理解释一切,还得将神和【鬼申】视为政治派别。楢杻是偏向【鬼申】派的天神方,杻橿是偏向神派的天神方,槐是纯粹的【鬼申】派,松柏是纯粹的【神】派。神鬼本是一家,神派和【鬼申】派的存在是政治需要,总要有正反矛盾两方,相互作用调和达到动态平衡是社会稳定发展所必须机制。然而杻和柏的各有属地是个不争事实,槐亦然,地上神人依然有三方势力。我原想在海经中找到各自对应,但海经反映时代已在禹时代九百年后,神界和世界的变化太大,海外诸国和禹时代天神三方势力很难有确实对应,我仅仅有个感觉,白民国是柏方的继承者,交胫国是杻方的继承者,歧舌国是槐方的继承者,此三国在海经推解结果中显得很另类独特,白民国是宇航国度,而我将交胫国和歧舌国视为了宇宙难民,三国人绝无世民可能。再有,羽民既然是鸟人即大鸟,就不大可能出个人样的接引道人或是如来,但成为如来坐骑即大鹏金翅鸟倒是有可能。交胫国“其为大交胫”(《海外南经》原文),我想说的是其国人有瑜珈式的盘腿习惯——那和普通的盘腿不同,两脚背全都搭上大腿,可谓是大交胫。说接引道人或如来是交胫国人或杻方神人就比较合理。准提道人或须菩提祖师我倒相信乃是九尾狐。歧舌国并非指国民舌头分叉,那样海经的述图人无例外会加一句说明,譬如“其为人舌分”,但述图人只提了名称和方位,大异于述别的国。现在看来,歧舌该是指会多种语言且是不同物种的语言,羽民、鱼人、九尾狐应该有自己的不同于人类发音的表达方式,要和其方便的交流,怕不得要个翻译,我想歧舌国人精于此道。槐方做为持保守发展态度的【鬼申】派,正因为其通晓各物种语言,了解各物种诉求,故主张社会发展要兼顾各物种方利益。至于白民国,致力于太空探索、对外扩张,同时保卫家园,乃持激进发展态度的神派,即是柏方。杻方我们就当是神【鬼申】间中立的好好先生吧。轩辕国和共工国的人首蛇身神虽是神圣,却得归于地鬼,高人述海外三十五国里并没有二者,那二者自然是在地下。海外别的国和神界是何渊源就不深挖了。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同样的,青丘国高人亦无述,前文说过高人周游是商纣时期事。其乘着飞行船进入昆仑虚地下匆匆一游,那就很可能走马观花的全华夏都俯瞰了一遭,飞在天上,地下的国度是看不见的,水下的国度也见不着,见得着的是羽民国。除了羽民、鱼人、九尾狐三大异于神鬼的种族,山经中还述到一些守界作用的神兽和神使,其像是从试验室物种库里复活出又或是基因工程创造出的小种族,数量较少,有的还是个体,我琢磨以神和鬼做为称呼的是创造体,以兽做为称呼的是多半是复活体,还有可能是外星物种。华夏地域的神界和世界容不下太多智慧种族,空中、水里、陆上各有一异于自然属性神鬼和世人的智慧种族自主繁衍建立社会,协助神鬼管理星球家园已然足够,其余小种族完全是装饰性的存在,繁衍是严格被控的。下图中我只标注了重点的其余种族,相对较一般的又无特意描述的诸如闾麋之类就不标注了,但我特意标注了夔牛和麖麂,其在经文中并不起眼,尤其麖麂,只出现一次还是和闾麋并列,然而我感觉其非同一般,在前文中分析该是麒麟。



麒麟形象传至现代是有两种,一种是像雕刻的神兽狮子模样,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另一种是龙头,马身,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就我看都不是古人说的麒麟,又都和麒麟很接近。《说文》: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说文》: 麟,大牝鹿也。《说文》:麐(麐字是鹿和吝的组合),牝麒也。前文说过麖麂,其依《说文》所解,是整体像壮大的麋鹿,狗足,牛尾,一角。便如同麒麟形象,不过多了狗足的特征,这就很耐人寻味。《淮南子•墬形训》高人所述进化序列里,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大戴礼•易本命》说了和高人一样的话,然后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皇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由此看,麒麟是毛兽的基因传承者,是不大可能身披鳞片的,古人也并没说其披鳞,后世由麟联想到鳞,硬给其添上龙鳞,形象还不大统一,我想另有一番原因。粦,《說文》:鬼火也。兵死及馬牛之血爲粦。麟大概和鬼火有些关系,和鳞片就无关。综上所述,麒麟应该是一大类种族的代表,便如凤皇做为羽民的代表,龙做为鱼人的代表,《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而麖麂便如同龙族的鲸鲵,是麒麟族的低端品种。再有,龙九子的原型神兽极有可能是龙族与别族的杂交种。或许是因为龙族极为古老,有着与别族相容的母本基因——生命最初是存于海洋,故有海人。我不禁又想,驳有没有可能是建马呢?蛊雕又该如何对应进化序列?应龙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海经中的应龙会不会就是指一种生物——毛者的祖祖祖先?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麒麟虽为毛兽之长,却未必是毛兽中最聪明的,至少聪明不过九尾狐。而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九尾狐都像个进化序列中的异类,我想其或许并非太阳系物种,却是太阳系物种坚定的盟友,又或者,其是生命计划的监察者。思绪如麻,理不清,又还乱。不去深想了,回到表面上。我虽然想全面的绘出反映禹时代的山海图,但那实在是个大工程,恐力难胜任,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只择些个点聊绘而浅析。

瑶碧究竟是什么呢?前文说其是空中防卫之应用,依据只是海经中的一句“皆出卫于山”,那不见得真就是防卫,也可是一种感觉上的描述。就瑶碧分布看,做为无线电通讯基站还是很有可能的,地面上跑来跑去、天空中飞来飞去的机械交通工具没个无线电通讯很难维持秩序。砥砺做为大型蓄充电设施,其所在是经济热区,因为神界并没建设有输电线路。文贝经文中总是在河流处,我感觉是专为鱼人设置的邮件站。图上邮政标示是前文说过的快递通信中心,鱼身鸟翼之物集中所在,围绕钟山分做三处专用:民用(一般)、政用(快)、军警用(特快)。在东北地域还有一处,概是民用,之所以存在也很容易理解,离中央经济区太远,而本身又是个经济繁荣区。地上有邮政,地下也应当有,地下通道直来直去,传递邮件无疑更为快捷,但那是地鬼专属。大蛇是地鬼的地上产业基地,地鬼在墬的社会中还是很有存在感的。议会所在于前文中剖析出五个,分别是:风雨之山(中次九经)、堵山(中次七经)、诸次之山(西次四经)、峄皋之山(东次二经)、声匈之山(中次十一经),我想还要加上重新理解后的符惕之山(西次三经)——“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另外,仑者之山(南次三经)对应诸次之山,也应该是议会所在。八风在山经中较为显明的只出现了四风,凯风、条风(南次三经)、反景(西次三经)、【左风右三力】(北次三经),但我们知道禹时代的九州还是初建阶段,天下基本还是尧舜时十二州的划分,而那也还是初分,十二州为何我就不大清楚,八风是与九州说法并提的,我想是随九州建设稳定后才定下的督职。警务存在巧妙而合理,仅在四处驻扎便控制了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区,东北部无显著警务存在大概因为那儿少有神派的天神,治安太好了——可见惹事的多为神派天神。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山经反映的禹时代时空和海经反映的商末和周初时空有很大不同,我感觉其折射的是华夏文明的断奶期。藉由远征旅行完成的世民人口播种过程是存在的,否则何必要划定九州?神民所在又与世民何干?《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述禹得通水之理后“复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始于霍山,徊集五岳,诗云:‘信彼南山,惟禹甸之。’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此话有谬,海经明显不是禹时代所作,但从另个角度看,若山海经是禹治水时即有的筹谋,山海经原是五藏山经的俗称,则其述又是有几分可信的。真正完成五藏山经该是在帝舜在位三十四年禹率总师复九州后,我算来那时禹至少有七十几近八十岁,其登帝时在百岁左右。新世界之建立是在治水的基础上,而禹建立的夏朝是华夏文明的正式开始,世民从此获得了自主发展权,山海篇的最后我想说说大禹治水。《尚书•夏书•禹贡》有治水较详叙述,其文字该是来自商朝史官所录,正如《虞书》该是来自夏朝史官所录。区别于古之神治九州,《禹贡》中的九州乃世治九州,其该是商九州,而商九州是沿用夏九州,故很值得分析。且跳过九州文字,只看其下文: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此为导山之总结。对应于下文导水之总结,看着像是多余,导山不就是导水吗?非也!导山是指的导通世人之陆上交通路径,与导水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用通俗话说,要治水,先修路。但导山导水并无严格先后顺序,导水亦是修成水路,与导山相辅相成,治水之目的其实是导通世民交通网,为将要脱离神治的统一之世民国家打下基础。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不江,入于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将导山与水之信息标于图,再加入海经述图人所记商晚期的海内外方国,混同分析。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岁月冉冉,沧海桑田,但事隔四千多年还不足以使大的河流消失和大变模样,水之名称大都能找到现代对应,导山与导水线路亦好理解。于我而言,纠结的只在“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和“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若按海经述图人所记,弱水为雅鲁藏布江,黑水为怒江,若按海经书记官所记,弱水是乌江,黑水是黄河上游段,还有一处是嘉陵江,又有一处在幽都附近,山水有重名是正常现象,《禹贡》中荆山便有两处,乃不同所指。若按《墬形训》所言,弱水应该是澜沧江,且其语是“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似乎便是禹贡里的弱水,但“余波入于流沙”云云难于理解。我思前想后,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合黎是指云南大理至昆明一带,乃九黎之民聚集之地。蚩尤之乱可谓影响深远,由于受黄帝部族的打压,九黎部族整体南迁进了山地,不想折腾的基本留在了云贵休养生息,想折腾的像三苗在荆楚一带时不时捣捣乱,后来被舜赶去了青藏高原,受神界主要是三青鸟所辖管,再后来神界撤离,三苗又被放回荆楚。如今看来,三青鸟极有可能是羽民任职的神官,西南少数民族对凤凰的崇拜那是有深刻缘由的,另外,三苗的一部分可能归属神民,随羽民南迁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哈拉帕文明,其所在即是羽民国所在。话说回头,余波的表达很奇怪,该指的是云贵高原上的元江即红河,可能还指西江源,我琢磨有可能是澜沧江水系的地下水分流。为何会有流沙呢?其应该和青藏高原上的流沙来源一样,由于云贵高原气候条件好和生物作用强,久而久之,流沙所在地便成为了可耕作良田,即《墬形训》述后稷垅所在。再看黑水,若三危是之前所解的两处中任何一处,则不管南海是哪个海,都不大可能找到对应的河流。《禹贡》前文有语: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禹贡》中“南海”只出现了一处,便是“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其余皆是“海”,乃指大海,总览全文,有资格被唤做南海的怕是只有青海湖,我由此想,三危会不会是指三处地的总称,“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窜三苗于三危”,怎么就那么巧,三三对应?不管怎样,三危、三苗总是在雍州范围里,而雍州大体位置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以青海湖做为南海标出黑水、三危的相应位置后,再看图面便恍然大悟。三危是指羽民轮换栖息的三处地。《说文》:危, 在高而惧也。危本义是高险。羽民是大鸟,大鸟爱居于高峻山崖,乃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大鸟有随季节变化迁徙的习性,三青鸟是为羽民的一方领袖,说是神鸟也好,神人也好,有三处居所亦是顺理成章。另外西次二经中的鸟危之山是鸾鸟所在,亦是羽民栖息之所。三苗是不是分处于三处就还不知道。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每次绘图总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令我徒生烦恼,那意味着还得去修正以前的推论。海外诸国皆可视为神民,既为国,则一定是长居久住之地,神治时期既早且长,可认为其国之存在能够上溯至禹时代。海内诸国大部分是禹时代以后的夏之飞地发展而来,亦有禹时代就该有的譬如氐人国、犬封国、林氏国——其民该属神民,但从事的是人面蛇身神治下的地鬼所属产业,更合适的叫法是【鬼申】民。图上诸国唯一位置做了修正的是北朐国,我现在认为是在海边,乃“北海”地区之前身,钩架子上晾晒的乃是鱼肉干。再说合黎与三苗,尧舜禹政权乃是受地鬼一方庇护的,而合黎乃至三苗可视为天神一方的拥趸,究到底,是心理隔阂产生的世人间对立。“我们苗家的天完了!我们不愿跟夏人当奴隶!”黔北西部方言苗族史诗《流离迁徒芦笙》吟唱道:“那些夏鬼,抢光了我们苗家的财物,烧我们苗家的房屋,血跟沟流,血跟路流。我们苗家没有住处,我们苗家没有立足之地。有个首领这样吟咏:别人有家,我们有苗氏没有家,我们象铁鹞子和燕子去游荡天涯。”。可见三苗的迁徙已成为常态,海经述图人言“其为人相随”,即是写照,三苗迁徙是和羽民之迁徙相关,可说是逐其而居。三危的意思其实是三青鸟所居之“危”,该不止有三处,地点常变,故《天问》云:“黑水玄趾,三危安在?”。下面进一步绘制出治水线路,然后说说我眼中的九州。

历史上黄河与淮河多次改道,但其禹时代大致的模样从《禹贡》文字结合绘图是能推出的,因为黄淮虽有改道,其余地名却是固定的,皆有据可查。而且大河流的水道很深,是不会轻易消失的,新添的水道很浅,也是暂时性的,所谓改道不过是河流间水量分配、流量大小有大的变化,而水道位置并未怎么变。图上黄色线路标的即是禹时代的“河”之形状——“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九河在图上是泛指,包括了海河、滦河、辽河、鸭绿江。而运河古已有之,隋炀帝不过是将其疏通做大。《禹贡》做为地理记录,地名排列是有顺序性的,述事是有逻辑性的,复原九州并不难,恼人的是,文中给出的九州边界只有一维,除了夹在中间的豫州、青州、徐州,其余州只有局部边界是敲定的。那其实真实反映了当时世民社会的局面。下面会详解《禹贡》,又是总结《山海经》,山海篇即告结束,将要开启的是还原波澜壮阔、荡气回肠之华夏文明历史的天地篇。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禹划分九州的界线,顺从地势交通去疏浚河流,保证了地方向中央献贡。禹全面治理地方,顺从地势交通,削木制成标志杆,奠定高山大河的界域。《史记》相应是说:“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山经中的界点即是这么来的,如果找得到界点再深挖一下,没准还能发现祭祀所埋下的玉璧。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 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史记》说:“禹行自冀州始”,治水是从冀州开始。冀州的局部边界很了然,被河所包围,但还有块地是属于冀州的,那便是嵩山,至少是其北侧,《墬形训》有云:“少室、太室在冀州”。治水即是治理地方,是从壶口开始,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载”是始之义,梁山便是吕梁山脉,岐是指支脉,不是岐山,岐山在雍州。太原修葺完成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今河南沁阳市、温县所辖地域)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衡漳(漳水在河北临漳县附近,衡漳可看作河北南部衡水到临漳一带),“厎”是致之义。冀州的土地用白壤划界,白壌即是石灰,说土壤是白色很荒谬。其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其田地是第五等(“厥”是其,“错”是杂,赋和田的等级从上到下是这么排的: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等)。恒水(该是唐河和大沙河)、卫水(该是滹沱河)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太行山脉与河之间最大的一片陆地,在石家庄、天津之间)的产业也已兴起,“作”是起之义。前文说过,洪水之发源地是在太行山腹地,即洪泉、降水,而“河”之所以成为河,概与降水送出的水量脱不了干系。鸟夷用兽皮进贡表示顺从,从两个方向夹着碣石右侧(陆上)进入河。《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 鸟夷多半是居于羽民区的的世人,就我看是有虞氏,舜的本家。碣石便是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北。碣石山馀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 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 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济、漯,达于河。

济水与河之间是兖州。九河(主要是海河、滦河、辽河)都疏通了,雷夏一带(潘家口水库)也已经成了湖泽,澭水(大凌河西支)和沮水(大凌河东支)会合流入海。栽种桑树的地方都已经养蚕,于是人们从山丘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其土地防界是用黑色的土垒成,土地上的草很茂盛,木很细枝(指栽种的桑)。其田地是第六等,像别的州一样正式缴纳赋税,是在耕作了十三年以后。那里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那竹筐装着的彩丝织品。进贡的船只行由济水、漯水到达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 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 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的经略完善,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其土地用白泥垒成防界,海边一带有广大的盐场。其田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其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泰山谷沟田出产的丝、麻、铅松(泰山松)和怪石(泰山石)。而莱夷才兴起放牧,进贡的物品是那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是行由汶水达于济水。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禹时代可绘信息甚多,我只能择其概要标注,相信认真看过前文又勤于思考的诸君会明白我的意思,亦会有所发现。继续说禹的九州。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 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 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 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尔雅•释诂》:乂,治也)以后,蒙山、羽山一带已经可以种植(“藝”与“蓺”通,指种植技艺)了,大野泽(南阳湖至微山湖)已经积满水(猪古同“潴”,水积存之处)。 东原土地也获得了平整。其土地边界是用红色的粘土垒成(《说文》:埴, 黏土也。《尔雅•释丘》: 坟, 大防。《尔雅•释地》:坟莫大于河坟),上面草木渐渐滋长包裹。其田是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其贡品是五色颜料粉,羽山谷沟田的五彩山鸡(该是指羽饰。我琢磨此地人是自三首国迁出的鲧之夏民。之前误把翟看成了瞿,但不影响大局判断),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泗水边上能浮于水的磬石(泰山木鱼石),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鱼(多半是鱼干)。筐中装着黑细绳和白生绢。进贡的船只行由淮河、泗水,到达河(不入济,而是经由淮、泗的支流达于河)。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 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 贡惟 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 于江、海,达于淮、泗。

淮河与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泽已经积满了水,其处为南方的鸟夷所居。三条江水已经流入大海,震泽(太湖一带)也获得了安定。筱簜(小竹和大竹,小竹可做箭,大竹可做干)已经遍布各地,草很茂盛,树又高又密。其土地边界是泥巴堆起。田是第九等,赋税是第七等,夹杂着第六等。其贡品是惟 品(该是金、银、铜器)、瑶琨(美玉石)、筱簜(竹制品)齿革(獠牙饰品和去毛的兽皮)、羽毛和惟木(木器)。东南沿海的岛夷进贡草编表示顺从(卉是百草总名)。其筐里装着饰以贝壳的编织物,其编织包里裹着橘或柚以及要做为赏赐物的贡品(精美的外包装)。进贡的船只分别沿着江和海到达淮河、泗水(是否再转运至河就还不清楚。禹时代的扬州赋税较低,世民经济属于落后列)。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 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 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 簵、楛,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 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 洛,至于南河。

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长江、汉水像朝拜祖庙一样奔向海洋,九江(指澧水、沅江、资水、湘江众多入江的河流)都有正确的通道(《说文》:孔,通也。《尔雅•释言》:殷,中也,正也。)。长江、汉水的別流疏通以后(沱、潜是泛指,述梁州治理亦有“沱、潜既道”,《尔雅•释水》: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云梦泽(我想云土、梦是以云梦泽以江为界的北南两区)开始治理。其土地边界是用泥巴堆成,田是第八等,赋税是第三等(赋税是规定要缴纳的田产。田不怎样,赋却挺高,说明当地产业繁荣,经济发达)。其贡物是羽毛、齿革和惟 品、杶干(琴材)、栝柏(弩机材)、砺砥(粗细磨具)、砮丹(造箭镞的赤砂石)、惟菌(蘑菇类)和簵楛(箭材和弓材)。三个大国(我想是荆湘的世民国,具体何处何名儿就还不知,大抵该在神地边区,大多是颛顼后人)进贡他们的名产,包装上缠结着菁茅(《管子•輕重丁》:江、淮之閒,有一茅而三脊,母至其本,名之曰菁茅。),筐子里是染色丝绸(篚,《康熙字典》:【廣韻】竹器。方曰筐,圓曰篚。【孟子•註疏】篚,以竹爲之,長三尺,廣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上有蓋也。玄纁的“玄”是没下面一点的,为了显示字,当成了玄。纁,《康熙字典》:【說文】淺絳也。【爾雅•釋器】三染謂之纁。【周禮•天官•染人】夏纁玄。又【冬官•考工記•鍾氏】三入爲纁。 )和成串成组的异形珍珠(玑是不圆的珍珠,珠是圆的珍珠)。九江的做为赏赐物的珍贵贡品收纳入大龟(锡同赐,大龟该是一种龟船,保藏严实)。这些贡品经长江、长江别流、汉水别流、汉水,到达汉洛两水结合部,改走陆路到洛水,再到南河(河的南段)。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 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 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荆山、河之间是豫州。伊水、瀍水和涧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河,荥波泽已经积满了水。疏通荷泽,交通覆盖到孟猪泽。其土地是用柔软的壤土堆界(好土是属于神民的),下民的土地是用黑色硬土建防。其田是第四等,赋税是第二等,夹杂第一等。其贡物是漆、麻、细葛、苎麻,那筐装的(大概属于重点保护的贵重物品)是细绳和絮绵,以及要做为赏赐的贡品,和磬一类。进贡的船只行于洛水到达河。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 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 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 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华山以南到黑水(指黄河上游段)之间是梁州。岷山、嶓冢一带已经种植作物,江、汉的别流也已经疏通。在蔡山、蒙山祭山完成,和夷取得了治绩(取《康熙字典》释:祭山曰旅;平,成也,水土治曰平。两山是在雅安附近,起先我不认同,世民即和夷该是居于汉中流域。如今想,治水导过沱江,沱江又有世民氐人,和夷在那儿祭个山也合理)。其土地是青色的粘土堆界,田是第七等,赋税是第八等,夹杂着第七和第九等。贡物是璆(蓝田玉器)、铁银镂(嵌银纹的铁器)、砮、磬及熊、罴、狐、狸的织皮(用兽毛织成的呢毡,对应西倾),西倾山的贡物沿着桓水而来。进贡的船只行于汉水别流,再跨到沔水,进到渭水,有条不紊的到达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漆沮既従,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 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 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 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 叙。

黑水(甘肃黑河)到西河之间是雍州。弱水已在西面疏通,泾水连到渭泾之交湾,漆沮水已经随行,沣水也一样。荆山、岐山祭山完成,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原隰(广平与低湿之地,指黄土高原)取得了治绩,治理延伸到猪野泽。三危山已经可以居住,三苗就安定了。其土防是黄壤,其田是第一等,赋税是第六等。贡物是玉磬、美玉、美石。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行到龙门、西河,与从渭水来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之交湾。织皮的产业在昆仑、析支、渠搜兴起,西戎各族就安定顺从了。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据上述绘一下赋贡之线路图,另一并附上摘自黄河网的一幅图(左)。



另,禹贡九州田赋状况如下:冀州田五等,赋一、二等;兖州田六等,赋未定;青州田三等,赋四等;徐州田二等,赋五等;扬州田九等,赋七、六等;荆州田八等,赋三等;豫州田四等,赋二、一等;梁州田七等,赋八、七、九等;雍州田一等,赋六等。赋在古代指的就是田税,可以看做是人均需缴纳的粮食田产,民以食为天嘛。世民人均拥有田地的多少和田地耕作的质量有区域性差别,禹贡九州似乎是据此划分。而很明显,世民占地极其有限,寥寥可数,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零散式的拓展。

继续看《禹贡》,紧接着是导山导水的文字,前已述,跳过看下文。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 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 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 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 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九州于是一统,四隩都已经居定了(《尔雅•释丘》:隩隈,□内为隩,外为隈。《说文》:隩,水隈,崖也。《说文》:隈,水曲,隩也。可见隩是依山傍水之风水宝地。《史記•封禪書》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四隩排在句前,当是指四方神鬼所处)。九山(当是泛指,不排除特指《墬形训》所言的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都已削木立标行了祭礼(旅本义为五百人之队伍,引申为祭山之礼),九川(当是泛指,亦不排除特指,具体不明,该包括《墬形训》所言六水: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古人认为的江水源流是今嘉陵江)都在源头行了祭礼(涤本义为洒水,该是祭水之礼),九泽(当是泛指,亦不排除特指,即《墬形训》所言“泽有九薮”:越之具区,楚之云梦泽,秦之阳纟于,晋之大陆,郑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昭余。其是以后世地名述解。)已经修筑了堤防(陂是泽障),四海(泛指亦或特指。《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的人(和贡赋)都能会到一起。六府通道葺理完成,庶土的人们正式交往(交本义是交叉,在先秦古文中俱为相交、交往而并无交纳之义。六府乃神界机构,一项职能是监管世民治理),六府规定(厎是致之义,是上对下发令)要慎重征取财物赋税,都要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等来确定它。中央之邦(天子之国)赏赐土地和姓氏给诸侯,说:“要恭敬并乐于(“祗”是敬,“台”是悦)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的话(《尔雅•释诂》:朕,我也。《尔雅•释诂》:行,言也。)。”

国都以外五百里(《史记》相应文字是“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赋税要缴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初时我很费解,怎么离国都越远要缴纳的赋税即粮食反而越高级?仔细想来,精米虽然加工高级,却极可能是陈米,整棵庄稼虽未做加工,却是最新鲜的,那才是真正的高级。粮食的新鲜程度从外表即能分辨。)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候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方圆一百里的是为卿大夫的采邑,方圆二百里的是为小的封邦(《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男邦应当概指小的封邦),方圆三百里的是为诸侯的封地。(甸服是中央直辖地,候服则是地方辖地。)

候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揆是揆度、揣度。绥服可认为是戍边部队所在。)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已经属于外邦,可认为是属国。内三百里的,约定和平相处(夷,平也。);外二百里的,约定遵守条约(蔡,法也。)。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即服从天子的荒远地区。内三百里的,勉强维持隶属关系;外二百里的,不受约束。(“蛮”和“流”只能意译了)

东方流入大海,西方扩展到流沙,北方(朔代指北方)、南方也同样,天子的声威教化达至于四海(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禹便赐给官员玄色的美玉,表彰其治理功绩的完成。(《说文》: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公執桓圭,九寸;矦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矦。圭不是赐给禹的,“禹锡玄圭”说的很清楚。《禹贡》亦明显尊禹,隐以禹为天子,贡赋亦隐以禹都一带为流入中心。《史记》抄了大段《禹贡》而后说“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乃是画蛇添足之举。《禹贡》是《夏书》之开篇,无关帝舜。且九州之划分乃帝舜晚年之事,天下原是帝尧晚期所划十二州,禹“复九州”与治水是两码子事,不过有因果联系罢了,九州治理亦非一蹴而就,《禹贡》反映的乃是禹登帝后治理天下之事,掺杂的导山导水文字误导了一众读者,以为和大禹治水连在一起,其实不然。治水是很早的事,在帝尧晚期完成,那时禹是司空,才是因治水成功被赐玄圭的官员。《竹书纪年》言帝尧“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八十六年,司空入觐,贽用玄圭。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禹治水治了十三年尽人皆知,算一下治水十一年乃有所成,贽本义为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似乎玄圭又是禹觐见帝尧(也可能是觐见摄政王舜,那时帝尧已很老了,该是象征性的理政)带来的礼物,赐禹玄圭的大概不是帝尧和舜而是另有其人,会是谁也是可想而知,非【鬼申】即鬼。)

文述夏之势力只是理想划分,实际情况与地形地理及人文历史俱脱不开干系,下图也只能是个参考,绘成方形是出于天圆地方的考虑,500周里折合是207公里。



《禹贡》反映的是夏初时空,九州情况距山经时空晚约二三十年,但述到治水情况又比山经时空早约七八十年,回顾导山线路,恒山一段耐人寻味,那亦隐证了虞都是在桑干河流域,后世以为舜都的蒲阪不过是从桑干河流域迁移而来的虞人聚集地——是九尾狐君迁出后才搬来的。山海篇到此结束,地上的情形相信诸君已大致明白了,但那只是三界之一。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地理和历史息息相关,脱离地理的历史观多是主观臆想,纵然说得精彩,却经不起推敲。不敢正视史书中的鬼神,一味斥之以迷信和搞怪也是不可取的。古人的知识也许没今人丰富,智力却不比今人低,什么该记什么不该记、何为实何为虚那是分得很清楚的,幻术会明明白白写是幻术,而奇闻怪事便是奇闻怪事,鬼神便是鬼神。我很想效仿别个洋洋洒洒天花乱坠的说一段正本清源之华夏文明历史,可我发觉很难做到,一来我只是历史初学者,二来我不是个好写手,三来我身体不利于行,只好期待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东弯西绕,七拼八凑去完成讲述。此讲述名为天地篇,实则重点是说天地间的人,先秦历史中,天地人关系密切,是为一体。便从《天问》开始吧。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说的究竟是什么啊……我又一次的翻开《淮南子•天文训》。

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々,故曰太昭。道始生虚{雨廓},虚{雨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盛则凝而为霜雪。

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蛖膲。火上荨,水下流,故鸟飞而高,鱼动而下。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商弦绝,贲星坠而勃海决。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这完全是高人在故弄玄虚,先上来把人侃晕,但其中的有效信息还是能提取一些,比如日月的别有含义,比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事件之前因后果,其余我就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太古老的年代有些什么我焉能都想得到?又与神界整体构造关系不大,故先存而不论。下一段文才是我所要研究。

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五星、八风、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宫、太微、轩辕、咸池、四守、天阿。

后面的经文太长太……专业,有大量天文术语,我是懒得细看,只挑了想了解的相对明了的信息,先建立大局观。我又去翻看《史记 天官书》,那给的画面清楚多了,又翻看了别的古籍。是的,大局观非常重要,要判断哪些是说天文,哪些是说神,哪些是说人,哪些是说别的……当模糊的轮廓在脑海中显现,我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分析。下面我试着说说古人书中藏着的神和人之间的秘密。

《淮南子》说“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九野是什么呢?“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西北方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方曰阳天,其星张、翼、轸。”,和《吕氏春秋》里的说法一字不差,《吕氏春秋》一字千金的故事诸君也都知道,那是没得改的。那九野就是说将星空划分成九块了,二十八星宿分列其中,好吧,来看看图(拿了简明的图做了标示)。


看不懂?哦,我也看不懂,于是查阅资料,又使劲想了很久——也不是很使劲,有时想想,有时不想,忽然就想通了,但是用去好几天。哎呀,我也勉强算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高人了,不禁有一丝小得意……可惜身体越发不利,天毒啊!闲话少说,你若以为夜里抬头望天就能看见图上星宿完美的图形就大错特错了,即便在夜空清澈的古代,夜里抬头也只能见着三四个星宿。我来简单的解释下三垣二十八宿是什么。我们知道地球在太阳系里,围绕太阳转,转一圈是一年,而太阳系在银河系里,围绕银河系中心转,转一圈约2.5亿年,对于渺小的地球和人类的短暂一生而言,银河系里的恒星和银河系外的恒星就是相对位置不动的,也就是说,夜空中耀眼发光的星星绝大部分是固定在天上的,但天会慢慢转动——因为地球自转,但我们只能夜里看见星星,如果地球不公转,那么每天夜里看到的星空都是一个样,很慢很慢很慢的从东往西,就像白天看太阳,但太阳不好盯着,星星就好盯着。以地球上的固定物做参照物,看久了就知道星星在整体转动。古人没个钟表,看天辨时便成为习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李清照的这两句词便是个说明。我本来也是不懂的,网上有人给了图解。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若地球只是在自转,那夜里的人就只能看到一块星空每夜重复着一样的动态,然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就像绕着个发光的大灯泡,一圈下来也就是一年,四面八方的夜空都能见着了,当然了,只能看见大半个天球,脚下的看不着嘛,所以北半球和南半球看着的夜空大不一样,但是视线向赤道向外延伸的星空方向看,那的星星都能看得着,太阳系转动平面和银河系转动平面基本垂直,地球的转动平面又和太阳系转动平面基本在一个面上,也都有些倾斜,北半球的人(华夏神州完全在北半球)夜里往南中天看能看到大量银河系星光——便是银河,银河里的星星太多难得辨认,其外边的星星就很好辨认,又多处在银河外星系,那是相对一丝也不动的,极好用来定位,便几个一组一圈下来成为二十八星宿——银河是个大标志物,二十八星宿是大标志物旁的小标志物。二十八星宿绘在图上便是个环形,一年下来才能全部见着。再说说三垣,三垣是道教的后来创造,别有玄机但反而让人误解(其早期并非三垣,而只是北斗七星和其附近的亮星如北极星,在夜空中很容易分辨出),其实就是北极轴向外延伸的星空中的三组星星,平面图上显示为二十八星宿的中心,那基本总是能看到的,也有利于夜空中定位,北极星几乎正对地轴,夜里看北斗七星是绕着其转,就像时钟一样,。由于地球是斜着自转的,三垣二十八宿取的星宿以夜空为准,整体图形就向黄道带有所偏移——即相对地球运动的太阳和太阳系行星、月球和多数小行星的运行线路上(其都在太阳系转动平面上),那也是利于定位。我们知道,星宿的显现和太阳正好相反,太阳在地球这侧的白天,星宿就在地球那侧的黑夜,但人的视角还是蛮大的,能望见太阳那头的许多星星,因为天穹够大嘛,另外和人站的方位也有关系,华夏神州的人一般总能见着三垣。当然还是图解比较直观(西方的黄道十二宫星座和东方的二十八星宿定义原理是一样的)。



但是很奇怪啊,古代天文中,二十八星宿的确是环形的,也不可能在夜空中同时看到,九野的定义却像将其变成了九宫格,似乎能同时看到的样子——我认为又是高人在故弄玄虚,但其隐藏了一层意思,二十八星宿若是作为神界天官,神职是天界各区的主管,是能够同时出列的,九野的说法只存在于道家和先秦典籍中。再看“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前后两个数字都不靠谱,九野是星空,星空和地之间还能有个距离?——然而若围绕地球的赤道附近上空有一大群宇宙舰,其并不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而是在近乎地月之间,依靠星辰定位保持对地球的同步或异步运动,地面上的人看到其隐藏在星光里或是闪着光或是遮蔽了星光……其所在就可称为九野,与地就可有个距离。《吕氏春秋 有始》云“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乃是化用《山海经》之说,其四海之内乃《山海经》之天地,又云“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其不是一字千金吗?数字自然不会瞎编,“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则四极只能是说天极,是星空中的天极。四海之内和四极之内是比着出现的,可以将四极之内看做是四海之内在星空中的等比映射,我们便可算四极与四海之间的距离。



用周里来算吧,地球半径平均为6371公里即15352周里,因为天极东西南北距离一样是597000周里,四海之内东西南北也取个平均值好了,27000周里,则大概算出天极距地心339450周里即140871公里(距地面134500公里),约是地球半径的22倍,而月球与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是385000公里,大约是地球半径的60倍。极星便在地月间三分之一距离的天球处,为何选在那处分布?我不知道,但却解开了我心中一大疑问——《史记 天官书》述的究竟是什么?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史记•天官书》里记述了大量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你看成是天文吧,又不像,你否认那是天象吧,又说不过去,天象咋就能深刻影响地面上人的活动呢?而星象异常又怎么能被看到呢,今天的人夜观星象怎么就见不到书中所述之异常?我看其中描写,分明许多星有棱有角有动有缩乃是看得见的实物并非星光,有的星更明显是地面悬浮体,然有的星天文描述又俨然是星宿之星,然而所有星又像是一个整体,我要以何为真实之依据呢?必定要有个突破点,能够合理的解释所有,对于天官书我脑子混乱,我知道那隐含关于神界的秘密,可是无处下手,因为大局想不明白,勉强去推解既说服不了自己更说服不了别人。现在我明白了,夜空中的星宿位便是天官常驻所在,各种星是各种飞船,天是从上至下的一个系统,不是有九天的说法吗?之前想的太保守了也想歪了,太帝之居该远远高居在100公里以上很远的地月之间天球上,“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说天神又是庶人;而悬圃位于距地36000公里(距地心约地球半径的6倍半)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可视为轨道空间站,所谓“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灵是特指以人面蛇身神为代表的地鬼方又是圣人,风雨是指下界政令;凉风之山高点低点都无所谓,是在天空而不是在太空就行了,但总是在昆仑虚范围,该不会太高,“登之而不死”是指神鬼所造之异形。不明白?慢慢想。

回头继续看《天文训》。五星的原文阐述太长,提取出来便是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后世将其当成五大行星再以之述天象,其实早先并非那么回事,至少先秦的五星乃是神官之名。其神职该是镇守神界墬形之五方,主管军事训练,没事经常在天空中窜来窜去,搞点演习啥的,下文会有所述。

八风就不用再解释了。其主管政事,主要是负责传递指令和督导执行。八风之神职都是由不死之异形担任。

“何谓五官?东方为田,南方为司马,西方为理,北方为司空,中央为都。”,我们还记得禹被封为司空,显然是治水官,西周的五官是司工(掌水利、营建之事)、司马(掌军政和军赋)、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司士(掌纠察百官)、司徒(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位次三公(《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与六卿(西周的六卿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乃三公的高级大臣)相当,西周是延续神治的制度,则可以认为田即是司徒、理即是司寇、都即是司士、司马即司马、司空即司工。其是在地面神界任职。舜是尧的司徒,禹是尧的司空。神界在地面的建设主要是航空港的建设,主建设的神官司空是名副其实,禹的司空就名不副实,但司空一直被沿用到后世也是别有意味。

“何谓六府?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己亥是也。”,此六府该是地府的神官职名,是十二地支的阴阳相对六个组合。高人对地下神界的了解不多,仅此而已,但佛教和民间传说里的地府就有很完善的司职系统。从排列看,六府地位当在五官之上。

“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宫者,太一之居也。轩辕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鱼之囿也。天阿者,群神之阙也。四宫者,所以守司赏罚。”,参照《天官书》所述,太微、紫宫、轩辕、咸池皆为四极中的星之所在,谓之四守,乃政令中心,天阿是护卫其的群星所在。统理三界的天帝只有一个,官方的叫法是昊天上帝或者太一、太帝,其常居是在太空的高处,即极星所在的天球区空间站——太帝之居上,那毕竟不比地面广阔有趣,东皇太一是地面上世民的称呼,其该只是某一届太帝,但神人的当政期对应其寿数也很长,当政期间跑到下界游玩也是常有之事,下界遂有种种传说,《天官书》说紫宫是“太一常居也”,可见太一也有出宫之时。玉皇大帝该也是某一届太帝,在元始天尊、东皇太一之后。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对于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其对于宇宙运行的原理几乎是洞彻了,起码其已经能实现星际旅行,到了神的级别,那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发动战争吗?对手都是毁天灭地级别的,若要发动战争,只会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争夺领地?宇宙那么大,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又不是去不了。保护地球、维护和平?哦……这倒是可以。用什么手段保护地球、维护和平?你不去惹别人,别人要来惹你呢?面临侵略又该怎么办?前述进化论时知道了地球上曾有过海人,还有过圣人和庶人,从古籍来看,圣人(人面蛇身神)和庶人(神人)还和我们人类即竉者中的佼佼者(神人亦可能是上一代的人类,亦是竉者)同处过,我判断圣人是后期回归者,庶人是早期回归者还一度是地底避难者,“归墟”也许指的是地球这个墟。物种为何会大规模灭绝又大规模爆发?我想只能以外因来解释才合理。发生了什么我没个证据不敢乱说,只知道0.65亿年前有一颗巨大的物体从宇宙高速飞来撞击地球,毁灭了生存达1.6亿年的恐龙……要生存就得保持战斗力,战争不希望有,但练兵却是要的——军事演习就是必须的。演习太假那也没意思,也达不到增强战斗力的目的,就得有实战化练兵,允许战损,反正能死而复生,但是要听演习最高指挥部(我认为是圣人在磨练庶人)的命令,叫收兵就得收兵,叫退军就得退军,胜败皆由其来判定。说白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天神担负着守护家园的重任,军事演习(附带了政治斗争,要不怎的叫实战化)是神界最大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其便是天官书所录官方资料里相当部分的内容,既发生在太空中,亦发生在天空中,更发生在下国。摘录典型的一长段文字如下:

小以角动,兵起。始出大,後小,兵弱;出小,後大,兵强。出高,用兵深吉,浅凶;庳,浅吉,深凶。日方南金居其南,日方北金居其北,曰赢,侯王不宁,用兵进吉退凶。日方南金居其北,日方北金居其南,曰缩,侯王有忧,用兵退吉进凶。用兵象太白:太白行疾,疾行;迟,迟行。角,敢战。动摇躁,躁。圜以静,静。顺角所指,吉;反之,皆凶。出则出兵,入则入兵。赤角,有战;白角,有丧;黑圜角,忧,有水事;青圜小角,忧,有木事;黄圜和角,有土事,有年。其已出三日而复,有微入,入三日乃复盛出,是谓耎,其下国有军败将北。其已入三日又复微出,出三日而复盛入,其下国有忧;师有粮食兵革,遗人用之;卒虽众,将为人虏。其出西失行,外国败;其出东失行,中国败。其色大圜黄滜,可为好事;其圜大赤,兵盛不战。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五星皆从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兵从天下。居实,有得也;居虚,无得也。行胜色,色胜位,有位胜无位,有色胜无色,行得尽胜之。出而留桑榆间,疾其下国。上而疾,未尽其日,过参天,疾其对国。上复下,下复上,有反将。其入月,将僇。金、木星合,光,其下战不合,兵虽起而不斗;合相毁,野有破军。出西方,昏而出阴,阴兵彊;暮食出,小弱;夜半出,中弱;鸡鸣出,大弱:是谓阴陷於阳。其在东方,乘明而出阳,阳兵之彊,鸡鸣出,小弱;夜半出,中弱;昏出,大弱:是谓阳陷於阴。太白伏也,以出兵,兵有殃。其出卯南,南胜北方;出卯北,北胜南方;正在卯,东国利。出酉北,北胜南方;出酉南,南胜北方;正在酉,西国胜。

其与列星相犯,小战;五星,大战。其相犯,太白出其南,南国败;出其北,北国败。行疾,武;不行,文。色白五芒,出蚤为月蚀,晚为天夭及彗星,将发其国。出东为德,举事左之迎之,吉。出西为刑,举事右之背之,吉。反之皆凶。太白光见景,战胜。昼见而经天,是谓争明,彊国弱,小国彊,女主昌。

能看出有相当内容是神人指挥地面上的军事演习兼政治斗争——亦是实战化的,不过是邦国下民之间冷兵器的战争,在秦以前,战争是由神人主导的,下民不想打仗不行,打仗打得急红了眼也不行。不要认为我说的很荒谬,换个思维考察秦以前的战争史,就知道我所言不虚,想想什么叫“义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出自《左传 成王十三年》,历来喜欢被学者引用来说明战争的重要性,却从不引用前后文的话,难道爱好和平不好吗?非得要打仗?我不嫌烦将整段文贴出来,因为我深有体会,看书要看原版。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时间:2019-10-30 16:12:50
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膰和脤都是古代王侯祭社稷所用的肉。不要以为“敬在养神”“ 神之大节也”只是古人迷信用语,《天官书》的内容很长我不大好讲,但其后面一大段话的前缀是“太史公曰”,也就是司马迁总结说的话了,倒可以说说。司马迁虽然对河出昆仑抱有怀疑,对神之存在却是毫不怀疑,看《史记•封禅书》便知,而《天官书》中记录神对世人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言之凿凿,他说道(括号内是我之简析):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於天,俯则法类於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世主即相对于神民的世民之主,历是经过,五家便是指五帝,三代即指夏商周,绍字典解释为连续、继承,明是清楚的意思。内冠带,外夷狄,那是大汉族思想的体现,司马迁是汉朝人嘛!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的理论系统是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阴阳、五行都属于地,是法之所出,而日月星属于天,只是表象而已。道教中,日月星是为三光,后人断句断的不对,应为: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圣人即人面蛇身神,即是民间传说中的阎王爷,死而复生也好,投胎转世也好,都得到地府走一遭)

幽厉以往,尚矣。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禨祥不法。是以孔子论 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
(周幽王、周厉王是周王朝的两个反面典型,周厉王暴政使得国人暴动,将周厉王赶跑了,大臣主政是谓“共和”,厉王死后大臣立了太子做周宣王,周宣王前明后暗,周朝中兴了没多久又衰落了,宣王死了到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从史书看又是神人导演。尚动词是尊崇,“国殊窟穴”与“家占物怪”并列用,殊做动词于上下文看是求问之义,却是以死来求问,《说文》:殊,死也。窟穴是鬼神所在。以合时应,那就是随天变做相应的举动。禨祥,谓祈禳求福之事。不法是无章法之义。这段话意思就是天机不可泄露,法不传大众。用孔子的话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於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
(负责传播神旨意的神人乃是特定,皆有具名,决非瞎编乱造,我们看到夏是昆吾,商是巫咸,山海经中都露过面,倒不一定是指个人,而乃其氏族。)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天运若说的是神界内部有计划的变革和发展,对世人社会的影响是有,乍看倒不很大……神界社会形态已经成熟,不会有剧烈变化,假如三十年一次神界低层大换血,一百年一次神界中层大换血,五百年一次神界高层大换血(形天正逢其时啊),一纪是三大变即是一千五百年,三纪是四千五百年,大备是一切具备了,所谓大数,也就是神界离开地球之时。假设龙伯钓鳌时是神界初建时,估个年代早于伏羲女娲三五百年(伏羲女娲东来传道在我看来也算是个大变),算来到春秋末期神界离去,也差不多是四千五百年。为国者即是君王,必须得重视三、五——天运提及的数字都是其倍数嘛。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审此句话,上下是对应天人,就是说天上的神人和地上的世人各经过了一千年,不是同时,否则不会这么表达,那就是两千年了,但天神的一千年和世人的一千年应该有所不同,世人以地球为参照系,天神不知是以什么,但该不会差得太多太离谱,天神和世人的“际”接着具备……际本义是两墙相合之缝,引申为交界,现在距春秋末期约是两千五百年,天人接触的时机似乎到了……一切都在计划中啊!堪比玛雅预言。但若天运说的是神界预言或是暗中操控世界的变革呢?综观历史,那也是隐隐能对应的。可司马迁又怎会知道这些?)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字数:112655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8-29 16:42:08

更新时间:2019-10-30 16:12:50

评论数:20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