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灯盏火(长篇小说连载)

灯盏火(长篇小说连载)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谢谢文友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抱歉,跳过一节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一日,在校园内,甘行俭跟闻启东正在摆龙门阵。葛功锋从旁经过,主动迎上来:“两位老师好。”他枯瘦的脸上堆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又冲着甘行俭说:

“甘老师,过去你跟任老师总认为我们阻拦你们提意见。这次好了,是上面欢迎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提意见。你尽管提,放心提。我们坚决执行毛 的十六字方针,言者无罪,言者无罪嘛。”

甘行俭只是轻轻一点头,算是回应了他的问话。葛功锋说完,又一笑,继续往前走了。看着葛功锋远去的背影,闻启东问:

“甘先生,言者无罪,出典何处?”

“出自《诗经》。但不是《诗经》本身内容,是后人所作序中的一句话,表达他们的一种观点。原句是‘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说明我们的老祖宗二千多年前就有这种见解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言论自由’。”

“既然言者无罪,我就想在下次的学习会上发言。谈一点自己的个人意见。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要求入党的人,我觉得有责任帮助党整风。甘先生,你觉得咋样?”

甘行俭看着眼前的闻启东,觉得他咋个也有一点像任可骏了,一付跃跃欲试的叫鸡神态,只不过他不像老任有雄厚的阅历和嗓音,只有那种刚学叫叫鸡的勇气和急迫,想冲天一叫。他缓缓地说:

“闻老师,多看看再说吧。虽说是言者无罪,不过历朝历代都很难做到的。就怕怀璧其罪啊!”

闻启东露出惊愕的神情,他不太明白‘怀璧其罪’的具体涵义,但从对方沉重的口气中能感到有一种隐忧的味道。

(第六章  第一节 整风动员    完)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第六章  第二节   大鸣大放

五月底,天气已经热起来,由于运动的原因,社会上的氛围也是热火火的。青桐林是一个清凉的去处,三个人在林间散步。任可骏挺着腰板,昂着脑壳,像旁边那些一棵一棵傲然冲天的青桐树。他对走在旁边的甘行俭说:

“老甘,对鸣放,你是咋个想的?”

“没想好。如果说的人多,我也准备提一些意见。这一年来也有一些想法。老任,你相信上头和葛功锋说的那一套?我看有点悬。”

甘行俭放慢脚步,说出心头的顾虑。自去年交上去“万言书”后,根本就没人找他们,省报也没有任何回复。那些之前存在的问题照样存在,显然,提出的意见并不受欢迎。那现在就应该慎重点。

“说实话,我也有些担心。过去给葛功锋提意见,他就耿耿于怀。那天还专门来找我,没话找话地跟我扯了半天,动员我参加鸣放,并征求我对他的意见。要是在过去,他真要是让我提意见,我还不说。

他那个人,你说了他也不改,照样自行其是。但这次不同,是上头再三让大家提意见,估计对他这种小头目也有要求,过去啥时候见过他征求别人的意见嘛。既然是上头号召大家鸣放,为啥不能说说?这也算是响应号召,帮助共产党整风啊!”

任可骏扭过头对后面的甘行俭说,语气还是那样硬朗。他在心头想,去年提的意见没有下文,这次的鸣放就更应该加把劲,像雄鸡一样凌空一叫。

孟夏的青桐叶已经长得非常茂密,阳光很难透进林来,偶尔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阳光才能照进来,还随着枝叶的晃动而闪烁不定,像调皮的娃儿用小圆镜在反射太阳光,跳跃不停,时而在此,时而在彼,让人捉摸不定。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百年过客2016 2020-01-06 13:13:59
欣赏佳作。
-----------------------------
文友好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抱歉,跳过一节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几天后,县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统战部也召开会议。任可骏和甘行俭参加了并作了联合发言,他们在发言中说:
.................

.................

既然是鼓励大家鸣放,就要让大家大胆地放,不要动辄就批评别人立场咋样,态度咋样。要是这样的话,哪个还敢提意见?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古人都明白的浅显道理。而一些领导又强调有啥六条标准,鸣放也不应该设立标准,有标准了,哪个还敢鸣放?

从历史上看,过去的朝代经常出现昏君和奸臣,奸臣的出现应该由昏君负责。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忠言逆耳,因为昏君听不进去忠言,原来敢于说话的人慢慢就不敢说话了,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只有奸臣能说话,尽说昏君爱听的假话,造成了政治的腐败,促成了一个朝代的衰亡。现代人应该吸取这种历史教训。

他们的发言,基本上是去年在“万言书”中提出的一些意见。批评学校的工作没有搞好,也批评县委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二天,他们的发言内容就在校园内传开了,像一把火,把本来就似一堆干燥得快自燃的柴引燃了。

校园里鸣放的大字报开始出现了,原本沉寂的校园闹热起来。高城中学是县城里唯一的中学,县城不大,很多外单位的人都赶来校园看大字报。随后,城里的其他单位也闹热起来。

(第六章 第二节   大鸣大放   完)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抱歉,跳过一节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抱歉,此章跳过。看下章《温饱》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第六章 温饱

第一节 食堂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古明琚年青读书时就晓得这个话,其实,但凡需要养家糊口的人,不用晓得这个话就都明白这个道理。换个话说,中国的历史,就是老百姓为温饱而活着的历史。

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不要说乡里人没饭吃,城里人也照样吃不饱。已经是过去几十年的事了,古明琚想起来,仍感到心悸。甘家姊妹更是记忆深刻,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或是青春期、或是少儿期,都是长身体的发育期,对“吃”有迫切的需求。

那个时候,吃,是困扰着每一个家庭的头号大事。本来粮食供应定量就少,加上城里也开始办公共食堂,让城市居民也陷入了饿肚皮的窘地。

食堂的兴起,很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本没有的东西,一夜之间,各个居委会全都有了。刚开始办公共食堂,街道和居委会的人,挨家挨户来动员:

“今后都办食堂了,不用你做饭了,你家中留着锅干啥用?每个人都到食堂吃饭了,你还留着吃饭的桌子干啥?交吧,交到食堂大家用。”

“你看人家张大娘多积极,把家里的锅瓢碗盏都捐了。还有李大娘把火钳都捐了……”

“王大娘,你做了一辈子的饭还没有做够嗦?办食堂就把妇女从灶台旁解放出来喽。”

……

……

动员的人虽然不是强迫,但总来动员你,哪个也受不了,哪个也不好意思说不愿意捐献。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的觉悟空前提高,很多事都是跟“爱国”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消灭苍蝇麻雀也都归入“爱国卫生运动”之列。

所以政府号召的事,群众都响应,所谓形势逼人,不跟上,你就成了落后分子。再说,只管吃饭,不管做饭,岂不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谢谢文友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古明琚是当教师的,自然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上甘行俭是右派,更怕别人说闲话,早早地就把吃饭的一张八仙桌和4条长凳、锅瓢碗盏捐出去了。到后来食堂解散退东西时,桌子板凳早不知去向,至于那些锅瓢碗盏更没影了。

很快,各家的灶上就不冒烟了。每个居委会都办食堂,食堂办起来后,粮食到不了居民手中,粮食都集中到食堂去了。每个人的粮食定量,月初时直接办成饭票,再用饭票到食堂吃饭。

刚开始半年,食堂伙食还可以。甘亦安印象颇深,刚成立不久就赶上了春节,年夜饭就是在食堂吃的,八个人一桌,以家为单位,人少的就两家人凑一桌。一桌有七八个菜,有炒菜,有炖菜,还有萝卜缨垫底的烧白,虽然不能像往年在家中过年一样,还算是不错的。

可惜像做梦一样,昙花一现,好景不长,不久食堂的伙食就越来越差。肉和油也难得一见了,大米基本上看不到了,红苕、玉米等粗粮为主。苞谷羹羹稀得像水,连这些也不是敞开肚儿吃,还得凭饭票。

当时没有“科技是生产力”这个话,不知是那位“科技人士”发明了“火米饭”,瞬间风靡每个食堂。很快就被发现是坑人的玩艺,那时大街小巷传唱的歌谣是:

火米饭,
真正好。

一斤煮八斤,
饭量大提高。

吃了火米饭,
人人身体好。

先进煮饭法,
大家来推广。

原来这种火米饭是先将大米炒熟过的,做成饭,膨胀率非常高。原来一斤米能做出三四斤饭,火米饭能做出八斤。歌谣本意是赞美,是宣传推广,到后来就成了一种黑色幽默。因为那就是一种哄人、哄肚皮的把戏。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谢谢文友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抱歉,跳过一节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甘亦宁刚上小学,和哥姐们早上都不吃饭,饭碗和筷子塞在书包里,背起书包就上学校。中午一放学,就直奔食堂,把早上和中午两顿的饭票一齐买来吃,感觉上能饱一点。

在排队时,争取排在前头,不然那玉米羹羹到后来是越舀越稀。等到排队轮到自己时,孩子们都向掌勺的李麻婆挤出一个笑容,一边把碗递过去,一边说:

“李二娘,来二两。”

李麻婆行二,只有四十来岁,因脸上有麻子,街坊四邻叫她“李麻婆”,当面则尊之“李二娘”。到她当上食堂的工作人员后,等于掌握了无限的权力,跟她打招呼的人,那一声“李二娘”则喊得无限温柔了。

孩子们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那“生死一勺”,巴望能舀得更满一些。

当然,那仅是一厢情愿,打饭掌勺的李二娘根本就不在乎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和讨好的声音。讨好的话她早就听够了,她根本不在意了,对眼前那些装出来的笑脸,她更不屑一顾。

除了居委会的干部及她的三姑六婆,对其他人想给哪个多一点就多一点,全凭她当时的心情。那是她的权力范围,哪个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哪个要是怒了,下次再遇到她,那勺子更端不平,倾斜之下,勺里的东西会更少。

等到后来李二娘把“饭碗”耍脱了后,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挤出一个笑脸,装可怜。这时,就轮到别人对她不屑一顾了,都在心里骂一声:活该。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谢谢文友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抱歉,跳过一节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续  前)

刚晓得孩子们不吃早饭时,古明琚开始还斥责儿女:

“你们这样咋个行啊!上午四节课,一点东西不吃,身体受不了。拖垮了咋办?”

后来,她也默许了,晓得管不了。这也是孩子们自己学会的一种适应生存的办法。其实,古明琚很多时候也是不吃早饭的。她不是一个人,肩上还扛着一家人,能省一口还想省一口。

老大亦平住校,自己管自己,到了星期天才回家。老二亦和已经四处干临工挣钱,也不用自己管了。就是小的三个还得时时操心。

老三甘亦安等几个孩子放学就去郊外。野地里的马齿苋、灰灰菜、清明草等野菜,农民地里南瓜叶,红苕叶,或者是一些绿色植物的叶、藤、根等,只要能找的都找回来,能吃的就吃,不能吃的就扔。

雨后上山去找菌子,找的人多了,菌子就更少了,遇到分辨不清有毒的菌子,吃后哇哇吐。民间有一些人在找一种叫“白膳泥”的泥巴来吃,说是能充饥。

甘亦安也跟着人去找了一些来吃。“白膳泥”颜色灰白灰白的,带黏性,有些地方叫“仙米”。但那玩艺儿吃多了以后,都堵在肠子里,拉不出屎来,把人憋得满脸通红,一头大汗,痛得在地上打滚。到后来用小勺子一点一点地掏出来。

古明琚晓得后严厉地对甘亦安说:“你不许带头去找那种东西,也不能给弟妹们吃,吃不饱也不能吃那种东西。那是哄人的,不能充饥的。”

看着这一切,古明琚心里想:“熬着吧,熬着吧,总会过去的。”

其实,她心头也没数,也不晓得能不能熬过去,啥时候才能熬过去。
但熬一天,就少一天。
她坚持熬着。
但何时能熬出头,她心头一点数都没有。

(第六章 温饱  第一节 食堂   完)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第六章 第二节   饥荒

饥荒来临,饥饿在腐蚀居民身体时,也腐蚀了食堂工作人员的良心。他们趁机损大家肥自家,原本就稀少的食物资源暗中流向他们家里,居民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居民对食堂是越来越不满意,怨气却代替不了食物。民怨沸腾,注定了这种乌托邦式的举措早晚会完蛋。

那时期,实行居民轮流守夜,目的是防火防盗。有人发牢骚:现在这个时候,吃的都在食堂,有啥好偷的!也有人说:饥寒起盗心嘛,偷不了吃的偷穿的,偷不了穿的偷用的。

守夜是一家出一人,两个人一班。原本应该是大人去的,古明琚第二天要上班,熬不起夜,就让大儿子甘亦和去充数。甘亦和只有十二三岁,小学毕业后就开始自谋生路,已经算是家里的半个顶梁柱了。

甘亦和他们那班守夜时,抓住了一个小偷。

甘亦和人年轻,熬不住夜,躺在街边停放的板板车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晚上喝了不少小球藻,憋不住,到背静的地方去方便,看见一个人形迹可疑,告诉一起巡夜的王叔,一同追过去。

这个小偷偷了不少腊肉和吃的东西,沉甸甸的。因舍不得丢下偷的食物,跑不快,被抓住。追问他食物的来源,结果小偷指认出被盗家庭,竟是一个食堂员工的家。

第二天事情传开了,居民们都很愤怒,在那个食堂员工的家里还发现了许多吃的。那个员工怕被送进局子,很痛快地交待,供出另外两个人和食堂主任都是“食堂耗子”。还交待她们向居委会主任“孝敬”了不少食物。

后来的处理结果是为了政府形象,居委会主任和食堂主任都高枕无忧。同时为了平息民怨,那个食堂员工被开除,该人正是李二孃。

(待  续)
楼主:山茅2018  时间:2021-04-05 12:20:28
高见

楼主:山茅2018

字数:483759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8-04-24 22:48:40

更新时间:2021-04-05 12:20:28

评论数:22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