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回望前尘,不枉此生(禁止转载)

回望前尘,不枉此生(禁止转载)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所以说,具体到父母养孩子这件事情,当父母真的熟悉了如何去养孩子的时候,必然是已经养过了一个孩子。对养孩子的一些套路和方式方法,有了乱熟于胸的套路。

那么,在养育第二个孩子、甚至第三个子女的时候,才能够胸有成竹。

在父母养育子女这件事情上,如果完全定性为功利性的投入与产出行为,似乎不太符合常理。

当然,在孩子生命孕育初期,包括出生落地的那一瞬间,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新的创造。我对于孩子是没有太多功利性的。

但是孩子会一天天长大,从三个月时学会翻转身子,六个月时学会坐立,到9,10个月以后学会慢慢行走。

曾经作为小孩的我们,一直在给予父母新的希望,他们从我们身上的变化,看到了进步的影子。

但是人心是会变的,人的欲望永远都是无法满足的。当我们成长到两三岁,三四岁以后,开始学会读书写字的时候,父母判定我们是否进步,是否有向好的方向变化的尺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在我们读书认字之前,父母会拿我们每天的变化进行纵向比较,只要我们自己比前一段时间的自己有进步,父母亲就会满意。

只是当我们进入幼儿园或者一点点进入小学中学以后,父母对于我们变化的衡量标准,便会发生新的改变。

父母判定我们是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判定我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优秀的标准,不再是从时间维度纵向进行比较,而是通过横向比较来完成的,他们会把我们与班上其他同学进行一个比较。

尽管我们在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在学新的知识,我们比之前的那个我们,各方面都会有一些较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这种进步的速度落后于班上的其他同学,那么一定会遭到父母的斥责。

也许,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父母养育子女功利性的因素,便愈发的明显。

在父母看来,他们供我们吃、供我们穿,或者说给我们上好的学校,是希望我们有好的出息,而不是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普普通通,庸庸碌碌。

而这种功利性的养育,会对子女叫造成相当大的伤害。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类似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俗语,在民间十分的流行。

如今在我看来,这些俗语根本经不起任何的推敲。

很多父亲母亲自己没有做到的事,却强求自己的子女去做到,似乎是有点不太公平的。不管是什么原因,无论父母读过书、还是没有,如果他们在某一领域并没有做到相当出色的程度,那么证明他们的基因其实是相对普通的那一种。

西方自然科学已经在这一方面得出一个明确的研究成果,基因对于子女的成长影响因素要占到50%以上,而环境的影响只是占到了40%多左右。

如果一个父母的基因相对比较平庸,那么根本无法生出特别优秀的子女。

当然,在这里也存在着基因变异的一些特殊情况。

甚至从世界历史角度讲,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父母,并不是非常优秀的人,而诺奖得主的子女也并不会因为父母得了诺贝尔奖,就因此而变得特别优秀。

即便是父母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因的传承依旧不会完全决定诺奖得主的子女也会变得同样优秀,更何况是曾经平庸的那些父母亲,如果寄希望自己的子女变得比自己优秀,那是一件比买彩票中奖还要困难的事情。

在这里,我所讲的优秀,并不是说其实很多方面的天赋,在某一方面做出特别优秀的成绩。

我所指的优秀:主要是指智力方面、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情商方面的综合优秀。

比如说我自己,虽然当年在高考的时候,经过自己的辛勤和努力,取得了一个看似不错的成绩;而且在同龄人看来,已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的存在。

但是,只有我自己才了解我自己,我在情商方面并不是很有天赋;受父亲基因的影响,我往往是一个比较健忘的人。同时在学习方面,我的数学能力是比较弱的,这是受母亲基因的影响,虽然母亲的成绩非常好,但是数学一直是母亲的短板,母亲在数学方面能力比较弱。

到了我这里,无论是在高中时候学习函数、奇偶函数,还是到了大学里面学习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始终对数学这类东西都有一种轻微的抵触心理。

这是根本提不上兴趣来的那种。对于说学这种工具,我天生没有一种亲近感,而且对于里面的公式完全的陌生,并不知道这样的规定是从何而来。

而我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则受母亲的影响,发挥的非常明显。

所以,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基因对于个人的影响,大约有95%以上的人群是占着绝对影响的,只有个别很少数的情况存在着基因变异的情况。即便是这样,我也很始终很难相信,看似平庸的父母会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子女。

所谓寒门出贵子,只不过是文人书生的一种意淫罢了。即便是寒门教出来的学生,无非也是在吃苦耐劳,勤奋方面比较擅长,至于说他们的智力有多么发达,天赋有多么好,脑袋有多么好用,见识有多么广博,性格有多么的健全,我很难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我能给出的答案,是一种大约的答案:

寒门教出来的学生,一定是牺牲了很多方面的时间和兴趣,将自己的所有注意力和精力,全部以一种扭曲的方式集中一点,在功课上有一些较大的突破,以此来战胜大多数富贵家庭的子女。只要寒门子弟的成绩有一点点的落后,父母一定会棍棒相加,给予较大的精神压力。

从某个角度讲,寒门的贵子是被逼出来的,那是一种被动成长的结果;并不是自然而然主动成长的结果。

即便寒门子弟能够进入一些名校,但是在中产阶级子女占大比重的名校里面,中产子女的智商、情商,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都要远胜于寒门子弟。

而至于在见识方面,中产子女更是要原理远远领先于寒门子弟。

如果在见识方面不能够有一个大致相当的水平,那么寒门子弟很难融入中产子女的圈子。

从这个角度讲,寒门子弟即便上了名校其实也是摆设,他们只能习得一技之长,然后谋一个好的工作。

寒门子弟正想要真正在心理、心智,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见识方面有诸多的长进,需要在进入社会以后,继续进行很长时间的辛苦摸索和学习,才能够将年少时因为家境贫寒所造成的差距,一点一点找补回来。

而且这种找补差距,也是需要很高的运气和天赋的。社会并不比学校那样看起来还大致公平,社会是残酷的,无情的的。

某一方面的短板,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失败,而失败是致命的,失败并不会让人变得自信,只会让人变得悲观、消极和愈发的自卑。

想要在失败中忍辱负重,并且一点一点的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能够以一种坦然的胸怀来面对;而不是用一种类似于极端的仇恨心态,让自己在很多方面、在短时间内做出较大的进步和提升,甚至是用一种类似于应试教育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生活不是考试,并不能在考前预习。我们无法预料到明天、后天,甚至说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每天都做好自己,并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如果是一种应试考试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短板,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改进和克服。

那么即便我们看起来和别人一样,但那也仅仅是看起来一样。除去表面的相似性,表面背后的一些深层逻辑与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说:真正的商业精英也许真的会买一台车,每天开车上下班。而一些农村的暴发户,经过城市拆迁,手里有了一笔钱,也会选择买一台车,让自己看起来与商业精英没有差别。

其实表面上看起来相同的东西。背后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精英开车上下班是为了节省时间成本,他们在单位时间成本里所能创造的财富和收益,远远超出汽车的消耗与损耗。

暴发户开车出行,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是那么回事,而他们为此所浪费的经济损耗,远远超出他们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创造的财富与效益。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写到这里,我也觉得很意外。

我似乎更清晰的明白,在我面前,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我之所以要走比别人更长的路,也只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而这种条件的限制,也许用命运可以来描述。

国人普遍是比较相信命运的。

从我的角度讲,我觉得:用实际条件对一个人的制约与约束来描述命运这个概念,能够相对更加客观一点。

这样,我才能相对更加比较容易接受这个观点。

说白了,我是一个不太相信命的人。一个比较不服输、比较要强的人。

从我的角度讲,我的起步要比别人差一点,无论是家庭的硬件环境,还是自己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基因。

尽管我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这依旧不妨碍我后天的成长,能够清楚地相对的判断出:父亲是一个能力比较弱的人,她的眼光比较短浅,脑子反应比较慢。

母亲尽管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命运在她四岁的时候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导致她在成年之后,婚姻方面的选择只能选择父亲这样的人。

运气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太重要了,我始终坚信:坏的运气固然存在,但是好的运气也不是没有。

无论是母亲幼年时,还是我自己年少时,我们所遭受的厄运,多半是由于自己父母的不聪明、不理智所带来的。

但是,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一点一点改变自己的处境,让自己远离坏的运气,一点一点的靠近好的运气。

不要放弃自己,要一直对自己抱有希望,始终相信自己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忽然觉得自己有点跑题了。当然,也无意中暴露了我个人现在的状态: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还是回到帖子的内容,讲述我自己心中的那个疑问。

为什么每当我和哥哥放假回家,夫妻和母亲看到我们两个的时候,就会歇斯底里的发生争吵。

除去父母亲争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还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

如果仅仅是为了把我们考上大学,这个功劳归到他们自己的名下,他们不会那样的激烈争吵,甚至对于我和这个哥哥的存在于不顾。

至少有一点是能够明确确认的:当父亲和母亲当着我和这个哥哥的面争吵的时候,他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两个子女。

而且有一种非常微妙的情况。

他们争吵的内容,总是围绕着那个哥哥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学习,为什么没有考上大学那件事情展开的。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父亲母亲的一种不知足。

父母有三个儿子,已经有两个儿子考上了大学,为什么还是这样的欲求不满,略带执念地希望他们的长子也能够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自己的猜测。

也许在父母的心里,那个哥哥考上大学所能带给他们的快乐,要远远的超于我和这个哥哥两个人考上大学、所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

每当我们回家的时候,母亲看到我这个哥哥,总是会向父亲发牢骚,说当初父亲怎样怎样,导致那个哥哥没有考上大学。

面对母亲的牢骚,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推卸责任: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干嘛还要再提?

对于父亲的回答,母亲似乎很不满意,甚至有相当的愤怒在里面。

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对自己做下的错事,总是希望他能够尽快的过去,不要再被别人提起,不要有人再揭这个伤疤。

但是父亲的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让母亲相当的愤怒和不满。

前面有一楼曾经就这件事情做过仔细的分析,父亲在那个哥没有考上大学这件事情上,负有严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主要原因在于那个哥哥,但是家庭在配合方面并不是做的很负责任,很到位。

每当父亲说出那句“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的话时,母亲就会非常的愤怒,接下来就会和他发生无休无止的争吵。

在子女上学这件事情上,父亲推卸责任,真的是一个高手。他会把那个哥哥没有考上大学这件事,完全推到那个哥哥的头上:

父亲首先是拿这个哥哥和我进行对比,这个哥哥和我并没有像那个哥哥那样,在该学习的年龄抽烟,喝酒,打架上网,而是一股心思的去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个哥哥没有考上大学是他咎由自取,根本不关父亲的事。

父亲其次是拿自己的付出来表明自己的无辜:那个哥虽然应届没有考上大学,但是父亲在于那个哥哥复读这件事情上,是坚决的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第一次复读不成,就复读两次;两次复读不成,就复读三次,直到最后考上大学为止。

从父亲的论述来讲,他似乎是尽了全力的。

然而事实上,这种尽全力的做法,只不过是一种事后的弥补。

母亲的争吵似乎更有道理。

母亲始终认为:如果在高一打基础的时候底子没打好,那么就会导致高二的学习跟不上进度,最终拖累高三,那么即便复读多少年,都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母亲的观点是大致正确的。无论是数学,英语,还是物理,在高中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这几门学科是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的。

比如说数学,如果学不懂函数,就无法学习奇偶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增函数,减函数。

如果是在读复习班的时候,这些知识点老师是不可能现在高一初学的时候,一点一点按照课程进度慢慢讲出来的。

基本都会一笔带过。

如果这方面的基础不扎实,那么要花大把的时间来攻克这些基础知识。那个哥哥那样的好面子,即便自己不懂也不会去努力的下苦功或者是问别人。用我的猜想,他只是会在当堂课程努力的进行思考,能够弄明白就弄明白,如果弄不明白,把书一合,也就这样过去了。

而且,高补的课业负担真的很重。基本每一门课程都安排得很满,课间的十分钟都要紧张的利用起来。如果上一堂课是数学没听懂,那么紧接着下一堂课就是英语,英语会进行一系列的语法辅导和阅读理解练习。

父亲根本无法领会,在复习班复读的时候,几乎每一天每个小时都是高强度的狂轰乱炸式的学习。

这种高强度的环境里,几乎每过一个月都会进行一次月考,如果自己月考的成绩不好,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自信心是一个非常强的打击。

而高补几乎是都从第一年的7月份招生,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6月份结束。这一整年的复习,只是为了迎接6月7号和8号两天的考试。

从哥哥的角度讲,相信每一个月的月考,他的成绩都不会特别靠前。这也就意味着,他每个月都会经历一次自信心的打击。无论他怎样的用功努力、精心准备,在他努力的时候,别人也在努力,他始终都会被甩在别人的身后。

就这样,一连经过十余次的打击之后,最后再来一次高考的打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会让她压力越来越大。

而几乎每隔一年,家里面都会有新的变化。在那个哥哥高五的时候,这个哥哥也参加了高考,成绩要比他好,等到他升高六的时候,这个哥哥考上了本科大学,而我也即将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

无论是从学校复读班的学习环境角度讲,还是从家里面兄弟姐妹的学习成绩情况来看,那个哥面临的压力会非常大,那么他最后选择放弃卷铺盖回家,应该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

从整个学习的细节和技术角度来看,母亲在这件事情上一直坚持她自己的看法,与父亲进行着纠缠不清的争吵,是有她自己的合理性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有点理解母亲了。

也许她只是想让父亲说一句软话,并不是打算让已经参加了工作的哥哥重新回到学校去参加学习。

她只是要父亲承认当年,在那个哥哥成绩落后的时候,父亲倒戈相向,在经济上的支持那个哥哥的决定是错误的,要求父亲在这件事情上认错表态。

但是,父亲是一个很要面子而且非常自私的人,他又怎么可能去承认自己犯了错。

即便是这样,母亲在家里面无休止的争吵,我不能接受。因为她的这种争吵程度,已经完全忽视了我的感受。我能够理解她,但是我绝对不能接受这件事情。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在我和女儿恋爱之间,我曾经因为黑脸在很多事情上的纰漏,要求黑脸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

我在这件事情上所做出的一些反应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与母亲就当年那个哥哥没能考上大学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的。


我几乎和自己的母亲一样,死死地咬住自己所认为的真理,绝不松口,绝不让步,至少要求对方表态认错,如果对方不肯认错,我一定要让对方付出代价。

区别也仅仅在于是:母亲是在家里面不停的争吵,而我则是在寝室里面,无视寝室其他四个舍友的存在和感觉,锲而不舍的与黑脸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母亲对于那个哥哥前途的执念,与我对女儿受到伤害时,坚决要呵护女儿红的态度与愤怒感,其实是大致相同的。

很多事情的真相,都存在于非常不起眼的细节。

就算我自己不承认,最终经过分析,也不得不承认:我是真的爱过女儿红,至少是曾经爱过。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今天的更新还是忍不住要跑题,但是在跑题之前,我还是想把昨天更新的内容稍微收一收,把自己昨天要表达的意思简单说清楚。

昨天长篇大论的分析,算是将我在大学的放假期间,父母为什么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这件事情简单的说清楚了。

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母亲略带强迫症的追求完美,对一些过去的事情似乎始终都是念念不忘。当然,我不想再重复母亲对那个哥哥溺爱意思的表达。在这件事情上,溺爱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甚至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原因。更大的成分,想必是母亲做事追求完美的一种生活态度。

从生活态度上来讲,我和母亲是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要么不去做,要做就要做到出类拔萃。

具体到那个哥哥读书这件事情上,母亲原本是尽自己全部努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的。但是,其间因为诸多的干扰因素没有做好,导致母亲在这件事情上始终不能释怀。

如果我和这个哥哥不出现在母亲眼前,那么,她也不会因此而触景生情,想起那个哥哥读书的事情来。

但是,寒暑假放假回家,是几乎每个学子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那么从客观角度讲,我们回家一次就会对母亲也产生一次新的刺激,每次刺激都会让母亲不停的反思过去和寻找原因。而每次追根溯源,责任总是要追究的父亲的头上。

那么家里面无休止的争吵,自然也是难以避免的。

与此相类似的,虽然我和女儿很短的恋爱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但是这件事情上的失败,始终让我无法释怀,甚至一直耿耿于怀,无法彻底的放开自己、放下过去。

甚至一直到前两年,我打算将这件事情做一个整个的复盘。如果经过复盘,自己也没什么可后悔的,那么这件事情才算是能够交待了自己;而我自己在这件事情上,也从此便不会再有任何的纠缠不清。

而整个复盘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各种原因,各种可能的影响,不放过其中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而至于为什么要把整个事情弄清楚,其实我潜意识深处大概是有一种想法的:我对恋爱一贯的态度是,同一时间内只和一个人恋爱。也就是说;一次只和一个女生谈恋爱,不会脚踩两只船,甚至是更多条船。

而在我动笔之初,我是受了眼前人的影响,从某个角度讲,我和她似乎已经彼此陷入了爱河。在我接纳她之前,我必须将自己心里面残存的所有记忆整理清除,该清理的清理,该打扫的打扫。

当然这种清理和打扫,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的删除记忆。我需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过去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就算我真的要忘掉女儿红,真的要忘掉过去。至少在曾经恋爱这件事情上,我要给自己一个盖棺定论式的结论,做到说服自己。

我花这么多心思,这么多时间,这么多文笔,一方面是为了探究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为了更多的了解自己,将自己性格生出很多有问题的东西全部找出来,做一个全面的清洗。

我想给眼前人展示一个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我,一个全新的我。

而这个过程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

从修心的角度讲,我也只是做到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的境界。

在修心这方面,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凡人,自以为已经很难得了。因此,我也从来不奢望自己能够达到六祖慧能禅师的境界。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第二点,则源自于父亲的目光短浅和见识水平低。

在处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父亲的处理水平仅仅达到了初中水平,甚至普通高中生的水平。

父亲的心态并不好,往往在很多事情的判断是容易出现重大失误,该把握的要点容易轻易的丢掉,而在不该把握的方面,则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从时间角度来计算,距离我大二上学期期末放寒假回家,那个哥哥卷铺盖放弃高考已经有了近三年的时间。从一般男性思维的角度讲,过去的事既然已经过去,就不应该旧事重提。

在这件事情上,父亲即便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一个非常要命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是无法通过事后弥补有所改善的。但是父亲始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他不愿意母亲在家里面当着众多孩子的面那样去指责他,过分的指责只会让父亲变得恼羞成怒,而根本意识不到母亲想要做什么。

其实母亲想要的很简单:一方面是要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他亲口承认错误,表明自己的一个态度。母亲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方法,与之前那个哥哥读高一时成绩大踏步落后,母亲要求那个哥哥给出一个表态的做派,风格是基本一样的。

另一方面,是要父亲通过这件事情,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面的很多毛病,直白一点讲,就是说父亲的脑子比较简单,思维方式没有回路,这种过分简单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成事的。

关于母亲这两点意味深长的含义,父亲任何一点都领会不到,这是母亲非常失望的。

母亲对于父亲的能力非常失望。

第三点,在那个哥哥读书这件事情上,其实母亲是全程参与,而且眼瞅着那个哥哥离大学的校门越来越远。

整个事情的发生、发展,几乎都没有出乎母亲的意料,从某个程度来说,这对母亲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折磨。母亲作为事件的参与者,眼睁睁着看着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按照计划实现,最终走向失败。这种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会把母亲逼疯的。

而我和这个哥哥顺利进入大学校门这个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会减轻母亲的痛苦感,至少在她心里会这样想:三个儿子至少有两个是成了气候的,也算是能稍稍的告慰自己,对得起自己这20多年来在家里面的辛苦付出;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告慰感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对于自己得到的总是满不在乎,心不在焉;而对于自己得不到的、没有实现的事情,总是耿耿于怀和念念不忘。每当看到这个哥哥和我,母亲心里的愤怒总是会慢慢的升起,那是一种气不打一处来的愤怒。既然我和哥哥依照母亲的计划,是成功实现了考上大学这一目标的;那么也就意味着,如果那个哥哥没有父亲的从旁捣乱,母亲对于那个哥哥学习上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约束,那么那个哥哥成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也就是说:明明是一件可以做成的事情,但是却没有做成,真的是让人非常的懊恼和恼火。

帖子更新到这里,我才一点点明白:当年家里面为什么父母总是吵得不可开交,那种争吵的环境为什么会让人一刻都呆不下去。

原来,这种看似喋喋不休的争吵,其实是饱含了母亲心中无限的愤怒。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对于母亲的这种愤怒,一时之间真的没有太多的办法去化解。

能够慢慢消解的,唯一只剩下了时间。

也许经过时间的一年年过去,母亲慢慢老去,她年轻气盛的样子会稍稍的收敛一些,对于一些已经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能够学会慢慢接受。

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解决方法。

当我给出这样一个看似不负责任的答案时,其实我非常清楚母亲的处境。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很少部分具有灵性的人,能够从自己少年时的记忆里,找出一些生活的经验和启示,对自己成年以后的生活,做一些相对具有预示性的指导。

之前也曾经提过,母亲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她弟弟的意外矿难事故,导致精神有些轻度的市场。在母亲的记忆里,他的弟弟就是因为读书不是很好,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被迫的结束自己的初中学业,或是参与转场烧砖,或是去矿井底下做一名煤炭工人。几年之后,他的弟弟最终还是由于一场人为的矿难事故死在了煤矿底下。

所以,母亲作为过来人,她是很不愿意那个哥哥走她弟弟当年的老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学习不好,那么毕业之后,只有煤炭工人这么一条路可走。

在我们那里有这样一句俗语,描述煤炭工人这个工作:

吃阳间的饭,干阴间的活。

而在那个哥哥辍学后的第一年里,虽然是在地面上的洗煤厂工作,根本不必去地下几百米深处挖煤,但是依然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差点把自己葬送在了煤堆里面。

最后经过紧急抢救算是平安无事,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与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无关,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这些看似跑题的题外话,只是想做一个补充说明,说明母亲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一个多么有先见之明的人。



接下来,我要给自己做一个辩解。

之前大段的文字,只是想把家里面为什么吵架这件事情说清楚。以及在吵架这件事情上,父亲和母亲到底谁对谁错,谁的责任更大一些,谁的责任更小一些。

至于我在争吵的环境所受的折磨,我暂时不想讲太多。把这种感受讲出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现在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把自己带入到这一段不愉快的过去中,重新去感受这种痛苦和折磨。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也许在我的性格深处,已经深深的流下了母亲的影子。

用父母单位里一些叔叔伯伯级别的同事的话来说,母亲是女人中的男人,是一个非常具有男人性格的女人。

受母亲性格的影响,在我的性格里面,极端追求完美的成分可能要多一些,但是也不乏一些具有儿女情长的情感和感性在里面。

我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曾经比较容易感情用事。

而我的舍友,也就是下铺,电饭锅也曾经对我讲过:阿宝,你应该稍微圆滑一点。

我知道他的意思。

我在寝室的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似乎太过于直接和鲜明。以至于让黑脸有点下不来台,甚至让其他几个舍友脸上一点面子都没有。

这种情况,从大一的下学期一直持续到大学结束。

从我的个人角度讲,我觉得我陷入了一个海绵一样的困境之中,我在寝室里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和理解,让我无比的郁闷。

碍于面子的原因

第一,在女儿红和我一起之前,黑脸试图追求女儿红,并采用了一些类似于洗脑和撒谎的策略,女儿红对此深表厌恶,并向我表达了她的不满。

第二,女儿红和我在一起之后,在校园外的某个酒桌上,黑脸向女儿红敬了一满杯的白酒,被我直接拦下,我心里对黑脸是非常有意见和不满的。在这件事情上,黑脸有公报私仇的嫌疑。一满杯白酒的量,已经超出了普通同学关系应该有的尺度。

如果是我们班里面的其他女生,或者是我们专业的其他女生,我相信在座的任何一个男生,都不会让女生喝那么多的白酒。

第三,在做兼职这件事情上,黑脸明明已经答应了我一力承担,但是事后却流下了一屁股屎等着我来擦,并且骗子给女儿红打来的恐吓电话,已经给女儿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第四,在班级活动这件事情上,黑脸作为学习委员公然带头逃离太极拳的排练活动,导致其他报名的同学纷纷缺席的情况发生。

第五,在班级团结这件事情上,黑脸并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反而试图建立自己的一些小圈子。

在很多事情上面,我需要黑脸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然,我很难在心里原谅他。

而我所受的这一系列委屈,宿舍里面的其他同学似乎是视而不见,假装不知道的。

当然,这与每个人的立场有关,我不会苛责他们。

首先,在我家里面吵架这件事情上,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处于那个年龄的我,也永远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对母亲的付出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考虑自己内心的一些感受,觉得家里面很烦,觉得母亲不给自己面子。

那么,具体到学校的寝室里面,大家只是同学关系,甚至说是比同学更进一步的好朋友关系。但是,他们没有必要为我的利益受损而买单,他们没有必要考虑我的感受和委屈。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也是很符合情理的一件事情。



而在这件事情上,我最终在我们寝室里做的有点不得人心,甚至众叛亲离也在所不惜,也很容易看出我性格上的某些极端面。

有很多看官的话来说,我这个人相对比较狭隘一些,对于这一点我也完全承认。

但是,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如果说我的狭隘,只是给别人带来一些不舒服的感受,对别人有利;但是对于自己想要做成很多事情却没有任何益处的话,我还是会坚持这种对自己有益的做法。

当然,随着自己的成熟,我会慢慢的收敛自己身上的这种极端性。一点点让自己变得圆滑起来,对于自己有益的事情去做,对自己不利的观点,尽量避免公开发表。

于是,我忽然发现,随着自己一点点变得成熟,我由原先那个简单的我,已经慢慢变成了一个很有心计的人。

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并不是我自己愿意这样的。

是整个环境周围的要求;是那些追求个人舒服感受的人,他们要求我这样做的。

在那些追求个人舒服感受的人看来,他们根本不在乎事实的真相,也不在乎对错,更不在乎整个事情对他们的长远利益是否有损害,他们只在乎当下的一些舒服的感受。

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枉做小人,说一些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会伤害别人情感的话呢。

于是,我在自我反思的路上,一点点走向了成熟。

其实,我不是不能够成熟,我只是不太愿意伤害别人的利益。

但是,在我和黑脸发生冲突这件事情上。寝室里的其他人,大部分都倾向于自己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不要面对我和黑脸这样永远都停不下来的冲突场景。

他们根本不在乎谁对谁错,也不在乎黑脸这样的人,会对他们的长期利益有怎样的损害。而黑脸看起来表面上的仁义道德,反而更容易赢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反观我自己,似乎更像是一个不太会做人的人。我永远都是一副严肃的脸孔,在很多事情的认知上,永远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绝不肯作任何一丝的让步。可是,我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要自己稍稍的让步,那么我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于是回到了帖子里,曾经讲的那件事情。

在黑脸担任班长之初,娜娜非常的支持黑脸这个班长,直到他们在一起工作了几个月之后,娜娜才转而向我诉苦:说黑脸一直在抢她的功劳,将她的工作成果拿到辅导员那里据为己有,向辅导员老师邀功。

对于娜娜的诉苦,我略带一丝玩世不恭的调笑。

我心里只有淡淡的八个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而在接下来黑脸担任班长的三年里,他将班里面所有的党员名额,全都给了某个寝室的女生,而那个寝室的女生和黑脸最后选定的那个女朋友,是同一寝室的。

这也就意味着:党员的名额也仅仅是在大一入学这一年,落到了我和黑脸的身上。而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们班的男生,再也没有任何的资格和机会,去获得党员甚至是预备党员的名额。

包括特别想入党的天津饭。

我不知道在这件事情上,他又会做何感想。

从某个角度讲,大多数的人都是愿意眼前的舒服和荣华富贵的,很少人愿意考虑长远利益。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多数的人更容易被蒙骗,等到他们发觉之时已经为时太晚。而少数坚持真理的人,往往等到真理被发现之时,那些真理的坚持者,已经被时间碾为齑粉。

在这件事情上我的思考是:不要与整个局面对抗,如果时不我与,那么保存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选择。

我不想在类似的事情上,再一次犯相同的错误。

我不是救世主,我拯救不了别人,我唯一能做的也只是拯救自己。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恩泽太多的人,见利忘义是人不愿意承认的天性,学会自保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今天的更新就暂时先到这里吧。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本来是要将家里面为什么总是陷入无休止的纷争和争吵这件事情说清楚,但是却因为自己的深入分析,意外的将争吵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多年以来母亲在家里面所处的憋闷处境,相对清晰的勾勒出来了。

而且我作为旁观者,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到自己的自私。

有些事情,是作为当事人的我,根本无法注意到,甚至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假装看不到的。

也许在家这个看似熟悉的环境里,母亲已经习惯了付出,而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我,也已经习惯了母亲的这种付出。

当我习惯了这种付出行为以后,一旦母亲的付出有所减少,我似乎就会觉得有点不适,甚至会片面的以为母亲在照顾子女各方面,多少是有一些偏心的因素在里面的。

而在如何将母亲的这种付出,做一个清晰的表述时,我忽然遇到了一个难题。




我竟不知该如何将母亲的付出,做一个相对具体的表述。

如果从时间角度来讲,至少在我读中学时候,母亲在这个家里的付出是能够明显感觉到的。但是母亲的这种付出,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持续,以某一种恒定的流量、持续的付出给这个家庭。

至少在母亲和父亲发生争吵,并且得不到其他子女理解和支持的时候,母亲会停止他在这个家里面的所有付出。

这是一个时间维度的分析。

也就是说,母亲首先是一个女性,女性是一种比较感性的人,完全不同于男性。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生活,婚姻生活还是社交朋友圈里面,女性的付出往往都是根据自己情感的喜好,来决定自己是否付出、或者说是付出的多少。

而女性衡量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是否值得付出,应该付出多少的价值标准,就在于自己是否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理解与认同。

在那个哥哥读书失败这件事情上,母亲一直耿耿于怀,无法释怀,心情无比愤懑。而母亲排遣消极情绪的途径之一,就是与当年负有重大责任的父亲争吵。

在母亲看来,她所有的争吵和指责都是有章有法,有凭有据的。

但是,当母亲把一系列的争吵和指责指向父亲时,父亲会有一副类似于无赖的面孔,用现实当下的无可奈何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的确,从时间角度讲,那个哥哥已经辍学两三年时间了,如果旧事重提对改变当时的局面有所帮助的话,父亲也许会做出补救行为。

而且,父亲永远都是那么几句托词:“就算他高中三年没好好学习,我后来一直让他复习,也没有太多的效果,这又能怪谁呢?”

对于父亲的这一句托词,我已经在前文的论述中,证明了父亲的复习策略在技术层面是无法实现的。

这个世上很多东西,如果在打基础的时候没有打好,那么就算后面花大量的时间做补救工作,也很难奏效。

比如说,我们在学车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是学的野路子,那么后来即便自己能够在路上很好的开车,但是想要拿驾照的时候,很难重新回到最原始的学习知识和学习标准,顺利的通过驾校的考试。

关于这个例子,相信很多先学车、后拿驾照的老司机,是很有体会的。

在考驾照这件事情上,很多老司机因为习惯问题,已经养成了自然。就算经过刻意的重复练习,依旧很难扳回习惯。以至于在拿驾照的速度上,甚至比不过那些初来乍到的新手小白。




而父亲的第二句托词是:“他现在已经辍学三年多了,难道现在让他回学校去读书,他肯回去么”

对于父亲的这种托词,母亲自然是以她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什么。别的人30多岁、甚至50岁60岁都有人去上老年大学的,他只有20岁出头,有什么可丢人的”。

而对于母亲的这种观点,父亲则以一种嘲笑的态度来嗤之以鼻:“你说这种话就像放屁一样。”

的确,从当时的情况来讲:因为在当年读书时,父亲对那个哥哥的纵容,导致那个哥哥越来越难管,甚至在家里面基本都不服管。

而后那个哥哥已经在社会上参加了工作,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从当时的情况来讲,家里面根本无法再对那个产生任何的制约和约束。

除去经济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那个哥哥已经牢牢地超越了父亲,父亲已经很难再说得动那个哥哥。

也就是说,父亲已经对那个哥哥无可奈何了。

而这一结果,就是因为父亲当年的那个哥哥读高中时,在经济上单方面的支持,导致了最终导致了这一局面的产生。

父亲的思维过于简单,他总觉得不应该在生活费用方面,让那个哥哥有太多的限制,至少要保证那个哥哥在读书的时候不被别的同学小瞧。

父亲根本不知道他当年做的那个决定有多么的错误,那意味着那个哥哥当年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思随心所欲的使用家里面的经济资源,而不必受到父母的任何约束。

用大白话来讲:那个哥哥只负责花钱读书,而对于读书的结果如何,根本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也就是说:在规矩方面,因为父亲当年的倒戈,使得规矩单方面做了修改,导致最后的局面无法收拾。

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父亲只得对母亲说出那样的托词:“你能把他重新送到学校里吗”

对于父亲的这种托词,只会惹得母亲更加生气,那是一种从胸中生出的勃然大怒。在这无名之火的背后,我似乎看到了非常熟悉的八个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写到这里,我似乎更加弄清楚了一点,父亲和母亲的争吵重点,并不在于他们对于那个哥哥的溺爱和疼爱;而在于家庭的治理方面规矩的改动和调整上。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哥哥和我在求学阶段,几乎都是按照母亲制定的规矩来进行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是符合她的预期的。

而那个哥哥因为长子的缘故,

一方面,那个哥哥他在自己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出了问题,在学校里面喝酒抽烟打架,上网,单方面的耽误了自己的学习。

另一方面,在这件事情上,因为父亲的临阵倒戈,导致家里面的规矩上做了一些局部的更改。也正是因为在那个哥哥求学这件事情上,家庭规矩做了一些局部的更改,导致那个哥哥求学失败。



家庭规矩的局部部位进行更改这件事情上,父亲要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

也就是说:母亲和父亲的争吵,说白了是针对家庭规矩的争吵,那是一种类似于制度的争吵。而不是针对于哪个子女偏心,对于哪个子女不偏心。

从母亲的角度讲,也许这些子女都是她生的,至少在家庭的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分配,母亲是能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和平等的。

当我的分析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不得不部分地推翻前几天的一些分析。

也许父母亲对于长子、次子和三子,在家庭培养和教育方面会略有差异,但是如果说他们只是单方面的对长子偏爱,而无视次子和三子的存在,这样的分析似乎是有点过于偏激了。

如果用一个数字和分值来表达我的分析,满分按照10分计算。

那么之前我的分析,父母在三个孩子上面的注意力是8:1:1的话,

经过今天的进一步思考,父母在三个孩子上面的注意力分配应该是4:3:3

也就是说,对于长子,父母多半还是有一些偏爱的。至少它的性别方面无论是男是女,都会全面的满足父母的需求。

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儿,那么父母会决定生第二个孩子,并且希望第二个孩子的性别是男孩。

如果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儿,那么父母会决定生第二个孩子,并希望第二个孩子的性别是女孩。

如果说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和第三个出生的孩子的性别,与第一个孩子性别相同的话,的确会影响到父母在子女身上亲情分值的平均分配。

至少在看到这个哥哥和我的时候,父母亲多半是有一些惆怅和失望的。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在父母的亲情分数的分配上,我对于身为长子的那个哥哥,之所以为什么会给出4分的分值,是因为有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尽管从成才的角度讲,那个哥哥没有考上大学,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家里面最不成材的那个子弟,但是,父母在这件事情的争吵上,每每都是逼着那个哥哥的。

在我大二上学期末放寒假回家的这段日子里,我愈发的明显的感觉到了这种情况和现象的存在。

只要是那个哥哥在家的时间里,父母都会在这件事的争吵上偃旗息鼓,立马会表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

而只要那哥哥一离开家门,父母立马会开始无尽无尽、你死我活的争吵。

而这个现象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大一放暑假的时候出现的。

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现象,似乎只有仔细的观察,才能够明白这个现象的存在。

而这个现象的存在,我当时能够给出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父母是给那个哥哥面子的,只要那个哥哥在家,当着那个哥哥的面,父母根本不敢争吵。

对于这个细微现象的唯一合理解释,一直困扰了我多年也。

而也正是基于这个解释,导致我心里一直会有相对偏激的观点和看法:总是觉得父亲和母亲偏爱长子。

经过上一楼的分析,这种偏爱多少是有一点存在的,但是比例应该不会是8:1:1的那种过分的悬殊分值。

因为我自己的年龄较小,分析能力有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分值的把控是有较大失误的。

因为,我似乎又找到了第二个解释,关于“父母为什么不当着那个哥哥的面争吵”的第二个解释:这个解释要从两方面来讲。

从父亲的方面来讲,因为他自己的水平有限,当哥哥成年以后,父亲已经无法在体力方面对那个哥哥进行武力压制。那么,父亲已经失去了对哥哥的控制,他根本不敢在家里面与母亲就这件事情、当着那个哥哥的面产生任何激烈的争吵。

从母亲的角度来讲,他对那个哥哥似乎是有一些偏爱,而这种偏爱又略带一些同情的成分。关于母爱是平等、无私、公平、无条件的这一观点论述,之前我已经做过理论的阐述。

具体到实践方面,也许从母亲的心里来讲,她真的是很疼爱的哥哥。而且在事实层面,这个哥哥和我已经有了好的前程,那个哥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那么,基于帮助弱者、平均各子女实力的视角,母亲对于那个哥哥在态度上多少还是会稍微柔和一些。

而且,母亲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她很了解那个哥哥的脾性:那个哥哥是一个非常要强、很要面子的人。

从实际的操作角度来讲,很难把那个哥哥再重新送回到学校。就算真的再送回学校,从零开始学起了,哥哥自己也不会愿意去按照母亲的意思,按部就班的重新开始。

也就是说,在事实的操作层面,母亲的这一意愿和想法其实是已经完全破产了。

而在这件事情上,她与父亲纠缠不休的争吵,也许只是她心中的一种执念,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和表达,并不是想改变事实。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母亲和父亲的争吵,似乎是有一些胡搅蛮缠、蛮不讲理的成分在里面的。



而这种无休无止的争吵,并不是完全不可控的。

至少从这个哥哥和我看来,只要那个哥哥在家里的时候,父母就会偃旗息鼓,言归于好。

而只要那个哥哥前脚踏出院门,哪怕是上厕所的十分钟的时间,父母也依旧不会放过这短短的时间,重拾旗鼓、恶语相向。

所以,基于这个事实,这个哥哥和我得出了一个大概相同的结论,父亲和母亲本质上还是有所偏心的。

当我的分析进行到这里,我把父亲和母亲在子女身上的亲情分值,又做了一个新的修改,大约是6:2:2。

也许这个分值,更加相对的客观和真实。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我的思绪似乎有点混乱,将很多复杂的概念,都混合在某一段落里面。

比如说,关于父亲和母亲的争吵,分析进行到了后期,我已经得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结论:他们之间的这种争吵其实是于事无补,并不能改变任何事实。

也就是父亲的那句托词:“根本无法改变现状。”

但是,从追究责任的角度来讲,父亲也并没有为此事而承担任何的责任。

也正是因为父亲没有承担任何责任,母亲对此表示非常的生气,而这种生气,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情绪上的表达。

换句话说,母亲其实是用一种类似于无休无止的争吵,来对父亲进行教育失败的惩罚,以此来作为父亲当年没有承担配合的义务性补充。

写到这里,一切似乎更加的明朗了。

这让我曾经痛苦异常、头脑混乱的家庭争吵,其实在本质上不仅仅是因为家庭规矩被局部改变,甚至说是家庭制度上的一种争吵。

更多的是基于家庭制度和规矩背景下,母亲对父亲擅自变更规矩而导致那个哥哥读书失败事件的一种惩罚行为。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透过这一事件的终极逻辑,我似乎明白母亲和父亲争吵的最终目的。

母亲不仅仅是要求父亲认错,意识到自己是能力低和水平有限。

同时,母亲还要求父亲交出家庭规矩的主导权,当母亲在制定整个家庭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规矩的时候,父亲不能再有任何的不配合,让母亲重新对这个家庭进行全方位的主导和负责。

也就是说,母亲希望家里的局势重新回到她当年嫁给父亲时候的样子,一切都是他说了算,父亲只是负责操作与执行。

本质上讲,这曾经让我头痛欲裂的争吵,更像是类似于产证家庭政治斗争的战争。

尽管,母亲在这场战争的胜利,家庭所有的成员都会是受益者,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母亲依旧没有得到太多家庭成员的支持,仍旧处于孤掌难鸣的半疯魔状态。

写到这里,我算是彻底的读明白了我的母亲,对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上面这段文字的分析,是我个人作为母亲的孩子,基于自己的良知,作出的分析。

而这一系列的分析,并不是为了给我后来在寝室生活的某些困境遇正名,或者说是让我的那些不幸遭遇看起来更加的合法化。

在话题重新撤回到我寝室生活之前,我还是就家里面这场血腥的争吵和厮杀,做一些补充性的描述。



母亲之所以得不到这个哥哥和我的支持,是因为她在争吵的时候,完全无视了这个哥哥和我的感受。

在我读大二的时候,那个哥也是在读大学。

当我们作为成年人,甚至是已经经受经历过一段大学教育的文化人,回到家里面,面对这无休无止的恶语相向的争吵时,母亲根本无意停下争吵的脚步。

那是一种类似于祥林嫂一样的控诉。

母亲试图通过激怒父亲,以此来向她的子女展示父亲的无赖本质和微乎其微的能力,终以这样一种奇怪的方式,试图得到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而从我的角度来讲:当时我还小,不仅无法面对父亲能力不足的残酷的现实;而且我还有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开支,需要父亲在经济方面给生活支持。

也就是说,无论是我,还是这个哥哥,在当时那种情境下是,很难基于正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母亲的。

这是一种基于利益和伦理的考虑:我真的很担心,如果我站到母亲的那一边,父亲会不会在经济上对我有所限制。与此同时,十八九岁的那个我,对父亲还多少还是有一些盲目的崇拜。如果就此将父亲树立的高大形象直接摧毁,我一时之间是很难适应的。

所以在当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我还是这个哥哥,都很难去理解和支持母亲,并坚定的站在她的那一边。

哪怕母亲是为了我们的长远利益。

生活就是这样的真实和残酷。有时候为了现实,不得不妥协,在某些时候适当的牺牲长远利益,先顾及眼前的短期利益。

而且基于情感的角度来讲,即便我多次要求母亲停止家里面的无休无止的争吵,但是母亲都不予理会的时候,我多少会感到一种被无视的感觉。

我似乎在心里会单方面的认为:就算我真的是考上了大学,真的是遂了母亲的愿望,甚至属于自己在寒假期间、在家里面主动的承担起了炒菜、做饭,洗衣的家务,也依旧很难换取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有任何的让步。


对于这一点,我心里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从我的角度讲,我每在家里多呆一天,我的痛苦就会增加一分。

我真的很想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没有任何归属感的家。

但是我却无处可去,除去在网吧上网躲清净,在北国寒冷的冬天里,我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相对暖和的环境,能够让我独处。

也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对于燕子向我表达的爱情上的亲密信号,我几乎很难接受到10%

我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不要让自己的人格,被家里面这种无休无止的争吵所扭曲。

至少能够在面对燕子的时候,我可以展露出那个曾经在校园里面具有书香味道的我,而不是在家庭里面浸泡了很多戾气的、脾气暴躁的我。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绕了这么大一圈,总算是把那个话题兜回来了。

而在兜回来之前,我的脑海里又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母亲在家里面所充当的角色,似乎与我在大学期间寝室里面所承担的角色,是有高度的相似性的。

在一开始,母亲(我)扮演的这种角色都是付出的角色,而付出进行到一定程度,会遇到类似于父亲(黑脸)这样的人;这种人能力有限,水平一般,但是很会搭顺风车。他们一旦搭上顺风车,则会轻易的修改一些规则和规矩,损害整个家庭成员(寝室室友)的集体利益。

而家庭成员(寝室室友)在自己利益受损这件事情上,似乎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并且由于眼前利益的限制,不得不放弃对长远利益的争取。

写到这里,我不仅能够理解我的母亲,忽然也能够理解自己。

而在自己被误解这件事情上,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可讲。

至少,我比母亲要幸运的多。

母亲在家庭这个环境里面,家里面的每个成员都是她所放心不下的。甚至从某个角度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单个家庭成员的发展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整体的社会地位。

我在寝室这个环境里面,寝室里面的每个舍友都是我的同学,他们的利益受损与否与我关系并不是很大。如果他们支持我,那么我会维护他们的利益;如果他们不理解我,那么我对他们利益受损这件事情,自然也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求自保为上了。

在我的身上,我隐约看到了母亲的影子。

在这里,我并不想表达我对我的舍友多么重要这个意思。

我想表达另一个意思:对于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宿命,我多半还是有一些苦笑的。

我忽然联想到了最近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闻,某科学研究所里面*小平的离职,真是很像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

真正发挥作用的人,为什么会常常被无视和忽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到底是应该从人文角度来入手,还是从经济角度来入手,我暂时做一个标记,以后会就这个问题做一些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的。

到此跑题结束。


回到我在大二上学期寒假期间,非常痛苦的上网日子。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似乎已经更加清晰的明白:虽然我当时对于家里面的争吵,给不出一个理性的结论,但是我能够感性地感觉到家里面像是一种炼狱一样的存在。

而在这个炼狱里面,母亲是施刑者,父亲是被惩罚者。

我渴望脱离家庭,就像渴望脱离炼狱一样,等于是脱离痛苦,可以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也许我的童年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

而这种不幸的来源,就来自于父亲的文化程度较低和能力有限。与此同时父亲的自私自利和贪功心态,导致他在我们读了大学以后,对母亲采取了一种类似于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态度。

对于父亲的这种做法,母亲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当我在写家庭无休止争吵这件事情时,我无意中发现,这无休止争吵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家庭政治力量和局势的演变。

而所有政治斗争的背后,根源都来自于利益的分配不均。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今天准时来更新。

看完昨天的更新以后,自己都有点意外。

没想到我自己对无休无止的家庭争吵,最后竟然给予了这样一个定性:那是一个类似于炼狱一样的惩罚与被惩罚的环境。

对于这个事件的定性,我自己算是比较客观的。

也许父亲永远都不会明白,为什么母亲在家里面一直对他没有太好的脸色。

就算偶尔我回家的时候,父亲从菜场买一些肉菜之类的,打算回家包顿饺子,母亲都很少打下手。

从父亲的角度讲,他最喜欢吃的是饺子。那么,他自以为在家里包顿饺子,也能够算得上是对我最好的招待。

而在母亲看来,如果父亲想要借着我偶尔回家省亲这件事,来缓和与她的关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母亲从小生在大户人家,这一点我已经讲过了。作为大户人家的子女,自然是见过大世面的。仅仅是一餐美味或者是一些小恩小惠,根本无法打动母亲。

所以,即便我偶尔回家省亲,在家里面安静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天。




而在包饺子这件事情上,父亲似乎永远都是一副简单的思维。有时候我自己都在问自己:到底父亲是想借着我回家这几个机会,包饺子来犒劳他自己、给自己解馋,还是说,把他最喜欢吃的美味拿来招待我。

如果是前者,似乎有点不太可能,但多少应该是有一些这样的成分在里面。

后者的原因,似乎更占一些更大的比重。父亲的思维比较简单,他永远都不会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自以为是最美好的东西,就会想当然的把这个东西送给别人,以为别人也会喜欢。

在包饺子这件事情上,他的这一思路体现的非常明显。

读了大学以后,我经常在外地。

偶尔回家一次,如果仅仅是包饺子,那么也就意味着把菜和肉拎到家里面,剁白菜馅儿、剁肉馅儿,以及调馅儿,和面,擀面皮儿……下饺子,等等包饺子的一系列任务,都会一文不差的都落到我的身上。

从我的角度讲,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招待,有时候会打心底里,对于包饺子这件事情比较抵触。

对于很多事情的细节,父亲是否把握得不够到位。

他根本不知道,就算我把白菜和肉都拎回家,母亲也不会有任何的帮忙。

而母亲的这一反应,曾经在我的心里产生一些念头:母亲到底是对父亲不满,还是想拉脸子给我看。

至少在我自己看来,我坐着火车十多个小时,穿州过省,从外地回到家里,也很想得到父母的一次招待。

我真的很想在我回家的第一天的第一餐饭,是父母来为我准备的,而不是由我自己去主导,自己做饭给自己吃。

我也想一进家门先什么都不做,尤其是那无休无止的家务。

关于这一小小的想法,我觉得这并不能算我的自私。

我也真的很想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在乎,想得到他们的关爱。

只不过,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想当然和一厢情愿,现实总是那样的残酷和冷冰冰的。


回到家里,我只能自己洗菜,切菜,烧开水,准备饺子馅儿,和饺子面。

等到我自己把活都干的差不多了,母亲才会出于一种类似于同情的心态,过来给我帮帮忙打打下手。

在我回家这件事情上,有时候我心里真的是挺心寒的。

我甚至不知道,父亲表面上看起来的热情招待,以及母亲真实的冷冰冰的态度:这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全部都算到我身上,对我算什么回事。



我只是一个在外面奔波了小半年,大半年、甚至是一整年的游子,想要在自己休假或者过年回家的时候,在家里面小住几天,跟父母好好的聚一聚。并不是想要看到父母的那种难看脸色,甚至是接下来无休无止的争吵。

我不知道父亲和母亲之间到底有多大的血海深仇,他们根本不会为了顾及我的感受,彼此试着将就一天两天。

他们甚至几乎坚持不到当天晚上,那种激烈的争吵就会当着我的面展开。

从这个角度讲,我真的不太喜欢回家。


而在包饺子这件事情上,我心中的那个疑问,我最终还是找到了答案的。

当母亲看着我拎着肉和菜从外面回来的时候,母亲只是和我寒暄几句,打个招呼。

而对于我接下来要包饺子这件事,母亲压根没有参与的打算。

母亲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如果父亲想借着我回家这件事,借着这个机会缓和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在母亲看来,她和父亲之间的事情,一码归一码。她和父亲的争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耽误了那个哥哥的前程,父亲必须为此表示歉意、承认错误、或者说是承担责任。

如果以上三种可能都没有做的话,那么只能是接受惩罚。

母亲惩罚父亲的手段非常简单:要么是不做饭,要么就是无休无止的争吵,给父亲气受。

第二,对于我的回家,母亲心里还是表示欢迎的。但是这个事件,在整个家庭环境里只能算是一个小事件,其重要程度要让位于母亲对父亲进行持续惩罚这个大事件。

母亲对于父亲惩罚的时间持续程度,取决于父亲当年犯下错误所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长度。

从某个角度讲,那个哥哥的这辈子的前途,基本是已经暗淡掉了一大半,那么也就意味着:母亲这次会和父亲势不两立。

而对于我包饺子这件事情,母亲看的非常透彻: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只会是一盘一盘的饺子儿。

饺子的食用者,除了我之外,还有父亲。

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包饺子这件事情上,母亲是一定不让父亲顺心如意的。

母亲会继续秉承她之前一贯的作风,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给父亲做饭,或者说选择不给父亲做饭。

她对于父亲的惩罚,或者说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斗争,是不会停止的。

那么也就意味着:母亲绝对不会主动参与到包饺子这个事情里面,让父亲吃到她亲手做的饺子。

在母亲看来:别说是一顿比较美味的饺子,就是平常的家常饭菜,母亲都懒得去做,更别说是这样的美味了。

也就是说,包饺子这个小事件,是要服从于家庭的整个大事件的。

母亲在我快要把饺子做好的时候,适当的搭把手、打打下手,也仅仅是表达了她对我的一个态度。

或许在母亲看来:能给我帮忙打下手,已经算是很给我这个做儿子的面子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复杂的家庭环境,让我回家这件事情上,有时候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我知道,母亲是很难通过小恩小惠、甜言蜜语所打动的。


分析进行到这里,我忽然又明白了另外两个答案。

第一,既然母亲是这样的人,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我大二上学期末寒假期间,我试图通过在家里面做很多家务来分担母亲家我的压力,以此试图换得她有一个好的心情,以便于在她家里面不要有太多争吵的努力,本质上是徒劳无功的。

就算我把家务活干得井井有条,在母亲面前也根本不值一文。

第二,在包饺子这件事情上,如果当天中午母亲和父亲能够坐下来,两个人安安静静的吃一餐饭,没有任何的争吵,其实母亲已经是很给我面子了。

但是,母亲的愤怒永远不会停止,她的怒火一直在燃烧着,从来没有熄灭过。




因为我自己也讲过,父亲有时候是一个无赖一样的存在。他很会说话,也很会搬弄是非。

比如说包饺子这件事,父亲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好人一样的存在:好心的买菜、买肉,然后包饺子招待自己的子女。

而父亲回到家以后,却看到母亲拖拖拉拉、迟滞做饭的近度。对此现状,父亲会非常生气,觉得母亲不应该这样的消极怠工。

而父亲本身又是一个脑子简单、急脾气的人,那么他自然会去跟母亲主动争吵起来。

而在这件事情上,母亲则永远都牢牢的掌握了事情的主动权。

对于父亲“包饺子招待回家省亲的子女”的说辞,母亲根本一点都不买账。

母亲似乎永远都是一副轻蔑的口气:饺子有什么好吃的,谁没吃过;只要家庭里面的很多事情都顺利,就算是粗茶淡饭也没什么。

我明白母亲的意思,她并不是因为懒惰的原因不愿意包饺子,甚至更深一步讲,母亲不仅仅是不愿意包饺子,而是压根就再不愿意做饭给父亲了。

而面对父亲这种维系表面上的家庭和睦的做法,母亲压根看不上。因为母亲知道父亲曾经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果仅仅是通过包一两顿好吃的饺子,就想赎清他曾经的错误和罪过,那是远远都不够的。

换句话说,父亲只是想通过包一顿好吃的饺子,来买通子女的心。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至少,在父亲曾经犯了错这件事情上,他和母亲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父亲的虚伪和好面子,有时候会要求他不得不在自己面前撒谎。通过包饺子这样的美食,来好好的招待自己的子女,以试图冲淡之前的一些不光彩的印记,大约是父亲内心深处想要的一个结果。

而且从某个角度讲,父亲的这一套待人接物,在社会上其实是很流行、很吃得开的。

把社会上的这一套搬到家里面,如果不是具有很好的定力和思维能力,往往容易误入这样的陷阱,而忽视事情的本来面目和本质。

从父亲的角度讲,既然是他自己犯下的错,那么他当然愿意错误的印记、被时间和太多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所冲淡。

最好不要让母亲把我们子女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回来,盯着过去他犯下的那一点错误,不要让母亲死抓着不放。

从某个角度讲,只要能够成功的转移我们子女的注意力,那么父亲就算是彻底的洗白了自己。

也就是说,包饺子事情背后,并不是母亲简单的懒惰、甚至是不给我面子,或者是缺乏招待子女的礼仪问题。

本质上讲,父亲通过美食和社会礼仪来拉拢子女的行为,遭到了母亲的抵制。

从这个角度来讲,母亲的抵制是有其正义性和合理性的。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既然父亲已经将那个哥哥带上了歪门邪道;那么母亲坚决不希望父亲和我之间有太多的瓜葛与联系。

也许我对于父亲的了解,要远远少于母亲对父亲的了解。

甚至说,这个了解上的差距,几乎是百分之百是肯定的。

母亲真的了解父亲的尿性,知道他有怎样的能力和水平。他根本不具备有将子女带好的能力。

在那个哥哥的教育事情上,母亲曾经给过父亲合作的机会,而父亲那次意外的临阵倒戈,最终导致了那个哥哥的前途黯淡,在这件事情上,母亲耿耿于怀,永远都不会原谅父亲。

而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这个哥哥和我考上大学的缘故,父亲似乎对我和这个哥哥变得异常的客气起来。

在客气的背后,父亲试图通过拉拢这个哥哥和我来,进一步巩固他在家里面的地位,以维持他的话语权和合法性。

而母亲的眼光永远都是很锐利的,她真的很了解父亲。父亲曾经是把那个哥哥捧上天的,而在那个哥哥数次高考失利以后,父亲再也不愿意看那个哥哥一眼,转而把希望寄托到了我和这个哥哥身上。

对父亲这种朝三暮四的做法,母亲是无法接受的。

从这个锐利的视角来看,不难看出父亲依旧是一个能力低下、自私自利的人,在他眼中:他的子女从来都不是他自己的子女,仿佛只是一个器物、一个东西一样的存在。

如果他的子女争气、成了气候,给他争了面子,满足父亲在同龄人面前曾经夸下海口的吹嘘。那么,他就会把这个看似成了气候的子女,捧到手里面,甚至供到香炉旁边。

而至于那个哥哥,因为没有争气,甚至让父亲丢了面子,那么父亲只会把那个哥哥摔到地上,甚至恨不得踩到泥地底下去。

这是一个非常惊恐的视角,甚至有悖人伦和人性。

但是,这似乎也是母亲想要告诉我们的,但是却很难被我们理解和接受的。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亲与母亲的争吵,其实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母亲对孩子的爱。

就孩子的长远成长角度来看,母亲深深的知道:只有她才具有这样的能力,让自己的子女越走越远日子越过越好。

如果我们受到父亲的影响太多,那么最终只会是沦为平庸,甚至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至少,在那个哥哥高一下学期成绩滑坡导致的家庭争吵事件上,父亲的意外干涉和倒戈,导致一副好牌最终打成了一副烂牌。

从这个角度来看,母亲真的是很聪明和智慧,而且思考具有连续性的人。

就那个哥哥读高中而已,他进入校门的择校费就已经花去了4800多,20年前娶个媳妇也只需要两三万块钱,4800元的价值在今天算多少钱,自然可想而知。

家里面费了那么多努力,好不容易将哥哥送入市重点中学,就是为了他能够好好学习。而在那个哥哥成绩滑出现滑坡这件事情上,父亲的表现居然是如此的愚蠢。

不仅让母亲意外,而且让母亲从此对父亲大失所望。

在母亲心里,她永远笃定这样一个信念:在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再也不会给父亲插手的机会。

而他的这个信念,是很难容易被表达出来,甚至说是被子女们所理解清楚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母亲真的是很可怜的一个人。

她在家里面的表现,与我在大学里面第一学年的经历,似乎有太多的相似点。

作为家庭的掌舵者,她为这个家里付出了那么多,而且眼光独到非常的锐利,目光长远。即便是如此,最终却得不到太多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理解,母亲得到的更多的是误解和污蔑。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些难过的。

与此同时,我萌发了对自己的思考,为什么在集体生活方面,我会产生和母亲同样的生活宿命:是我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还是沟通能力不强,更或者是别人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说利益使然。

很多人在遇到自己眼前利益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闭着眼睛说瞎话,违背良心去冤枉别人。

很少有人会考虑自己的长远利益。


这也许就是最真实的人性吧。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如果将母亲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做一个高度升华和归纳的话,那应该是不同类型的人物之间的矛盾。

有文化和没文化之间的矛盾

高品质与低素养之间的矛盾。

在母亲和父亲没有矛盾的时候,父亲所看重的也许仅仅是一顿美食,或是一两件漂亮的衣服,或者是一两件新奇的家电……当然,这是他自以为最快乐、也能让他满意的事情。

父亲将他尽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事情,作为取悦母亲的媒介时,母亲是能够欣然接受,而且这些东西是能够起到锦上添花作用的。

但是,当母亲和母亲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是原则性的矛盾时;一顿美食、两件新衣服……这些看似可以陶冶情趣的小玩意儿,不仅无法取悦母亲,反而会让母亲更加的生气。

母亲会觉得父亲非常的低级和低俗。也许在父亲的世界里,这些吃喝穿衣的事情就是他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父亲再也不会考虑其他稍微有点层次感的事情。

上面这一段描述,是母亲在极度愤怒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种想法。

母亲之所以会极度愤怒,甚至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她似乎闻到了绝望的气息。

也许母亲原本是一个很宽容的人:她可以容忍父亲都没有文化,可以容忍的父亲的短视和能力地下。

但是在家庭事务的操持上,母亲可以通过发挥她自己的才智,来作为父亲在这一方面短板的弥补和补充。让家庭的正常生活看起来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的运行。

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涉及到一些需要长远眼光和判断的事物上,父亲不能做任何的干涉,必须把判断和决断权交给母亲。

而在涉及子女学习的重大事件上,父亲仅仅是牛刀小试,就断送了那个哥哥的大好前途。

在母亲看来,这件事情的代表意义非常强,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将家里面很多事情的决断权让父亲来做,那么父亲会让整个家庭开始走上下坡路。

因此,在母亲的心里,她对父亲的态度由之前的宽容包容和容忍,逐渐的转变成为轻蔑和蔑视。

而造成母亲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就在于父亲能力不足对于整个家庭的危害性。

所以,对于这次包饺子事件上的那顿饺子宴,母亲不仅不会买账,反而会越发的讨厌父亲、憎恶父亲,并且会将这种憎恨的情绪发泄在饺子上。

于是便有了母亲之前的那一副充满轻蔑口气的说辞:“饺子有什么好吃的,谁没吃过;只要家庭里面的很多事情都顺利,就算是粗茶淡饭也没什么。”

母亲的这一句嘲笑,无疑会激怒父亲。

在父亲看来,这顿饺子宴是他精心准备的,他满心欢喜的欢迎我的回来,很希望能够安安心心的吃一顿饭。而且,这也是尽他全部所有的能力,能够达到的高度和最好招待水平。

除此之外,在语言和文化领域、以及关系我的前途和思维方面的开导启蒙,父亲根本给不到任何帮助。


于是,在被母亲激怒以后,父亲的情绪会有欢喜变为羞辱,然后再彼此你一言我一语的唇枪舌战中,最终演变为愤怒。

最终,父亲和母亲又一次陷入了争吵。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上面这一楼的一些更新和描述,从某个角度来讲,只是把包饺子这个事情,以一种象征性手法,把我在无论是寒暑假放假回家,还是平时半年、或者一年回家一次时所经历的家庭争吵,简单的勾勒出来,以便于我做一个相对简单的清晰分析。

父亲和母亲的争吵分析到这里,有时候我自己也有一点小小的无可奈何。

因为我似乎知道。就算再过50年,我也永远无法制止父母之间的这种争吵。

母亲对父亲的不屑和嘲笑,不仅是因为父亲犯了错,看出父亲的能力不足问题;更多的是母亲希望我在每一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取得比之上一次回家更大的进步。

母亲的这种愿望,从她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充满了祝福的美好愿望,她希望我越来越好。

随着我年龄一点点长大,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脑子里的文化也越来越丰富。母亲知道:每次我回家的时候,最需要的应该是关于能力和思维方面的帮助,而不是简单的一顿饺子宴。

父亲将社会上招待朋友的那一套搬到家里,在我身上使用,原本也没什么错误,至少从表面上看是符合礼仪的。

但是父亲文化程度低,在很多东西的学习方面,他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久了,是能够明白无论是鲍鱼鱼翅大餐,还是简单的啤酒花生米小宴,排场的大小与一个人的收入有关系。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一些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在饭桌上、酒桌上聊天的内容。

如果在聊天上不能有一些有益的东西,再好的宴会也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所以就包饺子这件事情上,母亲和父亲的根本分歧,是来自于这里:

对于子女教育,父亲依旧停留在十几、20年前教育小孩儿的水平上,只要给小孩吃好的,穿好的,看起来就是对子女好。

母亲则会与时俱进,在小孩小的时候要塑造小孩好的习惯,让他们好好学习;而在子女长大懂事以后,要教一些思考,应变能力方面的东西。

而在我回家这件事情上,因为父亲是家里面的主要收入来源,他可以利用手上的经济,在招待我这件事情上做一些物质方面的铺垫,以此来转移我的注意力。

俗话说的好,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虽然我吃家里的饭已经吃了十几、20年,但是在后来的一些生活中,一年也只回家一两次。然而,就是这仅仅一两次的回家,我仍然避免不了要吃父亲的饭。

吃了他的饭,自然不能说他的坏话,这是人之常情。

这也许是父亲选择包饺子(热情招待)的另外一个好处。


既然我吃了父亲的饭,那么在饭桌上的聊天内容就要给父亲面子,无论他说话的内容多么的没有水平,始终都是要做一些附和。

从这个角度讲,我对父亲的附和,其实是满足了父亲的虚荣心,让他在子女面前可以显得自己很有面子的样子。

这种面子一方面是他作为父亲的面子,可以显示他在家里面一家之主的那种威严;另一方面,当父亲看到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的时候,他心里又会偷偷的乐,也许等我们小住几天离家以后,他又可以在他的同龄人面前吹牛了。

之前也曾经讲过,父亲没有太大的本事,骨子里是很自卑的。他只有在同龄人面前不断的吹嘘她的子女,才能让他看起来是一个成功者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父亲自己的幻觉。

吹嘘自己的成功,有时候就像类似做梦一样,会让人进入一种自欺欺人的境界。也许在父亲心里会有这样的小九九,就算他自己不是一个成功者,他也应该是成功这个事件的一部分。

而这种心态,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意识和小农思维的表现。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而父亲在饭桌上的吹嘘和恭维,在母亲看来是大可不必的。

大家都是自家人,何必来这一套华而不实的假套路。

子女在哪些方面需要父母指点一二,才是做父母的在子女外出回家时,应该给予一些支持和帮助。

如果在饭桌上的聊天,仅仅是一些空话假话和套路的话语,那么似乎难显得难免有点过于虚假。

而且父亲在饭桌上吹牛的样子,会招致母亲极大的反感。

在母亲心里,似乎永远有一种深深的执念:父亲这样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把子女教育好,而面对那些已经被教育好的子女时,父亲又有什么资格在饭桌上大肆吹嘘、自吹自擂呢。

父亲在饭桌上的这种自吹自擂,到底是因为子女回家,让他心里的更加有底气,还是说他为此而感觉自己脸上有面子,更或者方便他往自己脸上贴金。

到底是哪一种,我说不上来。

但是对于父亲这种嫌贫爱富的自私嘴脸,母亲是很看不过眼的。

因为母亲曾经跟我讲过,在那个哥哥工作以后,那个哥个到父母家的时候,父亲很少在家里面准备这样的饺子宴,甚至连话都懒得和那个哥哥讲。

父子之间没有任何意思的父子情份。

母亲从父亲对那个哥哥的态度上,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绝情的人。

也就是说,有这样一种逻辑的存在:父亲对那个哥哥有多么绝情,那么就会对我有多么殷勤。

无论是对前者的绝情,还是对后者的隐情。这看似截然对立的两种不同态度,其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父亲是一个非常自私势利的小人。

对于他自己养出的子女,他有时候不会把子女当作子女来看待,而会以一种社会人物的关系,来看待自己的子女。

对那些发展好的子女,他会把这些子女当作潜力股来巴结。而对于没有希望的子女,则会给予一种类似于负担和累赘的嫌弃态度。

这是一种典型的嫌贫爱富的生活态度。

而父亲把这样势利的生活态度用在自家人身上,是母亲所不能够接受的。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当分析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不得不停下自己的思考。

因为我忽然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的存在,在父亲以一种款待来客的方式来招待我的时候,我发现了我在之前的分析中,关于女性见贤思齐这一块儿的论述错误。

而之前之所以会得出对女性的偏见,是因为与我自己实际生活的情况有关。

在我眼下的生活中,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其他方面,我都会总体处于一种相对强势的状态。

当我属于强势状态的时,我身边的一些人自然难免要处于弱势的状态。弱者似乎总是会向强者看齐,会有一种追随强者,或者是见贤思齐的一种方式、来接近和靠近强者,并且试图与强者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而在饺子宴这件事情上,当我从外面飘了很久,偶尔回家小住几天的时候,父亲作为男人,他对我的这种招待,似乎是有见贤思齐的成分在里面。

尽管上面这一小段的论述,似乎很会容易惹起争议。但是在我身上的情况,这种见贤思齐的成分比例要占很大一些,父子情分的比例要少很多。

也许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只有一个孩子,他面对唯一的子女时,根本没有任何的选择,父子情分或者母女情分占的比例会稍微大一些,他们会在情感上更容易接纳自己的责任。

但是在多子女家庭里,父亲和母亲的孩子太多了,导致他们在面对子女的时候,会以一种三心二意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子女。

而他们选用这种三心二意的态度,是因为他们有资本可选。

如果这个小孩不行,那么就开始靠近另外一个小孩,另外一个小孩也不成气候的话,那么父母就会把希望转而寄托到第三个小孩身上。

父母的这种态度,很类似于我们刚刚毕业拿到很多家公司offer时,挑挑捡捡的样子。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成为第二选择,甚至备胎一样的存在。

这个原理就像家庭里面的其他小孩儿,根本不愿意成为父母的第二选择,甚至是储备希望一样的存在。

在多子女家庭,父母采用的这种挑三拣四的策略,其实是危害很大的。

首先曾经被看重的第一个孩子,会因为父母亲的“移情别恋”、关注点的转移,在心里面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在落差之余,会生出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在会受到父母的宠爱。原因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行,或者说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

而一旦得不到父母的宠爱时,这种自卑感和失望感就会转变成一种愤怒,被放弃的那个孩子开始自暴自弃,痛恨自己,同时痛恨父母。

而父母是给予这个孩子关注点和爱的来源,也就是说他对父母的痛恨只是有限的。

基于好奇心的驱使,被放弃的这个孩子会追逐父母的关注点去到哪里。

当他意识到父母的关注点转移到第二个孩子身上时,他会生出一种嫉妒感和自私感,转而将这种愤怒迁移到第二个孩子(兄弟姐妹)身上。

于是,他会对第二个孩子(兄弟姐妹)生出一种妒忌感和仇视感,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悄悄打压第二个孩子,以此来释放自己心中的怒火,同时缓解自己被父母放弃的那种失落感。

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是帝王世家,只要能受到父母的赏识,那么,被赏识的那个孩子就会得到较多的资源。比如唐朝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与李世民的争斗,本质上是一种对父母赏识的争斗。

斗争的剧烈程度,则取决于赢得赏识可以额外获得价值的大小。

在帝王世家的孩子额外获得的价值不仅是皇位,还包括自己失利以后的生死存亡,斗争程度自然会激烈一些。

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获得的额外价值虽然会小一些。程度会稍稍缓和很多,但是这种斗争依旧是存在的。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所以,即便是在我这样的普通人家;

父亲在面对子女时,采用这种非常势利的朝三暮四的态度,很容易酿成子女之间的矛盾升级,甚至是成年以后的互相残杀。




其次,被转移关注点的第二个孩子,在意外得到父母的额外关照时,心里也会产生一种愤怒的感觉。

当第二个孩子因为表现出色,得到父母的青睐和夸赞时,他会意识到父母之前从来没有这样夸赞过他。而这种夸张完全是因为第一个孩子的不成才,直接导致父母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在这里,有两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第一,如果第二个孩子日后表现的稀松平常,不在像以前出色的时候,也许父母会再一次的转移注意力,将他们的青睐和夸赞给到第三个孩子。

父母的这种做法对于子女的伤害是很大的,这意味着子女能够很明白的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喜欢和关爱,是有条件的,并不能无限度持久的。

第二个孩子会为了维持这来之不易的关注和夸赞,一方面拼命逼着自己变得越发优秀,另一方面会悄悄地打压其他的孩子(兄弟姐妹)。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这个孩子日后会非常优秀、非常成才,但他心里是非常缺爱的一个人,骨子里面是没有安全感的。

女儿红的情况,大约是能用这个原理来讲清楚的。


第二,即便第二个孩子可以因此而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夸赞,心里面对父母依旧是会有一些仇恨的。

因为他知道:父母的这种关爱似乎是有价格的,并不是可以平白无故白白获得的。

如果父母的关爱,可以以某种价格来作出衡量和计量,那么这种看似是爱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家庭的投入和产出的交易行为。

这些子女在父母眼中,只是一种财富的增值工具;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1块钱的价值,就会要求子女有2块钱以上的价值产出,否则父母就会因此而特别的失望。

与此同时,第二个被关注的孩子会从已经失宠的第一个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结局。

自己眼下一时的风光,也只是暂时的,自己只不过是备胎一样的存在。父母对自己好,只是因为自己在当前某一时段内,能够满足父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幻想,而自己则是这个承载幻想的物质载体。

没有人愿意成为备胎的一样的存在。

即便有一天备胎转正,成功的转变为了轮胎,但是有朝一日,运转的轮胎也会有磨损折旧无法使用的时候。

那么,届时父母会把自己像废物一样直接拆下来,丢到垃圾堆里面。


从某个角度讲,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有时候会在子女的潜意识深处培养一种备胎思想。

而这种备胎思想,本质上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功利性思想。

当这种思想运用到爱情上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女生不喜欢一个男生,但是基于现实的考虑,会把那个男生当备胎一样养着,直到自己找到喜欢的人以后,再移情别恋,把备胎丢掉。如果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人,那么也许就会把那个不喜欢的备胎,拿到手里面将就着使用。

父母在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从来没有教会子女如何应该学会诚实。喜欢就是喜欢,不是喜欢就是不喜欢。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该诚实的告知对方,而不是以一种欺瞒的形式,以一种虚耗对方时光的代价,来为自己寻找新的机会和目标。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除去备胎思想以外,子女在成年以后步入爱情,面对自己心爱的人时,会挖空心思仔细思考如何获得恋人的疼爱。

爱情,原本是一件与自己为对方付出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

至少,在女儿红跟我的相处上,她总是觉得在我这里很没有用,没有太多的价值。

她因此而会觉得自卑和抓狂。

而她抓狂的内心逻辑,大约应该是:她必须在我面前表现得有价值、有用处,才会理所当然得到我对她的爱。而如何让自己显得有价值有用处,那么多看一些东西,多一些多准备,似乎是她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当年,由于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思考也无法进行到这样深的程度,表达能力更是少的可怜。我根本无法直接了断的告诉女儿红:就算她在我面前一时半会儿显示不出任何的价值,我也不会嫌弃她,不会不要她。

既然我和她已经是恋人关系,那么,这就类似于一种婚姻一样的契约的存在。只要她不放弃我,我是一定不会放弃她的。

而恋人之间,一方在另一方面前如何变得有价值,需要经过慢慢的相处,认真的了解对方,读懂对方;并且在爱的滋养下,一点一点的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自己的创造力和价值,如泉涌一样自然的涌现出来。

而不是看一些类似的爱情书籍,学习书里面的一些招式套路。

最好的爱情是不需要招式套路的,所有的浪漫创意都会结合当时的情景,自然而然由心底产生,从来不会有重复的时候。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字数:1212400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17-02-01 20:16:00

更新时间:2020-11-20 12:34:43

评论数:37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