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回望前尘,不枉此生(禁止转载)

回望前尘,不枉此生(禁止转载)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写到这里,算是将3177楼的第四个问题:关于女儿红对我的好,那是一种基于喜欢基础上的付出,是无条件的好。

这种好,在女生看来应该就是真正的爱了,而女儿红为什么会像我的家里人那样,一方面可以忘我地无条件对我好,另一方面又会发疯似的、像家人一样疯狂伤害我。(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这个问题大概回答清楚了。

女儿红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对我是疯狂的爱恋。那么,她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好好停下来抚摸自己,爱惜自己,考虑自己的感受。她更多的是调整自己的节奏来迁就我,而对于我留给她的大量时间,她也并不知道该做如何的安排。

当然在这件事情上,与文科班女生一贯的记忆思维有重要关系。女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尽可能的去记忆更多的一些刻板不变的东西,而对于一些看不见的需要抽象和理解能力的东西,却根本无法猜透和参悟。

也不能全怪她,本身我就是一个怪人。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关于3177的第四个问题,算是慢慢的回答清楚了。


那么接下来,我要继续3177楼第一个问题的一些事务性描述。

时间回到大二上学期末的寒假期间,我因为家里无休止的争吵,不得已躲在网吧上网的情景。

虽然我和燕子经常的进行一些语音通话,短暂的语音通话能够带给我心灵上的一些慰藉,但是大部分的通话因为时间过长,总会遭遇家人的一些干扰。

而这种干扰因素,会严重影响我的燕子情感表达的完整接受。

我只知道燕子给我打电话这件事情,但是对于她字里行间想要表达的那种思念之情,却并不能完全的领会。

也正是少了对这种思念之情的领会,导致在大二下学期开学以后,矗立在我和燕子中间有一座山,那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高山。燕子在山的那头,我在山的这头,任凭燕子怎样努力,它始终都无法越过这座山,和我的心真正在一起。

在寒假打电话的时候,我和燕子彼此错开了打开心门的瞬间,她并没有完全进入到我的心里,也就意味着这种看似深沉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并没有完全打动我。

尽管她是用了心,但是我是因为家里的很多噪音所干扰,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的动了情。

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动情只是一瞬间的事。

就比如现在的我,之所以对眼前人那么好,对她念念不忘,甚至一直深爱着她,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就是因为彼此在动情的那一瞬间,我打开了我的心门,接收到了她的信号,她也打开了她的心门,也读懂了我的意思。她那炽热的眼神和离别时的眼泪,临别时的深情拥抱和激吻,都会牢牢的印在我的心里,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我,她是很爱我的。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寒假放假在家的这段日子,是我人生中比较灰暗的日子之一。

寒假期间,北国的冬天处于寒冬腊月,室外温度有零下十几度。

对于一个只是就读大二的学生而言,根本没有能力去拥有自己的一个家。我所能做的,就是在父母的家里面,勉强将这难捱的日子一天天捱过。

家里的条件并不是很好,寒假时节,不仅是我从学校回了家,我的这个哥哥也从大学放假回了家,而比我小很多岁的妹妹,随着学校的期末考试结束,也放了假在家。

几乎家里面所有的兄弟姐妹,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两个月,算是勉强的聚在一起。

从某个角度讲,就算我们兄妹几个之间的感情很好,但是由于家里面的大环境很糟糕,我们在家里面的情绪基本会很低落。

说不上为什么,我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和那么多兄弟姐妹回家,做为长辈的父母他们总是要忍不住争吵。

寒假在家,真的没有什么地方可去。

当然,我可以去找我之前的一些初中同学,或者高中同学去玩。

这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但是之前的这一招,在我大一寒假期间和暑假期间已经用过。同样的招数我不能再用第三遍,而且我已经长大了,经过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和之前高中同学的关系,并不像一年之前那样的亲昵,无形之中已经多了几分疏远。

仅仅是为了躲清静,就躲到同学的家里面去过年,也会让别人瞧不起。

从我自己的角度讲,我觉得我比起同龄人已经是很乖的了。在家里面做家务自然是日常工作。当然这个没有别的原因,母亲的右腿从小残疾,在帖子最开头已经讲过。而且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状况并不像年轻时那样好,我主动分担一些家务,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北方的饮食主要以面食为主,并不像南方:南方通常是蒸一锅米饭,然后再炒几个菜,煮一锅汤,才可以成为一桌丰盛的饭肴。

北方的面食主要是以面条馒头为主。

早上和晚上是吃馒头,然后炒那么一两个菜,还有一碗小米粥。

中午,则是以面食为主。如果想吃面条,就要在和面的时候,把面和硬一点;如果想吃面片儿,则需要把面活软一点。

软面团和硬面团的区别,仅仅在于后面的时候放入水量的多少。如何判断面硬还是面软,则需要在面和好以后,用手指头做一个轻微的按压:如果很容易按进去一个手指洞形状的面坑,说明面就是软的;如果不太轻易容易按进去,那么面团就是硬的。

每次做中午饭的时候,通常是先把洗好的菜切成对应的样子,然后炒好;接着准备一锅凉水,把水放到火上慢慢烧开。利用水烧开的时间,开始着手和面,基本水快开的时候面激活好了,然后再醒大约一二十分钟,就可以用擀面杖来擀面条了。

这个时候基本水是烧开的,于是把刚好的面用刀切成面条下到锅里面,基本一顿午饭就算是做好了。

而早饭和晚饭,则相对比较简单一些。

因为是吃馒头的缘故,馒头需要提前做好,等到吃饭的时候,拿出来热一下就可以吃了。难点在于馒头的制作:需要发面,加入面粉发酵,然后等到等面发酵完成以后,再拿一些碱面儿来对碱,利用酸碱中和的效果把面团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味去掉。

与此同时,碱面不能放得太多。

放多了,虽然馒头吃着不再发酸,但是会从白色变成黄色,吃着有点不甜(馒头吃着甜,是因为面粉里面的麦芽糖,和嘴里面的唾液混合,会自然形成的一种甜味)

判断一个人做馒头手艺的高低,就在于看他是用碱面儿做酸碱中和的时候,碱面添加的剂量是否精准。

通常情况下,如果是谁发的面,那么到时候就要由谁去对碱,利用碱面来做酸碱中和的这个过程。

在这里,我只是简单的将一日三餐的内容以及日常面食的做法,做了一些基本的表述。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家里面真的很吵。

不论是在我切菜的时候,炒菜的时候,还是我和面的时候,以及我发面做馒头的时候。

母亲的嘴总是永远都闲不下来,她心里面似乎有说不清的抱怨。母亲的这种抱怨,到底是对于子女的怨恨,还是对父亲的怨恨,我现在只是先以文字表现出来,然后接下来再做一个慢慢的分析。

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暂时得出一种感性的认识:母亲对于这个家庭,是有愤怒和怨气在里面的。

当我在家里面做这些类似于家庭主妇的这类家务时,我希望通过分担母亲应该做的一些事情,减轻她的压力,能够让她的牢骚稍微少一些,怨气稍微淡一些,家里面能够稍微安静一些。

只不过,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母亲并不会因为我在家里面为她分担家务,而将她个人的怨气减少更多。

换句话讲,她并不会买我的帐,或者说给我一点点的面子。只要她不开心,心情不好,她永远会喋喋不休的大吵大骂,看什么都不顺气,看什么都不爽。

大约在我20岁的时候,母亲还不到50岁,她在家里面是非常强势的。从她的角度讲,她似乎是这个家庭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她生养了这么多子女,而且用她的很多努力,将这些子女尽可能的养育成人,培养成才。

在她看来,即便是我的这个哥哥和我已经考上了不错的本科院校,很大一部分功劳还是要归功于母亲的努力。她似乎将这些成就全部揽到她的怀里,而无视我们个人在学校的辛苦付出。

也就是说,即便我已经大学二年级了,算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大学生,但是在母亲发飙生气的时候,她依旧不会给我任何的面子。

她觉得我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她当时的辛苦付出。

她的付出到底占了多大的比重,以至于她能够在家里面底气十足的对所有人发号施令,我对此存有异议。

至少从这个层面讲,母亲是具有贪功的毛病的。也许,这是大部分女性都具有的一个通病:大部分的女性都有一种见贤思齐的习惯,看到好的事情,总是忍不住要将自己与这些美好的事物牵扯上关系。

目的似乎很简单:或者是让自己看得有面子,或者是为了装饰自己,更或者是用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也许是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这一点,母亲也不例外。

母亲和父亲争吵的时候,总是会提到我们读大学这件事,她总是反复强调:要不是她为这个家里面辛苦的付出,我们几个早都放羊了。

对于母亲这种贪功的描述,父亲会毫不留情的反唇相讥:孩子们考上大学,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跟你这个当妈有什么关系?你说话一点都不要脸。

而对于父亲的这种反唇相讥,母亲往往会变得勃然大怒,她觉得这是父亲对她在家里面所有贡献和功劳的抹杀。

于是,母亲转而去攻击父亲,试图在我们子女面前指出父亲20多年来做过的很多错事。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在上面这一段简单的文字描述里,我并不想否认母亲较高的文化程度。

但是,她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接受的看似不错的高中文化教育,也仅仅是能够满足子女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和初中的一些基本学习辅导。

如果仔细的做一个推敲,对于进入高中时代的我们,母亲,根本无法在功课上做出任何的帮助。

除去在功课上不能提供任何的辅助性帮助,母亲在家里的家务事方面,也没有尽到她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里,大约要分三个方面来将这个事情讲清楚。

第一,母亲也是女人,她具有女人与生俱来的那种见贤思齐的毛病。

第二,她的婚姻不幸,她根本不喜欢父亲。她能够嫁给父亲,完全是因为父亲当时的个体收入非常的可观,至少当时的外公看来,5到10年内母亲的生活是可以做到衣食无忧的。
然而事实上也是如此,从1982年到大约1993年这十年间,母亲的生活非常的优越。从这个角度讲,外公给母亲选择了父亲,作为自己的女婿也是相当不错的了。

对于这件事情,我不能苛求外公更多,也不能将母亲后来家庭生活的各种不满和怨气,推卸责任到外公头上。因为从现在世人的眼光来看,如果任何一个父母在给自己的子女选择配偶的时候,能够保证自己的子女有5到10年的幸福时光和富裕日子,那么具有这样眼光的父母已经是相当的难得了。

第三,母亲本身自身也是一个很苦的人。除去她在30岁左右,亲弟弟死于人为矿难事故所带来的痛苦外,她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哲学,是不是有她自己的思考,也是一个未知数。

上面这三点,我会依次的展开进行描述。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首先聊第一点,在我和这个哥哥考上大学这件事情上,母亲和父亲的聊天,永远在处于一种争功的过程中,他们两个人都渴望把这份功劳归功于自己,同时拒绝承认对方在家里面做的贡献。

也许,在我和这个哥哥不在家里面呆着,父亲和母亲也不会看到我们的存在。

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因为看不到我们在他们面前出现,他们也不会觉得我们考上大学对他们有怎样的触动,对于他们过去十多年的付出,这算不算是上天对他们的一种回报。

在我看来,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两件喜事。父亲和母亲作为家里面的夫妻,两口子彼此在为家里面付出这件事情上,相信没有任何一方会有所保留。

无论是父亲在外面辛苦的赚钱,还是母亲在家里面辛勤的操持家务,以及给予我们一些文化氛围上的渲染和熏陶,这对于我们养成爱学习的习惯,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既然他们的辛苦付出,已经换来了这个哥哥和我——他们两个儿子,考上本科院校的回报,他们应该为此而感到幸福,感到庆幸和开心。

他们不应该再抱怨对方,指责对方,甚至是向上天要求更多的东西。

付出多少,就应该收获多少。没有付出,自然没有回报。

这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也是很符合天道和人心的事情。

也许,在其他的普通家庭里面,当父母看到两个上了本科院校的孩子放假回家,他们应该感到开心才是。父亲应该在外面工作更加努力,母亲应该在家里面更好的操持家务,或者说跟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交流。

毕竟孩子出息了,证明父亲和母亲这十多年的辛苦和汗水没有白流,这是子女们对他们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这明明是一件好事,明明是一件喜事,我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会把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变成了争吵不休的战场。

母亲比父亲要有文化的多,也许在某些方面,她不应该跟父亲一般见识,斤斤计较。

父亲是小学二年级毕业。因为爷爷奶奶死得早,他就是读书也不是读的很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从某个角度讲,父亲的文化程度比较低,与读书少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也并不意味着有绝对的关系。

从父亲之前对母亲的反唇相讥的嘲笑里面可以看出:父亲的反驳,根本没有任何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父亲认为:我能够考上好的学校,是我辛苦努力的结果,与母亲没有太多的关系。关于父亲的这一表述,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前面关于3177楼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已经相对明确的说明。

父亲和母亲对于身为长子的那个哥哥,曾经寄予厚望,他们倾尽家里面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为那个哥哥培养了最好的教育环境,争取了最多的学习机会。

但是那个哥哥因为自己不努力,经历多次高考都未能如愿,本身就已经证明了:子女考上大学这件事情,与父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无论那个哥哥,还是这个哥哥和我,我们都是在同一个家庭里,都是同一个父母所培养,我们所感受到的文化氛围都是大致相当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和这个哥所能接受到的家庭财力支持,要远远少于那个哥哥。

如果从逻辑角度讲,既然这个哥哥和我考上大学是妈妈的功劳,那么身为长子的那个哥哥数次高考依旧落榜,那是不是也是妈妈的功劳。

对于这个逻辑上的漏洞,母亲拒不承认,也坚决从结果来推导过程《(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就会把事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推到自己身上,如果结果是坏的,那么就会将事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推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思考的思维方式)》。她认为那个哥哥成绩一落千丈,完全是因为父亲的关系,我和这个哥哥成绩游戏,却与父亲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从母亲的情绪表达和逻辑表达里,不难看出母亲是一个逻辑不太清楚的人。在教育子女失败这件事情上,她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误,也拒绝承担任何的责任。她试图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父亲身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具有女性思维的母亲同样具有女性相同的思维缺陷:那就是感性思维太强,而缺乏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父亲因为没有任何太多的文化,只是一味的强调:他只负责在外面努力的工作赚钱,赚钱养家,给家里面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至于其他的,他一概不管。

父亲的表述的确没错,如果从分工的角度讲,他也只能是赚钱,因为他没有什么文化,连小学数学都辅导不了。而对于已经多了中学的我们,功课上的辅导又从何谈起呢?

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父亲和母亲之间的谈话进行到这里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已经越来越激动。

于是,母亲首先会突破谈话的界限,转而以一种争吵和指责的方式,试图将责任推卸到父亲的身上:父亲只知道赚钱,身为长子的那个哥哥在市重点中学读高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谈恋爱、打架、拉帮结派,样样精通,门门第一;除了学习是个例外。父亲只知道赚钱,对于那个哥哥的学习状况出了问题,一点都不闻不问,也不去学校里面找班主任老师进行配合。

接着,母亲会重点强调自己的身体情况,她会说,她自己行动不便。并不可能经常到学校里面,去找那个哥哥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学习情况。

母亲这样的说辞,无疑会激怒父亲。

从他们的聊天,以及一些即将发生争吵的讲话内容来看,母亲似乎是有些不讲道理的。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母亲。

任何一个年轻子女,一旦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都会从一个懂规矩的人,变成一个不讲道理的母老虎。

这句话是说的一点都没错的。

父亲和母亲对于长子的疼爱,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母亲对于长子的教育出现问题,自然心急如焚,焦虑之余,她跟父亲不讲道理,不按套路出牌,一味的发泄自己的愤懑情绪,也是符合情感的事情。

对于母亲的这种推卸责任的说法,父亲最后无奈的讲了一句:我每天都要工作赚钱,不可能天天到学校里面蹲着,看那个哥哥(长子)是不是认真听讲,有没有跟别人打架。

当父亲和母亲的谈话进行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又即将爆发一轮新的争吵。

母亲会发狂似的咒骂父亲:你就是个死人,你是个文盲,瞎盲。我当初怎么会瞎了眼,嫁给你这么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我当初是要是让你多写两个字,能够知道你连文化都没有,我是说什么都不会嫁给你的。

…………

如果我当初能够嫁给一个有文化的,那么即便自己的子女在学习方面出了问题。至少作为父亲的一方,能够去学校里面进行积极干预,不会眼睁睁这样看着长子最后没有成才。

…………

就这样,母亲就在家里面开始了无休无止的争吵和咒骂。

这种咒骂声声入耳,一声比一声高,即便在我做家务的时候,都会以深深的传到我的耳朵里,进入到我的脑海里。

长时间高强度的咒骂声,会让我的头皮发麻,整个人的情绪也很低。在家里面,我根本没有机会和我的妹妹、以及这个哥哥,进行任何有兴致的情感上的交流。

也许在母亲心里面,首先是有一种怨念和执念的。在她看来,身为长子的那个哥哥,比我和这个哥哥都要聪明。母亲对那个哥哥是寄予了厚望的,为什么我和这个哥哥可以考上大学成才,而那个哥哥却屡次考试屡次不中。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当放假期间,我和这个哥哥———两个不被母亲待见的、多年以前属于家庭计划以外出生的儿子,以一种成才的面貌出现在母亲的面前时,她会有一种空前的不满足感和挫败感。

关于第3177楼第三个疑问,多子女家庭的诸多困扰和困惑,以及与当独生子女家庭的区别,我之前已经做过具体的描述。年轻的父母在结婚组建家庭以后,在生出什么样的子女方面,也是有自己的喜好和计划的。夫妻和母亲原本是打算要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就是说章子的那个哥哥是他们想要的,我和这个哥哥就属于计划外出生的子女,是他们所不想要的。而且,我和这个哥哥的出生,会消耗大量的家庭经济资源,碍于骨肉亲情的关系和人伦的束缚,父亲和母亲对于我和这个哥哥来到人世间的事实,又不得不接受。

即便他们很不情愿。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在父亲和母亲的骨子里,那个哥哥几乎就凝聚了他们大半的生命。

那个哥哥每每取得任何一项成就,父母都会觉得他们生命充满了异样的光彩,仿佛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白走一遭,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意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

在父母看来,他们容不得那个哥哥(长子)有任何的失败。

父亲没有太多的文化,从他的角度讲:能够娶妻生子,像其他正常人一样有自己的家,是有取得稳定收入的工作,至少能够维持他一个作为一个基本男人的体面。那个哥哥每取得任何一项成就,都会让父亲觉得在这个世上所有的打拼和付出都是充满了价值和意义的。

当然,因为父亲没有太多文化的缘故,骨子里也很自卑,父亲总是渴望周围的同龄人能够认同他(在这里,父亲的工作并不是很光鲜的那种,我就不做具体的阐述了)。父亲为了得到认同,他会不停的向别人证明自己,不停的放大自己,有时候难免会养成一种吹牛的习惯。

如果让一个男人,对着自己的子女展示自己骨子里的自卑,那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他要维持自己作为父亲的一个最基本的威严和尊严。

所以,在子女面前,父亲常常会做一些掩饰性的动作。年少时,我虽然不是很懂事,甚至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由于子女天生会慢慢将自己对母亲的依赖,转变成对父亲的崇拜,有时候难免也会被这种假象所蒙蔽。

但是到了成年以后,我还是将父亲的所有性格一点点的做了解构。

越是自卑的人,越是容易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而抬高自己的手段,有时候难免难免会脱离实际动作,变得夸张而难看。

父亲总是习惯于在他的那些同龄人面前,吹嘘他的子女多么的优秀,成绩多么的好;说他的某些子女将来要考什么样的好大学。

当然这也是他唯一能够拿出拿得出手用来吹嘘的东西了。

从这个角度讲,父亲坚持让那个哥哥在市里面不同的高中之间,用四年的时间进行多次复读考试。

一方面,其实父亲也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也许父亲不想让他自己的希望破灭。如果这个希望破灭了,那么父亲之前寄予的厚望将会化为泡影,他的整个生命会瞬间失去了一大半的意义。他之前在同龄人之前吹的牛,也会因此而成为一个牛皮被吹破的笑话,最终让他没有自尊重新沦入到自卑的境地里面,被别人嘲笑,甚至有点抬不起头来。

这个角度讲,父亲其实是完全自私的一个人,这也符合他自私自利的本质。




另一方面,因为父亲毕竟是我父亲的缘故,也许我可以从我的角度,人为的赋予父亲一些比较高尚的品格。

至于这种高尚的品格到底是看似真的有,还是实际上真的没有,我不得而知。但是,从最终的实际情况来看,父亲一直坚持让我的那个哥哥复读,希望他能够考上大学,其实也是为了我那个哥哥自己。毕竟这关系到了那个哥哥他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父亲能够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垫高自己的脚尖,让那个哥哥踩在他的肩膀上,尽可能的往上攀爬,能够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或者说是出人头地。

从这个角度讲,那个哥哥的命运和父亲的命运其实是牢牢的绑在一起的,他们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也许那个哥哥心里面的压力也很大,尤其是当他的能力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的时候,他根本没有任何退路可走。

而那个哥哥的压力,并不是来自于他智力方面的难题,而是因为反正是因为他聪明的大脑,让他有了三心二意学习的资本。

也许是因为他的起点比较高,虽然家里面花了那么多的钱,让他进入了全市排名第二的市重点中学,而且这所中学的名字,足够父亲在他的同龄人面前吹牛吹三年。

但是,也正是因为比较高的起点,让那个哥哥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自以为才智过人,即便平时不好好学习,到了关键的时候突击一下,也能在期末考试取得一个看似不错的成绩。

然而事实上,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我的那个哥哥的成绩就已经从入学时候的全班前十,滑到了全班的第30名,而到了高一下学期末,已经滑到了40名开外。

这是一个缓慢下坠的过程。

也许在下坠的过程中,我那个哥哥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他聪明的大脑虽然有贪玩的习惯,并不会让他的成绩有较好的表现。

他自以为偶尔的偶尔小玩一下,稍微释放一些在初中复习时的紧张压力,稍微犒劳一下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可以。

只要自己稍加努力,花一两个月时间,就可以像在初中时候那样,将自己前半个学期落下的功课全部补上,这似乎是一种想当然的事情。

然而,高中时候的功课其实是有连续性的,高一时候的函数,从上学期到下学期是具有连贯性的。

这一点,是我的那个哥哥始料未及的。

他从高一上学期就落下了步子,想要到了下学期迎头赶上,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高中的功课讲述这件事情上,我是具有充分的发言权的。因为我虽然作为一个文科生,但是最终高考的时候,我的数学依旧取得了131分的成绩,我自信我的数学不会比理科生差太多,即便文科的数学难度要略低于理科。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到了高一下学期末,哥哥40多名开外的成绩,以及学校寄到家里面的家长通知书,让母亲大为震荡。

母亲震怒之余,开始着手寻找一些解决办法。

母亲的震怒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我的那个哥哥一直在欺瞒着她。从高一上学期,他第一次拿到家里面的排名30名的录取通知书,母亲就有所怀疑。

而那个哥哥谎称自己学习有一点压力,而且是发挥失常,母亲对此表示将信将疑。出于对长子的过分疼爱,母亲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

只是,很多事情可再一、再二,并不能再三往四。

那是一次意外的家长会,母亲遇到了哥哥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姓赵,母亲从赵老师那里得知了哥哥的学习情况以后,大为震怒。回到家里面,母亲打算联络父亲,组成一个家庭联盟,从生活费角度对哥哥进行经济限制和经济制裁。

母亲试图通过控制各个生活费的方法,来逼迫那个哥哥哥哥好好学习。主要的目标是:那个哥哥在大一下学期期末成绩必须有所改观,回到班级的前20名以内。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我写的文章,从之前的论述分析,转变为了叙事为主。

叙事总是会给人一种流水账的感觉,但是有些叙事,是必不可免的。只有通过比较仔细的叙事性回忆,才能让接下来的分析更加精准,找到父亲在那个哥哥的高中教育这件事情上,骨子里具有的虚荣和不负责任。

也就是说,必要的叙事还是应该有的,如果纯粹的依靠自己的理性分析,并不能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就如同我之前花了大段的篇幅,来回忆我和女儿红相处的过程,然后据此再做出一些严丝合缝的分析,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应该是一致的。

因此也不应该受到任何的怀疑。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今天的更新不知道从何开始。

不知道是论坛的服务器问题,还是版主的问题,昨天的更新有一大段的文字,忽然找不到了。

关于生活的描写,自然要仔细些。

如果说在之前关于我和女儿红,包括燕子在进行最亲密肉体接触的一些文字描写,由于不太符合版本规矩,而被和谐的话,我没有什么话可讲。

但是涉及到家庭里面,关于家庭政治这一块的一些文字描写,无故的被消失掉,我不太能够理解。

被和谐掉的很多东西都是即兴写成的,而且这个帖子,从头到尾全部都是用手机敲出来的,不是在电脑上进行的创作,创作难度是比较大的,希望版主能够手下留情。

今天更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回忆,回忆昨天最后写的那一大段文字,到底说了些什么。不然的话,今天的一些新的想法根本无法接上。

回忆的难度,比创作本身的难度要更大一些。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从母亲的角度讲,对那个哥哥从生活费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向他施加压力:要求他在高一下学期末的成绩,重新回到班级20名以内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那个哥哥读高一的时候,大约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任何一个处于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开支用度,完全离不开家里面的支持。只有掐住了他的生活费用,也许才能达到父母的一些目的,但是这些目的并不是很自私的,也是为了子女的前程。

我依稀的记得,母亲在家里面对哥哥的质问,质问声一声比一声大,一声比一声严厉:

你入学的时候是班级前十,你在学校里是怎么学习的?难道听课的时候,老师把你耳朵捂住了没让你听,还是你上课的时候在睡觉?为什么到了学期末的时候,成绩会掉到班级的第30多名?

高一总共就有一年的时间,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多,高一下学期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你打算到了高一下学期末拿什么样的名次。

面对母亲的质问,哥哥并不敢做任何的回应。

因为从当时的家庭角度讲,哥哥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很高昂的,无论是随身听,还是CD机,包括当时非常有名的松下牌panasonic耳机。

我依稀的记得,哥哥在读高中的时候经常要换眼镜,每次眼镜坏掉,要换新眼镜的时候,大约都要花掉两三百的费用。

200块钱在2000年的时候,算是一笔巨款,因为那个时候,普通人的收入一个月也只有一千多元。

而且,除去这些电子产品的费用,还有其他的开支。

从客观角度讲,父亲和母亲对于第一个上高中的那个哥哥,在金钱方面的支持是非常有力的,只要哥哥成绩好,他们花很多的钱也在所不惜。

只是大笔的生活费用花出去,那个哥哥的成绩却一直在下滑。

母亲对于高中这个阶段的学习看得非常重,因为她当年在上高中的时候,只是因为身体的健康原因,错失了高考的机会,如今20年时光过去,同样的机会再一次闪现在她的面前的时候,她决不允许自己再错过这样的机会。

没有太多文化的文盲父亲根本不知道,考上大学会意味着什么。

但是母亲似乎能够感觉到,考上大学将意味着会进入一片新的天地,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

这种差异是完全依靠想象力来实现的。如果凭肉眼看,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站在一起的两个人,如果一个是高考落榜,一个是已经进入大学的大学生,那么他们的身份地位,所拥有的机会大小,包括眼界的广度都会有天然之别。

母亲知道,在高一的时候,如果基础打不好,也就意味着到了高二、高三的学习一定会受很大的影响。

那么,在这件事情上母亲是绝对不会让步的。因此,她的情绪也非常的激动,对于那个哥哥的质问也越来越激烈。

面对母亲的声声质问,那个哥哥并不敢勇敢的站出来,给母亲一个满意的答复。哪怕是一个保证的话语,保证自己能够在高一下学期末,把成绩的名次重新提升到班级的前20名。

哥哥根本不敢说出这样的保证。

这样保证的话,他也根本不敢说出来。

因为高一上学期的基础打的不扎实,他已经失去了翻盘的能力和机会。即便到了高一下学期中期,他已经意识到了什么,也拥有改变现状的欲望和念头,但是一切已经于事无补。

所以,那个哥哥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喃喃自语,说母亲很烦之类的话语。

那个哥哥的反应,让母亲看不到希望,母亲激烈的情绪转而变成了愤怒。

母亲开始咒骂那个哥哥(长子)。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谢谢楼上这位看官的分析。

帖子关于之前的一些事情的描述,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我是将自己带入了过去的。

当年的那个我的确很狭隘,但也只是在认识女儿红以后,变得越发不可理喻,越发感情用事。不单单是在我们寝室,包括我们班级,甚至我们整个专业,我整个人的威望直落千丈,甚至进入了一种人憎鬼厌的地步。

而且,本身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如果以如今的视角来看待当初的我,连我自己都会讨厌过去的那个自己,更不要说别人了。

选择跟女儿红在一起的时候,我是有得选的。跟她分手以后,转而和燕子在一起时,我已经别无选择,没有退路了。

而且,我曾经也抱着和看官同样的观点和想法,认为女儿红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需要人保护的可爱小女孩。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才会对他的各种说辞言听计从,甚至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比如说为难珊珊,更比如说,在宿舍里面叼那黑脸,向黑脸发难。

至于主动提分手这件事情,我之前已经讲清楚:这个主意是她的闺蜜给她出的,并不是出于她的本性。到后来她实情相告,已经为时过晚。

我不知道看官是不是已经把帖子看完,或者说只是看了一半。很多事情我自己都在分析,都在思考,包括人的思考方式是具有连续性的。在恋爱这件事情上,我的思维是具有一些连续性的,我会将第一次恋爱感受到这些东西,不自觉的吸纳到自己的身上,在第二次恋爱的时候,以一种摸索的角度,将一些曾经的硬性规则视为红线。

直到今天,我都始终认为:恋爱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仅不能轻易开始,更不能轻言结束。

至于你最后提到的:我对女儿红的伤害,要比她对我的伤害深,这一点我深表认同。因为在后面的分析里,我也曾经想过,至少我在之前有过一次恋爱经历,不会因为第二次的恋爱失败,对女生和爱情彻底失去希望和信心。即便是如此,我依旧需要在和燕子进行长时间的相处以后,一点一点的重新找回自信,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而对于女儿红而言,她的第一次恋爱基本算是一个噩梦一样的结局,她将如何在我之后去接纳别的男生,那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包括前几天,我忽然有一种感觉,其实她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我,是一个更加真实的我。不遵守任何的规矩,完全照着自己的本性,在这个世界上自由活动。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被很多规矩束缚。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我曾经是一个很注重承诺的人,只要对别人承诺了,就一定会去做。

当然,也会在乎对我重要的人,对我说了的话。比较简单,比较蠢笨,比较单纯,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

在爱情里面,我不擅长开玩笑。

从我的角度讲,我可以跟自己的朋友开各种玩笑,但是一旦做了我的爱人,那么所有的话题都要变得严肃起来。

可以说,这一点是连我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如果想给自己一个辩解、甚至狡辩的话,我对爱人的严肃,是因为爱人在我心里的分量很重,涉及到爱人的事情,我开不起任何的玩笑。

不知道算不算在乎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接着3218楼的更新

母亲的咒骂过于难听,其中所有咒骂都是用方言展开的,在这里我不就不做仔细的描述了。

从母亲的咒骂中,首先能够感觉到的就是一种空前的愤怒,那是一种被欺骗以后的愤怒。

那个哥哥在自己的成绩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对母亲是采取了蒙骗的政策。

几乎在每个周末,那个哥哥从学校放假回家以后,母亲都会信心满满的把饭菜做好,把哥哥带回来的脏衣服放到洗衣机里洗。即便再怎么艰难,那个哥哥从来没有动手洗过一次衣服,一直都是母亲在洗衣服。

母亲洗衣服的时候,是可以把双拐放到旁边,用单脚着力,另外一只残疾的腿脚做支撑,以便实现站立的。而且,洗衣服的时候,双手可以扶着洗衣机外壳。

从母亲的角度讲,她在那个哥哥身上应该尽的本分和责任。她辛苦的付出,也只是为了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月有四个礼拜,每个礼拜都依旧是如此,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学期以后,哥哥的成绩落到了30名开外。而且每次哥哥周末回家,母亲都会询问那个哥哥一些学习情况。

而那个哥哥总是以一种含糊其辞的奢侈来敷衍母亲,说成绩还可以。

对于哥哥的敷衍,母亲并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怀疑,一直到了后来,学校开家长会才东窗事发。


也就是说,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母亲一直被蒙在鼓里。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她的愤怒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当我说出上面这句话的时候,也算是我进入而立之年,开始真正的第一次理解母亲。

母亲是一个非常有心劲儿的人。我仔细想母亲说过的话,的确也是这样:她生出的这几个孩子,又不聋、又不呆、又不傻,为什么在很多事情上要比别人差。如果天生就是个智障的话,母亲自然不会对她的子女提出那样过分的成绩上的要求。

而且,无论是在那个哥哥小学五年级毕业,考取了全校第一;还是在他初中毕业考高中的时候,考取了全校前十,他已经两次向母亲证明过,他自己的智力比任何人都优越。

如果从母亲个人的角度来讲,母亲希望自己的子女变得越来越好,没有什么错。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那个哥哥本身也是一块好材料,脑子有那样的灵活,如果在学习上不努力,那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浪费。

通过对以往事情的一些复盘,我似乎能够明白母亲的愤怒,并不是因为她本身是一个坏脾气的人,天生就爱和吵架,天生就爱发火,而是因为她遭遇了欺骗。

对于母亲的辱骂,那个哥哥的反应,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也许母亲一开始的质问,那个哥哥的默不做声,顺从的成分还多一些;那么母亲后来的辱骂,似乎激起他骨子里的那种逆反心理。

在教育子女方面,母亲并不是没有任何的文化,甚至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母亲一直反对父亲对子女的教育,用一种粗暴的打骂形式,因为粗暴的野蛮的打骂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的帮助。

当然,这种打骂的教育孩子的形式,也只有父亲会用,母亲通常是讲道理的时候更多一些。

但是这一次,母亲也没能管住自己。

如果从是非对错的角度来讲,是那个哥哥没有好好学习在先,欺骗母亲在后,那么母亲的情绪出现崩溃,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不过,在高一的那年时间里,那个哥哥似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事情做得比较多。当她遭遇了母亲这样空前的辱骂以后,他作出了一种大胆的尝试性的反抗,把他学校里打架斗殴的那一套,尝试用到母亲的身上。

这一点,是家里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的。

当然,那个哥哥也只是开始以咒骂的形式还击,即便身强力壮,也根本不敢有那个胆量,对母亲有任何行为上的不敬。

那个哥哥咒骂母亲的内容,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而且这种咒骂,也不是那种敢彻底放开胆量、面对面的正正面咒骂。

那个哥哥咒骂里面有几分的意思,受了表达烦躁的情绪,宣泄自己的烦躁不安。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里,他找不到宣泄不满的其他途径,父亲没有招他,而我和这个哥哥也没有惹他,他只能回击以母亲。

显然那个哥哥的套路,在母亲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在这件事情上,母亲是完全占理的。她为了哥哥的前途焦虑出发,因此而大发脾气,就算哥哥欺骗了他,根本原因也只是为了这一点。

所以面对哥哥的还击,母亲的情绪更加的激动,吵架的声音高了几个分贝。从当时吵架的局面来看,哥哥的气势瞬间就被压下去了。

母亲是一个心理战的高手,她在吵架得势的时候,会一边讲出自己的道理,以便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同时会诉说自己在家里面做家务的辛苦,诉说自己的辛苦付出。

这样一来,就从更多维的角度,将那个哥哥限制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而且母亲床边依旧放着那条长长的皮带,那是她最后的法宝。

即便哥哥已经16岁了,具备了一些反抗的能力。但是,他还没有尝试过从母亲手底下,有过任何一次成功的逃脱。

所以当哥哥被母亲咒骂得溃不成军时,他开始转向退缩,试图寻找新的出路。

于是他转而抽泣起来,一边抽泣一边下床穿鞋子,然后快步的走到门口,拉开房门,往院子之外走去。他临出门的时候,还撂下了一句话:这个家我是呆不下去了。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偶尔做了一些小小的动容:我真的担心那个哥哥出门会做什么傻事,或者说,他从此离开这个家,再也不回来了。

只不过,我的这个担心,似乎是多余的。

因为我年龄小,根本不懂人心;母亲似乎更了解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子,对于那个哥哥的夺门而出,她只是先有一点点的担心,然后又转而的说了一句:你能去到哪里,有本事不要回来。

母亲的潜台词是,她对那个哥哥了如指掌:即便他已经读了高中,依旧逃不出母亲的手掌心,那个哥哥根本没处可去,他只不过是去院子外面先躲一躲,等到风头过了以后,那个依旧会厚着脸皮回到家里。嬉皮笑脸地吃母亲做的饭,喝母亲做的汤,穿母亲洗好的干净衣服去上学。

关于上面这一段文字的想法,是母亲这样有文化的人所能够体会到的。

而没有太多文化的父亲,根本领略不到母亲的深刻含义。

当哥哥刚前脚出门,父亲忽然就按耐不住了,他立马起身站起来对母亲喊了一句:你在这个家里,搞得整个家坡的安宁。

然后紧接着夺门而出,将哥哥从院子里追了回来。

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很难不难看出,父亲对于那个哥哥的溺爱是空前的。他没有文化,也许被哥哥这一招以退为进的打法吓住了,真的担心那个哥哥会有什么不测。

于是他又之前的坐视不理,转而调转矛头开始向母亲开火。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父亲的反应,既在母亲的意料之外,又在母亲的意料之中。

就在父亲说完第一句:“只要有你在这个家,家里面就不得安宁”的话语以后,母亲的意外感,就已经完全的消失了。

在母亲面前,父亲除了可以赚一些钱,在智慧方面,根本没有任何的优越感可言。也正是这一点,他们两个人从80年代初结婚,一直到2000年,期间这大约20年的时间里,父亲在家里面的位置,一直都要从属于母亲。

无论是大事小情,基本都是母亲说什么,父亲就会照着去做。长时间以来,父亲只有说”是“的份儿,压根有没有提反对意见的权利。

在这件事情上,我很多年一直不能够理解,为什么父亲总是要听母亲的。母亲在家里面,似乎是很专制的一个存在。

一直到了此时此刻,我重新将这件事情进行复盘的时候,才能能够明白其中的一些原因。

父亲之所以愿意听母亲的,首先是因为母亲嫁给他的时候,年轻漂亮又有学识。父亲作为一个个体手工业者,文化程度不高,能够取得这么好的一个女人做老婆,虽然是他前世修来的福分。

而且在家庭的很多事情决策方面,父亲也自知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所能够看到的距离很短,在眼界方面,往往没有母亲的眼界长远。

所以在这次家里面的争吵方面,当哥哥使出一招以退为进的招数时,父亲无脑中招,完全是在母亲的意料之中。

我很清晰的记得,当父亲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母亲忽然变得更加淡定自信起来,她以一种略带得意的眼神看着父亲。

母亲知道父亲是一个眼光短浅,而且根本沉不住气的人。在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父亲依旧是一个失败者。

这一点完全在母亲的预料之中。

只不过是父亲说出第一句话的一瞬间,让母亲有点意外。因为从母亲的现在角度来看,她知道她自己在做什么,她虽然在给那个哥施加压力,但也是出于一番好意,为了他的学业着想,为他的前途考虑,这本是一件好事情。

在这件事情上,发生再怎么剧烈的争吵都不为过,父亲本应该是明白母亲的意思的。

之前母亲和那个哥哥两个人在家里常常吵得非常激烈,父亲也只是在一旁不做声,静静的看着事态的发展。

直到那个哥哥略带哭腔的说出那句“家里呆不下去”的话,当然,这句话也不是完全的以退为进,或许他在当时并没有更多的说辞来应对母亲。

那么,选择逃跑,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

也就是在那个哥哥夺门而出的那一瞬间,父亲忽然沉不住气了。

在这件事情上沉不住气,完全可以证明父亲对长子的疼爱和溺爱,那个哥哥在父亲心目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父亲很担心那个哥哥会离家出走,甚至说做出什么傻事。

那么,父亲按捺不住起身追出门去,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这里,我要说一句题外话,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和这个哥哥身上,父亲是完全不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对母亲发火的。

也就是说,父亲对长子的疼爱,要远超于后来生出的这两个计划外的儿子。




讲完题外话,继续回到这件事情。

父亲追出门去自然没错,但是他不应该对母亲发火。他对母亲发火,证明了他在心智方面已经完全输给了那个哥哥,同时更是远逊于母亲很多。

父亲根本意识不到,说出这样的话将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对于母亲发出的战略联盟,父亲不再接应。

他反而结束了这种红白脸的战略联盟,转而站到了母亲的对立面,和那个哥哥结成了新的联盟,以此来对抗母亲。

对于父亲这种没头脑的反应,母亲反而更加的自信满满,更加的得意。而且母亲说话的语气,也略带着一种蔑视的感觉。

对于这件事情,父亲做出的反应,只会让母亲打心底里更加看不起父亲。

因为母亲本身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任何妥协和后退可言。这件事情只能有一种结果,那就是:那个哥哥向母亲妥协,向母亲做出让步,做出在成绩上重新回到班级前二十名的承诺。

只有在让那个哥哥在重压之下做出让步,做出妥协,做出这个母亲所要求他做到的承诺。母亲才会放过那个哥哥,并且以继续支付足量的生活费用作为交换条件。

在这件事情整个对峙过程中,双方都憋着一口气,只要其中的一方泄了气,松了劲儿,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一方已经彻底的输掉了,另一方则不战而胜。

父亲的临阵倒戈,母亲一点都不意外,因为母亲太了解父亲的短视。

因此,母亲蓄势待发,打算做第二阶段的攻势。

只不过,当父亲把那个哥哥从院子里追回来,重新教回到家里面以后。父亲说出的第二句话,让母亲十分的意外:

那个哥哥上学花钱是花我(父亲)的钱,又不是花你(母亲)的钱;赚钱有我(父亲)呢,你(母亲)要是不给他生活费,我(父亲)给。不就是个学习的事情么,你在家里面一直烦,烦个没完,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嘛。

父亲的这一番发泄,看似是为了平息家里面一起的争吵。也许从父亲的角度讲,母亲和那个哥哥在家里面吵了这么久,让他有点不胜其烦。他说出这样的话,只是为了平息事端,他不愿意在里面再这样吵下去了,只想让自己有个安静的环境。

也就是说,父亲依旧是那样的短视,他只看到了家里面眼下喋喋不休的争吵和让他心烦的环境。并没有意识到争吵的背后,那个哥哥是否答应努力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父亲的这一番表态等于是给了那个哥哥相当的底气和支持,因为在家里面父亲负责赚钱,母亲则负责家里面其他事物的操持。

如果家里面所有的经济收入全部攥在母亲的手里,那么母亲对于那个哥哥在生活费上的制约,就是相当有效的。哥哥在努力学习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谈判的筹码,他不得不停止他之前在学校里打架厮混,上网旷课的行为。包括之前结交的那些喜欢抽烟喝酒的朋友,他也都不得不选择跟这些人解决结束交往。

对于学生年代的我们而言,如果跟班里面的同学不能好好的玩,甚至说失去这些同学,使他们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

在这件事情上,那个哥哥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做出让步的,因为他需要同龄人的认同,就算自己成绩不好,至少他有那些朋友,而且那些朋友的成绩未必会比那个哥哥好很多。更或许那个哥哥在这帮厮混的人里面,成绩还算是比较好的,在同龄人的里面成绩上的相对靠前,会给他一定的优越感。

只要他在学校里呆着,永远都有一帮人跟着他在一起拉帮结派,无论是抽烟喝酒,还是打架斗殴,他们都是一个团伙。他们可以在校园里横着走,与此同时,他还是打架的人里面成绩比较好的那一个,这一切的种种会使得让他对于眼下的那些现状完全满足,而不具有改变的任何动力。

母亲忽然对他发难、向他施压,如果那个哥哥做出让步的话,他之前在学校里所享有的这些优越处境,会完全的消失。他不仅会失去这些朋友(这些朋友都是市里面的富家子弟,要么有权要么有势);与此同时,他之前得罪过的其他人,也许会借此而向他报复,到时候他势单力微,又如何应对别人的报复,这一切都是他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

如果他答应母亲的要求,仅仅是在成绩上取得一个不错的名次,并不能让他在学校里取得更多的优越感。他会在不努力学习和努力学习之间做一个权衡,很明显:有那么多的朋友在一起玩耍,抽烟,喝酒,上网,那种愉快的感觉是有致命诱惑的,做这些事情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努力,而且他会利用自己比较聪明的天分,稍加努力就可以在这些人里面处于名次靠前的位置,这已经能够让他完全的满足。

如果说是没有这些朋友,不再跟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子弟在一起,并且不能够愉快的上网,仅仅是面对那些单调乏味的课本,而且由于他在高一上学期已经落下了基础,想要在下学期完全找补回来,那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两相比较,他自然会选择那个容易的,给他带来幸福感和愉快感比较高的事情,而不会去选择后者。

家里面发生的这次事情,完全在那个哥哥的意料之外,如果母亲断掉了他的经济来源,甚至在生活费上对他进行严格的把控,那么他将失去恢复挥霍和浪费的经济基础。

学校里那些权贵子弟的朋友只是酒肉朋友,如果那个哥哥只是一个礼拜没有费用找别人借钱,那么这种友谊还尚可维持。如果长时间下去,在各种花销上都不能够主动的承担一次或者几次,总是花别人的钱,那么这些朋友最终将不会再是朋友。而且会给那个哥哥扣上一个小气鬼,抠门鬼的帽子。

但是,眼前的事又非常的紧急,如果他不答应母亲的要求,他几乎找不到第二条可以选择的途径。要么是答应母亲做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同时去做努力学习这件很辛苦的事情,同时会失掉很多的朋友,失去同龄的人的认可,这对他而言,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

在这里,哥哥的痛苦我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就我在大学里的遭遇,从大一下学期末一直到大三学年,我几乎在我们专业和班级、包括寝室都处于众叛亲离的处境,那不是一般的艰难。

那种处境,真的是非常的难,想要重新获得大家的认可和理解,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更何况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已经十八九岁,而那个哥哥当时只是在读高中,只有16岁左右的样子。

说多了,有点跑题了。

在这种处境下,父亲毫无征兆的临阵倒戈,等于给了那个哥哥相当大的支持。至少那那个哥哥心里,他不必再为学习这件事情纠结:他再也不必纠结到底是要好好学习,然后失去更多的朋友,同时失去抽烟喝酒和上网的娱乐机会,不能够在学校里拉帮结派;还是在学习上继续三心二意,尽可能做那些可以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

有了父亲的经济支持,他自然会选择相对容易的后者。

这是人的天性,逼着自己做一件非常难、而且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只要有第二条路可选,任何人都会倾向于选择一条比较轻松,不太难走的路。

当然,上面的这几段分析是那个哥哥的内心活动,母亲根本不明白,而没有太多文化的父亲,更是不可能领悟到其中的一丝一毫。

父亲做出这样的表态,只是为了当一个和事佬,让他自己当一个好人,然后迅速结束家里面无休无止的纷争和争吵,还自己一个短暂的安宁的家庭环境。在此之外,父亲对于母亲和那个哥哥为什么争吵,已经再也不在乎,再也不关心。

从这个角度讲,父亲是一个比较自私的人。他只管自己的快活,对于母亲要做的事情,一定程度上是选择了不管不问的。

当然,母亲并不会妥协,他一再的要求父亲要将所有的经济收入上缴,那个哥哥每周的生活费用只能由母亲来给。

但是,对于母亲的要求,父亲似乎有点不买账。

我不知道父亲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许他只是纯粹的为了袒护那个哥哥;也许还有别的原因,父亲在家里面这十几年来,一直对于母亲的话是耳听面命、一味的顺从,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

这种情境就像《三国演义》里面蜀国的刘备,虽然有了诸葛亮的辅佐,而且在十几二十年的征战里,一直按照军师诸葛亮的计谋和规划去做事。但是,在他心爱的二弟关羽遇难以后,刘备对于军师诸葛亮的话,再也听不进去。

刘备有了骄傲的资本,蜀国的大片土地钱粮和老百姓,都可以作为他向东讨伐东吴的资本。而且十几年来一直对于诸葛亮的各种话都耳提面命,刘备也想试着自己做一次主。

父亲当时的心态,应该和两千年前三国时期刘备的心态差不多。

就像小说里说的,刘备自己都说过那样一句很混账的话:难道什么事情都要听军师诸葛亮的,自己难道什么都不行么。

世上的很多事情,其实历史上都已经曾经发生过,后来发生的,无非是一些重复上演。

正如刘备发兵几十万大军,向东讨伐东吴,最终兵被火烧连营700里,兵败身死白帝城一样,父亲唯一的一次大胆尝试,等于是将那个哥哥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那晚上,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吵,几乎吵到半夜12点,都一直没有停下的可能,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妥协和让步的意思。父亲的临阵倒戈,而且对于母亲后来的有一些合理要求,也置若罔闻,母亲对此非常生气,索性连父亲和那个哥哥两个人一起骂。

只不过,这个时候局面已经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母亲一个人对两个人的攻击效果自然要削弱很多,尽管她知道这会意味着什么,但是凭她一人之力,根本难以支撑和维系。

吵架吵到半夜1点钟的时候,楼下某个国营单位科室的同事上来劝架,简单的询问了以后,跟母亲说:嫂子你还是先歇歇吧,孩子学习的事要慢慢来。你看你培养的这几个孩子成绩都挺优秀的,而且老大年龄也不小了,他应该会好好学习的。

就这样,算是给了母亲一个台阶下,也将家里面的紧张局势做了一些缓解。

当然,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连续四五个小时的吵架,让她也有点体力不支,她吵得口干舌燥。于是让我倒了一杯热水,润润喉咙。

一直到晚上1点多钟以后,可能是有点累了,算是勉强将这场争吵暂时告以结束。

在这件事情上,国营单位同事的劝架,其实完全不能当人话来听。毕竟在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是最上心的,别人的父母再怎么劝架,也只是为了不吵架。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成绩好、是不是成这件事情,前来劝架的同事是根本不会操心的。

所以,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临阵倒戈,另一方面再加上单位同事的劝架,机缘巧合之下,那个哥哥最终在这件事情上算是钻了一个很大的空子,躲过了一劫。

说了这么多,算是将家里面父母为什么吵架这件事情说清楚了。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后来哥哥的求学历程也表明,父亲当时的那个决定,以及他一时的贪图享乐,葬送了他自己的前程。

这解释了他在高四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去镇上的学校选择复读。因为在市重点中学的那三年,他天天打架斗殴,拉帮结派得罪的人真的是太多了。高三高考结束,那些权贵子弟的朋友在父母的安排下,都有了各自的去处,而他不得不踏上复读之路。

本应该在市重点中学复读的,市重点中学的老师都是他曾经的任课老师,对他很熟,也对他很有情感,但是他担心别人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于是躲到镇上的中学来避避风头。

而到了高五那一年,他选择去省重点中学读书,依旧无果。

高六那一年,则去到了另外一个镇上的一所中学复读,只不过还没读完,就卷着铺盖卷回家了。

就哥哥高中这几年的求学经历而言,他是一个脑瓜聪明,贪图享乐,但是很害怕吃苦的人。

之前关于他为什么最后中途辍学的事情,也已经讲得很清楚。就在他辍学的那一年,这个哥哥已经考上了一所不错的二本类理工院校,而我也在这一年应届高考,了相当高的成绩,距离本科录取分数线只差十分。

在我的理解看来,他根本不是为了我和这个哥哥节省家里面的经济开支,为我们节省大学的读书费用。他选择辍学的,只是担心输给我们两个,让他自己显得太过难堪,从此失去父母对他的宠幸。

在这件事情上,古装电视剧里面关于唐朝李世民打天下的电视剧,可以说明类似的道理。李建成对于弟弟的嫉妒,包括在很多事情上明着暗着下绊子,就是为了显示自己在父亲面前的优秀,一旦父亲对他失去信心,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什么都不是了。

无论是帝王世家,还是平头百姓家庭。多子女家庭的兄弟之间是有竞争关系的,每个人都希望在那个最具有权威的父亲面前,显示自己是最优秀的,而且把其他的兄弟姐妹排除到地位较低的地方,就算自己不优秀,也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而在多子女家庭,父母是有多种选择的,如果生出的第一个孩子不争气,他们就会把希望转给到第二个孩子身上。

一旦父母的希望发生的转移,也就意味着对长子的彻底失望,那么长子在这个家里面就什么也不是了,它只能沦为一个失败者,一个loser。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但是那个哥哥宁愿抱着卷铺盖回家,牺牲自己前程的代价,也不愿意放弃父母对他的幻想和希望。

至少在高考这件事情上,那个哥哥是自己放弃的,并不是输给了这个哥哥和我。

而这个放弃,会将它重新放到家里面最弱势的那个位置上。

本身父亲对他就是非常溺爱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父亲亲眼看见,父亲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希望彻底浇灭,证明他那么多年来略带偏心的付出,是多么失败的一个决定。

虽然父亲非常的自私,但是他又具有一些妇人之仁的一面。父亲常常讲:他是一个心很软的人,他见不得弱者被欺负,也见不得前者欺负别人。

他总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类似阿q的位置一样,以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当那个哥哥亲手把自己放到兄弟几个里面最弱势的位置时,进一步点燃了父亲的同情心。父亲对那个哥哥的投入进一步加大,无论是那个哥哥在找工作,还是其他方面,父亲都给予了很大的经济支持。

父亲没有太多的文化,他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那个哥哥后来变成那样一副可怜的处境,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但是,父亲的略带妇人之仁的同情心,以及他对长子特有的偏爱,让他对这一切都假装视而不见。

在对于子女的公平性这件事情上,我对父亲是很有看法的。



当然从《爱的艺术》这本书里面,弗洛姆角度来讲,父亲的爱是自私的,母亲那是无私的。

但是有一点我始终无法认同,即便是自私的,那么对于每个子女,至少给予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是那样的不平等,甚至说是人为制造了不公平。

这一点,我至今都无法认同。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绕了这么大一圈,我似乎能明白:为什么在对于我和这个哥哥考上大学这件事,父母都在拼命的争功了。

他们将家里面看起来比较得体有面子的事情,归到自己的名下,只是为了争夺他们在家里面的发言权和话语权。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对方强,仅此而已。

我和这个哥哥的优秀成绩,只是他们彼此争夺的一个筹码,而在他们心里,我和这个哥哥根本什么都不是。即便我们回到家,他们都会喋喋不休的争吵,而无视我们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讲,我心里面是有点不舒服的,因为我似乎已经明白,甚至找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在父亲和母亲的心里,作为计划出生的这个哥哥和我,我们两个人原本是多余的存在,他们心里从来没有好好的爱过我们,也没有认真的看过我们。

我们的出现仅仅是一场意外。而且这是能够足以降低他们本来富足美满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准的意外。

因为我和这个哥哥的出生以及后来的学习,都要挤占家里面较大的资源,父亲和母亲不得已在吃穿和用度上面非常的节俭。

这种节俭对他们而言,是不得不做、但确实又是已经打心底里非常不愿意做的痛苦的事情。

这也就从另外一个侧面,相对准确的解释了一个逻辑:为什么对于我和这个哥哥成绩不好的时候,母亲会非常的为难,甚至愤怒;而当我们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在母亲看来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会像之前对待那个哥哥取的好成绩一样,给一副特别好的好脸色。

在母亲心里,应该有这样一副算盘:那个哥哥作为长子,是理所应当出生的。他取得好成绩,母亲自然非常开心,取得不好的成绩,母亲自然也会非常的关心。

而我和这个哥哥是计划外出生的孩子,既不能送人也不能丢掉,更不能卖钱。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让母亲的生活水准大幅度下降,在她心里对我们是有愤怒的。

如果不是我们错误的来到这个世上,那么她和父亲会过非常好的生活,能够有一个看起来不错的三口之家,至少在吃饭穿衣方面不用那样的节衣缩食,精打细算。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在上学还是生活方面的花费,那个哥哥的使用是理所当然的;而我和这个哥的使用,是以牺牲母亲的生活品质为代价的。

既然我和这个哥哥的存在,是牺牲了母亲的高品质生活为代价,那么母亲对于我这个哥哥的要求,似乎会更加的严格,甚至严格到无情的程度:取得好成绩,才能够让她心里面稍稍的平衡一些,只想在母亲看来,在物质方面付出这样大的牺牲,至少是值得的。

如果我和这个哥哥在成绩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母亲会异常的愤怒,那种愤怒感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完全不同于那个哥哥的。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甚至都感觉到我自己有点像一个不孝子弟,在这样无情的解构自己的父母。

但是,如今我已经而立之年,如果让我回到当年母亲的那个时代,当我像母亲一样都是30岁左右年龄的时候,让我选择在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还是多生一两个孩子这件事情上做决定,我一定会选择前者。

这是非常残酷的一个事实,是任何父母在年轻时候都会狠心做出的一个选择。

只不过这个选择略显残酷和无情,一旦生出了新的孩子,他们根本不敢在这些新出生的孩子面前,诚实的承认这一点。

但是,如果将30多年前的话题拿到今天来问,问我自己,或者说问我生活和周围的朋友同事: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给出了一个标准的答案,不会再要第二个孩子,因为养不起。

其实,也不是养不起。

是因为会让自己变得很穷,一年都不敢买一两件衣服,一个月都不敢买一次肉,当孩子考上大学以后,自己的收入不足以供给孩子读书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会不得不舔着脸去求别人借钱给我们。

写到这里,也算是圆的完整的解释了在帖子的一开始,我为什么要说自己大学四年的学费,除了入学第一年的学费是来自家里面的,剩余三年的学费,是在毕业实习期间自己赚的。

普通人家的孩子生活不易,作为穷人家孩子的生活更不易。

我没有任何的退路,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勇敢的往前走。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今天在更新之前,我将昨天更新的内容看了一下。很多想法,观点和见解,都是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此时此刻看了昨天的观点以后,自己都把自己吓了一跳。对自己的这些观点,我觉得似乎过于冷血,但是也仅仅是从孝文化的角度来看,会认为这是一种冷血的观点。

尽管从实际的操作上来看,这种观点是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的,尤其是我们自己,当我们结婚成家准备生儿育女的时候,心里面也会像这样一种盘算,作为自己内心深处的潜规则。

可以允许自己生孩子,但是一定不会允许生太多的孩子,让自己的生活品质有大幅度的降低。

这样一个血淋淋的观点和事实,是任何一个上了年纪的父母都拒绝承认的。

对于他们当年做出的不当决定,因此而倒导致的错误结果,也许他们在心里会默默的承认这种错误,甚至于说他们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私底下指出这些错误的时候,他们也会悄悄的承认。

但是,作为晚辈的子女,如果敏锐的观察到这些错误的存在,父母是一定会尽其所能百般狡辩,而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存在的。

当然,在多子女家庭里,很少有非常聪明的子女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有勇气将这个错误的观点和事实指出来。

指出这个错误点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资本,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本,父母会因此恼羞成,并且对指出这一错误观点的子女横加指责、大加批评。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看似疼爱我们的父母,他们说的疼爱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其实是我们自己是可以感觉到的。

分析进行到这里,我似乎非常无情的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即便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在面对自己子女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护自己在家庭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他们在人格上也具有虚假一面。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对于自己的父母,多少是有一些不满和愤怒的。

而且,我对于我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愤怒,是能够全然接受的。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得到这个世界的欢迎。而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接触到的人,就是那个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父母。

当然,在独生子女家庭里面,也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在多子女家庭里面,父母还是会对那些计划外出生的子女,有一种看不见的愤怒。

我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是无知的,我们是懵懂的,我们一点点长大,一点点懂事,最后慢慢成年,有了自己的工作,具有相应的经济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既然是父母他们决定的,他们已经决定了我们要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就不应该抱有一些愤怒和不满,甚至说小小的不喜欢。

既然他们不喜欢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生出来。他们完全可以在我们生出来之前,将我们打掉,甚至是说是在生出来的那一瞬间,直接送给别人好了。

我是一个80后,也许在80年代中国的各个医院,尚不具备有ct、透视这样的科学技术设备。父母在生孩子的时候,完全抱着一种赌博的思想,他们真的希望自己生出来的孩子的性别,能够符合整个家族的期待。

也就是说,在我们生出来落地之前,他们也不知道我们的性别是男还是女。

ct技术和透视技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慢慢引入内地,一点点普及下来的。

在这里,我并不想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我只是想从这个技术层面来论证一个观点:父母为什么对于那些计划外出生的子女,是那样的不喜欢和充满了愤怒。

从这个维度讲,也印证了当下国内某著名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一个论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程度,要比那些有兄弟姐妹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好很多。”

在这里我,也并不想讨论计@划@生@育的国策。然而事实上就是这样,90后出生的孩子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只有80后的孩子才有更多的兄弟姐妹。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接下来,我又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关于楼上面一楼的很多观点,其实是可以在母亲那里得到认同和印证的。

我忽然想起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外婆经常会到母亲这里小住,而对于外婆的到来,父亲多半是不欢迎的。这个时候,母亲就和外婆结成盟友,与父亲进行针锋相对的争吵。

在这件事情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大约在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也慢慢的认识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外公还是外婆,都不是很喜欢她,很看重她。

对于这一点,母亲会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和焦虑之中,因为外婆是她的妈妈,母亲毕竟是一个女性。即便母亲已经是30多岁,在如今的我看来,30岁的年龄仍然算是一个小女孩家家的年龄。

小女孩对自己的母亲,自然会有一种深深的依赖,而且期望通过这种深深的依赖,得到母亲发自本心的喜爱。

无论亲情还是爱情,对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喜欢,是完全假装不出来的;无论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只有人自己的身体是最诚实的,肢体语言会说出真实的秘密。

关于这一点,至少我对于燕子那长达三年多、从来没有任何一次争吵的相处当中,燕子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对她并不是特别的好。用燕子的话说:“我对他一点都不好。”

同样的道理,回到母亲和外婆的相处过程中,也不难看出,外婆对待母亲是在那一种观点和视角。

在指出外婆的观念和视角之前,我还是要先回到母亲和自己的关系上。

既然我的出现,是以降低母亲生活品质为代价的,那么母亲对我的看法和观点,必然是以她原本可以优越的生活品质作为沉没成本,以功利性的眼光在里面来看待我。只有我成绩优秀,各方面都做得好,母亲为此才能稍稍觉得心理平衡,才不会对我有更多的愤怒,甚至是一种歇斯底里的仇视。母亲才会觉得他做出的这个看似错误的决定,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换句话讲,如果我是一个废物的存在,母亲自然会对我生出一种无名之火,她心中的潜藏的愤怒自然会迸发出来。

在母亲的心里,每个子女在他心中的位置应该是大致不一样的。如果说那个哥哥(长子)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母亲和父亲的相爱,证明母亲能够生出孩子,她从一个女生变成了一个女人;那么这个哥哥和我的存在,只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以此作为母亲付出年轻时候原本可以优越生活的品质的代价。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个哥哥和我的存在,母亲的生活基本可以说是非常的优越的。她放弃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而能得到的收获需要根据这个哥哥和我的表现来做出评判,是不是真正的值得,是不是收益大于付出。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上面这一楼的更新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也许从儒家观点来看,甚至有一点大逆不道和有悖人伦。

但是,好在我已经醉心于西方的心理学,并且尝试从意识、潜意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结合我个人和母亲的经历,来揣测母亲对我的很多观点和视角。

首先,无论是母亲还是那个没有太多文化的服父亲,他们对于那个哥哥(长子)的喜爱,是基于自己的感性,是完全充满了感情的那一种喜爱。在父亲和母亲曾经年轻的岁月和生命里,他们从来没有像生出那个哥哥一样,第一次感受到生孩子的陌生感和喜悦感,以及对这个世界有更加多探索和联系的新奇感。

这种喜爱发挥到极点,就会变成一种类似于溺爱的东西。

而对于这个哥哥和我的到来,他们所具备的那种陌生感和新奇感只会往大大的减退,甚至变成一种类似于套路的存在,依样画葫芦将这个哥哥和我养大就好。

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曾经有过。

比如说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风景区,会小心翼翼认真观察路上的风景,但是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走的时候,就会觉得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再也不会花那么多的心思去观察,花那么多的心思去体会。

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想必初为父母的他们,所拥有的感觉也应该是大体相同的。如果是第一个孩子出生,无论是孩子饿了,哭了,病了,还是学会走路……开始上学,父母的感觉都是充满了激动的心跳的。

同样的事情,如果是第二个孩子,甚至第三个孩子也遇到的时候,父母看似会胸有成竹,轻车熟路的处理这些困难,但是这种被父母重视的感觉,后来的孩子是再也体会不到了。

当然,在这里我不会强求父母,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性。

具体到我自己,虽然还没有自己的子女,但是与亲情相类似的,就是在爱情这条路上。

我何尝不是和单年曾经年轻时候的父母那样,用完全不同的这种态度,来对待自己爱情路上遇到的不同的人!

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一面在理直气壮的指责父母,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爱情里的种种表现,却羞愧难当,甚至不敢承认。

那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对于我的初恋女友丽丽,我对她是全心全意的爱,无论她犯什么样的错误,我都会全部去容忍和接受。(包括我们在打闹的时候,丽丽曾经当众一巴掌打到我的脸上,将我的眼镜打飞,我都没有生气过)

而对于我遇到的第二个女孩女儿红,我虽然对她抱有着全心全意的付出,甚至经历过一些永远无法模拟的灾难(08年大地震,我所在的城市与四川挨得很近,震感是非常的强的),我愿意和女儿和同生共死,如果不幸,我甚至愿意和她埋在一起。但是对于女儿红,我的情感始终都是有一点点保留的。因为遭受过第一次恋爱的伤害,我只希望女儿红会对我好,不要对我坏、不要对我发火,在这一点上,我对她是不公平的。

我一方面全然的投入自己,用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走,另一方面却苛责女儿红,在展露她真实内心的同时,不允许她展露对我有消极情绪的那一面。

这对她似乎是不公平的。

如果对比自己曾经的过去,我和初恋女友丽丽吵过无数次的架,但是也会很快的烟消云散。但是对于女儿红,我的要求却似乎变得异常严格,几乎接近于一种低容忍程度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讲,我既然无法要求自己能够像对待丽丽那样,去给予女儿红同样的待遇。那么,我又如何去要求自己的母亲,能够让他像对待那个哥哥(长子)那样,来给予这个哥哥和我同样的待遇呢?

既然我自己做不到,那么就不应该要求别人。

而至于我生命中第三个恋人燕子的来到,我对她的鲁莽情感付出,几乎已经是少之又少了。

我对于燕子恋爱的很多处理方法,似乎就像父母在眼与第三个孩子、第四个孩子时候一样,更多的是已经对于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套路已经胸有成竹,能够做到轻车熟路,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从这个角度讲,既然燕子能够明确的感触到我对她不是很好,那么我对于父母、对我不够疼爱的猜测,似乎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父母对于这个哥哥,甚至于对于最后生出来的我,几乎完全是一种养育男孩子套路一样的存在。在父母看来:第一个男孩怎么养,那么后面的男孩依样画葫芦画,该怎么养就怎么养好了,根本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

父母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保证后来后面出生的这两个孩子健康成长,不要出事。而对于这两个孩子,似乎还会像对待第一个孩子那样,花那么多的心思去全心全意的照顾,认真对待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这也就是这个哥哥和我曾经提到的那种不被重视的感觉。

在多子女家庭中,这是一种的的确确真实存在的、不被重视感。

所以说,母亲对于我不仅是不重视,而且她对我的索取似乎比那个哥哥要多很多。至少我要表现得异常出色,能够抵消她付出原本优质生活品质的代价,才能够维持母亲内心的基本平衡。

如果内心失衡,那么人的情绪一定会崩溃。

这是心理学里面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说完母亲对我的观点和看法,那么接下来,我要回过头来阐述外婆对于母亲的观念和看法。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关于外婆对于母亲的观点和看法,与母亲对我的观念和看法,其实是大致相同的。

在帖子最早的描述过程中,我已经明确的讲过,母亲虽然是外婆亲生的,但是在她四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的医疗事故,县村里面的赤脚医生打针的时候,将母亲的腿打瘸。

从母亲四岁时候起,她不得不拄着她的奶奶做的一条小拐杖,用脚尖踮着地走路。

在这个事情上,外婆是相当的现实和势利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半的社会都处于乡土社会,经济层面也处于农耕文明和农村文明。

用那一代人的视角来看,生儿育女就是为了养儿防老。既然母亲身体已经这样,外婆对于母亲似乎有些失望;外婆武断的认为,即便到了母亲成年长大之后,能够做到自己顾自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等到外婆自己五、六十岁以后,如果指望母亲来伺候她,基本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情。

所以外婆对于母亲的偏见,是从母亲四岁时候就开始有了的,这种偏见从母亲四岁一直持续到母亲20多岁嫁给父亲,仍旧没有任何的褪色。

从母亲记事起、一直到她十七八岁,外婆对于母亲永远是那句话:你自己腿脚不好,老了又不能伺候我,能自己顾得了自己就不错了。我也不指望你什么,当然我也不会让这个家在你身上花费更多。

这是外婆对于母亲的观点和看法。

而等到母亲30多岁,外婆已经60多岁的时候,外婆非常疼爱的小姨,对于外婆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情。(用外婆的话说,住在小姨的家里,完全没有像住在母亲家里一样,能够随心自由自在、不必看女婿的脸色)

所以说:生活跟母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也跟外婆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外婆从她30多岁起,就没有产生过任何一丝指望母亲的念头,而等到她60多岁以后,最离不开的却是母亲,能让她吃好、住好、心情好的那个人,也是母亲。

用国内某著名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话说,几乎每一个中国的大家庭里,一代又一代的人,总会重复着前一代人的命运和宿命,这更似乎像是一种魔咒的存在。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心理结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当然可以,顺便说一句家务事的话:外婆在小姨家小住的时候,母亲偶尔会到小姨家,和小姨发生激烈的成争吵,母亲总是认为她的妹妹(小姨)对她的妈妈(外婆)不是很孝顺。

在我看来,母亲对于小姨似乎是有一些误解的。

就中国的多子女家庭而言,外婆到底是嘴上不喜欢母亲,还是心里面不喜欢小姨;只有外婆自己知道。

而外婆已经于数年前离世,这一点我无法求证,也根本不可能知道结果。

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从我落地懂事、到长大成人,母亲对我的爱,远远少于对那个哥哥(长子)的疼爱,在我这里,我对于母亲是有一些愤怒和不喜欢的。

而我对母亲的这种愤怒和不喜欢,也源自于母亲在当初养育我的时候,只是寄希望于我不要出什么大的问题,而对于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从来没有给过完全的重视所导致的。

如果将我的这种思维和感受作一个迁移,那么我就能够很明确的理解到,小姨对外婆的态度为什么只是看起来合乎规矩、符合套路(孝顺的套路),而不会有太多的热情和感情在里面。

这一种套路感,就像很多已经有了恋爱经历的年轻人,对于后来再遇到的恋人,更多的是使用一种套路感,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去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和体会对方的心。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时间:2020-11-20 12:34:43
今天的更新,忍不住有点跑题了,似乎对于上下文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因为我的思考总是那样充满了跳跃性和随机性,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会生产出新的知识和理解。

关于多子女家庭的描述,算是短暂的说清楚了。而花了大段的篇幅说清楚这件事情,主要是为了搞清楚在我大学放假期间,家里面为什么会一直不停的争吵。

当然这一大段的描述,也仅仅是把争吵的原因说清楚了,至于争吵过程中父母内心的真实状态如何,还没有做太多的仔细分析。

在这里先做一个标记,等到下回更新的时候,会将父母的心态做一些更加全面认真的解构。

今天我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虽然前文中我讲到,多子女家庭子女的经历,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的经历要苦很多。

但是反过来讲,我忽然意识到: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要比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幸福很多。

之所以能想得到这一点,是我从另一件小事所想到的。

我们的单位在某一个物业园区,园区里面只有一家超市。而单位所发的餐补,根据单位规定,只能在这家超市消费。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问题:因为消费方向已经被固定,单位所发的餐补卡,要么就是白白浪费掉,要么就是把这些钱花出去,但是只能给这一家超市。

只是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发现超市的东西非常贵,要比外面卖场里面的东西价格高出一截。

对于这个问题,同事对我吐槽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市场经济的好处。但是,我并没有给同事讲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我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没有人和它争,它自然随便卖什么价格。如果有人和他争的话,它自然会把价格降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并且把服务水平提上来。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了,在多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似乎隐约存在着这样一个相类似的问题。

在多子女家庭,因为子女比较多,那么父母更像是主导消费的消费者;而子女更类似于有竞争关系的多家商场和卖场。商场和卖场要想赢得消费者,那么只能通过彼此竞争,来提高自己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建立自己的价格,才能够赢得消费者。

具体到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必然要竞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降低自己的要求,以此来赢得父母的关注。

从这个视角来看,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虽然在经济收入上面压力很大,但事实上他们还是相对比较幸福的。他们的子女都会比较乖、比较听话,即便有那么一两个不听话的,他们依旧有别的子女选择作为备选项,以此来作为和那些不听话子女的谈判筹码。

相反,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虽然在经济上压力很小,但是他们的精神负担是很重的。他们更像我们园区的那情况,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好比园区里面的消费者,而他们的子女在更像是独家超市。

消费者在消费上面没有任何多余的选择,只能一味的将就忍让。

同样的道理,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于疼爱自己的子女方面,根本没有任何多余的选择,只能尽可能的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所有精力。

不管这种投入和付出是不是成一定的产出比。

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是没有任何选择和退路的,从这个角度讲,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是痛苦的,而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那些独生子女,则是很幸福的。

这是我今天的一点思考。

稍微有点跑题了,与帖子之前要回答的那个问题没有太多关系。

楼主:一壶清酒一粟米

字数:1212400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17-02-01 20:16:00

更新时间:2020-11-20 12:34:43

评论数:37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