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大明北伐

大明北伐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又有朋友问我,看了你的《大明北伐》,我有三个读后感——
第一,我觉得我从来不认识明史,看了你这书,我觉得我才开始认识明史。
第二,看着定西之战,我有种冲动,真想了解元末明初这七八十年的历史真相。
第三,为什么作者你不用现代文来写,而要用古代的历史小说的半白话文来写作。

回复——
谢谢这位读者的支持!
先说第三点,如果我用现代文来写,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这是现代史”的感觉。我喜欢用当年的文体和语词来写这部书。是为了更贴近当时的历史事实。
再说第二点,各位看官,这仅仅是我飞翔明2018的一家之言,不能说这就是历史真相,只能说,这是我本人理解的“历史真相”,离那个真正的“历史真相”很可能相去甚远。元末明初这七八十年的历史,是我本人最喜欢的历史时期。《大明北伐》写的大致是历史,离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还很远,因为我追求的是类似于历史记录一般的作品,它应该刻画出人性,每个重要人物的颤动着的心灵。扩廓帖木儿,是我专注度较高的一个角色。这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而冯胜,则是另一个我专注度较高的明军将领。他们都很有个性,让人觉得,他们是个真实的存在,而不是脸谱化的人物。
最后,说我心目中的明史。说清修的《明史》一无是处,也是不妥当的,毕竟数十位文史专家花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编写出来的“正史”,有价值的东西还是不少的。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不在《本纪》,不在《列传》,而在于《志》和《表》。特别是《志》,十分系统的记载了明代的某些领域的专门史,如经济、刑法、文艺、兵制之类,仅以个人之力,的确很难搜集如此丰富,如此详细的记载,《罪惟录》、《名山藏》、《石匮书》、《明书》、《国榷》等私修史著的确是难以企及的。不过,史料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史料的多少真伪,而在于你以什么立场记述这段历史。也就是“史观”决定了“史料”,而“史识”又奠定了“史观”,“史识”,又取决于“史德”!我心目中的明史,都在《大明北伐》的字里行间。任凭看官定夺!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72.

事实上,留下来殿后的部队,除了不知情的观童之外,还有雪雪不花的部队。
原因很简单,明将薛右丞不依不饶地纠缠着雪雪不花,他哪里能抽身逃跑呢?
结果呢?
薛显得到戴德的强有力的增援后,他的部众的战斗力明显上升,而戴德,也得到了王溥八阵指挥营将士的配合,元军就在这多方兵团的夹击下,更在黑夜中,饥饿中,无望中节节败退!
那个被扩廓帖木儿称为“孟贲”勇士的雪雪不花难以招架薛猱儿威猛而彪悍的进攻下,勉强支持到他的齐王殿下撤出了战场,也打算跳出战斗圈子。
他派出一百多名唐兀怯薛军士死命抵住薛显兵团的前进,自己则打马上了一个小土坡,借着灯火之光,看见他的同袍观童仍在组织军马与叶升周旋,心里一阵难过:到底要不要通知他呢?如果通知观童,那么,他也会撤退,整支元军就没有殿后部队,若为明军追袭,必然导致全军全线溃败!如果不通知他,就会出现观童孤军奋战,定被明军消灭的结局,这就是牺牲了他这么一支军队,换取了全军的安全撤退!
如何是好?真是左右为难!
最后,雪雪不花一咬牙,命几名战士,前去通知他,传达齐王“撤退”的命令。

就那么犹豫了半刻钟,雪雪不花就永远无法追随他的齐王殿下了!
王溥的弟弟指挥使王汉宝带着千户长孟兴已经把他的退路截断了!

黑夜兵火的汪洋中,明军团团围住雪雪不花那丁点儿可怜巴巴的一千多名唐兀怯薛军士,如浪潮汹涌般的呐喊声转为招降大合唱——
“降者免死!”
“投降!”
“胡虏投降!”
“王保保逃了!投降吧!”
“投降!”
“投降!”
一两股蒙古兵士,特别是已经丢失了他们的百户长、千户长,乃至万户长的一介小兵,大约也就是三五十人,率先向明军缴械投降了!
继而,就有另外的三五十人,另外的七八十人,另外的一百多人……
如同骨牌效应:先前缴械投降的蒙古兵在明军战士的接管下,一个个列队,听从吩咐,他们没有被杀戮,而是在英武雄杰的明军士卒的押解下,缓缓地往明军大营而去;继后的蒙古士卒哪里还愿意抵抗?
“呼啦”一声,把武器投在地上,高呼:“我等愿降!”
“我等愿降!”

深夜子时前后,雪雪不花被他的部属捆绑着,簇拥着,向明军大将薛显缴械投降!
薛显看着这个与自己勇斗多时的勇士最后沦落到如此田地,嘴角上浮现出一抹微笑,尽显胜利者的姿态,他说道:“如此勇士,归我大明,何功业不成?”
雪雪不花挣扎着,破口大骂:“我乃堂堂大蒙古国勇士,岂能降你贼寇鼠辈?”
薛显大怒:“本将念你勇猛,爱惜你人才,岂料你竟然如此不识抬举!真不知‘死’字是怎么写的!”
他对士卒说:“左右!割了他的舌头!”
左右一涌而上,不由分说,强行把雪雪不花的按到在地,一把锋利的匕首已经伸进他的口里,胡乱的又捅又搅,就在雪雪不花惨叫声中,一根血淋淋的舌头被活生生地切割了下来!
薛显骂道:“我这是替文天祥报仇!”
“左右,把他押下去!”

观童那边呢?
他终于收到雪雪不花转达的消息,可是,“撤退”两个字让他好生为难!
往哪里退?如何退?
如果,他的部队还能够听指挥,按顺序地撤退,那自然是好事。问题是,他的部队已经在明军包围的汪洋之中,若他向部属叫出“撤退”二字,那不就是叫他们“逃跑”么?可是,不下令“撤退”,他们又如何能战胜敌人呢?大部队已经转移,跑了,他观童这一支军队,就是掩护主力,保护主力的牺牲品!他们多支撑一刻钟,齐王他们就多一刻钟的撤退时间,他们多支撑两刻钟,齐王他们就多两刻钟的撤退时间!
观童,他不是齐王扩廓帖木儿的嫡系部队,他来自山西军阀孛罗帖木儿集团,面对一个个孛罗帖木儿的部属诸如关保、脱烈伯等都不听扩廓帖木儿指挥,甚至与后者兵戎相见,大打出手,观童还是站在扩廓帖木儿身边,无他,就是他只认定这个齐王,是唯一有可能拯救大蒙古国的英雄,这不仅仅是他的好安答乃儿不花的多次苦口婆心的“规劝”,最重要的,还是他本人的“觉悟”:环顾普天之下,除了齐王扩廓帖木儿,谁还有能力,有资本,与朱元璋的明朝廷对抗?
然而,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晚上,不仅仅是他观童自己,连扩廓帖木儿本人都无法支撑这支大蒙古国复国军的败局,那么,死战下去,徒增伤亡,保存有用的战斗“火种”,才是上上之策!
好吧!
那就撤退吧!
观童主意已定,但是,如何撤?向何处撤?
那就是一个杰出的指挥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才能了!
他的军马,本不足万人,战斗多时,伤亡不少,目前能够有效地投入战斗的,仅仅五千余人!是一窝蜂往同一个方向撤退,还是四散而逃,抑或一边组织进攻的假动作,一边悄悄地分批撤退?
观童采用了最后者。这可是牺牲最后的战士的做法,也是无奈之下唯一的出路了:以最少的伤亡,保存最大的实力。
于是,冲锋号接连吹响,他的骑兵战士,向明军发动最后的攻击!
观童,能否成功撤退,突出重围呢?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有朋友说,我设计薛显割掉雪雪不花的舌头的情节,看似写薛显为文天祥报仇,实际上反而衬托了薛显残忍凶狠。这似乎起到了反作用,为薛显这个英雄汉摸黑了。
回复——是的,这就是在为薛显摸黑。朱元璋在评价薛显之为人时,说他“为性刚忍”。什么是“刚忍”?就是刚愎自用兼残忍凶狠。你看他数次不听上司指挥和教诲,甚至杀害马军和兽医,草菅人命,鞭打下属,对待战俘凶狠残忍,这些就是他个性的具体表现。明军的将军们,几乎都有弱点或者缺点,这在以后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73.

观童如何带着他的部队安全而顺利地突出重围呢?
你当明军统帅冯胜是二三流货色么?
雪雪不花尚且无法突破薛显、戴德和王汉宝的包围圈,观童又如何能冲出叶升、冯胜组织的重重罗网?
可以说,他,观童指挥的所谓进攻假动作还真是“假动作”,不是说它不是真正的进攻,而是说它起到的作用很“假”,几乎为零!你看,他那支骑兵队伍刚刚叫嚣着“冲啊”、“杀啊”,向前奔驰了那么的几十步距离,那边的叶升、俞通渊等人就蜂拥而至,不是拦截阻击,就是左右包抄,前后夹击。元军这么一次假进攻竟变成了真失败!
观童看得清清楚楚,他内心吃惊,看看自己的阵地,瞧瞧自己的兵马,再环顾整个战场,自己这边几乎乌灯黑火,仅仅是他这一支军队仍在苦苦支撑!而对面的明军则呼声似浪潮,火把如长龙,各种矢石飞来,各色火器打来,每一刻钟,他这边都有倒下的战士!
不能再迟疑下去了!必须作出决定!
这恐怕已经不是撤退的问题了,观童一不留神,他的左翼已经出现不听指挥的后退了,这就是溃败的先兆!
观童大呼:“后退者斩!”
他冲上前去,带着数十名英勇的将佐,手刃了先行撤退的两名左翼骑兵。这边的战士稍稍得到了遏制。
可是,右翼那边却失控了!羽林卫指挥使叶升带着一彪明军,把观童的右翼部队打得昏头转向,在“降者免死”的呼声下,大约有十多名陷于包围圈之内的蒙古军士,缴械投降了!

这可是个危险的信号!战场上,一旦出现阵前投降的苗头,就意味着士兵不愿抵抗,不愿战斗了。这种负面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投降者与未投降者之间,不仅仅是同袍战友的关系,甚至还存在着父子、兄弟、亲友的关系。父兄已经投降,子弟还能坚持多久?那边父亲叫唤儿子,那边兄长招呼小弟,投降的骨牌效应就是这般来的啊!
故此,观童右翼一出现投降现象,消息传到观童耳边时,那种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感觉瞬间袭击着这位仍然抱有幻想的蒙古指挥官!必须马上、立刻作出最坚决、最正确的决定!否则,何止全线溃败?全军覆没的局面也不会太遥远!
观童望了望自己部队的后方,那里早已经没有任何的火光和声响了,齐王的大部队早已经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了!
快抓定主意吧!
明军前锋、左翼、右翼部队争先恐后、前赴后继,浩荡而来!再迟疑一刻钟,就永无突围的机会了!
观童一咬牙,说道:“撤!”
这一声宣告了整支元军退出西营战场!

不,不仅仅退出西营战场,而是,从此,终观童一生,再没有机会以元朝大将的身份踏足陕西大地!他再次进入陕西大地时,已经是大明将军了!
——咦?莫非观童也投降了大明天子?
是的!
不过,这一刻,他还没有一丁点儿投降的念头!他会逃出生天,他会与扩廓帖木儿闹矛盾,他还会投奔盘踞于中国东北的纳哈出势力,成为后者的勇猛大将军!
那么,他叫出这一声“撤”之后,他哪里去了?
当然是逃跑了!
先是带着两千余战士往西北逃跑——注意,扩廓帖木儿往东北逃跑,观童却往西北逃跑。遇到曹良臣的截击后,观童的一半军马被冲散了,他的部属只剩下一千余人。当他继续逃跑到黄河南岸时,又遇到明军张良的堵截,一千人只剩下两三百骑了!
这时候,观童抛弃了战马,也抛弃了军官的衣服,只穿着小兵的装束,带着十几名亲随,潜入荒山野岭,在那些黄土塬、黄土梁之间没命狂奔!
那时,天色已亮,他们一行人在一个无人的荒废渡口,跳河泅水逃生去了。

观童部队灰飞烟灭后,冯胜马上命俞通渊领数十骑向大将军徐达报捷,他则领大军穷追扩廓帖木儿!

徐达听完俞通渊的报告后,立即传令:追击王保保!
他的骑军指挥官王敬祖说:“大人,竟然冯将军已经追击王保保去了,我军不如稍事休息,天亮时再去增援冯将军吧。”
徐达说:“冯将军虽已追击过去,我不担心他不能取胜,但恐王保保逃逸了去!兵法有云兵贵神速,我军必须乘胜追击,不容敌虏有喘息的机会!今晚王保保计穷而遁,仓促之间,必然难以应对我军全力追杀。那么,擒拿他就易如反掌了!否则,让他得到喘息之机,立稳了阵脚,这一番苦战又白费力气了!”
王敬祖点点头,徐达又说:“当年汉高祖与楚霸王的垓下之战,若高祖心存一念,没有穷追项羽,让他过了江东,汉王一统大业也得多费周章!”
徐达提高嗓门,对身边将佐说:“深夜战斗,定然辛苦。不过,诸君可要记住,今晚之战,乃我大明北伐以来,最伟大的战役!历史会记住我大明王师的赫赫战功!我们的每一位将军,每一个战士,都会名垂青史,彪炳史册!同志们,听我指挥,追杀胡虏,生擒王保保!”
“遵命!”
“生擒王保保!”
蓝玉和冯诚作为第一梯队,风驰电掣,赶将上去!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这就是清代四库史臣鄙视之作《皇明书》!
作者邓元锡,并非官场中人,《皇明书》起于明太祖朱元璋,止于明世宗朱厚熜。清人之所以鄙视此书,一则因邓元锡乃白身平民,二则因邓元锡将外戚传置于后妃传之后,宦官传又置于外戚传之后,与历代官方修史传统不合。此外,清人也不满邓元锡另立心学传(即王守仁及其弟子之传记),认为立了心学传,这部《皇明书》就变成学案传了。所谓学案传,就是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传记。《皇明书》成了清朝的禁书,只以“存目”留下印记!
于是,《皇明书》便几乎凐灭!今天所见的,居然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刻本!为南开大学图书馆之藏书!该书没有点检本,1996年,齐鲁书社出版了这部几乎原装万历刻本的《皇明书》,收录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里。
它的史料价值无疑是它书不能代替的。一个无需看官家脸色,无需看出版商(印书商)脸色,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一介草民,写起《皇明书》来,还有什么顾忌?光凭这一点,就应该翻开《皇明书》,随着邓元锡的笔触,仔细领略这部邓氏明史!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有朋友说,你把明初的军队写得那么厉害,怎么后来竟然那么不济了呢?
回复——
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军制,的确是个绝好的兵制,他放言“吾养兵百万,不吃百姓半粒米”,说的是卫所军自行屯田,生产军粮,自给自足。
明军最盛时,拥有三百多万各色部队,其他不说,光是军粮这一项,就是个天文数字。若军队自己生产军粮,则百姓(主要是农民)则无忧矣!这也是朱元璋沾沾自喜之处,同时也是制胜于蒙古的基础。
那么,后来,为什么卫所制遭到了破坏?
卫所制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则因为没有强而有力的统军皇帝;二者,文官政治已经形成,朱棣之后,明朝已经完全而彻底是执行文官政治路线了;三者,导致卫所制崩溃的,与迁都北京有莫大的关系。由于迁都,北京城顿时成了全国最大的消耗品(包括粮食布匹油盐等等)集散地,但是那里的产能有限,必须仰赖于江南的漕运。这也是重蹈元朝经济危机的老路子。漕运,在洪武朝并没有得到重视,朱元璋更喜欢海运。朱棣时,疏通了大运河,永乐朝时,海运变成了漕运。北京每年需要从江南地区运送数以百万石计算的粮食,最顶峰数值是四百多万石。这些粮食必须依靠地方部队运送或者保护,于是,沿途卫所军士渐渐成了漕运的主力。最乐观的数字是,来回一次京师和江南,都要几个月。这些军士不能在闲时生产粮食了,为了刺激他们乐于漕运,卫所不仅向他们发放月粮,还发放行粮(也就是出差费)——一个军士有两份粮饷,于是,卫所的屯田所得,很快就亏空了。留在卫所的士兵,必须多生产军粮,也必定更加辛苦。于是,他们都不愿留在卫所,宁愿长途出差。那么,卫所就没有兵耕田,怎么办,招募民间人士,前来耕地。这些民间人士,也就是招募来的临时军人,他们又要领月粮(工资)。于是,恶性循环了!各卫所养了越来越多的兵!无法支付军饷的时候,就向民间征粮了!朱元璋的天才建制,被破坏了!
更甚者,那些临时军士,哪有什么战斗力?于是,朝廷出绝招——各卫所,必须前往京师附近操练,称之为“春操”和“秋操”,这些操练,从二月到九月是秋操,三月到八月,则是春操。如此长久的操练,又得给军士派发月粮和行粮,那么军饷从何而来?
不向民间,不向老百姓,不向农民征收,行么?
如此这般,卫所制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了!光是养那些大兵哥就已经累趴了!
那为什么朱元璋的洪武时代没有这种情况?
第一,他的京师在南京,本身就是粮食产区,不用什么漕运,军士没有额外的工作。
第二,他的战士历经百战,战斗力很强,不需要什么春操,秋操。
所以,战时的种种创制,不一定适用于和平年代。也可以说,朱棣迁都北京,是错误国策的开始。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靖海志卷三
彭孙贻撰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十九日,(郑)成功督师进泊镇江南岸七里港。
二十日,登岸扎营。
时我(指满清)提督管效忠以步兵驻守银山,海师(指郑成功部队)扎于银山对面山上,相距只隔一港。满洲骑兵惊,移大路扎营,留绿旗兵数百守银山。
成功于二十二日,二更,移营到银山下。寅时,传令登山开队,以银山迫府治,先争地,夜引兵夺之。迟明,大军分五路,三迭压垒而军。
海师日逼,镇江告急。副将高谦守镇江,江南总督郎廷佐檄吴淞提督马逢知以兵赴援。满帅哈哈木发满兵一千援镇江,逢知将骑兵三千至丹阳,闻成功兵盛,返斾松江,三檄不至。副将高谦将兵二千,惧不敢战。援剿林副将将闽兵二百五十人跳荡敢战。海师益逼,林副将曰:“我辈赴援至此,闭城不战,何以拒敌?请以所部为诸军先。”开西门出战。高谦以兵继之。闽将挥兵,奋勇陷阵,入海师营,击杀数百人。成功亲督右武卫周全斌、左虎卫陈魁等四面围之。周全斌直冲其锋,以长绳介阵后曰:“兵退至绳者斩!”于是奋勇争先,满兵披靡。诸将继之。林副将血战,部曲杀伤过半,仅余七十余人,决围出。高谦不战而走。时西门道狭,止容一人一骑,且沟港甚多,自相蹂践,死者不计其数。后军阻于道,狭不能进,故败退入城。
明日,合满汉兵复战,汉兵居前,鸟枪弓矢待敌。海师火器先发,铳鸣,我师皆伏地,声毕皆起。海师发火筒,烟眯目不得开,烟过,海师已短兵接。鸟枪弓矢不得施,刀击藤盔牌,皆不入,大败走,海人逐之,尽奔入城。提督管效忠将披甲八百援京口,欲与成功战,将士皆退缩不战。效忠曰:“战而胜,一军尽为忠义;若不胜,我乞援走江宁,不复入此城矣。”将士复不应。效忠单骑入海师阵,血染甲裳而还。我师见,气壮,亦开营出战。有旗将奋勇入阵,军士见红旗,气百倍;须臾,旗仆,海师乘之,我师大败,一军尽覆,仅余数十骑,走江宁。
海师进逼城,总镇高谦大集绅士问战守,相顾皆默然。一武生起曰:“海师势大,将军当为一郡生灵计。”谦曰:“提督管公期坚守二日,提师必至,踰二日不至,当如诸生言。”武生群哗曰:“瓜州且立破,焉能二日待?”高谦推案仆,绅士失色,谦脱帽掷地,痛哭曰:“我子已登武科,驻云闲,事急不复能相顾,请从诸君以纾祸乎!”
高谦率知府戴可进遂通款。成功大喜,送文武各官红袍冠带各一袭,犒师白 千两,罗列于案,藉以红罽(毯),鼓吹舁入城。士民夹道观;各官遂冠带;父老耆宿高巾、宽衣、大袖满江市。日夜张乐歌舞,衣工缎肆顿增价。浙中昂邦阴遣人持数百金买缎匹于京口,潜通款成功。
周全斌身带重伤,成功令镇守镇江,以工官冯澄世为常镇道、兵部事李胤为知府,以监纪林若霖为司理。
时诸州县多来降。太平府守将刘世贤献地降。芜湖一路俱送款。庐凤以上,望风归附。

——此战,郑成功部的战斗力何其厉害(这里也同时出现火铳和火筒两种火器)!几乎所有的戏说明史仅仅把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作为明朝的终结时间,看不到这个日期之后的明军余部的激烈战斗。显然,南明已经被抛弃了。南明,随便的一场小战役,都像上面引述彭孙贻《靖海志》的记载那般,精彩绝伦!《大明北伐》之所以把北元写得那么详细,就是为了与南明做一个反衬,然后,再看看清末那些高官如何的嘴脸,就知道明末何其伟大!若有可能,我的明史是写到1683年,即台湾郑氏政权彻底消亡为止。此外,文中的高谦,初步断定他与《中州战略》的作者高谦是同一个人。《中州战略》记录了高谦二十七场战功,每一场都异常精彩,若罗贯中或者施耐庵有幸看到这部几乎失传的史料,他们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必定更加精彩。可惜,大将军高谦后来竟然投降了清朝,再后来,根据上面的引文,他又投降了郑成功!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74.

蓝玉、冯诚率领三千铁骑急赶,他们前进的方向就是茫茫夜色中的东北方。
冯胜的先头部队在薛显、曹良臣、朱亮祖、王溥、叶升等指挥官的带领下,早已冲在蓝玉、冯诚他们的前面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大约就是二十里之遥。
徐达和冯胜的想法是一致的:不能让王保保有喘息的机会,哪怕是重新集结部队的时间也不能给他!“赶尽杀绝”、“除恶务尽”、“全歼敌寇”的字眼时刻武装着他俩的头脑。
冯胜派出传令官,火速传下命令——
让前军将士擂起战鼓,吹响号角,营造出浩大的声势,教逃跑的元军闻风丧胆!同时,也让张良和朵儿只班呼喊“元军败了,投降免死,抗拒必诛”的口号。
你还别说,这么一来,还真管用。
扩廓帖木儿的殿后部队真是听话!几乎每每遇上一两股落单的元军,在明军的叫喊声中,他们立刻毫不犹豫地停下脚步,缴械投降!

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带着自己的王妃、王弟、虎林赤等一众将佐亲随,从刚开始的“有秩序”的撤退,到冯胜带着大部队追杀上来,他们的军队渐渐就不能组编队伍前进了,散乱溃退的局面一忽儿就出现了!
这可是十分危险的情况!
扩廓帖木儿喘息着,问道:“万人冢大营还有多远才到?”
“十里左右。”虎林赤匆忙回答。
“十里?”齐王思疑起来,说,“如此接近,怎么我们这边战斗如此激烈,察罕不花怎么会不知道呢?”
问得好!
虎林赤听了,便打马,带着几名火把士卒上了一座高冈,向东北方遥望。
这一望不打紧,天啊,那边竟然火光冲天,如同白昼,隐隐约约听得此伏彼起的呐喊声和厮杀声!
虎林赤心头一紧:难道……难道……万人冢大营也……
他不敢往下想了。

不敢想,并不代表不会发生。
此刻的元军万人冢大营,的确遇到明军的强烈的袭击!

万人冢大营守将就是察罕不花,自受命而来,不敢怠慢,时刻在意,日夜留心,提防明军前来袭击。
四月七日傍晚,探马来报:“一队明寇打着火把接近我军大营!”
察罕不花急忙登上瞭望塔张望,果然,一小股明军,大约数百人,打着火把,奔向自己大营正门。
察罕不花对部下说:“不要出战,候其接近,以弓弩击之。”
部将脱火赤儿马上带兵去了。

明军那一拨人马,真的前来攻营。
可是,脱火赤儿心里无视之。为何?仅仅数百人,怕他有牙?蒙古的大角弓岂是浪得虚名的劳什子?他一声令下,“嘣”、“嘣”、“嘣”的弓弦震动声,射出一轮乱箭,明军那边便了无声息了!
脱火赤儿呵呵一笑,对左右士卒说:“鼠辈!不过是故伎重演!”
原来,明军夜间来骚扰他们,都是如此的收场,元军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脱火赤儿看看这边已无大碍,便想回去向察罕不花复命,然后和他的士卒吃一顿可怜巴巴的晚餐——他们的晚餐,就那么几块羊肉臊子,奇缺军粮的他们已经好几天如此度日了。
不料,他没有去找察罕不花,察罕不花已经派人前来通知他:又一拨明军打着火把来了!
脱火赤儿发火了,骂道:“明寇可恨!这次,我得亲杀他头目!”
说着,操起一张弓,风风火火地扑向营门。
这次,来犯的明军远远就往他们这里开火了——

开什么火?
难不成开枪么?
就是开火铳枪!
这是傅友德的部队,他虽然没有大将军徐达那边的襄阳炮,但是,大明卫军的建制里,每一卫军就有五百多名火铳手,傅友德带领这三个卫军,大约一万六千人,火铳军士就占了十分之一。当蒙古战骑冲锋时,明军这批火铳手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其他弓弩手无法做到的。
如今,明军火铳手,也不过一百多人而已,他们在蒙古军弓箭的射程之外就开枪了,纵然元军有排栅和盾牌掩护,火铳铁丸的威力可不是闹着玩的,才两三轮射击,营内的蒙古士兵已经有几十人中枪倒地了,他们或死,或伤。
脱火赤儿大怒,吼道:“才一小拨垃圾贼寇,何惧之有?”
他便上马,提兵冲出营来,来回驰骋,驱杀那些明军火铳兵。后者,则慌忙逃去。

察罕不花在瞭望塔看见,本也觉得脱火赤儿做得好。
忽地,身旁亲兵叫道:“大人,快看,那边又来了一队火把!”
察罕不花急忙观看过去,果然,亲兵手指的方向,真有火把闪烁而来,这支火把军从视域之东,贯穿到视域之西,这可不是一股一百多人的部队,看样子,足有千人!
他还没有看仔细,另一名亲兵又叫起来了:“大人,这边也有一队火把!”
察罕不花看清楚了,他心下明白:明军来了两队火把兵诱敌,把脱火赤儿引出营垒后,左右又各来一彪人马,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包围脱火赤儿,把这支出营战斗的元军歼灭!
察罕不花急忙派出一队马军,召脱火赤儿回营,不得浪战!

脱火赤儿正想与明军厮杀,听了将令,只得回营。
幸而他回来了!
因为,傅友德的另外两支部队又冲上来了——
这可是正面强攻元军万人冢大营!
战鼓号角惊天动地而来,明军喊杀连天,这不像是往常那样滋扰了!察罕不花再次感受到昔日追随察罕帖木儿开展的汴梁会战的滋味了!只不过,这一次,他是防守的一方,而不是进攻的一方!

察罕不花不敢出战,他命士卒用强攻硬弩抵御明军的攻击。也搬出自家的火炮,虽然射程短得可怜,好歹也能凑合凑合。当然,他们也有小型的投石机,这是也派上用场了。
——为什么是小型的投石机?

当年,察罕帖木儿与红巾军进行的汴梁会战,是元末政府军与民变军之间进行的大规模的会战。激烈程度不是脱脱太师与张士诚之间进行的高邮之战可比的。虽然,脱脱太师带着号称百万之雄师前去战斗,可是,张士诚的部队却是少得可怜,不要说十万八万,估计也就是三五万的样子。他们之间力量对比太悬殊了,根本不能拿来作战争的范例。汴梁会战则不同,虽然,察罕帖木儿没有号称百万的军队,可也有数十万之众了,他从河南、陕西和山西调兵前来,把汴梁城团团围住,城内的刘福通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有过十万的兵马,双方爆发拉锯战,一开始,谁也吃不了谁。
察罕帖木儿想方设法破城,刘福通则千方百计守城。前者动用了几乎所有的攻城方法,包括好方法,笨方法和死方法,都没用。他想到了他们的祖先一百年前对付南宋王朝的襄阳之战。那可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历时竟达六年之久!最后,元军究竟是怎样攻克襄阳的呢?
“襄阳炮”三个字自自然然就出察罕帖木儿、李惟馨、孙翥和赵恒的口中溜出来了。
可是,这种无坚不摧的武器,已经失传多年!自从世祖皇帝龙驭上宾之后,偌大的元王朝,已经没有人知道如何制造这种武器了!察罕帖木儿寻遍全军,搜遍中原,就是没有一个工匠能够打造这么一台武器!
其实,中原世界,自从金朝灭亡以来,历经大元王朝一百余年的所谓“太平岁月”,竟然也没能恢复过来!
以下这串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本来,我不愿开列出来,因为它们的背后,真的就是血淋淋的耸人听闻的杀戮!

金代洛阳人口:五万六千余户。
汴梁人口:七十四万六千余户。
(注意,这里是用“户”做单位的。此数据来自《金史》之《地理志》)
元代洛阳人口:五万人。
汴梁人口:十八万人。
(注意,这里是用“人”做单位的。此数据来自《元史》之《地理志》)

由五万户变成五万人,即使以每户三口人来计算,洛阳至少减少三分之二的人口!汴梁城呢?更加恐怖!在金朝,光是户数都比元代的人数多出三倍!到底是什么原因,河南地区的人口少得那么可怜?所谓的“元世祖盛世”不就是欺骗人的幌子么?
且不说中原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如何,仅仅从上面的数字就可以断定:所谓的元世祖盛世,还不如金朝!

察罕帖木儿面对的汴梁地区,可怜区区的几十万人,除了军队,还有什么平民?农夫呢?没有人,哪里什么能工巧匠?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制造襄阳炮的工匠了!
察罕帖木儿无法打造襄阳炮,只是造出少量的小型投石机,对战局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也只好老老实实地困着刘福通,直至对方粮尽突围,他们则乘机追杀了事。
可是,朱元璋那边却把襄阳炮制造出来了,而且,他们的火药武器(简称火器)更得到了发扬光大!实话实说,定西之战,元军在武器上已经输了一大截。当他们还在神话他们祖宗留下来的一人,一马,一弓箭时,这个十四世纪的历史审判官已经判定他们是输家了!

察罕不花正在固守大营,专力对付傅友德的狂暴进攻,冷不防,李思齐派出许国英乘夜色,从另一个方向攻击元军万人冢大营!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75.

明军指挥佥事许国英带着三百多名刀牌手,悄悄然,溜到元军万人冢大营的左后方,这里,已经探明就是元军的马厩——也就是马棚。
许国英想干什么?
察罕不花不是固守大营么?他的军士应该把一部分战马供养在马厩里,如果在马厩里放上一把火,把数十匹、数百匹,甚至数千匹蒙古战马吓出马厩,让它们在元军大营里来回冲撞奔驰,万人冢大营可就乱套了!
这可是个“损招”!也亏得许国英想出这么一个点子!

元军在马厩附近修筑了瞭望台和箭塔,一旦明军有所行动,他们立时就会警觉,即刻有所行动。
可是,傅友德那边接二连三地派出增援部队,强攻万人冢营垒正门。察罕不花在瞭望台上,看见一队又一队的明军打着火把,无数火龙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向正门,攻势越来越强劲。察罕不花见招拆招,也不断派出支援士兵,把营内的战士,抽调、组织起来,重点把守正门阵地。如此一来,势必造成元营内部的守备力量厚此薄彼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元军整个万人冢大营,也就三四万人上下,明军投入三个卫军共一万六千多人攻击他们的正门,察罕不花坚决固守营垒,必然也得委派人数与之相仿的军士去抵抗,才能确保大营的安全。事实上,察罕不花还将中军的五千多名骑士组成的策应部队都集结起来,一旦正门阵地出现险情,他们马上过去支援。

此战之前,傅友德和李思齐就达成了攻克元营的共识,就是:不断增派部队进攻元营正门,尽可能地吸引元军主力前来厮杀。起初,明军在正门战场,投入了三个卫军,但是元军坚守不出,傅友德再命部将李英带一千军士前去支援,扩大战场的宽度,那么,双方厮杀的横向面,无形中扩充了不少。元军为了保守自己大营,不得不分兵在这条越来越宽阔的战线上战斗。察罕不花派出的士兵就越来越多。

许国英就是在这个情况下,领兵潜往元军马厩的外围排栅。
那边的元军瞭望台和箭塔不是没有发现他们,而是即使发现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主力部队都已经潜往正门那边激战去了,留在这里的守备兵力显然不足以对抗许国英的生力军。
火铳、火箭,以及诸多投掷式火药武器,纷纷派上用场。手铳的轰鸣声,在夜间传来,特别响亮,各色投掷式火药外加无定向的火箭,顷刻间就把元军的马厩搞了个乱七八糟,一片火海!马厩里的蒙古战马哪有不怕的?它们奋蹄长嘶,挣脱马缰绳,胡乱冲撞,逃出马棚,蒙古士卒急匆匆赶来,想着控制这些战马,可是,混乱局面一旦形成,岂是想控制就能够控制得了的?这边几名蒙古壮汉把持了几匹战马,那边又有数十匹战马在铳火中受惊过度,疯癫一样,没头没脑地撞来!那些蒙古兵稍不留神,躲闪不及,就被这些疯马撞个东倒西歪,伤筋折骨,甚至被它们踩踏得肠穿肚烂,血肉模糊!
许国英就是要制造这么一个乱象!

要是仅仅许国英这拨人马前来捣乱,还不能把这边的元军大营定性为“失败者”。毕竟,如此军营,立营时间不短了,诸多的蒙古指挥官也经验老到,久历战阵,他们什么世面没有见过?马厩遇袭的应急预案估计也多有操练,演习多时的了。
察罕不花听闻马厩遇袭,马上派出勇将沙保、丁僧奴领套索军士前去稳定乱马。
可是,明军这次并非前来骚扰滋事,而是抱着一颗决战心来的,许国英袭击马厩只是个开端而已!
那薛穆飞和姚晖二人,各带五六百人,乘夜色,分别在万人冢大营的北面、西面排栅奋力冲杀!
这么说吧,元军万人冢大营,东门(即正门)、西门、北门都受到明军的攻击,他们的马厩就在西门与北门之间。也就是说,只有南门,没有明军的踪影。莫非,“围三缺一”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留下的南门,是给元军逃跑的?
非也!
傅友德做事,有时候,与常遇春很有一拼,他们在疆场上,很少“仁慈”之心。今晚总决战,你若认为傅友德留后路给元军逃跑,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错,元军的南门的确没有明军前来生事。可是,不代表傅友德要放过察罕不花这支军队啊!他,傅友德本人,就领带两千名精锐战士,埋伏在南门以外大约三四里的地方!这可是“抛下金钩钓鱼鳖,挖下陷阱擒虎豹”之举!

可是,察罕不花不是部署得井井有条么?光凭上面明军的几路军队,如何能攻陷这座万人冢大营?如何能叫察罕不花心甘情愿地撤出大营?
当然有方法!
不要忘记,这支明军,还有李思齐!
说起这个李思齐,他真是扩廓帖木儿恨之入骨的仇敌!
之前,他和扩廓帖木儿的义父察罕帖木儿一同起兵镇压红巾军,两人不断建立军功,也不断升迁。在1360年前后,他俩已经是元朝中央政府倚赖的一方军事大员。李思齐的成功,为明代以及明代以后的史学家忽略了,可是,元朝政府却没有忽视李思齐势力。大元陕西行省平章政事的待遇就是一个明证!连察罕帖木儿也不敢忽视他的存在,为了与李思齐套近乎,察罕帖木儿甚至为自己取了个汉人的姓氏:李——与李思齐同姓。于是,在明朝朱元璋那边,察罕帖木儿就变成了李察罕。一个叫李思齐,一个叫李察罕。元朝中央政府公文里,往往以“二李”称呼他俩。可见,李思齐,确实是个角色。然而,李察罕被刺杀后,李思齐拒不接受李察罕的义子扩廓帖木儿的统领,面对后者派人前来调兵,他扬言“不教一兵出陕西”!为什么李思齐不服扩廓帖木儿的指挥?真的如他口中所说那样,扩廓帖木儿只是个小辈,没有资格指挥他么?依我看,李思齐和李察罕之间,必然有着种种矛盾,李察罕在世时,李思齐颇有顾忌,不敢拿对方这么样。这个,可以在李察罕和答失八都鲁父子之间的关系中找到相似点。

原来,那个叫答失八都鲁的,还真的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元朝大将。他指挥的是政府的正规军。而李察罕和李思齐起自民间,用专业术语来说,是“义军”领袖。这样说吧,用《水浒传》来说个例子:宋江即便受了招安,成了宋王朝的将领,却不受朝廷重用,也颇受朝廷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指挥官的漠视,甚至嫉恨。就算他,宋江,肝脑涂地,为朝廷征讨方腊,搞得损兵折将,最后,也落得个“为奸臣所害”的结局。李察罕与答失八都鲁之间,就有着与之类似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仅在俩人之间进行,还传给了他们的下一代!答失八都鲁死后,他的儿子孛罗帖木儿继续与李察罕不和,这种不合最后上升为军事冲突。就算朝廷三番四次的调解都无济于事。李察罕死后,他的的义子扩廓帖木儿继续与孛罗帖木儿兵戎相见,势同水火!
好不容易,扩廓帖木儿与皇太子爱猷识里答腊联手,再加皇帝妥欢帖木儿的插手,才把孛罗帖木儿搞掂。
不料,李思齐此时,就不听扩廓帖木儿的调调了!试想:答失八都鲁死了,察罕帖木儿死了,孛罗帖木儿也死了,可是,天下军马诸军事的总兵官依然轮不到他李思齐!为什么?前者都是蒙古贵族,他李思齐却是颠扑不破的汉家儿郎!蒙古政权把军马拨给李思齐的后辈扩廓帖木儿统领,好歹领兵官还是个蒙古人!若军马给了李思齐,那么,汉人出身的李思齐,如何教蒙古中央政府放心?李思齐不是不服扩廓帖木儿的管辖,而是不服元朝中央政府的决策!从那时起,李思齐就没有一心扑在蒙古王朝上了!
——这也是朱元璋说动李思齐投降明朝的最核心的原因了!

李思齐和扩廓帖木儿大战于陕西,兵火连年。朱元璋的大明军队就是这个时候北伐元朝。元朝的几大军阀集团窝里斗已经内耗不少,面对徐达强有力的征讨,他们哪里是对手?最后,李思齐投降了明朝,而扩廓帖木儿在继续效忠他的大蒙古国。
如今,李思齐再次与扩廓帖木儿战斗了!
他的奇思妙想,他的军事才能难道是吹出来的?
这可是与察罕帖木儿并称“二李”的李思齐!之前,一次火烧葫芦谷,已经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了,如今,这个四月七日的晚上,李思齐,又动用他的军事才华了!
比如,袭击元军万人冢大营的马厩,就是他想出来的。
接下去,他又来一个“妙招”!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有朋友问,目前学界正是缺乏明初北伐方面的研究,你的《大明北伐》可以作为信史使用么?
回复:承蒙这位朋友看得起《大明北伐》。它是我一家之言,虽然我也在力图让《大明北伐》向信史方向发展,但是,苦于史料,特别是北元的史料有限,对诸如定西之战和应昌之战的具体描述,除了使用目前所能见到的有限史料之外,必然存在推理性或者想像性的叙述。这些具体的描述,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观点,由我自己负责。比如,定西之战,扩廓帖木儿打了打败仗,他的几乎全部精英将士被明军一窝端掉,诸如韩札儿、察罕不花、严奉先、虎林赤等大将都成了俘虏。他们是怎样成了战俘的?难道毫无抵抗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必须追溯他们的过往历史,尽可能搜集更多的史料,包括元末明初那些文人的笔记,那些地方志,理顺他们的一生事迹,为他们设计出符合他们本人个性的归宿,这样子,大概离信史不会太遥远吧。虎林赤此人,现存有一篇歌颂他功德文章,读之令人扼腕叹息。所以,他的归宿是最壮烈的!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76.

察罕不花这边厢忙于分派士卒前去控制受惊的战马,那边厢他的营垒东、北、西等各处又频传警报,明军战士越来越多,察罕不花便命令中军的五千余名机动部队也投入战斗,才勉强支撑各个战斗阵地。可是,营垒之内,群马狂飙,着实把元军营垒搞了个乱七八糟。
好不容易,沙保、丁僧奴等人抛出五六个套索,控制住那匹被蒙古人称为“头马”的马群首领。原来,它就是主将察罕不花的另一匹坐骑,人称“忽雷驳”的花斑马——由于它常常冷不丁就嘶鸣起来,那吼声粗昂高亢,如同打雷一般,故称“忽雷驳”。头马被控制住后,元军里头的乱马也渐渐得到了控制,明将许国英这一招,才终于化为无形——只是,蒙古兵卒已经伤了不少,亡了若干!

察罕不花听闻自己的“忽雷驳”野性难驯,便带着亲随赶了过来,对沙保说:“这马,我骑着好了。”
这可是正确的决定!
“忽雷驳”见了主人,哪里还有什么野性?服服帖帖,乖孩子一般,任由察罕不花驱使、驰骋!
察罕不花对大家说:“今晚明寇不是闹着玩,他们是要端掉我们这座万人冢大营!诸君可要努力,把明寇打回去!”
这边的副枢秃鲁说:“不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我们也去踹他娘的营寨!”
那边的同佥阿吉剌附和道:“对!给我一千兵,等我去明寇大营放一把火!”
还有参政马里纳忽台就举起手臂,吼道:“天天防着贼人来犯我营垒,天天在营里窝里斗,还不如干脆点,攻他妈的一番,给点颜色明寇看看!”
连陕西行知枢密院事述律彻彻也叫道:“兵法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我太祖皇帝成吉思汗,不也如此行事,灭国四十的吗?”
对啊!
为什么我察罕不花想不到这个好主意呢?
他觉得大伙儿说得无比正确,于是,马上召集了十几员大将,对他们说:“明寇攻击我营哪里最凶狠?”
“正门!”
大家齐声答道。
察罕不花说:“是的。那就说明,明寇在其他的地方攻击力度较弱。同时,也说明,他们在那边的防范能力也较弱!”
述律彻彻说:“对极了!那就是我军反攻的好地方!”
察罕不花点头,他部署了:“明寇满以为乱了我马棚,我营垒已经混乱不堪。那么,我军就从马棚方向出击明寇!”
“好!”
“好!”
众人齐声响应。
察罕不花说:“述律彻彻听令!”
“我在!”
“我命你带一千精骑兵,从马棚处突然杀出,攻击明寇的大营左翼!”
“得令!”
察罕不花又说:“马里纳忽台听令!”
“小人在!”
“你随述律彻彻之后,领一千精骑兵出营,攻击明寇大营的右翼!”
“是!”
“秃鲁、阿吉剌听令!”
“我俩在!”
“你俩殿后率两千精骑兵而出,负责接应他们!”
“遵命!”
察罕不花对他们说:“记住了:这次出击,旨在解除明寇对我营垒的军事压力,要营造浩大的声势,令其回防,不能深入浪战,以免中了贼人的埋伏!”
四人同声应命,立刻分头行事!

察罕不花的确是员身经百战,经验老到的大将,他在组织、部署军士严密防御自己营垒的同时,居然还可以发出数路军马反攻明军大营,即使是元军中军大营的虎林赤也得写个“服”字!
述律彻彻,领马军一轮冲锋,把明将许国英那三百多名战士逼退,就一溜烟往前方冲去,很快就消失在黑压压的暗夜之中。
许国英一开始以为这支蒙古军是突围逃生,见他骑兵厉害,便闪退一旁,想从后面掩杀他们,不料,蒙古骑兵居然一路疾跑,他领的步兵无法追及,只好愤恨连声,咒骂着逃兵。
忽然,又见一彪蒙古军士突围而出,这次,他们不是与之前的那队逃兵走相同的路线,而是奔向明军营垒的右翼!
许国英醒悟了:蒙古兵不是突围逃生,而是分路反击!
哪怎么行?
马上命人飞报大营指挥官平章政事李思齐。

李思齐也在自家大营的瞭望台上监视着战场上的动态,虽然夜色苍茫,难以看清灯火以外的敌情和战事,不过,来回于众多阵地的斥候、哨骑、逻卒几乎每一刻钟都为他带了战场上最新的消息。
包括,元军突围,反攻明军营垒的消息。
李思齐,捋着胡子,对这个消息做出反应:“来得好!我正要他出营来厮杀!”
“薛穆飞!”
“在!”
“困住他们,不要让他们走了!”
李思齐对身边的部将薛穆飞下达命令。
“是!”
他的儿子李世昌说:“父亲大人,胡虏可能是孤注一掷,想来个鱼死网破呢!”
李思齐笑道:“若论兵法,察罕不花和贺宗哲很有一拼,虎林赤和韩札儿都不是他对手。可是,他忘了,如今他的敌手,是我李思齐!”
李世昌问:“爹爹可有破敌良法?”
“先困着他们,不要让他们跑了。我已经想了个绝好方法,让察罕不花今晚丢了他的营垒!”李思齐又说了下一句,“他不出战反击我军,我还想不出这个绝好方法。他一出兵,我就想到这个绝好方法了!”
他爽朗地笑着。
可是,他的儿子李世昌,外甥郑玉却还在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爹爹,不要卖关子了,快说给孩儿听听,到底是什么绝好方法?”
李思齐招手,把儿子叫到跟前,小声说:“你爹我,之前是什么人马来着?”
李世昌还一脸懵懂。
“我李思齐是元朝的陕西行省平章政事!”
李世昌点点头。
“我们曾经是元朝的军马!”
李思齐对李世昌、郑玉,还有身边的另一员大将许良——许国英的堂兄说:“我军把这批元兵围住,我去问清对方头目的姓名,假装与他详谈,之后,我与他厮杀,你三人则化成蒙古军士,往元军营垒奔去,宣称先头部队被明军围攻,需要大本营支援,只要他们打开营门,你们就一拥而入,斩门抢营!”
“好计策!”
“妙计!”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有关明朝国都问题,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确花了一番心思的。他考察了开封、凤阳和西安,最后还是稳定在南京不变。这是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二合一的做法,在当时,不仅是明智之举,而且是不二之选择。凤阳,即使升格为中都,不过是为了满足朱元璋本人的乡土意识。有人据此就判他为小农思想。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最终并没有迁都凤阳。开封,还在徐达北伐中原的时候,朱元璋就亲临河南前线,进入汴梁城(开封),徐达攻克大都,朱元璋再次亲临开封,并把它改称为“北京”。其用意很明显:南京、中都、北京,三京制。可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也听取了谋臣的意见后,特别是刘基的意见后。朱元璋最终取消了迁都的念头。后来,他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调研,也有想法,打算迁都西安。然而,朱标回来复命后,就得病去世了。朱元璋再也没有搞迁都的动作了。毕竟,经济政治二合一的国都制度,好处多过坏处。然而,朱棣却无视这点,强行迁都北平,把它改称北京,而那个叫“北京”的城市也改称开封。虽然朱棣用“二京”制来搪塞朝臣的反对,但却为此付出无法估算的代价。从此,明朝又又元朝那条政治和经济中心分离的老路子。京师北京城聚集了大量的官员和军士,他们的俸禄衣食是当地无法提供的,必须仰赖于江南地区。于是,大运河得以重生。它的沿岸城市和农村都得到了发展,这是好的那方面。不好的呢?
年轻的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面对蒙古人不断进犯边境,决心组织力量,效仿朱棣,打算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他向兵部尚书刘大夏询问自己国家的军队情况,特别是“我军的战斗力如何”这样的问题,是皇帝最关心的。当年,他爷爷明英宗朱祁镇就是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贸然开战,结果兵败被俘,成为千古恨事,所以朱祐樘担心军士的战斗力上不来。
刘大夏怎么说?
他说,那些军人和普通百姓一样贫苦,哪来什么士气,哪有什么精锐之师?
皇帝急了,他问:他们都有月粮,出差又有行饷(出差费),为什么还贫苦?
刘尚书说:“江南困于运粮,江北困于京操。此外,浪费犹有不能尽知者。”(郑晓《吾学编》之《刘大夏传》)
这个“不能尽知者”,正是皇帝本人及内侍私役军士之隐语。比如,朱祐樘要修建清宁宫,则要役使一万余名军士!
总之,明朝迁都北京带来的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越明显。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与朋友探讨了明朝军户问题,并由此引发出当代中国军兵的来去问题的思考。这的确是我本人希望《大明北伐》达到的高度。如果在感受文字的味道和故事的精彩之余,它能够为当代中国带来某些有意义的启发,我愿足矣!其实,为了叙述得更加符合史事,各场战役,乃至战斗,双方的部署,以及战场的环境(包括时间、天气、地形地势等等)都做了一番苦功的,并非信口雌黄。明代的各种军事著作,基本上都用上了。甚至,还引用或者转述明代那些军事家和将军们的笔记及奏议,诸如朱元璋、刘基、于谦、戚继光、俞大猷以及茅元仪、熊廷弼、王鸣鹤、范景文、高谦等人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目的就是为了让《大明北伐》更具真实感。若看完它,就能让读者具备一定高度的军事知识,则是我最高的追求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77.

接下去,事情的发展,果然和李思齐的想法没什么不同。
即便秃鲁和阿吉剌在后面负责接应述律彻彻和马里纳忽台,许良、李世昌和郑玉还是领着兵马闯进了元军万人冢大营!
他们撑着大蒙古国的军旗,穿着蒙古战衣,还到处乱嚷嚷,叫喊着蒙古语,一个劲儿叫着:“不好了!不好了!述律彻彻被明寇重重包围了!快快增援他们!”
黑暗中,秃鲁和阿吉剌不明就里,匆匆赶出营来,许良和李世昌迎将上去,秃鲁刚刚问了句:“你们是述律彻彻的求救者?”那边的郑玉冷不丁就射来一箭!
可怜的秃鲁,不明不白就被射到在地上了!
阿吉剌顿时明白过来,连忙喝令部属放箭。
可是,毕竟迟了一步,明军那边先下手为强,一时间,铳箭交加,“嗖”、“嗖”、“嗖”、“砰”、“砰”、“砰”……蒙古骑兵霎时间乱作一团!
许良和李世昌“唿哨”一声,命令士卒冲锋,那些长枪军人挺起一张三尺长的龙刀枪,削、刺、扎、挑、劈……一连串的攻击动作一气呵成,毫无迟滞感,把刚刚冲出营门的蒙古兵逼得纷纷后退,不得不,只能退回营垒去。
在旁边一直傻愣愣的许国英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吼起来,领刀牌军兵一涌而上,就在元军营门前厮杀,他要夺门抢营!
蒙古士兵猝不及防,明军仅仅用了不到一刻钟的光景,就闯了进来!

等到察罕不花接到明军突破营寨的消息时,他又急又怒,又无计可施!
为何?
因为,另一支明军也冲入了他的万人冢大营!
来者,孙兴祖是也!

大明骠骑大将军、大都督府副使孙兴祖,带着燕山右卫指挥平定、大兴左卫指挥庞禋突破了元军万人冢大营的西门!
这支从元军中军大营杀了过来的明军战士,一边高呼“虎林赤被擒,王保保逃窜”,一边叫喊“胡虏速降,降者不杀”,另有十余名战士用长枪挑着元军的战盔、旗幡,气势真不是盖的呢!
万人冢大营的蒙古军士不明真相,战意、军心瞬间浮动,手中的箭、枪、刀、槊稍稍迟疑,孙兴祖他们已经斩倒一大片排栅,箭、铳乱射间,平定首先闯了进去,大刀一挥,就把一名闪闪蹜蹜、犹犹豫豫的蒙古兵砍翻在地。另一员庞禋则领刀牌兵蜂拥而入,这边的蒙古守将也先铁木耳急忙纵兵来抵挡,却被流箭射中前胸,栽下马来,被乱军践踏成泥!
孙兴祖高呼:“胡虏速降!”
他的将士把一颗颗血淋淋的蒙古军士的首级纷纷掷向元军,元军惊恐间,急忙退却。孙兴祖再次高呼:“降者免死!”
一众明军将士也呐喊着:“降者免死!”
“降者免死!”
庞禋骑着高头大马,奔驰着,手中长枪打横拦住一股撤退得元兵,喝道:“速降!”
火光中,他那飒爽英姿,在黑夜中闪着灵光,如同天神下凡一般,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他的身前身后,一班明军战士齐声高喊:“速降!”
那股蒙古兵只得缴械投降!
有了第一股投降的,就有第二股,然后第三股……
等到察罕不花匆忙领兵前来接应时,孙兴祖他们已经放火焚烧了几十座蒙古军帐,一大片黑压压的元军降兵降将正被押解出营!

察罕不花大怒,吼道:“明寇哪里走,纳命来!”
率众挥刀直奔过来。
平定在火光掩映中看见一敌将高喊狂呼而来,知道对方是个人物,也不答话,马上让军士往察罕不花射出飞箭。
察罕不花抡刀挥舞,羽箭纷纷堕地,早有一队明军刀牌兵和长枪兵围将上去,察罕不花的后继将士随即赶到,双方马上短兵相接,混战起来。

忽听数声炮响,蒙古东门外呼声如雷,明军三卫战士在指挥使仇成、费聚和费震的带领下,用夺门大将军铁炮轰塌了营门,终于突破元军的防线,那边的五名蒙古将军,一个逃跑,一个自杀,一个被乱兵斩死,两个当场被擒!
仇成、费聚和费震等人让士兵高呼:“胡虏速降!降者免死!”
一位明军战士登上高地,挥刀砍倒那杆蒙古军旗,随即,一名明军旗手也登上高地,把自家大旗插下,他身边的五六名战士随即飞跑上来,帮忙着,把那面“明”字大旗稳稳妥妥地定在高地之上!
夜色火光之中,“呼啦啦”作响的明军大旗把“胜利”定格了!
一大片蒙古兵披靡而倒,口中叫着“愿降”二字,跪在明军大旗之下!

东门失守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察罕不花这边。
黑夜中,察罕不花仗着胯下“忽雷驳”,左冲右突,前后拼杀,战斗多时,他的前后左右,都是明军战士,他们的刀枪时刻不离他的要害部分。察罕不花一身英雄气难以伸张,双臂拽牛之力无法施展,禁不住焦躁万分,好不容易砍倒了几个,又冲来十几个,正是:力拔山兮困兽斗,时不利兮奈若何!
一大班明军士卒前赴后继,不断涌来,察罕不花,绰号“白牛精”,看看万难退敌,只好大吼一声,挥刀乱舞,突出重围,带着一众士卒,打算重新集结部队。就见着把守东门的达鲁花赤革歹逃来,他叫道:“大人!不好了!明寇冲入东门了!”
察罕不花吃了一惊,稍有头脑的都知道,此时的万人冢大营已经到了危急万分的时候了!
许良、李世昌、郑玉从马棚处攻了入来;孙兴祖从西门杀了进来;如今,明军又突破了东门!自己,身为大营最高指挥官也被明军团团包围着!
察罕不花又急又气,忍不住哇哇大叫起来:“可恨明寇!我察罕不花要与你等同归于尽!”说着,就要带兵冲入明军阵中。

那边的孙兴祖让士卒大叫起来:“蒙古胡虏听着!你们的中军大营已经被我大将军攻克了!虎林赤已被我军生擒,你们的主帅王保保已经逃跑了,你们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统统归顺我大明王师,做我大明天子的良民吧!”
孙兴祖再嘱咐士卒:“再夸张一点!”
“胡虏听着!你军已经大败了!王保保已经被我军包围了!不要再作无谓的牺牲!速速投降,免你们一死!”
“速降!”
“速降!”

察罕不花恶狠狠地骂道:“明贼!我和你们拼了!”
拍马冲了过去!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有朋友问,为什么那个蔡子英还没有出场啊?你写定西之战,孙翥、赵恒都出场了,但是蔡子英却从没提及,这是为何?而且,看着看着这定西之战,怎么与垓下之战那么相似?几乎把扩廓帖木儿写成楚霸王了!徐达也变成韩信了!
回复——
蔡子英要在最恰当的时候出场,他的出现,宣告定西之战就要结束了。定西之战,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大决战,除了各种史书、史料的记载之外,更有众多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往往来自民间,与垓下之战有相似也不出奇。比如,徐达破王保保时,想出让战士们打扮成戏班贺元宵节,得以进入保保城,从而攻克这座古城的传说,就十分精彩,只是时间上不正确。元宵节,徐达还没有去到定西前线。至于王保保与项羽类似,这也不奇怪。他们都是失败的英雄,项羽就自刎乌江了,但是王保保却积极逃亡,图谋卷土重来。他俩还是有区别的。徐达和韩信也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徐达没有韩信那野心,没有向朱元璋要价的思想和行为。细心留意一下,他们到底是不一样的。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1. 元顺帝年号:至正。
2. 韩林儿年号:龙凤。
3. 张士诚年号:天佑。
4. 徐寿辉年号:治平、太平、天启、天定。
5. 明玉珍年号:天统。
6. 明升年号:开熙。
7. 陈友谅年号:大义。
8. 朱元璋年号:洪武。

光看他们的年号,就知道朱元璋的军队是何其了得!那些动不动就要上天打救,要上天保佑,要看上天颜色的年号,哪里是朱元璋的对手?一个“武”字,已经扫清天下群丑,再加一个“洪”字,简直就是天下无敌!要知道,朱元璋是在1368年定国号的,那时候,他已经知道他一生中都是以“武”定国,以“武”安邦了。洪武,共三十一年,哪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有三十一年皇帝命的?除了朱元璋,就剩下刘秀和忽必烈了(那个叫赵构的,根本不配做开国皇帝),恰好,刘秀的年号就叫“建武”。但,刘秀和忽必烈都用了不止一个年号,只有朱元璋,自始至终,只用一个年号:洪武。自他以后,所有中国的皇帝,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年号。用年号取代皇帝名讳的,就是从朱元璋开始的。
难道朱元璋,预料到他一辈子都以战争为要务?他的年号只叫洪武?
洪者,大也,武者,止戈,定功止兵也。说白了,洪武就是用更强大的军事手段平定天下,也可以理解为盛大之武功。总之,含有“武”字的年号,惟朱元璋之“洪武”,无与可比者(李渊的年号是武德,武与德平分矣)。
故此,说朱元璋,说明史,说中国的十四世纪,不说洪武朝的盛大武功,行么?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78.

孙兴祖哪肯示弱?纵马向前,挺枪当胸刺来!
察罕不花举刀一拨,随即将刀尖向孙兴祖捅去!孙兴祖抽枪一架,顺势往察罕不花腹部刺去,后者用力将刀柄往外一蹦,荡开孙将军的枪锋。
眨眼间,二人已经两马交错,各走东西。
孙兴祖扭腰一个回马枪,刺向“忽雷驳”臀部。忽雷驳可是一匹宝马,速度之快,令孙兴祖为之咋舌!明明见着自己的枪头已经接触到忽雷驳,那马就是丝毫没有受伤,原因是:它蹦了出去!
孙兴祖一咬牙,心里很是不甘心,转过马头,立刻举枪再次向察罕不花冲锋过来。

察罕不花虽然没有注意到孙兴祖的回马枪,可是,见自己的坐骑迅速奔驰,根据以往的经验,他知道对手在背后来了一招,那么,怎能轻易饶了他?
察罕不花一挥手,他的十几名千、百户副将顷刻间冲上来,准备包围眼前这位明军大将。
那边的庞禋忽然斜刺里冲了出来,带着一帮明军骑士,挡着那些蒙古将佐,于是,双方格斗厮杀得不可开交!兵对兵、将对将,变成了兵对将、将对兵!

察罕不花再度深陷重围,这是他第二次被明军士卒包围,这个“白牛精”的双臂有无穷之力气,大砍刀如风车翻转,在他的身前身后,倒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明兵明将。忽雷驳不停地嘶鸣、奔跑,带着主人在一堆堆尸体上跳跃、穿行。它身上出现越来越多伤口,鲜血染红了斑驳的皮肤,但高昂的马头依旧发出愤怒之雷鸣!
察罕不花呢?何尝不是血染征袍,身负重伤?

燕山右卫指挥使平定一个劲地命令士卒发射飞箭和火铳,那十几员蒙古副将有几个早已经身如刺猬,血如泉涌,倒地身亡了!
那些无法说出名字的蒙古士卒,难道会与倒在血泊之中的明军战士不一样么?当然不会!这边倒下几个明军战士,那边自然也躺着几名蒙古士卒!你的长枪扎穿了我的肚子;他的大刀砍断了你的人头;我的匕首插入了他的心窝……反正,你、我、他都战死于沙场!
是这样的么?
不是。
而是:你们、我们、他们都战死于沙场!

孙兴祖一直哇哇大叫,与围着他的十几名蒙古副将战斗:他那杆长枪舞到密不透风,前遮后挡,上挑下刺,腾挪进退,左右横扫。时而秦王磨旗、左右逢源;时而梨花摆头、毒龙出洞,时而怪蟒翻身、盘龙入海;时而铁索横江,轮扫千军;时而怀中抱月、拨草寻蛇;时而白蛇弄风、黑龙入洞;时而鹞子翻身、飞龙在天;时而游龙戏凤、顺水推舟。什么风火轮、凤点头、连环刺、铁扫帚、伏虎枪、上下扫、拦腰刮……浑身杨家枪法炉火纯青、精湛绝伦!
——朱元璋的长枪军士,用得就是杨家枪法!这套杨家枪法,据说乃金末山东好汉杨家兄妹所创,所谓“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也”(明代蓟镇游击将军何良臣《阵纪》语)。戚继光将军也发出如此感叹:“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他更为我们这些后人作了杨家枪(梨花枪)详细的描述,甚至配上绘图二十四式!

当下,孙兴祖奋起神威,蒙古将士被他刺倒马下的,比比皆是!其余士卒纷纷退避,不敢上前搏命!
察罕不花离远看了,奋力撞开几名明军士兵的纠缠,纵马闯出重围,张弓搭箭,瞄准火光中的孙兴祖,一箭射去——
却射歪了,那箭从孙兴祖鼻尖掠过!箭羽刮中孙兴祖的鼻子,那鼻子当场五六道血痕,孙兴祖双眼一阵难受,口中便大叫一声,手中长枪稍一迟钝,大腿上就被对面的蒙古兵扎了一枪!
孙兴祖回过神来,暴怒着,腾出右手,猛地把对方的枪杆抓住,喝一声:“过来!”
那蒙古兵慌忙来抢枪杆,对方那单手却力气十足,他搓了几次,竟然无法夺回武器!
那边的孙兴祖再吼一声,蒙古兵便身不由己,被他拖了过去!
孙兴祖的另一只手只握着自家的枪杆红缨处,把那早已血迹斑斑的龙刀枪头往敌兵背心一下子扎了进去——
呜呼!
那蒙古骑士发出凄厉之声,一道灵光便往他们的长生天报道去了!

那边的察罕不花见射不中孙兴祖要害,反见他勇武异常,擒杀了自家的兵士,不由得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咆哮着,一夹战马,那匹忽雷驳撒开四蹄,直撞孙兴祖而来!

可是,他俩之间就隔着五六十名搏杀的战士,孙兴祖解决了那名蒙古士兵后,双眼如电,搜索刚才暗箭的来处,忽见对面一蒙古大将风风火火朝自己冲来,心下立刻明白:这厮就是暗箭伤我之人!
那么,以牙还牙吧!
孙兴祖,从一个小兵做起,后来,以右都先锋官行军打仗,可以说,冲锋陷阵,忘我战斗就是他生命的意义,最得意的战绩就是捣毁陈友谅的八阵指挥营,如今跻身为大明骠骑大将军,大都督府副使,从二品之官衔,岂是无能之辈?
只见他也张弓发箭,向察罕不花射去——
这一箭,也没有射中对方!
因为,刚好有战士阻隔在他俩之间!
那箭,就成了流箭,直愣愣地射在一名士兵的肩膀上,借着火光看清楚了,那是明军战士!
误伤了自家战士!

射什么箭啊!
冲上去,刺杀了对方吧!
孙兴祖摇枪大喊着,奔向察罕不花——
他俩终于又再次战斗在一起!
孙兴祖耳边听到自家儿郎在叫喊:“孙都督,那是敌军主将察罕不花!”
察罕不花也听到自己的军士在嚷:“平章大人,那是明寇大将孙兴祖!”
哟!
他俩顿时精神百倍,这可是高峰对决,主将拼命啊!
两人抖擞精神,各展神通,刀枪并举,如龙虎斗一般,走马盘旋交错,地上沙尘滚滚。左右周边张着灯火,火光中,此如钟馗降世,彼似夜叉临凡。钟馗叱咤呼喊吆喝,穷凶极恶;夜叉狰狞狂狠狡猾,凶神恶煞。你欲我死,我想你亡,这个凶巴巴,就想一刀剁了仇人的脑袋,那个恶狠狠,一心想着捅穿敌将的心窝。长兵器打了个平手,便来匕首和腰刀,胯下战马倒在地上,接着就是激烈步战。抛却武器之余,就是扭打撕咬,拳打脚踢。浑身尘土之后,还得死斗到底,绝不罢休!
究竟谁个胜出,哪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79.

暂且按下孙兴祖和察罕不花的厮杀不表,如今先来说说李思齐那边如何应付述律彻彻和马里纳忽台的冲击。

明军数路人马前来抢攻元军万人冢大营,他手下仅有养子赵琦和部将薛穆飞大约两三千人马把守着自家大营。元将述律彻彻领兵从左翼袭来,马力纳忽台在率众从右翼冲去,都在明军排栅前停下了脚步,令他们诧异的是,明军大营前不仅挖了壕沟护卫自己的营垒,还隔三叉四地堆起了土堆、石垒,还有大量的拒马和遍地的铁蒺藜,这些就是防止蒙古军组织骑兵军团扫荡冲击的防御工事,更有无数的箭塔监视着前方的阵地!
只是,明灭不定的监视灯笼,叫蒙古人无法判断这座营垒究竟还有多少兵马!
述律彻彻暗自揣测:之前我探马和哨兵多次查明明营不过三四万人,与自己军马数量相仿,明寇数路人马已经出发攻打我大营,此刻,他营内军马必然寥寥无几。好,待我如此行事。
想罢,就命一百多名跳荡战士(跳荡战士,即精锐步兵,往往持刀盾跳跃冲锋突击)往潜往左侧黑暗处,将火把和蒿草投入明营,焚烧他们的排栅,并嘱咐他们,皆持火把高声呐喊,吸引明军注意——所谓声东击西者也。他把这项军事任务交给百户长哈麻里负责,后者应命而去。
不多时,左侧明营那边果然火光冲天,呼声雷动,营内火光中身影绰绰,似有无数人马都赶往那边去了。
述律彻彻一声“冲”,就带着马军,冲向明军营垒。他们的骑兵左穿右插,跨越众多土堆,转过重重石垒,迎面就遇着遍地的铁蒺藜!另有层层拒马,在阻挡他们的前进。

蒙古人前行的,并没有倒下了几个,他们的战马踩踏在铁蒺藜上,居然没什么受伤!
眨眼间,大约五六十步距离的铁蒺藜阵,顿化无形!
何解?
难道蒙古人的坐骑不怕铁蒺藜三角钉的笃刺?
是的。
这可是,明军,包括李思齐始料不及的!
蒙古骑兵已经使用马蹄铁!
何为“马蹄铁”?就是在马蹄上钉嵌上防护马蹄的铁皮,如同战士穿上了战胄铠甲一般,上了马蹄铁的战马,不仅奔跑起来更少疲劳度,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护沙石和铁钉的碜刺。总之,蒙古战马耐力好,坚忍性高,适合长时间奔跑,远距离奔袭,是有原因的!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从西域世界,学习了至少两样军事密技:一为火炮,一为马蹄铁。扩廓帖木儿和他的将领基本上都生长于中土世界,大部分都汉化了,不少战斗武器和战斗技术也渐渐汉化,甚至是退化。比如这次他的所谓“复国军”,就糅合了西域的诸多兵团,什么东察合台军、回鹘朴刀军、甘州鞑靼军、吐蕃军等等,却并没有让他们担当战斗的主力,他们大多在明军的碾压下灰飞烟灭了,如今,述律彻彻统领的,就是甘州鞑靼军,他的骑兵坐骑一律都安装了马蹄铁,驰骋沙场间,基本上无视明军的铁蒺藜!

说起这个述律彻彻,却是遥远年代契丹的贵族后人。述律氏,本是契丹(辽国)的皇后族人,辽国为女真人所灭,其残余部众在文武双全的耶律大石将军的带领下,远窜到今天的新疆一带,重建政权,是为西辽(也就是蒙古人口中的哈剌契丹——黑契丹)。契丹族人,终于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重建了家园。不料,到了十三世纪初,西辽衰落,很快就陷入内忧外患的动乱之中,最后,当然是逃脱不了被世界征服者消灭的厄运。
哈剌契丹人只得分崩离析,四处逃亡,述律彻彻的祖上,归附了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被安置在甘州一带。悠悠岁月之后,述律彻彻成了扩廓帖木儿麾下的陕西行知枢密院事。他麾下的甘州鞑靼军,战马都钉嵌了马蹄铁,奔跑起来,基本上无视明军撒下的铁蒺藜!

题外话,为什么扩廓帖木儿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让他们的所有战马都使用马蹄铁呢?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日后,洪武五年(1372年),当他再次与老对手徐达对垒决战时,他的战马就完全采用了马蹄铁了。

述律彻彻虽然身为陕西行枢密院知事,可是,在扩廓帖木儿军中,他真算不了什么角色,另外,因他是甘州鞑靼部落投奔过来的,他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得到身为大蒙古国齐王扩廓帖木儿的认知和肯定,这次他领本部军马前去抄掠明营,竟然是他第一次执行外派任务!
扩廓帖木儿定西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像东察合台军、回鹘朴刀军和甘州鞑靼军以及孛罗帖木儿余部这些各具特色的非嫡系军团都没有用到实处,的确是很可惜的。有人说,这是上天眷顾于朱元璋,上天垂青于徐达,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徐达仅仅用十日时间就解决了扩廓帖木儿整个军团,这的确是徐达本人的才能起着重大的作用。试想,古往今来,两个势力庞大的军团之间总决战,有多少是仅仅十日时间就摆平对方的?长平之战是吗?垓下之战是吗?还有那些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甚至刚刚结束不久的鄱阳湖之战和平江之战,哪一场不是势均力敌,旷日持久的呢?只用十日时间就搞掂扩廓帖木儿,需要多少的能耐?需要多少的后勤供应?需要多少的努力齐心?

尤其是最后者,需要多少的努力齐心?

当述律彻彻在这边纵马军穿越明军种种防御障碍,那边的马里纳忽台也带着他的西番兵团叫嚣着,扑向李思齐右翼。李思齐正在吃惊自己的防御体系几乎毫无作用之余,他的养子赵琦已经领兵发铳射箭了!薛穆飞则动用他的各种火炮和投石机轰击黑夜中涌来的元军。
这一切,似乎作用并不大。
述律彻彻那支跳荡军兵已经砍倒了数十丈的明军营垒排栅,李思齐的中军亲将司马来兴带着的四百余名战士且战且退,他急忙派人向平章李大人报告:这边出现险情,急需支援。
李思齐一惊:怎的这支蒙古兵战斗力如此强悍?
不再犹豫的李平章,马上带着手下七八百名战士,火速赶往前线——他亲自增援司马来兴!

事情发展到这个节点上,双方战斗处于胶着状态,哪一方稍有松懈,便会败下阵来,哪一方稍有增援力量,则会战胜对方。
可是,目前这种战斗状态,谁敢松懈?
今晚夜的激战——元军营垒和明军营垒都在激战,都是全军投入,谁还有增援力量?

当然有!
明军战胜元军,真的需要努力齐心,需要难以预算,也难以计量的军事投入,包括兵员和武器的投入!
你看,偌大的定西战场,双方各处开花一般战斗着,明军还有增援力量么?
有!
这是一支不请自来的部队,这是一支对瓦解万人冢元军大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谁?
何文辉!
大明河南行省都指挥使,兼陕西潼关守将何文辉——朱元璋的其中一个义子。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80.

义子,养子,是元末社会的普遍现象。
刘辰在《国初事迹》说,朱元璋喜欢蓄养义子。其实,放开眼界,何止朱元璋有这嗜好?比如,察罕帖木儿,不是有义子扩廓帖木儿么?李思齐,不是也有养子赵琦么?再看看南方的枭雄张士诚,就有梁五太子为义子。甚至,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有义子观音奴、胡德济,邓愈也有养子(史失其名)。为什么,这些英雄汉,都喜欢养个义子、养子之类?无他,都是为了培养亲信势力和接班人。
对于这个义子、养子的话题,我们不得不佩服察罕帖木儿的眼光和魄力。他的义子扩廓帖木儿直接就成了他的接班人,我们虽然可以振振有词地说察罕帖木儿没有亲生儿子,可是,没有亲生儿子就能得出扩廓帖木儿一定成为察罕帖木儿的接班人吗?显然是不可以的,扩廓帖木儿能够成为继其义父之后,执掌大蒙古国军事大权,起点虽然因为他是察罕帖木儿的义子,但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自己的能力!若然扩廓帖木儿没有足够的能力,就算被察罕帖木儿的部下拥立为总兵官,也不可能坐稳这个位置——总管天下军马诸军事!

朱元璋的义子也是这个样子。
可以说,朱元璋是个出色的干爹,他所有的义子几乎都是英雄汉,不仅忠勇,而且都有非凡之能力。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李文忠和沐英。他俩已经在《大明北伐》里出现,并得到应有的刻画和描述了,何文辉,则是名列第三的朱元璋的义子。

何文辉的来历,不像沐英——父母双亡,流离失所;也不像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何文辉,字德明,滁州人。当年(1353年),朱元璋领兵自濠州南下夺取定远、滁州,何文辉的祖父何世隆是滁州城外结寨自保的“义军”首领,面对朱元璋的部队,他先是响应政府号召,入城把守,抗拒朱军。朱元璋命徐达、花云等人间道进攻,元军大败,不得已,何世隆举军投降了朱元璋。他那个聪明可爱的小孙子,才十三四岁,被朱元璋看上了,收为义子,取名朱文辉。与朱文正、朱文忠和朱文英一起接受抚养和教育,后来,更是与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一起成长。——朱文辉的来历,就是降将的儿孙辈。

朱文辉出道为将,与朱文忠有些类似,朱元璋先是委派他为亲军总制官,后来,跟随那个一起厮混成长的“大哥”朱文正经营江西战区,并以天宁翼元帅之职协助后者镇守江西重镇洪都。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时,朱文辉就在军中效力,不久,也就是扫平陈友谅残余部众之后,他升任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之职。朱元璋发布讨伐张士诚檄文后,何文辉也随大将军徐达征讨平江张士诚。平江之战中,何文辉就是重重围困姑苏城的十员大将中的一员。那时,他的军衔是江西行省左丞。在朱元璋下令北伐中原的同时,何文辉以征南副将军之军职与征南将军胡廷瑞平定福建。当大将军徐达收复汴梁后,洪武皇帝朱元璋摆驾北巡,特诏何文辉扈从,并让他参加北伐战争,以河南行省都指挥使镇守河南,平定河南境内的反抗势力。随后,徐达命何文辉进入关中,把守潼关,成为保护关中的地区军事首长。

何文辉很得皇帝的信任。
何文辉,1367年十月,以征南副将军之职参与解放福建之战。那里的建宁城元军守将达里麻和翟也先不花无法抵抗,只好投降了事。可是,元军在投降一事上,几乎引发出明军(其时,明朝已经建立)主帅胡廷瑞和副帅何文辉之间的冲突。原因就是达里麻和翟也先不花一先一后前来投降,居然都向征南副将军何文辉投降,而不是向征南将军胡廷瑞投降!胡廷瑞大怒,发下狠心,要屠灭建宁全城——其实他就是受不了元军不向他这位统帅投降,要知道,这时候的何文辉,年仅三十岁!
何文辉收到消息,知道他的胡统帅心里的想的是什么,于是,亲自前往主将中军大营,对胡廷瑞说了一番话:“吾与公同受命至此,为安百姓耳。今城降,欲以私忿杀人,可乎?”(《明太祖实录》语)胡廷瑞知道自己没有道理屠城,只好作罢。何文辉以受命安百姓之高标说辞,胡廷瑞哪里还敢下令屠城?征南之前,他们的主子朱元璋的嘱咐言犹在耳,此战,在于削平祸乱,以安生民——
“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此阴鸷美事,好共为之。”这番最高指示可是面向明军全体指战员发布的。
胡廷瑞看着面前的何文辉,他就是在朱元璋发布征南命令之前刚刚恢复为“何”姓的朱元璋的义子——朱文辉,只好把高举的屠刀放了下来。
何文辉对此事的态度和处理效果,得到了皇帝朱元璋的高度肯定和赞赏,由他坐镇潼关,真是不二之选择。

到了洪武三年三四月间,陇西爆发定西之战。大将军徐达把败军之将胡德济打入囚车,运送京师,途径潼关时,何文辉派出驿传快马,向皇帝报告,皇帝回复,释放胡德济,让他戴罪立功,重新开赴定西战场。何文辉立刻照办,胡德济才得以重新投入战场。

胡德济走后,何文辉望着他的背影,久久没有移动半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能够参与定西之战,把这支胡元最后的兵团彻底埋葬,绝对是彪炳史册,名垂后世的壮举!胡左丞竟可再次参加战斗,真是无上之荣光!不,我不能呆在潼关,傻愣愣地看着他们建立功业而无所事事!我也得参与这场伟大的战役!
于是,何文辉派人急速上表皇帝,说明他要上前线参战的意思,请求皇帝批准。然后,把潼关的把守任务交给耿炳文和杨思义,就带着五千名战士奔赴前线——皇上的谕旨还没有下达,他就私自上战场了。这,也教朱元璋头痛了。
——没有指令,各卫所军队是不能私自移防的。何文辉敢于作出擅离职守的举动,事出有因:一则,大明开国尚在草创阶段,一应条例、法规还没来得及作出细则性的严格规定;二则,前者冯宗异私离职守做了个坏榜样;三则,何文辉还不是依仗他的皇帝干爹信任他么!
定西之战,虽然以大明大获全胜的告终,但却没有在洪武皇帝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倒是应昌之战给皇帝带来了莫大的震撼,个中原因,不仅仅在于没有生擒到元军的统帅扩廓帖木儿,更在于不少将领没有服从命令而擅自行动。胡德济是其一,薛显是其二,何文辉是其三!
这些都是朱元璋所不情愿看到的。皇帝究竟需要忠诚地服从命令的将军,还是需要能够别开生面,夺取战争胜利的将军呢?这,还真不好说。

闲话少说,何文辉领兵日夜兼程,在四月七日夜间,他的军队就抵达定西战场,明军北营以东大约十六七里远的地方,他的斥候哨骑早已经打探到李思齐大营正受到蒙古铁骑军的反击。他对部属说:“急速前进,候敌虏与李平章交战无法脱身时,发动总攻!”
于是,何文辉,领五千军马,在黑夜间,衔枚进发!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281.

李思齐和述律彻彻正在拼死较劲,他清楚,元军大营已经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只要他支持下去,一旦元军万人冢营垒出现崩盘,蒙古人就没有退路,只有走投降这条路了,故此,他下了死命令:全军战士务必坚持到最后。
述律彻彻,一心记挂着主帅察罕不花的命令,不要深入,不要恋战,他们这次出击是为了迫使明军回防,以解除万人冢大营的厄困。可是,他和马里纳忽台分左右两翼攻击明军营垒已经战斗多时,并没有见到明军回防的迹象,是明军兵员数量超出他们的预知范围?还是自家攻击力度不够强劲?
正在思疑间,明军那边忽然欢声雷动,无数的火把突然自黑暗处出现!

大明河南行省都指挥使兼潼关守将何文辉带着五千军马投入战场,正在努力支撑的元军顿时感受到无比的压力。新投入战场的明军战士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的战斗血液,他们的到来,对正在战斗的李思齐部更是一股无形的鼓舞力量。述律彻彻没有等到明军从万人冢大营那边回防,他们这两支突击部队就被何文辉和李思齐两股军士打到节节败退了!
要知道,元军仅仅是两千余人,明军光是李思齐部就两三千众,如今多了何文辉的五千新生力量,两千人对抗将近八千众,如何吃得消?何况,明军的战斗力摆在那里,有眼睛看的啊,仅仅两刻钟,元军就支持不住了!

何文辉高举长槊,喊道:“大明骁勇战士们,我们今晚杀敌立功,尽灭胡虏,随我冲啊!”
说着,摇动长槊,催动战马,猛扑蒙古军阵!
他的副将、左右亲随以及一众马军、步兵,呐喊前行,手中的武器、旗幡和火把纷纷舞动,李思齐部见了,也高呼“杀贼”,席卷而来!
元军士卒立脚不稳,转身便逃跑,述律彻彻接连砍杀了几名逃兵,也无法遏制他的逃兵,犹豫间,他本人也身中数箭,不得不回马撤走。
主将都逃之夭夭,他的部属哪里还有死战的道理?这边的元军溃败逃散,那边的马里纳忽台部又如何支持得下去?李思齐养子赵琦带着一队西羌士卒,率先抢夺了马里纳忽台旗手把持着的元军大旗,随即把元军大旗点火焚烧,他们叫喊着:“胡虏大旗已经灰飞烟灭!胡虏打败仗了!要命的,快快缴械投降!”
“快快投降!”
明军的呼声如雷,走得快的蒙古骑士没命地往自己万人冢大营奔跑,走得慢的,不是跪地投降,就是被斩杀枪杀了!

何文辉和李思齐合兵一起,彼此相见,互相鼓励着,立马领兵往元军大营冲杀过去!

述律彻彻逃回自家的万人冢大营的同时,也把何文辉和李思齐部带了进来!
何、李二人马上指挥军士放火焚烧元营军帐,那些武器、粮食、旗幡、军仗、箭塔、哨塔、帐篷等各种物资和工事眨眼间就处于火海之中!仇成、费聚和费震带着的明军从正门涌入后,也四处烧杀。
元将脱火赤儿领军士与一队明军将士奋力厮杀,眼见自家大营越来越多明军,四下里都是火光,都是对方的呼喊,毕竟双拳难敌四手,看看招架不住,哪里还肯战斗到底?
走吧!率先回马就跑,可是,跑向哪里去?哪里没有危险,哪里没有明军,就逃哪里去吧!脱火赤儿盲头苍蝇一般,带着数十骑战士在万人冢大营里寻觅活路逃亡,岂料,转了几个圈,迎头就撞着何文辉!
何文辉刚刚带军士擒住一百多名战俘,就看见脱火赤儿等几十骑风风火火地赶来,他们后面一大队大明军士紧紧追杀。何文辉勒马横枪,拦住蒙古人的去路,一边大吼一声:“胡虏休走!速降免死!”
脱火赤儿也不答话,举弓一箭射去——

何文辉,从征讨陈友谅到镇压张士诚,再到平定福建陈友定,然后又到北伐中原,身经千百战,即便不能与常遇春、傅友德、薛显等彪悍战将相提并论,也绝对不会差于胡德济、孙兴祖等人,脱火赤儿那一箭,如何能伤得了他?
只见他将长枪一拨,打落对方的飞箭,随即吼叫一声,纵马前冲,当胸向脱火赤儿就是一枪扎去。
脱火赤儿身材高大,勇猛异常,却在战斗中消耗不少,如今遇着何文辉,见一箭射去,伤不了他,心想:怎么这厮身手如此了得?他不敢大意,一拨马头,想从何文辉右侧蹿过去。与此同时,他把牛角弓入囊,抽出一弯长刀,打算与何文辉拼命。
正好,何文辉的长枪“呼”一声,从后面打横扫来,目标就是脱火赤儿的腰骨。脱火赤儿连忙挥弯刀相架——

蒙古战士,一向以弓箭远攻敌人,以弯刀与敌人近身肉搏,介乎两者之间的距离,必用长槊,可是,他们的长槊兵并不多见,一旦敌人组织长枪、长刀、长斧兵围上来厮杀时,蒙古兵往往纵马离开,与敌人保持一段距离,这时候,他们的弓箭就发挥优势了。如此这般,通过弓箭射杀敌手,用弯刀近身肉搏,必须要求他们的坐骑——蒙古战马能够密切配合他们主人这种作战技术和战斗风格。

——也就是说,何文辉的长枪与脱火赤儿的弯刀对抗,他是有优势的,而脱火赤儿则吃亏在武器太短了: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也。
果不其然,何文辉“嗖”、“嗖”两枪刺去,对方已经手忙脚乱了。就在两马交错之际,何文辉奋起一枪,正中脱火赤儿右手手腕,龙刀枪的边刃随即顺延下去,将脱火赤儿的右手切了一道五六寸的伤口!
脱火赤儿痛楚难忍,右手中的弯刀哪里还能紧握?他大叫一声,回马便走。

何文辉向左右示意,他的亲随中有长枪手,有火铳兵,有刀牌手,有弓箭兵,一时间,箭铳齐发,刀枪并举,脱火赤儿的亲随就被他们纠缠住,无法保护他们的主将了。
好一个何文辉,只见他,也把弓箭拿了出来,借着灯火之光,瞄准匆忙奔窜的脱火赤儿,口中念念有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那一箭,“嗖”然离开弓弦,在夜空中飞驰,正中脱火赤儿战马臀部!
那马呼叫着,脚步慢了下来,几乎栽倒!
何文辉喝一声“哪里走”,挺枪追上,往脱火赤儿后心一捅过去——

楼主:飞翔明2018

字数:134533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7-18 05:46:49

更新时间:2021-03-31 17:45:28

评论数:51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