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上页中吕思勉先生说宗泽、韩世忠、岳飞、张俊、刘光世“都是招群盗而用之”,此说欠严谨;而据此认为“全靠不住”则未免想当然——既然是盗贼,那肯定靠不住。
然而,分析历史不能如此想当然。首先要看清楚民兵(义兵)与盗贼的不同,然后还要看到盗贼与盗贼的不同。
1、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宗泽在磁州布防时,其军队是以磁州的少量禁军和一万多民兵构成。民兵不是盗贼,经过选拔和训练后,往往短期内战斗力就能超过北宋禁军中的那些兵油子、兵痞子,还不至于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自溃,这在宗泽的开德十三战中得到了证明。
2、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韩世忠所统领的是河北禁军。
3、岳飞本人就是赵构大元帅府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所招募的义兵,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投奔张所,被安排在王彦麾下。(这支队伍里锤炼出了赫赫有名的“八字军。)
4、张俊是盗贼出身,但投到赵构的元帅府时,他带的也是河北的禁军。
5、刘光世带到山东的是陕西兵。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根据本文现在已经写到的部分,可以把盗贼简单分个类(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
1、军贼:指不敢抵抗金军的宋的溃兵,他们专门残害自己的同胞,如孔彦舟、郭仲威、戚方这些恶贼,丧失军人最起码的底线,是绝对应该剿杀的。
2、流寇:指那些在国难当头之时,不思报国救民,而想“把握机会”图荣华富贵的人,如李成等。他们为了个人的目的,可以叛国投敌,可以无恶不作,也是必须剿杀的。
3、可以为盗也可以为兵的盗贼:这一类占大多数,他们是因战乱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被逼成了盗贼,如果给予出路,他们会停止作恶,乃至成为抗金的力量;也可能在长期的作恶中逐渐丧尽良知,成为第二类。如张用、张荣、邵青等等。他们何去何从,关键看朝廷、官府对他们的态度;被招降或收降后,则关键看什么人来领导他们。(杨再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4、土寇:指南方那些被官府、官军、盗贼逼得活不下去的百姓,如范汝为等。对于这类盗贼,只要官不逼,则民不反。
宋朝的官修史书里把这些人一律称为盗贼,但李纲、宗泽、岳飞能认识到其中的不同,所以建炎元年李纲、宗泽、张所剿抚并用,一两个月就稳住了河南、江淮的局势;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纲力劝韩世忠不滥杀福建的盗贼(土寇);岳飞剿灭曹成时也只诛首恶……
吕思勉先生对不同的盗贼的不同性质未做认真考察,结论也就下得武断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说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至绍兴十一、二年(公元1141年、1142年)南宋一直盗贼蜂起,这于史不符。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起,南宋利用金兵暂停对东南的进攻之机,先后平定了李成、范汝为、曹成、马友、刘忠、张用、张琪、郭仲威等等盗贼(还吓走了孔彦舟),至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平定吉州、虔州,南宋除了洞庭湖的杨幺等人外,已经是“巨盗悉平”。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岳飞洗洞庭之后,再没有哪股盗贼能成为威胁南宋政权的力量。
赵构和秦桧的议和恰恰是在“巨盗悉平”是进行的。如果还是盗贼蜂起,赵构的政权还在为应付内乱而疲于奔命,金国是不会轻易放弃彻底灭亡赵宋的目标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既然宋既“没兵”,而宗泽、韩世忠、岳飞、张俊、刘光世的军队又“全靠不住”,则吕思勉先生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既无以自立,又无以御外的政权为什么没有被灭掉?
吕思勉先生给出的回答是——因为金国不想灭。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抱歉!上面的扫描件贴错了,应该是这一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的“金国不想灭宋”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金国起初的确没有想到要彻底灭亡赵宋,但宋朝皇帝的懦弱、公卿的愚蠢、将帅的无能、士兵血性的丧失大大出乎了金帅的意料,也大大刺激起了以完颜粘罕为首的一些人的欲望。
在俘获赵桓后,金帅中就有两种意见——完颜粘罕开始考虑“徐图混一”,完颜斡离不想存宋获取实惠,而最终完颜粘罕的意见占了主导地位。
只是因为巨大的胜利是在对手的“全力协助”下突然到来的,让完颜粘罕“措手不及”,所以他一边立张邦昌以图继续动摇赵宋的国势,一边图谋擒杀赵构这颗赵宋的独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不赞同建炎元年赵构南下扬州避敌是“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的说法,认为“高宗不是十分无用的人”,这也是一个疏忽——人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因为后来的赵构心计深沉就断定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的他如何如何。
建炎元年,赵构才刚刚二十岁,此前虽然也读过一些书,但读的是圣贤之书,受的是臣子道德的教育,他对治国用兵连最起码的常识和一丁点的经验都还不具备。看以下两件事——
1、李纲把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的事迹编成一本“速成教材”,让赵构加紧学习;
2、赵构到扬州后,经筵官才开始给他从头讲《资治通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香飘吹雪 16617楼 2013-09-28 14:31:55
楼主,更新正文啊
-----------------------------
下面的正文正好可以和吕思勉先生的观点比较、参照,所以索性先把《白话本国史》分析出个眉目来。兄台请稍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在分析赵构南下扬州的原因时,用了一个“大约”——大约是因为群盗、民兵不可靠。然而,在金军第三次南下时,宗泽凭这些群盗、民兵是保住了东京事实。另外,在吕思勉先生的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史研究还没起步,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无法深入分析入关中、退襄阳的利弊得失。
在下页蓝线所示的夹注中,吕思勉先生一连用了三个“大约”——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认为金国对两河以外的地方用兵,“不过是剽掠主义” 。其实不然,除了抢劫财富外,金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企图——擒杀赵构,进一步动摇宋的国势,徐图混一。
限于篇幅,本文正文未收录建炎元年末金国讨伐赵构的檄文,现全文录于下——
《大金吊伐录》卷四《伐康王晓告诸路文字》
元帅府勘会:
昨为宋人不守恩义,反图不轨,故天会三年初有问罪之辞。赵佶以前非罪己,弃位奔逃。嗣子桓幸衅称君,哀鸣请命,割其三府,复讲旧欢。既而誓墨未干,叛音荐至,王师才退,贼众仍集,故天会四年复兴亡宋之师。
汴城既克,赵氏遂迁,原其士民附于昏德,各宜诛戮以徇狂迷,然朝廷以为罪既有归,愚民何咎?乃立太宰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以主斯民,此亦朝廷有大造于宋也。不期苍穹降祸,汴邑更端,推戴赵构,妄称兴复,阻绝津路,敢肆穷兵,遂使武士死于锋刃,填于沟壑;居民苦于流离,无有聊生;犹自数犯疆场,搔扰边民。且赵构虽系亡宋之余,是亦匹夫,非众人共迷,无由自立,此无知之构饰巧端肇乱,人心亦惑于巧说,以致于此。是知罪亦系于舆人,故复承严令,重申大伐,纯领重兵,诸路齐进。
赵佶尝夸本朝幅员万里,居民散漫,盖以朝廷裂全燕益其国,纵常胜增其力,此其所以恃赖已甚,贪求无厌,反图不轨之由也。全燕、常胜皆复归化外,并、晋之地,古谓雄藩;赵、魏之民,旧称富庶。前此之际,尚不能御,悉为我有,况又关西、陇右亦云骁锐,别有图谋之计。赵氏之所恃者,汴、洛残民而已,其余不可言也。以我雄师,何往不获?期在必克,指日定乱,此非威胁,人所共知。
若赵构晓悉此意,亲诣辕门,悔罪听命,则使与父兄圆聚,复立大楚而已;如张氏已遭鸩毒,则别择贤人,使斯民有主而已,秋毫无犯;若或仍敢恣狂,终无悛悟,即许所在士民、僧道齐心擒送,以靖国难;若亦不慎去就,稍拒官军,不即擒送,及不住扰乱新边,即是以迷固迷,与乱同道,自取涂炭,罪宜不宥,累年征讨,定无苏息。
今特晓告,须议指挥。右下应系亡宋诸路州府军县官僚、僧道、耆老、军人、百姓,可各照会,审择长计,无招后悔。付逐处准此。”

天会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说宗辅分兵襄、邓、唐、蔡,误。完颜讹里朵在山东,领兵南下邓、唐的是完颜银术可。其目的是想把宗泽逼诱出东京,并非逼赵构,赵构此时已在扬州。
吕思勉先生说完颜粘罕和完颜讹里朵合兵逼赵构,误。实际上是完颜粘罕想以和谈稳住赵构,派兵千里奔袭扬州,试图擒杀赵构。
从以上误读可以看出吕思勉先生对战争经过所知不详,故而难以正确判断金国的意图,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完颜粘罕、完颜讹里朵只是想把赵构往南方逼。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说“杜充不能抚用群盗,群盗皆散,汴京遂陷”,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杜充放弃东京,东京因为粮尽而陷入绝境,金兵也并未攻打,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被聂渊攻克后献给了金人。
完颜兀术渡江时,韩世忠烧城而遁属实,但杜充并未“力战”,吕思勉先生未加辨析地采用了汪藻奏章中的说法,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低估了韩世忠截江一战的作用,而误以为金国无意于江南。这种说法最大问题是无法解释金军为什么要在赵构已经自削位号来求和时还要“搜山检海擒赵构”;也无法解释完颜粘罕为什么一直想造战舰、练水师,还试图从海道强袭杭州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认为完颜粘罕一军“以打平陕西为极限”,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解释为什么金军在几乎全取陕西后,还要不惜血地本前后三次发动蜀口争夺战。

吕思勉先生认为金国攻取河南、陕西仅仅只是为了交给刘豫“建立一个缓冲国”,也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金国是在经历连年征战的损失之后,已有兵力不周之虞,故而改全面南侵为重点进攻川陕,宋金战争也并未“告一小结束”,仅仅是东南暂时无战事而已。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对吕思勉先生《白话本国史》的分析到此要暂告一段落了,因为后面的内容超过了本文的进度,讲起来话会太长。今后,我会根据正文进度适时地继续分析。虽然现在还没有分析完,但已经能看出个基本的眉目,下面简单总结一下——
1、吕思勉先生对一些史实的认识有误,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吕思勉先生在论述时引用了《宋史》、《金史》、《文献通考》等史料,但没有提及《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这三部研究两宋之交的最重要的史籍。民国时期,宋史的研究范围和水平其实很有限。
2、吕思勉先生的专业是文史,他不怎么懂军事,而当时又没有专业的军事研究者仔细研究宋金战争,吕思勉先生得不到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导致他认识不到南宋远远超过对手的战争潜力,于是在军事问题的分析上出现了一系列错误,这是很难避免的,毕竟大陆的《中国军事史》、台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都是几十年后才成书的。
3、在史实有误而又缺乏军事专业素养的情况下,吕思勉先生得出的一些结论与黄潜善、汪伯彦的判断极为近似。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欲采蘋花竞自由 15990楼 2013-08-23 12:47:13
隐士先生,周末我读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其中对秦桧、赵构颇有回护,对岳飞、韩世忠评价颇低,因为文章篇幅很简略,我无法判断吕老以何为依据得出这些观点。只能猜测他当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也许对当时局势的失望心情使他未能保持客观性。在不影响先生创作的前提下,不知先生能否对吕老的观点做个简单评价。多谢。
-----------------------------
吕思勉先生的思路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1、宋朝无正规军,民兵、盗贼又全靠不住(与黄潜善、汪伯彦的判断相同,与李纲、宗泽相反),所以内乱治不了,外敌抗不了,因此南逃是不可避免的。
2、南宋之所以没被灭掉,是因为金国无灭宋之意(与黄潜善、汪伯彦、中了计中计的秦桧的判断相同,与宗泽、岳飞相反)。
3、南宋虽然也打过一些胜仗,但不足以说明有对抗金国的军事实力(与赵构、秦桧的判断相同,与岳飞、吴玠、韩世忠相反)
4、既然金国本无灭宋之意,宋又没有能与之对抗的军事实力,那议和无疑是上策。
5、既然军队既靠不住还飞扬跋扈,那铲除这些军阀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夏末浅念 16623楼 2013-09-28 18:50:14
等正文……
-----------------------------
今天可以更新正文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16629楼 2013-09-28 21:51:35
@湖东隐士 16625楼 2013-09-28 20:31:15
吕思勉先生说完颜粘罕和完颜讹里朵合兵逼赵构,误。实际上是完颜粘罕想以和谈稳住赵构,派兵千里奔袭扬州,试图擒杀赵构。
......
88888888888888888888
螺蛳又在吐脓痰。
粘汗什么时候“想以和谈稳住赵构”?你要拿出证据,不能靠信口雌黄。
粘汗于天会六年秋从大同出发南征,攻陷澶州、濮州并屠城,震慑中原,杜充决黄河以拒,粘汗掉头向东与东路军讹里......
-----------------------------
哈哈!信口雌黄的是你。证据早就拿出来了,你自己到《疑案五*歧路之悲》中去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247

七、真相还原

绍兴元年至绍兴二年秦桧的拜相和罢相,实质上折射着宋金战争形势的迅速变化和赵构君臣微妙复杂的心理。
建炎末至绍兴初,南宋落到了最困难、最危险的境地,而与此同时,在战争中的消耗相对小得多的金国,因为自身的先天不足,也越来越有兵力不周之虞,无力把全面进攻继续下去。
宋金战争处在关键的转折点上。
首先来看宋这一边,赵构朝廷面对的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多种威胁在这段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政治上,赵构面临空前的危机,自即位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在抗金斗争中的屡屡不负责任的逃跑,大大削弱了民心对赵构的拥护。曾几何时,大宋子民听说赵构即位,还无比庆幸地感叹“天不灭宋,独留康王”;到了建炎三年,天命故事不得不改编成了“泥马渡江”;而此时,在金国发动了以侮辱赵宋皇族、挖掘赵宋祖坟等为手段的野蛮政治攻势以后,朝野上下流传的已经是“太祖转世,讨还血债”了。(连隆祐太后和赵构本人对此也开始相信。)
在迷信天命,相信“君权神授”的古代,完颜粘罕的政治攻势的杀伤力是不能低估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素无名望的刘豫被扶植成了皇帝,连李成这种草莽匹夫也做起了皇帝梦。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248

在军事上,金军在西起陇右东至海滨的战线上对南宋频频施加压力,尤其是淮东和川陕西两大战场上风云变幻,使赵构朝廷如坐针毡。
在经济上,南宋的朝廷财政濒于崩溃的边缘。几年以来,农业生产这个立国的根本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与金兵的蹂躏相比,来自内部的破坏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蜂起的盗贼和纪律败坏的官军把破坏面一直扩大到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除了四川之外,南宋诸路几乎全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盗贼、官军的残破。
经济的严重困难导致国家秩序无法稳定,从北方涌入的大量难民更是无法安置,这无疑会把更多的人变成了流窜的破坏力量。南宋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被一个循环结死死地勒住。
对此最感痛心疾首的应该是李纲,因为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至少是可以大大减轻的。错误是赵构和朝廷在建炎元年时犯下的,现在只不过是在承受错误造成的后果罢了。在赵构想南下扬州避敌时,李纲就不止一次地发出过警告的声音:“陛下的巡幸,实为天下人心之所系,中国形势之所在,陛下一离开中原,则后患不可胜言。”“中原乃是天下形势的根本,陛下一旦离开中原,则必将人心动摇而形势倾危。”

——————————————————————
附录 李纲 《建炎进退志总叙》
初,余尝从容奏上曰:”朝廷外则经营措置河北、河东两路,以为藩篱,葺治军马,讨平盗贼。内则修政事、明赏罚,皆渐就绪。独车驾巡幸,所诣未有定所,中外人心未安。夫中原者,天下形势根本也,一去中原,则人心摇而形势倾矣。臣尝建巡幸之策,以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今纵未能行上策,犹当适襄、邓,示不去中原,以系天下之心。选任将帅,屯列军马,控扼要害,以折虏人之谋。使今冬无虞,车驾还阙,天下之势遂定。而近日外议纷纭,皆谓陛下且幸东南,果如所言,臣恐中原非复我有,车驾还阙无期,而天下之势遂倾,难复振矣。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