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19

国书阅览完毕之后,赵构传旨让馆伴使赵子画、副使杨应诚陪同金国使者上殿。
关于赵构及宰执大臣与李永寿、王翊在大殿中的对话,南宋官方史料中也没有详细记载,只提及李永寿提出了两个要求——1、把所俘获的伪齐人员和如今尚在东南的西北士民放归北方。2、将长江以北之地交归大齐,从此与刘豫画江而治。
为了弄清楚金国到底提出了什么议和条件,李心传搜罗了此事前后的资料,但依然无法还原真相,只找到了一些零星的信息和线索。
宰相朱胜非无疑知晓全部内情,但在他的《秀水闲居录》中对此事也是讳莫如深,只说金国提出了七件事,其中第一条就是索要北方士民,正好与秦桧的“南人自南、北人自北”相合。然而,后来出使金军的宋朝使节王绘在他的《绍兴甲寅通和录》中却说金国要谈的是三件事。李心传甚为困惑——朱胜非是宰相,王绘是使节,他们二人理应知道内幕,可为什么一个说的是七件事,一个说的是三件事呢?
从情理上分析,朱胜非所言的七件事可能是实情,因为两国议和,一下几件事是必谈的——1、南宋是否对金称臣或称“子皇帝”之类;2、南宋每年进贡的岁币是多少;3、两国疆界如何划定;4、赵佶、赵桓等被俘皇族如何处置;5、今后南宋和伪齐是何种关系。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
永寿请还伪齐之俘及西北士民之在东南者,且欲画江以益刘豫。
既退命客省官赐酒食于殿门外,辞亦如之。其从者七人亦许至殿门,赐翊金币皆如永寿之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注引
朱胜非《闲居录》云:李永寿、王翊来聘,议七事,第一事欲取北人,与秦桧二策正同。
王绘《绍兴甲寅通和录》云:李永寿来聘,所需三事,故以章尚书、孙侍郎往,及还,所议互有可否,独疆界一事未定。
二录不同。按此时胜非为相,而绘奉命出使,二人所云必得其真,不知何以差互如此。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0

如果再加上“北人归北”,这就已经有六件事了。很可能李永寿提出的是七件事,其中四件赵构决定接受,但不准备在和议谈成前公开,另外三件事则实在无法接受,所以再派时节去金国商议时,只告诉他们去谈三件事。
这三件事其中两件可以从后来发生的事中准确地判断出来(详见下文),一是疆界的划分,二是迎回二帝和皇族。

赵构在大殿上没有立即答复李永寿,会见后,他传诏赐给金国使者一行九人丰盛的酒食,并且事先还准备了金币相赠,以示答谢。
李永寿等退下去赴宴后,殿中侍御史常同出班奏道:“臣以为必须先振国威。如果军力强大,则和战之权在我;如果只知一味求和,则和战之权在敌。靖康以来,将和战分为两事,教训惨痛,不可不鉴啊!”
赵构道:“现在国家已经养兵二十余万了……”赵构下面的话没说出来:虽然养了这么多兵,但还是抗衡不了金军啊!
常同道:“从古到今,从未听说有二十余万兵还要处处畏惧他人的。”
赵构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盼来盼去,盼到的却是金国提出了近乎让他亡国的条件。“北人归北”倒还罢了,但与刘豫画江而治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敢接受的,因为这是让刘豫在攻占京西南路之后,不战而得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以及荆湖北路之大部,使伪齐与南宋共有长江之险。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
殿中侍御史常同言:“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靖康以来,分为两事,可为鉴戒。”
上因从容语武备曰:“今养兵已二十万有畸。”
同曰:“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1

如果连这种条件都接受,南宋今后必须在长江沿线几千里处处布防,哪里养得起这么多兵?而如果不沿江密集屯兵,一旦将来金国败盟,联合伪齐渡江南侵,又如何抵挡啊!
赵构现在应该是能理解李纲的那句话了——能守而后能战,能战而后能和。你不能打,人家想战就战,想和就和;条件是随人家提的,你想讨价还价,那得以军事力量作后盾。
常同还无意中说出了一个悲哀的事实——赵构和朝廷公卿们不懂治军也不会用兵,养了二十余万兵不仅没有换来一点安全感;甚至在很多人心里还多出了另外一种不安全感——担心武将坐大,将来无法制御。
然而,赵构和朝廷公卿们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能。
两天后是绍兴四年的春节。大年初一,李永寿等又上殿见了赵构,显然这次是来“贺正旦”,用俗话说就是拜年。当然,他们肯定是没有跪拜的,因为南宋的官方史料只极简略地记了一笔——金国元帅府通书官李永寿等入见。如果李永寿等给赵构行了跪拜之礼,南宋史官绝不会漏记这种能挽回赵构和朝廷颜面的大事。
毫无疑问,对赵构来说,这又是一个郁闷的春节。为了议和,他不惜坐视襄阳失守,下一步该怎么办?是断了议和的念头,出兵争夺襄阳?还是继续向金国表示诚意,只守不攻?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绍兴四年,岁次甲寅。金太宗晟天会十二年,伪齐刘豫阜昌五年。春正月,辛亥朔。上在临安,金国元帅府通书官李永寿等入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8317楼 2014-01-27 10:14:34
恐怕要等到蜀口的消息才能下决断
-----------------------------
呵呵!徐兄把赵构看透了。下面就是第三次蜀口争夺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2

大年初五,赵构的决定出来了——再派使者到金国。朝廷任命龙图阁学士、枢密都承旨章谊为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为副使,让他们准备同即将北返的李永寿等人一起前往金国。赵构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先向金国提出放还二帝及归还黄河以南之地的要求,这显然是采用了秦桧此前的建议,把议和条件提为——将黄河新道以北之地割让给金国,争取让金国放弃刘豫,把黄河以南归还南宋。
李永寿提出“北人归北”,必然使赵构想起了秦桧,使赵构觉得秦桧从金国带回来的很多信息还是准确的,这或许正是他按照秦桧的思路继续与金国谈判的原因。
另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赵构把迎回二帝作为议和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其原因将在《疑案十二*再议和战》中详细分析。)
为了向完颜粘罕等表示尊敬和诚意,赵构加重了礼品;又命王伦给完颜粘罕的心腹耶律绍文、高庆裔分别写信,并赠送《资治通鉴》、木棉虔布、龙凤茶等,请求他们帮忙促成和议。
大年初七,宰相朱胜非奉赵构之命,起草好了递交金国的国书。赵构看了之后甚为满意,对朱胜非道:“意当如此,此乃朕一己之见,卿等所言更能够尽展底蕴。”但是,南宋的官方史料对这封国书的内容却同样是无一字一句的记载。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乙卯,龙图阁学士、枢密都承旨章谊为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副之。官子孙各五人,傔从补文阶者八人,白身补官者又七人,赐银帛装钱如三年之数,私觌增十分之二。
时金所议事朝廷皆不从,乃遣谊等请还两宫及河南地,命右文殿修撰王伦作书于金左副元帅宗维所亲耶律绍文、高庆裔,且以资治通鉴、木棉、虔布、龙凤茶遗之。

丁巳,朱胜非等奏禀国书意。上曰:“意当如此,乃朕一己之见,卿等更觉尽底蕴。”胜非等顿首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3

尽管赵构、朝廷都尽力遮掩,但借助保存下来的史料,仍可以大致推断出此次议和的内幕。先来看一看翰林学士兼侍读綦崇礼的奏章:
最近金国派使者来议和,声称是因为刘豫有所请求。虽然敌人的话不可轻易相信,但从目前形势上看,此说可能属实。中原残破,民力困瘁,已经不堪重负,难以驱役,刘豫、刘麟父子只能依仗金人来抗拒我王师。如果金人因故不宜南下,则刘豫自然要设法延缓本朝的问罪之师。
金国的使者是先到了刘豫处,然后才来临安,而他们在国书中又提出要划江而治,这无疑是在为刘豫争取利益。
陛下洞悉了其中的原委,在回书中详细地阐明了事理和利害关系,应该能够挫败刘豫的阴谋,震慑其奸胆,使其不敢再桀骜放肆,从而听从本朝之意,订立和约。但是,万一刘豫仗金国之势,仍旧心怀不轨,一定要窥视本朝的境土,或者扣押、软禁本朝的使节,搬弄金国铁骑来威胁,本朝对此岂可不预作防备?
现在防秋时节即将过去,并且通使议和的消息传播出去之后,军民都有些松懈。陛下还是应告诫沿江将帅,防扼险要,选练士卒,不可大意。即便将来和议能成,守备也不可松弛,更何况在目前形势还不明朗之时。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翰林学士兼侍读綦崇礼言:“近者金人议和,托言刘豫所请,虽敌情叵信,然而中原残破,民力困瘁,不堪驱役,豫、麟父子特倚金人为重,以拒王师。如闻金自有故,且倦于南牧,则议出于豫,欲款吾问罪之举,延旦夕之命,理亦或然。今金人遣使,先至豫所乃来,而所持书辄有封疆之画,其为豫计不疑。
陛下灼见其情,报书曲折,事理详尽,固应夺其狡谋,破其奸胆,不复敢肆桀骜,庶能听顺,以定和约。然而犹可虑者,万一负恃强敌,尚怀逆图,必欲窥吾境土,或恐稽留使人,呼敌骑以来邀胁,则吾可以不为之备乎?今已过防秋,且远近传闻通使,人情恐便舒缓,谓宜申戒沿江将帅,明远斥堠,防扼险要,选练士卒,日训于师,常如遇敌,以为先事之备,庶无后悔。苟和议遂成,亦未可以弛备,况今日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4

从綦崇礼奏章中的“陛下洞悉了其中的原委,在回书中详细地阐明了事理和利害关系”这句话来看,赵构是试图用外交手段破坏金国和伪齐的关系。这恐怕也正是主张北伐的朱胜非没有反对赵构派遣使节的原因。
另外,虽然綦崇礼的话说得极为委婉,但却也清晰地道出了他心中的疑虑——完颜粘罕可能又在“以和议佐攻战”,他议和的目的可能正是为了帮助伪齐南下。
綦崇礼所说的刘豫“设法延缓本朝的问罪之师”,其实是照顾赵构颜面的说法,他不可能不知道李成已经攻占了襄阳府,现在哪里是南宋对伪齐兴师问罪?分明是赵构正在挨刘豫的打,而且不敢还手。綦崇礼提醒赵构“凡事先有防备,以免将来后悔”,正是暗示不可为了求和而坐视伪齐进攻,如果丢了战略要地又求和不成,岂不是要追悔莫及!
当然,赵构不可能看不出来綦崇礼奏章里表达的真实意思。
这道奏章说明,朝廷中不少大臣看出赵构要把议和“假戏真做”,担心他又上完颜粘罕的当。起初,吕颐浩建议派遣使者,乃是试图将计就计,一边积极准备北伐,一边麻痹对手(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九*御赐精忠旗》),但赵构一派潘致尧、高公绘,再派韩肖胄、胡松年,这一来二去,麻痹对手的意思早已没了,皇帝内心的真实想法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jlflyfox 18326楼 2014-01-28 09:17:49
每天都会潜水来看看楼主更新没。
今天专门上来顶下,祝湖东隐士和大家春节快乐!
-----------------------------
谢谢支持!
在这里想对所有关注、支持本文的朋友解释一件事——本文为什么更新得这么慢。
我原来的计划是把我认为的二十个重大疑案拿出来讨论,后来发现关于这段历史的污染文字之多,远远超过了我以前的估计,于是改变了计划,决定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写出来,并且将相关史料整理一遍,尤其是那些迄今尚无标点本的史籍。
如此一来,工作量就大大增加。同时,为了尽量保证精准,必须要做大量的查阅和考证,比如某事件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为三月一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为三月二日,《中兴小历》中记为三月三日,这就要对比分析,选择一个相对可靠的。这些工作是在台下的,读者是不会发觉的。
例如: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本文中的时间有时准确写明了几月几日,有时写的是“大约在某月某日”,有时则只说“某月上旬”。准确写明日期的一般是诸史记载一致,或者我能够判定那种记载可靠;写“大约在某月某日”的一般是选择了我认为相对可靠的;而写成“某月上旬”的则是在查考之后,无法断定具体的日期,只能给出一个可靠的时间段。
写作时,我不敢轻易放过这类问题,因为如果我写错了,将来很难发现,除非从头再研究一遍,那样工作量会更大。尽管谁也避免不了犯错误,但自己尽力了没有,对不对得起读者的信任,自己心里最清楚。
所以,宁可慢一点,也要让错误尽可能少一点。这是写历史的职业道德。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5

这道奏章没能改变赵构只守不攻的决策。綦崇礼随后又上了一道奏章:

陛下痛念强敌侵凌,两宫播迁漠北,故而不惜卑词以通使,屈己以议和。在上,这是为宗庙社稷图长久之计;在下,是为了使海内苍生脱离战乱之苦。陛下欲以至诚感动上天,使金国革心改过,这的确是盛德之举。
但以臣私下里的思量揣度:陛下在忧伤苦闷中出此一策,愿意忍受卑屈而求得与金人和好,一定是因为逼不得已。是因为国步艰难,势衰力弱,生民未安,不得不用此权宜之计,不是忘了国恨家仇,不是认为中国可弃、敌情可信,也不是认为能够凭借和议求得久安。
假定和约能够达成,就能从此高枕而卧吗?
臣以为陛下在议和之后,必会大有作为,还将励精图治,等待时机,还会期望恢复祖宗的疆域,而不是仅仅出于救目前的一时之急。
臣愿陛下坚卧薪尝胆之志,勤于政事,富国强兵……假以时日,振兴国势,有朝一日,能够奋起而成就中兴大业。
陛下今日的权宜之计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往昔周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越王勾践报仇雪耻,也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些事陛下都是耳熟能详的……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綦崇礼又言:“陛下惩强敌之侵凌,念两宫之阻远,不惮卑词以通使,屈己以议和,上以为宗庙社稷灵长之计,下以息海内元元战伐之苦,至诚交感,外域革心,甚盛德也。然臣私窃度之,陛下郁郁居此,忍自卑屈,以求成请好,岂得已哉!徒以事势未竞,国步未夷,生民未安,故为计出此,非谓旧事可忘,中国可弃,敌情可信,能恃以久安也。然则约和之后便欲高枕而卧,得乎?仰惟圣意固将大有所为,兴起庶政,观时俟衅,期复旧业,不惟苟纾目前之急而已。臣愿陛下坚卧薪尝胆之志,励宵衣旰食之勤,深诏大臣,简贤能,谨名器,明殿最,严赏罚,申饬百执事之列,下至州县之吏,各修厥官,毋敢媮惰,革因循之弊,去苟且之习,要使人人公心为国,诚意在民,而无养资尸禄,计日待迁之患,则众治举矣!于是生财积榖,缮甲治兵,啬用度,宽赋敛,以实民力;汰冗弱、精选练,以作士气。日伸月长,假以岁年,一旦起而用之,则大计可图,成功可必也。顾惟今日权宜之议,所利在此。昔周宣内修政事,外攘夷狄;而越之报吴,亦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兹非陛下之所熟闻者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按公历,今天是岳飞的遇难日。按农历则是明天。
岳飞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8日)含冤死在临安大理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6

从这道奏章中不难看出赵构不敢将议和内幕公开的原因——卑词屈礼,有失国体!
赵构是以瓦解金国和伪齐的关系为由,坚持把和谈继续下去。他答复金国的是愿意称臣、愿意割地、愿意进贡,试图以此为代价来争取金国放弃伪齐,转而承认南宋政权,并把被俘的赵宋皇族放回来。赵构对朱胜非等大臣宣称这是在国势军力无法抗衡强敌之时,不得已而为之,即所谓的“忍一时之辱,谋长久之计”。
但是,答应称臣、割地、进贡必然会招致公论的谴责,在尚未确定议和能够成功之时,是决不应该去惹这种麻烦的。
另外,赵构很可能决定答应“北人归北”,此事一旦传扬出去,势必会引起北方难民骚动,这也是必须在和约达成之后,才能慢慢透风,采取连诱骗带威逼的方式去完成的。
正因如此,此次议和的详细内情被严密封锁了。
朱胜非、綦崇礼等大臣对赵构并不信任,他们怀有一个深切的隐忧——皇帝嘴上说议和是为了“救目前的一时之急”, 但真实意图究竟如何?如果称臣、割地、进贡真的换来了议和的成功,皇帝会不会从此苟且偷安?那就把权宜之计又假戏真做成了投降之举!朱胜非、綦崇礼等大臣将成为引导皇帝丧权辱国的奸贼,这是他们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7

綦崇礼反复提到“权宜之计”、“卧薪尝胆”,正显示出他担心赵构心口不一,同时这也是向赵构表明自己对议和的态度。其实,宰相朱胜非也决心坚守这个底线——可以用权宜之计来换取卧薪尝胆、生聚教训的机会,但决不可演变成卖国投降。(这一判断的依据,将在下文写到朱胜非辞职时予以补叙。)
正月十一日,章谊、孙近入宫觐见。显然,赵构当面给他们交待了谈判的原则和重要事项,此次谈话的内容也同样没有留下一个字的记载。
正月十六日,也就是过了元宵节后,李永寿、王翊向赵构辞行。虽然国家财政非常困难,但赵构对金国使者却十分大方,又赏赐了鞍马、器具、金币、银两、绢帛,唯恐礼节上不够周到。
南宋朝廷这次的接待费用不低,李永寿、王翊一行九人十二月二十六日到达临安,至正月六日,仅仅十天时间,馆伴使就支领了几万贯钱(仅为“日常开支”,赵构给的赏赐不在此列),仅蜡烛一项居然就花费了数千贯,其它的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的岳飞一军每月支钱为十二万三千余贯,则十天的支取约为四万一千贯,赵鼎已经说“数目浩大”了,而九个金国使者在临安的“日常开支”就已经抵得上岳家军全军将士养家糊口的军饷!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辛酉,章谊、孙近入对。

丙寅,金国元帅府议事官、安州团练使李永寿,尚书职方郎中王翊辞行,赐鞍马器币,及其属银帛有差。
翌日,永寿发临安。诏通问使章谊等偕行,又遣右文殿修撰王伦、閤门宣赞舍人王绘送至境上。上召伦、绘入见而遣之。(伦、绘以正月乙卯受命,甲子引对,今并书之。熊克《小历》:时朝廷馆金使既简,面所乞事朝廷皆不从,于是李永寿等褫气而去。按:《日历》去年十一月乙丑,馆伴所画一虽有临时讲究之文,而今年正月丙辰,臣僚上言有云:馆伴应用钱物,朝廷略不曾裁定,尽循承平故事,闻已支费过数万缗,如蜡烛一项讣支钱数千缗,其他可知。则是未尝简也,克云失实,今不取。)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 争夺襄阳 正文 4—10—28

那些经常饥一餐饱一顿,在寒冬凛冽的北风中穿着单衣行军打仗的士兵们,知道皇帝和朝廷这样花钱,他们会不会切齿痛恨,那是不言而喻的。
正月十七日,李永寿、王翊一行从临安启程,南宋使者章谊、孙近与之同行。赵构还特派右文殿修撰王伦、閤门宣赞舍人王绘相送,不是送出临安城,而是一直礼送出国境。当然,沿路各州郡又要大把花钱,为金国使者隆重践行了。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宗泽当年痛骂赵构的那句话——臣实不知朝廷何以对金人如此之情深意厚?对大宋子民又何以如此之漠不关心?
李永寿、王翊和章谊、孙近一行人到达泗州时,有人来传刘豫的话,宣称伪齐已经安排了引伴使陪同金国使者北返,让章谊、孙近自己回去。章谊、孙近有赵构托付的任务在身,哪能就此打转?他们只得请求李永寿去和伪齐说一声,让他们随同北上。
显然,刘豫对宋金议和是有些紧张的,他也算到了赵构肯定会离间伪齐和金国的关系,所以不希望宋金之间议来议去。但是,金国的话他这个儿皇帝是不敢不听的,李永寿派人去通知伪齐——接引章谊、孙近等入境。刘豫也不敢再阻拦了。
其实,刘豫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金国的大军此时已经出师西北,宋金的第三次蜀口争夺战即将开始……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
谊等至泗州,而伪境以檄来言:大金使、副已差官引伴赴阙,请权留南宋奉使,俟旨。永寿复移檄宿州接引谊等,乃得俱北云。(据《日历》此事以二月九日己丑奏到,今联书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谢谢大家两年来对本文的支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桃花依旧笑1983 @霸王扛鼎 @一个负戈 @夏末浅念 @吴歌漫画 @徐兆玮 @五鲤鱼 @金戈风云 @无涯20130619
----------------------------
新年快乐! 万事如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8285楼 2014-01-23 16:48:05
张、韩、刘、岳之徒,以辅佐中兴,论功行赏,视前代卫、霍、裴、郭曾无少异,然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寇,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而卒不免用屈己讲和之下策,以成宴安江左之计。好多黑岳的人都引用这段话来否定岳飞,包括吕思勉,请指教
-----------------------------
请先注意一下正文 4—10—21中的这段话——

常同还无意中说出了一个悲哀的事实——赵构和朝廷公卿们不懂治军也不会用兵,养了二十余万兵不仅没有换来一点安全感;甚至在很多人心里还多出了另外一种不安全感——担心武将坐大,将来无法制御。
然而,赵构和朝廷公卿们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能。

马端临的判断是错误的,他沿袭了(大部分)宋朝文臣的不公之论——一方面他们要发号施令,要求武将像狗一样听命;另一方面,把一切失败的责任推给武将。丝毫不反省自己的治军无能、战略目光短浅、指挥水平低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8285楼 2014-01-23 16:48:05
张、韩、刘、岳之徒,以辅佐中兴,论功行赏,视前代卫、霍、裴、郭曾无少异,然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寇,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而卒不免用屈己讲和之下策,以成宴安江左之计。好多黑岳的人都引用这段话来否定岳飞,包括吕思勉,请指教
-----------------------------
张、韩、刘、岳岂可一概而论?马端临所说的“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用于评价张俊、刘光世是恰当的,用于评价岳飞、韩世忠则诋诬太过。
岳飞、吴玠、韩世忠、刘锜、王彦建炎年间的确都打过败仗,但都是越打越强。
1、岳飞自收复建康起,与金军、伪齐作战就没有败过,尤其是第四次北伐,重创了金军主力;
2、韩世忠截江战兀术之后,对金作战胜多负少;
3、吴玠在彭原店、富平之败后,三次蜀口争夺战都取得了胜利;
4、刘锜在富平之败后,沉寂十年,其后顺昌一战,他率领王彦的“八字军”以寡敌众大破金兵。

这些事件本文下面将会详述,这里先说一下完颜兀术从“灭宋派”转变为“主和派”时,金国军队被重创到了什么程度——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8285楼 2014-01-23 16:48:05
张、韩、刘、岳之徒,以辅佐中兴,论功行赏,视前代卫、霍、裴、郭曾无少异,然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寇,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而卒不免用屈己讲和之下策,以成宴安江左之计。好多黑岳的人都引用这段话来否定岳飞,包括吕思勉,请指教
-----------------------------
李大谅(李成之子)在《征蒙记》中记录的完颜兀术所讲的他最后一次用兵的情况——

吾入盱眙,疑有重兵把路。龙虎遣使报曰:“淮南无一人一骑为备,已遣五千骑越淮分守盱眙、龟山,把截水路,两处造桥。”
吾大喜,昼夜兼行至淮上,果桥成六坐,分步骑径济淮源,占据淮河,摆布斥堠,细观南耗,东过淮阴,南至六合,西临昭信,昼夜不绝。因观宋室新立龟山城寨,临淮大势,就山为隘,若能聚粮屯兵此地据守,吾虽铁心未敢轻举。但见空壁,吾心自忖:宋室空有建城立势之心,而无聚粮据守之法。又观二进士所陈图策,淮南路盱眙之楚州行路窄隘,左有长淮,右临河渠,粮道遥远。有过邵伯至山阳人骑回,惟是获到菱实、鸡头、莲子,闻诸军不避寒酷,踏泥打冻,决池涸港,掘藕拾菱,寻鱼摸蚌,又宰杀骡马,相兼为食,诸军饥苦之声不忍闻,但虚心宽谕而已。
又诸将士云:“辎重俱尽,有食奴婢者。”又多言南军不测,要回淮上。惟吾心所料:南宋既修起盱眙,此乃据山临水大利之势,尚无守法措置,安有智谋就吾敌也,决无渡江之理。吾独与萧平章计议,大言檄书于宋,若从此约,请诣辕门计议;如敢违拒,水陆星电越江。
萧平章南去日,视诸军饥心嗷嗷,忘失寝食。龙虎、阿鲁保言:“若南宋受檄,犹得半军回;若宋军渡江,不击自溃。”
吾曰:“尔论正与吾心同。”吾西望粮糗,因南听萧毅之信,心神不宁如此。
月余,忽萧平章跃骑走报,不觉喜感天神,与南使同来议,止淮为界,誓信约定。南使回,吾班师回汴,点集军马辎重,骡马依稀四分,奴婢十中无六七,惜哉!军机至此而不能决,若能决无一人一骑得回也。吾私心用知,但一檄书下宋取捷,乃万世不传之上策。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8285楼 2014-01-23 16:48:05
张、韩、刘、岳之徒,以辅佐中兴,论功行赏,视前代卫、霍、裴、郭曾无少异,然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寇,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而卒不免用屈己讲和之下策,以成宴安江左之计。好多黑岳的人都引用这段话来否定岳飞,包括吕思勉,请指教
-----------------------------
金国精锐主力在接连遭受吴玠、岳飞、韩世忠、刘锜等军的打击之后,至绍兴十一年末已经元气尽伤。完颜兀术的最后一次南侵已经是军事讹诈而非军事进攻,已经是“以攻战谋和谈”了。
在赵构、秦桧将岳飞下狱,将韩世忠罢免,将刘锜支到荆南府之时,并且张俊还未做实质性抵抗(淮南无一人一骑为备),完颜兀术都不敢继续南下。此时如果让岳飞、韩世忠、刘锜率军渡江,金军将不击自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构、秦桧“用屈己讲和之下策,以成宴安江左之计”;继之,他们杀害岳飞,自毁长城。
事后,他们宣称之所以要“急于求和,以屈辱为安”,乃是因为“忧诸将之兵未易收,浸成疽赘,则非特北方不可取,而南方亦未易定也。”居然有这么混账的理由——赵构亲自表彰的精忠岳飞、忠勇韩世忠等突然之间成了祸害,不但不能收复失地,而且还威胁了南方半壁江山的安全!
尽管理由如此混账,却不妨碍那帮无耻无识的文臣应声附和,大量不知兵却自负得无可救药的文人书生也信以为真,他们也不问一问自己:岳飞被杀了,韩世忠被罢了,刘锜被解除了兵权,这些威胁国家的“大害”都除了,兵权也收到皇帝手上了,赵构应该大有作为才是啊?!却怎么当“臣构” 当得那么坚定不移,那么心安理得?
此后,这种谬论代代相因,从叶适到马端临,再到王夫之、吕思勉均出现严重误判。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8285楼 2014-01-23 16:48:05
张、韩、刘、岳之徒,以辅佐中兴,论功行赏,视前代卫、霍、裴、郭曾无少异,然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寇,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而卒不免用屈己讲和之下策,以成宴安江左之计。好多黑岳的人都引用这段话来否定岳飞,包括吕思勉,请指教
-----------------------------
最后,看一看完颜兀术的遗嘱,看看他是如何看待岳飞被杀时的宋金形势——

今契丹、汉儿侍吾岁久,服心于吾,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各有不协,国朝之幸。吾今危急,虽有其志,命不可保,遗言于汝等:
吾身后,宋若败盟,任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
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一也;
宋若守吾誓言,奉国朝命令,时通国信,益加和好,悦其心目。不数岁后,供须岁币,色色往来,竭其财赋,安得不重敛于民?江南人心奸狡,既扰乱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乱,无虑者,二也;
十五年后,南军衰老,纵用贤智,亦无驱使,无虑者,三也。
俟其失望,人心离怨,军势隳坏,然后观其举措,此际汝宜一心选用精骑,备其水陆,谋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为难耳!尔等切记吾嘱!
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