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11

范琼这次觐见的表现,也让朝廷的文臣武将意见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只解除范琼的兵权是不行的,此人必须杀!
宰相吕颐浩推荐由张浚负责此事,张浚慨然应允。
这天,不少官吏悄悄到了张浚的府中,秘密商议擒杀范琼的计划。到了晚上,所有参与的人一律不许离开,全部锁在房中。集英殿修撰、权枢密院检详文字刘子羽连夜准备好了相关的文书。
张浚知道,万一走漏了风声,范琼必会带领几万兵马先动起手来,虽然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有击败范琼的把握,但能不能将其擒杀却不好说,而一旦动兵,建康府肯定会遭受一次兵火浩劫。
反苗刘兵变时,赵构只能是在软禁之中苦苦期盼、心惊肉跳地等待,但这次,他这个二十三岁的年轻皇帝却必须在斗争中承担起自己的角色了。
七月七日的早朝,赵构尽量保持着镇静,尽量让这一天看起来和往常没什么两样。按张浚预先的计划,有大臣奏报说江北发现了盗贼。赵构下了一道诏书,派张俊率兵渡江去捕盗,并命张俊退朝后要请范琼、刘光世一起到都堂认真商议,如果事有缓急,相互之间如何策应。
张俊事先秘密部署了甲士。退朝后,都堂准备好了午膳,张浚、吕颐浩、张俊、刘光世等人陆续到来,摆好了鸿门宴,就等范琼来赴宴了。
不一会,范琼来了,但是,他带着大队的军兵。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16 21:27:22
前几日的情景 和《夜航船》太契合
“惊得目瞪口呆、拳足而坐、瑟瑟不敢出声” 汗。。。把我的心态揭的好露骨
看到一个“呛”字 我才敢“伸伸腿”
-----------------------------
吴歌兄:我是为了套用《夜航船》才这么写的,二位兄台又何尝“惊得目瞪口呆、拳足而坐、瑟瑟不敢出声”?得罪之处,请多包涵!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C_A_L_L 2012-08-18 08:22:55
本处有个疑惑,赵构为什么不等韩、刘灭了苗刘后再排陈戬去诏告范琼觐见呢?
-----------------------------
兄台好眼力!我想控制篇幅,所以对韩世忠追擒苗刘写得极简略,没想到造成了疑惑。补充说明一下:
1、五月,苗刘就先后被擒,其残部尚未彻底肃清。
2、五月底赵构就已经下诏让韩世忠等班师,大约与此同时,杜充上表请赵构回东京,其实是东京粮食将尽,杜充以此让赵构明确表态(陛下如果不回,臣无力在东京支撑下去)。赵构表示不能回东京,杜充于是请求南下“勤王”。
3、六月,杜充南下。韩世忠在回军途中。陈戬应该是在此月去范琼处,具体时间史料无载。
4、可能赵构和吕颐浩、张浚此时还没下杀范琼的决心,他们只估计到范琼有可能找借口不来(如果范琼不来,可以等韩世忠、杜充到了以后,再计划下一步),但没估计到他会以这种飞扬跋扈的方式来,所以有些措手不及。
5、有的史料记韩世忠于七月五日到达建康,范琼七月八日到(本文对此不做考证,因为其先后次序一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清风逆袭 2012-08-17 17:00:09
看到这,才知道为什么兀术可以那么轻松渡江,宋朝在东南根本就没有什么军队防守啊。兀术是在哪里过的江,是采石吗?
-----------------------------
情况比你想得还要糟糕:杜充、李成、王善投降,韩世忠、刘光世逃跑,长江防线土崩瓦解……
本文下一个疑案《穷海飞龙》将会详细讲述,敬请关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18 12:46:01
老九单恋十哥 ------这样的结论 莫测高深啊
这种语言如同江湖黑帮帮会暗语 听不懂的人别在帮会了混了(听不懂别讨论历史了^_^)
我确实没听懂 宋代以排行称呼人我知道 老九指的赵构 十哥杨沂中?单恋个啥?......
-----------------------------
从上下文看,他的意思可能是赵构“单恋”岳飞,故意用这种方法说话,无非以下几个意图:
1、唬人:让人觉得高深莫测;
2、下套:你一问就上当了,他马上可以惊呼:“我的上帝啊!你连这都不知道?!求求你了,读点书再来吧,叫我怎么跟你说呢?泪奔!”
3、救错:估计他是把岳飞错当成十哥了,但你不能指出来,否则他可以说:“岳飞是老五,十哥是谁你再想想吧,我怎么觉得你的史料不够多呢?”
4、回旋:老九是谁不确定,十哥是谁也不确定,单恋显然是比喻,也可以有多种解释。遭到驳斥时,可以说:“你怎么这样理解呢?我的意思是:如果岳飞对赵构没有敬畏之心,那赵构能指望的,就仅仅只有一个杨沂中了。”

不要钱兄弟属于哪一种情况,我不知道。只要遇到这种话,基本可以判断对方不是诚心探讨问题,在他说明白之前不用理睬,一般几个回合之后,对方会晕菜的,可以提前伸伸脚。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12

范琼仗着门外有兵保护,在都堂里一副意气自若的样子。张浚等人也不慌忙,请他先和大家一起用午膳。利用这个时间,张俊手下的人在秘密观察门外范琼的兵的动静,及时调整好布署,确保万无一失。
午膳用完,刘子羽坐到了庑下。不一会,有人悄悄传进来消息:一切准备就绪。刘子羽立即取出一张事先写好的黄纸,冲进都堂,指着范琼厉声道:“皇帝有敕命,将军马上去一趟大理寺。”
话音刚落,张浚拍案而起,历数范琼之罪。
范琼一时间尚未从惊愕中回过神来,张俊的甲士就冲进了都堂,当场将他擒住,绑了起来。
刘光世带兵出现在了门口,他对门外范琼的军兵大声喊道:“皇帝有旨,只杀范琼一人,你们仍然是天子之兵。”
众军兵相顾失色,又见四下里伏兵四出,他们一个个把手里的兵刃扔到了地上:“愿听命。”
范琼被擒,军兵放弃抵抗的消息很快就禀报了赵构,赵构自然是大为欣喜——又除去了一个大患!
《中兴圣政大事记》对擒范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张浚策划有方,“府中之文字夜成,庑下之黄纸旦出,琼遂就擒。”并且认为范琼虽未谋反,但他统领天子之兵而行盗贼之事,实当与苗傅、刘正彦并列为“三大奸”,除去了“三大奸”,内盗也就会慢慢衰息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13

也许说内盗衰息还并不准确,应该说是军贼的嚣张气焰被打灭了。御营军本应是赵构的“嫡系部队”,但其中却养出了赵构卧榻之侧的大患,现在御营军总算是完成了“肃反”,赵构可以去一个心病了。同时,这也给了其他的军贼一个警告。
这天,赵构正在欣喜之中,突然有人来报:“陛下,太子有危险。”
赵构原来有五个女儿,靖康之难时随徽、钦二帝一起被掳到了金国,只有潘氏因没有名分而幸免于难,当时潘氏正怀着孕。
赵构即位后,潘氏被册封为贤妃,她为赵构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赵旉。也许是因为潘氏在妊娠期间整日担惊受怕,导致赵旉先天不足。此后她们母子又跟着赵构颠沛流离、仓惶逃命,赵旉本来身体就弱,这段时间又一直在生病。有一个宫女不小心踢翻了一只鼎,突然发出的巨大声响惊吓了病中的孩子,赵旉当场就抽搐不止。
赵构闻讯赶到现场,又惊又怒,当场下令将那个宫女拖出去斩了。可是,杀了宫女也救不了太子,不一会,赵构三岁的儿子夭折了。
赵构伤心欲绝,下诏辍朝五日,将太子安葬于金陵佛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14

建炎三年七月十四日,赵构下诏:赐死范琼。
狱吏前来行刑时,范琼还拼命挣扎,狱吏把刀从他的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插入,范琼狂叫大呼了一阵之后,这个飞扬跋扈的武夫终于不动了……

几天之后,出了一件让赵构没想到的事情——韩世忠有点飞扬跋扈起来了。
韩世忠此时屯兵于蒋山,大概是因为知建康府连南夫办事拖延推诿(具体事宜史料无载),惹恼了韩世忠。这位刚刚立了大功、受到破格重赏的大将,耍起了当年“泼韩五”的脾气,亲自带着一帮使臣、士兵冲到建康府的治所,光天化日之下闯进门去,把堂堂的建康知府连轰带赶给撵了出来,夺占府治自己用了起来。
这成何体统?
刚刚“隆重表彰”了韩世忠,这韩世忠也真够给皇帝面子的。赵构此时对韩世忠格外倚重,正想收买他的心,在危难时,如果韩世忠这种人不肯卖命,将来再遇到危难还能靠谁?现在出了这种事,赵构竟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才好。
惩罚韩世忠吧,这种武夫要是因此心生怨恨,那两镇节度使和他妻子的俸禄岂不是白给了?不惩罚吧,这些武将今后又会对皇帝无敬畏之心,皇帝的威信如何树得起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15

这真是个难题!
殿中侍御史赵鼎给赵构出了一个主意:“连南夫缓不及事,理当追究其罪责,但韩世忠亲率使臣排闼而入,将天子的京尹给赶了出来,这事又岂能不问!请陛下下诏罢免连南夫,并切责韩世忠,将韩世忠所带使臣之中先闯进去的几个人治罪,此为两得。”
赵鼎这是在教赵构所谓的“驭臣之柄”,以“缓不及事”罢免连南夫,既冠冕堂皇,又可以向韩世忠示好——他怠慢了你,朕把他罢了;
对韩世忠切责,是告诉他——你得意忘形了,伤到朕和朝廷的尊严了;
不治韩世忠之罪而拿他手下的使臣开刀,是向韩世忠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虽然你有错,但朕其实是处处维护你的,你要知道朕的苦心,下次不可再犯。
赵构一听大为感慨,当面称赞赵鼎:“唐肃宗得一李勉,然后朝廷尊,今朕得卿,卿真是无愧于昔人也!”
(特别注意:赵构此时开始援引前史,表明他读书已有了效果。同时,他此时对如何使“朝廷尊、天子尊”极为关切。这其实折射出他内心中很深的忧虑,这种忧虑还将伴随他一生。)
赵构下诏降连南夫为桂州知州,任命汤东野知建康府。对韩世忠训诫了一番,让那几个使臣替他承担了过失。
(请记住赵鼎的这一手法,后来他当宰相时,在岳飞身上也用过一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18 15:41:52
看宋史韩世忠传 只说他某次战斗(尝)中毒矢 以强弩括取之 十指仅全四 不能动
-----------------------------
《宋史*韩世忠传》:
尝中毒矢入骨,以强弩括取之,十指仅全四,不能动,刀痕箭瘢如刻画。(中华书局)
以上标点虽不能说是有误,但尚欠精准,应为:
尝中毒矢入骨,以强弩括取之。十指仅全四,不能动。刀痕箭瘢如刻画。
这应该是一个并列句,不是说他的手指因为中毒箭才伤成半残疾。

《宋史*韩世忠传》里的这句话来自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
尝中毒矢洞骨,则以强弩拔之。十指仅全四,不能动。身被金疮如刻画。
元人编修宋史时稍做了修改,但反而容易产生歧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18 15:41:52
不知别处还有记载说明没有 想知道哪次战斗?
-----------------------------
我也只见到过上述两处记载,中毒箭在哪一次可能史料无载。
韩世忠一生出生入死,对金作战中屡遭惨败,他本人也经常受伤,而且有时还伤得很重。虽然我在文章中写他逃跑,但看得出来,他是实在打不过了才跑,刘光世先生则经常是还没看见敌人就跑,他的身体估计保养的不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18 15:41:52
用强弩箭末端取出毒箭头 十指仅四个是好的 其它的不能动(不能说是断掉吧 有人乱翻译)
-----------------------------
箭末端为“筈”,不是“括”。
“括取”原意是“(以行政命令)带一定强制性地取”,如靖康年间赵桓在东京“括取金银”;还有“括买”,是指带有强制性地购买,如建炎年间李纲想“括买马匹”。
这里的“括取”应该是强行取出的意思(不过这种用法很少见):箭入骨(或洞穿了骨头),用手拔不出来,只好用强弩强行往外拔。
至于有人翻译成手指断掉,估计是理解成了毒箭射在指骨上,指骨才多粗一点,如果箭要用强弩才拔得出来,那骨头肯定是断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18 21:44:39
(看到词典翻译里括也有箭的末端意思 有人网上翻译这段也是这样)
耽误您时间 学习了。。。。。。
-----------------------------
吴歌兄:不叫老师好么?大家兄弟相称多畅快!所谓“术业有专攻”,仅在自己的领域略知一二,哪敢傲然为人师?
网上的东西经常靠不住,有问题只管探讨,不会耽误我时间,没时间我会缓一缓再回答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2-08-17 17:25:54
《蜀志蒋琬传》“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因此,三国游戏说襄阳以上不能行船是不严谨的,主要是为了省工本。
-----------------------------
好像在哪里看到过:春秋战国时,汉江上游就已经是水上运输通道了。三国时肯定是通航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16

建炎三年七月二十二日,知枢密院事、御营副使、宣抚处置使张浚率亲兵一千五百人、骑兵三百,从建康出发去川、陕。行至江宁镇时,遇到了带兵南下的杜充。
史载:杜充“与浚遇,屏人语久之。”张浚和杜充密谈了些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断定,他们一定会相互详细问询一下对方的情况。江淮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而中原的情势比江淮还要危险。
杜充虽然带走了相对精壮的士卒,带走了几万张吃饭的嘴,但他走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东京的粮储就已经告竭。余下的士兵总不能就在这挨饿吧,副留守郭仲旬也只好学杜充的做法,声称要南下勤王,请程昌寓承担守备东京的责任,自己带着余下的兵向建康而来。
最可怜的是东京的百姓,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挣扎出一条活路——粮食没了,要饿死;兵又走了,金军一打过来,自己难逃被杀、被掳的命运。
能走就往南逃吧!
于是,有一万余东京百姓也跟着军队南下。这些士兵、百姓靠野菜杂物充饥,饿着肚子走了几天,才终于找到了些粮食,算是吃上了一顿饭。
这是东京最后的一次大规模南迁,此后,再也没有看见京城的人往南边来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17

饥饿,是一个无法战胜的敌人,东京到了这个地步,谁也无回天之力。不久,程昌寓也来了个如法炮制,他把责任又推给了京畿转运使上官悟,带着自己的人回蔡州去了。
上官悟又能有什么办法,一个解决不了粮食问题的官,谁会听他的命令?东京留守司已名存实亡。
东京已经成了砧板上的肉,就只能等着金兵拿刀来宰割了,宗泽为之付出的所有心血彻底白费了……

江淮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杜充来了,但江淮的军贼却并没有被镇住,就在杜充与张浚相遇的第二天,占据扬州的靳赛将招抚使王“夑”(左王又夑,以下均以“夑”代替)杀得大败,王“夑”只身狼狈而逃,连制书、金鼓、印文也全部丢了。
朝廷还接到了谍报:刚刚拿了五万斛米的李成正在秘密勾结金人。
赵构、吕颐浩、杜充不知道该对他们如何下手了,想出兵剿灭,却没有一举荡平的把握,而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则可能带来以下几个结果:
1、如果形成相持的态势,必然又要大大消耗兵力和财力,易被金兵坐收渔人之利:
2、如果在战场取得了优势,很可能逼得这帮军贼投靠金人,从此为虎作伥;
3、如果在战场上居于劣势,金兵一旦乘机南下,局面将更加不可收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18

既然不能剿灭,那么招安行吗?
也不行!招安李成这种人其实是喂狼,你把他喂饱了,他认你是皇帝;哪一天喂不饱他,他立刻就会反过来咬你。大概李成嫌那五万斛米太少,所以一边吃着宋朝的米,一边和金国勾搭上了。
赵构开始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使这重不知义理之辈尊重朝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与宰执大臣反复商议之后,七月底赵构下了一道诏书:“皇太后率六宫前往江西,除军旅人员之外,朝廷各司官员全部随从而去。”
此诏一下,建康府又是人心惶惶,大多数人都认为赵构虽然表面上说要坚守建康,其实又在暗地里打算避敌逃跑。
赵构现在是进退两难,不走吧,江淮这种局面,金兵一来,自己抵挡得住吗?走吧,人心,人心尽失啊!
对军贼是剿灭不了,招安无用,赵构自己又是走也不行,留也不行,只好把希望又寄托在议和上了。
但议和使节的行动又实在是太慢,到了八月,朝廷接到奏报,说洪皓刚由东京出界。
赵构忧心忡忡,这还来得及吗?已经快到中秋了,弄不好自己的使节还未到金国,金国的大军就已经杀过来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19

吕颐浩心中也是焦急万分,但也只得安慰赵构。赵构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不禁叹道:“现在还哪里找得到王云那样的人啊!”(王云奉使之事,请回顾《疑案三》)
有宋史学者读史至此,颇为感慨——赵构此时盼望的是能有一个舍身不顾的议和使,而不是一个能够力挫强敌的大将军!
其实,赵构最想要的是一个能够力挫强敌的大文人。史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八月一日,环庆经略使王似向赵构进言:“现在正值用兵之际,陕西六路的帅臣还是应该用威猛武将。”
吕颐浩不以为然:“臣小时候见过种谔(种世衡之子,种师道之伯),其人身材短小,西夏人对他却十分信服。现在的武帅都是斗将而非种谔那样的智将。”
杜充又把他那一套说辞搬了出来:“臣以为,方今艰难,帅臣不能只坐在帷幄之中运筹,应当亲冒矢石。”
赵构摇了摇头:“王似不知道这些武将不知义理!如果文臣之中有人能像范仲淹那样智勇双全、练达边事,又何须亲冒矢石?又何必要依重那些不知义理的武将?”
赵构已经为那些不知义理的武将伤透了脑筋!他不知道该如何驾驭他们,并且他已经在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武夫都是“少知义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20

为了确保将求和的意愿送达金军统帅完颜粘罕,赵构又委派京东路转运判官杜时亮为大金军前使,进士范汝为副使,直接出使金军军营。他们带去的,正是本案开始时讲述的那一份彻底放弃了国格和人格的“乞哀书。”
此前已经投降金国的刘豫,此时正得到金帅的重用,节制东平府。吕颐浩写了一封信,让范汝为去送给刘豫,请刘豫务必向金帅转达赵构和朝廷俯首称臣的诚意。
杜时亮、范汝为出发后,赵构在建康府等待着完颜粘罕对他的“判决”,他又陷入了忐忑不安的煎熬之中。
从建炎二年末金军第四次南下起,赵构就进入了一种“极限生存”的状态,他一次次堕入生命危险之中,一次次在吉凶难卜的处境下煎熬苦盼,而每一次侥幸逃脱之后,新的危险又总是接踵而至,仿佛一个永远醒不了的噩梦。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赵构几乎支撑不住了,一天,他对辅臣道:“朕之父母兄弟和妻子女儿都远在北方苦寒之地,身边惟有一子,却也不幸夭折。朕孑然一身,当此艰难之时,这,这如何能不让朕悲痛切骨!”话未说完,赵构已经是泪如雨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2-08-19 22:55:34
很久以前看王曾瑜的《岳飞新传》,说南宋上下如张浚等都对杜充抱有莫名其妙的敬意。
不知杜充有何可敬之处?
-----------------------------
杜充哪有可敬之处?王曾瑜先生可能是看到:当时南宋上下突然一致对杜充给出了高得离谱的评价,所以觉得莫名其妙。
我看到的是他们各怀心机地给杜充带高帽子。
皇帝想跑,但又无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刚刚下诏说要亲率谋臣宿将坚守江淮、进援中原),所以糊弄人说杜充旷世奇才,有他守建康,朕没必要在这了;
文臣想跑,于是说杜充太牛了,他来了,我们甘愿让贤,守建康非杜充不可;
武将不敢打金兵,于是说杜充威武盖世、震慑敌胆,一定得让杜充上,我们理当靠边站。
其实杜充又气又恨——你们跑,让我在这顶着!赵构任命一下达,杜充就说自己中风了,想赖过去。
于是,大家又拼命给他再加高帽子——你太牛了,中风没关系,照样震慑敌胆!呵呵!硬是把他给推了出来。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