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30

亲身经历过靖康之祸的邵成章知道危害有多大,在屡屡规劝无果的情况下,他终于做了一件出格的事——上章议论国家大事,想借着抨击黄潜善、汪伯彦来给赵构敲一记警钟。
此举一下触怒了赵构——你一个太监懂什么?他本来就对邵成章极为厌恶,这次正好以干预朝廷为由将他撵了出去。
无知者无畏。

建炎二年,完颜粘罕退兵之后,宗泽又一再上章恳请赵构回东京,宗泽在奏章里特别还说农事将兴,陛下一定要早回。但是,在皇家深宫里长大的赵构哪知道稼穑为立国之本,他又哪里知道北方只要人心一摇,最终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
河北、河东受战争破坏,农业生产几乎停顿。两河的百姓大量流亡至河南、山东、江淮,而中原、山东的百姓为逃避战乱,也在大量南流,其农业生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宗泽对此忧心忡忡,他力劝农桑,试图稳住中原的局面。保住了农业生产,就是保住了大宋子民的活路,保住了抗金战争的经济基础,也惟有如此,才能保住赵构新建的政权。否则,外不能养兵抗敌,内无法平息盗贼,天下必然大乱。
赵构和扬州朝廷却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上犯下了不可挽回的大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2 18:10:41
昨天还想给楼主说呢 就算仔仔细细的从头看到现在 一样有人认为赵构是中兴之主 靖康耻是“忠臣”造成的
昨儿忍住没说 今个儿就来了
-----------------------------
我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本案写得极详细,篇幅已达到原来预计的三倍,仍然有读者看不出来这样一个道理——避敌是行不通的,越避越走投无路。
李纲有一首诗,是得知赵构被逼退位时写的——

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及传将士榜檄,慨王室之艰危,悯生灵之凃炭,悼前策之不从,恨奸回之误国,感愤有作,聊以述怀。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河于今作战场。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2 16:42:45
只要看看后来蒙古灭金战争中,金国死守汴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几十万人活活饿死!
汴京不可守。没有野战能力,汴京是守不住的!
清理周边州县,屠杀驱逐农民,对于骑兵军团是很容易做到的。死守汴京,只能饿死!
-----------------------------
兄台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很多,容我一一回复——

分析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类比推理,建议放弃这种思维方法。如果一定要类比,那就同时把以下的史实也类比一下:
1、靖康元年李纲的东京保卫战;
2、建炎元年至建炎二年宗泽独守中原;
3、明朝于谦的北京保卫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2 16:54:35
宗泽、李纲 之类所谓“忠臣”,其实对宋朝是个祸害。
如果不是他们阻止宋徽宗、宋钦宗南下,又岂会酿成 靖康之耻?!
-----------------------------
这是必须首先纠正的错误。说李纲阻止钦宗南下,从而导致靖康之祸,这是张浚、黄潜善对李纲的陷害,南宋史家就予以了坚决驳斥。并且,这种诬陷既卑鄙又低能——
1、金兵第一次南侵时,靖康元年正月,黄河防线失守后,徽宗南逃,李纲并未阻止。随后钦宗也想西逃长安,被李纲力阻,最终李纲率军民守住了东京。
2、金兵第二次南侵时,李纲已经被赵桓、耿南仲逐出了朝廷,根本就不在东京。北宋此时的宰相是何栗,在他的建议下,赵桓决策固守,这和李纲毫无关系。
3、徽宗是钦宗软禁起来的,怕他跑出去高复辟,这和李纲更没有任何关系。
4、李纲不是书呆子,他也会审时度势。建炎元年,他一直坚持的意见是:赵构“不可不一回东京,度其能守则守之,度其不能守则巡幸长安、襄阳”。
5、至于宗泽,金兵第一次南侵时,他隐居东阳;第二次南侵时,他在磁州,更本不可能有阻止徽宗、钦宗的机会。

时下,污染文字泛滥,阅读时务必小心,以免为哗众取宠之言、无知妄谈之语、架空附会之说、逻辑混乱之论所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2 16:54:35
汴京不可守,是宋太祖赵匡胤 就明白的事情,因而提出迁都。强守这种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只会耗尽天下的元气。根本无助于抗金事业。
-----------------------------
赵匡胤是认为东京不易守,而不是不可守,因为无山川之险阻,守起来必须要有大量的兵力,经济负担太重。
读史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赵匡胤既然知道东京不易守,为什么他最终还是没有迁都?他是宋朝皇帝中唯一的一个军事家,既然不迁都,他有没有采取什么补救措施?采取了哪些措施?李纲、宗泽守东京时这些措施起到了作用没有?
在这些问题没有回答之前,不可以断然下守东京“根本无助于抗金事业”的结论。
还有,如果再认真分析一下金国的状况和宋金战争的前前后后,其实不难发现,金国才是消耗不起也输不起。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2 16:54:35
更何况经过靖康之耻,已经被严重破坏的汴京,还让赵构回去,这不是坑人吗!
-----------------------------
如果李纲没有提出“度其不能守则巡幸长安、襄阳”的建议,或许还有坑人的嫌疑;如果宗泽自己不守东京而让赵构回去,或许还有坑人的可能。但事实又是怎样的?
真正坑人的是赵构(尽管是黄潜善、汪伯彦出的主意),自己南下避敌,带走了十万御营军(范琼所部主要为东京所剩的禁军,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苗傅所部都是陕西、河北的相对精壮之兵),还要抽调陕西的能战之兵去加强扬州的力量,把残破的东京丢给宗泽去收拾。
本文写的很清楚:宗泽手下的正规军极少,他组建的是百万义军,也就是民兵!宗泽独守中原时,赵构、黄潜善、汪伯彦之流装聋作哑,想让宗泽吃点苦头,让他不敢再反对议和。但宗泽硬是变民为兵、变盗为兵,誓死血战,守住了东京。
这到底是谁在坑人?
请回顾一下本案中所引的宗泽的那两道奏章,再去体会一下宗泽的心情,再想一想他为什么忧愤成疾,也分析一下赵构对宗泽的奏章为什么无法给予回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31

史称黄潜善、汪伯彦“皆无远略”,对国家大计“略无规划”,这种评价用在赵构和扬州朝廷的绝大部分官员身上也同样合适,他们对治国用兵的根本大计还没有认识清楚。
赵构南下避敌已经是选择了下下策,而以议和为国策和对农业生产被破坏不闻不问,则是更加严重的错误。
议和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否则谈判桌上那来的筹码?没有抵抗、还手的能力,谁愿意跟你来议和?人家凭什么不干脆把你消灭掉?
如果赵构朝廷能让完颜粘罕相信,继续用兵会遭到顽强抵抗,金国未必能吞掉大宋,即便能在战场上占据上风,也必须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甚至还可能在长期的消耗战中导致战局扭转,导致宋金强弱发生易位,那么和谈是有可能成功的。正如李纲说的——“能战而后能和”。
退一万步讲,真要割让两河来和谈,那也应该在金军第三次南侵时,先全力支持宗泽和山东、陕西的帅臣将士坚决抵抗,让金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伤亡的代价,让完颜粘罕觉得这种仗打得得不偿失,只有这样,他才会坐到谈判桌前。
但是,黄潜善、汪伯彦给赵构出的馊主意却与此恰恰相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32

他们议和的态度是言辞谦卑,用于贿赂打发的钱财是多多益善。到宇文虚中出使时,职务名称居然换成了“大金祈请使”,到第四次派谴使节时还要专门讨论“私觌”。
他们惟恐宗泽在战场上顽强抵抗会让金国觉得宋缺乏议和的诚意,惟恐对宗泽给予一点支援会失去了完颜粘罕的信任。
他们对宗泽的评价是“有镇抚军民之功,有妄作之过”。所谓“妄作”,当然是指宗泽因坚决抗金而采取的一系列举动。
这样的议和方式得到的只会是完颜粘罕的轻蔑,只会让女真贵族得出宋朝不堪一击的结论,只会刺激起他们更大的掠夺欲望,只会让他们觉得赵构立足未稳,朝廷无人,现在正是难得的战机。
再则,赵构又能拿什么来向完颜粘罕保证自己会永远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你是赵宋皇子,你的政治口号是而且必须是“收复失地,迎还二圣”。你现在哀告求饶,是不是想稳住我们渡过难关,如果将来强大起来,你是不是也会学勾践灭夫差、唐太宗灭突厥?即便你不想学唐太宗,你又拿什么来保证国内的主战派不会学范蠡、李靖?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33

其实,赵构的身份已经决定了他很难让金国放心,在完颜粘罕眼里,此时谁当儿皇帝都比赵构要合适,因为别人有可能喊出“大宋气数已尽,此时应当使黎民免去一段屠戮之难”的政治口号,惟有赵构不能。
黄潜善、汪伯彦在这种情况下让赵构向金国示弱,只会让女真贵族们认为应该马上动手,绝不能等到赵构羽翼丰满,绝不能给宋稳住国内局面的时间,绝不能给宋留下休养生息的条件,绝不能让赵构有喘息之机。
这种议和方式,哪里是在缓敌之师?换在想诱敌深入时用一用,倒很有可能收到奇效。

战争不仅在战时造成破坏,也会对战后很长一段时期也有后继的影响,有时影响还会十分严重,金兵从靖康元年到建炎二年的三次南侵,不但打垮了北宋的禁军,更为严重的是重创了宋朝的经济,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
金兵的抢掠、战争带来的消耗、以及农时的耽误,无疑会让宋朝的粮食储备量急剧下降。这足以让任何一个有政治头脑和治国经验的人心惊胆战——手里无粮,哪能心里不慌?
建炎二年春,宗泽只筹措到了半年的粮食,这就意味着已经到了悬崖的边缘——只要农业生产再耽误一季,等到粮食枯竭之时,中原和北方就必将彻底崩盘!
正因如此,呼喊得声嘶力竭的宗泽前后发出了二十四道恳求赵构回銮的奏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34

建炎二年四月,赵构突然下诏宣布要返回东京,宗泽听到消息,欢欣鼓舞,东京军民也是举城相庆。
宗泽马上开始着手准备北伐,准备去救援两河那些尚在坚守城池的忠臣义士,准备联合义军去和金兵血战。
宗泽不可能不清楚:要救援河北,势必会在野战中面对金国铁骑。他有必胜的把握吗?
没有!
虽然宗泽一直在苦苦思索,寻找着办法,但不论是以战车还是以阵法来克制骑兵,宗泽都有过失败的教训,更为有效的办法他还没有找到。
宗泽和岳飞论阵法时,宗泽对岳飞的那一句肯定——你是对的——足以说明宗泽对宋军野战中的劣势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宗泽手里已经只有半年的粮食了,现在不下定决心拼死一战,等到粮食没了,一切就都来不及了。
只要赵构回到东京坐镇,宗泽自己再挥师北伐,中原、山东、关陕的百姓就有了留下来的信心,农业生产就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
宗泽计划在盛夏之际出兵,能收复部分失地是最好不过,收复不了也要争取给河北的守军、义军一些支援,而只要宗泽能坚持到秋收以后,能把金军主力牵制在黄河以北,河南、山东、陕西就能够有一个喘息的机会,这些地方能基本顺利地完成一季农业生产,北方的粮食危局就已经解决了,至少也会大大减轻了。
事关北方的存亡,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宗泽必须亲自率军出师,必须要“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誓死捍卫国家的意志,士兵们才不会望风而逃,一触即溃,这个仗才能打得下去。
宗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2-08-23 16:02:29
发现非常严重的错误,是吴玠之弟吴璘的孙子吴曦谋反。
-----------------------------
@吴歌漫画 2012-08-23 16:38:59
徐兄 楼主前面有认错并修改了好像
-----------------------------
还是要谢谢徐兄的指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2012-08-23 17:15:36
甲申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跟不要钱一样,虽然读过一点史,但喜欢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看事情太片面,我都怀疑他是不是不要钱的马甲
-----------------------------
@吴歌漫画 2012-08-23 18:04:53
呵呵 我觉得不是 不要钱兄弟不管论点对错 是会引经据典的
甲申兄一堆问题 一一指出有些累 不如看看楼主有没有耐性吧 呵呵
-----------------------------
“甲申”兄的观点及分析论证方式的确是问题一大堆,即便我有耐心讲,不知他有没有耐心听。
先看看他是来探讨问题求提高,还是像“不要钱”兄弟一样,被人指出了错误,马上就转入争胜负。
关于李纲、宗泽在靖康之难中的“罪行”,我已给出了明确回复,他应该已经知道自己所读的东西有问题。
在错误认识史实的前提下,无法获得正确的判断,无法得到有价值的史识,这个道理他总该懂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3 10:20:41
今天还想说说赵构守在东京 会怎样 请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呢
看来 再等等
-----------------------------
不用等很久,本案中的下一章——《在真相的背后》,将对宗泽的“守中原而援两河”,李纲的“入关陕而据险阻”、“退襄阳而援中原”作出分析,同时会附上大量的背景知识介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3 22:09:06
呵呵 期待ing
-----------------------------
这些内容本来不是放在这里的,准备在分析岳飞军事思想形成时再写。现在看来,还是调整一下为好,否则会把赵构是否该南下这个问题弄成了“疑案”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4 10:59:09
至于“说李纲宗泽之类忠臣阻止皇帝南逃造成靖康之难”
我只是 说 宗泽 要赵构 回汴京 是错误的,赵构逃跑完全正确,因而 推理说 靖康之耻也是这类“忠臣”阻止皇帝南逃造成的,至于是不是李纲、宗泽,我没有确指是李纲、宗泽。
-----------------------------
不要强辩了,看看你自己说的话——

宗泽、李纲 之类所谓“忠臣”,其实对宋朝是个祸害。
如果不是他们阻止宋徽宗、宋钦宗南下,又岂会酿成 靖康之耻?!

不管你怎么辨,你也找不出哪个忠臣阻止过徽宗南下。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这里不会有人会愿意浪费时间打这种无聊的口水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湖东隐士 2012-08-24 11:19:54
不要强辩了,看看你自己说的话——
宗泽、李纲 之类所谓“忠臣”,其实对宋朝是个祸害。
如果不是他们阻止宋徽宗、宋钦宗南下,又岂会酿成 靖康之耻?!
不管你怎么辨,你也找不出哪个忠臣阻止过徽宗南下。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这里不会有人会愿意浪费时间打这种无聊的口水仗。
——————————
@甲申观察3 2012-08-24 11:30:33......
宗泽、李纲 之类, 注意是 类。
是不是宗泽、李纲 根本不重要,因为他们 跟 阻止皇帝南逃的大臣 根本是同类人,意见完全一致。
请问,宗泽、李纲他们 上书让皇帝南撤了吗? 没有!
相反,宗泽还要已经南撤的赵构回汴京。这还不够吗?!
-----------------------------
和“不要钱”兄弟一样,真是死要面子不认错。你说说看,哪一个和李纲、宗泽“意见完全一致”的“同类人”阻止过徽宗南下?
连这个明显的硬伤都不肯承认,下面就不用分析探讨了。你的错误一大堆,如果每一处都这样强辩,那只好忽略你的发言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4 12:52:21
哪一个重要吗?!
任何一个没有上书皇帝 撤离的官员,都是一样的。
-----------------------------
哪一个不重要,有没有很重要。你随便说一个阻止了徽宗南下的忠臣,证明有这事就行,说不出来就认错。把这个意见统一以后才能探讨下面的问题。
还有,建议你平心静气,你一激动越说越错,看看这句——“任何一个没有上书皇帝 撤离的官员,都是一样的。”有这么霸道的下结论的吗?你倒是说说看,有哪几个官员上书让皇帝撤离了?也好让我们知道到底有几个官员可以不对靖康之难负责。按你的这种标准,估计好人不超过三个,连李若水也要成为“误国政客”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2-08-24 11:47:36
转移无所谓,但转移之后做了多少战守的准备呢?
-----------------------------
说得好!赵构朝廷犯的是一系列的错误:南下扬州是下下策,割地议和是对金策略的重大错误,寄希望于议和而不做充足的战守准备是根本性错误,为议和而不支持北方抗战更是是错上加错。这四大错误导致一系列了严重后果,其中之一就是使北方的农业和经济受到灾难性打击,而赵构朝廷又不对之采取任何措施,则又是犯下了不可挽回的大错,最终外敌不能抗、内患不能止、北方不能守、江淮无力防,落到了处处不可收拾的局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35

然而,宗泽很快就被浇了一盆冰水,赵构很快就改变了主意。并且宗泽还得知赵构想回不是为了解决危局,而是因为有人造谣信王和宗泽勾结,要谋夺他的皇位,赵构一下慌了神,准备赶回东京“伐其谋”。
是谁造的这个谣,史料中已无据可查,但却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造谣者的目的不外乎是想借此陷害信王和宗泽。
2、陷害信王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给不救援河北再找一个更“合理”的理由;
3、把宗泽一起陷害除了出于对宗泽反感、厌恶,更主要的是因为宗泽总是在“破坏”他们的和谈大计。
此前完全不知情的宗泽,终于明白了赵构、黄潜善、汪伯彦心里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被义愤激得狂怒的宗泽也不再顾及后果,一连上了几道“大不敬”的奏章,有的对黄潜善指名痛斥,有的实质上是对赵构强烈抗议、愤怒谴责。
赵构是不会回来了,宗泽绝望地仰天长叹:“吾志不得伸矣!”从此一病不起,于建炎二年七月赍志而没。
宗泽死后不久,金国大军又发动了第四次南侵,完颜粘罕与赵宋皇帝和朝廷大臣们打了这几年的交道,对他们的弱点是了如指掌,他的“以和谈佐攻战之策”已经用得得心应手、收发自如,越是攻势凌厉,还越会给赵构君臣议和的幻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36

替代宗泽镇守东京的杜充以掘黄河来阻金军,此举可以保自己一时,却必将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
1、本来农业生产就已遭到严重破坏,此举又制造出一个黄泛区,导致区内颗粒无收,势必大大加剧民心的怨恨和即将到来的饥荒的惨烈。
2、大大削弱了东京留守司军和江淮御营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使金军在长途奔袭扬州时不必太顾忌西侧翼的威胁。
在此情势下,完颜粘罕和完颜讹里朵两路大军会师,横扫山东,直下江淮。为了稳住赵构,让这位还对抱着议和抱着侥幸心理的皇帝不致南逃,完颜粘罕又放出了议和大有希望的信号。
把赌注完全押在议和上的黄潜善、汪伯彦本来就对军事一窍不通,南下以后又没有做最起码的战守准备,导致他们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前线情况,甚至连韩世忠兵溃沐阳、张俊范琼避敌后撤这种十万火急且生死攸关的军情,他们都还在猜谜。当然他们更无法对完颜粘罕的战略意图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军中士兵和扬州百姓的怨愤,又使得他们不敢轻易下渡江撤退的决心。
最后,黄潜善孤注一掷,让赵构留在扬州等“议和的佳音”,从而失去了有序撤离的最后时机。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