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37

直到淮河沿线已经明确奏报发现金兵的时候,朝廷派刘光世所部去迎敌,结果他们居然在半路上溃散了。
接下来,金兵仅五百骑奔袭扬州。赵构在不知金军兵力的情况下,完全不做任何撤退计划,也完全没有采取任何断后措施,就仓皇逃窜。
皇帝跑了,御营军的统帅跑了,宰相跟着跑了、文武百官也跟着跑,军队是连抢带跑了,大多数百姓则是想跑却跑不掉……
扬州之难继靖康之难后,又留下了让后人震惊的数字——金军五百骑,宋伤亡十余万人!。
赵构南下之后,从四方调集的大量钱财粮食屯集于扬州。这些战略物资在此时是何等宝贵,但黄潜善的豪赌和赵构惊慌失措的逃窜,使这一切最后都成为了金人的战利品。
这些物资丢失之后,皇帝吃起了羊肉炊饼。军士无粮,于是沿路烧杀抢掠。金兵没有过江,破坏直到江北为止,但军贼、盗寇的所作所为却使江南也象被金兵洗劫过一样。
赵构君臣一系列重大错误及由此带来的惨重损失,使北方、江淮陷入了灾难的深渊。赵构本人也因此开始面临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
赵构南逃至杭州后,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一再下诏认错,但同时又在犯错,终于没能避免军队的兵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38

苗刘兵变是赵构即位以来所经历的最大、最危险的一次叛乱,他深刻地体验了一回武将叛乱的可怕。虽然兵变很快就被平定了,赵构心理上从此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巨大的阴影。
同时,这次兵变向他昭示了一个更大的危机——有很多人已经对他失去信心,甚至已经动了牺牲他而换取金国罢兵的念头。金国铁骑不但打垮了了他的御营军,而且还打垮了南宋很多人的抵抗意志,士兵不敢迎敌,百姓盼望太平,他们中不愿意为赵构、为南宋朝廷卖命的大有人在。
皇帝地位稳固时当然是君临天下,但一旦被抛弃却很可能成为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赵构必须重新争取人心,复辟之后,他立即又下诏责己,向天下人摆出诚恳认错的态度。这也是逼不得已之下的无可奈何之举,大错已经铸成,君威已经扫地,此时表示悔过才是明智之举——不能让普天之下的大宋子民敬畏,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争取谅解和同情了。
赵构身边的辅臣们也在为稳住他的帝位而出谋划策,这一段时期皇帝、朝廷连续发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诏书和公告——
一边继续说要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一边又说要和大金息兵讲好,使生民免受涂炭,能够早享太平。
这到底是准备战呢还是准备和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4 19:57:00
申甲兄弟 建议你先别轻易下结论了 前面一堆错误不解决 一两个偏差就差之千里了。。。谦虚使人进步 别铁嘴铜牙咬文嚼字的强辩 先认个错好说你下个问题
-----------------------------
呵呵!他已经说:“追究靖康耻哪个人应当负责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吧?我们讨论的是赵构南逃正确还是错误。”这就很不容易了,不用再要他认错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4 15:28:04
另外,追究靖康耻哪个人应当负责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吧?我们讨论的是赵构南逃正确还是错误。
-----------------------------
既然以赵构南逃正确还是错误为讨论主题,那我先替你整理一下思路——
1、论点:赵构南逃是正确的。
2、论据:东京是守不住的,守东京是等死。

第一个问题:论据不能完全支持论点。即便我们假定(注意是假定)你的论据是正确的,赵构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案可选:1、入关陕;2、守襄阳;3、退东南。在没有对比分析这三个方案各自的利弊,没有权衡其优劣之前,是不能贸然下“南逃是正确的”这一结论的。
你的论据只能支持这一论点——赵构离开东京是正确的。

你认为我说的对不对?请你回复时,暂时不要分析入关陕、守襄阳的可行性等,先把逻辑问题理清,在保证思维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再来讨论具体问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5 10:45:17
你所谓的三个方案:
1、入关陕
......
-----------------------------
这不是我“所谓的三个方案”,是当时李纲等人明确提出来。还是暂不讨论关陕、襄阳,先解决逻辑问题。
如果除了“东京是守不住的”以外,你还有别的论据,请补充说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5 12:51:35
呵呵 楼主这般耐心 也不是针对他 是给很多抱此观点的人解惑
这种讨论 比正文更有针对性(没办法) 因为有人不看正文就给结论 或者看了不思考
简单的逻辑思维都不顾 只管呈一时嘴上痛快
-----------------------------
从回帖可以看出,缺乏逻辑基础知识是相当普遍的问题。这里最“强悍”的几个,如“岳王爷万古流芳”、“167888”、“淡水蟹”、“不要钱”、“大漠香山”等,都在分析推理时频频违反常识性的逻辑规则,自己还浑然不觉。
另外一个问题是:相对于所分析的问题来说,他们的思维域不够。“岳王爷万古流芳”最为明显,“甲申”兄弟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在他起初的思维域中,东京不能守,南逃就是正确的——其它如入关陕等办法则在他的思维域之外。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39

即是和也是战,既不是和也不是战。
说要收复失地是给北方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听的,说要使大宋早日太平是给南方惶惶不安的百姓听的,说要迎还二圣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强调皇帝的圣孝。至于怎样收复失地,怎样使天下太平,怎样迎还二圣,皇帝和宰执大臣正在商议呢,那是将来再说的事了。
再如那道关于防守江淮的诏书:一边说已令杜充提重兵防淮,皇帝要亲率谋臣宿将坚守建康,还要图谋进取中原;一边又说让隆祐皇太后率六宫及朝廷百司中非军旅人员全部转移到江西。
这到底是要守还是要退?要守,朝廷百司为什么要退往江西?要退,皇帝却又要留在建康。
既是要守又是要退,既不是要守也不是又退。
想守担心守不住,想退又怕再次失去人心,实在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所以暗地里同时做两手准备,表面上模棱两可地忽悠着。先把眼前忽悠过去再说,以后走一步看一步吧!
前面是金国的军事威胁,后面是严重的政治危机。苗刘兵变使赵构和吕颐浩、张浚等认识到:政治危机所带来的威胁,不在外敌的威胁之下。
赵构的处境现在是前狼后虎,左右为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淡水蟹 2012-08-25 18:53:59
杀完人,移民更好立足。
-----------------------------
@徐兆玮 2012-08-25 20:34:03
你的意思是让女真人来种地?女真南下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种地的干活?
-----------------------------
徐兄:这位“淡水蟹”兄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我前面正文里写得很明白——金国以想移民来巩固河北,但总共也只能组织十万人。宋北方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倒是请这位老兄算算,把宋人杀完,女真移10-20万人来,平均多少平方公里能有一个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5 22:21:52
你懂逻辑吗!
-----------------------------
在回答那个简单的逻辑题之前,你说这话好像资格不够哦。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5 22:51:52
甲申兄?你在思考人生还是在思考那个逻辑题?甲申兄?
那个做不对 后面逻辑一大堆错 甲申。。。。。。
-----------------------------
呵呵!不是他不知道自己的推理有误,而是不愿意公开认错。
今天他不回复,明天继续分析下一个,一天只分析一个,以免把话题越扯越远。
他的问题有代表性,一点点剖析出来,可以让读者看看分析历史有哪些常犯、易犯的错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40

黄潜善、汪伯彦议和的失败,其实已经给赵构、吕颐浩、张浚敲响了警钟,他们深知议和是靠不住的,必须马上为战守做准备,但仅仅只有几个月时间了,极度虚弱的南宋朝廷和军队能在几个月内振起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时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再次尝试与金国议和,希望以此换取一点喘息的时间。如果能让金兵不来,这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赵构朝廷此时的策略可以归纳为:
1、尽最大力量争取援金军南下之师,以赢得最起码的平定内患、恢复元气、准备战守的时间,此为上策,但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
2、以东京留守司军和御营军之大部防守江淮,力图让金兵不能突破长江天险,此为中策,但成功的希望也不大。
3、如果长江守不住,则继续南退或者进入四川守险,此为下策。由于上策、中策成功的希望都不大,所以不得不为行此下策预做准备。
为了争取上策的成功,赵构君臣让步让到了丧权辱国的地步。完全没有了谈判筹码的和谈已经没什么可谈,只剩下弱者向强者乞求哀告而已了。
如果长江守不住,赵构下一个逃难的地点有可能选在四川,那么屏障四川的陕西就至关重要了,这就是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原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41

然而,乞求哀告注定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除了使更加坚定敌人彻底灭掉南宋的决心,还会在国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无知的庸官、百姓或许还会跟着皇帝祈盼大金开恩,但有识之士只会对皇帝、朝廷心生蔑视、憎恶。

强敌的入侵,把很多人推到了人生的分叉路口,他们必须迈出关键的一步。赵构选择向后退,宗泽、岳飞选择往前迎。
其实,宗泽、岳飞又何尝不是屡屡遭到失败的打击呢。
靖康元年,宗泽救援真定府,未能解围;靖康二年,宗泽的在南华被诱入伏击区,遭到惨重损失,战车全部丢失;建炎元年,宗泽被完颜粘罕绕过正面,包抄侧翼、后方。
岳飞拼死攻下新乡,宋军却无法守住;他转战太行,一直打到粮食耗尽,不得已杀战马而食,也没能打出一块立足之地,最终还是不得不退回黄河以南。
但他们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在失败之后更加自强不息,选择了不屈不挠的和敌人斗争下去。
从宗泽的东京保卫战到杜充南下建康,岳飞亲身经历了中原从坚守到放弃的全过程。两河没能收复,现在中原又不得不放弃,并且中原不是被武力攻破,而是为饥荒所摧垮。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42

从河北回来以后,岳飞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军事思想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折。
在这以前,岳飞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但对黄潜善、汪伯彦甚为蔑视,连李纲也没放在眼里。在他的观念里占主导地位的是“可”,可以挥师河北,可以收复失地。从他的《南京上书》、他和张所论兵时曾提出过收复河北的方案(请回顾《疑案二》),可以看出他满怀信心、跃跃欲试。然而,尽管他和王彦在河北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最终经实战检验出来的结果,证明他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失败,使岳飞在军事上走向成熟。投到宗泽麾下之后,岳飞虽然屡挫金兵(非主力),但却再没有慷慨请命要去收复河北。他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要扫平金贼,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手中丈八铁枪是不行的。
在岳飞的观念中出现了很多“不能”,比如他与宗泽论阵法时持的观点——靠阵法是不能在野战中有效克制金国的骑兵的。
如果克制不了金国铁骑,就意味着宋军只有依托城池、山寨被动防御,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意味着一旦城池被围,宋军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的救援,因为援军在半路上极难逃脱金国铁骑的猎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43

在建炎二年,不论是宗泽还是岳飞对北伐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这从现存史料中是不难看出来的。宗泽的二十四道奏章中一直在强调的是东京可守,而河北必须救援,但从未说过“王师北伐,两河必复”之类的话,倒是一再表示随时准备战死沙场的决心。
宗泽、岳飞和东京留守司军所面临的选择是——进,是九死一生;不进,听凭金军荡平河北、河东,把战略前沿推进至黄河一线,则战局会更加被动,在未来的战争中宋军的伤亡会更加惨重,并且由此还会加剧北方百姓的流亡,使农业生产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两害相权取其轻。尽管北伐势必付出极为高昂的代价,尽管宋军的伤亡可能会远远多于敌人,尽管宗泽、岳飞可能会以身殉国,但他们还是准备迈出这一步,准备去尽忠报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残酷的战争把千千万万人推到了歧路前,可以南,可以北。但是,很多人一旦往了南,今后就更加没有了往北的勇气;而很些往北的人,也从此不会再向身后看一眼。

宗泽、岳飞做出了与赵构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将因此有天渊之别。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无心念昔 2012-08-26 22:14:18
西军在徽宗朝季,讨方腊,伐辽是损耗了些元气,真正大伤元气还是三次太原支援战,种师中都战死了。彻底葬送西军的则是富平之战。
-----------------------------
西军的事还是留待下文讨论吧。本文即将开始分析东京能不能守,给有古文功底的朋友推荐一下南宋陈规的文章,建议仔细看一看。

陈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

靖康丙午,规以通直郎知德安府安陆县事。丁未春正月,群盗王在等犯德安府。时郡将阙,规摄府事。
贼来攻城,规在城上与贼语,问何因到此,贼言:“京城已为金破。”
规独念:都城之大,濠堑深阔,城壁高厚,实龙渊虎垒,况禁旅卫士百万,虽金人乘我厄运,一时强盛,亦何能破!殆不足信。
二月四日,贼遁,遣人诣都城奏功还,乃知京城果为敌陷,徒深痛切,但不知城破之所以然耳!又恨当时不得身在围城中,陪守御之士,以效绵薄。
绍兴己酉春三月,朝廷既复河南,规自祠宫被命知顺昌府,夏五月到官。行及期年,暇日会同僚,语及靖康之难。
汝阴令云:“尝收《东斋杂录》一编,中有《靖康朝野佥言》,具载金人攻城始末。”
规得之熟读,痛心疾首,不觉涕零。嗟呼!治乱强弱,虽曰在天有数,未有不因人事得失之所致也。扬雄所谓:“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靖康京城之难,若非人事之失,则天亦不得而为灾。
规不揆至愚,窃观金人攻陷京城,朝廷大臣与将吏官帅应敌扞御之失,虽既往不咎,然前车之覆,後车之戒,事有捕於将来,不可不备论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无心念昔 2012-08-25 22:56:26
太原的前车之鉴才过去几个月?
-----------------------------
下面是陈规关于援太原的评论,有些观点虽未必尽然,但有参考价值。
陈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

朝廷欲再援太原,大臣以为中国势弱,敌势方强,用兵无益,宜割三镇以赂之。殊不知势之强弱在人为,我之计胜彼则强,不胜彼则弱。若不用兵,何术以壮中国之势,遏敌人之强?用之则有强有弱,不用则终止於弱而已。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惟在用兵之人何如耳!
河东宣抚使统兵十七万以援太原,又招河东义勇、禁兵五万,共兵二十二万。皆败绩,致太原陷于敌。非兵不多,盖用兵之失也。其所以失者,兵二十二万直行而前,先锋遇敌者有几?一不胜而却,与其後大兵皆却,宜乎不能援也!有识者观之,不待已败,而后知其不能援也。
殊不知攻城者,分攻城兵、备战兵、运粮兵、厄援兵;若兵不多,则攻必不久而速退,又不待其援也。假使当时往援者将良得计,虽无兵二十二万,只十万亦可以必援。又无十万,只五万亦可以优为之援也。又不五万,至其下亦有可援之理。
且以五万为率,若只分为五十将,留十将护卫大将,兼备策应内外,三两将诣扼援兵前,广张兵势,牵制扼援之兵。以二十将分地深入敌境,绵亘可布三五十里,不知敌人用兵多少,便能尽害。以二十将周围行偏僻小路,寻求乡导,多遣远探,向前设伏,伺望敌人打粮出兵,多则退之,少则擒之。但绝其粮道,不必深入,直抵城下,其贼自退。又且兵既分遣,则人力并用。假令数将失利,其大兵必不至于一齐败衄、溃散为盗。
京城之难,其源在于援太原之失利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 2012-08-25 19:13:30
当前关键的分歧在于,开封究竟是否守得住,是否适合做首都?
之前的几次东京攻防战,究竟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甲申兄没有论述东京为什么不可守,楼主对于东京为什么能够守住而且适合定都也没有充分的分析。
所以我建议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后面才不会有争议。
-----------------------------
先参考一下靖康元年种师道对守东京城的看法——


种师道对赵桓说:“金兵才多少人马,如何能围得住方圆八十里的京城?何况京城城墙十几丈高,粮食充足,金兵又岂能攻得下来?只要拒城坚守,金人粮尽力屈,自然会退兵。”
赵桓对目前的形势完全没有判断能力,一下陷入了困惑——到底是李邦彦他们说得对,还是种师道、李纲说得对?
赵桓一下也想不清楚了,于是他命种师道到宰相的政事堂与宰相李邦彦共议大策。
种师道心里明白,赵桓是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皇帝,要坚定他抵抗的决心,先得治住他身边的这几个“大才子”。到了政事堂里,种师道客客气气地给了李邦彦一顿难堪。
他先一脸谦恭地对李邦彦道:“下官久居边鄙之地,还从未见过像东京这样高大坚固的城墙,真是固若金汤。丞相当时怎么想到要议和呢?”
李邦彦道:“因为国家无兵,故不得已,只能与金人议和。”
种师道做疑惑状:“无兵?这又不是野战,所谓‘攻则不足,守则有余’,京城之民虽不能临阵对决,但令其守城却并非难事,只要发给兵器,这几百万居民全都是兵,丞相怎么说无兵?”
李邦彦有些难堪:“本相素来不习军旅之事,不知出此一策。”
种师道笑了笑:“丞相过谦了。纵然不习武事,但古往今来攻守之事广载典籍,丞相饱读诗书,难道在书上没有看到过一、二件吗?”
“这……”李邦彦答不上来了。
种师道又问:“我来的时候,见城外居民几乎全被金兵杀掠,屋舍、牲畜、粮食也全都为金兵得所。丞相不让城外居民撤去屋舍,搬运粮食、牲畜入城,而是一下就紧闭城门,让无辜生灵肝脑涂地,把牲畜、粮食都送给金人,这又是为何?”
李邦彦脸上挂不住了:“事出仓促,实在无暇考虑到此事。”
种师道笑道:“好慌,好慌啊!”
左右的人也忍不住笑出了声。李邦彦尴尬得面红耳赤。
种师道缓缓说道:“丞相乃是文臣,自己守不住腰下的金带,送给金人倒也罢了,如果金人要诸公的首级,丞相给还是不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8-24 15:28:04
另外,追究靖康耻哪个人应当负责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吧?我们讨论的是赵构南逃正确还是错误。
-----------------------------
@湖东隐士 2012-08-24 22:35:02
既然以赵构南逃正确还是错误为讨论主题,那我先替你整理一下思路——
1、论点:赵构南逃是正确的。
2、论据:东京是守不住的,守东京是等死。
第一个问题:论据不能完全支持论点。
-----------------------------
第二个问题:论据“东京是守不住的,守东京是等死”是否成立?把这个论据作为下一级的论点来分析一下:

论点:东京是守不住的,守东京是等死。
论据:蒙古灭金时,汴京城没有守住。

前面已经说过,这种类比推理是不可靠的。我们既不能因为李纲、宗泽都曾经守住东京,而断定赵构也一定守得住,也不能因为赵桓没有守住、蒙军攻破汴京,就断定东京不可守。
你还有没有足以支持论点的论据?如有,请补充说明(类比推理型的不必补充);如无,则表明不能肯定你的论证成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7 11:04:53
-----------------------------
有些内容文字很难表达,吴歌兄可否配几幅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44

九、在真相的背后

自建炎元年赵构南下扬州到建炎三年的卑辞祈哀,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已渐渐清晰了,现在还没有清晰的是这些历史人物当时的心理,从黄潜善、汪伯彦到吕颐浩、张俊,从李纲、宗泽到岳飞、韩世忠,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势做出不同的判断,为什么会在对金策略上产生如此之大的分歧?
当时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
1、固守东京、救援河北;
2、西入关陕,据险而守;
3、退守襄阳,支持中原;
4、南下建康,避敌锋芒。
赵构最终选择了南下,但他为什么又不渡过长江到建康,而是把地点选择在了江北的扬州?
赵构南下避敌的最终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他采纳了李纲、宗泽的建议,情况会不会好一些呢?他们提出的方案可行吗?
下面我们逐一对这几个方案进行详细地分析,先从宗泽提出的方案开始。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