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子瞻门人 2012-08-20 10:01:32
楼主好勤奋啊,现在看来越来越感觉高宗的不易了。楼主表达高宗的心路历程:开始国破家亡无所依从-依赖武臣-军阀各怀鬼胎-武臣背叛(心底不信任武臣的种子)-依赖文臣求和-金国不依(战争)-重新依赖武臣(心底不信任,仅仅是权宜之计)-随着金人战斗意志的消磨,进入持久站-对峙,求和时机出现-依赖文臣求和-罢免武臣(源于根子里的不信任,人生阅历如此)-岳飞悲剧出现。
-----------------------------
写历史不敢当勤奋二字,其实原材料就摆在那里,要说勤奋那是十年前读史时候的事了。
不过兄台对高宗心路历程还是结论下得早了些,事实上还要复杂曲折得多,敬请关注下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子瞻门人 2012-08-20 10:25:42
高宗同那些马上创业皇帝不一样,他不可能依赖自身能力完全驾驭军队。他的人生阅历告诉他:这些武人大都是“少知义理”之辈!不可信赖!今天还是忠臣,明天就可能背叛。今天还俯首帖耳,明天就飞扬跋扈,那么谁可以信任呢?还是身边的近臣和文臣,他们毕竟从小读“圣贤”书,明白“义理”,即使作乱危害没有那么大。这就是高宗的心态,这种心态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从血淋淋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
-----------------------------
赵构应该是在建炎三年彻底读懂了司马光的那句话:“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子瞻门人 2012-08-20 10:25:42
高宗同那些马上创业皇帝不一样,他不可能依赖自身能力完全驾驭军队。他的人生阅历告诉他:这些武人大都是“少知义理”之辈!不可信赖!
-----------------------------
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宗泽是年近七十的文臣,为什么“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同样是面对“少知义理”之辈,为什么宗泽在,盗可以为兵;宗泽死,兵可以为盗?
分析这段历史,除了看外部环境,还要看赵构自身的原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21

五、真相还原

从赵构南下避敌之初,宋朝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矛盾就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尽管主战派领袖李纲被贬出了朝廷,但留守东京的宗泽仍然在拼死力争。
扬州朝廷里虽然有文武百官,但是在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能提出一个全面的、可行的方案。以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文官集团所能做的、所擅长做的依然是“以道德治天下”那一套。他们可以为了外戚是否能授待制、学士这样的文职一类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敢把皇帝抵到墙角;德高望众的老夫子可以大谈“教育兴国”,是非分明的言官可以编撰文书来鞭挞奸邪。然而,在如何抵御强敌的问题上,他们却成了一帮书呆子。
对治国用兵本来就一窍不通的赵构,身边又没有一个堪称战略家的辅国重臣。黄潜善、汪伯彦在获得了赵构的信任后,把朝廷的国策彻底推向了主和。
傅雱奉使回来之后,带回了不少重要的信息,尤其是李侗对宋朝的弱点分析得十分透彻——公卿疏于谋略、将士不肯用命、军队战力无法抗衡金国铁骑、国内盗贼蜂起、军贼流寇不抗外敌反而残破自己的州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22

必须承认,不管李侗出于什么用意,他所指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不争的事实,可谓是击中了赵构和宰执大臣们的心理要害。宋朝不改变这种现状,别说是收复失地,赵构的朝廷在内忧外患之中能不能存活下来都要画一个问号!
在面对艰险和困境时,不同的人会做不同的选择。
此前的李纲、张所,当时的宗泽以及后来的岳飞都选择了迎难而上。他们想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如何自强不息。留守东京的宗泽为此竭精竭虑。
将帅无人,这位六十八岁才开始戎马生涯的老文臣就在百忙之中学习兵法谋略,发现有岳飞这样的可造之才,立刻将兵书阵图送到他的手上;
将士不肯用命,宗泽就严明赏罚、刚正无私,以近七十的高龄亲赴前线,激励士卒奋勇杀敌;
战力无法抗衡金国铁骑,宗泽就在学习思考和战争实践中不屈不挠地寻找克制骑兵的办法。挖壕沟、植鹿角、造战车、布强弩;(虽然他并没有真正找到以步制骑的有效方法,但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东京保卫战仍然发挥了作用,并为后来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23

中原盗贼蜂起,宗泽做出了匹马招降王善的壮举,成功地变盗为兵,把造成内患的势力转化为抗金力量;
军贼流寇残破自己的州郡,宗泽先给予出路,然后对敢于继续为非作歹的格杀勿论,震慑住这帮“不知义理”之辈。
这是有血性的人的选择,英雄只可能在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当中产生,而所谓的“识时务者”却会退、会让、会忍、会低头、会乞求、会“舍车保帅”……
当然,如果这些只是暂时的策略,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如果作为长久的国策,那就必将葬送国家。
赵构南下避敌,对军心的影响尚在其次,此举对民心的打击所造成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建炎三年中原土崩瓦解,并不是因为遭到金国铁骑的武力摧毁,而是源于粮食的枯竭。而粮食的枯竭,除了遭受金兵抢掠之外,更致命的原因是大量中原农民放弃土地南逃。
宗泽声嘶力竭地呼喊最终没有请回赵构。其实,建炎二年农时一误,宗泽就一病不起,中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赵构、黄潜善、汪伯彦接下来犯了比南下避敌更为严重的错误——以乞和为国策。傅雱带回来的信息让黄潜善、汪伯彦内心燃起了强烈的希望——金国并未关上议和的大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2012-08-20 19:35:06
金兵二次南下时赵恒临时抱佛脚想到李纲,不过太晚了。赵构为什么一逃再逃,却始终不肯再用李纲?
-----------------------------
看看赵构身边是哪些人就明白了。先是黄潜善、汪伯彦,这就不必说了;
接下来的宰相是朱胜非,罢李纲的那道制书就是他写的,这也不必说了;
朱胜非引退后,曾经要把李纲置于死地的张浚出任知枢密院事,他又和宰相吕颐浩关系甚好,这更不必说了;
吕颐浩之后的宰相是范宗尹,就是赵构即位时说李纲有“震主之威,不可以为相”的那位,这就没法说了;
再下来宰相就是秦桧、张浚,李纲算是熬不出头了。
还有如颜岐之流,官也做到了执政大臣,赵构又是个庸主,被这些人一说,哪会再用李纲?等赵构终于有点明白过来的时候,却传来了李纲的死讯。
本文现在写到建炎三年八月,下一个月赵构君臣讨论过李纲的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用之必亡人之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2-08-20 16:21:32
赵构既以李亨自比,何不期待郭子仪那样的明义理、晓进退的统帅呢?
-----------------------------
赵桓、赵构都对郭子仪评价极高,但这个时候,赵构的胆已经快被金兵、叛将、军贼、盗寇吓破了,估计满脑子想的都是求和、逃跑、保命。宋金形成对峙局面时,他倒是经常想到郭子仪。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2-08-20 16:27:40
司马光这句话的局限很大,如果赵构对于做皇帝只是理解到这个层面,他不能振作是非常自然的。
-----------------------------
赵构也只能理解到这个层面了,对于一个没有才能的年轻皇帝,义理纲纪是救命稻草。在下文中会经常看到:赵构总是把义理挂在嘴边,这成了他选人用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他可以容忍张俊畏敌逃跑、容忍杨沂中强占西湖,但不能容忍虔州百姓供岳飞的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24

在黄潜善、汪伯彦看来,议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让金国接受赵构即位这一既成事实。金国所扶立的张邦昌伪楚政权被赵构取代,张邦昌也已经被赐死了,是不是能让金国承认赵构的地位?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从《回康王书》中,赵构、黄潜善、汪伯彦看到,除了两河之外,金国对土地又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割让陕西诸路。但却不是自己要,而是给西夏。
这似乎印证了傅雱带回来的那个信息——金国征服辽国也不过才几年时间,人心未附,他们也不敢对辽国人十分信任。为了有效占领、控制住两河,他们已经在往河北移民。但金国人口少,能移过来的女真人也仅仅只有十万而已。(战前,宋河北路的人口近一千万。)金国应该是如李侗所说的得到两河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吧。
同时,这还说明完颜粘罕仍然担心宋与西夏结盟,所以逼赵构割让宋的土地来拉拢西夏。
在赵构即位之初,黄潜善就一力主张承认赵桓割让黄河以北的那一份誓书,以此来与金国议和,所以对他来说,放弃两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且责任还可以推到赵桓身上。至于陕西,既然不是金国自己要,其中就应该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25

黄潜善、汪伯彦认为,如果赵构朝廷满足了金国的要求,议和是完全有可能的。要满足金国的要求,至多是再把陕西或陕西的一部分割让出去,这总比面对金国铁骑要好得多。哪怕付出代价,他们也是一定要尽全力去达到“和平目标”的。
赵构相信了黄潜善、汪伯彦确定了与金国议和,但这次议和却必须秘密进行,否则不但议和不成,反而会惹出很大的麻烦。
从赵构即位以来,其政治口号就一直是“收复失地,迎还二圣”。如果公开宣布放弃两河,甚至放弃陕西部分的土地,并置徽、钦二帝于不顾,不仅以宗泽为代表的主战派肯定会立即发出强烈的抗议,而且两河、陕西的百姓,甚至普天下人都会认为赵构“不当为天子”。只怕议和还没开始,就先失去了人心。
十一月底,赵构派遣王伦出使金国,名义上仍然是“大金通问使”。表面上他的使命和傅雱一样是去通问二圣,而实际上执行的是一项秘密议和的任务。
当然,此时已到冬天,靠议和延缓金军这一次的南侵是肯定来不及了。几乎在王伦出发的同时,金国三路大军发动了进攻。
赵构、黄潜善、汪伯彦一边等待着王伦的消息,一边密切地关注着中原、山东、关陕的战局。
这一切,远在东京前线的宗泽还一无所知,他还想以誓死血战来激发起赵构的斗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26

赵构年轻幼稚,黄潜善、汪伯彦的妙计让他“顿开茅塞”。就在确定这项“英明国策”之后不久,他擢升黄潜善为左相、汪伯彦为右相,并且由衷地发出赞许:“能够得到二卿为宰相,朕还有何忧?”尽管此时北方已经烽烟四起,但赵构仿佛是胸有成竹,前所未有的胸有成竹。
他觉得中兴大业有望了,只要与金国达成和议,外患的威胁就暂时没有了,自己就不用再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里了,可以腾出手来治理国家。想我大宋泱泱大国,一旦度过了危机,等到将来国势振兴,自己就可以大展雄图。
赵构曾对张浚说过:“朕欲一飞冲天!”

现在是一边在打仗,一边要议和,那这仗该怎么打,和又该怎么议呢?
老谋深算又极度愚蠢的黄潜善、汪伯彦使用的是“因势利导”法,他们力图以战争来配合议和。
面对四千里战线蜂烟四起的危急局面,他们采取的“巩固东南,坐观北方”的策略。
东南盗贼蜂起,必须予以镇压,于是他们把十万御营军全部用在了捉杀盗贼上,以此确保扬州的安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27

从宋金战争爆发之初,陕西的兵力被一再抽调,赵构南下时,又抽调了一部分,造成关陕兵力不足,扬州朝廷对此装聋作哑——既然陕西可能要割让或部分割让出去,那不如把能战之西兵调一些到东南,以确保皇帝和朝廷的安全。
宗泽的奏章一道接一道地送到朝廷,扬州朝廷也是不作为。甚至当宗泽的西南面被包抄,退路被切断,完颜娄室的军队逼到襄阳,他们也没有动一下——宗泽一直是朝廷推行割地议和政策的最大障碍,那么索性让金军教训一下你,打了败仗,你说话的口气还敢那么硬吗?
信王赵榛派马扩来示援,他们最终却严令“不许一人一骑过河”——既然两河已决定放弃,再派兵救援各州郡守军和河北的义军,岂不又会让金国觉得赵构根本没有割地议和的诚意?还是听凭他们被金兵一个个击溃吧!
山东无帅,扬州朝廷也不闻不问……
他们想以此向完颜粘罕传达出明确的信号,想让完颜粘罕相信赵构朝廷有足够的议和诚意:
1、答应割让黄河以北,我们就对两河的守臣和义军不给予任何支援;
2、割让陕西的事可以商量,所以我们并未增强陕西的兵力;
3、大金挥师南下,朝廷深自切责,所以敛兵于东南。至于宗泽等誓死血战,乃是因为军心、民心尚不肯屈服,此为朝廷所不能驾驭,但对其也未予支援。请体谅皇帝、朝廷的苦衷。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正文2-5-227中

“完颜娄室的军队逼到襄阳”应为“完颜银术可的军队逼到襄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228

他们处心积虑地在战争中为议和做好铺垫,借金兵之手瓦解主战派的意志、消化掉反对的势力。
这种策略是对河北、河东、陕西、中原、山东那些浴血奋战的忠臣义士的出卖,是对尚在苦苦期盼的北方百姓的出卖。
当然,这种出卖是绝对不能公开的,是一定要想尽一切方法来掩盖的,信王赵榛的真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赵构明明已经判断信王是真,但黄潜善反应比他快、想得比他远——为了议和,不能救援河北,不能支援信王,但是,把自己的亲兄弟当牺牲品,这岂不是要招来强烈的谴责?
惟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信王是假的!为了议和、信王必须是假的!
北方正是“多少焦苗待霖雨”,但他们还不知道,在东南朝廷、在皇帝和那几个宰执大臣的心目中,他们早就已经枯死了。
赵构、黄潜善、汪伯彦对议和是信心满满,赵构已是“静下心来”,为将来成为中兴圣主而发奋读书了。
就在北方形势每况愈下的时候,皇帝的经筳开讲了,赵构开始正儿八经地学起了《论语》、《资治通鉴》。
如果他真能刻苦学习,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学习本来是一件辛苦的事,为成为一个中兴圣主而学习,那就不是一般的辛苦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1 00:50:03
抱歉。。。图太大咧。。。下会小心。。。
-----------------------------
呵呵!图的大小是有点不好掌握,我也是发得大的大,小得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8-21 19:04:15
专业一点的: ps导出图时--存储为web和设备所用格式--选JPEG--图的质量分五等--低质量图小 高质量图大
不必这么专业的: ps导出图时 直接另存为JPEG 选择品质低=图小 反之大
楼主有大图尽管放 地图等质量越高越好 不能放小图 (论坛允许5mb大小 一般不会超过)
-----------------------------
谢谢指教!这个我得认真学习一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
正文 2-5-193 篇首漏掉了标题:七、卑辞祈哀
正文 2-5-221 篇首标题更正为:八、真相还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
正文 2-5-226中的“就在确定这项“英明国策”之后不久,他擢升黄潜善为左相、汪伯彦为右相,并且由衷地发出赞许:‘能够得到二卿为宰相,朕还有何忧?’”一段删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2-5-229

良好的愿望人人都有,但顽强的意志却只有少数人具备。以前,谁也不曾料到这位九殿下要承担兴衰拨乱的中兴重任,从小时候起,一直没人对他有过太高的要求,赵构是享受着皇子的荣华富贵长大的。
刻苦了没多久,赵构就坚持不下去了。他身边的康履、蓝珪这些太监奴才们,最擅长的本事就是对主子投其所好。主子贵为九五之尊,年纪轻轻就要为国家大事劳神,读书又这么辛苦,岂能不让主子欢乐?扬州又是淮左花团锦簇之地、富贵温柔之乡,岂能让主子白来一趟?
赵构本来就有弱点,在这帮奴才的精心奉承下,他书没读多少,倒是和他的父亲赵佶当年一样,欢乐起来了。
赵构也深知天下人对赵佶沉迷声色是什么看法,所以他一边寻欢作乐,一边尽力掩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性不好与妇人处”的圣人。
太监中也有正直的人,原赵桓的内侍邵成章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屡屡规劝赵构,赵构也越来越讨厌他。
邵成章不知道赵构、黄潜善、汪伯彦在和金国秘密议和,更不知道他们对此还自以为把握很大。他看到金军南下,朝廷对北方不闻不问;盗贼四起,皇帝还偷偷在宫里寻欢作乐。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