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0

这种反近城防御体系的特点是层层设置路障,以阻滞对方的进攻速度。
图上的第一种路障是铁蒺藜。铁蒺藜战国时期就已广泛使用,是一种铁质尖刺,属撒布障碍物。它有四根伸出的铁刺,刺长数寸,凡着地总有一刺朝上,有时还在刺上喂毒。


铁蒺藜是常用的阻滞骑兵、步兵突击障碍物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图上的第二种路障是鹿角木。鹿角木汉代、三国曾大规模用以护城,它以鹿角形的坚木制成,长数尺,埋入地中一尺余深。遍植鹿角木,可以阻拦骑兵。
(注意:上图中鹿角木植于沟中是错误的,应植于沟后的平地。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图,权且代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图上的第三种路障为陷马坑。
第四种路障为拒马枪。拒马枪又称拒马,是一种可移动的障碍物,因用主要用于防御骑兵突击而得名。拒马枪是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枪头穿在木上,使枪尖向外。据《武经总要》记载:“以竹若木三枝六首,交竿相贯,首皆有刃,植地辅立,贯处以铁为索,更相勾联。或布阵立营,拒险塞空,皆宜设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金戈风云 2012-10-12 20:52:54
看看楼主写的京畿路的那些县城是不是都有水路和东京想通。
-----------------------------
“金戈”兄好眼力!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经闲人 2012-10-13 12:36:56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预测到半年后会再来一次东京保卫战。
-----------------------------
1、种师道:“然窃料敌必再来,要当先为之备也。”
2、吕好问:“秋冬必倾国复来。”
3、李纲:“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4、许翰:“将来再举,必有不救之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1

在城池、堡垒前在设置这类路障,进攻方在近城作战时,其突击速度必然大大减慢,双方杀伤对手的主要方式是远距离箭战。
如前所述,宋的弓弩本来就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宋军由此可以避己之短,扬己之长,避免在作战中与金国的骑兵短兵相接。金军不仅骑兵的优势无法发挥,并且只能一边清障,一边前进,一边遮拦、躲避强弓劲弩,一边给予还击。
城上的宋军有城墙保护,居高临下,城下的宋军以羊马墙为掩体,城上城下一起对金军实施密集射击,金军如果在这种防御体系前进行近城作战,其伤亡代价可想而知。
设置路障时一般会留下敌军不易发现的数条通路,并在相应位置安置大量的强弓劲弩。即便通路被发现,金军密集于这些通路中进攻,会遭到强大的杀伤。
留下通路,是为了使“披城下寨”的宋军一遇战机,可以利用这些通路快速出兵。在夜间,还可以利用这些通路秘密出兵对金军实施袭扰。
遇到这种城池延伸防御体系,一般进攻方都要退二、三十里下寨,并且往往也要修筑堡垒、设置路障。否则,宋军极易对其营寨实施袭扰——有战机则袭,不能袭则扰。尤其是在夜间,宋军如果突然出来劫营,靠城太近,金军连反应时间都没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2

东京城方圆六十余里,如果金军退二、三十里下寨,想把东京围死,其兵力就远远不够了。
上述的各种战术和器械基本上都可以从《武经总要》上查到,两河流亡的百姓又给赵构朝廷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也就是说,宋当时完全具备条件,实施起来并不困难。
从后来宗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他认真地阅读了兵书、研究了这些战术,并将其运用到了战争实践中。在磁州时,他就招募义军“披城下寨”。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之后指挥东京保卫战时,完颜粘罕和完颜兀术并没有找到有效击破这种防御体系的办法。
由此可见,只要正确地采取了防御措施,不让金军把东京围成孤城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另外,如果在东京城外围五十里的半径内,在地理条件具备的地方建立一些堡垒,不留给金军足够的警戒距离,则金军很难选择安稳的下寨地点,势必处于宋军不断的袭扰之中,日夜不得安宁,坚持不了多久,就须退兵休整。
进一步讲,宋军如果能利用好京畿路现有的城池,并加筑堡垒,使各个城池、堡垒间距在四、五十里以内,形成以东京为中心的网状防御体系,则金军恐怕连切断东京物资运输通路的办法都没有。(宗泽所建的二十四座堡垒,是不是为了起到了这种作用,由于史载不详,我们现在也只能是推测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3

凡事都应该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的方面努力。我们做一个最坏的设想——上述这些反围困手段均未奏效,外围的反围困据点被金军逐一击破、拔除,东京被围成了孤城,宋还有没有取得反围困胜利的可能呢?

在这种围困与反围困作战中,粮草等生活物资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说双方是在竞赛——谁的粮草先消耗完,谁就将面临失败。所以,怎样使自己有充足的粮草,使对方无法得到补充,是胜负的关键。
在宋这一边,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囤积粮食;二是坚壁清野。
先来看一看东京的粮食情况,分析一下东京及其周边各城池能不能屯积半年到一年的粮食。
宋北方诸路百姓的粮食基本处于自给状态,但由北方供应东京这个大城市以及养活几十万禁军却还不够,存在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一直是靠漕运来补充。东京漕运的水道有四条——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其中又以汴河的漕运量为最大。
汴河原是隋炀帝为沟通黄河与淮河而开凿的一条人工渠,接邗沟、通长江,过江之后又通过江南运河直通苏杭,是贯穿黄河、淮河、长江、浙江的一条大动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4

汴河从东京外城西水门入城,横穿里城,出外城的东水门。《宋史?河渠志》载: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从宋初起,每年通过汴河从江、淮、湖、浙运往京城的粮食就有几百万石之多。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载:淳化二年(公元990年)六月,汴河在浚仪县决口,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去视察、指挥堵塞。他步行于泥淖之中,一旁的宰相、枢密使等皇帝劝阻回驾。赵光义道:“东京养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
宋太宗至道年间,汴河的年运输量达到580万石(《文献通考*国用考三*漕运》),宋真宗时汴河的年运输量高达800万石(《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六),此后,在宋仁宗时也维持在800万石左右(《宋史*孙长卿传》),到宋神宗熙丰年间下降至600万石(《梦溪笔谈》卷一二)。
北宋末年汴河的年运输量史料阙载,从有关记载看,粮食运输量有所下降,但应该也在400万石以上(否则东京就不仅仅是粮价上涨,而是要闹饥荒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5

汴河粮食运输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石纲”,当时大量的运力被用来运输奇花异石,给赵佶造延福宫、堆万岁山。

宋初,汴河漕运实行“转般法”,真州、扬州、楚州、泗州设置了“转般仓”,这四州的“转般仓”储米达1200万石,除每年往东京运送600万石,还余下600万石的储备粮。
王安石变法时,改“转般法”为“均输法”。在“转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籴本”的调节作用。可到了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的亲信胡师文当发运使时竟将“籴本”献给赵佶,买了一个户部侍郎的官职。“籴本”没了,粮食也就无法周转了。赵佶、胡师文此举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据《文献通考*国用考三*漕运》记载:此后,屡屡有人效法,把“籴本”进献给赵佶,“而本钱竭矣!本钱既竭,不能增籴,而储积空矣!储积既空,而转般无用矣!”
就这样,无道之君和无耻之臣很快就把四州“转般仓”里的国家粮食储备给掏空了。崇宁三年,蔡京改“转般法”为“直达法”,汴河漕运量开始下降,损耗迅速上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10-14 14:00:49
如果东京城里有皇帝,等到金军占领大名府以后,截断水道围困东京还有问题吗?
-----------------------------
汴河在哪?大名府在哪?你让金军截断黄河吗?汴河是运河,能有多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10-14 12:52:50
4、东京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南方水运的话,说明人口流失对东京粮食供应的影响不很大。即使北方农民都逃跑了,只要水运畅通,一年400万石的粮食,也可以支持东京。
-----------------------------
中原就东京一座城吗?其它城市怎么办?北方农民逃到南方靠什么生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10-14 19:17:14
说晕了要 这黄河 汴河由西往东流 你就算能截 也不能跑大名府啊
看看地图大名府周围吧 你要是斡离不参谋多好 给大宋多少时间解决问题
-----------------------------
我实在不知道丙吉想哪去了,教不了他了,我还是更新正文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6

从上述可见,宋徽宗崇宁年间汴河粮食运输量下降,并不是因为汴河的运输能力达不到600万石,而是因为赵佶、蔡京之流大行祸国殃民之举。
此举导致两个两个严重的后果:1、国家储备粮少了600万石,2、东京粮食储存量下降。
宋徽宗政和年间,汴河河床逐年增高,漕运颇受阻碍,但赵佶和“六贼”似乎并不在意,不但不疏通运河,反而强令大量漕船运送花石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军战争爆发前夕,使东京的粮食储备量持续下降。
汴河的漕运关系到东京的民生,在战争时期,则将决定东京的存亡。
在金军第一次南侵时,宋金双方进行过一次“竞赛”,尽管东京附近没有实行清野,完颜斡离不曾一度到四近抄掠,并且还“拣到”了堆积如山的刍豆,但宋军护住了延丰仓里的四十万石粟豆,藉此在竞赛中取得了优势。在一个月后,完颜斡离还是因粮草不足而退兵。
北宋有把握赢得下一次竞赛吗?
从金军的作战周期来看,一般是秋冬之际南下,春末必定回师。也就是说,东京城至少要屯积半年以上的粮食。
金军第一次南侵退兵以后,赵桓应迅速补充东京的粮食储备,疏浚汴河、恢复汴河运输能力是一件必须立即着手去办的紧要大事,但赵桓这个不懂治国用兵的皇帝只顾着去搞权谋斗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7

虽然李纲等大臣上奏章请求屯积粮食,但赵桓似乎是根本没有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
从李纲靖康元年四月上备边御敌八策算起,到十一月金兵渡过黄河,其间有半年多一点时间,而此时水量充沛,汴河漕运400万石粮食是完全可能的。从靖康之难的前后诸多事件来看,东京城里可能只存有三、四个月的粮食。
建炎元年五月赵构登基时,漕运已通,第一批运粮船到达南京应天府后,赵构命将粮食留三分之一于南京,余下的运到东京救军民之急,东京市井公然货卖人肉的惨状方才结束。
血淋淋的事实就摆在眼前,赵构朝廷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征调东南的粮食,并派出大量的人力疏浚汴河,将其通航时间延长,恢复汴河最大运输能力,同时,应想方设法填实真、扬、楚、泗的转般仓。
李纲当时提出的“劝民出财”,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养兵,二是为了积粮——把江、淮、浙、湖的余粮迅速积聚起来,以备战争的需要。
同时应该看到,从建炎元年六月开始这项工作,虽然时间很紧迫,但抢运400~500万石粮食还是来得及的。(北宋有漕船约6000艘)
只要能完成这项工作,建炎元年东京的反围困就具备了物资基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8

此后,如果经过一、两年的努力,能使东京储粮在600万石以上,把汴河的“转般仓”填实到600万石的水平,抗金战争就有了足够的粮食保证,反围困也就有了必胜的把握。

东京城有很大的储粮能力,宋初的皇帝在设计东京城防御体系时,显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反围困的需要。
据《东京梦华录*外诸司》记载:“诸米麦等,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城仓;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陈州门麦仓;子州北夷门山五丈河诸仓;约供五十余所。”
这些仓库有多大的容量,史料无详细记载,但我们已经从李纲的《靖康传信录》中知道,东水门外的延丰仓的容量至少在40万石以上。由此大致估计一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这50余座仓库有多大的容量,应该不会小于1000万石。600万石以足够东京百万居民和几十万禁军半年之用,则东京城至少有囤积一年以上粮食的库容。
在东京外围的南京应天府、郑州等地,也必然建有粮仓。另外,即便这些仓库的库容仍不足,还可以把粮食发给百姓,让每户各自储半年至一年的粮食。这样,总体储量达到两、三年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近新城(外城)有草场二十余所。”并且,“场内堆积如山。”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三十三页的寂寞 7970楼
期望看到史鉴,而不是开篇急于推出所谓秦桧乃南宋为数不多忠臣之类的定义,难怪别人反感。我会接着看。楼主加油,万古兄加油!
-----------------------------
接下来请看仔细些,我的原文是——

秦桧在靖康年间,是公认的北宋朝廷中为数不多的忠臣之一,他在国难当头时的所作所为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北宋、南宋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已经谬之千里。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赵构即位后,听到朝野上下对张叔夜、秦桧的评价,还给了秦桧为资政殿学士的荣誉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
上闻叔夜与御史中丞秦桧之忠,遥拜叔夜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桧落致仕,充资政殿学士、提举醴泉观;而何栗、孙傅辈以误国,故不复录。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7966楼
楼主查到东京的仓库,这点确实佩服。推算储藏库容量,也基本可信。不过还需要更多的细节。
-----------------------------
一点也不值得佩服,《东京梦华录》是必读的史料,否则我不知道东京的城门朝哪开。
你现在该做的事,是回头看看你们关于东京粮仓的那段相声,再想想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不要把这种垃圾“讨论”重复一遍又一遍。
至于你感兴趣更多的细节,你怎么不自己去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独孤慕雨 8060楼
宋人不荒唐,荒唐的是后人
-----------------------------
独孤慕雨兄是研究宋史的,请多指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429


从上述可见,宋具备充足有能力解决“粮食竞赛’的第一个关键问题的条件。下面再来看一看反围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宋能否有效实施清野。
清野的关键是疏散百姓和物资。建炎元年,战争已经严重破坏了两河全境及中原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少人口都已南流(详细数字无法统计),但凡有钱的、南方有亲友的,大多为避战乱离开了故土,留下来的主要是无处可去、无亲可投的穷苦百姓。这一带粮食也越来越匮乏,并且,刚刚经历了靖康之难,留下来的百姓不可能还不懂得被金军抄掠粮食意味着什么。
宋在防御战中实施坚壁清野已经比以前容易得多。要实施清野的主要是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所辖地区。
靖康年间四京及所辖地区的户数史无详载,但仍然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推算。据《元丰九域志》载:宋神宗元丰年间,北宋四京的户数为584487户,按一户5口计算,人口约为300万,其中东京就占了三分之一强。考虑到人口的增长,再乘上一个系数1.2(宋神宗元丰六年全国总户数为17211713户,宋徽宗大观四年全国户数为20882258户,增长率约20%),据此估算,四京的人口数约为360万,估计城市人口约占一半。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