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4)香橼 是什么

(广东佛手柑)
香橼,其实就是枸橼,在广东叫佛手柑。盛产于岭南地区。香橼(yuan),又有一个yuan字音,其实暗示了贾元春的故乡 在岭南地区。 就像我们说的芙蓉花是暗示晴雯故乡是在两湖地区一样。

可巧,袁崇焕的故乡正是在岭南地区——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那里盛产香橼。

另外香橼,也就是枸橼,来自“梁王嗜果”的典故。典故出自刘伯温的《郁离子·枸橼第六》,原文就不摘抄了,大意是梁王见枸橼是金灿灿的,又大又香,以为很好吃,结果吃了之后酸得连舌头都伸不直了。

香橼,原本主要价值是药用,而非食用水果。不能因为外表好看又香,就想当然地认为很好吃。

香橼是不是真的是佛手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很可能不是,因为佛手柑在红楼梦里也出现过,在第40回刘姥姥再进荣国府的时候,板儿看到‘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板儿要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

反正不管香橼是不是佛手柑,它们都有相似点,都是很苦吃不得的,都是产于广东岭南地区。

用香橼象征元春,难道贾元春是个外表漂亮但却让人酸苦难当的香橼?

但对崇祯帝来说,袁崇焕绝对是个香橼:在外人看来,袁大将军是金光灿灿、威名赫赫、香名远播,崇祯皇帝也是对他抱有极大的希望,接连对他加官进爵,结果“己巳之变”,崇祯帝对袁崇焕印象大变,就好比梁王满满地咬了一口香橼,结果一肚子的酸苦,让他苦不堪言。加之中了反间计,恼羞成怒,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就是崇祯帝的香橼,在外人眼里,他是金灿灿的大香果,在崇祯的心里,则是无比酸苦的回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5)那首诗(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二十年来辨是非】:

小说里的贾元春,原本不过二十多岁,怎么会有二十年的是非可辨? 作者表面上是写元春,其实是写她“背后”的那个人。

袁崇焕死后,其功过是非,至今难有定论。 袁崇焕死后二十多年,直到南明的永历帝才第一次为他平反,至此才算还了他“清白”,算是勉强盖棺论定,了结了是非。

或许你说,明朝有是非争议的大将多了去了,熊延弼、毛文龙……都是争论,你凭什么认定元春是喻指袁崇焕? 别急,第二句,就给了我们答案。

【榴花开处照宫闱】:

这句的关键字是“榴花”。最“权威”(红学家)的解读是,石榴代表多子,于是引申为元春娘娘怀孕了。但又突然死了,所以认为是死于宫斗。 但请注意了,“榴花”不代表石榴,榴花是花,石榴是果,开花了不代表会有果,尤其是榴花,重瓣的不结果,单瓣的才会结成石榴过。“榴花开处照宫闱”,突出的是榴花的红艳美丽,而不是让人想到“多子多福”。因为开得越美丽红艳的榴花,越有可能是重瓣的,不会结成石榴果,何来“多子”?

窃认为,榴花,作为贾元春的象征符号,跟木芙蓉是晴雯的象征一样,都是象征着自己的家乡。

【 榴花,其实是指榴花塔 】

在袁崇焕的故乡,广东东莞石碣,至今屹立着一座 榴花塔。塔旁原有宋义士熊飞故里榴花村,故名榴花塔。榴花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正是其袁家人集资兴建的。榴花塔也是其袁家人的家族象征。

雍容华贵的贵妃娘娘,竟然用小小的榴花作为象征,而不是用天姿国色、花中富贵的牡丹来代表,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但如果说元春的故乡是在岭南,那里没有牡丹,倒是有石榴,有香橼,还有座榴花塔,所以才有香橼、榴花作为元春的象征符号,这就说得通了。

榴花真的是指榴花塔?元春的故乡真的远在岭南? 没错,因为后面还有提示。

(袁崇焕家乡的榴花塔)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三春争及初春景】:

注:在妙复轩评本及吴祖本此处为“三春怎及初春景。“争及”也好,“怎及”也罢,整体意思相差不大。

解读这句的关键是“三春”。

三春,到底是指三年? 还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之姐妹三春?

当然是后者。 如果你要是是指三年,那我也能自圆其说得通。三春是指三年,那初春当然是指元春、指第一年,也就是元年。你看袁崇焕是崇祯元年重获重用,官拜兵部尚书。结果在崇祯三年就被杀了。 当然这种解读落入了红学家的窠臼,完全是牵强附会、胡言乱语。

三春,就是迎春、探春、惜春 三姐妹代表的历史时期——也就是 崇祯殉国后 南明小朝廷的三个政权。

其实在崇祯上台之初,袁崇焕刚刚取得了宁锦大捷,后辞官回乡。崇祯登基,马上重新重用袁崇焕,两年内接连加官进爵,还赐尚方宝剑、蟒袍玉带、银币,享受前所未有的尊荣。此时的大明朝,辽东女金受到挫败,努尔哈赤也死了,李自成的起义还没开始,袁崇焕踌躇满志地说要五年平复辽地。崇祯帝也是雄姿勃发、勤政有为,清剿阉党,拨乱反正,崇祯初年,是明末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结果十几年时间,大明朝就亡了,只剩下南明的唐王、桂王、鲁王等几个小政权在苟延残喘。这样的“三春”哪里比得上 袁崇焕在时的“初春”?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三春”的特殊隐喻

在《红楼梦》里,“三春”字眼多次出现,是全书非常重要的“文眼”之一。能否正确解读“三春”,关系到对全书主旨的解读。

我们先看在哪些地方出现过“三春”字眼。

▶元春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惜春判词: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秦可卿魂托王熙凤: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薛宝琴《西江月》写柳絮:三春事业付东風,明月梅花一梦。

你看,这“三春”都透着颓败、不祥的景象,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大梦归,要么是遁入空门,要么是诸(朱)芳尽,要么是梅花一梦。

特别是秦可卿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已经是十分直白了 —— 三春,南明三个小政权 之后,诸芳,朱芳,朱家就彻底完了,各自去奔各自的活路去吧。

薛宝琴的那句,包含了多个敏感关键词:三春,东風,明月,梅花。 尤其是后面三个词,这在明末清初,是非常刺目、敏感的。

【东風】:就是指满清,请注意“風”里的“虫”字。

【明月】:指明朝。 清风明月,在清初,谁都知道是暗指什么。

【梅花】: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梅花岭记》,大庾岭的梅花,南京的梅花。梅花,可以说是明朝的又一个象征,梅花的雪白红艳,正是明亡时血泪斑斑的写照。 癸酉本里 后面写邢蚰烟就死在大庾岭。

【三春事业付东風】:南明三春都是亡于東風(清),初春(元春)不是,元春时的明朝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

至于‘东风’,我们前面已经在“林黛玉怨东风 VS 薛宝钗赞东风”一节解读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元春篇】 虎兕相逢大夢歸 之谜

【注:靖本序列抄本为虎兕相逢,如梦稿本,己卯本,卞藏本此处为虎兒相逢大梦归,是在兔与兕之间抄误,从字形看,应当属于兕字抄误,而卞本整这回内容也接近梦稿本和己卯本序列。通行本等则是虎兔相逢】

1)虎兕,还是 虎兔?

由于有“虎兕”和“虎兔”两个版本,因此在解读时就大相径庭。

红学界主流看法是“虎兔相逢”,将“虎兔”当做时间点(虎年和兔年之交)来解读,然后对号入座,考察康熙以来的干支年,终于找到 唯雍正元年(癸卯)的立春节正好提前交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是为“虎兔相逢”年。而该年元旦恰在立春次日,是为“得一日春”,又合“元春”的本义(按:元春之得名,根据原作交代,即是因其生于大年初一)。 这个推断让持“虎兔论”者很是得意,因为他们刚好在在康熙六十一年找到了这个虎兔相逢年。 不过且慢得意。 因为这个推断的最重要前提,是来自高鹗的续本。续本让虚拟的兔年(乙卯)立春节提前交于虎年(甲寅)的十二月十八日,又将元春的去世安排在立春的第二天,寓所谓“得一日春”之义。

这段文字有点绕,简单点说就是:高鹗的续本(通行本)在八十回后将贾元春的死,安排在兔年的立春第二天,这样就完全符合了“虎兔相逢大梦归”的说法了。 红学家历来是鄙视高鹗的续本的,可偏偏在“虎兕相逢”的事情上,又采用续本的内容作为直接证据,这且不论,毕竟高鹗的续本也并非完全不靠谱,没准元春还真的死于兔年的立春第二天。

问题是靖本等古本都是“虎兕相逢”,作为后来者的通行本偏偏写成“虎兔相逢”,怎么看都觉得是通行本改成了“虎兔”,又在续本里安排“元春死于兔年的立春第二天”,更是有 此地无银三百两 之嫌。如果是 虎兕相逢大梦归,那就与续作里元春死的时间对不上号了。

高鹗的续本,很多人物的结局 都跟 其判词对应不上,偏偏将元春的判词改得跟续作里元春去世时间相吻合,倒也用心良苦。 其改动的根本目的,依然是不让读者发现是影射明末时的那些风云人物。 你想啊,如果林黛玉的结局写得跟判词一样 —— 玉带林中挂,这不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 崇祯上吊殉国了吗?所以只能改结局。 而元春的改得比较彻底,判词改了,后面人物的结局也改了,目的同样不是让人发现元春的“元”其实是另一个“袁”。

另外从情理上讲,如果底本就是“虎兔”,那“兔”作为一个很常见的字,没有理由被误抄成一个生僻的“兕”字。充其量是 不小心把“兔”写成“免”。 相反应该是“兕”字不小心误抄成了“兔”字才对,毕竟 兕 Si 字太生僻,没点古文功底 还未必能认得。在梦稿本,己卯本,卞藏本此处为“虎兒”相逢。 这倒是合符情理的,毕竟 兕 字还真得容易被当做 繁体字“兒 (儿)”字。而“兔”字和“兒”字还是相差很远的,将“兔”字看成“兒”难度比较大。 至此我们大体了解了,先有“虎兕”,再后来被误抄成“虎兒”,最后通行本改成“虎兔”,并将元春去世的日子安排得与“虎兔相逢”相适应。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续上)

2)虎兕到底指什么
-------------------------------
也有很多红学家认为是“虎兕相逢”,认为元春就是夹在这两股势力(虎兕)之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元春死于宫斗的说法顿时呼之欲出。

那我们就来看看,虎兕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本义上说,虎兕的确是指虎和兕两种猛兽,兕是指犀牛。虎也好、兕也好,都是凶恶的猛兽,都是比喻残暴的势力在横行于世。

虎兕的典故是出自《论语》里的名篇《季氏将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质问,汉 王逸 在《九思·逢尤》、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都借用过这个典故,离《红楼梦》最近的是《明史·王德完传》:“今出虎兕以噬羣黎,纵盗贼而吞赤子,幽愤沉结,叩诉无从。”不过这个是王德完上奏给万历皇帝折子里的一段话,说的也是万历皇帝派出太监们收矿税、刮民财,等于是把虎兕放出来荼毒百姓。

总之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的虎兕字眼,几乎都是取《论语》里“虎兕出于柙”的典故,那我们有理由相信,“虎兕相逢大梦归”里的“虎兕”,同样也是取这个意思。 这样一来,虎兕相逢大梦归,就变成了“虎兕出柙大梦归”,同时衍生出“虎兕出柙是谁的责任”的问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3)明末的虎兕出柙:己巳之变

元春在宫里也遇到了“虎兕出柙”的局面了吗?这不知道,一来是因为元春不在大观园内,她出场的次数不多。 二来是因为《红楼梦》里太多隐写,如果只看表面文字,我们实在找不出元春有遭遇“虎兕出柙”的任何证据。

那元春影射的对象 袁崇焕,有没有遭遇“虎兕出柙”以至于大梦归呢?

《明史》告诉我们:袁崇焕之死,正是因为“虎兕出柙”直接造成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从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这里简单交代下“己巳之变”。

这个事件的背景是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意图攻破山海关。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败,不久病死。皇太极击败几个兄弟夺得汗位,为报父仇,围攻宁、锦24天,依然取胜无望。这就是宁锦之战。取得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的胜利之后,袁崇焕由于没得到应有的封赏、而心灰意懒地辞官回到了家乡。

努尔哈赤一生飞横跋扈、不可一世,可是他至死都没有踏入长城之内半步。前有熊延弼,后有孙承宗,再有袁崇焕,尤其是袁崇焕成了努尔哈赤的噩梦,最后也是死于宁远之战。也就是在己巳之变之前,后金始终没能入关、没能攻破大明的防线,也就是 虎兕一直还在柙(xia,木笼)中。

但是到了崇祯二年,怎么突然之间 “虎兕出柙”了?

因为后金换了皇帝了,努尔哈赤死了,换成了更加年轻有作为的皇太极,他吸取了其父亲的教训,在即位后“邦家未固”时,一方面对明廷采取议和策略(袁崇焕欣然议和),另一方面是扫除后方威胁,在1928年收拾了北方的察哈尔蒙古,为后来绕道蒙古、直接进攻明京师创造了条件。

明朝这边也换皇帝了,在1627年年轻的木匠皇帝朱由校落水受惊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就是崇祯帝。崇祯元年,袁崇焕重获重用,从老家休假回来了,此前天启皇帝对他亏欠的封赏,崇祯帝连本加利补偿于他了,这时候的袁崇焕可谓是人生最荣耀的时候——威名赫赫、踌躇满志、精神焕发,其老家的榴花塔都是荣光四射——真可谓是“榴花开处照宫闱”。 等他正式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发现形式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更具计谋、更得人心,是个更加可怕的角色,他不声不响地征服了察哈尔蒙古,又对辽地汉人实行宽松政策,后金势力更加壮大了。

袁崇焕不敢怠慢,连忙正式地给崇祯帝上了一道疏:“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袁崇焕看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见老板没有反应,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指蒙古)为向导,通奴(指后金)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但是,袁崇焕的两次上疏,都没有引起崇祯的足够重视,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4)突入长城:虎兕终于出柙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初二,皇太极吸取进兵宁远(今辽宁兴城)、锦州兵败的教训,放弃强攻 宁、锦坚城的方略,取道蒙古,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亲率八旗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地区,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进攻北京。当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这帮残暴的虎兕,突破长城后将几十年来无法突破长城的愤怒狠狠地发泄在京畿的百姓身上,比野猪进了白菜地、日本鬼子进村大扫荡还要残暴三分。

几乎是一夜之间京城变得岌岌可危,袁崇焕等大将只好从宁远回援京师。

袁崇焕想把皇太极阻截在遵化,但皇太极直奔蓟州;

袁崇焕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但皇太极又直取通州;

袁崇焕紧急开往通州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那,但皇太极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

唉,虎兕已经出柙,就像动物园里的豺狼虎豹逃到了街上,一路横冲直撞、荼毒生灵,袁崇焕就好比动物园的管理员,带着人员是疲于奔命、到处救火,想把这些残暴的畜生再次赶回笼里去,谈何容易!

一直到京城脚下的广渠门,皇太极让他的兄弟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率领数万八旗铁骑,终于与袁崇焕的九千骑兵展开决战。袁崇焕和首先两位大将祖大寿、王承胤组成品字形奋力抵抗,后金军损失严重,却始终无法攻破广渠门。皇太极因在广渠门作战失利,发表“养精蓄锐”的话语后,移军南海子(南苑),在此一面休养一面牧放马匹,伺机再攻。二十七日,双方激战于左安门外。皇太极对袁崇焕不能战胜,便施用“反间计”,陷害袁崇焕。

北京城外的勋戚大臣等人对袁崇焕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后金军劫掠焚烧民舍,不敢前去阻拦,城外的外戚勋臣的庄园土地被后金军蹂躏殆尽。”崇祯帝因此逮其下狱,总兵祖大寿见袁崇焕遭下狱,率师1.5万人离京东返,后因孙承宗调度有方,才停兵待命。

崇祯帝听说各路兵败,准备撤出京师,被朝臣劝阻。此后,充任文武经略的尚书梁廷栋及满桂相继败于西直门、安定门,满桂战死。明总兵马世龙受命指挥各路援兵,保卫京师。后金军见此次南下目的已经达到,于次年正月连克通州、迁安、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诸镇北归。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5)虎兕出柙谁之过?

皇太极的军队如同出柙之虎兕,一路烧杀劫掠,所到之处哀鸿遍野,足足肆虐了三个月之后,才放弃攻打北京。 然而皇太极的军队前脚刚走,崇祯帝就下令逮捕了袁崇焕。 祖大寿在旁见此情景,战栗失措,立刻逃回锦州。袁崇焕下狱,辽东兵溃,皇太极所率后金兵继续得以在京师附近攻掠。

袁崇焕为什么突然被捕?直接原因是皇太极的反间计、京城外的勋戚大臣纷纷状告袁崇焕,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追究“虎兕出柙谁之过”的问题。

是啊,皇太极的军队如虎兕出柙,在京畿一带足足肆虐了三个月,大明尊严丧失殆尽,京畿十余城被破,军民将领惨死投降者无数。 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不是虎兕的错,敌人本来就是残暴的;

不是木笼(柙)的错,

当然只能说是管理者的错,监管失职,让残暴的虎兕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

在崇祯看来:袁崇焕作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是监管木笼、看守虎兕的第一责任人,你怎么让虎兕逃出一路跑到皇城根下疯狂咬人? 再说皇太极为什么一直不和你正面交战,一直到广渠门?你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协议?何况早在努尔哈赤死后,你们俩就眉来眼去、擅自议和! 你为什么又擅自杀了能牵制后金的大将毛文龙? 凡此种种,拿你问罪 有错吗?

袁崇焕觉得很委屈:首先我看守的宁锦防线并没有出问题,“虎兕”并不是从我看守的地方逃出去的,而是绕道蒙古而南下直奔京城。其次我两次上疏,反复提醒要加强京畿防守,可是朱老板您并未重视。我带领九千骑兵,一路追赶数万残暴猛兽,又在广渠门誓死抵抗,终于迫使虎兕退去,我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反倒要追究我的责任?

虎兕出柙谁之过? 因为己巳之变 缠绕在袁崇焕身上的功过是非,足足纠缠了二十年,直到后来南明的永历帝才为他平反。这就是所谓的“二十年来辨是非”吧,所辨的是非就是己巳之变“虎兕出柙谁之过”!

袁崇焕跟当年的熊延弼一样,并未得到自我辩护的机会,而直接被丢进了锦衣卫监狱,等到秋后问斩。到八月十六日,袁崇焕,惨遭磔刑,含冤离世。

当然袁崇焕也并非全是冤枉,也有其咎由自取的地方,就是他不请旨就擅自用尚方宝剑斩杀了大将毛文龙,直接导致皇太极无后顾之忧,清算吞并朝鲜,也导致了耿精明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的叛变,与后来的吴三桂,进而演变成后来消灭南明的‘三藩’。毛文龙死后三个月就发生了“己巳之变”,清军兵临北京城下,明廷大臣们多归因于毛文龙死后女真无后顾之忧所致,在那样的舆论环境下,袁崇焕是难逃一死,只不过他死得太过惨烈而已。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虎兕 不只是指满清

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和兕相逢,那谁是虎,谁是兕?

我们结合三春一起来看。

我只能这样猜测: 满清是虎(东北虎),李自成农民军是兕(西北牛)。

元春 是喻指 崇祯朝,崇祯朝是亡于兕 —— 李自成西北牛;

三春 是喻指 南明, 南明亡于 虎—— 后金满清东北虎——所谓“三春事业付东风”。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袁家被抄家流放 VS 贾府抄家流放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还不算完,“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结局被熊延弼更惨。当年袁崇焕曾写了两首诗痛哭熊延弼,可他死后却是是非争议不断,没人哭他。直到满清修《明史》才肯定了他的功绩,这时候大明子民已经成了大清的奴才,回想袁督师,已是欲哭无泪。

贾府也有被抄家,无论是高鹗的续本,还是癸酉本,都有贾府被抄家的情节。前面八十回里也暗示了贾府会被抄家。 所以贾府被抄家这事,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贾府为什么会被抄家?

癸酉本里贾元春的结局完全是袁崇焕悲剧的翻版:

元春被下旨凌迟一幕恰好被春燕和她母亲何婆看见,贾府此时并不知情还在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举办喜宴,结果锦衣卫进来抄家,并且将贾赦贾珍尤氏邢蚰烟一干人发配交趾(今越南一带),贾琏被处死。 从京城到交趾,算得上是“流放三千里”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元春“望家乡,路远山遥”之谜

元春的曲子《恨无常》里说‘望家乡,路远山遥’。 这话让人很迷惑。元春在宫里,她的家贾府在京城,元春省亲,当晚就回宫了,怎么可能还‘家乡路远山遥’呢?

其实因为元春那幅 画里的香橼和判词里的榴花,就暗示了元春的故乡是在遥远的南岭广东,而不是在京城。从京城到广东,当然是路远山遥。

而袁崇焕的家乡就在广东东莞,他在北京惨死,连尸身都被凌迟和被京城百姓吞噬,再也回不到遥远的家乡了。

我们再看看元春的曲子: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甲戌本为”路远山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须要退步抽身早!

原本‘路远山高’,但后来的版本改成了‘路远山遥’。更有意思的是,吴祖本(癸酉本)这里有条批注:此句触眼,命删去另改。畸笏叟。

“望家乡,路远山高” 怎么会‘触眼’? 当然触眼啦,书上明明写元春的家乡贾府在京城,怎么可能是‘路远山高’?这么写不是引起读者猜疑吗?进而让读者联想到角色背后的隐喻,这在当时是很危险的,所以要改一改。不过后来也只是改成了‘路远山遥’,整体意思并没什么变化。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4、吴祖本(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
…………………………………………
--------------------------------------------
@兰国沧海客 2015-12-11 16:38:50
-----------------------------
@DistDeadlyArcher 2015-12-21 20:32:47
红粉佳人林黛玉,才比道韫貌绝伦。
呜咽沐月出绣闺,匆踏落花嗟怨深。
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
山河恨重情何极,举国缟素泣万门。
天运舛乱馆苑灭,满目凄惨鬼声吟。
只恨世人呲目凶,妙龄奈何泉路寻。
哀声何处诉知心,生未挽手死独人。
心知君心重缘份,亡家今夕愧思君。
诚叹世乱非汝罪,请速消念回转身。
污浊天地谁清洁,权錢世界虎狼蹲。
孤身决守生死......
这首诗更像一个现代的半吊子写的 写这首诗的人模仿了春江花月夜
-----------------------------

阁下的眼力不错,这首诗确实被何莉莉做过篡改。癸酉本是何莉莉传出,但他2008年让刘俊俊在网上发出时,留了点后手,故意对某些文字做了改写,特别是一些诗,比如后面林黛玉的《十独吟》,他故意将十首诗的顺序颠倒。他的解释是,如果完整贴出,那他手里的藏本就毫无价值了,他故意在网上传出的本子留下纰漏,而让自己的藏本待价而沽。 所以这首诗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这首诗里的很多字眼,依然令我们激动。

1)才比道韫。 林黛玉是‘堪怜咏絮才’,‘咏絮才’的典故,就是说谢道韫。

2)嗟怨深。 联想那句‘莫怨东风当自嗟’。

3)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请联系贾雨村那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当年的崇祯,刚刚上台,有如一轮明月才出,给大明百姓以复兴的希望。如今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崇祯在京城已经是孤家寡人,成为‘孤月轮’。

4)举国缟素泣万门。 请联想吴梅村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满清入关后为了邀买人心,要求全国臣民为崇祯服丧,可谓举国缟素。

5)虎狼蹲。在妙玉的联诗中出现‘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贾宝玉是石,林黛玉是木,他们身边神鬼虎狼 蹲在四周,虎视眈眈。

…………

总之,这首诗虽然遭到过篡改,但很多字眼,很明显还是属于‘红楼梦’的,整个意思意境还是符合林黛玉这个角色的。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元春钦点薛宝钗之谜】

在前八十回里,已经点明了元春更中意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这从赏赐薛宝钗双份礼物可以看出来,宝钗的待遇和宝玉的待遇一样。元春为什么选定薛宝钗许配给贾宝玉?

书中没有说原因,只能从其隐喻来解释。

如果你认可贾宝玉是喻指传国玉玺,薛宝钗喻指皇太极,元春是影射袁崇焕,但就不难理解元春为什么会选薛宝钗了。选定薛宝钗,并不是说袁崇焕是要将传国玉玺拱手送给皇太极,这事其实是影射袁崇焕和皇太极议和。

早在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私下派出使节去吊唁努尔哈赤,一则以探虚实,二则是为拖延时间和皇太极议和。问题是这个议和 与 后来杀毛文龙,都是袁崇焕的自作主张,这也是他后面被杀的两个重要原因。

贾元春私自指定薛宝钗,完全不管贾母的意见和感受,贾母心中不乐,也只当不知道,贾母不表态,王夫人也不敢擅自让宝玉娶宝钗。所以元春的指婚,是完全无效。

这跟袁崇焕自作主张、一厢情愿地和皇太极议和的结果一样,完全无效。而且原本杀毛文龙以示好后金,结果因为杀了毛文龙,给明朝带来了无穷后患,因为毛文龙的两个义子孔有德和耿仲明立即领兵反叛,最后投降了皇太极。后来满清入关,正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人,加上后来投降的吴三桂,为满清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三人便是最著名的三大汉奸:“三藩”。 崇祯帝要是知道后面的事,估计在阴曹地府也要再找袁崇焕算账。

元春的揭秘就此告一段落,后面我们谈另一个大人物:王熙凤。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陆乔西 2015-12-21 20:56:53
开头还有点意思后面简直胡说八道啊 吴祖本那文笔能和前80回比?我相信高鄂都不会相信这!
-----------------------------
不相信癸酉本,就不看癸酉本部分就好,我也多次提示了,不拿癸酉本文字当直接证据,顶多用作旁证。但我肯定不会拿高鹗的后40回做证据。 虽然高鹗的续本,其实不少内容也是脱胎于癸酉本,是将癸酉本里的部分情节进行了改写,而对大部分人物及其故事,完全删除而另写。 你就看我从前80回里找的证据就好了,像秦可卿、晴雯,在80回前面已经死去,完全与癸酉本文字无涉。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为什么元春要将“蓼汀花溆”改成“花溆”】

“蓼汀花溆”出现在红楼梦第18回,宝玉呈才藻,为大观园各处题名。其中来到一处胜地,其他陪同的清客们说叫“武陵源”,有人说叫“秦人旧舍”。 贾政和贾宝玉都觉得不妥,因为越发露了。宝玉说:“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武陵源、秦人旧舍,都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故事,说一群人,在秦末避祸,来到了武陵源这个桃源胜地,一住就是几百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早就不知道今日是何朝何代了。

贾政贾宝玉为什么对“武陵源”、“秦人旧舍”这么敏感呢?觉得这太暴露了,不能取这样的名。

原因很简单,桃花源的人是秦末避祸,避秦祸。红楼梦的人又在避什么乱? 前面我们反复说了《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末世”,是明末清初的“末世”,汉人们尤其是朱家子孙们,当然要避祸啊,桃花源的人避秦祸,贾府的人是 避清祸 也。

贾宝玉为什么把这个地方叫做“蓼汀花溆”呢?

“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

红蓼花开水国愁,水国愁 是不是会让你想到 “今宵水国吟”?

“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想来。

金塘水乱流, 金,会不会让你想到 女金(后金)?水乱流,是不是让你想到 水祸?前面我们说第一回女娲补天时,造成天掩西北,地陷东南,东南遭遇水祸。水祸,乃象征满清在东南屠杀为祸 ——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屠杀,江阴惨案……

贾宝玉说“蓼汀”,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是“红蓼花开水国愁”。红,在红楼梦里是象征着朱、象征着明朝。贾宝玉希望大明能像 红蓼花 那样重新盛开,就像“暮天新雁起汀洲”,而让水国人哭鬼愁, 可事实上是,昨夜红楼梦,今宵水国吟。 明朝不但不可能重新绽放,而且已经成了昨日旧梦。而满清呢,不仅没有水国愁,反而是 水国吟,正在得意的高歌吟唱呢。

所以,贾元春一看,就觉得贾宝玉未免有些天真,就把“蓼汀”二字去掉了。元春说:“‘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为什么“花溆”二字就很妥呢?

​因为这二字隐藏的是“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一个‘玉’,一个‘金’,是不是让你想到 黛玉 和 宝钗?是不是让你想到 明朝和清朝? 金,在红楼梦里可不是指 薛宝钗、指女金(后金)吗? 金塘 可不就是指 (后)金国嘛。 贾元春看到“花溆”二字,就想到 明朝的军民义士们并没有放弃(玉溆花争发),虽然 后金像洪水一样到处肆虐(金塘水乱流)。 “花溆”二字,揭示了后金势力为祸大明天下的事实,同时也看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争相抵抗(花争发)。所以,元春觉得,只要“花溆”二字就好了,“蓼汀”并不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4、吴祖本(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
…………………………………………
--------------------------------------------
@兰国沧海客 2015-12-11 16:38:50
-----------------------------
@DistDeadlyArcher 2015-12-21 20:32:47
红粉佳人林黛玉,才比道韫貌绝伦。
呜咽沐月出绣闺,匆踏落花嗟怨深。
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
山河恨重情何极,举国缟素泣万门。
天运舛乱馆苑灭,满目凄惨鬼声吟。
只恨世人呲目凶,妙龄奈何泉路寻。
哀声何处诉知心,生未挽手死独人。
心知君心重缘份,亡家今夕愧思君。
诚叹世乱非汝罪,请速消念回转身。
污浊天地谁清洁,权錢世界虎狼蹲。
孤身决守生死......
这首诗更像一个现代的半吊子写的 写这首诗的人模仿了春江花月夜
-----------------------------
@兰国沧海客 2015-12-21 20:52:35
阁下的眼力不错,这首诗确实被何莉莉做过篡改。癸酉本是何莉莉传出,但他2008年让刘俊俊在网上发出时,留了点后手,故意对某些文字做了改写,特别是一些诗,比如后面林黛玉的《十独吟》,他故意将十首诗的顺序颠倒。他的解释是,如果完整贴出,那他手里的藏本就毫无价值了,他故意在网上传出的本子留下纰漏,而让自己的藏本待价而沽。 所以这首诗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这首诗里的很多字眼,依然令我们激动。
......
-----------------------------
@DistDeadlyArcher 2015-12-21 21:22:19
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 这个应该来自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遥双看这样的词更像现代人顺口诌诗。所以我觉得如果原本真是这样的,基本可以认为原本是伪的
-----------------------------
其实前80回里林黛玉写的《秋风秋雨夕》才是真正模仿《春江花月夜》。而这首诗,则是在内容上有模仿之嫌。 不能因为一首诗或者个别字眼,就断然认定 癸酉本是 伪本。 要知道在前80回里,也有很多看似现代词汇呢,比如22回里,紫鹃给宝玉递过去‘香皂’。要是‘香皂’这字眼出现在癸酉本,那更加有话说了,幸好是在前80回里。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KyreneIch 2015-12-21 22:01:02
滥觞这个词都能用错…
-----------------------------
是错用了,用作‘多得泛滥成灾’之意了,这也是对‘滥觞’使用的常见错误。多谢指正,在此向诸位致歉。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至于后来高人续写,是晚清还是民国的高人?如果是后来的高人续写干嘛不发出来??不正好以红楼梦为武器呼唤民众反清嘛,孙中山驱逐鞑虏不正好需要这个嘛,就像朱元璋当年需要《水浒传》一样。可是并不见传出,难道高人续写自己玩?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更新时间:2021-03-18 11:02:34

评论数:66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