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原创】论语注解

【原创】论语注解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一 (对昨天的解读又做了一些跟新)
【原文】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3)让,民无得而称(4)焉。”
【注释】
(1)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亶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据传说,亶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于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
⑵三:三次,这里虚指,并非正好三次。
(3)天下:当亶公、泰伯之时,周仅是一个偏处一隅的小部落,谈不上“天下”。这“天下”是表明具有周部落的最高权利。
(4)称:称赞,称颂。
【解读】
本章讲的泰伯三让天下与第七.一四章提及伯夷、叔齐让天下的为同一类型的事件,在孔子看来遵行父亲的意愿的行为比掌管天下更为重要,这是孝,也是仁。但是对于君子而言还不止于此,君子是治理国家的,各种行动的最终目的是要百姓满意,能够得到百姓的赞许才是对其最好的评价。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德性极崇高了。把天下相让了三次,民众找不出词语来称颂他。”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一四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1)其政。”
【注释】
(1)谋:谋划。引申为负责某项具体事物。
【解读】
不在其位,便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力和责任,得到信息和支持也不是相对应的,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去做,并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有的领导会认为下属的工作没有做好甚至插手下属的事务,这里面不仅是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的权利要高于下属,得到的信息和支持也要多于下属。而有的局外人、旁观者会认为某个职位人做得不好乃至对其指手划脚,这里面也不仅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他不需要承担在位者的责任,他做不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是在位者做不好只能自己顶着。
跨越职位去工作,不仅是对自己、对原有在位者的不负责,更严重的是扰乱原有职位的职责和变更方式,进而对整个施政体系形成冲击和破坏。
当然,孔子这句话也有隐含的意思,就是“在其位,必谋其政”,担任了某个职位,就要全力把它干好。
【译文】
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不要谋划那个职位的政务。”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一七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1),犹(2)恐失之。”
【注释】
(1)不及:赶不上。
(2)犹:还。
【解读】
孔子这段话表达的就是,做学问要有忧患意识。怕赶不上了,才会有追赶的紧迫性和动力;怕失去了,才能不断的巩固已有的学问。做学问如此,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译文】
孔子说:“做学问就如同赶不上了,还生怕失去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一 一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使(2)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
(1)之美:这里指德行之美。
(2)使:假如,如果。
【解读】
孔子推崇周公为圣人,但是为政者即便如周公德才兼备,一旦如果骄傲并且吝啬了,孔子也是看不上的。人一旦骄傲了,不仅损己更会伤人。吝啬了,则无法惠及百姓。在第二〇.二章中,孔子将为政者的吝啬列为“四恶”之一(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
孔子说:“假如有周公那样的才能与美德,如果骄傲而吝啬了,其它方面就不值得一看了。”
【辨析】
对于句首,通常解释的断句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认为“美”是来修饰“才”的。这与正常的修辞方式和句式不符。 “才”本身就含有褒义,不修饰便足以表达赞美之义,即使要修饰,直接放在前面构成“美才”,如同第一三.二章中“贤才”那样,而不必非常拗口说成“之才之美”。相反,周公“之才、之美”更为符合说话的语气,表达的意思也较为全面,更能突出其后的转折效果。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二一
【原文】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3),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4)。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1)间:非议,批评。
(2)菲:微薄。
(3)黻:音fú,祭祀时穿的礼服。冕:音miǎn,帝王的帽子。黻冕:指祭祀、朝仪等正是场合时穿着的服装。前面的“衣服”指的则是平常穿的服装,两者相对应。
(4)洫:河渠。尽力乎沟洫:尽力于通沟开渠,这里指的应该是大禹治水一事。
【解读】
孔子这段话讲的很有艺术性。明着要挑禹的毛病,可是一挑毛病,发现的全是优点:吃的不好吧,孝敬鬼神却不含糊;平常不讲究穿着吧,正是场合却是穿着庄重威严;住处破败吧,却通沟开渠治理了危害天下的洪水。总结起来就是,为民、为天下做到了公而忘私。最后,孔子只能感叹自己是真得挑出毛病。整个过程画面感十足。
【译文】
孔子说:“禹,我没有可以批评的了。(他自己)饮食菲薄却尽力孝敬鬼神(把祭品办得很丰盛);穿着破败却把黻冕做得极华美;住得很简陋却尽全力于通沟开渠。禹,我没有可以批评的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二〇
【原文】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2)臣十人(3)。”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4)之际、于斯(5)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1)五人是指:禹,大禹治水,夏朝的开启者;稷(音jì),又称“后稷”,种植业的始祖,周朝的祖先;契(音xiè),尧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先后辅佐尧、舜,商朝的祖先;皋陶(音gāo yáo)舜禹时期掌管司法;伯益,东夷部落的首领,辅助大禹治水。
(2)乱:治理。本义为理丝。
(3)十人使之: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制礼作乐,辅佐武王灭商,武王去世后又辅佐成王;召公奭(音shì),武王和周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辅佐武王灭商;太公望,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毕公,武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成王的老师;荣公,与毕公一样属于天子三公之一;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这四位是文王属下四位亲信大臣;另一位妇女是邑姜,南宫适的妻子,掌管内务。
(4)唐虞:分别是尧舜的国号。
(5)斯:代词,指周武王的时代。
(6)三分天下有其二:相传天下九州,文王时期已有六州归附。
【解读】
(一)人才能得,唯德者得之。有德者能够得到人才不外乎以下四点:有德者有胆有识有毅力,能够给世人指明方向,能够消除人们的迷茫,人们愿意投奔他;有德者能够识别人,发现人的优势和潜力;有德者敢于使用并信任人才,愿意承担用人的风险和最终责任;有德者能够创造出人才发挥的平台和空间,让人才得以施展才华。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他是人才。有德者得到了人才,更彰显其德行。
(二)舜能有五人、武王能有十人,实非一人的功劳。舜承接于尧,武王承接于文王,正是有前后几代明君的不懈努力,才能创造出人才辈出的时代。历史上那些鼎盛的时代,往往都是前后几代人的努力的结果,而这些时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才辈出、明君贤臣共举。
【译文】
舜有贤臣五人便天下太平。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说道:“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际、在武王的时代,人才最为兴盛。(武王十位人才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实际上是九位而已。三分天下(周)有其中二分,仍然向殷商称臣,周的德行,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一三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危邦不入,乱邦不居(2)。天下有道则见(3),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 笃:副词,深、甚,十分。笃信:坚信。守死:即“死守”,到死也要坚守。好、善:形容词,分别用来修饰“学”和“道”,“学”和“道”本来已经隐含有“好”和“善”,再加上同意的形容词来修饰,用来突出好加强语义。道:这里是指执政主张、施政方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此处采用了对偶的修辞的方法,“守死”对“笃信”,“善道”对“好学”,整段话的意思是“坚信好的学问,死守正确的道”。
(2)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此处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即危乱之邦,不入、不居。
(3)见:通“现”,出现、现身,这里是“从政”的意思
【解读】
所谓“守死善道”,就是君子对于自己在政治方面正确的道,应该恪守,不能妥协,至死不渝(第一五.四〇章明确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这一原则本身也是一种为政的学问,是应该坚信不疑的。死守善道是本章的主旨,后面的话讲的则是这一主旨在不同的境况的下的具体运用。具体如下:
如果一个国家为政有道,就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不仅能谋得富贵而且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若是不参与,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会身处贫贱,这就是一种耻辱。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为政无道,就要坚守自己的有道而不能参与其中;若是参与其中虽然会谋得富贵,但必然是改变了自己应该坚守的道,这就是一种耻辱,而且这样的无道国家蕴含的危机,随时会出现各种动乱,会引来“刑戮”之祸。如果出现了天下各个国家皆无道的情况,也决不能妥协,可做的就是隐居避世了,如同第五.七章所讲的那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译文】
孔子说:“坚信好的学问,死守正确的道。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海州书生 2020-02-13 21:48:42
学习。
-----------------------------
谢谢支持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二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3),直而无礼则绞(4)。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5)。”
【注释】
(1)恭而无礼则劳:恭敬者力求把事情做的周全而容易疲劳,有了礼做指导,就会减少不必要的行为,减少忙碌。
(2)葸:音xǐ,畏惧,懦弱。慎而无礼则葸:谨慎者唯恐出现闪失而变得胆怯,有了礼做指导,就可以放心地去做事情。
(3)勇而无礼则乱:勇者做事会引发不要结果,引发混乱,有了礼的节制,就能够恰如其分。
(4)绞:急切。心直的人做事干脆、直接,会显得仓促、急切,有了礼的节制,就会从容不破
(5)偷:浅薄。
【解读】
礼,是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具体应该怎么做,乃至做后应该有什么效果。孔子非常重视礼,本章就是他对礼的作用做具体的阐述。恭、慎、勇、直,都是孔子非常看重的品质,但是如果没有礼来指导或者节制,则会劳、葸、乱、绞。前面部分只是礼对个人意义,而后面部分则是如何以礼来对待百姓,“笃于亲”、“故旧不遗”,则是广义上礼,其作用则更为明显,对为政而言也更为重要。
【译文】
孔子说:“态度恭敬却不知礼就未免会疲劳;行事谨慎却不知礼就会流于懦弱;勇猛却不知礼就会引发混乱;心直却不知礼未免会行事仓促。君子能够深厚待亲人,老百姓就会趋向仁;对故旧老友不遗弃,那老百姓就不会人情浅薄。”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五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3)于斯矣。”
【注释】
(1)校:音jiào,计较。
(2)吾友:究竟是何人,不得而知。说是颜回,还缺乏做够足够的证据。从语义来看,究竟是何人并不是关键,曾子只是要用一个人来证明他说的那些确实有人能够做到而已。
(3)从事:按照某种方法做。
【解读】
曾子所讲的就是做学问所应该秉持的态度,归结起来就是“有若无”。真心做学问的人总是感觉自己还有不足,遇到自己欠缺的学问就会虚心请教,眼里只有学问而不论出自何人,甚至被冒犯了也不在乎。
【译文】
曾子说:“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学问)多却向(学问)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有(学问)一样,(学问)充实却像空无(学问)一样;纵被冒犯了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曾这样做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七
【原文】
曾子曰:“士(1)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3),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 士:原指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多担任低级官员或者为大夫做事。孔子对其赋予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指那些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技能,担当社会道义,投身于社会发展的人。孔门弟子基本都是这样的人。
(2)弘:形容词,宏大,深远,广阔。用来修饰后面的“毅”。弘毅:深远的毅力,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仁以为己任:倒装句,即“以仁为己任”。
【解读】
士原本是一个社会阶层,但是孔门赋予它深刻社会意义,取代贵族阶层逐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力。曾子这句话就是对士做的最简洁的概括:以天下为己任,推行仁政,死而后已。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要成为士,首先要从心愿和意志上入手,至于读书、学艺等掌握技能只不过是服务于心愿和意志。所以简单地把“士”理解为“读书人”,是忽略重点,甚至可以算为本末倒置。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而已路程遥远。以推行仁政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奋斗)到死才方休,不也遥远吗?”
【辨析】
通常的很多解释把“弘”作为名词来解释,与后面的“毅”并列,不妥。首先,弘作为单字使用时,是不具有名词意义的。其次,从句意上看,“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绝不是一般的毅力能够做到的,用“弘”来修饰,还是比较恰当的。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三
【原文】
曾子有疾,召(1)门弟子曰:“启(2)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4)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5)!”
【注释】
(1)召:召唤。
(2)启:开,此处引申为为调整。
(3)履:名词,鞋,此处名词动用,走、步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诗经•小雅•小旻》最后一句,意思是:“(全身)战战兢兢的,如同站在深渊边,如同走薄在薄冰上”,刻画出小心谨慎的样子。
(4)小子:称呼弟子。
【解读】
孔子一直要求慎言慎行,而曾子深得孔子真传,即使病了,仍然保持谨慎,也要让自己的手脚规规矩矩。能够时刻保持这样的谨慎态度,才能免受灾祸。
【译文】
曾参病了,召唤他的弟子说:“调整一下我的脚!调整一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小子啊!”
【存疑】
对于“启”字,本义是“开,启动”的意思,以这个本义直接解释“启足”、“启手”难以理解,只能用引申义,通常有“看、瞥”、“掀开被子”、“摆正、调整”等,都比较牵强,故而对此字的真正意义存疑。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六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1)之孤,可以寄百里(2)之命,临大节(3)而不可夺(4)也。君子人与(5)?君子人也!”
【注释】
(1)六尺:当时的尺短,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九分,六尺约合现在的四尺一寸四分,约为一百三十八厘米。身长六尺的人尚未成年。
(2)百里:方圆百里,指一般的诸侯国。
(3)节:气节。大节:指代重大的考验,考验的是气节。
(4)不可夺:指意志不可夺,有气节而不屈服。
(5)与:通“欤”,语气词。
【解读】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也是互文修辞方式,实际意思是“可以寄托百里、六尺之孤与命”,“六尺之孤”不是一般人的孤儿,是君主的孤儿,长大后是要承托“百里之命”。君主去世后,幼主和国家都会受到威胁,而君子既能保护国家又能保幼主,让幼主成长起来后再把国家交付给他。有能力的大臣保国家是一个方面,但是对江山能够不动心,则是不易,这才是真正的大节,这样的人才是君子。这样的人就是托孤之臣,譬如周公。儒家为什么得到后世各朝代的推崇,这一章就看出一二。
【译文】
曾子说:“可以托付未成年的孤儿,可以寄托国家的命脉,面临重大考验有气节而不屈服,君子是(这样的)人吗?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啊。”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六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1)之孤,可以寄百里(2)之命,临大节(3)而不可夺(4)也。君子人与(5)?君子人也!”
【注释】
(1)六尺:当时的尺短,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九分,六尺约合现在的四尺一寸四分,约为一百三十八厘米。身长六尺的人尚未成年。
(2)百里:方圆百里,指一般的诸侯国。
(3)节:气节。大节:指代重大的考验,考验的是气节。
(4)不可夺:指意志不可夺,有气节而不屈服。
(5)与:通“欤”,语气词。
【解读】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也是互文修辞方式,实际意思是“可以寄托百里、六尺之孤与命”,“六尺之孤”不是一般人的孤儿,是君主的孤儿,长大后是要承托“百里之命”。君主去世后,幼主和国家都会受到威胁,而君子既能保护国家又能保幼主,让幼主成长起来后再把国家交付给他。有能力的大臣保国家是一个方面,但是对江山能够不动心,则是不易,这才是真正的大节,这样的人才是君子。这样的人就是托孤之臣,譬如周公。儒家为什么得到后世各朝代的推崇,这一章就看出一二。
【译文】
曾子说:“可以托付未成年的孤儿,可以寄托国家的命脉,面临重大考验有气节而不屈服。君子是(这样的)人吗?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啊。”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九. 一
【原文】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副词,罕见、很少。
(2)与:动词,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肯定命运、肯定仁。
【辨析】
有一种常见的解释是认为,“与”是连词,“和”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仁。首先这与事实不符,论语中“命”字出现了21次,“仁”字出现了109次,可以说“仁”字就挂在孔子嘴边。
另外,从语法的角度讲,转折句的表达重点是放在转折之后,也会增加一些措辞来突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本章中的“与命”“与仁”连续用两个“与”字,却是能突出转折后面的内容。
而如果是连续表达相似内容时,为了陈述的连续性,则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措辞,如“子不语怪、力、乱、神。”(第七.二〇章),“怪、力、乱、神”之间只有语气的上的停顿,而没有添加别的措辞。就本章而言,如果“命”“仁”与前面的“利”是连续下来的话,用“子罕言利、命、仁。”这样的方式更合适,连续用两个“与”字语气就显得生硬、不连贯。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四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2)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3)矣。笾豆之事(4),则有司(5)存(6)。”
【注释】
(1)孟敬子:仲孙氏,名捷,武伯之子。鲁国大夫。
(2)暴:粗暴。慢:怠慢、懈怠。暴慢:
(3)鄙:粗野鄙陋。倍:通“背”,背理,不合理,错误。
(4)笾:音biān,古代的一种竹器,高脚,上面圆口,有些像碗,祭祀时用以盛果实等食品。豆:也是古代一种像笾一般的器皿,木制,有盖,祭祀时用以盛有汁的食物。笾豆之事:指代礼仪中的一些细节事物。
(5)有司:主管某项具体事务的机构设置。
(6)存:关心,过问。
【解读】
(一)为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大部分人来讲,相由心生,心里想的什么看到的基本上就是什么。人将要死的时候,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心里面留恋的是这个世界的美好,看到的则是这个世界的美好,说的话也是美好的。
(二)“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段话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容貌”与“颜色”的意思相近,指的是人的仪容、脸色,这是人的形;而“辞气”则是人的声;在待人行事是,形声都是会表露出来,体现的就是人的仪态。所以这段话归结起来就是,待人行事要端正仪态;仪态端正了,才能谦虚谨慎,才会取得信任,也才避免鄙陋和错误。
一个人的仪态与是内心本质是表里的关系,仪态最终还是由内在的本质来决定的,但外在的仪态反过来能改变内心的本质,也是不容忽视,所以孔门还是非常重视人的外在仪态和行为的。孔子在第八.二一章赞扬禹“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正是这个意思,平常可以不在乎衣着,但是重大利益活动,着装必须端庄威严。总体而言,孔子认为外在的表现和内心本质两者相辅相衬才能成为君子,这也就是第六.一八章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孔子所重视得礼,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人的仪态和行为进行规范,这也是礼的核心内容,抓住了这个核心,笾豆之事是次要的。这就是曾子冒出最后一说的意思。
【译文】
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子说:“鸟将要时,鸣叫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看重原则有三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对人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至于笾豆之类事物,则有具体的主管机构来负责。”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一二
【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1)于谷(2),不易得也。”
【注释】
(1)至:想到,意念之至。
(2)谷:古代以谷米为俸禄,以此指代出仕、担任官职。第十四.一章的“邦有道,谷;邦无道,谷”的“谷”也是这个意思。
【解读】
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就是成为有效的为政者,成为君子,这个过程关键是要提高自己修养和能力。大部分人做了几年的学问,有了一定的修养和能力,就跃跃欲试,猜想自己能担任什么官职,得到的什么俸禄。而孔子认为做学问的过程,需要专心致志地投入,需要心无旁骛地去努力,修养和能力够了,又可以成为有效的为政者,从而能够为使天下步入正道;这个时候,俸禄作为执政的一个自然结果,自然也就有了,这就是第一五.三二章所讲的“学也,禄在其中矣” 。
【译文】
孔子说:“做了三年学问并不存做官的念头,(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一六
【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1)而不愿(2),悾悾(3)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1)侗:幼稚,无知。
(2)愿:谨慎,老实,质朴。
(3)悾悾:空虚,引申为无能。
【解读】
狂、侗、悾悾,多是先天缺陷,人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如果能够直、愿、信,尚可补正,若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直、不愿、不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真是无可救药了。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实,无能而没有信用,我是不知道这样人会怎么样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八
【原文】
子曰:“兴于《诗》(1),立于礼(2),成于乐(3)。”
【注释】
(1)兴:起兴,开启。《诗经》主要有赋、比、兴的三种修辞方式,其中“兴”是先说相关的事物来引出要说的事物,也就是如何起头说话。兴于《诗》: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第一六.一三章),学习《诗经》可以让人掌握说话的方式和技巧,便于开启语言飙到。
(2)立:立足。立于礼: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按照礼的要求做事,不仅可以中规中矩而且显得有条不紊、游刃有余,这样人自然就很容易立足于社会。而不懂的礼,便会出现劳、葸、乱、绞等问题(第八.二章)。
(3)成:做成,成就。成于乐:乐的意义在于增加重大事件的仪式感和氛围感,依照乐来行事,可以带动参与者的投入,有助于事情按部就班的进行到底,也有利与扩大事件完成后的影响。
【解读】
对于《诗》、礼、乐,孔子分别用了一个字讲述了它们各自的意义,可谓言简意赅,而这源自与孔子对它们的深刻理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也是这种高度领悟后的简要表达。
《诗》、礼、乐的作用既是针对于个人,也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孔子希望人们可以相互充分地交流,希望人们为人处事规范得体,希望各种事物圆满成功,目的是构建一个礼乐的社会。
【译文】
孔子说:“依照《诗》可以开启语言表达,依据礼可以立足,根据乐可以成事。”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八.一五
【原文】
子曰:“师挚之始(1),《关雎》之乱(2),洋洋(3)乎盈耳哉!”
【注释】
(1)师挚:鲁国的太师,名摯,太师为乐师之首。始:乐章的开端,又称“升歌”。师挚之始:古代奏乐,一般由太师演奏开端部分,为整个乐曲定调。
(2)乱:乐章的尾声。
(3)洋:盛多,广大。洋洋:形容声势盛伟的样子。
【解读】
孔子重视乐,认为动听的演奏能够给人带来美妙的感受,进而增强活动的仪式感和氛围感,有助于活动的圆满。本章记录的就是孔子对具体乐章演奏做出的赞美和感叹。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乐曲的开端,到演奏《关雎》结尾,盛伟的音乐充满于耳朵!”

楼主:含英

字数:240253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8-01-18 19:32:57

更新时间:2020-12-12 18:48:20

评论数:7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