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台湾风云 >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楼主:匹田合體  时间:2019-07-10 09:05:21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花木蘭到底是何方人一直無法考證~ 因為所有史書都沒記載
只有流傳下來一首北朝樂府<木蘭辭>~
所有的說法都是憑空猜測而來~ 無法證實
辭中用可汗很顯然就是漢化的北魏鮮卑人
北魏統治下雖然有漢人~ 但兵役方面皆由鮮卑人擔任
楼主:匹田合體  时间:2019-07-10 09:05:21
只是測試一下發帖要不要審~ 別看
楼主:匹田合體  时间:2019-07-10 09:05:21
@登录2020ABC 2019-07-08 18:56:29
木兰辞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句,通过织布这一劳动场景,可以看出花木兰汉族妇女的形象
-----------------------------
木蘭經考證是鮮卑人的一個姓氏~ 會騎馬的~ 不像漢人婦女~
當時的府兵制多數是鮮卑人~ 戰時徵招軍戶上戰場~ 平時不必繳糧稅~
織布跟煮飯一樣~ 除非不穿衣~ 不然都是自己動手~
楼主:匹田合體  时间:2019-07-10 09:05:21
《木蘭辭》可以算得上最為著名的北朝民歌了。《木蘭辭》不是產生於「五胡亂華」之前,也不會產生在陳之後。這一點在學界已經形成共識。因為在陳代人智匠編的《古今樂錄》中已經提到了這首詩的題目。一般認為,《木蘭辭》「產生於北魏對柔然的戰爭,因為與詩中的地名相吻合」(余冠英《樂府詩選·木蘭詩注》)。

《木蘭辭》以其凝練的詩句,跌宕起伏的情節,再現了木蘭代父從軍之孝,保家衛國之忠,身經百戰之勇,女扮男裝之奇,功成身退之德。木蘭傳說雖不見正史記載,但相關民間傳說與文學創作卻十分活躍。所以木蘭形象歷千餘載,經詩詞、歌曲、戲劇等形式的代代相傳後,在清末民初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花木蘭」不但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傳奇人物,更一躍成為「國民女性」和「民族英雄」。

但是我們仍有一些疑問,第一個問題就是《木蘭辭》里的木蘭究竟姓什麼。這個問題似乎問得可笑——花木蘭,當然姓花了。但在《木蘭辭》中,其實根本沒有出現「花木蘭」這個名字。很顯然,木蘭姓花是拜後人所賜。

《古今樂錄》中,智匠曾云:「木蘭,不知名。」智匠是梁陳時代人,應該距離《木蘭辭》產生和流傳的時代不遠。他既說「木蘭不知名」,換言之,「木蘭」不是名而是姓,是鮮卑人的複姓。鮮卑人原居大興安嶺附近,鮮卑族的姓,也就是他們的氏族稱號。鮮卑語是多綴語的部族語言,他們的姓氏也是多綴語,都是複姓。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統領的一百八十氏,全部是複姓,例如長孫氏、丘穆陵氏、賀賴氏、賀樓氏等。木蘭一姓,雖不見於鮮卑大姓,但木蘭就是「umran」,在鮮卑語裡是富裕的意思。後來,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才將複姓改為漢字單姓。鮮卑複姓在改為漢字單姓時,難免在音譯或者用字上發生變異,因此木蘭這個鮮卑姓變為哪個漢姓已不可考。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木蘭到底是什麼民族?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好回答。鮮卑人入主中原之初,律令規定漢人不能服兵役,只是「服勤農桑,以供軍國」(《魏書·列傳第十六》),直到北魏孝文帝之後才打破這個禁令。而之前,漢人做步卒都不可以,更不用說騎兵了。所以根據《木蘭辭》中所反映的時代和地理環境分析,木蘭就是一位鮮卑族姑娘。



她生活的時代,應該是鮮卑人逐漸漢化的時期。所以《木蘭辭》所反映的,是一個變革的、動盪的偉大時代。

登國元年(386年)正月,拓跋珪即代王位,會集部落民眾於牛川(古長川城西,即今興和縣治北四子王旗之東南界,或疑為今呼和浩特市東南涼城縣北之牛家川)。

拓跋珪在位時期,還十分重視黃河河套地區的農業,共十次到陰山巡視,多次頒發詔書勸課農桑,促使鮮卑民族擺脫遊獵的羈絆,開始向農耕文明邁進。「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反映的就是這一歷史現實。

比如《魏書·帝紀第七》載,孝文帝在太和四年(480年)四月的詔書中稱:「一夫不耕,將或受其餒;一女不織,將或受其寒」。所以不能一提到遊牧民族,就想到他們只懂得逐水草而居,只知狩獵,不曉農桑。逐漸南遷漢化的鮮卑人,不可能永遠過遊牧生活,學 男耕女織應該有一個過程。因此有學者所謂「鮮卑民族沒有『男耕女織』的 俗,因此木蘭不是鮮卑人,而是漢人」的說法很難成立。


台中市婦嘆:十年婚姻竟比不上一隻狐狸精!速洽正義專線►
Sponsored by 溫馨徵信社
另外,「唧唧復唧唧」中「唧唧」歷來有機杼聲、嘆息聲、蟋蟀叫聲三種說法,其實不論是哪種說法,都是為了突顯木蘭的心情而已。綜合分析,木蘭不是一邊織布,一邊嘆息,而是織著織著,停下了手中的活,重重的嘆息聲表明她拿定了主意——代父出征!

那麼朝廷為何此時徵發?

在努力向農業文明學 的同時,拓跋珪也加快了軍事統一北方的步伐。通過連年的征戰,他先後消滅了北方的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北魏成為我國歷史上代表北方與南方宋、齊、梁、陳對峙的政權。

與此同時,漠北地區的柔然也逐漸強大,開始威脅北魏的北部邊境安全。「諸部率皆服從,獨柔然不事魏。」(《資治通鑑·卷一百七》)

柔然,也被鮮卑拓部跋蔑稱為「蠕蠕」,據《北史·蠕蠕傳》記載,「北魏統治者以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為蠕蠕」。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鮮卑的奴隸,拓跋猗盧時,柔然首領擺脫鮮卑人的控制,率百餘親信逃到了陰山北意辛山一帶的紇突鄰部。公元386—391年間,趁著北魏忙於北方的統一戰爭,為擺脫北魏的壓制,柔然積極尋求外援,先後與後秦、北燕等成為政權聯盟,經多年苦心經營,實力壯大,悄然形成了與北魏對峙的局面。


台中之最世界級制震標準,0.4G制震7級森林大宅
Sponsored by 富邦天空樹
402年,柔然可汗社倫統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國,征服敕勒諸部、匈奴餘部,其勢力範圍「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魏書·列傳第九十一》)。北魏平城時期,從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勁敵。

此時,北魏政權的勢力已達黃河北岸,與東晉隔河對峙,北方尚有數個割據政權,北魏軍事上受到多方牽制,統一北方是首選,根本無暇顧及柔然。加上天災不斷,嚴重影響了其統治的穩定性,北魏統治者不得不有所收斂,將主要精力放在勸農勤桑、發展生產等方面,基本上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而柔然政權卻處於快速上升期,不斷南下侵擾。僅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記載,柔然汗國初期(402—487年),柔然就對北魏主動發動戰爭十次。這些戰爭,都是趁北魏政權與其他政權處於戰爭狀態,或者是北魏國內政局動盪之時發起的,而且都是柔然占據主動地位,在大肆劫掠一番之後,北魏政權才被迫反擊。


讓我重新詮釋什麼是"聲音"-T.A-K1
Sponsored by THINK ACOUSTICS思響
《木蘭辭》所反映的歷史階段,應該就是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北魏政權首都尚在平城時期。

木蘭部作為北魏拓跋政權「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中的一支部落,自然有義務服兵役,在柔然入侵的時候應召出征。

「軍書十二卷」是形容軍情緊急,徵兵的文書接踵而至,每一卷文書上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此處「十二」只是泛指,並非真的有十二卷軍書。[「凡書,唐以前全為捲軸,蓋今之一卷即古之一軸。」(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在父親年邁、家無兄長的情況下,木蘭替父從軍成了一種無法推卸的責任。不過父親身在兵籍,加上戰亂頻仍,耳濡目染之下,木蘭骨子裡亦不乏尚武精神。北魏女子普遍 武且不乏弓馬嫻熟之人,如《李波小妹歌》云:「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這首北朝民歌中,李雍容這位奇女子,挽著裙裾躍身上馬,像狂風卷草蓬一樣疾馳而去。在馬背上閃轉騰挪,左右開弓,箭無虛發。一介女流尚且如此了得,如果是男子會是怎麼樣的彪悍啊!


北屯最美名流社區,每坪23.8萬起!
Sponsored by 富旺國際
按照遊牧民族傳統 俗,北魏的州鎮戍兵實行絹資自隨的軍事補給制,因此,木蘭替父出征,必須自備馬匹、鞍韉、轡頭、長鞭這些裝備,當然還要自備乾糧上路。這才有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此後,木蘭清晨辭別父母,辛苦奔波一天,晚上就趕到了黃河邊宿營。民歌具有一定的紀實性,可以推斷出,木蘭的家應該就在北魏六鎮的武川鎮與撫冥鎮之間,最大可能就是拓跋珪龍興之地——參合陂附近。

木蘭此次出征,主戰場在陰山南北地區與燕然山展開,否則不會有其後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之句了。而「燕山胡騎鳴啾啾」的燕山,指的是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

不過「黃河」「黑水」乃實指,但「燕山」並非指真的到了燕然山,而只是胡騎的前綴語而已。據《魏書》記載,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八月,柔然六萬鐵騎侵「入雲中,殺掠吏民,攻陷盛樂宮」,拓跋燾龍顏震怒,第二年「大舉征之,東西五道並進」,北魏大軍至漠南,「舍輜重,輕騎齎十五日糧,絕漠討之」。柔然沒有料到北魏政權這次反應如此激烈,猝不及防之下,只有遠遁。

但是有人指出,如果木蘭是鮮卑人,又怎會稱對手為「胡騎」?其實,遊牧民族並不諱稱自己是胡人,「胡」也並不是什麼蔑稱。《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二》記載,魏文帝自己也說:「胡、越(南朝)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稱柔然為胡,也不足為奇。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兩路主動出擊。太武帝自率軍「出東道,向黑山;平陽王長孫翰從西道,向大娥山」。柔然沒有想到拓跋氏這次居然一改從前的被動防禦,主動發難,很快就敗下陣來,首領大檀「將其族黨,焚燒廬舍,絕跡西走,莫知所至」。樹倒猢猻散,大檀逃得不知去向,很快「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北史·卷九十八》)。

拓跋燾並沒有收兵,而是本著宜將剩勇追窮寇、除惡務盡的精神,在「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的範圍內清剿柔然殘部。這次戰役,正如《木蘭辭》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述的那樣,北魏將士轉戰千里,經常枕戈待旦,辛苦異常。

雖然這一番搜山檢海的追剿沒有擒獲大檀,但其部族在此役後一蹶不振,內部分崩離析,高車(即敕勒族)諸部反叛,前後歸降三十餘萬。大檀連氣帶急,「發疾而死」。四年後,大檀的兒子吳提遣使請和,娶北魏西海公主為妻,並進妹妹為太武帝夫人。

從始光二年拓跋燾率軍親征,到延和三年(434年)吳提遣使朝貢,這期間,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年。這正是木蘭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所反映的史實。

總之,《木蘭辭》流傳千年而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其有著鮮明獨特的民族特色。當然,期間也有不少後人增刪潤色,使之逐漸背離其民歌本色,多了道德說教的內容。這樣更符合統治者的需求,木蘭的形象也漸漸發生了質的變化。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23》

楼主:匹田合體  时间:2019-07-10 09:05:21
雖然這一番搜山檢海的追剿沒有擒獲大檀,但其部族在此役後一蹶不振,內部分崩離析,高車(即敕勒族)諸部反叛,前後歸降三十餘萬。大檀連氣帶急,「發疾而死」。四年後,大檀的兒子吳提遣使請和,娶北魏西海公主為妻,並進妹妹為太武帝夫人。
=====================
投降還能要個妻子~ 難搞的願望得實現~

不過聯姻後的後代都是親戚~ 就比較不會再互打~ 所以聯姻是古代外交的基本招

楼主:匹田合體

字数:4404

帖子分类:台湾风云

发表时间:2019-07-09 00:26:49

更新时间:2019-07-10 09:05:21

评论数: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