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汉高帝刘邦传——《万历十五年》的深刻分析+《明朝那些事儿》的通俗幽默

汉高帝刘邦传——《万历十五年》的深刻分析+《明朝那些事儿》的通俗幽默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三)刘邦的继母——太上皇后李氏。
关于刘邦的后母,史书中仅留下“太上皇后崩”这五个字。刘氏族谱称之为“李氏”,本文姑且称之为李氏吧。
关于这位李氏,史学界对其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她不存在,这里稍作辨析。
《史记·高祖本纪》:“春夏无事。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楚王、梁王皆来送葬。”司马迁直接忽略了太上皇后的存在。
《汉书·高帝纪》:“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班固承认太上皇后的存在。
而学者荀悦在《汉纪·高祖纪》则说:“夏五月,太上皇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葬万年。”东汉末年,汉献帝喜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就命令荀悦按照《左传》的风格,撰写了30卷《汉纪》。此书创作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当时东汉政府的许多典籍已经在战乱中焚毁,距离班固撰写《汉书》时已经一百多年了。
关于“太上皇后崩”这件事,颜师古在《汉书注》中首先列举了晋代三位学者的观点,如下:
(1)如淳曰:“王陵传楚取太上皇、吕后为质。又项羽归太公、吕后,不见归媪也。又上五年追尊母媪为昭灵夫人,高后时乃追尊为昭灵后耳。汉仪注高帝母兵起时死小黄北,后于小黄作陵庙。以此二者推之,不得有太上皇后崩也。”
(2)李奇曰:“高祖后母也。”
(3)晋灼曰:“五年,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言追尊,则明其已亡。史记十年春夏无事,七月太上皇崩,葬栎阳宫,明此长『夏五月太上皇后崩』八字也。又汉仪注先媪已葬陈留小黄。”
最后,颜师古曰:“如、晋二说皆得之,无此太上皇后也。诸家之说更有异端,适为烦秽,不足采也。”简言之,颜师古认为太上皇后不存在。
问题来了,到底孰是孰非呢?
笔者认为,班固是正确的。请读者君先对比下述记载:
《史记·荆燕世家》:“荆王刘贾者,诸刘,不知其何属……燕王刘泽者,诸刘远属也”
《汉书·荆燕吴传》:“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燕王刘泽,高祖从祖昆弟也。”
很明显,班固的记载比司马迁要精确。班固撰写《汉书》时,受到了东汉政府的鼎力支持,所根据的材料应当是宗正府提供的刘氏族谱;而司马迁则属于孤军奋战式的撰写《史记》,当时叫做《太史公》,属于他个人的私作,估计是没有看到刘氏族谱,再或者司马迁不在乎这些细枝末节。
此外,《汉书·楚元王传》还记载:“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颜师古注解说:“言同父,知其异母。”换言之,刘交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幼弟,即刘邦父亲还有一个妾,可惜颜师古先读的《高帝纪》,再读《楚元王传》,读到了后面却忘了前面,于是犯下了低级错误。
综上所述,太上皇李氏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读书这件事,确实很考验人的记忆力,以司马迁为例,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但是等撰写《韩信卢绾列传》时却写道:“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到了该传记的结尾,司马迁又来了一句“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完全是前言不搭后语!看来,做学问实属不易啊。
这里忍不住感叹一下,今人读《史记》,内心深处总是忍不住对司马迁有些埋怨,比如整个《淮阴侯列传》洋洋洒洒七千多字,长篇累牍的堆砌人物对话,却没有把韩信的年龄、父母等基本信息写出来,还有刘邦、萧何、张良等人的基本信息也残缺不全。
但是,在司马迁之前,史官基本上都是按编年体撰写历史,记录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比司马迁还要简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司马迁想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于是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纪传体演变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现代人若想要为某个伟人立传,恨不得把该人的祖宗十八代信息全部罗列出来。但是,在2100多年前的司马迁时代,信息传播原始落后,查询信息必须亲自奔赴现场,然后用毛笔记录在简牍上,发现错误后,再用书刀削去重新书写,倘若随身携带简牍不够或者笔墨用尽,只能靠脑子记忆了,可谓是烦琐至极。因此,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对司马迁过于求全责备。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第四章 刘邦的家族成员(下)
(四)刘邦的第一个女人——曹氏
关于曹氏的记载,《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中仅轻飘飘一句“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而《汉书•高五王传》中的记载是“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基本上与《史记》一样。
对于“外妇”两个字,从司马迁到班固,再到应劭、文颖、孟康等汉末三国学者,近八百年间一直没有什么疑问或注解。直到初唐时期的学者颜师古,注解《汉书》时说:“谓与旁通者”。至此,在后世学者的眼中,曹氏才成为了刘邦私通的别人的妻子;再到后世,部分学者又进一步演绎说刘邦年轻时因为家境贫穷而娶不到媳妇、生活作风混乱,等等。这是典型的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犯了“有水便有鱼”的逻辑错误。
事实上,颜师古的注解是错误的。他对词意的理解引申过度了,犹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中的“无赖”一词,原始含义是“无产业赖以为生”,到了后世才演变为“地痞”之类的贬义。
与“外妇”相对应的是“内妇”“内子”“内人”等,后者很容易理解,是家中的妻子。那么,前者该如何理解呢?为了正确理解词义,让我们列举同时代的典籍记载进行分析:
例一:西汉学者刘向《列女传·贤明篇》记载:“女宗者,宋鲍苏之妻也。养姑甚谨。鲍苏仕卫三年,而娶外妻。”
例二:东汉学者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记载:“故传曰:‘桓公迫于外子,能以觉悟,勾践执于会稽,能因以伯。’”
据此可知,“外妇”“外妻”“外子”含义是一样的,即家里已有正妻,外面又养了一个,不同于纳妾。那么,问题来了,曹氏与吕雉嫁给刘邦谁先谁后呢?
史书中没有记载曹氏的生年卒年,但我们可以用曹氏和刘邦的儿子刘肥进行推断。然而,史书中只记载了刘肥的卒年,即公元前189年,生年却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用刘肥儿子们的年纪进行推算。刘肥儿子刘章的出生年是确定的,即公元前200年,如果按照15岁有儿子进行推断的话,则刘肥的出生年约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15年。事实上,刘章只是刘肥的次子,如果再考虑到秦朝人的结婚年龄以及战乱年代刘邦的家境,则刘肥的出生年最晚约为公元前220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曹氏最晚于公元前221年嫁给刘邦,而吕雉嫁给刘邦约在公元前214年,因此,曹氏先于吕雉出嫁给刘邦。
另外,据刘肥后代提供的刘氏族谱上,刘肥出生于公元前233年,符合笔者的推断。
问题又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曹氏是外妇而吕雉是內妇呢?
笔者认为,这应该与曹、吕两大家族对于太子位置的争夺有关。曹氏家族的主要代表有曹无伤、曹参两人,曹无伤在刘邦起兵初期曾担任过“左司马”,相当于军队中的二号人物,而曹参“秦时为沛狱掾,居县为豪吏”,在沛城中也是一个风云人物;吕氏家族则有吕泽、吕释之两人,史书以“佐高祖定天下”高度评价吕氏家族,功臣表中仅舍人封侯的就有数十人。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关中后,虽然没有正式称王,但按照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已经成为了名义上的关中王或者秦王,只等待着楚怀王红头文件的正式下达。这时,刘邦军队中的曹、吕两大派系,便围绕着“关中王”太子的位置展开了明争暗斗。不久,曹无伤因为叛变罪被迅速诛杀,曹氏家族开始落了下风。或许是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又或许不忍心见到丈夫夹在两个家族之间左右为难,曹氏放弃了正妻的名分,于是她的儿子刘肥也失去了成为太子的机会。等吕雉的儿子最终被立为了太子,以及吕雉执掌天下大权,曹氏在史书中的地位便被篡改了,毕竟堂堂大汉太后如果出身于小妾,未免有些荒谬。
还有一种可能,曹氏先嫁给刘邦,后来夫妻发生了矛盾,便与刘邦分居了,因此史书称曹氏为“外妇”。刘氏家族原本是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到秦朝时,按照律令,被强行分家;然而,刘邦却依然保持着与朋友宾客大吃大喝的生活习惯,诸如到大嫂家蹭饭、被父亲责骂“不能治产业”,等等。眼看着家里经济条件越来越差,很快便入不敷出,曹氏便愤而离开刘邦,与儿子居住在一起。
当然,笔者这样说也是有一定证据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国,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其中,琅邪王刘泽是刘邦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弟,齐王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泽说刘襄是“高皇帝適长孙”,据此可以推断刘肥曾经是刘邦的“適长子”,只不过后来成为了“庶长子”。很明显,刘泽比后来的司马迁、班固以及后世的学者们清楚刘邦家族的内部事务。
曹氏离开刘邦后,到了哪里,是否活到了自己儿子受封齐王那一年,然后与儿子享受天伦之乐等等,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这是一个低调的女人,低调的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俗语云:“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句话若是放到刘邦身上,则应该改为“两个女人”,曹氏作为刘邦的第一个女人,虽然没有吕雉给刘邦的辅助那么大,但至少没有给刘邦找麻烦,没有让刘邦“后院失火”。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刘、曹、吕三大家族位置图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五)刘邦的第二个女人——吕氏
关于吕氏的名字,《史记》《汉书》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均没有留下记载。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解《汉书》时,引东汉学者荀悦的话说:“讳雉之字曰野鸡”,颜师古本人则说:“呂后名雉,字娥姁,故臣下讳雉也”。《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吕娥姁为高祖正后。”因此,吕氏名雉,字娥姁。
至于吕雉的生卒年,史书只记载吕雉卒于公元前180年,而未记载出生年。部分学者猜测吕雉出生于公元前241年,但并没有提供相关依据。本文将根据史书中只言片语的记载进行推测。
吕雉有一儿一女,《史记》中没有提供这双儿女谁长谁幼的记载。但是,根据《汉书·高后纪》的记载:“太后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可知,刘邦先有了女儿,后有了儿子。汉惠帝的出生年是确定的,即公元前210年,则吕雉长女约出生于公元前212年,进而推测吕雉嫁给刘邦的年龄约在公元前213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
当时的习俗是女孩15岁加笄后才算是成人,然后方能嫁人,如果按此进行推断的话,则吕雉最晚出生于公元前228年。如果女子二十岁之前没有出嫁的话,则成为了古代的“剩女”。根据《史记·高祖本纪》中吕媪责备吕公的话“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则吕雉嫁给刘邦时似乎已经被父亲吕公耽搁了数年,因此吕雉最晚出生于公元前233年。
关于吕氏家族的情况,史书上仅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然后便是吕公为刘邦看相,然后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的故事。
笔者认为,“吕公嫁女”的故事大概是司马迁二十岁(公元前126年)时,“北涉汶、泗”,旅行到沛县时听到的街谈巷议,此时已经距离吕雉出嫁87年,基本上过了四代人,未必真实可靠,估计是沛县人穿凿附会的故事。
显然,如果吕公能掐会算,自然应该算到吕氏家族因为吕雉而灭族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我们查看地图,便会惊奇地发现,吕氏家族所在的单父邑居然紧邻着丰邑!吕公既然能够“善沛令”,则吕氏家族应该是单父城中的豪强大族。后来刘邦起兵反秦时,军队中相当一部分将领是吕氏家族的门客、舍人,便可知晓吕氏家族在单父城中的地位不低。联想到刘邦的祖父曾做过丰邑的县令,在魏国被秦国灭亡前,丰邑的刘氏家族与单父县的吕氏家族很有可能就已经熟悉了,则吕公嫁女的动机应该是出于两个大家族之间的政治联姻。
吕雉的两位兄长吕泽、吕释之,以及妹夫樊哙,在下文还会详细论述。
总而言之,刘邦无论娶沛邑的曹氏还是单父邑的吕氏,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联姻。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第五章 边城丰邑
(一)丰城历史
丰邑城,一个古老的城邑,古老得让人难以追溯她的历史。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这片土地上就居住着披发纹身的东夷人,属于炎帝部落。他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茹毛饮血到钻木求火,历史的车轮一直都在滚滚向前。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犹如平静却持续流淌的河水,没有翻起一朵浪花,也没有激出一丝涟漪。此地由于沼泽湖泊甚多,再加上泗水从西北向东南流过,雨量充沛,草木生长极是旺盛,故被东夷人命名为“丰”。所谓“丰”者,其字形犹如萌发的草木枝叶,在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黄帝时期,垂衣裳而天下治,万国咸宁,古丰国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之后帝喾创设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而丰国则隶属于徐州。到唐尧,到虞舜,再到夏朝,东夷人势力逐渐强大。夏王太康时期,东夷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后羿发动叛乱,太康失国。四十年后,夏君少康才得以复国,少康之子杼继位后,开始对东夷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直打到东海之滨,丰国才与诸夏接触碰撞。商汤革夏朝天命后,尽管商国人的祖先来自东夷,但为了铜、锡等矿石,却不吝惜对东夷发起多次征战,大规模地战争虽然使丰国等东夷诸国臣服于商,但也耗竭了殷商国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趁虚而入灭商后,听取四弟叔旦“以殷治殷”的建议,分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使其统治殷民;同时,派遣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带领军队驻守在殷都附近,以监视武庚,号曰“三监”。以“兴灭国,继绝世”为由,周武王分封炎帝后裔于丰国,爵位为“伯”,以太公望为祖,同属于姜姓诸国。此时,徐州并于青州,丰国归属于青州。不久,武王病逝,叔旦专政,引起管叔鲜与群弟的疑忌,武庚趁机拉拢三监、东夷诸国发动了叛乱。周公旦领兵东征,诛武庚,杀管鲜而放蔡度,废霍处为庶民,丰伯因参与叛乱而被诛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公元前640年,宋襄公召集曹、邾、丰等国之君盟会,图谋争霸。随后,丰国为宋襄公所灭,为丰邑,与滕国等姬姓小国接壤。
公元前318年,宋君偃自立为王,图谋争霸,在丰邑城东北方向修建了偃王城。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趁宋国内乱之际,出兵灭宋,攻占并焚毁了丰邑的偃王城,宋王偃逃跑,宋国灭亡。自此,丰邑先后归属于齐国、魏国、楚国。到刘邦10岁那年,丰邑又被魏国夺回。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二)物候环境
刘邦的大半生都生活在丰邑,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丰邑城及其周边环境。
先秦时期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在气候、地形、森林覆盖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居住在丰县的现代人,也很难想象刘邦生活时代丰邑的特点。
竺可桢是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为人们描写了周代与秦代的气候。以下内容节选自《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并有所删改:
周代初期,气候还是温暖湿润的。但是,不久就开始恶化了,比如汉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就两次结冰。
然而,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81年)又和暖了。《左传》中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库里得不到冰块。
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都无梅树了。而且在商周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因为当时醋还无法被生产出来。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
战国秦汉时期,气候继续暖和。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山东),竹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
简言之,刘邦生活时期的丰邑温暖而湿润。此外,根据《水经注》等史料记载,离丰邑城不远的北边是自西向东的荷水;东边则是与荷水交汇的泗水,泗水从西北经沛邑流向东南;南边则是自西向东的丹水,与泗水在彭城汇合;丰邑城西则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众多沼泽,靠着细小的河流与荷水相连。
总之,公元前3世纪的丰邑,城外森林、沼泽覆盖率极高,草木茂盛,气温湿热,生活着很多鱼类、爬行类、禽类等动物。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三)“丰邑”还是“豊邑”
丰邑在战国末期是写成“丰邑”,还是“豊邑”呢?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感到困惑。汉武帝时期,规定凡是表示地名的,都要在旁边加上“邑”,所以“豊”又被写成了“酆”。在今天的“一简字”中,“丰”、“豊”和“酆”都被简化成“丰”。或许这个原因正是产生上述问题根源的所在。
“丰”是象形字,形状犹如萌发枝叶的植物,代表茁壮成长的一种趋势或过程。“丰”与“沛”组合在一起为“丰沛”,表示雨水充足而草木繁盛的意思。



图 4-“象形字典网”上“丰”字的演变
“豊”字在甲骨文中,其形状犹如古代盛放祭品的器皿,因此,“豊”字与器皿、食物、祭祀等有关。另外,在周代时期有一个豊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和湖北省交界处。
出土文物也证明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1983年,湖北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有这样的记载:“栎阳、长安.....雒阳、酆、云中、□□□□□、新丰、槐里、雍、好畤、沛、颌阳,郎中司马, (卫)尉司马,秩各千石,丞四百石。”。
注意“新丰”“酆”二词!《西京杂记》记载:“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悽怆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故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故也。”大意是,刘邦为了孝顺父亲,仿照丰邑新建了一座小城,命名为“新丰”。虽然没有出现“丰邑”的字眼,但从“酆”、“新丰”两处就可以看出,丰邑的“丰”确实是“丰”。因此,此处的“新丰”是位于江苏省的“丰邑”之“丰”,和陕西省的“豊(酆,古音为li)镐”之“豊”是不同的。
此外,关于刘邦的籍贯,有一种错误的说法,即把“沛丰邑”理解成“沛县丰邑”。事实上,“沛”指的是“沛郡”,“邑”并不是行政单位,而是一种居民聚集点,比如《论语》中有“十室之邑”“千室之邑”,《左传》中有“百室之邑”,《商君书》中有“万室之邑”。因此,把丰邑理解为沛县下辖的一座乡镇,是荒诞不经的。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第六章 刘邦的前半生年谱
根据前文的论述与史书的记载,现简要列出刘邦前半生的年谱: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趁宋国内乱之际,出兵灭亡宋国。此时,丰邑并入齐国。
约公元前285年,魏、赵、燕、秦、韩五国进攻齐国,刘邦的祖父以魏军中下层军官的身份参加了五国攻齐战役;
约公元前284年,魏军占领宋国故地,建立大宋、方与二郡。此时,丰邑属于方与郡。学者荀子曾称之为“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刘邦的祖父在这一系列战役中崭露头角,立下了赫赫战功,或许担任了方与郡丰邑的县尉。于是,刘氏家族从权贵如云的大梁城迁徙到了东方的丰邑城;
约公元前266年,楚国与齐国合纵攻打魏国的方与郡,情况万分危急。魏安釐王派遣使者唐雎游说秦昭王。一番劝说后,秦昭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此时,丰邑被楚国攻占,成为楚国淮北郡下辖的一个县邑,刘邦的祖父则担任丰邑的县公。
公元前256年,刘邦在楚国淮北郡丰邑中阳里出生,这一年是楚考烈王七年。秦政3岁。周朝和西周公国被秦国灭亡。
公元前255年,刘邦1岁。鲁国被楚国灭亡。
公元前254年,刘邦2岁。
公元前253年,刘邦3岁。
公元前252年,刘邦4岁。
公元前251年,刘邦5岁。
公元前250年,刘邦6岁。
公元前249年,刘邦7岁。东周公国被秦国灭亡。
公元前248年,刘邦8岁。
公元前247年,刘邦9岁。12岁的秦政继位成为秦王,信陵君魏无忌带领五国联军大破秦军于河外,秦将蒙骜败逃,秦兵不敢出函谷关。信陵君威振天下。
公元前246年,刘邦10岁。魏安釐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回了河东魏国的故地,完全攻占了秦国陶郡和卫国的领土;对齐国用兵,夺取了齐国的平陆之都;攻占了韩国的管邑,又在淇水下游取胜。在睢阳的战事中,楚军因长期作战疲惫不堪而败逃;在上蔡、召陵系列战役中,楚军被打败。魏军四布于天下,威风传遍中原冠带之国。(《韩非子·有度》)
这一年,丰邑归属于魏国,刘邦成为魏国人。信陵君的名声传到少年刘邦耳中,刘邦开始崇拜信陵君。
公元前245年,刘邦11岁。秦军使反间计,信陵君被魏王罢免。秦将麃公领兵攻占魏国卷邑,斩首三万。赵将廉颇领兵攻占魏国繁阳。
公元前244年,刘邦12岁。
公元前243年,刘邦13岁。信陵君、魏王先后病逝,魏景愍王继位。刘邦由于年少,最终没有见到信陵君一面。
公元前242年,刘邦14岁。秦将蒙骜攻占魏国二十城,设立东郡。
公元前241年,刘邦15岁。楚国令尹春申君组织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军进攻秦国,被秦军击败,无功而返。卫国被秦国吞并。
公元前240年,刘邦16岁。
公元前239年,刘邦17岁。20岁的秦王政平定弟弟长安君的叛乱。
公元前238年,刘邦18岁。21岁的秦王政行冠礼,平定嫪毐的叛乱,罢免相邦吕不韦,亲自执政。秦国继续攻打魏国,秦国领土东北与燕接境,东与齐接境,北面包围赵国,南面包围韩、魏两国,从而“断齐、赵之腰,绝楚、魏之嵴”,使东方六国不能轻易再合纵抗秦。
公元前237年,刘邦19岁。
公元前236年,刘邦20岁。魏国、楚国、赵国、燕国准备合纵抗秦,秦王政派遣大梁监门子姚贾化解。刘邦加冠成人。
公元前235年,刘邦21岁。
公元前234年,刘邦22岁。刘邦取沛县大族女子曹氏为妻,此年生子刘肥。
公元前233年,刘邦23岁。
公元前232年,刘邦24岁。楚人项籍(字羽)在楚国淮北郡下相县出生。
公元前231年,刘邦25岁。
公元前230年,刘邦26岁。韩国被秦国吞并。
公元前229年,刘邦27岁。
公元前228年,刘邦28岁。秦军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公子嘉出奔代地,自立为代王。
韩信在楚国淮阴县出生。韩信是迁徙到楚地的韩国远支宗室。关于韩信的生年,史书没有记载。在张大可、徐日辉的著作《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中,结合史事和民间传说,推断韩信生年约为公元前228年,姑且从之。
公元前227年,刘邦29岁。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行刺秦王,未能成功。秦将王翦、辛胜攻打燕国、代国,在易水西岸击败燕、代联军。
公元前226年,刘邦30岁。秦军攻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逃到辽东。秦将王贲征伐楚国,攻占十余城。
公元前225年,刘邦31岁。秦将王贲水灌魏国都城大梁,魏王假降,魏国灭亡。作为丰邑豪杰大族的代表,刘邦到外黄县与知名人士张耳商议魏国复国与抵抗秦国的大事,长达数月。魏国宗室向东迁徙到丰邑,建立流亡政权。(《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颜师古注《汉书》引三国学者文颖曰:“至孙假为秦所灭,转东徙于丰,故曰丰故梁徙也”。)
秦将李信、蒙武攻打楚国,被楚将项燕打败。
公元前224年,刘邦32岁。秦将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大破楚军,楚将项燕兵败自杀。丰邑的魏国流亡政权被秦国灭亡。秦国在丰、沛等地设立了四川郡,大量招收当地人员为官吏,参与治理。在沛县主吏掾萧何的帮助下,刘邦“试为吏”,一年后转正,担任了泗水亭长。
公元前223年,刘邦33岁。秦军攻入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9岁的项籍家颇国亡,富贵的生活一去不复还。在项籍年幼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对秦人仇恨的种子。
公元前222年,刘邦34岁。秦将王贲攻取燕国辽东地区,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将王贲攻打代国,俘虏代王嘉,代国灭亡。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
公元前221年,刘邦35岁。秦将王贲攻打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至此,秦国兼并六国,38岁的秦王政号称“始皇帝”,并发布了“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政策。
公元前220年,刘邦36岁。
公元前219年,刘邦37岁。
公元前218年,刘邦38岁。41岁的秦始皇东游途中,在博浪沙遭到刺客袭击,铁锤误中副车,令天下大索十日。
公元前217年,刘邦39岁。
公元前216年,刘邦40岁。咸阳城里,43岁的秦始皇与四名武士微服出行,在兰池遭遇贼盗袭击,下令关中大索二十日。
公元前215年,刘邦41岁。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掠取河套平原。
公元前214年,刘邦42岁。
公元前213年,刘邦43岁。秦始皇颁布《焚书令》。泗水亭长刘邦与来自单父邑的大族单氏联姻,迎娶了吕雉为妾。
公元前212年,刘邦44岁。秦始皇下令坑杀四百六十名欺骗自己的术士。
公元前211年,刘邦45岁。
公元前210年,刘邦46岁。亭长刘邦押送一批更卒到咸阳服徭役,路过丰西泽时,更卒大量逃亡,刘邦与剩下的人逃到芒砀山隐蔽行踪。49岁的秦始皇病死于沙丘。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第七章 刘邦的出生神话
公元前256年,在欧洲,罗马舰队在西西里海域大败迦太基舰队,击沉敌舰30多艘,俘获64艘;
公元前256年,在中国,10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互相攻伐。这一年是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五十一年,魏安釐王二十一年,韩桓惠王十七年,赵孝成王十年,齐王建九年,楚考烈王七年,燕孝王二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卫元君十年。
秦国灭亡了西周公国。周朝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崩,周朝灭亡,只剩下东周公国瑟瑟发抖……
秦国又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斩首四万韩军。秦国再次攻打赵国,占领二十余县,斩首九万赵军。燕国攻占了赵国的昌城。韩、魏、楚三国共同救援赵国,大败秦军。韩国从秦国夺回了应邑。
卫元君是魏安釐王的女婿,背靠着魏国艰难生存,卫国如同是魏国的县邑。鲁国在楚国的攻打下,也在瑟瑟发抖……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这一年,秦政3岁了,项籍的父亲还没有出生。
刘邦的出生过程和很多婴儿的出生一样,平常无奇。但是,在司马迁的描写下,刘邦的出生却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大致意思是,刘邦的母亲刘媪曾经在大泽湖畔休息,梦中和神相遇;天色晦暗,雷电交加,父亲刘太公去寻找她,看见一条龙盘旋在刘媪身上;不久,刘媪怀孕了,便生下了刘邦。
司马迁编造的这个神话有些拙劣,以至于后世老有人怀疑刘邦是不是他父亲的亲生儿子。也难怪,神话中出现了刘媪、蛟龙与太公三个人物,与捉奸现场颇有些相似,字里行间仿佛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恶意和嘲讽,那是一个丧失了尊严的男人最后的反击与报复。
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史记》中的其他章节,便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殷人神话的来源是《诗经·商颂·玄鸟》,原文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司马迁的演绎下,殷人祖先契的母亲简狄与两个朋友一起洗澡,姑且不论这两个朋友的性别,一只黑色的燕子丢下了一枚鸟蛋,简狄拾而吞之,便生下了契。神话的现场似乎没有男性,大概和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有关吧。
《周本纪》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大致意思是: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心里欣然爱慕,想去踩它一脚,一踩就觉得身子振动像怀了孕似的;满了十月就生下一个儿子,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里,但不论是马还是牛,从他身边经过都绕着躲开而不踩他;于是又把他扔在树林里,正赶上树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个地方;把他扔在渠沟的冰上,有飞鸟飞来用翅膀盖在他身上,垫在他身下;姜原觉得这太神奇了,就抱回来把他养大成人;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
周人神话的来源是《诗经·大雅·生民》,原文是“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也就是说,没有儿子的姜嫄去祭祀上帝,祈求除去“无子”的灾难,到野外却踏到了上帝足迹的大拇指,内心感到喜悦,马上就怀孕了。通过对比两处记载可知,司马迁并没有进行多大的发挥再创作。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恶意猜测与脑补的话,既然姜原想要得到儿子,为什么在生下儿子后反而要抛弃?莫非是她的丈夫认为这个儿子……当然,神话就是神话,岂能过度解读!
关于刘邦出生时的神话,还有两则与司马迁的记载截然不同,现列举如下:
《史记正义》引《春秋握成图》云:“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又引《帝王世纪》云:“汉昭灵后含始游洛池,有宝鸡衔赤珠出炫日,后吞之,生高祖。”
《史记索隐》又据《春秋握成图》以为“执嘉妻含始,游洛池,生刘季”。
综上所述,刘邦诞生的神话有二种:第一,刘邦的母亲梦到“赤鸟如龙”围绕着自己嬉戏,便怀孕了;第二,刘邦的母亲到洛池游玩,有宝鸡衔来了一颗红色炫目的珠子,吞食后生下了刘邦。
这两个神话比司马迁创作的版本高明多了,至少不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历史长河中,不仅刘邦出生时有神话传说,后世的很多帝王也有类似记载,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比如隋文帝杨坚出生时,《隋书·帝纪第一》记载:“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该神话的编造者为了增加真实性,还引入了一个第三者——“尼”,让其作为杨坚神奇的见证者。请注意,这是尼,而非僧!这些记载几乎把杨坚描写成了一条真龙!
再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作为刘邦的崇拜者,给自己起了一个汉名叫刘亿,《辽史·本纪第一》记载:“初,母梦日堕怀中,有娠。及生,室有神光异香,体如三岁儿,即能匍匐。祖母简献皇后异之,鞠为己子。常匿於别幕,涂其面,不令他人见。三月能行;而能言,知未然事。自谓左右若有神人翼卫。虽龆龀,言必及世务。”他的母亲因梦见“日堕怀中”,于是怀孕,生下耶律阿保机时,室内有“神光异香”,一出生便“体如三岁儿”,立即能够匍匐前行。这不禁让人想起周人祖先后稷和汉武帝出生时的神话。由此可见,辽人的想象力太匮乏了,不会独立创作,只会从史书中抄袭,然后糅合到一起。
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刘邦的另一位崇拜者,《明史·本纪第一》记载:“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朱元璋的母亲怀孕时,“梦神授药一丸”,放在手中发着光,吞下去,忽然醒了,发现口有余香,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室”;出生的这天夜晚,多次有光芒产生,邻居们看见了,还以为着火了,急忙过来救火;到了朱元璋的家里,红光消失了,却听到婴儿的啼哭声。这段的描写与众不同,不落窠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看出编造者确实下了一番心思!
类似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这些所谓的神话仅仅是一种宣传而已,任何过度带有恶意的解读都是不正确的。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第八章 刘邦的教育
公元前249年,刘邦7岁了,虚岁8岁。如果生活在2200多年后的今天,刘邦应该上小学一年级了。但是,生活在战国年代的刘邦,他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国语·卷十七》的记载,楚国的大臣申叔时曾经这样谈楚国太子的教育,说:“用历史来教育,从而使他懂得褒扬善行而贬抑邪恶,来戒勉他的心;用先王的世系来教育,从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声显扬,昏庸的人要被废黜,来鼓励和约束他的行为;用诗歌来教育,对他宣扬先王的美德,来指引他的志向;用礼仪来教育,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用音乐来教育,来洗涤他身上的污秽,使他稳重而不轻浮;用法令来教育,使他懂得百官的职事;用治国的嘉言来教育他,使他发扬美德,知道先王务必以德对待百姓;用古书记载来教育,使他懂得历代成败兴衰的道理而引起警戒;用先王的训典来教育,使他知道宗族的发展繁衍,使行为符合道义。”
如前文论述,刘邦的祖父曾经是楚国淮北郡丰邑的县公,爵位相当于楚国的公爵,但只有治民权,勉强算得上半个贵族吧。当刘邦是楚国人时,教育方式应该和申叔时提到的差不多。
但是,考虑到刘邦家族来自于魏国的大梁,以及刘邦后来又成为了魏国人,因此刘邦的教育又转向魏国式的教育,而魏国深受周朝的影响。尽管周朝在刘邦出生那一年就被秦国灭掉了,但作为天下诸侯曾经的宗主国,并且享国将近800年,以《周礼》为代表的礼仪规范早已经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因此,青少年时期的刘邦的教育以传统的周代教育为主。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盛赞周代君子“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美,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高尚的道德水准。当然,这和周代“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
对于周代教育,它的核心是培养君子人格,因此道德教育便成为重中之重,而行为和技能教育只能退居其次。当时的学校组织已经比较完善,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其中大学两年,重在提升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小学一到七年,重在完善自我,提高技能。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根据地方区域大小的不同,设有塾、庠、序、校等不同级别的教育组织。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同样,庠、序、校中的优秀者也可以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具体到教育内容,则分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属于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属于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分类阐述如下:
第一,礼、乐等道德层面的教育。礼,指行为规范,直接与人的德性相联系。由于周代前期没有法律,统治者只能通过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礼记·文王世子》说:“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恭敬而温文”也就是后代都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同时,礼、乐和德行教育也十分紧密。根据《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三行”教诸侯卿大夫之子。师氏,即今天的老师,在周代前期,指以职业为氏的人。“三德”包含至德、敏德、孝德,分别表示中和之德、勤劳、尊祖爱亲。而“三行”则指孝行、友行、顺行,分别代表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三德、三行教育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标志,而礼乐文明则是周代的重要标志。
当然,出于战国末年那个杀人盈野的乱世,估计刘邦这方面的学习仅仅是浅尝辄止。
第二,射箭、御车等技能层面的教育。这两项技能应该是少年刘邦重点学习的项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枪法要好,驾驶技术一流。
好的射术有五种表现,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其中,“白矢”指箭矢穿过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指前放一箭,后三箭连续而去,箭箭相属,好像互相衔接的连珠;“剡注”指发箭速度快,瞄准时间短促,上箭即放箭,放则必中;“襄尺”指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指四箭连贯,均正中目标。
养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将军,是个神箭手,或许曾经是少年刘邦心中的射箭偶像。据《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的距离至少是100多米,在这么远的距离居然能射中柳叶,可谓是神人也。
好的御术也有五种表现,分别为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其中,“鸣和鸾”指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即驾车有节奏感;“逐水车”指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即精准把握车辆的方向;“过君表”指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即必须掌握“发动机”的性能;“舞交衢”指过通道而驱驰自如,即能够精确地控制车辆加减速;“逐禽左”指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即能准确预测行车状况。
造父是周穆王的专职司机,早于刘邦七百多年。据《赵世家》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造父驾车载着周穆王奔驰了千里,技术和体力非常人所能及,因此得到周天子的赏赐,被分封于赵城,赵国的君主便是造父的子孙后代。今天中国的赵姓绝大多数都是造父的后裔。
第三,数学等计算机能的教育。《汉书·食货志》记载:“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中,“六甲”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也就是学习用天干、地支相配以计算时日;“五方”指东、西、南、北、中。
据考证,最晚在春秋末年,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完备的十进位置值制记数法,普遍使用了算筹这种先进的计算工具,并且谙熟九九乘法表、整数四则运算,并使用了分数。这里所说的“人们”指受过教育的贵族以及少部分士人,而“算筹”是算盘的雏形,由270多枚小棍子组成,放在布袋里,系在腰部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算筹取出来,摊开摆弄。
第四,书籍典章的教育。《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刘邦出生在楚国,刚开始时学习楚国文字;后来成为了魏国人,又要学习魏国文字;再后来为了成为秦朝的公务员,又学习了秦国文字。
关于刘邦的受教育程度,晚唐诗人章碣曾经作《焚书坑》一诗间接地提及到,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学校里的语文老师可能会这样教育学生: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用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老师们对章诗人大加赞扬,而对诗中的谬误之处鲜有批评。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黑了刘邦一千多年。
然而,诗人毕竟是诗人,头脑中浪漫主义太严重,缺少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思考。根据刘邦遗留下来的《高帝求贤诏》、《大风歌》、《鸿鹄歌》以及《手敕太子书》等,可以看出刘邦虽然不至于文采斐然、妙趣横生,但也不是文理不通、艰苦涩滞。
笔者认为,根据刘邦后半生的军事表现,刘邦应该是爱读兵书类的著作,原因可能是长辈的教导。毕竟生活在乱世,良好的军事素养对于保卫宗族和获取富贵至关重要。没有人是天生的神童圣贤,唯有多读书、多思考,方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第九章 刘邦的相貌和性格
(一)相貌
关于刘邦成年后的相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①“隆准而龙颜”。隆准,即高鼻梁。龙颜,不好用现代汉语描述,三国学者文颖认为刘邦“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尔雅》记载:“颜,额也。”也就是说,刘邦长着高鼻梁,有着龙一样的额头,脖颈略长,读者君可自行想象。
②“美须髯”。《说文解字》里说:“髭,口上毛也。须,面毛也。髯,颊须也。”也就是说,毛发生长在上唇则为髭,生长在脸上则为须,生长在两颊上则为髯。在古代,因为男人、女人的头发都很长,所以胡须成为了区分性别的重要依据。司马迁曾见过张良的画像,感慨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大概就是张良脸上光秃秃的,髭、须、髯均无。另外,《三国志·卷四十二》记载“先主无须”,并不是说刘备没有嘴上的胡子,只是没有脸上的胡子而已。
一脸漂亮的胡须让刘邦看上去颇为成熟,并极易让人产生信赖感,给刘邦“宽大长者”的形象加分不少。中国人自古便有尊老的传统,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全”说得便是这个道理。
③“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应该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不足为信。《史记正义》记载:“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数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简言之,七十二是个吉利而且尊贵的数字。至于刘邦腿上到底有多少颗黑痣,只有天知道了。
除《史记》外,还有其他史籍记载了刘邦的容貌。
唐代李贤注解《后汉书》引《河图》说:“帝刘季日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八寸。”其中,“日角”指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多用以描写帝王之相;“戴胜”用于形容人的发饰,大概指刘邦擅长于修饰自己,比如修剪胡须和制作竹皮冠等;“斗胸”是胸部挺直,“龟背”则指背脊硬朗,“龙股”则表示手脚长而有力。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二)身高
至于说刘邦的身高“七尺八寸”,汉代一尺是23.1厘米,则刘邦身高约为180厘米。综合考虑这几个因素,刘邦完全是一副身体硬朗的军人模样。
正史中没有记载刘邦身高,估计是因为七尺八寸的身高并不罕见。大概是八尺以上的身高才会引起史学家的注意,比如西楚王项籍,《史记》记载“籍长八尺馀”,《汉书》则记载“籍长八尺二寸”。八尺二寸,约为189厘米,再加上四肢发达,所以项籍“力能扛鼎”;比如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年六十馀,长八尺”,约184厘米;比如刘邦的财政顾问张苍,“长八尺馀”,约188厘米;再比如刘邦的部将韩王信“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约为196厘米。在郦食其、张苍和韩王信的对比下,刘邦本来还算高的身材便泯然众人矣,不为史学家所重视。
还有一个有趣的身高,即刘邦的九世孙——光武帝刘秀,《后汉书》记载“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比较两人的成长环境,刘秀幼失父母,寄居在叔父家,大概心情抑郁、营养不良等,因此身体发育得也有些文弱,身高比刘邦爱上半尺。怪不得笔者读《光武帝纪》时,总觉得刘秀不如刘邦雄健、有男子汉气概。
这里不妨谈论一下秦始皇的长相,《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这些描写明显充斥着鄙视的味道,只是不知道是出于司马迁对秦王政容貌的故意歪曲,还是尉缭对秦王政真实的讲述。尉缭原是大梁人,因为建议秦王政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而受到礼遇,参拜秦王政时能分庭抗礼,衣服食饮与秦王政相同。他吃着秦国的饭食,还说这样不讲良心的话,难道是想要砸秦王政的锅釜吗?
虽说是汉承秦制,但汉代的大多数学者在谈论秦国时,倾向于褒扬汉朝而诋毁秦朝。于是,很多像“残暴”、“不行仁义”、“肆虐无道”等词语都和秦国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的统治时间长达四百多年,经过官方坚持不懈的宣传,久而久之,秦国就成为了残暴的代表词,秦朝的开创者秦始皇也被后人骂个不停。因此,秦始皇容貌的上述描写应该是汉朝人的恶意编排。
至于真实的秦始皇容貌,根据常理推算,他的整体形象应和兵马俑中的大多数士兵一样,具有细长的眼睛,上翘的外眼角,窄鼻长颅。面部其他详细的情况或许只有等到始皇陵发掘后,真相才会大白于天下。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三)性格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通俗地说,刘邦有一棵仁爱的心,性格开朗大度,喜爱施舍。再结合他在秦末汉初战争中的表现,刘邦属于“多血质”类型的人,有着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特点。
当然,我们的研究不止于此,由于刘邦自少年时便十分崇拜信陵君,而偶像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探讨信陵君的性格以及行事风格,也有利于更加深入了解刘邦。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是魏安厘王的弟弟,出身高贵,喜欢养士,士人无论贤明,还是不肖,信陵君都能够谦虚地与其交往,因此非常得人心。
刘邦和信陵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仁。信陵君的“仁”体现在他礼贤下士,是初级的“仁”;刘邦的“仁”体现在以仁政之术善待他人,是高级的“仁”,是在信陵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刘邦的“喜施,意豁如也”正是在模仿信陵君的养客之道。
毕竟收买人心最基本的方式便是施给好处。这一点应该是刘邦从信陵君身上学来的。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第十章 项籍降生
公元前232年,项籍终于出生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项籍的出生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而言,意义却很重大。
此时秦政27岁了,作为秦国的一把手,他已经着手攻灭六国了。他看着案几上铺开的地图,心中憧憬着未来,眼神一定是刚毅而果断的。
至于24岁的刘邦,在丰邑城中过着富贵的官三代生活,他的儿子刘肥刚一岁。娇妻、幼子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或许他正计划着前往大梁城,以追随偶像信陵君的足迹。
当项籍还躺在母亲的怀中无意识的吃奶时,秦政和刘邦的身体早已经成人,并且有了自己的儿女。项籍后来输给了刘邦,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项籍太年轻了!
对于三人的出生,可以这样比喻,秦政含着金钥匙出生,刘邦含着铜钥匙出生,而项籍则含着银钥匙出生。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人物,我们很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项籍的家世背景。
(一)姓芈还是姓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汉书·陈胜项籍传》记载:“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记载基本上一致,只是没有交代项氏家族的姓,到底是楚国芈姓王族,还是姬姓项子国后裔?到了宋代,部分学者认为项氏家族属于楚国王室,因为有功而被封于项县,所以改为项氏。
事实上,要驳斥这种论断很简单。两位史学家都提到项籍是下相人,下相县位于四川郡的东部,与东海郡交界;而项县则位于淮阳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沈丘县与项城市的交界处;如果项氏家族因为有功而被封于项地,那么项籍的籍贯就应该位于项县。这就犹如刘邦的祖父成为了丰公,刘氏家族就在丰邑定居一样。
因此,史学家所谓的“封于项,故姓项氏”,指的是项籍的祖先在周代前期被封于项地一事。因此,项籍属于姬姓。
插一句,秦灭六国后,重新规划行政区域,刘邦也成了四川郡人。也就是说,刘、项二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老乡。
另外,司马迁说得“项氏世世为楚将”中的“世世”带有夸大的成分。项氏家族最早的名人也就是项籍的祖父项燕,再往前,就没有史料记载了。
楼主:汉唐星空  时间:2019-07-14 21:42:09
项氏家族的祖籍与籍贯


楼主:汉唐星空

字数:8574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21 19:36:13

更新时间:2019-07-14 21:42:09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