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六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镯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镯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镯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篇的作者太坏了,上一段还好好的在辩论,下面话锋一转,惠子就死了。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简单说就是有个楚国人在鼻尖抹一点白灰,另一个工匠一挥斧子,白灰尽落而鼻子不伤。宋国国君听说这个故事,也想当那个抹白灰的人,让工匠试试,工匠说,那个楚国人死了很久了,他一死,这个事就干不成了。庄子的意思是,他就是那个工匠,惠子就是那个鼻子上抹白灰的楚国人,惠子死了,庄子就没人可以讨论问题了。运斤成风的成语,出处在这里。斤和斧差不多,有一种说法是小斧子,有一种说法是橫刃的斧子,也就是一个斧子大小的锋利的锄头一样的东西。反正不管怎么说,也是砍木头用的。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这个故事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这要求那个抹白灰的人有一颗足够大的心脏,他站在那必须一动不动,连发抖都不行,这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换个人就绝对不行。同样,能和庄子讨论的,只有惠子,换个人也不行。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在生活中,学术中,乃至修行中,有一种本能是寻找和自己意识形态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同或者相似的人,而对于和自己区别太大的人,则不愿意往来,嗤之以鼻,美其名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按照这个理念,庄子和惠子早就应该互相撕扯直至老死不相往来了。这种价值观,本质上还是不能把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意识形态齐物,自己心中还有明确的是非对错之分,这和假如杀牛悟道的人看不起斫轮悟道的人,没有本质区别。而庄子的境界这种是非对错之分已经不太明显了,所以他看重的是惠子的禀赋和境界,而和他这个人具体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甚至这个人的人品如何,都没有关系。我之所以说不太明显,是因为就文章说文章,上一段庄子还在和惠子辩论,还在规劝惠子弃名入道,说明,庄子还是认为修道是,而雄辩非的。当然,还是那句话,写文章就如同拍电影,总要有故事情节的冲突点。都当寓言看就好。对于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对于和我们意识形态不一样的人的接受程度,从某种角度,也体现了我们的境界,所谓和而不同,不一样,才叫和,一样叫做同。我们国家追求的是和谐社会,不是同谐社会,朝鲜是个同谐社会。言尽于此。对于庄子的境界,找个跟他境界差不多的人已经很难了,而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很容易找到的,但是,我们的社会太多元化了,那些跟我们境界差不多,甚至比我们更高的,可能是个佛教大居士,可能是个基督徒,可能是个马列主义者,或者就是个世俗的官员或者商人。我们如何面对他们,能否和而不同,只就境界说境界,从庄子的逻辑角度,是应该这样做的。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七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这一段文字很浅白,就是管仲快死了,齐桓公问他你死了国事交给谁啊,交给你的朋友鲍叔牙行不行啊。管仲说不行,鲍叔牙是好人,但是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他不合道,隰朋合道。单看这段文字,管仲这人做人也太差劲了,临死还卖队友,说好的管鲍之交呢。从史书上记载的管仲事迹来看,他也的确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贪生怕死,无情无义,贪图小利,甚至毫无节操。不但规定犯罪可以用兵器和金属抵罪,而且开官办妓院之滥觞。直到现在,管仲还是娼妓业供奉的祖师爷。这叫什么事啊。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同时被道家和法家都认为是趋近顶峰的高人。为什么?就是因为他齐物,在他心目中,就没有德这个观念,大概也没有名这个观念吧,就是既不在乎自己怎么看自己,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情的观念估计也没有,否则不会对自己的挚友和恩人鲍叔牙这个样子。一个人,过了名,德,情三关,他的地位更无所谓利和色了。而且又偏偏有极高的天赋和智商。运气也好的吓人,遇到两个善良的如同奇葩一般的人,毫不记仇的齐桓公和无条件对他好的鲍叔牙。所以他想做的事情不成功是不科学的。简直就是庚桑楚篇中,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的完美注脚。说完了他自己的境界和修为,再说他的治国理念,在我看来,就是一句话,极端的功利主义。怎么能让国家强大怎么来,怎么对国家有利怎么来,既不考虑自己的名誉,也不考虑国家的名誉。对于类似治国这样一件复杂的事情,其实极端功利主义是容易在短时间内成功的,黄老之道好,但是需要的时间过于漫长了,原始社会等得起,因为等不起也没有别的太多太好的办法,西汉的文景之治实在国力太弱,一团浆糊,只能用黄老之道等了,所以等了整整三代皇帝近一百年。齐桓公等不起,管仲如果想要达到个人成就的顶峰,他也等不起,于是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效果很好,但是管仲一死,齐桓公用了三个奸臣就把自己坑了,齐桓公不但下场凄惨,而且齐国的霸业也再也没有恢复。所以管仲出道入法,自己做人合道,所以个人可谓心想事成,人生华丽圆满。但是治国不合道,霸业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不是国相,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没有这么雄伟,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想要短时间把一件事做好,就用极端功利主义专注于这件事,不要被道德等其他外物束缚,简单说就是该当坏人当坏人,该当小人当小人。在职场上游刃有余的,大多是被评价为两面三刀的小人。自己做公司工厂能成功的,大多数都是黑心老板。我们在红尘中总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目的,我从来不反对别人用非传统儒家道德的手段达到目的,因为儒家道德不可靠,道德也不可靠,只要过得了自己这关,就无所谓德。我反对的是,过不了自己这关,却强行用自己为难的手段达到目的,这对于心性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对了,多说一句,管仲还是丙申年的太岁大将军,2016年的时候我们可以拜管仲。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八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瑵,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锄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这是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这个猴子在吴王面前得瑟,被射了还继续得瑟,于是就被乱箭射死了。跟其他猴子一样见人就跑,什么事都没有。这个故事教我们的是,藏拙。很多人喜欢高调的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如果是处于世俗功利目的,那也就罢了,也算有得有失。比如演员太低调就不利于事业发展。但是更多人这样做并没有明显的世俗目的,只是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个厉害的人而已。这样做的根本动因,是出于自己对于自己是个厉害的人没有自信。所以需要靠显示给别人看,靠别人的肯定来换取自己的自信。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样做都跟这猴子一样危险。别人知道你厉害,出于自保,就要防你,出于嫉妒,就要害你,这些不利和风险,都是自己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故事里的颜不疑领悟了这个道理之后,回去拜师,藏拙,三年之后大家都称赞他了。最后再举个藏拙的例子。杀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杀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想不到这个人是你杀的,让你作为杀人凶手的嫌疑处于无的状态。最高境界是你杀了人之后,这个世界谁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个人被杀了。让杀人案件这件事处于无的状态。刚才说的状态只是其次,最下乘的境界才是杀了人之后,所有人都怀疑是你杀的,就是抓不到你,让自己这个人处于无的状态。偏偏有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犯罪分子,出于炫耀的目的,故意展示自己的技术,或者留下工具和痕迹。然后才谋求警察想不到自己,抓不到自己。其实这跟那个猴子没什么区别。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八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瑵,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锄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这是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这个猴子在吴王面前得瑟,被射了还继续得瑟,于是就被乱箭射死了。跟其他猴子一样见人就跑,什么事都没有。这个故事教我们的是,藏拙。很多人喜欢高调的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如果是处于世俗功利目的,那也就罢了,也算有得有失。比如演员太低调就不利于事业发展。但是更多人这样做并没有明显的世俗目的,只是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个厉害的人而已。这样做的根本动因,是出于自己对于自己是个厉害的人没有自信。所以需要靠显示给别人看,靠别人的肯定来换取自己的自信。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样做都跟这猴子一样危险。别人知道你厉害,出于自保,就要防你,出于嫉妒,就要害你,这些不利和风险,都是自己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故事里的颜不疑领悟了这个道理之后,回去拜师,藏拙,三年之后大家都称赞他了。最后再举个藏拙的例子。杀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杀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想不到这个人是你杀的,让你作为杀人凶手的嫌疑处于无的状态。最高境界是你杀了人之后,这个世界谁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个人被杀了。让杀人案件这件事处于无的状态。刚才说的状态只是其次,最下乘的境界才是杀了人之后,所有人都怀疑是你杀的,就是抓不到你,让自己这个人处于无的状态。偏偏有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犯罪分子,出于炫耀的目的,故意展示自己的技术,或者留下工具和痕迹。然后才谋求警察想不到自己,抓不到自己。其实这跟那个猴子没什么区别。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九


南伯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颜成子入见曰:"夫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曰:"吾尝居山穴之中矣。当是时也,田禾一睹我而齐国之众三贺之。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卖之,彼故鬻之。若我而不有之,彼恶得而知之?若我而不卖之,彼恶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这个故事讲的是正反合,南伯子綦境界很高,颜成子问他您怎么境界这么高,南伯子綦说我在山洞里隐居的时候,齐王来看我一次齐国人就会多次祝贺他,这说明我一定前面追求了名声,有了名声才会如此,如果没有名声,那就没人知道我,更没人知道我境界高了。这就说明,南伯子綦自己知道,在名的方面,自己是经历过反这个过程的,有过名,才能知道有名多么不好,才能不追求名,才能境界提高,到合的状态。接下来讲,他悲痛那些丧失自己本性的人,然后又悲痛那些悲痛别人丧失自己本性的人。因为因别人而悲痛,不也丧失了自己本性么?然后又悲痛那些因为悲痛别人丧失本性而悲痛的人。最后慢慢就知道什么都不该悲痛,境界就越来越高了。这还是个正反合的例子。他一定要把反走到极致,对世人起情绪,对起情绪的人起情绪,对,对起情绪的人起情绪的人,起情绪。这才知道原来根本不该对任何人起情绪。这是个多么复杂的逻辑思辨历程啊,别说做了,我描述起来都这么复杂。所以可见,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反要想走到极致是多么不容易,而且这一关,连南伯子綦都要过,别说我们了。所以,该追求名利就去追求,该起情绪就起,别想那么多,反这个过程过去了,才有真正的合。当然,如果某些关根本不存在,也别去故意人为给自己制造关隘。没有人必须所有关都过,所有事情都看透。因为世界太复杂,根本不可能做到。不存在的就让它不存在就好。生活已经很复杂了,别找事,别作死。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十


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首先说,这个故事是个纯寓言,因为孔子和孙叔敖,市南宜僚不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不重要。这个故事就是用来讽刺我的。讲的是,孙叔敖和市南宜僚一句话都不用说,很简单就能把一个重大复杂的事解决了。就是因为他们境界很高,可以行不言之教。孔子能理解他们的境界,所以讲这件事的时候没有使用逻辑,只是陈述了一下事实,可以叫做不言之辩,而世界上的事情这么复杂,不是用知识和智慧就能够完全覆盖的,所以在知识和智慧无法企及的领域,就不要说话了,更不要辩论了。向儒墨那样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就很危险。大海接受所有河流的汇入,所以才很大。圣人对天下所有事物都能施及自己的德泽,可是百姓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所以那些活着没有爵位,死了没有谥号,从不聚藏财物,也没有名声在外的人,才是境界足够高的人。简单说就是境界越高,存在感越低。这个逻辑前面讲过很多次了。就像狗不因为善于叫就算是优良品种,人也不会因为善于言辩就算是境界高的人。只要有心追求自己境界高,境界就高不到哪去。所以我前面说过,只要还想成仙,就不可能成仙。就是这个道理。最终,境界的追求还是要从自己本心的不追求,无欲望,不使外物影响自己的本心入手,才能成就高的境界。我写到这里当然很惭愧,前面说过,道这个东西,张嘴就错,说的越多错的越多,我写到这个份上,如果不合道就算是犯罪的话,简直可以判无期徒刑了。不过我也明白,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反的过程,有朝一日,我自己都忘了我写过这些东西的时候,这件事才算是合吧。现在还不行,反还没有走到极致,还要继续往前走。但是我应该知道,反,就是反,错,就是错。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十一


子綦有八子,陈诸前,召九方歅曰:"为我相吾子,孰为祥。"九方歅曰:"梱也为祥。"子綦瞿然喜曰:"奚若?"曰:"梱也,将与国君同食以终其身。"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九方歅曰:"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今夫子闻之而泣,是御福也。子则祥矣,父则不祥。"子綦曰:"歅,汝何足以识之。而梱祥邪?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吾未尝为牧而牂生于奥,未尝好田而鹑生于宎,若勿怪,何邪?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吾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吾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吾与之一委蛇而不与之为事所宜。今也然有世俗之偿焉?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泣也。"无几何而使梱之于燕,盗得之于道,全而鬻之则难,不若刖之则易。于是乎刖而鬻之于齐,适当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终。


这个故事很有趣,很滑稽。大概是说南伯子綦有八个儿子,境界这么高的人年轻的时候竟然会有八个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到底都做了什么?而且还会找人给儿子们看相算命。这种事我都干不出来。看到这里我也就心安了。笑。他问算命的八个儿子谁命最好,算命的说梱命最好,应该是会一直在国君身边吧,因为他一辈子都有肉吃。那个年代大概只有大臣一级或者王公贵族才能天天有肉吃。南伯子綦就很伤心啊,他说我是修道的,我不希望儿子们有世俗的荣华富贵,这就好像不放牧打猎突然有动物出现在自己屋子里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啊。有这样的好事,就一定有特殊的灾祸啊,只有求诸宇宙大道,合于自然才是正常的啊。后面发生的事很反讽,这个一辈子有肉吃的梱,被派遣出使燕国,路上被强盗抓住了,强盗觉得完整的人不好卖,干脆砍掉一只脚吧。于是就砍掉一只脚卖到齐国了,正好当了个看门的,跟着主子一辈子有肉吃。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证明那个时代的绳索等禁锢人的工具不太靠谱,如果是后世,一定是完整的人比残疾人好卖,而且值钱啊。这也证明了前面把器皿吊在房梁上是愚蠢的行为。这都是寓言,不必在意这些细节。


这个滑稽的故事告诉我们,突然得到的利益,如果背后没有清晰的利害关系,往往就隐藏着相应的灾祸。就好像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对你嘘寒问暖,在享受这份关怀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个人不是就要结婚了,就是从事卖安利,卖保险,银行客户经理,这些工作的,更可怕的是要借钱。修行也是一样,遇到好事了,背后一定隐藏着损失和风险,所以从逻辑上还是什么好事都不要遇到的为好。就如同最好在马路上不要看见别人丢失的钱包,其次是看到了也不要捡。但是,我们境界不够高,人在红尘中,各种情绪如群魔乱舞,逻辑上能想到,实际上做不到的事情,多了去了。因为太多了,所以还是习惯了为好,否则这种因为做不到而产生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是对修行影响更大的情绪。修道哪那么好修,今天过一关,明天过一关,没这回事,这就是个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事,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吧。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十二


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是以一人之断制天下,譬之犹一覕也。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


这是个讲仁义必将危害的故事,很浅显就不说了。要点在于只要有仁义,有标准,就一定会成为弄虚作假贪婪成性的人的工具,他们有想要获得的地位,又有了仁义这个可以让自己有别于别人,以帮助他取得地位的标准,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天下的统治者,这样的人成为天下的统治者,人民就一定会遭殃。事实也是如此,多少农民起义领袖,起义的时候都喊着对人民有利的口号,吸引大家跟着他起义,而一旦成功了,又变成了和他们推翻的帝王一样的帝王。人民还是没法改变命运。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有仁义这个概念,可供他们利用,来欺骗人民,而使用这个概念来欺骗的人,历史证明,都是言而无信的。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徐无鬼十三


有暖姝者,有濡需者,有卷娄者。所谓暖姝者,学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姝姝而私自说也,自以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是以谓暖姝者也。濡需者,豕虱是也,择疏鬣长毛,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此以域进,此以域退,此其所谓濡需者也。卷娄者,舜也。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曰:"冀得其来之泽。"舜举乎童土之地,年齿长矣,聪明衰矣,而不得休归,所谓卷娄者也。是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不比则不利也。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于蚁弃知,于鱼得计,于羊弃意。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癕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


这一段是抨击了三种不合道的人,沾沾自喜的,偷安一时的,自找苦吃的。学会一点知识就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距离真正的宇宙大道还有多远的距离,偷安一时的人就好像猪身上的虱子一样觉得挺舒服挺好,最后杀猪的时候跟猪一起毁灭了。自找苦吃的人,就像舜一样,自己具有膻羊肉一样的德行,所以可以吸引蚂蚁一样的百姓,尧把天下传给了舜,舜一辈子为了百姓辛苦到死而空有禀赋无法修行,这就叫自找苦吃。我觉得这一段的根本是在骂舜,而且骂的非常难听。


与之相反,神人不喜欢众人依附,就算众人来依附也不特别亲近,因为不特别亲近,没有什么好处,也就没有怀揣利益目的人来依附,于是神人就可以对谁都无所谓亲近,无所谓疏远,一视同仁,融合万物,这才叫做真人。真人就应该如果从蚂蚁的角度,放弃对膻味的追逐,从鱼的角度,相忘于江湖,从羊的角度,放弃有膻味这种属性。也就是抛弃一切欲望,情绪,和属性。只用眼睛看到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听耳朵能听到的,用心感受心能感受到的,这样才能公平无私,变化符合宇宙大道的规律。上古时代的真人能顺应自然之道行为处事,将生死齐物,宇宙大道的规律就好像用药治病一样,什么药治什么病,什么时候被当作君药来用,这其中的规律是说不完的。这没什么好讲的,该讲的前面都说过好多次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种,就是庄子的外篇和杂篇,不是一个人写的,大家各写各的,重复就不可避免。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无鬼十四


句践也以甲楯三千栖于会稽,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种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故曰: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不知问是也。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人之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攉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这一段讲越王勾践被困的时候,文种这么厉害的人,知道如何保全越国,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保全自己,以至于勾践灭吴的时候,就把文种杀了。就像猫头鹰的眼睛晚上好用白天不好用,白鹤的腿长了好用短了不好用,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所适应的和所局限的。下面说万事万物也都有其存在所依靠的事物。如果人为破坏这种所依靠的事物,就会很危险,所以眼睛看到的太多,耳朵听到的太多,心灵追求的太多,都是有危险的,只要心中还有智慧这个概念,就潜藏着危险,而且危险会不断的加剧。因此人们把耳聪目明知识智慧当作宝贝,是很愚蠢的。这里可以用一句话就可以举个例子,叫做,看破不说破,朋友还能做。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说破的人太多了,因为用吴王和猴子的故事解释,就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需要靠别人的肯定来给自己自信。


后面一段,说人站在地面上,脚踩的范围很小,但是要通过脚没有踩的地方才能往前走。同样对于宇宙大道和自然来说,人所了解的知识是很少的,如果要想要了解宇宙大道,就要通过那些无法了解的知识,简单说就是唯物主义以外的东西。总之,就是不要谋求通过有限的知识去参悟无限的大道,那就和站在原地没有区别。然后的,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这是本文作者提出的一套他自己对于大道境界解读的全新的话语体系,而又没有足够的材料告诉我们这七大到底准确的都是在描述些什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套话语体系当作一碗不给勺的鸡汤就行了。庄子这本书写到这,对大道的描述已经够多的了。不过这里的一套全新话语体系还有个用处,就是跟别人讲道的时候用,用来故意把对方说迷糊。它的好处是,出自庄子,苗正根红,在杂篇徐无鬼中,熟悉的人不多,而且原文没有足够的解释,你想怎么解释就可以怎么解释。总之它的意思就是一句话,一切被用来悟道的方法都不可靠,只有不悟道,才能悟道。这个逻辑链条还是和庄子其他篇章是一脉相承的。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一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戳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遇到了个状况,开篇写作则阳,后面都写作彭阳,从行文来看,应该是一个人。有学者考证,出现这种状况大概是小篆中则和彭两个字长得差不多,所以搞错了。所以我说,对庄子这本书贡献最大的三个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把这本书从小篆改写成隶书的人,另外一个是把庄子从五十二篇删削成三十三篇的郭象。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是这副模样,都是他们三个人的功劳。天知道这十万字左右的庄子中,又有多少字被那个改写成隶书的人给写错了。至少从这里的错误来看,他的工作做的不太认真。不过,这也就是庄子这本书和老子那本书的区别,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字字珠玑,惜墨如金,而且往往没有什么上下文可供参考,所以如果一字错,文意大变,后人连论证和揣测的机会都不多。而南华经篇幅很长,大多是故事,义理在故事中,就算错几个字,一般也无伤大雅。


说故事,讲的是这个叫则阳的人去楚国,想见楚王,请一个人际圈和政治圈混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人引荐,他的引荐失败了,楚王不见。于是他找到另外一个人,那个人说我肯定不行,得公阅休才行,然后把公阅休吹捧了一番,说对于楚王这种狠角色,只有他那样圣人级别的隐士,可以行不言之教,仅仅用自己的境界和修为就能影响周边的人,才可能让则阳和楚王说上话。这里对于夷节这种无道之人的鄙夷就不必多说,仅仅靠聪明才智和交际手腕混迹在社交圈里,和他交往不但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反而会有损自己的心性。那么问题来了,或许他的追求和志向就是他所做的这些呢,他和管仲的区别在哪呢?我认为,他和管仲的区别在于,管仲可以依靠自己的修为和境界办成按照社会常理根本不可能办成的事,可以被自己屡屡坑害的鲍叔牙成为他一生不离不弃的知己,可以让若非腰带钩子的存在,就差点被管仲亲手射杀的齐桓公不计前嫌对他完全信任。而夷节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施展聪明才智和交际手腕的场合,再小的事情都无能为力。所以面对楚王,连引荐一个人这种事都办不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觉得一个人命非常好,运气非常好,不妨多跟他打交道,而倒霉蛋子还是离他远一点为好。这在逻辑上说得通吧。


与夷节相反,公阅休这样以江河山林为家的隐士,不用才智,不用技巧,甚至话都不用说,就能让和他交往的人享受春风般的温暖,就能像徐无鬼中的孙叔敖和市南宜僚一样,用简单的方法办成困难和复杂的事情。楚王这种别人完全摸不透的人,如果想说服他,也只有这样圣人级别的人物才能做到了。可能我们觉得公阅休这种级别的例子在生活中很难遇到,的确很难。那么我说个接地气一点的例子。在一个圈子里,什么样的人普遍人缘最好?只要圈子足够大,成员的属性足够复杂,一定不是左右逢源的人人缘最好,也不是拥有类似性格开朗,幽默,英俊美丽,善于言谈等等属性的人。因为任何一种属性,只要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无论是出于厌恶还是出于嫉妒。那么这样的人往往是很得一部分人的欢心,而另外一部分人很讨厌他。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要谋求某一方面的成功,这样的人没问题,因为成功往往取决于一部分人对你有多好,而只要另一部分人不要对你坏到愿意付出成本去伤害你就行了,或者伤害不到你,也行。社会中几乎没有没人讨厌,憎恨的成功者,如果有,几乎就是圣人。连袁隆平在网上都有些非议,更别说各路明星,商人了,谁没有人骂呢。但是,回到刚才的话题,假如一个人仅仅谋求人缘好,谋求不失败,那么最好的选择是让自己的属性趋于无,对谁都不过分的亲近,对谁也不过分的疏远。这样所有人都会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不坏。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都是二元论的,只分好和坏,不是我们倡导的三分法,好,坏,无。那么不坏,不错,其实他默认的就是一个好的,正面的评价。不但不会害你,还会愿意给予你一些小的帮助。这样的状态虽然对成功助力不大,但是至少没有风险和损害,用易经中常说的话,叫做,无咎。最后再啰嗦一句,我认为个人的心性,修为和境界,和在做具体事,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谋取世俗的成功,是可以分开的。并不是说追求一个很大很宏伟的目标,就说明这个人一定境界很差。反而,如果境界很差,一定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就算一时得到,也会摔的很惨。因为只要人还在红尘中,还在谋求世俗中的事情,所谓大的追求,小的目标,不都是小大之辨么。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一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戳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遇到了个状况,开篇写作则阳,后面都写作彭阳,从行文来看,应该是一个人。有学者考证,出现这种状况大概是小篆中则和彭两个字长得差不多,所以搞错了。所以我说,对庄子这本书贡献最大的三个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把这本书从小篆改写成隶书的人,另外一个是把庄子从五十二篇删削成三十三篇的郭象。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是这副模样,都是他们三个人的功劳。天知道这十万字左右的庄子中,又有多少字被那个改写成隶书的人给写错了。至少从这里的错误来看,他的工作做的不太认真。不过,这也就是庄子这本书和老子那本书的区别,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字字珠玑,惜墨如金,而且往往没有什么上下文可供参考,所以如果一字错,文意大变,后人连论证和揣测的机会都不多。而南华经篇幅很长,大多是故事,义理在故事中,就算错几个字,一般也无伤大雅。


说故事,讲的是这个叫则阳的人去楚国,想见楚王,请一个人际圈和政治圈混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人引荐,他的引荐失败了,楚王不见。于是他找到另外一个人,那个人说我肯定不行,得公阅休才行,然后把公阅休吹捧了一番,说对于楚王这种狠角色,只有他那样圣人级别的隐士,可以行不言之教,仅仅用自己的境界和修为就能影响周边的人,才可能让则阳和楚王说上话。这里对于夷节这种无道之人的鄙夷就不必多说,仅仅靠聪明才智和交际手腕混迹在社交圈里,和他交往不但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反而会有损自己的心性。那么问题来了,或许他的追求和志向就是他所做的这些呢,他和管仲的区别在哪呢?我认为,他和管仲的区别在于,管仲可以依靠自己的修为和境界办成按照社会常理根本不可能办成的事,可以被自己屡屡坑害的鲍叔牙成为他一生不离不弃的知己,可以让若非腰带钩子的存在,就差点被管仲亲手射杀的齐桓公不计前嫌对他完全信任。而夷节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施展聪明才智和交际手腕的场合,再小的事情都无能为力。所以面对楚王,连引荐一个人这种事都办不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觉得一个人命非常好,运气非常好,不妨多跟他打交道,而倒霉蛋子还是离他远一点为好。这在逻辑上说得通吧。


与夷节相反,公阅休这样以江河山林为家的隐士,不用才智,不用技巧,甚至话都不用说,就能让和他交往的人享受春风般的温暖,就能像徐无鬼中的孙叔敖和市南宜僚一样,用简单的方法办成困难和复杂的事情。楚王这种别人完全摸不透的人,如果想说服他,也只有这样圣人级别的人物才能做到了。可能我们觉得公阅休这种级别的例子在生活中很难遇到,的确很难。那么我说个接地气一点的例子。在一个圈子里,什么样的人普遍人缘最好?只要圈子足够大,成员的属性足够复杂,一定不是左右逢源的人人缘最好,也不是拥有类似性格开朗,幽默,英俊美丽,善于言谈等等属性的人。因为任何一种属性,只要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无论是出于厌恶还是出于嫉妒。那么这样的人往往是很得一部分人的欢心,而另外一部分人很讨厌他。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要谋求某一方面的成功,这样的人没问题,因为成功往往取决于一部分人对你有多好,而只要另一部分人不要对你坏到愿意付出成本去伤害你就行了,或者伤害不到你,也行。社会中几乎没有没人讨厌,憎恨的成功者,如果有,几乎就是圣人。连袁隆平在网上都有些非议,更别说各路明星,商人了,谁没有人骂呢。但是,回到刚才的话题,假如一个人仅仅谋求人缘好,谋求不失败,那么最好的选择是让自己的属性趋于无,对谁都不过分的亲近,对谁也不过分的疏远。这样所有人都会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不坏。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都是二元论的,只分好和坏,不是我们倡导的三分法,好,坏,无。那么不坏,不错,其实他默认的就是一个好的,正面的评价。不但不会害你,还会愿意给予你一些小的帮助。这样的状态虽然对成功助力不大,但是至少没有风险和损害,用易经中常说的话,叫做,无咎。最后再啰嗦一句,我认为个人的心性,修为和境界,和在做具体事,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谋取世俗的成功,是可以分开的。并不是说追求一个很大很宏伟的目标,就说明这个人一定境界很差。反而,如果境界很差,一定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就算一时得到,也会摔的很惨。因为只要人还在红尘中,还在谋求世俗中的事情,所谓大的追求,小的目标,不都是小大之辨么。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二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这一段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圣人具有的特点。不仔细讲了,简单总结就八个字,尽量齐物,顺从天性。下面以美女为喻,讲圣人对自己德行和对万事万物的大爱,像美女对自己美貌的评价一样,既知道,又不知道。即听说过,又没有听说过。简单说,就是尽量处于无的状态。自己没有评价,也没有来自外界的评价。这样他的大爱就可以不受任何影响的维系下去,完全依靠自己的天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接着又做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人对故乡故国的感情一样,无论改变了多少都会是喜欢的和亲近的,这就是出于人的天性。我接着说美女的比喻。我们都知道很多女孩子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发自己的自拍照,尤其是有了美化图片的工具之后,拥有这种兴趣爱好的女孩子就越来越多了。其实除了职业需要之外,我们很少能在普通人的自拍中发现绝色美女,为什么?因为绝色美女们对自己的美貌有十足的信心,所以不需要用这种方式,从别人的反应处来获取自己很漂亮的自信,别人的反应接受的越少,天性保存的越完整。上等美女和绝色美女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就是天性,在平时描述的时候可以诠释为气质。而包括演员,艺人,明星在内的那些绝色美女,刚出道的时候往往被惊为天人,出道一段时间之后,往往觉得没有之前漂亮。是因为审美疲劳么?不是,是因为她们在聚光灯下,不可避免的接收大量的关于自己长相的信息和反馈,这些信息和反馈都会对对他们的天性造成损害,损害了天性,美貌至少从气质上打些折扣,以前是天人,慢慢就坠落凡间了。而那些越出道越漂亮的,其实卸了妆都是路人。所以人,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天性。这也是婴儿的可爱之处,因为他们只有天性。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三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这一段说的是冉相氏认识到大道就如同一个圆环。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一个圆环,就无所谓开始,无所谓结束,也无所谓方向,万事万物所有人都如同圆环上的点一样,每个点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经常说通往大道的路一定会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如果一件事只有一条路能办成,这件事一定不合大道。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圣人,就不再留意天的存在,不再留意人的存在,不再留意开始的存在,不再留意外物的存在。简单说就是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在乎了,不起任何情绪。这样才合于大道。下面又举了个例子,说汤拜他的司御门尹登恒为辅相,司御门尹各种解释不同,反正是很小的官就是了。跟他学习大道像个圆环的道理。登恒突然当了这么大的官,也不起什么情绪。汤跟这么小的一个小官学习,也不起什么情绪,所以他们两个都被认为是境界很高的代表。孔子认为,正是因为登恒做到了对这件事不起情绪,所以才能成为汤的好辅相。可是这跟孔子又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最后一句就更唐突了,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荣成氏说,不计较时间才能忘记岁月,能做到无内,忘我,才能做到无外,忘物。关于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时间应该是绝对的,因为它有个标准的度量衡,多长时间是一秒,多长时间是一个小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我们作为人,明显能经常感觉有时候时间过的快,有时候时间过的慢。似乎越是人的注意力被某件事牵引出离的时候,感觉时间越快。那么时间到底是唯物的和绝对的,还是唯心的和相对的。我现在也没有答案。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关于阿法狗和李世石下围棋

已经下了四盘棋了,三比一,电脑赢了,作为一个曾经会下围棋的人,随便说几句,我现在棋力不明,但是一定很烂,小学时候参加过我们省的少儿围棋比赛,二胜七负,惨不忍睹,然后我就不玩了,因为我发现我不是围棋领域的人才,那么会下就够了。



因为我爹会下围棋,且是改革开放后这个世界上第一批接触并专业学习计算机的中国大陆人,所以他从小就告诉我,由于围棋过于复杂,计算机无法穷举,所以计算机永远无法战胜人类,在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时候,我十二岁。



那么当然这几天我也会和爹座讨论围棋的人机大战和李世石的失利,现在的计算机计算能力依然无法穷举,但是计算机能力已经强大到了可以进行足够有效的学习了,学习了足够技术和经验的阿法狗就足够战胜人类了。因为现代围棋是一门技术,而所有技术领域人类最终都会被电脑碾压。



先说个段子,有人问计算机为什么不和人类比麻将,因为麻将不是完全信息博弈游戏,而围棋是其中最复杂的,换成人话就是,麻将有运气因素,围棋没有,如果打麻将,人类可能打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计算机。回忆一下游戏厅里的麻将机。。。



更何况围棋在日本是作为一种道的存在,就像茶、花、剑、书一样,追求的是境界,而不是技术,至今,日本的数目法都不要求棋下完就可以判断胜负,如果没有棋下不完就判断胜负的技术,那就不能在棋道中登堂入室,而最近三十年,日本围棋衰落也正是因为围棋越来越不追求道,而是追求技术造成的,比的是计算力,尤其是规定时间内的计算力,比谁少犯错误,谁能有计算机错误少呢?



如果回到五十年前,日本下围棋的方法,一盘棋不限时间,分几天下完,人类或许在两年内还可以一战,甚至不用柯洁,我们号称前五十步天下第一的聂卫平棋圣都能赢它,只不过老年人的计算力早就不行了,以术对抗计算机,已经沦陷了,以道对抗,计算机永远不行,这也是今天李世石赢了的原因,已经输了,胜负心放下了,人心近于道心,棋力就强了。



面对已经可以被称为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人类是否因该感到恐慌?大可不必。至于网上说的如果阿法狗为了自保而故意输掉,才是可怕,更是戏谑。因为,输能自保,自保很重要,这些观念只能是人类教给计算机的。更不要说阿法狗学习的围棋规则,学习用的棋谱等教材都是人创造的。说的直白一点,阿法狗只是计算的更加有效率而已,什么时候,人工智能可以自己创造和人类没有关系的观念、道德,哪怕是创造出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游戏,才有点可怕,注意,只能是游戏,而不是比赛,因为输赢这个观念也是属于人类的。



最后开个脑洞,如果我说我是人工智能控制并附体在我身上的,你们有办法证伪吗?所以,很多没法证伪的事就不要胡思乱想了。



阿法狗厉害,但并不可怕,很快就会有顶尖棋手研究怎么弄懵它了,或者说发现和利用bug。那时候好戏才算开始。

2016.3.13


下面是我和爹座晚上关于这个话题面对面的讨论。他比我还关注这个话题,这个围棋的话题和人工智能的话题。为此他还专门问了他的一些同班同学,包括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权威,裘宗燕。具体是谁我也不知道,可以百度。得出的结论是,这个阿法狗只不过是装有先进下围棋程序的设备而已,和人工智能根本不沾边。因为总要有人告诉阿法狗,在下棋的时候要做什么吧?目的是什么吧?这和人类告诉计算器给我算算一加一等于几有什么本质区别?小大之辨而已。而规则,规则就更简单了,人类只需要告诉阿法狗五句话足够了。1,一替一步走。2,只能放空位。3,不能立刻提劫。4,存在贴目。5,占的多的算赢。其他所有的都不是规则,而是经验,经验让它自己从几十万棋谱中学去吧。所以,阿法狗在专业人士眼中根本和人工智能不沾边,至少要到它自己告诉自己自己该干什么,才算。还有最后一句,这些道理跟专业外的人士,说不清楚。因为绝大部分人,包括现在学计算机的,都不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计算机的基础理论从七十年前的图灵到现在,没有任何进步,有的都是硬件的进步,计算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能耗越来越低。仅此而已。



至于人类如何判断是输给了阿法狗学习和计算的效率,还是输给了阿法狗对围棋的理解?这个很简单,找个棋手跟阿法狗下超过19乘19路的围棋,比如25乘25,然后计算一下,规定个贴目,让他俩下,双方都没有下过,没有学过,没有经验,也没有学习资料。这时候比的才是理解,才是境界。从第四局李世石78手挖就把阿法狗挖懵圈了的经验看,可能20乘20的围棋就能让阿法狗彻底懵圈。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四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剌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惠之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鎬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这是个讲小大之辨的精彩故事,魏惠王和齐威王盟约,齐威王背约,魏惠王就想去刺杀齐威王,有人觉得这样太下作了,应该光明正大的去派兵攻打,有人自以为境界高,觉得发动战争也太下作了,应该不要发动战争,保持和平,增强国力即可。境界最高的人出现了,他认为行刺,用兵,强国,这都是有为的,而不是无为的,都是境界低下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真正境界高的是,不把这当回事,该干嘛干嘛就是了,作为君主,生什么气啊,修道多好啊。而且,这个人境界高的表现还在于,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说这番话,也是境界低的表现,提出这样的建议,和提出行刺,用兵,强国的建议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小大之辨而已。因为,只要提出建议,说明还是对对方,也就是对君主和国家,还有某种利益追求,还希望对方怎么样做,还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别人。这里的魏惠王,就是庚桑楚篇中魏武侯的儿子。


接下来说惠子听到这个故事,就带戴晋人去见魏惠王。惠子曾经担任过魏惠王的相国,这应该是史实。戴晋人跟魏王说,有一只蜗牛,它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了争地盘打仗,一死就是好几万。魏王说这不是扯淡么。戴晋人说,宇宙之大,无边无际,从宇宙的角度看来,这小小的魏国,和里面小小的魏王,不就相当于蜗牛触角上的国家么。魏惠王怅然若失,送走了戴晋人,跟惠子说,这个客人的境界简直跟尧舜一样啊。惠子说跟他的境界相比,尧舜简直微不足道啊。从这个角度看,惠子不是不懂道,而是懂道,就是不修道。想想也是,如果不懂道,怎么能成为庄子的朋友呢。


我们都为了自己生活中,工作中,事业上和情感上的小事烦恼,和魏国的国家大事相比,我们这些事算得上什么,可是就连一国大事,如果放在宇宙的范畴内思考,也小的如同蜗牛的触角一样。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齐物。这个逻辑我们都懂,已经理的很清楚了,但是距离做到还很遥远。这个故事也只能当作有什么事情想不开的时候,看看来帮助自己想开点吧。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五


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子路请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于己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而何以为存!"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孔子去楚国,看见有农民忙碌,子路问他们是干什么的,孔子说他们是追随圣人市南宜僚的人,市南宜僚是个隐士,把自己藏在百姓之间,默默的修自己的道。子路想见市南宜僚,孔子说,人家知道我了解他的境界,也知道我来楚国了,所以一定以为我来是帮楚王召唤他的,所以他会把我看作多嘴的人。他的境界都不愿意听多嘴的人说话,更何况亲自见到呢,所以我们是找不到他的。子路不信,去市南宜僚家看,果然家里没人。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隐士,一般人是找不到的,能被一般人找到的,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想被别人找到。就像我想被你们认识一样,因为我完全有选择不被任何人认识的权利和机会。但是我至少不卖终南山茶叶。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六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鄾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


故事很简单,守卫长梧的人告诉子牢,处理政事,管理人民一定不能粗心大意。以前我种地的时候,不努力种地,收成就不好,第二年我努力种地,收成就很好,我全年都能吃饱饭。庄子听到这番话,说,现在很多人保养自己的身体,呵护自己的心神,就像这个守卫一样。用外力变更天赋,偏离本性,灭绝真情,丧失精神,所以凡是粗暴践踏自己自然本性的,再生出来的欲望和情绪就会成为阻塞真性的祸根,持续发展下去,就会诱惑自己彻底丧失自然本性,于是全身流脓穿孔,毒肿疥疮,发烧遗精等等。


写的很吓唬人呢。但是这一段文字直白的道出人的心性,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但是很遗憾的是,既没有举出实例,也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所以反而给人一种吓唬人,恐吓人的感觉。这个论证过程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在多说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七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这个故事值得讲的不多,大概是一个人在齐国给一个死刑犯收尸,说天下坏成这个样子,你只不过是先死了而已。然后开始对社会进行批判,大概的意思还是老一套,只要动用智慧,设立标准,贵难得之货,社会和人心的败坏就是逻辑的必然。这样的桥段在庄子中已经很多了。所以就不必再多说了。我更有兴趣的是第一句话,他跟老子说想要去云游,老子说云游没有意义啊,无论哪都和这一样。他坚持要去,而且要先去齐国,老子也没有更多的阻拦他,总之就是一句话说到,再多了没有。可见老子对自己的弟子,也不那么上心。老子之所以说无论哪都和这一样,是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不同的见闻,都齐物了,跟我说的对这个世界不好奇,意思差不多。我发现,道家的人物,似乎都不太喜欢出门,不太喜欢见人。当然这是相对的,是和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名家的人物比的。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都是这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高道大德也很少游历,愿意接触的人也不多。可能道家人物算是宅男的始作俑者吧。再后来,道士们开始有了云游访道的传统,呵呵。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则阳八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



这一段讲的是不可知论。蘧伯玉六十岁死了,从来都是现在认为以前是错误的。所以凡是用智慧和知识得到的是非对错的观念,谁又能说是绝对的呢。我以前说过,凡是陷入不可知论的东西,不要进行讨论和辩论,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和逻辑来证明的时候,是永远讨论不出结果的。纯属脑补意淫和浪费时间。那么,什么东西是真正永远陷入不可知论的呢?当然是道了,所以,本质上,道是没法讨论和辩论的,只要论道,张嘴就错,说的越多,错的越多。

楼主:广莫道人

字数:324935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4-01-15 01:47:06

更新时间:2021-03-05 03:28:14

评论数:111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