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寓言六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故。"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这个故事是说阳子居,也就是杨朱,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以前以为你可教,现在看来已经不可教导了。阳子居也不反驳,跟着老子,伺候老子,非常尊重,再次请教。这时候老子反而教导他了。可见老子也没有到逻辑的至高境界,否则也就不会被阳子居的态度打动。当然,也可以说老子境界很高,是否指导杨朱根本不讲逻辑,完全随性而为,陷入不可知论。这样也说得通。其实很多故事真要较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使用至高无上的不可知论,是能解释一切的。老子教导他说,你天天这样装高大上,谁还敢跟你接触呢。这就是你境界低下的表现。你应该懂得,最白的东西也不免有斑点,真正境界高的人也知道自己不是十全十美的。阳子居请教老子之前,在客栈里,大家知道他是高人,对他都非常的尊重,而等他回去之后,别人都不把他当高人看了,该跟他抢座就跟他抢座。

其实这一段可以看作道德经中和光同尘的解读,高冷并不是境界高的表现,表现出高冷,说明还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而无论这种看法和印象是正面还是负面,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一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之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舜让天下于子州之伯,子州之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忆。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捲捲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让王这一篇很奇葩,让我很苦恼,它用了十几个故事,三千多字,讲的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一个道理,令我看了三遍也觉得无处阐发。这个道理简而言之,就是许由让天下的道理。为了包括财富,权利,天下兴亡的使命等等外物,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和心性,是本末倒置不值得的。所以如果除了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就每一段只讲讲大概说的是什么,到了文末集中阐发就可以了。


这个故事讲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他说他生病了,需要治病,没有空暇管理天下。如此尊贵的位置,子州支父却不愿意为了它而损害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更何况其他外物呢。可是,也只有不把天下当回事的人,境界才高到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逻辑上,这件事无解,退而求其次,所以天下也每况愈下。我们都知道尧把天下让给了舜,舜接受了,这一接受,境界就下来了。不过他还知道要把天下让出去,他找到了子州支伯。学者考证,子州支父和子州支伯是一个人,所以这个人生了几十年的病,一直在生病,就是不死。可见仅仅是个借口。几十年过去了,他连借口都懒得换一个,还是说自己依然在生病,所以没有空暇管理天下。这就是得道者和俗世之人不同的地方。舜没办法又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定居在宇宙之中,顺应自然,冬天穿皮毛夏天穿葛衣,有足够的体力来耕种,也有足够的收成吃饱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逍遥,我要天下干什么。可见你还是不了解我,于是就躲进深山里去了。舜又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石户的一个农民。这个农民说,舜为了治理天下,努力工作,非常辛苦。如此刻意有为,可见顺应自然无为的修为还没有到达最高境界啊。于是带着老婆孩子和行李,躲到大海里的小岛,再也不回来了。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我感兴趣的是子州支父,善卷,石户之农,他们三个谁境界更高。按照牌面来看,应该是子州支父境界最高,因为他历经几十年,两辞天下,他仅仅依靠撒个小谎,自己就没动地方,没有改变自己的现状,没有影响自己的生活。而善卷和石户之农都跑了,为了辞让天下而有为,说明这件事对他来说,不是处于无的状态。而是有。有一个标准,就是不接受,因为有标准,所以自己要采取措施避免自己再次遇到坏事的可能性,所以要跑。石户之农应该是境界在三者中最低的一个,跑就跑呗,下大成本跑到谁也找不到的地方也就算了,带着老婆孩子和行李算什么?当然,按照这个逻辑反推,境界比子州支父更高的人,应该是让尧舜都找不到的人。对他们来说,才能让辞让天下这件事,彻底处于无的状态。打个比方,如果你知道一个秘密,而别人想知道,是让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知道这个秘密好呢,还是让别人知道,然后问你,你却死活不告诉他好呢。当然是前者,后者都是吴王面前的猴子。不过,石户之农有一个境界很高的表现,别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二


大王亶父居豳,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筴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这里讲大王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爷爷,周民族兴起的奠基人。这四个字读太王旦斧。他的部落居住在豳这个地方,读宾,在陕西省彬县,在甘陕交界,隶属咸阳。北边的少数民族来攻打,大王亶父去谈判,说给你们兽皮织物,好狗好马,珠宝行不行,人家都说不行。狄人要的是土地。土地乃国之根本,该打仗了吧。大王亶父说,看着父老乡亲的弟弟儿子上战场送死,我于心不忍。乡亲们就在这住着吧,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没什么区别。不能为了养活人的土地而让人受害,于是就拄着拐棍走了。老百姓扶老携幼都跟着大王亶父离开豳这个地方,在岐山之下建立了新的国家,大王亶父算是爱惜生命的人,他不但爱惜自己的生命,也爱惜别人的生命,这一点很齐物。爱惜生命的人,身处富贵也不会因为贪图别人的供养而伤害身体,身处贫贱也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劳累形骸。而当今的人身居高位的人都害怕失去官职,见到有利可图就舍身拼命去追求。这难道不是昏头了吗。


大王亶父差不多可以算圣人所为了,他不在乎土地和人民,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反而不会失去土地和人民,最终在子孙手中成就周朝八百年基业。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三


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


越国人连续杀掉了三代国君,国君的儿子,叫搜,他很害怕就跑了。越国没有国君了,就到处去找王子搜,找到了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艾草烧烟熏他。他一出来就被放进王车。王子搜说,王位啊,还是不肯放过我啊。他不是恐惧当国君,而是恐惧当国君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忧患。像他那样就算是不愿意为了国家而伤害自己身体的人了,这也正是越国人一定要让他当国君的原因。和本篇最后几个自杀狂魔相比,王子搜的境界就高一些了,他知道当国君有风险和忧患,但是和自己的生命相比,还是生命更重要,所以还是得出来,不能活活让烟给呛死。这个王子搜,应该就是越王错枝。他当了两年国君,然后就真的不干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四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


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夺取土地,子华子见韩昭僖侯,昭僖侯很烦恼。子华子说,咱们现在假如能约定,砍掉你一只手,让你获得天下,你愿不愿意。昭僖侯说我不愿意。子华子说,那就对了,手比天下还要重要,身体性命比手要重要,韩国比天下小太多了,你们争夺的土地和韩国比就更小了。国君你在这烦恼伤身,不是很不划算么。昭僖侯说是啊,教导我的人那么多,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言论。这个子华子算是知道轻重的人啊。


逻辑链条无懈可击,我们每天苦恼的人,比韩国的一片土地就更小了,而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所以干吗要苦恼呢。别的没什么可说的,这个子华子就是则阳篇里觐见魏王的那个人,前面加子表示更加尊重,或者是他的学生对老师的尊称。这个人没有别的事迹和著作流传。现在流传的子华子十卷是后人伪作。所以他的学说主张就是命要紧,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记录在吕氏春秋中,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简单说,就是活的好最好,活的不太好其次,再其次是死,如果活的实在太惨了,还不如死了呢。可见,生命是否存在是一个重要标准,但是比这个标准更高的标准,是生命的质量。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五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与?"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得道高人,就派人给他送钱,颜阖住的很差,穿的也很差,还要自己喂牛。使者来了,他亲自接待。这两点说明大概连家人都没有。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可能你们的情报不太准确,要不然再核实一下,免得因此获罪啊。不开眼的使者就这么走了。等核实了再回来,颜阖已经走掉了。像颜阖这种人,是真的不喜欢富贵啊。所以说,修道的真谛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枝节末叶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而糟粕粪土才是用来治理天下的。帝王所做的事情,只是圣人的负担而已,而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修养德性的途径。现在的所谓君子,危害身体,放弃德性,来争名逐利,叫人哀叹啊。凡是圣人的一举一动都应该观察他这么做的原因和想要达到的目的。现在如果有人用随侯的明珠当子弹去射高飞的鸟,别人一定笑话他,因为他用珍贵的东西谋求轻微的东西。生命难道不必随珠更加珍贵吗?

颜阖这个人境界很高,他用的是最简单,对自己影响最小的方法,忽悠走了使者,给自己走掉的机会,可见在他看来,骗人也没什么问题,虽然身在鲁国,却也不受传统道德的束缚。不过我挺好奇,他走的时候,牛带走了吗?笑。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六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列御寇又出现了,在应帝王里被耍的团团转,现在也是子列子了。他很穷,饿的看起来像灾民一样。有郑子阳的门客对他说,列御寇是有道之士,住在你的地盘上而这么穷,你不就成了不爱贤士的人了吗。郑子阳于是就派人给列御寇送粮食。列御寇见到使者,一再推辞。使者走了之后列御寇的老婆很不满,她说,我听说有道之士的老婆都应该日子过的很幸福才对。现在都饿成这样了,这如法吗?有国相给你送粮食,你还不接受,难道不顾身家性命了吗?这说明咱们懂的道理,列御寇的老婆也懂,赞一个。列御寇笑着说,你还是不懂我啊,国相不是通过自己了解我,而是通过别人的口中,那么一旦他想加罪于我的时候也一定只凭借别人的只言片语就做决定,和这样的人结交太危险了,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人民果然造反杀掉了郑子阳。


这里的列御寇境界就比上一段的颜阖差好远,他不跑,只是拒绝馈赠,不是因为他境界更高而可以不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因为他嫌给他送粮食的人不如法,可能惹祸上身,他还要呆在原地等着更如法的人给他送粮食呢。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七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锺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楚昭王被吴国急于报私仇的伍子胥打跑了,屠羊说,这个叫说的宰羊的人,说,这里读悦。他跟着楚昭王跑,楚昭王回来之后,要奖赏跟随他的人,也包括屠羊说。屠羊说,说,大王失去了国家,我也失去了宰羊的工作岗位,现在大王回来了,我还回去宰羊就行了。我的工作岗位已经又得到了,还要什么赏赐呢。楚王强制要求他接受,他说,大王被打跑了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怪罪不到我头上,大王回来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敢接受奖赏。楚王要接见屠羊说,屠羊说,说,楚国法律规定只有重大功劳的人才能得到楚王的接见,我的智慧和勇武都不怎么样,吴国军队打过来的时候,不是我有意跟随大王,而是我害怕因为战乱遭殃。现在大王要破坏法制接见我,这不是我所愿意让天下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楚王跟司马子綦说,这个宰羊的虽然地位卑微但是说的道理却很高妙,可以把他请来担任三公的官职。屠羊说,说,三公的职位比宰羊要高贵多了,俸禄也比宰羊要丰厚多了,但是我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就让君主蒙受妄发旨意的名声呢。所以我还是不要当大官,回去宰羊吧。最终也没有接受。


在我看来这个屠羊说境界挺高,他深刻的知道,像楚昭王这样不靠谱的人,接受他的赏赐,甚至做他的三公,没有什么好下场,还不如老老实实宰羊,但是为了能宰羊一直宰下去,他跟使者说的全是好话,表达忠心,抬高楚王,贬低自己,反正说什么话都不掉自己一两肉,节操什么都是浮云,最后达到目的就行了。这个境界,就比一定要讨嘴上便宜,可以输人不能输面子,要高的太多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八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徙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孔子的弟子原宪住在鲁国,穷的一塌糊涂,还坐在潮湿的地上自弹自唱呢。他的师兄弟子贡富得流油,高车大马来看原宪。原宪破帽破鞋破拐杖来开门。子贡说,哟呵,先生怎么困厄成这样了。原宪说,我听说没钱叫做贫穷,学到东西不能身体力行才叫做困厄,我只是穷而已。意思是子贡你这样搞,把师父教的东西都忘在一边,怎么还好意思来说我。子贡很惭愧。原宪笑着说,像你这样,迎合世俗,表面亲热与人周旋,勤学只是为了博取别人赞赏,施教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假仁假义,追求奢华,这样的事我原宪不忍心做。

这和山木篇里庄子说自己贫而不惫,道理差不多。讲的是原宪能安贫乐道,如果名利会伤害自己的心性,无论他的理念是什么,那么宁可不要。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九


曾子居卫,緼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这里连故事都没有了,说孔子的弟子曾参在卫国居住的时候,贫病交加,缺衣少穿,但是唱起歌来依然精神抖擞。声音如同出自金石乐器一样充满天地。这样的人,天子不能使他臣服,诸侯不能和他结交。所以修养心性的人会忘掉自己的身体是否处在安逸的状态,颐养自己身体的人会忘掉功名利禄。而得道的人会连自己的心性都忘掉了。捉襟见肘的典故出自这里。

这一段虽然没有故事,但是道理却是最高妙的。到最后再说。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十二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忔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丘首。


看来孔子被困是当时的一个大新闻,这已经是庄子中第四次拿这个段子说事了。这里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快要饿死了,孔子还天天自弹自唱。颜回去摘野菜,听见子路和子贡在抱怨,我们这帮人走到哪都被人欺负排斥,而且欺负老师的人也不会受到惩罚,而老师还天天自弹自唱,难道君子就真的不在乎羞辱到这种程度吗?颜回竟无法反驳,于是告诉孔子,孔子把他俩叫过来,子路说,我们这样算是穷途末路了吧。孔子说君子能明白道理叫做通,不懂得道理才叫做穷。现在我们怀抱仁义之道,只是身逢乱世而已。这种情况怎么能算是穷途末路呢。所以重要的是内心无愧于自己信仰的大道,面临危难也不丧失德行,就像到了冬天才能看出来松柏不同于其他树木的茂盛生机,现在在陈蔡之间的困境,正是对我孔丘值得庆幸的考验。然后孔子继续弹唱,子路高兴的拿着盾牌跳舞,子贡说,以前我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啊,原来有这么深邃的道理。古代得道的高人,无论处境好坏都很快乐。他们的快乐不是因为处境好坏本身,只要自己怀抱这正确的大道,那么处境好坏的遭遇就如同寒暑风雨的循序变化一样,不足以产生情绪,所以不接受禅让的许由和不接受王位的共伯能够悠然自得的快乐生活。


这里我想特别说的是,南怀瑾说过道家思想是中国人的药房,只有处境不好的时候才会需要它。的确,道家思想的精髓其实各家各派很多人都明白,逻辑工具大家也都会用,所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大家各自有各自的信仰,目标和理念,运用同样的工具达到不同的目的而已。所以我们这些修道的人,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把药当饭吃,而他们出状况的时候才吃药。当然,药和药不一样,我们谋求的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可是,谁能没有一点病呢?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十三

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泠之渊。


从这里开始,直到结束,讲的都是自杀狂魔的故事。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他们都是反面教材,而不是齐生死了。因为他们都是受到了外物的刺激,产生了被侮辱的情绪,才做出自杀的反应的。连人家的一句话都不能不动情绪,还谈什么齐生死,要是齐生死,早就不知不觉的走掉了。


舜要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说,好奇怪啊,舜本来在田地里种地活的挺好的,非要去尧的宫廷交游,并且还接受禅让。不仅如此,现在又用他接受禅让的丑恶行径来侮辱我,我以见到他为耻,于是就跳河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十四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又因瞀光而谋,瞀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椆水而死。汤又让瞀光,曰:"知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


商汤要讨伐夏桀,请卞随出出主意,卞随说不关我事,问谁能帮忙出出主意呢,卞随回答我不知道。商汤又找瞀光,这个字读冒,有人说他和大宗师里的务光是一个人。瞀光说不关我事,但是伊尹可以。这个人毅力坚强而且可以忍受耻辱。别的我就不知道了。商汤就和伊尹商量着讨伐夏桀,战胜了,想把王位禅让给卞随,卞随说,打之前跟我商量,一定是把我看作搞阴谋诡计的人,打赢了想让给我,一定是把我看作贪婪成性的人。我生在动荡的乱世,不明大道的人一再用争夺名利的丑陋行为来侮辱我,我不能忍受总是听到这些了。于是就跳河了。前面那么多人,被让了天下,辞的辞,躲的躲,怎么就他跳河了。然后商汤又把天下让给瞀光,说历来的道理就是有智慧的人谋取天下,有武勇的人夺取天下,有仁德的人治理天下,您应该当国君啊。瞀光推辞说,废掉君主不合道义,伤害百姓不合仁爱,别人冒着困难和风险做成这件事,我却坐享其成,不合廉正。我听说过,不该接受不讲道义的人的利禄,不该踏上无道国家的领土,更不要说让我当国君了。我无法忍受长期目睹这种状况,于是背着石头跳河了。大概背石头是为了表示跳河的决心更加坚定吧,临死前再多刷一把存在感。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让王十五


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闇,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焉。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的版本也没什么不同,他们作为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以为周朝天子是贤人,所以去投奔,发现和商纣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小大之辨而已。所以就很失望,隐居首阳山。立志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就饿死了。至于为什么其他隐士都隐居的好好的,偏偏他俩饿死了。有一种说法是,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采薇来吃,一个老妇人说,粮食是周朝的,可是山上的薇也是周朝的啊,他俩发现逻辑走到极致就只能绝食了,于是就饿死了。这三个故事里五个自杀的人,其实都不是道家人物,不仅仅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道家的终极目标,也因为他们不能,或者不愿意把道家的逻辑走到极致。所以,他们只是贤人而已。至于为什么要出现在庄子里,只是为了说明应该不要把功名利禄这些外物看的太过于重要,和人的精神,信仰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但是,也别连命都不要了啊。境界还不到,就不要命了,还怎么修行呢?可见写让王这一篇的作者,脑袋也不是特别灵光,而且非常啰嗦。


故事讲完了,综上所述,有人认为让王中这种鄙夷功名利禄,单纯重视自己生命和精神的思想,和庄子其他篇目所表现的思想不符。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首先人的修行必然有不同的阶段,逻辑虽然一致,不同阶段重视不同的事情,轻视不同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所作所为前后完全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那么除了最后几个自杀的之外,其他人的境界,大体都处于,能够将功名利禄等等齐物,却还不能齐生死的境界,那么他们明白留着这个躯壳还有用处,道没有修成,还不能死。而所谓功名利禄,真的放下的时候,所谓禅让天下而不受,和我们一个不太熟的朋友托我们办一件事,被我们拒绝,没有什么不同,小大之辨而已。更不要说我在内篇中打的比方,学生不愿意当班干部。世间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没有任何道理和逻辑可以证明功名利禄,无论再大,都足以让所有人动心和在乎。这个道理很浅显,前面都说过很多了。这里我要说的一句是,在短期内我不认为有谁会在和我还有联系的情况下齐生死,所以无论谁都不要跟我说自暴自弃甚至轻生的话,这永远都不是道家思想所为。在齐生死之前,保全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哪怕所谓的自私一点,都是正确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修道的本钱,低境界的时候用高境界的标准要求自己,为自己开脱,本身就不合于道。总之,让王篇属于没有太大意思的一篇,但是总体看来却比杂篇的其他篇目更接地气。最后说让王九曾子那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这就是明白的说明了修道的大体三个阶段。虽然顺序不太对头。先是养形者忘利,重视自己的身体,轻视一切外物。听起来很厉害的境界,除了自己全都齐物了,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重视自己的心性,轻视自己的身体。这就是齐生死的境界了。还有第三步,重视宇宙大道,轻视自己的心性。这时候已经没有自己的心性,别人的心性,宇宙大道本身等等这些的区别了,这时候才能真正与道合真。这第三步,似乎都已经不是人该想的事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盗跖一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孔子不听,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

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餔之膳。"

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由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子以甘辞说子路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教子路菹。此患,上无以为身,下无以为人。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鲍焦是周朝隐士,传说中他非自己种的粮食不吃,非妻子制的衣服不穿。后来饿在山中,吃枣子,受人责问,于是呕吐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丘之所以说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皆吾所闻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孔子仰天而叹曰:"然!"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盗跖一篇,虽然将近四千字,但是只有三个故事,所以每个故事长的简直像个小说。那么其中的信息密度也就必然比前面诸篇要低。特别是第一个盗跖的故事,这俩字读盗职。我就简单讲讲大概是什么意思即可。不用看原文都行。


鲁国的贤人柳下季,也就是坐怀不乱这个典故中的柳下惠。这个人姓展名禽,字季,食邑在柳下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是国君赐给他柳下这个地方的税收,来当作自己的收入。而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叫做柳下季或者柳下惠。是不是看起来很头疼。这个故事是寓言,因为他和孔子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俩人不可能见面。故事说他有个弟弟叫盗跖,是当时最厉害的江洋大盗,有九千人马,到处欺负诸侯,残害百姓,打家劫舍,抢夺财物妇女,贪财忘亲,不祭祖先。大国小国都害怕他。总而言之,无论是行径还是人品都坏透的介于土匪头子和造反农民军首领之间的这么个人物。偏偏是大贤人柳下季的弟弟。很讽刺。


孔子跟柳下季说,做父亲和兄长的一定有办法教育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否则这种血缘关系就没有意义了。现在您是大贤人,弟弟却是天下有名的祸害,我为先生感到羞耻啊,所以愿意替先生去说服盗跖。


柳下季说,先生刚才说做父亲和兄长的一定有办法教育自己的儿子和弟弟,但是人家不听,就算有像您这样的辩才,也没有办法啊。而且我弟弟思维活跃,意气风发,强悍好斗,辩才卓越。别人顺从他就高兴,违逆他就愤怒,还经常骂人骂的很难听。所以先生千万不要去啊。这说明,柳下季并不是不想劝阻弟弟,而是在信息基本对称,对弟弟足够了解之后,放弃了。同时,这也体现了柳下季的境界,他的弟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名声,对柳下季本人毫无影响,丝毫不在意。我还在担心你们是否会给我丢人,可见我的境界比他还差的很远。


孔子不听劝告,带着颜回和子贡就去见盗跖了。正好盗跖带着士兵在某山的南面休息,而他在吃人肝。孔子见到接待人员,说孔丘听说将军有高尚的正义感,所以拜托您转达求见将军的意思。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怒发冲冠,说,这个家伙就是鲁国伪君子孔丘吗?告诉他,你巧舌如簧编造舆论,荒诞的赞颂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礼乐制度,不从事生产劳动却吃穿都很好。专门捏造是非,蛊惑诸侯,让天下的学子不能恢复他们的本性,装扮成仁义的样子,来谋求侥幸获得本不该属于他的功名利禄。你孔丘罪大恶极,赶紧滚回去,否则中午就要吃你的肝了。


孔子再一次请求说,我跟你哥哥柳下季是朋友,希望能拜见将军。这次盗跖同意孔子跟他见面了。


孔子很礼貌的跟盗跖行礼,盗跖怒气冲冲,说你站我面前,你要是说的话合我心意就能活命,不合我心意就是送死。可见,盗跖也没有把哥哥的朋友过分区别对待,如果该吃还是要吃的。在他心中,已经把远近亲疏,基本齐物了。如果是他哥哥的朋友也不见,那或许就完全齐物了吧。


孔子说,我听说世上有三种类型的美德,上等的是长的好看,靠个人的气场和魅力就能吸引别人依附。中等的是智慧过人,知识丰富。下等的是勇敢无畏,这样就能团结士兵,指挥军队。有任何一种美德的人就足以称王了,而将军同时具有三种美德,长的这么帅,却被人当作强盗。我孔丘愿意出使游说其他大国,使他们让出一片地盘,使将军成为一方诸侯。这样就不必打仗了,可以善待百姓,供奉祖先,这才是圣贤的壮举,也是天下人民的愿望。总之好话说尽,就是别再当盗贼祸害百姓了。


盗跖大怒,说可以被利禄和言语劝导的都是愚蠢的顺民。现在我这么帅,具有吸引别人依附的魅力,这是父母给我留下的基因,你就算不拍我马屁我自己也知道。况且,凡是喜欢当面吹捧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诋毁人。这个道理和同情心嫉妒心一样。现在你用拥有大城,成为诸侯这些利益来劝诱我,是把我当作普通顺民来看了吧。最大的城市也没有天下大,尧舜拥有天下,他们的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商汤和周武王贵为天子,他们的后代都趋于衰微灭绝。这不正是他们拥有天下而招致祸患的缘故吗。


再说,我还听说上古时代,禽兽多,人类少,人们过着历史书上介绍的原始社会直到母系氏族的生活,那才是具有高尚道德标准的兴旺社会,而到了黄帝就不是这样了。黄帝在涿鹿跟蚩尤打仗,血流百里,到了尧舜兴起,设置百官。商汤灭夏,流放本来是他的君主的夏桀,周武王灭商杀掉纣王,从这以后,社会上就充斥着凭借武力侵略弱小,凭借多数残害少数的现象。从汤武开始,就都是杀伐篡逆的一伙人了。也就是说,这些儒家推崇的偶像,本质上和他盗跖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小大之辨而已。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盗跖接着说,现在,你孔丘研习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理念,影响诸侯国的学术氛围,来教化后世。你穿着儒服,言谈举止矫揉造作。用来迷惑各国权贵,为了是谋求高官厚禄,没有比你更大的盗贼了,为什么天下人不叫你盗丘,而污蔑我叫盗跖呢?意思是,盗取高官厚禄和显赫声名,和盗取财物没有本质区别,要齐物。你用甜言蜜语蛊惑子路跟着你奔走四方,放弃了原来的武士身份,在你门下接受教育。天下人都说孔丘可以制止不轨的暴行,可是子路却在卫国的内乱中死的很惨。这正是你的教育不能成功的表现。你自以为是才智之士,圣明之人,可是却被各个诸侯国驱逐的到处乱窜。天下之大都没有你容身立足之地。在你的教化下,做师长的不能自保,做门徒的,不能图存。你宣扬的那一套理论有什么用呢?这里是说儒家思想,从逻辑上并不能保证信仰者有好的生活状态和下场。因为可以举出足够多的反例。


黄帝是世上最受人尊崇的人物了。黄帝因为和蚩尤的战争,说明还不具备完美无缺的德行,更不要说杀子而不慈的尧,逐父而不孝的舜,过分辛劳自己身体,连自己都不爱的禹,流放君主的商汤,被囚禁在羑里城的周文王,兴兵讨伐纣王的周武王了。他们六个人虽然世人推崇,但是仔细思考,都是因为贪图帝王的功名而迷失了原本的天真,从而违背了自然的性情。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很不光彩的。这一段是讲上古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帝王,其实都是为了追逐帝王的名位而已。和道家真人的标准相距甚远。


那些世上津津乐道的贤士们,伯夷叔齐辞让孤竹国君之位,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死无葬身之地。鲍焦为了表现自己德行清高,非议社会上的一切,最后竟然抱着树木而死。申徒狄向国君进谏没有被采纳就背着石头跳河自杀尸体喂鱼了。介子推是最忠诚的人,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后来找他,他使小性,结果抱着树木被烧死了。尾生跟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女子没来,他为了守约,发洪水了也不跑,抱着桥墩子被淹死了。这六个人跟野外的死狗死猪,讨饭被冻死的小乞丐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图慕虚名而轻生赴死,没有爱惜自己最重要的生命的人。这种人前面讲过了。


忠臣中,没有谁超过王子比干和伍子胥。然后伍子胥被沉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这两个人虽然被世人称作忠臣,却被修道的人耻笑。所以从黄帝,到最近世的伍子胥,他们都不是值得推崇的。


所以你孔丘如果拿怪力乱神的事跟我说,我肯定不知道,但是拿人世间的事跟我说,只不过就是这么回事,我都知道。现在我把关于人性的一切都告诉你,眼睛要求看美丽的色彩,耳朵要求听悦耳的声音,嘴巴要求吃好吃的味道,志趣习气要求得到生活上的满足。人生上寿为一百岁,中寿为八十岁,下寿为六十岁。除掉疾病,死丧,忧患等等情况,其中高兴的时间,一个月内不过有四五天而已。天地的存在是无穷无尽的,人从生到死是有一定期限的。用有限的形骸寄托在无穷的天地之间,人生命的消逝迅速的如同骏马穿过缝隙。所以凡是不能使自己心情保持愉快,使自己寿命得到颐养的,都是不通情达理的人。可见盗跖是真的懂得道的啊。


你孔丘说的这一套,都是我抛弃的,所以你别啰嗦,赶紧滚,你的这一套技术理论,都是为了奔走钻营,巧诈虚伪的东西,不能保全人的纯真心性,有什么值得一谈的。


孔子拜别盗跖,赶紧坐车就跑了,精神恍恍惚惚,眼神迷离,面如死灰,靠在车上低着头,许久呼吸不能平静。回到鲁国东门,正好碰见柳下季,柳下季问,好久不见,看你车马出去了,是见盗跖去了吗?孔子说是的。柳下季说这个人是不是像我先前说的那样完全违背你的意愿呢。孔子说是的,我这叫没事自找苦吃,急急忙忙跑去摸老虎头捋老虎胡子,差点被老虎吃掉啊。


这个故事探讨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关于坏人。我们知道无所谓善恶,无所谓好坏。这个道理虽然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但是当我们真正遇到坏人,而且坏的很令人瞠目结舌的人,这样的人能修道成仙吗?换言之,为了修道,有没有必要至少成为一个还过得去的人呢。盗跖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坏人其实分两种,第一种是自己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并且怀抱着深深的负罪感和愧疚感,只不过其他的欲望和需求压过了不做坏事,做一个好人的需求。那他就很难有所成就,并不是因为他做了坏事,而是他内心的负罪感和愧疚感这种情绪危害了他。另外一种人就像盗跖一样,他根本没有负罪感,也不认为那些道德楷模做的就对,他做的就错。并且深刻的认识到,所谓修道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让自己生活过的满足一点,填满欲望的坑。而他恰好就喜欢当强盗,仅此而已。那么就没有情绪可以危害他的修行。所以我平时讲你们的所作所为,我从来不说不要做坏事,更何况坏事没有个普适的标准。你们需要防止的,仅仅是别让自己内心过不去,别给自己的环境带来麻烦和风险,仅此而已。谁能保证自己所谓的坏事,在别人看来无所谓,甚至自己认为的好事,在别人看来是坏事呢?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盗跖二


子张问于满苟得曰:"盍不为行?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义真是也。若弃名利,反之于心,则夫士之为行,不可一日不为乎!"满苟得曰:"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信真是也。若弃名利,反之于心,则夫士之为行,抱其天乎!"子张曰:"昔者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今谓臧聚曰:汝行如桀、纣。则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贱也。仲尼、墨翟,穷为匹夫,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满苟得曰:"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论则贱之,行则下之,则是言行之情悖战于胸中也,不亦拂乎!故《书》曰: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子张曰:"子不为行,即将疏戚无伦,贵贱无义,长幼无序。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满苟得曰:"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适,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儒者伪辞,墨子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且子正为名,我正为利。名利之实,不顺于理,不监于道。吾日与子讼于无约,曰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故曰: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


第二个故事是一段对话,或者可以叫辩论。子张问满苟得,说,为什么不修炼自己仁义的德行呢,没有好德行就不能取信于人,不能取信于人就没有人会任用,没人任用就不能获得利禄,所以无论从名的角度还是利的角度,能做到仁义都是好事啊。如果抛弃名利不谈,仅仅内观其心,对一个有文化的人来说,也不能一天不讲仁义啊。


满苟得说,贪婪无耻的人容易富有,多方求人的人容易成名,那最大的名利,差不多都是从贪婪无耻和多方求人得到的。所以从名的角度和利的角度考虑,这样真的是好事。而如果抛开名利,内观其心,那么对一个有文化的人来说,保全自己的天年和寿命更加重要啊。


子张说,从前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现在哪怕对一个奴仆马夫说,你的行为像桀纣,他就会面有愧色,或者不服气。这说明桀纣的富贵是连小人都鄙视的。孔子和墨子穷困到和老百姓一样,现在如果对高官贵族说你的行为就像孔墨一样。人家就会庄重的说自己差得远。这说明孔墨的穷困是士大夫所推崇的。所以权势高如天子,也未必尊贵,穷困成为平民,未必就低贱,贵贱的根本区别在于德行的好坏。

满苟得说,小的盗贼会被囚禁,大的盗贼反而会成为诸侯。而诸侯的门下,就会有贤士依附。从前,齐桓公杀兄娶嫂,却有管仲愿意帮他治理国家。田成子弑君篡国,却有孔子愿意接受他的赏赐。评论起来,就认为齐桓公,田成子卑鄙无耻,而行为上却甘拜他们下风。这正是管仲孔子言行不一的表现。这种表现岂不是违背情理吗?所以尚书中说过,谁算是好人,谁算是坏人,成功的尊居上位,失败的卑居下层。简称成王败寇。


子张说,你假如不培养符合仁义的行为准则,那么亲疏之间就会失去伦理的区别。贵贱之间就会失去上下的等级和礼仪。长幼之间就会失去年龄的先后顺序。那么社会上的伦常关系靠什么维系呢。


满苟得说,尧杀长子,舜流放母亲和弟弟,亲疏之间有伦理可言吗?汤放逐桀,周武王杀害商纣王,贵贱之间有礼仪可言吗?王季作为周太王的少子却被立为继承人,周公杀掉兄长管叔蔡叔,长幼之间有次序可言吗?儒家虚伪空谈,墨家提倡兼爱不分亲疏,社会上的伦常关系又会怎么样呢。人们追逐名利,名利的实质都是悖于大道真理的,我以前和你在无约面前议论,无约说,小人为财丧命,君子为名牺牲,他们改变本来的心性的原因,虽然不一样,却都是舍弃了他们本应该做的全身养性的事。而去追求不该追求的名利。这点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说,不要为了争夺名利丧命,要回头寻求自己的自然本性,顺应宇宙大道。不要过问是非曲直,只要遵循自然无为的准则,观察周围的事物,随同时间消长变化,掌握自然而成的环中之道,独自修养自己的意识,做宇宙大道的好朋友。不要专注道德,推行仁义,那就会丧失全身养性的机会,不要为富贵奔波,为成功拼命,那将会丧失自己自然的天性。比干被剖心,伍子胥被挖掉眼睛,这就是尽忠的灾祸,直躬举证自己的父亲偷了羊,得到好名声却被儒家非议,尾生守约被淹死,这就是守信的忧患。鲍焦抱着树死掉,申徒狄不再为自己的主张辩解,直接跳河自杀了。这就是廉正的毒害,孔子来不及给母亲送终,匡子来不及给父亲送终,这是不义的行为。所有这些史实,都是从前的传闻和以后的议题。人们因此受到影响和教育,认为社会上的士人君子要持有正确的言论和思想,并且在行为上做到,所以这些士人君子才会蒙受灾祸,遭遇忧患。


这一篇对话,与其说是抨击儒家思想所宣扬的道德观念和准则,以及他们所推崇的典范人物,倒不如说是抨击儒家思想的反逻辑性。任何一条逻辑链条,都是不允许出现反例的,否则就不叫逻辑,而叫统计学。道家思想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心性到达什么境界,接下来的事情和状况是必然而非或然的。绝无反例。只不过因为心性到达什么境界,是一个只存在在他自己内心的事情,无法表现,别人更不得而知,所以完全自由心证。但是,难以证明,只不过是不能用归纳的方法证明而已,却完全符合逻辑。而这里大量举证儒家代表人物和推崇的人物,要么言行不一,要么自己没有好下场,就是为了举出反例,有了反例,就能证明儒家思想是反逻辑的,就不合于道。从道的观点来看,就是错误的和没有意义的。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盗跖三


无足问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今子独无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妄邪?"知和曰:"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绝俗过世之士焉,是专无主正,所以览古今之时、是非之分也。与俗化世,去至重,弃至尊,以为其所为也。此其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远乎!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怵惕之恐,欣欣之喜,不监于心。知为为而不知所以为。是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于患也。"无足曰:"夫富之于人,无所不利。穷美究势,至人之所不得逮,贤人之所不能及。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因人之德以为贤良,非享国而严若君父。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天下虽非我,孰能辞之!"知和曰:"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计其患,虑其反,以为害于性,故辞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誉也。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无足曰:"必持其名,苦体绝甘,约养以持生,则亦久病长厄而不死者也。"知和曰:"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今富人,耳营钟鼓管籥之声,口惬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阪,可谓苦矣;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则冯,可谓疾矣;为欲富就利,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故观之名则不见,求之利则不得。缭意绝体而争此,不亦惑乎!"


第三个故事,还是一段对话。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后面两个故事的作者和第一个盗跖的故事,不是一个人,因为文风不太一样。不过对我们来说讨论这些没有意义。无足问知和说,众人没有不想获得名利的,他一旦富足,别人就来依附他,依附就会表现的谦卑,谦卑就会对他尊崇,受到别人的尊崇,是可以用来延长寿命,增进体质,愉快心情的。而现在你偏偏没有获取名利的想法,是智慧不够,还是心里懂得,而能力不足呢,或者只是单纯的追求正道呢?


知和说,现在有这样一种人,认为富贵的人就是自己身边值得崇敬的超凡脱俗的人了。这种人观察古今判断是非是完全没有主见和准则的。他们追随世俗,抛开最宝贵的生命,放弃最崇高的大道,而去追逐名利,这样不就距离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愉悦心情距离太远了吗。自己察觉不到痛苦安乐的变化对身体的影响,也察觉不到恐惧喜悦对精神的影响,只知道为所欲为的追逐名利,而丝毫不考虑这样做的因果利弊。所以就算是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还是不能避免遭遇各种祸患,更何况其他人呢。


无足说,财富对于人们,没有任何不利的地方,尽天下繁华,极人间权势,这是至人不可能得到的,也是圣人不可能企及的,富有的人利用别人的武勇来强化自己的威严权势,运用别人的智慧来增强自己的观察判断,借重别人的德性来赢得自己的贤良之名。虽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却像君主一样威严。再说,声乐,美色,滋味,权势,对于人们来说,天生不需要学习就喜欢它们,形体不需要模仿就习惯它们,企求,厌恶,躲避,亲近,这些都是人的本能,不需要老师教就能学会。世上的人哪怕都认为我说的不对,但是又有谁能摆脱声色富贵呢?这一段无足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本能,趋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逻辑上说,粗茶淡饭对于快要饿死的人来说也是富贵,声色犬马对于帝王来说,也是平常。这只是小大之辨。既然都是外物,那么又有谁能完全抛开外物的存在呢。既然逻辑上都不能摆脱,那么追求名利,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的生活,又有什么错呢。


看知和的解释。知和说,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总是根据百姓的愿望来行事,不会违背百姓自然的生活尺度。相反的做法就是变形计那种节目。因此所有人都能知足而不争夺,自然无为而不过分贪求。俗人自己不知足所以才强烈的追求财富,却并不认为自己贪婪。圣人自己知足所以自觉的拒绝富有,舍弃帝王的享受而不认为自己廉正。廉正和贪婪的实际分界线,不是由外在条件所决定的,而是要看他们自己的内在心性。境界高的人贵如天子,也不会用权势傲视别人,富足到据有天下却不用财货来侮辱别人。他们善于衡量事物的后患,思考事物的反面,认为富贵会对人的自然本性造成损害,所以自觉拒绝。并不是以此来沽名钓誉。尧舜做了君主而平易近人,并不是有意向天下显示慈爱,而是为了尽量不让富贵的优越感损害自己生命和本性。善卷和许由有获得王位的机会却不接受,并不是矫情辞让,而是不想让操劳政务伤害了自己。他们这些人都能趋利避害,因而天下的人都称赞他们。他们倒是当之无愧。这一段话讲的非常复杂,而且很绕。让我说就是获取名利也好,物质享受也好,不在于获得的方式,也不在于获得多大数量级的名利享受,而在于追求这些的初心和目的。获得自己内心需要的,放弃和拒绝自己内心不需要的。同时,不让自己的内心需求无止境的增长。


无足说,如果保持自己的良好声誉,就必须只能劳累身体,断绝享受,用节俭的方式维持生命,这就只不过是一个长期病困却还没有断气苟延残喘的人而已。


知和说,平常普通是幸福,突出拔尖是祸害,万事万物都是如此,而财富尤其是这样。现在的富人,耳朵沉迷于音乐,嘴巴饱食酒肉,从而诱发了他的意念,贻误了他的事业。这对生命是没有好处的。贪欲多的人,总是陷入在竞争的愤懑情绪中,像负重登山一样辛苦。贪求财货就会招惹怨言,贪求权位就会耗尽精力,无所事事就会沉迷淫欲,吃的太好就会骄态横溢,这都是心性的重病。为了追逐利益,堆满财货却还不知收敛,甚至越发贪婪,这就算是无耻了。钱太多无处挥霍,却还不愿意舍弃,满心烦恼,却还希望财富增加,这就成了人精神的负担了。在家担心强盗入室,在外担心匪徒抢劫,在自己家裏严密布防,自己不敢单独出门,恐惧到了极点。这些都是富人的极大隐患,可是人们往往忘掉了这些隐患,等到灾祸来临的时候,想要倾家荡产换得安度余生,都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名誉利益来扰乱心神,折磨身形,不是太糊涂了吗?


这个故事整体是说名利这些东西,有追逐的必要性,却同时要考虑得到这些的代价,以及得到之后的忧患,我们都还是人,只要有为,就会同时得到利害两个方面的结果,不应该只看到利,而看不到隐藏的害和风险。那么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只能是为了填补内心最大的坑,满足自己最大的需求,这才是人们追求外物的唯一根本目的。而不是名利那些东西本身。那些只是荃,而不是鱼,只是蹄,而不是兔。同时更要像尧舜一样挂着一根弦,反正既然有为了,而不让自己有为的后果,在心性上承受太大的损失,还是有很多细节可以做的。

另外再说一点,虽然庄子中很多篇目对包括黄帝,尧舜在内的人物贬损有加,但是境界高低也是小大之辨,虽然从道的至高无上的角度,他们的境界的确一般,而且他们明明有更进一步的天赋和资源。但是从我们的角度,也不应该一票否决,认为他们完全不可取。和后世的其他人比起来,他们的境界已经高的多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说剑一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说剑一篇很短,只有一个故事,就简单讲一下先。赵文王就是赵惠文王,著名的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的儿子,他手下的几个文臣武将,蔺相如廉颇比他更有名,总体看来算是个政治上不错的君主。他和庄子基本同时代,理论上庄子是有可能见到他的,但是这到底是史实还是寓言,无可考,也不重要,权当寓言。

赵文王喜欢剑术,擅长击剑的人纷纷跑到国君门下当食客,多达三千人。天天在赵文王面前击剑比武,每年伤亡的剑客有一百多人。而赵王喜欢击剑比武的兴趣并没有就此满足。这样过了三年,赵国国势衰落,邻国的诸侯都在密谋进攻赵国。

太子悝很担心,这个字读亏。征召左右的人说,有谁能说服国君,停止爱好击剑的,就赏赐他千金,也就是一千斤黄铜,值很大一笔钱呢。左右的人说,庄子能做到。于是太子就派人拿重礼去请庄子,庄子没接受礼物,却跟着使者来了,问太子有什么事。太子说,听说先生是一位高人,所以诚恳的用千金来犒赏先生的随行人员,您不接受,我还敢说什么呢。说是犒赏随行人员,这话就说的很得体漂亮。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说服国君断绝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上没有说服国君,下又不合太子的心意,那就被砍头了,也就用不着这些钱了。如果我上能说服国君,下合太子心意,我在赵国想要什么得不到呢。庄子这话说的,既显示境界,又契合逻辑。

太子说,是啊,可是国君现在只见剑客啊。庄子说,好吧,我也善于用剑。这个诺,我们常在汉武大帝之类的汉朝电视剧里看到。这一篇是不是秦汉时代的作品呢?也有可能,我不知道。太子说,但是我们国君所接见的剑客,都是蓬头散发,胡子突起,帽子压低,一付剑客的打扮,一脸怒容,不太会说话的样子,国君见到这样的才喜欢,如果先生穿着读书人的衣服去见,恐怕不合国君的意愿。庄子说,那就给我缝制一套剑客的衣服吧。花了三天剑客衣服做好了,就去见太子。从此可见庄子对于穿什么是完全齐物的,我在设想假如有一件事,必须我穿着和尚衣服才能办成,我会怎么想,内心会起什么样的波澜和情绪呢?这我不确定,我能确定的是,我会穿。

太子就跟庄子一起去见赵文王,文王解下利剑等待庄子。庄子见到文王很没有礼貌的样子,文王问,您想用什么高见来开导我,还竟然要通过太子的介绍呢。庄子回答,我听说国君喜欢剑术,特意凭借剑术来谒见国君。文王问,您的剑术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能每十步杀一个人,一连千里都没有人能阻拦我。国君很高兴,说那就天下无敌了。庄子说,使用剑的方法,要向敌人示弱,麻痹对手,要故意露出破绽让对方觉得有机可乘。然后后于对方出手,以观察对方的动向,但是出手要快,比对方的剑先命中目标。这几句话,一直是中华武术所崇尚的准则和向往的境界。希望我有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剑术。国君说,请先生先回去休息,我将命令剑客们先进行选拔比试,然后再邀请先生。

赵王就让剑客们进行了七天比赛,期间死伤六十多人,选拔出五六个人,请庄子来让他们进行比试。庄子说我等这天很久了。国君问庄子,先生惯用多长的剑呢?庄子说,我用剑无所谓长短,但是我有三种剑,听凭你指定使用,希望我能先介绍介绍这三种剑的性能特点,然后再比试。这三种剑分别是适合天子用的剑,适合诸侯用的剑和适合普通百姓用的剑。国君问,适合天子用的剑是什么样子。庄子说,天子的剑,是用燕谿石城为剑尖,用齐国泰山为剑刃,用晋国卫国为剑背,用周邑宋国为剑环,用韩国魏国为剑把,把四周边疆的民族部落为团结的对象,把阴阳四时的变化作为治理手段,把远方的北海看作控制的区域,把北岳恒山看作链接的纽带,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制约宇宙,用刑赏德化的措施来处理世事。随着阴阳二气的交媾而开阖变化。在春夏之际养育,在秋冬之时肃杀。这种剑无论向哪个方向刺去还是挥舞起来都无物能挡,天空的浮云也能切割,地底四维也能被斩断,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诸侯,整个天下的人都会欣然归附,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文王听了这番话怅然若失,问,诸侯的剑又是什么样呢。庄子说,诸侯所用的剑是用智勇之士为剑尖,用清廉之士为剑刃,用贤良之士为剑背,用忠耿之士为剑环,用豪杰之士为剑把,这种剑无论朝哪个方向刺去还是挥舞起来也无物能挡,上则取法苍穹星辰的光辉,下则取法大地来顺应四季的变化,中则和谐民意来安定四方的民生。这把剑一旦使用,威力像雷霆一样震撼,四方疆域之内,没有不纳贡归服而听从国君命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国君问,普通百姓的剑又是怎么样的呢?庄子说,普通人的剑,就像那帮剑客一样,都是蓬头散发,胡子突起,帽子压低,一付剑客的打扮,一脸怒容,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们在人们面前互相厮杀,上能砍断别人的脖子,下能刺穿别人的内脏,这是普通人的剑术,和斗鸡相比也没什么不同。一旦性命没有了,对于国家就毫无帮助,现在国君您拥有创造天子基业的条件,却喜爱普通百姓的剑术,我私下替国君鄙薄这种做法。

国君于是牵着庄子走上大殿,围着筵席绕了三圈。庄子说,请国君坐下来平心静气,关于剑术的事情我已经说完了。

然后赵文王三个月没有出宫门接见剑客,剑客们都羞愤的拔剑自杀了。

很多学者认为说剑一篇宣扬的不是道家思想,更不是庄子的思想,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一篇阐明的道理就是人要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是什么身份就干什么身份该干的事,否则就有忧患和灾祸。那么引申开来,我们作为人,该干什么,什么最重要呢,当然是修道了,退一步说的接地气一点,就是保养自己的生命和心性。这也是承接上一篇最后两段的主题。当然,我也可以解释的再退一步,再接点地气,也可以解释为我们除了修道这个大主题之外,在现实的工作和事业中,也应该居其位谋其政,简称敬业,否则就有可能带来麻烦,直观的讲可能会有领导同事对你产生成见,或许自己还会因此动额外的情绪,间接的说影响自己的发展,收入和未来的生活,生活不如意,情绪必然有。当然,这一切的出发点还是为了自己的环境和心性考虑,如果机关算尽,知道这一切都无所谓的,那也就真的无所谓。就如同文中的赵文王如果不怕内乱不怕亡国,那也就真的无所谓爱好什么。

楼主:广莫道人

字数:324935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4-01-15 01:47:06

更新时间:2021-03-05 03:28:14

评论数:111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