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大宗师七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颜回问孔子说,孟孙才这个人啊,他母亲死了,他在那假哭,不感觉他很难过,守丧期间也不哀痛,这样的人却因为善于处理丧事而闻名鲁国。难道还能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却博得虚名的吗?我实在感到奇怪。

孔子说,孟孙才已经尽力做到了守丧的孝道,他在通晓一般办丧事的道理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对于生死问题,我们想选择,却不可能做到。一般人还是局限于喜欢活着,所以对于死亡难免伤心哭泣。而孟孙才不追究活着的来源,也不追究死的后果,不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顺应生死变化,只不过是静静的面对那不可测知的千变万化而已。如果现在正在变化,哪能知道尚未变化的事物呢?如果现在还没变化,又怎么知道已经变化过的事物呢?可是我孔丘和你颜回,大概还在梦境中没有觉醒呢。孟孙才虽然惊讶自己的母亲从生到死的变化,却不感到特别的伤心,人为生死如同搬家更换住宅一样,却不是真的死去。孟孙才虽然在生死观方面特别觉醒,但是别人哭泣他也跟着哭泣,这只不过是他为了随同世人才表现出的样子。现在世人只是认为大家彼此暂居的人形是我罢了,其实怎么知道这个暂居的人形真的是我呢?再说了,你梦见自己变成鸟在天上飞,梦见自己变成鱼在水里游,不知道现在对话中的你和我是醒着还是正在做梦呢?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这句看不懂不解释了。所以只有安于自然的安排,顺应生死的变化,才能够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宗师篇里面,每个故事里都要借人物对话讲一大堆悟透生死的道理,其实说来说去都差不多。我们还是把关注点聚焦在孟孙才身上吧。孟孙才的境界比前面的七位奇葩要高得多了,那七位遇到一般人认为不好的事情,刻意要表现出自己觉得好的样子,岂不知高兴和悲伤也是一对双胞胎,假如真的觉得生和死没有什么区别,或者深刻的理解死了之后会怎么样是无法知道的。那么面对没有区别的事情,是应该不带感情的。所以说他们只是刚好处在反的阶段。孟孙才就高明的多,他面对母亲死亡的事情,也没有什么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哀伤的,有来吊唁的人哭泣,他也跟着假装哭几声。为什么?因为孟孙才知道,他不需要依靠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狂士来表现自己境界的高妙,他知道做的和别人差不多,也就是道德经中的和其光同其尘,对自己的生活是方便的。当然孟孙才的境界还没有修炼到家,他依然被颜回发现了是假哭。要是演技再专业一点就好了。不过那样的话,也就没有故事可以讲了,也就没有存在感了。在道家的修炼中,境界越高,存在感越差,孟孙才就远不如七个奇葩给人的印象深刻,这也是道家修炼中的一个普遍又有趣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一个境界处在反这个状态的时候,是很有存在感的,很引人瞩目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很难判断一个人究竟处于正的状态,还是合的状态。如同那个偈子说的,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一样。人世间目前最高境界的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走同一条马路,坐同一班地铁。但是我们就是找不到他,如果有一天,找到了,那说明他还不是那个境界最高的人。

我们再说第二个话题,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孟孙才,整个鲁国都觉得他办丧礼办的好呢?是全国人民都能理解他的境界吗?当然不是。是他和光同尘的高度足够高,他明白别人看待和参加一场丧礼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在双方都没有利害冲突的情况下,礼这个东西,有没有,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重要的, 但是礼数高到什么程度,对一般人来说是完全不重要的。比如说同学聚会,如果我穿个睡衣去,必然引人侧目,觉得我脑子是有毛病的,但是我穿夹克和我穿燕尾服去,对大家来说有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反而如果我每次都穿燕尾服参加社交活动,突然有一天一场活动我穿夹克去了,主人必然记恨于我,觉得我对他失礼了。可是如果我每次参加活动都穿T恤裤衩去,这一天活动我穿夹克去了,主人还会觉得我很不错呢。所以我说过,在俗世中,保持比较低层次的礼,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朋友每次来家里做客,都上好茶,某天好茶喝完了,只有普通茶了,就是失礼。那么每次都上普通茶就是了嘛。说回丧礼的核心需求。其实,绝大多数人参加丧礼,表达的思想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我来了。那么只要满足他的这个核心需求,就是有一个场合能让吊唁的人来,就足够了,其他的细节,越简单,越方便,参加者就越高兴,越觉得你办的好。比如我们参加追悼会,一般来说也是为了表达我来了,不来就很失礼嘛。我们会喜欢逝者家属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念一个小时悼词吗?我们会觉得哭的越伤心,悼词越长,文采越好,说明他们越有礼数吗?不会的,我们希望的肯定是,赶紧进行,赶紧让围着遗体转一圈告别,赶紧结束,赶紧回家,一切有利于这个路线的都是好的。逝者家属嘛,他们像孟孙才一样哭两下就行了,至少别笑,就行了。

别说丧礼,婚礼也是如此。我们最烦的是什么婚礼?是婚礼本身又臭又长,司仪煽情不断,家长挨个讲话,熬到下午一点了还不上菜的婚礼。那么什么样的婚礼是最好的婚礼呢?菜好吃的婚礼是最好的婚礼。本来吗,大家对你们的家庭,恋爱经历也没有那么的感兴趣,来参加就是一为了表达我来了,二为了吃一顿好的。所以最好的婚礼就是有钱都花在刀刃上,婚礼简单,快速,菜式美味,丰盛。说到婚礼,和丧礼还有一个共同点。婚礼的时候,所有人都很高兴,虽然他们对于这俩人结婚之后日子过的幸福不幸福是完全不知道的,连新人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所有人都很高兴。而丧礼呢,虽然大家谁也不知道逝者死了之后高不高兴,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所有人都很悲伤。其实在我看来这种高兴和悲伤都是没有什么逻辑依据的。不过,我不是教别人参加婚礼不高兴,参加丧礼不悲伤,而是要别人怎么样,或者别人觉得应该怎么样,就跟着表面上怎么样就是了。我常说,我培养道士,但是不培养术士,我培养真人,但是不培养好人。这里说的道士,是修道的人,不是道教的神职人员。这里的真人,也不是以刷存在感为目的的奇葩。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大宗师八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意而子拜见许由,许由问他,尧教了你什么?意而子说,尧告诉我要履行仁义,明辨是非。许由说,那你还来我这干什么?尧既然已经用仁义在你脸上刻字,用是非观念削掉了你的鼻子,总而言之就是毒害你了。你还凭什么让心灵在那逍遥闲放,变化无拘的境界中遨游呢?

意而子说,虽然已经像你说的那样了,但是我还是想遨游在你说的这个境界的边缘,简而言之就是还是想跟许由学道。许由说,已经不可能了,盲人无从谈论容貌的美好,瞎子看不见漂亮的衣服。意而子说,那美人无庄闻道之后,放弃自己的美貌。勇士据梁闻道之后,放弃了自己的勇力。黄帝闻道之后,放弃了自己的才智,他们都是在大道的熔炉中锤炼而成的。您怎么知道自然造化就不会养好我脸上刻字的伤痕,修补好我被削掉的鼻子,使我能够以全形来追随先生呢?

许由说,唉,也是啊,这也很难预料啊。他也没有任何逻辑能证明意而子说的这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发生。我就跟你讲讲道的大略吧。我所视为老师的大道啊,我所视为老师的大道啊,它调和万物的利益,却不是为了行义。它把恩惠垂及万世,却不是为了施仁。它出生的时间比上古时代还要早,却不是为了长寿。在天覆地载之间造出千姿百态的万物,却不是为了取巧。这就是我在其中遨游的境界啊。

这一段我说两点。第一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懂的那么多的,更不是生下来就能领悟大道的,闻道有先后,谁也不知道谁下一秒会遇到谁会经历什么。所以修道之人面对自己感觉境界不如自己的人,最好还是抱着开放的心态,而不是蔑视的心态。再着说,人生漫漫,谁比谁早生几年,谁比谁早几年闻道,这个时间差距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更不要说在宇宙大道,无生无死的境界中遨游了。那些一身戾气,见人总要论个短长的,其实只是对自己的境界不自信而已,不自信,所以经常要用和别人比较来向别人证明,更重要的是向自己证明,我的境界是这样的,我比这个人强,也比那个人强,喏,还比第三个人强,多强啊。可是世界上同时活着七十亿人,先后活过几百亿人,就算比眼前的几个人强,又能说明什么呢,在统计学上样本依然少的可以忽略不计啊。所以,知道自己在人群中境界处于什么位置,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在宇宙大道中了,说不定院子里的一棵树修为都比自己好的多。那么既然不可能知道,最好还是不要想自己,更不必想别人,无论面对任何人,不考虑他有多高,也不考虑他有多低,完全平等对待。在境界上是这样,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在生活中嫌弃鄙夷农民工,环卫工的人,和对领导谄媚,对明星脑残式追捧的人,一定都是同一拨人。媚上欺下也是一对双胞胎。言归正传,道的大门对任何人都是敞开的,在任何时候也都是敞开的,就连用仁义是非给意而子洗脑的尧,后来也有上姑射山得道的权利。不过既然我都是当寓言看,把两个寓言掺在一块讲不太合适呃。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连人与人都不能平等对待,还有有个区别,又怎么能平等的对待天地间的万物呢。

第二点呢,许由的境界比意而子高的多,从言谈来看,对尧和意而子说话也很刻薄。但是许由竟然最后被意而子说服了。这告诉我们,当你准备要和一个人交换意见也好,辩论也好的时候,一定要怀抱开放的心态,心理上做好被对方说服的准备。所以当许由在逻辑上无法反驳意而子的话的时候,就诚心诚意的把大道的道理告诉了意而子。而现在很多人跟别人交流,怀抱的心态是只允许我说服你,但是无论你说什么,都不允许出现你说服我的情况。那么就像前面讲的装满水的杯子一样,永远不可能有进步和改变的可能性了。

最后许由说的大道,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还是那一套。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大宗师十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

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

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奇葩又出现了,他俩是好朋友,连下十天雨,子舆觉得子桑要饿出毛病了,就带了饭去给他吃。好奇怪,十天才想起来,这是亲生的朋友么?到了子桑家门口听见他一边弹琴还带着哭腔唱歌,唱道,爹啊,娘啊,天啊,人啊。他声音微弱,疲惫不堪,唱的还很急促,一付快要死了的样子。子舆进去说,你唱的词句怎么是这么个调调啊?子桑说,我正在思考我为什么穷到这般田地了。父母难道愿意让我穷么?天没有偏私的覆盖一切,地没有偏私的承载一切,天地难道会如此偏私不公的让我这么穷么?我在探究那制造贫困的是谁,但是我找不到,所以我发展到如此贫困之极的程度,算是命运的安排吧。

这个子桑的境界,还不如前面那七个奇葩呢,所以开头也没有交友宣言。这个境界就不需要交友宣言了。其他没什么好说的,子桑还没有将贫富混同齐一,别的更不用谈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讲一下。我们在初级阶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宇宙大道,以及各路神仙呢?这一段文字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把宇宙大道,各路神仙,当爹娘看待就好了。我们对待爹娘,用不着过分的恭敬,也不用担心爹娘会对我们不好,也不用害怕会真正的得罪爹娘。爹娘给不了的东西,再求也给不了,爹娘给的了的东西,用不着给爹娘磕头爹娘也会给的。爹娘对我们的无私,就如同宇宙大道对我们的无私一样。所以那些见面就要烧香磕头的,我觉得还不如回家每天早上给爹娘磕头呢。当然,这只是在初级阶段的一个比喻,可不能一路这样想,想到境界的尽头的。

大宗师讲完了,我前面说过面对生死,是有终极大招的,那我就在这放大招吧。

其实吧,我们人都有显意识和潜意识,这恐怕已经是共识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动物,潜意识都是不怕死的。先不论那些自杀的,我们看古今中外打仗的,政委战前一动员,战士们群情激奋,或者面对战友惨烈的景况,鲜血往脑袋一涌,大喊一声小鬼子爷爷跟你们拼了。这时候他们怕死么?不怕的,因为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他们显意识已经弱化了,被潜意识控制了,就如同蚂蚁和蜜蜂一样,越是集团化群居的动物,越是不在意个体的存亡。同时,越是上古时代的人们,似乎也有越不怕死的倾向,看先秦古籍,里面的各种人物,经常屁大点的事就自杀了,一言不合又自杀了,遇到知己就去当死士了。这是值得修仙效法的么?当然不是。古人面对外界的刺激很少,所以显意识弱,高下相倾长短相形,就显得潜意识强了,就容易被潜意识控制。为什么我们觉得越富裕的国家,士兵的士气越弱,政治工作越不好做,就是因为富裕会导致生活复杂,生活复杂显意识就强,潜意识就不好控制人身,让士兵不怕死就困难。而修仙的要求,不是让潜意识离开肉身,也不是让潜意识控制肉身,这只是小成境界,我们追求的是让潜意识和显意识合二为一,不分彼此,显意识就是潜意识,潜意识就是显意识,这才是大成境界,这时候当然也就不怕死了。前面讲过很多次了,不要二元论看问题,不怕死不意味着立刻去送死。其他很多修法,以及前面我说,讲天人本来就合一,讲道就在人心,讲求诸外不如求诸内,等等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古时候的环境简单,显意识单纯,潜意识也单纯,现在我们的复杂是全方位的,显意识复杂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潜意识里想的是什么自己都未必知道。如果直接用致虚极守静笃的方法,让潜意识强大,主导,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到达自己不愿意到达的境界,出现自己不想看到的结果。比如被控制什么的,包括被人控制,被集体无意识控制,被其他东西控制等等。说到这感觉前面说古人修仙的似乎是个伪命题,上古真人们一个个也是显意识非常强大的,谋求的是有圣人之才。比如庄子,你看他懂这么多道理,甚至千百年来能出其右者也不多。直到大约宋朝之后,道士们才普遍出现除了当道士,别的什么都干不了的局面,直至现在。好吧,很多人当不了道士还可以当术士,这和当木匠也没什么本质区别。我要表达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生活都如此的复杂,所以我们需要明白的道理,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丰富复杂程度远超古人所需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显意识能够覆盖这些生活必需之后,再谋求训练潜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先谋求显意识无限强大,再谋求潜意识无限强大,最后合二为一。

回到怕死的话题,怕死的本质是显意识对个人周遭环境和人物的牵挂,流连。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关心的人存在了,也没有任何目标了,也不觉得自己生活有什么意义了,也不相信自己的生活以后会有意义了,那么他应该也就不怕死了。所以,在金字塔的基础没有垒扎实之前,没有必要悟透生死,也最好不要悟透生死,悟不透生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否则很容易出现垮塌。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应帝王一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应帝王,不管说是教人如何做帝王,还是教人如何辅佐帝王。总之是和政治有关的吧。不过他谈政治,我未必谈的也是政治。

啮缺向王倪提问题,问了四次,回答都是不知道。啮缺领悟了不知道的道理,高兴的跳了起来,去把自己的感悟告诉了蒲衣子。蒲衣子说,你现在领悟了这个道理吗?舜比不上伏羲的原因就是,舜还念念不忘用仁义来团结人心,虽然得了人心,但是他从未从人我是非的分界中超脱出来。伏羲睡觉的时候气息舒缓平静,醒来时心中无思无虑。随便别人认为他是个马,还是个牛。好像我们现在一般认为伏羲是半人半蛇的哦。他的才智是确实可靠的,他的德性是纯真无伪的。从来没有陷入到人我是非的分界中。

这一篇可以看做齐物论里他俩故事的续集,王倪在齐物论里三次回答吾恶乎知之,可是这里为什么说是四次呢?各种说法,各种牵强附会都有,不过这不重要,也跟我没什么关系了。重要的是这三个字。不知道。这可真的是修心的强大法门啊。如果按照极端的逻辑,恐怕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应该用不知道来回答,就算宽泛一点,也不会差太多。可是世人,尤其是有些存在感的人,更多的是对这三个字避之惟恐不及,好像人家问个问题,自己说不知道,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面子这个东西,是多么肤浅而没有价值的,这里就不用多解释了吧,我只说说很多该说不知道的时候,不说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必然是我瞎编的。一对夫妻在路上看到另一对夫妻在吵架,然后他们离开之后就开始讨论到底是男的不对还是女的不对。人之常情是男的说女的不对,女的说男的不对,于是这俩人也会开始打嘴仗,最后扯一大堆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弄的俩人感情不愉快,给生活和心境做了一堆无用的加法。可是回过头来,他俩对人家一对夫妻为什么吵架,到底责任在谁,真的有足够的证据和逻辑足以进行判断吗?恐怕连人家俩自己都没法判断。既然没法判断,这俩人就直接表示不知道人家为什么吵架不就是了么?可是一般人往往会有一个猜测,这个猜测代表的不是事实,而是自己的立场,接下来为了维护自己的猜测,其实是维护自己的立场,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猜测,猜的自己都不一定相信了,这也不重要,最后把一切气氛通通毁掉,自己也气得半死,脑子里一团乱麻,久久不能平复。人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别说修仙了,不得病都难。所以如果觉得庄子讲到现在,头绪繁多,无处下手,想起这个,忘了那个,觉得举手投足处处犯规,完全不得其法。那么不如先从学会说不知道,习惯说不知道,多说不知道开始。反正这个世界上一定知道的事情本来就不多。那么话题反过来说,如果面对确实知道的事情,应该说不知道吗?答案是不。因为撒谎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撒谎动用的脑细胞,要比说真话要多得多,这是给生活做了又一个大大的加法,一个谎往往要用几个谎来圆,圆来圆去,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了。所以我特别佩服网上那些能写几百万字小说的人,在我看来岂不是整个脑子都浸泡在自己营造的梦境,或者叫谎言中了么。那么面对自己真的知道的事情,又不想说,又不能说不知道,怎么办呢?不说就是了。或者打打太极,打打哈哈,一般也就过去了。文字写到现在,我可以说,必然有我不说的,但是我没有说一句假话。所以,我也不怕有人人肉我,我的世界迟早会知道广莫道人是我,我能做的是尽量推迟, 尽量平静,一个一个的知道,别炸窝。如果打太极过不去呢?那说明境界不够,才使自己陷入两难困境。没办法,勇敢面对,说实话吧。然后用经历提升心力,争取下一次不遇到这样的情况。再好的载道之器,也没有生下来就一帆风顺的,大事一帆风顺,还有小事,小事也一帆风顺,吃饭总有塞牙的时候。我如果没有之前的经历,也不会沦为道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有真的过去了,真的放下了,回头再看曾经,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好和坏的分别真的不是那么清楚,分野不清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经历的多了,看过的多了,悟透的多了,自然能将人我是非,混同齐一。

舜的境界不用讲,前面有很多,后面还有。伏羲的境界过几天讲壶子和列御寇的时候讲。政治上无非还是强调清静自然,别设立标准,别营造概念,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最终的宏观结果一定是好的。别的就没什么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应帝王二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肩吾见到狂放不羁的接舆。这个接舆很有意思,在逍遥游里好像和尧同一时代,在人间世里又好像跟孔子是一个时代。到底是活了那么长时间呢,还是并非同一人呢,我怎么知道呢。这也不重要,全当寓言看就好。接舆问肩吾,往日,你的老师中始跟你说些什么呢?肩吾说,他告诉我,君主根据自己的意志定出常用的礼仪和制度,人们谁敢不听从感化呢?

接舆说,这是骗人的。他想用这样的理论去治理好天下,就好像在大海里开凿河道,派遣蚊子去背负大山一样荒诞。圣人治理天下,难道会从外在讲究规则吗?他只用清静之道就会使人民顺化,要求确实搞好各自的事情就好了。小鸟尚且知道飞的高高的躲开捕鸟网的祸害,老鼠还知道深挖洞穴,躲在神坛下面避开烟熏和挖掘的忧患。人民各自生存的本能难道比不上这两种小动物么?

先说最后的二虫。中国古代,把所有动物都叫做虫,还有具体分类,东方鳞虫,龙为长,鱼类属。南方羽虫,凤凰为长,众鸟属。中央倮虫,人为长,无属。西方毛虫,虎为长,狼熊属。北方介虫,龟为长,鳖蚌属 。所以别说老鼠和小鸟了,就连老虎,龙凤,人类,都可以叫做虫。

讲政治的这一套,还是黄老之道的那一套,清静无为而民自化,不多说了,修仙的人志不在调理天下,而且这也是屠龙之技,没有天下让我们调理,就算有,现在的天下,也已经不是上古的天下了,真有读过我这些文字的人有缘调理天下,教条化的运用黄老之道,也必然身败名裂。道家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东西,说有绝对的标准吧,似乎有,说没有绝对的标准吧,也似乎没有,凡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缺一条都不行,所以有人管这叫中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解老庄,如同把汽车发动机移植到人身上,出发点就错了,余不足论。调理天下如此,修炼自身也是一样。需要循序渐进,按照自然的规律,顺应宇宙大道的安排,一样一样按顺序修,按顺序练,慢了不妙,快了更糟糕,同样,在讲经济学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最大缺憾是,太慢了。政治人物等不及,老百姓等不及,敌国也未必愿意给你足够的时间。修仙也是如此,环境,家庭,人力,物力,各种因素纷纷扰扰,真的能耐得住寂寞,老老实实安安静静修一辈子的又有几个。我不也耐不住寂寞在这发帖子得瑟了么。这时候再拿邱祖说的,吾在闹场学道,胜于静处百倍。来安慰自己,就纯属偷换概念,而且偷换逻辑原点了。不足取。合道就是合道,不合道就是不合道,坦然承认错误也是好的,吸烟还要三吸三戒,修道也要有三进三退。所以感觉处处犯规很正常,不必气馁,我连发帖子这么大的规都犯了,别人怕什么。修仙真正难的,是四不一没有,听不懂,做不到,坚持不了,等不及,没有天赋。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应帝王三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天根在殷山的南面游玩,来到了蓼水岸边。中国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直至现在,地名中带阴阳的都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了,说明地理变迁,流水改道了。他恰好遇见了无名人。太敷衍了,这个人,就叫做无名人。便问他说,希望向您请教治理天下的方法。

无名人说,走开,你是个鄙俗浅薄的人,为什么问我这样不愉快的问题呢?我正在与造物主结为伴侣,厌烦了世间,就驾驭飘渺的鸟,飞出天地四方之外,傲游到随便一个地方,便居住在广袤无垠的旷野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大概这个无何有之乡,就是逍遥游里庄子让惠子种大而无用的树的那个地方吧,呵呵。你又为什么要用治理天下这件事触动干扰我的心呢?

无根又再一次请教。无名人说,你要游心寄怀于恬淡无欲,和气摄神于寂静无为,要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要包藏私心杂念,那么天下就自然安定大治了。

这几行字内容上没有什么可讲吧。不过有趣的是可以和大宗师中的意而子见许由对比着看,虽然一个是修道,一个是治理天下,道理都是差不多的。意而子向许由求道,还必须说服了许由,许由才愿意大概跟他讲讲,而这里的天根,只是进行了一个追问,就把无名子的话套出来了。为什么?我的理解是,可以肯定的是无名子的境界要比许由高,说出来的话不一样,至少,他没有名字。又或许无名子是在暗示圣人无名?我怎么知道呢。所以我觉得是因为许由境界低,所以他所领悟的宇宙大道,对他来说是很重要,很珍贵的,是不应该轻易随便告诉别人的,也就是说,许由刚开始依然有人我是非的区别心,认为被尧洗脑毒害过的人是不能学道的。而无名子境界高,在他看来大概也没有这么明显的区别。不过他的境界还是能挑出毛病,那就是他还是会认为别人能骚扰到他。不过对他来说,宇宙大道的奥妙也没那么值钱,没那么珍贵,为了避免被进一步骚扰,就告诉人家好了。这个道理就如同富人给小费往往比穷人给小费要慷慨一样。因为同样是五美元,对穷人和富人的概念不一样。

还有一个问题,庄子中有一大堆这样的故事,对于高人的境界,低人完全不能理解,于是需要一个中人给他讲才明白。好像孔子经常充当这种中人的角色。而这个故事中的无根看到无名人,就知道一定可以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道,这是因为无根自己也差不多有了圣人之才。这说明我们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七十亿人,更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山川河流,一沙一石。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主观的世界,都是以自己为圆心的一个圆。只不过有的人圆心位置高,有些人位置低,有些人半径大,有些人半径小。包括我在内,其实都在想,为什么我没有成批量,成建制的在生活中遇到境界高的高人呢?其实答案我已经有了,因为我还不够高啊,等我有了足够高的境界,说的唯物一点,我就有能力发现和理解身边的高人了。说的玄妙一点,高人也就会不自觉的出现在我身边,可供我进行一个发现。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应帝王四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楥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阳子居去见老聃。老聃就是老子咯,阳子居有人说他就是杨朱,也有人说不是,这不重要。阳子居说,如果有个这样的人,行动敏捷果断,认识透彻通明,学道精进不怠。像这样的人,可以比拟得道的圣君吗?

老聃说,这种人从圣人看来,只不过是被自己的技能束缚在岗位上的低级公务员水平,并因此劳心伤神。就好像虎豹因为身上有魅力的花纹于是就招人猎取。猕猴因为跳跃敏捷,猎犬因为能帮助打猎,就招人拘禁豢养。象这样的人,可以比拟得道的圣君嘛?前几天看新闻还有某空军基地,怕附近的鸟影响飞机安全,于是养了几只猕猴专门爬树颠覆鸟巢,真的当上公务猿了。

阳子居惊讶的容貌改色,问,恕我冒昧的请教得道的圣君治理天下的方法。

老子说,得道的圣君治理天下的方法,功绩布满天下,却似乎不是由于他自己的作为,教化施及万物但人民并不知道是依靠他的力量。有功劳却没有人弘扬他的名声,能使万物忘记他的教化而自得其乐。不经意间就把功绩树立,然后游心寄怀于无为的境界。

有用和无用的话题,前面讲过很多,这里仅有的区别是,前面都是拿植物举例,各种各样的树,还有葫芦什么的,这里是动物,结合现在非洲的大象,犀牛,还有前几天我们被菲律宾抓走的十一个渔民,他们做了什么呢?据说啊,仅仅是据说,他们把一个只有一千多只的大海龟种群,捕捞了三百多只,因为他们要用龟甲加工成玳瑁。倒霉的海龟。说到犀牛,其实我们中国古代是很多犀牛的,就像野猪一样到处都是,犀角可以做药材和工艺品,更重要的是犀牛皮可以制成铠甲成建制装备军队。后来,就慢慢的捕杀光了。也不知道如果老鼠皮也能做铠甲,现在会不会没有老鼠了。

老子说的明王之治,其实就是他自己写的道德经里说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诠释,最好的统治者,人民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的皇帝,可能要算是汉光武帝刘秀了。但是境界最高的皇帝呢,大概是汉文帝刘启和宋仁宗赵祯,也就是狸猫换太子里的那个太子。有兴趣又不太了解的可以百度一下他们的事迹。不过历史发展到了宋朝,没有了上古的环境,帝王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仁了。正所谓大道废,然后才有仁义。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应帝王五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郑国有个灵验的算命先生叫做季咸,能够测知人的死生、存亡、祸福、寿夭。预言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准。郑国人民一见到他,因为觉得这样的人不吉利,就躲开他了。列子,也就是列御寇,逍遥游中介于宋荣子和没名字的至人境界之间的那个能御剑而飞的大牛。他就很崇拜这个算命先生。回来把情况告诉老师壶子说,之前我以为先生的道术是及其高深的了,现在才知道有更高深的道术。壶子说,我只传给你了道的表面文章,而没有传给你道的内在妙理。你原来就认为自己得道了吗?就好像鸟类只有母的没有公的,是无法繁衍的。你凭借表面文章的道去和世人交往,就一定会轻信妄言,导致算命的能观察到你的底细。你有机会尝试把算命的叫过来,把我介绍给他认识看。

第二天,列子带着算命先生季咸来见壶子,季咸出来后就对列子说,你师父有死亡的征兆了,救不活了,算来过不了十天时间了。我看到他有非常怪异的容貌,脸色就好像潮湿的灰土一样。列子转身进来,哭着把季咸的话告诉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大地般沉寂的容貌,心念不动,姿态不正,他大概只看到我闭塞了生机。你再让他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带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出来说,真幸运啊,你的师父碰见我,有好转的希望了,有生机了,我看到他闭塞的生机变活了。术士,无论是算命的,看相的,还是看风水的做法事的卖符咒的,都是这样,只要有好的转机,都会丝毫不讲逻辑不论证据的归功于自己的。列子进来把季咸的话又告诉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天象变化般容貌,名利事务不侵入内心,一线生机从脚后跟发出上升。他大概看到了我顺应自然的生机,你再让他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带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出来说,你师父心神不定没有斋戒,我没办法观察他,试着让他斋戒了之后再来观察他。列子告诉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的是高远太虚没有征兆可见的境界,他大概看到了我平衡和谐的气机。就好像鲵鱼徘徊停聚的地方会形成深渊,止水停聚的地方会形成深渊,流水停聚的地方也会形成深渊。深渊形成的方式有九种,这是其中的三种。我向他显示的境界也只是其中的三种,你再让他来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带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还没站稳脚跟,自己就惊慌失措的逃走了。壶子说,把他追回来。列子去追他,没有追上。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他从未见过的根本大道的境界,虚寂顺应,变化无迹,他不明白我究竟是怎么回事,时而认为像随风披靡,时而认为像随波回荡,他捉摸不定,所以逃跑了。

这以后,列子知道自己未曾真正学到道,于是归隐无为,三年不出家门,替他妻子烧火做饭,喂猪和自己吃的东西没有分别,对于世事毫不关心,去掉一切人为的雕饰,返璞归真,放弃智识和感情,让自己的形体独立于尘世之外,世事纷纭却固守本真,他就这样享尽了自己的天年。根据其他地方的记载,后来,他就学会飞了。

这是应帝王一篇的精华所在,一个非常经典的道士用自己的境界调戏和碾压术士的故事。所以我说我愿意培养道士,不愿意培养术士,我愿意培养真人,不愿意培养好人。就在于此,在真正有道之士面前,掌握一些术数技能的人,其实和木匠泥瓦匠差不多。这些技术工人,境界没有高下之分,有的只是对自己有用没用。

但是,术士是很吸引人的,任何术士都是,我们看那些做木雕的手艺精湛的大匠,也会叹为观止,羡慕不已。但是,术和道的本质分野,并非人人都能清楚,比如在逍遥游中厉害的不得了的列子,这里就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道家初学者的角色,他这种情况,我相信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十个新入门的道家,或者道教的弟子,其中九个依然会遇到同样的情况。

他的师父壶子的境界,看起来妙不可言,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举两个例子,在讲算命的时候我说过,只要面对算命先生,一言不发,毫无表情,不跟他互动,并且保证你身边没有认识他的内鬼,对方所得到的信息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信息有限,所做的预测准确度也就可想而知。当然我不是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高人,或者什么出马啊附体啊什么的,我无力否认他们的存在。但是我知道如果我遇到大仙,假如我能控制自己的气场,就能避免对方从我气场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甚至可以主动对对方进行误导。这有些脱离逻辑链条了,言尽于此。我只是说,我相信壶子这种让最好的算命先生都无可奈何的境界,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我再打个比方。如果我面对一个人,我对他没有任何感情的好恶,那么我可以轻松的假装,让他和别人感觉我喜欢他,也可以轻松的假装,让他和别人感觉我厌恶他。因为我对他的感情是,无。但是,如果我面对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人,那么让我假装非常讨厌他,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也很容易被别人从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中看穿。同样的道理。壶子的境界,已经达到了无的状态,那么他想假装成任何一种状态都很容易。低人装高人,基本不可能,其实高人装低人也很难。否则的话前面那么多故事里的高人就不会被中人轻易的发现并请教了。只有到了,无,这个境界的时候,才能做到高人低人,甚至活人死人,都可以轻易装出来。这个无的境界,到不了至人和神人的境界,至少壶子对他的徒弟列子还是很上心的。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无的境界,而是各种方面的很多无的综合体,是可以分别做到的。举个例子,我入道之前也是有事业的,那么我对这个行业是了解的,但是因为现在对该行业的了解对我来说的确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所以我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表现出我很懂行的样子,也可以表现出我完全不懂行的样子,取决于我的需要。但是道家的领域还不行。跟人聊天,三句半不到,脑子里的老庄,在存在感的怂恿下呼呼就想往外冒,这还需要继续修,路还长。

这一段在应帝王中,和政治有什么关系呢?有的。一个领袖,无论是大领袖还是小领导,所面对的环境一定会是有几个对立的派别的,如何让他们都同时认同自己呢?不是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太低端了,靠的是表现出一种,无的境界,那么几个对立方就都会同时脑补出领导是站在自己一边的。儒家管这叫中庸,意思上也没有大的问题。现在的领袖,这一方面做的就很不错。言尽于此。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应帝王六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

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不要做名誉的木偶,不要做计谋的府库,不要做事务的承担者,不要做才智的主宰者。深刻领悟一切事物的变化没有穷尽的道理,才能游心寄怀于无边无际的至高境界。尽力保持人身秉受于自然的本性,而不要显现有所收获,因为那只不过全是虚无而已。至人的境界是如同一面镜子一样,有东西来也不迎接,有东西去也不相送,出现什么东西就展现一个东西的样子,走了也不留痕迹。所以能承受一切外物而不被外物伤害。

掌管南海的神叫做儵,读疏。掌管北海的神叫做忽,掌管中央的神叫做浑沌。儵和忽经常到浑沌的地方做客,浑沌招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商量如何报答浑沌的款待,说,人们都有五官七窍,可以看东西,吃东西,听东西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五官,我们不妨给他凿个五官出来。于是他俩就每天给浑沌凿一窍,凿到第七天,浑沌死掉了。

至人之用心若镜,这个比喻非常经典,至人不需要隐藏起来,因为有隐,就意味着有显,就算藏的再深,周围没有人,总有动物,没有动物,总有植物,没有植物,也总有山石,那么对人是在隐,对周围的山石,还是在显。至人没有人我是非的区别,物我两忘,隐于人而显于山石,这个逻辑是走不到极致的,又有什么意义呢?至人会做的是,是把自己变得像镜子一样,那么任何事物都不会伤害到你,也不会有任何事物能在你身上和心中留下痕迹。因为,你处在无的状态。如同道德经说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一时半会儿还到不了至人的境界,学不来那个彻底无的状态,但是,无论生活中任何领域,任何事件,让自己的立场,情感,态度,处在无的状态,都是明哲保身之道所必备的。当然,无,可以免受其害,也意味着基本上不会大量获利了。就如同政治斗争中站队一样,站错了可能家破人亡,站对了可能升官发财,不站队呢,可能仅仅是维持现状而已。道家,不是不主张进步,而是不主张用冒风险,拼概率的方式,进步。只要自己心力增强,境界提升,生活就会越来越符合自己的期望的。比如说我前面提过的给我妈买的某国产手机,摔坏了屏幕,售后索价七百元,我妈不舍得,于是我狠心跺脚拿出七百元,让我老婆去修。结果同一个售后,这次人家看了看,说在保修期内,免费换屏。于是我的七百元完璧归赵了。修心性,修境界,可能不会捡钱包,但是类似这样的事,介于可有可无的事情,运气就会越来越站在你的这一边。

下面给浑沌开窍的故事很有趣,浑沌之所以是中央之神,就是因为他浑沌,就是因为他不开窍,一旦开了窍,他就不是浑沌了,他也就不是中央之神了,于是就死了。这个故事不接地气,我换一种接地气的说法,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从小在山上庙里长大的小道士,对世事一无所知,觉得心性特别好,特别崇拜他,想要供养他,把他接到山下,给他买个手机,买个ipad,带他去各种常人认为好的灯红酒绿的场所,吃各种好吃的,看各种白花花的大腿。这就好比给浑沌开窍。然后再看这个小道士,恐怕就不是原来的小道士了,想让他开窍,反而是害了他的修行。就和变形计里的农村孩子一样。满足,是一个主观概念,不是一个客观概念,追求主观的满足,别人是完全帮不上忙的,只能通过自己。自己修炼满足,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增加自己拥有的,和降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任何道家的修炼,都可以通过一正一反两条路径来达到目的,求静,可以通过给生活,给大脑做减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无限的做加法,让大脑宕机来实现。如果只有一条路径,那就不是道。所以,从逻辑的根源来说,道家不认为任何事情是错的,去北京,往广州方向走,也不叫错,只不过路程远了一点而已,要绕几乎一个地球。

庄子内篇完。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把庄子内七篇讲完了。如果按照篇幅呢,这只是庄子的五分之一,如果按照我理解的价值呢,差不多百分之七十都在内篇中。外篇和杂篇,首先整体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如内篇,而且非常啰嗦,经常出现为了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故事讲了半天的情况。所以古今中外很多讲庄子的,讲完内篇,就算结束了。我还不打算结束,还要继续讲,但是我会换个方法。其实我讲内篇的时候,最麻烦最痛苦的不是后面的闲扯,而是翻译改写。因为内篇字字珠玑,不看懂是不行的。除了齐物论的前一半我实在没法弄之外,都按照我的理解翻译改写了,仅仅参照一本一九八六年出版的庄子参考书,因为那时候的书不夹带私货。而后面我就不打算这样做,附上原文,直接闲扯,后面的文辞我认为比内篇要浅显,而且就算有些词句不懂,结合上下文也不至于理解偏差,实在不行还可以上百度搜,现在资讯这么发达,早就过了可以靠知道更多的知识来换取存在感的时代了。任何东西,在自己脑子里才有价值,一旦副墨,就不值钱了。所以我写这些东西,也不谋求什么版权什么的,在我看来也没价值,谁想转载都无所谓,是否提供作者和原链接也无所谓,反正这名字我自己都不要了。通篇转载也行,节录亦可。哪怕谁拿到书商那,说这是你自己写的,出版赚钱,只要有人给你出,我也保证不在法律层面找你麻烦。现在的书商我太了解了,和他们合作八成是自取其辱。我这些只是庄子鄙陋的注脚而已,说不定今天晚上他老人家就要托梦骂我了,开玩笑的。老人家不找我要版权,我怎么好意思腆颜找别人要呢?大道又不是我自己的大道。

因为不必翻译了,所以速度就可以加快,反正我每天耗在上面的时间和以前也差不多。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地方,直接说这和前面的什么什么的故事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作者可能并非庄子本人,甚至有很多作者,一个道理说很多遍实在是无法避免的事,虽然内篇也有这种情况。当然,遇到那些有价值的,有独立意义的,或者我在前面故意留的话,还是会仔细讲讲,不会敷衍的。那些人们常用的故事和典故,我也都会详细说到。对了,我记得有人私信问我什么叫带典的名字。带典的名字,就是用典故起的名字,典故,就是古书中的字句或者故事,在文人圈里能形成特定的意义的东西。讲一遍,就要让别人起到看一遍的作用。虽然我深深的能体会如果之前没看过庄子,只看一遍我写的,脑子里只会留下一个多么浅显的印象。别说你们了,虽然仅仅这个写的过程我就把庄子内篇又读了十遍以上,但是我依然无法保证我能完全记得前面都写过什么。还记得女偊说的自学修道的过程么?副墨只是刚开始,而且还是副墨的孙子。指望我写出我脑袋里的所有东西,恐怕我要写五年,这不现实,而且我脑袋里的东西,写出来,别人看进去,脑袋再一转,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所以,修仙根本上还要靠自己。就像列子一样,知道了自己师父多么厉害,他在自己家宅了三年,替自己老婆做饭,而不是在师父家宅了三年,替师娘做饭。就是这个原因,师父再厉害,也不能替你成仙。

就酱,明天开始,骈拇。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骈拇一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縸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縸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
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这是一篇纯议论文,没有故事,论文采能排的进庄子三十三篇的前五名,比欧王三苏要高几个段位,但是这一篇名气却不大,一方面是因为名句少,另一方面对仁义的抨击过于直白凶悍,不为后世儒家见容。其中所讲的仁义,名利,就如同小孩生下来两个指头是粘连在一起的,或者是六指一样,属于无用之肉,无用之指。这些内容在许由讲名者实之宾,宋荣子不屑于别人的评价,许由说意而子已经受到尧用仁义的毒害等处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也讲的挺清楚了。所以这里就当一篇美文看看就好。

其中,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这一段让我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所有人都经历过的比方。这一段谁领悟的最深刻呢?是小学老师,小学老师的名言是,作业没带就是没写!其实就是用这一段讲的道理。不管人因为什么而牺牲,不都是死了么?死了就不能以人身继续修行了。不管放羊娃因为读书还是玩,把羊丢了,结果都是没有羊了,和你做的事情高尚与否,没有太大关系。生活中也是如此,你女朋友是为了跟你约会还是因为跟别人约会,把手机丢了,应该影响你对她是否愚蠢的判断么?难道跟男朋友约会丢手机就是不愚蠢,劈腿丢手机就是愚蠢么?动机和节操是一回事,是否愚蠢是另一回事,应该分别对待。而很多人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都受到了完全没有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影响和干扰。对待生命也是一样,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是行仁义还是当流氓没有任何关系,为正义事业而牺牲就是值得的?翻寡妇墙头摔死了就是死了活该?在宇宙大道看来是没有这回事,生命的价值在于维系活着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和做什么无关,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努力保持自己活着。

还有句稍微有名些的话,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小水鸟的腿短,接上一节不好,仙鹤的腿长,也不能切断一节。这里面的短,和长,都是一个第三方的主观的标准,涉及到跟谁比的问题,我说过,凡是主观标准都和道没有什么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最大的障碍就是用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衡量评判别人的客观现实。你觉得人家穷,人家觉得自己挺好,你觉得人家该结婚了,人家觉得单身挺好,你觉得人家玩极限运动很危险,人家觉得三十岁死于极限运动和八十岁死于癌症晚期没有什么区别。这种不理解,加深加强了自己人我是非的区别,距离大道也就越来越远了。

别的也没什么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马蹄一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囗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

:"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

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

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

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

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

则分背相踢。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

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

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这是庄子中最短的一篇,倒数第二短是养生主。这一篇虽然叫马蹄,但是和马蹄没有任何关系,和荸荠

也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是以马为喻,讲放任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理。本来野生的马,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有各种各样的属性,但是被伯乐驯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用某一条标准筛选的过程。或许伯乐需要驯养适合拉车的马,那么适合耕田的,适合骑乘的,适合盛装舞步的,适合跨栏的,适合在旅游景区拍照的马,都会被他的标准所淘汰掉,而被称为劣马。木材也是一样,本来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木匠现在就要找一个梁柱,其他的枝杈也就被淘汰了。这里面的匠人曰,我善治木。是不是很熟悉,每个谭木匠梳子店里都有这四个字,典出此处。

治理天下,驯养人民,也和养马一样,最初的统治者总是要设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最开始就是那些叫做礼仪的行为规范,有了标准和规范之后,就必然有合乎标准和不合标准,就把人民分成了两类。标准越细化,人民的分类就越多,最后分出了好人和坏人,鼓励好人,惩罚坏人,最后驱使大多数人都朝着好人的方向发展,然后再在好人中分出好人和坏人,最后把各种各样性格,各种各样特长的人,都趋于一致化,就好像我们的教育一样。逻辑上,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不是正确的,那么也应该认可政治上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治是正确的。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比如说如果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博士,我才满足,那么我这一生在孩子身上得到满足的概率恐怕比百分之一还要低。如果我把条件放宽一下,只要他长大成人不给我添麻烦我就满足了,我想按现代社会的状况,至少我有百分之七十五的胜算。培养孩子如此,找老婆或者嫁老公也是一样。凡是想结婚还结不了的,论根本原因,大抵都是自己的要求过于琐碎造成的。未必是要求高,而往往是琐碎。比如在身高体重,抽烟喝酒,所属行业,家庭格局上进行充分的限制,结果导致这些条件的交集极小,几乎为零。其实吧,我觉得在中国社会,婚后男人不能被忍受的缺点,只有吸毒,家庭暴力,和环境不相匹配的贫穷,无法生育,和毫无节制的和别人睡觉,同性恋,这么几种吧。当然各种无法归类的奇葩不算在内。也就是说,婚前定下的那些琐碎的条件,其实大多数过了五年十年,结婚之后蓦然回首,都会发现只是个段子而已,自己根本没有按照原来的规划来选择。当然我不是说因此结婚就应该完全没有条件,没有规则,下层境界的要求还没有做到就苛责自己达到上层境界的要求,不但不如法,倒霉的一定会是自己。

这一篇不但告诉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应该少要求,少限制,少用条条框框筛选,对于身边的东西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东西都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准确的排列,一旦不是这样,就会非常不爽,这叫什么?这叫强迫症。这种病都是自找的,因为规则完全是自己设定的,一切病因都只不过是自己把自己身边的规则设定的过严而已,背道而驰,生活不崩坏才怪呢。那么没有规则,随意乱放,会不会总是丢东西啊。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丢手机的概率是相当高的。我只能说,我修道以来从来没有丢过东西,当然,这也和我出门的频率极低,在家生活物质上极有规律,和我打交道的东西很少密切相关。别人,我不知道。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胠箧一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繘,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繘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这俩字读驱窃,意思是撬开箱子。本篇讲的还是政治,和前面两篇差不多,只不过篇幅更长,言辞更犀利,愤青感更为浓郁。

古时候没有沉重的保险柜,可能连锁都没有,所以人们把金银财宝收藏在箱子里,把箱子捆结实,结果大盗贼连箱子都一起搬走了,自己辛辛苦苦只不过是帮小偷收拾好了而已。有小贼,就有大贼,姜子牙的封国齐国,依照圣人之法治理的很好,结果被田成子给篡了国,田成子不费一兵一卒,捡了个现成的诸侯国,这不就如同搬走箱子的贼么。为了更方便理解,我再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很多夫妻,妻子往往鼓励,支持老公在精神境界和社会地位上不断提升,物质财富上不断积累,结果人到中年,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被野生小三捡了个现成便宜。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老婆觉得夫妻的关系,孩子的爸爸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其实还不如让自己的男人本本分分,安于现状,过一辈子太平日子呢。不但对男的是这样,女的也是如此。民国军阀杨森,喜欢纳妾,还喜欢送小妾去上大学,结果小妾纷纷和男同学坠入爱河,老军阀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说到婚姻,我最不主张找什么潜力股,说什么他很上进,很有前途。对方在畎亩之中,版筑之间选择了你,那说明你是适合他这时候状态的选择,等他不是这个状态的时候,苟富贵毋相忘?不不不,苟富贵先离婚。在我看来,概率上更合适的选择是生活处境不容易发生变化,或者变化过程必然非常缓慢的人,比如富二代,公务员包括教师等,还有技术工人。富二代本来就是富人,再有钱,财富对他的生活来说,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公务员和技术工人的进步都非常缓慢,不会在几年之内一步登天。当然维系婚姻,让自己越来越匹配这个家庭和对方的状态,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王道。富二代一定都是坏人么?其实富二代中好汽车游艇,提笼架鸟的,和好佛向道的比例,与普通人差不多,只不过他们如果做了坏事,折腾出的动静更大,更吸引眼球而已。不要被媒体蒙蔽了双眼。

总而言之,盗贼不是只盗窃财富的,只要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都会有人去盗。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胠箧二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俪工捶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捶、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龠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继续说,而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有价值的东西呢?都是所谓的圣君明主创造的,一切都从有了分别开始,有了分别,就有了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有了好的和坏的。而好坏是一个主观的概念,相对的概念,而且好与坏的概念是可以叠加的。这不,盗亦有道,偷个东西都有圣勇义智仁的观念。这好像是上一段的。无所谓了。历朝历代的开国英主,哪个不是前朝的窃国大盗,但是只要正统建立,是非的观念就可以立刻颠倒,历史的脸庞就能随意涂抹。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东西遭到惩罚,只不过是因为偷的不够大。梁山好汉,啸聚山林,杀人越货以供自己大口吃肉大块分金银,可是替天行道的大旗一竖,就成了忠义的象征。真是荒诞。生活中也是一样,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家务事中的立场不好站,于是是非对错也就不好分,没有了标准,断事就成了不可能。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真正能把家务事处理好的人,都是庄子的好徒弟,懂得将人我是非混同齐一的道理,简称和稀泥。只不过更多的人在小事上懂得这个道理,到了大事反而不能举一反三,被大是大非迷了心窍,只能说,依然不是载道之器而已。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把儒家所谓的圣人,连同他制定的礼仪规范,是非准则,通通送进坟墓,让这个世界上无是无非,无好无坏,自然也就没有东西可以值得偷了。这也是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的原因,因为那时候做天下之主,肯定没有什么好处。让天下都有人不受,更别说会有人窃天下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胠箧三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堺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恧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机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这一节表达了对上古时代政治的向往,和对后世的鞭笞。这样的文字也往往成为后世哲学家和政治学家批判道家思想的口实。可是,就如同我前面说过的经济学家说明一个问题,总要建立一个模型,拿客观不存在的模型来抨击经济学家的研究是非理性和反学术的。同样,道家说理也是总要举个例子,打个比方,读懂庄子,要明其理,而不能纠缠于事。正如我讲的庄子也需要举一大堆例子,打一大堆比方,但是如果有人看了我的文字,于是表示真到了给孩子请家教的时候,一定要按我说的,找个染了一头黄毛的当老师,不染发的不要,那岂不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吗?可是,自古至今,很多所谓的哲学家,犯的不都是同样的错误么?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在宥一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囗儛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僊僊乎归矣!"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得也。"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这一段虽然长,但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说的和前面三段差不多,还是以无为法治理天下,调和阴阳的东西。而且这一篇中不知道为什么大量引用道德经中的文意。估计可能是修老子之学的人作的吧。更奇怪的是,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这一段到最后,文意距离老庄之道似乎有点远,更加接近儒家的思想,所以自古以来都广泛认为这一段是好事者画蛇添足。

其中稍微有点意思的是黄帝见广成子,和云将见鸿蒙两个故事。黄帝见广成子,先问治天下之道,广成子没理他,后来黄帝回家反省了三个月,再去见广成子,问修身之道。这次广成子愉快的跟他讲了。我前面说过,儒家讲的是家国同构,治理国家就如同管理家庭,或者叫家族一样。而道家讲的是身国同构,治理国家就如同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我们对待身体的各个器官,各个部分是绝对平等的,绝不会出现我爱我的右手而恨我的左手,我的牙齿吃饭的时候咬了我的嘴唇,我也不会迁怒于牙齿,更不会惩罚性把牙齿拔掉。而对待国民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哪个君主能保证像爱自己身体各个部位一样爱自己的每一位子民呢?恐怕谁都做不到,无论说什么,心里一定还是默默有个标准,我爱这样的,不爱那样的。所以杀人防火的抓到了要弄死他们。道家的理念就是,谁能越接近在心中爱所有的子民,谁就能更好的治理国家。那么一个问题出现了,真有这样的圣人治理之下的国家,有人杀人了怎么办?是惩罚性杀掉他呢,还是放任不管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见过牙齿咬了嘴唇和舌头的,也见过右胳膊不小心把左胳膊碰疼的,但是谁见过自己不小心把自己的舌头咬掉的?谁见过自己不小心右胳膊把左胳膊碰骨折的?这是几乎没有的。同样,圣人如果真的能完全做到这种程度,他对所有的子民的控制力,就会像控制自己的躯体一样,所以出不了太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逻辑推理的结果,真正的圣人之治,谁也没有见过。古籍中,更多讲黄帝见广成子的书是黄帝内经,整本书都是他俩的对话集和议论,讲的其实也是修理自身之道。

云将见鸿蒙的故事,看样子云将也是一个君主级的人物,第一次遇到正在逍遥游的鸿蒙,想要请教,鸿蒙不搭理他,说什么都不知道,三年之后又遇到了,再三恳请,才给他讲点有的没的。从头到尾,云将关心的都是外在的事物,从天地阴阳之气的调和,到子民的言行为何向他学习,到遇到自然灾害如何处理。而鸿蒙给他讲的,全都是内在的,如何养心。把自己的心养好了,心力增强,境界提升,自然就不再关心外在的事物,而偏偏这样,你越不关心外在的事物,外在的事物在你气场的影响下,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合意。对于君主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样,只不过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的外在事物范围比君主要小的多而已。当然,重要的是,不关心外在的事物,和假装不关心外在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是否真不关心,只有自己知道。

说到自然灾害,其实这是一个纯粹人为的观念,只有影响到了人,才叫自然灾害。太平洋深处的地震不叫自然灾害,喜马拉雅山上的雪崩,也不叫自然灾害,如果碰巧埋住了几个登山者,那就叫了。甚至干旱也不叫自然灾害,干旱了还没有井水可以抽取灌溉,才叫。为什么我们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人越来越多,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界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严,才显得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比如经常发洪水的长江,如果把所有居住在长江附近低洼处的人都迁走,恐怕要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发生一次自然灾害,相反如果在长江大堤里面也都住满了人,恐怕上游下一场雨下游就要发生一次自然灾害了。总之,道家认为减少自然灾害的终极办法是给予自然足够的宽容度。对自然如此,对人也一样,想要不受到别人的伤害,最好的办法是和别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对对方不那么上心,这样无论对方的行为做法,还是喜怒哀乐,就都影响不到自己了。在道门中,见过不少徒弟坑师父的故事。道友问我这么搞,将来就不怕被坑么?我说我想不到未来的弟子能怎么坑我。如果我不传有可能所学非用的技术,也不对徒弟吹牛,让他们传出去穿帮。也不在徒弟面前臧否人物,落人口实,更不把自己的声望评价建立在徒弟的德性修为,所作所为上,也不指望徒弟一定要为我做什么,他们还能怎么坑我呢?所以我也不必有过多和太长时间的所谓考验,大道人人可学,在大道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我在内都是学生而已。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大道也不是非要跟我才能学的,各修各的,相忘江湖,不也挺好的么。如果徒弟跟别人跑了,就觉得好像自己受到了否定和侮辱,那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存在感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就算不被徒弟坑,也会被家人坑,同事坑,这样的人坐个公交车都会有人踩脚的。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三清座下黄牛 5918楼 2014-05-20 00:17:00
刚拜完祖师爷,我自己反思了,之所以您没回复我,是我的原因,自己道心不坚而且心不静,道缘还未来,也不敢再妄言结师徒之缘了,我一直坚信,这些祖师爷都看着呢,该来的总会来的,现在还未来,因为我自己心不够静,就算现在有这缘分自己现在也把握不了,谢谢道长。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
你难道没有发现我这几天都很忙吗。。。想那么多干吗?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地一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瘈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这些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值得讲的,虽然说的头头是道的。遇到这样的文字,我不是认为它没有价值,而是说从境界上,从格局上没有超过内篇的高度,所以讲完了内篇就不必再讲了。如果我要专门写一篇文章,就是讲天地这一章,或者我没有讲过内篇,那么这也可以逐字逐句的说一些。只不过现在这种情况,让我说也和前面换汤不换药。说起类似于什么是道这样大而无当的话题,说六个字也可,说六万个字也说不完,恐怕我们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读完这个世界上所有讲道的文章。理论上是可以,读完中华道藏,再读完老子集成,就算差不多读完了,可是,第一太多了,第二完全没有必要,除非你是学者。懂的,一两句话点明,终身受用。不懂的,读几百万字,只会越来越迷惑。吕祖说,未有神仙不读书。王祖重阳立教十五论又说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看似矛盾,到底是读书还是不读书呢?这就涉及到我说的找到最左端,找到最右端,然后站在最中间的概念。凡是类似这样的事情,道教中又叫火候。我们中国人凡事都要讲究火候,连炒菜也是一样。完全不读书,不行,那等于空有现代人之弊,不享现代人之利。读书读过了头呢,无益修行,伤于神气。读书要的是得到书意,得到了,就深藏之。就像我前面说的,现在在讲庄子,跟别人说话什么的不住往外冒。这还是不得书意的表现,什么时候我把庄子忘了,再也不提了,就算学庄子学到了家。所以,面对外篇和杂篇这样的大段文字,愿意看看就看看,不愿意看看也无所谓,无损于理解书意。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地二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简单说就是尧去华这个地方视察,这的守卫祝他长寿,富裕,多生儿子,尧都表示不接受这种祝福。守卫说这三样都是人正常的欲望,你却拒绝,你所说的理由又都不成立,你心中还有这些恐惧和担忧,说明境界很低啊。等尧明白过来的时候,守卫已经走掉了。

这是庄子中讲正反合的最精彩的例子,没有之一。一般人听到祝福,都很高兴的接受,这是正。尧的境界高一些,知道这些祝福隐含着隐患,所以不愿意接受祝福,这是反。守卫认为这些隐患都不是隐患,就算是隐患也不值得往心里去,所以还是应该接受祝福,这是合。所以尧这个境界遇到守卫,就露底了。我们很多人修道,包括我自己,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和阶段,就是反的阶段。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应该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茹素,禁欲,不买好衣服,不参加娱乐活动,刻意少说话,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等等,觉得这些是在修行。这没错,这的确是在修行。但是这是修行的手段,不是目的。不是说我就是要修到自己不想吃肉,不想男女之事,不想要华服,不想要声色犬马,而是要通过这些手段,让自己经历,体验一个反的过程,最终达到合的状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经历一切都不走心。这才是修行的目的。前面说的感官所及都不是道,也是这个意思,所有感官达到的范围,要么处在正,要么处在反,喜欢也不对,不喜欢也不对,无所谓喜不喜欢才对。这个无所谓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己心里想的。其实也不是心里想到无所谓,而是心里根本就不想有没有所谓。人,总是要么喜欢吃,要么喜欢穿,要么喜欢玩,要么喜欢异性,这些本能和长寿,富裕,多生男孩一样,属于人的本能,我们的目标是顺应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压抑的话就如同让老虎不吃肉一样,老虎不吃肉就能成仙么?可能有些宗教认为可以,反正我认为没用。

同样,我说过我收徒不要钱,这也是一个处于反的状态的例子。理论上,我应该认为无论给拜师礼金也好,不给也好,送我一个挖耳勺也好,送我一辆汽车也好,我都完全等同视之。我相信我能做到,但是只要沾钱就必然有流言蜚语,唧唧歪歪,我觉得这些对我来说还是可以,应该避开的。所以,还是不要钱吧。这也是我境界不到位的表现,等我能迈过反这个关卡,不怕流言蜚语,随便别人怎么说的时候,估计我也就不收徒弟了,如同守卫一样走掉了。不过,别高兴太早,我虽然不要钱,但是我也不玩网络师承那个游戏,跟过家家一样。若有缘拜师,必须亲自来我所在的城市,如果正好你在阿根廷,算你倒霉,如果你正好是我家邻居,算你走运。我这个地方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

楼主:广莫道人

字数:324935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4-01-15 01:47:06

更新时间:2021-03-05 03:28:14

评论数:111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