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地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挹挹乎耕而不顾。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将闾葂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将闾葂覤覤然惊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这一大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每况愈下。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观念,物质层面越来越好,境界层面越来越差。但是这都是指宏观人类层面和国家政治层面,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的层面,不是说物质越丰裕,境界就一定更差,毕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差,相对的概念没意义,看跟谁比了。跟别人比,永远比不完,所以只和自己比就好。而且与其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停进步,不如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把相对的概念变成绝对的概念,达到了,就满足了。满足是一个完全主观概念,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我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到底要有多么丰裕,而是追求自己对外物的满足。其实,话说回来,不仅仅是外物,我们追求的也是对自我精神境界的绝对满足。但是,真的静下来,内观其心,精神境界的满足比外物的满足要难的多。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地四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愲愲然用力甚多而

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

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熬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这个故事也值得讲讲,看似老头在逻辑上使用滑坡理论的诡辩术,得出只要用机械,就会出现神生不定的后果。但是,这个滑坡理论用的挺有道理的,诡辩术并非都是坏的和错的,只是无益于解决当前具体问题。如果他使用了机械,那么他种的地必然大量增加,增加面积就会增加产量,增加产量就得拿去卖,拿去卖就很麻烦,很不清静。所以如果用简单方法种地就足够自己吃了,也的确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在现代社会,他这种极端的例子不好找,但是怕麻烦的例子就比比皆是了。比如我现在能不开车就不开车,能走路就走路,能坐地铁公交就坐地铁公交,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虽然身形劳顿,但是内心清静,什么都不用操心,什么事都不用想。几年之前我也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我恨不得吃个早饭也要开车去。现在回头想想,根本问题还是出在那时候心性太差,就算是走路和坐公交,心也不静,既然心怎么样都不静,还不如开车呢。所以,我们不要盲目的学庄子里面的故事,看到这里,彷佛得法,无论干什么都选择最原始的,效率最低的办法,拒绝一切文明产物和科技工具,要明白这些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境界,加强心力。我也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拒绝使用智能手机,以为这样就清静,后来发现其实我真的想在出门的时候知道别人跟我说什么啊,那么既然想知道,那就拿个智能手机自己看看呗,看到了也就看到了。也许以后会有一天,我不再关心任何社交网络和通讯工具的内容,不再关心任何人和我即时的闲言,那么我又可以不用了。就像我不练开天目一样。这一节中的老头,他修的可是浑沌氏之术,浑沌,不就是应帝王最后那个不能开窍,一开窍就死了的中央之帝么。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地五

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苑风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愿闻德人。"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荸,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这一段也没什么好讲的,我怀疑简直就是针对道德经里的一些章节写的讲解。讲这些,等于在讲道德经,那还不如直接讲道德经呢。所以我就挑出来一句有意思的话,讲讲。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这句话是说,长的丑的人,半夜生了个孩子,赶紧拿来照明设施看看,生怕孩子长的像自己。为什么长的丑的人需要赶紧看,长的美的人不需要呢?因为他自卑。我所说的自卑,不仅仅是狭义的我们平常定义的自卑,而是指自己知道自己某一个方面不好,或者知道自己某一个方面不如某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好。我们的很多情绪,其实本质上都是自卑造成的,比如说文中的丑人,就需要多一个动作,半夜赶紧看看孩子的长相,相信她在怀胎十月中,也在不停担心这件事,就是因为对自己的长相没有信心。我们的老师或者上司批评我们,我们往往会动各种各样的情绪,要么恐惧,要么愤怒,要么难过。但是如果我们的同学或者同事跟我们说同样的话,我们往往会毫不在意。为什么?因为我们面对同学和同事不自卑,不觉得自己比他差,所以他说的话就没有力量,就不用往心里去。如果是自己的下级说同样的话呢?可能我们只是呵呵一笑,心里说,你脑子有病吧。

更加经典的例子在于,西方社会在反种族歧视方面,至少主流社会和法律法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但是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深思。比如在美国,白人如果称黑人是黑鬼,这个白人就完蛋了,是要被主流社会抛弃的,甚至可能受到法律制裁的。但是,黑人如果称黑人是黑鬼,没事。经常就有几个黑人嘻嘻哈哈,互称黑鬼的现象存在。不还是nigger那个词么?可见,能让黑人受到伤害的,不是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是,你比他白,你还说他黑。换言之,这种心理追溯起来,就是,其实黑人也是觉得还是白一点好,对自己黑这件事是自卑的。如果整个世界都是认为黑是好的,白是坏的,恐怕就要禁止使用白鬼这个词了。同样,女权运动,反歧视同性恋运动的本质也都是,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女人是弱势的,同性恋是不好的,只不过他们嘴上不承认而已。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没有歧视抽烟喝酒的群体呢?因为你歧视不起来的,人家抽烟喝酒的人觉得自己挺好,满满的自信心,你说人家这样不好,人家不搭理你,你说人家这样好,人家也不需要。所以,言归正传,当我们发现受到别人言语伤害的时候,对别人的话感觉不爽的时候,其实平复的好办法不是求诸人,而是求诸己,找到自己内心的弱点,想办法把它弥补起来,没有弱点,就不会被伤害了。如同聪明人不在意别人说他傻,富人不在意别人说他穷,成功人士不在意别人说他位卑,公众人物不在意别人说他言微。而我们修心,要修的就是在自己不聪明,不富,不成功,也不出名的时候,也不怕别人说自己这些。因为自己通透了宇宙大道带来的自信心,就足以填平内心所有的坑。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道一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綕,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夫!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而弃妹,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剌于子,今吾心正郃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囗(左上"月"左下"廾"右"页")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老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柄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这一篇不好。虽然还是讲无为,但是讲着讲着,就跑偏了,开始讲社会等级秩序。儒家乱入的味道越来越浓郁。所以我就整体不讲了,不是没有价值,而是对修仙没有太大用处。只说说一头一尾。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这个无所积,是积什么?我理解就是积累自己境界提升,心力增强带来的自信心,然后用这个自信心刷出来的存在感,而不是自信心本身。所以和上一节讲的不矛盾。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越来越强,我们更需要的是自己越来越强的时候,言行举止,一颦一笑中还是和原来一样。不仅仅是境界,很多人升了个官,或者发了笔财,读了两本书,拿到个资格证,说话看人都跟以前不一样了。这就是不合道的表现,办不成大事的表现,狗肉不上桌的表现。打个比方,一个村长,一个县长,一个市长,一个省长,还有 ,他们五个人同样亲切热情和群众握手。大家的反应和评价是不一样的,官越大,评价就越高,因为人们对于越大的人物,平易近人方面的期望值就越低,如果反而能做的和低级官员甚至老百姓一样,就叫无所积,当然,前提是你得天道运,帝道运,圣道运才行。

最后一段做木轮子的老工匠吐槽桓公的段子也可以讲一下,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桓公,这也不重要。他说桓公读的古人书都是垃圾,理由是他做了一辈子轮子,但是做轮子的道,他无法教会他的儿子,所以他只好自己继续做下去。古人有道,得道,但是理论上也不能传给别人,所以古人写的书里就没有道了,只有垃圾了。

应该说,他说的是对的。宰牛有道,斫轮也有道,这不难理解,无法将道传给后人,也不难理解,所以但凡在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比如工匠,他都无法批量培育一大堆登峰造极的徒弟的,甚至能让其中一个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也很难,因为登峰造极,需要其中有道。同样我们学修仙,见到老庄本人是不可能了,只能读他们的书了,这是不是糟粕呢?和他们自己本身的境界相比,应该说是的。但是和后人的境界比,这些书就距离大道还是接近一些的。我们读老庄,读经书,要明白不是因为这完全代表着道,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来体悟大道了,退而求其次,所以只好读这些书了。这和以这些书作为毫不质疑的无上准则是两回事,那是一神教的准则。如果现在庄子显身下凡,住在我家了,我立刻就不读庄子了。同样想与我结缘的,脑子里也要挂这根弦,别抱着太大的希望,觉得好像修仙有望了,我自己有没有望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也实在没有把握,也没有必要教出和我完全一样的徒弟。因为还是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我想的未必我能完全准确表达出来,遇到副墨的孙子就要走样,别人看我表达出来的东西,未必能在自己脑子里形成和我表达的东西完全一样的东西,结果就是,你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和我脑子里想要表达的东西,一定不是一种东西。名可名非常名,我说不要动情绪,什么叫情绪?我私下下个定义,别人也给情绪下个定义,这两个情绪的定义一定不一样。情绪的定义都不一样了,理解不要动情绪,理解的可能一样么?更不要说,这个情绪的定义里,一定还有很多词,对这些词再分别做定义,一比对,又不一样,三四轮下来,恐怕连我们自己都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情绪了。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件事谁也替代不了谁,既然修行是自己的事,那么就谁都别迷信,不迷信书,也不迷信人。我写这些和我脑子里的比,也是糟粕,但是不糟粕的我写不出来,也没有办法。既然都不是道,既然都是糟粕,所以以后我的法脉弟子,想参其他先生尽管参,对我来说,相当于学个木匠还需要我批准么?我的参学弟子,更是想要拜其他师父,参其他先生,尽管拜,尽管参,无需考虑我的感受。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谁先到罗马呢。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运一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巫咸袑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这是庄子外篇天字号三部曲的第三篇,继续讲无为,自然。这三篇就占到了整个庄子篇幅的八分之一,但是从修仙的角度看来,和内篇比较,的确乏善可陈。

商大宰荡问庄子仁孝观念。庄子告诉他,仁孝只不过是人们远离大道之后才能保守的观念,根本不值得称颂,最尊贵的人可以放弃爵位,最有钱的人可以放弃全国的财富,最有名的人可以放弃一切名誉,其实就是大道废有仁义的意思。

说到仁孝,这些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观念,都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说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没有意义,看跟谁比而已,小偷小摸的人和杀人放火的比,也是好人。比如说孝,怎么叫孝呢?可以说一定要做到什么,才能叫孝么?做不到就不叫孝?不能的。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我和父母同室而居,如果叫做孝,难道婚后出去住的就叫不孝了么?难道北漂打工的就叫不孝了么?难道移民美国的就叫不孝了么?当然不是的。只要自己的父母满意了,就可以叫做孝。那么,说一句鸡贼的话,其实这也是道家面对所有道德观念的看法。想让自己达到孝的状态,让父母满意,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他们的期望值。胃口越小,你稍微做一点,他们就很满意了,就说你很孝顺。如果非要做很多无谓的事情,把胃口吊的很高,那么就算倾其所有,让其他外人都觉得你是二十四孝道德标兵了,其实父母心里也可能是一肚子腹诽。孝是如此,其他的观念也是一样。如同我说过的,维持最低限度的礼仪。

说个前几天有意思的事。我一个还在考验的徒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养成了个坏习惯,每天都要在QQ上给我问个好,哪怕没有其他任何话可说。我知道在道门中这种事情很常见,有的师父还会引导,鼓励,称颂这种行为,甚至和功德,生活中的运气或明或暗的挂上钩。但是我终于忍不住了,告诉他,立刻停止这种没有意义的每天问好行为,因为你一旦在彼此之间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忘了,或者生活中有什么事耽误了,就会立刻在他和我的心中产生波澜,不可避免的会想,怎么了?发生了什么?这不是给自己增加潜在的烦恼么。你们看上面几楼有一位,坚持了几天某种节律,玩了一通宵,打破了这种节律,这不是开始忏悔了吗?有什么好忏悔的,规矩是你自己订的,所以苦恼也是自己找的。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运二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郃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这一段是讲音乐的,或者说以自然的音乐为最好的音乐,来论证合于自然的,都是最好的。我实在不太懂音乐,所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我估计庄子也不太懂音乐,不仅经常吐槽音乐家,视为和研究离坚白的惠子是一类人物,而且他自己老婆死的时候,鼓盆而歌,可见他也不擅长任何乐器,拿个盆子敲敲就算伴奏了。所以,就不讲了,跳过去吧。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运三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柟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龀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这一节是著名成语东施效颦典故的由来,但是文中并没有说那个丑的就叫东施。第一个说她叫东施的,竟然是远在宋朝的黄庭坚,这是百度百科说的。这一节讲的意思,前面说过了。不能完全按照以往的,或者别人的经验照搬,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具体的做法也必须要发生变化。师金嘲笑孔子倡导的仁义礼乐,放在春秋乱世,就如同在陆地上驾驶小船一样,所以孔子到处碰壁,如丧家之犬,也就不足为奇了。治理国家如此,个人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以天地为鼎炉,天和地对于古人还是今人,对于你和我都是一样的,但是人和人是有区别的,我们并不是一条生产线上出品的汽车,一本说明书对所有同款汽车都适用。所以这也是我不愿意在私信中,包括回复中回复纯粹个人生活中的,情感中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的原因之一。我又不是你,我怎么知道你该怎么办,我最多只能知道我该怎么办。假如人家骂我一句,我对他呵呵一笑,可能有人说我好心性。要是人家骂你一句,你也对人家呵呵一笑,可能人家骂你窝囊废,这我也没有办法,因为你不是我。另外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也不可能对称,你有一件心事,面对面跟我说三个小时,可能咱们的信息才能基本对称,但是你简单跟我描述几句话,怎么可能说的清楚呢?所以包括以后准备与我结缘的,最好都做好心理准备,太过于私人的问题,问我的作用不大,可能把我当情绪垃圾桶的作用更大一些。因为我知道我来说去,作用也有限,如果对方迷信于我,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反而会害了对方。现在网络上,媒体上最喜欢干这种事情的就是所谓的情感专家,这是他们的工作,粉丝多了还可以是他们的生意,说出来的话都有固定的套路,对于解决别人的困扰,实在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很多人偏偏信这一套,因为自己脑子里一篇空白,有人给装点什么东西,无论装多没有营养的东西,总比空着强。总结一下,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接收任何信息的时候都要带入自己的思考。如果谁要是对我使用跟师诀,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也不反对,但是我对这样的人说话就会变的非常谨慎。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天运四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鐕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搚。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这一节依然是借由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子贡问道于老子,来阐述自然无为先王之道。老子犹龙的典故,最早出自这里。只不过更广为人知的出处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从古至今,除了专门研究庄子的学者之外,认认真真读过庄子外篇和杂篇的人其实是不多的。因为读完内篇,大家的感觉都和我差不多,觉得够用了。这里有趣的是对孔子讲的话,是一些放高射炮的大道理,那些具体的,琐碎的,点名道姓的话呢,作者就故意换了一个子贡来听,对不同境界,不同状态的人,说不同的话,作者用心良苦。孔子讲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这里说孔子五十有一了,还是不闻道,明显有着浓郁的嘲讽意味。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这句话可以讲讲。道这个东西,是不能给别人的,只能自己领悟。如果能给人,大家不都去给自己的君主,父母,兄弟,子孙了么。所以如果想与我结缘的人,可能在某些时段,会对我失望,觉得我在论坛上天天放高射炮,到了下面,依然是以放高射炮为主,就不能有点实际的么。实际的会有,但是那都不是道,甚至连得道的方法都算不上,最多算是寻找得道方法的方法而已。而且这也是看人下菜的,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方法,否则就简单了,我告诉我的弟子们,都去宰牛吧,宰三年牛再说。或者都去斫木头轮子吧,到了六七十再回来找我。这是负责任的方法么?可能会觉得我其实也没什么真本事,这是必然的,如果我有,我不就马上得道成仙去了,还理别人干吗,就是因为还在找,才在这里聒噪的。那么多几个志同道合的大家一起各找各的,仅此而已。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刻意一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这一篇很短,讲的道理也很简单。前面说了一大堆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导引之士等等,这些是修道最好的状态么?都不是,或者说叫都无所谓。最好的状态,就是静。放在这个语境中,就是本来是什么状态,就保持什么状态,该是什么状态,就是什么状态。我见过太多入了道之后,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要住庙,要出家,要跟着师父同吃同住,要去山上隐居,要出门云游,觉得似乎如果不改变原来的生活,就不像是个修道的人一样。在我看来这属于方向性错误。人处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是一系列先天的后天的因素综合导致的,刻意离开这个环境,必然要承受离开的负面影响。我说过,看待任何事情,尤其是想要改变的事情,看到它的负面是和很容易的,同时看到它的正面是很难的,更难的是能够心平气和的把正面和负面放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比较。正因为困难,所以才导致后悔药供不应求。这种事情最常发生在换工作和换男女朋友身上。所以真正心力够强的人,就不会后悔,因为所有决定都是成熟冷静思考的结果。心力够强的人,也不需要在乎环境,如同文中所说的,修道重要的是自己的脑子在想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想,而不在于你处在什么环境,接触到什么人。所以我可以提前对拜了师,学了道,想要换个环境,或者换个人的人说一句,可以换,换的时候要周全考虑所有的正面负面因素,但是唯独不要考虑修道的因素。因为无论什么环境,对于修道都没有任何影响,打着修道的幌子,纵容自己的懒惰,或者抛弃自己的责任义务,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修法。除非,我说的,懒惰,责任,义务等等词汇,都已经说不进你的心里了,也就是说你并不觉得自己那样做是懒惰,也不觉得那些被抛弃的是责任和义务,那就随便吧,进入更高一层境界了。住庙出家的全真道人们,肯定不觉得自己出家是因为懒惰,也不觉得离开家人是抛弃责任义务吧,所以我也必然不能这么说人家。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缮性一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这一篇也很短,缮性,读善性。讲是的养性。如何养性?从摒弃儒家传统的观念中养性。这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在道家看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规则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细致的社会,要求越多,对人的是非好坏分的越清楚,人们顺从规则的意识形态越清晰,距离天真的本性就越远。不仅仅是社会的宏观发展方向如此,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婴儿时代无论做什么,都是无所谓好,无所谓坏的,更无所谓对错。我们成年人往往说婴儿什么都不懂,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用任何好坏是非的观念约束婴儿而已。到了幼儿园,稍微有一些规矩了,但是也极少有老师或者家长,愿意为这个时代的幼儿加上好幼儿,坏幼儿的标签,无非是这个比较调皮,那个比较安静而已。这时候小孩子有了最原始的社交,他们彼此之间也不会产生谁比谁好,谁比谁坏的区分。其实幼儿园就很接近道家所谓的上古天真的时代,到了小学,一切又都不一样了,因为有了成绩,每个小学生心中都知道谁是好学生,谁是坏学生,都被教育和好学生玩,远离坏学生。中学,大学,这样的标准越来越细化,标准也越来越多,于是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活的越来越累。进入社会更加甚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幼儿园,小学可以和至少半个班的小朋友玩耍,但是到了大学,社会,知心的好朋友无非就是那么几个人的原因。因为其他人都被越来越严密的各种标准排除在外了。道家讲身国同构,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如此,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好了,鸡汤还是那一锅陈年鸡汤,又该给勺了。作为一个人,想要活的开心,活的简单,甚至想要养性,修仙。该怎么办?首先,先把所有的标准,从自己头脑中剔除。自己有好坏的标准,不由自主的就觉得这个人是好人,可以交往,那个人是坏人,不能交往。可是事实上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已经太过复杂,很多标准其实和是否应该和他进行交往,或者某一方面的交往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比如,我记得我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人随地吐痰,影响他和别人做朋友么?一个人喜欢乱穿马路,在他被车撞死之前影响他和别人做朋友么?恐怕就算一个人有偷东西的恶习,只要你别领他去你家,看好自己的手机钱包,也不影响大家在路边摊喝酒吧。为什么要让这些没有关系的标准,影响没有关系的关系呢。第二,我们应该把各种标准从自己身上剔除。如果你自诩为一个善良的人,遇到一件事你没有表现出善良,就会降低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但是如果你本来就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呢,那么再不善良也无所谓。比如说,就从来没有朋友质疑过我为什么从来不施舍乞丐。也从来没有网友质疑过我为什么从来不声援反虐杀动物。因为在他们心中,我就没有善良这个标签。而我只要不被他们认为是,不善良,就不影响和我交往,这不是二元论,而是只要不是负数,零和正数没有区别。再举个例子。遇到自然灾害,公众人物捐款的时候,挨骂的不是不捐款的人,而是捐款少的人,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人自己有种种标签,种种面具的时候,一旦标签面具被揭掉,别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某种情绪,但是如果这个人就是真人,他没有标签和面具,别人还能怎么样呢?就如同娱乐记者很喜欢寻找女性走光的镜头,可是会有人寻找日本动作女星,空姐,不慎露出打底裤的镜头么?必然没有,原因不言自明。别说空姐了,如果郭晶晶不是因为嫁入豪门,有了豪门媳妇的新标签,恐怕她不慎露出个内裤也不是什么新闻。想看这个?去跳水比赛上看就是,还有慢镜头回放呢。但是她们可以,玉女明星就不行。这很不公平,就是因为大家的标签不一样。黄海波,文章,闹得沸沸扬扬,全民狂欢。如果陈冠希做了同样的事情,能有这么大的动静么?必然没有,因为人家本来这方面就不是好人,没这标签。

所以,综上所述,想要缮性,就要尽可能的揭掉自己身上天之五贼,仁义礼智信的标签,同时也不要轻易在自己心目中给别人贴标签。这样慢慢的,别人看你就会越来越顺眼,因为没有什么不顺眼的,对别人来说就是顺眼。自己也会看别人越来越顺眼,同样因为对方很难在你心目中犯规。最后,还是那句话,慢慢来,别一下子揭掉所有标签,突然告诉别人,从今天开始,我不做好人了,我要做真人,以后什么事都别来找我了,我要证明给你们看,我不慈悲,不同情,我不把坏人当坏人。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你被别人贴上了神经病的标签。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秋水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秋水是庄子中的名篇,其中有很多名句,文采和思想性也很好。我讲的也细一点。第一段这么长,是河伯趁着发大水去见到了北海神,结果小巫见到大巫,被北海神讲了一番天地间的大道理,用境界碾压了。我们常用的井底之蛙,夏虫不可以语冰,出处在此。其实这么一大段,就是把内篇齐物论的道理再通俗的讲一遍而已。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地点的局限,时间的局限,经历和受教育的局限,无法认知宇宙中所有的道理,但是无论将这些局限如何突破,都一定还是会受到局限,也同时都会有比我们受到更多局限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比我们高的,也有比我们下的,有比我们长的,也有比我们短的。所以高下,长短,大小,多少,贵贱,这些概念,通通没有意义,万物齐一也。更不要说那些人情伦理,社会准则了。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要永远保持开放性的心态面对未知的事物,永远做好三观被颠覆的准备。每个人都是河伯,每个人也都是北海神。正如我面对功德,因果的态度一样,不在这一条逻辑链条上,不代表不存在,大家既然都这么说,上面如果突然增加了功过格的新设定,人家也不会特意通知我,所以我还是怀抱着谨慎的态度为好。别人问我很多人事物是否存在,我也往往回答的是,我不知道,我没有理由认为是或者不是,而已。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秋水二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不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夔是只有一只脚的怪兽,所以它羡慕蚿,蚿是类似蜈蚣的东西。但是它又羡慕没有脚也能跑的蛇,蛇羡慕无形的风,风羡慕能望远的眼睛,眼睛羡慕想到哪是哪的心。是不是有点比大地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的意思。它们形成了一条羡慕链,但是谁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大家彼此不同。就如同人吐口水一样,我们也不知道哪些水会成为水珠,哪些水会成为水雾。在天道看来,哪些有一条腿,哪些很多腿,哪些没有腿,哪些不用腿,就如同吐出来的口水的区别一样,既不关心,也不控制。吐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性,只有境界极高的人,才能破除局限性。这个故事很晦涩,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怨天尤人是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思考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具备这样的属性和命运,没有一点用处。事实上也并没有谁去刻意控制这件事,我们都是吐出来的口水而已。

说到羡慕,多说两句。因为现在信息如此发达,世界越来越平,我们观察别人生活的时候,观察到的都是别人想要表现的内容,大部分人的表现欲和存在感,又是为自己的自尊心服务的,于是我们观察到的只不过是人家想要留下的印象而已。打个我常说的比方。假如我有三个朋友,他们跟我一样都有二十万元,甲买了一辆车子。乙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丙环游了世界,没有买车和房子。我看他们的社交网络,看到的应该是甲交通的方便,乙住在自己房子里的温馨,和丙到处旅游的惬意。而我们看不到的是甲被房东撵来撵去,乙每天坐公交地铁挤成了画片。丙爽完一圈回来之后发现自己除了见识什么都没有。这样很容易给我造成一种假象,我羡慕他们,其实羡慕的不是甲,不是乙,也不是丙,我们羡慕的是那个不存在的买了房子买了车子还能环游世界的人。也就是说,我羡慕的是那个有六十万的人。可是,如果身边真有这样一个人,我明知道他的钱比我多的多,心态也就放平和了。周总理说过,与肝胆之人共事,于无字之处读书。读书是这样,观察世界,观察周围人的生活,也应该从没有表现出的地方观察。才能更全面的认识世界的真相。就好像有个段子一样,有人给一个男的介绍对象,说女方学历好,家庭好,工作好,收入好,性格好,家务好。男的说我不见。因为你说了这么多优点,还没提到长相,说明一定很丑。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秋水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这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演绎的。孔子因为长的像坏蛋阳虎,被人给围困起来了,直到人家搞清楚了,才将孔子一行释放。在庄子里的版本中,孔子成为了一个完全对自己命运顺从,而且非常有信心的角色,知道自己能成什么样,也知道自己一定不能成什么样。和渔父之勇,猎夫之勇,烈士之勇相比较,他认为自己不畏惧命运的格局属于圣人之勇。的确如此。我们往往对命运畏惧,是因为我们没有自信自己的境界足够高,高到了知道命运一定会眷顾自己的程度。就如同普通人畏惧老虎,是因为知道自己武力值太低,武松就不畏惧老虎,因为他知道自己武力值足够高,不需要害怕,更何况喝醉了武力有百分之十的加成。像上一节说的不要怨天尤人,有那工夫还不如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合于宇宙大道的自信,宇宙大道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境界到了,命运自然就不会亏待你,更加不会捉弄你。那么问题来了,大宗师里的奇葩们为什么一个个那么惨呢?答案是,他们那么惨,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惨啊,既然不觉得自己惨,也就谈不上被命运捉弄。也许有人觉得我瘦不下来挺惨的,可是我觉得胖到现在的程度也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也不觉得我无法瘦成一道闪电,亮瞎别人的狗眼,就是命运对我的捉弄。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秋水四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跐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呿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这一节讲的是古代逻辑之王,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子,去问人家,我这么大本事为什么被庄子轻易碾压了的故事。魏牟告诉他,你的逻辑和庄子的大道相比,就如同有一只青蛙的水井,和东海的差距一样,所以东海的老鳖看到这口井和井里的青蛙,除了看不上,还是看不上。逻辑,辩才,就如同水井,公孙龙就如同青蛙,况且他尚没有把逻辑和辩才能够达到的范围,到达极致,又怎么能理解庄子呢。而且,因为他的境界太低,也不具备向庄子学习的资格,如果硬要学,就会如同邯郸学步,连自己之前的学问都忘了。邯郸学步的典故出于此。

如果要让我在这一节说点什么,我还是要强调,逻辑,辩才,话术,这些不是道,也不是修道的方法,是寻找修道方法的方法。如果木匠的极高水准是道的话,逻辑只是制作刨子锯子的方法。工具再好,距离成为好木匠还有十万八千里呢。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必要的呢?如果看完这些,于是觉得逻辑不入大道,那么刻意在生活中,社交中,不讲逻辑,避开逻辑,那是神经病。庄子一书中的高人们,都是讲逻辑的,庄子本人也讲逻辑,才能和惠子愉快的玩耍,才能从惠子这个名家代表人物中明白名家的真髓,明白了真髓,才能知道这不入大道。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逻辑,辩才,话术,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接近真相,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比如我和一个人辩论是否应该鼓励小孩见义勇为,假如我有出色的辩才,我可以逼他说出脑子里的十个理由。如果我木讷到了一言不发的程度,对方说一个理由就赢了,剩下九个理由我就听不到了。我相信很多人看完庄子会觉得自己辩才有很大进步,但是,要知道为何而辩,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而辩,是为了说服别人,击败别人而辩。不是为了修道,证道而辩。修道证道需要的是,不辩。

此外,这一节还有再次强调,遇到别人完全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应该觉得非常正常才对。既然正常,就无需动情绪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秋水五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这是两个有名的故事,第一个说楚王想把国政交给庄子,请他来做大官,庄子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第二个说惠子做了梁国,也就是魏国的国相,庄子去找他玩,面对庄子,惠子对自己的境界一点都不自信,生怕庄子是来抢他国相位置的。庄子说,这就像是凤凰一类的神鸟看不上猫头鹰的死老鼠一样。

这没什么更多好说的了,许由不愿意当国君的时候,该讲的都讲完了,就跟很多学生不愿意当班干部一样。明确自己的终极目标,兼顾利弊,得到结论即可,不要被表面的风光一时蒙蔽了自己的初心。只不过这一段文字可以证明,包括庄子在内的有道高人,并非是只会夸夸其谈闲扯淡的社会废物,一个个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只不过,人家不愿意用而已。竹林七贤也个个都是当官的,只不过都不大,在那个曹魏司马晋乱糟糟的年代,官当的越大,死的越快。具体可以参照魏晋玄学开山之人,何晏的光荣事迹。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再补两句。可能我们看庄子和惠子的关系非常诡异,好的时候非常好,骂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遇到这种事情,很多解庄子的人认为惠子想要抓住庄子害他。我不置可否。他们到底算是朋友么?我觉得这就是道家的特点,道家追求的是和而不同,而不是所有人都一个样子。包括现在讲和谐社会,什么叫和谐?六七十年代大家从思想到外表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不叫和谐。人与人个个都不一样,还能很舒服的在一起,这才叫和谐。所以,我认为从儒家思想中,尤其是后世儒家思想中,是得不到和谐的真谛的,孔子那时候还好,他的弟子也是什么样的都有。不过最好还是从道家中找。庄子和惠子也是如此,虽然追求不同,境界不同,理念也不同,但是并不影响在一起愉快的聊天。那些东西和聊天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无需作为判定的因素。如何能做到?先放弃所有不相干的东西,再放下所有的区别。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秋水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很有名的段落,也很短,我尽量精确翻译一下吧。庄子和惠子去濠河玩,这个梁,一说是河边的大石头,一说是河上的桥。无所谓了。庄子说,这鱼游的很从容,看起来很高兴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根据什么知道鱼是不是高兴。庄子说,你也不是我,你根据什么知道我知道或者不知道鱼高兴不高兴。惠子说,因为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所以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是不是高兴。逻辑完整,结束战斗。庄子说,咱们从头看啊,你问我根据什么知道鱼是不是高兴,这就说明你是知道我是知道的,才问我。那我告诉你,我是从河水知道的。

我觉得这就是两个逻辑绝顶高手进行辩论的范例。齐物论快到最后的时候讲过辩论是不能找别人评判胜负的,因为找什么样的人都不对,而绝对公正的人必然是不存在的。而这里表现的是,当两个人技巧精熟,逻辑原点还一样的时候,辩论就会成为在咬文嚼字中给对方挑刺。庄子抓住一个安字,反败为胜。道人之间的辩论更是如此,双方讨论一个叫做甲的观点,你引用了经书乙,他引用经书丙反驳,你再引用高道丁的名言再反驳,他再引用高道戊的诗词再再反驳。然后你发现他引用高道戊的诗词引用错误了,于是开始嘲讽他连这都不知道。然后他就不吭声了,你就赢了。可是,这后面发生的一切,和胜负的标准,和当初那个叫做甲的观点还有一点关系吗?就如同我们看了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到最后我们依然还是不知道庄子到底知不知道鱼是否高兴,如果知道到底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仅仅知道,庄子赢了。

当然辩论也有好处,可以锻炼大脑,整理知识,训练逻辑,增长见识。如果说因为不合于道就开始拒绝任何辩论,那也就如同拒绝读书,看电视,看电影一样了。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修道要一层一层来,不能搞跳跃性发展,已经多次强调了。

最后说一句,人们现在经常引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在表示对于主观的概念无法共享,很难彼此取得完全准确的认同。比如说,我说一个东西很长,除非用参照物或者度量衡,别人永远无法准确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有多长。我跟俩人分别说,你们用粉笔在地上画一条长的线。我可以肯定,最后俩人分别画的线不一样长。为什么?因为长短相形,长,是一个主观概念。其实庄子中,这一节中要表现的主观概念,比人们通常理解的要广泛的多。到底有多广泛,结合前面写的,可以想一下。而对于大道来说,这些都没有意义,对于别人来说,也不可能准确理解。只不过在很多领域,理解个大概对于生活就足够了。比如我们说这件红衣服多艳,那个男的很高这样的话的时候,我们彼此主观概念的区别并不影响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至乐一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这一节的文言文非常浅显,讲的就是人世间到底有没有极致的幸福。答案是没有。第一,再大的幸福都能找到或者想到更幸福的状态,统治全世界?这样的人还没有出现过。过世界上最富裕的生活?到底怎么过日子才算最富裕也不好说。第二,任何幸福的状态,都一定背后伴随着苦恼,麻烦,甚至不幸。皇帝们大多日理万机,忧心忡忡,病病歪歪,至少这三种状态必居其一。钱多了怕失去,权力大了怕杀头,女人多了怕身体被掏空。总之从逻辑上,十全十美的生活不可能出现。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我们想要追求也追求不到。那怎么办?答案是之前讲过的,站在中间即可。不追求好的,也就可以远离坏的。真正的幸福,快乐,其实是生活中没有任何负面的信息。西方谚语也有类似的说法嘛,no news is good news。前面讲过很多次,不展开了。
楼主:广莫道人  时间:2021-03-05 03:28:14
至乐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终于说到了著名的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的故事了。虽然故事很有名,但是从境界和格局上并没有超过大宗师里那些奇葩。甚至我可以说,这一篇中表现出的庄子,也是个境界一般的奇葩。他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如同季节的变化,可是我们谁能够知道季节的变化是最先从冬天开始,还是从夏天开始的呢,同样,生命的变迁,是最先从无开始,还是从有开始呢?但是。这只能解释他并不伤心,至于为什么要用鼓盆而歌这种方式刷存在感呢?文中没有解释。我只能说,第一,如果境界更高,应该是安静的呆着,不高兴也不伤心,权当没这回事一样。伤心和高兴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二,毕竟是写东西嘛,没有存在感怎么引起惠子的疑问,没有惠子的疑问怎么能教化我们?就如同,境界比现在的我更高的我应该干什么呢?应该从明天开始不写了,消失了。明知道这样能提升境界,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楼主:广莫道人

字数:324935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4-01-15 01:47:06

更新时间:2021-03-05 03:28:14

评论数:111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