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郑成功的十大罪过,漳州大屠杀73万人

郑成功的十大罪过,漳州大屠杀73万人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成功的十大罪过,漳州大屠杀73万人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小名福松,祖籍中国福建省南安,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父为郑芝龙,母为日本田川氏。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Koxinga”一词是西洋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闽南语的“国姓爷(Kok-sèng-iâ)”。郑成功为汉日混血,日本人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

史学界论述李定国与郑成功关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从他俩都坚持抗清,战绩远非其他抗清武装所能比拟,而且又书信往返,缔结为姻,故赞扬之词充塞史著,仿佛二人都是忠贞于复明事业、共赴国难的佼佼者。但是,就历史事实而言,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清廷多次招抚(郑方称为“和议”)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爵厚禄,决不答应给他以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做一个“明臣”。同样的道理,他的“始终为明”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在东南沿海,隆武帝遇难后,他“始终为唐”(张煌言语),对近在咫尺的鲁监国以客礼相待,而且极力设法使原属鲁监国的兵将听命于己。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

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孙可望的嫉恨,无法在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回报是虚应故事,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

从《先王实录》中得知,李景和定国使者携带复信返抵厦门不迟于九月初三日,“藩得会师二书,即欲调兵南下勤王。以虏使在泉,令差暂住金门”。然而,他偏要拖过定国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师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师南下,与晋王(是时李定国尚未封晋王)等会师勤王。委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提调军中一切机宜;委右军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率兵数万、战舰百只,“克日南征”,同时派官员林云琼赍勤王师表诣行在,并持书会晋王等(定国时为安西王),书云:“季秋幸接尊使,读翰教谅谅,修矛戟而奏肤功,大符夙愿。……兹叠承大教,宁忍濡滞以自失事机?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伐而未利于南征。……即欲遣师南下,与贵部共取五羊,缘风信非时,未便发师。……兹届孟冬,北风飙起,即令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等统领,扬帆东(?)指,虽愧非顺昌旗帜,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师攻其三面,陆师尽其一网,则粤酋可不战而擒矣。” 见杨英《先王实录》。

《台湾外纪》卷四记林察、周瑞返回厦门后报告“舟师次虎头门(即虎门),侦知李定国战败,梧州失守,不敢进兵,还师”。郑成功玩弄权术,责备林察、周瑞等“勤王入援,君命原无俟驾,逗遛观望而回,朝典何在?尔等合心畏避,当尽正罪”。随即下令将周瑞“削职夺爵,解其兵柄,永不叙用”;林察等人降级有差。在给李定国的信里写道:“客岁蘧使遥来,同仇同袍之订,甚符夙心。用是敿干敹胄,大集楼船,方刻程期,而敝员李景复以台命至,展读再四,知殿下内急君父之忧,外切仇雠之痛;不佞恨不能征帆悠忽,直扫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舆。讵意船师未到,而大师已先班回数日。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者,细讯其故,盖以骄兵致挫。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会师,又不能奋图后援,实与有罪焉。已将水陆各将,审定功罪,乃知依违不前者,闽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责,革职闲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

郑成功对南征诸将的处理和复李定国书是大有讲究的。1654年能否实现东西合击,奏捷广东,直接关系着南明永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郑成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决不至于看不到这一点。他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把关键性战略意图未能实现等同于一般战役的胜负,可说是官样文章。信中首先批评了李定国“骄兵致挫”,然后才谈到自己的舟师“逗遛”、“依违不前”,意在把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对方。我们不能说李定国没有犯过骄傲轻敌的错误,但是新会战役的失败却决不能说成是定国“骄兵致挫”。在人员处理上,郑成功治军之严,在历史上很著名,惟独对这次对南明有决定命运意义的战役中逗留不进的将领却轻轻发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将,郑成功却把“依违不前”的罪责加在副提督闽安侯周瑞头上,原因是林察为郑氏嫡系将领,周瑞原是鲁监国将领,亲疏之分显而易见。

郑成功的跋扈自雄在致定国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按明、清制度大将专征时皇帝授予的最大权力仅限于副将以下违反节制可以不经请旨以上方剑处斩。周瑞位居侯爵,成功信中说“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国之主的口气。

1653—1654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役,是南明中兴的最后一次机会。定国计划的重点是联络郑成功东西合击,配合广东各地义师首先全歼广东清军,再展宏图。在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义师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于郑成功志不在此,终于功亏一篑。

郑成功的十大罪过

1。张煌言偏处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实力派郑成功的支持,空怀报国之志。历史上常说“何代无才”,治世不能“借才于异代”.

2.郑成功围攻潮州数次,杀戮奸掠,有胜于倭寇

3郑成功逼迫鲁建国,残害鲁监国部将,吞并鲁监国士卒

4。1652年郑成功围攻漳州,烧杀奸掠,人神公偾 城中粮食极为紧缺,守军挨家挨户搜括民间粮食,一碗稀粥索价白银四两,接着完全断粜。居民以老鼠、麻雀、树根、树叶、水萍、纸张和皮革等物为食,饿死者不计其数,最后是“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马尽皆枵腹”

5。郑成功接受清廷对郑成功的招抚活动 出尔反尔,小人!

6。郑成功在和谈中表现诡异,清帝敕谕指责他“词语多乖,征求无厌”

7。 郑成功的仿设朝官,大逆不道! 1655年(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二月,郑成功借口“和议不就,必东征西讨,事务繁多,议设六官并司务,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宜,分隶庶事,令各官会举而行

8。郑成功借口揭阳丧师之罪枉杀苏茂

9。 李定国的两次进军广东,郑成功不予会师,断送大局! 郑成功私心自用,一味拖延,空言应付,致使定国所云“许大机宜”功亏一篑。 1653—1654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役,是南明中兴的最后一次机会。定国计划的重点是联络郑成功东西合击,配合广东各地义师首先全歼广东清军,再展宏图。在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义师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于郑成功志不在此,终于功亏一篑。

10。 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 郑成功也是表面支持




郑成功向日本借兵

《台湾外纪》和《小腆纪年》记载,1651年(清顺治八年,日本庆安四年),郑成功攻克福建漳浦,军势大振,敌军多来归附,正在担心器械未备、粮饷不足时,参谋冯澄世建议:“方今粮饷充足,铅铜广多,莫如日本,故日本每垂涎中国,……且借彼地彼粮,以济吾国。然后下贩吕宋、暹罗、交趾等国,源源不绝,则粮饷足而进取易矣。成功是之。”郑成功采纳了冯澄世的建议,遣使通好日本。从日本获得物资,卖给吕宋、暹罗、交趾等国,通过海外贸易,以补军饷和政费的不足。江日升:《台湾外纪》卷6。《小腆纪年》卷17。


《华夷变态》的“郑成功启日本文”: 钦命总督南北直省水陆军兼理粮饷节制勋镇赐蟒玉尚方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印总统使成功顿首拜,启上,日国上将军麾下。……成功生于日出,长而云从。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战占师中贞吉。……马嘶塞外,肃慎不数余凶;虏在目中,女真几无剩孽。缘征伐未息,致玉帛久疏。仰止高山,宛寿安之有望;溯洄秋水,怅沧海之太长!敬勒天函,稍伸丹悃,爰赍币篚,用缔缟交。旧好可敦,曾无赵居任于今复往,明兴伊迩,敢望僧桂悟如昔重来。文难悉情,言不尽意,伏祈监照。无任翘瞻,成功再拜。

《海上见闻录》的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七月,命兵官张光启往倭国借兵,以船载黄檗寺僧隐元及其徒五十众。”





清顺治九年漳州围城记--死亡70万人的悲剧

350年前,漳州因南明与清廷的对垒,经历了历史上一段最为惨烈的时光。从三月到十月,长达七个月的围困,死亡70馀万人,全城生还者仅一二百人。这段历史,漳州上了年纪的人,都曾听到先辈的口述,漳州吃春饼的来历亦与之有关。据闻,由于郑成功围城日久,城中大饥,俄死无数。郑成功知道了这个消息,从护城河传送米饭馒头,饥民争食。因长期饥俄,忽然抢食,结果又塞死无数。一时间城中尸体相藉,一派惨相。守城清廷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理葬了事。因之,幸存百姓在战后为了纪念这段恶痛的历史,以春饼拟作草席裹尸,以示不忘,一直流传至今。

此事在清代史学家谈迁的笔下,却有清清楚楚的记述。事见谈迁《北游录·纪闻下》:“壬辰漳州受围,城中百姓才余一二百,第宅万间,率门户洞开。此一二百人指沟中白骨,历历数其生前姓字。告人又城危急时,有士人率妻子闭户,一泣而卒,邻舍儿窃煮食之,见肠中累累皆纸絮,邻舍儿亦废箸自绝。”

被吴晗称之为:“爱国的历史家”谈迁(1592-1657年),从29岁开始,就着手编写明朝的编年史《国榷》。1645年,弘光被清人捕俘,明朝灭亡,这时已53岁的谈迁,又继续为写好《国榷》而努力,1647年8月,这部花了27年时间,改了6次的手稿,不幸被窃。伤心之份,谈迁又用4年的时问第二次完成国榷》的初稿。(北游录》一书就是他为了充实《国榷》的史料,在历时5年搜访过程中,对经历见闻的真实记录。因此,书中所诉之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漳州被围之事发生在清顺治九年。

据《清史稿》、《清实录》、《清通鉴》及《漳州府志》的记载,历史上壬辰这一年的三月,郑成功率部在攻取长泰、平和、诏安和南靖等地之后,击败清廷浙闽总督赞陈锦于江东,遂围逼漳州。四邻居民入城,各依所亲,以避战乱,漳州城门坚闭。四月。郑成功指挥20万大军攻打漳州,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将州城团团围困。五月.清廷总兵马逢知率兵救援漳州,郑成功让开一路,引援兵入城,然后又合围,继续困城。至此,漳州外援遂绝。城中被围日久,斗米直五十金。九月,清廷都督金砺援兵至泉州。十月,城中粮尽,食人炊骨,死者达70余万。《明清史料》第三册,页269。但《海上见闻录》卷一,页17,注日“后清署守道周亮工收髑髅,凡七十三万有奇”。至是,清廷都督金砺督骑兵来解漳州之围,郑成功以火迎敌,忽然西北风大起,火势反攻郑成功部,郑成功遂败,漳州之围始解。

然而漳州在两军双峙的7个多月之间,军民已相继俄死数以万计,到解围之时,仅剩一二百人,几成空城。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成功漳州大屠杀70万人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台南市郑成功祖庙内的幼年郑氏母子塑像

安平古堡的郑成功像

金门的延平郡王祠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芝龙(1604年—1661年),号飞黄,小名一官,有飞虹将军的称号,中国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明朝末年以中国南部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的商人兼海盗,以所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一官党著称,发迹于日本平户藩,为台湾郑氏王朝开创者郑成功的父亲。在西方文献中,则以“Iquan”(一官)闻名于世;“Quon”、“Iquon”、“Iquam”、“Equan”所指均为其人。父郑绍祖为泉州太守叶善继的库吏。郑芝龙弟三人:郑芝虎、郑鸿逵、郑芝豹。

郑芝龙18岁时,至澳门的舅父黄程处学习经商,并于澳门接受天主教洗礼,教名Nicolas,因此也被称作Nicholas Iquan(尼古拉·一官);之后往来东南亚各地,后到日本,一开始追随于日本平户岛的华侨李旦门下,后来自成一党(一官党)跟李旦成竞争情势,李旦过世后,郑芝龙逐渐接收其势力;1623年接收李旦的事业船队,后又吸收李旦旗下最重要的的武装势力;于1624年将基地从日本迁到台湾笨港(今北港附近)的倭寇日本甲螺颜思齐,此后不久,荷兰人登岛,驱逐了以台湾岛为基地的其他势力,郑芝龙遂携妻子定居于大陆沿岸,拥有当时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势力及商业团队,横行于台湾海峡。

崇祯初年福建总督招安海盗,郑芝龙奉招归附明朝政府,1628年,接受福建巡抚招安,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和荷人进攻,官至都督总兵官。不久便携妻子返回福建南安老家,成为当地首富,也是少数迎娶了日本人却仍能正式返回大陆的海盗。不久郑芝龙应明政府要求率军讨伐其他的海盗力量,包括李魁奇、钟斌、刘香等人,大获全胜,名震福建。不久福建省内发生旱灾,郑芝龙遂以巨船载饥民数万殖民台湾,他给予每位移民“三金一牛”的资助,令他们自行拓殖。当时的台湾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据史料记载当时拓殖的难民不久便能够衣锦还乡,因此而引发了向台湾岛移民的浪潮,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由大陆向台湾移民。当时的台湾岛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所统治,荷兰人在岛内修筑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两城,驻防近两千余人,但大陆移民却多达数万,荷兰人无力治理全岛,城外便成为郑芝龙的天下,殖民的中国人均须向郑氏纳税,郑家也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富可敌国,此外本业的贸易商业上,在日本锁国后,郑芝龙很稀罕的跟荷兰一样,仍然持有日本幕府的贸易特许权,郑家跟德川幕府关系不差,日后的南明时代,郑家还曾数度乞兵于日本。

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次年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候,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一时间权顷朝野,短短的几个月时光是郑芝龙政治生涯的顶峰。由于郑的武官集团和黄道周为首的文官集团不合,郑无法控制朝廷,认为复明无望乃撤仙霞岭兵防,降清,时为1646年。同年不久后,清军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键,其子郑成功曾苦劝郑芝龙未果,遂儒冠儒服祭拜孔庙后率部出海。之后郑芝龙为清人挟往北京,编入汉军正黄旗,再转镶红旗,1648年赐三等子爵,1653年晋封同安伯,

为了安抚郑成功,清庭对投降的郑芝龙优待有加,数奉皇帝令命其子郑成功投降,郑成功均坚辞不受。1665年,有人劾郑芝龙纵子叛国乃被削爵下狱,两年后黄梧上疏力主叛将家族当逐出北京,乃被命充军吉林宁古塔,唯未果行。1660年,福建巡抚佟国器报截获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议政王大臣会议遂以通敌罪名奏请将郑氏全家斩首,后改为流徙宁古塔,1661年春,顺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帝继位,由辅臣辅政,同年十月,颁诏斩郑芝龙于宁古塔。





《郑成功和郑芝龙之画像》19世纪/195 x 45.3 cm /卷轴/国立台湾博物馆馆藏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颜思齐(生年不详—卒于1625年9月),字振泉,外号日本甲螺,福建漳州海澄人,十七世纪东亚海上的知名倭寇。颜思齐曾为李旦的部下,在李旦没落后,迁往台湾,开拓台南以北到嘉义附近沿海一带地区,并筑十个寨,续行海盗行为。颜是早期在台湾登陆开垦的汉人领袖之一,著名人物郑芝龙曾为其部下。


李旦(?-1625年),洋名-Andrea Dittis,中国泉州人,17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知名的海盗商人。拥有武装船队的他,于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等辐辏航线同时进行商业贸易与船只抢劫。他因海上作风强悍,被西方人称“China Captain”。另外,传闻他为郑芝龙之义父。
16世纪末本来于菲律宾经商的他,因与西班牙统治者不合,转至日本定居。藉由日本海盗集团帮助,筹组武装船队的他,于日本,中国,台湾,东南亚间与荷兰,英国人所经营船只从事贸易往来,除此,也从事海盗掠夺行为,也因此,被西方人称为“China Captain”。

因为他与颜思齐背景极为相似,部分史书与历史学者一度以为他就是颜思齐,不过已证实两者为不同人。另外相传,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曾投效他麾下,并为李旦之义子。一般来说,郑芝龙之势力范围与资财皆继承自李旦。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氏王朝(1662年—1683年),或称东宁王国,为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建都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名义上奉明为宗主国,但实际上为独立王国,仅奉南明之永历年号。该政权始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领军围降荷兰之东印度公司部队,领有台湾;王位传郑经、郑克塽二代,至1683年降清为止。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许多商人从事中国—台湾—日本之间的贸易,于福建泉州李旦是其重要人物之一,早年于马尼拉从事贸易,后以日本长崎为根据地,从事海上贸易,有时也从事海盗行为。1625年李旦死后,郑成功的父亲,福建南安人郑芝龙继承其势力。

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招安,成为游击将军。1633年,郑芝龙于福建金门料罗湾打败荷兰,稍后又与其议和。他一方面担任政府要职,一方面积极经营台湾、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


1644年,来自满洲的清兵攻占了北京,明朝部分遗臣在南方,先后拥立几位宗室为王,组织流亡政府,继续抗清,郑成功就是当时南明抗清的一股强大势力。郑氏于1658-59年出兵南京失败后,决定转进其父亲郑芝龙曾经占领过的台湾。1661年3月1日,郑军25,000人祭江候风,23日出海,24日先抵澎湖,然后转进台湾;4月1日进鹿耳门,6日普罗民遮城降,5月3日围热兰遮城,最后终于在翌年阳历2月1日攻下热兰遮城,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在其关于台湾前近代(即1895年以前)之战争史的研究中,卢建荣(1999,22)将郑成功攻台之役(卢称之为“郑荷之战”)形容为“人类有史以来一场空前的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也是决定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的战争”。

郑成功死后,其子经、孙克塽先后继位,直到1683年郑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为清军所败、被迫投降为止。郑氏三代统治台湾的时间前后凡廿三年。



承天府 —
西元1661年郑成功攻入台湾,五月占普罗民遮城,改赤崁为东都明京,总名“东都”。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废承天府与东都,以东宁王国称全台,升天兴县与万年县为州。又于澎湖安抚司外加设南北路两安抚司。
1661年(明永历15年)
承天府
天兴县 万年县

1664年(明永历18年、清康熙3年)
东宁王国
天兴州 万年州


郑氏王朝世系
郑成功(1661-1662)→郑经(1662-1681)→郑克臧(未即位)→郑克塽(1681-1683)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氏王朝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它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也是一个事实上独立的政权(见黄昭堂 1996,82;赖建国 1997,31)。郑成功在驱逐荷兰人以后,将台湾改名为“东都”,为解决兵粮问题,令诸将士寓兵于农,按镇分地、按地开垦。到了郑经时,采陈永华之议,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成为可以行使及于全岛的主权力量,体制层次分明,宛然一独立国家。郑经又将东都改为“东宁”,自称“东宁王国”(许极墩 1996,33)。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将台湾视为一个独立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郑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莎王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上书郑经时,则称呼其为“陛下(Your Majesty)”(国立编译馆 1997,30;李筱峰 1995,157)。

另一方面,虽然郑氏王朝在事实上是一个独立王国,但是,在名义上,郑氏政权却一贯奉南明正朔,以“回归中国”为唯一的宿愿;制定政经政策时亦以反清复明为依归,推广教育亦在认同大陆,一直保持流亡政权的姿态(张德水 1992,41;周明峰 1994,36-8)。因此,很多学者将二次世界大战后流亡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类比为郑氏王朝,因为他们都在大陆战败而以台湾作为“逃亡的地方”,同时也都宣称将以台湾作为复兴基地以便在未来“反攻大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极多,这里只举几个例子,见张德水 1994,41;杨新一 2000,45-6;史明 1980,107;Long 1991, 11,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之中华民国政府宣称“台湾自古来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郑成功占领台湾的行动属于“收复中国领土”。虽有学者认为台湾在明代前可能曾以不同名称出现于史书(如琉求国、琉求、夷州等),并且和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但并无任何证据显示当时中国之行政权扩及台湾。但澎湖自元朝起,成为中国版图则无疑义。

《明史、列传、外国》中,有记载“鸡笼”:“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有十五社……老死不与邻国往来……至万历末,红毛番泊舟于此,因事耕凿……称台湾焉。”此段记载出现在《明史》的外国列传中,可知“东番”与“朝鲜”“安南”等,明朝均视之为外国,而非中国版图。

此外,清朝,清世宗雍正皇帝说:“台湾地方,自古未属中国,皇考(指康熙皇帝)圣略神威,取入版图”(参:《大清世宗皇帝实录》卷十),乾隆年间《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序言:“台湾……然自宋元以前不登经传。至明季而后,始有荷兰屯聚……迨康熙癸未,始入版图,改隶郡邑。”,卷二又写道:“台湾府,古荒服地,先是,未隶中国版图。”。故由清朝史书记载而知,台湾在清朝之前不属于中国,而是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才纳入中国版图。

而郑成功的行动为“收复台湾”的说法,则从郑成功致荷兰总督揆一劝降书中得知。“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台湾秘史》,郑刘著),然事实上在荷兰之前,中国历代政府皆未曾正式统治过台湾,故此说法应属郑氏为强化自己攻台合理性之说词。





郑成功画像/原作者不详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氏王朝的政治
对当今所谓“台湾问题”持不同政治立场的学者,虽然立论的基础并不完全一样,却不约而同地对郑成功这个短暂的政权有著极高的评价。

首先,和中国共产党相关方面的学者,盛赞郑成功是驱赶“红毛番”的民族英雄(e.g.,方白 1955);
再者,国民党方面的学者,则强调他恢复中原的志向、以及对明朝坚决效忠的民族情怀(e.g., 黄天健 1950);
第三,部份支持台独的学者(其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则认为郑氏王朝是台湾历史上的第一个独立王国(e.g., 林浊水 1985);
最后,由于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日本人也十分重视他,因为他是“第一位日本人的后裔远征台湾”者(陈芳明 1996,142)。


《1662年,郑成功与荷兰人的缔和条约》荷人十八条:四/荷兰 海牙国家档案馆藏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田川七左卫门,郑成功的胞弟,所以也有人称呼:田川次郎左卫门,之所以姓田川,是因为郑芝龙将这次子过继给妻子娘家。他的后代至今仍在日本生活着,但后来仍然改用先祖郑姓。据调查得知,七左卫门的11世孙郑审一 (原日本法政大学教授) 1969年去世;第12世孙福住 (郑审一次子,1955年时改姓“福住”) ,现居住在横滨市。

在一官党的势力中,郑芝龙是规划其为贸易在线日方分部的主持人,在郑成功起义以后,田川七左卫门仍不断输送人力、物资供应其兄,且维持组织海上贸易命脉,直到台湾郑氏王朝失败以及德川幕府锁国。



慘綠少年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阮籍《詠懷》
田川福松七歲時離開日本,回到父親的故鄉石井。
七歲以前的孩童通常沒有什麼事跡可記,因為誰也不知道他未來的發展,哪會刻意留心其一舉一動呢?傳說他曾向當地武士花房權右衛門學劍,但並無詳盡而可靠的記錄。或許這是和他父親曾經「學圓明流雙刀法」的傳說混在一起,無法確定。

樹、詩和弟弟
唯一「物證」,是一株據說是手種的椎樹。這樹在今天平戶中學的運動場,長得盤根錯節,蒼勁樸茂,當地列為「松浦心月」勝景之一。日本人著意維護,樹旁並立有松浦藩「從三位伯爵原銓」的題詩:
鄭森往昔在壺陽,講武修文煉鐵腸;此樹當年親手植,如今盤踞鬱蒼蒼。
題詩的時間已在兩三百年後,恐怕難以保證這棵樹確是當年那個不到七歲的幼童手植。其實就算錯了又何妨?崇敬一個人,兼及於可能出自其手澤的一棵樹並不為過。倒是這位伯爵大人的詩並不怎麼樣,竟得與這棵樹,更確切的說,是與本書的主人翁同垂不朽。那才是託人之福了。
談到詩,傳說田川福松除種樹外,還曾題飛鸞臺(Hirado,平戶的譯音)島壁:
破屋荒畦趁水灣,行人漸少鳥聲閒;偶迷沙路曾來處,始踏苔巖常望山。樵戶秋深知露冷,僧扉晝靜任雲關;霜林猶愛新紅好,更入風泉亂壑間。
離開日本之後他再也沒有回來過。也就是說,這首詩的作者是一個還不到七歲的孩子。如果這是真的,那可就不是普通等級的文學天才了。是耶?非耶?請您自己評斷吧。
這段時間裡添了個弟弟——田川七左衛門,比他小五歲。這是不是鄭芝龍的親骨肉呢?難說。有人認為七左衛門出生前的一兩年,鄭芝龍正忙著對明朝政府派來討伐的官軍作戰,應該沒有機會再到日本;也有人反過來認為既然有了這孩子,就表示他曾經抽空回來探望過妻兒。總之,這是個小小的疑案。
許多年後,已經名滿天下的國姓爺,仍惦記著這個從小分離的弟弟,不時予以金錢接濟。七左衛門之子道順,長大後復姓鄭。又過了三百年左右,其九代孫鄭審一曾到臺灣尋根,並參加鄭成功復臺三百零六週年祭典。時為一九六八年。

從鄭一官到鄭芝龍
田川福松回到中國,與父親的境遇有密切關係。幾年間,鄭一官從一個亡命客變成流落荒島的墾荒者、再變成縱橫海上的巨寇,最後成為大明的遊擊將軍,是個堂堂的武官。有能力把留在日本的兒子接回來了。
這幾年是鄭一官一生事業的關鍵,這必須從當時的大環境說起。
就世界形勢來說,十六世紀後期以來,西歐一些國家不斷對外擴張,先是探險、發現,繼而通商、剝削、殖民。其最著先鞭者為葡萄牙、西班牙,繼起者為荷蘭、英國等。或繞過好望角而東,或沿美洲海岸渡太平洋而西,最終會合於遠東地區。
就中國而言,明廷創建之初即無意於海上,又因胡惟庸通倭事發,以後又有嘉靖年間的倭患。雖然也曾有過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耗費過巨無以為繼。算起來,海上不愉快的往事比愉快的多,為靖「海氛」,一慣施行海禁政策,號稱「寸板不准下海」。總之,官方態度一向反對,至少是不鼓勵人民對外通貿的。
就日本而言,室汀幕府晚期進入戰國時代,各地大名互相攻伐。位處西南的九州諸強藩多藉海外商貿,甚或搶略以為厚積爭雄之資。經多年戰亂後,由「關白」豐臣秀吉完成統一,各地山頭名義上皆服從其節制。至文祿元年(萬曆二十,1592)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廷傾全力往救,直到慶長三年(萬曆二十六,1598),已讓職改稱「太閤」的豐臣秀吉死,日軍方才撤退。
兩年後的關原之役德川家康獲勝,不久建立江戶幕府,他一反豐臣秀吉所為,不再對外擴張;復於元和元年(萬曆四十三,1615)大阪戰役後滅豐臣氏,取得全面霸權。因幕府的鎖國政策,倭寇不再侵擾中國沿海,對外商貿亦呈萎縮狀態,進口物資勢需仰賴域外海舶輸將。明廷雖未正式解除海禁,但利藪所在勢難遏阻,閩浙沿海之鷙悍者乘時而起,其渠魁往往身致鉅富,繼起者絡繹不絕。
明廷既難以禁制,又因倭患已息,故於隆慶元年(1657)稍疏海禁,准許少數船隻在給引(特許證)的條件下,由泉州、廣州等少數固定港口出海貿易,算是妥協折衷。但船隻型制仍有限制,不准民間製造可作為戰艦的大船。於是商舶所至北起日本、南至呂宋、西抵印尼,並多留居其地。以日本而言,長崎、平戶等少數開放對外貿易的港口中,在萬曆末年所居留的中國人,據估計即高達數千人,足見其盛況。
然而由於核發的引數有限,無法充分滿足需求。為求厚利,許多大商巨賈擁有的商舶多未領引,以今天術語來說叫「走私」;且船舶型制也多逾限。這些行為既屬非法,就必須有與官軍抗衡的準備,若無足夠武力是無法應付的。而更需防範的是諸多「同行」,包括西歐那些全力向外拓展的海權國家,以及稍前稍後的鍾斌、楊六、楊七、李旦、顏思齊、李魁奇、褚綵老、劉香等中國海上勢力。各方勢力彼此之間有聯合、有鬥爭,關係複雜得很。
鄭一官初入行的「老闆」,有說是李旦,有說是顏思齊。當時海上的各方勢力,幾乎沒有純粹的商人或標準的海盜,好比是一列光譜,群雄在商與盜之間各有定位。在這光譜上,李旦比較接近商人,顏思齊則偏向海盜。鄭一官剛到日本時,很可能是李旦的夥計,以後才投身顏思齊集團。不過他跟李旦的關係,似乎也一直都沒斷。
無論如何,顏思齊一夥離開日本後揚帆直下,在海上航行八天後,到達今天嘉義縣布袋鎮海濱的魍港(Wankan,又作蚊港)登陸,「安設寮寨」,開始作起「沒本錢的買賣」。但他在第二年(天啟五年,1625)九月就病死了,一般都說是因赴諸羅山打獵感染風寒得病,死後葬於今嘉義水上鄉牛稠埔的尖山頂,也有人認為那是個不知名的古墓,與顏思齊無關。總之,繼其為「寨主」的是年輕的鄭一官。
他只有二十二歲,憑什麼能脫穎而出呢?這也有多種不同講法:一說是群雄在顏思齊靈前設案禱天,相約拜劍躍起者為魁,鄭一官辦到了;一說是他們出海時,各船的船纜被風吹攪在一起,相約哪個擊鼓三通解開的話,誰就是老大,鄭一官辦到了;一說設案禱天,以碗為筊,鄭一官連擲不破,於是大家認為這是天意,承認他是新老闆。不管哪種講法都滿玄的,姑妄聽之罷了。
鄭一官接任盜魁後改名(也許是恢復原名)鄭芝龍,字曰甲,號飛黃。包括親兄弟芝虎在內,不少同族兄弟都前往投靠。許多萑苻兄弟也跟著改名叫「芝」什麼的,核心人物十八個,號稱「十八芝」。

強盜變官兵
鄭芝龍當家後,這一夥的勢力很快就壯大起來。除了他個人的能力之外,也因為福建當時正好鬧飢荒,許多走投無路的鄉親都前往投靠。聲勢既成,其「事業」較顏思齊時期興旺得多。
當時福建巡撫朱欽相曾題報:一年之內出海的洋船(領引的合法貿易船)四十三隻當中,有二十隻「為賊奪駕以去」。不僅如此,他在天啟六年二月開始登岸搶掠金、廈,以「不殺人、賑貧乏」為標榜,不傷害一般升斗小民。和一些紀律敗壞的官軍比較,這股盜賊還受老百姓歡迎得多。這次行動可能牽涉到複雜的海上利益問題,不單是純粹的搶劫,以後我們還會提到。
任何政權都不能容忍這種萑苻勢力存在,明廷開始規劃進剿。但鄭芝龍的隊伍遠比疏於整訓的官軍強得太多,在往後一年多裏,他連敗都司洪先春、遊擊盧毓英、副將陳希範、總兵俞咨皋等。明朝動員的部隊一次比一次多,指揮官層級一個比一個高,卻都一再鎩羽,不是敗走就是被擒。這期間他還好整以暇的搶掠了廣東的靖海、海豐,福建的漳浦、銅山等處。甚至還「樹旗招兵」,更加擴充力量。
鄭芝龍「展現實力」的本意其實是希望接受招安。當時海上勢力複雜,競爭相當激烈。若搖身一變為官軍,挾名正言順的朝命與群雄爭鋒,自不失為得計。這想法並不特出,在他之前已經有不少人幹過。正因有這個打算,所以他在戰場上佔盡優勢卻不為己甚,敗走了的官軍不追、擒獲了的將領釋放。在可能範圍內,盡量表達善意。
朝廷既不能力制,只好採招撫一途。於是起用當年於他有恩的蔡善繼為巡海道,負責招安事宜。果然一拍即合,天啟七年(1627)九月,鄭芝龍在泉州投降,並接受守備(以明末官職的「幣值」而論,約略相當於今天的少校)的職位。
這當中還牽涉到一個技術問題:必須要剿滅的海盜,竟然搖身一變而為朝廷命官,這似乎顯得政府是非不分,太沒立場了。於是不知哪個天才想出了個辦法,題報稱「義士鄭芝龍收鄭一官」。也就是說,當海盜的鄭一官已經被鄭芝龍消滅了,論功行賞,才授予這位「剿匪有功義士」官職的。如此一來名義堂堂正正,於朝廷威望毫無損害。官場嘛,本來就常有些奇奇怪怪的事。
但事情進行得並不順利,已成為兄長左右手的鄭芝虎,因為不滿老哥對蔡道台卑恭屈膝,又認為招安條件太差,一怒之下帶了大部分人船跑了。這一攪和,逼得鄭芝龍只好跟著下海繼續幹海盜。
鄭芝虎這麼搞法,對大哥其實是有利的。朝廷既不得不招安,只有開出更優厚的條件。經往來「議價」,崇禎元年(1628)七月再度投降。這回主持招撫的是福建巡撫熊文燦,比蔡善繼份量重得多;鄭芝龍授職遊擊將軍(約略相當於上校),官也更大了。
但這次還是出問題了,同夥的李芝奇(本名李魁奇)、郭芝葵等一些「芝」字輩拜把兄弟,因不願接受招安率眾叛去,並到處劫掠。於是新任五虎(駐地)遊擊鄭芝龍,不得不全力進剿以表明心跡,於崇禎二年四月將李魁奇擒斬;郭芝葵則在稍早之前「反正」,回到鄭芝龍旗下。接著,又於六月消滅較其稍早接受招安而又叛去的楊六(楊祿)、楊七(楊茦)。八月,在南日消滅另一股海盜褚彩老,以實際行動證明其有「肅清海氛」的能力。
到這時候,海上雖然還有鍾斌、劉香等各股活躍,但鄭芝龍已在福建官場上立定腳跟,有餘暇可以考慮留在日本的妻兒了。

回國的小華僑
從異國接回妻兒,在當時是一件大事。有些記載說日本人原來不同意,鄭芝龍叫人畫一幅圖,顯示他「駛統無數艨艟,旌旗飛揚,軍威雄壯」,聲言「若不依允,即欲興師前來」。日本人怕了,只好把小福松交給來人帶回。田川氏及七左衛門仍不放行,算是個妥協折衷。這頗像兒戲的說法恐怕不可靠。田川氏之未曾隨來,可能是次子尚幼難耐波濤,或其他原因之故,無充分證據難以評斷。
奉命往日本接眷的,很可能是鄭芝龍的遠房堂弟鄭芝莞(又叫芝鶴),回到安海已經是崇禎三年九月(天聰四、寬永七年,1629)。當時誰也沒想到他帶回來的這個七歲小華僑,將對中華大地造成什麼影響。當時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在前一個月,曾經兩次大敗後金,使其不能越寧遠一步的原薊遼督師袁崇煥,因為皇帝中了反間計,被下令凌遲處死了。
田川福松既然回到中國,就不能再用這日本名字,於是復姓鄭,取名森,字明儼。
接回這孩子後,鄭芝龍運勢更加順遂,除逐一剿滅海上群盜外,還海軍對海軍,硬碰硬的擊敗過荷蘭人,成為東南海上的首強。就純軍事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上像樣的海軍將領不多,而鄭芝龍是其中相當突出的一個。
同時他還壟斷對外貿易,許多記載都說每艘出洋經商的船舶,每年都得付給他三千兩,沒有他的旗號,就無法在海上通行。獨擅海上之利而成鉅富之後,他又在安海老家築了個海船可以直通「臥內」的城,可以想見其形制與傳統的城池頗有差別。
此外,他還藉大把銀子之力為鑽營求進之資。因此官符如火,不斷升遷,崇禎八年陞參將、十三年未經副將一級而直接躐署南澳總兵。過了兩三年,為了要當福建全省總兵官,派人帶了現銀十萬兩進京活動。這舉動過於惹人注目,風險太大,有記載說當時的兵部尚書和侍郎「手長目眩,不敢也」。不過,沒多久北京陷落,福王由崧在南京即位,他不但真除福建總兵官,而且還晉爵南安伯,成為名副其實的福建霸主。

家族成員
鄭森回國時,鄭芝龍已經另娶妻顏氏,不曉得她對這不是親生的孩子如何,不過鄭森對後母是滿孝順的。
鄭芝龍另外還有妾陳氏、李氏、黃氏,她們分別生了幾個兒子:焱(渡、世忠),陳出、垚(世恩),顏出、鑫(世蔭),李出、淼(世襲),黃出,還有最小的世默,不知道是哪個娘生的。我們不知道老二鄭焱(不算七左衛門在內的排行)的年齡,只知道老三鄭垚比大哥小十二歲;老五鄭淼小十五歲;最小的鄭世默則小了二十歲,和姪兒鄭經差不多大。這些弟弟們都是鄭森回國以後才陸續出生的。
《石井本宗族譜》還提到鄭焱的娘陳氏「逐出」,不知為什麼被老公休了。
鄭淼後來跟隨大哥到了臺灣,曾經因政局演變而扮演過一段尷尬的角色。
一個七歲的孩子離開親娘,飄洋過海到了連語言都不通的陌生地方,不是很容易適應的。幼小的鄭森因此常跑到海邊向東方眺望,懷念遠在異邦的母親和弟弟。五叔芝豹看這種行為很不順眼,經常藉機欺負他。這個叔叔一輩子似乎專門同他作對。
年長十一歲的四叔芝鳳卻蠻喜歡他的,據說對這姪兒有過這樣的評價:「此吾家千里駒也」。不過鄭芝鳳不久改名鴻逵應武舉中式,分發到天津巡撫劉宗周標下服軍職去了。不能一直在身邊照顧他。
大老粗的二叔芝虎不知道對他怎麼樣。這個叔叔在五年後,因為追剿海盜劉香,陣亡於廣東大星所外海。當時的官職是守備。
另外,還有個三叔芝麟,據家譜的記載說是早殤,鄭森應該沒見過。
鄭芝龍五兄弟,老大到老四都是同一個娘——徐氏生的;只有老五芝豹是黃氏所出,她是芝龍父親鄭士表的繼室。

年輕的秀才
鄭森的言談舉止顯示天份不差,海盜出身的父親大概覺得讓這孩子當兵可惜了,因此請了先生教他讀書,希望從科舉起家。在那個重文輕武的社會裡,即使像鄭芝龍這樣得意於官場的人,也還是覺得只有中舉、成進士才是改換門楣的正途。
開蒙幾年後,到了十一歲開始學做制藝文字,也就是應舉所必須的八股文,文題例取四書文句,在一定格式內就題旨發揮,以「代聖人立言」。有一次,塾師命題「當灑掃進退應對」,這是《論語》子張篇中的句子。鄭森在「束股」(又稱「後比」)一段寫下:「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假如「文如其人」這句話有些道理的話,那麼在髫齡時,鄭森的文字就顯示其氣派不凡了。
舉業的道路一開始還算平順,十五歲進南安縣學為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這只是科舉的必經之路,不算是一種功名。報名應考的稱童生,必須經縣試、府試、道(提學御史或督學道)試三關,通過了才能進學。明朝制度規定「科舉必由學校」,必須是國子監生或府、州、縣學生員方能應鄉試,若中舉就取得入仕資格。如果能更上層樓,參加會試、殿試而成進士,那就更不得了了。
地方學校生員有一定名額,原則上是每府四十名、州三十名、縣二十名,這些學生都是有薪資的。後來讀書風氣日盛,於是在名額之外加收,稱「附學生員」,就是「隨班附讀」的意思。原來的正取生叫「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再往後,還是覺得學校的門太窄,於是又增加名額,稱「增廣生員」。這廩生、附生、增生三者,便成為秀才的等級。按學道三年兩次歲、科考的成績優劣而定其陞黜。
鄭森進學沒多久,就成為南安縣學二十名廩生中的一個。以他的家境自然不會在乎這點「獎學金」,但這身分卻是個難得的榮譽。這和他父親的地位是否有關呢?大概不是。因為他的叔叔鄭芝豹也是秀才,但卻不是廩生。或許一些知縣、知府,甚至學道,在主持考試時會賣人情錄取(這種事情在明末常有),但要成為廩生,總得有點真才實學才能叫人服氣。

命世雄才的預言
另外還有個截然不同的講法,《東村紀事》說粵人郭之奇為學使(督學道),主持考試時將鄭森列為第四等,因為鄭芝龍的緣故才免於受罰,於是「入貲為太學生」。此說不太可靠,這不是故意要偏袒鄭森,而是就事論事。
首先,《東村紀事》的作者宋徵輿,原名存標,字轅文,松江府青埔縣人,與鄭森同時而年稍長,曾加盟復社的旁支松江幾社。他在明亡後改名應試,順治四年登第,官至清朝的左副都御史,因政治立場迥異,行文間每多敵意;且籍地不同,難免傳聞失實,其記述就有不少是錯誤的。
其次,說鄭森進國子監(太學)是「入貲」——捐錢買資格,不確。憑鄭芝龍的地位,他至少能以「廕監」身分入學,犯不著採取不怎麼光彩的「例監」方式。說見後。
至於說鄭森考列第四等,應也有待商榷。明代生員科考按成績區分為六等,惟有列名第一、二等方有應鄉試的資格。鄭森確曾應鄉試,此一事實足以反證他絕不至於考列四等。或許成績不佳,因而「入貲為太學生」的是鄭芝豹也未可知。
鄉試三年一次,例在子卯午酉年。鄭森進學第二年,崇禎十二年的己卯科,是不是應試了沒有記載。但三年後崇禎十五年(壬午)秋天,十九歲的鄭森到省城福州府應考,結果落榜了。
在需求遠大於供給的科場裡,能中舉的畢竟只是少數,落榜其實不算什麼,倒是意外地碰到一件小事。有個金陵來的相士在福州替人看相,鄭森也讓他算算可有新科舉人的份。結果相士鐵口直斷,說:「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殆非科甲中人。」明白指出他在考場不會得意,另謀發展則不可限量。這時鄭森正「銳意場屋」,或許也自認程度不錯,這科不如意下科再來,根本就不把「半仙」的話放在心上。
其實早在幾年前,泉州府晉江縣籍的進士王觀光,以常州知府罷官家居,一看到他就對鄭芝龍說:「是兒英物,非爾所及也」。那時候他可連秀才都還沒中呢!
這時候的鄭森,一心一意只想走父親從小替他規劃好的道路,中舉、成進士,改換門楣、光宗耀祖。如此而已。
又,因為長子鄭經出生於明年,所以他很可能是這一年結婚的。新娘董氏比他大一歲,是廣東雷廉道董容先的女兒、禮部侍郎董颺先的姪女。

國子監生
鄉試不售,還有另一條路——進國子監。明朝制度規定當官須從三途之一出身:一是進士;二是舉貢(舉人或貢生);三是吏員。第一途靠的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沒那麼容易;第三途號稱雜流,不但不易補缺,即使當了官也是終身屈居下僚。相較之下,如果不能順利中舉,則貢入國子監讀書是另一種選擇。
明代國子監的演變經過太過複雜,沒法多談。大致說來,監生在明初地位崇高,出路也不錯。以後入監資格日益浮濫,監生素質良莠不齊,地位大幅降低,所謂「讀書」也變成有名無實,只是掛名學籍而已。但無論如何,在「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的制度規定下,國子監生既有入仕資格,又可繼續應鄉試(如果是已具有舉人身份的「舉監」,則可再考進士),場屋順利則更上層樓,萬一不如意的話,也可以此為當官的起點,不失為可進可退之計。
明朝建南北二京,各有全套的中央官署,因而國子監也有兩個,鄭森進的是南京國子監。這時北京已經陷落,南京弘光朝廷成立了。
監生身分有舉監、貢監、蔭監、例監等區別。鄭森不是舉人,不可能是舉監。是其他的哪一種呢?
例監是「納栗納馬」,花錢買的。據《鄭氏家譜》記載,鄭芝豹就是這一種。但鄭森的情況不太一樣,最可能是蔭監。
蔭監是大官子弟保送入學,原則上武官必須是勳爵(公、侯、伯)或死於王事者的子弟。鄭芝龍在這一年封南安伯,鄭森因而具備以官生入監的資格。不過這也不一定,因為他可能也符合貢監的條件。
貢監有歲貢、選貢、恩貢、納貢等等名目,其規定駁雜,且屢有更易。大致是由生員中選拔,通常多取廩生中學行優異而資深者。鄭森為廩生已六年,雖不算特別資深,但也絕非新進,或有可能以此身分入監。
鄭森進國子監可能還有另外因素:首先是弘光朝廷初建,南京人文薈萃,足以吸引他;其次是,四叔鄭鴻逵從南澳副總兵調鎮江總兵官,封靖虜伯,負拱衛京畿重任,能就近照應。
除了國子監生外,他還有個不太為人注意的身分:「應襲錦衣衛副千戶」,《鄭氏宗譜》和《鄭氏家譜》都明確記載了這頭銜。用現代術語來說,大概類似「禁衛師備役中校」。明朝衛所的軍官、軍人是世襲的,這身分是因鄭芝龍的地位而來。
由鄭家譜牒中,只見鄭芝龍的遠房曾叔祖鄭六仔為南京留守衛軍,但本支看不出有軍籍的痕跡。但鄭芝龍受撫任軍職,應即轉補衛所世官。《石井本宗族譜》說他滅劉香後改襲錦衣衛副千戶,實授前軍都督府左都督,旋陞總兵官。這三個頭銜,左都督是本職、總兵官是職位,副千戶則是可傳諸子孫的世職。連鄭芝虎也具有這類的身分,《石井本宗族譜》記載:其陣亡後的恤典之一,是世職由總旗晉百戶,無子,以嗣子鄭焱承襲。
《家譜》稱鄭森「應襲錦衣衛副千戶」,是符合明朝體制的。如果不是天下大亂,且又一直都未能在科場出人頭地的話,或許他會承襲這個世職終老;又或許鄭芝龍再陞官,世職會更加提陞也說不定。

錢門弟子鄭大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拜在禮部尚書錢謙益門下,執贄稱弟子。老師特地替他取了新的字——大木,既由「森」引申發揮,同時也期勉他成為國家棟樑。
錢謙益以後降清,頗受「兩朝領袖」之類的譏評。但此時卻是名滿天下的詩壇祭酒,又因當年魏忠賢黨羽造「東林點將錄」時,將之列為「天巧星浪子燕青」,在一般人的觀感中,曾被壞人點名批判的當然是好人,故頗負清望,天下士人爭趨附之。區區一個國子監生能拜於門下頗不容易,這可能與他的家世(應說是家境)有關。
放廢多年,一朝起為禮部尚書,錢謙益是新政府的要人了。但這個朝廷的舉措卻處處令人失望,鄭森因而向老師建議必需立即做六件事:知人善任、招攜懷遠、練武備、足糧貯、決壅蔽、掃門戶。
錢謙益指責年輕的弟子少不更事,說的容易,不曉得實際執行的困難。言下之意,是在馬士英、阮大鋮把持下的朝廷裏,想有所作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鄭森對老師的和稀泥態度不以為然:「該做的事就做,如果做不到,或是當權者不肯用我,就該辭職不幹。難道現在是貪求官位、粉飾太平的時候嗎?」
錢謙益不能反駁弟子堂堂正正的大道理,但也沒照他的話,做個清標自守,有所不為之士。這個態度,影響了這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的歷史評價。
這是我們今天所能知道鄭森關於時局的最早意見。不過是否真有這麼一段也很難說,因為記載這事的《臺灣鄭氏始末》成書於道光十六年,是相當晚出的史料,究竟是真有所本,還是作者編造的就不知道了。

學詩的作業
國子監生鄭森還做過什麼事已經難考。只知道他在這段期間寫過兩題三首五言古體詩。很像是向錢謙益學詩的「作業」。
其一為「春三月至虞謁牧齋師同孫愛世兄遊劍門」:
西山何其峻,巉岩暨穹蒼;藤垂澗易陟,竹密徑微涼。煙樹綠野秀,春風艸路香。喬木倚高峰,流泉掛壁長;仰看仙岑碧,俯視菜花黃。濤聲怡我情,松風吹我裳;靜聞天籟發,忽見林禽翔。夕陽在西嶺,白雲渡石梁;巘崿爭突屼,清翠更蒼茫,興盡方下山,歸鳥宿林旁。
其二為「閱旬日復同孫愛世兄遊桃源澗」(二首):
閒來涉林趣,信步渡古原;松柏夾道茂,綠葉方繁繁。入林深幾許,瞻盼無塵喧。清氣蕩胸臆,心曠山無言。行行過草廬,瞻仰古人園。直上除荊棘,攀援上桃源。桃源何秀突,風清庶艸蕃;仰見浮雲馳,俯視危石蹲。拭石尋舊遊,隱隱古蹟存;借問何朝題,宋元遑須論。長嘯激流泉,層煙斷屐痕;遐邇欣一覽,錦繡羅江村。黃鳥飛以鳴,天淨樹溫溫;遠色夕以麗,落日艷危墩。顧盼何所之,灑然滅塵根;歸來忘所歷,明月上柴門。
孟夏艸木長,林泉多淑氣;芳草欣道側,百卉皆鬱蔚。乘興快登臨,好風襲我襟;濯足清流下,晴山綠轉深;不見樵父過,但聞牧童吟。寺遠忽聞鐘,杳然入林際;聲盪白雲飛,誰能窺真諦?真諦不能窺,好景聊相娛。相娛能幾何,景逝曾斯須;胡不自結束,入洛訪名姝!
後者還附有錢謙益的評語:「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天才也。」持平而論,這兩首詩結構平鋪直敘,且無特出的警語奇句,未必當得起「天才」。不曉得錢大詩人對其他學生的評分標準,是否也同樣寬鬆?又或許這和這學生是什麼人的兒子有點關係,以他大宗伯的身分地位,雖未必會把個伯爵、總兵官放在眼裡;但對那個靠海外貿易起家的天下首富,恐怕不能不另眼相看。
兩詩題所提到的「孫愛世兄」,是指錢謙益的兒子錢孫愛。看來鄭森除了頗得老師青眼之外,與「師兄」的交情也不壞。
詩題的「春三月」,應該是指弘光元年(1645),因為去年三月還沒上京。這年四月底,督師大學士史可法在揚州殉國;到了五月十五日南京就失陷了,錢謙益也屬迎降的大員之一。三月時的局勢已經很緊急了,但這幾首詩竟沒透露出一點感時憂國之思,不可理解。
就詩的內容,實在看不出這侯門冢子有什麼遠大志向,甚至像「胡不自結束,入洛訪名姝」這樣的句子,還頗讓人覺得這不過是個紈褲公子而已。
就有限的史料看,這時期的鄭森似乎是平淡無奇,看不出將會有什麼特殊作為的樣子。
http://www.knight.tku.edu.tw/phpbb3/posting.php?mode=topicreview&t=1416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成功征台部将列表

这是1661年3月汉人郑成功征台攻荷的部将列表,顺序引用来自《台湾通志》的文治、武功、拓殖、延平王世家等章。该列表部分部将镇守铜山,湄州,金门,厦门一并列出。

姓名 镇守职务
蔡政 从征台湾,卒于1668年
杨英 户都事
柯平 后知天兴县
叶亨 后知万年县
郑省英 郑成功之从弟,1661年12月承天府尹
杨朝栋 协理五军戎务,承天府尹,后因扣粮,九族尽诛。
马信 提督亲军骁骑
黄安 后灭大肚王国
陈泽
林凤 攻荷身亡
杨祖
洪暄 澎湖游击,引郑成功入鹿耳门
刘国轩 守鸡笼山(今 和平岛)
何斌 原荷兰通事
林骥 参军
吴豪 掠民银两,伏诛。
陈永华 后为咨议参军
陈豹 忠勇侯,据厦门
万义 据铜山,不愿征台,降于施琅
万禄 据铜山,不愿征台,降于施琅
张进 不降施琅清军,自焚而死。
邱辉 驻澎湖。
翁天祐 据铜山。
杨来嘉 亲丁镇
杨富 正兵镇
陈辉 水师一镇
洪旭 本郑芝龙部将,后归郑成功,据铜山。
黄廷 提督,守厦门。
王秀奇 总督五军戎务守厦门
郑泰 守金门
周全斌 右武卫
何义 左虎卫
陈蟒 右虎卫
杨祖 左先锋
萧拱辰 中冲镇
黄昭 后冲镇
陈泽 前镇
林福 礼武镇
张志 后援镇,首程东征
陈瑞 英兵镇,专缉逃亡
蔡翼 中军船
陈广 侍卫镇
刘俊 前冲镇
颜望忠 智武镇
胡靖 游兵镇
陈璋 殿兵镇
庄文烈 知天兴县
祝敬 知万年县,后扣粮伏诛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作者:鹭水苍茫 回复日期:2007-4-20 17:19:29
放屁!我就是漳州人,从没听过这件事。况且,漳州历史上城市就不大,会有七十万人?三月到十月七个月,每月平均死10万人?撒谎编造也不能这么无耻!
---------------------

漳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位于北纬23.6—25度,东经117—118度,邻近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级市。全市土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1986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谈迁《北游录·纪闻下》:“壬辰漳州受围,城中百姓才余一二百,第宅万间,率门户洞开。此一二百人指沟中白骨,历历数其生前姓字。告人又城危急时,有士人率妻子闭户,一泣而卒,邻舍儿窃煮食之,见肠中累累皆纸絮,邻舍儿亦废箸自绝。”
.
《明清史料》第三册,页269。但《海上见闻录》卷一,页17,注日
“后清署守道周亮工收髑髅,凡七十三万有奇”。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成功争夺漳州纪实
http://www.wenhuazz.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91

作者:鹭水苍茫 回复日期:2007-4-20 17:19:29
放屁!我就是漳州人,从没听过这件事。况且,漳州历史上城市就不大,会有七十万人?三月到十月七个月,每月平均死10万人?撒谎编造也不能这么无耻!
---------------------

郑成功争夺漳州纪实



满州贵族自一六四四年定鼎燕京之后,大举进行扫除全国各地反清力量。一六四五至一六四六年先后攻下南明福王政权、浙江鲁王政权、福建唐王政权;紧接着又以优势兵力向西南以桂王为首的抗清武装发动进攻。为了配合以大顺、大西等农民军为主体的抗清斗争,为了反对父亲郑芝龙出卖唐王投降清廷,郑成功决心以死报国。“大会文武群臣于烈屿(小金门),设高皇帝神位,定盟恢复”①,起兵抗清。接着,招兵南澳。一六四七年先后攻占了同安、泉州、金门、厦门等沿海许多地方,监以金、厦为抗清根据地。
郑成功选择金、厦为抗清根据地,局促东南一隅。是由于形势所逼,要保住金、厦,就必须经略漳州地带,因为此地西北多山,地势高耸,山峦起伏。特别是漳州“地极七闽,境连百粤”②。“自汀赣而下延绵三百余里至是豁为平川,两溪合流,四山环胜”⑧。“地旷土沃”④,是全省第一大平原。特别是“控引番禺,襟喉岭表”⑤。从西南向广东,东北向晋江发展;海路利用九龙江下游入海处,与厦门隔海相望的月港,东向可达台湾海峡。战略上决定郑成功必须夺取漳州,以为犄角,才能保全和巩固金、厦根据地。
在经济上,也需要漳州的大力支援,因为金门、厦门乃弹丸之地,且当时尚未全面开发,一时容纳众多的抗清武装是根本做不到的。而漳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长青,素有。鱼米之乡”、“花果之城”,是大军粮食、蔬菜的重要接济地区。特别是当时的月港“贾舶鳞次”,中外商船,日月穿梭奔忙,沿岸“贾肆星列”,“商贾辐辏”,“居民数万家”。东南亚各地的物产,全国各地的手工业品,琳琅满目。五方之贾云集,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商港,这不仅是军需的供给地,而且也是一个重要出海口。
正因此,郑成功父子一直把漳州视为兴复中华、关系大局的重要基地。在南澳起兵不久,郑成功就直截了当向诸将宣布说:“欲图进取,先从漳泉下手,此番杀他一阵,则漳虏慑服,集兵裕饷,恢复有基矣”⑦。这就不难看出,郑氏为什么要争夺漳州,而争夺又是那么激烈的原因。
争夺漳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郑成功为了夺取漳州,在金,厦经过近两年的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制定了“先吞小后吃大”的正确策略,即先扫除周围残敌,后集中兵力,夺取漳州。经过近三年(1651年12月15日一一1654年11月1日)的战斗,才胜利完成了预期的目的。现将其经过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消灭残敌形成包围
一六五一年十二月十五日,郑成功秣马厉兵率军突从漳浦1日镇港登岸,迅速围攻漳浦县城。清守将陈尧策仓皇应战,由于众寡悬殊,只好献城纳降。接着,郑成功派右先锋黄廷率军于十二月十六日攻占了诏安,派中权镇黄兴率军于一六五二年一月一日攻占了平和。于是在一月三日乃亲率大军扬帆进入月港(今龙海县海澄),守将赫文兴在大军压境下无法应战,只好开城纳降。这样郑成功一举进取漳浦、平和、诏安、海澄四城,初步形成对漳州的钳形攻势。为了截断漳城敌军退路,堵击敌军南下救援,扎紧对漳州的包围,郑成功于一六五二年一月十日,乘胜率军进入江东(九龙江东面),并选派将领进攻长泰县,于是漳城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局面。
漳城倾危,清廷大为震惊,立令各地派兵全力救援。一六五二年三月,清闽浙总督陈锦亲自率军两万多南下解救。郑成功为了截断来援之敌,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趁陈锦未到前,移军设伏于江东桥(又名虎渡桥,该桥横垮九龙江,扼漳、泉、厦交通要冲,形势险要),据险迎敌。三月十三日,两军会战于江东桥。在战斗中,由于郑成功处处运用设伏制胜的战略,短短不到一天就把敌军全部击溃。敌军伤亡惨重,俘虏不计其数。陈锦最后只率部分残兵败将向同安败逃,在灌口(现同安灌口镇)就被他的侍从李进忠杀死,把首级献给郑成功,这就是郑成功亲自指挥举世闻名的江东桥大捷。
长泰县守将杨青得知陈锦损兵折将,自知寡不敌众,亦连夜弃城逃跑。这样,郑成功仅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形成对漳州的包围。漳州这座孤城已是危在旦夕了。
(二)清军援救初战受挫
漳州城是闽南政治、经济、军事的重镇之一,所以城墙坚固,将领配备较强,粮食储藏充足。守将王邦俊虽是屡战屡败,但以此有利因素,据城固守,负隅顽抗;为此,郑成功于一六五二年四月对围攻漳州城作了周密的部署。在战术上采用灵活机动战术,特设二十八宿营,能独立行动轻便迅速。在战略上,采用“分兵重围数匝,困之”⑧。和-各处应援游兵”,互相联络,互相救援。估计通过长期困守,孤城会因粮尽弹绝而不攻自拔。同时,严明赏罚,采用分段负责,如“北门有失,则罪黄廷。……东门有失,则罪黄山”⑨。自己坐镇南院,指挥围攻。
漳州城陷入重围,清政府急忙再次调兵遣将,于一六五二年五月,..令金衢总兵马进宝率军来漳援救。郑成功综观全局,作出果断决定,“纵之入城,然后围之。城内多添人马,必多粮食,外调即迟,内势窘促,破之必矣”⑩。乃让马进宝军马进城,然后再次围困。马进宝虽与守将王邦俊会合,从东门出击郑军;由于郑军经过严密部署,作战英勇,不几回合,清军就溃败退入城中,从此再也不敢出战。
清廷派军救援漳城无效,便改变策略,采用围魏救赵伎俩。于五月底,调遣几百艘战船南下进攻郑军基地一一厦门,企图吸引郑军主力回救厦门,以解漳城之围。郑成功侦知其诡计,便将计就计,立命陈辉为总督,率水军和战船一百多艘北上阻击。双方会战于惠安崇武海面,虽众寡悬殊,但陈辉等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利用潮势和风向等有利条件,奋勇撞杀,清军大败,兵船除逃走和击沉外,缴获清兵船几十艘,粉碎了请廷的阴谋。从此,郑成功使命水师继续封锁海面,以防清军故技重演。
时至九月,漳城已围困达四个多月,城中粮食奇缺,“城中兵尽刮乡绅富户及百姓粟食之”⑾。百姓只吃草根、树叶、水萍,甚至罗雀掘鼠和杀人为食。城中“饿死男女数余万。”⑿人心惶惶,将士锐气尽失,清军忧虑漳城指日即陷。在这关键时刻,清政府又再次调兵南下救援。九月十八日。骑兵统帅固山金砺率一万多精骑达泉州。郑成功得讯后,立即召集将领商议,都认为对付适乎平原作战的精锐骑兵,可继续采用江东桥伏击办法,“如杀陈锦一样,则漳城亦如长泰,不攻自下矣。”⒀但固山金砺已吸取陈锦失败的教训,从长泰抄小路日夜兼程进入漳州地面。郑成功眼看清援军不上钩,两军汇合后力量过于悬殊,只好于九月二十六日撤掉对漳城的包围,引军退据地势险要的古县,准备据险迎敌。
固山金砺会合漳城诸将,率领一万多步兵、骑兵,于十月一日向古县进攻。郑军用火箭、火炮向清军射击,当时西风很大,郑军处在风下,火箭、火炮的硝烟倒回,呛得郑军眼泪横流,睁不开眼。清军乘势攻击,郑军失利,只好退回海澄,伺机再起。
(三)里应外合夺取漳州
古县一战,清军反败为胜,便滋长起骄傲轻敌思想,因此一六五三年五月出兵围攻海澄,相持两个月,结果清军是精锐尽丧,连夜逃回 ⒁ 漳州,固山金砺也因此而被调回北京。
固山金砺一走,郑成功乘胜再次围困漳州,这时漳城人心涣散,不少将士“慕义欲归藩下”,只因未得其便。⒂ 一六五四年清廷又把久战无功的总镇王邦俊调走,新任张世耀人地两疏,一筹莫展。于是城内将士见机思变.漳州协将刘国轩通过舅父江振曦、江振晖到厦门与郑成功密商,愿为内应。在这千载难逢的有利时刻,郑成功审时度势于一六五四年十一月一日夜密令甘辉、林胜、戴捷等将领,率军突袭漳城。在刘国轩里应外合配合下,很快进入城中,从伍迅速包围了府衙、县衙.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只好俯首投降。知府房星烨,理刑王元衡,知县周琼等在睡梦中成了俘虏。郑成功“入城安辑,秋毫不扰”⒃。随后,“漳属十邑,以次归附”。郑成功争夺漳州的夙愿初步得以实现。
郑成功争夺漳州初获胜利,不能看作一般战役的胜利,应该说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具体表现在:
漳州是郑军命脉所系,此后郑军很多战役都和漳城得失有很大关系。这次夺取漳州,解除了金、厦抗清基地的威胁,使漳、厦联成一片,进可攻,退可守。奠定了郑成功长期采取的水陆两栖战略的基础。郑军在漳城稍为整顿后,就挥师北进,不到一个月便夺取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六县,以后的誓师北伐和收复台湾,都和漳城有直接间接的关系。所以,郑氏父子二代对漳城都极为重视。
其次,夺取漳州对郑成功的领导能力是一大锻炼。郏成功原是习文的,为了抗清救国,他焚青衣,投笔从戎。从南澳起兵,但从未经历战争烽火大场合的锻炼。经过夺取漳州,反复争夺,从中看出郑成功在指挥上灵活机智果断,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好统帅。因此,不少抗清志士慕名纷纷来归,壮大了队伍,也使自己在实践中增加了统帅经验。
第三,广大郑军通过战争洗礼,从一支纪律松懈、号令不一的乌合之众,逐渐成为一支军纪严肃、步伐一致、所向披靡的抗清重要队伍。这支队伍屹立在东南沿海三十多年,经历了抗清兵、战荷兰等大小数百战,这些战绩的获得,首先应归功于初创时期战斗中的锻炼。

①黄宗羲《赐姓始末》页l。 ②唐陈元光《建郡表》。
③《嘉靖龙溪县志》卷一。 ④宋傅自得《道院记》。
⑤《漳州府志》。 ⑥朱纨《甓余杂集》卷三。
⑦杨英《先王实录》页34。 ⑧杨英《先王实录》页45。
⑨杨英《先王实录》页45—46。 ⑽江日升《台湾外纪》卷七,页2。
⑾阮曼锡《海上见闻录》卷一,页17。
⑿《明清史料》第三册,页269。但《海上见闻录》卷一,页17,注日
“后清署守道周亮工收髑髅,凡七十三万有奇”。
⒀杨英《先王实录》页49。
⒁同注⑾页19。
⒂⒃杨英《先王实录》页97,
(1984年4月于泉州师专)

(作者:张家瑜 王双山)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 製作人的話

在甫落幕的世棒賽中荷對抗賽中,有熱情的球迷捧著自製的鄭成功畫像來為中華隊加油,果然大勝!多年來,我們對鄭成功的印象始終留在打敗荷蘭人、以台灣為反清復明根據地的印象,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鄭成功和荷蘭人的事嗎?

盛夏八月,飛行了十七個鐘頭,外景隊終於來到荷蘭皇室的所在地-海牙。當我們走入海牙國立檔案館的剎那,映入眼簾的盡是白髮、白眉、白鬍的老學究們,有的在閱覽室就著老花眼鏡翻閱泛黃的手抄檔案、有的抱著大疊大疊的檔案顫巍巍的走向閱覽桌、有的捧著咖啡在休息區談話,整個館內充盈著歲月不知年的感覺,中國成語中「皓首窮經」詮釋的大概就是這種畫面吧!

你一定想知道,海牙國立檔案館裡到底藏著什麼寶貝,讓我們扛著兩百公斤的攝影器材遠道而來?如果有人告訴你,四百年前台灣的面貌,就在海牙國立檔案館那一公里又兩百公尺的古荷蘭文手抄檔案裡,是否讓你覺得不可思議?我們都知道古早古早以前,荷蘭人曾經統治過台灣,直到被鄭成功趕走。但是,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荷蘭人為什麼要千里迢迢開了八個月的船到台灣來呢?又為什麼要在台灣南北兩端建造城堡?那一公里又兩百公尺的古荷蘭文手抄紙頁到底是什麼?

「台灣˙荷蘭˙鄭家軍-荷蘭時期台灣圖像」這部紀錄片,是公共電視首度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合作,以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國姓爺鄭成功發動的這場決定台灣命運的大砲戰為主軸貫穿全局,剖析十七世紀在世界舞台初綻光芒的台灣,荷蘭人為何在台灣建造商館,另一個重要焦點在介紹一般人極為陌生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史料和幾位經年研究這段台灣史的學者,他們如何克服語言的障礙,長期從浩瀚的檔案文獻中,抽絲剝繭的解讀、勾勒出四百年前台灣的面貌。

西元1505年,葡萄牙人在印度設總督府,開始對東方的殖民和經濟貿易。1565年西班牙人已佔據菲律賓,以呂宋島作為對日本和中國海上貿易的根據地。到了十七世紀初期,荷蘭人在海上的勢力逐漸強大,便在1602年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開始進軍亞洲,和葡、西兩國爭奪海權。「聯合東印度公司」由六個荷蘭的城市共同組成,他們擁有強大的船隊和貿易能力,甚至可以代表荷蘭政府出兵和建立殖民地,他們在各據點建立商館,進行貨物貿易。

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未果,1624年遂選定大員─現在的安平,建造城堡,作為貿易的根據地,開始往後38年的殖民經濟,直到1662年鄭成功登台。短短38年之間,除了以大員(安平)作為貿易轉運站,荷蘭人幾乎踏遍台灣全島,有紀錄可查的原住民村舍全島竟多達三百多個,遠至淡水、宜蘭,下達台東、小琉球。隨船而來的荷籍牧師更積極到原住民部落傳教,甚至用原住民的語言編寫了羅馬拼音的聖經。

當年因為交通不便,配合季風航行,從歐洲到亞洲動輒七、八個月,因此「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為了確實掌握殖民地的一舉一動,要求各分據點的總督逐日記下殖民地所發生的點滴事情,以日誌的形式寄往當時的巴達維亞(現在的印尼雅加達)再轉送回荷蘭母國。這些從十七世紀初到十八世紀末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各據點與總公司聯絡所留下的日誌資料,四百年來一直被慎重保存在海牙檔案館裡,這些日誌集結而成的巨冊排列起來竟長達一公里又兩百公尺,包括有書信、日記、報告和決議;其中關於台灣的「熱蘭遮城日記」就有厚厚四大冊,「巴達維亞城日記」中也有不少和福爾摩沙有關的紀錄。

早在日據時期,日籍史學者便相當重視這些史料,曾經遠赴荷蘭抄寫檔案企圖解讀台灣的過去,後來雖因戰爭而中斷研究工作,卻也在台大圖書館留下為數極豐的荷文資料。這些古荷文檔案,在少數研讀台灣史的學者的苦心鑽研之下,陸陸續續出土。曹永和院士、江樹生先生、荷蘭人包樂史便是參與編輯整理出版熱蘭遮城日記荷文版的學者,近年江樹生先生更將之翻譯成中文版面世。

「雙方都要把所造成的一切仇恨遺忘。」這是西元1662年荷蘭人交給鄭成功的合約中的第一條。第一次讀到這份合約的文字內容時,令人震撼不已,那是雙方在物資艱困的條件下互相對峙苦戰九個月之後所簽訂的條約,第一條卻是要忘卻仇恨。幾百年來我們始終認為荷蘭人遞交降書給鄭成功,離開台灣。直到1990年,致力文化傳承的漢聲雜誌計畫將這些難懂的史料用深入淺出和生動的繪圖方式出版,邀請遠渡重洋、浸在古荷蘭文中已經十七年的學者江樹生,重新翻查檔案,才赫然發現三百三十年前鄭成功曾經也遞交了一份合約給荷方,不僅讓古文件從檔案中出土,也重新為這段歷史定位。幾百年來,仇恨早已煙消雲散,然而這段歷史卻不該再被遺忘!

公視特別邀請曾以「回家」一片入圍金馬獎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吳秀菁執導本片。對於這場決定台灣命運的海戰,我們不想按照一般歷史紀錄片按年代敘述的方式進行,嘗試以電腦動畫來復原當年的熱蘭遮城和荷蘭軍艦與戎克船發生激烈砲戰的場面。為了忠實呈現史實,我們遠赴荷蘭四個博物館拍攝相關的史料,多次向顧問請益、和動畫師溝通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內得到最好的成果呈現。

一切的一切,都希望引起大家的興趣,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環境,更希望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年輕學者出現在海牙國立檔案館內,步伐輕快的抱著檔案,解讀出更豐富、多樣的台灣。

老地圖提供:Paul J. J. Overmaat


http://www.pts.org.tw/~web01/misc/holand/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作者:鹭水苍茫 回复日期:2007-4-20 17:19:29
放屁!我就是漳州人,从没听过这件事。况且,漳州历史上城市就不大,会有七十万人?三月到十月七个月,每月平均死10万人?撒谎编造也不能这么无耻!
---------------------

郭弘斌:郑氏王朝

http://taiwanus.net/history/2/13.htm


漳州、海澄二役
一六五二年(永曆六年、順治九年)鄭成功正月攻海澄,二月攻長泰。從四月鄭成功兵圍漳州城,清福建巡撫陳錦前來救援,與成功相戰不利,退至同安之鳳尾山。在鳳山尾陳錦鞭笞其奴庫成棟,是夜庫成棟攜匕首刺殺陳錦,割其首,前來鄭營獻首。鄭成功雖然賞其功,但也感既而說:「僕戕主而赦之,是天下無刑也!」 所以賞後,將庫成棟以叛主之名殺之。 陳錦這支軍因無主,故星散回汛。滿清派出浙鎮馬逢知率兵援漳,成功將計就計,讓馬逢知輕易入漳州城。入城之後方知成功之計策是讓城內多添人馬,糧食容易消耗,若外部救援不及,則內部必然窘促,破城之日就近了。
漳州被圍於是清巡撫宜永貴採用圍魏救趙之法,集二百餘艘船出兵攻打成功的基地廈門,以解漳州之圍。成功令甘煇率水師禦之,二軍相遇在崇武,甘煇大勝。到了八月築堤鎮門山,以水灌漳州城。 城內人口多,但無蓄糧,況且兵多,糧食食盡,兵奪民食,人民不敢舉煙,煙一出即知此屋灶上有物,則兵即來搶,金珠寶玩,賤如瓦礫,紙皮樹葉,亦成為糧,弱肉強食,死亡塞戶,人食人。
九月金礪 (又名金固山,是滿州八旗的都統,滿語叫《固山額真》,當時便稱固山)與新總督劉清泰再增兵來救援漳州,然後才解漳州之圍。總計半年間有十萬軍士陣亡,沉船千艘,漳州軍民餓死達三成,死於路上也有七成,戰後挖三大穴,穴前各立一碑,即「同歸所」、「萬安所」、「萬公所」來容納遺骸,軍民總共死亡人數達七十三萬人。

由清將金礪固山對成功發動攻擊,解除漳州之圍後,雄心大發想一氣盡吞中國南部。於一六五三年(永曆七年、順治十年)四月進兵鄭成功所佔的海澄,進行海澄攻防戰。清水師出福、興二港夾擊鄭成功。五月一日成功自率大隊至海澄,令王秀奇、郝文興、陳堯等守鎮遠寨,甘煇、黃廷守關帝廟,為指揮順利,在海澄天姬宮前築將台,親登觀兵督戰。五月八日金礪全力攻鄭,砲聲震天城垣隨壞隨築,鄭成功坐將台,張蓋指揮。金礪望見傘蓋,令大砲對準傘蓋所在的將台齊轟。諸將見砲如雨下,勸成功下台避之。但成功就是不肯,甘煇見狀不顧身份,強行將成功掖下脫離將台,剛一離台,其座椅已遭砲擊碎矣。 七月海澄城壞百餘丈,而成功指揮自若,敵攻未逞,雙方激戰,成功設下地雷陣,一聲霹靂燒死清軍無數,金礪固山敗退回漳州。 清廷以聖旨將滿清最猛戰將金礪固山招回,以免造成更大的遺憾。
十月在清的統治下漳州有樓總劉國軒私自到廈門,先見參軍馮澄世 ,馮澄世與劉國軒長談後甚為器重。劉國軒感知已故拜馮澄世為義父。經馮澄世引見鄭成功,成功對劉國軒想來投靠頗感欣慰。十一月初一鄭成功驅軍至漳州,國軒開門降鄭,於是漳州入鄭成功之手。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成功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延平郡王,台湾的统治者,郑成功长子。

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初二,他的妻子是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后在在厦门与乳娘陈氏通奸,生下一子,郑成功知道后大怒,下令处死,并斩郑经之母董夫人,命黄昱持令箭往思明(厦门),郑军将领郑泰抗命,仅杀陈女复命。郑成功气愤难消,再度下令,务必斩世子。又令在南澳的周全斌执行,诸将以郑泰马首是瞻,以“此乱命也,不可从”,不遵命监斩,反将周全斌拘禁。郑成功闻诸将拒命,大怒,以酒消愁,不久病逝承天府[1]。

郑经人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但是由于郑氏内斗,导致1663年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郑经便撤退台湾,将“东都”改为“东宁”,并伺机反攻福建。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

郑经嗣位期间,曾经与清朝展开多次谈判,郑经坚持采朝鲜不削发、不入贡之例,但是都没有得到清朝的正面回应。永历二十七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东渡福建。郑经先调遣兵万人、船百余艘先行,至厦门,耿军派人往接,军容未如早年壮盛,甚轻视之,耿精忠甚悔。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郑经亲自率兵西征,并请耿精忠如约拨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双方开始交恶。后来,广东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死亡,郑经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翌年病殁。

郑经在厦门与台湾期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仍有贸易往往来,开展了台湾在东亚国际贸易上的重要地位。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称郑经为“台湾国王”。


根据夏琳《闽海纪要》和江日昇《台湾外志》的记载,郑成功病情一开始并不严重,还能看书、观台、饮酒,有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李腾岳:《郑成功死因考》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克𡒉 非郑经妾所生,易某李姓屠户子为子


郑克𡒉(1664年 - 1681年),为郑经长子,为郑经妾所生。一说郑经嬖妾生女,易某李姓屠户子为子,但是郑经自称目睹其降生,并不相信。

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郑经西征,以陈永华为东宁总制使留守东宁。三十三年(1679年)四月陈永华表示“元子年登十六,聪明特达,宜循‘君行则守’之典,请元子克𡒉监国”。郑经允许,遣礼官郑斌赍谕抵台湾,同陈永华立郑克𡒉监国。郑克𡒉娶陈永华小女儿为妻,诸事悉受陈永华教导,当时的郑经诸弟对于民间财产如有占夺,郑克𡒉必执不可,百姓喜有天日。

三十四年(1680年),郑经撤返台湾,政事仍委由郑克𡒉处理,唯偶取其批阅公文。三十五年(1681年)正月,郑经与陈永华相继去世,冯锡范联络郑经诸弟,以郑克𡒉非郑氏骨肉为由,绞杀郑克𡒉。妻亦殉死,

现在台南市延平郡王祠有“夫死妇亦死 君亡明乃亡”之联即指郑克𡒉夫妻。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郑克塽(1670年8月13日—1717年9月22日),郑经之子,郑成功之孙,1681年郑经去逝后,冯锡范诛监国郑克臧,立克塽为延平王,年仅十二岁,1683年施琅攻下澎湖,刘国轩逃回台湾,台湾众人震怖,冯锡范遂劝说郑克塽降清,七月初五,命郑德潇写降表,十五日,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施琅进入台湾受降。被封为汉军公,隶属正黄旗汉军,送往北京,有衔无职,其余生在涂有黄金的囚牢度过。克塽后来娶冯钖范之女,有子郑安福、郑克塙,其爵衔死后即撤。郑克塽死后,其母黄氏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但不了了之。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1602年—1646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1623年—1662年)



南明隆武帝,名朱聿键(1602年—1646年),1645年—1646年在位,在位2年。南明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即位前封为唐王,封地在河南的南阳府。1636年,他率军倡义勤王,被崇祯帝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改封其弟朱聿镆为唐王。1641年,李自成攻陷南阳,杀死朱聿镆。1644年,崇祯帝在北京自杀,从洛阳逃出的福王朱由崧即位,释放了朱聿键。1645年六月,清军攻破南京,朱聿键逃至杭州,闰六月,南安伯郑芝龙等人拥立他于福州称帝,年号隆武,故史称隆武帝。隆武帝本想有所作为,却没有依靠,1646年,清军进入福建,郑芝龙逃入海中,隆武政权很快灭亡。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自杀,享年45岁。庙号绍宗,谥号襄皇帝,永历帝谥思文皇帝。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皇帝(1646年—1661年在位),在位16年。

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孙子,明思宗的堂弟。父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第七子,封湖南衡阳,天启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就藩,弘光元年十一月初四日病死于梧州。第三子安仁王朱由𣜬(左木右爱)承嗣。隆武称帝后,病重,不久由榔被封桂王,并在隆武被俘后,于当年十月初十日(一说十四日)称监国于肇庆。

朱由榔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肇庆正式即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永历帝倚仗张献忠建立的农民政权大西之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带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一度甚至收复湖南等地。

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政权灭亡。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次年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永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1月,永历帝在昆明遭绞死,终年40岁。死后庙号昭宗,谥号匡皇帝。清乾隆年间上谥号出皇帝。

永历帝是南明政权最后一个曾即帝位的领导人。他本身对天主教有很深厚的认识,在即位后曾经向罗马教廷派遣使节,这在中国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南明武将。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

李定国出身贫寒,能征善战,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以宽慈著称,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张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率大西军余部入贵州、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永历元年(1647年)与孙可望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并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

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又击败吴三桂,收复广西;大战湖南衡州,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间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但后来被孙可望所嫉,造成两人分裂,被迫退入广西、云南。曾与郑成功相约会师五羊(今广东广州),由于郑军屡误约期,加之瘟疫流行,连战连败,没能成功。后被永历朝廷封为晋王。十一年,击败孙可望,继续坚持抗清斗争,保卫桂王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次年,退出昆明。后护送永历帝入缅甸,独自率军返回。后缅甸方面将永历帝送还给吴三桂。李定国得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
楼主:lovesue888  时间:2019-07-22 22:02:58
张献忠 孙可望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6年),字秉忠,号敬轩,中国明末民变领袖。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延安卫柳树涧堡(今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属于军籍,担任过捕快、军吏,后因犯法被除名。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米脂追随府谷人王嘉胤起事,自号八大王。王死后改投高迎祥1635年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与高迎祥等共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故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1637年,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张献忠本人也受伤。

1638年,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受招安授予副将。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1639年,重举反明的大旗。转战四川境。1641年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1643年据武昌,称大西王。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抚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张献忠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8月16日登基成为大西国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据史料记载,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退出成都时,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有40万人的成都只剩下二十户居民;天府之国四川遭到毁灭性破坏,人口从至少三百万一度锐减到只有八万人,导致后来清朝时期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湖广填四川。同年10月20日,张献忠在盐亭县凤凰山被清军将领豪格射杀身亡。大西的官员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到张死时只有25人。大多被他杀死。

清代彭遵泗所写的四卷《蜀碧》详细记述了张献忠在四川的残忍至极的大屠杀。彭孙贻《平寇志》记载崇祯八年张献忠焚毁凤阳,“士民被杀者数万,刨孕妇,注婴儿于槊,焚公私庐舍2650余间”。是年张献忠攻克和州,“是时杀戮惨毒,有缚人去淫其妻杀之者;有趋人父淫其女而杀之者;有裸孕妇共卜腹中婴儿男女刨验以为戏者;有以大锅沸油掷婴孩于内观其跳跃啼好以为乐者……所虏子女万千,临行不能多带,尽杀儿趋,暴残恒古未有。”当时的西洋传教士在《圣教入川记》也有相似的记载。沈荀蔚在《蜀难叙略》上说,由于清军进剿追击,张献忠乃毁成都,“王府数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烬。盘龙石柱二,孟蜀时物也,裹纱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部队逃到西充时,无百姓可杀,乃自杀其卒,一日一两万人。

但也有学者怀疑,四川数百万人究竟是否真是张献忠所屠尽?四川的人口从万历六年(1578年)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明会要》卷五十)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估算的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嘉庆《四川道志》卷十七),整整少了三百多万人。但这距离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伏诛已近四十年之久,而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才攻陷渝城(重庆)。因此,这些学者怀疑所谓的“七杀碑”也可能只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的误植。




孙可望(?—1660),陕西米脂人,小名旺儿。张献忠义子,号称“一堵墙”。

膂力过人,骁勇善战,深受大西政权领袖张献忠喜爱,封为平东将军,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皆为献忠义子。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死于西充,余下五六万起义军由孙可望与李定国继续领导。可望率领大西军数千人南走,攻克遵义、贵阳,进屯云南,作为抗清根据地,顺治六年,孙可望致书南明永历政权,愿“联合恢剿”,与南明政权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派兵入贵川,尽收南明诸军残部。孙可望移永历帝于贵州安隆。孙可望残暴善妒,与李定国不和,定国屡建战功,孙可望恐定国威重难制,欲去其兵权。顺治十四年(1657年),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李定国部,因部将倒戈归李定国,孙可望大败,率部属六百余人降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病死,一说为清军射杀。

楼主:lovesue888

字数:227879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07-04-21 00:50:00

更新时间:2019-07-22 22:02:58

评论数:2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