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心修秘境之禅悟

心修秘境之禅悟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执一2W 2019-07-28 19:21:27
请问先生,怎样平衡工作,生活和修行?
-----------------------------
这三者其实并不冲突。不要错误的认为,修行就是要到“山”里,远离人群,不要工作,不见亲人……。觉悟是自心的觉悟,内心深处的觉悟,跟工作、生活不冲突。当发心修行时,就在工作、生活中修。只是要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多看参话头即是。例如,做家务时,就在动中念佛、看参话头。当然,如果,一开始定力不够,就先在静中参,然后过渡到动态中。古时,很多人一样是在劳动中而开悟的,所以,不要以为整天的“打坐”才叫修行,动中练出的定力才更好……。

六祖慧能大师偈语总结得好: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可以好好的参悟一下这个偈语。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禅心道语 2019-07-31 22:15:12
给楼主师父一点思路,说说见性之人看到平常事物时心中升起何种念头?比如看到一朵花??
-----------------------------
1、先讲讲看东西“念头”的问题。
可以说,问这样的问题,肯定是未破初参明心者。何也?心识有八,体性不同。很多修道者,常常自以为是的修“无念”、“修无分别心”,以为不去分别善恶,美丑,是非,就是所谓的“得道”。以为故意压抑第六意识心,使之不去思想,跟顽石一般,企图把第六识变得跟第八识一样不去做主,这样就接近第八识心(道)的状态了。但,此犹如以沙煮饭。“沙”与“米”在体性上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沙”不管怎么去“煮”,都不可能煮成“饭”的。所以,某些人,一动念头,一思维就以为是一种“罪过”,以为离道远矣(此可以再重新参看本帖修行歧路修无念、无分别心一段)。其实,真心与妄心是合在一起运作的,要从妄心中“明”真心才是,“肉在骨头上”即是此理。
如果一味修此无分别之白痴心,未修前不是白痴,修后反而成了白痴,那这道还修什么呢?
若真已经明心,根本不会不敢“起心动念”。

2、讲讲关于“见性”的问题。见性是重关。参学有次第,本来未破初关者,是不能讲重关的。(因为境界不到,听不懂,讲了也没用)。但我还是略做些提示吧。
重关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以,“看花也不是花”。
既然,“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见花也非花”。
那么,究竟“见性”,见得是什么东西?
重关是定力、慧力、机缘、福报的综合,方能过关。
若根本没有走到此关口,说之亦无用。
今夜,我睡着了,你睡着了,大家都睡着了。
“你与大家伙能否见得到我”?一定要能“见”得到才叫破参过关。
有的人说,在自性的本分上没有见不见的说法;
又有的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实也都是“口头禅”,未离心意识。
若要志心破参过关,还得努力渐修才是。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用古时“黄山谷与黄龙死心悟新”之公案来再说重关之事:

黄山谷在“闻木樨花香”后破得初参明心,但一直未能过重关……。而师傅晦堂禅师就将圆寂,圆寂前嘱咐其大弟子,黄龙死心悟新要帮助黄山谷开悟见性。(黄龙死心悟新虽然是师兄但年龄其实要比黄山谷要小,只是入门要早,而且又是出家人,所以是黄的师兄。)

师傅圆寂了,将要火化焚烧时,黄山谷前来送别师傅。黄龙死心悟新拿着火把,直接就来一“禅棒”打了过来——我这一把火丢下去,师傅烧化掉了,你与师傅在哪里相见?

大家可以参参看,若你是黄山谷,这个问题怎么答?在哪里相见?以后一起在阴曹地府相见?抑或是在极乐净土相见?
人家黄山谷当然不会这么答了。因为这样答更显得肤浅……。
黄因为答不上来,也就直接闷声走人了。
直到后来在睡觉时落枕而破参……。
(提示:此公案与“空剑斩落德山头”公案比,哪个更玄?其实这两个公案是一不是二,关键是真的见性否?真破参者,必会!)


“见性”要在相上“见”。这个“见”,不一定仅仅局限于眼睛上的见,也包括了其它五根。
而且六根是互通的,在最初见性时是在某一根上得见,但体验过后,再用另外的几根时,一样也能够“见”。所以,所谓“六根互通”是这么个“通”法,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神通的展示——眼睛当耳朵用,耳朵当鼻子用……。(当然也确实有这种“特异功能”,但如果仅仅只是把功能互换而已,与未换前其实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因为不能真正的见性,所以就用这些“神通”上的东西来来自圆其说了。
这个也是没有真正“解悟见性”的表现。在学理上尚且没有搞明白,如何证悟过关?
初关明心也是一样。某些人因为不能明彻本心,就拿“宿命通”来搪塞,以为知道自己“前世是谁”,后世会投胎何处,把这个当做开悟明心……。
末后牢关!某些人把能否“坐脱立亡”定为是否破参之标准。“坐脱立亡”是定力功夫的成就,不代表其已经“明心”,更不是已经“闯过牢关”之凭证……。
“见地”不正,终究是在“盲修瞎练”而已。


在宋以前的人,一般很注重做功夫修定力。如果禅缘成熟时一般可以初关、重关一起过。但宋后,读书人参禅解悟能力强,但定力差。所以,慢慢才开始设立了这个“三关修证”阶梯……。
对今人来说,过得初关后,再补修定力,两年内能够参破重关者,也算是一把好手了……。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ty03051 2019-08-01 13:51:16
我写一下自己的修行经历,给楼主提供一个写帖子的思路,也顺便帮我参谋参谋,给我一些正确的建议: 几年前刚接触修真的时候是看的道家的一些典籍,那时候自己晚上练习打坐,大概一周左右后有一次打坐中突然进入到一种失去感知的状态,听不到窗外马路上汽车的声音,甚至连自己的呼吸都感觉不到了不过却不觉得憋闷,随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很清晰就像戴着耳机听歌一样清晰,再然后轰隆一声巨响跟打雷一样,一股气从最底下的......
-----------------------------
无论佛、道,打坐修炼后,气脉开始逐渐打通,生理、心理上也会开始产生变化。的确会出现“空灵忘我”的状态。心很细腻,能听到自己身体血液的流淌入瀑布,身体关节的响动犹如鞭炮之鸣……。气冲到何处,身体何处便开始出问题。概因,气聚一处也。这时,不要用意念,要减轻意念,否则过重的意念反而会导致身体的不适,甚至出现病症。魔扰也是一样的,有些并非幻觉。因为身体气机打开了,接通了其他维度空间的灵体,这些灵体没事,就专门找修行人消遣、消遣呢……。但你又没有相应法术将其搞定。

打坐,对生理的改变很快,但也需要有老师教。修什么,练什么,练到哪步会出现什么情况,怎么对治,下一步怎么修,都需要老师引导入门。道家之金丹,为内丹。如陈抟祖师一脉,所谓的“内丹”修炼,其实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陈抟祖师也是主张“三教一家”的)。吕祖言:“金丹最易”?那是他会了才这样说的。在本帖里,我写的这“三关修证”,汝觉易乎?若会!汝金丹成矣!
修炼!自己盲修是不行的。道,修不出来,还把身体给搞出问题来了。你得找老师教,才行啊!

修行练功,见地很重要!
楞严经上说的好,修行要先明心见性,然后再在生理五阴上再求次第解脱。何也?明心见性是智慧的成就,明心见性了,知道自己的本源,修行才不困惑。这也是五祖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自心本我,定力功夫越强,遭魔扰之事越多……。
而且明心见性,虽然不是什么神通力的成就,但证道之后的功德受用也是无穷的:
1、有龙、天诸护法神来护法,护佑修行,外魔邪鬼近身不得。
2、无形的保护结界,邪法无法侵。像什么降头术、养鬼术……,这些邪术在真开悟者面前,法术会自动减弱,甚至突然消失,作用不到开悟者身上。
3、开始修炼定力、神通、法术,会事半功倍,很快就修出来了。
4、因为开悟故,招神遣将时,“ 神”皆愿出力相助。(简单说,有需要帮助时会给面子前来援手。)
以上则是明心见性之益处。所以,修道一定要要心悟明本心才是。

儒家也有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先性后命而修,才是正途!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心觉q 2019-08-02 12:27:53
楼主老师好。
在下未得师承,未开悟。拜读大作,末学疑惑颇多。
请教,真的有“真心”和“妄心”吗,
明心见性是的“心”说的是心识吗,
第八识心,就是“道”的状态吗。
-----------------------------
有疑惑,很正常,有疑才有悟嘛。

真的有“真心”和“妄心”吗——一天有24小时,有没有“白天与晚上”之分呢?

明心见性的“心”说的是心识吗——是!但除了意识心之心,其它的心,你还知道几个?

第八识心,就是“道”的状态吗——是!所谓明心就是找到你自己的那个第八识。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ty_山岗 2019-08-02 21:21:38
作为资质愚钝的人,专一读金刚经,若是缘分功夫到也能开悟吧。所谓疑情,就是多问为什么多想吧
-----------------------------
首先,明心不需要功夫的,只要找到它即可。

其次,金刚经、心经这些是了义经。禅之修炼,未开悟前只看参话头,并不主张不读经(因为读了也不会——这个是不同于佛门其他宗派的,所以叫“教外别传”。其他宗派是先读经熏修,然后理解经意……)。等到破初参后,则要求开始再读这些经。那时候,会再读时,感觉又会不一样了,会感到非常的亲切,完全就是讲自己的事情嘛。(有的人此时再读时会感动得流泪——原来佛那么慈悲,把真心都写清楚了,可是为什么以前就是看不懂呢?)
未明心前看,那是佛之知见。这好像佛告诉你,他去过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然后描述一通……。你也只能听听,没感觉的,因为没去过嘛!

疑情是对一件事情的疑惑。比如,“只读金刚经就可以开悟”?这个就是一个话头,看死这个话头,不要去看话尾,所谓的“多问多想”,其实就是在参话尾了(落在意识心的思量里面)。
参话尾没用,不能开悟,要带着疑情看参这个话头。至于别人的书里怎么讲这个问题的,谁谁谁又讲过这个问题了,一律不要管。因缘具足时,你就开悟明心了。如果,你定力功夫积蓄得好,在明心的同时就可以见性。初关、重关,两关,一下子同时过……。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禅心道语 2019-08-03 18:09:47
楼主师父之前说过,等因缘到了,一念相应时就开悟了。今天参禅过程中突然有疑惑,这一念相应的“一念”还是意识心吗?第六意识?普通人难以应到这“一念”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
-----------------------------
这一念相应的“一念”还是意识心吗?第六意识?——呵呵!当然是第六识的意识心了。这“一念”,就是你的意识心。“一念相续”,就是能保持你最初的、既定的那“一念”一直持续下去。
参禅要“离心意识”参,但不是说,要你“放下”心意识。“真”、“妄”本来就是对立的假名。要是没有了“妄”,也就没有所谓的“真”了。“肉在骨头上”即是此理。
道家所说的修炼“借假修真”也是这么个道理。要从“假”的东西上找到“真”的东西……。

普通人难以应到这“一念”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是定力修持不够,功夫做少了。一念相续就是定力的修持,而且要能在动态中一念相应才算,只能在静态中做到,还得加强练习。“梦中不能做主”,就是定力不够的表现。
现在很多人也开始“禅净双修”,在动中念佛,其实也是在培养定力。把佛号一变,变为话头“念佛者是谁”,又变成了参禅……。“相应”,就是与你的藏识相应了,于是你找到本我,也就开悟了……。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故事:“由米芾教书法”话参禅:

曾经有个书生,听说大书法家米芾到了本地,非常想跟米芾学书法,受其教导……。
好不容易,米芾终于答应了可以拜师学习。
但米芾说,要跟他学书法,得用他的宣纸才行,而他的宣纸却要10两银子一张……。
书生虽然觉得这张宣纸很贵,但若真能得到米芾的指导,再贵也是值得的。
于是,狠下心来,掏银子买了这张宣纸。
米芾说,回去好好写,明天把写好的字拿来我看。
书生诺诺而退……。
书生回到家中。
铺纸于桌,提笔欲书。多少次,始终下不得手。(这么贵的宣纸,要写废了咋办?)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终未能在纸上留得一字……。
翌日,书生前往米芾处,据实与告。
米芾却言,汝与得吾练书法之“窍要”也!
遂归还了其银子……。

其实此“窍要”一样是参禅之“秘诀”。
很多人,在对“机锋”的时候,总是仓惶作答。
有时候甚至也知道答非所答,但出于各种心理,仍然勉强作答。
又由于没有戒律的约束,畅所欲言之而落于意识范畴,此则远离“禅境”矣!
于是“口头禅”就这样出现了……。

例如,宋代,幼年的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幼时就会举石砸缸救人的那位)。
有一次,家里的大人打猎回来,打到了一獐、一鹿,放置于桌上。
小司马光正好过来观看。
大人想考考他。
笑问其,这两个动物,哪个是獐,哪个是鹿?
小司马光,因为当时还太小,阅历、经验都不够,实在是不知道。
但他也不肯坦白承认自己不知道。
于是,他灵机一动,聪明的小脑袋一转,马上也就有了答案。
他答道:“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
大人们都夸其聪明异常……。(的确聪明异常)

但参禅不是耍弄“聪明伶俐心”,聪明不聪明是对意识心而言的。
真心则没有聪明不聪明之说。
“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
回答得固然巧妙,但仍然无法掩盖其不知道“獐、鹿”之事实!
此故事若比应参禅之事,此种答法也是典型的“口头禅”。
在对答机锋时,不管如何聪明伶俐,只要没有真悟,
都无法掩盖不识本心体、用之事实。

“机锋”、“转语”,本是引导证悟之方法、途径。
但某些人却误解其意,并生起了“对立”、“对敌”之意识。
(顺带说一下,传武拳术中的推手、盘手、揉手……,其实也同此理。)
以为使用相应的“机锋”是在“考”自己,让自己难堪……。
出于自尊心、胜负心……等心理因素,
就有了哪怕知道“答非所答”也要勉强作答的情况。
这个就是对“机锋”、“转语”、“公案”最大的误解。

在参话头的时候,也要学此书生写字一样,不要仓惶地“落笔而书”,
要找到提笔于纸上,“将书而未书”的那种感觉。
参话头时,不要急着给出一个“答案”。(给出的答案大多落于意识范畴)
要冷冷的看着这个“话头”,带着“疑情”看着这个“话头”。
若实在忍不住,想找个“答案”出来的时候,
就想想,答这一句则需要“十万元”。
这个时候,这句“答案”马上也就“吞”回去了……。
这个也是看参话头的“秘诀”!
若还不懂,现下已至雨季。
每当快下雨前,好好观察一下天上,
“雷声将出而未出,雨将下而未下”,
“隐隐沉闷”、“似有似无”的那种感觉。
如此长久练习看参话头,证悟有望矣!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红莲花6 2019-08-04 23:45:34
高人,能不能说一说心经,我念了一段时间了,好像越念越心不静,
-----------------------------
今特为汝作一偈,引汝疑情:
般若空空,不观自在。
行深久久,离苦得乐。
(提示:心经开篇入首,便言“观自在”,而吾作偈语却说“不观自在”。“观自 在”与“不观自在”到底有何区别?吾此说,是“符合经旨”,抑或“背离经旨”?
如若换了件衣服便“识不得”本人,不是真明心……!)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今忽来兴致,再作一偈:

空不空空,“ 空”无涅槃!
常是常常,“ 常”则自在!

(提示:心经谈空,但“空”是否如一般人所言之“无有一物”?
涅槃经说“常”与“无常”,如何才是真正之“涅槃妙心”?
心经与涅槃经所言,如何圆融? 参、参、参!)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般若空空,不观自在。
行深久久,离苦得乐。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空不空空,“空”无涅槃。
常是常常,“常”则自在。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禅心道语 2019-08-09 07:37:49
听了楼主师父的几席话,知道参禅关键是起疑情,因缘成熟之时可破疑而悟。而我们平时工作生活中各种念头不能不起,这个时候应该怎样保持疑情呢?希望楼主师父能给众修行者解答疑惑。感谢!
-----------------------------
而我们平时工作生活中各种念头不能不起。——参禅、念佛要在动中参才最得力。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城市里生活也不能不工作。但也不是说,就不能修,不能开悟了。生活中可以抓一些小的时间来用,比如,走路、外出时、洗脸、洗衣时,都可以边干事情边参禅。如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工作时,便暂时不用参就是……。
一开始要先学看话头,先静态,后动态,要保证在动中看住话头不丢。做到了,再起疑情。在动中干活时,保持这个疑情不丢,慢慢话头都不见了,只有疑情在。
要保持这个疑情不丢,主要还是要锻炼定力。慢慢练,定力好了,就能保持住疑情不丢了。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狗有佛性否”?

当然有啊!理由是达摩大师曾作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动物也是有情众生,自然是有佛性的。但这个是“倒因为果”。
“有情众生”有佛性,那是佛、是达摩大师说的,这同样也是他们的知见。
参禅需破法执、我执,“狗到底有没有佛性”,要自己去求证。
所以,要参“无”,而不是参“有”……。

这就像夹山大师未破初参前一样,有僧问其:“何为法身”?
答曰:“法身无相”。
再问:“何为法眼”?
答曰:“法眼无暇”!
僧,对其大笑不止。
夹山不知何故发笑,忙问曰:“难道吾所答不对”?
僧言:“话是回答的没错,只可惜就是没得师承”。
(“没得师承”的意思就是说只能“照本宣科”,但经里的话,其实并没有证悟到,所以不要乱说……。)

明心后,不但能知道自己真如的体性,也能体验到真如的运作。
不但能知道自己真如的体性及运作,还能知道一切有情众生真如的体性及运作。
再进一层,不但能“见”得了自己的“佛性”;也能“见”得了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
那时,“狗到底有无佛性”,自然无须再争辩……。
但这个“知道”是自己求证得来的,不是靠“看书”、“看经”,“拾牙慧”得来的……。

所谓“以心传心”,就是这么传的。
“以口传口”,或者“以书传书”,终究难得精髓……。
楼主:梅花先生  时间:2019-08-23 13:28:06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此猫有佛性,与佛不有二。

楼主:梅花先生

字数:26614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9-07-17 04:38:05

更新时间:2019-08-23 13:28:06

评论数: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