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宋裔 2020-09-18 08:32:14
顶贴。
-----------------------------
哈哈哈
感谢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62)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偏偏对这两样,徽宗同样爱好、痴迷而博学。
早在登基之初,在景灵宫的扩建工程上,蔡京就敏锐的意识到,徽宗对建筑有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
其实,这并不奇怪。几乎所有的帝王,无不迷恋巍峨、壮观、高大、恢弘的建筑,似乎非有这样的建筑,不能映衬他们的雄心壮志和丰功伟绩。只不过,聪明的君王比较克制,懂得取舍,愚蠢的则放纵欲望,无所顾忌,有的让建筑成为了帝国的标志,有的让建筑成为了帝国的墓碑。
徽宗,年轻气盛、志趣高雅,对美轮美奂的建筑自然着迷。不仅着迷,他还了解、熟悉,甚至有自己的独特品位,这就更难遏制他对大兴土木的冲动了。对了,还有蔡京,这位贴心的宰相,总是不遗余力的给予他鼓励,并且用金帛堆满了朝廷的府库,让他没有了财资之忧。
当然,他还拥有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建筑大师,李诫。
李诫,郑州管州人(今河南郑州新郑市),生于官宦世家,祖上都在朝中做官。他生在仁宗年间,赶上了北宋最繁盛的时代。盛世的熏陶,让他有了恢弘大气、厚重包容的性格。
他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并痴迷建筑。少年时的李诫,足迹走遍了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他走过喧嚣的街区和热闹的夜市,只为那些凝固的、默不作声的、庄重的建筑而沉迷。
建筑之外,他还工书法、善绘画,家中数万卷藏书,他也尽读之。尤为难得的是,徽宗对他的书画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能入赵佶之眼,可见李诫书画的水准之高。
艺术是相通的。如果只懂建筑,那只是个匠人,不足为奇。如果能在建筑里融入美、融入文化、融入时代、融入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那就是大师。
少年李诫,便声名鹊起,一位大师正在成长。
哲宗末年,他出任了朝廷将作监。
将作监,这是个古老的官职,主要掌管宫室建筑及器物打造的官署。对别人,或许这就是个升官的阶梯、镀金的岗位,对李诫,这就是梦寐以求的人生舞台。
可惜,哲宗对建筑没有太大的兴趣,李诫并没有多少施展的空间。可他并没有浪费这段时光,他穷尽所学,写了一本在当时看来有些另类的书,《营造法式》。
这是建筑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全书357篇,3555条,内容丰富,阐述精妙,堪称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建筑著作。直至今日,想要研究古建筑,想要了解唐宋建筑的发展,这本书犹是一把金钥匙。
全书详细记录整理了宋代建筑的规制、用工、图样等,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规定了建筑设计、施工、用料、结构、比例等要求,是对宋以前建筑设计、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经过历次改朝换代,那些伟大工匠们创造出的伟大建筑,除极少数保存了下来,多数化为了灰烬,后人只能在诗歌里、书画中、史书上却追忆、去想象、去神往。还好有李诫,他费尽心血、力所能及地,将所有能收集到的精巧设计和巧夺天工的建筑,留在了《营造法式》里,为后人留下了凝固的美妙记忆。
中国古代的技术类书籍,多重文字,少有图样。《营造法式》则大不同,不仅内容十分丰富,且附有很多珍贵的建筑图样,开创了图文并茂的一代新风。
全书附图共占六卷,凡是各种木制构件、屋架、雕刻、彩画、装修等都有详细图样。这些图样细腻逼真,丰富多彩,既有工程图,也有彩画画稿,既有总体图,也有分件图。
图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有助于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文字表达的内容,也能让人们更好的读出建筑的艺术风格。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样,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工程制图和美术工艺的高度,让人惊叹之余,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民国初年,国学大师梁启超,特意将此书赠给学建筑学的儿子梁思成与儿媳林徽因。他称赞此书说,一千年前古人就能有如此杰作,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荣光。
梁、林两位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对此书,他们爱不释手、毕生置于案头,以至于独子就叫梁从诫。此诫,便是《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从诫,终身追随李诫之意。
千年之后,大师李诫还有大师追随。此谓人间佳话。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cqniuzi2010 2020-09-20 12:47:06
支持
-----------------------------
哈哈哈
感谢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63)
不错,《营造法式》为李诫赢得了千年的身后名。
但是,这毕竟是留给后人的。对李诫来说,最希望的当然是将梦想变为现实、将草图变成建筑,在有身之年见到自己的作品成为东京城的新地标。
哲宗这里没有机会,他只能忍耐等待,直到徽宗登基。这时,李诫已年过花甲,步入了人生的暮年。好在,他抓住了最后的十年,迎来了人生的大爆发。
毫无疑问,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天才一样,徽宗是他最大的伯乐。在徽宗的全力支持下,他先后主持修建了五位亲王的府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
难以想象,在这最后的岁月里,李诫是怎样的忙碌,又是如何的充实。他拖着老迈的身体,争分夺秒地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在了这些建筑上。京城内外,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在人们惊叹的目光中,这些宏大、伟岸、壮观的庞然大物,不仅体现了帝国的繁华富庶,自然也象征着新皇帝的文治武功。
忙碌之余,对李诫来说,最幸福的事,或许就是在儿孙的搀扶下,攀上东京城最高的城墙,俯瞰这座那个时代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那些凝聚他毕生心血的建筑群,犹如一颗颗装饰这座城市的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无论一房一屋、哪怕一砖一瓦,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好在,有了《营造法式》,我们可以想象,想象御街旁美轮美奂的王府、汴河畔方正端庄的辟雍、皇城内富丽堂皇的龙德宫,还有巍峨壮观的朱雀门、景龙门,等等。
李诫呕心沥血,徽宗满意欣慰。每每有新建筑落成,徽宗都会排开天子仪仗,前呼后拥而来,在那里参观欣赏、流连忘返,在那里接受臣民的恭贺和欢呼。
有人说,这些都是民脂民膏,是徽宗穷奢极欲的表现。当然,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对建筑大师李诫来说,这些建筑是少年时的梦想,是壮年时的思绪,是晚年时的心血,也是历代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这个古老的国家来说,这些建筑不仅是帝国的新象征,更是文明的新高度。
任何时候,建筑本身没有错。有错的,是那些虚妄的掌权者毫无节制的乱建乱造,超过国力承受的大建滥建。更有甚者,有些愚蠢的统治者,居然以自己可笑的智商来划定建筑的美感,这是对建筑的侮辱,也是他们自取其辱。
建筑是艺术,更是专业。权力与智商无关,更与专业无关。好的权力,懂得为专业创造施展的空间;糟糕的权力,习惯限制专业的发展;卑劣的权力,直接以权力取代专业。
至少,徽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是皇帝,但尊重专业,欣赏专业,宽容专业。对于李诫的专业工作,他认同肯定支持,多有褒奖赏赐。这样的伯乐,实在可遇不可求。
在徽宗的赏识下,除了将作监以外,李诫还做过虢州知州,且很有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一代建筑大师,既是书画圣手,也是行政之才,这颇为难得。其实,北宋的官员们,很多人都是多面手,扎实的文化功底、出色的艺术修养,不过是他们作为行政人才的底色。如此,有宋一代多有仁政,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如此,作为建筑大师,李诫依旧是被埋没的。或许,修宋史的元人,对建筑大师的理解,又退回了普通匠人。国家正史,哪能为匠人立传?不仅如此,在其老家河南郑州,甚至明清两代《郑州志》、《郑县志》亦都没有他的传记。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对待建筑的态度、给予大师的礼遇。推而广之,又岂止是建筑。
能说什么呢?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jqbwqlj2014 2020-09-21 15:48:06
ding
-----------------------------
哈哈哈
感谢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64)
伟大的建筑,是经验和科技的结晶。
李诫是建筑大师,也是科技专家。
不过,北宋一朝,要论科技大师,非一人莫属,苏颂。
苏颂,曾在我们的文中出现过,他是朝廷大员,旧党支持和同情者。在蔡确等人算计下,被牵扯进陈世儒案陷入冤狱,侥幸逃出后,一路官至宰相。
这是做官的苏颂,或者说是宰相苏颂,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熟悉的苏颂。这个苏颂,命运虽有波折,终是人生赢家。
这样的人生赢家,在我们的历史里很多。那些帝王将相的励志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口口相传,激烈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功名富贵穷经皓首。若是提起科技大师、科学家,那就廖若星辰了。不过,即便寥寥无几,也必有苏颂的位置。
苏颂,公元1020年出生,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他出身闽南望族,家境富裕、生活优渥,自幼聪慧机敏,有神童之誉。
此神童异于常人之处,不在于出口成章、迈步作赋,而在于他对于机械原理的浓厚兴趣。他尤其喜欢拆拆卸卸,以至于家里有些新物件,根本不敢让他看到。不过,后来家人发现,即便拆了也没事,哪怕拆成零碎,小苏颂也能很快安装复原。
除了拆东西玩,小苏颂还喜欢在晚上冲着天空发呆,迷恋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星空。刚开始,他是缠着大人们讲吴刚、嫦娥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再后来,他就不满足于故事了,而是想搞清楚这灿烂星空背后的秘密。
他还喜欢读医药的书,是家里的小郎中。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他会像模像样的开出药方。大家往往一笑了之,没人会真正服用,但小苏颂一直都煞有其事、一丝不苟。直到有一回,请来的郎中看到了他的方子,便对其父说,府中既有此药方,下次就不必再请我了。众人这才啧啧称奇。
这些爱好,伴随着苏颂成长,但并没有耽误苏颂的正途。
所谓正途,就是科举。
公元1042年,仁宗庆历二年,22岁的苏颂走出福建,来到京城赶考。十年苦读,一朝得中,进士及第、誉满京华。他的同年进士,还有王安石、王珪、韩缜等人,这些都是后来朝堂上的赫赫之人。
入仕后,他曾在京城馆阁任职,后又遍历地方长官,还两次出使辽国,累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宋哲宗时拜为宰相,达到人臣的巅峰。公务之余,他不喜欢吟风弄月、无意于游园行猎,他有更在意、更投入的事,科学研究、科学发明。
水运仪象台,便是他的杰作。
这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杰作。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65)
水运仪象台,历时五年建成。
苏颂,是总设计师,也是总召集人,他在朝廷的支持下,招贤纳士,团队里有当时最顶尖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工匠。
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高12米、宽7米,如三层楼房一般的巨型天文仪器,看上去巍巍壮观。
从内部来看,它由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组成。上层是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运动而报时的机械装置。它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以及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的三项功用。
从动力上来看,整座仪器修建在水源附近,借助水力推动巨大的水车带动机器运转。
水运仪象台,是苏颂及其团队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巅峰之作。其中有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设计,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如,水运仪象台为观测方便,设计了活动的屋顶,这便是如今天文台活动圆顶的祖先。再比如,浑象一昼夜自转一圈,不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变化,也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器械--转仪钟的祖先。此外,其中首创的擒纵器机构,即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它也可以说是钟表的祖先。
这些天才的设计和惊人的想象力,为水运仪象台在近现代科技界赢得了极高评价。比如,李约瑟,这位英国大名鼎鼎的科技史专家、汉学家,曾专注研究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水运仪象台,尤其让他着迷,让他对这个东方古国曾经达到的科技高度感到敬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过去的一些观点。比如,他在其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明确说到,他曾错误的以为是十四世纪的欧洲人最早发明了钟表,而水运仪象台则表明,最晚在中国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水力传动的机械时钟。
或许,正是因为水运仪象台,促使他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其核心的意思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是个叩击中国人灵魂的问题。必须承认,在近现代科技领域,我们拿得出手的东西并不多。
不错,我们曾经有过四大发明。这些发明,确实很伟大,也确实剧烈的改变了世界,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但是,作为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在近现代科技领域,我们确实应该做的更多,应该有更多更伟大的发明创造。
很多时候,也不是我们没有,而是被历史湮没了,没有了传承,没有了革新,没有了精进。
比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如果能在它的基础上持续的发展下去,那会是怎样的景象?要知道,那可是近千年前。
或者,至少应该代代相传,保留下来。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庞然大物保留到今天,就在某个博物馆里面。在星光灿烂的夜晚,每个参观者可以走进去,用千年前、苏颂用过的仪器来观察千年后依旧的星空,那是怎样的体验,又该有怎样的自豪和骄傲。
想想都挺美的。
在科技领域,骄傲和自豪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抱歉!
昨日断更
今天继续!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哈哈哈
感谢支持
稍后更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66)
水运仪象台,没有流传下来,确实万分遗憾。
好在,苏颂结合制作过程写就的《新仪象法要》,成为了传世经典。这本书,成为了解水运仪象台和那个时代科技成果的重要文献。
虽然是科技书籍,但毫不枯燥,图文并茂、非常精彩。
这些图,包括了天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全图、分图、零件图等50多幅,机械零件图150多幅,其中多数为透视图和示意图。这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且最完整的机械图纸。
透过这些精美图纸和说明文字,我们可以清楚了解水运仪象台的运作原理。李约瑟等人,也正是根据这些图纸,才准确地复原了出水运仪象台的全貌。
令人惊奇的是,苏颂在书中还绘有多种星图。这是保存在国内的最早星图,共绘星1464颗。要知道,欧洲在文艺复兴前,观测到的星数只有1022颗,比苏颂星图少422颗。西方有些科技史专家甚至认为: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除了中国星图以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
很难想象,苏颂贵为宰相,日理万机之余,还能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如此广泛的科学研究。那个年代没有知识产品,更没有科技专利和市场化的转换,科学研究完全是无名无利之事。
唯一的理由,就是对科技纯粹的热爱。
此后,苏颂又研究出了假天仪,这是一种人能进入浑天象内部观察的仪器。它用竹木制成,形如球状竹笼,外面糊纸,再按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纸上开孔。人进入球内观看,外面的光从孔中射入,呈现出大小不同的亮点,如同夜空里的星辰一般。人悬坐球内,扳动枢轴使球体转动,就可以更全面地看到星宿的出没运行。
读到此处,去过天文馆的人,或许有恍然大悟之感。不错,假天仪,正是近代天文馆里星空演示的先驱。
这不禁让人有些感慨。有些人,一提到两宋,就想到程朱理学、封建礼教,以为宋人从外到内、由肉体到思想,都被层层包裹的密不透风,漆黑无趣且迂腐愚昧。这些人,真该读读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再脑补下水运仪象台和假天仪的精妙,充分感受下那时宋人身上闪耀的灵动之气。
当然,苏颂的这些成果,并非完全来自他个人的天才创造。他的身后是个强大的团队,且有个得力助手,韩公廉。
可惜的是,史书关于韩公廉的记载非常少。原因很简单,他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小官。这样的人,对史官来说,能留下个名字就不错了,又怎会为他浪费笔墨呢?
根据粗略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韩公廉是个数学天才,同时精通天文学,曾写过《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而正是这位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的韩公廉,协助苏颂设计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和假天仪。尤为关键的是,所有繁琐复杂精密的测算工作,几乎都是由他完成的。
关于韩公廉,我们知道的就这些了。
想想看,如果苏颂不是当了宰相,也是个不入流的小官、或者是布衣之身,他能有资源开展这般宏大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能进入史官之眼?真若那样,这些东西甚至连同他本人,或许早就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只能说,无论做什么,当官、当大官,还是很重要的。
幸好,苏颂当了宰相。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唉。
涯叔又抽风了。
两次更新成功,又都被莫名删除。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67)
宰相苏颂,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
科技专家之外,他还是位杰出的药物学家。
入仕后,苏颂曾在文史馆和集贤院任职多年,潜心研读过许多重要的医药典籍和资料,包括不少世人难见的珍本孤本。仁宗年间,他受命参与校定和编撰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搜集补充医家常用而之前未载入书籍的药物近百种,全书载有药物1082种,并且做了详细的图文注解。
也正是这次编书的过程,给了苏颂很大的刺激。他发现,历代医书多是残缺不全的、或者语焉不详,让医家在参考行医时多有不便。他在想,如果能有一部包罗万象、图文并茂,可以按图索骥的医书那该有多好。
苏颂敢想敢做,动手能力极强,这是他的一贯风格。
随即,他便上奏朝廷,提议编写此书。在奏议中,他明确提出,要编出一本古今大全的医书。显然,这是苏颂的雄心壮志,也是朝廷的浩大的工程。这般雄心、这般工程,也正是盛世真正该做的事。仁宗皇帝,几乎毫不犹豫地批准了。
于是,朝廷举全国之力,开始了全国性的药物大普查。
大宋各地州县官府全被动员了起来,按要求将属地所有的草药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大小、形色等画出图样,并详细说明开花、结果和收采的时间及药物功效等。
草本之外,能够入药的动物和矿物等,也都依样办理。
待州县整理完毕后,再将这些堆积如山的原始图样和药物样品,通过水、陆运送到东京城。苏颂亲自带人对这些药物,进行了逐一的辨别研究。这是项极其繁琐和无趣的工作,不仅考验专业素养,更考验人的耐力和细致。前后四年时间,苏颂终于编撰完成了总共21卷的药物学巨著,仁宗皇帝御览后兴奋不已,赐名《图经本草》。
这是部真正的集大成之作,从三皇五帝直到仁宗年间,全书包罗万象、图文并茂,是当时最全面、最详实的药物志和药物图谱。
难得的是,博学的苏颂,在书中不仅记载了药物,还对涉及到的动物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述。这让《图经本草》不仅成为了药物学经典文献,还在生物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乌贼鱼,书中的记录是: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非常形象生动,读之犹如见之。
不仅如此,《图经本草》还记载了丹砂、空青、曾青等105种矿物药,甚至对当时钢铁冶炼工艺都有详细记述。
这部药物学的传世巨著,成为了后世之人可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以此书为基础的。
苏颂,真的很了不起。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贵为宰相的人,能拥有如此的动手能力,不仅有对科技的热情,能亲自设计制造天文仪器,还有济世的情怀,愿意俯下身子去一一辨明千万种的草药。
在北宋,苏颂并不是孤例,这是一个文官群体的存在。他们既可以写出缠绵悱恻的宋词,也可以修好固若金汤的河堤;他们既可以吟风弄月,也可以纵马驰骋;他们既可以主政一方,也可以持节外交。
在后人眼里,他们拥有着多面的人生。说是多面,其实只有一面。那就是真正的入世做事,真正的造福黎民百姓。
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68)
做科研的苏颂,一丝不苟,认真严谨。
走仕途的苏颂,一生忠敬,淡泊仁义。
政治立场上,他虽然同情旧党,却始终置身党争之外,不争不夺,秉公行事。这份理性公正,也为其带来了福报。
当年,哲宗年幼,朝中大事皆决于太皇太后。偶尔哲宗有话要说,也无人放在心上。苏颂则不然,凡事奏报太后,必定再禀告哲宗;哲宗但凡有话,苏颂必俯首听命、态度恭谨。后来哲宗亲政,疯狂报复打击元祐旧党。很多重臣都遭贬谪,有人就以同情旧党为名弹劾苏颂。哲宗不以为然,他说,苏颂乃忠敬之人,素明君臣大义,不要轻率议论这位国家元老。
惊涛骇浪之下,苏颂安然无恙、淡泊依然。
他对君上侍以忠敬,对家人则待以仁爱。苏颂生在大家庭,中年后他不仅侍奉祖母、母亲,还供养亲属及外族数十人,并需要安排晚辈们的婚嫁之事。人多嘴多,家中生活清贫,妻儿时有衣食不继,但因为苏颂处事公道正派,大家庭始终相处融洽,亲密有爱。对这点,宰相富弼尤为赞赏,他称苏颂为古之君子。
到徽宗即位,苏颂年迈,早已致仕、养望林下了,朝廷仍授其为太子太保,累封赵郡公。 次年,即公元1101年6月,苏颂在自撰遗表后于润州(江苏镇江)逝世,享年81岁。
徽宗闻讣讯,特为其辍朝二日,追赠司空,并遣使抚恤其家属。朝廷派员主持他的葬礼,各级官员和乡亲父老前来送别,可谓备极哀荣。苏颂被葬在丹徒县五州山,早年他将父亲葬于此地,至此他们父子地下团圆。
这一年,苏轼由贬谪地北返,途径镇江时,听闻苏颂去世的噩耗。当时,东坡也已抱恙在身,追忆往日旧事,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推荐子容功德疏》,缅怀这位同姓挚友。在当年的御史台监狱,他们曾同陷囹圄、比邻而囚。写完文章不久,东坡也羽化登仙了。
苏颂,这位从福建乡下走来,历经81个春秋的杰出人物,走完了跌宕起伏又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论做官,他官居宰辅,位极人臣。论做人,他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论科研,他有水运仪象台和假天仪,流芳百世、名震古今。论济世,他有《图经本草》,造福人间、令人仰视。
往事越千年,福建家乡人始终没有忘记他。在今天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葫芦山南麓,修有苏颂故居,芦山堂。 故居内现有苏颂坐式塑像、苏氏族谱以及苏氏后裔八大名人画像等。苏颂科技馆,则陈列了他一生功绩,还有水运仪象台的模型。芦山,是当年入闽苏氏的雅号。据说,今天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苏氏后裔,皆源于此。
苏颂祠堂,在同安区孔庙附近,始建于南宋,是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所建。今天仍然保存着,清代以前的苏颂神位碑及嘉庆年间的重修碑记。此外,当地还建有苏颂公园。
历史上,做官之人,如过江之鲫,贵为宰相的,也名不胜数,但无疑,苏颂正是那特立独行的人。透过苏颂,我们能看到被尘埃所遮盖的历史的另一面。
换句话说,读懂了苏颂,我们会重新发现宋朝人,他们与我们的记忆不太相同。这些宋人仰望星空、胸怀天下,他们儒雅、聪慧,痴迷科技、精于研究,他们和我们一样,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他们甚至超越了我们,拥有更执着的探索精神和更强大的动手能力。
毕竟,他们登上了那个时代的科技巅峰。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69)
说到北宋药物学家,苏颂是其一。
不过,论起医术高低、提及药学造诣,有个人远在其之上,此人便是唐慎微。
唐慎微,字审元,出生医药世家,自幼便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药罐旁边。他有非凡的医学天赋,更重要的是,他乐于此,也安心与此。成年后,他不事科举,安然行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天下闻其名。
据说,唐氏行医天下,但有四条原则,一是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二是但凡所医,必尽全力,不中途而退;三是为读书人治病不收钱,因其多有藏书,但求名方秘录为酬。四是每于民间或经史诸书中求得一方一药,必立即整理登记,汇编成册。
纵观他的行医原则,济世为民之余,更是胸怀大志。果然,在多年行医后,凭借点滴收集整理,他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案例和医学资料,最终编成了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全书共三十二卷,六十余万字,广泛收录宋以前各家医药著作,包括苏颂的《图经本草》,图文对照、内容详博,详细记载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方法、生长来源、栽培训养、药材鉴别、泡炙制剂等知识,是本草学的集大成之作。
在他的笔下,许多早已散失的珍贵本草文献,籍由此书保存了下来。这部巨著,也成为了研究中药学的重要历史文献,时至今日,依然价值连城。
方药并举,是此书最大创新。北宋以前,本草只是如实记载药物的功能主治,但并不附处方,医生在学用时还需重检方药,极为不便。唐氏为改此弊病,共收录自东汉张仲景至北宋历代名家的实用处方三千余条,并将其一一附于相关药物之下。唐氏此法,即是方药对照之法。这种两相对照的写法,成为后世历代本草学著作编写的范例。
此书问世后,成为后世本草书的纲目,经历朝历代修订补充,一直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布刊行。李时珍评价唐慎微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唐慎微,堪称药物学大家。
虽是大家,但因其无意科举、终身不仕,所以他的生平信息非常零碎。我们只知道他大概出生在仁宗年间,活跃于神宗和哲宗朝,《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则成书于哲宗年间,到徽宗继位时他可能尚在人世。
后世有人,因其书中关于川地的药物记载十分详实,推测他可能是成都人。也有人说,他是受成都地方官员邀请,由外地入川行医著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据说,在其名动天下后,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为官,他皆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作为医家,专心专注、淡泊宁静,安然行医、安心著述,并将两个儿子和—个女婿培养成了一代名医。
最后,唐慎微终老乡里。不知何年何地,不知享年几何。
这个伟大的人,走的无声无息。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抱歉!
网络原因,无法更新。
今日继续!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70)
太祖建国百余年后,到了徽宗时代,大宋万般繁华。
只是,在这锦绣江山的身旁却两个巨大的黑洞,终将大宋的繁华吞噬干净,只留下一地烟尘。
一为西夏,一为大金。
我们先来说说西夏吧,这是大宋的老冤家。
在本书第一卷里,有关于党项人从兴起到李元昊称帝的内容,为加深印象且便于后文叙述,先简略回顾一下。
党项人崛起西北之地,自唐末至宋初,由拓跋思恭到李继迁等,历经几代人的浴血拼杀,终成割据西北的实力政权。再历三世,由继迁到德明到元昊,终由李元昊登上皇帝位,建立夏帝国。
放眼整部西夏历史,元昊永远是最光彩夺目的那个人。后世关于西夏的所有记载,至少有一半是关于他的。这个人雄才大略又文武兼备。对于治理国家,他有天才般的想象力,又有无比绝决的执行力。党项民族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二十年,经历了从衣食住行、礼乐文字到官制更新、武备军事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党项也由部落政权而建立起了封建帝国的框架。
为登上帝位,元昊冷血嗜杀、不厌其烦,所有路上的石子全部搬开,所有挡路的人全部杀掉,所有帝王必有的规制礼仪、繁文缛节,一项不少、样样俱全。
如此这般,恰恰说明他雄才大略。
他知道,看上去,登上皇帝位只需一个仪式,而实际上,仪式的背后却是系统的帝国建设工程。
出身马上民族,做事大开大合的元昊,应该是个讨厌繁文缛节的人。但他知道,要坐稳那把龙椅,所有的折腾都是必不可少的。他的折腾,也很好地说明了,帝国是什么,皇帝又是什么。
帝国,要有疆土、更要有等级,要有文字、更要有文明,要有礼乐、更要有文化,要有军队、更要有武备,要有官员、更要有官僚等等。总之,帝国要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一切都要有规制、有规矩、有礼仪,唯为此,龙椅上的君主,才是真正的皇帝。
皇帝,必须是至高无上、无比威严的绝对主宰者。
皇帝需要神化。要用繁缛的的礼法和程序,将其烘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让其超越芸芸众生,成为在空中俯瞰人间的神。
皇帝需要威严。这种威严,必须是世间最高的,必须是对芸芸众生绝对支配的。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即是如此。
皇帝需要生杀予夺。皇帝的位子,天下无人不想,却少有人明目张胆地去争。为何?因为深深的恐惧。觊觎帝位,就是谋反,历朝历代都是最重的罪,杀无赦。
李元昊,虽出生边野胡人之地,却深得帝王之道的精髓。
李元昊,一个人改变一个民族的典型代表。
称帝的李元昊,强势、傲慢、富有侵略性的崛起,成为了大宋的噩梦。在他的强势攻击下,北宋仁宗君臣苦苦支撑,最终还是靠岁赐,也就是给钱的方式,勉强求的了和平,保住了泱泱大国的颜面。
建立帝国、登上帝位、打败了大宋的元昊,自比功高盖世,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然而,从战马上下来的他,到底还是迷失在了醇酒和美妇的沼泽里。
他肆无忌惮的屠灭功臣,不知廉耻得抢夺儿媳,终于惹怒了勋贵、逼反了太子。在没藏兄妹的策划支持下,太子夜闯离宫行刺。元昊被砍掉了鼻子,在痛苦哀嚎中离世。
元昊死了,西夏的故事还在继续。
实际上,后面的故事毫不逊色,甚至更加精彩。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71)
公元1048年,襁褓中的谅祚登基,是为夏毅宗。
可,朝政却落在了一对兄妹手中,没藏峨博、没藏黑云。
元昊,绝不会想到,他刚闭上眼,帝国便进入了外戚掌权时代,循环往复,你方唱罢我登场,长达半个多世纪。
黑云是谅祚的生母,被尊为皇太后;峨博是黑云的哥哥,谅祚的舅舅,被封为国相。
西夏,进入了没藏兄妹时代。
兄妹二人迅速稳定国内局势后,并没松懈下来,他们还需要得到大辽和大宋的加持,才能算真正握紧权柄、坐稳江山。
他们向辽、宋遣使报丧,并请求册封。
其时,大宋是仁宗皇帝、大辽是兴宗皇帝。
仁宗君臣,听闻元昊驾崩,窃喜之余长舒一口气,立即派使节到西夏,吊唁之外册封谅祚为夏国王。这是对西夏权力交替、没藏兄妹掌权的正式承认。
见大宋如此好说话,没藏兄妹便顺势与宋修复关系。西夏主动从边境撤兵、隆重接待宋使,并派使节到东京回访,献上宝马、骆驼五十匹等。自从,两国息兵、边市重开,边境迎来了难得的平静时光。
辽人就没这么痛快了。辽兴宗上次御驾亲征,被元昊击败、仅以身免,面子里子输个干净,如今见元昊身死,岂肯善罢甘休?恼怒之余,辽人既不派使节到夏吊唁,又拒绝册封谅祚,还三番五次刁难扣留使节。辽人的态度,让没藏兄妹感到了危机,却也是束手无策。
一年后,辽兴宗到底还是出兵了。为雪上次兵败之耻,他乘谅祚初立,再次御驾亲征。没藏兄妹好话说尽,也无法阻止辽兵来犯,只好匆促应战。
黑云坐镇兴庆府,没藏峨博率兵迎击,可惜他不是元昊,在辽人铁骑面前,夏兵连战连败、溃退数百里。辽军势如破竹,攻到贺兰山下,沿途洗劫一空,兵锋已逼近兴庆府。
没藏兄妹,除了死守京城,就是反复向辽兴宗赔罪、称臣、哀求,并用重金贿赂他的亲信重臣。好说歹说,兴宗挣够了面子,态度有所缓和,纵兵大掠后,志得意满、满载而归。
行文至此,或许有人会疑惑,在西夏苦苦抗辽、命悬一线之际,大宋在做什么?为何不借此与辽军合兵,共灭西夏?
这里面,还是得说说三国之间微妙的关系。
辽、宋块头大,双雄争霸多年、谁也吃不了谁,借由澶渊之盟形成了一种力量平衡。西夏个头虽小,但不可或缺,他依附谁,对谁就是有生力量。
双雄对峙,这份有生力量,足以扭转乾坤,这就是西夏的价值所在。因此,辽、宋都不敢小觑西夏,两国对夏的策略,更多都是拉拢为主,而不是消灭,尤其不能让对手灭夏。那样的话,不仅对手力量增强,还在战略让自身腹背受敌。
再说,辽兴宗攻夏,原本也并非为了灭国,更多是出气血耻。换句话说,辽军真要灭国夺地,大宋定会出面调停,甚至武装干涉。同理,每当大宋试图举全国之力灭夏时,辽人也必会助夏掣肘,常常是重兵驻防边境进行威慑。
这微妙的三角关系和双雄间的缝隙,正是西夏生存的基石和腾挪的空间。元昊之所以多次攻宋,究其根本,就是想摆脱这种缝隙里的尴尬,获得与辽、宋平起平坐的身份。
没藏兄妹,则没有这份雄心,守住这份家业,享受把持朝政、手握国家的快感,才是最重要的。
最终,辽、夏罢兵。
在挺过辽人的兵锋后,没藏兄妹过上了专权的好日子。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72)
虽是兄妹,但身份有别。
黑云是太后,是君;峨博是国相,是臣。
兄妹俩分工明确,太后总揽朝政,具体政务由国相负责,凡大事由太后拍板定夺。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实则暗藏危机。这与兄妹俩本身无关,这涉及到权力的本质。
太后之权,是君权,总揽朝政,意味着国中之事皆在其列,无所不包。国相之权,是相权,负责具体行政,也就是具体做事的人。做事的人,不可能事事禀报,必有自断之事,这是现实所然,也是必然;但这样的自断,对高高在上的君权,就是冒犯和僭越。
皇帝和丞相是这样,皇帝和监国的太子也是这样。这样的权力陷阱,在皇权时代,几乎难以避免。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方挤压另一方的空间,直至一方独大、另一方臣服,才会形成新的平衡。如有一方不服,那冲突就不可避免。
打个比方说,这样的权力安排,就如同一枚装有引信的炸弹,无论引信多长,只要点燃,终会爆炸。
对没藏兄妹来说,引信还是太短了。
兄妹掌权8年后,公元1056年10月,一日深夜,行猎归来的没藏黑云刚入京城,突然有数十骑从黑暗中跃出,一阵乱砍乱杀。混乱中,黑云身中数刀而死。
一代绝色佳人,至尊无上的皇太后,满脸血污的倒卧在了京城的御街上。十月的兴庆府,地上已经很凉了。
闻讯后,疾驰而来的没藏峨博,抱着妹妹也是太后的尸体失声痛哭,严令全城搜查。
很快,凶手就被抓获。正是太后的情人,也是太后首任丈夫、野利遇乞大王的管家,李守贵。
当年,黑云初入王府,野利遇乞常年出征在外,她受到王府女人们的欺凌,李守贵乘虚而入,赢得了她的芳心,两人做成了露水夫妻。后来,野利遇乞惨遭灭门,李守贵侥幸逃脱。待黑云做了太后,难耐春闺寂寞,便又找回了李守贵,续上了旧情缘。
旧情人见面,干柴烈火、如胶似漆,自是不在话下。不过,今日太后已非当年的小女孩,她的欲望又岂是李守贵一人所能满足?于是,太后有了新宠,此人名叫多吃己,党项人,曾是元昊的侍卫。
据说,当年元昊与黑云在戒台寺幽会时,多吃己就守在门口负责戒备,同时担任两人信使。如此说来,他们是老熟人了,早有往来。黑云当上太后不久,就将多吃己调到身边担任贴身侍卫,在她出行和围猎时护卫左右。
多吃己,年轻英俊、身材健硕,更难得的是文武双全、能言善辩。谅祚新立,辽兴宗迟迟不予册封,还兴兵攻夏。没藏兄妹多次遣使求和,都没有成功。后来,还是靠着多吃己出使辽国游说,辽兴宗才最终答应与夏修好。如此功绩,更让黑云对他另眼相看。他出使归来不久,两人便公然出双入对了。
当然,多吃己的功绩,也可能是黑云为新欢专门设计的。在前期多次外交铺垫之后,安排他去摘果子罢了。真若如此,黑云真是有心了。动情的女人,哪怕贵为太后,也是少女心。
有新人笑,就有旧人哭。
李守贵,可不是吃素的。眼见太后与新欢朝夕相处、日夜厮混,他妒火中烧,便生出了杀机。这日,他算准黑云和多吃己回京的时间,带领死士提前设伏在御街两侧,只待他们出现,便冲上前砍杀了这对野鸳鸯。
如此说来,这桩太后在京城被刺杀的惊天大案,竟是源于争风吃醋,不过是一出狗血剧而已,与酒肆茶楼众口流传的香艳小调并未二样。
拿出如此结论的人,正是太后之兄,国相没藏峨博。深陷囹圄的李守贵,则根本没了声音,他不敢自辨,即便有辩,也无人会信。很快,国相下令,灭李守贵全族。令人意外的是,枉死的多吃己,也因为护驾不力被株连灭族。
如此审结,京城内外炸了锅。
不过,没了黑云,国相的胳膊腿更粗了。众人的疑惑,也只能埋藏心底。很快,京城又有了新话题,翻过了这一页。
一切看似尘埃落地,可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73)
当然不是。
至少,李守贵不似这般鲁莽之人。
他是汉人出生,却曾是西夏最有权势的野利遇乞大王的管家。王府管家,位虽卑,职却重,想想看,什么样的汉人,能让党项顶级贵族如此信任,并用作贴身的王府管家?
史书里,关于李守贵的资料非常少。
但可以想见,他即便不是饱读诗书,至少也是识文断字、风流儒雅之人,能撑得起王府的体面。野利大王常年征战在外,能把偌大的王府管理的井井有条,在几房夫人之间游刃有余,自是八面玲珑、巧言令色之人,当得起王府的繁杂。到野利家被族灭,他身为王府管家却安然无恙,自是精于算计、善于避祸之人,经得起王府的兴衰沉浮。
这样人,说是精明有加、机智过人,应该不为过吧。
如此之人,怎会有这般鲁莽的行刺之举呢?
退一万步说,即便他真想行刺太后,也该有更多隐蔽的办法、更多偏僻的地点可选,为何偏偏选择在京城的御街上动手?这种不计后果、自杀式的行刺,他又是如何算计的呢?
这太不符合人物性格,也不合正常逻辑。疑点重重。
当然,有人会拿情感说事,毕竟陷入情感纠葛的人,更容易做出匪夷所思之事。也有人说,是因为嫉妒,嫉妒会让人失去理智,变得愚蠢。
在情感世界里,嫉妒的根源是切肤之爱。
问题是,他对黑云有爱吗?
当年,黑云初入王府,正是豆蔻之龄,国色天色、容颜绝世,兴庆府人人爱慕,惊叹为天上人。李守贵,借管家之便利,赢得黑云好感,半推半就做成了露水夫妻。这时的李守贵,不过是见色起意、顺手牵羊罢了,能有多少感情呢?
等黑云成为太后,与他再续前缘,更多就是利益的算计了。这样的情人,他高攀还来不及,又怎会因为黑云有了新欢而心生嫉妒呢。再说,自从有了太后的恩宠,他高官得做、骏马任骑,华服美宅、妻妾成群,生活富足、悠然自得,日子美着呢。他犯得着,再去干会诛灭九族的蠢事吗?
当然,从分享恩宠的角度,太后有了新宠,他会心中不快。但换个角度说,随着天后年岁渐长、色相衰驰,他对太后恐怕更多只是应付了。这时有人接班,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富贵已经有了,如果能借此缓缓下船,对他未必不是好事。如此说来,他或许还暗暗感激那位新宠呢。
一句话,李守贵,垂涎黑云的美丽,倾心太后的权势,唯独没有爱。没有爱,又哪来的嫉妒生恨、杀心四起?
好吧,就算李守贵对黑云真是情深意长,对她移情别恋妒火中烧,那他刺杀多吃己、夺回黑云即可,为何要连黑云一起劫杀?杀太后,就是谋反,这是株连九族之罪,他不知道?
实话说,李守贵确无杀人动机。
如果不是他,那会是谁呢?
自古以来,但凡政治人物死的不明不白,永远有条最好的线索,那就是权力争斗。顺着这条路走,终能渐渐接近真相。
如此,就西夏的权力争斗来说,考虑实力和动机的双重条件,至少有两个人嫌疑较大。
首先便是皇帝李谅祚,黑云的亲生儿子。
楼主:未央0810  时间:2021-03-21 11:54:32
(174)
黑云被杀这年,谅祚快十岁了。
也许,很多人会想当然的以为,十岁的孩子能做什么?正常来说,这样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但不要忘了,他是皇帝、是天子,骨子里流的是狂人李元昊的血。而如果你恰好又了解谅祚的一生,就绝不敢低估这个孩子。
说起来,谅祚是个苦命的人。他还在襁褓中,强人父亲就被行刺驾崩了,没了爹。他有母亲,没藏太后,但却没有感受多少母爱。实际上,他是在国相府由舅舅抚育长大的。
孩子都会慢慢长大的,长大了就会懂事。更何况,十岁的皇帝,远比别的孩子懂得多。知道的越多,他越对母亲和舅舅的专权感到不满。而那些皇族宗室们,更是抓住各种机会,在他耳边吹风,提醒他牢记皇帝身份,不要辜负大夏江山。
谅祚小小年纪,却异常聪慧,也懂得隐忍之道。对舅舅,他做得很好,无论内心多么不愤,表面上却很恭顺,对国相的跋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母亲,他虽用尽全力压制,却依然感到难以忍受。这无关权力,这关乎尊严。
谅祚是天子,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他的教育分为两部分,番学和汉学。也就是说,谅祚也是读着子曰诗云、经史子集成长的,儒家的君君臣臣、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在他的脑海里扎了根。用这些来看母亲,谅祚有强烈的羞耻感。
黑云早年与元昊偷情,后来和情人们的风流韵事,在西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或许,在早期党项人的世界里,这不算什么,至少是可以接受的。但放到已进入帝国时代的西夏,放在儒家的伦理秩序里,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更要命的是,黑云太后,似乎毫无遮掩之意。
据说,黑云当上了太后,最大的爱好便是出城游猎,尤喜夜游。虽是夜晚回城,却是一样的大张旗鼓、依仗隆重,京城地方官还命百姓商家点上火烛,以壮声势。黑云太后,艳面丽服、身材妖娆,高骑白马、执辔先行,李守贵或多吃己则毫不避讳地陪侍在侧,引得京城百姓争相观看。如此这般,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自然不会少。
谅祚的耳朵里,就塞满了这些评论。少年天子,年轻气盛,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这是比可能的妒忌,更有可能的杀人动机。
尊严之外,谅祚的杀人动机,更有可能与亲政有关。
年岁渐长,谅祚的亲政之心日益强烈。可母亲黑云,却依旧大权紧握,丝毫没有归政的意愿。拿回属于皇帝的权力,这是更大的杀人动机。
当然,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里,弑母都是大逆不道的。再说,谅祚幼年丧父,和母亲算是相依为命,他和母亲理应感情深厚。可惜,这是一厢情愿的理解。
无情最是帝王家,即便亲生母子,也可能平淡如水。如果再掺杂了权力争斗,那相互之间形同敌寇,也是屡见不鲜。事实上,从后来谅祚对母亲家人的态度,应该可以看出,这对母子之间,可能只有名义上的情分。
关于他们的母子关系,还有个旁证。在母亲被杀仅一个月,谅祚就将她生前最钟爱的宝马送给了大宋。虽说,在当时的外交礼仪中,有将先皇或者太后遗物赠送给友邦的传统,但如此急切,至少能说明谅祚对母亲情感之淡。
不过,谅祚是皇帝,后世的西夏帝王都是他的子孙。即便谅祚就是弑母的真凶,如此有违伦常的大恶,也定会被处理的干干净净,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任何实证。
没有实证,便只能是推测。
当然,即便谅祚对母亲极度不满,也有着作案的动机和实力,真凶也未必就是他。这么说,并不是要抬高宫廷斗争中人性的底线,元昊为了称帝,就逼死了母亲,相当于弑母。
实际上,权斗是没有底线的,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
只是,相比较而言,另一个人嫌疑更大。
不错,这人就是黑云的哥哥,国相没藏峨博。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015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更新时间:2021-03-21 11:54:32

评论数:108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