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新疆往事(连载)

新疆往事(连载)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从以上回忆录的字里行间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张馨参与了此次刺杨行动,并且确定及肯定是策划者;第二樊耀南参与了刺杨行动,并可能是主谋。第三,金树仁不知道张馨是樊耀南的同党并且是策划者;第四,张馨知道金树仁未参与本次刺杀计划。
前三条结论我们显而易见可得出。第四条我们节选回忆录对话仔细分析一下:
父亲问:“樊专员呢?”那人说:“听说到将军府去了,金厅长也到将军府追樊专员去了。”父亲打发那人走后,懊恼地说:“没有想到。。。。。。金树仁这狗东西,唉,失策,失策,樊兄如果机动灵活些,或可逃出。。。。。。”
张馨如果知道金树仁是同谋,他不可能懊恼地说:“没想到。。。。。。金树仁这狗东西,哎,失策,失策,樊兄如果机动灵活些,或可逃出。。。。。。”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张馨没想到半路会杀出个陈咬金!金树仁的突然出现是他所未料想到的!
因为那人只是说樊耀南听说到将军府去了,金厅长也到将军府追樊专员去了。张馨如果知道金树仁是同谋,他会明白两人可能在将军府汇合善后,而绝不会懊恼。
下面我们根据以上结论继续推断。
张馨既然是策划者,必定知道金是不是同谋(张纯熙或樊耀南必定会告诉他的)。或许当时他不敢说出来。但是1933年金树仁倒台后离开新疆,再后来在南京入狱。此时张馨完全可以站出来指证金树仁当年参与刺杀杨并杀人灭口的罪证。但是张馨没有,直到张馨最后被盛世才(盛世才是对杨增新很不感冒的人)杀害在监狱里,这个天大的秘密,张馨都没有吐露半个字给旁人。故可推断出张馨知道金树仁的确没有和樊耀南同谋参与刺杀行动。
说到这里有人会提出异议:金树仁和樊不是同谋,但有可能有人将刺杀杨增新的计划泄露给金,所以金树仁事先知道樊耀南等人的计划,然后静观其变,再黄雀在后。
这个异议提的非常好,本案另一个相关可疑人物浮出水面。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牟维潼,山东烟台人,时任督署民政厅总务科长,北京俄文政法学校毕业,与张纯熙是同学,事变后任交涉署科长。牟维潼以前曾在塔城县县长,但因渎职,被杨增新撤职,停止使用四年,所以对杨增新很有怨气。
所以有人做出以下假设:
根据资料显示牟维潼是“七七政变”的参与者(其曾为张纯熙提供枪支),事变后,交涉署科长张馨被牵连入狱,而作为刺杨的参与者,牟毛发未伤,反而转任交涉署科长,随后升斜米总领事。这就说明,在“七七政变”的过程中,牟维潼为金树仁的上台起到一定的作用,再从牟维潼自身利益方面分析,相对于张纯熙、张馨、吕葆如等人而言,牟属于事变的外围圈子人物,作为金树仁的下属,其对于支持金、樊二者之间的受益与风险应该说是十分清楚,因此,其一面周旋于张纯熙等人之间,一方面向金树仁报告樊方计划。因此通过上述诸方面分析不难看出,金树仁或许通过牟维潼对樊耀南的计划了如指掌,可以从容面对樊的政变。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以上的假设到底成不成立,我们仔细分析,根据以上的迹象表明,牟维潼确实有泄密的可能性,那么金树仁获知樊耀南刺杀杨增新的计划他会怎么做?第一种情况,以他和杨增新的师生加亲信的特殊关系,他必然会将此事密报杨将军,由此获奇功一件而从此获得杨的极高的信任,樊耀南被除,以他的资历和“救命恩人”的头衔,他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杨的继任者。这种情况风险最低,又得利最高。
当年明月说得好,以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亏本者结局往往就是个死字。同理可得,自己动口不动手,让亏本者亏命的人,获得的利润也是最大化!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第二种情况,他静观其变,然后黄雀在后。仔细分析这种情况风险较高,成本也大,有可能还鸡飞蛋打!首先金树仁要有极为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头脑来精准布局,其次他还要考虑防范樊耀南的武装力量。一不留神黄雀伏击螳螂不成,反而会被螳螂刀反杀。
事实证明如果不是营长杜治国率领甘肃藉军人替他老爸报仇,金树仁顺水推舟,现场局势还不一定明了。所以说根据人们对金的评价,以金树仁的谋略和胆识还不足以支撑他布局“黄雀”的计划。所以他必定会选择风险较低的第一种情况,向杨告密,自己四平八稳地获利最大化。
既然第二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低,第一种情况也没有出现,那就表明,金树仁没有获知刺杀杨的计划。他应该是无辜的!
牟维潼到底有没有泄密。我们也仔细分析一下。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樊耀南不论是不是主谋,都不可能逃脱刺杀的干系。因为在场有唯一的活口亲眼看见樊耀南对着倒地的杨将军又开了两枪,这是个铁一般的事实,目击者是建设厅厅长阎毓善。
有人说阎毓善会不会在演“苦肉计”(他也中枪受伤)并说谎嫁祸给樊耀南呢?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漏了一段,补上

广禄,时任杨增新的维文秘书,根据他的回忆录:民国十七年七月五日下午四时左右,我在迪化满城五道巷寓所,杨增新突来手谕传见。我走近将军衙门外面东箭道子,遇见以前在北平俄文法政专校的同学现任迪化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教育长的张纯熙,他问我到那里去,我发现他左边衣服内鼓起一包东西,伸手摸了一下,乃是一支盒子枪。我就开玩笑的说道:“你想造反吗?我正好要见将军去,你不怕我报告?”张纯熙急忙回答:“你不要胡说,因为前两天家里闹贼,我向牟维潼同学借了嚇贼用的,现在正准备去还他。”
通过以上回忆录我们继续分析,第一种情况,牟维潼有可能不知道实情,便由于同学关系借枪给张纯熙。这种掉脑袋的计划张不会轻易告诉旁人的,牟知道或许打死也不敢借,况且牟并不是张春熙核心圈子里的人。
第二种情况,牟维潼知情并借枪给张春熙。但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他没有泄密;第二种,他泄密给金树仁。我们来分析第二种,牟维潼既然借枪给张春熙,就存在提供“凶器”的罪状,此罪状一样要人头落地,他敢将此事告诉给金树仁吗?根据资料显示,他和金树仁的关系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没有太多的交集。刺杀如果失败,他会死得相当难看,即便金树仁成功上位,他不担心金树仁杀人灭口吗?所以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第一种:不参与则罢,一旦走上不归路,就牙关紧咬,绝不泄密!
所以牟维潼借枪应该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他不知情;第二种可能是他知情没泄密。
至于他为何平安无事反而得到升迁是因为他的同党当时并未将他供出(有可能很多年后金倒台,有人才说出真相),他本来就是金树仁的部下,金树仁成了一把手提拔自己原部门的老部下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我们想多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牟维潼泄密的概率很低,金树仁布局“黄雀”计划的概率也很低,那么金树仁参与刺杀杨增新的行动的概率就低至又低。所以可以基本断定金树仁确实没有参与刺杨的行动。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当时中国矿冶专家吴蔼宸先生在《边城蒙难记》中详细记录了建设厅厅长阎毓善在乌鲁木齐招待他时讲述了“七七政变”自己的亲身经历。本人节选重要线索如下:
。。。。。。阎中臂倒下,佯死卧杨(杨增新此时已中弹奄奄一息)左侧,见樊临出时,尚对杨胸口飨以两弹,气遂绝。阎恐人窥见,翻身内向,又被一枪中腿。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有人或许会说阎毓善曾被杨增新处理过,他或许怀恨在心和金树仁、张纯熙联手干掉杨增新并嫁祸给樊耀南。他中枪是在演苦肉计。
前面我们介绍过此人:老气横秋的老官僚,瘾君子一枚,好吟诗作对、无病呻吟。以他这种性格和作风不会支持他做大逆不道的事,他想代替杨增新主持新疆工作?不太可能,因为虽然他资历确实比较老,但是他并没有把持军权,军方没有人支持他。所以借他一百个胆他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蠢事。
既然他不敢但很有可能他做金树仁的帮凶。但是既然只是帮凶就没必要玩个苦肉计吧,这也太玩命了吧!资料显示两人的关系一般,没有太多交情,不值得。况且阎先后总共身中两弹,中一弹玩个苦肉计还有点像但是后来再中一弹,再玩一次苦肉计的概率就几乎为零了!这也太替金树仁玩命了吧,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吧!
再退一万步,就算阎确实是身中两弹演苦肉计并嫁祸樊耀南,那么金树仁上台后应该论功行赏吧,但是阎似乎连一根毛都没得到。
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推断阎毓善绝对没有说谎。
所以两件事情基本坐实:第一,樊耀南参与了刺杀行动,并可能是主谋之一,并亲手结果了杨增新。第二,金树仁不知道也没有参与刺杀行动。
通过抽丝剥茧后,是到案件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了。让我们再一次情景再现,还原案发的真实情况: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有人或许会说阎毓善曾被杨增新处理过,他或许怀恨在心和金树仁、张纯熙联手干掉杨增新并嫁祸给樊耀南。他中枪是在演苦肉计。
前面我们介绍过此人:老气横秋的老官僚,瘾君子一枚,好吟诗作对、无病呻吟。以他这种性格和作风不会支持他做大逆不道的事,他想代替杨增新主持新疆工作?不太可能,因为虽然他资历确实比较老,但是他并没有把持军权,军方没有人支持他。所以借他一百个胆他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蠢事。
既然他不敢但很有可能他做金树仁的帮凶。但是既然只是帮凶就没必要玩个苦肉计吧,这也太玩命了吧!资料显示两人的关系一般,没有太多交情,不值得。况且阎先后总共身中两弹,中一弹玩个苦肉计还有点像但是后来再中一弹,再玩一次苦肉计的概率就几乎为零了!这也太替金树仁玩命了吧,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吧!
再退一万步,就算阎确实是身中两弹演苦肉计并嫁祸樊耀南,那么金树仁上台后应该论功行赏吧,但是阎似乎连一根毛都没得到。
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推断阎毓善绝对没有说谎。
所以两件事情基本坐实:第一,樊耀南参与了刺杀行动,并可能是主谋之一,并亲手结果了杨增新。第二,金树仁不知道也没有参与刺杀行动。
通过抽丝剥茧后,是到案件的真相重见天日的时候了。让我们再一次情景再现,还原案发的真实情况: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冯玉祥为了取得苏俄的赞助一直觊觎新疆许久,但是一直碍于杨增新的激烈反应而不能得手,他只得拉拢马福兴。马福兴很傻很天真,很高兴认识内地的大人物,所以大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马被冤杀。后来冯又将张纯熙安插在新疆俄文法政学校作为他的内应。1928年2月,冯再次派两个代表来疆试图说服杨允许自己的势力入疆,但结果很糟糕,杨并不买冯的帐还扣押了他的人。冯恼羞成怒决定除掉这个绊脚石,于是命令张纯熙开始谋划刺杀方案。
张春熙首先选择和杨增新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人。这个人选很合适。他就是樊耀南,他对老将军极度的不满和仇恨。张纯熙和樊耀南都是湖北人;外交署科长张馨和张纯熙又都是湖北黄安人;樊和张馨又是同乡加同事加上下级关系。所以三个人的三观相合并且关系是相当密切,标准的铁三角。张纯熙很有可能告诉樊自己是冯玉祥派来的人,并许诺樊,如果刺杀成功,冯玉祥和老蒋是把兄弟,一定会捧樊耀南成为新疆头号“男主角”,并让他大展拳脚实现自己在西域的报负。
樊听到张纯熙的话,感到很憧憬,但一向谨小慎微的他始终犹豫不决。直到北伐战争后期,杨增新导向南京政府,有人偷偷告诉樊耀南在新疆省政府委员会的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这件事成了政变的导火线,最终使樊耀南就决定孤注一掷,用命博一把。他和张馨、张纯熙、吕葆如开始密谋政变。张馨负责策划工作;樊耀南负责网罗杀手并领衔主演;张纯熙负责组织安排布置现场,并向他的同学牟维潼借枪。案发当日,策划者张馨由于是个高度近视的文弱“公知”,所以樊没让张馨直接参与。张馨侥幸漏网多活了几年。
案发当日,毕业典礼结束,民政厅厅长金树仁有公务在身,提前退场。在宴席上,张纯熙和樊耀南对上暗号,杀手突然拔枪对准杨增新射击。第一枪击中杨将军胸口,杨扶着桌子站起来痛苦地喊道:“干什么!”其他几个杀手同时举枪朝杨射击。杨增新应声倒地。同桌的建设厅厅长阎毓善胳膊中枪倒地,他躺在地上装死。军人旅长杜发荣被击中要害当场毙命。苏联领事夫妇逃进了厕所。其他人都惊恐地逃出门外。杨增新的副官和警卫听到枪声赶紧跑进来。副官上前护住杨将军也被击毙。樊耀南唯恐杨将军不死,又朝他身上开了两枪。这一切全被装死的阎毓善窥见,阎害怕杀手发现自己装死被灭口,想翻个身背对杨的尸体,却被人又一枪击中大腿(此时樊应该不在出了门),成了真正的“躺枪”。
樊耀南等人地实施了刺杀计划,顺利地杀死了杨将军,但是忙乱中他们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慌乱中击毙了旅长杜发荣。就算后来金树仁和张培元不动手,杜荣发的儿子营长杜治国也会率领甘肃籍军人找樊耀南复仇的。所以樊耀南等人注定会死得很难看。
樊耀南率部下杀入督署府计划写字条传各厅长看来开会,由于紧张的手抖得不行,让其他人代笔。
金树仁接到樊的字条犹豫不决,他圈子里的人张培元、冯梁和杜治国当然劝不仅他不能去并且还得给杨将军报仇。这下事情就简单了,他们一同率部队包围了督署,给老将军和杜治国报仇。然后就活捉了樊和他的部分同党。樊杀死杨是个铁一般的事实,看见樊宁死不屈,又不愿供出自己的同谋,所以金树仁先残杀了他给杨增新复仇。过了几日金树仁见其他同党都是牙关紧咬,问不出什么便只得将他们处决。众所周知,张馨和樊的关系相当不错,金树仁就先逮捕了张馨想查出是否还有其他人参与。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张馨参与,金树仁只得作罢,并释放了张馨。金树仁在此次政变中充当了“复仇者”,因此名正言顺地成了新疆的一把手。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第二十章 力障狂澜三万里

老将军遇刺归西,按理来说,杨增新时代的故事应该告一段落。但是本人却迟迟还想说些什么。不对杨将军做一些评论,不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似乎对不起这个伟大而悲壮的人物。
世人对他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一些平庸的历史学家喜欢发表对老将军的那些陈词滥调:什么愚民政策,什么固步自封,什么阴险狡诈,什么心狠手辣等等。
以伦理道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往往是片面的、站不住脚的。
比如,我小时候岳飞和袁崇焕被夸得像朵花,实际还是有些问题的;比如魏忠贤当时被认为多么罪大恶极,现在有人替他翻案;再比如小时候比较搞笑,大概看录像和武侠小说太多,加之历史教课书对他评价不怎么样,我以为雍正是个武林高手兼嗜杀成性的大魔头。
其实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和普通人一样都有“神”和“兽”的一面。神性多一些,功大一些,兽性多一些,过大一些。所以评价功和过的多少是比较公正的。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和过的标准是看他是否爱国或者买国,是否维护民族利益还是损害民族利益,是否保持了国土完整还是丧失了国土面积。
此外,是否在他的统治期政局稳定,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经济文化和教育是否得以发展等等。这些都是评判的依据。
包尔汗的《新疆50年》对他的评价比较中肯,我们来看看:
一、杨增新的私人生活相当朴素,他没有任何嗜好,不纳妾,不讲究生活享受,不讲究排场,尤其反对馈赠、拜寿。他事必躬亲,每天用大部分时间批阅公文,了解各地方情况,因而全疆的动态,他大致是明悉的。
二、他在乌鲁木齐北三道坝(米泉)一带以乾德堂名义兼并了大片土地,十几年来不知吮吸了多少农民的血汗。他本人就是个大地主。
三、他在新疆几十年,同帝国主义国家或它们的代理人没有签订过丧权辱国的条约或做过类似的口头默契。他没有依靠他们谋求什么,也没有借过外债。在对外交涉上,他是极力捍卫和维护他的统治的。
四、在日常生活中他最喜欢读的是子书,他从《阴阳符》和《道德经》中吸取统治权术,并把书中的理论作为应时应世和个人修养的准则。。。。。。
从以上一、二和四点加之前面章节的阿勒泰问题和白俄流窜新疆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部分结论:杨增新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生活简朴的人;是个博览群书并理论联系实践的智者;是个从不卖国求荣、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是个不打折扣地坚决反对疆独的爱国主义者!
对照孙先生当时的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杨增新的的确确践行的是民族主义。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至于第二条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人是有私心的,毕竟杨增新在边远贫瘠的西域工作那么多年,当时做为新疆土皇帝为自己挣一些外快想在内地发达省份买几套房颐养天年也不足为过。毕竟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应该有普通人的想法。
再谈谈政局稳定和老百姓安居乐业。杨增新统治17年来,各民族基本相安无事,宗教和谐,没闹出什么乱子,老百姓过着远离内地军阀战乱,和平安定的生活。
边塞诗人邓缵先有史为证,《乌鲁木齐》:西北有福地,佳哉冠中原。。。。。。西郊无虎豹,永夜不扃门。种田通涧水,禾嫁如云屯。熙熙太平民,不识兵甲烦。。。。。。存心避灵景,随处皆桃园。
对照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虽和孙中山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和谐大同社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杨增新也基本做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起码免受了像内地一样各省军阀互相攻伐的战乱之苦。
樊耀南和如今不少人抨击杨增新的“过”时,所说的愚民政策、教育落后、民族不平等,其实抨击的就是所谓的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对照这一点,杨增新确实有明显的弊端。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但是笔者以为在辛亥初期,杨增新采用他自己独到的办法来解决新疆各类问题是十分有效的。事实证明三民主义不要说在闭塞的新疆就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内地省份一样有着“水土不服”的尴尬。不然就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什么事了。
正如前面我所评论的一样,杨增新时代,恰恰是中国帝王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过渡时期,两千年皇权下的人治早在当地的百姓脑海里根深蒂固。而三民主义并未深入人心,如果此刻立即实施法治治疆,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比如辛亥初期的迪化起义和伊犁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是缺乏群众基础,广大老百姓并不知三民主义为何物。
因此在这个特殊时期、特殊地域,杨增新采用封建帝制的“土办法”经略西域,或许是一剂治标不治本的止疼片。
但是到了杨增新时代后期,他的一些固步自封、闭关锁疆、不发展文化教育、民族不平等的作法就的确不与时俱进了。这一点樊耀南是对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樊耀南政变成功,他会将三民主义在新疆发展得风生水起吗,答案是否定的。
樊耀南其实就像现在的“公知”和“精英”,总认为普世价值如前些年张悟本的那碗绿豆汤可以治疗一切的疑难杂症。张口民主平等,闭口人权自由,然后什么都不想知道了什么都不想了解。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就伟大在深度精准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国情并知道中国人民更需要什么。所以中国崛起了!

樊耀南是位优秀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但不一定是位优秀的政治家,尤其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宗教复杂、思想混沌、经济极度落后、国内外势力交错的特殊地域。在这方面樊耀南比起杨增新缺乏许多的治理经验和治人手段。樊耀南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太过理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人说得好:杨增新在新疆其实是在维持一种平衡,新疆各方面的平衡。正如他道家思想治疆的精髓: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其实是一种阴阳调和,保持生命的正常状态。阴阳失调则疾病上身,平衡打破,则西域支柱必将倾覆。
按照樊耀南的三民主义的政策作法,这个平衡一定会被打破。金树仁后来还没怎么做出过激的措施,这个平衡就在杨死后第四年被他轻轻一点,结果如多骨诺米牌,起了连锁反应。顷刻间,新疆大乱,老百姓从世外桃源一下子坠入了地狱般的绝境。
在我看来当时治理西域的最佳方式是两人各退一步,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实施治疆方略,也就是“绿豆汤”和“止疼片”合而为一,这样或许可以调配出一副治疗新疆的苦口良药。
但是造物弄人,杨增新始终是杨增新,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殉道者,樊耀南始终是樊耀南,他是中国新理念新方向的代表人。专制和民主的矛盾冲突,本身就是不可避免和调和的。
同理可得:中国自辛亥之后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和内乱的表现,实质上是新旧文化思想的博弈和厮杀。结果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第三条路:马列主义!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另外,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有人抨击杨增新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搞得民不聊生。其实这一点按实事求是来说,确实怨不得杨将军。
前面都知道,新疆自清朝以来,全是靠着中央和兄弟省份的协饷来过日子,当年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陕甘回民起义,内地乱成一锅粥,没多余的稀饭再分给新疆,结果西域大乱,引来了祸害阿古柏。辛亥革命后,内地和中央又是自顾不暇,协饷断绝,新疆又成了没人管的苦孩子。怎么办呢?不自谋生路难道自己坐以待毙?
为了拯救即将崩溃的省政府财政杨将军采取了多种手段。第一就是变相增加税收。顾名思义,就是让老百姓埋单。第二是让官吏自掏腰包。就是剔除一些“陋规”,让中饱私囊的官吏们的财物归为省库,并限制官吏们对老百姓的过度剥削。第三,开源节流。开源需要投入资金和时间,不能立刻见疗效,所以杨增新在这方面做得很少,比如在独山子提炼原油,在吐鲁番和迪化建纺织厂等。节流,效果可以立竿见影,杨增新做得不少,比如节约军队开支,这个前面讲过不多说;其次裁剪多余的政府机构和公务员,让那些拿工资混日子的家伙赶紧滚蛋。还有新疆省公署和各地的政府办公场所一切从简,从未大兴土木。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去拜访杨将军,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听说你是个考古学家,费什么劲去大沙漠找古迹呢?你看看我的衙门,摇摇晃晃,墙皮子大块脱落,多古老的文物,你好好给考考。”
第四就是大量发行纸币。这种做法其实是个无奈的手段,不仅杨增新,之后的金树仁、盛世才以及国民党进入新疆后都采取了滥发纸币的措施。这是历代不少统治者为了缓解财政危机而采取的一种惯用手段,不应过度指责杨增新。当然滥发纸币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负担最终由老百姓来扛。
通过以上强有力的措施,新疆的税收增加,物价稳定,财政收支趋于平衡,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杨增新的“功”远远大于“过”,在新疆他的一些过失是无法掩盖掉他的伟大的。

杨增新死后,灵柩于1929年春离开乌鲁木齐前往北京昌平。是时,迪化五万余市民夹道挥泪送别老将军。苏联方面为了运送杨增新的灵柩,特意安排了列车,经西伯利亚至东北再运抵北京。
列车行至哈尔冰,车站祭棚内摆满了张学良等东北军政首脑及东北军政机关的花圈、挽幛,张学良专门派代表进行祭奠。
杨增新最终葬于昌平的南沙河畔,即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区。2003年7月,杨增新墓被北京市昌平区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有人或许会问,杨增新为何不叶落归根,埋骨家乡云南呢?据说当年杨增新在袁世凯称帝的问题上严重伤害了云南人和云南当权者的“感情”。随后他家的祖坟被刨,所以无法回去。
其实老将军生前真正的心愿是死后埋在天山天池的博格达峰之下,他听说瑶池很美,很想去但当时路不好走就一直没有去过。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2007年,著名西域学者杨镰(杨镰先生不幸于2016年在新疆木垒考察遭遇车祸去世,向他致敬!)在甘肃明水黑戈壁的一次考察中意外地发现了杨增新当年修筑的军事要塞。这个从来不为人知的秘密要塞最终被确定是用来防御昔日令西北人闻风丧胆的“黑喇嘛”的。
“黑喇嘛”何许人也?此人本名丹毕坚赞,因他长相魁梧,头颅硕大,当地牧民又叫他“大头喇嘛”,但他最常见的名字是“假喇嘛”和“黑喇嘛”。他是乾隆年间吐尔扈特部东归后留在俄国的漠西蒙古人, 1910年来到新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开始乘机作乱,率军袭击驻科布多的中国军队,并对汉、回民族集体进行屠杀。1914年到1917年被俄国政府关进监狱, 1919年在外蒙古与中国军队作战。
1920年,黑喇嘛带着自己的部众妄想在新疆哈密落草为寇,被杨增新的坚决杜绝,于是他只能来到中国西北新疆、甘肃、内蒙古交界处三不管的地区——黑戈壁,随后在黑戈壁的马鬃山南的碉堡山修建著名的要塞。
黑喇嘛在黑戈壁占山为王,手下的人马多达千人,装备精良。他截断了传统的丝绸之路北线,专门抢劫大商队和政府官员,甚至自设关卡,向来往商旅收税,打劫过往商队。
在三不管的黑戈壁腹地,黑喇嘛营造起自己的独立王国,搅得苏联和当时的外蒙与中国接壤处鸡犬不宁。致使新疆、内蒙、青海、甘肃一带妇孺老幼谈虎色变。四省的军队曾不遗余力抵御防范,均收效甚微。
终于在1924年,苏联和外蒙古组成的一支远征军将黑喇嘛斩首。
杨增新为了避免“黑喇嘛”突然入侵新疆,烧杀抢掠。在“黑喇嘛”的军事要塞不远处针锋相对地修筑了体系完备、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这个要塞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2007年才被发现并确认。
有人看到这里或许会问道,你写这些是什么个意思呢?
我突然想起杨将军那首《题镇边楼》诗里的两句:力障狂澜三万里,莫教祸水向西流。
这么气势磅礴、意味深长的诗句或许最能表达老将军一生的夙愿。
他明白天下的百姓最渴望的就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力障狂澜,阻止祸水西流,让新疆百姓免受刀兵之灾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杨将军常说:西域治世是桃源,乱世是绝境。正因为如此,他设置坚不可摧的要塞抵抗黑喇嘛的进犯;他强烈反对对新疆不怀好意的军阀冯玉祥东进;他玩“空城计”和穷途末路的白俄匪兵斗智斗勇;他不顾一切地保卫阿尔泰并力谏中央将其归属新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力障狂澜三万里,莫教祸水向西流”最好的诠释!
有人骂他闭关锁疆,实行愚民政策,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或许在老将军眼里,在那个特殊的年度,特殊的地域,远离内地的战火、修身养息,过着恬静的桃源生活才是西域百姓最好的生活向往。
此时如有在天之灵,在杨将军看来,世人对他的评价也不再重要。他说那首《题镇边楼》最能代表他昔日的意境:

出关何必望封侯,白发筹边几度秋;
四海无家归未得,看山一醉镇边楼。
居夷已惯不知愁,北维南回一望收;
却怪当年班定远,生还只为一身谋。
丈夫耻为一身谋,饥溺难忘禹稷忧;
力障狂澜三万里,莫教祸水向西流。
虎斗龙争未肯休,风涛万里一孤舟;
但期四海澄清日,我亦归耕学买牛。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他伟岸的身躯如迪化背后的守护神博格达峰一样雄壮挺拔,他默默地注视着天山南北,并见证着乌鲁木齐的变迁!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tyyzuibang123 2019-08-29 17:06:29
楼主继续跟啊,已经看完了
-----------------------------
这么快就看完了?太不够严谨啦!哈哈!
你这么个看法,我熬夜写到吐血也赶不上,人家明天还上不上班啦?
重新再看一遍,赶紧的!
我写得不是玄幻小说,是人文类的作品(凤姐说的),所以严肃认真地看!
况且俺只是个业余的不是专业的。包容一下大哥!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chenxiaodong123 2019-09-14 21:48:11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疆土既有割据时期又有统一时期,统一与割据交替循环,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方向。同中原地区不同时期曾经存在诸侯国或割据政权一样,新疆地区也多次出现地方政权割据情况,但不论这些政权割据时间有多长、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走向重新统一。历史上,西域不同时期曾经存在的“国”,包括城郭诸国、行国、封国、王国、汗国、王朝、属国、朝贡国等形态,无论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还是宋代喀喇汗王朝......
-----------------------------
您前面批评得很对,我毕竟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只是喜欢感兴趣。这些只是我的初稿,不够成熟,我将继续修正一些不足之处,再严谨一些。我只想讲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给大家听,因为真正西域的历史有些枯燥,许多人名地名十分拗口。很多人看了会犯困。
希望我的这点东西,能为我爱的这块土地尽一点微薄之力。让大家更加了解新疆,关注新疆;知道新疆的过去,更加珍惜新疆的现在。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大清的“鹰派”左宗棠
楼主:寂寞的胡杨  时间:2020-03-01 20:03:22




中亚屠夫阿古柏

楼主:寂寞的胡杨

字数:1449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25 06:29:10

更新时间:2020-03-01 20:03:22

评论数:7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