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重读小时候背过的唐诗

重读小时候背过的唐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看到好多“图片已删除”,有一点伤心,原来和这个楼的感情已经这么深了~~~~~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今天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五律和他的辋川组诗是最见功力的,《使至塞上》、《送梓州李使君》、《渭川田家》、《终南山》、《观猎》、《田园乐》等几乎每一首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诞生。今天我们读的这一首《山居秋暝》更是家喻户晓。暝:日暮,夜晚,夜色。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极言深山空寂,是突出静,并非指空。山里本来就冷,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以刚刚下过的一场雨,让深山中的夜气更觉清爽,凉凉秋意更浓了。“晚来”,二字可见诗人游历的过程。我们能想象到诗人在深山中游历着,正赶上一场清新的山雨飘过,秋天的山雨滴滴透着寒意,静等片刻,山雨初霁,山风涤荡,天高云淡,然而夜幕渐渐拢上来,天光暗了,秋意更浓了。所以细读第一句,能感受到一个天色渐晚、水露渐重、秋意渐浓的过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晚的来临在诗人的笔下常常是抒情的开始,所以王维同学的诗兴才刚刚生发。而且,从题目“山居”二字看,王维同学是住在山里,不是远足游玩,他的居所辋川别业就在附近,所以他根本不急着回去,他是专门来看这空山夜景的。于是他继续漫步,山林里越来越暗了,当他走进一片如盖的松林的时候,走着走着,越来越亮了,光线从松树枝叶的缝隙里筛下来,不甚清晰,朦胧如雾。不由得仰头看,原来被山雨山风洗涤的夜空此时澄澈无比,一轮明月正升上来,幽暗的、密扎扎的松林树梢,在明亮的月光里映出美丽的剪影,而在这黑黝黝的剪影的映衬下,明月越发光洁、切近。细碎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叮咚声,如吟如歌,历历在耳,并且分明的清晰起来。越是在黑暗的地方突然看到光亮越是觉得非比寻常的亮眼,而深夜里眼睛辨不清方向的时候,耳朵就分外敏感,所以这一句之所以成为名句,是源于王维同学身临其境的切身感触,更是得益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这第三句诗出现之前,“空”字一直是诗意的主宰和统领,空灵、寂静得让读者的心也越来越安静、满足。但这满足之中还是少了点什么,于是惊喜适时出现了——竹林那边一阵喧哗之声,王维同学听了,一定是会心一笑吧,因为他知道那是一群洗衣服的姑娘从小河边回来了。回头看时,只见远处水塘里莲叶摇动、纷披,一只打鱼的小舟划出来,一池月色被划开,变作粼粼波光。刚才还寂静、空旷的山林瞬间就被喧闹声充斥,但这是多么可爱的喧闹声啊,谁不想去邂逅一群美丽的浣衣女孩儿呢。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一句典出《楚辞·招隐士》,《招隐士》里有这样两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思是,王孙久留深山不归来啊,满山遍野啊春草茂盛。又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王孙啊,回来吧,深山中不可以久留。而王维的诗意恰恰相反,任他是什么样的王孙公子,在这辋川的山林里居住过之后,一定也会像他一样任春草芳菲、秋水长流,而“游兮不归”了。

整首诗写秋夜的山居景色,表达作者对安静的归隐生活的热爱和满足。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发布了图片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不知不觉读了六十多首,整理了一个目录~~~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重读唐诗目录:
1、王绩《野望》1楼
2、杨炯《从军行》2楼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9楼
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4楼
5、王之涣《凉州词》28楼
6、王昌龄《出塞》45楼
7、王昌龄《从军行》其一51楼
8、王昌龄《从军行》其二66楼
9、王昌龄《从军行》其三69楼
10、李白《清平调》其一73楼
11、李白《清平调》其二78楼
12、李白《清平调》其三80楼
13、孟浩然《宿建德江》89楼
14、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94楼
15、李白《怨情》105楼
16、孟浩然《过故人庄》116楼
17、王昌龄《从军行》其四135楼
18、王昌龄《从军行》其五146楼
19、王昌龄《从军行》其六149楼
20、王昌龄《从军行》其七151楼
2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7楼
22、王维《辋川六言》其四166楼
23、王维《辋川六言》其五172楼
24、王维《辋川六言》其六179楼
25、王维《观猎》189楼
26、韩翃《寒食》191楼
27、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02楼
28、张九龄《感遇》204楼
29、王湾《次北固山下》216楼
30、王维《鸟鸣涧》250楼
31、王维《使至塞上》283楼
32、王建《新嫁娘词》305楼
33、王维《山中送别》326楼
34、王维《杂诗》340楼
35、王翰《凉州词》356楼
36、王维《鹿柴》371楼
37、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77楼
38、柳宗元《渔翁》400楼
39、王维《终南山》419楼
40、上官婉儿《彩书怨》433楼
4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50楼
42、鲍溶《将归旧山留别孟郊》468楼
43、王维《送梓州李使君》475楼
44、刘禹锡《竹枝词》481楼
4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86楼
46、王维《相思》494楼
47、李白《古朗月行》497楼
48、李白的《玉阶怨》512楼
49、胡令能《小儿垂钓》583楼
50、施肩吾的《效古词》、《幼女词》589楼
51、王昌龄《采莲曲》其一600楼
52、王昌龄《采莲曲》其二603楼
53、柳宗元《江雪》 608楼
54、王维《渭川田家》616楼
5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21楼
5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29楼
57、元稹的《行宫》638楼
58、白居易《问刘十九》652楼
59、王维《辛夷坞》657楼
60、张继《枫桥夜泊》672楼
61、王维简介681楼
62、王维《山居秋暝》706楼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现在,2017 过去一半了,希望下半年做一个更加美好、温柔的人,不无缘无故煽情 ,努力锻炼身体,变得更好 ,尽力不要打扰到别人,努力让双眸里揉进更多的星辰大海 ~~~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天太热了,给大家来点儿清凉的。

今天读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就是终南山,前面我们读过王维的《终南山》。终南山本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很多文人隐士们喜欢在这里云游隐居。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比如西周时期姜子牙,就是在终南山的磻溪隐居垂钓,以八十高龄出山,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

说起终南山,还会想到“终南捷径”,这也是唐朝的一个典故。那时因为终南山离长安很近,很多文人雅士在仕途受挫后又不甘心隐退,就来到这里,以隐之名吟诗、交游,然后有一部分人真的就先隐后仕,或因隐而仕了。

《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为官,没有办法就想通过隐居终南山,取得贤名,后来还真的有了些名声,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了左拾遗、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等官职。因为他隐居多年人送雅号“随驾隐士”。

“终南捷径”在不同的人眼中意味不同,对于真隐士而言,当然看不上这种“假隐退”,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对“终南捷径”见仁见智吧。

回到这首诗。

题目是《终南望余雪》,就是遥望终南山顶的积雪的意思。

“终南阴岭秀”,终南山在长安城的南边,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当然只能看到山的北侧,也就是“阴岭”。一个“秀”字,看似简单,却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有个成语叫“秀外慧中”,还有“秀色可餐”,那么,什么是“秀外”?什么又是“秀色”?每个人心里有不同的理解,但绝对是涵盖一切你能想象的美好。所以这个“秀”字是真不简单。在我的想象里,这里的“秀”,可以有淡蓝色几乎融入蓝天的山顶余雪,可以有黑黝黝的松柏树林,可以有衬托在终南山背后的蓝天,和蓝天上漂浮的白云、翱翔的苍鹰。总之,一个“秀”字任你想象。

“积雪浮云端。”刚才的想象,在这一句落到实处,同时押题目中的“余雪”。终南山壁立千仞,所以山被云掩映着,山顶的余雪好像是浮在云朵里,随着云层的变换、漂浮,若隐若现。这个“浮”字用的很妙。浮,是个动态的、不稳的状态,积雪怎么会“浮”呢?但当你把流动的云作为参照物的时候,山顶的余雪不就“浮”动起来了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两句要一起读。“霁色”二字,可见此时雪后初晴,太阳出来了,而“暮寒”二字又说明正是傍晚时分,虽然有阳光但太阳已经快落山了,长安城里已是暮色苍茫。终南山高耸入云,正可以在这暮色里,独占渐渐退去的斜阳的最后一抹照耀。那一抹阳光像神来之笔,给山顶树林外的林梢涂上了一层明亮的霞光。而在这一抹“霁色”的衬托下,长安城在越来越凝重的暮色中显得愈加暗淡、寒冷。林表:林梢。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终南望余雪》,是一首科举考试的命题应试诗,要求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只写出这四句就搁笔了。因为他觉得这四句已经足以完整地表达《终南望余雪》这个题目的所有内涵。不按要求回答问题,考官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祖咏当然落第了。但是,这并不影响这首诗真正的艺术魅力。清人王士禛在他的《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可见祖咏的不俗笔力。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旧时光它是个美人, 让人怎么恨得起来~~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今天读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诗里借古讽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感慨的诗太多了,这一首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是自怨自艾,还有对皇上的指责,也可以理解为对整个封建统治阶层的指责,所以也算别出心栽,很多诗选里都选了这首诗。

题目是《贾生》,就是讲贾谊的故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文帝时受大臣周勃、灌婴的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后世亦称他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感歉疚,抑郁而亡,年仅33岁。

诗的内容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是说,文帝将被贬长沙的贾谊召回,因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所以在未央宫前殿正室里接见贾谊时,“问鬼神之本”,贾生详细地讲解了其中的种种情况,倾谈至夜半,文帝听得入迷,竟不知不觉地在席子上移膝到贾谊的近旁。

全诗没有难懂之处,重点在“可怜”二字。前两句从正面落笔,回忆前朝旧事,颂扬皇帝求贤若渴,不计前嫌,诚招逐臣。后两句以“可怜”为转折,抒发内心的怀才不遇的悲哀,和对皇帝不关心黎民百姓的生计,只关心鬼神之事的遗憾和谴责。影射晚唐皇帝求仙问道、荒于政事的昏庸政治。

宣室,汉代长安城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的大臣。才调,才华气质。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白白地。前席,在坐席上向前移膝靠近对方。

文帝求贤逐臣,一直是君臣遇合的典型。但李商隐却从另一个角度着眼,揭露出其中的“可怜”之情,发人深省。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高适的《燕歌行》在我的读诗目录里放了好久了,今天时间比较充裕,就读高适的《燕歌行》吧~~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殷璠《河岳英灵集》里说高适:“适性拓落,不拘小节……才名自远。”高适自己在他的《酬裴员外以诗代书》里写道:“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在《封丘作》里又说:“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可见“性拓落,不拘小节”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正因为他拓落不羁的个性吧,年少时求官不成,就离开长安“交游天下才”去了。开元15年、20年高适也曾两次来到北方边疆,参加边地战争,寻找报国立功机会,但没有成功。直到天宝8年(749)50岁时,才由朋友举荐,应试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一个“从九品”的卑微之职。

这当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写诗说:“拜仰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于是学梅福、陶潜弃官而去,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作掌书记。天宝14年(755),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协助哥舒翰守卫潼关。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皇帝出逃,高适追上皇帝,向唐肃宗陈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得到肃宗的赏识。从此高适迎来他的仕宦坦途,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职,并被封为渤海侯,死后授谥号“忠”。

《全唐诗》里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可见在开元以来的诗人中,高适是做官做得最大的。

看高适的生平,想起我们前面读到的王维的“亦官亦隐”、孟浩然的“仕隐双失”、刘禹锡、柳宗元的仕路坎坷,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回到今天要读的《燕歌行》。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说到高适的诗时这样评价:“多胸臆语,兼有气骨,甚有奇句”。这些评语,我们在读了他的代表作《燕歌行》之后,一定会深有体会。

《燕歌行》前面有一小段“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很简洁的五句话,此中却颇有深意。序里所称的“御史大夫张公”是指张守珪,他有一部将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族,先胜又败,张守珪隐瞒军情报喜不报忧,邀功请赏。序里说的“客”正是跟从张守珪出征的一个部下,在开元二十六年的一天,来到高适这里,应该是将实情告诉了高适,还把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给高适看,于是高适就和了这首《燕歌行》。所以这一首《燕歌行》正是对“征戍之事”的感慨,而且当我们了解了上述背景后,就不难看出这“征戍之事”不仅仅是以往的边关苦寒、战争惨烈、思妇思亲、征夫怀乡,还将揭示更深层次的内容。

前八句为第一段,描写战前唐军的浩大声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东北部边地遭到奚族、契丹族侵扰,狼烟四起,警报连连,征尘遍野,大战迫在眉睫。即将出征的将士辞别家乡父老,怀着无畏的气概奔赴沙场,誓破凶残的来犯之敌。那正是“军号已吹响,部队要出发。”汉家,以汉朝借指唐朝;汉将,也是以汉朝将军借指唐朝将军。唐人写诗经常以汉代唐,岑参也说过:“汉家大将西出师”。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志在四方、驰骋纵横、扫荡来敌、建功立业,原本就是男子汉大丈夫看重的事业。连天子也大加赞赏,赐予不一样的恩宠与垂青。“非常”即不一样,不平常。“颜色”,即脸色,赞赏的表情。这里的“横行”二字其实暗含了对唐军将士霸道、骄横的针砭之意。而“赐颜色”也进一步暗讽唐军的恃宠而骄。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前一句是声威,后一句是气势。伴着军锣、战鼓急促、而有节奏的敲击,旌旗猎猎,号带飘扬,一队移动的由铁甲、长矛、盾牌、弓箭、战马组成的威武之师如巨龙一般,出山海关,在碣石山的蜿蜒峡谷、山道间挺进,刀枪林立,寒光闪闪,气势磅礴,军容整肃。摐,敲击。榆关,山海关。旌旆,旗帜。逶迤,曲折行进。碣石,碣石山,就是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时边境前线的军官派出军士,星夜火速飞度沙漠,送来插着羽毛的紧急军情文书,原来敌方的首领正率领大军步步逼近边境狼山,猎猎战火已熊熊燃烧。校尉,武官官衔,这里是指边境前线唐军部队的长官。羽书,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情况十万火急。瀚海,沙漠。单于,汉代匈奴首领,这里借指敌方首领。猎火,本意是打猎时燃起的篝火,这里指战火。

接下来八句为第二段,写两军开仗后战场的惨烈。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极目边境线,山川大地一派荒凉萧条的景象。敌方的铁骑凭借着马上作战的优势,如狂风暴雨般袭来,欺凌着边地的百姓,也让长途行军而来的唐军措手不及。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军对垒,短兵相接,英勇的唐军战士虽拼尽全力,但很快就伤亡过半。而正当前方的战事如此惨烈、伤亡如此惨重的时候,从唐军的指挥帐里,竟传出阵阵舞乐,原来唐军的将领正一边觥筹交错,一边欣赏美人歌舞,在寻欢作乐。“半死生”与“犹歌舞”,形成强烈的对比,读来令人感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当厮杀声渐渐平息,大战后沙场上的景象更惨不忍睹。深秋荒凉的无边旷野上,飘飞、摇动着边塞的枯草。孤立的城堡在落日的映衬下,凄清、悲凉,伤亡惨重的唐军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个残兵败将在木然的打扫战场、包扎伤口。腓,枯萎。

“身当恩遇恒轻敌,历尽关山未解围。”前一句写将领承蒙皇帝的恩遇,恃宠而骄,常常轻敌误判。后一句写士兵们在战场上历尽生死,竭尽全力,想突破敌军的层层围困,但最终还是没能解除敌人的围剿。这场战役失败的根源,通过这两句的对比,已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八句是第三段,是对幸存士卒边地军旅生活的描写。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边地幸存的战士们衣不解带、甲不离身在边境戍守,历尽艰辛,经年累月,其中的苦痛谁又知道。一个“远”字涵盖了边地的所有苦寒,一个“久”字,又尽言思乡的折磨。而妻子们在丈夫离别远征后日日思念,常常伤心得涕泪交流,双泪不干,两行泪水(鼻涕)像玉做的筷子,涟涟不断。玉箸,玉制的筷子。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两句是前两句的递进,进一步描写征夫、思妇的痛苦。妻子们在城南家乡想念丈夫悲痛欲绝,远征的战士在蓟北边疆多少次回首家乡,只是白白地遥望,归期渺茫。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然而边地却毫无停战的征兆,战局动荡飘摇。这偏远的绝境,苍茫凄凉一无所有,令人心惶惶,度日如年。边庭,边境。飘飖,局势动荡、险恶。那可度,过不下去,没法生活。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杀气腾腾的氛围时时围绕,连天边的云彩也充满肃杀之气,形成了只有在边地沙场的天空才能看到的阵云。整个边境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

末段最后四句,以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典故,反讽唐军主将轻敌冒进,贪功昏聩,使士卒们血染白刃,战死沙场,付出惨重的代价。深切怀念李将军,盼望有那样的将领再现。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卒们与敌人殊死搏斗,鲜血染红白刃,为气节而死,为报效国家而献身,从未想过功名利禄。死节:为气节、道义而死。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全诗用“君不见”三个字写下结句,无奈的叹息声中,再次将同情的笔触,深入到在沙场上苦苦征战的士卒的心里,不禁思念起冲锋在前,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李广,表达了盼望李广再世的愿望。

《燕歌行》全诗夹叙夹议,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对仗工整,比如“男儿”对“天子”,“校尉”对“单于”,“羽书”对“猎火”,“飞瀚海”对“照狼山”,还有“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而用韵方面,换韵、转韵抑扬顿挫,正是歌行体的典范之作。读来激情慷慨,的确是有“气骨”、“有奇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高岑”的诗评价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说高适:“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吟讽不厌矣。”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暗香盈袖~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今天读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现存的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漫游齐、赵,这首诗就是这一年所作。

题目是《望岳》,“岳”,即泰山。整首诗虽不见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由远及近,由特写到鸟瞰,把眼中、心中泰山的壮美、苍翠、峥嵘、峻拔展现在读者眼前,用他的旷代英才为后世留下千古华章。


首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看似平淡的设问开头,为接下来的警句做好铺垫——“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连天接地,横亘齐鲁大地,无尽的绿意,无边的苍翠,望也望不到头。如同展开一幅巨幅的画卷,朦胧、悠远、美丽,让读者身临其境,给人一种眩晕的美感。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里说到这句诗,认为“无人能继”。岱宗,岱是泰山的别称,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读“fú”,语气词。未了,不尽,不断。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看泰山,造化的鬼斧神工将天地的钟灵秀气凝聚在这里,赋予了泰山无与伦比的神奇、秀美。而峻拔、巍峨、直入云霄的山岭,像一把剑,将山南山北一割为昏晓两个世界,一面是阳光灿烂、碧空如洗、青山如黛;一面是遮天蔽日、云蒸雾绕、朦胧神秘。一个“钟”字和一个“割”字,形象地刻画出造化主宰万物的伟大力量。钟,聚集的意思。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近看细节,像镜头里的特写。走近泰山,但见山间滚滚云海、蒸腾雾气、层出不穷,心胸顿时为之激荡澎湃。这时,薄暮降临,一群归巢的鸟儿从林梢飞过,向着更远处的山林深处飞去,诗人专注的目光追着飞鸟的羽迹,长久地注视,几乎瞪裂眼角也不愿移动,要将这美景收入眼底。人类面对造化的神功就是如此迷恋啊。曾,同“层”。决,裂开。眦(zì),眼角。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典出《孟子.尽心》:“登泰山而小天下。”诗人走近泰山已是黄昏,写到飞鸟投林,说明诗人也该投宿了,但一路走来因“望岳”而澎湃的激情却不曾有丝毫的消减。尾联诗人用满腔豪情化为绝响:定当攀上高峰,登临绝顶,到那时放眼望去,群山在脚下臣服,大地也变得渺小。这既是登临泰山绝顶的意义所在,更是诗人对人生道路、生命意义的阐释。诗人勇攀高峰、藐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凌:登上。


通读全诗,每一句都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难怪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这首诗:“取为压卷,屹然所镇。”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字数:12708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7-02-27 22:44:00

更新时间:2018-12-23 09:52:10

评论数:16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