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重读小时候背过的唐诗

重读小时候背过的唐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今天读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有人曾说,杜甫的这首诗为盛唐五律第一。

杜甫写这首诗时是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他57岁,残躯抱恙,以舟为家,偕老挈幼,漂泊到洞庭湖,登上闻名遐迩的岳阳楼,感慨万千。

首联“昔闻洞庭水, 岳阳楼。”写昔日里早就听闻洞庭湖的盛名,然而到了人生暮年才实现了初登岳阳楼的愿望。读来于平静自然之中似蕴藏着万千感慨。一个“昔”字,把读者的目光拉回到遥远的过去,虽然也有片刻的欢愉,但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怕是杜甫在一首首诗中描绘过的骨肉分离、居无定所和羁旅漂泊吧,抚今追昔之感顿生。一个“上”字,又给了读者很多期待,大有蓄势待发之感。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我们前面读过孟浩然的《望洞庭赠张丞相》,里面最著名的诗句应该还记忆犹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孟浩然的笔下,天水之间云梦泽雾气蒸腾,云影迷蒙,澎湃的波涛撼动岳阳城楼。然而当我们读到老杜笔下的洞庭湖,是不是更加震撼,更加惊心动魄?登斯楼也,凭栏远望,洞庭湖将吴楚大地于东南方向割裂开来,湖水浩浩汤汤,无际无涯,天地日月仿佛都沉浸在一派汪洋之中。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描写洞庭湖:“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不是也受了杜甫“乾坤日夜浮”的启发。明人王士禛称赞这一句是“雄跨今古”,无与伦比。坼,读彻,裂开的意思。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面对神奇的天地造化,诗人自然地想到处于这天地之间的自我。很久很久了,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有没有人还牵挂着漂泊天涯的我?而此刻的我既“老”且“病”,乘一叶孤舟飘荡在汪洋浩渺的江湖之上,居无定所,前途渺茫,寂寞、凄清、苦闷的心情顿时充斥诗人的心胸。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似乎应该作沧海一粟、天地蜉蝣之类的感叹。面对自然万物,面对时间长河,人,何其渺小,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洞庭湖中的一滴水、一粒沙、一朵浪花,瞬间溅起,瞬间湮灭。然而,既“老”且“病”的杜甫却没有这样想,在这孤危动荡的险境中,他想到的更多的仍然是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命运。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凭轩眺望,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洞庭湖水,而在更远的北方,在关山之北,仍然是到处兵戎铁马,生灵涂炭,想到这些,悲从中来,怎能不令人涕泪横流。轩,岳阳楼上的窗户。

通读全诗,时间上今昔对照,空间上虚实交错,从对自身身世的哀叹,到对家国命运的担忧,痛彻心扉的深情似那浩瀚的洞庭湖水,沉郁壮阔,涤荡心胸。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开贴快一年了~~

2017年经历了很多,支付宝根据17年的消费情况,给出的2018年关键词是:远方~

2017年我是走的够远,先是自驾环疆,走到了祖国的最西北,但那还不够远,年底时最远走到地球的另一端。

却希望自己的2018年,能更安稳、平静、清简、质朴、和美~~

也希望走的越远内心越安宁~~~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在文件夹中发现一篇去年春节前写的读诗笔记,是关于春节的诗。因为开贴时春节已过,就一直没发~~

今天先发这一篇,会很快回来继续读诗,把自己的小帖子养养肥~~~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要过春节了,读几首写春节的诗。

今天先读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就是正月初一。

第一句里的“斗”,指北斗星,意思是说昨夜北斗星的斗柄从北方回转,今天起开始指向东方,也就是说春天到了。

第三句里的“强仕”,指四十岁,古人常说“强仕之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所以四十岁也称“不惑之年”。后者更常用一些。这一句的意思是,我虽然已经四十岁了,却无一官半职,即便如此,心里还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老百姓的事情。

最后四句是说,我常常和农夫、牧童一起在田野耕种、放牧,一起谈论着今年风调雨顺的气候,庄稼一定会在秋后有一个大丰收。“占”是占卜,这里是预测的意思。

前面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望洞庭赠张丞相》时说过,他的出仕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不顺。这首诗写在大年初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豁达的他也难免在诗中透露出一丝怅然——又是新的一年,又长了一岁,年已四十而未出仕,不免有些无奈。

但整首诗读来还是让人觉得闲适、淡定多于惆怅、不平。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读诗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今天读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是公元746年杜甫居长安时所作。此前,他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手后,李白去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此间,杜甫写了数首怀念李白的诗,这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杜甫的诗本当是沉郁、深刻的,但因为是写李白的,读来感觉好像于不知觉间带上了诗仙的飘逸之气。

起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美李白的诗在当时无可匹敌的诗坛地位。第二句是对上一句的解释,为什么“诗无敌”呢,就因为他飘然超迈、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思想。

“也”和“然”两个语气词,加强了诗人对李白赞美、仰慕的由衷之情。读起来,也增加了许多音韵之美。不群,不凡,不同寻常。

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把对李白的赞颂、溢美之词又推上一个高峰,他说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开府,指庾信。北周时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人称庾开府。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人称鲍参军。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杜甫是最推崇庾信和鲍照的,在他的《戏为六绝句·其一》里这样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而在他的另一首《薛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里,又称赞鲍照:“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不难看出,在杜甫的心目中,庾信的诗风格成熟、意蕴纵横、健笔凌云,而鲍照的乐府诗则是无人能比的。但是在这首诗里,他热情洋溢的把李白与庾信、鲍照相提并论,可见对李白他是多么的崇敬、爱戴、仰慕。

这四句是赞诗亦是思人,是思人更是赞诗。

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两句从赞诗、思人,自然地想到友人现在所居的处所,同时也想到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也会经常想起自己。“渭北”,渭水北岸,指杜甫所居的长安附近;“江东”指李白正在游历的江浙一带。

作者不由得遥望友人所在的南方,但只能看到落日夕阳里一片片金色的云影,那不正像李白和他的诗一样飘逸浪漫、无拘无束?而此时的李白如果也翘首北国,大概也惟见远处的地平线上暮霭茫茫、春树苍苍。

虽然只是写景物,单摘出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在写景的唐诗中也算不上名句,但读来却分明感受到无一字不在用情。深重的离情,无限的相思,在那苍茫树色、日暮云影里显得那么质朴、深重、传神。明王嗣奭的《杜臆》里引用王慎中语,称这二句为“淡中之工”。可见于平淡之中彰显功力,正是杜诗的绝妙之处。

尾联“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前面从赞诗到思人,从思人到赞诗,辗转承接,已将题目中的“忆”字写到极致。人在感情最浓烈时,总会想到酒,因为世间真情总是像好酒一样浓烈醇酽。尾联诗人自然地引出了热切的期待:待到何时,才能得以重晤,和你举酒畅饮,像从前那样一起细细品读诗文,那才是我最最向往的事啊。对友人的怀念,到这里已如酒入愁肠,转为深深的惆怅。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杜甫在另外一首《赠卫八处士》里曾写到:“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就非常精准地道出,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这首诗也是异曲同工,全诗以“忆”为中心,贯穿全篇。把对人、对诗的倾慕、回忆、怀念、怅恨,写的辗转开合,水乳交融,意韵绵长。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杜甫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以下是我的微信公众号里的留言,我觉得说的特别好,对理解唐诗特别有帮助,摘抄在这里,分享给天涯的朋友们。他是在看了我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后这样说的:

好诗需要好品味,正如好茶需要懂得茶趣的雅人、美食需要美食家一样。能用简洁精确的语言,要言不烦地把这首唐人的顶峰之作的灵魂指点出来,需要很高的品味古代诗歌的能力。

鲁迅说,好诗唐人已经写完。启功说,唐诗是长出来的,宋诗是嚷出来的。就是说,唐诗是唐人对生命体验的述说方式,而唐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景色表述那不可言说的生命感悟。那么,品味唐诗全在领会其景色的内涵。如果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则唐诗中的景色就是“有意味”的景色了,而张若虚这首诗的景色密度极高,分析文章极易顾此失彼。

我以为其实这首诗是写春光易去,江流不停(时间),鲜花易败,明月少圆,凉夜难明,人生一切的美好皆虚,只有江月是永恒的。面对这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江月的对比,诗人发出无可奈何的永恒的叹息。这是悲凉的美,悲壮的美。所以,人,个体的人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你看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感慨道:“自其……自其……”正是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今天看到其它版在投票,就给关版投了一票(づ ●─● )づ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今天再读两首写春节的诗。


一首是宋朝王安石的那首著名的《元日》,还有陆游的《除夜雪》,虽然不是唐诗,也一起拿来读一读吧。


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也很好懂。大年初一的爆竹声开启了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伴着温暖的春风全家人共同举杯畅饮祈求平安的屠苏酒。千家万户沐浴在温暖、明亮的初升的阳光里,都在欢喜忙碌地把旧的楹联取下来,换上新的对联。


“屠苏”指屠苏酒,大年初一全家人一起共饮用屠苏草泡的酒,用以驱邪避秽,这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古代的对联刻在桃木上,像符咒一样,有驱邪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桃木有驱邪的功效,道士用来做法的剑也是用桃木做的。现在的对联都变了,省事儿了,但也少了很多历史的厚重和传统的味道,想想觉得很可惜。



陆游的《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四更天的时候,北风带来了一场瑞雪,在这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这无疑是天赐的祥瑞。守岁的屠苏酒喝了半杯就放下了,因为想起了一句好词,赶忙到灯下写下来准备用在对联里。


“嘉瑞”就是祥瑞的意思,“天教”就是天赐。


几首写春节的诗里,我最喜陆游的,整首诗的气氛是温暖、欢快、甜美的,是老百姓过年的样子。不由得让人猜想,那时节也许唐琬还不曾离去,还陪伴在侧?“红酥手,黄藤酒”的场面怎能不让陆放翁欣喜、欢快。相比之下,孟浩然胸怀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觉让人肃然起敬。而王安石更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站得高,看得远,他的诗当然是“高大上”了。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希望新的一岁里一起安安稳稳,和和美美~~~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刚看了《无问西东》,里面陈纳德有一句话特别好: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我想写文章也是一样,这世界不缺好文章,缺的是文章传递出来的真心、真诚、善意、爱与感动。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一首叫《苔》的小诗刷屏了。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虽然不是唐诗,但也是一首非常值得一读的好诗,今天我们就读这首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在阳光照不到的阴暗潮湿的地方,苔藓旺盛地生长着,悄然创造出一片勃勃的生机。

那一抹绿意,一片春光,不是阳光赐予的,是它“自来”、自创的,是它自己生命中自然焕发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

恰,正,正是的意思。这个“恰”字用的妙,一字道出苔藓毫不自惭、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

青春,就是春天,大好的春光的意思。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有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也是这个意思。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一片盎然绿意自然吸引了作者的目光,细细看去,原来苔也是开花的,但是,好可怜啊,它的花竟像米粒一般细小,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呢。

然而就是这样的小花,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却无声无息、不卑不亢地绽放了。

一个“学”字,道出小苔花的大境界——虽没有牡丹花那么大、那么美、那么艳丽,那么引人瞩目,但是它还是要开得执着、勇敢,努力、认真。

苔,是在与命运抗争。

其实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苔》,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些。

苔,是有生命的,就像牡丹有生命一样。

有生命就有生命本身赋予它的权利,就有绽放的资格,更有属于它的自己个性和品格,有自己生命的轨迹。

只要你勇于沿着自己的轨迹走下去,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这首《苔》一出,大家在感动之余,都很惊讶,这首小诗怎么这么好,怎么我就从来不知道?

其实这一类诗自古有之,叫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通过吟咏某一件事物,或表达作者的心声,或寄托美好的情感,或阐述人生的哲理,或抒发生活的情趣。

明白了什么是咏物诗,我们的脑子立刻就涌现出许多和《苔》一样的好、一样感人、励志,一样引人深思的好诗。

简直张口就来。

元朝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宋朝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朝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都和《苔》太像了,诗人都是以独到的眼光,从吟咏一个不起眼的小小事物开始,生发出大大的人生感慨,或鼓舞与命运抗争、或赞颂坚强的品质,或表白自己高洁,或抒发内心的情感等等。

唐诗里咏物诗更是不在少数,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的咏物诗就达6261首。

说起《苔》,我们必须说说它的作者,他就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

袁枚可是一个妙人。

袁枚号随园主人(其实他还有很多号,只不过这一个大家提到的最多),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先后当过溧水、江宁、江浦、沭阳等地的县令,勤于政事,颇有名声。但倡导"性灵说"、重视生活情趣的他,怎么能忍受这“樊笼”之苦,不到四十岁就告老还乡,应该说是不老就还乡了——就是这么任性。

他辞官后隐居在南京小仓山的随园(听他给自己园子起的名字,就知道他的性情了),吟诗作文,广收弟子,据说还有不少女弟子。

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他的散文《祭妹文》后世评论家评价很高,常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相提并论。

提到这几本著作朋友们是不是已经心领神会了,小学课本里收录了他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了了二十个字,就把一个调皮可爱、一分钟前还在放声高歌、一分钟后又绷嘴禁声的顽童跃然纸上。

中学课本里选入的《黄生借书说》也是他的大作,对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大家记忆犹新吧。

您一定感叹:太熟悉了,原来《苔》是他写的呀。就是他写的呀,大清国诗坛盟主,他的诗能不好吗?纪晓岚的名声够大吧,当时就有"南袁北纪"之说。这么多年我们很少关注他,还真是“深藏功与名”的典型人物啊。

袁枚除了吟诗、作文,还爱好美食,写了一本食谱,叫《随园食单》,在这本书里作为资深吃货的袁同学,详细记述了自己四十余年美食经历中品尝过的三百余种南北菜肴、粥饭、点心的制作方法,更兼对美酒名茶的品评,实乃美食、养生的必读书目,真正是为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在吃栗子鸡、西湖醋鱼、鲜虾园子、酱猪蹄、山药煨羊肉等等美味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袁同学的功劳,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菜品在他的《随园食单》里都有详细记述。

热爱美食的同学有时间可以一读,不习惯读文言文的,有现代汉语版,还有英德日各语种翻译版,最近好像还出了漫画版。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关于白居易、白堤及其他

今年春节期间,想到西湖边走走,因为看新闻说,断桥成人桥,还走失了六个人。犹豫再三决定晚上去白堤赏夜景。





还好,大年初三夜的西湖,虽人流涌动,但还不至于拥挤走失。

西湖上空飘着绵绵细细的冷雨,与星星点点的灯火相辉映,也别有滋味。

漫步在夜色朦胧的西湖白堤,看两岸柳枝在料峭的寒风、细雨里轻轻摇摆,感叹这美景实在精致、美妙,难怪历经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换,依然令历代游人流连忘返(好像走失六个人也不算多了)。





突然想起后世误传白堤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故而称之为“白公堤”。其实这真真是误传,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任职之前就已经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而且在白居易的诗作、著名的《钱塘湖春行》中就曾明白无误的提到过。这首诗我们前面读过。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想起最近挺火的电影《妖猫传》里,黄轩演的那个浪漫又偏执的白居易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可以一辈子活在李白的阴影下,但你不能说我的《长恨歌》是假的。”





可见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白居易的诗是不如李白的,而且认为作为诗人与李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被李白的光环笼罩,压力是该有多大啊。

那么白居易的诗到底好不好呢?

宋代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

意思是,世间典雅的好句子都已经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的好句子都已经被白居易写光了。

作为宋代顶尖大诗人的王安石之所以发此感慨,我猜一定是常常好不容易写出诗来,却发现不是和杜甫撞车就是和白居易雷同吧。

可见白居易的诗在后世的大诗人心目中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通俗、易懂这方面独树一帜。





宋代的很多诗话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元代的《唐才子传》里也有类似记载:“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意思是,白居易每有诗作,就拿去问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太太,老太太懂了,就录下来,算是成稿,老太太不明白,就重新来过。

所以也有人说:“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意思是,我会唱白居易白大学士的《长恨歌》,可不是一般的歌妓可比(中文系的本科生都不见得能背下来,怎么说也和研究生同等学历吧),得加价。

可见《长恨歌》在当时的流行音乐榜上也是红极一时的主打歌。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作《吊白居易》,里面有一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方面,没见过哪个诗人去世了,皇帝悲痛欲绝写诗凭吊,历史上似乎仅此一例,可见唐宣宗对白居易的器重和对他诗歌的喜爱;

另一方面从这一句诗里也能看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流传甚广,达到“童子解吟”、“胡儿能唱”的程度——连小孩子和偏远地区的胡人都能解释、吟诵、传唱。

再一方面也说明,《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我们读白居易的诗,一定要读读这两篇。





虽然世人都认为白居易的诗不如李白,但是看了白居易的仕途生涯,又不得不说,比起李白同学在政治上的屡屡失意,白居易就太幸运了。

简单说说白同学的任职履历。

白居易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中进士,这一年白居易28岁,唐朝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就是说进士科非常难考(主要考作诗),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经算晚了,可是五十岁能考上进士科还很年轻呢。所以白居易28岁中进士是非常难得的。

此后一度比较顺利,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直到815年,因被诽谤贬为江州司马。

在此期间他情绪一度十分低落,虽然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但也经常发牢骚。他写过一首《风雨晚泊》,其中这样写到:“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意思是,人生百年恍惚间已经过去快一半了(被贬时43岁),如一缕鸿毛在浩瀚天地之间,飘荡无定,万事成空。

其实一时的挫折真不代表什么,就在他垂头丧气写下这首诗之后不久,820年冬天,他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第二年,加朝散大夫,着五品绯色朝服,好运气又来啦。

此后,白居易仕途一路向好,顺风顺水,直做到二品大员。

是唐朝官当的最大、薪水拿的最多(有时候是稿费,元稹去世,白居易给他写墓志铭,元家给他润笔费六十万)、晚年生活最安乐的诗人之一。





所以偶尔的游离于外,反而是好事情,不会入戏太深,转身、抽身、远去都容易。

顺便提一句,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离任前,还将自己的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读到这里,您是不是也忍不住要为白同学的所作所为点赞呢。

写完这篇小文,看窗外柳树已萌出绿意,想来很快就是草长莺飞的世界。

想起朱自清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在这春天脚步渐近的时候,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你有没有西湖春行的打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早餐,还是一个人,继续长肉的节奏~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时间:2018-12-23 09:52:10
继续读诗~~~

楼主:山色空濛雨亦奇88

字数:12708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7-02-27 22:44:00

更新时间:2018-12-23 09:52:10

评论数:16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